時間:2022-10-16 14:11: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土木專業導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麻省理工學院;環境工程課程體系;分析與啟示;公共衛生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MIT)環境工程專業設置在土木與環境工程系里(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簡稱CEE),是獲得美國工程技術認證協會認證的專業。多年來,MIT環境工程本科專業一直在全美國排名前十名,2014年被USNews排名全美本科環境健康專業第6[1],在全美乃至世界上享有很高聲譽??茖W合理的課程體系無疑是MIT環境工程專業持續保持強競爭力的原因之一。
近年來,我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因為環境問題而引發的健康問題,已引發人們廣泛關注,迫切需要對我國高校環境工程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借鑒國外知名大學在環境工程教學上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研究旨在通過對MIT環境工程課程體系的分析,從中得到對我國環境工程課程體系改革有益的經驗。
一、MIT環境工程專業教學計劃概況
培養目標: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發展能力,以應對現代社會挑戰。使學生能將科學的力量融入社會價值和社會目標中。培養學生成為環境工程領域的專家,具有創新能力的知識界領導者和問題解決者, 富有終身學習的熱情。使學生有能力就職于環境工程設計、教育、法律、醫學和公共衛生等部門或行業,能夠從事相關科學與工程的研究工作。
學制:4年
學位:學士學位(Bachelor of Science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
總學分:384 units。說明:MIT幾乎每門課都是12units,即每周12小時學時。學時包括課堂教學+實驗或設計或野外考察+學生課外準備三部分時間,無實驗或設計或野外考察的為0。如Engineering Mechanics I(Units: 3-2-7),即工程力學I,周學時是12小時,其中3小時課堂教學、2小時實驗和7小時課外自學(后文中只寫總學時)。每學期每門課的1unit=14小時。2個6-unit的實驗課程算1門課程??梢园袽IT的學時等同于國內的學分。
教學日歷:秋季(9月-12月);春季(5月-8月)
教學計劃實施過程大體如下:
(1)大學一年級,主要學習MIT要求的基礎科學,如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一般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課程是每學期上1門。
(2)大學二年級,繼續學習MIT要求的基礎科學,同時學習專業基礎課。
(3)大三、大四年級,學生根據自己興趣選擇環境工程專業課程(必修、限制性選修和任選)。第八學期主要學習畢業論文設計。
獲取一個本科學士學位共需完成32~34門課程的學習。
畢業要求:修完MIT和CEE要求的課程,且每門課程成績不低于3(5分制)。
二、MIT環境工程課程體系
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分為兩個部分,即MIT的基本要求(General Institute Requirements,簡稱GIRs)和CEE的專業要求(Department Program) 。MIT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如下[2]:
(一)基本要求(GIRs)
MIT的基本要求學17門課,共12×17=204學分
(1)6門自然科學
數學:從單變量微積分、單變量微積分及應用和微積分及理論I等3門中選1門;從多變量微積分I、多變量微積分II、多變量微積分Ⅲ、多變量微積分及應用和微積分及理論II等5門中選1門。
物理:從4門不同要求的經典力學課程中選1門;從2門不同要求的電力與磁力課程中選1門。
化學:從固態化學導論和2門不同要求的化學科學原理的課程中選1門。
生物學:從3門不同要求的生物學導論課程中選1門。
(2)人文、藝術、社科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簡稱HASS)
基礎HASS課程:選3門不同類別的課程。
專業性HASS課程:選3~4門課程。
其他HASS選修課程:選2門或1門。
(3)科技限制性選修課
從生態學I: 地球系統、工程力學I和微分方程3門中選2門。
(4)設計實踐課程
土木與環境工程設計概論I和土木與環境工程設計概論II。
(5)表達要求
4門寫說表達課程。其中2門包含在人文社科類里,不再計算學分;另2門是與專業有關的課程,主修課中已有,也不再計學分。
(6)體育要求
一般要求第四學期結束前修成。要求通過游泳測試;上完4節體育課。
(二)、專業課程要求
(1)必修課程(Required Subjects)
必修課程包括以下四個部分,共168學分。其中,與GIRs重復課程的學分為48。
關鍵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3.2?搖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5-0078-02
經過30年的改革與發展,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已建立起了學科較為齊全、結構基本合理、具有中國特色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制度[1]。在過去的很長時間內,我國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都定位在學術型人才上,從而保證高校及科研單位人才的連續性。隨著我國研究生培養規模的不斷擴大,研究生在數量上不斷增多,導致研究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大,越來越多的碩士、研究生的就業放棄科研單位和高校,逐步轉向社會生產的其他部門[2]。今后,更多的碩士畢業生將進入國民經濟建設的一線崗位,應用型高級人才需求加大,因此必須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
從2009年開始,教育部確定招收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并逐年擴大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預計到2015年,專業學位研究生將占整個碩士生招生比例的50%以上[3]。然而,目前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法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合理解決這些問題,才能使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健康發展。
一、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特點
1.生源的特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生源大多來自應屆本科畢業生,有部分學生的第一志愿并非全日制專業學位,而是由于考研成績不理想調劑到專業學位。這類生源不同于在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和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
2.培養目標的特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習年限一般為兩年,其中必須要有一定時間的企業實訓經歷,主要是培養在某一領域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4]。
二、存在的問題
1.認可度不高。認可度不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自身的認可度不高。由于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尚處于初級階段,學校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宣傳不夠,學生對其了解不足,報考人數寥寥無幾,最后的招生主要靠調劑,無形中造成學生自我貶低的心理;二是社會認可度不高,社會對全日制專業學位還不了解,加之目前培養模式還不成熟,導致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工作后在應用、實踐方面相對于學術型研究生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優勢,從而使得全日制專業學位的社會認可度不高。
2.課程設置應用性不強。對于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課程設置方面,教育部早在2009年教研1號文件中就提出了課程體系要“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5]。而實際上,在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面,目前大多高校的培養方案,以及指導老師的觀念仍然停留在學術型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上,課程設置還是沿用學術型研究生的,并沒有突出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的人才培養特色。
3.教學方式單一、內容過時。當前,在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教學方式單一,太過注重理論學習的缺點,課堂上仍然是教師的“灌輸式”教學,互動較少[5]。而模擬訓練、案例分析等實踐性較強的教學方式應用更少,學生對理論的實際應用能力沒有得到提高。
在教學內容方面,一些高校仍沿用長期以來的學術型研究生的教材,不僅過于側重理論研究,而且有些內容嚴重過時,不能及時體現由于科技進步所產生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設備,與實際脫節。
4.專業實踐環節缺失。目前,各高校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專業實踐基地建設尚不到位,學校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建設的力度不足,有些高校學生的專業實踐環節甚至無處可去。實踐基地數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專業實踐的效果,從而影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5.“雙導師”制度落實不完善。針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高層次、應用型的特定培養目標,教育部要求“建立健全校內外雙導師制”,即校內和相關企業各一位導師。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在研究生培養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但是從目前高校的培養情況來看,“雙導師”制度在高校落實的并不理想。一方面,校內指導老師實踐經驗相對不足。高校教師的工作主要是科研工作,很多教師不具備特定專業領域的實踐經驗,不能很好地在實踐環節對學生進行指導。另一方面,企業導師長期處于行業一線,忙于自身崗位的工作,閑暇時間較少,對學生的專業實踐指導不足。
6.學位論文應用性不強。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根據其培養目標和要求,選題應具有明顯的應用性,針對具體實踐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但就目前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與質量的情況來看,不少學位論文缺少實踐基礎,理論性太強,沒有很好地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偏離了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要求。
三、改進的方法
1.宣傳力度。學校應加大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宣傳。讓考生在報考前充分了解什么是全日制專業學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學什么、怎么學,從而使學生在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方面有充分的準備,從而提高畢業生的質量,增強社會的認可度。
2.課程設置。圍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根據專業學位研究生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對課程體系進行一體化設計,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將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注重課程內容的基礎性、實踐性,科學開設理論性課程與應用性課程,合理安排基礎課、專業課與選修課,以及為取得行業執業資格開設的專業培訓課程。
3.教學方式及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靈活多樣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教學的特點,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充分結合,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的充分結合。將校企聯合授課與校內單獨授課相結合,將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將學習習慣與創新思維培養有機結合,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的一體化培養。
4.專業實踐環節。專業實踐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重要的環節,高質量的專業實踐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專業實踐要注意與課程學習的銜接,根據課程特點,分階段進行校企聯合學習。學校要提供和保障開展專業實踐條件,注重吸納和使用社會資源,建立多種形式的實踐基地、聯合培養基地,對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聯合培養,改革創新實踐性教學模式。
5.“雙導師”制。推行雙導師制,即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校外導師與校內導師同等重要。校內導師應具有工程實踐經驗,企業導師應具有較高業務水平、較強責任心、高級技術職稱。校內導師指導研究生選好研究課題,落實研究內容和技術實施方案,指導論文撰寫及學位申請等,嚴把論文質量關;企業導師提供企業技術與管理改革中可供選擇的論文課題,落實研究經費,確保論文工作順利進行。鼓勵吸收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踐領域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員承擔聯合培養工作。
6.學位論文。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選題應來源于生產實際、具有明確的生產背景和應用價值,應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先進性和工作量,比如一個完整的工程項目策劃、技術攻關研究專題、工程設計項目或技術改造項目、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產品的研發;研究生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必須在導師指導下由研究生獨立完成,要體現作者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6]。
四、結論
當前,我國的專業學位教育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我們應當抓住機遇,在培養方法上加以改進,推動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從學術型人才為主向應用型人才為主的轉變,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更好地為創新型國家和人才資源強國建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仲曉天,王世偉.基于社會需求下碩士研究生分類培養的思考[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0,(5):88-92.
[2]牛換霞.新形勢下碩士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6):64-66.
[3]俞繼仙,蘇玉亮,肖立山.論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存在問題及對策探討——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例[J].石油教育,2011,(6):62-64.
[4]胡娟,金紅,方玉東.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特點、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1,(12):165-166.
[5]夏守信,詹一虹.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現狀分析與改進路徑[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9(6):146-148.
[6]鄭冬梅.產學研相結合探索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J].中國高??萍寂c產業化,2009,(6):46-47.
關鍵詞:開放式實驗 環境科學 實踐教學 創新能力 教學改革
世界經濟的發展使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全球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國內的各大高校陸續設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規劃等本科專業,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環境類的人才。我校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是一所具有鮮明工科特色和較強學科優勢的學院,2000年環境工程專業開始招收本科學生,2003年開始合作培養碩士研究生,2005年獲環境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學院根據經濟發展和社會需要,于2008年增設了環境科學專業,主要為環境保護單位和相關機構培養專門人才。
環境科學的一大特點是其實踐性和應用性,不但要求學生掌握廣泛的理論基礎,還要有良好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因而注重學生對于實際環境問題的綜合分析和解決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我校環境科學專業設立時間不長,發展卻非常迅速。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由于教學條件限制,目前的理論教學比較容易取得良好效果,但教學過程中與環境問題的實際結合及對學生的實踐教學仍未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實驗教學未能與理論教學內容完全相適應。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存在著壓抑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阻礙創造能力的消極作用。相關專業其他高校的經驗表明開放性實驗模式對于深化教育改革,培養創新人才等方面表現出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鑒于我校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教學的不足之處和目前社會對人才需求已由“知識型”向“知識能力型”,我們提出改革目前較為封閉的實驗教學模式為開放模式,對本科實踐性教學進行了改革和探討。
一、開放性實驗教學的特點
開放性實驗是近年來大力倡導的實驗教學模式,是指實驗室及實踐手段向學生開放,突出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學生可以隨時進入實驗室,進行實驗構想、設計和調試,充分利用課內外時間來進行實驗,并得到老師的指導,使“做實驗”真正成為有興趣的活動。實驗形式有教師選題或學生自選實驗項目,國內一些高校已在多門學科進行了該項改革嘗試,普遍認為開放性實驗的開設方式、實驗的意義及對提高能力的幫助程度方面都要優于傳統驗證性實驗。與傳統的驗證性實驗相比,開放性綜合實驗在鍛煉學生統籌規劃的能力、培養學生獲取綜合知識的能力、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提高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方面的優點更具意義。
二、開放性實驗教學的必要性
實驗課程是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重要直觀體會感受手段,是學生作為主體進行學習的重要場所。普通的實驗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實驗員將所有的實驗材料準備好,進行實驗時教師一般都是詳細講解,多次示范操作,屬于“保姆式”教學方式。導致長期以來,在傳統的實驗教學中只強調共性發展而忽視個性發展,這種教學最大的缺點是: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學生只能在教師預先設定的框架中被動地完成實驗,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許多學生為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或實現某些設計思想希望進行實驗卻找不到實驗場所;與此同時實驗室中的一些儀器設備只有在實驗時使用,其余時間處于閑置狀態,場地和設備利用率很低。針對上述問題,開放式實驗教學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開放和自由的實驗環境,在教師有限的指導下由學生有步驟、有目的地學習相關知識,獨立去設計實驗內容,從而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及在共同完成任務過程中的集體協作意識。
三、開放性實驗教學模式的思考
遵從“以學生為中心,實施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構建開放式、多層次、立體化實驗教學體系。其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外育習慣、內化素質。新教學模式可以按照以下幾點進行教學改革:
1.實驗室的使用在以前是比較封閉的。學生一般在實驗課時才有機會在實驗室操作儀器設備,難以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性。隨著學生的課外研究增多,如?!皠撔卤钡刃枰洺J褂脤嶒炇?,需要對原有的實驗管理進行修改。將本科生使用的環境監測實驗室、環境微生物實驗室、環境工程實驗室及相關預備室甚至研究生實驗室作為開放實驗室,實行開放式管理。實驗課程外,學生可以提出申請后自行在實驗室中進行實驗,使用實驗室的全部設備。
2.構建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開放性教學及管理平臺。包括學生實驗網絡預約、網絡化教學管理、多媒體課程資源、仿真實驗、教與學網上論壇等板塊,實現信息公開化,有利于學生了解實驗室設備資源運營狀況,合理安排實驗申請時間。
3.開放實驗內容主要包括:設計性、綜合性和研究性實驗,小發明、小制作、小論文等課外科技活動實驗;一般由教師根據課程需要和科研特色設計幾個題目或學生自己選題,主要還是提倡學生自擬實驗課題,鼓勵學生參與解決生活和生產活動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師生的雙向選擇來最終確定開放實驗題目,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教師的科研特長,以科研促教學,在科研中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及創新能力。
4.貫徹“因材施教、講求實效”的原則。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和要求,確定開放內容。例如,針對大一大二低年級學生,主要展開科普性、重復性、趣味性、效果性試驗教學,而對于有一定理論基礎和大型儀器操作經驗的高年級本科生突出創新實驗教育。引導學生進行原創性、前瞻性、機理類研究。
5.學生根據所選取的題目在科技導師的指導下,按文獻檢索和閱讀、實驗設計、開題、預實驗、實驗研究、論文撰寫和答辯的程序展開實驗,讓學生真實的經歷一次科學研究過程。以科學、規范和高標準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科學、規范的科學研究習慣和工作作風。此外,還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虛擬儀器、實驗教學CAI課件等輔助手段,促進虛擬、仿真實驗和實際實驗的有機結合和降低實驗教學的消耗,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開放實驗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6.改革傳統以實驗報告為標準的考核制度,重視對實驗方法、實驗過程以及對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按學術論文格式要求撰寫實驗報告,并通過PPT形式進行答辯、討論,以促進學生實驗小組之間的溝通交流,分享實驗成果和心得體會,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和報告能力。同時做好成果收集和論文推薦發表工作。
四、開放性實驗教學的實踐探索
近來,本學院在實驗教學中,大膽改革原有的教學模式,將基礎性實驗內容與設計性實驗相結合,開展“開放式”實驗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我們將實驗教學方式主要設計為開放式、自主式。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實驗教學,在實驗課開啟之前,教師和實驗員及部分同學一起進行實驗材料的準備,如采集實驗用污水、配制實驗用水等,學生在實驗時以實驗小組為單位。教師對每一個實驗只進行一次詳細說明,學生小組自行進行操作,實驗對結果并不非常重視,要求學生更注重過程。在下一次的實驗中,各小組自行請教實驗具體操作和細節,自行設計實驗步驟,尋找合理的實驗途徑。這樣鍛煉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更容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加強了學習小組的團隊合作精神。
此外,改革實驗室管理模式,將研究生用的大型儀器室及相關預備室作為開放實驗室,實行開放式管理。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并積極申報校級科研立項。研究課題的主要來源有兩個:一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進行課題選擇;二是教師根據自己的觀察、研究,給學生提供具有可行性的課題。例如,在我院馮華軍、宋志軍老師的精心指導下,本科生在2010年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中獲一等獎;此外,多個本科生團隊或學校2000~5000元不等的創新課題立項資助,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周末、寒暑假,在導師指導下進入實驗室完成項目研究。這種開放式的實驗管理運行了一年多,效果明顯,不僅實驗室的利用率大幅提高,不少學生已經可以獨立操作原子吸收、氣相色譜、高效液相色譜、紫外、分子熒光等大中型儀器,加強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此外,在導師指導下學生基本學會如何查閱文獻、設計實驗方案和分析實驗數據。
五、結束語
通過開放性實驗教學嘗試,使我們深切體會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種新的環境專業本科生實踐教學模式既有利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更有利于實踐技能及創新能力的提高。它將改變長期以來“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真正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今后,我們將不斷總結經驗,將實驗室開放從時間、內容、空間等方面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實現實驗室的全方位開放,使實驗教學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孫承詠.環境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2]周俊宜,駱曉楓,顏少平,等.開放性實驗教學與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11):3-4.
[3]楊明波,趙瑋霖,陳健,楊惠.高校開放實驗教學改革淺談[J].重慶工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4,(19):100-105.
[4]何利.開放性實驗教學的探索[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5.84-85.
[5]趙偉明,劉賀榮,李國莉,等.開放性實驗在營養與食品衛生教學中的嘗試[J].衛生職業教育,2007,(1):42-43.
[6]劉家秀.高職檢驗專業生物化學開放性綜合實驗的設計[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6,(6):736-737.
關鍵詞:高校;文科課堂;環境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03-0056-02
世界各國的高校環境教育大都根據本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不同環境問題而展開,因此,其方法和手段各異。中國政府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要求高校為非環境專業開設有關環境保護和環境教育方面的通識課或者選修課。目前看,非環境專業的環境教育普及率極低,不能滿足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需要。有學者研究認為,中國“環境知識教育與環境情感、倫理教育的失衡……環境教育的跨學科性沒有得到凸顯”[1]。實際上,環境教育應該屬于高校繼續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高校的環境教育應該由繼續教育學院承擔組織和培訓工作。教師應該以課堂為主陣地,通過靈活多樣的環境教育滲透活動,使得大學生們形成與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和諧共處的觀念。
一、高校文科課堂環境教育現狀
中國高校環境教育既沒有成為其重要的人才培養基礎工程組成部分,也沒有建立具體的環境教育課程體系,更加缺乏相應的教師隊伍。我國高校文科專業的課堂環境教育在以下四個方面存在問題。
(一)管理機構對環境教育重視不夠
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環境教育不但本身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也向其他學科滲透,知識面非常廣泛。環境教育既然具有跨學科的特點,因此,環境教育不能由某一學院或單一專業負責。但目前看,高校環境教育缺乏統一管理,更缺少經費支持,環境教育往往是被忽視的。例如,環境教育學科的相關圖書匱乏,教材數量少、質量差,能從事普及環境教育的教師數量少。
大多數高校缺乏環境教育的校園文化氛圍。雖然早在1998年,清華大學率先提出創立“綠色大學”的口號,但迄今為止,應者寥寥。高校的這種現狀一方面會導致在校的大學生不能獲得相應的系統的環境教育,從而制約高校環境教育的整體建設;另一方面則會造成畢業生工作后依舊是把追求經濟效益放在首位,從而阻礙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目標實現。
(二)專業培養和課程設置方面少有環境教育內容
中國高校文科專業培養目標沒有培養學生環境意識的教育內容,以北京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一些文科專業為例,如北大中國文學專業培養目標規定應系統掌握中國語言文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初步具備進行專業研究或從事相關領域工作的能力。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英語系培養目標規定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具有深厚的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功底、比較寬廣的人文社科知識和出色的學習、思辨、創造、合作與領導能力。
中國高校中主要有北師大等院校開設了一些公選課,如“環境史導論”等,一些專門的環境教育機構如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將環境素質教育列為校內各專業學生的必修考查課程。而其他高校文科專業課程大多數沒有安排環境教育相關課程,沒能把環境教育課程列為所有專業學生的公共課必修課程。
(三)師生欠缺環境教育的責任意識
絕大多數高校從教者較少接觸到環境教育內容,沒有獲得這一方面系統的全面的教育和指導。同時,雖然在21世紀初期,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使得人們更加重視人與環境和諧互動,但許多高校教師卻缺乏這樣敏銳的眼光,不能及時修改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內容。
通過網絡調查和實地問卷調查,了解到在環保的態度上大多數大學生都鮮明地表達了環保的必要性;認識到環保必要性也知道需要踐行,但并沒有形成正確的環境意識和行為,沒有認識到自身應該承擔的環保責任,也不了解相關的環保法規和知識。比如在我們課題組進行社會調查時,選題中“下面不是生物多樣性意義的影響,不是規劃環評的意義,減排指標為什么具有約束性等三個問題,大多數學生選擇都是錯誤的。
(四)大學生環保社團較少開展環境教育活動
目前,“我國的大學生環保社團發展較快,數量上大體能夠占據到中國環保社團組織的2/5”[2]。但發展極不平衡,在國家重點高校和經濟發達地區的高校環保社團組織發展較好,其他地區發展較差。據調查,大學生比較喜歡的環境教育形式中,志愿組織居于首位,說明學生還是熱衷于參加各種環保的實踐活動。在培養學生環境意識方面,環保社團組織可以與其他社團組織、企業、專業合作,為大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環境教育活動。
高校文科環境教育現狀說明針對大學生開展環境教育十分必要。使學生具備初步的環境經濟的可持續觀念,形成環境社會學的可持續生活方式,接受環境倫理學的環境道德和環境政治學的環境正義主張,是適應時展的需要。
二、高校文科課堂開展環境教育的對策
21世紀初期,生態文明社會和綠色校園的建設需要高校加大環境教育力度。師資、財政等條件許可的高校,可以建立和完善環境教育課程體系。在大多數師資和財政條件不成熟的高校,可以開展靈活多樣的環境教育活動。中國高校非環境類專業,特別是文科專業,應該能根據自己學科特色,開設環境教育課,讓高校的每一個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均有可能接受環境教育,樹立環境意識及相關的環保知識。
(一)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將環境教育滲透于課堂
在文科專業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強調環境教育,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挖掘,滲透環境教育。要感受環境變化,掌握科普知識,具有鑒別與解決環境問題的基本技能,提高對環境的責任心以及解決環境問題的參與意識。
例如,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外國文學史”教學中,講到19世紀英國的現實主義小說家狄更斯的作品《霧都孤兒》,通過背景介紹,使學生理解環境污染發生質的變化并演變成一種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全球性危機,開始于18世紀末興起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是人類歷史或南北差距的分水嶺,是人類環境污染史的分水嶺。倫敦被稱為霧都主因就是工業化以來的大氣污染。理解由于人類活動引起生態系統破壞和環境污染,反過來又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理解從影響全球和區域的環境問題看,主要的責任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工業發達國家。在歷史學專業的“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對于中國古代的西北絲綢之路的變遷、樓蘭古城的消逝、經濟重心的南移、歷代王朝的大興土木等內容,都可以從環境的角度進行評價,或是批判或是進行辨證、深入的分析。適當的滲透,不但可以擴展學生的思維寬度,增強學習能力,也可以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馬恩原著選讀”教學中,講到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一文,對其可以從環境史角度解讀,使學生認識到,恩格斯在書中充分揭示了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城市的主要環境問題,即工人住所與工作場地的惡劣狀況、河流污染和空氣污染等,與此有關的災難之所以集中在工人身上,與工廠主的唯利是圖密不可分,也與愛爾蘭人的生活習性有關。恩格斯的這一著作是英國環境史上的一部經典文獻。
此外,還需要通過教師自身的環保行為,遵循生態學的理念,把儉樸、節制這種自覺意識帶入課堂,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環境行為。
(二)維護學生主體地位,將環保行為保持于課堂
在高校文科課堂滲透環境教育不能僅僅注重知識的傳授,這是因為并不是傳授的環保知識越多學生的環保行為就更加符合生態和諧要求,有效的方法是開展各種環境體驗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要關注學生感受,時刻把學生的主體地位放在首位。課堂教學要結合當前關注的環境問題,融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教師在傳授環境知識時,還要通過課堂互動、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營造學生積極參與的環境,用獎勵提問等手段鼓勵學生參與,最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環境意識。
例如經濟管理學院的會計專業“成本會計”教學中,開展環境成本教學討論。具體討論包括,“企業環境成本核算范圍、企業環境成本核算方法”[3]等問題。通過討論使學生理解環境成本概念,掌握環境成本費用應屬于間接費用。用作業成本法計算產品成本,即在劃分作業成本庫和確定成本動因時,將產生環境影響的作業專門設立,以合理分配環境成本。在英語專業的“英美文學史”教學中,在引導學生閱讀華茲華斯和約翰?濟慈的詩歌基礎上,使學生理解“英國工業革命對人的異化促使人向往回歸自然,繼而引導學生關注現階段國內外生態批評的前沿性研究,了解生態批評的內涵和方法,并嘗試用生態批評方法進行論文寫作”[4]。
(三)利用政府環保管理職能,將環保專家請進于課堂
環保部門是對環保知識掌握最全面、對本地區環境狀況最了解的權威機構,具有進行環境教育的資源優勢。為此高校應該主動與當地環保局協調,采取引進來的方式,通過學生的環保社團,把環保局環保專家請進校園,對學生進行環保知識輔導和環保知識現場答疑,專家的講解和答疑必然會受到師生的普遍歡迎,幫助學生提高環境道德意識和樹立正確的環境行為。
高校文科課堂開展環境教育,有助于改變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培養具備自覺保護環境的品德及解決環境問題能力的各種人才;有助于落實“全民環境教育體系”目標,構建學校、教師、學生三位一體的環境教育模式,推動中國生態文明社會的建立。
參考文獻:
[1]印衛東.我國高校環境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江蘇高教,2012,(5).
[2]中華環保聯合會.中國環保民間組織發展狀況報告[J].環境保護,2006,(5B).
關鍵詞:創新班 創新實驗 教學改革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c)-0121-01
1 創新班教學理念與改革思路
為了實現我國教育發展飛躍,我國自1999年起我國大規模擴招大學生,使更多的適齡青年享受高等教育。然而,高等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仍不盡如人意,普遍存在培養出來的學生動手能力不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差,缺乏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無法滿足社會各行業的個性需求。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本科教學應進行階段性改革,應正確樹立“實踐、探索、創新”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深入推進我校工程教育改革,不斷提高我校工程教育質量,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并堅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課程實驗與創新設計實驗有機結合,堅持把專業知識能力提高、素質培養貫穿于創新班教學始終的教學理念。始終堅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主線,在教學體系、管理模式方面應進行全面改革與創新,實現規定性實驗向自主性實驗轉變,基礎驗證性實驗向創新型實驗轉變,傳統性實驗室管理向全天開放式管理轉變,創建國內一流的實驗室環境和實驗設備。
2 教學內容及體系改革
教育制度作為社會制度的組成部分,必須隨之而變革。學分制教育是工學類創新班建設的前提條件。學分制教育模式以學生選課為核心,教師指導為輔助,通過績點和學分,衡量學生學習質和量的綜合教學管理制度。在學分制教育的統一模式下,國內很多高校仍進行《規劃性》教學模式。例如,大學本科期間應修滿學分為160學分。其中,通識教育課程為38學分,占24%;專業必修課程為67學分,占42%;專業選修課程為35學分,占22%;課內外實踐教學環節課程為20學分,占12%。以上學分安排從表面上看起來比較適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文素質和科學素養深厚,通曉專業知識和方法,具有較強的工程技術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從以上課程安排和學分分配來分析,各類課程在培養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時應不缺少的課程。在培養方案中大部分學生應學習的課程數量高達整個課程安排數量的70%~80%左右,而學生自主選擇授課的數量不到30%。但是從構建創新班教學模式、重點培養具有創新性和應用性的工學類專業技術人才時面臨應授課的課程數量較多、學習任務較重、難以騰出充分的時間來進行創新設計實驗和參與導師的部分科研項目。
3 課程內容與體系改革
大部分工學類的創新實驗是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交叉研究。如,電子和通信,電子、通信和計算機,電子、通信和機械,計算機和自動化,土木和建筑等。因此,學生設計和實踐軟硬件系統時相對來說設計時間較長,必須騰出更多的時間來參與創新設計項目當中。為了給創新班學生設置充分的創新實驗時間,在編寫培養方案時可以考慮以下3個方案。
方案1:對部分通識教育課程的學時進行免修不免考政策,并減小授課學時的同時增加自學的學時。如,某通識教育課程的學分為2學分、32學時的理論課程。對創新班學生開設的該課程可以調整為2學分、16學時理論課程、16學時自主學習,并進行《免修不免考》政策。這樣學生利用比較充分的時間來參與創新實驗當中,同時利用晚間或其他業余時間來自學該課程。目前很多高校的培養方案中第一學期到第五學期期間普遍設有2門以上的通識課程,根據專業的實際情況,每學期對2門通識教育課程進行以上模式時創新班學生在大一到大三期間每個學期至少騰出32學時的時間,并可以投入在創新設計實驗當中。
方案2:編寫創新班培養方案時在專業必修課程或實踐教學環節課程當中設置1學分32學時的獨立的創新實驗課程,根據各專業的實際情況可以設置2~3門獨立的創新實驗課程。該課程不是創新班學生同時在一個實驗室里做同樣的實驗,而是每名學生跟隨指導老師的安排進行的獨立的實驗課程。
方案3:根據指導老師的研究領域,在第二學期到第七學期期間每位指導老師每個學期給創新班學生開設1門指導科研、創新設計所需要的課程(共6學分)。根據專業的實際情況以上3個方案可以同時來進行或部分進行。
4 培養模式改革
創新班學生的培養可以分為校內培養和校外培養等方式。在校內培養階段:按各專業的要求,必須修完本科生的所需要的課程,并獲得相應的學分,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利用免修不免考的政策,有些課程可自學。根據指導教師的要求,可開設指導科研、創新設計所需要的課程。按學分制教學的要求可獲得相應的學分。在校外培養階段:根據企業需求以及學校對人才培養的定位,確定企業學習階段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標準。按培養要求,學生可以分不同階段到不同企業進行1周至3個月的中短期課程學習或工程實踐。在企業培養過程中,企業為學生配備企業導師,由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在企業培養階段的學習與實踐,并由雙方導師共同為學生確定研發方向或課題,指導學生的課程設計或畢業設計。
5 管理體系改革
在學生成績管理方面,學生進入創新班后,可進行按學期考核,按優剩劣汰的原則進行管理。創新班學生存在專業課不及格或成績警告時退出創新班,安排到普通班級,并從普通班級學生當中重新選拔創新班學生。第一學期安排專業導論,論文書寫技巧等專業公共課程,了解專業的特點。第二學期開始配備指導老師,跟隨指導老師結合工程項目和課題進行科研訓練。每個學期創新班學生選課時,在指導老師推薦下可提前選擇本研究領域相關的專業課程。本科畢業后,給創新班學生優先推薦到國外高校攻讀碩士學位,優先推薦到國內知名企業和本專業研究生。
6 結語
創新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傳統的教學機制和體系下培養的大學生難以滿足現階段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動手操作能力強的應用型和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為適應社會的需求,獲得理想的教學成果,各高校應從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角度出發,把實驗和實踐教學擺到理論教學同等的地位。通過加強實驗課程和實踐教學、合理設置教學體系和管理體系、加以學校相關部門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大力支持,使教師重視實驗和實踐教學,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達到增強學生的動手和創新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羅三桂.淺談工科教學計劃的優化[J]. 江蘇高教,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