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1 19:37: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幼師學校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研究型幼兒園教師;教師教育;職前培養;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9)04-0023-04
近年來,幼師院校本科畢業生走向幼兒園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然而,他們中的很大部分在與幼師、中師畢業生同臺競技時,面臨無法發揮專業優勢、就業競爭力不強的尷尬境遇。為此,各高師學前教育專業都在加緊改革,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挖掘本科生理論性、問題意識較強等優勢,提出科研管理型、研究型幼兒園教師的培養思路。一些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甚至直接提出要進行“面向研究型幼兒園教師培養的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本科教學改革”?!?〕
為什么要提出研究型幼兒園教師培養問題?如何準確把握與理解研究型幼兒園教師這一概念的基本含義和主要特征?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應如何培養研究型幼兒園教師?深入研究這些問題,將對探討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發展、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培養和教育等產生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培養研究型幼兒園教師的時代意義與現實必要性
提出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研究型幼兒園教師,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現實必要性。
(一)滿足社會發展對提高教師素質、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需求
社會的發展及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迫切需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而作為人才培養的主力軍――教師,則首先需要完成從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到教育行為的一系列轉變。教師不再是純粹的知識傳遞者、“教書匠”,而是教育實踐的研究者、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教師要學會思考、學會研究、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專業化的、研究型的教師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只有專業化的、研究型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會學習、會思考以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學前教育領域,隨著課程改革的日益推進,幼兒園教師迫切需要轉變教育觀念,積極反思自身教育實踐,并發展成為自身教育實踐的研究者。而高師學前教育專業作為幼兒園師資培養的重要基地,應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為高素質研究型幼兒園教師的培養搭建平臺。
(二)彌補幼兒園教師群體學歷偏低、科研能力較弱的不足
目前,我國在職幼兒園教師入職時的學歷以幼師、中師學歷居多,本科學歷較少。盡管大多數教師在入職之后都進行了后續學習,拿到了大專和本科學歷,但他們中的很大部分是為了解決職稱問題而去深造,真正的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仍較弱。一方面,大多數幼兒園教師在幼師、中師學校接受藝體技能培養較多,在實踐中也十分重視唱歌、畫畫等技能技巧的培養,卻不太善于對幼兒及各種教育現象進行研究和反思;另一方面,不少幼兒園教師的后續學習多為成人大?;蜃钥夹再|,其教育質量和學習效果難以得到保證。加之幼兒園日常工作瑣碎、繁多,各種檢查評比應接不暇,許多教師往往疲于應付,沒有多余精力投入反思、科研工作。將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的培養目標定位在研究型幼兒園教師,既可以充實幼兒園教師隊伍,又能彌補當前幼兒園教師整體學歷水平較低、科研能力較弱的不足。
(三)增強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本科畢業生與幼師、中師畢業生相比,其明顯不足在于藝體技能較弱。幼師、中師學校的生源主要為初中畢業生,這些學生的年齡較小,身體尚處于發育狀態,可塑性較強,適合對其進行藝體技能的培養。而本科生的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畢業生,他們的身體發育已經基本成型,再進行音樂、舞蹈等方面的訓練,往往發展空間較小。因此,在藝體技能方面對本科生提出過高要求顯然是不適合的。本科畢業生要想提高就業競爭力,必須揚長避短,努力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相對而言,本科生在大學接受系統、綜合和全面的教育,具有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知識儲備,在課堂學習中也常常要思考、分析,加之有機會參與學?;虮緦I教師開展的某些課題研究,因此,他們普遍比幼師、中師畢業生有更強的問題意識、邏輯性以及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具備一定的科研潛力和優勢。不少幼兒園負責人也指出,之所以聘用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生,主要看重其理論水平較高的專業優勢,希望能借助他們的力量積極帶動幼兒園的教科研工作和教師的專業成長。可以看出,將本科生培養著眼于研究型幼兒園教師,不僅可以滿足幼兒園的實踐需求,更可以充分發揮本科生的專業優勢,提高其就業競爭力。
二、研究型幼兒園教師的基本含義與主要特征
不少研究者認為,研究型教師主要是相對于經驗型教師(即“教書匠”)而言,指那些在教育領域較擅長做研究的教師,是“能積極主動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具有職業敏感性、反思意識、合作精神和科研意識,能及時發現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問題,針對問題積極探索研究,主動吸收教育科學理論和同行經驗,提出新的切實可行的改進方法,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3〕
研究型幼兒園教師具備哪些主要特征或基本素養,有研究者從專業知識與能力、專業品質與態度等角度進行了總結歸納:從專業知識與能力上看,研究型幼兒園教師應具有符合時代精神及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多層復合的知識結構、創造性地設計與開展教育活動的能力、溝通和反思的能力以及教育研究的能力;從專業品質與態度角度看,研究型幼兒園教師應有強烈的求知和探究欲望,對外界信息非常敏感,獨立意識強,勤于實踐和反思,具有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的精神,平易近人,注重對人的終極關懷等。〔4〕還有研究者指出,研究型教師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研究”已成為他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他們能夠以研究者的目光審視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對教育問題更敏銳、更有主見,能夠找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新角度,形成新思想、新觀點、新觀念,自覺、主動地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努力擺脫被動盲目的狀態?!?〕
由上可見,以往諸多研究都對研究型教師的基本含義和特征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論述,頗具啟發性。但在實際工作中,不少幼兒園教師在對“研究型教師”的理解上存在諸多誤區,需要進一步澄清。
首先,關于“科研”還是“教研”的問題。很多幼兒園教師以為,讓教師成為研究者就是讓教師做“科研”――科學研究,要求教師像科學家那樣去做研究,去研究和發現教育工作中的基本規律、原則等。事實上,這種研究往往不適合幼兒園教師,不是他們所需,更不是他們所長。實際上,研究型教師中“研究”的準確定位不是苛求每位教師都去做科學研究,而是做“教研”“教學研究”,即讓幼兒園教師基于教學實踐,對自己或他人的教學進行研究。這樣的研究有別于科學研究意義上的教學研究,是適合幼兒園教師進行的。
其次,關于研究型教師和具有研究型特質的教師。培養研究型教師,并非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盲目給學生提前定位、貼標簽,搞“一刀切”,而應該首先強調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人而異地培養學生,注意逐步培養更多學生形成積極思考、善于鉆研的意識,保持對學前教育各種問題和現象的高度敏感性、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并學會觀察和反思。因此,與其說是培養研究型幼兒園教師,不如說是培養具有研究型特質的幼兒園教師,這種提法可能更為恰當、準確,可以避免研究型幼兒園教師培養的盲目化和模式化。①
最后,研究型幼兒園教師應具備的主要特征或基本素養。明確上述兩個問題之后,在培養研究型幼兒園教師時,應特別注意培養以下幾方面素養。一是要對幼兒教育現象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好奇心。要鼓勵學生在日常學習、見習和實習過程中積極發現,勇于提問和探索。二是要善于觀察和反思。要鼓勵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用心去觀察、分析和思考,而不僅僅是帶著眼睛去看。三是要具有較強的問題研究意識。要鼓勵學生對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深入的探究,并嘗試分析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四是要具有創造性地設計教育活動的能力。要幫助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并基于對幼兒學習與發展狀況的觀察和了解,創造性地設計出適宜的、有創見的教育活動,而不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
三、培養研究型幼兒園教師的主要途徑
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是研究型幼兒園教師職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嘗試培養研究型幼兒園教師。
(一)日常教學
研究型教師的重要特質之一就是具有問題研究意識,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他們積極思考,并嘗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一方面,在各門課程的教學中,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要改變過去單純的傳授知識的做法,積極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激發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建構知識。另一方面,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應利用“學前教育研究方法”這一專門課程,為學生提供參與科研實踐的機會。設置研究方法課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學生了解各種研究方法并嘗試運用這些方法來研究教育現象、解決教育問題。因此,上好這門課程,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如何做研究。
(二)幼兒園教育見習與實習
任何幼兒教育研究都始于對幼兒及相關教育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在研究型幼兒園教師職前培養中,增強觀察和分析能力的最佳途徑就是幼兒園見習與實習。見習主要是結合所學知識,觀察幼兒及教師的日常活動,而實習往往需要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全面參與、介入幼兒園的日常工作。見習與實習為學生提供了大量接觸幼兒、深入教育實踐的機會,學生可以在見習與實習過程中,學習如何更有效地觀察、分析和解讀幼兒的行為及各種教育現象。一般而言,在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的培養計劃中,大多會安排大量的幼兒園見習和實習機會。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可以在見習和實習過程中,為學生布置各種觀察任務,提供觀察框架,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理論,對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和解釋,從而增強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為其真正學會如何做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幼兒園教研實習
教研實習是指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深入幼兒園教研一線,全面參與幼兒園的教研活動,在實際參與研究的過程中積極運用所學理論和知識,嘗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親身感受做教研的過程和方法。目前,在我國學前教育領域,“這種實習相比較于教學實習,在高等師范教育師資培養體系中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實際上,教研實習非常有利于職前教師全面了解幼兒園教學研究的現狀,能促進他們學會在真實的教學研究中積極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研究的意識與能力。因此,在培養研究型教師、塑造具有研究意識的職前教師時,應鼓勵本科生積極參與幼兒園教研。比如,可以讓學生參與幼兒園的研討活動,帶領他們觀摩幼兒園的活動并鼓勵他們參與在職幼兒園教師的活動評析與反思過程。
(四)本科生科研立項
本科生科研立項是指利用大學校園的科研資源,鼓勵本科生運用所學理論,針對自己感興趣的、有意義的問題或現象展開研究。本科生科研立項的開展,并不苛求研究的絕對規范性和嚴謹性,目的是要讓學生提前介入研究活動,感受和體驗整個研究的實施過程,學習如何做研究,體現了“做中學”、邊做邊學的思想。目前,不少高師院校都設有本科生科研立項項目,鼓勵和支持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問題進行研究,同時指導教師對科研立項及開展進行指導和監督。比如,首都師范大學每年都會積極鼓勵本科二年級以上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問題申報科研課題。通過課題申請的學生會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為期一年的研究,研究結束后還需提交研究報告??梢哉f,這種科研立項活動為學生體驗研究的整個流程并最終提升科研能力等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臺。
(五)畢業論文設計
畢業論文設計是對學生四年學習的一次綜合檢驗,是幼兒園教師職前培養中的關鍵環節。畢業論文的設計與完成要求學生對學前教育理論與實踐中的問題相當敏感,充分調動已有的學習經驗和知識儲備,綜合分析當前問題產生的背景、原因及影響因素等,形成研究思路與框架,并嘗試解決問題。由此可見,畢業論文設計是對學生研究能力的一次綜合而全面的考察。學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時,要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從論文選題、文獻綜述、研究方法與方案的確定到研究過程的實施、研究結果的分析以及最終形成研究報告的過程。這一過程正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研究過程。學生應充分利用畢業論文設計這一機會,感受和學習如何做研究、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強研究的意識與能力。
參考文獻:
〔1〕田景正.面向研究型幼兒園教師培養的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本科教學改革〔J〕.當代教育論壇,2008,(1):49.
〔2〕寧虹,劉秀江.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J〕.教育研究,2000,(7):39.
〔3〕〔5〕馮宇紅.論研究型教師〔J〕.成人教育,2005,(8):14.
關鍵詞:幼師學生;生物學素養;幼兒科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7-0088-02
一、生物學素養概念的提出與釋義
1987年,Ewing等人在《美國生物學教師》發表研究報告時,使用了生物科學素養(biology literacy)這一概念。此后,又陸續有人發表了關于生物學素養的文章,雖然都使用了生物學素養,但這些文章都是從不同側面來討論生物學素養的,而沒有把它作為生物學課程的目的來論述。
1993年,美國BSCS出版了名為“發展生物學素養”的生物學課程指南,對生物學素養作了詳盡的論述,并把它作為生物學課程的基本目的。BSCS認為,一個具有生物學素養的學生需要對科學的本質和特點有起碼的理解,學生對科學知識特點的認識和理解,對科學的價值、以及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BSCS還具體的描述了一個有生物學素養的人應能表現的具體特點:他應該能理解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學概念,了解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領悟科學探究的過程,知道歷史上生物概念的發展;他應該對科學探究、生物的多樣性與文化的多樣性等問題具有正確的態度,對生物學和技術對社會的影響、生物學對個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他應該能夠對自然界的現象提出不同的問題,具備創造性的思維;知道如何正確地利用科學技術,能夠在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上做出個人或社會決策;能夠正確應用知識來解決現實社會的實際問題。
我國是在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將生物學素養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學生物學課程的,并將它作為初中生物課程的主要目的。我國的《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生物學素養”:是指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及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二、幼師生應該掌握的生物學素養
《中等幼兒師范學校教學大綱》提出,要使學生“獲得幼兒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學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科學技術發展和環境等方面的應用”。同時,在能力方面也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觀察能力”,“能夠正確使用顯微鏡等儀器和用具,初步掌握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設計自然角的能力”,“自制玩教具的能力”,并對此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最后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還提出要求“使學生初步形成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的觀點,生物進化觀點和生態學觀點,逐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和科學的世界觀”,“養成不斷創新進取的科學精神和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合作精神”,“初步學會把所學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和技能應用于生活和幼兒教育實際”。從對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特點的分析可知,幼兒師范生學習生物學課程不僅需要掌握一定的運用語言智能、數理智能與內省智能,還非常需要擁有運用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的能力。
總之,五年制幼師學生在生物學課程的學習中應該具備的生物學素養是學生在將來從事幼兒教育工作能夠擁有必需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初步的教學能力。
三、幼師學生生物學素養的不良現狀
(一)幼師學生“重文輕理”和性別比例失衡對學生生物學素養的影響
五年制幼兒師范學校所招收的學生大多在初中階段就表現出“重文輕理”的特點,很多學生甚至認為幼師學生主要是學習音樂、美術、幼教等專業知識,對生物學學習的熱情和重視程度自然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我國幼兒師范學校招收的多為無法順利升入高中或高考無望的初中生,這些學生的分數往往遠低于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學習能力及自主性較差,又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其科學素養的難度很大。此外,幼兒園在招聘幼教老師時,容易傾向藝術表現能力強、幼教專業知識比較扎實的畢業生,而對求職者是否具有足夠的科學素養不太重視,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一現象最直接的后果是幼師生為了得到更好的就業機會,會重視藝術課和專業課的學習,幾乎不會把多余的時間花費在生物學的學習上,據了解,很多學生在鋼琴、舞蹈、活動設計等技能技巧課程上花費了絕大部分時間。顯然這一現象對幼師生生物學素養的影響十分嚴重。
其次,幼師學前教育專業在校學生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往往一個班一個男生都沒有或有一兩個,至多也不會超過四分之一,男性對理科知識的掌握一般較之女性有優勢,這種男少女多的招生模式勢必大大影響我國幼師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提高。
(二)幼師學校生物學課程的設置對學生生物學素養的影響
以某幼兒師范學校為例,按教學大綱要求原本應該一周開設三課時的生物課,減至一周兩課時,這樣勢必帶來教師在教學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學任務無法完成;生物實驗教材也很難得到補充和更新;實驗經費更是難以落實。這種情況導致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系統掌握不全,對自然界的觀察能力、實驗動手能力匱乏,更不要說學生能鍛煉出開展生物科學活動的能力。筆者對五年制??飘厴I生進行的訪談中了解到,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自己沒有掌握足量的、實用的生物學知識,這一點從300份問卷調查和歷年學生測評成績中也得到了證實。
由于缺乏重視,最終導致大多數畢業生對從事幼兒科學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在幼兒園教學實習中,實習學生一般會避免開展以生物學為主要內容的科學活動課和探索活動;在畢業論文的設計中,也大多是以語言表達、藝術教育、幼兒心理等為研究課題,鮮少有學生敢于涉及生物學與幼兒科學教育方面的研究,究其原因,與幼師學生生物學科學素養的薄弱是分不開的,這是一個特別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
四、幼兒師范學生生物學素養對幼兒科學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幼兒教師的生物學素養調查分析
筆者在幼兒園教學實習中發現,無論是剛剛走向教學崗位的實習教師,還是已經有多年幼兒園教學經驗的幼教老師,在開設對外公開課和評優課時,都很少選擇涉及大量生物學知識的科學素養課,其根源就是對自己生物學素養的不自信。同時筆者在旁聽幼兒園教師授課過程中,多次發現一些教師出現了明顯的生物學常識錯誤,如“小溪里游過來一條大鯊魚”、“柳絮就是柳樹開花”等,課后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在回答幼兒提出的問題時,也常常提供錯誤的答案或者用模糊的概念搪塞幼兒,事后也很少去查閱資料尋求正確的解答,如在美術課上,教師指導幼兒完成青蛙簡筆畫時,幼兒提出的問題“青蛙的前后肢有幾個指(趾)頭”,教師的回答是隨意而不準確的。在室外觀察課上,教師對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稱之外幾乎一無所知,卻有聲有色地引導著孩子們進行觀察和探索。有的幼兒園教師在訪談中承認,在準備科學活動時,一般只要把教材熟悉一下就可以了,教材都是按照步驟來,即使孩子提出的問題他回答不出,也不會傻在那兒,仍然知道如何進行下一環節;不管是否真正明白這個科學原理,只要按照教材去講,一步一步的,就可以掌控整個教學活動的節奏。這就直接導致很多幼教老師對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學知識不求甚解,自然也不會投入時間精力來提升自己的生物學素養。
幼兒教師所面對的是充滿好奇,渴望探索,卻又缺乏經驗的幼兒,這就決定了幼兒教師還必須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生物學素養,而這些事實說明,目前幼兒教師在對待生物學本質、生物學嚴謹的實驗精神認識上存在缺陷,而這對我國要培養具有較高素養的下一代是不利的。因此,探究幼兒教師的生物學素養,其意義是重大而深遠的,也是迫切的。
(二)幼師學生生物學素養對幼兒科學教育的意義
1、生物學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科學素養的培養得從娃娃抓起,幼兒園是實施幼兒教育的主陣地,幼兒科學素養的培養離不開幼兒科學教育的實施,幼兒教師科學素養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幼兒科學教育的質量。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幼兒教師科學素養提高的前提和基礎。幼兒師范是幼兒教師的母機,學生的科學素養的高低決定了幼兒園科學課程改革的成敗。所以,提高幼師學生生物學素養對幼兒科學教育顯得非常重要。
2、幼兒園保教工作中除了科學課以外,其它學科教學、環節幾乎都離不開生物學方面的知識。作為一位未來的幼兒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生物科學素養。
3、生物科學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作為生活在21世紀的任何一個公民,都應具備的生物科學素養。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美籍華人楊振寧教授1997年9月18日在杭州浙江大學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也指出:“如果說20世紀是物理學的世紀,那么21世紀就是生物學的世紀。生物工程的發展,跟物理學、化學的發展歷程相比,不僅花費較少,而且帶來的經濟效益無法計算。”楊振寧教授大聲疾呼:“所以,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人應該組織起來,不惜成本,走入生命工程的第一線,走向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生命科學要發展,需要較高生物科學素養的人才。因此,培養具有較高生物科學素養的幼師學生是生物教育逼在眉捷的任務。
五、提升幼師學生生物學素養的對策
(一)重視生物學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科學學習的興趣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幼師學生的“重文輕理”造成了自然科學認知結構的不良,從而漸漸失去了科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因此,喚起興趣是幼師學生有效學習生物學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過:“每當我們致力于影響學生的認知結構,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意義學習和保持時,我們就深入到了教育過程的核心?!睘榇耍⒁庵R學習的基本性與基礎性,有效激活學生認知結構的知識生長點,以保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在內容的選擇上考慮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生活實際的需要;在教學方法和形式上要多樣化,盡可能運用多媒體和實踐操作方法等,開展多種生物興趣小組和生物知識競賽,改變因中學階段過高的學習壓力導致的對生物學的枯燥看法和態度,逐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生物學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
在現代教育觀下,幼兒教師的科學教育觀念已經從傳授科學知識、經驗轉向培養幼兒的科學精神、態度及科學探究能力、思考能力。重視現代幼兒教師的科學素養,對于加強科學教育、提高幼兒未來的科學素養具有基礎性的意義,并且對幼兒未來進行科學研究也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培養幼兒師范學生生物學素養的時候,應注重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的培養。比如在生物課程設置和成績考核上都可以做出相應調整以便更好的培養學生生物學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如提高自主探究學習的課時比例,增加幼兒園科學教學活動教學實習活動等。
(三)幼師學校要加大對生物學課程的設置,建立系統的生物科學教育體系
課程建設是當前高等師范院校推動素質教育的核心舉措,也是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生物學素養的主要渠道。要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生物學素養水平,就應該建構系統的的生物科學課程體系,保證足夠的課時量,加強學生的科技實踐活動,完善實驗室的配置,經常開設生物學科普講座、進行科技競賽,指導學生選修與生物技術應用有關的選修課等;同時還可以把生物學教育內容滲透于人文社會課程中,另一方面,從人文學科中挖掘生物科學素養的內涵,從而構建系統、有效的生物科學教育體系,促進學生生物學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8.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
一、學前教育對人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
(一)學前教育階段是人的身體發展、智力與經驗發展的最重要、最關鍵的時期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在《人類特性的穩定與變化》一書中,通過對1 523名嬰兒長達20年之久的跟蹤,提出了著名的假設:若以17歲時人的智力發展水平為100,則4歲就已具備50%,8歲時達到80%,剩下的20%是從8-17歲的9年中獲得的??梢姡瑢W前教育階段是人類智力發展的最關鍵時期。從腦科學的層面看,嬰兒出生時腦重350-400 g,為成人腦重的25%,1歲時達到成人腦重的50%,2歲時為75%,6歲時孩子的腦重為1 200 g,已接近成人腦重(1 350-1 400 g)的90%。從人體的神經通路的發展看,人類神經通路的80%-85%是在生命的前6年發展起來的。①因此,學前教育階段是人的身體發展、智力與經驗發展的最重要、最關鍵的時期。
(二)學前教育階段是人生所有時段中變化最大、最快的時期,也是最易發展,最易受挫的時期
在這一時段,孩子從只會躺在床上啼哭,到會爬、會走路、會奔跑,不但人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所有的認知、經驗與能力都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所以,學前教育階段是人生中變化最大、最快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不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及規律,不讓兒童回歸自然,順應自然,而是采用大一統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腳,禁錮其思維,形成機械的思維定式,甚至連孩子們畫筆下的太空飛船都是一樣的,勢必會阻礙兒童各種潛能的發展,錯過兒童的敏感期,貽誤天才的成長。誠如布魯貝克所言:“課程的編寫原則是訓練和裝備心靈?!蹦敲?,對于學前教育來說,學前教育階段正是人生最重要的訓練和裝備心靈的階段,這一階段不僅為小學做準備,更為人的一生做重要的奠基,它直接影響著人類生命大廈的高度、廣度和堅實度。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講,即便是教育專家也未必完全勝任幼兒教師的工作。因為,它涉及各種潛能的發掘、各種意志品質的培養、各種必要的生活經驗的習得和良好習慣的養成,既要注重個性的彰顯,又要關注幼兒的全面發展。這一階段的教育涉及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衛生學、音樂、美術等諸多領域,因此,這一時期的工作是極富創造性的,對幼兒教師的要求也是極高的,不僅要有教育家的智慧,來引導、幫助兒童培養各種能力,還要有各種專家的準確判斷力、恰當的教育方法來激發幼兒的各種潛能,把握不同幼兒的敏感期,發掘天才。所以,學前教育階段對人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當然,這對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
(一)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
鑒于學前教育對人生發展的重要性,著眼于生命的塑造這一高度來審視幼兒教師的培養,單純的幼兒園阿姨、舞蹈教師等夠用的人才培養標準,對于塑造生命的幼兒教師工作來說,顯得過于幼稚,甚至有一種漠視生命的感覺。相反,幼兒教師的培養不但要專業化,更應以人生發展的前瞻性高度來認識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因此,學前教育專業應培養“雙師型”或“多師型”的幼兒教師,既是音樂教師,又是音樂家;既是教書匠,又是教育家、心理學家等,只有在這種指導思想的引領下,才能切實提高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構建高質量的托幼機構,推進幼教事業的改革。
而不是學前教育大專班要培養什么人才,本科班又培養什么人才。
(二)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從目前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看,注重實踐、秉持夠用原則的幼師生,科研能力較差,理論知識不夠廣博,缺乏先進的教育理念,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貽誤教育時機,幼兒的許多潛能不能被發掘。顯然,這些幼師生是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而傳統的高校生又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學歷輕能力等弊端,亦無法勝任幼兒教師的工作。當然,也有少數的高校在學前教育人才的培養方面已走在前列。
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本科層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扎實的人文、社會、教育與心理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全面系統的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從事心理科研、教學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能在各級各類師資培訓部門、各種兒童教育與康復機構、廣播、電視等部門從事兒童教育、科研、培訓、宣傳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其主要課程有教育學原理、兒童心理學等19門理論和專業課,涉獵較為廣泛。
東北師范大學探索了“寬口徑、厚基礎、精專業、多出路”的人才培養模式,力求通過20門主要理論與專業課達成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培養目標。具體的課程安排是前一年半至二年為教育基礎課,第三年是專業理論與技能課,第四年上學期實習,下學期撰寫論文。
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是為幼師學校及相關的科研所、管理機構、幼兒園等培養專門人才。其涉及的課程較為豐富,2005年時本科生的主干課程就有34門,其中教育基礎課是13門,專業課是21門,為學生奠定了堅實的教育理論和專業理論的基礎。
事實上,上述三所高層次大學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不但走在了其他高校的前列,而且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那么,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究竟應如何定位,客觀的社會現實為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
(三)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
關于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下面主要從理論、技能、實踐三個方面進行目標定位。
1.理論目標
(1)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這里的教育理念是指以幼兒的發展為核心,對學前教育專業的理性認識和對學前教育事業的理想追求,這種理念是與時俱進的,因時空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是從事學前教育所必備的前提。它包括正確的幼兒觀、教育觀、課程觀等。例如,尊重幼兒的觀念,并不是簡單的言語、態度上的尊重,更應表現為視幼兒為獨立的個體,尊重幼兒的想法,傾聽幼兒的聲音,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關注幼兒潛能的發展,在培養幼兒全面發展的同時,注意彰顯幼兒的個性等。
(2)廣博的教育基礎知識和相關的學科知識。在通識教育階段,廣泛地學習中外古代近現代教育史、教育概論、教學論、德育原理、教育社會學、教育統計、教育評價、教育論著選讀等課程,深化自身的理論構建,為專業課的學習搭建一個知識平臺。
(3)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專業理論知識。在專業教育階段,使學生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發展的動態及現狀,使學生專業知識的儲備達到一定的廣度。同時,深入研究本專業的主干課程,使自身具備良好的專業精神和情感。
2.技能目標
專業技能包括專業技巧和教育教學能力,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多方面的技能,才能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興趣和需要。
學前教育專業的技能應包括:創設教育教學情境的能力,有效地引導、組織的能力,準確地觀察、發掘幼兒潛能的能力,與家長溝通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計算機和外語的應用能力等。
3.實踐目標
為培養學生的實踐經驗和能力,在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技能培養的同時,加強實踐活動。從課程安排看,前兩年應是教育基礎課;第三年是專業理論和技能課,當然,可以設置模擬教育教學活動,同時增加見習次數,最好對幼兒園的大、中、小班分別見習,在第三年的下學期,根據學生技能的培訓、見習的情況,安排2-3周的實習;第四年上學期是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全面投入實習的階段,進一步豐富自身的實踐經驗,下學期撰寫出基于實證性研究的、有一定理論和現實意義的、有一定創新之處的畢業論文。
注釋:
①黃春香,李雪榮,易受蓉.早期干預對嬰幼兒發展影響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 ,(12)251.
參考文獻:
[1]陳姝娟,李暉,蔣菊.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培養模式新探[J].教育探索,2007,(12).
[關鍵詞]實踐教學;核心目標;地方院校
近年來,辦好基礎教育已成為當下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共識,而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節點是教師隊伍的建設。同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要求在高等教育領域“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優化知識結構、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在這樣的形勢下,承擔了基礎教育師資職前培養任務同時正處于向應用型大學轉型之中的地方師范院校,更需要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合格乃至優秀的師資。而當前地方院校師范類專業學生畢業后入職中小學、幼兒園老師時往往容易出現入職適應困難、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偏弱等問題,這與諸多因素有關,其中與實踐教學核心目標的不甚明確有一定的關系。如能清晰地厘定實踐教學核心目標,并運用解決復雜問題的頂層設計理論,從全局的角度對教師職前教育實踐教學自上而下地進行全面設計,或許可以有效地破解當前師范專業實踐教學效益不高之困境。本文擬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就此問題進行探討,藉以拋磚引玉。
一、實踐教學核心目標的確定
頂層設計理論指出,明確目標是達成改革目標的首要條件。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處于核心地位,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屬。實踐教學是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指與理論教學相對的、旨在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并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一種教學活動,其教學目標應從屬于人才培養目標。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合格的幼兒教師,那么其實踐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并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崗位實踐能力。而人們對幼兒教師崗位實踐能力的認知存在分歧,這就需要對學前教育教師崗位實踐能力進行厘定。
從教育價值觀來看,確定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的核心目標――幼師崗位實踐能力――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一)學科專家的建議。在注重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基礎上,應充分聽取學科專家的意見和建議。他們的建議可以基于學科知識體系對本專業人才培養提出內在的規格要求,同時也可以通過政策文件的形式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規約,如教育部頒布的相關政策文件《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等,以及部分地方性政策文件如山東省2010年印發的《山東省三年制大專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方案(試行)》等等。
(二)社會需求。服務社會是大學的三大職能之一,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人才是地方師范院校的天職,學前教育專業應當通過深入當地及周邊地區幼兒園對園長及骨干教師開展訪談調查、對畢業生進行追蹤調查等多種形式對社會需求進行深入研究,根據社會需求的狀態和未來發展趨勢為當地制訂適切的專業發展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出以強崗位實踐能力為核心競爭力的合格幼兒師資,以滿足社會需求。
目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與學校人才培養的預期目標以及幼兒教師等就業崗位需求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距,如此,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崗位實踐能力便自然而然地成為實踐教學之核心目標。
具體就學前教育專業而言,幼兒教師崗位實踐能力應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的能力:教師通用能力和幼教專業能力。其中教師通用能力由兒童觀察能力、教學反思能力等次級能力組成;幼教專業能力則包括保育能力(幼兒生活護理技能、早中晚餐營養搭配技能、急救醫護技能等)、幼兒教育能力(五大領域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及家園合作教育組織能力)、藝術能力(鋼琴彈奏與伴奏技能、幼兒舞蹈創編與表演技能、幼兒歌曲創編與表演技能、幼兒繪畫與手工制作技能、幼兒園環境創設技能等)等次級能力。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幼兒教師作為一種獨立設置的專業技術崗位,具有天生的特殊性,在以下兩方面與中小學教師相比存在著特色鮮明特征,這樣的差異能顯著地影響崗位實踐能力的培養:一是幼兒教師的職業態度。職業態度是崗位實踐能力可以充分發生發展的基礎。無論是中小學還是高等學校,關愛學生、真誠待人、責任意識等品質是教師職業道德及其態度的基礎,而幼兒教師對此要求則更高一些,因其教育對象是幼兒這一特殊性所致。與幼兒親密照看人相比,幼兒教師對幼兒的關愛顯然應更加富于知性與理性。由于幼兒教師通過完整的專業學習而擁有幼兒心理、幼兒教育相關專業知識,更能牢固地樹立“每一個兒童都是天生喜歡學習并且善于學習,都能夠快樂成長并樂于融人成人社會”的信念;幼兒教師通過接受專業訓練而具備相關的專業技能,可以將普通的日?;蚩茖W知識組織成幼兒易于理解接受且喜聞芳的知識而為幼兒創造更好的學習與成長環境,為其健康成長、愉快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二是幼兒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知識為崗位實踐能力發生發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理論基礎。幼兒園教師崗位特點決定了其知識結構特點與中學、小學教師存在著顯著的差別。這些差別體現在:(1)在職前培養中并不強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所開設課程中具體學科高深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畢竟學科高深知識的擁有對于將來的幼兒教育教學活動并無直接的促進作用,幼兒認知的特殊性也決定了艱深知識并不在他們認知能力所能抵及范圍之內。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學科艱深知識的學習的意義則更多地體現在對自身心靈的訓練上,正如耶魯大學教授們所言:“有哪一類課程的學習能夠比一個受過良好訓練并因此能將其能力遷移到其他任何方面的心靈更為實用的呢?”而經過良好心靈訓練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未來的幼兒教師――的自身進步將有助于其更好地適應教育教學活動的需求并勝任職業崗位;(2)基于幼兒認知能力發展的局限性,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應該更突出知識面積的寬泛程度,以適應幼兒對生活環境廣泛而持續的探索興趣之需求。對身處信息社會的幼兒教師而言,應更重視通過泛在學習等方式加強各方面的知識儲備,不斷增厚自身文化底蘊,并在教育實踐中凝聚成新的教育智慧和創造能力。二、實踐教學目標的實現實現實踐教學目標需要整個實踐教學體系的良好運作,做好常規工作、加強教學體系建設將是必由之路。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包括應嚴格依托教學目標對具體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進行的精心設計,以構建完整的實踐課程體系;加大校內實驗實訓室建設力度、積極拓展校外實踐基地、加強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建設以保障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完善教學管理制度的落實以確定實踐教學的有序進行;建立科學、規范、有效而適切的實踐評價體系以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
在實踐教學的具體實踐過程中,還須注重突破影響實踐教學體系運行效率的三個難點:目標認同、協同培養及全面滲透。
(一)對實踐教學核心目標的認同
旨在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個復雜系統,各個組成部分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明顯呈現繁雜狀態,包括實操技能類課程(幼兒繪畫與手工制作課程等),各領域教育實踐類課程(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等),作為教育實踐類課程重要支撐的理論課程(學前衛生學等)、各類專項實踐教學(教育實習等)、校園文化、校外相關影響因素等等。如果能基于頂層O計理念統一思想并整體推進,實踐教學改革之核心目標的實現將可以期待。頂層設計特別強調目標的明確性,因此,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和學生作為實踐教學中教與學的主體,深刻理解并接受實踐教學目標是推進實踐教學改革的先決條件。
毫無疑義地,教師及其管理人員理應是明確教學目標的主體。教師及其教學管理者的目標認同是有效地實施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基礎。如果對改革預設的教學目標缺乏確切而清晰的認知,那么對教學實踐改革中遇到的問題本質就難以把握,分析并解決問題的難度便自然增加,教學改革效果很可能收效甚微。其中,教師作為研制實踐教學目標的主要責任主體,對教學目標尤其要有清晰的認識。為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需要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通過將實踐教學目標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內容,并同時制定完善的實踐教學大綱,明確各教學內容的組織形式,確定實踐教學的評價方式。將教學大綱落實為諸如《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指導方案》等操作文件,指導教師則在操作文件的指引下具體落實有關實踐教學活動,系統統籌教學銜接,合理安排實施進度,以確保有關活動的順利實施。
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認同教學目標是其充分激發自身學習動力的基礎。只有自身的學習目標明確,學生才可以喚起更強的學習動機,更加努力完成各種艱深的知識學習任務。考慮到實踐教學目標主要是由教學管理人員及教師研制的,為方便學生學習并認同教學目標,新生入學后,實踐教學管理部門就編制、發放《學生實踐教學手冊》?!秾W生實踐教學手冊》將學校關于實踐教學的各種規章制度、各個學段需完成的實踐教學登記表格裝訂成冊,每位新生通過手冊可以了解每個學段各個實踐教學任務的目標、教學內容與要求及評價標準,對各項實踐教學有了清晰的認識。手冊的編制規范了實踐教學管理。每個學段的實踐教學結束后,由實踐教學主管部門簽署評價意見、評定成績,平時由學生保管手冊,方便學生總結和反思,畢業時交回學校,作為實踐教學檔案材料保管。
(二)實踐教學實施主體之間的協同培養
最初,協同效應是指一種物理化學現象,是指兩種或以上的部分加在一起所產生的作用大于各部分單獨應用時作用的總和。作為一個復雜的教學系統,系統內各要素之間存在著有機聯系并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也存在協同效應。
實踐教學系統的協同也可以分為外部協同和內部協同。外部協同是指高師院校與校外各實踐基地之間的協同,尤其是院校與幼兒園的協同,即u-s(university-school)合作模式。u-s合作模式包含兩個層面的協同:單位之間的協同和指導教師之間的協同,院校與幼兒園之間的協同應在在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前提下建立起長期有效的、利益共享的合作關系,協商幼兒教師的職前教育實踐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指導教師協同主要是指校內實踐教學指導教師與幼兒園指導教師之間的協同,校內導師長于理論與研究,園內導師則恰恰與校內導師相反,強于實踐而弱于理論,二者協同互補則相得益彰,這就需要構建指導教師的合作機制,達成實踐教學主體共識,共同提高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內部協同則是指校內各項實踐教學活動以及各教學主體之間的協同。內部協同主要包括各管理部門之間的協同、各指導教師之間的協同。管理部門之間的協同至關重要,理論課程的實踐教學、實驗實訓、實習見習、社會調查、學科競賽、社團活動等各項實踐活動分別由不同的部門主管,需要各部門之間的合理統籌安排、共同指導,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優化。學生實踐能力構成中,各項實踐能力的培養之間存在著或明或暗的關聯,抑或存在著或前或后的邏輯關系;同時,一些綜合性實踐活動如教育見習、課堂教學觀摩又蘊含著多種崗位實踐能力的培養,基于此,指導教師應加強協同以增強培養效率。
加強協同培養,應注重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共時性聯系與歷時性聯系。
(1)共時性聯系是指同一時段各門課程、各具體實踐教學活動開展的有機聯系。實踐教學是全程性的,在各個學段同時開展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各指導教師應加強橫向聯系,共同探討培養方式方法,使各實踐活動通過有機聯系形成系統對接,提高教學效益。以音樂技能培養為例,歌唱能力、鋼琴彈奏能力、幼兒舞蹈能力等技能培養分屬不同課程的指導教師負責,上述能力培養均包含節奏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各指導教師加強課程共建,合理地分工合作。
(2)歷時性聯系是指在時間縱向維度(過去-現在-將來)中各實踐教學活動開展的有機聯系。各項實踐能力的培養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指導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能力培養的延續性,關注能力發展的前期基礎和未來目標是做好現在實踐能力培養任務的必由之路。以科研能力為例,科研能力屬于培養結構疏散的實踐能力??蒲心芰Φ呐囵B通常是安排大學階段中后期的畢業論文寫作和《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程這兩個教學環節中,但科研能力又是一種綜合能力,它不僅包含信息收集與處理、批判性思維等核心能力、也包括寫作、溝通、組織等等邊緣能力,顯然,此類能力并非依靠某一科或某幾科課程就能良好解決,而是需要全時段,全學科長期協同才可能產生的某種預期效應,須強烈需要各相關實踐指導教師關注學生各學段的科研能力培養現狀及目標,及時調整實踐教學內容以提高效益。
(三)實踐教學實施的全面滲透
從教學時間看,應強調實踐教學的全程性。以往實踐教學環節的安排一般是在完成理論教學之后,通常安排是在人才培養方案的中后期,這是典型的實踐教學是“理論之應用”[6]的傳統教育范式,此類價值取向的實踐教學強調普適性的教育理論對于實踐的指導作用確實有其合理性,但從理論與實踐相互作用的角度來看卻有忽視了實踐經驗反作用于理論知識建構功能之嫌?;诖耍覀儚娬{實踐教學應統籌安排在從入學至畢業的完整學段內。以教育見習為例,從新生學年開始至第三學年,每學期安排內容不同的幼兒園見習等活動,讓學生能從入學伊始就接觸并熟悉將來的工作崗位,其見習經驗也更利于激發學習動機,進而促進理論課程的學習。
從教學空間看,傳統教學實踐對實踐教學的理解過于狹隘,各院校更重視校外活動、社團活動、實踐實訓等各種傳統的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對于如何利用實踐教學對理論教學的逆向作用卻重視不足。事實上,在教學實踐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總是交織在一起。我們認為,實踐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配合理論教學培養學生發現并解決實際境況下問題的能力,以及加強專業技能訓練和鍛煉學生實操技能而設置的教學環節。如是觀之,常規理論課程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可以融為一體,理論教學過程中的實踐環節的安排可以幫助W生既習得實踐知識與技巧,又可以在實踐中鞏固并強化理論學習的成果,這為任課教師在理論課程教學中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供了明確的指引。
按以上思路,理論教學作為整個教學體系中最重要的子系統,在著重搞好本課程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學習(這是專業實踐技能提升的重要基礎)之外,,要因地制宜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入實踐教學環節,強化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教師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合理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全身心投入到教與學的活動中,在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中促進自身實踐能力的提高。以《普通心理學》課程為例,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它既要為未來的幼兒教師提供心理學基礎知識,也應為實踐應用提供專業思路和解決方案,同時其教學內容與個人的生活實際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亦可指導學生自身心理與人際關系的調適,以發揮其實踐指導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隨時緊密聯系學生自身與他人心理展開學習。根據實踐教學的根本特征判斷,理論課程中“習明納”式教學、專題探討、問題探究、讀書匯報活動、課程論文等教學活動均可歸屬于實踐教學,我們應充分挖掘并運用理論課程中各種形式的實踐教學,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參與教學的互動過程,提高自身的實踐智慧、操作技能或增加其親身經驗。因而,實踐教學是《普通心理學》這一理論課程教學的有機組分,對學生在普通心理知識的習得與運用、情感態度的發展與培養、專業技能的訓練與提升等方面均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