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1 08:49: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環境保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中地理;滲透環境;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6-0104-02
當今世界、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成為了世界關注的主題,環境的日益惡化備受關注。由于人類活動中對自然環境的過分索取,違背自然的客觀規律大搞發展,不僅使局部區域環境遭到破壞,還導致整個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嚴重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通過高中地理知識與環境相滲透的學習,讓學生們把所學的書本知識融入到身邊的環境中。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好資源的合理利用,是現在地理教學的核心內容。下面就對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進行論述。
一、高中地理教學環境保護滲透的必要性
對環境的保護意識是學習地理知識的前提,環境教育不是地理課本知識的外延,而是學習地理知識的保障。加強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對地理教師有著更高的要求,老師要做到對教材的深刻研究,要把教學內容吃透、把書本知識與自然環境融會貫通,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地理知識對環境保護所起的作用。加強學生的可持續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能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和管理。
環境教育的核心是處理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地理學是研究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注重學生對環境意識的學習能提高學生學習和應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的能力。用科學的方法去控制和處理污染物對環境的破壞,讓學生成為杰出的環境保護工程師。
二、高中地理教學滲透環境教育的可行途經
1.培養科學環境觀。從高中地理教材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到,環境問題是地理知識體系的核心,在中學的各門學科中,地理學科非常直接地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因此,做好環境教育就成為高中地理教學的方向和目標。
培養學生初步形成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使學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類的家園,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成為大自然的一員,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地理教學應使學生認識到:大自然給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陽光、空氣和水以及廣袤的空間和活動場所,離開了環境人類將無法生存。為此,必須向只顧眼前利益不惜破壞自然資源、嚴重損害環境的行為作斗爭。防范和制止濫伐森林、濫墾草原、過度放牧、無節制地占用農田和抽取地下水、對礦產資源采富棄貧、濫采濫用,造成全球性的氣候惡化、土地沙化、地面下沉、耕地減少、淡水資源短缺等嚴重的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發生。進而使學生深刻理解并且自覺主動地去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努力促成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統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以實際案例進行課堂教學。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時候要讓學生認識到人類與自然環境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制約的。讓學生在正確認識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做到有目的的學習,才能對地理知識有更好的把握和了解,才會使地理教學生動化和形象化。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應用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帶動課堂教學,用生活的環境再現地理。如用空氣質量大幅度下降為案例進行講解和分析,使學生們在討論研究的同時聯系實際環境。這樣切入實際的案例是學生們每天都能接觸到的,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能融入到真實環境中來。另外,通過這樣的問題研究,會讓學生對其相關的地理知識產生好奇,因而能更好的把握和學習。這樣,可以使得環境引起學生學習地理,學生學習地理又能用于環境。經過學生的思考,還能對相關的環境問題提出一些有見解和可實行的解決措施。
3.開展環境保護實踐活動。平時可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請環保專家到學校作環境科學的專題講座,普及環境保護知識,組織以環境保護為內容的主題班會和以環保內容為主的知識競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寒暑假中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參觀學習,同時組織學生寫好環保小論文,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組織學生進行“廢舊電池對環境的污染和處理現狀調查”,通過這次活動深切地讓學生體會到了環境對我們的重要性。更讓學生認識到了環境保護需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本身。
三、結合環境變化,調整地理教學策略
1.在社會經濟發展相對緩慢時期,環境所收到的破壞程度顯得較小。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加快,人類貪婪地對自然環境索取更多的自然資源,使環境被污染,生態失衡。導致臭氧層被破壞、全球氣溫升高、海洋污染和土地沙化等現象產生。通過地理教學與環境教育的滲透使學生對生活環境中出現的這些問題提出疑問,進而對地理知識產生好奇,使其渴望能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使其提高學習效率。
2.教師應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聯系實際,把書本的中固定知識深入到實際中去。讓學生通過對實際生活中存在的現象進行學習,使學生能更加深刻地領會到地理知識的重要性,能對地理知識有更深層次的把握和記憶。
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人口資源矛盾的加劇,使人類活動面臨著嚴重威脅。這就對高中學習地理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地理知識的學習不只是局限于書本,也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掌握和領會,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學的相關知識用在環境保護上??傊?,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滲透的教育方式就是要讓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增強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和培養學生對環境改善的能力,使其能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加強學生對環境的保護意識是刻不容緩的,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陳廣明.論高中地理教學與環境教育[J].科技信息,2009,(10).
【論文關鍵詞】中學地理;環境地理;教學
教師教育的信念有兩條:一個是教育追求有效,讓教師用較少的時間,得到較大的收獲。另一個是教育就是激發,用榜樣和實例激勵,用問題和交流啟發。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地理活動的開展正是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地理活動的開展是地理課堂教學的延伸,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手段,從課程目標上看,不是單純從地理知識著眼,而是從學生的素質發展著眼,著力促使學生主動地發展。這個過程是學生通過自主活動、自主思考、自主實踐,獲得地理活動的一些體驗,最終在地理活動中獲得發展。
1. 環境“資源有主、資源有價”內容的選擇和配置
有關資源的內容也是中學地理課程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科學資源觀(包括資源倫理觀)的重要載體。當前中學地理課程中“資源”內容的選擇主要集中在:資源的分布與特點、資源的開發利用、資源問題三大方面。這三大方面均是資源倫理教育的切入點,但切入的角度主要是“資源有限”這一維度,對“資源有價”和“資源有主”內容的關照力度明顯不夠,這對于完整資源倫理觀念的培養是不利的。為了達成中學地理課程的預設目標——樹立科學的資源觀,有必要將體現“資源有主”、“資源有價”觀念的內容納入到現行的中學地理課程中,使學生在明確資源有限的基礎上,能夠進一步認識到:自然資源是有主的,即它屬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不能隨意占有和使用;自然資源是有價的,應有償使用。
從對人教版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內容分析看,對于自然價值內容的體現,其著力點還是在自然的經濟價值(或資源價值)上,雖然在自然的生態價值上有所體現,但力度還有待加強,尤其是在自然的內在價值、自然價值多樣性方面更是如此,這樣的內容選擇和配置必然影響學生正確自然價值觀的形成。自然權利方面的內容就更顯不足,亟待充實與完善?;诖耍袑W地理課程內容應適當增加有關體現自然價值和自然權利方面的內容,具體內容包括:自然除具有供人類使用的工具價值外,還具有自身的內在價值;自然除具有經濟價值外,還具有其它多方面的價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態都具有生存的權利,人類應尊重其它生命形態的生存權利。其中,有關自然權利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求中學地理課程在相關內容的素材選取上力求生活化、具體化,使學生能從中自然領會到其蘊涵的道理。
2. 注重討論,培養學生地理批判性思維能力
地理思維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靜地考慮地理問題,能有主見地分析評價地理事物,不迷信“權威”意見,不因受暗示而發生對自己原有正確判斷的動搖。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往往忽視對這一地理思維品質的培養,殊不知,當今科技發達的社會里,只有具備批判性思維品質的人,才能在眾多前人理論中尋找出突破口,從而脫穎而出。如在初一地理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對過去評價我國基本地理國情特點的一詞“地大物博”進行討論。我國確實地域遼闊,物產豐富。但由于人口眾多,從人均考慮,聯系我國的現實狀況就會發現,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們的“物”再也顯不出“豐”了。學生通過這一思維過程,運用已有地理知識,否定了“地大物博”這一褒義詞在我國國情上的應用,是認識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在講授高中地理時,對一個地區工農業生產發展條件的分析,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維過程。如通過對“工業的集聚與分散”內容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現代工業考慮專業協作需要,應盡可能把專業部門和企業配置在一起,形成聚集效應。但同時又要考慮作為工業中心的大城市,在工業達到一定的密度和規模后,會出現“飽和狀態”,出現爭地、爭水、爭動力、加劇污染等問題,一些工業又不得不向外擴散,有些“輕薄短小”的新興工業就可在新區布局。因此,同一條經濟原理、布局原則,對不同企業、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經濟技術條件、不同時期是有不同應用要求的。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待地理問題,批判性地接受知識,應用原理。從而增強識別力,提高判斷的準確性。由此可見,加強討論是培養學生地理思維批判性的好方法。
3. 利用地理現象來引導學生對地球環境變化的關注
在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解釋有關氣候問題的時候學生很有成就感,因為大家都能比較順利的解決世界上一些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特點及成因問題。但是大家似乎有意回避一個地區——副熱帶大陸東岸。這時教師在黑板上把副熱帶大陸圈了出來,并向同學質疑(此時教師的作用在于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經過討論,對于副熱帶大陸西岸的氣候類型、成因及特點能做出正確判斷和解釋,但對東岸只能做出和西岸不同的判斷,至于為什么不同還不能正確分析。這時,提醒學生注意,不要忘了剛才為了研究方便所做的假設——地理模型,而我們現在要解決的是實際地球表面的問題,怎么辦?同學們根據先前研究的經驗,想到了把地理模型還原成實際大陸,即把先前的假設推翻,考慮地表起伏、海陸分布等因素。由于海陸熱力性質不同,所以地球上氣壓帶、風帶并不成帶狀分布,而是被分割成一個個高、低氣壓中心。接下來很順利的進入了季風環流的研究、學習。
4. 搞好環境地理教育的措施
環境學是一門涉及到自然科學與社會各部門的綜合性學科。在中小學開展這一科目困難很大,目前只能把環境保護的有關內容滲透到各門相關的課程中去,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現行的教材中一些和環境保護相關的內容,沒有從環境的角度去闡述、深化,指導思想不夠明確。
筆者認為,中學地理課搞好環境教育的方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是備課是要注意發掘教材中直接與間接環境教育有關的內容。教師要講清楚自然環境的概念,還要講解這些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讓學生對防止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平衡,使環境朝著有利于人類生產、生活的方向發展,有一個初步認識和了解。學生更具體地理解人類活動同地理環境的關系,明白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意義。地理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建立起較全面的資源觀、人口觀和環境觀。
比如,蝙蝠是撲捉蚊子的能手,在英國它已瀕臨滅絕的邊緣。為了保持生態平衡,英國通過了一項法律,禁止撲殺蝙蝠,保護蝙蝠巢穴。違者罰款1000英鎊。這就是有名的蝙蝠法律。當今之世,各國都在采取種種措施,限制人們對環境的破壞,然而人們依舊以傳統的“消費心理”對環境,保護環境的法律往往效果不佳。
關鍵詞: 城市綠地 環境教育 地理教學
一、城市綠地的概念和功效
1.城市綠地的概念。
綠地一詞,各國的法律規范和學術研究對它的定義和范圍有著不同的解釋,西方城市規劃中一般不提城市綠地,而是開敞空間。我國的城市綠地指城市中以綠化為主的各級公園、庭院、小游園、街頭綠地、街道綠化、居住區綠地、專用綠地、交通綠地、風景區綠地、生產防護綠地。
2.城市綠地的功效。
在國務院公布的城市規模排名中,蘇州被列入了準特大中心城市。蘇州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得城市的污染日益嚴重。此時,城市綠地在其中顯示出無可替代的功效。
(1)改善小氣候緩解城市熱島、干島效應。
在城市中,熱島和干島效應一年四季都有,其強度為秋夏大于春,春大于冬。據測定,城市公園比城區溫度低0.67℃左右,相對濕度高3%~5%;風景區比城區溫度低1.2℃左右,相對濕度高7%左右。
(2)改善空氣質量的作用。
綠地系統對于改善城市空氣質量,增加O2含量,凈化大氣作用明顯。植物既是天然O2“制造廠”,又是CO2的“廣闊市場”,綠地每公頃每年吸收SO22400kg,煙塵30t,其他生態效應還包括吸收氮氧化物,CO2等。
(3)削減噪音、降低光輻射、涵養土壤水分、凈化污水的防護作用。
植物是天然消音器,據測定:10m寬的林帶可以減弱噪聲30%,可降低噪音8―10dB,20m寬的林帶可以減弱噪聲40%,30m寬的林帶可以減弱噪聲50%,40m寬的林帶可以減弱噪聲60%。樹木還能過濾、吸收和阻隔放射性物質,減低光輻射的傷害。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綠地的涵養水分的作用也很重要?,F代城市水泥建筑物林立,柏油馬路鋪地,下雨天水都隨下水道流走了。晴天又特別干燥,如果沒有綠地,就如同沙漠一樣。
(4)某些植物具有監測環境的功能。
唐菖蒲對空氣污染特別敏感,當空氣中氟化物達到一定濃度時,葉片就會因吸收氟表現出傷斑、壞死等現象,向人們發出污染“報警”信號。雪松對SO2和HF這兩種氣體很敏感,當雪松針葉出現發黃、枯焦現象時,說明周圍可能有SO2或HF污染。紫花苜蓿、胡蘿卜、菠菜可以監測SO2污染;蘋果、桃可以監測氯污染。利用植物警報簡單方便,既美化環境,又能監視污染,一舉兩得。
(5)美化環境,陶冶情操。
這是一個最古老而又一直研究至今的有著豐富內涵的話題,中國古典園林的悠久歷史,足以證明這一點。如今,城市綠地的均勻分布,就像鑲嵌在城市中的綠寶石,裝點了城市的街景。特別是一些古樹名木,更是一個城市的綠色瑰寶。所以,城市的綠化水平,是其文明程度的象征。
二、高中地理課增加城市綠地教育的必要性
1.傳授城市綠地知識,彌補高中地理環境教育中的相關不足。
綜上所述,城市綠地在城市建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蘇州城市化速度的不斷加快和深入,城市綠地的功效日益的顯現。然而,在現有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只是在必修二第36頁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中提出:“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環境,例如,通過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設施、綠化環境等措施,使得環境向著有利于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促進社會發展的方向轉變?!痹谶x修教材環境保護第四章生態環境保護中根本沒有提及關于綠地保護這個內容。因此,在現有的高中地理教學時有必要在進行相關教學時補充城市綠地的內容,這些知識的傳授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環境的情感,彌補教材內容的不足。
2.培養學生養成新的行為模式,熱愛家園,樹立正確的生存觀、發展觀。
蘇州市是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蘇州綠地覆蓋率達42.7%,綠地綠化率達39.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5平方米。其中在蘇州古城區內存有古典園林、庭院73處(包括完整、較完整、半廢和殘存),其中園林53處,庭院20處。蘇州市區古樹名木數量998棵,新增84棵,其中一級古樹名木為210棵,二級古樹名木為788棵,再加上今年市政府投資建設的各個大小城市開放公園、小游園等,可以說在我們的周邊綠地無所不在。
在現代化進程中,人們逐漸形成了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思想。這種個人主義不僅把自然作為人類的對立物,認為自然界是毫無知覺的,強調人對自然環境的主宰,而且強調個人獨立于他人,獨立于社會,把社會理解為達到某種目的而自愿地結合到一起的獨立的個人的聚合體,于是形成了一種為了自我實現而不擇手段的生存和發展觀。所以我們經常會發現在這些城市綠地中出現一些不和諧的音符:隨地亂扔垃圾,隨意攀折花枝,肆意踐踏草坪,攀爬綠樹亂刻亂畫等。這些行為嚴重影響了城市綠地的養護,有損我們的城市形象。要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就必須從學校抓起,讓學生從小就樹立環保意識,自覺地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因此,中學地理教師有必要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教育,做到愛我家園,從自身做起。
三、高中地理課增加城市綠地教育的主要措施
1.課內補充滲透。
課內滲透主要是指在傳授知識中滲透環境教育。這就要求教師深入研究教材,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有關環境污染的危害和治理、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的教育。如在講到城市化這節課時,可以結合蘇州市的城市化過程,指出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結果。城市環境是人類利用、改造自然的產物,是人類對自然環境干預最強烈、自然環境變化最大的地方。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中人口的增多,建筑物的不斷增加和工業的發展,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噪聲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越來越嚴重。因此,要想改善城市空氣質量,消除有害物質,除在生產上采取一些措施外,還要積極地進行城市綠化。在這個基礎上,教師提出城市綠地的概念,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主討論城市綠地有何種功效。高中教材中提到森林是“地球之肺”,濕地是“地球之腎”,那么城市綠地從功效上可以比做地球的什么呢?進而得出城市的綠地像人的肝臟一樣,具有解毒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注意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要針對現實生活中突出的環境問題,結合教材進行討論,激發學生研究問題、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濃厚興趣,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中將城市綠地知識補充完整,進而可以將環境保護的理念深入每個學生的思想中。
2.走出課堂,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和適當的實踐活動。
地理科學有很強的直觀性和實踐性,在地理教學中應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改變課堂中總是“學生坐著聽,教師站著講”的局面,讓學生“動”起來,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在課外活動與現實生活中獲取資料、分析問題、提出方案,并在實踐活動中應用和檢驗。
(1)參觀訪問,深化相關知識。
可以帶領學生參觀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了解蘇州市世界遺產暨古典園林、風景名勝區、城鎮綠化保護和監管工作情況。參觀蘇州市園林植物醫院,了解室外綠化養護的相關方法。
(2)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在城市生態環境日趨嚴峻的今天,城市綠地在構建城市形態方面的作用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在世界各大城市中都依據各自的地理環境特點規劃設計了相應的綠地空間格局。蘇州市是一座著名的園林城市,各個大小不一的古典園林和小游園穿插于城市中間,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調查研究相關情況,撰寫相關小論文。
(3)開展宣傳教育活動。
以每年的“3?12”植樹節等紀念日為契機,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如主題班會,黑板報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環境知識、參與保護宣傳城市綠地的積極性,徹底和不文明的游園習慣說再見,養成“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的良好環境行為習慣。
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遭遇了61年一遇特大暴雨,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影響。7月22日,香港鳳凰網刊出網文稱,此次北京大水,有幾個原因:一是城市對農地侵占過分,一些農田消失;二是汽車社會使停車位遍地,公路遍地,北京成為鋼筋混凝土的城市??陀^而言,城市排水設施不是沒有,但密不透風的混凝土世界實際上筑成不透氣的墻,在特大暴雨作用下,排水疏水就成了問題。這時,城市綠地的優勢就顯而易見了。正常情況下,雨水降落地面,土壤像海綿一樣吸收雨水,剩余的則流入江河湖泊。這一過程被稱為“海綿效應”。但土地“水泥化”之后,“海綿效應”不復存在,導致原先可以滲透進土壤的雨水無法排出。如果將城市綠地建成下凹式的,就可大量儲蓄雨水。城市的露天公園、運動場等,可作為有效的臨時蓄水場所。同時,在城市綠化中,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韓國首爾的人行路多由小磚砌成,小草從中間長出來,下雨時,雨水很快滲下去。德國許多城市的道路兩旁都是高大的樹木,遇到暴雨,雨水很快就可以流進草叢、樹林。
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城市的綠化已經和生活息息相關。而在21世紀素質教育中,環境教育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環。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城市綠化相關內容的滲透,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從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讓我們通過自身的努力讓山更美、水更綠、天更藍。
參考文獻:
[1]潘家瑩.關于城市的綠地標準[J].中國園林,1994,10(1):33-362.
[2]楊賚麗主編.城市園林綠地規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7.4,136-142,269.
關鍵詞:地理教學;環境教育;實施途徑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05-058-1
由于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和人們對環境問題認識的加深,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環境教育的重要性。而地理作為一門專門研究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必然在學校環境教育中承擔著主要的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在地理教學中,在給學生各種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要履行環境教育這一新的職能,寓環境教育于地理教育之中,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筆者在地理教學實踐中,為了加強學生的環境教育作了以下嘗試。
一、挖掘教材內容,實施環境教育
現行中學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如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河流、湖泊、森林、氣候、沙漠、礦產、人口等教學內容中都蘊含著進行環境教育的豐富內容。在教學時要始終注意深入研究教材,基本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環境問題結合,讓學生感受到環境問題就是時刻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教材告訴我們,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環境對廢棄物的容納能力是有限的,對資源的無節制掠奪開采,對環境的任意污染與破壞,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通過破壞環境來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孫后代的生存,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從而明確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和義務。
例如,講授黃河時,要說明黃河及流域概況的知識,同時指出,黃河所流經的黃土高原地貌在歷史上是一片“草豐林茂,沃野千里的綠洲”,但由于常年的開墾,毀草棄牧,毀林種糧,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生態失調、導致泥沙淤積下游,生態環境惡化,由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變成了中國的憂患。同時介紹,黨和國家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的綜合治理措施,并取得了可喜成績。這樣既體現了愛國主義教育,又進行了具體生動的環境教育,寓環境保護教育于地理課的教學之中。
二、聯系學生實際,實施環境教育
進行環境教育,要聯系學生的實際,把教材內容和當前國內外以及當地周圍的環境所發生的變化聯系起來。在講述土地荒漠化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內蒙古大草原正在遭受著人為的劫難:內蒙古8800萬公頃草原已有3900萬公頃沙化退化,并且沙化面積正以每年800萬公頃的速度繼續擴大。迄今,400萬公頃已完全荒漠化。
在談到環境污染這個問題時,教師應該向學生介紹一些歷史上曾發生過的典型案例。例如,18世紀末英國產業革命后,由于蒸汽機的發明和普遍使用而造成的環境污染,使1873、1880、1892年曾在倫敦發生3次由于燃煤造成的煙霧事件,主要是由于燃煤產生的大氣煙塵及二氧化硫,死亡約2800余人;1905年在英國格拉斯哥又發生過一次煙霧事件,死亡1063人。這種情況屢有出現。在一次次血的教訓下,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社會經濟行為和走過的歷程,認識到通過高消耗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今和未來發展的需求,而必須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采用多媒體手段,實施環境教育
我們知道,在課堂教學中,有許多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單憑口頭講述或學生討論達不到形象、直觀的效果,很難引起學生的關注或在他們心中產生震撼。因此,我們可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如把有關教學內容制成多媒體課件,并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插播一些錄像,加深學生的印象。
多媒體能以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以跨越時空的非凡能力,大大增強了人們對抽象事物和過程的理解和感受,從而將課堂引入全新的境界,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活躍,能積極參與討論、探究解決環境問題、保護環境的方法。例如,在講解自然災害時,可播放“長江特大洪澇災害”、“北京沙塵暴”等一些錄像,觀看了形象生動的視頻材料,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深刻地體會到了人類破壞環境所導致的惡果。然后組織學生參與討論,分析形成災害的根本原因,明白人類濫伐森林,會導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環境問題,當災害發生時,它給人類所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給我們的教訓也是深刻的、慘痛的。然后引發學生思考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辦法?呼吁大家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在班級里倡導節約用紙,積極回收廢紙,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植樹造林”。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我們就可以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感性認識有機的結合起來,再結合實際,達到增強學生環境意識,培養良好的環境行為習慣的教學效果。
四、組織實踐活動,實施環境教育
中等幼兒師范學校作為培養幼兒教師的搖籃,不僅要傳授給學生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更要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教育。地理教育的基本內容是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其中必然蘊涵著豐富的思想素質教育因素。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必須把思想素質教育內容滲透到地理知識中去,把思想素質教育作為地理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思想素質教育在幼師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地理作為幼兒師范學?;A教育的一門學科,具有獨特的思想教育價值,這是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優勢,對促進學生思想素質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具體地說,在地理教學中融入思想素質教育可達到以下目的。
1.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和精神支柱。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教師的責任。地理學科本身是思想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豐富的愛國主義內涵,在加強國情教育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通過地理教學,學生能夠全面、客觀地認識我國地理環境的特點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工農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從而培養熱愛祖國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強心,樹立把我國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
2.培養學生資源觀、環境觀和人地協調的發展意識。
幼兒師范地理教材內容是以當代人類所面臨的環境、資源、人口問題為主線的,它以辯證唯物主義的“人地關系協調”理論、觀點向學生進行科學的全球觀、資源觀、環境觀和人口觀教育。通過地理教學,學生能明白資源、環境的關系,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平衡的關系,認識到不能用掠奪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去取得短期的經濟效益;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人與自然必須相互支撐,轉變傳統的發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通過地理教學更要使學生明確目前人類正面臨著嚴峻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我們只能走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促進經濟與科技的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這是當今世界未來發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選擇,否則就不可能實現國家的長期穩定和發展。
3.使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具體化,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地理教學內容中充滿了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例如組成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之間、塑造地表形態的內力與外力、板塊的張裂與碰撞、水利建設與洪澇災害、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資源開發與限制、人口增長與控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保護等都體現了對立統一的關系。再如流星的墜落、四季更替、潮汐的形成、地震的產生日食月食、雷鳴閃電、山崩海嘯海市蜃樓、彗木相撞、宇宙黑洞等自然現象,都是物質運動的表現形式。社會上流行的所謂“2012人類大滅亡”、“閏月之年有大災”、“彗星的出現預示國家有難”、“十字連星警示世界末日來臨”等謠言,都是不符合實際的主觀臆造。在地理教學中可結合這方面的內容,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識別事物、認識世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4.增強學生的國際意識和全球觀念,破除狹隘的地方主義思想,樹立參與世界競爭的意識。
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信息的社會、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任何國家要求得發展,都離不開國際大環境提供的機遇。諸如歐洲的債務危機、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南極大陸和海洋資源的開發、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問題、世界和平的實現等都已成為世界性的問題,單靠一個國家和地區是不能解決的,需要全球的合作和國家間的協調。中國實現現代化也同樣要參與各個領域的國際合作。要借鑒國際上成功的經驗,引進國際現代化的科技和管理方法,廣泛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啟發學生打破閉關鎖國的思想。立足國際、放眼世界,樹立國際國內兩種政治觀、資源觀、環境觀,為日后參與世界各國的文化、經濟交流打好思想基礎。
二、思想素質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1.提高教師自身思想道德素質是實施思想素質教育的前提。
思想素質教育的實施,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因為一切教育思想、教育計劃都需要人來實現,教師素質直接影響地理素質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地理教師首先應有豐富的文化知識,不僅要融會貫通地理解教材、教學大綱的內容和要求,還要不斷更新知識,了解當前地理信息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拓寬知識領域,開闊知識視野,充實地理內容;其次應具有高尚的師德情操和廣泛的興趣愛好,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形象對學生影響深遠;最后,不僅要有強烈的敬業愛崗精神,還要有較高的理念修養及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能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既教書又育人,這樣才能培養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改革教學方法,深挖思想素質教育素材。
要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靠傳統的教學方法是遠遠不能完成的,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做到以下幾點:
(1)大膽改革教學方法,深挖思想素質教育素材。例如我在講授“中國的人口”一節時,教育學生,我國人口有13億多,基數大,增長快,給國家、社會、家庭、環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負擔。因為人一多,衣、食、住、行都緊張,年輕人升學、就業也困難。學生們了解到我國人口問題的嚴重性,從而理解了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是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唯一出路,也是每一個公民應當履行的義務,同時也看到長期的人口政策給我國帶來的老齡化問題。又如講“我國的疆域”一節時,重點介紹我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國。通過介紹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國土及豐富的資源等,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講授“中國的行政區劃”時,則重點強調臺灣、香港和澳門是我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學生維護祖國統一,保衛祖國是每一個公民的神圣職責。
(2)把現代化的一些教學手段引入課堂,設計適當的教學方法,有效地使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教學過程中轉化為促進學生發展智能的條件。在教案設計中不僅要考慮選擇有利于思想素質的教學內容,還要選擇有利于思想素質教育的教學方法。多采用現代化教學方法,直觀生動、形象地把一些思想素質教育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
(3)積極開展靈活多樣的第二課堂,如成立各種興趣小組,搞一些有關環境、資源、人口、旅游等社會調查,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地理素質。
3.改革考試方法,發揮試題的教育功能。
任何一次考試對于學生來說,都是一次記憶深刻的經歷,考試的級別越高,學生的這種感受就會越深刻。應當意識到,考試不僅是對學生知識和能力方面的考查,還是對學生思想教育的極好機會。應該通過試題使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受到一次教育。假若試題能在知識、能力考查的基礎上,使學生受到科學的人生觀、環境道德觀及國情等方面的深刻教育,那么這樣的試題,不但體現著教育者的睿智及其所付出的心血,而且試題將發揮多方面功能。通過考試如能使學生受到一次心靈的振動,它的意義將是一般知識、能力考查所無法比擬的。
三、思想素質的教育的形式
由于地理學內容具有廣泛性和綜合性的特點,而思想素質的教育又具有現實性,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注意體現地理教學活動的特色,可采用多種形式。
1.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形式當然不只是老師講授,還可以師生討論,做試驗,看錄像等。應根據教學大綱和課本內容,恰當地滲透資源、環境、國情內容。
2.社會實踐。
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社會中去觀察或調查。如人們的生活或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某要素的影響,對人群健康、經濟發展的影響,了解當地一些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的經驗等。為加深感受,還可要求學生寫出觀察記錄、調查報告、保護環境建議書或小論文等。
3.專題報告。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可有計劃地請環保、城建、計生、環衛、鄉鎮企業的有關人士,以及工人、農民或學生自己,就當地或某一單位某一方面地理問題作專題報告。
4.學生活動。
班委會或團支部組織的活動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陣地。地理教師可以協助班委會或團支部向學生活動滲透地理思想素質教育內容。例如,開展“世界環境日”、“地球人口日”、“世界水日”等紀念活動,“美化校園及美化家鄉環境”活動,組織學生辦板報,舉辦與相關的演講會,成立“環保監督崗”,等等,這些活動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
一、于適當時候拓展必修課程的資源
在開展高中地理必修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結合選修課程進行知識與技能上的拓展與深化,不但可以促進學生對必修內容的理解,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優化學生的知識體系,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優化選修課程的教學時序安排。
案例1:宇宙中的地球(必修)。
本節內容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這三大部分,主要是在闡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這部分內容還是相對比較抽象的,但許多學生都對神秘的宇宙感到好奇。教師在講解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完全可以引入選修模塊“宇宙與地球”中“專題1:宇宙”進行教學拓展。結合課本的插圖向學生介紹“宇宙大爆炸”假說,“恒星演化”“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與意義”等相關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拓展教學時,教師應掌握好課堂教學的時間,對于拓展內容主要以激發興趣為目的,讓更多學生課后能主動地深入學習選修教材。
二、以課程資源的視角審視選修課程
由于受課時與考試制度的影響,地理選修課是無法占用太多的課時的。很多時候它就成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資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注重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適當地布置自學任務,并在學生自主學習選修內容的時候有效開展學法指導。
案例2: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必修)。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包括兩節內容,一是“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二是“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這一章內容可以讓學生開始全面地了解“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開始思考“人地關系和諧發展”以及“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意義,它在整個高中地理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是有助于達成高中地理教育目標的重要章節。選修模塊“環境保護”與這部分內容結合得非常密切,且難度較適中。在開展完必修部分的課堂教學后,完全可以讓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環境保護”。但教師在布置自學任務前要為學生指明學習目標,也要為學生做好歸納與疏通的輔助工作。三、著重將素質教育體現在地理選修課程的教學中
素質教育的成效取決于是否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進行選修課程的教學時,通過教材中的“活動”“閱讀材料”等欄目,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示意圖、景觀圖、彩圖、漫畫、新聞報道、數據圖表等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的容易讓學生接受的方式,真正讓素質教育延伸至地理選修教學中,并使其遞延至課外,對學生的后續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案例3: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選修)。
這是選修模塊“海洋地理”中的一節內容,通過對本章第一節內容“?!獨庀嗷プ饔眉捌溆绊憽钡膶W習,學生掌握了“水熱交換”與“水熱平衡”的相關知識,為認識“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打下了基礎。本節包括“沃克環流”“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這三部分內容,教材里面還涉及了相關案例研究。教師可以嘗試分組學習的方式,針對本節課的內容給每個小組提出一些問題,然后讓每個小組的同學通過書籍、互聯網等信息渠道搜集相關資料來解釋并理解每種現象的相關知識,最后通過小組討論得出問題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學會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學會自主解決問題,還學會怎么與人交流與合作,通過了解本節知識,強化人地和諧發展觀念。
四、為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能力和技能運用能力提供契機
演講、分析圖表、填繪圖表、撰寫小論文、各種課外活動、自制地理教具等都是培養專業技能與綜合能力的良好途徑。以高中地理選修內容為依托,綜合發揮以上各種教學資源的特點,并進行優化組合,加強對學生的智能素質、心理素質、勞動素質等的培養和提高。
案例4:天體和星空(選修)。
在選修模塊“宇宙與地球”的第一章“宇宙”中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也比較難。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運用能力,教師可以開展一些趣味活動,比如“制作星空圖與觀察四季星空”?;顒拥哪康脑谟谕ㄟ^星空圖的制作,使學生了解星空圖的結構,學會使用星空圖了解當地的四季星空,能準確辨認出星空中著名的星座和恒星;掌握觀測星空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觀察恒星的視運動方向;驗證所學的星空變化規律,在記錄的過程中學會描述星座位置的方法。相信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能有效提升自己的學習與實踐能力。
由于經濟等方面的原因東莞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在過去比較低,尤其是地理教師。近年來,東莞地區經濟飛躍,新進地理教師幾乎都是由市教育局統一招聘的大學畢業生,這提高了東莞地理教師整體師資水平。在整體師資水平提高的基礎上,可持續發展教育仍存在一些問題。在對學生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時,一些老教師缺乏系統的知識基礎和教學新技能,許多新教師缺乏教學經驗。培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是一項必需的、重要的、長期的、艱巨的工作,為此教師必須緊跟時代步伐,隨時“充電”、自我“增值”,成長為一名專業化教師。教師專業化過程是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過程,也是全社會為實現教師職業的專業地位而努力的發展過程。新課程改革迫切需要教師專業化。為了讓學生學習到全面的可持續發展知識,教師在專業化發展過程中要及時轉變角色,不斷接受新知識,提高專業能力,增強自信心,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一、教師要及時轉變自己的角色
可持續發展教育為地理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了空間,也帶來了新挑戰。在地理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首先要求教師轉變角色。教師角色應由過去簡單的地理課程知識講述者轉變為地理教學中可持續發展知識的評價者,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培養者,由地理教師轉變為可持續發展教師。
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量身定做合適的、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可持續發展知識的興趣,提升學生能力,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逐步提高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作為擔任可持續發展意識教育的主力教師,要通過校本培訓或制度化學習,盡快實現教師角色轉型。
二、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任務艱巨,這決定了地理課堂教學需要采取探究式教學方式。將可持續發展的知識升華到意識需要學生將課堂理論運用到生活實際中,為此地理教師必須創造條件讓學生走出課堂,融入自然和社會大環境中,讓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逐漸上升為成熟穩定的價值觀。
平時,地理教師要多進行教學反思,多結合教學案例與同事進行討論、分析、思考。另外,地理教師還要根據發現的問題確定研究問題或研究課題,進行研究方案設計,收集、分析資料,撰寫教育論文或體會。
三、教師要自主發展為學習型教師
可持續發展知識和技能與日俱新,對基礎地理教育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對地理教師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對于地理教師而言,面對新知識,要增強學習意識??沙掷m發展是一個綜合概念,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包括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四個要素。涵蓋了自然、經濟與社會三個層面,涉及自然科學、生命科學與社會科學三大領域,其基本目標是達到人類與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一定規律緊密結合而構成的地理環境整體的協調統一和共同繁榮,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協同進化。地理教師要先掌握、理解這一思想,不斷充實、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實踐技能,自主發展為學習型教師。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培養其可持續發展意識。
自主發展為學習型教師是有效促進教師專業化、保證可持續發展教育有效開展的根本途徑和策略。地理教師只有注重激發自我提高動機,積極反思與實踐,才能緊跟可持續發展潮流,為培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