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0 18:21: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與教學研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素質教育
一、從“素質教育”的視角,看小學語文教學
1.對“素質教育”的初步認識
“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焙喲灾?,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質發展的教育。
2.“素質教育”和小學語文教學
“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逼涓緦傩允恰芭囵B人”?!八刭|教育”就是面向21世紀對基礎教育的需求,針對中小學中一度普遍存在的“應試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確了基礎教育的出發點與歸宿。
學校課程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手段,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毋庸置疑,作為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基礎學科——小學語文,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應擔負著極其重要的任務。這種認識,基于“語文學科的功能和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多維的,既包含發展語言這一基本功能和任務,又包含再現知識、認識世界、形成學習方法的功能和任務,也還包含著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務”。不難看出,組成語文學科功能的各要素,與人的素質結構各層次要素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人”通過個性認識和社會實踐活動,形成比較穩定素養的過程中,語文的學習必然會施以重大的影響。此外,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是素質的特點之一。素質是社會文化通過個體有意識地反復交錯進行的“內化”和“外化”,逐漸積淀而成的身心發展的品質,而這種“內化”與“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語言。況且,小學階段是整個學齡期語言和思維發展的最佳期。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應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具有其它學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應試教育”的桎梏,區域性的教育體制正在完善之中;學校干部、教師隊伍的建設,不能適應教育飛速發展;教學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圍地轉化為教學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學校,乃至地區的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素質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區域性教育體制的完善,有利于學校干部、教師隊伍的建設。這些都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同時,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們應該抓住契機,深入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以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
二、實施“素質教育”,深化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1.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和其它的概念一樣,“素質教育”也具有“內涵”與“外延”這兩個邏輯特征。內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屬性,外延則是具有這個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的對象。只有注重概念“外延”與“內涵”的辯證統一,才可能取得實質性的認識。
在這種認識下,才能不偏離“培養人”的基點,使聽說讀寫訓練作用于學生基本素質的發展。比如:識字教學,就會既完成一定的識字量,又注重識字能力的培養,以及良好習慣的養成。就不會忽視“四會”(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義、學會使用)的要求,而造成學生能記得“這個生字是××課生字表中的第幾個”,但作文時卻寫錯這個字的現象。閱讀教學,就會既注意字、詞、句、段的基本功訓練,又注意篇的整體內化吸收;既注意語言完整性、準確性、形象性、條理性等方面的培養,又注意曉以規律、滲透學法。就不會忽視聽話、說話、朗讀、復述、背誦方面的教學。作文教學,就會把作文過程視為一種有規律的認識過程,體現出觀察是前提,表達是結果,思維是核心。就不會再讓學生背記范文,考試時按照題目“一文多變”了。
2.“內化”與“外化”
內化和外化是馬克思提出的哲學思想,在心理學方面的運用。“所謂內化指的是一種過渡,由于這種過渡的結果,對外部物質性對象的外部形式的過程轉變為在智慧方面、意識方面進行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它們經受了特殊的轉化——概括化、言語化、簡縮化,而最主要的,是能夠超出外部活動可能性的界限而進一步發展?!彼刭|就是在不斷的“內化”和“外化”的過程中,積淀而成的身心發展的品質。它顯然蘊藏在體內,一旦需要,可以按主體的意志轉化為行動。語文教學的“素質教育”功能,就是利用文化的作用,使潛能走向現實。這一開發的過程,即被視為素質的發展。
由于兒童年齡特征的局限,教師在聽說讀寫的示范作用至關重要,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內化吸收及外化表達。鑒于漢語言文字的特點,一是要重視漢語拼音幫助閱讀的作用,二是前三年(六年制小學)完成大部分識字任務——1850字,目的在于促進閱讀和作文的訓練。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之一,是把精力集聚在書面考試的答卷上,甚至不惜加重負擔,以犧牲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代價。這樣,不但不利于內化吸收及外化表達,而且從客觀上起到扼制個性發展的負作用。
最近,接觸了一些有關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資料,概括起來有如下若干方面:一是評價制度的改革,使評價標準適應素質教育,考試內容體現全面,評價程序趨于民主化;二是教學方法注重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激勵學生主動學習;三是教學內容為訓練服務,加大閱讀和作文的份量,突出自學能力的培養。這些做法的核心,是優化內化與外化的進程,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
關鍵詞:中學;地理教師;教研論文
中學一線地理教師教學研究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要求。一線教師要立足于教學實踐,學會勤思考,巧實踐,會提煉,促教學,其最好的形式就是課題研究。為此,中學地理教師應充分利用現有條件,撰寫教研論文,總結、提煉教學經驗,提升自己,做出成績。本文就中學地理教師教研論文寫作做了一些思考。
一、教研論文寫作的熱情與功夫
1.熱情與求真精神
地理教學的工作中,會碰到很多不同的困難,若無熱情,就沒有辦法繼續下去。追求學問的最崇高目標,不外乎真跟美。追求的目標無誤,熱情才不會削減。不少教師在工作了三、五年后,產生了職業倦怠,失去了熱情。地理教學研究是一輩子的路,很長很遠,過程中也有很多痛苦,如果沒有熱情的話,就不可能堅持下去,就永遠不要想在教學中快樂,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大凡有所成就者,不管生活如何變化,境遇如何不佳,始終不熄的是求真的熱情。
2.教研基本功
教育教學基本功夫不好,教學研究很吃力,中途就不得不放棄。作為中學一線地理教師要做許多地理習題,這是必要的。在做地理練習題中才能知道地理知識的精髓在哪里。比如,教師在做高中區域地理綜合題時,往往不是單獨應用到自然地理知識點,還應用到了人文地理知識。不能似是而非,以為已經懂了、可以解決了就去看答案。自然地理的練習也并非就是那么容易,需要推導,努力思考,與教材的知識、原理結合與應用。掌握好區域地理、區位條件等知識及相關的研究方法,這就是基本功夫。不要因為自己只教地理學,就不去學習其他知識,最好掌握兩門以上的學科知識,特別是教育教學研究的理論、方法,甚至是學生心理發展與學習心理、數據處理等相關知識,積極參加研討、培訓,多聽、多問,多請教別人。一個人的思維有限、能力有限,不愿意去聽、去看,就解決不了問題。
二、教研論文寫作流程與技巧簡析
1.中學地理學科教研與課題來源
在地理教學中,有許多素材和原料,教研論文與課題可源于以下幾方面:(1)課程與教材領域。如,我國中學地理課程目標的演變研究、中外中學地理課程目標的比較、中外中學地理課程內容的比較研究、中外中學地理教材結構體系的研究比較、中學地理新舊大綱的解讀與比較、中學地理教材知識點與結構聯系分析、教材活動設計等。(2)教學領域。如,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研究、地理教學策略、地理課堂教學過程設計、中學地理教學組織形式、教學過程的實施調控與反思、對中學地理教學中情感因素、中學地理教學方式實踐、中學地理課外活動方式與方法的實踐、關于中學地理教學優秀公開課教案和課后反思、案例分析、教材內容中概念辨析、活動探究設計等內容。(3)學習領域??蛇x擇的課題有中學地理學習心理的研究,中學生地理思維能力與認知發展特點的研究,促進地理學習困難學生地理能力發展的研究,關于中學生地理學習方法與策略的研究,關于中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動機和自信等情感因素培養的研究。(4)教師專業發展領域。如,新課程背景下中學地理教師專業發展特點的研究,提高新教師地理教學基本功的研究,促進青年地理教師成長的研究,優秀地理教師基本特征的研究。(5)地理中考、高考研究。高效備考復習策略、地理中考和高考試題解析與亮點評析,核心考點透視、解題規律與技巧研究,中考、高考熱點、創新特點與新動向研究等。(6)中學地理競賽方面。如,中學地理競賽解題能力研究,中學地理競賽知識講座、中學地理競賽案例分析和有效學習方法歸納等的研究。當然,還可以開展地理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研究。
2.地理學科教學研究選題方法與技巧
一個好的、有價值的地理學科教學研究課題或論文題目在選題時要突出一個“新”。所謂“新”,就是指言他人所未言,補他人之所不足,領先他人一步,表現了新觀念、新角度、新感受和新方法等,有“新”,論文或課題才充滿活力,具有靈氣、生氣。觀念新,就是指把注意力放在探討教育教學實踐的矛盾和問題上,及時總結實踐經驗,以親身實踐去補充前人的觀點,糾正習以為常的傳統經驗。如,地理教學觀從“知識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人本位”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還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在教學中實施課改標準,在一線實踐中要加強學習,更新教育觀念,有效地組織教學工作,總結提升經驗成果,要創造性地提出和開展新課題研究。角度新是指學科教學研究課題或論文立題有新意,新視覺、新方向,標新立異。如,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教師在使用教材中挖掘各章節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在教學案例中設計出新的研究方法和教學亮點;學習、閱讀大量他人的成果后,選擇新的角度,提供新的材料,提出新的見解和方法,撰寫出有新意的體會論文等。此外,選題可選“深”,有針對性地選題,從小處著手,以小見大,深入剖析;選題也可“熱”,選擇熱門論點,時效性強,如,地理學科教學研究工作會的相關議題,影響深的觀摩展示課以及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的熱點、亮點或新動向等;選題還可選“誤”,即報紙、雜志中出現的某些科學性錯誤,教師可對其進行論述。
參考文獻:
[1]王家洲.一線教師課題研究的優勢與價值[J].新課程:綜合版,2011(03).
[關鍵詞]教學資源研發;教育技術范式:教學研究;國家精品課程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12-0048-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12.009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當中,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學生對高校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對長期以來積累形成的重學術、輕教學的觀念產生了沖擊,要求高等學校強化其教育教學職能,高校教師必須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改進教學的研究中。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過程與資源的設計、開發、管理、利用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是教學研究和實踐的重要領域。由于教育技術突出強調教學設計,不斷努力將新型信息技術引入教學過程,因而成為當代高校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特征。但對很多高校教師來說,究竟應當如何開展教學研究、什么樣的成果更有助于改善教學、如何將教育技術應用到教學當中等問題仍不夠明確。因而有必要對教學研究范式做更進一步的概括研究,尋找開展高等學校教學研究的有效途徑。
一、教學研究范式問題研究簡述
庫恩最早使用“范式”概念來說明科學研究的發展并引起學界廣泛關注,在庫恩的思想中,范式是指科學共同體對研究特定領域或學科內共同關注的問題或理論的本質所持的共同信念、看法或觀點。也就是說,一個范式總是包含了研究者群體在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等多個方面的基本承諾,是由研究者群體共同接受的一組假說、理論、準則和方法總和起來構成的共同信念。
由此可以推論,教學研究的范式包含著對教學研究領域特定的共同體、對教學研究的特定認識、特定的研究方法和過程乃至特定類型的研究成果形態等多方面的內涵。從范式的概念來看,從范式的角度描述教學研究,可以更加完整的說明教學研究的不同層面,便于比較不同研究者對教學研究的理解。
教育學科的學者從60年代開始使用這個概念來總結和描述教學研究的不同形態。蓋奇(Gege)、多以利(Doyle)、舒爾曼(Shulman)、胡森(Husen)、波普克威茲(T.S.Popkewitz)、特因曼(A.Tuiirlman)等西方學者先后對教育學科的研究范式進行概括。
1988年,瞿葆奎主編《教育學文集——教育研究方法》,翻譯收錄了胡森的《教育研究的范式》一文,開始了我國對西方教育研究范式概念和類別的介紹和闡釋。筆者通過CNKI檢索看到,1990年以來,題名中包含“范式”一詞并同時包含“教育研究”或“教學研究”的文章有205篇,2005年以后一直保持在每年20篇左右的數量上。這些文獻當中固然有些并未在教學研究范式的意義上使用“范式”一詞,但從文獻總量上仍可以看出相關研究的發展趨勢。
從表1關于教學研究范式的歸納概括中可以看出以下特點:(1)主要依靠研究者個人經驗積累的材料、采用歸納概括的途徑來形成結論,并未通過內容分析等方法去收集相對更為客觀的資料而尋求更為可靠的結論,使得范式歸納的過程和結果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研究者個人經驗的局限。對大家已經熟知的范式,這種途徑或許顯得便捷:但對研究者個人經驗所未及的研究領域,這種研究途徑則往往難于發現新的研究范式。(2)多數范式分類的依據實際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研究方法的差別和解釋觀察數據的理論視角,且研究方法又更顯突出。盡管以上學者并不一定明確說明其范式歸類的主要依據是研究方法,但他們概括歸類結果卻都表現出對研究方法的較多倚重。眾所周知,在范式的構成中,研究方法乃至解釋數據的理論思想都分別是一個重要的成分,卻不是唯一的成分?,F當代教學研究往往可能綜合運用多種方法,甚至這些方法可能基于不同的研究理念,也就是說,研究過程越來越向著綜合化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只有將研究取得的產品、成果也考慮進來,才能對一項乃至一類研究背后的理念、追求形成完整的認識,從而對形成對范式的分類、概括。(3)進而,以上概括提出的各種范式,無論是在哪一個分類體系之下,幾乎全部都是以探索或解釋教學現象或規律、深入認識教學過程為目標,屬于以獲取認識為目標、以論文或著作等文本為成果形態的研究范式。但要想改善教學實踐,僅僅認識教學過程規律并不足夠。這其實是一個古老的“知行關系”問題,顯然,知道該如何完成教學同時能夠有效地完成教學之間有著很大的距離?,F實中,幾乎隨便什么人都能夠就如何教學夸夸其談,但真正能讓學生輕松愉快完成有效學習的教師卻鳳毛麟角,因而,解決如何用認識指導實踐、如何將認識轉化為實踐的問題是教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領域。以上總結提出的各種研究范式在這個方面的作用都還十分有限。(4)教育技術是教學研究的一個特殊領域,其研究范式應包含于以上觀點當中,但更多的研究者并未在范式層面給予必要的概括描述。這主要是由于教育技術形成時間較為晚近,特別是在很多歐美國家中并未明確區分教育技術與教學論,而國內范式研究主要來自教育理論學科,似乎更傾向于將教育技術視為技術人員的常規工作,未能對教育技術研究給予必要的關注。只有蓋奇的教學研究范式思想中以機器范式和互動教育技術范式、教學設計范式有所涉及,但也并未得到其他范式研究的響應。
那么,教育技術研究是否具有獨特的范式?教學研究的教育技術范式在哪些方面與其他范式相區別?
二、關注教學資源研發——精品課程建設中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特征
教育部于2003年4月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以下簡稱“精品課程建設工作”),以帶動全國高校的教學改革工作,提高高校教學質量。2011年7月,《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11]6號)》出臺,在對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做出調整的同時,堅持開展這項工作。同年11月,又出臺了《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1]8號)》,進一步明確精品課程建設思路,將精品課程工作具體調整為精品視頻公開課和精品資源共享課。
在政策引領下,2003年以來,精品課程建設工作成為眾多高校教務部門、教師團隊的重點工作,發表了大量的論文或研究報告,說明課程建設在組織實施、教學與教學管理方面的探索與收獲。因而,盡管精品課程建設工作或獲評的課程曾受到一些批評,但精品課程建設工作仍不失為2003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領域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平臺,對精品課程建設相關的教學研究論文進行分析。是掌握我國高等教育領域教學研究情況的一個有效途徑。為此,筆者對CNKI文獻數據庫收錄的相關文獻進行了檢索和文獻計量分析,以下概要說明檢索過程和獲得的數據結果。
筆者將“精品課程相關文獻”界定為題目中包含“精品課程”的文獻,于2011年2月對CNKI中2003年-2010年的相關文獻進行了檢索,剔除數據庫錯誤文獻后得到3324篇精品課程相關文獻(相應檢索結果會因CNKI更新而變化)。其中期刊文獻和碩士學位論文分別為2999篇和58篇,其篇均被引用頻數分別為1.8690和0.9655,表明精品課程研究具有較高的專業相關性,且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進一步掌握精品課程相關文獻發展情況,筆者于2013年7月6日再次進行文獻檢索,兩次檢索獲得的期刊文獻和優秀碩士論文兩類文獻合計數量如圖1所示,顯示出2003-2010年期間精品課程相關文獻數量逐年上升的情況,表明精品課程研究曾一度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投入。但2011、2012年相關文獻數量較2010年有所下降。
篩選2011年檢索獲得的文獻,剔除宣傳性文獻后得到2735篇研究性文獻,占期刊文獻和碩士學位論文總量的89.47%。經逐一瀏覽主要內容將文獻歸并為10個類型,課程案例報告類文獻數量最大,達到期刊文獻和碩士學位論文總量的36.67%,分別概要介紹某門課程的建設過程,主要論說課程教學思想和實踐效果,大多綜合總結課程經驗,面面俱到而有欠深入,雖然數量最多,但就本文關注的問題而言則有效信息較少。
教學方法和手段建設類、精品課程建設的模式理念或支持研究類文獻分別達到19.59%和17.30%,在研究性價值較高的相關文獻中成為主體。教學內容和教材建設研究類和教學管理類文獻分別僅有2.91%和0.49%的比例,精品課程應用研究類文獻也僅占1.41%。以上5個類型的文獻以教學為主要研究對象,合計占期刊文獻和碩士學位論文總量的61.07%。
教學方法和手段建設研究類文獻是精品課程相關文獻中教學研究的主要類型之一,可進一步分為4個子類,各子類文獻的分類計量見表2。
不難看出,教學手段相關的兩類文獻的數量明顯高于教學理念方法相關的文獻數量。出于我國教育教學研究和實踐領域的表達習慣,教學手段是一個更加廣為接受的術語,很多人將其視為教育技術的同義語。仔細推敲教學手段的含義可以看出,這個術語主要對應于教育技術學領域“媒體”和“資源”的概念:當某種學習資源通過特定的媒體得到傳播,其整體正構成了一種完整的教學手段。
根據以上文獻數量情況可以看出,在2003-2010年期間的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當中,教學資源建設成為尤其受到關注的一個問題,成為精品課程建設中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特征。
事實上,精品課程建設對教學資源的關注不僅在文獻數量方面顯現出來。就人們對精品課程建設中存在問題的討論和建議來看,教學資源也受到更為普遍而急切的關注。無論是將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同源自麻省理工的開放教育資源運動(OCW)進行比較,對精品課程教學資源“可及性”的研究,還是從不同角度對精品課程資源所做的計量分析與評價,乃至在精品課程資源共享背景下對精品課程資源知識產權問題的研究,其核心問題都是教學資源。這已經說明教學資源對教學實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教育部對精品課程工作調整當中,一方面將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名稱細化調整為精品視頻公開課和精品資源共享課,同時也將負責執行這項工作的機構由高教司理工處調整為條件處,也顯現出對作為教學條件的“資源”的進一步關注。
三、來自教育技術學科的教學資源研發范式
1.教學資源研發已經成為教學研究的教育技術范式
在精品課程相關文獻分析中看到,教學資源研發類研究與其他研究明顯不同。這些不同體現在研究理念與成果追求、研究過程與方法、研究群體等多個方面,對應庫恩關于范式的描述可以看出:教學資源研發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研究范式。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提出教學資源研發這種新型教學研究范式,是基于精品課程相關文獻的實證分析,如果需要,更大范圍上的實證依據也不難獲得。
(1)在研究理念與成果追求上,教學資源研發范式確信,創新開發的教學資源能夠結合教學問題實際情況而直接應用于教學實踐,從而有助于教學問題的解決,因而教學資源研發范式更多的致力于追求教學資源形態的研究成果,關注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而其他教學研究則主要追求研究報告、論文和著作等形態成果,更關注對教學規律取得理性認識。
(2)在過程與方法上,執行產品研發的思路、創造出新穎有效的教學資源是教學資源研發活動的鮮明特征,常見的調研訪談、教學實驗或邏輯思辨、人文詮釋等則作為產品需求分析和有效性評價的研究方法。
(3)在研究群體方面,精品課程相關文獻中的資源研發類文獻的作者群是教學資源研究范式的研究群體的組成部分之一。在更大的范圍上看,教育技術學領域一直關注課件、教學平臺等的研發,實際上已經將教學資源研發作為主要研究范式;課程與教學論領域的立體教材開發等研究也可視為教學資源研發范式的案例。
(4)從學科歸屬的角度上看,教學資源研發是教育技術學科的研究范式。這不僅體現在從事教學資源研發的主要人群、研究理念與研發過程等方面,而且通過文獻分析可以看到,我國教學研究對教學資源問題的關注主要來自教育技術領域的引進和推動。我國最早在題名中使用“學習資源”的文獻是張祖忻、施行1980年發表在《外語電化教學》上的《學習資源》一文;而最早在題名中使用“教學資源”的文獻則是趙志明1997年發表在《電化教育研究》上的《電子教學資源的成本收益分析》:迄今為止,題名中包含“教學資源”或“學習資源”的文獻中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文獻來自教育技術學科。
2.教學資源研發范式的價值和意義
研究成果的價值是判定一種研究范式是否具有價值的關鍵。長期以來,在以往的教學研究范式下,教學研究一直強調對教學過程、教學活動規律的探索,強調研究的認識屬性和價值,形成了大量的論文和著作。這樣的努力雖然對教師的教學活動有一定的指導或參考借鑒價值,卻并不能夠對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提供直接的支持,而廣大師生最為需要的幫助卻恰恰是這種支持。教學資源研發范式以教學資源為主要研究成果,這種范式的價值首先表現為教學資源的價值,也就是說,教學資源研發范式的價值主要通過教學資源對師生的支持作用體現出來。
(1)教學資源對教師工作的支持作用
教學資源對高校教師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對教學實踐的直接支持和對教師教學發展的引導。對高校教師來說,其教學的改善和發展主要依靠教學資源的創新和推廣。一本內容和形式都編排恰當的教材或教學指導書,一個形象直觀的交互動畫、一道引起學生思考的習題甚至一個貼切的隱喻等等,這些資源能夠為教學帶來的幫助遠遠比論文和著作更為直接而實效。這一方面是因為更多的教師并不能夠充分研讀浩如煙海的論文和著作,另一方面,思想和理念只有轉化為教學計劃或方案、教師演示的條件或教師講解時使用的材料,才能在教師工作中實現。即使高校教師能夠抽出時間來研讀教學論文和著作,如果沒有相應資源的支持,也不開發相應的資源,他們也就很難將思想、理念轉變成為教學實踐活動。因而這些教學計劃或方案,包括經過有效性檢驗的習題、隱喻等等敦學資源能夠更為直接的支持教學。
不僅如此,高校教師的教學發展也同樣需要教學資源的支持。教學發展是一個實踐的概念,僅僅通過研讀幾篇丈章、兒本著作,教師的教學思想和能力能夠得到的發展大多處于“紙上談兵”的狀態,教學發展的關鍵在于實踐的改進。教師只有通過對特定教學方案的執行和體驗或對其他教學資源的利朋而切實改善了教學,才能真正對教學資源中包含的思想和理念形成體驗和理解,并形成和發展相應的能力。因而教學資源對高校教師的教學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引導作用。
(2)教學資源研發對學生學習的支持
人們習慣于將教學內容和教材做近似理解。但實質上教材是資源的一種形態,而教學內容則是以觀念形態存在的知識和態度,技能類的教學內容則實質上是行為習慣或動力定型。教學內容通過一定的形式呈現出來就表現為資源形態,包括教材或其他形態。但只有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資源才能引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知,從而啟動學習過程,因而,獲取并使用適當的資源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
進而,教學內容可以理解為對學生“未知”領域的局部說明。理解教學內容的過程實質上是學生用已有的經驗、學過的知識等去解釋新的教學內容的過程,是學生借助自己的“已知”去解讀“未知”的過程。有效的教學資源能夠幫助學生喚醒、補充、直觀化相關的經驗,從而為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提供方面,成為學生從“已知”走向“未知”的橋梁。此外,教學資源還影響著學生的能力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就同一教學內容而言,不同的學生對資源的需求與期望并不相同,某些資源會更適合于特定學生群體的學習。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設計研發豐富的資源,才能確保教學資源建設的實效。
(3)教學資源研發范式的意義
教學資源研發范式并不直接追求教學的知識本身,而是追求教學知識的技術轉化和教學資源與過程的技術創新,是教育技術基本理念的鮮明顯現,同時也代表著教學研究從科學研究走向技術研究的一個發展走向。很多學科領域都早已完成從科學走向技術、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究并存的轉變。教育教學領域的知識探索雖然關注實踐,但一直未能走上明確的技術化的道路,這恐怕是教學研究未能為教學實踐提供充分支持的一個重要原因。教學資源研發范式的出現和發展同時也代表著教學研究同教學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新的途徑。
3.教學資源研發范式的特征
追求資源形態的研究成果是教學資源研發范式最關鍵的特征,在這一前提下,教學資源研發同以往研究相比,還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兼顧學生學習資源和教師工作資源
“教學資源是指能夠支持教與學活動的各種人力和物質條件”。從使用教學資源的主體來看,教學資源可分為教師工作資源和學生學習資源兩類。對學生學習來說,教師的講授、演示乃至對各種學習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是學生學習資源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改善教師的教學工作是改善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條件,因而教學資源研發的理念不僅關注學生學習資源,同時重視教師教學工作資源的研發。
(2)強調“設計的資源”
從教學資源的來源上看,教學資源可分為設計的資源和利用的資源兩類。在以往的教學資源建設當中,“利用的資源”占有很大比例,但由于可利用資源并不能夠準確針對學生的學習需求,因而對學習的支持作用有限。教學資源研發的理念強調基于學習需求而設計和開發專門用于學習的資源。
(3)關注微觀層面的資源創新
從教學資源的形態上看,教學資源可分為教學材料、支持系統和學習環境。由于支持系統的設計和開發主要依賴于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而教學材料和學習環境則同具體的教學情境聯系更為密切,因而,在追求教學支持系統的創新的同時,教學資源研發范式更強調教學材料和學習環境的設計和開發,強調在微觀層面上針對特定學習者、特定教學內容和目標的具有實際效果的資源創新。
(4)強調教學需求分析和產品教學測評在研發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資源研發的基本過程主要包括三個環節:需求分析、資源設計與開發、資源應用與評價。需求分析環節要完成學習需求分析的工作,即針對學習者在學習特定教學內容、完成特定教學目標時事實存在的困難和障礙進行分析和描述,從而明確資源研發的目標,對擬研發的資源做出足夠清晰的描述。資源的應用和評價與常見的教學實驗研究相近,通過教學過程和結果的觀測來評定資源的效能。
四、教學資源研發范式的發展
本文基于對國家精品課程相關文獻的分析認為,教學資源研發已發展成為我國高校教學研究的一種新型范式,這種范式與其他范式無論在研究理念與成果追求、研究過程與方法和研究群體方面都有明顯的不同。
根本上看,一種范式是否能夠存在和發展,關鍵還是在于是否創造出有價值的研究成果?,F實當中,教學資源研發范式下的研究成果還遠遠不夠豐富,為教學提供的支持和幫助也仍然有待加強和改善。不斷研究開發、從而創造更多有效而新穎的教學資源是教學資源研發范式發展的關鍵。
但就目前而言,教學資源研發在教學研究中還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更多的研究者將資源研發視為技術人員的工作,對其研究屬性未能給予充分的認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對資源研發的認識存在偏差。很多教學資源可能是微小的,并因其“小”而為人們忽視,但這些微小的資源卻往往是教學中非常需要的支持條件:對一個深奧抽象的理論原理的教學來說,一個準確解釋理論內涵而又便于被學生接受的比喻可能非常微小,但能夠給學習提供的幫助卻無法估量,可能延續很長的時間、擴散到很大的地域范圍,并最終影響一代又一代眾多的學生。很多教師甚至專家可能終其一生也未能找到或創造出某些自己需要的資源。另一方面,相應知識產權的認定和保護機制不夠完善,不利于激發資源研發的積極性。在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進程中,知識產權問題一度引發爭議、有關部門專門就此立項研究充分說明產權機制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產權認定,教學資源研發成果的地位也就很難確立,這個問題在人們習慣于文本形態的研究成果的背景下顯得尤為突出。
教學資源研發范式本身也有待進一步地完善,才能更好地滿足教學實踐的需要,進而才能糾正人們對資源研發的認識偏差、促動相應機制建設。當前教學資源研發存在的不足主要是資源研發中對教學的研究不足。教學資源研發應由教育技術人員、課程教學專家組成團隊協作完成,教育技術人員同課程教學專家保持密切聯系是資源研發的前提。
論文摘要:重視教育研究方法旨在從根本上提高教育研究質量,寫好教學研究論文也是為了更好的指導教學。本文旨在探討教育研究的內涵及重要意義,以及教育研究論文的寫作要領。
一、教育研究的內涵及重要意義
教育研究是以教育現象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進行解釋、分析、探討以及控制和處理最終獲得一般性的教育原理和規律的研究活動。它是有計劃的、系統的完成從現象、問題到答案或規律探索的一整套過程。教育研究的重要意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教育改革
第一,通過良好的教育研究,促進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第二,通過教育研究,探索教育改革的途徑與思路,為教育行政部門制訂計劃、規劃與決策提供咨詢和依據;第三,通過教育研究,把教育、教學和管理納入科學的軌道。
2.提高教育研究水平,更好的指導教學工作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領域問題的暴露,越來越要求加強教育研究。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教育工作者及教學研究人員應該積極參與教育研究, 逐漸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但是,與教育改革深入和發展還不相適應。通過在《高等農業教育》雜志刊發的研究成果中反映的共同問題是:經驗性文章多,有理論深度的文章少;描述性文章多,定量分析文章少;空泛議論文章多,實驗研究成果文章少;舊題重作文章多,開拓創新文章少。這些都反映了一些教育工作者及教學研究人員的教育科學研究能力和水平不高。如果在原有基礎上,更加重視教育研究,講究研究方法,積極主動地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實踐,就可以促進教師、提高研究水平,產生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3.促進教育研究方法科學化、現代化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不僅是方法論范疇中的一個分支學科,而且是教育科學體系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領域。幾十年來,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和對人才研究的重視,世界范圍的教育改革廣泛深入地發展,帶來了教育領域一系列新的變革,從而引起了方法論上的深刻變革。
二、寫好研究論文,保證研究質量
教育研究論文是教育研究成果的載體,是教育研究質量的重要標志。它對交流和推廣教育研究成果、教育經驗,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管理水平起著重要作用,總之,論文豐富了教育科學,因此要重視教育論文的寫作。教育論文的寫作要領如下:
(一)論文結構與要素
1.引言:
一般說來,引言部分通常應表明作者選擇其論題的目的和動機,也可以提供有關該論題的背景介紹。換言之,引言部分需要說明作者為什么要選擇該論題,以及作者對該論題的掌握情況。在這一部分,作者可以提出將要討論的問題,或是將要論證的觀點,或是在文章中將要運用的理論依據或研究方法。
2.正文:
正文是論文的主體部分。為了能夠證明中心論點,建議作者將中心論點分為幾個分論點來仔細逐一論述。在提出分論點之后,用數據、材料、事實等來論證其正確性?;蚴怯梅疵娴睦雍凸J的錯誤的觀點來進行反證。
3.結論(或稱結語):
結論部分是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結論部分,作者可以總結已論證的觀點,或換一種方式表述論文的主題;也可以回答論文的引言部分所提出的問題。同時,還可以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處和進一步需要研究的問題。應該注意的是在結論部分切忌引出新的論題。
正文后應附注釋(引語、必要的專用名等)和參考文獻(一般應不少于3種),參考書目應詳細列明書名、作者、出版地點、出版社和出版日期。
1)注釋:一律用腳注。如果在行文中需要對文章某處加以進一步說明或標明文中引用別人的話語的出處,都可采用腳注的方式在本頁頁腳將其注釋出來。
2)參考文獻:論文所選用的參考書籍應在5種以上,參考文獻應具學術性和權威性。中英文籍分開列出,且不必翻譯。論文的正文之后需另取一頁附參考文獻。
(二)教育研究論文的寫作步驟
1、撰寫步驟
1)擬寫提綱
擬定提綱要項目齊全,能初步構成文章的輪廓;要從全面著眼,權衡好各個部分。
2)撰寫初稿
a初稿的內容盡量充分豐富,以方便修改定稿。但要防止一味地堆砌,寫成材料倉庫。
b要合乎文體范圍。文句力求精練簡明,深入淺出,通順易讀,避免采用不合語法的口頭語言或科技新聞報道式文體。
c要寫得干凈些、清楚些。初稿最好使用頁面字數不太多的稿紙,四周有足夠的空余之處,以便于進行增、刪、改、換等。
3)修改定稿
a修改觀點:一是觀點的修正,看一看全文的基本觀點以及說明它的若干從屬論點是否偏頗、片面或表述得不準確;二是觀點的深化,有無深意或新意。
b修改材料:通過材料的增、刪、改、換,使文章支持和說明觀點的材料充分精練、準確和鮮明生動。
c修改結構:對文章內容的組織安排作部分的調整。
d修改語言:包括用詞、組句、語法、邏輯等。作為學術性的文章,語言應具有準確性、學術性和可讀性。
教學實踐活動離不開教育理論的指引,因此教育工作者及教育研究者應該高度重視教育研究工作,實事求是、扎扎實實的做好教育研究論文的撰寫工作,真正獲得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我們要充分結合自己的學習工作實踐活動,積極探討教育真理及教學規律,不斷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從而從根本上提高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創新實踐;研究生;教學研究型大學
作者簡介:鄒鐵方(1982-),男,湖南漣源人,長沙理工大學汽車與機械工程學院,講師。(湖南 長沙 410004)
基金項目:本文系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教育教改研究項目“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團隊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2-0029-02
高校如何應對創新型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如何為企業自主創新服務是關系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事,因此,高校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改革,調整學科和專業結構,全面開展創新人才培養。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1]高等學校培養的高層次研究生人才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的中堅力量,是國家未來建設的主力軍。根據2005年教育部制定的研究生創新教育計劃,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核心。因此培養和提高研究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在高校教育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注意到科研團隊為高校內高效的組織模式,在科研、教學等諸多方面均展現出了良好的性能,故本文將探討以團隊為基礎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初期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模式,先結合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研究的必要性,再在此基礎上給出具體的管理措施,以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一、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對研究生的管理與培養。學者們從招生質量的控制、培養管理機制、培養目標與培養計劃、課程設置、科學研究、導師指導模式、學位獲得、培養經費等方面[2-4]開展研究,探討提升研究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的辦法。這些研究成果在當前絕大多數高校中均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實踐并取得不錯的效果。[4-8]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研究工作更多是針對于已經成熟的研究生院內的管理模式,而對于教學研究型初期大學的研究生管理方法研究的較少。
社會的發展對大學提出更多的要求,很多傳統的教學型大學逐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轉變,而要建設好教學研究型大學,科研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但單就科研而言,教學研究型初期大學總體已經落后于985、211等名校。要快速而可持續地提升科研實力,研究生的作用不容忽視,而在此過程中對于研究生的管理是重中之重。
創新來源于實踐,因而在當下,培養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需保證研究生有一定的社會實踐機會。校企合作是當前一種有效的模式。但注意到教學研究型大學初期所處環境,成熟的校企合作機會不多,再加之研究生具有專業性強的特點,因而僅靠校企合作模式很難給研究生們提供有效的實踐機會。高校的最大優勢在于人才優勢,因而需要發揮這樣的優勢為企業服務,通過項目合作的方式以技術輸出為手段,由此覓得實踐機會。
考慮到研究生專業性強的特點,校企合作在操作方便性上肯定不如研究所+企事業單位的模式。而科研團隊是當下及未來高校內的一種高效組織形式,其在破除科研單干現象后能發揮出團隊優勢:既能營造學科交叉環境,形成新興交叉學科并發現新的創新點;又能取眾所長,形成合力,獲得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以增強其服務社會的功能;還能在團隊中通過有效的管理、考核、激勵等機制提升科研團隊成員實力,培養高素質人才。[9-12]但對于處在教學研究型大學初期的大學而言,成熟的科研團隊還不多,為企業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系統性大問題的能力還不夠強,因而需探索符合客觀實際的、以團隊為主體的研究生管理模式以及科研團隊與企業合作的有效機制。
基于此,本文將以科研團隊為載體,探討出一條可提升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途徑:通過在團隊內部制訂嚴格規章制度以提升研究生基本技能并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以技術輸出為手段,與企事業單位進行合作,確保研究生得到足夠多的實踐機會;再在兩者結合的情況下,激發研究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二、具體的培養措施
為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一方面需以團隊為基礎努力創造實踐機會,另一方面又需通過嚴格管理確保研究生具有正確的科研技巧與方法。
1.研究方向的確定
學位論文的第一個環節就是研究方向的選擇。高質量的研究方向是產生高水平論文的基本前提。因而利用科研團隊,借助師兄師姐的傳幫帶的優勢,盡早讓研究生進入實驗室并確定研究方向,則顯得非常必要??紤]到研究生招生的差異化,則需要差別化對待:對于保送的研究生,則從確定保送伊始就要求其進入實驗室并跟隨師兄師姐們學習基礎知識及研究所需基本技能,且要求其本科畢業論文需與科研團隊研究方向一致;對于考上的研究生,則要求其在確定考上后,進入實驗室跟隨師兄師姐們學習基礎知識和研究所需基本技能。
2.研究生科研團隊創新項目設定
研究生科研團隊創新項目是各級別研究生創新項目的補充,對于已經申請到國家、省、校級別項目的學生將不再允許其申請科研團隊創新項目,反之則可。申請時間為研究生入學第二年初(即研二第一個學期前兩個星期內,可提前申請,但不可推遲),申請方向與科研團隊方向一致,申請內容與開題方向一致,研究期限2年,申請經費按照學校相關規定并考慮項目的實際需要。加強中期考核與結題考核,未結題或未獲得項目資助者將不允許參加畢業答辯。
3.學術報告制度的建立
學術報告制度的建立及實現應注意以下幾點:規范化、學術化、人性化??紤]到教學研究型初期大學大多數科研團隊尚處于組建初期,規模還不是很龐大,為營造良好的學術報告氛圍,則首先需從規章制度上入手,可將學術報告制度作為一門必須課來開展,規定研究生每年至少需多少次報告(其中英文報告1~2次)并達到一定的成績才能拿到學分,未拿夠學分的不能參加答辯。而對于具體的操作細節則可先采取固定日期時間、固定報告人的方式,確定報告頻率;然后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辦公場地確定報告地點,在規模較小時可僅用筆記本電腦開展報告,隨著團隊的慢慢壯大再去教務處申請用于學術活動的專門教室;最后則是從PPT制作、表達能力、內容創新性、內容科學性等方面建立研究生平??蒲锌己藱n案,采用由導師組給學生打分的方式對學生日??蒲匈|量進行考核。
4.獎勵制度
獎勵的正面作用永遠都不會弱于處罰的作用,甚至比處罰更為有益于研究生的成長,因而加強對于研究生獎勵制度的研究意義非凡。對于研究生的獎勵主要在于兩個方面,即項目、論文。項目主要獎勵申請到的國家、省及校級研究生創新性項目,而論文則獎勵發表的高于研究生畢業要求的論文。設置相應級別的項目獎勵以及論文獎勵標準,形成制度并實施,最大限度地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5.企業實習制度
為提升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必須在團隊管理基礎上開展企業實習。需從兩個方面入手,其一是尋找合適的企事業單位,其二是訓練學生掌握解決某一領域的基本技能。對于尋找合適的企事業單位的問題,處于教學研究型大學初期的科研團隊最適合通過技術輸出的形式,甚至不計勞動報酬地為企事業單位解決小問題,既可為發現科學問題提供豐富土壤,又可有效提升自身技術水平,更重要的是為研究生的實踐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對于訓練學生掌握能解決某一領域的基本技能的問題則需借助團隊各項嚴格的規章制度,通過嚴格管理確保研究生盡早進入實驗室、盡早確定研究方向、盡早掌握相關領域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既掌握基本技能又學習科學研究方法。
三、結束語
研究生教育是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提高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不僅有利于人才的培養,還有利于更好地建設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特別對于處于教學研究型大學初期的高校而言,則更需探討相關制度與方法,確保在轉型期既能培育出高質量的研究生,還能為轉型提供一定動力??紤]到處于教學研究型大學初期大學的現狀,成熟科研團隊還不夠多,校企合作還不能滿足研究生培養的需求,則提出可借助組建科研團隊為抓手,通過嚴格的團隊管理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水平與技能,通過技術輸出的手段建立與企事業單位的合作機制,從研究方向、科研團隊創新項目、學術報告制度、獎懲制度及企業實習制度等方面入手給出了有效方案。這些方案對于更快更好地建設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有一定的幫助作用,特別對于教學研究型初期大學開展研究生管理工作、努力培育高質量人才與提升科研實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唐寧莉,劉崢.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初步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2,(25):20-21.
[2]周治金,楊文嬌,趙曉川.大學生創造力特征的調查與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5):78-82.
[3]李志平,韓惠鵬.影響農科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因素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3):13-16.
[4]朱紅,李文利,左祖晶.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現狀及其影響機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32(2):74-82.
[5]譚媛媛.研究生創新精神培養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1,(20).
[6]劉淼群.關于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幾點思考[J].北方經貿,2008,(6):141-142.
[7]張胤,徐宏武.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基于實證的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1):13-47.
[8]李艷,劉澤軍.研究生教育創新體系的探索與實踐——以河南理工大學為例[J].中國電力教育,2012,(26):2-3.
[9]王冠.我國高等學校創新型科研團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科學,2010,26(2):65-70.
[10]張憲立.高校創新型科研團隊建設的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10,12(4):7-8,11.
一、抓課題,使學校教育科研與教學實踐緊密相聯
教師進行教育科研課題研究,關鍵在于選擇什么課題,這將決定研究的價值與實際運用效應。為此,學校在指導教師確立課題時,引領教師要圍繞教學堅持做到:
第一要讓課堂充滿激情。激情是火可以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心中有愛,愛是可以穿透任何障礙、融化任何堅冰的力量;第二要讓教學充滿探索。要求教師要不把問題當問題,要把問題當財富。要在教學實踐中善于積累和提煉,善于總結和提升。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差別,不在于學歷,不在于教齡,不在于水平,而在于一個教師有沒有研究的意識,有沒有改革的魄力,有沒有自主創新的精神,如果都具備了,那么你離名師、特級教師就不遠了。第三要讓教育充滿思想。為了提高教師的現代教育思想、扎實的專業知識、精湛的教學藝術和一定的科研能力。我們一是提倡學習,讓學習成為教師的習慣,二是大思考,積極踐行思想有多遠,實踐就能走多遠;三是大實踐,實踐出真知。結合學校的具體工作,我們隨時隨地開展實踐與研究,而科學實踐會讓我們更好地認識和把握教書育人的規律和特點。我們讓教師在學習、研究、思考、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梳理教育心得,讓其形成序列的智慧,確立課題及課題研究目標,由此提升教育思想,解釋教學現象,提示教育規律,預見教育未來。
二、抓活動,使學校教育科研向縱深發展
活動即行動?;顒邮钦n題研究或專題研究的載體,課題或專題研究也只有在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中才能得以深化和提高。目前,新課標實驗教材正在實驗、應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正在與舊的傳統教學方法交互作用,發生“撞擊”,教師更需要參加各種培訓學習活動,在活動中不斷豐富新課程理論,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增強感性認識,加深對新課程理論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在教育科研中目標更加明確,方法更為科學,取得的效果也就會更加明顯。
對此,學校抓教育科研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是“干”:就是在一線腳踏實地地干,這是教育科研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教育科研就必定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本;第二個環節是“想”:這是一個思維加工過程,是科研的關鍵環節。第三個環節才是“寫”:在新課程中遇到的理論或實踐應用問題,有一定的研究價值,研究目標,方法與策略,寫出具體的研究內容,主攻方向和預期取得的教科研研究成果。把這些問題想清楚了,寫下來,作為自己實踐與思考的結晶。第四個環節是“展”:就是展示教師、學生在新課程改革中,取得的教育教學研究新成果。學校每學期要舉辦一至二次的展示,觀摩活動,把教師在教學改革研究中撰寫的教科研論文,學生學習方式及取得的成績展示出來,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推動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三、抓方法,使學校教育科研走捷徑
教師進行科研的目的就是要在發現以前傳統教育行為中不符合現行教育的地方,認識后盡快研究糾正。教師在深入實際工作發現問題后,借助理論反復進行實踐探索,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從而達到認識教育規律,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對此,我們要求教師要不斷做到以下幾點:1.教育科研與教學實際同步;2.教育科研與教師學習理論及經驗借鑒同步;3.教育科研與教師自我反思同步;4.教育科研與教師總結經驗、撰寫論文同步。
>> 管理信息系統的教學研究 基于項目驅動的“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研究 面向就業的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研究 管理信息系統案例教學研究 工商管理類專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實踐教學研究 管理類專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研究 面向工商管理專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研究 管理類專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研究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 教育2.0時代醫學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研究 教學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分析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案例教學研究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研究 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經管類專業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研究 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全英語教學的探討與分析 基于項目驅動的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基于專業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基于認知診斷理論的《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 方興林,余萍,李金云.《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研究論文計量分析[J].雞西大學學報,2012(2):7-8,11.
[3] 崔黨群. Logistic曲線方程的解析與擬合優度測驗[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5.24(1):112-115.
[4] 潘懋元.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教育質量觀[J]. 中國高教研究, 2000,(1): 7-9.
[3] 王曰芬.文獻計量法與內容分析法的綜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7.
[4] 林丹明,梁強,姚明安,等.我國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識來源與結構――基于文獻計量法的分析[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70-7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