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6 10:14: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郵政研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提要:BtoC是目前電子商務的一種主要形式,在具體運作過程中對已銷售商品的配送問題是制約BtoC進一步發展的最大瓶頸。本文就郵政物流在BtoC交易中所具有的優勢以及當前我國BtoC交易中現實存在的物流配送瓶頸進行分析,并針對利用郵政物流解決BtoC物流瓶頸的根本之道提出一些建議。
BtoC指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電子商務領域中的BtoC交易額雖然不及BtoC,但從長遠來看,BtoC交易將取得飛速發展,并將最終在電子商務領域占據領導地位。從近兩年來我國BtoC網站的交易來看,無論是交易量還是交易額都成倍增長,為消費者提供了大量的商品并正在逐步改變人們的購買習慣。但是,由于我國的物流體系還不完善,跟不上電子商務本身的發展,以致形成了物流配送瓶頸,制約了BtoC業務的發展,所以研究BtoC業務中的物流運作模式是極其必要的。很多專家認為,下一次電子商務的熱潮只會在物流瓶頸解決之后才能真正來臨。針對我國當前整個物流體系在BtoC交易中的現狀,本人認為郵政物流在我國電子商務BtoC交易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一、中國郵政在BtoC交易中的優勢
(一)中國郵政具有良好的信譽。郵政“百年老店”的良好信譽,是其參與電子商務發展的強大優勢。擁有近百年實物投遞經驗的郵政企業對我國普通消費者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在傳統投遞領域,郵政員工上門服務具有很強的安全感,對于委托人而言,郵政在確保其商品運輸安全、商業機密等方面同樣也具有良好的信譽,因此中國郵政可相對較易地將其業務延伸到物流特別是BtoC交易的線下物流配送中去。
(二)中國郵政擁有強大的配送能力和完善的配送網絡
首先,中國郵政201個郵區中心局組織嚴密、運轉靈活,能覆蓋全國2,800多個縣級以上城市。隨著先進的郵政網絡運行體制的推行,將這些中心局改建成較大規模的配送中心之后,郵政完全有能力承擔物流的處理、存儲、配送等服務。
其次,中國郵政擁有一個由飛機、火車、汽車等不同運輸工具組成的龐大的干線運輸網,不但擁有自己的專用運輸機,還擁有110多條鐵路郵路和450余輛郵政專用車廂,各類郵運車輛4.9萬輛。通過郵政干線運輸網,中國郵政可以迅速、準確、安全、方便地把郵件、物品運送到目的地。
第三,中國郵政有遍布城鄉、規模強大、品牌統一的營業網和投遞網。中國郵政現有服務功能齊全的營業局所6.6萬處,投遞局所4.8萬多處,投遞人員11萬人,投遞用機動車輛5,500輛,自行車9萬多輛。中國郵政網絡的經營規模和服務范圍在物流配送行業中絕對是首位。
(三)中國郵政已經建成一個可提供資金結算的綠卡網。在資金流方面,中國郵政同樣具有其他物流企業不具備的優勢,建成了一個可提供全國范圍內資金結算的綠卡網,實現了通存通兌,這對于其他物流企業來說是根本無法實現的。而從事BtoC業務的網站正需要這種便捷的資金流,省去了再和其他商業銀行發生業務的麻煩,減少了中間環節,加速了交易流程,縮短了交易時間,對消費者來說是更加有利的。另外,BtoC網站還可以充分利用龐大的綠卡消費群體進行營銷,擴大網站在線銷售的范圍,獲得更多的潛在顧客。
二、我國BtoC交易現實存在的物流配送瓶頸
我國郵政物流由于自身的特質使其在物流行業中擁有其他物流企業所不具備的優勢,但由于我國當前電子商務整個大環境的現狀導致了目前BtoC交易并不能充分地利用郵政物流的優勢,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一些欠缺。
(一)物流企業信息化程度不夠。當前,我國的物流企業上網的還比較少,即使上網也僅限于介紹企業概況、業務范圍、報價等基本功能,極少有提供運費支付、在途貨物查詢等功能,與聯邦快遞和聯合包裹服務(UPS)等世界級的物流公司相比,我國物流企業的信息化程度還很低。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是要依賴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快捷、優質、準確的服務,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水平是決定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水平的一個關鍵因素。
(二)物流企業電子化、集成化管理程度普遍較低。電子商務迎合了現代顧客多樣化的需求,大量定制化生產將是電子商務企業從事的一項重要任務。電子商務企業只有通過電子化、集成化物流管理把供應鏈上各環節緊密聯系起來,才能對顧客的個性化需求做出快速反應,保證電子商務物流通暢。目前,我國企業的集成化供應鏈管理還處于理論探討階段。
(三)物流企業高素質人才缺乏。當前,我國的物流企業一方面缺少從事物流理論研究與實務的專門人才;另一方面缺少既懂IT技術又懂電子商務的網絡經濟人才,而上述人才的短缺直接影響了我國電子商務與物流配送體系的發展。就安徽郵政物流來看,現有人員5,493人,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就占了1/2,中級職稱和本科以上學歷寥寥無幾,更不要說專業的物流服務人才了,這種人員結構和素質將直接影響物流服務的質量和物流服務品牌的樹立。
三、郵政物流解決BtoC交易物流瓶頸的根本之道
當前我國電子商務的BtoC交易中現實存在著被大家公認的物流配送瓶頸,但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也為物流配送創造了眾多的機會和發展空間,各種略具配送基礎的傳統企業都將電子商務的物流配送看作是自己的發展機遇,郵政物流也不例外。下面就中國郵政物流在解決我國商務網站BtoC業務物流瓶頸中的根本之道提出一些建議。
(一)樹立品牌內涵,提供優質服務。郵政的品牌家喻戶曉,是企業、用戶可以信賴的對象。而這一品牌內涵很容易延伸到物流企業中去,在郵政物流參與電子商務BtoC交易過程中,應利用自己卓越的品牌資產帶來的競爭優勢,發揮綜合信譽優勢,去贏得市場,贏得用戶,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
(二)創造以客戶為中心的全新商務模式。在如今的BtoC交易中呈現出以下一些特點:一是響應的極短化;二是可見性;三是靈活性;四是小批量、多批次。而這種以客戶為中心的全新商務模式對物流配送服務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因此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強大的現代化物流體系作支撐,在線可以解決商品流通過程中的商流、信息流、資金流,但卻無法解決物流問題,最后的貨源配置還是需要商品實體的轉移來實現。在我國,郵政物流則正好具有這方面的優勢,在網上實現商流活動之后,通過有效的郵政物流配送系統對實物的轉移提供低成本的、適時的、適量的轉移服務。
(三)構筑“購、銷、送”一體的連鎖配送供應鏈系統。供應鏈連接著上、下游企業,其任務就是支持物流從原始供應商,經過多個生產、運輸環節到達最終顧客。良好的供應鏈關系可以降低電子商務企業的庫存量、提高物流配送速度、增加物流服務水平。Amazon網站之所以能夠有效地與全球各地出版商建立緊密的聯系,在最短的時間內訂購并獲得所需的書本,正是得益于良好的供應鏈關系。同樣,中國郵政物流也與客戶建立長期穩定的渠道關系,進而建立戰略聯盟的利益共同體的意識,通過簽訂長期契約和建立動態聯盟相結合的方式,與電子商務網站聯合,努力走聯合之路,求得共同發展。
(四)提供便捷、安全、高效的資金支付方式。中國郵政提供電子商務網上支付和網下貨到付款服務。利用郵政綠卡金融網,提供交易雙方網上資金安全劃轉,也可以遵照交易雙方選擇,提供電子匯款服務;利用投遞網絡,提供送貨上門時代收貨款服務,同時解決企業投送商品與收款的難題,這是其他任何第三方物流企業所不具備的。
(五)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為BtoC在線配送系統提供支撐。信息系統是郵政配送成功運作的關鍵,郵政物流系統的綜合計算機網已經形成了一個初步的信息系統,以此為平臺,可以建立一個物流連鎖配送系統,實現從產品生產、儲存、分揀、配貨、運輸到銷售的信息化管理,實時掌握整個供應鏈的各個環節的運轉狀況,提高管理效率和運作水平。
(六)加強物流專業人才的引進和現有人員的培訓工作。發展現代物流,人才是關鍵,郵政物流同樣如此。目前,我國郵政物流實施的人才造血和換血工程對于整個郵政物流的進一步發展來說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一方面從各大高校中引進物流專業的高才生補充到郵政物流隊伍中來,通過他們帶來一些新的物流理論;另一方面對現有員工加強培訓,讓他們不斷地吸取當前最新的一些實用物流技術,提高整個郵政物流的工作效率。
在中國電子商務時代即將來臨之際,中國郵政物流擁有非常難得的發展機遇。只要郵政物流始終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以自己優質、高效、低成本和創新的服務占領市場,中國郵政物流將成為網絡經濟時代的“驕子”,將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夏慧玲.用反木桶定律探析郵政物流的利益點[J].商品儲運與養護,2007,3.
[2]熊恒慶.第四方物流:中國郵政物流的發展方向[J].現代物流,2007,2.
[3]宋元放.國內物流形勢及郵政物流分析[J].郵電設計技術.2005,6.
【關鍵詞】 外部治理機制; 產品市場競爭; 競爭態勢; 盈余管理
一、引言
在委托―關系中,委托人與人之間利益的不一致、信息的不對稱以及契約的不完備性,使企業經理層有可能通過盈余管理、粉飾會計信息,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從制度層面上看,會計準則和公司治理機制是影響和制約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兩大主要因素。會計準則賦予企業一定的會計政策選擇權,目的在于使企業能夠更加真實、恰當地反映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但前提是需要有一套完善的企業治理機制(Jaggi,1975;Saudagaran and Dign,1997)。如果缺乏這個前提條件,控股股東、管理層就會利用其在會計信息產生和報告過程中所處的優勢地位,濫用會計選擇權,進行盈余管理,以達到攫取私有收益的目的。從這種意義上講,公司治理機制對盈余管理的影響要大于會計準則,因為它直接關系到會計信息提供者的利益預期(劉峰等,2004)。
作為解決各種問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完善的公司治理可以有效制約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但是公司治理機制對盈余管理的影響要受到其組成部分的制約,不同治理機制對盈余管理影響的方向及程度不盡相同。對此,國內外已有大量的經驗研究。例如,La Porta等(1998)認為股權集中度與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負相關。Beasley(1996)、Peasnell(1998)等研究發現,獨立董事能夠有效抑制公司管理者盈余行為,董事會人數與盈余管理程度負相關。Fama and Jensen(1983)、Peny et al(2003)、Ronal et al(2004)、Peasnell et al(2005)等研究表明,獨立董事的介入有助于強化董事會對管理者的監督作用,抑制會計舞弊行為,提高公司盈余質量。Warfield等(2005)發現管理者持股可以影響盈余管理,且持股比例與盈余管理正相關。國內學者張國華(2006)研究發現,國家股比例、董事會成員持股人數與盈余管理程度正相關;H股、B股所占比例,前5大股東的股權集中度,高層管理者持股人數與盈余管理程度成負相關。劉雪梅(2008)發現,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盈余管理呈U型關系,獨立董事比例、執行董事比例、未領薪酬董事比例、董事持股比例與盈余管理存在顯著相關關系。張兆國等(2009)則發現,投資者法律保護水平、獨立董事比例與盈余管理程度負相關,控股股東持股比例與盈余管理程度呈倒U型關系,而產品市場競爭程度、管理者持股比例、董事會規模及是否設立審計委員會均與盈余管理程度不相關。
然而,從國內外現有文獻來看,關于公司治理與盈余管理關系的研究多是從股權結構、董事會及其構成等方面進行的,對于外部治理機制與盈余管理的關系,尤其是產品市場競爭與盈余管理關系的研究甚少。事實上,公司治理包括基于股東、董事會、經理層及其權責安排的內部治理機制,以及產品或要素市場、經理人市場、資本市場、公司控制權市場等外部治理機制。內部治理是一種事前監督和治理機制,但是僅有內部治理還不足以避免經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如果沒有外部市場競爭所產生的間接治理機制以及所提供的有關實施治理的充分信息,內部治理仍難以發揮有效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評判是監督和約束經理層的主要依據,競爭機制為對經理層進行監督和約束提供了基礎。充分競爭的產品或要素市場,有助于克服經營權和管理權分離下的信息不對稱,從而為解決人問題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本文以2000―2009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以分年度分行業回歸的橫截面修正Jones模型計算的操控性應計利潤的絕對值作為盈余管理程度的變量,采用赫芬因德指數(HHI)和同行業上市公司家數等方式衡量產品市場競爭強度和行業競爭地位,實證檢驗了產品市場競爭對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本文研究的貢獻在于從外部治理機制視角檢驗了產品市場競爭對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效應,為研究中國制度背景下的公司治理問題與企業財務報告行為提供了新的經驗證據。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的發展
已有的研究表明,產品市場競爭可以緩解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激勵經理人提高經營效率,使股東能有效監督經理人的行為,最終解決問題(Fama,1980;Nalebuff和Stiglitz,1983;Hart,1983;)。然而問題是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源(Healy and Palepu,2001),因此產品市場競爭對問題的影響最終會反映到企業財務報告行為之中。盡管企業財務報告的編制和披露受到會計準則的管制,但會計準則賦予企業的會計政策選擇權還是給經理人在編制財務報告過程中提供了較大的靈活性,這一靈活性使經理人可以向外部人透露公司的內部信息,同時也給經理人實施機會主義行為提供了機會(Watts和Zimmerman,1986;Healy和Palepu,1993)。企業管理當局運用會計方法或者安排真實交易來改變財務報告,以誤導利益相關者對公司業績的理解或者影響以報告盈余為基礎的合約的盈余管理行為(Healy and Wahlen,1999),在現實中更多地表現為欺詐行為(Brown,1999)或不道德行為(Goel and Thakor,2003),最終直接影響財務報告質量。產品市場競爭的雙重作用機制――信息機制和約束機制則為解釋競爭對企業財務報告編制過程中的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提供了理論基礎。產品市場競爭的信息機制是指競爭企業間生產經營信息所具有的相關性削弱了經理人與股東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Holmstrom(1982)、Nalebuff和Stiglitz(1983)的研究發現,同行業中競爭企業越多,則信息不對稱的程度越低,因為同行業業績的可比性使得業績評價變得更容易,從而改善了個人努力與經理人報酬之間的關系。產品市場競爭的約束機制是指市場競爭增加了公司損失和破產的可能性,迫使經理人付出更大的努力改善經營效率。Hart(1983)和Schmidt(1997)的研究發現,產品市場競爭導致的破產風險會使經理人有動機提高經營效率,避免因業績不佳而受到處罰(比如薪酬損失或解聘)。而競爭越激烈的行業,CEO變更頻率也越高(Parrino,1997;Fond和Park,1999)。
從信息機制的角度看,產品市場競爭對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一方面,企業通過盈余管理可以降低盈余中的信息含量,從而達到限制信息流向社會公眾的目的。因為通過限制信息外流,可以使公司免于競爭(Fan和Wong,2002)。因此,激進的盈余管理可能是對激烈競爭環境的回應,從而通過增加噪音或者降低盈余的信息含量來限制信息流向潛在的競爭者。Markarian and Santalo(2010)的理論模型和經驗證據均支持產品市場競爭與盈余管理程度是正向關系的結論。另一方面,競爭改善了公司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從而可以客觀地評價經理人的努力狀況,激勵其選擇有利于股東利益的行為(Holmstrom,1982;Nalebuff和Stiglitz,1983),包括增加盈余的信息含量。而盈余管理被認為扭曲了信息并損害了股東利益,因此,競爭將使經理人提供信息含量更高的財務報告,從而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Marciukaityte和Park(2009)的研究表明,產品市場競爭度越高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綜上所述,提出假說1。
假說1a: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產品市場競爭度越高,則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
假說1b: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產品市場競爭度越高,則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
從約束機制角度看,競爭強度的增加會降低公司利潤,并使其在未來面臨更高的流動性風險(Hou & Robinson,2006),當會計盈余表明公司處于競爭劣勢時,會使其在股票市場上遭受更大的懲罰(Markarian和Santalo,2010),從而使經理人的私有租金受損,比如受到更嚴格監督,顯性與隱性收入的降低,甚至被解雇。為避免此種情形出現,經理人通常會采取措施扭曲公司真實業績。理論研究表明,當盈余管理成本更低且不易被外部利益相關者發現時,它將成為扭曲經營業績的一種工具(Bagnoli和Watts,2000)。與真實交易的盈余管理相比,應計基礎的盈余管理成本更低,且股票投資者、財務分析師乃至審計師對于“應計”的真實影響難以識別和認清(Bradshaw,Richardson & Sloan,2001)。因此,對于經理人來說,正向的盈余管理將成為其保護自身利益的有效工具。由此提出假說2。
假說2: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產品市場競爭度越高則公司越傾向于正向的盈余管理。
當公司在行業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時,為避免財務報告的披露向外界傳遞行業未來發展狀況的信息,阻止行業的潛在進入者,并確保和鞏固其行業地位,企業可能通過盈余管理的行為降低盈余的信息含量,從而達到限制信息外流的目的。如果未經過管理的盈余表明未來行業中對產品存在更高的需求,則可能使其競爭者增加產量從而危及公司的市場份額與行業地位。據此提出假說3。
假說3: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公司在產品市場中的競爭優勢越明顯則其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且越傾向于負向的盈余管理。
三、模型設計與樣本選擇
(一)模型與變量
為檢驗產品市場對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本文以盈余管理程度為被解釋變量,以產品市場競爭度與市場競爭態勢為解釋變量,構建了如下多元回歸模型:
ABSDACCit=β0+β1COMPETEit+β2CONTROLSit+εit(1)
ABSDACCit=β0+β1MKTPOSTit+β2CONTROLSit+εif(2)
在諸多操控性應計利潤估計模型中,分年度分行業回歸的截面修正Jones模型在模型的設定和盈余管理的檢驗能力方面表現更佳(黃梅和夏新平,2009),因此本文中回歸模型的被解釋變量(ABSDACC)采用此方法衡量企業盈余管理程度。對模型(1)中的解釋變量,本文借鑒Marciukaityte & Park(2009)、Markarian & Santalo(2010)的經驗,分別采用了三種方法衡量產品市場競爭度:1.以赫芬因德指數(HHI)乘以(-1)后的所得值(COMPHHI)進行衡量,HHI=∑(Xi/X)2,其中X=∑Xi,Xi表示企業i的年度銷售額。該值越大表明市場競爭度越高;2.將所有行業區分為高競爭度和低競爭度,當COMPHHI高于均值時取1,否則取0;3.取分年度同行業中上市公司家數的自然對數表示行業競爭度,該值越大則競爭度越高。模型(2)中的解釋變量(MKTPOST)為市場競爭態勢,該指標采用了類似市場份額的計算方法,即MKTPOST=(Xi/X)2,該值越大表明公司在所處行業中的市場份額越大,競爭優勢越明顯。
模型(1)和(2)中還借鑒以往的相關文獻設置了控制變量(CONTROLS),具體包括企業規模(SIZE),取年末資產總額的自然對數;企業盈利能力(ROA),即當年凈利潤除以年末資產總額;股票回報率(RETURN)是根據股票期初開盤價和期末收盤價計算的年度回報率;企業成長性(GROWTH),即權益的市場價值除以權益的賬面價值;企業負債水平(LEV),即年末負債總額除以年末資產總額;市場化程度(GOV)則根據《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06年度報告》(樊綱等,2007)中披露的市場化指數、政府干預指數和法制化指數,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將此三項指數合成為一個指標作為替代變量。此外,本文還控制了行業和年度固定效應,行業中的制造業按照二級分類進行劃分,共17個行業虛擬變量(INDUSTRY)和9個年度虛擬變量(YEAR)。
(二)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2000―2009年我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的初始樣本,按如下標準加以篩選:1.剔除金融行業的上市公司;2.剔除ST、*ST以及PT特別處理的上市公司;3.剔除當年所處行業上市公司家數少于10家的公司,具體包括木材和家具業(C2)、其他制造業(C99)和傳播與文化產業(L);4.刪除相關數據缺失的樣本公司。最終得到2000至2009年間產品市場競爭度數據10 265個年度觀測值。此外本文還對所有連續變量按1%分位數進行了Winsorize處理。文中上市公司數據來自銳思(RESSET)金融研究數據庫。
四、實證檢驗及結果分析
(一)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表1報告了樣本數據的描述性統計結果。數據顯示,樣本公司中盈余管理程度(ABSDACC)的均值和中位數分別為0.069和0.046,這與國外同類研究(Marciukaityte and Park,2009)結果相一致。以赫芬因德指數計算的產品市場競爭度(COMPHHI)的均值和中位數分別為-0.06和-0.045,表明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所處行業的競爭度較高,而表示產品市場競爭度高低的COMPHL的統計結果也表明73%的上市公司處于高競爭度的行業。全部上市公司行業家數平均為66.944,中位數為56家,其自然對數(COMPNUB)的均值和中位數分別為4.428和4.511。產品市場競爭態勢的均值和中位數分別為0.016和0.006,表明大多數上市公司在產品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其他控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與相關研究基本一致。
表2報告了根據證監會二級次類行業分類標準計算的產品市場競爭度和盈余管理程度的相關指標。Panel A顯示,建筑業、信息技術業、采掘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的COMPHHI較低,表明其壟斷程度較高,被劃為低競爭行業;而紡織服裝皮毛業、石油化學塑膠塑料、機械設備儀表業等的COMPHHI較高,表明其競爭程度較高,被劃為高競爭行業,這與市場競爭的相關理論基本吻合,因此使用赫芬因德指數(HHI)作為產品市場競爭度的變量較合理。Panel B比較了產品競爭度高低組的盈余管理程度(ABSDACC),結果表明競爭度高組中盈余管理程度的均值和中位數均高于競爭度低組,且差異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為支持假說1a提供了初步的經驗證據。
(二)實證研究結果及其分析
表3報告了模型(1)和(2)的回歸結果?;貧w(1)―(3)檢驗了產品市場競爭對盈余管理程度的影響,結果顯示,三項衡量產品市場競爭度指標的參數估計值均顯著大于0,表明產品市場競爭度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這為支持假說1a提供了穩健可靠的經驗證據,同時也拒絕了假說1b。為進一步檢驗產品市場競爭對盈余管理方向的影響,本文根據可操控性應計(DACC)是否大于零,將樣本區分為正向和負向盈余管理的公司。回歸(4)和(5)的結果表明,產品市場競爭度的估計系數在正向盈余管理的公司中顯著大于零,而在負向盈余管理的公司中雖大于零但不顯著,表明產品市場競爭迫使上市公司進行正向的盈余管理,產品市場競爭度越高則正向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而對負向盈余管理則沒有顯著影響,從而驗證了假說2。
表3中的回歸(6)―(8)檢驗了行業內上市公司產品市場競爭態勢對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回歸(6)的結果顯示市場競爭態勢(MKTPOST)的估計系數顯著大于零,表明上市公司所占市場份額越大,則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在進一步將樣本區分為正負向盈余管理后發現,正向盈余管理組中,市場競爭態勢(MKTPOST)的估計系數小于零但不顯著,而負向盈余管理組中市場競爭態勢(MKTPOST)的估計系數顯著大于零。這一結果表明,在市場競爭中競爭優勢越明顯,市場份額越大則越可能進行負向的盈余管理,回歸結果支持假說3。
(三)穩健性檢驗
在研究設計中為使經驗證據的結果更穩健,本文采用了三種關于產品市場競爭度的衡量指標,其回歸結果高度一致。同時本文的研究期間跨度為10年,如此之大的樣本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可信的統計結果。為使研究結論更可靠,本文還作了如下穩健性檢驗:1.采用未經Winsorize處理的原始數據;2.對控制變量中標準差較大的財務指標(SIZE,RETURN,MB)按5%的分位數進行Winsorize處理;3.將業績控制變量(ROA)以剔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計算結果代入模型中重新回歸;4.考慮到盈余管理可能受公司治理的影響,借鑒王雄元等(2009)的研究,在控制變量中增加了關于公司治理的替代變量,即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合一、獨立董事比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第一大股東與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之比、最終控制人性質。上述情況下對原假設進行多元回歸檢驗,其結論保持不變。
五、簡要結論與啟示
企業管理當局為了引導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經營業績的理解或影響那些基于會計數據的契約,在作出相關判斷和會計政策選擇的過程中,通常會利用會計政策或“構造”交易事項等盈余管理行為來改變財務報告。目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尤其是證券市場發展的一大隱患。完善公司治理可以有效約束經理層的盈余管理行為,但是不同的治理機制對盈余管理影響的方向及程度不盡相同。本文以2000―2009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以盈余管理程度為被解釋變量,以產品市場競爭度和市場競爭態勢為解釋變量,實證檢驗了產品市場競爭的治理效應。研究發現,產品市場競爭度越高則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在區分盈余管理的方向后發現,產品市場競爭迫使上市公司進行正向的盈余管理;在行業中處于競爭優勢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的程度更高,且傾向于負向的盈余管理。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機制為對經理層進行監督和約束提供了基礎。基于股東、董事會、經理層及其權責安排的內部治理是一種事前監督和治理機制,但是如果沒有外部市場的競爭所產生的間接治理機制及其所提供的有關實施治理的充分信息,內部治理還不足以避免經理人的機會主義行為。本文的研究表明,大力推動建設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完整的和充分競爭的產品或要素市場,消除地區分割和行業分割,有效克服經營權和管理權分離下的信息不對稱,能夠為解決人問題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因此,探求會計信息質量治理之策時,應注重內外部公司治理機制的相互結合,使公司治理能為會計信息生成和披露制度的有效實施創造良好的環境。監管部門則應從企業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可靠性以及披露的信息含量等方面加強監管與懲處力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公開性和透明性,減少信息的不對稱;同時逐步改變上市公司以報告盈余為導向的監管機制,應結合市場競爭的特點以及公司的行業特點和成長性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和判斷。另外在加強對外部審計機構審計責任的管理和監督的基礎上,可考慮通過有關制度安排,由外部審計機構提供被審計企業盈余管理的評價報告,以有效約束或抑制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
【主要參考文獻】
[1] Holmstrom,B. "Moral Hazard In Teams,"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2,v13(2),324-340.
[2] Nalebuff,B. J. and Joseph E. Stiglitz. "Prizes And Incentives: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Compensation And Competition,"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3,v14(1),21-43.
[3] Hart,O.D.,1983. The Market Mechanism as an Incentive Scheme.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4(2),366-382.
[4] Fama,Eugene F.,1980,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8,288-307.
[5] Healy,P.,Palepu,K.,2001. Information asymmetry,corporate disclosure,and the capital markets:2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1 (1-3),405-440.
[6] Watts,Ross L.,and Jerold L. Zimmerman,1986,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Prentice-Hall,Englewood Cliffs,NJ.
[7] Healy,Paul M. and Krishna G. Palepu,1993,The Effect of Firm’s Financial Disclosure Policies on stock Prices,Accounting Horizons 7,1-11.
[8] Healy,P. M. and J. M. Wahlen. 1999.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 Accounting Horizons(December):365-383.
[9] 黃梅,夏新平.操縱性應計利潤模型檢測盈余管理能力的實證分析[J]. 南開管理評論,2009(5):136-143.
[10] 樊綱,王小魯,朱恒鵬.中國市場化指數[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11] 王雄元,劉焱,全怡.產品市場競爭、信息透明度與公司價值――來自2005年深市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J].財貿經濟,2009(10):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