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4 13:35: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財政資金監管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國庫集中支付;國內現狀;國外現狀
一、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在國外高校實施的現狀
國外大學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相比于國內大學在形式上大有不同,就英國公立大學來說,英國財政部門的主要責任之一就是對國庫進行管理,從有關部門的預決算到借貸款等一系列國庫管理的具體運作,都由財政部來實施。財政部在英格蘭銀行開設國庫單一賬戶,將全部財政資金存放其中進行管理和核算。每年下達的預算,迅速補充和完備有關的財政制度,使每個部門預算的實施和資本運作的情況得到及時有效的監控和管理?!堆芯啃痛髮W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研究》一文中以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為例,對財政資金的撥付和使用進行了深入研究。中央蘭開夏大學屬于英國的公立研究型大學,財政撥款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大約占到總收入的70%以上,此外,政府的財政撥款主要被安排用于研究生學位論文業務經費和基建經費的支出。此外,高校財政性支出的方式為以下兩種,一種是由學校財務部門的核銷人員對票據進行核銷,有些款項支出由財務人員通過網上銀行轉賬支付;另外一種是財政部門給預算單位下達的預算款項到位后,經過財務人員的核算,對符合支付的票據,通過國庫集中支付的方式,經財政部門的審核,直接付給供應商,報銷人員還可以通過使用公務卡支付貨款等,經過審核后國庫財政資金出賬由銀行進行結算。同時,政府部門激勵對財政資金的合理使用,撥款有結余的,留給學校繼續使用,超支部分由學校自己設法彌補。財政部門只對個別項目完成后的結余資金進行回收。綜上所述,英國主要對政府部門、公共服務部門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對于大學而言則實行特殊的政策。
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在國內高校實施的現狀
該制度在國內高校的執行具有劃時代、里程碑式的意義,使得高校財務工作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變化,使高校的財務管理實現了由領導隨即決策向科學化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由對資金的局部監管向全面監管,由重使用輕管理向使用管理并重的轉變和跨越,各級各類人員對新型財務管理方式逐步理解和認可,并在工作中自覺遵守有關規定和規范,按章辦事,形成了財務管理的新觀念和新格局。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財政資金管理的風格有了很大的變化
實施該制度之前,高等學校每年在固定的時間根據下屬部系的生均比例、師資力量等元素,向下屬部系劃撥資金,滿足其用款需要,以實現將單位資金納入統一由財務部門管理。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之后,高校財政資金區分為預算內和預算外兩大塊,同時,按照不同類別的資金渠道來核算,并且還要求做到??顚S?。這樣一來,財政資金的管理方式發生變化,從以往下屬單位擁有并可以較為方便地使用自己的“劃塊”經費,轉變為由財務部門、歸口單位和項目負責人共同對財政資金進行集中管理,相互監督、相互約束。
2.財政資金撥付的方式有了巨大轉變
在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之前,高等學校的財政資金在自己的賬戶上,資金的使用具有很大的便利性和直接性。下屬部門只要將用款申請報送到財務部門,財務部門審核同意后,就可以直接將款項打到收款單位的賬戶上。每個年度,下屬單位無需上報具體的用款明細,高校的上級管理可以將預算所需的資金全部直接打到各預算單位的銀行賬戶上使用,實施國庫集中收付制度以后,財政、教委及其他相關部門每年都要對高校按照各歸口明細的預算申報文本進行審核把關,核定批復之后,以一定用款額度的形式,將資金下達到指定的銀行,高校付款要通過銀行進行申報,申報后通過財政部門已經批準的額度進行支付。
3.會計核算的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變
以前在實施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時,財務部門有些打“球”式的會計業務操作,例如:高校向下屬一些后勤單位進行撥款或交付水電費及物業費等極為普遍。這種操作在以前可以通過會計人員,經過對后勤單位使用資金的額度進行核銷,開具支票或網銀直接從學校的賬戶里給后勤單位轉賬。現相關制度實行以后,規定除獨立法人以外的高校下屬的后勤單位不得在校內進行財政專項資金的轉賬,如此一來,使高校后勤單位不能便捷地從高校直接獲取所需資金。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國庫集中支付制度 高校 問題 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1-123-02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我國財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我國建立公共財政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其實質就是將政府所有財政性資金集中在國庫或國庫指定的行開設的賬戶,同時所有財政支出均通過這一賬戶(零余額賬戶)進行撥付,以進一步增強財政資金支出的透明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國庫集中收付制度自2001年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頒發了《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后開始實行,現在正在全國逐步推廣。當前我國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運行模式是:由政府財政部門在人民銀行開設國庫單一賬戶,財政一般預算資金預算和財政專戶管理的預算外資金等均通過國庫單一賬戶統一存儲和實行國庫集中支付。預算資金不再撥付給各單位分散保存;各單位可根據自己履行職能的需要,在批準的預算項目和額度內自行決定購買何種商品和勞務,但支付款項要由財政部門來進行審核;國庫執行機構通過直接支付和授權支付撥付財政資金。
一、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意義和作用,一是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二是確保了財政資金的安全;三是強化了預算執行與監督;四是促進與國際慣例接軌。
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規定與高校財務工作之間存在的問題
1.與高校現行的財務會計制度不相符。從1998年開始,高校已經全面取消了預算內、預算外分別核算的模式,實行綜合預算財務管理?!陡叩葘W校財務制度》規定高等學校把各項收入、支出全部納入預算,對所有收入和支出統一管理,即實行大收大支的預算管理模式,收入和支出沒有嚴格的對應關系,便于高校統籌安排資金。
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后,所有財政性資金都納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管理,并且制度規定要區分預算內、預算外的資金,區別不同的類、款、項等資金渠道進行核算。這樣的話,無疑把財政預算內資金和預算外資金收支納入單一賬戶體系管理。
2.不能合理調度資金,影響高等學校資金使用效益。在實行國庫集中支付以前,高等學校年度部門預算批準后,財政按月撥付經費,未動用的財政資金可由學校自行掌握使用。在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后,單位根據上報的用款計劃進行財政資金使用,未上報用款計劃的財政資金不得使用,這部分財政資金仍留在財政國庫內,暫時沉淀資金不能流入高等學校,根本就談不上對資金的合理調度。
高等學校的快速發展和建設新校區的需要,部分高校均有不同數額的銀行貸款。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后,財政性資金全部納入國庫集中支付范圍,高等學校沒有更多的資金可以調配使用,不僅會增加高等學校銀行貸款利息支出,而且不利于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3.高等學校發展與改革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有些不適應。在推行的政府集中采購過程中,由于高等學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的專業性、多樣性,以及一般工程修繕類項目受到時間的局限性等等,政府采購實際操作難度非常大,政府采購時間周期長,耗時費力,往往無法及時滿足學校工作的需要。
4.項目經費具有滯后性。由于體制上的原因,高校的項目支出計劃下達比較晚,致使預算、用款額度的下達也相對遲緩。為了不影響高校正常工作的連續性、工期等原因,在額度未到的情況下,實際上許多項目在財政部門預算下達、款項到位之前已經開始實施,比如高等學校的工程修繕類項目開工后,就要按合同進行施工,如因資金不到位,而使工程停止,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高等學校的科研項目經費等,這些問題在高校實屬普遍存在。
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前,賬戶間可以通過劃撥資金的方式來解決墊付資金問題: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后,不允許從零余額賬戶向本單位其他賬戶劃撥資金。所以一方面,造成使大量已墊付的資金沉淀在零余額賬戶中;另一方面,學校實有資金賬戶因墊付了大量的財政性資金而影響其他項目的正常開支。項目經費到達后進行歸墊預算外資金還要涉及一系列的報告、申請等問題,況且這種做法財政是不支持的。
5.財政資金支付風險時有發生。由于財政資金的支付方式分為財政直接支付和財政授權支付兩種,相應的財政支付風險分為財政直接支付風險和財政授權支付風險。財政直接支付中,如預算單位提供的合同或有關資料不符合有關規定,財政國庫支付中心審核后不同意支付,則資金就無法支付到收款人賬戶。這對許多急需資金的單位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項目資金不到位,就無法開展工作,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財政授權支付中,由于銀行同財政國庫單一賬戶進行清算的時間以每天下午兩點鐘為限,在兩點以前辦理的業務能夠及時辦理清算,在兩點以后辦理的委托付款或財政授權支付業務就要等到第二天同財政國庫單一賬戶進行清算,如果遇到緊急撥款,收款人的資金到賬時間就會受到影響。
6.國庫集中支付管理操作系統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我們使用的國庫集中支付管理系統為B/s網絡版,基本實現了和財政、銀行、上級單位的實時數據信息處理。但在使用過程中還存在不足之處,電子信息平臺建設滯后,主要依賴電話網絡,但信息傳輸尚依賴于電話撥號上網,速度慢、信號不穩定,網絡設施相對落后,影響系統的正常運行,既影響工作效率,又增加了網絡費用。例如,財政直接支付申請書的打印很不方便、財政授權支付剩余額度不能實時反映(簽發無具體金額的財政授權支付憑證除外),以及月末對賬還存在問題等。
三、應采取的措施
1.完善國庫集中支付系統和財務核算系統,適應改革需要。高等學校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后,學校必須盡快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財務管理辦法,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修訂會計核算流程,加大對預算資金執行的監督,杜絕不合理開支,確保??顚S?;對高等學校的會計核算方法與核算體系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也要求高等學校財務核算系統需進一步完善,使其與國庫集中支付系統相吻合,適應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的需要,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保證高校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順利實施。
2.配套改革,加強預算編制和執行的剛性。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實施后,較之從前工作量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加大,會計電算化和信息網絡化是國庫集中支付的必要條件和技術手段。進一步加強國庫集中支付信息系統建設,同時提高高校的會計電算化程度,財政部門應盡快完善國庫集中支付網絡平臺,提升支付信息系統的管理功能;高校財務部門也應根據需要,提高會計電算化水平,添置更新設備,設立網上申報專線。加強與國庫管理部門的聯系,互相溝通,以達到信息報送準確無誤、反饋批復及時、信息使用方便快捷的目標。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實施,不僅對預算單位的預算計劃要求更明確、預算執行約束更有力,而且將財政部門的監管職能和崗位職責切切實實地落到了實處。因此,高等學校要深化部門預算編制的改革,提高預算執行的剛性原則。在預算編制過程中,確保部門預算編制的質量,并細化預算編制的各個環節,嚴格把關,逐步使所有財政資金的支付在預算中都有明細的項目,為深化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創造條件。
3.加強溝通協調、提高工作效率。由于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支付環節增多,各環節必須加強溝通與協調。首先,作為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單位,必須對國庫集中支付工作進行精心組織,合理安排,積極協調學校各部門的關系,做到編報用款計劃及時,項目實施及時,款項支付及時,賬務處理及時,并保證與參與國庫集中支付工作各方溝通協調。其次,作為參與國庫集中支付工作的各部門之間(國庫處、預算處、政府采購辦、國庫支付中心、銀行)也應及時溝通協調,相互配合,簡化國庫集中支付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保證國庫集中支付工作及時、順利地進行。
4.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財政資金不能支付風險。對于財政資金直接支付方式,應規范業務操作流程,明確提供所需資料的具體要求,對一些固定格式的文本資料應提供標準模板(如政府采購合同)。在執行過程中對需要變更內容或新增內容,要通過有效方式告知。各部門將根據規范的業務操作流程和所需資料的具體要求,認真做好財政直接支付的各項工作。對于財政授權支付方式,應適當延長財政資金清算時間。通過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財政資金支付效率,避免財政資金不能支付的風險。
5.加強高等學校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制度建設。高等學校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應明確會計人員的工作職責及合理的分工協作,使國庫集中支付用款計劃的錄入、用款計劃的審核、用款計劃的申報工作落實到位、責任到人。同時,還應針對高等學校國庫集中支付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與內部審計制度建設,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與辦法,明確開展此項工作的指導思想、實施原則、組織結構、職責分工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6.加強業務培訓,提高會計人員素質。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一個新生事物,是一項業務性很強的工作。這就要求高校會計人員不僅要了解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必須掌握集中支付流程、統一的信息系統軟件,應熟悉其操作流程與工作方法;同時還應加強高校會計人員的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其工作水平與業務能力。要有將新業務與《會計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高校會計制度》等法規相對接的會計核算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必須具備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溝通能力。并且要掌握一定的財會理論以及會計電算化等綜合知識,增強其服務意識、創新意識,把改革的各項工作做好、做深、做細,從而不斷地完善國庫支付工作。
總之,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繼預算外資金管理、政府采購、部門預算之后,國家財政預算管理的又一項重大改革,是構建社會主義公共財政框架的必然趨勢。高校應及時更新觀念,提高預算管理水平,并與銀行加強合作,以確保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順利施行。
參考文獻:
1.陳涌堂,高淑玲.高等學校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存在的問題及建議.經濟師.2004(6)
2.潘云霞.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研究.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論文,2006.4
1.1財政科技投入的方式不夠科學投入方式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充分引導社會資金流入科技領域;較多采取直接投入方式,較少采用貼息、擔保、風險投資等方式支持科技創新的融資,一些科技開發項目和企業受到融資的制約;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沒有真正確立,民營企事業、高技術企事業和科研成果產業化等科技項目財政投入回報機制尚未建立。
1.2科技投入重研發輕成果轉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獲得財政科技資金的支持后,往往把精力集中在前期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這兩個階段,一味追求科學論文的發表、科學著作的出版等,不注重科研項目成果的轉化;由于缺乏轉化資金,使得成果推廣的專項活動經費捉襟見肘,企業從科研院所購買科技成果的意愿不高,結果是科技成果很難成為現實生產力。
1.3財政科技投入管理體制不健全科技計劃項目預算調整較為隨意,項目設置有待完善,計劃項目申報程序繁瑣,科研項目重復立項,資金使用較為分散;科技經費評估有待進一步完善;科研經費的使用缺乏科學合理的標準,缺乏有效監督等問題。財政資金投入缺乏嚴格而科學的預算管理,沒有形成預算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面監管。財政部門參與經費管理不夠到位,缺乏對科技投入資金的監管與跟蹤。
2財政科技投入機制創新的思考
2.1財政科技投入的目標定位政府財政科技投入的目標定位在于增強創新主體投入能力、提高創新項目的收益預期、降低技術創新成本和風險。政府要通過財政政策和財政投入,幫助創新主體增強投入能力,吸引創新主體進行創新,提高創新項目的收益預期。同時,政府要通過財政政策分擔創新成本和創新風險,幫助創新主體減少投入,降低創新成本,使創新主體能夠控制風險。因此,明確政府在財政科技投入方面的職責和作用非常重要,其主要職責在于引導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投入主體,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要把政府引導支持和企業主體作用有效結合,完善企業投入與政府財政投入相配套的科技投入機制。財政資金要積極支持基礎前沿、戰略高技術、社會公益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建立財政投入與社會資金搭配機制,發揮“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對市場導向類項目突出以企業為主體,自主決定研發方向、要素配置等。鼓勵企業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既搞基礎科研,又搞應用研究,促進科學與技術、科技與產業融合,推動成果產業化、市場化。
2.2財政科研投入的主要模式政府科技投入可分為直接投入、間接投入兩類模式。直接投入模式主要包括無償補助貼息、政府采購等方式,通常作為補貼性或獎勵性資金,具有無償性和公益性。間接投入模式主要通過稅收、金融等政策優惠手段,降低從事科技開發企業的成本,激勵企業投入留存的科技溢出,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科技型企業的低息貸款,促使中介服務機構完善科技服務平臺。相比于直接投入模式,間接投入模式作用類似于杠桿,具有放大作用,吸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科研創新,分擔科研創新中的風險。因此,間接投入應作為財政科研投入的主要模式,直接投入僅在特定領域使用。要綜合運用無償資助、風險投資、償還性資助、貸款貼息和后補助等多種間接支持方式,引導企業、金融資本和社會力量加大科技投入。積極發揮科技型中小企業投融資平臺作用,以股權投資和貼息等杠桿,支持中小企業商業的融資。
財政金融論文2260字(一):關于財政金融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析論文
摘要:我國是世界農業大國,在農業生產中一直以政府財政撥款作為資金支撐,但是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下,對農業建設的投入的資金較少,對農業現代化發展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約和影響。本文主要針對財政金融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給予我國相關部門以些許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財政金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措施;分析
我國是世界農業大國,農業生產也是推動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支柱型產業,但是當前,在我國產業結構角度分析,農產業與工業發展存在較大差距,對農業生產者的經濟效益和生產熱情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對社會穩定發展帶來一定制約。在此背景下,想要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序進行,需要以財政金融作為支撐,通過提升資金扶持力度,推動農業的穩定以及可持續發展。
一、財政金融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積極意義
(一)緩解環境壓力
我國農業在長期發展進程中,受到粗放式經濟模式的影響,對生態環境保護沒有給予重視,農業生產大量使用殺蟲劑、除草劑、農藥以及化肥,對附近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影響。推動結構性改革可以促使農業趨于綠化型和生態型方向發展,緩解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的矛盾,對促進二者的協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二)優化產品質量
當前,我國居民的生活質量獲得顯著改善,對農產品質量也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不僅要吃的好,還要吃的健康。推動結構性改革可以轉變農戶固化的生產理念,更加重視農產品質量和當前市場的需求,進而為我國社會提供更加健康的農產品。
(三)降低生產成本
當前,隨著我國農業的不斷發展轉型,在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者以及農業企業等新型生產主體中,其普遍存在生產成本高的問題,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深化結構性改革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重要舉措。
二、財政金融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優化途徑分析
(一)整合金融機構職能
在開展結構性改革中,農村金融機構承擔著重要職能和關鍵任務,想要發揮其職能,需要對金融機構進行整合和優化,改變以往的職能缺位問題。首先,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給予政策扶持,規范金融機構組織體系,發揮各大銀行的核心力量;其次,鼓勵國有大型銀行的經營重心從城市轉移到農村,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更為便捷、更為廣泛的金融服務;最后,建立農村區域金融組織,與國有銀行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鼓勵更加資金從城市流向農村。
(二)改善農村金融環境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金融環境改善與優化屬于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對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和重要價值,尤其對于結構性改革而言,更是起到了基礎性作用,因此,當地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金融環境。首先,優化征信管理,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全面建立征信體系,完善相關業務、建立農戶信用數據庫,為征信管理提供數據支撐;其次,政府、企業以及銀行要構建合作關系,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構建信息化平臺,政府要起到牽頭以及引導作用,與企業和銀行機構進行有效對話,根據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提供金融服務;最后,利用重大節日、農村趕集等途徑,普及以及宣傳金融知識,尤其對于金融犯罪要重點宣傳,通過典型案例的方式突出金融犯罪的危害性以及嚴重性,為了幫助農村居民更好的接受知識,還可以利用土話歌謠或者趣味手冊的方式進行宣傳,促使其加深理解和記憶。
(三)建立完善保險機制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保險行業獲得快速發展,但是在眾多保險企業中,尚未有一家專業為農業發展提供保險服務的機構,對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制約和阻礙,因此,國家要鼓勵保險企業推出各種農業保險服務,并且從國家層面建立保險企業,落實和貫徹國家出臺的各項保護政策。首先,通過各種形式的農業保險服務,可以幫助農戶分攤經營風險,例轉移農業生產所承擔的市場風險和災害風險,并且通過自愿自主的形式參保;其次,保險企業要積極落實和相應國家相關政策,并且結合當地農村實際情況,推出各種形式的保險產品,加大在農民群體的宣傳教育力度,讓更多的農戶認識到農業保險的作用和價值;最后,鼓勵各種證券公司、信托租賃以及保險企業向農村轉移,與農村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構建多元化的保險組織體系,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資金與活力。
(四)財政支持創新模式
財政支持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抓手和重要驅動力,但是以往的財政支持模式較為固化陳舊,當地政府要結合市場經濟體制的特點,引入財政支持創新模式。首先,制定普惠金融政策,發揮財政資金的作用和價值,政策要向農業主體傾斜,提升財政資金的應用效率,強化信貸產出和投入效率;其次,對于部分貸款以適當給予政策貼息,并且鼓勵大型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到住房財產權和土地經營權抵押朱紅,擴大農村貸款抵押物范圍;最后,對于偏遠山區要極大貸款服務力度,并且開展各種保險工作,為當地農戶提供保費補貼,轉變農戶對保險的錯誤認識。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推動農業的穩定以及可持續發展,在改革進程中,財政金融具有關鍵作用和重要價值,因此,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通過有效途徑和方式,強化財政金融在改革中的作用性和重要性,為改革的有序進行奠定基礎。
財政金融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財政金融支撐下低碳經濟的發展淺析論文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步意識到綠色、環保的重要性。在財政金融的支撐下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其不僅有利于減少環境污染,同時,還能夠進一步調整并優化經濟結構。在低碳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財政金融為其提供了根本性的幫助。本文基于低碳經濟的概念進行基本闡述,并分析財政金融的支撐下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財政金融支撐下完善低碳經濟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財政金融;低碳經濟;基本闡述;現狀;問題;策略
目前我國面臨的最大的矛盾就是經濟發展和社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在改革開放后,我國大力的發展工業,忽略了環境以及資源的可承受能力,繼而導致環境破壞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可持續發展。隨后我國便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低碳經濟不僅有利于緩解資源的矛盾問題,同時還能夠解決金融危機,為金融行業探索出一條新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促進全球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就目前而言我國的低碳經濟在財政金融的支撐下仍然面臨著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的優化和完善。因此加強對其進行研究就顯得尤為有必要。
一、低碳經濟的基本闡述
在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之后,各個國家都出現了環境惡化、資源短缺的問題。因為時間的逐步積累,導致了現如今全球氣候變暖,災害天氣在逐步增加?;诖嗽?,各個國家都開始提出了關于發展低碳經濟的概念。實際上低碳經濟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涉及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生產模式以及觀念。低碳經濟屬于全球性的一次革命。所謂的低碳經濟,即是從傳統的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轉變為當下的低排放、低污染、低耗能等經濟發展模式。這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發展低碳經濟可以優化石油、煤炭等高碳資源所消耗的能力,進一步減少我國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筆者總結了發展低碳經濟的三個特性。第一個特性經濟性,低碳經濟是反對以犧牲環境來發展經濟的,其要求通過更加高效的方式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第二個特性創新性,在發展低碳經濟時,是離不開技術的,通過對技術的不斷創新來提高生產的效率,進而實現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綠色發展。第三個特性可持續性,低碳經濟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合理的技術來控制住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高耗能產業,保護好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的平衡發展[1]。
二、財政金融支撐下低碳經濟發展的問題探析
(一)缺乏完善的金融支持體系
我國雖然對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財政金融的支撐,但是內部仍然缺乏完善的財政金融支持體系。比如能源等一些領域在技術創新方面、企業的貸款方面就缺乏相應完善的金融支撐體系,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仍然不具備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金融理念。除此之外,金融機構在支持低碳企業發展時,缺乏對創新力度。同時對資金的管理能力也有待進一步的優化,這些也都阻礙了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財政金融支持能力不足
首先從我國在公開渠道中所公布的政府預算中可以發現,我國用于環境治理的財政支出較少,和英美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遠遠不夠。從政府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中可以判斷我國在發展低碳經濟時,極度缺乏資金,這也是影響低碳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原因。其次我國財政金融在支持低碳經濟發展時缺乏完善的手段,一般低碳經濟中的財政金融支持主要包含財政補貼以及財政支出,其他一些間接性稅收優惠政策較少,這也導致我國財政金融支持缺乏支持力度[2],影響了低碳經濟的有序發展。
(三)財政金融支撐下的碳交易市場并不成熟
筆者在上文簡單介紹過我國是建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最多的一個國家,在全球都占據著重要的比重。雖然數量上占有一定的優勢,但是我國碳交易市場和西方國家相比仍然缺乏成熟度,這也是我國在世界碳交易市場中仍然無法占據首要地位的根本性原因。我國碳交易市場是從2017年開啟的,隨后便成為我國的第三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但是由于我國的碳交易市場和西方國家相比,仍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原因有兩點,第一起步比較晚,第二內部缺乏完善以及先進的金融體系,缺乏對碳金融的全面認知,繼而在交易價格方面的設置方面缺乏合理性。除此之外,在我國的碳交易市場中還表現出缺乏碳金融的衍生產品、創新能力不足等等情況,阻礙了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財政金融支撐下仍然缺乏健全的環境稅收體系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逐步意識到資源的消耗以及過度浪費,給人類未來的可持續性發展帶來的重大阻礙,也導致了全球氣候變暖。因此為了更好的遏制這種不良經濟發展行為,于是我國建立了環境稅制。例如資源稅、消費稅以及增值稅,這些環境稅在資源利用的過程中,確實起到了一定的調節性作用,但是在對能源消耗補償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負外部性的成本,使得節能以及環保的最終效果并未展現,和發達國家在標準問題上仍然相差較大。綜合各個國家的環境稅收體系,可以發現像西方國家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家的稅收體系比較健全,不僅能夠遏制企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問題,同時還可以幫助企業提升成本,通過稅收的模式幫助企業進行技術的創新,在內部融入一些新的節能型技術。我國在此方面應該向西方國家多學習。
三、財政金融支撐下完善低碳經濟發展的策略
(一)融入綠色金融的理念
為了進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支持體系,在財政金融機構內部要積極的建立相關配套政策體系,比如風險投資機制、綠色信貸等等,不斷的完善與之相匹配的風險評估機制以及環境評級標準等,進一步發揮出財政金融支持的作用。除此之外,應該對金融機構內部的相關貸款業務進行績效方面的追蹤,建立健全監督體系。根據當地融資政策合理的引導企業能源審計的相關活動,加強財政金融對低碳經濟的支持,促進低碳經濟的有序發展。
(二)加強碳金融衍生品的研發,完善碳交易市場
就目前而言我國的碳交易市場并不完善,因此需要進一步的加強碳金融衍生品的開發以及創新,在創新的過程中融入綠色金融的理念。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拓展中間業務,例如在內部融入風險投資基金。其次我國要積極的像國外先進的發達國家學習經驗,加大碳金融衍生品的開發,比如碳期貨、碳基金等,拓展內部的投資渠道,通過不斷的完善內部的機制,來降低碳交易市場的風險。除此之外像一些低碳型的企業,政府要給予支持,比如在政策上給予優惠,為這些企業在內部建設通道,幫助企業的發展以及上市,以此來鼓勵更多的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創新技術,將低碳概念融入到企業發展的方方面面[3]。
(三)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豐富財政金融支持手段
中央以及地方政府應該合理配置政府的預算,在資源的利用以及環境治理方面要加大資金的支持,通過進一步的完善資金管理的配套性措施以及整合資金來加大對節能以及環保技術的支持。與此同時,也應該不斷的豐富財政支持的手段,例如通過財政貼息、財政補貼、對稅收給予優惠等形式,來對低碳經濟進行支持,提高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創新技術的積極性,保證資源能夠被合理的利用。除此之外了為了進一步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在企業內部引入相關先進設備來提高內部的生產效率時,財政金融應該給予相應的優惠,便于企業更好的實施低碳經濟。
(四)財政金融支持狀態下,進一步完善環境稅收體系
我國的資源稅以及環保稅都在面臨著改革,因此我國應該進一步的完善并落實環境稅收,保證環境稅收可以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起到相應的調節作用。比如加大對產能低、耗能高的一些企業的稅收,通過這種方式來鼓勵企業發展時不斷的進行技術的創新,加強企業內部經濟的轉型,以進一步發揮出環境稅收體系的調節以及引導作用。其次在內部建立負外部性成本的補償,將這類資金主要用于環保類技術的開發和推廣,以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五)建立綠色金融的監管機構
論文關鍵詞 公共項目 民生 績效預算 預算制度
一、推行民生類公共項目績效預算的必要性
(一)實現節約公共財政資源的客觀要求
“十二五”規劃《綱要》要求落實節約優先戰略,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因此,在促進節能降耗過程中,財政部門要及時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完善財政政策,充分利用績效管理來增加政府工作與財政資金管理的科學性與公開性,提高政府理財的民主性與社會參與性,保證政府部門及其組織以“最低成本的方式”滿足公眾的公共服務需要,最終達到節約公共財政資源的目的。
(二)改善民生財政支出績效現狀的迫切需要
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經濟結構的調整都要求我國對財政支出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進而提升民生類公共項目財政支出績效。
當前,我國民生類公共項目內部支出、政府間公共項目支出、地區間公共服務支出均出現了失衡。國家對現有事業機構投入大量資金,而事業機構給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卻嚴重不足;國家在公共衛生、農村義務教育等基本的公共產品供給和公共服務方面投入較少;加上財政收入向中央集中,導致我國的區域發展不平衡,一些中西部落后地區難以提供和東部沿海地區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此外,我國部分公共服務組織存在著機構冗雜、職責混亂,職務消費不受節制,公共財物閑置浪費嚴重等問題。加上公共服務組織盲目決策,導致組織機構在這種高運行成本下的服務質量卻十分低下。因此,必須通過有效的績效管理來提高政府服務能力和水平。
政治體制改革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日益緊迫,推進績效預算改革己成為決策層的共識。只有逐步建立起民生績效預算活動的制度框架,制度安排和相關工作才能有序地進行。
二、民生類公共項目績效預算制度的構成
(一)明晰的民生類公共項目財政支出分類體系
黨的十七大以來,民生類財政支出項目逐步有了合理的分類,政府繼續把支持“三農”、促進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的發展,保障改善民生,作為財政工作的重點。
一是“三農”。綜合運用財政補助、財政貼息等手段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支持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低收入農戶低保標準,保障低收入群體。二是教育。進一步確立教育的基礎地位,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完善教育投入增長機制,積極推進高等教育。三是就業再就業。完善促進就業財稅政策,重點解決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問題。四是社會保障體系。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加強福利機構和慈善組織建設。五是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城市”作為發展模式,統籌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加大污染減排和環?;A設施投入。六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健全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提高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水平。
(二)合理的民生類公共項目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
建立合理的民生公共項目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就是要制定出完善的民生類公共項目財政支出績效的評價方法、評價指標、評價標準等制度,使其評價和監督更加公正和客觀。目前,我國以社會效益為主的民生公共項目對公共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對各個具體的民生類公共項目的績效進行評價。通過對邏輯標準、管理標準和成果標準的評價,來衡量民生項目支出的合理性及績效目標的完成情況等,從而確定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率。二是民生類公共項目財政支出績效指標及標準。民生類公共項目的財政支出是以社會公共效益為主,具體的設計嚴格遵循相關性、經濟性、可比性和重要性四項原則。針對民生類公共項目的特殊性問題,在評價前根據具體情況對權數進行一定的調整,更準確地突出民生類公共項目的關鍵因素;在定量分析的同時和定性分析相結合。三是民生類公共項目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主體的權威性。財政部負責制定和實施技術規范,科研機構等專家組協同政府部門確定指標、標準,并對支出績效進行分析,支出的實際效果由社會公眾檢查是否滿足需要。四是在財政資金運行各環節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在收繳環節、分配環節,分類細化民生類公共項目預算指標;在支付環節,采取國庫集中支付方式。五是財政部門、預算單位、審計和財政監督機構、社會中介機構在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中職責和業務分工的劃分等制度。
(三)有效的民生類公共項目財務報告與問責制度
有效的財務報告與問責制度是民生公共項目績效預算制度的重要部分。健全民生公共項目績效預算制度,要求建立能夠全面、系統地反映公共項目財務受托責任的政府財務報告。因此,要求政府財務報告內容要完整,會計信息要有詳細披露,能充分反映整個民生類公共項目的財務狀況。明確每年公共項目的財政支出情況,繼續重視民生項目,加大對教育、社保等民生領域的投入力度。財務報告除了反映財政資源的來源、分配和使用的信息、預決算信息、籌資過程的信息、政府財政狀況及其變動情況外,可以突出如國債及其還本付息情況等有中國特色、能體現中國政府財務特征及社會關注的公共項目的財務信息。
構建有效的民生公共項目的問責制度:一是建立寬范圍的問責制度。明確我國各級政府和政府部門之間職責和權限,在教育、醫療衛生等各項具體的民生項目實施問責制度,對行政決策進行制度性定期審查,并將結果作為考核和任免干部的重要依據。同時,將無作為的行政行為納入行政問責的范疇,并根據民生類公共項目各項指標制定行政不作為責任的標準。二是在對民生類公共項目的問責中,屬于異體問責主體的公民、社會團體以及媒體應發揮重要作用。對于公民來說,應該樹立真正的民主意識,對民生類公共項目有所了解。我國新聞媒體現已較廣泛的參與到公共項目的行政問責過程中來,以新聞報道和相關評論為武器加大對民生類公共項目績效預算制度實施的監督力度。三是制度問責的完善和問責程序的健全。我國目前已有的問責法理依據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還需在政治責任的制度化、規范化方面繼續努力。同時,需要健全問責的啟動程序和處理程序。如民生類公共項目的問責程序啟動后,執行聽取報告、調查、撤職等問責環節。
(四)科學的民生類公共項目預算與會計制度
科學的公共項目預算會計制度是民生類公共項目績效預算運作的基本保障。財政部門必須及時制定規范的公共項目預算會計制度,為各部門做出正確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科學的民生類公共項目預算會計制度包括:一是寬范圍的核算,形成集中支付的會計制度。重點對民生類公共項目進行核算,建立專門的民生類公共項目資金的預算體系,實現對民生類公共項目資金的全程監控。二是健全的績效審查制度。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公共項目績效審查的內容、范圍、程序和法律責任等,提高對教育、醫療、社保等項目預算審查的質量。三是完善的預算監督制度。通過充實監督組織、優化監督方式和流程,強化政府與公共部門的審計制度,來保證民生類公共項目預算及執行過程的有效的監督。同時,完善相關預算法律,制定與績效管理相適應的責任形式,使公共部門管理者承擔的責任與每個民生類績效目標建立內在的聯系。四是政府會計制度。根據現有的條件和預算管理要求,有目的地實施權責發生制,并建立政府公共項目的財務狀況報告制度,全面地反映民生類公共項目的實質績效。五是科學的民生類公共項目的會計科目,解決會計科目功能不足問題。六是政府與非營利會計體系。審計部門作為監督預算的專業性機構,對預算進行全面的監督,實現對預算編制、預算執行、決算等全面監督,監督內容也要拓寬為涉及民生類公共項目預算資金的所有預算管理。
三、民生類公共項目績效預算的實施建議
(一)加速與政府績效管理的協同推進
民生類公共項目投資由于其資金來源的特殊性,政府財政部門對其的監管作用主要從資金集中支付制度和財政投資評審制度兩方面進行績效管理。財政投資評審機構主要在政府公共項目的投資預算控制過程中把關,并且在項目結、決算前進行審查,控制項目總投資的最終環節,監督固定資產形成并交付使用。同時,突出審計部門的審計監管價值,將審計監督職能貫穿于民生類公共項目建設的整個過程當中,實施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動態審計,以保證公共項目的質量和資金使用的效益。并及時查明經濟目標和預算的實現程度,改善管理,最終審計項目決算的真實性和合法性。
(二)借鑒發達國家政府對公共項目的監管模式
發達國家政府對公共項目的監管模式給我國帶來了很大的啟示。在發達國家公共項目是作為政府采購的一部分,政府采購職能受到嚴格的法律、司法、行政規定以及程序的限制。我國要學習發達國家政府以公開透明、公平和效率為基本原則,對我國民生類公共項目進行監督和管理。美國政府設有專門的機構對公共項目進行監管,這些監督評價機構具有獨立的機構、權限和職責。在英國,政府公共項目監管主要由國家審計署和英國審計委員會負責,而對具體公共項目的管理和審計,采取的是合同約束和由社會中介組織提供公正服務等辦法解決,這些都對我國民生類公共項目的監管有一定的啟示。
(三)營造良好的績效預算推行文化環境
我國推行績效預算需要良好的文化環境。一是通過座談會、報告會等多種形式組織公眾學習黨和政府會議報告,把民生類公共項目績效預算與保障人民權益結合起來,加強輿論的宣傳、教育引導廣大群眾增強監督預算實施的意識。二是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積極應對公眾的反饋意見。三是開展理論研究。一方面,加強績效預算理論和比較研究,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為推行績效預算做好理論儲備。另一方面,需要強調國情優先的原則,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績效預算方法,以此來指導我國績效預算和績效考評實踐。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如何認識財政監督職能的重要作用,如何調整財政監督職能的定位,如何轉變財政職能的實現機制,是擺在理論界和實踐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財政監督主要以行政監督為主,通過行政法規的制定和檢查,監督行政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財政資金的運行和財務活動的進行以及財政政策、會計制度的執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財政監督具有了新的內容,它既要體現以國家為主體財政分配關系的監督要求,也要反映以價值規律和市場競爭為特點、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監督要求。一方面社會主義國家的分配性質,要求對國家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進行監督,通過國家分配政策、財務制度以及相關法規的頒布,反映社會主義國家為主體的分配關系。同時,多種所有制形式的存在,要求通過私營、外資、合資企業的監督,維護按要素分配形式為補充的分配運行秩序。論文百事通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財政監督要反映價值規律和市場經濟的要求,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轉變財政監督方式和監督手段,運用經濟、法律方法監督地方、部門行政事業單位和企業的經濟活動,使其收支行為、分配方式、資金營運、上交利稅符合國家財政政策和市場準則,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財政分配的正常運行,維護國民經濟運行秩序。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改變了傳統計劃經濟模式下國家財政在收支過程中統收統支、大包大攬,不講經濟效益的指令性分配方式。國家財政分配出現了三個轉變,一是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在分配方式上變統收統支分配體制為明確事權、劃分稅種、確定收支的分稅制機制。二是在國家、企業、個人的分配關系上,變單一按勞分配方式為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按要素分配為補充的分配體制。三是在國家財政部門與其他政府部門的分配關系上,變預算內、預算外分配雙軌制為逐漸向預算內單軌分配轉變。財政監督也從計劃經濟體制下事無巨細、一統到底的直接監督,變為依法監督和間接監督,通過《預算法》、《會計法》、《稅收征管條例》等財政法規,監督財政部門內預算編制情況和預決算執行情況,監督稅務部門稅收征管、匯集、解繳情況、納稅對象的完稅情況,以及各財政部門非稅性財政收入收繳上解和使用情況。并通過社會監督機構,監督企事業單位資產運行過程和財務會計活動,維護國家所有者權益和企業出資人利益,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供保障??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經濟運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對財政監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財政監督更加必要。
二、財政監督職能的定位
財政監督是對各項財政資金進行全過程的監督,寓監督于整個管理之中。它包括以下幾層意思:第一,專門的監督機構要和其他業務機構合理分工,專司監督的部門應該牽頭抓總,對整個財政監督工作、檢查工作安排部署。第二,各業務部門要按照監督部門的要求進行監督。這要研究專司監督部門和業務部門分工到什么程度,怎樣分合適。第三,正確運用檢查的權力,對各種資金進行監督檢查。事后要有核準報告制度,要由監督部門對報告進行審查、認可,使監督寓于管理之中,通過各項業務制定合適的規章制度。第四,體現財政監督的功能。結合支出管理體制改革,改造傳統的支出體系和信息系統。在支出改革過程中,必然要觸動傳統的模式,舊的方法不行了,新方法要建立。在這個過程中,財政監督部門要發揮作用,要使每個制度建立的時候,就考慮到監督的職能,在新的管理體系和信息系統中資源共享,數據透明,預算確定下來后,必須進入信息系統,執行到什么程度,授權限于哪些人,在關鍵處行使監督職能。
三、轉變財政監督職能的實現機制
在財政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微觀管理向宏觀管理轉變的過程中,及時轉變財政監督職能的實現機制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改變過去傳統的單一的財政監督內容和監督對象,把對執法部門的監督檢查與對企業、單位的監督檢查放到同等重要位置。必須從傳統的以企業財務收支為主要對象的監督模式,轉換為充分運用財政部門綜合管理財政收支的職責特點,在開展對企業執行財會制度和預算收入解繳情況監管的同時,把工作重點逐步轉移到本級預算收入、劃分、留解、退付的監督上來。
2.由重收入監督轉變到收支并重上來。通過財政收入監督,可以達到增加收入,防止財政收入流失的目的。但財政支出方向是否正確、資金使用效益如何,有無擠占挪用現象等,都關系到財政職能的發揮,關系到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因此,新形勢下的財政監督職能的實現機制,必須逐步建立從財政預算支出的申報、撥付到使用過程的跟蹤監督機制。
3.由事后監督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的綜合監督為主轉變。沒有事前、事中監督,根本談不上監督體系建設。必須有一套辦法規定,由專司監督的部門利用其所處的地位和職權來調動所有業務科室,對這套辦法進行檢查。
4.要從大檢查突擊性監督向日常全方位監督轉變。十幾年的大檢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但帶有突擊性質,并且檢查對象多是企業。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政工作的中心是以管理為主,因此,財政監督要轉變監督方式,逐步由突擊檢查轉到日常全方位的監督。財政監督不只是簡單的查,要查、督并重,甚至監督應該更重要。重點不再是企業,而應是財政資金,真正形成日常監督與專項監督檢查相結合的財政監督工作新格局。
5.由監督檢查轉變到監督服務。財政監督要徹底改變過去那種只重檢查,不重管理,只重收繳,不重整改,監督檢查與管理服務相脫節的做法。變單純的監督檢查為監督服務,寓服務于監督之中,把監督檢查與建章立制、堵塞漏洞結合起來,達到為加強財政管理服務、為財政中心工作服務的目的。
6.從對外為主向對內為主轉變,強化內部監督。財政部門手中的“財權”決定了有必要在內部建立起強有力的自我約束機制,包括自身隊伍建設,制度規定的建設,行使內部審計職能,提高工作透明度、規范自身行為。內部監督應該做好內部審計、專項檢查和離任審計。新晨
四、堅持財政監督職能,必須加強法制建設
堅持財政監督,健全財政職能,確保市場經濟有序運行,就必須加強財政法制建設。依法理財氛圍越好,財政監督職能越能得到充分發揮。
關鍵詞:土地調查 項目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7(a)-0202-04
從現代項目管理角度出發,要確立管理三要素以保障土地調查項目的實施,即科學的組織管理、全額預算管理和有效的財務監督。本次研究從土地調查項目的實際出發,構建新的管理模式,從項目的管理程序、組織機構、項目動態過程管理與項目質量控制幾個方面進行闡述,財政預算管理與資金支出績效考核作為財政類項目管理的重點,將在下一節專門進行闡述,以便能夠為提高我國土地調查項目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提供一點建議。
1 建立土地調查項目里程碑式管理程序
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下,項目成員之間權責不明,以及重技術輕管理的思想約束直接導致了項目管理程序的模糊,從而降低了管理效率。里程碑式的項目管理程序已經普遍應用于現代項目管理中,它的優點是便于項目階段評審以及對進度和成本進行節點控制。里程碑式的項目管理過程(圖1)將項目管理劃分為四個明確的階段:啟動、規劃、實施(執行與控制)和結束階段。每兩個過程的交接都有可交付的成果,以供項目管理班子組織項目的自我評審以及接受上級部門的專家評審。
土地調查類的項目管理程序在里程碑式的程序中我們可以再增加一個階段就是工作范圍的分析。分別是工作范圍分析、項目啟動階段、項目規劃階段、項目執行與控制階段、項目結束階段。在土地調查類的項目管理的程序中,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起止范圍,有本階段的投入要素和本階段要產生的技術階段性成果。同時,每個階段都有本階段的控制關口,即本階段完成時將產生的階段性成果在下個階段也會得到運用。每個階段完成時一定要通過本階段的控制關口,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工作。
在圖1中,規劃—執行—控制這三個過程往往要周而復始循環多次,直到實現階段發起時提出的要求,才能為下一階段準備好可交付成果。因此,里程碑2應根據項目的實施情況進行必要的循環,實行監理制度和項目執行過程中的重大事項報告制度,里程碑式的管理程序設計正好符合這一要求,而且對組織機構設置有明確的指導作用,同時便于監督審查,也有利于項目高層管理班子對項目的自檢查與自監督。
1.1 工作范圍分析
全國土地調查,其目的是掌握真實準確的土地基礎數據,為實行最嚴格土地管理制度提供科學依據,以及對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完成“十一五”規劃的任務,守住全國耕地不少于18億畝這條紅線。其次,搞清土地調查類項目開展的實施范圍,可以是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在全國范圍鋪開的,也可以是某某地域內的一次土地調查。最后,弄清了項目工作范圍,便于項目的立項和項目承擔單位的項目設計。
1.2 項目啟動階段
在土地調查類項目管理過程中,啟動階段是開始一個新項目的過程。啟動土地調查類的項目,必須明晰項目任務說明,有專門的機構(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編寫項目立項建議書和項目任務說明。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土地調查行業現狀以及本次調查的可行性,只有在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項目可行,或項目階段必備的條件成熟或已經具備的時候,才可以啟動,貿然啟動是不可取的。
1.3 項目規劃階段
在土地調查類項目管理過程規劃階段,項目中標單位要編寫《項目設計書》以及其準備其他的輔助材料(包括工作人員安排,項目預期進度,成本預算,風險評估,采購管理等)因此計劃的編制是所有程序中最復雜的階段。在設計編制的過程中,可看到后面各階段的預期的階段性成果。設計書的編制人員要有一定的經驗,在項目設計制定出來后,項目的實施階段將嚴格按照此進行控制。今后的所有變更都將是因與設計不同而產生的。也就是說土地調查類項目的變更控制將是參考設計階段的預期成果而產生的。
1.4 項目實施(執行與控制)階段
項目實施階段是占用大量資源的階段,此階段必須按照上一階段定制的計劃采取必要的活動,來完成計劃階段定制的任務。在項目開始之前,項目組都必須領到由土地勘測規劃院下發的《項目設計書》評審意見?!俄椖吭O計書》中規定了要完成的土地調查工作內容、任務完成的進度與經費下撥安排、土地調查項目的質量標準、土地調查項目的范圍等相關的內容。
在項目進展過程中,引入監理機制,由國土部地籍司聘請專業監理公司負責??梢园凑漳攴莼虻貐^聘請監理公司。由監理部門對項目實行階段性的評價和檢查,與階段性的預期成果進行對比,得出評估報告,以便財務部門參考后對項目每個階段的資金及時撥付,從而對整個項目的進程,在成本和質量上起到有效的監控,保證土地調查如期高效的完成。
1.5 項目結束階段
項目的結束階段是一個項目很重要的階段,如果一個項目前期及實施階段都作的比較好,但是在項目的結束階段沒有重視,那么這個項目給人的感覺就像虎頭蛇尾的項目一樣,即使項目的目標已達到,但項目好像總沒有完結一樣。所以一個項目的結束階段是非常重要的。項目的結束階段做的好,會給項目的所有干系人一個安全的感覺,尤其是成果匯總類的土地調查項目。這樣可以更好的為今后的土地調查類的項目提供一個可以參考的有經驗的案例。
2 項目管理組織機構的構建
對于一個組織的衡量和評價與組織的目的和當初為該組織規定的目標有關。因此對于土地調查類項目的組織機構來說,按照預期的調查成果來編制各項工作標準及費用標準。在展開工作以后,要根據確立的標準來衡量和評價結果,并在出現偏差時進行必要的修正。土地調查類項目的組織機構最重要的目標是要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資金來得到最直觀準確的圖件和最符合實際的文本成果,這就意味著需要一個簡潔高效的組織在工作中進行不斷的控制、評價與調整。
通過對我國土地調查類項目的現狀分析以及針對一些管理體系重疊混亂的弊端,采用代建制與工務局相結合的模式。我們在組織機構這一節設計了一個相對簡潔的三級組織機構。第一級是行政機構國土部地籍司,第二級是三個平行的部門(技術部門、監理部門、財務部門),第三級就是各個實施單位(省級勘測規劃院、高質量的土地調查類公司)。在組織機構中各個部門要有明確的分工和職能范圍,首先,作為行政領導部門的第一級國土部地籍司職責:作為行政職能部門,負責全國土地調查的整體規劃和設計;按照年度或地區聘請土地調查監理公司;負責協調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監理公司、財務中心工作。其次,作為項目監督和資金撥付的第二級監理中心的職責:監督項目組執行過程中的技術質量,負責項目的階段驗收,完成項目的階段驗收小結;負責向財務中心提交項目組下一步資金撥付資格的審批;負責組織專家對項目進行結題驗收和項目質量的過程監督。財務中心的職責:負責土地調查項目的預算標準制定;負責項目設計中預算編制的審核;負責項目組經費的撥付;負責審查項目組經費決算報告和項目資金的支出績效評價。最后,作為項目設計和實施主體的第三級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的職責:負責制定土地調查規范標準的制定,以及相關制度的制定;負責項目的規劃、設計、招投標;負責項目設計書的審核,組織專家進行評審;負責項目任務書的下發;項目技術總負責和項目組的技術人員培訓;根據監理公司提供的項目完成單位名單進行項目成果收集與歸檔;項目管理軟件的維護和應用。
由國土部地籍司牽頭(政府行政機構)委托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來具體設計項目的規劃,技術支撐與成果存檔等,再根據各個項目地區的不同再委托各個省級勘測規劃院和部分高質量施工單位,為了保證項目質量,地方的具體實施單位可以在內部進行預驗收,和階段性的成果匯報。在監督方面,對于項目來說由國土部地籍司聘請專門的監理公司來對整個項目進行有效的監控,包括項目質量,項目進程,資金監管等等,為財務部門的資金撥付提供一個準確的依據,讓各個階段的資金能及時下撥,保證項目每個階段如期推進。項目的財務管理是土地調查類項目的基礎和保障,因此地籍司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設立專門的項目財務中心,來主抓項目的合同、成本預算和對項目的財務進行監督,規避財務風險(如圖2)。
3 土地調查項目的動態過程管理
當項目已處于執行階段時,監控過程以確保一切按計劃行事是很要的。實驗證明,造船業分別在設計、建造、下水實驗階段發現問題并采取補救措施消耗的成本比為1∶3∶8,軟件業分別在設計、使用階段發現問題并采取補救措施的成本比為1∶250,土地調查項目也應該存在同樣的規律,即問題發現的越早損失越小。為此,項目管理者需要根據項目跟蹤提供的信息,對比原計劃目標,及時找出偏差,分析成因,研究糾偏對策,實施糾偏措施的全過程,而動態控制則強調了項目變更管理。對于投資大、人力多的大型項目來說,傳統的方法難以達到項目控制的目的,則應借助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管理和控制系統。具體來說,為了達到動態的過程管理,土地調查項目一是要實現項目的進度計劃、跟蹤管理;二是推行項目質量管理;三是要推行第三方監理的驗收與評估。
3.1 項目進度計劃與跟蹤管理
項目能否在預定的時間內交付使用,直接關系到項目經濟效益的發揮,影響整個大局。每一項目,計劃管理貫穿項目實施的各階段、各層次。一切工作由計劃開始,一切工作按既定目標和計劃步驟展開。要做到依合同約定準時交付,首先必須制定一個完整的計劃管理體系,加強對項目組(作業單位)的管理。
(1)項目進度計劃管理基本要求。
通過招投標,各作業單位陸續開展項目實施工作。為便于管理,我們對進度計劃的制訂提出如下要求。
①統一軟件。要求各施工單位配設一臺電腦,統一使用Microsoft Project項目管理軟件編制項目進度計劃。②統一進度計劃提交、更新時間。各作業單位實施作業前10天提交施工組織設計圖,月進度計劃在上月28日前提交,周計劃每周五提交。③統一進度計劃內容要求。除提交進度計劃外,各作業單位還需提交上一階段項目進度計劃完成情況報告和下一階段項目進度計劃說明。④建立溝通渠道。各單位技術負責人工作時間必須在崗,如臨時外出須通知其他相關成員,應做出相應安排,并且隨時能取得聯系。項目組將各單位進度管理體系架構通告相關單位,建立本項目進度管理體系成員的聯系總表。各相關單位之間,建立縱向、橫向聯系。各級項目負責人、計劃編制人員之間,應及時進行指導、反饋、預警、建議等工作交流。
(2)進度計劃管理體系建立。
根據土地調查項目實際,建立三層次的項目進度計劃管理體系,第一層是組織層次進度計劃體系,是主體計劃,由三個進度計劃組成,下面主要介紹項目總體進度計劃。
土地調查項目總體進度計劃是一個框架式計劃,它的目標是實現項目施工的宏觀控制,指導、協調和安排人、財、物等各類資源。項目總體進度計劃的制訂,只是項目進度管理的起步,只有以此為基準逐級分解進度計劃才具有可操作性。土地調查項目總體進度計劃為最終進度目標,由項目組制訂并在項目任務書中明確的,為各主要作業提出了明確的開工、完工時間,并能反映各主要工程的邏輯制約關系。總體進度計劃是項目施工的綱領性文件,要求各方均要嚴格遵照執行不做輕易調改,是監理部門的監督標準也是財務部門劃撥經費的依據。
第二層次為具體單位的單位工程進度計劃,單位工程是具有獨立作業條件的工程,如土地調查項目中的DOM制作。單位工程進度計劃由作業單位制訂,提交項目組審核,項目組以單位工程進度計劃為進度標準,對作業單位進行進度考核。單位工程進度計劃是為了保證總體進度計劃的落實,對總體進度計劃的進一步分解,為總體進度計劃的實現提供一個參考的標桿。
第三層是時間層次進度計劃體系,為月進度計劃與周進度計劃。
項目組對項目作業單位的每月進度計劃進行審核,考慮各項目單位的協調、配合作業,綜合各項目作業單位的月進度計劃,編制工程部每月進度計劃。月進度計劃與周進度計劃都是項目組對項目全局把握的基礎,考核的依據。
3.2 土地調查項目的質量管理
(1)質量管理概述。
質量管理是指為了實現質量目標,而進行的所有管理性質的活動。包括制定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以及為了實現質量目標而進行的質量規劃、質量保證、質量控制和質量改進等活動。
(2)土地調查項目成果質量保證分析。
總結現今先進質量管理理念,影響質量管理的因素主要有:Man(人)、Machine(機器)、Material(物)、Method(方法)、Environments(環境)五大因素。其中,人的因素對項目成果質量影響最大。
根據國家制定土地調查相關規范及要求,各級市、縣應制定適合本省、本地區的質量管理體系及土地調查工作技術要求,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本文總結當前我國土地調查項目質量管理存在主要問題有以下兩點。
一是質量被動管理。土地調查項目現在普遍采用的是室內外檢查驗收的辦法,這種管理辦法是一種“事后檢驗,事后把關”防守型的管理,是被動的。對發現的問題無法很好補救,或錯過補救的機會,往往已經造成了損失;二是管理組織不健全,措施不得力。就土地調查而言,從上級領導部門到基層單位,還沒有形成一個較為明確的質量管理體系。沒有一個長遠的、統一的質量目標。各職能部門下發的各類條文,都是從各自的專業性質出發,重布置,輕檢查。并且各類條文之間如何協調、執行、貫徹、缺乏統一的作用機制。
4 土地調查項目的預算管理
4.1 土地調查項目財政預算管理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預算管理改革的深化,財政部門在實踐中相繼推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完善預算管理的措施,如:零余額賬戶,國庫集中支付,新舊科目的成功轉換,清產核資的順利完成,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動態管理等等,這些都使財務預算管理人員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不斷提高,預算管理的業務基礎不斷加強。結合土地調查現狀,為更好實行預算管理改革,仍有以下幾個難點。
(1)預算編制能力較低,對預算工作重視不夠。
政府部門缺少多階段多方式的審核方法,造成在預算管理方面,有的承擔單位對項目預算編制工作不夠重視,“重申請、輕管理”的傳統觀念依然存在,年度預算執行進度緩慢,有的項目預算支出隨意性較大,甚至超預算額度支付外協經費。預算人員是土地資源與經濟的復合型人才,現今的預算工作人員很難很好的把技術與經濟統一起來,使得預算編制與工作實際脫節,預算下達后工作難以推進。
(2)預算執行效果不佳。
預算執行中沒有嚴格執行預算管理制度,支出審批不嚴,擅自改變資金用途。少數項目管理費用支出超出規定比例,個別單位以內部結算的方式結轉項目經費,有違國庫支付的相關規定。有的單位用大量現金直接支付材料購置費,對項目購置的儀器設備該納入政府采購的不履行相關程序,用項目資金購置的設備沒有納入資產管理。外協費用支出缺乏相應的業務驗收環節,項目財務核算出入很大。
(3)預算績效考評機制缺乏。
隨著國家財力增強,對項目的資金投入逐年加大,但由于缺乏套科學合理的項目績效考評體系和工作機制,目前,土地調查項目采用費用科目預算,這樣預算審核部門不能全面準確地掌握項目的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項目預算單位相關責任人也沒有受到相應的制約,已完成項目的績效狀況未能對財政支出的預算分配和投資項目的管理起到其應有的參考作用、導向作用和制約作用,未能充分達到財政支出的預期效果,同時,影響了監理的成果審核。
為進一步保障土地調查項目資金管理模式的實行效果,針對上述現狀,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1)改變預算思路,完善財務支出相關條例。
改變現行的按照費用科目編制項目預算的形式,在建立工作手段預算標準的前提下在項目立項概算實施預算等環節按照工作手段進行預算,加強對實物工作量完成情況的監管,切實保證項目出成果。在項目申報階段,按照預算標準,嚴格編制“項目支出預算明細表”;在項目驗收階段,應以工作項目為單元,由工作單位按規定及時、準確、完整地編制項目竣工決算報告提交給監理中心。高度重視財務管理業務隊伍的建設,由財務中心牽頭定期舉辦土地調查項目預算培訓班。每個項目組都必須配備專門的預算員負責項目的設計預算和統計年報的上報。完善項目設計預算評審制度,在項目設計評審時,預算評審作為和技術評審同等層次并分開評審。實行一票否決制,預算不合格的必須重新設計,項目不能啟動進入實施階段。項目預算優秀、項目財務執行率好的要給予一定額度的獎勵。
(2)強化項目經費管理責任的問責力度。
積極探索財務的績效考評方法,將績效考評結果作為以后年度編制和安排預算的重要參考依據。預算執行結束后,要通過評價機制,對預算執行和資金的使用效果進行考核和評價,評價結果作為下一年度預算安排的重要依據。將項目經費使用與支出的審計、檢查結果,與對項目承擔單位的評價掛起鉤來。對項目經費管理不好的單位或項目組,將進行批評整改,對出現重大經濟問題的單位或項目組,要降低項目承擔單位能力建設評估等級,尚未評估的暫緩進行。項目管理經費出現重大問題的,要按照有關規定追究單位領導、有關人員的責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處理;對其他項目單位出現重大違法違規問題的,視情節輕重,進行通報,不受理新開項目申請,直至取消承擔項目的資格。
4.2 土地調查項目的預算管理有效模式
結合土地調查項目預算管理現狀,本文嘗試提出資金預算的有效管理模式,以期規范資金使用,達到節約資金,高效合理的目的。
(1)建設預算制度。
為了使土地調查項目設計預算公平、公開、透明、規范,有關單位應制訂完善《土地調查項目設計預算編制暫行辦法》、《土地調查項目設計預算審查暫行辦法》、《土地調查項目經費監審暫行辦法》以及《土地調查項目經濟監審專家管理辦法》等一系列預算管理制度,這些制度的健全,嚴格規定預算編制人行為,約束了預算監審專家行為,保證了從事預算制定和審查的人員有章可依。一定要采用預算審查要和項目設計審查同步不同類進行,預算審查不通過的項目不能下發項目任務書,必須在整改合格后才可以下發。按照《土地調查總體方案》、《土地調查實施方案》、《土地調查技術規程》和預算編制有關技術要求,各省、市應分別出臺土地調查市、縣級支出預算標準,內容包括了農村土地外業調查預算標準和城鎮土地外業調查預算標準等,為統一項目支出標準和指導市、縣做好項目預算提供依據。
(2)強化預算約束機制。
財政部、國土資源部頒布的《國土資源調查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提出按項目核算成本,注重預算與核算的統一。將項目前期預算編制文件作為總預算標準,根據實際費用支出,分別繪制計劃與實際累積費用曲線,通過曲線對比得出實際支出與計劃支出之間的差異。也可利用“贏得值法”分析偏差的程度,通過繪制擬完項目工作的計劃值(BCWS)、已完成工作量的計劃值(BCWP)和已完項目工作的實際值(ACWP)三條曲線進行比較,分析費用組成的現狀。若費用超支,應分析其原因,提出降低成本的措施,及時做好費用控制加以彌補。針對經費確實需要增加的項目,項目預算必須通過預算審查,并進行專題匯報,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酌情增加項目經費。
(3)健全人員培訓機制。
定期舉辦(每年兩次)預算人員學習班并頒發證書,取得合格證的人員方能參加預算的編制,以提高預算人員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有力補充預算編制隊伍。加強預算法規知識宣傳,得到各層單位的重視。堅持召開技術討論會,達到統一認識,統一技術口徑,統一判繪標準的目的,從而細化土地調查經費預算,逐項進行編制,確保不夸大、不漏項。充分調動鄉(鎮)、村干部,國土工作人員積極性,全力做好此項工作,做好計劃細則,降低不可預見財務風險。積極整合資源各縣(區)應該充分利用已有的調查成果、相關部門的測繪成果,實行資源共享,從而節約項目成本。
(4)建立土地調查項目預算考核體系。
對項目費用使用情況、材料消耗、生產效率、人員配備和設備使用情況進行考核。財政部門應當對項目支出預算的執行情況進行分析、考核,對項目資金運用與經濟社會效益狀況進行評估。同時,注重發揮績效考評的制約、導向作用,績效考評結果應當在一定范圍內通報,并將其作為優化執行、調整預算、評定信用等級,下年度項目資金安排的重要依據。通過績效考評,減少了違規成本,對項目預算執行過程中各環節責任人產生直接約束作用。
5 土地調查項目財政資金支出管理
5.1 土地調查項目的財政資金有效監督
國土資源調查專項資金以及其他各種由各級政府安排的土地調查專項資金是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從財政收入中安排的專項撥款,屬于公共財政支出范疇,應接受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監督。隨著土地調查工作越來越受到各級國土部門的重視,如何高效使用項目資金已成為各部門面對的問題之一。因此,各級政府部門探求如何做好財務監督工作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財政部門應嚴格按照財經管理制度、政府采購制度、集中支付制度、總額控制下實報實銷制度安排好調查資金。
(1)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為根本。
發達國家的國庫資金管理運作過程中,無不體現著“加強控制,提高效率”的目標。推行政府支付系統,采用實際的資金支出方式,有利于加強對財政資金支出的監督和管理,減少政府資金的流失,為嚴格控制預算單位收支活動,高效運作資金提供了保證。
(2)設立國庫單一賬戶,高效運行國庫資金。
在中央銀行開立了國庫單一賬戶,由中央銀行負責政府財政資金的收入與支出的核算,通過對國庫資金的運作管理,不但可以嚴格監管政府財政資金的收支,控制市場貨幣供應量,還能夠有效的減少國庫資金余額的持有成本。發達的電子信息網絡和支付系統是保證國家國庫單一賬戶與政府支付系統正常運行必要條件和手段,更易于對每一項財政收入和支出進行監督和控制,這為強化預算資金管理,發揮預算資金的最大效益提供了基本保證。
(3)推行政務信息公開,引入社會公眾監督。
對于不涉及國家秘密或其他敏感信息的項目,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公開條例》的規定,加快建立預算信息公開制度,向社會公眾提供預算信息查詢服務,向社會公布預算編制的政策、依據、項目預算及項目績效等信息,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提高財政決策的公眾參與度,完善財政民主決策機制
(4)建立信息化實時監控系統。
高效率的國庫資金運行機制主要是建立在國庫單一賬戶的設置、集中統一的政府支付系統的運作以及發達的電子信息網絡和支付系統為依托的基礎上的。隨著經濟信息化不斷深化,各單位的信息化軟硬件設施條件也不斷完善,通過現行的國庫集中支付、非稅收入收繳、政府采購支付相關系統資源,建立起財政信息化實時管理系統,逐步與實現與預算單位信息化系統之間的無縫銜接,對項目預算執行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及時控制、反映、糾正違規問題,提高項目預算執行的監控能力,確保項目資金使用安全、規范、高效。
5.2 土地調查項目財政支出績效評價
(1)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意義。
進行財政支出管理改革,根本目的是要建立起“規范、安全、高效”的財政支出管理機制,由于財政支出管理改革處于起步階段,支出管理還主要集中在對資金使用過程的監控,面向結果的評價反饋管理相對滯后;各預算部門往往只注重財政資金的獲得,忽視財政資金的使用效果,財政資金損失浪費、公共支出效率低下等問題仍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因此,如何強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支出的水平,是我們財政支出管理工作的重點。
發揮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提高財政支出水平,是公共財政的客觀要求,也是財政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必須要科學準確的衡量財政支出的績效,并據此加強財政支出管理,做到有的放矢,就需要財政支出績效評價。
(2)財政績效評價的工作目標。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目標是評價財政支出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其核心是強調公共支出的目標與結果有效性的關系,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水平、財政支出管理效率以及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公共財政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社會效益體現在不同的方面,因而對目標的描述呈現多元化的狀態,社會評價的分析目標也呈多元化的特點。具體組織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部門,應制定本部門的具體工作目標,是保證順利實施整個績效評價工作的前提,同時保證績效評價結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5.3 土地調查類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框架構建
從西方國家的經驗出發,結合我國土地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實際情況,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總體框架應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1)評價工作的組織實施。包括評價的目標、規章制度、組織機構、基本程序和質量控制等內容。作為評價體系的基礎組成部分,只有首先對這些內容加以明確,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目標、實施程序等,才能有效開展績效評價的后續工作。(2)對評價對象的具體評價。主要包括評價對象的分類、評價的原則、評價指標的設置、評價標準的確定以及評價的計分方法、評價方法的選擇等。評價對象的分類,是對財政支出的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的原則,是指在具體實施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時應遵循的準則;評價的指標,是在科學合理分類的基礎上,提出設置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的構想,是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載體,土地調查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只要集中在這幾個指標方面。
①資金保障指標:是指項目資金落實、實際支出情況的指標,如資金到位率、資金到位及時率、財政資金總籌資額增長率等。
②社會效益指標:社會效益指標主要包括項目對社會政治、社會經濟和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指標,如社會服務滿意度、社會服務受益水平等指標。
③實施管理指標:包括項目立項是否可行、科學、合理,項目預期目標完成情況,項目開支內容和會計核算是否符合有關規定等。還有一個指標是經濟效益指標,對于土地調查類公共服務性的財政支出來說,經濟效益的考核是無法經行確定的。
評價的標準,就是收集匯總樣本數據,整理各種分類標準數據,研究不同評價對象的標準選擇,明確指標與標準之間的關系;評價的計分方法,就是首先對每個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然后設置不同權重,計算出評價指標的綜合得分,形成量化的評價結果:評價方法的選擇,是指在具體進行評價時,根據評價對象和構建的指標體系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對不同評價對象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