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4 04:26: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師與學生關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法律關系;校園傷害事故;法律責任
在我國,隨著學校辦學形式多樣化和公民權利意識增強,校園傷害事故及其所引發的學校法律糾紛也越來越多,受害人主張的賠償金額日漸攀升,校園傷害事故逐漸成為影響學校工作和困攏學校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
在現實生活中,校園傷害事故發生后,侵權學生家長或受害學生家長往往不問任何理由均把矛頭指向了學校。由于校園傷害事故發生的原因多種多樣,學校已經難以完全杜絕此類事故的發生。有些學校為了規避和減少校園傷害事故的發生,竟然采取了限制甚至取消自認為容易引發傷害事故的、教學計劃規定學生必修的實驗、實踐課或體育活動課,這與開展素質教育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是顯然相悖的。
為解決這一問題,教育部以及一些地方人大先后制訂了一系列行政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如教育部2002年制定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上海市人大2001年審議通過的《上海市中小學校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條例》、江蘇省人大2006年審議通過的《江蘇省中小學人身傷害事故預防與處理條例》等。但是,校園傷害事故的處理,涉及對自然人人格權的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8條規定,對民事基本制度的規定只能制訂法律。因此。這些規范顯然難以對法院的審理具有拘束力?!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適應社會的需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以及相關教育立法的規定和精神,對在教育機構中就讀的未成年人的人身損害賠償問題進行了規定,意義重大。
中職學校學生大多數是未成年人。在校園傷害事故中,學校是否一定要承擔賠償責任,關鍵是學校與學生之間屬于什么性質的法律關系。因此,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是妥善處理校園傷害事故、確定學校承擔法律責任的法律基礎。本文擬結合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就學校與未成年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在法律上,對于中職學校和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一直沒有明確。目前,我國學界對此關系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
1監護關系論
該論認為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學習,由學校負責管理學生在學校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學校就在一定時間或范圍內代替家長成為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未成年學生的監護權就自然轉移給學校。因此,學校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監護與被監護的關系,只要被監護人遭受或致人損害的事實發生.無論監護人有無過錯,學校都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其主要理由是:
監護是監護人對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依法實行的監督和保護。“監護制度的重要作用,是在自然人具有權利能力而無行為能力的情況下.幫助這種自然人的權利能力得到實現,從而使他們得到生存和發展,使家庭成員與社會成員之間的互助義務得到法律的強制性的保障?!薄耙蚨O護人將被監護人送人學校求學,送人醫院就醫,不僅是履行其監護職責,也是履行‘公法’上的法律義務。”,“學校是未成年學生在校時的當然監護人。
2委托監護論
該論主張學校雖然不是學生的監護人,但是可以成為按受監護人委托履行一定監護職責的被委托人,監護人與被委托人既可以由書面形式確定相互關系,也可以是一般口頭約定而成立。學校一旦正式接受未成年學生入學,未成年學生實際上已處于學校的管理控制之下,學校已經接受了未成年學生監護人的委托,因此.學校和家長之間實際上已經存在委托關系。學校和家長之間的關系就是監護人與被委托人的關系,學校對學生應當負有監護職責。其理由是:
從現代學校的功能來看,學校對未成年學生負有特殊的保護職責。這種保護的重要性僅次于家庭,學生白天的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度過,學校的工作對象是未成年學生,這就是學校這種教育機構與非教育機構工作職責的本質區別,學校必須對未成年學生進行長時間的保護。面對容易受外力傷害,身心發展水平較低,需要特殊保護的未成年學生,教師對他們應該有類似的家長般的責任,這種特殊保護可以理解為部分監護。
3準行政關系論
該論的直接理論依據是l9世紀德國的特別權力關系說。該說的主要內容是國家與公共團體是行政主體.基于特別的法律原因.在一定的范圍內,相對人享有概括的命令強制權力,而另一方負有絕對服從的義務。這一理論為學校獲得對學生概括的支配權提供了依據,即學校是負有教育目的的,提供專門服務的行政機構,只要校方認為自己對學生的管理行為符合教育目的,就能任意地對學生課以各種義務而不必承擔任何責任,不必受行政一般原則的約束,與之相應的,學生必須承擔由此帶來的各種義務,而無法獲得司法救助。這表明“高校作為一種具有特定目的的行政組織,又行使一定的行政權力,它與學生之間部分是行政法律關系?!币虼耍行W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的基本性質,屬于準教育行政關系,既區別于純粹的教育行政關系,也區別于民事法律關系。
4教育、管理、保護關系論
根據《教育法》第5條之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第9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保旱?9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監護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條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配合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對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監護人進行教育”。從以上條款可以看出,學校履行教育職能是國家法律所明確規定的,學校對學生有教育的權力.同時對學生有保護的義務:學生有接受教育接受管理的義務,享有受到保護的權利。因此根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有關法律規定,學校與學生之間是教育、管理、保護關系。其理由是學校與學生之間既不是特別權力關系,也不是平等的合同關系。
綜合評議以上四種觀點,較少有人贊同準行政關系論與監護關系論這兩種觀點;相反,對委托監護論與教育、管理和保護關系論,贊同者較多,但爭議較大。
5筆者觀點
結合我國現行法律的有關規定.筆者認為,中等職業學校與在校學生之間是教育、管理、保護關系,學校對學生承擔的是教育、管理、保護的責任,而不是監護責任。理由如下:
5.1學校的職責與監護的職責在性質上有明顯的差別。
我國《教育法》與《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學校是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系統教育的機構.學校除了對學生進行教育外,還應當負有保護、照顧和管理學生的職責。學校對學生負有三項職能:一是教育職能,二是管理職能,三是保護職能。在這三項職能中,教育是學校的主要職能;管理服務于教育職能,是學校為達到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方式和手段:保護則是學校行使教育和管理職能的前提條件。學校這種基于教育機構的設置而產生的管理和保護的職責,與基于親權而產生的法律意義上的監護職責具有本質上的差別。監護是指對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人設置專人保護其利益.監護其行為,并且管理其財產的法律制度。沒立監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彌補未成年人民事行為能力的缺陷,著眼于保護未成年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同時管理、教育未成年人的生活?!芭c教育教學活動有關的管理和保護”是區分學校職能部門與法律意義上監護職責的關鍵。當然,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和保護有其特定的范圍,而不是任何場所、任何時間都要將學生的一切活動納入自己的管理之下,使學校這種為教育教學目的而實施的輔助管理、保護無限放大到監護人的監護職責范圍。
5.2學校不具備監護人的法定資格。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修改稿)》第10條規定,監護人的監護職責包括保護被監護人的身體健康、照顧被監護人的生活、管理和保護被監護人的財產,被監護人進行民事活動,對被監護人進行管理和教育,在被監護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或者與人發生爭議時,其進行訴訟,為了被監護人的利益,有權處理其財產等。而學校則不具備對未成年學生行使只有其監護人才有權行使上述行為的資格。
監護又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事實上,家長將未成年人交給學校時,并沒有將監護職責中的權力部分轉移給學校,如對未成年人財產的監管與處分等,只是把監護的義務推給學校,一旦發生事故強求學校對在校學生承擔監護責任,這明顯違反法律“公平”的原則。即使是家長將監護職責的全部權利與義務轉移給學校,對學校也是不公平的。
5.3學校承擔監護職責沒有法律依據。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7條規定:人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這就是說,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人民法院判決學校承擔監護責任都必須有法律依據。在我國目前的法律體系中,《教育法》第39條、《教師法》第8條、《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5條、第16條以及《意見》第160條等法律規定是學校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要依據。但是我們稍加分析就可以發現,上述法律規范只規定了學校的教育、管理、保護責任,并沒有規定學校的監護責任。依照上述規定讓學校承擔監護責任只能說是對法律的曲解。
也有學者試圖根據《意見》第22條的規定,“監護人可以將監護職責部分或全部委托給他人”,認為家長與學校之間形成了委托監護關系。這也是毫無道理的。我們知道,“監護責任的轉移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事項,對學校而言要承擔巨大的責任,對監護人而言是責任的減輕,學校與監護人都應該慎重考慮?!比欢泻贤某闪⒈仨氁援斒氯穗p方意思表示一致為前提。但是一般情況下,學校是根本不可能、也不愿意與家長達成這種意思表示一致的。
法定的監護關系是以親權為基礎,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建立起來的法律關系?!睹穹ㄍ▌t》規定的法定監護人(主要有四個序列: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等)是按血緣關系親疏的順序來排列的,這種血緣關系是客觀存在的。列入法定監護人范圍的未成年人的親屬,只要具備監護能力,必須按法律規定履行監護義務,如不履行,則應依法承擔相應責任。
監護與被監護是《民法通則》133條設定的法律關系,我國著名法學家楊立新教授在對本條款進行解釋的時候提道:“之所以否定監護義務的存在是因為.認定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適用監護法律關系進行調整,沒有確切的法律依據。其一,認定學校在未成年學生人校以后產生監護權,沒有任何法律對此作出規定,沒有足夠的法律根據這樣認定。其二,監護權的成立,要么是法定,要么是指定,除此之外沒有監護權產生的根據。其三.監護權轉移,需要有轉移的手續,即在當事人之間訂立監護權轉移的合同,該合同根本不存在”?!秾W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7條第2款規定:“學校對未成年學生不承擔監護職責.但法律有規定的或者學校依法接受委托承擔監護職責的情形除外?!北緱l款是依據《民法通則》的基本原則,也明確了學校與學生之間不存在監護關系。
5-4學校不具備擔任未成年學生監護人的能力。
家庭履行監護是1:1或n:1的形式,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或在一定情形下替代未成年人父母對該未成年人履行監護職責;而學校對學生的保護是1:n的形式,學校每位教師一般要負責教育管理十幾名甚至幾十名學生.他們不可能時時處處像家長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去照顧每一位活潑好動的未成年學生,保證他們不發生任何傷害事故。因此,要求學校為數甚少的教師對為數甚多的學生承擔監護責任難免不合情理.事實上也難以做到。
5.5學校不具有充當未成年學生監護人的經濟條件。
從法社會學和法經濟學的角度講.讓學校成為學生的監護人,需要昂貴的成本.是不可行的。因為,要履行監護責任,學校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聘任足夠數量的專兼職教育和照管學生的教職工,全面改善學校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在目前和未來相當長時期教育經費短缺的情況下,這一系列條件是難以實現的。
關鍵詞:地理學 興趣 地理研究性學習 好奇心 求知欲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9-0126-01
中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要善于抓住中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學習的開始就使他們產生興趣。高中地理第一章的內容正是容易培養興趣的開篇。學生對于宇宙的奧秘,自然奇觀,如極晝、極夜、晝夜交替、四季交替等問題,似乎知道點,但又說不清楚,教師用形象、直觀的三球運行儀、幻燈、模型、圖片及手勢等多種方法進行演示、講解,從理論上加以說明,再適當補充一些數據、資料,把這些看得見、又看不見的抽象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具體化,學生很感興趣。有的教材內容,不太好理解,或是難記易忘,學生往往沒有興趣。教學中,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采取不正當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也會取得較好的效果。如把勢均力敵的兩種氣團相遇形成的準靜止鋒比喻成兩個手勁差不多的同學掰腕子,手勢將保持不變,以此說明鋒面較長時間停留在某地區,從而影響該地區形成陰雨連綿的天氣。在講我國占世界首位的八種礦產資源時,學生記起來往往丟三落四,采用諧音讓學生記憶,并形象地描述為,我的心太煩,煩得鼻涕眼淚一起往下流。諧音為:吾(鎢)心(鋅)太(鈦)煩(釩),目(鉬)泣(錫)?。ㄏ⊥粒┨椋ㄤR)。學生就能很快掌握這八種礦產資源。有的內容,編成順口溜,也可增加學生的興趣。
1 利用身邊的各種事例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地理學是在前人不斷探險、考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科學。既然是科學,就不是光背背礦產、山河等。對學生來說,掌握復雜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弄清其發展演變規律是比較困難的、也容易由此產生不愿學的想法。教學中,應盡量結合實際。運用豐富、生動、有力的實例,說明地理學科所要學習的內容。在學習方法上既介紹地理學科的特點和優秀學生的學習經驗,又提出一些具體要求。學習時“左圖右書”,圖文對照,填圖作業做到具體規范等。如講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時,提出學生們熟悉的,但又解釋不清的現象進行分析,如:晴朗時天空呈藍色,陰開為什么呈乳白色?日出日落時又為什么呈紅色?指出這是由于大氣對波長不同的太陽七色的光散射,吸收狀況不同而造成的。波長較長的紅、橙色光,不易被散,能夠傳播較遠的距離。這也正是紅、橙色的光作為停車信號的道理,它使人們在較遠處就可看見,以減少交通事故。這些身邊的地理現象使學生感到學習地理的必要,同時結合這些實際,學起來會覺得并不難學,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和學好地理的信心。
2 進行研究性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探究和認識某種事物的傾向。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為了扭轉當前學生不重視地理課的現象,就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地理研究性學習強調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為基礎,教師只是扮演“指導者”和幫助者“的角色,為學生創設一種有利于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情境和途徑。學生從始至終是學習過程的主人翁。學生自由組成研究小組、自我選擇研究主題、自主設計調查方案和組織調查、自主分析資料和撰寫論文。在學習活動中,學生除了選擇和運用課本上的地理知識外,更主要的是廣泛獲取未經加工處理的第一手資料,并進行處理和提取信息,有效地表達、展開自己的研究成果。
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都是以領會知識和掌握技能為基礎的。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明白得越多,知識掌握越好,興趣也就越濃。整個太陽在講第五章生態平衡時,引用三類事實資料,一類是生態系統中,生物體數量變化引起生態平衡失調的實例,如澳大利亞引進食牛糞的屢克螂,把壓在草原上的牛糞推進土洞,使草原重新茂盛,促進了畜牧業的進一步發展,建立了新的生態平衡。這也使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甚至危及人類本身,可見保護環境勢在必行,意義重大。
3 利用課外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配合課堂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觀察、分析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師要因勢利導,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參觀、實習,這對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如配合第一章,組織學生觀察星座,尋找重要亮星,開展日、月食講座,使學生懂得其形成原理及日、月食的過程,并適時進行觀察。在講第二章大氣時,可組織學生參觀氣象臺站,讓學生注意收看“天氣預報”和“天氣形勢預報”節目。結合第四、五章內容,組織學生參觀自然博物館,使學生對地殼演變史和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通過。
綜上所述,要想學好地理這門課,興趣是關鍵。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必須獨具匠心,使課堂教學具有趣味性、啟發性、直觀性、實踐性、新異性、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越學越愛學,越學越聰明。
參考文獻:
[1]哈特向著,黎樵譯.地理學性質的透視[M].商務印書館,1997.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解析教育領域內的社會關系的性質,并對相關的問題進行反思,對教育法律法規的地位和適用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教育關系總的可以分為教育民事關系和教育行政關系,現實中出現的許多涉及教育的矛盾和糾紛可以在現行的法律框架內找到合適地解決方案,但是最終的解決和政府在教育領域內的角色轉化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法》中明確規定:“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國家保障教育事業優先發展?!苯逃墙洕l展,社會進步的基石和先導,是塑造未來的事業,所以教育領域的法制化和法治化是非常重要的話題。
我國現已有大量的調整教育活動的法律法規出臺,而且關于教育的立法活動還在不斷進行。但是現實情況是近年來涉及教育權,教育活動的糾紛頻仍,諸如涉及侵犯受教育權、殘疾兒童的入學權、教師的懲戒權等等問題的案件不斷出現,但是從訴訟立案到判決都遇到了難題,從程序到實體都遇到了適用法律上的障礙。有的案件如齊玉苓告陳曉琪侵犯其受教育權案最終按侵犯姓名權進行判決;有的援引了行政法的法律規定;有的是作為民事關系進行了解決,各地方法院在處理同類問題時依然存在大量觀點上的不統一,這些法律適用活動仍然沒有被最終明確。究其原因是當前社會處于迅速發展和劇烈變革中,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對教育領域不斷滲透,教育主體多元,教育關系錯綜復雜,來自于社會的各種矛盾與教育領域內部的固有矛盾交織在一起,使得矛盾與糾紛叢生。
另外,從法律的價值上講,教育的法律控制的實現,不單是在于在立法上制定了多少倡導和維護教育法律關系和教育秩序的教育法律、法規,關鍵在于使這些教育法律關系和教育管理秩序在教育管理中得到全面的實現。教育法律適用過程是實現教育法律價值的過程,法律適用的概率越高,表明法律價值的實現程度越高,即法律價值化程度越高。
所以,通過對教育法律關系的進一步分析,明確教育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從而準確、及時、正確地實現教育法律法規的適用,實現教育領域的法治的要求已經非常緊迫,這種要求已經深刻觸及了制度和法律的層面。
二、不同的觀點
2O世紀60年代,日本法學界對教育法的地位提出兩種對立的觀點,即“教育行政法規學”和“教育制度獨立自法說?!边@一理論啟發了我國教育法學研究者對我國教育法地位的討論,探索,引發了1993年至今仍未衰退的學術爭鳴,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觀點:
(一)完全獨立說
主張是以特有的教育關系作為調整對象,有特有的法律關系主體和法律基本原則并有相應的處理方式。
(二)隸屬說
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教育法隸屬于行政法,是行政法律部門的一個分支,不是獨立的法律部門,不具備構成部門法的條件。因為“教育法體現了國家對教育的干預和管理,或者統稱為國家調控教育的原則,這種調控在我國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通過行政行為實現的,因此,教育法就其基本性質而言,可以界說為調整教育行政關系的法規的總稱。”
(三)相對獨立說
認為教育法應脫離行政法,與文化法、科學技術法、體育法、文物保護法、衛生法等共同組成文教科技法,教育法是其中一個分支。從尊重人才,重視文教科技等因素來考慮,亟須加強這方面的法律,這一部門法中包括:教育法、科學法、版權法、專利法、發明獎勵法、新聞法、出版法、文藝法、廣播電視法、文物保護法。
(四)發展說
認為目前教育法的調整對象仍以行政法律關系為主,調整方法也屬于行政法范圍,但教育法同時調節著具有縱向隸屬特征的行政法律關系和具有橫向平等性質的教育民事法律關系。隨著教育法的繼續深入發展,調整對象、調整方法的繼續完善、教育法應當獨立。由于教育社會關系與其他社會關系有明顯的獨立性,這就為教育法歸成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打下基礎。
以上的不同學說是在不同的基礎上,從不同的角度上提出的。筆者認為,要明確教育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位置,明確教育法律關系的性質,從而使教育法律法規得到切實有效的適用,必須分析在教育活動中形成的各種關系的性質,只有這樣,才能從理論和現實上解決問題。
三、解析教育領域內的社會關系
“教育關系”屬于行政關系,民事關系,還是其他性質的社會關系呢?調整這些關系的教育法律法規的性質如何界定?在司法實踐中適用何種程序法呢?只有對這些與教育相關的社會關系進行科學地考察,才能明確“教育法”處于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哪個部分。這是教育法學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它不僅與教育法學的研究對象、教育法的分類、體系構成等直接相關,而且對教育立法活動和司法實踐也有著深刻的影響。
學校作為法人組織(有的學者認為高等學校具有法人地位,中小學不具有法人地位),在社會生活中和方方面面發生著聯系,形成了不同的社會關系,下面對一些主要社會關系進行解析。
(一)我國教育與政府的關系
在我國政府《教育法》第十四條明確規定:“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分級管理、分工負責的原則,領導和管理教育工作,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边@說明政府對各級各類學校進行行政管理、行政干預和施加行政影響,學校處于行政相對人的地位,兩者之間是行政關系。
隨著大量社會力量介入教育領域,大量的私立學校紛紛建立,而私立學校的辦學自的來源不是國家權力,而是民事權利,權利的特點是“法不禁止便自由?!钡沁@種權利的運用方向是教育,而教育是一個利益沖突集中的領域,不同的人對教育有不同的利益追求,試圖通過教育實現不同的目的,因此決定了這部分領域而不能完全交給市場,完全按照市場規律運作,如果出現“市場失靈”,將帶來極大的影響,因為教育是有時效性的,但是也不能完全由政府來掌控,因為政府既不是投資者,也不是辦學者,所以政府必須有限介入,進行宏觀調控,對民間辦學權利明確界限但同時給予保護,《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的頒行,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政府的有限調控,在這個范圍內形成的就是行政關系,在此范圍之外形成的社會關系,應該定位為民事關系。
但是,政府在對學校的管理中關于學校的自主辦學權的內容必須要研究,因為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教育的民主化的不斷演進,學校需要更多的辦學自,實現政府的角色定位和權力的分化是必然的要求。
(二)學校與學生、教師的關系
教育法律法規的功能簡言之就是能夠實現“依法管理”和“依法維權”。
《教育法》第28條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行使以下權力:“……2.招收學生或其他受教育者;3.對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處分;4.對受教育者頒發相應的學業證書;5.對教師及其他職工,實施獎勵或者處分……”所以,從教育法的規定可以看出,學校是經《教育法》授權,行使國家權力,學校在行使這些權力時,與學生和教師之間形成的是行政關系,學校是行政主體,學生和教師是行政相對人。作為學生,在校期間要接受學校的管理,雖然在學理上有從不同角度形成的不同的認識,如公法上的特別權力關系論,教育法上的教育契約關系等等。但是學校出于教育目的,在法律規定的范疇內設立校規,對學生進行管理,甚至懲戒,尤其是在我國的義務教育階段,在總體上應該被認為是行政行為;而涉及到學生在校內所使用的硬件設備,包括教學設施、伙食、住宿等完全可以根據合同進行約定,如果發生糾紛,作為民事案件就可以解決。但是私立學校還是有其特殊性,學生入校時需要和學生的監護人簽定相關的合同,不僅對學校的教學設施和服務標準進行約定,同時對管理的內容也進行約定,所以體現出了特殊性,公權力和私權利發生了一定的交叉,如果出現了糾紛,根據法學理論,我國一般是公權優先,可以按照行政關系界定,但大部分關系是作為民事關系界定的。隨著社會力量辦學規模的逐步壯大,對這部分領域進一步研究并作出相關規定是非常迫切的。
在學校內部,學校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由權責分配和學校工作的特陛所決定的管理關系。
《教師法》、《高等教育法》等都規定了教師聘任制,雙方作為平等主體簽定聘任合同,但是基于我國教師制度的歷史和現實中教師聘任制度和教師的資格制度、職務制度密切相關,而高等學校接受教育行政部門的委托,對本校教師以及擬聘本校的教師實施資格認定,代替履行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責;在教師職務評審中,高等學校作為法律、法規的授權組織,具有行政主體資格。因此,無論是在教師資格認證還是教師職務評審過程中,高等學校和教師之間形成教育行政關系,中小學教師也面臨這個問題,所以學校和教師之間形成了微妙的關系,一方面作為管理者,與教師形成了不對等的管理和被管理的法律關系;而作為聘任人,學校和受聘教師問形成的是平等主體問的法律關系,在這雙重身份下,學校很難主動放棄行政職權;而且長期以來,教師和學校形成的復雜的人身依附關系、如人事關系、住房、子女就學等等,使教師在聘任過程中更加處于被動地位。所以公辦學校和教師的關系主要還是行政關系,是內部行政關系。但在私立學校和教師的關系是合同關系。
(三)學校與社會其他組織的關系
學校作為一種社會組織,與它所處的內外環境構成了一系列的社會關系。學校和企業單位、集體經濟組織、團體、個人之間,既有互相協作、又存在著復雜的財產所有和流轉關系。在這些關系中,學校是以獨立的民事主體的資格參與其中的。最突出地反映在所有權關系、鄰里權關系和合同關系上。這些都是明確的民事關系,完全可以按照《民法通則》、《合同法》的規定進行活動,不過由于我國還大量存在機關辦學的情況,所以學校在產權的界定、變更等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障礙,尤其是學校合并的過程中,出現了大量政府機關的財產權和學校的財產權無法區分,無法實現產權明晰。所以,進一步明確學校的獨立法人地位、實現政府的角色轉化和權力分化是非常迫切的事情。
四、結論
綜前所述,教育法律關系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縱向性的法律關系,一般稱教育行政法律關系;另一類是橫向性的法律關系,一般稱民事法律關系,那么根據法律關系的不同,自然可以由行政法和民事法律進行調整,而不是單純的討論教育法,所以,本文作者認為,不應當把“教育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教育法”的外延應當包括“教育行政法律”和“教育民事法律”兩部分。由相關的教育法律法規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性質和調整方法不具有獨特性,在現行的法律框架內就可以解決,如果按持“完全獨立”說的學者所論,“教育法”作為一個單獨法律部門,就會出現法律部門間的交叉,給立法和執法都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會和我們劃分法律部門的初衷相違背。而隨著教育領域的不斷發展,我們面臨的問題不是創新法律部門,而是實現公權利和私權利的邊界的界定,明確政府、市場主體、辦學者和參與學習者在教育活動中的權利義務,并提供權利的有效救濟途徑和權力的恰當的實施方式。:
同時對以下幾個問題需要進一步思考和研究。
(一)《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的性質認定需要進一步研究
本文的以上觀點是基于為了解決現實問題而提出的相對有可行性的方案。如果從理論上仔細分析,還是有缺陷的,比如《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的性質是不是行政法,如果是,學校當然是行政被授權主體,反之就面臨立論被全面的危險。
(二)政府在教育領域中的定位需要進一步確認
作為行政管理者必須和辦學者、出資者的身份有一定的區別,尤其是高等教育建設中,減少直接以行政手段干預學校工作,而可以采取規劃、審批新建高等學校、制定標準、評估和監督等手段對學校建設進行調控。從未來發展來看,教育領域的法治化發展和政府職能的轉變有密切的聯系。
(三)確認學校的法人地位,保護學校的法權利
雖然對學校的法律地位有種種不同的看法,但是學校作為法人不管是從《民法通則》,還是《教育法》的規定上看都是不容質疑的,但是現實中學校的財產權、人格權受侵犯的現象依然存在,尤其是行政辦學的情況下,行政權力和學校的法人權利間的沖突是經常存在的。
(四)繼續深化教師資格認定及相關職稱等認定的社會化
因為教師作為專業技術工作者在管理上應當體現更多的自由,使教師和學校能夠真正處于平等地位上進行對話,從而不斷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使之能具有更大的創造性。
【關鍵詞】自然地理學;地方高校;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
一、地方高校自然地理學教學內容優化的必要性
自然地理學是地方高校多個專業的基礎課,由于不同高校這些專業學科發展背景、依賴的重點學科不盡相同,不同專業學生對自然地理學的知識需求也不一樣,但各地方高校往往忽略這種差異,導致自然地理學教學存在以下問題:①教材問題。不同高校,大多采用了伍光和教授主編的第四版《自然地理學》教材,有些專業開設的與自然地理相關的課程沒有相應的教材,也應用這一教材,同一教材不能適應各高校、專業自然地理學基礎教育;②教材涉及內容較多,涵蓋面較廣,教材內容與專業其他學科重復嚴重[1];③自然地理學理論及實踐教學內容授課往往受任課老師的知識背景影響,很少考慮不同專業的需求;④地方高校主要擔負著培養服務于地方經濟的專業人才,針對性自然地理學教學開展不夠;⑤自然地理學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學生自然地理學實踐能力不強。因此,地方高校自然地理學教學要針對不同專業及學生的實際,靈活取舍教學內容,重視教學內容優化,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學效果。
二、地方高校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內容優化原則
1.遵循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的原則地方高校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自然地理學教學內容優化要結合學生就業,要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不同的地方高校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有自身的特點,有不同的人才培養方向、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目前,桂林理工大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主要以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土地開發、土地規劃為發展主線,兼顧地質災害環境評價、土地估價,同時培育發展土壤地球化學、土地數據庫管理等新生方向。培養方案主要涉及地理學和土地管理學兩方面的課程。自然地理學屬于專業基礎課,是其他專業課的基礎,土地規劃、管理與環境評價涉及的自然地理學知識教學的重點內容。2.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原則隨著經濟的發展,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的土地資源破壞、減少,全球氣候異常頻發,地球水土資源、大氣環境、生態環境破壞的問題日趨嚴重。當代大學生對高質量生存環境的需求日益強烈,有認知自然地理的特征及發展規律,掌握如何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人地關系問題探討是自然地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和目的,人地關系論經歷了地理環境決定論、或然論或可能論和協調論或和諧論。協調論或和諧論的產生是地理學者對人地關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長期研究的產物,是解決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必然產物,是實現人與地理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2]。因此,人地和諧的理念和理論教育要作為自然地理學教學過程中重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自然地理知識和理論,以滿足學生素質教育的目的和需要。3.滿足學生專業發展的需求的原則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培養的專業人才比較寬泛,包括土地利用、規劃及整理,資源環境評價與管理,自然地理學教學與科研等方面的人才,其中土地利用、規劃與管理人才專業發展中通常涉及以下自然地理學知識的應用:①自然條件分析。自然條件是土地利用規劃、管理與評價基本條件和物質基礎,土地利用規劃、管理與評價要求對研究區域的地質、氣候、水文、地形地貌、生物、土壤等自然條件要素進行分析和介紹,以便對研究區域的基本情況和概括進行全面把握。一般本專業報告、設計或論文中通常要求對項目(研究)區自然地理概況和自然地理條件進行介紹。②土地適宜性、地質災害環境評價分析。土地利用、規劃及整治要求結合自然條件對土地質量、適用性和生產潛力進行評估,對項目開展的適宜性及可行性進行評價,從而保證項目開展的科學性、可行性,為土地規劃及整理等管理提供理論依據;為了避免自然、地質災害給土地利用帶來損失,土地開發和利用通常要考慮地質災害、環境災害的影響,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及經濟安全。③土地規劃、管理、評價分區的主要依據。土地利用規劃中的總體布局、管制分區的重要依據之一就是要考慮不同區域土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因地制宜發揮不同自然條件土地的優勢。土地整理的規劃、土地復墾的復墾方向、不同區域地質災害等級劃分都離不開自然地理條件的分析與評價。4.結合地方的自然地理特征實際的原則不同地區自然特征不同,地方高校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往往有自己的專業特色,自然地理學教學應該考慮區域差異和特點,需要聯系地方實際,教學要緊密結合當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尤其是實驗和實習課,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讓學生走進自然,認識地方地層、地質構造、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及生物等自然要素,分析其組成、分布特征,揭示其相互聯系和形成機制,提高自然地理學教學效果;同時有利于節約實習、實踐地點過遠造成的時間和經費浪費。
三、桂林理工大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自然地理學教學內容優化
為了提高自然地理學教學效果,依照以上原則,桂林理工大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自然地理學教學在選擇伍光和教授主編的自然地理學作為教材的基礎上,選擇性的講授和學習自然地理學知識,并注重編寫本專業實驗及實習教材,對自然地理系教學內容進行了以下優化:1.理論授課內容調整與優化措施。由于培養方案中沒有植物學方面的課程,同時自然地理學教材植物學內容涉及較少,在教學過程中增加“植物地理學及植物學基礎知識”內容;為了促進學生人地和諧的理念,增加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加“全球環境問題及全球氣候變化”內容,增加一次學生討論會“如何保護自然地理環境,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了讓部分學生了解自然地理學相關科研內容和項目,增強學生的科研思維,以學術報告的形式開講座1次,并要求參加自然地理學創新創業項目的學生簡單介紹其科研項目和思路;針對地方巖溶地貌發育的特點,巖溶地貌、水文及植被特征作為重點學習和講授內容。由于培養方案有基礎地質學、第四紀地質與地貌學,刪減“板塊構造學說、巖石礦物”的相關內容;由于土地規劃、管理與環境評價主要涉及陸地環境水文、水資源,教學過程中刪除了海洋水部分內容;由于培養方案開設有土壤地理學,適當削減土壤形成及分類相關的課程;在各章節中向學生介紹自然地理區域分異特征,刪減“自然地理區域性及整體性”相關內容;簡化“天文地理學”“生態系統”教學內容.2.實踐教學內容調整與優化措施。自然地理學實習主要結合當地的巖溶地貌發育的特點,對巖溶地區孤峰、峰叢、溶洞等地貌、巖溶紅色石灰土土壤、巖溶灌草叢植被、巖溶地下河進行調查,巖溶地區地下溶洞、地下漏洞形成的崩塌、巖溶地質下陷等地質災害進行評價。結合校園處在巖溶發育地區的實際,實驗課充分利用校園自然地理特征,要求學生對校區自然特征進行調查,進行綜合描述;為了鞏固植物學相關知識,結合校園園林植物種類豐富的特點,收集雁山校區植物名錄,了解植物命名原則及不同種類植物特征;利用天文望遠鏡觀察星體、月球;為了促進學生對自然地理學知識的探索和求知,開展“顯微鏡觀察植硅體”實驗項目,了解植硅體的形成及其在自然地理學研究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蘇英.高師自然地理學課程改革初探.咸陽師范學院學報[J],2003,18(6):71-74.
關鍵詞:社會 影響 來源
媒介是社會的一個節點,媒介具有社會性。但在改革開放以前,媒體的社會屬性問題,在我國是個長期爭論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新聞事業的蓬勃發展及新聞媒體功能的豐富化、多樣化,新聞媒體的社會屬性漸漸被人重視,以社會學的方法和視角來研究新聞現象、探索新聞傳播規律的專著、論文大量出現。但若翻檢中國近現代新聞史,可以發現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復旦大學新聞系第一任系主任謝六逸先生即已剖析了社會與新聞的關系,開始了新聞社會學方面的探索。雖然他并未明確提出新聞社會學這一學科名稱,但稱他為中國新聞社會學研究之濫觴者應不為過。
看報即是看社會:新聞媒體、新聞信息對社會的倚重
任何新聞媒體的活動都是以人的活動、以人所構成的社會活動作為主要的反映內容的,新聞媒體必須面向社會、面對受眾,新聞媒體與社會之間其實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于新聞媒體與社會的緊密關系,謝六逸先生觀點十分明確,他借用了一句十分經典的話來精練地概括兩者的關系:“看報就是看社會?!雹偎麖男侣剬W的研究對象、新聞信息的社會來源、新聞媒體(當時主要指報紙)的社會環境及新聞媒體的發展等幾個方面論述了新聞與社會的緊密關系。
他認為把新聞學的研究對象限定為報紙,顯得過于狹隘。在他看來,社會里的新聞現象才是新聞學的研究對象?!拔覀內绻研侣剬W所研究的對象定為‘報紙’,則范圍不免狹隘,我們應該認定‘社會里的新聞現象’為新聞學的對象?!雹诓⑶宜麑Α吧鐣锏男侣劕F象”進行了詳盡的解釋,他說:“所謂‘新聞現象’,就是指新聞記者從社會采訪新聞、寫作編輯,或附加意見批判之后,由印刷機構印成報紙,送還社會?!瓘牟稍L新聞起,到影響社會止,其間的各種現象,總名之新聞現象。”③采訪、編輯、傳播等新聞信息的生產環節,都需要社會的各種資源,而且新聞媒體中所負載的信息資源,又會對社會的物質和精神活動產生影響。可見,謝六逸先生是以社會作為新聞信息生產活動的文化大背景,從新聞信息生產過程對社會的依賴來審視“新聞現象”的,從而突出了新聞對社會的倚重。
他也從新聞信息的來源分析了新聞的社會性。他認為:“報紙上面所登載的新聞,其來源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報館自己的記者采訪而來的;一類是通信社(即通訊社――筆者注)供給的?!雹艿珶o論是記者采訪所得還是通信社供給的新聞,他認為社會是新聞的終極源頭。他從新聞、社會、新聞紙(報紙)三者的關系論述了“新聞”的社會性。在他看來,“新聞”是構成報紙的材料,而這種材料的源頭卻在廣闊的社會生活,“新聞”來自社會。他說:“‘新聞’是一種原料,而原料的出產處就是‘社會’,用這種原料做成的生產品(或制成品)就是‘新聞紙’?!雹?/p>
不僅新聞取材于社會,他更進一步指出,新聞其實就是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活動。他認為政治、經濟、教育、藝術、外交等是社會的構成要件,而與這些構成要件相關的社會活動、文化現象及其相互關系,構成了廣闊的社會背景,這一切都是新聞的材料,新聞離不開這些元素?!靶侣劶埖脑鲜钦?、經濟、教育、藝術、外交等等,新聞的實質不過是指這些東西?!雹抟虼耍J為新聞其實就是社會的縮影,是提煉過的社會,看報紙其實就是看社會,是在了解社會中的各種變動。他說:“……文明人是沒有一天不讀報,并且在每天很早的時候就想讀報的。因為‘看報就是看社會’?!钥梢哉f,報紙上記載的,就是提煉過的社會?!雹?/p>
新聞信息既然來自社會,新聞媒體的發展也就受制于社會。新聞紙的發展離不開由政治、文化、經濟、藝術、教育、交通等外在條件所構成的宏觀環境。謝六逸指出梁啟超早在1898年在《清議報》一百冊祝辭里對中國報界寄托了期望,但之后的業界現狀卻讓人失望。“我們知道梁氏創辦清議報是在1898年,到現今已是三十余年了。這三十余年以來,我國的報紙,無論在量的方面或是質的方面,實在不能達到梁的期望?!雹噙@既有辦報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民國時期的社會條件影響了新聞的發展?!拔覈鴪蠹埖呢毴?,乃是一個無可諱言的事實。如果追究我國報紙貧弱的原因,決不能把責任的全部,推卸在‘辦報’者的身上,這和國家的政治、經濟、教育、社會、交通各方面都有連帶的關系?!雹?/p>
新聞以民眾福利為依歸:新聞對社會的反作用
新聞信息不但來源于社會,也會回歸社會:“新聞記者從社會里面將這些新聞采訪到手,或者寫成記事,或者寫成評論,送到工場……再送回社會。”⑩回歸社會后,新聞媒體對社會的文化、社會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影響。他說:“現代的新聞紙(報紙)對于社會文化有莫大的貢獻,在政治、經濟、教育、藝術、外交各方面,新聞紙的職能都可以充分發展。新聞紙的職能充分發展之時,它對于社會文化的推進力甚大。所以觀察一國的文化,必先觀察那國家的新聞紙?!???
因此,謝六逸先生接受了梁啟超的影響,十分強調新聞紙對社會的責任。他在《實用新聞學》教材的緒論里,引述了梁啟超《清議報一百冊祝辭并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歷》一文中關于報館責任的觀點:“報館者,政本之本,而教師之師也。惟其然也,故其人民嗜之,如飲食男女不可須臾離?!蕡笳乱娑啵w例益善;議論益精,記載益富,能使人專讀報紙數種,而可以盡知古今天下之政治、學問、風俗、事跡,吸納全世界之新空氣于其腦中。故欲覘國家之強弱,無他道焉,則于其報章之多寡良否而已矣。”并且謝六逸先生在其相關著作中多處談到了新聞紙對社會正反兩方面的影響。
謝六逸認為報紙作為社會公器,是社會的前驅,因此,報紙應該重視民眾的福利,引領社會前進,發揮對社會的積極影響作用?!皥蠹埐槐葎e的事業,它是時代的前驅,又是一種民眾的公共事業。一家報館雖是由少數的企業家辦的,但必須以民眾的福利為依歸。如果辦報的人能夠認識這一點,他們就應該引導社會向前走去,不該躲藏在環境的后面,以求媚于少數的閱者?!???
新聞對社會民眾的引導一個表現就在于新聞如同大學,對社會有一定的教育作用。謝六逸認為報紙是一所文化大學,但與學校教育有著很大的不同:“近代的報紙是一所極(好)的文化大學。而且是永無卒業時期的大學。它的學生就是全社會的民眾。普通的學校教育是在特定的時間,把特定的知識,施教于特定的學生。報紙是將非特定的知識與問題,教授非特定的學生。學校教育把原理原則教人,報紙將實際狀況教人。學校教的是過去的社會,報紙教的是眼前的社會,把現在的社會人所必需的經驗知識資料供給它的學生……”???
鑒于此,謝六逸先生進一步提出,新聞紙是人生的教科書,是人們了解社會的有效途徑?!耙粋€人的能力有限,不能經驗人世間的各種生活,也不能把所有的知識都吸收在腦里,我們每天只費少許的時間,打開報紙一看,那上面便有著鮮明的社會的縮圖。……現代的報紙,就是人生的地理教科書,人生的歷史教科書,社會教科書等等。它能指導青年,它能指導成人,甚至于隱居在‘菟裘’里的封翁,它也能暗中指導?!???此外,新聞紙還有政治、經濟、藝術、外交等各種職能,這些職能和教育職能一起,共同對社會發揮著重大的影響。
新聞紙如同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的作用,但如果新聞工作者無視眾生之福祉,則新聞如同毒物一樣于社會有著惡劣的影響。他說:“惡劣的報紙,正如毒物一般,在每天的早晚,殘殺最有為的青年,頹唐健全的國民??磮蠹埖娜说念^腦浸潤在戰爭、奸殺、盜竊、寮、酒食、冠蓋往來、買辦暴富里面。一切受苦受難之聲音,被虐被榨的實況,國際情勢的變遷,近代學術的趨向,是永遠和中國的閱報者絕緣的?!???
影響的發揮及思想源頭
新聞來自社會,又對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謝六逸借用西方新聞學理念闡述了新聞影響社會的發生機制。他認為在于報紙是人們求知的工具,而“知”會對人的精神發生作用,從而影響社會。他說:“看報的目的在于求知。看過報紙之后,即在借報紙得‘知’以后,必發生精神作用。例如‘熱河失守’的新聞登在報紙上面,被看報的人‘知’道之后,必發生悲憤的感情,此種悲憤的感情,即為一種精神作用。既發生悲憤的感情,必思如何救國,于是生出種種的愛國運動,所以能夠影響于社會。”???
報紙的這種精神作用也是社會得以組合的一個重要橋梁。社會是由不同階級不同階層的人組成的,有著各自的利益訴求。謝六逸先生援用西方社會學的理論,將社會分為基于血緣或居住地而形成的“共同社會”以及基于共同利益、環境、情感、知識、思想、禮儀等而形成的“利益社會”。此兩種社會之間本是隔膜的,但因成員之間的互相理解而得以和諧統一。而成員之間能相互理解又以相互之間精神上的溝通為前提?!靶侣劇睂Τ蓡T之間的精神溝通起著重要的作用,是社會結合的重要因素。他說:“不問‘共同社會’或‘利益社會’,凡社會的結合,必有待于成員間的互相理解。而理解的相互作用,必以成員間的精神的交通為前提。成員的精神的交通,乃是社會結合的重要的要素,‘新聞’就是社會之精神的交通的重要機關,也就是社會結合的重要的要素。無論‘利益社會’或‘共同社會’,新聞一定是為社會所需要的,它和‘社會生存’有不可分離的關系。”???
謝六逸早年留學日本,因此,他關于社會分類及新聞是社會精神機關的思想,頗有日本新聞學者的印痕。他說:日本新聞學者棟尾松治氏著《新聞學概論》,原書第一編即討論“新聞的本質”。而棟尾松治認為“新聞的本質,即社會之精神的交通機關”,是“利益社會之精神的交通機關”與“共同社會之精神的交通機關”。???而棟氏關于“利益社會”與“共同社會”對立的觀點,又來自德國社會學家鄧尼斯。因此,謝六逸又間接地受到了鄧氏思想的影響。
同時,謝六逸的新聞社會學思想無疑也曾受過梁啟超新聞思想的影響?!肮猓ㄖx六逸號光――筆者注)從青年時代開始,就喜歡讀梁啟超的著作?!???在他所編的《實用新聞學》教材的緒論里,大段引用梁氏對新聞責任的論述,顯示出謝六逸新聞思想中的梁氏痕跡。
總之,謝六逸看到了新聞媒介對社會的影響,看到了新聞媒介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文化環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交通技術環境等媒介生態空間,這些都是富有前瞻性的真知灼見。新聞與社會的交涉,涉及面是相當寬泛的,但謝六逸先生主要是從新聞信息生產環節、新聞對社會的影響兩個方面探析新聞媒體的社會性,未能從新聞媒介組織內部去研究報紙的社會性,也未能把自己提及的兩個話題進一步深入開拓,考察視野略顯狹窄。這反映出謝六逸先生作為一個資產階級的新聞學學者的局限性。但因受過中西文化的雙重影響,更兼自身的悟性與勤奮,謝六逸能以獨特的視角來研究新聞,把新聞放在社會環境里來探討的做法,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應該說是相當新潮的。
注釋:
①⑦?????????謝六逸著:《新聞教育的重要及其設施》,《謝六逸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272頁,第276~277頁,第277頁。
②③⑤⑧⑨??????????搖謝六逸編:《實用新聞學》,第8頁,第10頁,第22頁,第4頁,第4頁,第9頁,第22頁,第20頁。
④謝六逸編:《通信練習》,第1頁。
⑥⑩???謝六逸編:《實用新聞學》之第四章《新聞的職能》,第2頁,第2頁,第1頁。
???謝六逸著:《最近的感想》,選自《謝六逸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293頁。
???秋陽著:《謝六逸評傳》,貴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頁。
【關鍵詞】《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大學評價,高等教育,學生滿意度,大學同質化
大學排名雖然面臨著各種爭論,但世界范圍內的各地區和各類別的大學排名的廣泛存在和深入發展依然是不爭的事實。從中國大學排名和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角度,研究世界范圍內的主流大學排名的特點、價值取向以及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啟示,無論從哪個角度都是必要的。本文選擇美國大學新生中一半以上的學生入學參考的《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作為研究對象(王彬和艾南山,2006),在對《普林斯頓評論(The Princeton Review)》大學排名的數據來源、構成以及指標體系等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詳細分析《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價值取向,并結合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分析《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些政策性啟示。
1、《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數據來源
《普林斯頓評論》是一家主要從事美國大學入學考試輔導、大學課程評估和教育書籍出版等業務的美國商業公司,創立于1981年。1992年,《普林斯頓評論》開始介入大學排名,主要對美國的大學進行排名,并于當年出版了基于大學在校學生的紙質問卷調查的《最好大學(Best College)》一書。此后,《普林斯頓評論》通過改善調查問卷、調查形式和調查對象等內容,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大學排名;同時,2013年,《普林斯頓評論》出版了《最好的377所大學(The Best 377 Colleges)》一書,并通過其主頁公布了全美大學排名結果以及上榜高校的相關信息。
根據《普林斯頓評論》公開的網站資料(Franek,2013a),《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評價數據主要來自于對美國大學的在校學生的調查問卷及其統計結果,并在等級排名中部分參考了相關高校報送的客觀數據;統計結果的計算方法是類似于學生成績的平均節點分的計算方法,《普林斯頓評論》根據最終的計算結果對相關高校進行相應的排序,具體排序取決于具體的排名類別,而具體《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類別或組成見下文。
《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調查問卷的組成主要包括被調查者自身情況、在校學生情況、學校學術及管理水平、校園生活以及額外課程等類別的80多項具體問題。在上述具體問題中的少量問題是開放式的,絕大多數是封閉式的問題,而這些封閉式問題的備選項是根據利克特(Likert)5分量表的設計方法設計了5個備選項,被調查學生只要根據自身的判讀進行選擇即可。為便于統計問卷的具體數值,對5個選項進行不同的賦值后,然后根據類似于學生成績的評價節點分的統計方法統計不同學校的最終得分,再根據每個高校的最終得分進行排序。具體調查問卷的設計方法可參見表1的示范。《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詳細的調查問卷,由于篇幅的原因,在此略,如有讀者需要,可通過有關方式向作者索取。
《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調查對象包括從只有26個男生的深泉大學(Deep Springs College)到超過1000名學生的密西西比大學(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等美國所有高校的部分在校學生。為了提高調查的代表性和有效性,《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調查學生數從平均每所高校的125名增加到現在的325名,其中2013年的大學排名的調查學生總數達到了12.2萬名學生。在調查過程中綜合利用網絡在線問卷調查、紙質問卷調查和E-mail邀請式調查等形式。同時,《普林斯頓評論》也會不斷對已經調查統計的結果進行回訪,并根據被評價的高校和研究的需要,對調查問卷不斷進行修訂和完善。
同時,高校的師生比、入學成績、獎學金數額以及獲得資助的學生比例等少量客觀性數據主要來自于相關高校的提供,但這些客觀性數據一部分作為《普林斯頓評論》相關類別排名的依據,但大多數數據一般不作為排序的標準,只是作為上榜高校的一些信息,通過網站等形式進行公布。
2、《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組成及其評價標準
通過20多年的發展,《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2013版)主要內容包括基于所有美國本土大學的大學排行(college ranking)、最好的地區性大學排名(best regional ranking)、大學等級排名(college rating)和專業學院排名等。通過以上排行榜的,可以為學生選校和學校治校等提供參考。
全美大學排行是根據在校學生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和高校的報送的相關數據,然后根據調查數據對全美大學進行排行,而關于《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上榜高校信息可參見Franek和Braswell等(2013b)的詳細描述。
最好的地區性大學排名是《普林斯頓評論》為了給學生選擇區域性學水平和學術聲譽較好的高校提供幫助,而從區域的角度對美國高校進行了分類,但沒有對區域入圍高校進行排序,所以,這種排名與其說是排名,不如說是分類信息。
大學等級排名是《普林斯頓評論》是從學生入學和成長的角度,從入學難易程度、學生在校學習的成本和收益的權衡、學校經濟資助、學校消防安全、學校綠色教育以及校園生活質量等類別,根據學生調查問卷和相關機構提供的數據,對能夠計算得分的大學進行評分,并根據得分情況,選出上述類別中的較好大學;所以,《普林斯頓評論》大學等級排名是一種分類選優的排名,每類選優的標準不同,同時,對選出的相關類別的優秀大學并不進行嚴格的排名。
專業學院排名是《普林斯頓評論》從社會需求和學生需求的角度,選擇的美國社會比較熱門的商學院和法學院等專業學院,主要根據學生調查,并結合相關機構提供的具體數據,對能夠計算得分的大學進行評價,并分門別類的選擇得分較高的學校進行分類集中排名。
3、《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價值取向
通過以上《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數據來源及其計算方法以及排行榜的類別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體現了“學生導向、可持續發展、差異化競爭、全面績效管理和供需均衡”等的高等教育教學理念。
3.1體現了學生全面成長導向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不管是從排名的初始目的,還是從調查對象的選擇、調查問卷的設計以及信息的內容等角度,《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首要理念就是體現了學生全面成長的高等學??沙掷m發展的理念。這種理念也充分表明了美國高校在學生管理中的“學生事務和學術教育”相統一的現實(張勤,2010)。
學生全面成長導向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中的表現主要包括:
①評價標準來自于高校在校學生的評價,《普林斯頓評論》排名中的100多個類別的排名或排行,除了極個別的排名來自于學校提供的客觀數據以外,幾乎所有的排名標準都來自于對在校學生的問卷調查及其統計結果;同時,這些評價不僅來自于置身其中的在校學生的自我評價,也來自于學生相互之間以及學生對教學資源和教學環境等的全面評價;
②作為排名依據的調查問卷中問題和學生入學需求、在校學習和全面成長等學生生活和學習高度相關;
③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有機結合,主要表現為:第一,從排行榜的類別來說,不僅有與學生在校學習高度相關的最佳教授排名等排名類別,而且有與社會可持續發展高度相關的綠色水平最高的大學排名等類別;第二,從評價標準和調查問卷的內容來看,不僅有與學生學習高度相關的課堂互動教學、課外教授交流的難易以及教學資源的好壞等內容,而且包含了校園婚姻、少數民族裔和女性師生關懷等弱勢群體以及同性戀和酗酒吸毒等完全社會化的問題的調查。
3.2體現了多樣化和差異化的大學競爭性發展理念
不可否認,在大學發展過程中,不僅從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以及服務社會等功能的角度來看,而且從大學組織和資源配置等實現大學功能的角度來看,每所大學都應遵循一些共同的辦學理念和行為,但從競爭帶來效率的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高校自身的發展也需要追求約束條件下的自身收益最大化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這種理念也符合大多數美國大學的戰略定位,因為從戰略思維角度看,美國高校戰略定位是為了使自身具有更強的生命力,是為了在現有資源約束條件下讓自身的組織活力更強、耐力更強、創新力更強(王淑濱和田也壯,2008)。
多樣化和差異化的大學競爭性發展理念在在《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中的表現主要包括:
①《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沒有綜合性排名,而是從學校某一個方面并根據少量的關鍵指標給出前10名或前20名的分類排序,這充分體現了高校發展中的多樣化和特色化的發展理念;
②排名類別多樣化,這種多樣化主要變現為:第一,從學生成長的生命周期的角度,將教學過程細分為62個小類,每個小類根據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少量關鍵問題的調查結果進行分門別類的排序,不僅使排名具有可比性,而且也能充分展示相關高校的特長和特色;第二,從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需求的角度,從區域和專業的角度,對大學進行分類排名;
③本科教學過程評價的多樣化:《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不僅關注了教學過程中各類教學設施、學生生活設施、課堂教學以及課外學習等一般性大學排名,而且關注了學生、學生自治組織的影響力、少數民族裔和女同學的構成及其關心程度、已結婚學生家庭生活及其關心程度以及酗酒吸毒等方面的排名,這不僅反映出美國社會多元化的特點,也反映出美國大學內部教學過程的多樣化和特色化的特點。
3.3體現激勵先進和鞭策落實的大學評價機構的生存理念
相對于世界范圍內的大多數大學排行榜,《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并沒有按照統一的評價指標對所有參評大學進行了嚴格的綜合性的順序排名,也沒有只有僅僅對某項排名從一個方向對參評大學進行排名,這不僅反映出《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對大學多樣化和差異化發展策略的一種追求,同時也反映了《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激勵先進和鞭策落后的大學評價機構的生存理念。因為作為市場化的大學排名機構來說,總是要根據現實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生存目標(楊曉和胡波,2013),《普林斯頓評論》為了求生存,有了以上的市場生存理念是無可厚非的。
《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激勵先進和鞭策落后的理念主要表現為:①對偶評價現象的廣泛存在,在《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62個小類的主體排名中有46個對偶排名,也就是說,在23個具體某類指標的計算中,不僅根據得分公布了得分最高的20所高校,而且公布了得分最低的20所高校,比如,《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公布了學生學習最努力的高校和學生學習最不努力的高校等;這種排名不僅具有褒揚先進的作用,更具有鞭策落后的效果;②不利于高校發展的現象的評價,一般來說,大學排名總是對促進學校發展的一些要素進行評價,但很少有對阻礙學習發展的負面信息進行評價,但《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中不僅和其他大學排名一樣對促進高校發展的教師、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等進行評價,而且對不利于學校發展尤其不利于學生全面成長的酗酒、吸毒、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等學校乃至社會負面要素進行了評價,并對負面程度最高和最低等兩類高校進行了公布,這樣的負面信息的評級和公布,就不僅僅對高校全面發展具有鞭策的作用,對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作用也不可小覷;③前瞻性排名的嘗試,一般的大學排名總是從大學發展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共性的角度,通過自認為是關鍵指標的幾項數據的計算給出大學排名,而《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不僅僅集中于學生全面成長的全過程要素進行調查評價,而且從學校的環保食品支出、環保出行、節能建筑和設施以及溫室氣體排放政策等方面,進行了綠色水平最高的大學的排名,雖然,Chairy(2012)、韓延倫(2011)、王蕾(2011)以及樊穎穎和梁立軍(2012)等學者對綠色大學的概念、特征及其評價指標等內容已經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在對大學的綠色水平在一個國家范圍內進行評價并進行廣泛,這種前瞻性的大學評價行為,顯然對引領大學發展具有積極的鼓勵作用。
3.4體現社會導向的需求和供給平衡辦學的市場化理念
應該說,大學排名對高校招生產生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對一個理性的大學舉辦者和管理者來說,也應該充分認識到大學排名對高校發展的重要作用(Amanda和Kevin,2007),而《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不僅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而選擇了學生需求作為自己的核心目標之一,也從大學發展的角度,從教育供給和教育需求平衡發展的角度,設計調查問卷確定評價指標。
《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體現社會導向的需求和供給平衡的市場化理念主要表現為:
①充分體現了大學為社會提供合格人才的社會需求和大學供給平衡的市場化理念,從《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評價指標的角度來看,不僅有大學共同具有的人才培養的各類資源配置及資源管理等方面的評價指標,而且從環保課程設置和環境保護政策制定等角度,設計了社會可持續發展所要求的全面人才的指標;
②充分體現了大學對優質生源的需求和中學及社會對大學優質生源供給的市場化理念,比如在《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評價指標設計以及排名類別的設計方面,不僅有細分的大學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的相關指標的設計和相應大學排行榜的,而且有高中階段的入學成績以及本科生以進一步深造的入學成績及商學院和法學院等社會大量需要的專業學院等方面的評價指標及排行榜的。
4、《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啟示
4.1進一步完善以學生快樂成長為核心目標的教學管理體系。這方面的主要政策啟示包括:①改革大學生成長目標,充分考慮大學生學習過程和走上社會的快樂感受?!镀樟炙诡D評論》大學排名調查問卷內容設計和調查對象的選擇,給中國高等教育最大的啟示就是要改革國內高校當前普遍欠缺的學生快樂學習環境和路徑設計等教學管理體系,為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和在學習中體驗快樂而提供服務。雖然,李宗建(2012)、孔國慶(2012)和孫穎等學者們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道德和社會需求的專業素養等角度對中國大學生成長的有關指標進行了研究,但并沒有考慮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之后的快樂感受,這也從大量存在的大學校園暴力事件頻發的一些極端事件中得到說明。所以,如何讓大學生在校學習和畢業后的快樂感受充分融合到大學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是需要深入研究和盡快付諸實踐的。②樹立全面服務的理念,完善大學生的管理體制,從《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評價指標的啟示來說,中國的大部分大學至少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第一,課堂教學的互動啟發式理念和方法的完善,而不僅僅滿足于知識灌輸性質的傳統理念和方法;第二,學生課外和本校教授交流的機會的擴大,而不僅僅滿足于年輕輔導員的工作的加強;第三,學生自治組織的科學合理引導和培育,而不僅僅滿足于一般社團的發展以及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一般性呼吁。
4.2進一步完善基于學生基本素質和創新能力提升的通識教育和個性化教學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和文化氛圍。這方面的主要政策啟示包括:
①進一步完善面向專業的通識教育和面向社會的通識教育的大學通識教育機制,關于通識教育,袁川(2013)、高黎(2012)、易紅郡(2012)以及陸勇和高田欽(2012)等學者已經從通識教育和人的和諧發展、國外大學通識教育理念及其對中國的啟示等方面做了廣泛的研究,而根據《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評價指標等來看,對中國高等教育的通識教育可以有以下幾點具體啟示:第一,進一步完善基于學生全面素質培養的通識教育體制,而不僅僅局限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語言能力和就業培訓等傳統的通識教育體制,可以從學生全面快樂成長以及畢業后的社會交流能力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改革現有通識教育體制;第二,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通知教育理念和實施路徑,并結合中國國情,從跨專業課程設置和畢業生終身服務課程設置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全面發展和成長服務。
②進一步完善個性化教學管理制度,創新能力的培養一定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和個體創造潛力的前提下實現的,所以,根據《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評價指標等來看,中國高等學校可以結合中國實際,從專業課程、班級規模、教學團隊、師生互動以及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革,以便培養適應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各種類別的創新性人才。
4.3改革導致大學同質化的高等學??冃гu價機制。這方面的主要政策啟示包括:①改革高等教育績效評價機制,避免大學過分同質化,雖然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競爭有利于有社會福利的增進,但對中國很多高校來說,通過專業管制和招生計劃的強制性分配等同質化理念和思維,導致了很多不具備條件的高等學校大量舉辦了英語和法律等過度競爭性專業,顯然是資源的浪費(朱清時,2009),而《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類別及其細分的評價指標,可以給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部門一些政策性啟示:第一,實施差異化資源分配機制,并擴大市場化的資源配置范圍;第二,實施差異化的高??冃гu價機制,鼓勵高?;诒旧項l件的特色發展路徑。②改革高等學校內部的績效評價機制,從英國的劍橋大學、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和中國的清華大學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等國內外著名大學的發展實際來看,每一所成功的大學都在堅守著個性化和特色化的發展路徑(李家福和劉生,2008),同時,夏清華和徐丹等(2010)等學者也研究了大學及其衍生企業的績效評價問題,但從根據《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中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眾多指標體系以及眾多類別的大學排名來看,鼓勵高校從自身條件出發、走特色發展之路,是《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5、結論性評述
《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作為一個持續時間較長、特色鮮明的大學排行榜,其內在的特點非常豐富,論文以上的分析,是從《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數據來源、排名類比以及評價指標、體現的大學辦學理念以及對中國的政策性啟示等方面,對《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主要特點及其積極的作用進行的簡要分析。
同時,《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作為大學評價的一個類別,不管是從《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自身發展的角度,還是從《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對社會影響的角度,依然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討論和研究的方向:
①從調查問卷的調查對象的科學性來看,調查樣本的性質及其數量等依然需要進一步完善;
②從排名的評價指標的構成來看,雖然《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強調大學各項活動的在校學生的感受,但對提高大學質量密切相關的教職員工以及大學管理機構等相關主體,幾乎沒有給予關注;
③從《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推廣的角度來看,《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在中國適用性依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④從《普林斯頓評論》排名的政策性啟示及其實施的角度來看,如果進一步結合中國國旗,更深入更具體的分析《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政策性啟示及其在中國大學的實施,顯然需要進一步細化。
參考文獻:
[1]Amanda G., Kevin R., The influence of the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collegiate rankings on the matriculation decision of high-ability students: 1995–2004[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7(26.2):244-255.
[2]Chairy, Spirituality, Self Transcendence, and Green Purchase Intention in College Students[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57.9):243-246.
[3]Franek, R., Surveying students: how we do it[DB], http:///how-we-do-it.aspx, 2013a,2013-5-2 訪問。
[4]Franek, R., Braswell, L., etc. The best college[M], Random House, 2013a:57-813.
[5]Franek, R., Braswell, L., etc. The best college[M], Random House, 2013b:1-16.
[6]樊穎穎、梁立軍,中國“綠色大學”研究進展及其分析[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6):56-60。
[7]高黎,耶魯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改革與發展[J],教育評論,2012(6):153-155。
[8]韓延倫,美國高校建設“綠色大學”的經驗及啟示[J],大學(學術版),2011(3):67-72。
[9]孔國慶,大學生成長評價與傳統評價要義之辯[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7):86-88。
[10]李家福、劉生,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大學差異化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08(5):64-65。
[11]李宗建,大學生成長成才與推動高校大眾化關系論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2):34-36。
[12]陸勇、高田欽,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經驗與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12(10):189-190。
[13]孫穎,新時期大學生成長指標體系研究[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6):117-119。
[14]王彬、艾南山,《普林斯頓評論》之大學指南[J],資源與人居環境,2006(10)68-70。
[15]王蕾,我國綠色大學的內涵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述評[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5-9。
[16]王淑濱、田也壯,基于核心競爭力理念的高校差異化戰略定位及路徑選擇[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7):602-607。
[17]夏清華、徐丹、李雯,中國大學衍生企業績效的關鍵影響因素分析[J],技術經濟,2010(12):28-31,84。
[18]易紅郡,英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及路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12(12):89-95。
[19]楊曉、胡波,我國當前大學評價合理性質疑與評價目標調適[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1-4。
[20]袁川,大學通識教育與人的和諧發展[J],現代教育管理,2013(3):7-11。
[21]張勤,以學生需要為向度 服務學生全面成長:美國高校學生事務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的啟示[J],江蘇高教,2010(3):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