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4 13:14: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健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心理健康是指人對各種情況的高效而滿意的適應,是一種積極的、豐富而持續舒適的心理狀態。在高等學校退學、休學學生當中,因患有心理疾病的占總數的40%-70%,心理健康問題成為影響大學生成才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高校擴大招生,女大學生比例越來越高,而且出現了一些以女性群體為主的高等學校。從近幾年發生的大學生自殺事件中,女學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生的比例有上升趨勢。這些現象說明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其特殊性,她們改變了高等學校的心理健康組成結構,也產生著新的心理現象和問題,關注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顯得越來越重要。
一、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分層次描述
(一)關于大專女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在2008年11月第一周內,從運城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07級和08級學生中隨機選取15個班進行《癥狀自評量表-SCL90》團體測查,主試人員統一培訓和要求,測試在20分鐘內完成。共發放測試卷682份,回收653份,缺失值3份,有效率達95.74%。通過對調查問卷分類、編號后,我們用北京大學心理測評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軟件系統對所得數據輸機并初步分析,然后將相關數據導入spss12.0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結果如下。從附表可以看出,幼專女生在90個測查項目中有反應的(陽性均數為39.6)達到44%,而且接近中等程度(均分2.42)的水平。在9個健康因子中,強迫癥狀明顯,接近輕度反應,除人際關系、抑郁、焦慮得分也較高,標準差相對也較大,說明有部分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問題比較嚴重。軀體化得分最低,說明女生生理健康狀況良好。與1986年全國常模比較可以看出,除軀體化因子效應明顯(顯著水平為P=0.011<0.05)較低外,其余因子都有更強的顯著的效應(顯著水平為P=0.000);與高三學生常模比較發現,除強迫癥狀效應基本無差異(顯著水平為P=0.048<0.05)外,其余因子(人際關系和精神病性除外)都有更強的顯著的效應(顯著水平為P=0.000);與大學生常模比較可以看出,除強迫癥狀、恐怖效應基本無差異(顯著水平為P=0.049、P=0.045,接近P=0.05臨界點)外,其余因子(人際關系和焦慮)都有明顯的更弱的效應(顯著水平為P=0.000)。
(二)本科大學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分析2003年,王彥如遵循分層抽樣的原則,對山西省15所大學本科院校按照性質分為6類,即:綜合院校、醫學類院校、財經類院校、理工類院校、師范類院校、農業院校,選取了山西大學、山西醫科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山西師范大學、山西農業大學、華北工學院等7所學校,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按性別、專業等人口學特征比例抽樣并進行個別測查,測查中女大學生樣本為488名,研究發現,除了敵對外,女生在其他各因子以及總均分上得分均高于男生,其中在抑郁、焦慮及恐怖這三個因子中顯著高于男生得分。這一結果與一些相關研究較為一致。我們認為,由于女性生理特點以及社會上長期形成的一些思想,我們對女生的教育比較保守,女性在行為方式等方面受到一定的約束,因此造成女生對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而且由于社會仍存在的一些偏見,女大學生面臨的社會競爭更為強烈。同時考慮到女大學生本身的女性心理特征,使得女生在面對各種成長與發展的問題時表現出更多的不適應。
(三)本科學院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漳州師范學院的張靈聰和趙廣平根據2001年—2006年對14714名女生進行了SCL-90測查,建立了該校女生常模。結果表明,SCL-90各因子分和總分存在性別差異,女生得分普遍高出男生,達到統計學上的顯著。研究結果還表明強迫癥狀、人際敏感、抑郁三因子是女生心理方面較普遍的問題;隨著癥狀的逐漸加重,敵對因子的檢出效率加強。研究的結果與量表協作組的結果不一致,量表協作組全國常模認為男女間總體上并無顯著差異;與以往研究大學生群體SCL-90的性別常模資料相同點是承認性別差異,不同的是量的比較方面存在不一致。這一結果提醒人們大學女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與大學生群體有較大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說明漳州師范學院的學生的心理狀祝有一定的特殊性。
二、問題分析
從以上三個有代表性的女性群體心理健康狀況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總體低于男生,而且在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表現,反映出來的問題主要和女性生理、傳統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因素有關。
(一)傳統文化和教育對女生強迫癥狀形成的影響強迫癥狀是指那些明知沒有必要,但又無法擺脫的無意義的思想、沖動和行為。根據調研結果發現,大專女生和本科學院女生強迫癥狀排在9個因子首位,大學本科女生也表現明顯。根據唐登華等學者觀點,強迫癥狀的出現是對一些正當情緒長期壓抑的結果。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女性就應該溫文爾雅、知書達理并且要“走不露足,笑不露齒”,能忍辱負重和任勞任怨,這種文化在父母傳統教育、各種價值觀并存的今天,對女生不能沒有約束力。但今日世界誘惑多多,作為自然的人,女生的人之本性不能不受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到激發,但理性又要求她不能擅越雷池。這種觀念與本性的沖突必然使女生嚴格壓抑自己性情。特別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我們所舉樣本主要是師范院校,而師范教育更是要求學生要“以身垂范”,女生就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了,這還不說很多女生還是“完美主義”的奉行者。
(二)生理特點、性格等因素是女生抑郁的重要根源男女生理差異對心理的影響是巨大的,如腦成熟的時間、速度,語言及手的動作等。大學階段的女生正處于性成熟早期,而且有非常強烈的愛情需求和“家”的歸屬感,但現實又不允許她們公開談婚論嫁,還有大量的作業等問題困擾她們。從性格來看,很多女生都屬于偏內向類型,特別是在傳統禮教家庭中長大的女孩。根據胡勝利對廈門市10所中學調研結果,中學女生除敵對、偏執和其他3個因子分和男生的性別差異不顯著外,在其余7個因子分和總均分上均極其顯著地高于男生的得分,這一結果與工極盛等人的結論極為相似,可見,女生心理健康狀況從中學開始就已經表現出高危性了!由于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等問題不能盡快消除,抑郁癥狀便較多地表現出來。在筆者接訪中,還發現女生在秋冬季節抑郁癥狀明顯,可能跟其心思細密、多愁善感的思維特點有關。在男性缺乏的女子院校,這類女生抑郁苦悶,生活興趣減退,動力缺乏,活力喪失,還表現出失望、悲觀以及與抑郁相聯系的認知和軀體方面的感受,有的還產生了有關死亡的思想和自殺觀念。
(三)社會文化和生存環境加劇了女生的人際關系敏感人際關系敏感主要是指某些人際的不自在與自卑感,特別是與其他人相比較時更加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突出。在人際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顯的不自在,以及人際交流中的不良自我暗示,消極的期待等是這方面癥狀的典型原因。從山西省大學生和漳州師院女生調研情況看,人際關系敏感突出,相對來說運城幼專女生這方面問題不大,這可能與學校存在男生多少關系密切,因為大學生異性之間的交往需要較高的技巧,在目前獨生子女主流的情況下,很多學生缺乏對異性心理了解,也沒有習得與異往的技巧,異性人際關系緊張很明顯。特別是女生在學習、求職中與異往時,因為“性騷擾”等不良現象使她們心理更加緊張,加上社會對女性就業的歧視存在,也使他們缺乏安全感,恐怖加上天生敏感的特點導致了她們的不安全感增加,產生了人際交往困難甚至無助的不良心理。超級秘書網
三、對策建議
鑒于目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和原因分析,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必須關注這一群體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從教育教學、思想工作、社團文化、職業關懷等多維度地進行干涉。據漳州師院數據調研分析,女大學生雖然心理健康因子得分水平較男性高,但得病檢出率卻在統計學水平上顯著小于男生,就是說女生的心理發病率相對較低,這就要求我們要以教育為主、預防為主、防護為主?;静呗钥梢圆扇№樒渥匀环?,因為任何心理癥狀都有一個發生、發展、、減弱和消亡的過程,要相信自己的心理調節能力,以免緊張、恐怖加重心理狀況;二是采取宣泄療法,對家人和同學說出心理創傷和緊張恐懼心理,把內心的痛苦發泄出來,學??梢远嘟M織一些團體咨詢活動,讓學生有機會發泄積累的情緒;三是對已經出現強迫癥狀等心理問題的學生,要積極轉移注意力,盡可能地把時間安排得緊湊,使自己沒有時間去實施諸如反復檢查門鎖等強迫行為,同時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可以選擇運動鍛煉和戶外活動來充實生活,減輕強迫心理的干擾。對于少數癥狀明顯的可以用心理治療,最好是把個體心理輔導和團體心理咨詢結合起來,這樣有利于心理健康恢復和鞏固。當然,學校應該積極創造條件,建設積極的女性校園文化氛圍和職業幫助政策,使女生心靈充滿陽光和自信的力量。
眾所周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緣起,是對教育的憂思,即是對大學生出現的異常心理,甚至輕生自殺、傷害他人生命等問題而展開的。但隨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都會遇到一些相似的情況和困頓,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難以解決大學生心理更深層次的思想認識問題。那么怎樣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發揮優勢,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呢?可以說,生命教育的產生與發展,為破解這一困惑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方向與方法。一定意義上講,同樣緣起于對當前教育憂思的生命教育,既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也是其教育的進一步拓展、深化與升華。也就是說,對大學生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不僅要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把握其心理病理,予以心理疏導;更要關注他們的生命觀,了解其思想認識,予以人文關懷,培養其正確向上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只有這樣,方可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走向“越來越關注大學生心理問題與心理病理”的極端,脫離大學生的思想實際與教育本原。正如有關專家談到的,“青少年自殺不能簡單歸因于心理問題”,青少年對生命、生活的態度是自殺現象的又一個重要原因,要降低自殺率,必須從正確的人生觀建構上著手,改變青少年對生命與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態度。
從這一層面上講,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視的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教育,生命教育也正好是其教育的補充、拓展與深化。為了促進以往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內容與方式上的轉變,促使大學生回歸自我精神的把控,真正感到生活的價值和快樂,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生命教育為導向,突破原有的學科架構,重新構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以重新回到關注學生的價值和潛能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上來。實踐證明,只有在生命教育的基礎上,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確保大學生在生理、心理、社會性以及靈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均衡地發展,根本破解大學生心理異常與疾病以及造成嚴重后果等突出問題,真正使大學生珍愛生命的美麗,健康成長,順利成才。再從相關理論分析來看,預防與矯治大學生心理異常雖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之一,但在面臨大學生“三觀”方面偏差而產生各種錯誤認識之時,心理健康教育則往往顯示出有些無奈與無力。對此,學者進行了多層面的探索。其中人本心理學的創始人羅杰斯提出“當事人中心療法”。這一理論最突出的是,要相信當事人的自我成長的力量。這即是講,對其當事人存在思想方面的偏誤時,要運用人本的理念與技巧,對其首先能夠理解與接納,然后促使當事人去自我反省,進而促使他能夠逐步趨于積極的方面而不斷進步。顯然,這種精神力量的原源是哲學,也就是最高認識層面上對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考量。超個人心理學一樣關注人的生命與精神世界。這一理論在診治心理問題時,在很多方面與生命教育是相同或相似的,特別是其提出的要極好地診療人的心理問題,必須直面人的思想認識,也只有在精神層面解決了人的思想問題,“人”才能夠產生本質性轉變,對心理健康教育不啻他山之石。從這些理論分析可見,重新審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其教育的目標,重要的是需要以生命教育為導向,并將其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之中。
二、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需以生命教育為基礎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要想不斷地豐富與完善,就不僅要適時地拓展本學科的知識與理論,更重要的是要及時地吸納與融入生命教育的內容。從教育的內涵與外延上看,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更深、更寬。眾所周知,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所關注的主題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如大學生的貧困與就業的壓力、學習與交往的困頓、前途與情感的迷茫、現實與責任的逃避以及對生活的悲觀、對生命的漠視等,但二者所關注的側重點是極不相同的。對于這些問題,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首先認為是心理問題,并會相應運用心理學的方法進行分析和采取措施。不可否認,這些措施的確使大學生有了進行心理疏導的路徑和破解心理癥結的方案。然而生命教育不僅僅局限于這些方面,它關注的是更深層次的有關生命問題,如壓力所引起的生命價值問題、困頓所引起的生命意義問題、逃避所引起的生命責任問題、冷漠所引起的生命權力問題等等。由此可見,生命教育更凸顯了教育的本質與本原。為此,要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就需以生命教育為基礎,吸納、拓展與充實其相關的內容。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調查,教育內容的選擇與確定,主要針對的是如何破解大學生遇到的現實問題。就其具體內容來看,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對的是,大學生面臨的親情、友情和愛情問題以及擇業、擇偶和學業問題等。這些現實的問題,確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在特別重視當前直接迫切的現實問題的情境下,恰恰忽視或輕視了大學生生命意義的主題教育內容。
從二者教育的本質與相關性來看,只有以生命為主線和目標,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欣賞生命的美好,懂得生命的可貴,明晰生活與生存的意義,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才能進一步地深化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實效。高校教育的實踐也說明,當學生從內心感悟到生命教育與自我人生共振時,就會使他們油然產生對生命強烈的敬畏與尊重,進一步在內心深處對于自我“三生”,即生存、生長與生命產生良好的向前向上的反思與反省,會以樂觀的態度對待與解決自我所遇到的各種心理的或現實的問題。由此而言,生命教育內容是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層、更根本的教育內容和有機組成部分,是當前深化與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基本方面。然而,提出與主張在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選擇上要注重大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他們的生存、生活與生長,并不是把生命教育內容機械地搬過來,硬塞進去,而是為了改變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偏頗,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設計過分注重心理理論與技能的片面性,使學科理論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搭起一座相通的橋梁,進而使科學理論既能夠促進學生基本智能的提升,又能夠培養大學生正確地了解與理解生命及其意義,并積極地追求與創造生命的價值。此外,生命教育還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沒有開展的內容,比如休閑與養生教育、生命的尊嚴與權利教育、生命倫理與死亡教育、女性的家庭教育等等。這些方面的內容從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來看,似乎離題很遠很偏,但仔細分析一下,它其實是很近很正的。在一個凸顯人文教育的當今時代,面對這些問題,應該說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而不是要以生命教育壓縮或替代心理健康教育。這就是說,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借鑒和融入生命教育的內容,使其教育重新面對大學生的現實,并從他們的現實世界中凝練教育材料,致力于培養他們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快樂的生命意識,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充實與完善。
三、優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需以生命教育為參照
如上所述,以認識、尊重、完善、成全、呵護、超越生命為目標的生命教育,更具有教育的原本性與基礎性。為此,改進與深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其教育目標與內容應以生命教育為基礎和導向,而且其教育方式也需借鑒與運用生命教育。具體來講,就是注意與強化下面幾點。首先,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關懷。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屬于不同的系統和模式,在理論基礎上,前者側重心理科學,后者側重人文社科;在指導思想上,前者側重科學規律,后者側重社會價值;在指向對象上,前者側重個性差異,后者側重群體同性;在注重問題上,前者側重心理行為,后者側重思想精神;在措施方式上,前者側重訓練咨詢,后者側重教育關愛;在達成目標上,前者側重健康的“心”,后者側重完善的“人”。由此對比,就可以顯明地看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明顯偏重于心理理論的教育,而對大學生心理潛能的挖掘及心理品質的培養重視不夠,甚至輕視或忽視了人文精神方面的培養與關懷,尤其是較嚴重地影響了大學生學習心理學的興趣,以至對心理教育造成誤解,將其理解和定位于不良心理的治療。為此,開展與深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注意糾正以往對心理知識講授上的偏頗,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性質與關懷,促使大學生積極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欣賞生命的美好,維護生命的尊嚴,追求生命的價值。其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動體驗。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一個不可輕視與忽視的現象是,教育者往往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心理健康知識的講授上,而沒有注意課堂的交互作用以及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從教育的現狀分析可以看出,其教育的癥結在于,學生面對心理健康課堂,自己清楚自己的問題何在,同時也曉得怎么樣去克服與改變目前這種狀態,但是在實際行動與行為上沒有切實的轉變。分析其成因,即是忽視了極其重要的體驗環節,學生沒有真實的感受。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有關家庭教育這個概念,我國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予以了分析,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例如,有學者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學生的父母親(包括學生的年長者)在家庭中對他們孩子所實施的教育;還有學者認為,家庭教育應包括兩方面的教育:一個是學生父母親對自己子女的教育,另一個就是學生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教育,其中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教育,應是最為主要的教育。此外,還有部分學者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學生的父母親對學生所進行的一種培養教育,也就是在學生家庭中,其家長根據一定的社會發展需要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自覺地有意識地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及自己的生活實踐,來對他們子女的學習生活施加一定的影響,以期讓他們的孩子能朝著他們所希望的預期目標發展??偠灾?,家庭教育就是學生家庭成員之間所進行的相互之間的教育;在這個家庭中,不管是長者對幼者,還是幼者對長者,所有的有意識有目的施加的影響,都應屬于家庭教育。本文中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在學生家庭中,其父母親及其家庭成年人對他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施加影響及教育的過程。
(二)家庭教育的特點
1.家庭教育具有啟蒙性和早期性
在小孩出生之后,其原生環境就是他第一次接觸的環境,其父母親是孩子最早接觸的人,因而從某種程度上可以這樣認為,人生整個受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就是家庭教育。對于一個人一輩子的發展狀況,家庭教育起著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眾所周知,人的教育是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家庭教育就是這項系統工程的基礎。因此,學生在學校里所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或多或少都可在學生家庭里反映出來,而學校在實施教育過程中所發現的很多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其根源均可從學生家庭教育中進行追溯。
2.家庭教育具有連續性和全面性
小孩出生以后,絕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與自己父母親在一起的家庭里,并不斷地受到來自家庭各方面的影響和教育。這種家庭教育總是在自覺與不自覺、有意與無意中進行著,無論是通過哪種形式、在哪個時間實施教育,都是家長通過自身的一舉一動來對他們的子女進行隨時隨地的影響和教育。這種教育既影響到孩子平時的生活習慣及談吐品行,而且還影響到孩子一生的品行道德,具有極大的潛移默化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具有明顯的全面性和連續性的特點,這種來自學生家庭的、能夠影響到學生一生的終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體現出學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學生家庭的價值觀。
3.家庭教育具有明顯的滲透性和感染性
實踐表明,能對小孩心理健康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主要有:家長的學歷知識、家長的教養方式、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的情緒氛圍。小孩與其父母親之間的天生親緣和血緣關系,使得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小孩產生強烈的感染作用,對于自己父母親的一舉一動,小孩往往能夠做到心領神會。而一個家庭氛圍越和諧、親情越濃厚,越能促進小孩心理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家長及其家庭其他成員所持的態度,極易引起小孩的共鳴,因而家庭教育具有較為明顯的滲透性和感染性。
二、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分析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且學生家庭教育的具體方式,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因此,家長的教育方式,將極大地影響著孩子的發育和健康成長。
(一)強迫式家庭教育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所帶來的影響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的部分高等院校和學生家長,把學生成才與否界定在學業優差和能否順利找到一份好工作上,而對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他們素質能力的培養,卻考慮不夠。這樣,就使得許多家庭在對他們子女進行家庭教育時,采取強迫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例如,采取命令、懲罰的方式來強迫孩子學習,更有甚者,采取打罵的方式來逼迫孩子進行學習;在孩子學習期間,為了能快速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而制定出一些硬性學習指標;一旦孩子未能完成這些硬性學習指標,就采取罰、打等極端方式來對待。顯然,長期在這種強迫性家庭教育方式下生活的孩子,極易產生自卑等性格特征。這些孩子一旦形成這種性格特征,就對學習充滿著恐懼、厭煩,對生活充滿著痛苦。因此,在這種強迫式家庭教育下,學生極易形成極為強烈的自卑情緒,甚至會得諸如強迫癥等精神方面的疾病。由此可見,強迫式這種家庭教育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但由于這種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一味地對孩子進行嚴格要求,極大地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長期在這種強迫式家庭教育下的孩子,先不論他們能不能成才,以他們這種不健全的心理狀態進入大學學習,一碰到困難、挫折,且這些困難、挫折無法得到及時解決時,就會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二)放羊式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帶來的影響
與上述的這種家庭教育方式正好相反,放羊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則是以聽之任之的教育態度來對待孩子,家長對于孩子的學習狀況不聞不問,只要讓孩子進入學校學習就可以了,其他的就與家長沒有任何關系了。這種家庭教育方式,更多地是出現在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身上,因為這些孩子的家長一直在外打工,對于孩子的學習,根本沒有時間顧及,因而就出現了對孩子學習不聞不問的狀況;只要能及時給孩子繳納學費、給孩子按月寄生活費就很不錯了,其他的諸如孩子的生活困難、心理健康問題等一概不予以理睬,全部推到學校方面。在這種家庭教育方式下,學生極易產生放縱自由的性格特征,一旦進入大學,在與人交往中就容易出現散漫、缺少團體合作的意識,而且更多的時候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處理事情。長期形成的性格缺陷日漸暴露出來,在一定條件下就引發出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民主式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帶來的影響
總的來看,民主式家庭教育這種方式,是在總結和吸收以上兩種家庭教育優點、有效克服其缺點的基礎上產生的。在這種家庭教育方式中,作為學生家長,他們能夠在尊重子女的基礎上,與孩子積極地交流,并且幫助解決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對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某些閃光點,能夠及時發現并予以充分的肯定;對于孩子在學習中做得不好的地方,能及時予以指出,并與孩子合作一起進行解決。此外,這種家庭教育方式,對于孩子綜合素質的提高是極為重視的,家長非常注重孩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因此,這種家庭教育方式,能夠真正體現出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當孩子遇到問題,特別是有關心理方面的問題,就能及時予以溝通和幫助解決,這不僅能讓孩子形成獨立、堅強的性格特征,而且還有利于孩子具備健康、自信的人格魅力,因而在他們進入大學以后,就能較好地處理各種人際關系,促使他們朝著健康、陽光的方向發展。當然,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并非單獨出現的,也不是無條件就可以進行實施的,通常這種家庭教育方式的成功實現,要具備以下條件:第一,學生家庭要具備一定的經濟收入;第二,學生的家長都應具備比較高的文化水平;第三,學生的家庭應具備團結協作的家庭氛圍。在實際當中,有些學生家庭并不全部具備這些條件,但這些家庭仍然可以培養出較為優秀的人才,屬于這種群體的并不多,而且從總的來看,缺少其中某些條件的學生,在他們進入大學之后,也比較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三、結束語
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把心理健康教育僅僅看作智育的附屬品,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耍嘴皮,空對空”的觀點還有相當的市場,造成很多醫學院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經費投入無明確規定,更缺乏長遠的經費投入規劃。相當一部分醫學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只能維持低水平的工作,難以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建設研究、教材建設研究、制度建設研究、教育教學研究。有些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工作(主要指心理咨詢工作和心理輔導工作)不計入教學工作量,教師得不到相應的報酬,嚴重影響了心理健康教師的工作熱情。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單一
目前,各醫學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針對全體學生的課堂教學和針對少數學生的個別心理咨詢、心理輔導。團體輔導活動、心理行為訓練、書信咨詢、網絡咨詢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還開展得較少。還沒有形成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為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課內與課外教育、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專題講座、宣傳欄、心理健康宣傳月、宣傳日等有助于營造增進心理健康良好氛圍的活動開展得不多。尤其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如何通過網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須應對的課題。高校在這方面的探索研究還遠遠落后于形勢的需要。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醫學化傾向
這種傾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以“調試”和“治療”即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排除心理障礙或危機干預為出發點,甚至主張應用藥物或醫療技術對學生進行心理治療,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當成心理醫生。個別醫學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不具備行醫資格的情況下,擅自給學生進行藥物治療或儀器治療。這種傾向的存在不但混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與醫療單位專門心理醫生的區別,而且背離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另一方面,把多數大學生中存在的發展性心理問題當作疾病對待,造成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恐懼。
4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化的傾向
(一)在體育鍛煉中能夠形成一定的社會交往面,從而有利人們改善其人際關系。
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程度越來越高,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相應地,人們的社會聯系面也越來越窄,必要的人際交往也日益淡漠,然而在社會化進程日益加劇的現代社會,要求人們必須具有與人協作的能力。早在十幾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說明現代人的綜合素質中就提出了與人溝通與協作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有效地培養和發展了人們與他人協作與配合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培養和發展人們的心理素質,使之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
(二)通過體育鍛煉能夠有效地療治學生的心理疾病。
體育鍛煉在現代心理學界已被公認為是一種較好的心理治療手段,特別是對精神分裂癥、神經官能癥等病癥具有很好的療效。盡管在目前來看,心理上疾病的產生原因以及為什么體育鍛煉有利于治療心理疾病還沒有十分扎實的理論基礎,但是在大量治療實踐中已證明體育鍛煉是一種療效很好的治療手段,并在國內外開始流行。但是,筆者必須指出只有科學的體育鍛煉才可能有利于心理疾病的治療。
(三)通過體育鍛煉有助于大學生在人格方面的健康發展。
大學生通過體育鍛煉,除了培養和發展其上述能力外,還能使其性格得到磨練,使其變得更加樂觀、開朗、剛毅和堅強。在體育鍛煉中,促進大學生學會對自身動機以及需要進行合理地控制,從而促進其個性傾向性向著成熟方向發展,使其克服孤僻,在運動中學會淡忘痛苦與煩惱,學會人際關系的有效協調,擴大自己的社會交往面,從而培養和提高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世界著名學者麥亦尼在其著作中提出:游戲和運動對人們具有巨大的樂觀、保持友誼、消除緊張、啟發獨創等心理保健價值。
(四)通過體育鍛煉有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人們在所有的行為活動中,良好的意志品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行為結果的好壞,所以良好的意志品質對大學生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而筆者認為,大學生的良好意志品質可以通過大量的體育鍛煉而形成。體育鍛煉的基本特點就是要求人們在鍛煉過程中需要克服大量的來自主客觀的障礙與困難,所以體育鍛煉是培養和發展大學生意志品質的重要手段。
二、如何在高校體育教學中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一)在高校體育教育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強化學生的自我認識。
因為每個學生都有其獨有的特點,所以要有針對性地對待每個學生,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自身的特長與優勢,以及自身的不足之處,能夠客觀恰當地評價自己的性格與能力,還能使自身的潛能得到充分發展,從而使運動成績得到有效提高,也使體育鍛煉效果得到明顯提升,同時學生也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自身價值所在,從而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
(二)老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努力創造學生間互相了解和互相協作的機會。
在當前高校的體育課教學內容中涉及到大量的需要多人協同合作才能順利完成的體育項目,如跆拳道、舞蹈、球類等等。在體育教學中,師生間、學生間往往都是利用身體動作、表情、手勢等等方式進行交流,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進行著間接的或直接的交流與接觸,不經意間產生親近感,以及安全感與自信心。老師在活動開始前,要合理分析學生的技術水平,盡可能讓技術水平相差不多的學生進行搭配,或者女生由男生帶,或者技術水平低的學生由技術水平高的學生帶。在適當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間交換搭當,使其交往面得到一定的擴大,從而認識和交往到更多朋友。
(三)努力使學生通過體育學習而獲得對自身情緒進行調節的方法與手段。
在體育鍛煉中,學生的情感體驗既深刻又強烈,在憂傷與憧憬、歡樂與痛苦、挫折與時取、失敗與成功的情感交織中,可以促進學生在調節自我情感方面的能力發展,從而促進學生情感更加成熟。鼓勵學生通過體育鍛煉去渲泄自己的不良情緒、釋放生活學習中的壓力。
(四)老師在體育教學中努力培養和發展學生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優良品質。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有關家庭教育這個概念,我國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予以了分析,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例如,有學者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學生的父母親(包括學生的年長者)在家庭中對他們孩子所實施的教育;還有學者認為,家庭教育應包括兩方面的教育:一個是學生父母親對自己子女的教育,另一個就是學生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教育,其中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教育,應是最為主要的教育。此外,還有部分學者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學生的父母親對學生所進行的一種培養教育,也就是在學生家庭中,其家長根據一定的社會發展需要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自覺地有意識地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及自己的生活實踐,來對他們子女的學習生活施加一定的影響,以期讓他們的孩子能朝著他們所希望的預期目標發展??偠灾彝ソ逃褪菍W生家庭成員之間所進行的相互之間的教育;在這個家庭中,不管是長者對幼者,還是幼者對長者,所有的有意識有目的施加的影響,都應屬于家庭教育。本文中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在學生家庭中,其父母親及其家庭成年人對他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施加影響及教育的過程。
(二)家庭教育的特點
1.家庭教育具有啟蒙性和早期性
在小孩出生之后,其原生環境就是他第一次接觸的環境,其父母親是孩子最早接觸的人,因而從某種程度上可以這樣認為,人生整個受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就是家庭教育。對于一個人一輩子的發展狀況,家庭教育起著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眾所周知,人的教育是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家庭教育就是這項系統工程的基礎。因此,學生在學校里所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或多或少都可在學生家庭里反映出來,而學校在實施教育過程中所發現的很多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其根源均可從學生家庭教育中進行追溯。
2.家庭教育具有連續性和全面性
小孩出生以后,絕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與自己父母親在一起的家庭里,并不斷地受到來自家庭各方面的影響和教育。這種家庭教育總是在自覺與不自覺、有意與無意中進行著,無論是通過哪種形式、在哪個時間實施教育,都是家長通過自身的一舉一動來對他們的子女進行隨時隨地的影響和教育。這種教育既影響到孩子平時的生活習慣及談吐品行,而且還影響到孩子一生的品行道德,具有極大的潛移默化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具有明顯的全面性和連續性的特點,這種來自學生家庭的、能夠影響到學生一生的終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體現出學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學生家庭的價值觀。
3.家庭教育具有明顯的滲透性和感染性
實踐表明,能對小孩心理健康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主要有:家長的學歷知識、家長的教養方式、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的情緒氛圍。小孩與其父母親之間的天生親緣和血緣關系,使得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小孩產生強烈的感染作用,對于自己父母親的一舉一動,小孩往往能夠做到心領神會。而一個家庭氛圍越和諧、親情越濃厚,越能促進小孩心理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家長及其家庭其他成員所持的態度,極易引起小孩的共鳴,因而家庭教育具有較為明顯的滲透性和感染性。
二、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分析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且學生家庭教育的具體方式,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因此,家長的教育方式,將極大地影響著孩子的發育和健康成長。
(一)強迫式家庭教育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所帶來的影響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的部分高等院校和學生家長,把學生成才與否界定在學業優差和能否順利找到一份好工作上,而對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他們素質能力的培養,卻考慮不夠。這樣,就使得許多家庭在對他們子女進行家庭教育時,采取強迫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例如,采取命令、懲罰的方式來強迫孩子學習,更有甚者,采取打罵的方式來逼迫孩子進行學習;在孩子學習期間,為了能快速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而制定出一些硬性學習指標;一旦孩子未能完成這些硬性學習指標,就采取罰、打等極端方式來對待。顯然,長期在這種強迫性家庭教育方式下生活的孩子,極易產生自卑等性格特征。這些孩子一旦形成這種性格特征,就對學習充滿著恐懼、厭煩,對生活充滿著痛苦。因此,在這種強迫式家庭教育下,學生極易形成極為強烈的自卑情緒,甚至會得諸如強迫癥等精神方面的疾病。由此可見,強迫式這種家庭教育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但由于這種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一味地對孩子進行嚴格要求,極大地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長期在這種強迫式家庭教育下的孩子,先不論他們能不能成才,以他們這種不健全的心理狀態進入大學學習,一碰到困難、挫折,且這些困難、挫折無法得到及時解決時,就會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二)放羊式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帶來的影響
與上述的這種家庭教育方式正好相反,放羊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則是以聽之任之的教育態度來對待孩子,家長對于孩子的學習狀況不聞不問,只要讓孩子進入學校學習就可以了,其他的就與家長沒有任何關系了。這種家庭教育方式,更多地是出現在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身上,因為這些孩子的家長一直在外打工,對于孩子的學習,根本沒有時間顧及,因而就出現了對孩子學習不聞不問的狀況;只要能及時給孩子繳納學費、給孩子按月寄生活費就很不錯了,其他的諸如孩子的生活困難、心理健康問題等一概不予以理睬,全部推到學校方面。在這種家庭教育方式下,學生極易產生放縱自由的性格特征,一旦進入大學,在與人交往中就容易出現散漫、缺少團體合作的意識,而且更多的時候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處理事情。長期形成的性格缺陷日漸暴露出來,在一定條件下就引發出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民主式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帶來的影響
總的來看,民主式家庭教育這種方式,是在總結和吸收以上兩種家庭教育優點、有效克服其缺點的基礎上產生的。在這種家庭教育方式中,作為學生家長,他們能夠在尊重子女的基礎上,與孩子積極地交流,并且幫助解決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對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某些閃光點,能夠及時發現并予以充分的肯定;對于孩子在學習中做得不好的地方,能及時予以指出,并與孩子合作一起進行解決。此外,這種家庭教育方式,對于孩子綜合素質的提高是極為重視的,家長非常注重孩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因此,這種家庭教育方式,能夠真正體現出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當孩子遇到問題,特別是有關心理方面的問題,就能及時予以溝通和幫助解決,這不僅能讓孩子形成獨立、堅強的性格特征,而且還有利于孩子具備健康、自信的人格魅力,因而在他們進入大學以后,就能較好地處理各種人際關系,促使他們朝著健康、陽光的方向發展。當然,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并非單獨出現的,也不是無條件就可以進行實施的,通常這種家庭教育方式的成功實現,要具備以下條件:第一,學生家庭要具備一定的經濟收入;第二,學生的家長都應具備比較高的文化水平;第三,學生的家庭應具備團結協作的家庭氛圍。在實際當中,有些學生家庭并不全部具備這些條件,但這些家庭仍然可以培養出較為優秀的人才,屬于這種群體的并不多,而且從總的來看,缺少其中某些條件的學生,在他們進入大學之后,也比較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三、結束語
要保持心理健康需要長期的維護,唯有在一個持續積極的心理狀態下,大學生才能夠對于生活中所面對的各種問題和情況作出正確的判斷,并通過合理的方法予以解決,有利于大學生在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當中穩定發展。然而,根據數據調查統計,我國高等院校每年都會出現數十人自殺的情況,平均每五名大學生當中就有一位具有心理障礙,因此,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事實上并不容樂觀。大學生的抑郁、焦慮、強迫、人際關系問題以及環境適應能力薄弱、人格障礙等現象占據全國大學生統計數據的16%-30%。近年來,人們不難在新聞報道中看到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人群做出一些荒誕、恐怖的事件,同學之間互相殘殺的現象,這些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問題的突出表現。處于社會轉型發展的這一大環境之下,大學生面臨的社會壓力和生活壓力日漸增大,心理上的障礙也隨之呈現上升趨勢。大學生階段是心理產生激烈變化的時期,心理的發展和成長面對一系列的困惑與不安。由于我國經濟實力在迅速增強,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日益提高,在大學生群體當中,就會出現身體發育與心理發育不平衡的現象。心理能力仍沒有成熟到能夠真正控制生理能力的地步,所以大學生在行動上會較為沖動,心理驅動力具有積極的一面也有偏激的一面。要消除大學生的心理障礙,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磨練過程。
二、音樂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意義
(一)培養豐富感情
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通過音樂教育能夠為大學生開拓感性抒發的平臺,音樂的欣賞本身就是一個情感的體驗過程。大學生在聆聽不同類型的音樂時會產生不同的心情波動。音樂通過旋律的構成,能夠演繹出不同的心理狀態,歡快俏皮的旋律能夠讓學生心情變得開朗;緩慢悲傷的旋律能夠讓學生體會到音樂當中濃厚情感的流淌;而激昂向上的旋律能夠為學生增添激情與力量。通過這樣一種音樂熏陶的形式,大學生能夠在美好的環境下感受到生活的真諦,從而讓那些悲傷、孤僻、極端的心境得到改善,使學生變得開朗而感性。
(二)樹立正確價值觀
大學生群體中之所以會發生類似馬加爵錘殺同學的事件,是因為當代大學生在心理健康上會受到不正確價值觀的誘導。受身體狀況、學習成績亦或是家庭環境等條件限制,當代大學生更多的從利益與滿足角度來理解和認知價值觀念,長此以往,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社會整體的發展都具有消極影響。而優秀的音樂作品具有一定的故事性,通過恰當的音樂選擇賦予心理健康教育實際意義,優美的旋律、變換的節奏以及音樂的創造背景和著作者創造是的心態,在音樂教育過程中將相關的知識滲透給學生并加以欣賞引導,能夠讓大學生對音樂產生深刻的印象和感染,讓大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下感受他人的故事,得到啟發。音樂能夠在這種教育形式下深入到大學生的潛意識當中,與之產生共鳴,進而規范大學生的審美意識,對世界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從而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
三、輔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音樂教育方法分析
(一)音樂聆聽方法
聆聽是溝通的橋梁。通過有意識的為學生選取與之心態相適應的音樂旋律和故事,讓學生進行簡單的聆聽,這是利用音樂來改善學生心理狀態最為直觀而簡單的方法??梢砸詢灻赖囊魳纷鳛楸尘?,同時為學生灌輸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在音樂的配合之下,學生能夠更進一步理解自身是否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以及如何使之化解。讓學生感受到被理解的音樂語言的暗示,讓學生能夠在音樂環境下放松心情,敞開心扉,讓學生自身能夠理解其真實的內心,為學生創造一個釋放的空間。經相關教育者的引導,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構建。
(二)主動參與方法
這種音樂教育方式注重的是學生的實踐參與程度,也就是讓學生能夠對音樂進行親身體驗,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得到心靈的慰藉和放松。可以在學校中組織樂隊、合唱團體亦或是舞蹈團體,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在音樂活動進行的過程當中,不但能夠為學生們建立一個相互建立友誼的平臺,讓學生變得開朗起來,同時也在音樂的配合下,為學生灌輸了快樂的心理動態。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來引發學生們樂觀、積極的情緒,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緩解心理壓力,改善心理狀態。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