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2 12:10: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戀愛心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高校;女大學生;愛的教育;意義;方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女性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舉足輕重。作為未來知識女性的代表,今天的女大學生終將成為活躍在社會各界的精英女性,同樣也將為人妻為人母。她們以不同的人格特征和道德情感影響著丈夫并教育著兒女。整個社會對女大學生寄予了厚望,她們璀璨奪目備受全社會的關注。而在大學期間女大學生對愛的不同領悟、不同選擇、不同體驗將塑造和改變著她們的人格氣質、性格愛好,甚至影響她們今后的人生。因此,對當代女大學生的教育顯現出不可忽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研究調查對象及方法
為真實了解女大學生的對于愛的智慧的理解,本研究針對當前高校女大學生在戀愛觀問題及人際交往困擾等問題,編制了三份調查問卷,主要包括:“愛的智慧”開放式問卷、大學生戀愛觀[1]以及大學生人際關系診斷表。本次調查以高校某學院女大學生作為主要調查對象,主要采用問卷法兼訪談法,利用百分比的方式及詞頻分析法進行數據分析。
二、女大學生戀愛觀及人際交往的現狀及分析
1、愛的智慧的分析
通過對當代女大學生對“愛的智慧”的理解,分析得出在開放式問卷中,通過開放式問題“你覺得愛的智慧包括什么,哪個最重要?”中的得出戀愛和人際交往的詞頻出現率最高,分別占94.1%和95.2%。
2、女大學生戀愛觀分析
在大學生戀愛觀調查問卷中,針對擇偶取向、戀愛動機、依戀方式、戀愛中的四個方面對問卷進行了設計,編制了共60個題項的初測問卷。所有項目采用李克特式五點記分制,并且采用單選形式,其中“非常重要”記5分,“比較重要”記4分,“一般”記3分,“比較不重要”記2分,“不重要”記1分。
表1 擇偶取向
因素 A2 A7 A9 A11 A3 A13
總積分 544 544 542 340 356 204
百分比 81.14% 81.14% 80.10% 50.75% 53.13% 30.45%
表1的結果顯示,當代女大學生在戀愛中最看重A2能對我好、A7人品及A9兩人感情這三個因素,而最不看重的因素為A11家庭社會地位、A3家庭經濟條件及A3是否是學生干部。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指出,男性在擇偶上比女性更傾向于“以貌取人”,即對方的相貌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女性則更傾向于兩人的感情、男性的付出、對方的人品、事業心等條件,這與本次調查結果一致[2]。
在戀愛中的中B2當我了解對方曾有過,我堅決不會繼續戀愛;B7我完全贊成未婚同居或“試婚”的做法這兩個因素是女大學生覺得中最不重要的因素。調查結果說明90后女大學生對戀愛過程中的持傳統意向。這與我們認為的現在90后女大學生的性開放觀念是相悖的。
表2 戀愛動機
因素 C11 C13 C4 C9 C10 C5
總積分 257 217 194 151 143 138
百分比 38.36% 32.39% 28.96% 22.54%5 21.34% 20.60%
表2的結果顯示,C11我沒打算談,和對方相處時間久了,自然就談了;C13對方對我太好了,為了不傷害他(她)就談了;C4我談戀愛是為了無聊時尋找感情寄托是女大學生覺得在戀愛動機中最重要的,C9我談戀愛是為了使我的物質生活過得更好些;C10我戀愛只是玩玩而已,要付出真感情的戀愛我不會談,C5我談戀愛是為了滿足生理的需要這三點是女大學生最不看重的。女性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女大學生在戀愛動機上更傾向于精神層面的戀愛,這也與本次調查結果一致。[3]
在依戀方式中D1總的來說,我不喜歡讓戀人知道自己內心深處的感覺;D10我會無條件的滿足戀人的任何要求這兩個個因素女大學生最不看重。
三、女大學生教育的意義和方法
1、教育意義
(1)女性教育的意義是塑造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女大學生的自主意識、自尊自愛的高尚情操,以及培養她們良好的道德修養、自信、樂觀、希望、韌性的積極優秀品質,成為擁有高尚人格的新時代知識女性。
(2)針對女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掌握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與異性,正確區分愛情與友情,克服戀愛從眾心理。愛情是以異性間的為基礎,具有專一性和排他性,愛情最終的歸宿是兩性的結合,組成家庭,而友情則不具有上述特點[4]。正確區分愛情與友情的界限,把握好愛情與友情的尺寸,理智地看待愛情所包含的責任與義務,樹立正確的戀愛道德觀是在大學期間是非常重要的。
(3)社會的發展進步都離不開女性的努力和付出。女性學教育中應通過幾種不同的女性為典型,進行較深入的分析和學習,幫助女大學生樹立自信、克服自卑,使她們自主自為地走向成長成才之路。對個體意識薄弱、自卑人格突出、情緒波動較大等問題突出的個別女大學生,一方面,我們應積極關注,注重培養她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有針地性地做好個體心理問題識別與自我調適技能培訓,實現心理自救。做好培訓教育的同時,輔導員還應做好相關危機干預預案。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女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
2、開展方法
第一,成立專門的女大學生工作坊。通過團隊訓練、課程講授、分享和討論等形式,讓女大學生進行交流與對話,對女大學生共同存在的疑惑和困擾進行專題教育和團訓,對個別問題突出的學生進行單獨輔導。
第二,通過一些典型影片、優秀書籍的觀賞分析和閱讀找出映射在自己身上的影子,汲取營養,克服存在問題。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通過讀好書來提高女大學生的品味,陶冶其情操,培養她們高尚的人格、善良美德和對成功執著追求的精神。
第三,每年在新生入學后女性系列專題講座、邀請校外成功女性講座、優秀女性影片展、女性選修課等內容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創造濃郁的女性校園文化氛圍,開辟女性報刊櫥窗,展示時代女性風采。
四、結語
將高等教育與性別教育相結合,將女性研究與女性發展結合是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與成才的現實需要,同時也為女大學生健全心理素質培養提供科學依據。通過對女大學生愛的智慧的認知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培養她們健康的戀愛心理與行為, 提高女大學生愛的能力,減少、消除其戀愛心理困惑,避免、糾正戀愛行為的盲目性, 平衡學業與愛情兩者的關系,有效實現女大學生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
【注 釋】
[1] 安曉斌.大學生戀愛觀及其人格類型的相關研究.西南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
[2] 羅之仁.從斯特賴克認同理論與特納角色理論看大學生社會定位[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71.
一關于自愛的概念
自愛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不同的學者對它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夏心軍認為[1],自愛是指對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負有特殊的責任,根據自己的生活境遇,積極創造條件,不斷滿足自己的需要,關心自己的發展,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關注自己總比別人多。丁小萍認為自愛即個人對于自我的愛[2],具體的說是個人對自我的生理性存在和心理精神性存在的關切和珍惜。李桂梅的觀點與其相似[3],認為自愛有兩層含義:自我保存和人格維護。自我保存是為了維護人的自然個體的存在。這幾乎是人的一種本能;而人格維護和人格的尊嚴感則是在社會中后天培養的,它是維護人作為社會存在物在社會中的生存,沒有人的感性生命,也就沒有自我的一切,同時如果沒有人格尊嚴感,人的肉體生命的意義就與動物生命相差無幾,在這個意義上人格自愛有更高尚的價值。自愛的本質要求―――鑄就高尚的人格[4]。還有學者肖群忠從愛肉體物質的自我和精神道德的自我兩方面來闡釋自愛的含義[5],并且提出自知、自主是自愛的基礎,自衛、自尊是對自愛的維護,自立、自強是自愛的行動,自超、自善是自愛的目標,而自控、自由才是自愛實現的舵手、航向以及所要達到的自愛的境界。
對于自愛的內涵可謂眾說紛紜,總結其中的共同點發現大都是從個體生命存在和精神存在兩個角度來講自愛。關于女大學生的自愛未見有概念解釋,在自愛概念的基礎上,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女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對于自己生理性自我和精神性存在的關愛和維護。
二與自愛相關的研究
對于自愛的討論多與道德相聯系,“自愛是人的品德結構中最具有源發性、動力性的基礎美德?!币虼?,高校德育,要加強對大學生的自愛教育,以自愛為起點,從而學會愛他人,并獲得社會廣泛普遍的互愛。愛是平等的,“每一方都是愛著自身的善,并且以同等的愿望和快樂回報對方”[6],所以,只有懂得愛別人的人才會獲得他人的愛,最終才會共同營造一個愛與被愛的美德社會。自愛成為一個人積極進取、自我完善的強大的內在動力,是推動道德進步的主體杠桿。自愛作為人的一種本能,與生俱來、與人共存,那種主張道德教育要消滅自愛僅僅強調他愛,其實就是要違背人的天性,把道德作為一種外部力量,強調它對人性的約束,以使人掩飾自愛的天性按照外在的道德規則行事。這樣做不僅不可能消滅自愛,相反,因為人的合理的自愛沒有得到滿足,最終往往走向異化―――人格表里不一[7]。
自愛教育意含著對人的生命安全教育和精神人格的教育。要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培養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態度,增強愛心和社會責任感,體會生命意義和人格尊嚴[8]。從另一個層面講,現今德育理念要源于生活、關注生命、觀照主體人的存在和發展。生命德育主張,道德教育要關注人的生命存在和意義獲得,道德的原則就是生命的原則,而生命的原則就是自愛,只有學會自愛才能學會道德,回歸生命才能尋回失落的德育有效性[9]。自愛把德育、生命教育和人格教育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
通過對近幾年的研究回顧發現,學者們對自愛都持肯定的觀點,認為只有愛自己才能更好的愛別人,是道德教育和生命教育等必不可少的成分。對于中國的女性,由于幾千年來的宗法倫理觀念對其人格的束縛,傳統女性角色的定位,另外因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社會價值觀念多元化,外來商業文化畸形引導和侵擾,導致了女性對自身發展認識不足,不能正確審視和定位自己。在大環境的影響下,致使一部分女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心理健康、就業等方面的劣勢。這種現象的存在,一方面將影響女性整體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會影響人權平衡發展。只有女性自身不斷提高自愛意識,才能在男女平等的大潮中獲得實質性的進步,成長為既有東方傳統美德又有現代開拓意識的高素質人才。正如美國心理學家韋恩?W戴埃所說:“你可能患有社會性的疾病,一種并非一針就好的疾病,你很可能染上了自我輕視的病毒,唯一治療方法便是大劑量服用自愛藥丸?!睂τ谂髮W生的自愛研究是急迫的。
三關于女大學生自愛的相關研究
1戀愛交友和性問題方面
女大學生正處在身心急劇變化和人格形成的青春后期,并且現代大學生的婚戀態度日趨開放,傳統性道德監督的約束力下降。戀愛交友和性問題成為她們不得不面對的首要問題之一,在此方面的健康發展將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形成與完善。在對待婚戀問題上,女大學生要嚴肅慎重,形成健康的情感,與自愛關系密切。
王靜在2005年春季對重慶市部分高校女大學生的戀愛觀進行了問卷調查[10],最后提出幫助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和性道德觀念,加強自愛意識的培養,使之能正確對待學業和戀愛,提高愛的能力和責任。尚宇紅通過分析當代女大學生的青春期性心理特點[11],重點對如何正確面對戀愛,應對突發事件等進行了闡述,目的在于幫助女大學生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塑造美好社會形象,加強自身全面素質的提高。指出每一位女大學生都應該樹立自尊、自愛、自強的精神,珍惜難得的寶貴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珍惜自己美好的青春年華。段信美研究總結了大學生校園行為的新趨勢[12],校園從隱蔽到公開,從靈肉分離到結合,婚前增多,提出應及時采取適宜的干預措施幫助大學生正確處理戀愛、及問題,提高女大學生的自尊、自愛和自我保護能力,增強男大學生在婚戀等方面的責任感,使兩性關系健康發展。孫茜子也指出當代女大學生性觀念問題日漸凸顯[13],這集中反映了她們婚戀觀、性道德觀的變化軌跡,關乎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價值取向,于對策和建議中強調了自愛的重要性。
2就業方面
女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企業和社會傳統思想的偏見,女大學生生理上的劣勢等原因,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女大學生自身主觀問題同樣是影響她們就業難的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傳統“女性意識”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部分女大學生,自認為女不如男,對自己能力估計不足,從而導致心理上產生自卑、自暴自棄和弱者心態,成就意識水平較低,害怕競爭和冒險等,在擇業時缺乏自信、勇氣和獨立意識。
胡艷芳認為與男生相比[14],女大學生的就業處于弱勢,她們在就業時往往會遇到更大的障礙,影響她們順利地擇業。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需要法律、政策方面的保障,同時也需要女大學生自身觀念的轉變,自強自愛,提高自身素質。同樣王斌認為女大學生如何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15],實現“自救”是最終的落腳點和關鍵所在。立足于她們的自身實際而作一些探討,認真作好求職準備,堅持自愛,緊跟時代的步伐,時刻塑造、調整、充實、提高自己。謝麗萍還分析了女大學生就業難所產生的消極片面的社會影響[16],所占比例極少的部分學生破罐破摔、青春作賭。她們既沒有優越的家庭條件,也沒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自強自立的信心,從而喪失自尊自愛。在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下,以自己的年齡、青春游戲人生。這些人雖然所占比例小,但負面影響很大。
3心理健康方面
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大學生們面臨著學習、生活以及將來就業等種種壓力,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困擾和沖突。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面臨更加復雜的社會環境和挑戰,也顯現出更多、更為明顯的心理問題。很多學者把自愛作為心理健康的標準來考慮。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踐中提出了“自知、自愛、自持、自尊、自強、自覺”的心理健康的十二字方針[17]。把自愛作為良好的自我意識的組成,悅納自己、接納自己的一切,包括內在的、外表的,對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實事求是,具有自尊心,不會因自己的缺陷而感到過分的自責和自卑。愛生命,不虛度年華;愛名譽,誠實、光明磊落[18]。
王香認為當代女大學生是中國婦女中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群體,促進女大學生健康成長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正確分析不利于她們健康成長的各種因素,找出問題的根源,幫助她們自立、自強、自尊、自愛,使她們健康成長為社會的有用之材。張永華總結了女大學生心理上存在的主要問題[19],包括依賴性和自主性的矛盾,個人“高期望”與社會“低現實”的矛盾,知識閱歷的淺薄性與社會復雜性的矛盾等,學校應針對女大學生的特點,經常開展一些培養氣質、陶冶情操的活動,目標就是把女大學生培養為自強、自尊、自立、自愛有魅力的新一代女性。而健康心理和擁有幸福感的基礎正是自強、自尊、自愛等的生活態度以及獨立自主的生活方式[20]。
四現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
對于女大學生的自愛問題,很多學者都給予了關注,相關研究涉及婚戀、交友、就業和心理健康等廣泛領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
在研究方法上,關于女大學生自愛基本上是理論研究,鮮有單獨的實證研究,在方法先進性上有待提高;在研究內容上,對于女大學生自愛沒有明確的概念解釋,雖然在婚戀、交友、就業等方面有所涉及,但沒有對其進行過專門研究,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只是配合這些相關的研究提出,且多在建議和對策中指出,泛泛而論。長此以往下去,既無益于該研究領域的進展,也不能夠為女大學生的健康成材提供有力支持;在研究廣度上,反映國外最新研究成果的譯介文章很稀少,只對國內女大學生的有關領域進行了自愛討論,未見有跨文化的比較研究;在研究的深度上,多是低起點、重復性的研究,在他人研究的基礎上有突破、有創新的研究少。
針對目前我國女大學生自愛研究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如下改進建議:改變以理論思辯性研究為主,缺少實證研究的現狀,并且在研究過程中,將調查法、訪談法或個案研究等多種方法綜合運用,提高研究方法的先進性,使研究更具科學性和客觀性;針對研究內容停留在淺層次的局面,應在女大學生自愛的內涵、現狀、影響因素、作用機制和干預研究等方面下功夫;更多關注國外最新研究成果,可以此為借鑒,提高本土研究起點,并做到對本土研究的創新。在此基礎上,實現對女大學生自愛問題研究的全面、系統和深入化,不斷提高研究成果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夏心軍.謙讓與自愛―――德育的人性化反思及走向[J].當代教育科學,2004(13):7-10.
[2]丁小萍.人性自私論、無私論與自愛論的比較分析[J].浙江社會科學,1995(6):70-73.
[3]李桂梅.略論女性的自愛意識[J].道德與文明,1997(1):32-34.
[4]楊麗嫡.論“人的自愛”的內涵及其現實意義[J].知識經濟,2010(15).
[5]肖群忠.論自愛[J].道德與文明,2004(4):17-22.
[6]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70.
[7]沈嘉祺.論道德教育中的自愛[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2):5-12.
[8]韓傳信.論青少年自愛教育[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4):95-98.
[9]吳元.自愛:道德的源頭[J].管理縱橫,2005(2):54-55.
[10]王靜.當代女大學生戀愛的調查與教育策略[J].青少年研究,2006(1):18-20.
[11]尚宇紅.當代女大學生性心理調適及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4):59-60.
[12]段信美,胡培基,丁凡.大學生校園行為的趨勢及干預對策[J].中國性科學,2003(4):23-25.
[13]孫茜子.當代女大學生研究[D].鄭州大學,2010.
[14]胡艷芳.女大學生就業難的思考[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2):62.
[15]王斌,楊艷.關于女大學生成功就業的幾點思考[J].企業家天地-理論前沿,2005(8):69-70.
[16]謝麗萍.對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幾點思考[J].生產力研究, 2002(4):125-126.
[17]徐少蓮,金麗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1(5):562-563.
[18]郭誼.關愛我們的心靈[J].家庭健康,2003(1):24.
關鍵詞 發展性咨詢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84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implementation mode i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s, we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the reforms of the mental health courses assisted by "developmental counseling", according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other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construct a kind of implementation mode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s, suitable for the actual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bring the reforms of the mode, function, content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mental health courses in colleges.
Key words developmental counseling;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0 引言
當今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心理健康課的開設對早預防、早發現、早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我們仍要清醒地意識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課程在課程實施模式上存在一定問題,教學效果和實際應用價值欠缺,很難滿足當代大學生群體。因此,根據大學生心理特點及所處的外部環境,重新設計一種更科學、更有效的心理健康課程實施模式勢在必行。而“發展性咨詢”理念給心理健康課程改革帶來了很多啟示。
1 “發展性咨詢”理念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啟示
發展性咨詢是指以全體學生為對象,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幫助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盡可能地圓滿完成各自的心理發展課題,妥善地解決心理矛盾,更好地認識自己和社會,以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個性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為重要目標的一種咨詢活動。①從“發展性咨詢”的視野來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和成長。每位學生都有不同的發展潛能,如果能夠有效激發這種潛能,使學生能夠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從而妥善地解決自身問題,最終達到促進其人格完善的目的。因此,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1.1 增進大學生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主體的自我認識,是對自己的認識和對自己的態度的統一。②自我意識的發展水平與心理健康狀況關系密切。大學生對自己的認識已接近現實,他們不斷地思考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適合做什么”這類問題,開始樹立自我理想,考慮未來的生活道路。然而,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使得他們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理想我”和“現實我”的矛盾、渴望獨立與依附的矛盾、心理的閉鎖性與尋求理解的矛盾、性成熟和性心理的矛盾以及情緒上的矛盾。③由于內心世界存在著種種矛盾沖突,有的大學生可能會出現自我意識混亂,自我定位不準的現象,甚至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因此,在心理健康課程設計時就可以充分利用大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引導大學生按照自我方向度過人生的各個階段,有效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悅納自我。
1.2 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
人格反映著個體心理與行為的穩定性和整合性,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態度、氣質和性格等方面的整合。④人格會影響心理健康,比如A 型性格容易產生更多的心理壓力,罹患緊張性疾?。ㄈ缃箲]、抑郁、心血管疾?。?。⑤情緒不穩定者(高神經質)的癥狀檢出率較高,且神經質可直接預測心理壓力水平。⑥而且,大學生的人格還與其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高度相關,⑦甚至可以影響他們的學業成績。⑧因此心理健康課程如能有助于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則不但能夠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還能夠增強他們的幸福感,提高他們在學業等方面的表現。這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今后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承受挫折和考驗,實現個人價值的需要。
1.3 提升大學生心理韌性水平
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復雜的問題及撲面而來的各種壓力,有的學生因內心比較脆弱,充滿無助感,導致情緒失控,甚至走向極端。這是因為在現實壓力下,人們往往過于關注所面臨的問題,而忽視了自身應對困境的潛力。心理韌性是面對逆境時能調整自己靈活適應外界多變環境的能力。它可以在不利環境下對個體的良好適應起到保護作用,可以抵消或對抗風險因素的不利影響,甚至對個體自殺行為也可以起到緩沖作用。然而就像只有少部分人天生就具有音樂或繪畫的才能一樣,這種靈活適應外界多變環境的復原能力也只是少部分人的“天賦”,其余大多數人則是具有這種復原的潛能,是有待被發現、挖掘的。如果大學生能學會發掘并利用這種潛能,他們在大學四年乃至整個一生就能不畏艱辛,有所收獲。在心理健康課程設計中注重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培養,可以提高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增強其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在面臨學業、經濟困難、人際交往、就業等壓力的時候能夠堅忍不拔,愈挫愈勇,甚至將逆境轉化為機會,這對大學生的畢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發展性咨詢”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實施模式構想
在“發展性咨詢”理念的基礎上,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和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建構一種更有效的心理健康課程實施模式。這就要求一方面要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運用發展心理學中的一些原理,解決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擾,著重激發大學生自身存在的積極力量和品質,幫助其渡過“自我同一性”危機。另一方面要改進教學模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其能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2.1 教學目標從籠統到具有操作性
目前心理健康課程設定的教學目標往往不具備可衡量性和操作性,如“通過心理健康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增進自我意識,提升心理韌性水平,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等等。這樣的教學目標看上去比較明確,但卻很難得知學生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因此,可以將上述教學目標調整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
通過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達到以下教學目標:(1)增進大學生自我意識――使學生能夠客觀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且能坦然地談論自己的優缺點,同時接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并且能夠根據自身特點對未來發展進行規劃。(2)提升大學生心理韌性水平――使學生了解自身內在的資源,發掘自身潛能;培養學生積極心態,掌握ABC理論,使其在面對困境時能習慣性地從積極角度思考,改變認知偏差。
為了檢驗教學目標的實施效果,還可利用心理量表對該領域的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自評和他評。
2.2 教學內容從重理論到重實踐
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健康課程的授課對象并不是心理學專業出身。這些學生本身不可能系統地學習心理學知識。所以我們的教學目標也并不是把他們培養成心理學專業人才,而是使他們能夠運用心理學的知識理解世界,養成積極心態。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純粹照本宣科,那么理論化和抽象化的教學內容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結合發展心理學領域中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來設計教學內容。
一是要使大學生了解大學階段可能產生的心理困惑,使他們能夠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并接納自我。二是在此基礎上,解決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擾,如角色轉換和適應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求職與擇業問題等等。應用發展心理學的理論,以這些常見心理困擾為重點進行案例分析講解,使學生認識自身問題,達到改變自我的目的。
2.3 教學模式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填鴨式”的教育,但這種教學模式的實際教學效果并不好。我國新課程改革提出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發展性咨詢”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與新課改的要求相契合。在“發展性咨詢”視野下,除了傳統的課程講授,教師還可運用如下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的理念就是讓學生學習問題“是什么”、解決問題的一些技巧和問題產生的原因,形成一種態度,做到知行合一。這種方式貼近大學生活,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挑選的案例要發人深省,具有教育意義,同時還要蘊含一定的心理學原理。案例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或名人事例中選取,也可以從經典的電影、電視劇等視頻中截取。比如,在講授學生情緒管理課程時,可選擇大學生人際交往受挫的現實案例來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體驗案例主人公的情緒感受和想法,探討案例主人公對事件看法的不合理之處。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如何改善這種不良認知,調節消極情緒。隨后引申到現實生活中,若自己遇到類似挫折事件的時候,如何調節我們的心態。再比如,通過觀看電影《美麗心靈》片段了解心理異常的表現,進一步說明有了心理疾病或心理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視這些問題,并做出積極的改變。
(2)課堂體驗式活動。課堂上使學生親身體驗某種心理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產生情緒情感的共鳴,并進一步整合和內化所學的知識。體驗式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和積極感受,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這種“做中學”的過程會令學生印象深刻。比如,在講授贊美在人際溝通中的重要作用時,讓學生三人一組進行“戴高帽”活動,即讓每個學生說出另外兩名組員的三個優點,并說明理由。學生通過挖掘別人優點和自身優點,體驗到被人贊美是幸福的。同時引導學生換位思考,體會到別人獲得贊美的時候也會產生同樣的感受。親身感悟贊美在人際交往和溝通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使學生領悟到世界上并不缺少美,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同樣我們也有自身的優勢,也有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
(3)情景模擬法。模擬一定情境,讓學生參與活動,使學生領悟到現實生活中類似情境的可能結局,改變學生對某些事情的看法。比如,在講授大學生戀愛心理時,針對目前某些大學生把戀愛視為大學生活的必修課,盲目戀愛而忽視學習的現象,現場進行“愛情配對活動”。讓學生身帶不同籌碼,進行一場挑選與被挑選的游戲。在游戲過程中,因籌碼大的同學往往成為大家競相追逐的對象,籌碼小的同學則被人“嫌棄”,使同學們意識到愛情也是講究“門當戶對”的。當你平臺高,籌碼大,可供選擇的機會就更多,接觸的對象層次也更高。進而教育學生應努力使自己變得優秀,從而提高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的競爭“籌碼”。同學們通過情景模擬親身領悟到學業才是大學生活中真正的主修課,愛情只是大學的選修課。
(4)小組討論法。以小組為單位,對某一問題進行討論,集思廣益,目的在于打破“慣性思維”和“群體思維”,產生新觀念或激發創新思維,同時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比如在講授個體思維差異的時候,給學生呈現16幅圖,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將16幅圖兩兩配對。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各小組每一位成員將自己的配對結果與其他組員分享,并談談理由。因個體看待問題角度的差異,同學們在交流過程中會發現,每個人的配對結果可能都不一樣。然后讓各小組討論,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異。再讓小組派代表談談本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而說明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各不相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也提示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要多角度看問題,多角度欣賞他人,多聽聽他人的見解,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理解對方。
3 結語
學生在課堂上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印象更為深刻。通過視覺與聽覺相結合的方式要比單純地聽老師講課所學的知識記憶更好。這意味著,采用寓教于樂的互動教學模式效果更好。研究還發現“發展性咨詢”理念指導下的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模式與原有填鴨式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模式相比,在課程價值、教學方式和實際助益上都得到了學生更強烈的認可,教學效果有了顯著提升。⑨這說明,這種課程實施模式是有效的,并可以為今后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
充分發揮心理教師在課堂上的能動性和創造力,根據“發展性咨詢”的原理,完善現有心理健康課程的實施模式,更好地完成高校的教育目標,達到新課改的要求,培養出心理健康、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強的大學生。
基金項目:海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成果“發展性咨詢理念指導下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模式的建構”(編號:QJY 1251505);海南省高等學??茖W研究課題“大學生對網絡負面新聞情緒反應的實證研究”(編號:Hnky2016-2);海南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hdjy1642)
注釋
① 馬建青.發展性心理咨詢:學校心理咨詢的基本模式[J].當代青年研究,1998.5:7-11.
② 楊治良等.簡明心理學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153.
③ 趙迪.發展性心理咨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拓展[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14.
④ 黃希庭.人格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8.
⑤ 孫菲,王生,吳詠今,余善法.人格特質與職業緊張及工人健康關系的初步探討[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3.12(4):436-438.
⑥ 黃敏兒,吳鐘琦,唐淦琦.服務行業員工的人格特質、情緒勞動策略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心理學報,2010.42(12):1175?1189.
⑦ 張興貴,鄭雪.青少年學生大五人格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2:98-103.
[論文摘要]做好大學生勵志教育,首先教師要樹立勵志教育觀念,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并具有勵志教育的工作能力。其次,要在教學體系中融入勵志教育,建立勵志教育體系并與心理教育相結合。
一、勵志教育的內涵及必要性
勵志的“勵”是指激勵、鼓勵、勉勵、磨練、振奮之意;“志”是指有志氣、志向、意志,有追求上進的決心和勇氣及做成某事的氣概,表達要做什么樣的人、決定達到某種目的而產生的心理狀態?!皠钪尽币鉃檎褡骶瘢瑠^發志氣,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去實現遠大的目標?,F代社會教育,都十分注重勵志教育?!皠钪窘逃?,是指運用心理學、成功學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論,通過系統的、科學的教育,喚起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成就動機,培養自我規劃和自我管理能力,較為系統全面地培養成功品質,激發學生的潛能的教育。在通俗意義上講就是指勉勵學生樹立志向,并積極創造條件實現志向的教育。當前,很多大學生都存在一種心理困擾,一方面對自己生存的環境壓力感覺比較大,對未來前途憂心忡忡、茫然無助,心理壓力過大;但另一方面又缺乏明確志向,一天到晚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渾渾噩噩,感到空虛、寂寞、茫然、郁悶、無聊與無奈,學習上倦怠并充滿消極不滿情緒,學生的心理問題、德性問題、品行問題越來越突出,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社會生存能力越來越令人擔憂,歸根結底都是缺乏勵志目標。因此,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勵志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個重點。通過勵志教育,能激發學生的成功需要,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從而培養起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素質。
二、勵志教育對教師素質的要求
教師擔負著傳授知識、開發學生智力的重任,并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教師本身就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以適應勵志教育的需要。
(一)要樹立勵志教育觀念
大學教師要從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育中轉變到既傳授知識又加強培養學生意志、激發學生成功志向、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修養的勵志教育上來。教師應在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融入勵志教育,通過不斷調節學生的感情、情緒、思想和行為習慣等來引導學生培養積極向上的心態,建立完善的心智人格,激勵學生為美好的人生而奮斗。
(二)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
師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規范,是教師隊伍的靈魂。教師是學生最直接的榜樣,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在有形無形地影響著學生做人的準則。俗話說:“身教重于言教”。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教師必須從嚴要求自己,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則,使學生覺得可信;以科學誠實的態度對待教育工作,使學生覺得可敬;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養,使學生覺得可親。一位可信、可敬、可親的教師在勵志教育中必然會形成一種良好的影響力。
(三)具有勵志教育的工作能力
一個適應勵志教育的能力結構是教育功能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能力結構包括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學能力是指教師有效地傳授知識、指導學生學習,發展學生智能的能力,具有這些能力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科研能力是指教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科研是高校教師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科研與教學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創新能力是指教師在他人的基礎上,勇攀新高峰、開辟新領域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具有開拓創新的意識和能力,用現代科學發展的新觀點、新技術、新知識、新成果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
三、如何開展勵志教育
(一)學會賞識,尋找閃光點
賞識教育主要是針對學習成績差或后進的學生,尤其是針對在應試教育制度下,被壓抑了學習積極性、創造性,處于極其自卑的學生。賞識教育是對應試教育、抱怨教育乃至懲罰教育的挑戰,以賞識為先導,激發被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和潛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與自覺性,從而讓教育順理成章地自然發生,因此對教育者來說,要牢牢樹立人人可以成才的觀念,善于發現受教育者的閃光點,使教育潛移默化地發揮其功效。
(二)建立勵志教育體系
1.讀書勵志體系。知識給人以力量,給人以智慧,給人以啟迪,給人以修養。大學生要有選擇地閱讀勵志佳作,如《論語》、《人的性格弱點》、《成功法則》、《大長今》、《狼圖騰》、《做最好的自己》、《一生中要懂得200個哲理》、《哈佛女生劉亦婷》、《人性的優點全集》等勵志書籍。
2.課堂勵志體系。課堂是勵志教育的主渠道,勵志教育的核心是積極導向,要引導學生每天說好的、聽好的、看好的、學好的,對任何事情都要從積極的方面去思考。其中,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尤為重要,比如,每個人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怎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如何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規劃自己的人生;如何培養班級團隊精神;如何處理好學習與戀愛的問題;如何為將來的擇業做好必要的準備等等。而這些東西,都是學生面對并最感興趣的實際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時穿插這些勵志教育內容,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同時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做人的道理,學會調節自己的感情、情緒、思想和行為習慣,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專題講座、專題報告勵志體系。學校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定期地有計劃地開展專題講座,邀請勵志教育專家或者對此有研究的教師定期為學生做勵志教育講座。還可采取記誦校風、校訓,聆聽杰出青年事跡報告,聆聽成功人士專題報告等形式激發大學生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潛質。
4.勵志教育環境體系。學校應當重視并營造富有激勵精神的校園文化環境來熏陶學生,讓學生經常得到鼓勵,處處受到激勵,保持強烈的成就動機和成功要求。學??沙浞掷媒淌?、寢室、食堂、圖書館、閱覽室、體育館等校園空間或者宣傳欄宣傳勵志格言,營造勵志氛圍,建設勵志校園文化。還可定期開展誦勵志詩歌、唱勵志歌曲、講勵志故事、看勵志電影系列活動,并充分利用校園網、宣傳欄等媒體宣傳勵志事跡,宣揚勵志理念,樹立勵志典型,弘揚勵志文化。
(三)學會勵志,增強內動力
有了明確的志向,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勵。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給予學生最充分、最真誠的激勵。通??刹捎脨坌募?、動機激勵和興趣激勵等方法。
1.愛心激勵。愛是人類社會最美好的感情,愛心是一切成功最大的動力,作為教育者應公平地看待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信任每一位學生,對每一位學生都充滿愛心。
2.動機激勵。動機決定人的行為,教育者應教育學生以學業進步、創業成才為奮斗目標,而不僅僅是以成績、證書為學習目的,培養學生志存高遠,大膽追求,奮發向上,積極進取,對未來成功充滿信心的健康心態。
3.興趣激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生成長的直接內動力。學生對其感興趣的事物就會主動去學習和研究,從而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技能,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喚起學生的興趣并發展成熱愛。
(四)勵志教育要結合心理教育
勵志教育立足于學生潛能的發揮,立足于學生的終身成功和幸福,教育只有立足于學生的心理需要才能真正走到學生心中去。因此,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學生心理上的引導,促使學生養成以健康積極的心態認識和處理問題,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能夠自覺調控自己的情緒,學會解決心理沖突,應對心理挫折。
參考文獻
當前,高校心理中心的師生比例偏大且從業人員所受臨床專業訓練不充分,工作重心以咨詢為主教育為輔,心理健康知識和理念普及不充分等問題日益凸顯。根據中國的國情,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轉型和發展需要加大投入,提升專業化水平,加大宣傳,增強學生關愛心理健康的理念,將心理中心的公眾形象由從問題干預中心轉型為成長發展中心,從而為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和潛能開發服務。
關鍵詞:
咨詢;教育;心理健康;人格完善
近年來,隨著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逐漸凸顯,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家庭、社會和學校的重視。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實效性是當代大學生的迫切需求。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現狀
在高校中,當前承擔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部門是學生工作處下設的心理咨詢中心(各校稱謂有些不同,以下統稱心理中心)。高校的心理中心主要承擔以下幾項重要工作:①危機干預;②個體/團體心理咨詢;③課程教學和講座;④科研工作;⑤行政事務。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工作重心以咨詢為主教育為輔,危機排查和干預是重中之重
高校的心理中心大多以咨詢為主,以學生心理危機的排查和干預為第一要務,只有少數高校能夠做到重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清華大學,在校學生約26000人,咨詢中心每年授課門數18門,講座場數60~80場,參與的學生有26000人次左右。此外,每年約有1000人使用心理中心。[1]大部分高校心理中心的工作重心仍然以咨詢為主,重點做好心理危機的排查和干預。各學院發現學生出現心理危機問題,會第一時間聯系心理中心的老師,心理中心也是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以北京科技大學為例,2014年全日制在校本??粕?3393人,各類研究生9820人,外國留學生829人。心理素質教育中心50%的經費和近80%的人力重點服務于5%的在校生(咨詢、排查和約談)。咨詢中心在師生心目中的形象更像是一個消防員或者醫生,它以化解心理危機為重點,以解決心理障礙為主。
(二)師生比例偏大且從業人員所受臨床專業訓練不充分
我國的學校處于一種重視成績的社會氛圍之中,心理咨詢因其工作成績難以量化,工作效果無法在短時間內奏效而容易被忽視。美國有關行業協會的專業標準是1000~1200名學生配備一名專業人員。根據一項對國內26所的高校調查表示,接受調查的高校共有學生516322人,心理健康專職教師47人,折算師生比約為1∶10985人。[2]近五年,雖然一些高校陸續都按照要求實現了3000名學生配備1名專職心理咨詢師,但是依然還有很多高校心理中心的工作人員數量沒有達到這個要求,甚至還有一些高校的咨詢中心只有1名專職心理咨詢師。從專業水平上講,由于中國的心理健康事業起步較晚,雖然目前高校的專職心理咨詢師大部分人有心理學碩士或者博士學位,但是大部分人畢業時沒有受過嚴格的臨床專業訓練,所以咨詢專業水平的提升主要依賴于從業后的各種培訓。
(三)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健康理念的普及度低
美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因此美國的心理健康教育從小學開始一直延續到大學。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且他們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對這門課程十分重視,要求家長和學校共同配合。但是在中國這門課程卻并未受到如此高的重視。[3]目前中小學教育還是以傳授知識為主,學生從小就缺乏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致使青少年階段的很多成長任務如對自我的了解和認識,自主和獨立的意識等都沒有完成,致使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容易產生焦慮和抑郁的情緒。由于各所高校心理中心的專職工作人員數量偏少,面對應接不暇的教學、科研、咨詢和行政工作任務,很多學校在心理健康理念的普及上用力偏小,所以很多大學生對心理咨詢依然存在偏見,“不聽、不聞、不看”的現象還十分普遍。2014年,北京科技大學心理中心的咨詢量突破了3000人次,在北京市各高校心理中心的咨詢數量上位列前三,相對比斯坦福大學在校學生約16000人,咨詢中心每年接待8000多人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校生22000人,咨詢中心每年接待11000~12000人次。[1]美國高校和中國高校咨詢人數的差異和大學生關于心理健康的理念有重要關系。
二、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發展探索
(一)公眾形象轉型:從問題干預中心轉型為成長發展中心
高校以教育為己任,高校的心理中心在師生中樹立的形象如果由“問題中心”,變為“健心館”,追求成長的同學會更喜歡中心,也更關注自身心理健康,就像追求健康的人會更喜歡去“健身館”一樣。這種形象轉變的最直接的益處是減少現實中潛在的危機學生,根本的益處是可以實現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普遍提高。假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負10分到正10分,通過積極正向的理念傳授,可能將一個心理健康分數為-2分的同學轉變為+2分的同學,同時也可以將心理健康分數為6分的同學提升為8分的同學。那么如何轉變心理中心的公眾形象呢?一是擴大宣傳。通過課程、講座、團體輔導和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心理健康理念的普及性教育;二是不斷提高心理咨詢和心理服務的專業化水平。為專業咨詢師的培訓和專業水平的提升提供時間和經費支持,并逐步增加專職咨詢師的數量。只有更加專業化的服務才能有效幫助同學解決困惑,也更容易為心理中心樹立口碑。
(二)工作內容轉型:以咨詢、危機干預的工作為主轉型為咨詢和教育雙向并重
長期以來,我們容易將導致心理危機的事實本身看成是心理危機的根源。事實上,它僅僅是危機爆發的導火索,真正的原因是學生心理上存在不健全的部分,所以我們不僅要關注咨詢和危機干預,還要關愛所有學生的心理發展。因為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學生面臨的競爭日趨激烈,心理壓力不斷增加,心理不健全的學生隨時可能因為考試失利、戀愛等生活事件誘發焦慮抑郁情緒,造成危機事件。所以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目的不僅僅是減少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生,通過咨詢解決心理問題,更重要的是擴展為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潛能開發和人格完善服務,所以要充分發揮教育教學的普及性作用,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課程的教育。
(三)工作模式轉變:以被動性干預轉型為主動性激發
高校心理中心的普遍設立是在20世紀90年代,由于西方心理咨詢開始秉承的理念是要求來訪者有主動求助的意識,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高校的心理中心奉行的是“等進來”的理念。由于中西方的文化有很大差別,西方高校的學生沒有班級建制,沒有黨團組織,沒有集體住宿(大部分學生),沒有太多校方組織的學生共同的活動,沒有共同的修課計劃。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學的普及性以及宗教對大學生世界觀的影響根深蒂固,美國大學生生活獨立性及心理成熟水平要高于中國學生,沒有大規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中國由于傳統應試教育的深刻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學普遍不被重視,大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和心理成熟水平低,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1]如果我們不論國情按照美國的心理中心的運作模式開展工作只能服務不到10%的同學,90%的同學會對心理健康不了解,不關注。然而,大學生中的心理亞健康問題日趨明顯和嚴重起來,所以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由被動性干預到主動宣傳并激發他們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識十分重要。一是主動實施全面的具有實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力開展必修課,增加選修課,講座、團體活動等,強化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營造全校心理健康關愛氛圍,從而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競爭力,培養自我成長型人才,使學生的內心與外在的環境更好的相協調,更好地成長成才。北京科技大學心理中心在轉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理念上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從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環節和突破口入手,每年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實施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組織全體新生以班級為單位到中心逐個進行體驗,內容是一小時的實地參觀和親身體驗心理中心的各種服務項目。該課程2011年榮獲“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一等獎”。此外,中心以學生社團陽光心理協會為依托,借鑒團體輔導的理論和技術,運用朋輩輔導的組織模式,通過分組討論、互動游戲、手語合唱等形式,組織所有新生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心理健康快車”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大大提高了學生對心理健康的接受與認可程度,個體和團體咨詢量逐漸上升。二是調動學生提高自身健康的主動性。任何事物的發生和發展都取決于事物內部的矛盾運動。同樣,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目標的實現,必須使受教育者將教育施加的外部壓力主動轉化為自身發展需求的內在動力,即學生能主動參與到心理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喚起其強烈的成長動力。實踐證明,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參與體驗式教學實踐中效果卓著,可以有效增強學生關愛自身健康的主動性。
作者:杜學敏 單位:北京科技大學心理素質教育中心
參考文獻:
[1]李焰,馬喜亭,中美高校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較[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論文摘要:針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女大學生在就業環節中遭受性別歧視日益突出這一社會問題.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了大學生就業環節中的性別歧視現象及其發生的基本原因,提出了預防和處置大學生就業中性別歧視現象的心理學對策。
一、大學生就業中性別歧視的界定
目前,在大學生就業中普遍存在的對女大學生的性別歧視現象已經引起了政府與社會的普遍關注。對我們來說,應深人分析形成這一社會現象的具體原因,研究并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具體對策措施。這首先要明確兩個概念:即何為性別歧視?何為就業中的性別歧視?對于性別歧視,聯合國在1979年經過廣泛討論和反復修改后通過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的公約》認為,所謂對婦女的歧視就是“基于性別所做的任何區分、排斥或限制,其結果和目的是損害或否認婦女(無論婚否)在男女平等基礎上,認識、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權和基本自由”。這應該是目前關于性別歧視的一個最為權威而科學的定義,它準確地闡述了性別歧視的基本含義、內容。而對于“就業中的性別歧視”來說,我們則可以從1958年國際勞工組織通過的《關于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的規定中得到這樣的解釋與結論,所謂“就業中的性別歧視”即是基于性別的任何區別、排斥或特惠,“其后果是取消或損害就業方面的機會平等或待遇平等”,但“基于特殊工作本身的要求的任何區別、排斥或特惠,不應視為歧視”。由以上兩個概念的交叉、包容的部分,再結合大學生就業中女大學生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的現象,可以這樣認定:所謂大學生就業環節中性別歧視實際上就是指用人單位在錄用大學生畢業生的各環節中,除妨礙正常生產、工作或依法不適合女大學生的工種或崗位外,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女生或提高對女生的錄用標準而導致女生平等擇業機會的喪失及其它損害的有關情況與現象。
了解了就業中性別歧視的基本概念,既為我們正確識別就業中性別歧視的各種表現形式及現象提供了科學的客觀衡量標準,也為正確地認識和處理當前大學生就業中所存在的各種形式的性別歧視現象提供了法律依據。一般說來,當前大學生就業中的性別歧視現象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I、女大學生求職經歷普遍艱難,找到工作所需的時間和心理成本較高。根據王小波對南開大學2000年應屆畢業生的調查表明,女大學生求職經歷要比男生艱難得多。女生尋找工作的時間和心理成本更是普遍要高于男生,女生投遞簡歷的份數多于男生而獲得面試的機會卻普遍少于男生。故往往心理壓力和挫折感也就比男生大得多。盡管在付出更大的求職成本之后,多數具有較高素質的女大學生也能找到較為滿意的工作,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就對此類問題有所忽視。
2、用人單位提高或限制對某些專業的女大學生的錄用條件。目前有兩類專業的學生遭受性別歧視現象較為嚴重。一部分是長線專業的學生,如生命科學、化學、電子等專業,另一部分專業是受前些年市場導向的影響,曾經是熱門專業目前則是普遍供大于求的專業,其畢業生心理落差大,而這方面女大學生所遭受的性別歧視往往也就會更多。
3、用人單位提高錄用女生的標準。在同等條件下許多企業通常先錄用男生,女生只有比男生優秀很多才會要。一些用人單位對女生的要求近乎百般挑剔與苛刻,常對女生提出了除職業要求以外的一些特使要求,如身高、體重、容貌的要求,甚至還在有無戀愛上大做文章。即使有女生能夠過關斬將通過面試,有的用人單位還往往額外要求在簽約的三五年內不得生育。有一項針對大學畢業生的調查顯示,女大學生認為“相貌身高”在求職過程中很重要和重要的比例為29.9%,高于男生的19.3%。女生對“相貌身高”的感受明顯強于男生,反映了用人單位對女性的外在形象等更加注重和挑剔。
4、女大學生為獲得工作機會時常在工資待遇方面做出讓步。廈門大學人口所葉文振教授等認為要全面反映女大學生就業時是否受到性別歧視不僅要估算性別是否造成男女生一次性就業率之間的明顯差別,還要分析性別是否明顯降低女大學生從簽約單位得到的包括協議工資在內的各種勞動待遇。他們對2002年1068名本科大學生畢業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女大學生的期望收人明顯低于男同學,但即使是偏低的期望收人與雇傭單位的擬付收人還是有較大的差距。對數據的多元回歸檢驗表明,在控制其他影響因素的條件下,性別確實會減小女大學生落實就業單位的概率,降低簽約單位擬付的工資水平。簽約單位對男生擬付的月工資水平要高出女生10.9%。顯然性別對女大學生報酬率的影響比對大學生就業率的影響往往更為顯著。
二、大學生就業中性別歧視的社會心理成因
(一)不健康的自我意識導致矛盾心理
心理學家艾里克森認為,大學生正處在青年期和青年后期的過渡與交叉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們既要確立自我統一性,又要建立與他人親密的人際關系。然而,青年人在這一時期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在迅速成長、發展,常常會感到冒出了一個與以往形象不同的自己,對自我的形象常常會發生懷疑、動搖或迷惑不解J。自我意識是指個人對自身的認識及對周圍事物關系的各種體驗。在當今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女大學生的社會性別觀念呈現多元化、復雜化傾向,自我意識仍然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因素。一方面,她們極力主張并努力追求性別平等,另一方面,傳統的性別觀念在她們身上又比較濃重。她們往往對一些傳統性別觀念表現出普遍的認同。比如對“男主外,女主內”、“男強女弱”等觀念的認同。表現在事業觀上,一部分女大學生認為女性用不著在事業上太突出,對家庭和社會持有一份平和的愛心就足夠。當代女大學生是集濃重的傳統社會性別意識與濃厚的現代色彩于一身的矛盾統一體。她們從潛意識中渴望自強自立,得到社會的認可;另一方面,她們又從潛意識中壓制自己,降低自己的成就期待值,降低自己的發展目標,只求謀個穩定、輕松舒適的職位即可,從而抑制自身潛能的發掘。
(二)女大學生諸多心理矛盾是大學生就業中性別歧視的內在原因
大學時期是“心理斷乳”的關鍵期?!靶睦頂嗳椤币馕吨鴤€人離開父母的監護,擺脫對成人的依賴,建立起自己獨立的心理世界。在這一過程中,諸多的心理矛盾沖突交織在一起。例如,在大學這個社會氣氛很濃的環境中,女大學生的成人感迅速增強。她們一方面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另一方面有些女大學生的依賴性強,工作要家人找,面試要家人陪同,就業要家人決定。這就使他們在心理上出現了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這一矛盾經常困擾著他們的心靈。又如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一方面,女大學生滿懷激情,期望大學畢業后找到一份稱心如意、能最大限度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職位,許多女大學生在擇業中的就業期望較高;另一方面,她們在現實中,又不得不面對著就業市場上的種種性別歧視,這種過高的就業期望與現實社會人才擇用上男女差異往往使她們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極容易使理想與現實相脫離。求職過程中的依賴心理和自恃過高心理則嚴重影響或左右了女大學生的擇業行為。
(三)社會消極因素誘發大學生就業中的性別歧視
其一、社會偏見使女大學生就業空間狹小。社會中對女生存在普遍的偏見和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認為“女生智力不如男生”,當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已經表明,男女生在生理機制上并無明顯的差異,也沒有優劣之分,除一小部分智力超常和低下者外,75%以上的人的智力都處于常態分布,不存在男性天生在智力上優于女性的問題。但社會上普遍存在著“女性沒有男性能干,意志不堅強,承受能力差”的觀念,于是逐漸出現了所謂的“性別職業”,把女性可以從事的職業限制在教師、護士、辦公室秘書、助理等工作范圍內,而競爭強、待遇優的高層次崗位則成為女性工作的,成為女性難以進人和跨越的所謂的“男性領域”。其二、傳統觀念與大眾傳媒壓抑女性就業發展。傳統的性別歧視作為社會的潛意識,根深蒂固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女大學畢業生在就業中“不需要理由地”處于劣勢。人們一般都認為女性的工作能力總是弱于男性。雖然不再狹隘地主張“女子無才便是德”,但對女性的家庭角色期待仍大于社會角色期待。盡管社會發展要求女性具有事業心和競爭精神,但當女性在職場中、在社會生活甚至在政治生活中與男性一起競爭時,卻會遭致許多非議和詰難。
現在的大眾傳媒在消費文化的泛濫下,普遍復制傳統的性別角色,變相的宣傳傳統性別觀念,甚至于片面強調女性的觀賞價值與家庭角色。將女性塑造成“賢妻良母”和“成功人士太太”出現在婚姻家庭領域,這必將強化和支持民眾原有的傳統觀念,加劇女性在就業中的劣勢地位。
(四)大學教育的偏差是大學生就業中性別歧視的外在原因
其一、高等教育中缺乏系統化和規范化的性別教育。從現行的高等院校的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各科教學大綱以及教材內容上看,很少甚至基本沒有性別平等和專門的女性心理學的內容。由于長期以來缺乏運用女性主義的視角來分析女性問題,盡管今天的高等院校開放性、包容性都表現得很強,但是如果想在高等院校的課堂上大張旗鼓地開設女性心理學系列課程,仍然要面對很多問題,女性心理學在高校中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學科門類和體系?,F在盡管有的高等院校開設了一些女性心理學課程,但普遍都是作為選修課開設的,并沒有納人高校的主流課程中;一個針對高校領導和教師的調查顯示,有77.5%的被訪者認為大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的人才,因而課程設置只需要考慮學生的知識結構,不需要考慮性別因素。以上種種現象對于打破傳統的性別觀念和意識,實行性別公平,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都是不利的。
其二、高校在女大學生健康心理的指導教育方面所作的工作不能滿足就業需要。學校沒有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以正確引導,導致女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上有功利主義、實用主義、享樂主義傾向。在就業心理指導中,沒能主動幫助女大學生調整就業期望值,轉變就業觀念,導致部分女大學生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的就業心態和害怕競爭的保守心理。
三、大學生就業中性別歧視的心理學對策
(一)女大學生自身要更新觀念,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
女大學生要端正就業觀、人生觀,突破“女不如男”的心理定勢,要拋棄“相夫教子”、“女性是弱者”觀念的束縛,要強化主體意識,發揮自身優勢,改變人們的偏見心理,確立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求職擇業的過程,是一個全面展示自我的過程,首先在心理上要有信心,女性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心靈手巧,耐心細致,溫柔體貼,在許多領域存在著男性不可比擬的優勢。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要勇于創新,敢于競爭,克服自卑、膽小、怯懦等不良心理狀態,把挫折看成是鍛煉意志、增強能力的機會。
(二)社會要轉變傳統觀念,消除刻板印象,確立性別平等
全社會要致力于消除文化觀念中的性別歧視和性別偏見,廣泛樹立公平競爭意識,廣泛宣傳男女平等等基本國策和女大學生就業的戰略意識,提高對女大學生就業的認識。社會要引導媒體正面宣傳女性的社會作用,消除傳媒中對女性角色和作用的負面評價,為兩性平等就業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減小女大學生就業的阻力。媒體要加大對成功女性的宣傳,樹立美好、成功、多樣的女大學生形象,公正評價女大學生的工作能力,要改變社會對男女價值的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女大學生的優勢。
(三)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女大學生適應社會的心理素質
其一、對女大學生采取差別教育。女性由于心理特點,往往注重對書本知識的闡釋和記憶,忽略知識的運用,習慣于接受,不習慣質疑,因此要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女性多參與、多實踐、多質疑、敢創新,以利于更多創新人才的涌現。同時,女性富于情感,而理性水平較低,這與女性的知識面較窄,缺乏對抽象理論的興趣有關。因此高等教育要重視提高女生的理性水平,加強抽象邏輯思維的訓練,開設邏輯學等有關思維過程的訓練,開設各種知識講座,加強對女生的課外閱讀輔導等。
關鍵詞:校園文化;高校圖書館;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2-0-02
高校圖書館承擔著學校的科研、教學和提供信息服務的重任,傳統圖書館只是一個被動性的服務機構,其主要工作就是借還書的重復過程,很少體現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作用。和高校師資、設備并列為高校三大支柱的高校圖書館具有知識資源,館舍,人才,設備等方面的優勢,豐富的藏書,良好的學習環境,象磁鐵一樣吸引著讀者。因此利用優勢吸引讀者,本身具有多維的校園文化內涵,應積極建設自己的圖書館文化,把自己的系列的工作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中,更好地發揮教育、學術、文化于一體的功能。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圖書館,許多課外活動都需要利用圖書館的文獻來開展,科技活動,演講、閱讀欣賞和引導,讀書小組等文化活動,還需要圖書館的直接參與。
一、高校圖書館在校園文化中的地位
高校圖書館是學校教學和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必不可少的設施,教師的備課和教學、學生課外學習和知識的鞏固、科研課題的開展及學術交流的進行,很多情況下都是以圖書館作為空間和內在紐帶開展的,因而圖書館理所當然地成為高校中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重要的文化活動中心之一。[1]圖書館是隱形的教育課堂,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它具有強烈的文化輻射功能,通過豐富的文獻資源、先進的網絡設備、優雅的人文環境、完善的規章制度、科學的管理方法和優質的服務等營造了校園精神文化氛圍,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
二、高校圖書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優勢
高校圖書館作為大學生的知識殿堂、精神家園,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的載體,以其巨大的功能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具有強大的優勢。
1.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
大學圖書館是知識的寶庫,是智慧的源泉,是文獻信息的聚集地。隨著音像、電子出版物、光盤數據庫、網絡信息等的產生和發展,大學圖書館的館藏更加豐富。它以多樣的、多載體的文獻資料為物質基礎,以兼及古今、囊括中外的學科文獻,為青年學生的科技、文化、思想、道德及專業知識的教育提供了重要條件和便利。這些文獻資源提供給學生們閱覽、學習,對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對他們品德的修養、情操的熏陶、文化的積淀、學問的拓展、思維方式的改進和精神境界的升華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他們文化素質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都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4]
2.先進的信息設備,快捷的信息查詢系統
高校圖書館借助豐富的知識存儲和先進的計算機應用技術為大學生提供了更為全面的信息服務環境,向大學生提供各種文獻信息服務。網絡信息服務的深入開展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激發了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欲望,獲取信息的能力和意識逐漸增強。[2]做好信息導航及咨詢輔導工作已逐步成為現代圖書館的一項重要任務。這樣可以節省讀者的時間和精力,提高研究人員的工作效率,促使學術性校園文化活動的有效展開。
3.多層次多形式的讀者服務
圖書館以優秀服務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精神文明發展,是圖書館服務職能的重要體現。在豐富館藏的基礎上,我校圖書館以“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的宗旨,開展了多層次多形式的讀者服務工作。周開館時間近90小時,并采用借閱藏合一的圖書管理模式,館網絡每天24小時開放,校園網用戶可自由地利用電子文獻信息,訪問各種數據庫,更方便了讀者。
三、高校圖書館在校園文化中的途徑
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緊跟時代步伐,唱響主旋律,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促進校園文化發展。我館在新館建成后,利用環境和資源優勢,在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1.加強文獻資源建設,保障文獻質量
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是校園文化發展的源泉。圖書館要有重點地、有計劃、按比例地采集各種類型、各種載體的信息資源,確保將健康的精神文化食糧及時地提供給大學生,抵制和阻止那些文化垃圾和有害信息的侵擾。近年來,學校不斷增加對圖書館購書經費的投入,我館在加強文獻資源建設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舉措。緊密結合學校教學科研的需要,合理配置紙質、電子文獻,探討文獻采購新模式。我館每年對圖書和數據庫的借閱、利用率進行統計,減少和停訂利用率較低的圖書和數據庫,新增認為使用效果較好的資源。通過加強文獻資源建設,使圖書館文獻資源結構更趨合理,資源極大豐富,文獻保障率進一步提高,充分滿足學校教學、科研的發展對文獻資源的需求,為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提供了基礎。
2.增強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
信息素養是新時代大學生必備素質。在信息化社會中獲得信息、分析信息、開發利用信息方面的修養與能力是人才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圖書館應以信息技能為核心,以各種專業知識為背景,為讀者開展導讀工作。在做好專業學習用書引導的同時,認真開展新生入館教育和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的教育,定期開展各種專題用戶培訓活動,幫助大學生提高信息素養意識并增進綜合駕馭信息資源的能力。[2]
3.加強數字化建設,凈化網絡環境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信息對校園文化的影響將越來越大。我館有目的地建設和整合網絡信息資源,建立了適合高校發展和教學、科研需要的網絡信息資源,凈化校園網絡環境,引導學生利用健康的網信息,自覺遠離非法的不健康的東西。[5]
4.創新服務模式,開展圖書館主題活動
運用豐富的館藏資源、技術設備優勢、人員的潛質優勢,突出個性,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強化圖書館的學術氣氛。使圖書館真正成為文化、信息、交流、娛樂多功能中心。
(1)走進讀者活動。為了充分了解讀者對圖書資源的利用、需求情況,我館不定期開展面向全校師生的“走進讀者”活動。通過發放讀者手冊、開座談會、問卷調查等形式,征求讀者對圖書館館藏資源、服務、發展定位等問題的意見,對新圖書館布局和功能方面的建議,把圖書館的最新館藏信息、最新服務手段介紹給全校讀者。盡可能地使不同讀者群都能在圖書館獲得滿意的服務。以期通過與讀者良好的互動,促進圖書館的全面、協調發展。
(2)書目推薦。我館采編部從書商處收集來的當年新書書目,按醫學類、社科類、自然科學類三大類整理成新書目錄,通過學校網絡OA系統定期向學校各二級部門及處以上領導發送新書書目。收到反饋的選書意見后,按照老師們的意向選書。對于沒有按時提供反饋意見的部門,還進行電話聯系,力爭把工作做到位,同時收集到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3)相約圖書館活動。我館從2009年開始在新館推出了以講座、現場交流答疑、影視欣賞等為一體的活動,每月以圍繞一個主題在圖書館報告廳舉行。
①新生入館教育,我校圖書館每學年針對全校讀者開展新生入館培訓,及時開設“怎樣利用圖書館”講座,介紹圖書館布局和主要館藏,引導讀者有效利用自動化、網絡化的查詢和借閱手段,提高讀者對圖書館館藏的認知率和認知深度,使學生對圖書館的讀者服務工作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學生進校之初就發揮好圖書館的學術吸引力,做好樹立圖書館學術中心、文化中心地位的基礎工作。
②數字資源使用與檢索講座,主要包括常用數據庫介紹、數據庫檢索途徑選擇、數據庫檢索策略調整、數據庫檢索結果分析。邀請數據庫專家到我館向師生做專題講座,介紹使用功能、范圍;我們還為新推出的數據庫專家積極提供平臺,組織相關讀者聽課、試用,及時了解反饋意見,為采購和更新各種專業數據庫提供依據,提高數據庫的使用率。針對教學開展某些專題性很強的數據庫,如“康健循證醫學支持平臺”數據庫,通過培訓,使同學們感到,原來很抽象的循證醫學課變得更加具體,循證醫學中一直困擾學生的“證據查找”問題迎刃而解,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如何分析、評價和利用證據。老師們感到高興的是,作為一門新開的專業課,原本教學資源匱乏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得到緩解。
③面向讀者的專家講座。依托大學里的人才優勢,從其他科研學術部門聘請有關的專家學者,舉辦各種內容、各種形式的講座,既可活躍師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又可增長師生的知識。以此營造一種輕松、和諧、學術氣氛濃厚的校園文化環境。
專家講座是我館目前重點開展的活動之一。涉及的內容包括教學交流、科研探討、工作經驗、專題報告等。
教學經驗交流是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常規工作。以往由于時間、場地的限制,教學經驗交流往往局限在某個教研室內部,或者是全校性課堂教學比賽時。2010年以來,圖書館利用硬件設施的優勢,更發揮長期以來在信息服務中積累的各種“人際資源”,邀請在教學上有個人特色的老教師,面向教學一線的教師進行示范課教學,同時和大家交流教學經驗,探討教學理論。很多老師在現場的問答中,既學習到了老教師的教學經驗,更被他們嚴謹、務實的學術品格所打動。這樣的學術交流,給讀者帶來的不僅是技能,更是一次生動的職業教育和人生觀教育。一些慕名而來的研究生也表示,在這樣的學術講座上,向老教師們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科研經驗。
針對學生面對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年輕人的困惑、戀愛觀等選擇講座內容:如何概覽課題?如何鎖定高影響力論文?如何分析課題趨勢?系統介紹Web of Science的引文報告功能、排序功能、分析檢索結果功能等幫助進行輕松選題;神雕俠侶,幫你評說世間情為何物,給大家建立健康的愛情心理;從科研人員的需求出發,涉及科研選題、基金申請、英文論文撰寫、選擇期刊投稿等多方面內容,其內容覆蓋了科研評價與評估等內容,足不出戶參加在線培訓。本館的老師也積極參與講座,有的將自己平時工作中積累的,關于如何收集、整理科研資料的方法交給了大家;有的以實例為線索,教會同學如何將自己下載、保存的各種學習資料分類處理,做成目錄、摘要和索引,建成自己的小型圖書館,由于具有極強的操作性,反響強烈。
④我館還定期向同學們放映一些優秀的紀錄片,內容涉及醫學、生物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并以此為契機,引導同學們正確認識和評價身邊的各種現象,通過紀錄片,向他們展示另一種分析事件、認識社會、感悟人性的視角。校園文化生活受客觀條件限制,可供學生娛樂休閑的場地相對匱乏,圖書館提供了影視服務這項服務,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讓學生有一個好的去處,可調劑和緩解課業的壓力。這一舉措同時緩解了高校學生管理的工作壓力,通過放映優秀名著改編的作品、原聲作品,對讀者進行高品位的文學熏陶,實現了藝術教育的功能,提高了他們對影視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通過影視文化傳播,開辟圖書館服務新局面,影視文化超越了印刷文化的理性特征,是當代感性文化的濫筋。[3]
(4)讀書日活動
“書是為了用的”,圖書館館藏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讀者有效地利用。我們聯合團委、學生會舉辦"大學生讀書節暨世界讀書日"系列活動,包括愛心捐書,書簽設計大賽,讀書成果展示、評選優秀讀者等活動。通過活動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世界讀書日的起源、發展過程,強調了讀書的意義,利用活動向讀者推薦優秀圖書,號召廣大同學享受讀書樂趣,接受文化熏陶,營造了書香滿溢的校園文化氛圍,較好的承擔了高校圖書館對創建閱讀社會的引導及宣傳作用。
(5)嘗試建立相關沙龍。文化沙龍活動是一種融知識與娛樂為一體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校園師生能了解到最新的學術動態、最新的科研成果、最新的信息內容。我館利用學院的法語教學淵源,在法語大學聯盟的資助下,在學校有關領導、國際交流合作處及外語部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法語數字化學習空間。這是法語大學聯盟在國內資助的第一個數字化平臺。建立一個有我校特色的法語數字化學習空間,加強了圖書館外語閱讀境和視聽環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姜秀花.從校園文化的角度談高校圖書館文化建設[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8(02):35-38.
[2]孫頡,原保忠.發揮高校圖書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9(12):153-156.
[3]潘雪華.高校圖書館的影視文化[J].圖書館,2005(04):90-91.
[4]顧柯巍,李紅霞.論高校圖書館與校園文化建設[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8(02):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