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6 12:24: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際金融監管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 要: 建立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文章首先簡述國際金融中 心指標評估方法,然后通過比較上海與北京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方面的現狀,探討上海競爭 成為國內金融中心的優劣勢。最后,文章 總結 了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約束條件。
一、前言
國際競爭的根本,在于對國際金融主導權的競爭,在于對全球資本的控制權、支配權的 爭奪。擁有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對一個大國的長遠發展和金融安全至關重要。上海作為我國發 展國際金融中心的首選目標,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其框架雛形已經基本形成。上海通過在過 去的十多年中的建設和發展,現在已經到了可以進入跨越性發展的時期,即
如今,上海已經形成了包括 銀行 間同業拆借 市場 、銀行間債券市場、銀行間外匯市場、 上海 證券 交易所、上海 期貨 交易所和上海黃金交易所在內的多層次市場體系,并且是我國金 融機構的最大集聚地。而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則是中央機關的所在地。
總的來說,上海與北京相比,其優勢在于具有一個比較完備的金融市場。此外,由于較 高的市場自由度和寬松的 環境 ,上海在吸引境內外 金融機構 以及對外開放方面也具有獨特的 優勢。然而,必須看到,上海在成為國內金融中心的漫長道路上還存在許多困難,例如,全 國各大金融機構的總部大都設在北京。再例如,全國許多城市都非常重視金融市場的建設, 要處理好與這些城市在金融活動方面的關系也并非易事。
四、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約束條件
基于上文的討論與分析,可以 總結 出以下四條制約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關鍵因素。
1.金融機構集聚度不夠。雖然上海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外資金融機構聚集地,但是與成 熟的國際金融中心相比(如美國、英國、日本),上海的外國金融機構數和金融中介非銀行 金融機構的數量與質量存在明顯的不足。據 統計 ,英國、美國、日本在1996 年時單離岸金 融中心商業銀行數就分別達:493.472.219家,其中外國銀行分別為347.328.92家,遠 遠高于在上海的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另外,質量上差距也較明顯。在上海本地的金融咨詢 機構中,目前還沒有一家像麥肯錫、普華永道一樣有國際影響的咨詢服務機構,這種狀況不 利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確立。
2.交易規模和金融產品種類不足。上海目前雖然初步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市場體系,但是 與成熟的金融市場相比較,交易的層次以及金融產品的種類仍顯得單調,各金融市場間資金 缺少流動。同時,金融產品的類型不多,國際化程度不夠,缺乏避險交易工具。不過,近年 來,我國已經在著力于 金融創新 ,開發新的交易品種。比如,qdii、qfii以及股指期貨。
3.金融監管環境的建設與金融監管機構間關系的協調。傳統意義上,主要應從三個角 度來考察金融監管環境,即監管廣度、監管深度以及監管頻度。然而,我們發現倫敦、紐約 在發展國際金融中心時,并不是一味地管制,而是采取了更先進的理念和價值取向。比如, “服務優于管制”和“有所為,有所不為”。上海作為非監管總部所在地,既面臨總部的監 管,又面臨跨業的監管。所以,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協調好各種監管機構間的關系,使得 監管變得更合理、更有效率。
4.缺乏國際化人才。目前上海人才國際化總體水平仍然較低,特別是缺少國際通用型 人才。一個城市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就一定需要大量的既懂得國際慣例又熟悉國內 法律 的 高級經營 管理 和金融人才。然而,上海金融行業中,高級人才與勞動 人口 的比例遠遠低于紐 約、倫敦、東京等發達國家的城市。
參考文獻:
1. 張澤慧.國際金融中心指標評估方法及指標評價體系. 社會 科學研究,2005(1)
2. sohu財經頻道——國內財經——京滬深:誰是未來的金融中心?2007.3.15
3. 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出爐.國際金融報,2007.3.21
4. 張衛華.紐約是如何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 經濟 ,2007(2)
5. 英國金融“大爆炸”與倫敦金融城的復興.上海證券報,2007.2.8
6. 李豫.上海離國際金融中心還有多遠.國際金融報,2007.3.1
7. 于福生.論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5)
8. 項利華,楊冉.城市金融競爭力比較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06(6)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
人民幣國際化是人民幣跨越我國國界,在境外發揮計價尺度、交易媒介、儲備手段這三種職能。人民幣國際化對于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有利于我國外貿企業降低國際貿易的成本;可以進一步完善我國金融體系,促進上海等城市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高我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和發言權。目前,在新的形勢下,人民幣國際化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
首先,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暴露了目前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的待完善之處?,F行的以美元為本位幣的國際貨幣體系無法克服“特里芬難題”,從而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的威脅,影響全球經濟的穩定與發展。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市場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對中國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其次,2009年4月8日,國務院決定在上海市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東莞4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在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形勢下,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對于推動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關系發展,規避匯率風險,改善貿易條件,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再次,在2010年6月22日,央行、財政部、商務部等六部委聯合《關于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范圍。此次試點擴大后,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地區由上海市和廣東省的4個城市擴大到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等20個?。ㄗ灾螀^、直轄市);試點業務范圍包括跨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其他經常項目人民幣結算;不再限制境外地域,企業可按市場原則選擇使用人民幣結算。
總之,在全球經濟受到金融危機影響進行復蘇的大環境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實施等一系列促進中國外貿經濟的發展的措施無疑給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新的有利的機遇。
二、新形勢下人民幣國際化分析
(一)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機遇
1人民幣國際化可以減少企業的匯率風險,促進我國外貿企業的發展。
企業在進行國際貿易中主要面臨的匯率風險主要分為以下三種:交易風險,經濟風險,會計風險。交易風險體現在企業在合同簽訂后,因匯率波動而導致的到期收支外匯時貨幣匯兌而造成的損失。經濟風險體現在由于外匯匯率變動使企業在將來特定時期的收益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即企業未來現金流量折現值的損失程度。經濟風險對企業的影響是最大的也是隱性的。企業面臨的最直接的匯率風險表現為交易風險。在09年金融危機導致國內一些中小企業破產的同時,美元、歐元的匯率波動加劇,根據我們實際中走訪企業發現這直接降低了企業的利潤,使企業蒙受了巨大的匯率損失,甚至直接導致了一部分外貿企業的倒閉。因此采用人民幣作為貿易中的計價貨幣可以減少企業的匯率風險,降低企業的成本。
2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我國上海等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
貨幣國際化需要有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及國際金融中心。。貨幣國際化與國際金融中心是相輔相承的關系。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促進上海等城市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和發展,也將最終奠定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3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公平合理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建設。
目前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以美元為主導的,發達國家處于優勢地位的國際貨幣體系,其對發展中國有欠公平合理的地方,發展中國家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金融危機之后,對新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建立呼聲越來越高,人民幣國際化可以打破發達國家占優勢的局面,使國際貨幣體系相對公平合理的,另外中國是負責任的國家,這也將有利于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并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起積極的作用。
(二)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挑戰
根據經驗,一國貨幣真正成為國際貨幣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首先,以經濟實力為基礎,其綜合國力、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強;其次,金融監管能力較強,具有較高的貨幣政策制定和管理水平;再次,其貨幣可以自由兌換;最后,金融市場較為完善。。人民幣國際化,這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對我國經濟提出挑戰。
1增加了我國金融監管的難度,使對經濟的宏觀調控難以把握。
人民幣國際化使政府監管的對象調整為不斷國際化的金融業務和金融市場,這從監管體制、監管手段和監管目標等方面對我國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課題。對于流通國外的人民幣規模的擴大也要求監測人民幣的體系能夠延伸到海外市場,這樣由加大了經濟政策指定的難度,使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難以把握。
2對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產生一定的沖擊。
人民幣國際化意味著我國資本賬戶的開放,使人民幣成為完全可自由兌換的貨幣,這無疑加大了我國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加大了金融監管的難度,并使中國成為國外熱錢投機沖擊的對象。據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完成的《境外熱錢在國內非正常流動調查報告》顯示大量境外熱錢在國內進行非正常流動和投機已經成為事實,流入量在2500億至3000億美元之間,并且還有繼續擴大流入量的發展趨勢。這樣,資本賬戶一經開放,很可能會引起我國金融市場的動蕩。
三、人民幣國際化思考與建議
綜上所述,人民幣國際化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機遇,降低我國外貿企業的成本,減少了企業的匯率風險,促進我國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促進公平合理的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但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人民幣國際化增加了我國金融監管的難度,使宏觀調控難以把握,并且對我國金融市場產生一定程度的沖擊。因此,人民幣國際化是個長期的過程,我國要在不斷增強經濟實力,完善國內金融市場,提高金融監管水平的基礎上,逐漸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參考文獻】
【1】陳金香,韓景旺,王建中. 人民幣國際化理論問題的思考[J].商業時代,2006,32
【2】蔡珞珈.新形勢下人民幣國際化問題探討[J].商業時代,2010,1.
【3】章玉貴. 中國經濟增長與人民幣的國際化前景[J].,2005,3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對后金融危機時代對我國金融監管的新要求進行了一些探討。首先簡要的介紹了金融監管的缺失對此次金融危機所應負起的責任,接著對金融危機后我國金融監管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最后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建議。
引言
此次發源于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無異于一場發生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大地震,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極其嚴重的損失。人們在扼腕嘆息的同時,也在反思:一向自詡擁有世界最健全市場經濟制度的美國為何會發生如此嚴重的金融危機?時至今日,國際社會已經達成共識,那就是金融監管的缺失為此次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而美國的監管體系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無疑為我國金融監管再次敲響了警鐘。
一、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金融監管所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來看,我國金融體系在此次金融危機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一方面是因為我國金融機構在金融創新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弱,全球化程度也相對較低,尚未能夠深入地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競爭,從而僥幸躲過一劫。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人民銀行一直很重視金融監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隨著金融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隨著中國經濟金融的快速發展和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在金融監管上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將越來越明顯。當前,中國金融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市場準入的限制導致國有資本為市場主導的局面
市場準入監管是金融業監管的重要環節之一,是確保金融業安全的第一道關口。在我國,一個穩健有序的金融體系應是以國有金融機構為主,國有金融機構、民營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相互競爭共同發展的格局。但是在我國,不管是開拓相關金融新業務,還是設計新金融機構等,都必須要經由相關主管部門的審批。執政部門擔心機構的過度準入會導致無序和失控,從而不斷提高金融市場準入門檻,導致國有商業銀行的金融壟斷地位不斷加強。
(二)退出機制不完善使得金融機構道德風險不斷積累
一個完善的金融市場,應是準入機制與退出機制并重的市場。目前,我國在金融法規方面日趨完善,并且出臺了多不的金融法規,但是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一些缺陷,尤其是在對問題金融機構的處理上,還缺乏相應的推出機制。所以,當金融風險暴露的時候,金融監管部門職能通過行政手段強制關鋁來解除金融風險,而在救助和關閉金融機構過程中的個人債權也通常由政府墊付,這種舉措不僅加劇了主要債務人的道德風險,還有可能誘發金融機構的盲目擴張,累積金融機構“大而不倒”的道德風險。
(三)監管手段落后
目前我國金融監管在綜合運用法律手段、經濟手段上的能力存在明顯的不足;在監管制度上的可操作性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并且相應的懲罰措施單一;在存款保險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銀行評價制度上還存在著明顯的缺位現象,并且監管的透明度相對較低;監管的信息化程度低,監管軟件開發不足的現象也非常突出。
二、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金融監管的完善
(一)加快建立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的腳步
(1)建立正確的合規性監管理念和方法。金融監管部門應轉變傳統的合規性監管的方法與理念,充分發揮監管的導向作用,積極音帶和督促中資銀行風險管理體制與機制的建設,促使監管與合規產生有效的互動。首先要明確重點,將監管重點轉向外部督促和外部評價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的建設狀況,引導銀行積極的參與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的建設。二是對檢查中所發現的問題,要進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及時的向銀行提出改建意見,督促銀行進行改進。
(2)制定出臺“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指導手冊”。相關監管部門要根據中資銀行的實際情況,在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做法的基礎上,制定出臺《商業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指導手冊》,以進一步明確銀行內部的合規責任,以及相關合規部門的地位、作用、職能結構等等,從根本上保證銀行合規經營目標的實現。
(二)完善并實施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
首先是,完善銀行的風險預警機制,以便為商業銀行的退出奠定相關基礎。銀監會應該在借鑒國際銀行相關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完善我國銀行的風險評預警體系,要確定問題銀行和重點的銀行監控對象,并且建立這些問題銀行的風險管理檔案,以強化對整個銀行體系的監管。
其次,要充分發揮市場手段在金融機構市場退出的過程中的作用,改變現有的行政強制干預。銀監會應該積極創造條件完善市場為基礎的處理手段在金融機構市場退出中的作用,逐步減少政府在這個過程中的直接干預。
(三)完善金融監管方式和多樣化監管手段
(1)由合規性監管為主轉為合規性監管與風險監管并重。風險監管與風險控制不能適應金融創新發展的要求是引發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風險監管是中國金融體制不斷進行市場化和國際化前進的要求,也是實現我國的金融穩定以及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根據當前中國金融機構的具體情況,此種金融監管轉移的過渡,可以從完善金融法規制度,填補法律漏洞,通過行政手段規范金融機構經營著手,并逐步通過市場調節預防,分散或轉移風險。
(2)提高銀行監管手段技術含量。改變現階段計算機僅運用在辦公自動化和支付清算系統,要加大對監管操作方面運用的投入;重視監管軟件在監管工作中的運用,并加強監管軟件開發;加大投入,提高跨地區、跨國境共享監管信息的電子化程度。
三、總結
對金融金球化的發展未來和金融監管創新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我們尚不清楚未來的正確方向。但是,只要充分尊重金融發展規律,形成以金融創新為主導的金融監管理念,按照金融創新的發展規律,完善各種對策,就能夠有效地促進我國金融體系的健康快速發展,確保我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到的影響降到最低,從而更穩更快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論文內容摘要] 隨著全球金融一體化和自由化浪潮的不斷高漲,混業經營已成為國際金融業發展的主導趨向。中國作為為數不多的堅持分業經營的國家之一,同時又面臨著加入wto的現實狀況,金融業從分業經營走向混業經營,應成為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最終選擇和歷史的必然選擇。
一、我國金融業分業經營面臨問題
我國金融業的發展,走過了一個“混—分”的歷程。改革開放以后,實行混業經營,銀行可以經營信托、證券等業務。自1992年下半年起,社會上出現了房地產熱和證券投資熱,大量銀行信貸資金通過同業拆借進入了證券市場,擾亂了金融秩序。為維護金融秩序,使我國金融業健康規范的發展,從1993年7月開始大力整頓金融秩序,并在1993年年底,正式提出實行分業經營。1995年以來相繼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證券法》等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我國分業經營和分業管理的金融發展格局。
但從長遠看,分業經營不是我國金融業發展趨勢。盡管它在防范宏觀金融風險、強化金融機構自我風險控制機制、不斷完善金融監管制度、增強監管機構對金融風險的監控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面對不斷變化的經濟金融形勢,分業經營也面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1.世界金融發展格局的變化直接威脅中國的分業經營制度。銀行傳統的存貸款間接融資業務比重越來越小,表外業務和中間業務成為銀行收入的主要來源,混業經營證券、保險、信托及衍生金融業務成為國際銀行業發展的方向。
2.現行金融分業經營制度不利于金融業的規模經營、國際競爭力提高及傳統金融企業向現代金融企業的轉變?,F行制度對銀行業務、證券業務經營的嚴格區分和限制,抑制了市場資金供給來源,人為地割裂了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融通渠道,不利于資金之間的相互融通。銀行、證券、保險的業務品種有限而單調,使行業素質及競爭力不斷下降。
3.現行金融分業經營制度不利于金融創新。在分業經營制度下,由于銀行參與證券業務受到限制,一些具有轉移風險及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無法在市場立足,由此影響到證券機構的市場運作及策略,表現出很強的短期投機性和不穩定性。銀行業和證券業都缺乏創新機制和創新能力。
二、我國金融業實行混業經營的可行性
1.資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過銀行間并購,可以撤消大量重復的網點機構,精簡人員,共享資源(包括客戶資源、硬件資源、人力資源等),變外部競爭為內部競爭,使贏利水平發生質的變化。日本東京銀行和三菱銀行的合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時三菱銀行在日本國內實力雄厚、經營業績良好,但其國際業務比較薄弱;而東京銀行則是日本最大的外匯銀行,也是世界三大外匯銀行之一,只是國內業務的基礎不夠堅實。兩家銀行合并之后,雙方優勢互補,提高了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各具有明顯的業務特色,而自身的資金、人力,國內的客戶資源均比較有限,通過并購,有助于做到優勢互補,更好地使用各類資源,降低經營成本,增強競爭力,提高經營效率。
2.有利于證券市場的穩定發展。我國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大多是個人投資者和中小機,運作的資金也多是社會消費基金和其它小額資金。這就決定了我國證券市場不可避免地具有高度投機性。實行混業經營,機構投資者,特別是銀行可以介入證券市場,能夠從根本上改變證券市場上投資資金和投機資金的對比,大大降低我國證券市場 的投機性,、波動性,增加穩定性。此外,銀行可以通過較為理性的投資行為影響其他各類投資者,改變其短期投資行為,促使證券市場在平穩中逐步成熟起來。
3.混業經營是迎接加入wto后挑戰的現實需要。中國入世后,必須按照gats要求,逐步開放金融市場和金融服務領域。大批的外資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將會以合資或獨資形式涌入我國。這些公司的業務領域可以涉及銀行保險證券及信托投資等多個方面,它們依托強大的資本實力和高素質的金融人才利用在信息共享全面服務融資便利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努力拓展業務領域搶占國內金融市場份額,我國金融業將受到更多的外來沖擊和影響,金融業融合會從外部波及我國金融市場因此,提高和加強國內金融機構的市場競爭力已迫在眉睫。我們應在加強專業經營和風險控制能力的基礎上大力強化國內金融機構的綜合經營能力,塑造和培育我國的全能型金融集團以便使國內金融機構能夠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與外資金融機構展開競爭,而實行混業經營則是關鍵的第一步。
4.混業經營有助于逐步完善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機制。實行混業經營后,銀行介入證券必然會使中央銀行宏觀貨幣政策的效力相應增加,其原因是由于商業銀行對證券市場發生作用,并且更直接更有效,同時也必然會擴大中國幾大證券市場的容量規模,使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能夠發揮出應有的積極作用,逐步實現中央銀行用經濟手段代替行政手段調控宏觀經濟。
三、積極應對混業經營的政策建議
(一)微觀政策建議:
1.強化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應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的治理結構和監督機制,建立一個由外部監督和公司內部控制相結合的全方位的金融風險防范體系。內部控制的基本方式有:
1)組織機構控制。主要的方法是設計并配置合理高效運轉的企業內部職能機構,以達到各機構之間既相互配合又彼此制約的目的。
2)人員素質控制。通過人員素質控制,使每個職工能力能適應所在崗位要求,做到各盡所能、盡職盡責、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
3)授權審批制度。在處理業務過程中充分體現“四只眼睛”原則,通過這一制度使各類經濟活動及風險在發生之際就能得到協同有效的監督和控制,對疏忽加以防患,對惡意加以制止。
4)職務分離制度。對于必須實行互相監督的“不相容職務”應加以分離,分別由幾個部門或部門內不同的人來執行。
5)法規制度控制。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都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企業的規章制度。
6)內部審計制度。內部審計和內部控制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總體上講,內部審計對各內部控制環節具有檢查、監督、評價的職能,是內部控制必不可少的特殊組成部分。
2.積極拓展中間業務。為了提高競爭力,改變當前業務面狹窄的局面,非常有必要開拓中間業務。中間業務的開展應因地制宜、分階段進行。
3.充分重視人才的作用和技術的基礎作用,利用人才和技術資源進行金融創新。要提高金融機構競爭力,必須進行金融業務、金融工具的創新。人是經濟發展中最要的資源。
(二)宏觀政策建議:
1.加強金融監管水平。面對我國金融業混業經營的新趨勢,金融監管部門必須要在更新金融監管觀念,加快金融監管體制創新上下功夫,形成一種監管與支持、監管與協調松緊有度,寬嚴相濟的適合市場運作的金融監管體制。主要表現在:
1)建立和完善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監管制度體系。
根據我國國情,可以部分借鑒國際先進的監管制度和做法,建立與國際金融制度相融合又相對獨立的監管制度、法規,使監管向專業化、多元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制度的改革要循序漸進,慎之又慎,必須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全面開放,全盤西化,要在國際金融環境中做到在接軌中完善,發展中改進,開放中保護,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金融健康穩定發展。要建立完善有效的現代金融法規。盡快完善《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等金融法規,以國際待遇為基準制定并出臺一部《外資銀行法》,以利于中外金融機構能在符合國際慣例的健全的金融法制環境中進行良性競爭發展。
2)加快金融監管業務電子化步伐,強化監管信貸網建設。面對國際金融全球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勢,我國金融監管現場的檢查已不適應現代金融監管的需要,須盡快轉變觀念,加快建設網絡化監管信息系統,構筑中央到地方的監管網絡層,將監管的指標體系進行科學分類,分解下達各網絡監管層,進行實時監控,跟蹤分析研究,做到對問題及時發現,快速反應,高效處置,將金融風險控制在萌芽狀態。監管要從現場監管向現場和非現場監管并重轉變,做到日常監管以非現場為主,同時輔之以不定期、有針對性的突襲式現場監管檢查,不斷提高金融監管的效率和水平,規范我國金融行為,適應國際競爭,增強我國金融的綜合競爭能力。
關鍵詞:金融創新;金融創新風險;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3)06-0015-02
1 金融創新的概念闡釋
對于金融創新的解釋,各個學者有不同的定義,大多數學者的解釋由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的觀點衍生而來,他在其成名作《經濟發展理論》(Theory of Econoforc DeveloPment)中對創新所作的定義是:創新是指新的生產函數的創新建立,是對企業要素實行新的組合方案。創新包括新的技術與組織管理上的新思維。具體地講,創新包括四種情形:新的產品出現,各類資源的開發,新的市場創新開拓,新的生產組織稱為組織創新。
從宏觀層次上講,金融創新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金融發展史上,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體系以及貨幣制度的歷次變革都可視為金融創新。金融技術的創新、金融市場的創新、金融服務與金融產品的創新、金融服務行業結構上的創新都包含在金融創新的范疇內。
從中觀層次上講,金融創新主要是政府、金融當局和金融機構為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為了防止或轉移經營風險,降低成本,更好地實現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而逐步改善銀行等金融中介的功能。它包括技術、產品以及制度上的創新。技術創新是為了達到預期的目標,采用改進的生產方法,重新組合生產要素或者添加新的生產要素;產品創新是指生產性能更好、技能更優的新產品;制度創新是為了提高效率,改進管理制度,使新的制度更完善,效率更高。
從微觀層面,金融創新是指金融工具的創新。它主要包括四種類型的創新:信用更多的創新,如利用短期貸款和中期信用,分散投資者獨家承擔貸款票據發行便利等風險;經濟制度之間各種新工具的轉移,金融工具有風險,它包括用原來的金融工具提高償付能力和轉換新的金融工具;股權創造創新包括債權人權益成為新的金融工具。對金融機構來說,要嚴格控制金融風險。風險管理人員要嚴格看待風險問題,觀望整個金融機構的全面風險,做到定期評估風險。
2 金融創新風險的產生原因及隱患
金融業的發展歷史就是一個金融創新與風險管理的歷史。發達國家金融業快速發展的源動力就來自于實體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不斷深化的金融需求。商業銀行由單純存貸業務轉型,信用卡業務快速發展,共同基金業高速成長到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壯大,金融創新就是為適應經濟的快速發展而產生并發展的,并且有力地推動了整體金融市場的大發展,也促進了全球經濟的穩健成長。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金融機構的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提高金融業的運行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金融風險,甚至造成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美國住房金融創新盲目誘導和全球各地的金融危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此,在促進的同時,中國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必須清醒認識創新面臨著潛在的風險,并采取科學有效的防范措施。
在實施過程中,由于種種不確定性因素的存在,金融創新的風險可以分為以下幾種:①市場風險。市場價格變化和價格的變化會對衍生金融工具風險從這里的市場價格產生的,主要是指標的資產價格;②設計風險。由于在金融創新設計過程中存在各種不確定因素,使金融創新措施未能按時實施,甚至有流產的可能性;③流動性風險。市場中的金融衍生產品找不到合適的對手,只有在低于市場價的價格出售;④信用風險。不按照合同的條款而導致性能風險的一方的衍生物。⑤操作風險。由于內部控制系統或系統故障導致清算風險。⑥法律風險。因合同內容不符合法律,貿易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原因。{7}由于操作錯誤,不在時間性能,在有關法律方面違反規定,組織創新工具給貿易組織帶來負面影響,這無形的損失就是聲譽風險。
首先,通過影響貨幣供給與通貨膨脹的金融創新是可能的。商業銀行新的種種負債賬戶,大額可轉讓存單。與現代金融電子化的進程加快,電子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從而提高匯率。此外,國際金融創新通過電子交易的各種工具,如擴大貨幣乘數、倍數。首先增加了中央銀行所控制貨幣供應量,控制信貸規模的在各種階段的難度。
在金融創新界,擴大國際金融監管領域,對象是在上升的,除了一般的監管機構,監管部門需要信托一些投資公司,金融機構和金融監管等;由于各個表外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張,在任何時間資產負債表外的風險都可以被轉換成真正的風險,增加了難度表外業務的監管作用。
此外,降低了金融體系的局部穩定性。金融創新在原來模糊劃分邊界的各種金融機構,促進金融市場的金融創新,資本流動的國際化標準,地方財政風險能夠迅速融入全球金融風險當中,使我國經濟迅速增長。
3 金融創新風險的防范策略
激發金融創新動力,提高金融風險防范能力是目前我國激烈競爭金融形式下的重要途徑。我們可以從加強金融監管、加強行業管理監督、規范金融界的新創新、借助國際力量等方面來協助預防新的風險發生。
①加強金融監管,防范金融創新風險。各國監管當局和國際性金融監管合作機構一直在積極地探索有效的風險監管辦法,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金融風險監管規則,采取了各種各樣的防范風險的措施,以構造金融創新風險的監管機制。首先,要建立和完善金融監管的法律體系。法律是個硬約束,有了法律為依據,一切才有法可依,懲罰才有堅強的后盾,金融監管的有效運行也必須有健全的金融法律體系做后盾。不僅要有主體法律,還要有與之配套的實施細則,以約束各金融主體;其次,要對市場準入實行嚴格的監管,對各種將要上市的創新工具要進行嚴格的監管和審核,防范和控制創新風險,這是防范創新工具風險的首道關口;再者,加強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建立和健全金融信息披露制度,達到防范金融風險作用,提高金融監管效率的目的。
②加強行業監督,防范金融創新風險的發生。我們強調,加強政府監管應注意發揮行業自律的作用。工藝的復雜,規模的龐大,所有監管機構努力為所有交易綜合實施整頓方案。監管機構應采取各種有效的管理措施,充分調動金融市場各類人群積極性,在銀行業市場提高銀行從業人員的思想素質觀,促進銀行業的積極健康發展,對維護金融體系起到積極穩定的作用。
③規范、防范金融創新風險。首先,金融創新的主體應根據其大小、資本、能力等,確定資產負債表外業務占總資產的比例,并掌握了資產負債表的位置,表外業務與表中單獨管理,及時發現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突發事件的應對措施;金融機構要在實踐中加強內部控制管理制度,所有監管強調內部控制制度在金融監管的核心作用,以明確內部管理控制。同時,管理者要清楚自己的職責所在,對未經批準的交易活動或違反制度的人員,要有一個明確的懲罰制度。政府對金融機構來說應該承擔監管責任,但不能過多干涉金融機構的運行模式,否則付出的成本和代價會更高。我們應明確交易員的權限,有明確的責任范圍和全面化的內部控制,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過程中應定期檢查內部控制制度,有效促進內部監督職能的發揮。按部就班進行金融自由化進程是非常英明和正確的。在公司壞賬處理、一些不好資產處理方面都要做好全面準備,使得進一步開放。美國債危機使中國經濟意識到,我國金融行業必須實行最好方式進行對外開放,事先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全面應對金融開放帶來的一些風險問題。
④加強國際合作,防范金融創新風險。國家監管機構和國際金融機構的合作、協調、組織可以有效地降低金融創新的風險。首先,加強合作國家之間的監督管理,金融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金融機構、金融創新業務以及金融市場已面向國際化發展方向。金融創新會給中國銀行業帶來利潤,也會帶來一些料想不到的新風險,而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將會使金融風險波及更多國家和地區。國際金融創新的風險不是一個國家的監管,它涉及到全世界的金融安全性,因此,加強國際合作非常重要。其次,基于金融國際化的一個擴展,開放經濟條件下金融監管的單一國家有時失敗,這使得國際合作的監管是非常必要的。如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是由全國證券期貨監管的國際合作組織證券監管機構,于1994成立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IAIS),通過向成員國提供咨詢平臺,提高保險領域的監管標準。他們通過國際合作,以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體系,有效防范金融風險。
參考文獻:
[1] 米什金.貨幣金融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2] 謝申祥.金融創新的監管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學位論文,2004.
[3] 屈小博.我國金融創新的困境與對策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5.
[4] 周禮平.論審計風險及其防范[J].金融論壇,2004,(4).
[5] 胡珀,孫建華.試論金融創新與金融創新風險防范[J].金融與經濟,2008,(4).
[6] 黃景瑄.論當代金融創新發展與中國金融創新[J].集團經濟研究,2007,(2).
[7] 胡珀,孫建華.試論金融創新與金融創新風險防范[J].金融與經濟,2008,(5).
[8] 紀瑞樸.金融創新暗藏風險[J].金融電子化,2007,(4).
論文關鍵詞:商業銀行監管法律制度
論文摘要:金融業處于一國經濟的核心地位,一國金融機構若要有效地發揮其經濟功能保持較為穩健的運行態勢,離不開金融監管,必須具有一個相當穩健周延的金融制度與法規框架和符合市場規律的制度與法規在一國的金融體系中,商業銀行是最重要的銀行金融機構,商業銀行的制度與法規則是金融法規修仃完善的重點。美國的銀行業是世界上最發達的,我們試圖通過對美國銀行法律制度的了解分析,找到我們可以借鑒之處,以提高我國銀行業尤其是商業銀行的競爭力。
一、比較中美商業銀行監管法律制度
(一)法律框架
美國的金融監管制度的發展是緊緊伴隨著法規的建立而成長起來的。美國銀行監管的主要法規有:《1863年國民銀行法》,《1913年聯邦儲備法》、《聯邦存款保險法》《1933年銀行法》、們956銀行控股公司法》、們980年存款機構管制放松與貨幣控制法》,K1991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改進法案》.《1991年外資銀行監督改善法》、《1996年聯邦存款保險基金法》、X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
自1949年建國以來,我國銀行監管法制發展歷經了建國初期的開創階段、計劃經濟時期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等三個階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199-5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標志著我國銀行監管法制體系初步形成。2003年對《人民銀行法》和《商業銀行法》的修正及新頒布的《銀行業監督管理法》標志著銀行監管體制的進一步完善。與此同時,還有一系列的法規和人民銀行或銀監會制定的金融規章涉及了銀行監管問題。
(二)監管機構
美國銀行業主要管理機構主要包括以下機構:聯邦儲備體系、貨幣管理局、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司法部、證券與交易委員會、州銀行委員會。根據《人民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商業銀行法》規定,我國銀行業由人民銀行和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進行監管。
(三)監管內容
1.美國監管機構的主要監管內容
(1)市場準入的監管
在美國注冊不同性質的銀行要由不同管理機構審批。貨幣管理局管理國民銀行注冊和頒發執照,并對其營業宗旨、組織章程、資本結構、董事、官員資歷、管理業務和風險、獲利能力和所有權要求等因素進行考慮和調查。
(2)資本充足率的監管
1981年,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貨幣管理局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共同制定了衡量資木充足率的統一標準:將資本分為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栋腿麪枀f議》簽定后,美國于1990年底開始試用,并作為駱駝評級制度的資本檢查標準,以此評價銀行資本的充足性。
(3)對風險損失準備金的監管
美國對壞帳的法律定義是指本金或利息逾期6個月以上的貸款,以及擔保和抵押不落實的催收貸款。按規定,壞帳必須在分紅前核銷。各家銀行也可以對其認為必須核銷的資產進行主動核銷。為防上匯兌風險,聯邦儲備銀行可以根據其對銀行國際貸款質量的評價,要求有關銀行建立并保持一定數量的專項儲備。
(4)對存款保險的監管
聯邦儲備銀行要求其所有成員都必須參加聯邦存款保險。大多數州也要求州立銀行參加聯邦存款保險。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一身二任,既是保險公司,又是金融監管機構,將業務職能與監管職能緊密結合,以檢查投保銀行安全狀況的方式,監管美國所有銀行,對穩定美國金融體系起到重要的作用。
此外,還對銀行的經營范圍、資產集中、銀行流動性、銀行合并機銀行破產和倒閉進行監管。
2.中國監管機構的主要監管內容
(1)人民銀行
人民銀行依法監測金融市場的運行情況,對金融市場實施宏觀調控,促進其協調發展。人民銀行主要履行下列職責:與履行其職責有關的命令和規章;依法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發行人民幣,管理人民幣流通;監督管理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和銀行間債券市場;實施外匯管理,監督管理銀行間外匯市場;監督管理黃金市場;持有、管理、經營國家外匯儲備、黃金儲備:經理國庫;維護支付、清算系統的正常運行;作為國家的中央銀行,從事有關的國際金融活動等。
(2)國務院
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負責對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其業務活動監督管理。依法制定并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其業務活動監督管理的規章、規則。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審查批準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設立、變更、終止以及業務范圍。并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實行任職資格管理。
(四)監管方式
1.美國監管機構的監管方式
美國的現場檢查制度是由聯邦金融管理部門派出檢查小組到商業銀行進行實地檢查。按1991年《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改善法》規定,銀行監管者每年至少對所有銀行現場檢查一次。美國的非現場監督注重于統一性、綜合性、比較性和預測性的系統監管。綜合每家銀行的業務全面情況,通過進行駱駝評級來比較同類銀行狀況,確定各家銀行的業務監管級數,并由此確定現場檢查的必要性。
2.中國監管機構的監管方式
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應當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及其風險狀況進行非現場監管,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分析、評價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風險狀況。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及其風險狀況進行現場檢查,應制定現場檢查程序,規范現場檢查行為。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督管理評級體系和風險預警機制,根據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評級情況和風險狀祝,確定對其現場檢查的頻率、范圍和需要采取的其他措施。
二、我國商業銀行監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1、健全國家金融監管體制,加強金融機構內部自律機制
對金融機構實施金融監管包括他律與自律兩個層次。他律即中央銀行和其他監管主體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對金融機構及其活動進行監管,屬于強制性監管。
自律即金融機構自身為有效防范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而建立的自我監控機制,是國家實行金融監管的基礎。有效的金融監管必須注重外在約束和自我約束的統一。在國家宏觀金融監管確立的條件下,完善金融機構自律管理水平,加強金融業同業公會或協會自律性組織建設,是構建我國金融監管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金融監管方式應加強風險防范
我國金融監管存在重合規性、輕風險性的問題。要改變這一狀況,應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要調整監管思路,實現從,事后化解”到”事前防范"的轉變。
合規性監管偏重于事后化解,這種方式較為被動,糾正成本也很高。風險監管則是根據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以及內部管理的評價,提高監管要求,注重于事前防范,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各種風險帶來的損失。因此,我們要逐步推行風險監管;其次,應以風險防范為基礎,建立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和早期預警系統;再次,要確定監管周期,實施動態的、持續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監管。
論文關鍵詞:存款保險制度;金融;風險
論文提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我國金融市場也不斷開放。在這種背景下,我國長期實行的隱性存款保險制度越來越顯示出局限性。如何保護存款人利益,維護金融秩序的穩定,盡快建立符合市場化改革要求的存款保險制度,已是我國金融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外資商業銀行的涌入將使金融機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缺乏競爭能力的中小金融機構將面臨退出市場的危險。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目前,美國的金融風暴使全球主要資本市場波動加劇,國際金融運行的不確定性增加,我國面臨的金融風險因素也逐漸增多。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對維護以銀行業為軸心的金融信用體系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和功能。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將“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這意味著,作為一個國家金融安全網重要組成部分的存款保險制度,將全新登場。
一、存款保險制度的歷史
所謂“存款保險制度”,是有效保護存款人利益和維護金融穩定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安排。通俗點講,為防止和應對金融機構倒閉破產等風險,銀行繳納保費,參加存款保險。當危機發生時,存款保險機構及時向存款人予以賠付,依法參與或者組織對這家銀行的清算。
存款保險制度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1829年,美國即從紐約州開始建立存款保險機構,形成世界上最早的存款保險體系。直到六十年代,世界上才有9個國家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而從八十年代開始,存款保險制度進入高速發展期:一是因為1994年歐盟將存款保險制度作為新創立的單一市場的一個基本要求;二是因為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選擇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截至2003年,全球已經有88個國家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這個數字大約是1984年的四倍。其中,30個屬于高收入國家,17個屬于中高收入國家,30個屬于中低收入國家,10個屬于低收入國家。而且,存款保險制度與一個國家收入水平高低有很大關系,只有16.39%的低收入國家采用這一制度,而60.71%的中高收入國家和75%的高收入國家也采用了這一制度。無論怎樣,存款保險制度已經成為當今各國維護金融體系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存款保險制度的作用
近幾年,金融業發展迅速,大小銀行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成立,而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以穩定金融體系、保證儲戶利益、加強銀行監管正成為政府十分迫切的需要。
(一)存款保險制度有利于保護存款人的利益,提高社會公眾對銀行體系的信心。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當實行該制度的銀行資金周轉不靈或破產倒閉而不能支付存款人的存款時,按照保險合同條款,投保銀行可從存款保險機構那里獲取賠償或取得資金援助,或被接收、兼并,存款人的存款損失就會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有效保護了存款人的利益。存款保險制度雖然是一種事后補救措施,但它的作用卻在事前也有體現,當公眾知道銀行已實行了該制度,即使銀行真的出現問題時,也會得到相應的賠償,這從心理上給了他們以安全感,從而可有效降低那種極富傳染性的恐慌感,進而減少了對銀行體系的擠兌。
(二)存款保險制度有利于提高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維持正常的金融秩序。在經濟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頻頻發生金融風波。這不僅嚴重影響了本國經濟的正常運轉和社會安定,還給國際金融市場帶來了巨大沖擊。要防范風險,穩定金融,只能“防患于未然”,國際經驗表明,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不失為防范金融風險的可行選擇之一。存款保險制度通過向參加保險的金融機構收取一定數額的保險費,可以集中一筆巨額的保險基金,從而為保護金融業的穩定與發展架起了一道金融安全網。同時,由于這一制度對公眾心理所產生的積極作用,也可有效防止銀行擠兌風潮的發生和蔓延,從而促進了金融體系的穩定。
(三)存款保險制度有利于提高金融監管水平。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使存款保險公司成為銀行的專業監管機構,這就要求存款保險機構要對日常的銀行經營活動進行監督。當銀行管理不善或經營非法、風險較大的業務時,存款保險機構可以提出警告,勒令整改,幫助銀行渡過難關。存款保險制度的職能不僅在于事后及時補救,更著重于事前防范,因此可作為一國中央銀行進行金融監管的補充手段和重要的信息來源,從而有助于金融監管水平的提高。
三、我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路徑選擇
從已經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國家的發展歷史和現狀來看,存款保險制度確實在化解金融危機,維護金融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使存款保險制度在中國能更好地發揮其積極作用,有效地避免其弊端,我們有必要借鑒各國的經驗,吸取教訓,使得存款保險制度的設計更加符合中國的國情。
(一)立法先行。鑒于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和近年來國內部分中小金融機構不斷暴露的經營風險。有必要在法律基礎上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以防范銀行擠兌與系統性金融危機。具體建議:一是在存款保險制度建立和實施的同時,初步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法律框架,使存款保險制度的運行有法可依;二是在法律框架下明確強制保險的基本原則;三是建立健全銀行業產權法、破產法、最后貸款人規則等必要的金融法規,從而完善存款保險制度的法律基礎環境。
(二)加強監督管理。我國監管體制仍處于不斷改革與完善中,在這種情況下,存款保險制度不應成為一種簡單的付款箱制度,應在《存款保險條例》中明確賦予存款保險機構適度的監管權與資產處置權,以加強對銀行業的監管。同時,由于監管效果決定了存款保險制度的最終運行效果和基金運作的財務目標,所以存款保險機構有內在動力來執行這種監管與資產處置職能,能與其他監管機構形成信息共享,增強我國金融安全網的功能。
(三)存款保險的方式。在構建的模式上,鑒于我國的銀行市場主體主要體現為四大國有銀行與非國有銀行性的其他股份制銀行及信用合作機構三大類,是選擇強制加入或是金融機構自愿加入,又或是強制與自愿加入相結合的方式。筆者認為,在存款保險制度構建的模式上有兩種模式可供選擇。
第一種模式是自愿式的存款保險模式。其設想如下:我國可以考慮在各銀行集團內部設立一種由相應成員機構出資所構成的存款保險體系,即國有商業銀行的保險體系由國有銀行出資,非國有的新興股份銀行亦出資組成自己的保險體系,信用合作社組建自己的保障體系。
第二種模式是政府強制性存款保險制度。這樣的模式從建立時起即要求將國有銀行、非國有銀行性股份性銀行及具有銀行性的信用合作體系一并納入其中??陀^而言,要在近期內達到該目的是有相當大的難度,因為各銀行體系所面臨的金融風險不一。再者,我國銀行內部的控制制度還很脆弱,現有的監管水平還存在事后性監管的特點。
鑒于上述的種種原因,筆者認為在已有的法律基礎及金融發展層次的情形下,我國目前還不宜采取統一的、垂直式的、強制保險模式。相反,我國應采用具有行業自律色彩的存款保險體系,即自愿式存款保險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