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9 12:48: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物理教學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物理概念;規律;教學探討
物理基礎知識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內容是物理概念和規律。在物理教學中,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是一個關鍵的環節,講清、講透物理概念和規律,并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規律中得到充分發展,是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形成概念、掌握規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教學過程,但一般都要經歷概念、規律的引入、形成、深化和應用等四個環節。根據教學實踐,針對以上四個環節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討。
一、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引入
物理概念是從感性世界中來的。概念和規律的基礎是感性認識,只有對具體的物理現象及其特性進行分析、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對物理現象的運動變化及概念間的本質聯系進行歸納、總結,就形成了物理規律。為此,教師必須從有關概念和規律所包含的大量感性事例中,精選包括主要類型的、本質聯系明顯的典型事例來教學,從而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如何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呢?教師要充分利用板書、板畫、掛圖、演示試驗等手段,充分發揮電化教學的優勢,充分結合多媒體技術,使物理課堂教學形象生動,讓學生在一個形象化的物理世界里來探究物理概念和規律。
物理概念和規律是比較抽象的。在進行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時,常常采用“抽象概念形象化”的方法或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來描述物理情景。通過形象化的物理情景,利用邏輯推理、邏輯思維對其進行分析、概括、歸納、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規律。例如,在電場和磁場的教學中,用“電場線模型”來描繪電場,用“磁感線模型”來描繪磁場;在楞次定律的教學中,利用蓄水池中出水量和入水量對水池中水量變化的影響來體現感應電流的磁場對引起感應電流的原磁通量變化的“阻礙”作用。
二、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形成
物理概念和規律是人腦對物理現象和過程等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的產物。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忽略影響問題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觀察到的現象的共性和本質屬性,才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物理概念和規律。
例如在動量的教學中,就是通過創設物理情境進行探究來逐步建立概念的。首先通過演示“靜的粉筆”與“動的粉筆”和“靜的錘子”與“動的錘子”的運動情況,比較發現靜止物體和運動物體所產生的機械效果不同;再通過“慢慢行走的你”、“快速跑動的你”與墻相撞和籃球、鉛球以同樣的速度落地比較可知影響運動物體所能產生的機械效果的因素是物體的質量和速度;又通過質量不同、速度不同的兩輛小車運動的有關分析與計算引導學生發現質量不同、速度不同的運動物體也可以產生相同的機械效果,但其前提是物體質量和速度的乘積必須相同。顯然運動物體所能產生的機械效果是由質量和速度的乘積決定的,至此,引入動量來反映運動物體所能產生的機械效果便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了。
三、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深化
教學實踐表明,只有被學生理解了的知識,學生才能牢固地掌握它,也只有理解了所學的知識后,才能進一步靈活地運用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規律形成之后,還必須引導學生對概念和規律進行討論,以深化知識,鞏固知識。
3.1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物理意義的理解是關鍵。例如,加速度反映了物體速度改變的快慢,而速度則反映了物置改變的快慢,弄清了它們的物理意義,就可以避免“速度為零,加速度也為零;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或速度越小,加速度越小”等錯誤的認識。
3.2物理概念和規律的適用范圍和條件的把握是前提。例如,討論地球公轉問題時,它可以被視為“質點”,但在討論地球自轉問題時,它又不能被視為“質點”;電場強度E=kQ/r2僅適用于點電荷所形成的非勻強電場;牛頓第二定律F=ma只適用于慣性系中宏觀物體低速運動的問題等。因此,只有明確了物理概念和規律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才能不至于生搬硬套,做“拿來主義”的奴隸。
3.3物理概念間、規律間的比較也是非常重要的。比較是確定概念間、規律間在不同條件下的異同的一種思維過程。物理學中,概念間、規律間在空間上、時間上都存在著差異性和統一性,因此,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作空間上、時間上的比較以辨別概念間、規律間的異同和了解它們的發展過程,才能做到正確運用。以動量和動能為例,它們相同的是,都是物體的狀態量;不同的是,動能的增量表示能量的轉化,而動量的增量則表示機械運動的轉移。既然已有動能來描述物體的運動狀態,為何還要引入動量呢?原因就是動能的變化是力在空間上的累積效應,而動量的變化卻是力在時間上的累積效應,二者從不同側面來表現同一物理現象的本質特征,顯然,非如此不能滿足全面描述物體狀態的客觀需要。:
另外,既要重視概念、規律的縱向聯系,又要加強它們的橫向聯系,以活化學生的思維。如以加速度為中心,與速度相聯系,可使學生理解加速度是速度變化率的含義;抓住加速度產生的原因,可以聯系到力、質量、慣性以及牛頓第二定律;根據加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基本物理量這一點,可以聯系到常見機械運動的分類;根據加速度是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快慢的量,可以聯系到物體做功的快慢、磁通量變化的快慢等。
四、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應用
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應用。在學生牢固掌握和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在運用它們來說明和解釋現象、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在運用概念和規律的這一環節中,一方面要精心選用一些典型的問題,通過教師的示范和師生的共同討論,深化、活化對所學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使學生逐步領會分析、處理和解決物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組織學生進行運用概念和規律的練習,在練習的基礎上,要幫助和引導學生逐步總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總之,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教學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從教材實際和學生實際出發,深入鉆研教材,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注意教學的階段性,把握概念、規律的四個教學環節,逐步加深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和應用,從而達到提高物理教育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姜水根.《理念的世界》.《中學物理教學參考》[J].2004.9.56-58
論文摘 要:影響高中物理討論教學法實施的因素很多。主要體現在高中物理知識內容結構的制約,時間、空間因素的制約,教師綜合素質的制約。
高中物理教學中的討論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事先提出問題,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包括課本、教學參考、其他閱讀文獻、網上查詢,或親自進行各種觀察、實驗獲取與問題有關的各種資料,然后在課堂上開展討論,以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教學方法。運用討論法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選擇好討論題;其次,要創造一個良好的討論環境;最后,做好討論的小結。學生對問題的討論結束后,并不意味著討論法就已起到了應有的作用,教師對討論結果的處理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要肯定學生的正確觀點、認識,并提出充分的論據說明其正確在哪里。類似的,也要闡明學生的錯誤觀點及認識錯在哪里。還要對所討論的問題做適當的擴展和延伸,以加深學生對討論問題的深入理解。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筆者對影響高中物理討論教學法實施的因素,進行了一些思考與探索。
一、高中物理知識內容結構的制約
目前高中物理知識內容的結構和特點決定應用討論教學方法會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討論教學法。不同的教學內容應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有些陳述性的知識需要講授教學法;有些屬于知識的鞏固內容則需要練習教學法;有些知識屬于新知識與舊知識的交叉,需要同學們交流彼此的意見,在以往學習知識的基礎之上對存在疑惑的重要知識點加以討論分析,這樣的教學內容則需要討論教學法。例如,在牛頓第一定律教學中,對于該定律的得出的歷史過程可以通過講授教學法,而對該定律的運用則可以通過練習教學法,但對于定律得出的過程中所反映的物理探索精神及物理思想則通過討論教學法效果會更好。
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應用討論教學法有其針對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沒有考慮知識的結構特點,而是一味地運用討論教學法則會使教學效果適得其反,會嚴重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而且也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和知識的增長。這就要求教師應該明確認識高中物理的知識結構特點,根據相應的特點來選擇討論教學法的應用。
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在實驗課中,可以讓學生討論實驗目的、實驗技能、實驗原理、實驗方法、實驗方案、實驗結論、實驗誤差,使學生的操作技能與思維能力得到同步發展。
物理概念和規律是物理學的核心,概念與規律教學的根本意義在于理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概念和規律的內涵與外延。
物理學是一門與生活、科學、技術、社會緊密聯系的學科。在物理教學中,要通過多種途徑,選取生活與科技中的典型事例,討論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和意義,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學生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增強物理知識服務于人類的意識。
二、時間、空間因素的制約
高中物理討論教學法的有效實施需要時間、空間因素的配合。任何課程的施展都需要時間這一重要因素,討論教學法也不例外。目前高中階段大部分的教學時間花費在了講授教學法上面,使得其他教學方法占有的時間非常有限。時間的壓縮使得討論教學法呈現畸形的發展狀態,時間和空間的制約有以下幾個方面。
1.討論教學法的實施對于時間的要求較高
講授教學法對于時間的要求比較寬松,在教學的任何時間段都可以實施講授教學法,但是對于討論教學法則有困難。在一天的起始階段和末了階段學生的積極性都沒有處在最興奮的狀態,例如在一節課開始就實施討論教學法,學生處在學習的進入和接受狀態,在該階段學生也不善于溝通,語言交流的欲望不是很強,每個人處在待交流的狀態。如果在該階段實施討論教學法很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的積極性也不容易被調動起來,學生的發言積極性不高,參與不到組織的討論當中,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礙了討論的進程,不利于討論教學的開展實施,教學目標也很難達到預期的理想。在教學的中間時段實施討論教學法則可以減少這些問題的產生,此時學生的狀態也相對更積極,有了學習的欲望,興奮點很高,每個人都充滿了交流和討論的欲望,在該階段實施討論教學就會大大促進其進程,提高其知識學習的效率。
2.討論時間的長短會對討論教學法的實施產生影響
教師在組織利用討論教學法時會估計到討論所花費的時間,但無法準確定位時間的終點,目前高中階段一節課的時間為四十分鐘左右,教師在運用討論教學法進行物理教學時如果在本節課結束之前學生的討論還未有一定結果怎么辦?假設再給學生半堂課的時間學生就會總結出結果,這樣的時間誰來給分配?如果出現了上面的時間延長的狀況該怎么辦?這多米諾骨牌式的影響,會使一天的教學都無法正常進行。假設本節課結束就終結討論,學生還未討論出結果,學生很可能處在討論的最高興奮點,很積極的在參與討論,此時討論停止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從時間這個角度來說,對討論教學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空間因素對討論教學法的制約
討論教學法的實施也需要一定的舞臺,現在學生的學習環境不是很理想,學生的學習環境比較擁擠,學習氛圍也相對壓抑,學生在狹小的空間里被動的接受知識,扮演著被指揮的角色,討論教學法在這種環境下很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討論教學法需要寬松和諧的環境,這樣會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讓學生在精神上有舒服感,使他們感受不到壓抑,這樣的環境也會有力地刺激討論教學法的進展。 轉貼于
三、教師綜合素質的制約
1.教師對討論問題的設計能力
“學源于思”,常有思考,多提問題,才有創新。在高中物理討論教學過程中,巧妙地設置疑問,能激起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欲望,在討論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的自信。問題設計的有沒有價值性會直接導致討論的成果,目標問題的有效提出決定于教師對課本的把握、對學生階段性學習狀況的掌握、對學生潛在探索性能力的挖掘和知識的重點性與非重點性的認識。問題設計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能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探究精神,給學生一種動力去用心準備討論。如果討論者對該問題有濃厚的興趣,那么在討論的過程中就會積極地參與到其中,闡明自己的觀點、樹立自己的立場,而且與同學交流溝通的欲望很強烈,優秀的討論問題也能培養學生科學的價值觀體系和正確的研究方法。所以,一個好的物理討論題目在討論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有利于討論的順利完成、有利于拓展學生知識的深度。
2.教師對討論情境的安排能力
物理教師在討論過程中要合理有序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一定程度上組織形式的不同會影響討論的效果,討論的形式比如說有組合型模式、空間型模式、網絡型模式、生態型模式等,教師要根據高中物理討論問題的設計結合目標實現的取向來采取相應的討論措施,目的是實現討論的最大產值化,提高討論的學習效率。教師要清醒地認識每種討論模式的優缺點,有效地組織討論者進行交流溝通。
3.教師的引導能力
教師的引導工作在討論的過程中也很重要,物理教師需及時正確地引導保證討論的順利進行,教師的引導要在點子上,爭取做到一石激起千層浪。如果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引導不當會使討論陷入僵局,甚至扭曲討論的方向。教師的引導工作主要是知識型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物理教師要充實自己的知識量,要有靈活機變的頭腦以應付在討論中出現的問題。
比如,在講到自由落體運動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對所討論的問題進行了積極的引導。筆者詢問學生:“重的物體一定下落得快嗎?落體運動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你能否證明自己的觀點?”這樣就引導學生進行了有效的討論。
4.教師的整理能力
在討論完后,教師要根據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發言,要針對每組討論的結果有針對性的分析,盡量肯定每組所做出的勞動成果,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師要具有很強的大局觀,有敏捷的思維轉換能力,善于運用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果教師不及時地針對討論成果進行總結,會影響討論問題目標價值的實現,正是由于教師的及時分析,學生會從知識的困頓走向明朗。討論教學法要求教師具有全面綜合的高中物理知識,并且對知識有系統的了解和認識,因此對教師的整體能力要求很高。
影響高中物理討論教學法實施的因素還有很多,我們要在教學中積極探索,加強實踐,這樣就會尋找到更多的制約因素,從而根據實際情況達到更好的討論效果。
參考文獻:
[1]鐘啟泉.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論文關鍵詞:合作探究 創新精神 自主性 角色轉換 點撥 主導性 創造性人才
論文摘要:物理課程新標準把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提出來,因而作為中學物理教師應該明白“合作探究”教學法在物理教學中的意義,以及應用時注意的事項,它是實施新課標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合作探究”教學法是指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以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參與性為前提,以學生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的一種探究教學活動,它包括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論證、交流合作從而解決問題,最終獲得科學、人文等方面能力的教學活動,同時也包括學生有意義地接受學習及師生合作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適時有效的指導等。它緊貼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這種方法在許多發達國家的學校中已經得到了普遍的應用。但是,它對我們大多數中學物理教師來說還是一個新鮮事物。那么,“合作探究”教學法在物理教學中意義何在?下面,我就自己在應用過程中的幾點體會談一下幾點拙見。
一、以人為本,成功的實現角色轉換
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直接提供給學生現成的知識、結論,學生在接受學習的過程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體現出來的,進行學習的心里機制是同化,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而“合作探究”教學法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概念,實現了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從而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
1、學生角色的轉換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上課聽講,消化知識,學生積累儲存知識以備將來之用,在教學過程中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昂献魈骄俊苯虒W中學生作為探究者,其活動基于小組的合作與分工,能應用知識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能富有個性的解釋、批判有關內容。同時也極大的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以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功的實現了“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2、教師角色的轉換
傳統教學中教師提出決定,操縱整個課堂,向學生“注入”知識,甚至把有些實驗以及現象口頭描述,不細化過程,只力求結果,是教學內容為客觀,主載整個課堂,滔滔不絕,乏而無味。而在“合作探究”教學中,教師實質上起到了主導作用,再也不用滔滔不絕,而是點、撥、導,輕松的完成教學。
3、教材角色的轉換
傳統教材具有單一性,學習內容占主導,通常已有定論,信息提供給學生以備將來之用,知識作為事實材料提供給學生。且文字性的東西過多,插圖少,師生之間的互動少。而新教材具有版本多樣化,教師根據實際來選擇,“合作探究”課程產生于學生個人和小組的興趣,學習過程占主導,問題是開放的,現實的,信息只在解決現實問題需要時尋求,知識作為學生合作探究的工具。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活動,增加了大量的圖片。
二、使學習的主動性和主導性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所以“合作探究”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而在傳統的教學中,有些教師由于不適應或出于不放心的心理,往往把本應讓學生進行的探究活動變成教師自編自導自演的活動,學生只能充當配角。這種探究對學生的探究能力無疑是一種束縛,學生在探究中應有的自主性被教師過分的主導性代替了。
那么,在小組合作探究中,教師的主導性體現在對教學活動的組織,對學生發展的促進,對新課程的開發與研究等方面。學生自主性能得到發揮是評價合作探究成敗的關鍵。“合作探究”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圍繞這個核心發揮作用。課堂的大量時間應該是學生的探究活動,但是,中學生心理和生理各方面發展尚未成熟,以及原有知識的局限性,所以在他們探究活動的同時,教師要及時的引導、點撥、幫助,使課堂互動起來,使學習的自主性與主導性得到完美地結合。
三、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探究中得到升華
干任何事情,沒有興趣,就很難入門。學生對物理現象有新奇感才會激起他對物理規律的探究興趣。在合作探究活動中,由于學生親自動手、動腦,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要注意保護和珍惜學生的好奇心,由于中學生知識有限,有時提出的問題是不成熟的,教師言善于引導并加以啟發,使學生對物理現象的好奇轉化為對物理規律的探究興趣。要及時的對學生的探究結果給予鼓勵性的評價,從而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四、評價標準科學化,成功地邁向素質教育
通過合作探究活動使學生能掌握新課標中所規定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把握研究方法,熟悉探究過程,培養與人合作的能力??涩F行的一些課程評價標準不太科學以及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依然存在。合作探究”的課堂勢必顯得“有點亂”,在有的人看來,那還是一堂好課嗎?在現行的教學評價體系中,由于對培養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沒有一個量化的標準。那么我們就要再一次詢問教育的目的何在?為什么國際性的學科競賽我們中國選手總是披金戴銀,而近些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中我們中國人卻寥寥無幾。說明我們在創新方面已經和別人產生了差距,我們提出素質教育的最高宗旨就是培養創造性人才,使其為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因而對“合作探究”課堂的教學評價必須建立在正確地價值觀基礎之上,它不僅包括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而且包括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評,所有這些評價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成功地轉向素質教育,為我們國家培養創造性人才,更好的服務于人類。
采用“合作探究”教學法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就要意味著放棄原來比較熟悉的一套方法和程序,而且可能有些曾經是成功的做法。“合作探究”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是實施新課標的需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的需要,不能緊把它看成一種教學形式,而應把它視為一種教學理念,是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的理念,是一種打破傳統做法的理念。它不僅要求學生動手、動腦,而且要求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這樣才能推動教學觀念的更新,使教師的行為發生與之適應的變化,只要你能更新觀念,不怕麻煩,不怕困難,大膽嘗試并堅持使用“合作探究”教學法,那么它的優勢必定會在你的教學中日益顯現出來的,讓我們都大膽去嘗試吧,它必定會推動物理新課程的改革,達到培養具有創造能力人才的目的,使我們的教育事業向前邁進一大步。
參考文獻
關鍵詞:六步循環教學法:新課程:物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3)11(S)-0006-3
1問題的提出
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與價值追求。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統整各種教學資源。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然而,呈現在教師面前的教學資源是豐富多彩的。實踐表明,最具吸引力的教學資源是具有本地區區域性特征、探究性特征并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的教學資源。在開發利用地方性教學資源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必然涉及到一些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這些環節是落實課程改革理念,實現高效課堂的重要途徑。通過對新課程課堂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和多層次實踐運用,我們提出高中物理新課程“六步循環教學法”的概念,并進行了廣泛的課堂教學實驗。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六步循環教學法”
目前。教師課堂教學中采取的教學方法很多,如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嘗試法、實驗探究法、情境教學法、快樂教學法、過程教學法等等,都是教師們課堂教學中廣泛采用的方法。不同的教學方法其教學的價值追求側重點是不同的,其實現的教學目標也不完全相同。理論和實踐表明,教師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固定的教學方法,即“教無定法”,但在不同的教學思想指導下,教師選用或開發與其教育教學思想相匹配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實現教學目的的必然選擇。
“六步循環教學法”是基于新課程地方性教學資源開發與運用的課堂教學新實踐,該教學法的核心理念是“教學即知識創生”,其關注的要點是“知識產生與發展過程”,落腳點是“知識運用與能力培養”。該教學法主要由六個步驟有機實施。這里的“循環”是指知識與能力的互動發展,同時也指學生發現新知與知識運用的循環發展?!傲窖h教學法”的流程圖如圖1所示。
該教學法以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為軸心,通過問題牽引、資源共享、問題驅動、規律探究、知識運用、發現新知,進而確立新的學習目標。并以新問題為起點不斷循環教學,促進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螺旋發展。
3“六步循環教學法”的價值取向和基本原則
3.1價值取向
(1)對知識產生與發展過程的詮釋:循環教學中以問題為牽引,以教學資源共享展示為背景,體現知識與生產、生活的關系,從中詮釋知識產生與發展的過程。
(2)對知識的運用和實踐能力培養:循環教學中以知識運用為落腳點。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通過探究性學習、延伸實驗與課外實踐活動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教學中以問題驅動、規律探究為重要環節,通過小組討論、班級交流展示和歸納演繹。使學生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在交互中潛移默化。
3.2基本原則
(1)同伴互助、共同發展的原則
循環教學中,無論是教師教學資源的開發,或是學生學習資源的尋找都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在這過程中必然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2)走進自然、關注社會的原則
開發教學資源、將演繹歸納后的知識加以運用,通過研究性學習和科學實踐調查活動促進學生將視野擴展到自然和社會。從而培養其敏銳的洞察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3)循環遞進、層層提升的原則
在知識運用中發現問題,并通過問題牽引進一步發現新的問題。問題成為學生成長的階梯和發展的橋梁,成為學生開啟未來的鑰匙,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必然得到螺旋發展。
4“六步循環教學法”與地方性課程資源開發
課程資源在“六步循環教學”中。有著重要價值,“資源共享”環節中沒有有效的教學資源、學習資源(特別是地方課程資源)做支撐,教學效果必將大打折扣。在開發地方教學資源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4.1實地考察編寫
通過實地考察。教師能從更多細節全面了解教學資源的適用范圍以及與已有教材資料的相互聯系,也只有通過實地考察才能更廣泛地了解地方教學資源的分布以及進一步開發的方向和可能性等。
我們走訪了重慶市內、外環高速公路、輕軌列車(用于直線運動、曲線運動及機車啟動模型)、兩江游船(用于動力學)、長安汽車制造廠(用于運動學、動力學、功率、電路、熱學)、合川嘉陵江寸灘水力發電樞紐、重慶珞璜火力發電廠(用于電磁感應定律、交流電、變壓器及電能的輸送)、重慶氣象局(用于熱學)、重慶地震研究所(用于機械振動、機械波)、房地產開發建設工地等。在走訪考察過程中,我們發現地方性教學資源的確是豐富多彩、價值無限的。
4.2網絡搜尋編寫
實地考察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很難長期進行,也不可能完全做到適時進行。網絡教學資源的搜尋更方便、更適時,內容編輯更加便捷。
登陸華龍網、重慶熱線、大渝網、重慶晚報等網絡,主要以與高中物理教學有關的科技信息以及與物理知識有關的生產與生活信息為主,下載部分內容作為物理知識的背景材料。經過數據計算和處理。結合教學進度編寫成相關的課堂教學資料。
照片包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而一組照片或是一段錄像則更能體現物理現象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對揭示物理規律起到重要的啟迪作用。在進行拍照和錄像時,以物理現象的發生過程為重點要素,對關鍵點實施全程錄像。拍照和錄像后進行素材的編輯和處理。從圖片的清晰程度、圖片的視角以及關注點進行取舍。
通過收看“重慶新聞聯播”、“天天630”或者電視連續劇等會獲取很多有價值的地方性教學資源。有些教學資源蘊含在一段新聞中,有的則僅是一個畫面??催^以后。通過網絡電視新聞進行下載和編輯。
4.5報刊新聞編寫
從重慶日報、晨報、晚報、時報等相關地方性報刊上搜尋物理教學資源更能體現教學的實時性。由于報刊里的教學資源背景材料在文字上已經比較規范準確。因此,通過報刊收集教學資源比較快捷。
5教學案例簡析
在實施《選修3-2》第五章“交變電流”第五節“電能的輸送”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了“六步循環教學法”。該節的“三維教學目標”為:理解并掌握遠距離電能輸送的基本要求與方法;理解并掌握輸電線路的方框圖。掌握輸電線路中功率、電流、電壓及其相關變化量之間的基本關系:能計算遠距離輸電過程中的能量損失,升壓或降壓變壓器變壓比等。通過實驗探究,體驗升、降壓變壓器的作用(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實地參觀考察,培養學生對能源重要性的認識和愛國主義情懷,使其逐漸養成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良好品德。
在教學資源開發階段,根據學生提議。我們走訪了重慶區域三個發電廠,分別是合川嘉陵江草街水力發電樞紐、合川涪江渭沱小型發電廠和重慶華能珞璜火力發電廠。作為課外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內容和物理教學與學習的需要,師生收集了與電能輸送相關的學習資源。以下是“六步循環教學法”的基本流程及簡析。
5.1問題牽引
學習小組自主推薦一位同學交流參觀考察中的所見所聞,并提出所遇見的問題。教師歸納后提出第一個問題串作為問題導學:
(1)怎樣才能減少輸電過程中的能量損失?
(2)怎樣減少輸電導線電阻?
(3)怎樣減少輸電電流?
5.2資源共享
學習小組利用參觀考察和網絡搜集、課外學習收集的資源進行交流,完成第一個問題串相關問題的討論,并進行班級第一次交流,重點解決第三問題,得到初步結論――高壓輸電。
5.3問題驅動
教師設問:能否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高壓輸電能減少電能損失呢?
學生交流討論后。教師發表實驗設計:逆向思維,將220V交流電降壓至24V后用導線與“24V、100W”電燈相連接。結果電燈非但沒亮,輸電導線在通電瞬間被燒斷。
如何實現遠距離輸電。輸電中到底有哪些物理規律,設計問題串2進一步驅動學生開展深層次探究:
(1)設計遠距離輸電方框圖。
(2)探究輸電線路中功率、電流、電壓及其相關變化量之間的基本關系。
(3)輸電線中的能量損失如何計算?
5.4規律探究
分小組對以上問題進行深入理論探究,6分鐘后進行班級展示。之后,教師用PPT總結:
(1)遠距離輸電線路設計圖(形象解讀輸電過程,此處略)。
(2)輸電過程的基本物理規律如PPT所示,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進行適當拓展講解,重點闡述能量損失的計算方法以及變壓比。
5.5知識運用
將考察合川渭沱發電站收集的資料編成以下習題,培養學生的數理計算能力。
合川渭沱發電機組輸出功率為10KW。輸出電壓為400V,向距離較遠的用戶供電,為了減少電能損失,使用2KV高壓輸電,最后用戶得到220V、9.5KW的電能。求:
(1)發電站升壓變壓器和用戶端降壓變壓器原、副線圈的匝數比;
(2)輸電線路電阻R。
學生獨立計算后。小組交流。請最先完成小組用視頻投影儀進行全班展示講解。
5.6發現新知
教師對全班展示小組解答情況進行總結點評,并請其它小組進行學習評價。發表其它求解方法。之后,教師對本節課知識進行系統總結,提出以下問題:
(1)交流輸電時。有哪些無法克服的輸電弊端?
(2)直流輸電有哪些優點?如何才能實現直流輸電?
(3)目前世界上超導輸電發展情況如何?
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世界各國輸電工程建設或進一步實地走訪發電廠、變電站了解相關信息,作為學習資源相互交流,并對遠距離輸電開展研究性學習,撰寫相關科技論文。
關鍵詞:物理課程與教學論 課程改革 高等教育
《中學物理教學論》是一門由物理學、教育學、心理學、哲學和現代技術相結合的綜合性邊緣學科,它綜合運用這些科學成果來研究中學物理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要使學生懂得物理教師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職業,《中學物理教學論》課程具有一種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做一個優秀的物理教師要經過嚴格的訓練,《中學物理教學論》為物理教師提供了廣闊的訓練基礎。這種訓練包括職業心理定向;物理基礎理論和方法的學習;物理實驗技能的訓練;物理教育思想和教學技能的訓練。
隨著基礎物理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對物理教師的教育有了全新的要求,怎樣在新的背景下改革《中學物理教學論》課程的教學,成為面臨的新問題,如果沿用以往的教材內容,很難適應中學物理教學的需要,因而需要建立新的物理教師教育教學的內容與理論。
一、目前基礎物理教育改革的現狀
建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改革,將實現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歷史性的轉變。此次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及其主要特征目:改變教學觀念:由“文本課程”(由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構成)向“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強調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和學生將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師生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
中小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改革的顯著特征。學習方式包括相對的學習方法及其關系,涉及學習習慣、學習意識、學習態度、學習品質等心理因素和心靈的力量,因此,學習方式的轉變具有戰略性意義?,F代學習方式的基本特征:從本質上講,現代學習方式是以弘揚人的主體行為為宗旨,以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由許多具體方式構成的多維度、具有不同層次結構的開放系統。
二、《中學物理教學論》課程的教學現狀
《中學物理教學論》課程,與物理系的其它課程有較大的區別,它不像《力學》那樣嚴密,不像《原子物理》那么抽象,也不像理論物理那么深奧,在長期物理課教學的熏陶下,學生養成了精讀教材,單向輸入課程內容、解題這樣一套學習習慣。學生帶著這樣先入為主的習慣開始《中學物理教學論》的學習,當他們拿到教材后,隨便翻幾頁就會對這門課產生錯覺:內容看得懂,體系不嚴謹,沒有什么特別吸引人的地方。學生沒有興趣;根本不重視該課程的學習。
《中學物理教學論》課程歷來不受人們所重視,在一些專業學科教師、專家和師范生的眼里,學科教學論不過是剖析中小學的課程標準和教科書,教會師范生如何上好一堂課,沒有任何學術性可言。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上好一堂課,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主要是有較高的學術水平,物理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對于中學物理知識來說是小菜一碟,畢業后完全有能力勝任中學物理教學工作。70%的高等師范學校教師根本不知道教學論是一門研究什么理論的學科。
《中學物理教學論》的學時少,調查表明:師范院校物理學專業總學時數一般在2900學時左右,中學物理教學論課程占總學時不足5%,顯然這樣的課程設置很難體現師范特色,很難擔當培養合格中學物理教師的重任。不可能詳細地按教材講授大量的內容,對內容的教學缺乏教學實例的講授,由此必須對內容進行精選。
三、《中學物理教學論》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
由上可提出:《中學物理教學論》按照培養具有正確的教育思想、熟練掌握物理教學、學習技能,并具有物理教育研究意識和初步研究能力的新型教師,這個課程目標來取舍教學內容,把物理教學論的內容分為三個板塊:物理教育的基本理論一物理教學的操作技能一物理教育研究方法。
物理教學的基本理論部分,在教材中有五章的內容,包括與《教育學》中重復的內容如:教學的原則、教學過程等。教學中可讓學生自學,把教學重點放在物理教學的目標與價值上,這一部分可把高中物理課程標準的學習,有機地結合進去。此外,物理學習中的心理分析作為另一個重要內容,花較多的時間講深講透物理學學習的心理障礙。下面作主要介紹:
現代學習論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如果學生不想學,無論老師怎樣想去教他,有效的學習都不會發生。有效的教學方法是要把要求學生學習,變為學生自愿去學習,因而要研究中小學生的心理,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中小學生是有發展潛能的,不同學生具有不同的潛能,教育的目的是要開發學生的潛能而不壓抑學生的潛能。學生是具有學習的天性的,教育的功能是順應學生的天性,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長的喜悅。
中小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種運用學習策略的活動。要重視學生的學習策略,即承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積極作用和能動作用。學生的學習策略是造成其學習個別差異的重要原因。讓高師學生明白:反應慢但仔細準確的“反省型”學生比起反應快但經常不夠準確的“沖動型”學生,表現出具有更為成熟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場依存性和場獨立性的學生在學習環境、學習方式和學習成績等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等。
研究表明,物理感受性可通過練習提高,知覺的理解性和整體性可通過感知方法學習得到培養。因此,有目的地通過增加觀察機會來訓練大學生對物理客體的感受性,從方法上指導中學生感知物理客體,提高學生物理感知的理解性和整體性,有重要意義。因為中學生在對物理現象和客體感受時,由于缺乏學前專門的訓練,其感受性較差,這表現在常常因為物理現象和客體涉及因素太多而感受不到某一物理屬性的細微變化。例如,中學生在觀察水的沸騰時,很少能觀察到沸騰前后水中氣泡上升過程中體積大小的變化的差異;中學生在零刻度校正和測讀物理量時往往誤差很大等。有意識地增強大學生對日常的物理知識、經驗和物理知覺方法(觀察方法)的學習。
在指導中學生學習物理的思維障礙方
面可舉實際例子進行教學。如在指導中學生分析“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首先得分析粒子的受力情況,對重力是否要考慮應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判斷,實際上中學生往往直接將重力分析進去,使問題復雜化。不少學生根據歐姆定律的數學表達式I=U/R的變式R=U/I,便得出電阻R與U成正比、和喊反比等結論。此外,在物理探究過程中還有一種奇怪的思維定勢現象,即:因為傳統物理問題給出的條件或數據總是解題所必要的,而且不多不少剛好用完,長期以來學生就形成這樣一種封閉式思維,如果題目中出現多余條件或數據,學生就無所適從,會對它們亂算一通,或者根本不知如何下手。
物理教學的操作技能部分,以微格教學思想為指導,首先,介紹物理教學技能的概念與功能,介紹物理教學技能群,然后確定要訓練的主要技能并逐個進行訓練;例如要掌握物理概念教學技能,首先解決概念的分類問題,錯誤前概念的挖掘和調查的方法,確定概念教學的基本方法和步驟,并有目的地進行訓練。概念的建立是以表象為中介的。在表象形成的過程中,思維遷移起重要作用,因而在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中應該重視思維遷移的運用。如在初中力的概念的教學中,力的定義是:力是物體和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因此在教學中無論是做實驗還是提問題,或是運用概念分析問題,如果反復扣住了相互作用,造成一種只要一提到力,學生就會出現相互作用的心理傾向,這在剛建立概念的時候對于把握概念的實質是有作用的。
物理教育研究及其方法這部分,強調物理教師專業的學生要成為具有教學研究能力的研究型教師。高中物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了解科學研究方法;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發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興趣與熱情;認識物理學對科技進步以及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為終身發展,形成科學世界觀和科學價值觀打下基礎?!苯處熞瓿蛇@一任務是相當不容易的,這就要求學生在大學期間就要有科學研究和探索的實踐和意識。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有:物理教育科研的意義和作用;物理教育研究課題的選取方法;物理教研成果的評價;物理課題的研究和論文寫作與發表方等。
通過這部分的學習,使學生懂得為什么要進行物理教育研究,什么樣的研究論文是好論文,怎樣進行課題的選擇及以掌握論文寫作的基本規范,為他們成為優秀教師打好基礎。一方面要精選教材的內容,另一方面我們要求學生擴大自己的瀏覽面,要求他們去看一些學術期刊和相關的一些著作,打破學生死記硬背一本教材內容的習慣,要求他們初步建立研究式學習的意識。
《中學物理教學論》作為師范院校物理教育專業培養教師技能的一門重要必修課和特色課,應理論聯系實際,自覺把教學與師范生以后所從事的工作聯系起來,逐步改進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使培養的學生能成為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本研究有效地提升了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增強了高師學生對中學生的指導,為新課程的有效實施提供了有利保障?!吨袑W物理教學論》的教學改革和其它任何一門學科一樣,沒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廣大教師以及學生共同努力,發展無止境,創新無止境,希望本文能引起同行的興趣,啟發更多的師生去探索和創新,共同提高物理教學論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許國梁,中學物理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羅元輝,高師院校中學物理教學論課程的改革與創新,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8(3):17-21,
[4]解世雄,高師“中學物理教學論”課程教學創新,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23(6):118-121,
[5]林崇德,傅安球,關于學習的特點,13-15,
[6]白長勝,學習物理的思維習慣,青海教育2004(12):41,
[7]陽喜元,中學生在物理學習中的思維障礙分析中國電力教育,2009(5):89-90,
[8]馬賢軍,略論中學生物理學習的幾個認知特點,物理教師,2001,22(6):48,
關鍵詞: 同伴教學法 有機化學 教學方法
目前,國內大學教學模式依然是傳統講授式教學占主導地位。在這種教學方法下,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學習主動性,尤其在我國尊師重教思想影響下,學生通常默認老師權威,養成 “不敢提問、不會提問、不愛提問”的通病,這種毛病很大程度上抑制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及創新性。加上近年來高校一直擴招,大班上課成了大部分高校的普遍現象,動輒百十人的大班課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使講授式教學模式的詬病更顯現出來,因此必須發展新的探究性教學模式改變這一現狀。從20世紀50年代起, 隨著探究式教學的熱潮在美國興起, 同伴教學法(Peer Instruction,簡寫為PI)進入人們視野, 并在應用性社會科學課程,尤其是物理學教學中取得了良好效果[1]。相對于其他教學法, 同伴教學法在大班教學中具有明顯優勢,是我國傳統教學方法主導地位的有力挑戰者。但自2010年同伴教學法引入中國以后[2],主要應用于大學物理課程教學,在其他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相對較少,例如,在中國知網中選擇“篇名”,輸入關鍵詞“同伴教學法”,年份在2015年的文獻共檢索出17篇,其中12篇文獻是關于物理課程教學的,另外5篇分別討論了該教學法在思想政治、會計信息化、食品工程原理[3]、房地產經營、初中歷史等課程中的應用。有機化學與大學物理同為大學理工科的基礎課程,但同伴教學法應用于有機化學教學中的案例卻未見報道。 本文主要探討同伴教學法在“有機化學”課程中的應用及取得的成果。
一、同伴教學法研究現狀
同伴教學法最早是由埃里克?馬祖爾教授創立并應用于課堂的,該教學法是通過使用一些專門設計的概念測試題,組織學生進行答題,然后通過答題卡、計算機投票系統或舉手表決等方式反饋答題情況,并根據答題情況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和自主學習的一種探究式教學模式。同伴教學法不僅實現課堂教學上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更給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提供了平臺,因此在馬祖爾教授將其首次應用于哈佛大學課堂以后,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并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此后幾年,同伴教學法先后三次得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的支持,甚至《科學》雜志的教育論壇欄目也刊登了相關研究論文。2010年北京師范大學的劉萍首次將該教學方法引入中國,并在該校大學物理課程中應用。此后幾年,同伴教學法在我國得到了蓬勃發展,哈爾濱工業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同濟大學[4]-[5]等高校物理教師先后在課堂上使用了該教學法。最終教學效果得到了老師們的一致好評,大家普遍認為同伴教學法容易融入大班教學,具有廣泛的適用性,是對我國傳統教學的有益補充和改進。
二、同伴教學法在有機化學課堂上的應用
1. 應用流程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同伴教學法的實施一般需要學生課前預習相關知識,課堂上老師簡要講解一些知識點,隨后給出設定的測試題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作答,老師統計答案分布情況,根據答題情況讓學生討論,說服對方并重新提交答案,老師根據二次答題情況總結一下并進入下一環節,具體流程如下圖所示:
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實例介紹同伴教學法的流程。例如:
首先提出上述測試題讓學生答題,該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鹵代烴親核取代反應活性的掌握。答題結束后,教師統計答題情況如表1所示,正確率為66%, 說明大家對不同種類鹵代烴的區分還不是很清晰,尤其是烯丙基型和丙烯基型的區別。
統計結束以后開始同伴討論,說服同伴接受自己的答案,并再次給出答案,這個環節是同伴教學法的核心。討論一般在鄰座同學之間進行,在討論過程中理解概念的同學意識到弄懂這個概念存在哪些難點,因此清楚在給同伴解釋的過程中突破點在哪兒、應該強調什么;概念不太清晰的學員在討論過程中會明白自己哪些地方理解錯了,為什么會錯。經歷這樣一個互動學習的過程,同伴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在這個過程中無論學生水平高低都能從中獲益。
再次給出答案后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正確率為89%,可見,經過討論以后,正確率比第一次有了顯著提高,且已經超過了70%,可以進入老師解析環節。老師根據答案回饋情況給大家解析芐基型、苯基型、乙烯型鹵代烴的區別及其親核取代反應活性順序。
2.取得的成果
我們選擇制藥專業2015級91人的大班為樣本,使用夏百根主編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有機化學》為教材,通過同伴教學法實施教學。經過一學期同伴教學試驗以后,該班學習氛圍相對之前有明顯改善,且優于其他兄弟專業學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提問更積極。學生“不敢提問、不愛提問”的現象得以改善,學生問問題的頻率大大增加,甚至能提出一些很有建設性的問題,說明學生學習主動性大大提高。(2)上課回答問題更加積極。一改往日老師在上面念經,學生在下面睡覺的大學課堂現象,師生互動積極。(3)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全面,對概念的理解更透徹。學生更了解自己,所以在同伴討論期間,更有針對性地用相關知識說服同伴,從而彼此共同提高。以期末考試為例,樣本班平均成績為77.9,及格率96.2%,分數區間主要集中在80~90分,而未采用同伴教學法的另一專業平均成績為69.6,及格率85.3%,分數區間主要集中在60~70分??梢?,采用同伴教學法的樣本班無論在學習態度還是考試各項指標上均高于對比班,說明同伴教學法適用于有機化學大班教學。
為了了解學生對同伴教學法這種新的教學方法的反饋,以及今后更好地開展教學,我們對樣本班學員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91份,回收91份,回收率100%。問卷如下:
從問卷調查反饋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是持肯定態度的,并認為同伴教學法有利于其對課程內容及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三、 同伴教學法在有機化學教學上的應用前景及展望
顯然,本研究結果表明同伴教學法在有機化學大班授課中具有明顯優勢,其在有機化學教學上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原因有如下幾點:
1.同伴教學法的測試題要求著重考查學生易混淆和誤解的概念,避免較復雜的計算、較長的推導過程或者過于簡單直接的題,同時兼顧適合學生間的討論。而有機化學知識點雖然比較多但比較系統,易于設計出滿足上述要求的概念測試題,且能夠覆蓋大部分知識點。
2.同伴教學法中說服同伴這個環節尤其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更樂于、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不僅能提高和鞏固學生知識水平,還能鍛煉學生思辨力,促進同學間交往。
總之,同伴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學方法的單向知識傳授模式,增加了師生交流、同學交流的空間,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完善有機化學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埃里克?馬祖爾.朱敏,陳險峰,譯.同伴教學法――大學物理教學指南[M].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23.
[2]張萍.Eric Mazur.Peer-Instruction――哈佛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新方法[J].中國大學教學,2010(8): 69-71.
[3]肖滿,倪學文.同伴教學法在“食品工程原理”課程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5(45): 145-146.
【論文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采用“任務分析”策略有利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及自我診斷;能夠有效提升初中學生的物理學習成績;有效提高學生物理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物理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對自我學習進度進行把握。
隨著教育改革的日益推進,單純地教會學生專業知識已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目標的要求,現代教育更多地要求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無疑是對新世紀教師的一個巨大考驗。一般情況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甚少提問,或者說提問也是封閉式的提問,一般都有固定答案。這種教學方式直接導致了學生接受多、思考少的學習方式。學生按照既定的路線學習,沒有自我分析、組織學習的意識。因此,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分析意識,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莫過于在教學中引入“任務分析”的教學及學習方法。讓學生將學習目標進行分解,逐級設定目標,在已掌握的知識基礎上,自我設定適合自己的教學任務。這種因材施教的方法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可以提高學生自我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我監控能力。
一 “任務分析”理論的概述
“任務分析”界定一般包括如下幾項工作:一是通過對教材與學生的分析,確定單元或單課的具體的教學目標;二是對教學目標中的學習結果進行分類;三是根據對不同類型學習結果的條件分析,揭示實現教學目標所需要的先行條件即使能目標及其順序關系;四是確定與教學目標有關的學生的起點狀態。因為一節課的目標達到以后,該目標便成了下一節課的起點,下一節課的目標則是更長遠一些目標的子目標。所以也有人把“任務分析”稱為目標分析。
二 “任務分析”理論在中學物理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一般將“任務分析”理論在初中物理教學實踐中運用的過程分為三個部分:
1.確定學習起點
就物理教學實踐而言,學生在進入新的一輪學習或在進入新單元或新課題的學習時,學生原有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相關知識和技能對新知識、新技能學習的成敗起著決定性作用。教師在確定學生的教學目標或者說單元目標時,首先必須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也可以說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和學習技能儲備狀況,分析學生的接受能力、分析新知識及新技能的特點,然后根據實際學習需要,確定學生的學習起點狀態。在物理實際教學實踐中,確定學生的知識基礎的方法有很多,采用課堂提問的方式最為直接有效。
2.分析使能目標
使能目標就是指達到終點能力之前所需要先達到的知識和技能,是達到終點目標的前提條件。眾所周知,任務的必要條件決定著下一步學習是否能夠順利進行,或者說是決定目標能否達成的必不可少的條件。而在學習的起點和目標之間(在“任務分析”理論中也被稱之為從起點能力到終點能力),學生需要掌握許多的知識和技能,而這些知識和技能有些是學生曾經接觸過或掌握的,有些則是學生從未接觸過或很難掌握的東西,但無論是以何種形式存在,這些都是達成目標任務的前提條件,這些前提性的知識和技能通常也被稱之為“子技能”,以它們的掌握為目標的教學目標就被稱之為使能目標。從起點到終點之間所需學習的知識、技能越多,則使能目標越多。初中階段的物理學習內容相對簡單,要分析的使能目標起點低,有利于下一階段更高知識任務的達成。
3.分析支持性條件
在“任務分析”方法運用于實踐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分析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和任務的使能目標以外,還需要對任務的支持性條件進行分析,以確保“任務分析”得以順利實施。在“任務分析”的過程中,支持性條件雖不是構成新的高一級能力的組成成分,但它有點像化學中的“催化劑”一樣,有助于加快或減緩新的能力的出現。列出的壓強技能,需要掌握受力面積和壓力兩個技能,而這兩個技能的形成也需要必要的支持性條件,其一是學生注意或學習動機的激活。學生的喚醒水平高,注意力高度集中,可以加速新的能力的形成;反之會減緩新的能力的出現。其二是學生的認知策略,學生要掌握壓強的計算,首先要知道壓強的大小與面積和壓力有關,就必須了解接觸面積的計算和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點對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影響,也就是說要掌握這兩種技能,學習者必須在頭腦中形成明晰的認知結構圖示或認知策略。這種推理策略雖不是構成這兩個技能的組成成分,但它可以促進這兩個新技能的習得。因此,分析支持性條件對任務的快速高效完成起到了推動作用。
總之,初中物理有效實施“任務分析”理論的物理必須科學分析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層次;準確把握學生的起點能力;針對不同的物理知識類型教學;依據學生的學習方法,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師在選擇“任務分析”方法運用于教學的時候,要注意避免為“任務分析而分析”,造成“任務分析”策略的形式化,降低教學效率。再者“任務分析”的策略研究還有待今后繼續的探究完善。讓“任務分析”理論更好地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發揮作用,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承芬.教育心理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