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9 07:35: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管理學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高校擴招以及校企合作的擴大,傳統的人工檔案管理突顯出太多的弊端。使用計算機、網絡、服務器等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籍內容進行管理,不僅能夠將學生的各項檔案信息轉化成數據,建立起資源檔案庫,還能方便校方統計和調用。學籍檔案內容管理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其內容包括多種形式,對于學籍檔案而言,主要包括元數據與數據的關系。內容管理的具體實施是在管理目標的要求下,進行內容建模、元數據提取、設定元數據信息、設定管理內容之間的關系。以學生體檢表為例,其元數據主要包括學生姓名、學號、入學時間、專業、班級,數據主要有體檢項目、體檢結果等。另外,復雜的元數據可能具有層次結構,可以通過多個相互關聯的表實現。由此可見,通過資源服務器進行內容的存儲,并通過應用服務器向外提供服務。通過學籍檔案管理系統還可以實現在線學籍管理系統的有機整合。具體做法是通過在現有的在線學籍管理系統中添加動態學籍檔案生成模塊(可以采用圖片、文檔等多種形式,其中PDF格式是目前比較常用的選擇),然后利用從關系數據庫中提取的元數據直接生成電子檔案和元數據信息,再經由內容管理系統的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在元數據服務器和資源服務器中進行存儲。這一系統的整合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提高了自動化處理效率。
2載體管理
我國高校學籍檔案一般包括紙質材料、電子文檔及其他各類特殊載體材料,按照規定應保持各類材料質地優良、無破損、聲像清晰和干凈整潔。在現實中,往往由于入學教育的缺失、學籍管理手段的落后以及學籍管理決策功能不足等原因,導致高校學籍檔案管理中存在不少問題,如輕視學籍管理、隨意更改學籍信息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管理和學校的教學秩序。傳統的紙質檔案目前仍在大規模應用,如錄取表、學籍卡、成績表、畢業生審批登記表等,這些檔案資料在經多次查閱、復印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磨損,甚至損壞。電子文件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新質文件,通過編碼和解碼進行數字形式的信息呈現,其生成、存儲、讀取的載體是計算機和各種硬盤、光盤、磁盤,并能通過網絡進行異地傳輸,具有高度共享性,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只要保存技術到位,不易產生損毀,并能無限復制??梢?,雖然紙質檔案目前仍有存在的必要性,但電子檔案是今后檔案管理的主要發展方向。在制作電子檔案管理時應當注意以下問題:(1)將紙質檔案文件轉換成電子文件時,必須與紙質等文件之間建立起準確、可靠的標識關系;(2)采取嚴格的加密認證等措施,切實保證電子文件不被非正常使用和改動;(3)做好備份,存儲于能夠脫機保存的載體上,并對有檔案價值的電子文件制作紙質或縮微膠片拷貝件保留;(4)收集用文字處理技術形成的電子文件時應注明文件存儲格式和屬性;(5)收集圖形、視頻電子文件時,應注意其壓縮算法和相關軟件。此外,還要注意電子檔案保存的有效性:(1)每年對電子檔案涉及的形成單位和檔案保管部門的設備更新情況進行一次檢查登記;(2)按時進行抽樣機讀檢驗;(3)進行設備環境更新時應確認庫存載體與新設備的兼容性;(4)每隔四年,對磁性載體上的電子檔案進行一次轉存。
3使用管理
在信息化社會中,信息服務越來越普遍,傳統的檔案服務方式應不斷改革和發展。高校檔案管理人員應將過去那種檔案查詢的服務模式轉變為檔案信息的開發利用模式。學籍檔案的應用者可以按照系統用戶分為學籍檔案申請者和學籍檔案使用者,其中申請者主要是指學生本人,使用者指的是接受申請的單位。通過現代信息使用管理技術,可以分別進行使用,既方便申請者查閱和申請調取某些檔案信息,也能方便校方進行查閱、統計和管理。檔案管理者的工作重心應轉移到引導用戶檢索上來。首先,將檔案信息設置索引編號,進行重新歸檔。其次,對用戶進行檢索培訓和引導。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二維碼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在學籍管理系統中也可以進行開發利用,雖然在高校系統中二維碼還屬于一個新領域,但相信不久的將來將會有廣泛應用。例如畢業生的身份識別模塊,它是特別針對需要獲取學籍檔案的畢業生而設計的。由于學號是一一對應的,是學生的唯一標識,因此管理系統可以將學號作為索引檢索學籍檔案數據庫,學生所輸入的提示信息如果與數據庫中的信息完全一致,則能生成一個屬于該學生的唯一二維碼,這個二維碼保存了該畢業生的所有個人信息,還能連接到該生的入學名冊、成績單、畢業證、學位證等的驗證界面上。要進一步推廣二維碼的使用范圍,首先需要提高檔案管理者和利用者對二維碼的認可度,還要加強檔案門戶網站的建設。基于目前的學籍檔案管理系統,以學生申請網上下載成績單為例,學生調取成績單的程序如下:(1)學生本人登陸學校網站,通過驗證個人信息(用戶名和密碼),進入學籍檔案管理系統,填寫下載成績單的申請表;(2)驗證通過后,網絡服務器向元數據庫服務器申請訪問令牌(包括檔案地址和時間有效期等信息);(3)元數據服務器將訪問令牌傳遞給網絡服務器;(4)網絡服務器按照申請者填寫的信息將內容訪問令牌分發給檔案使用者;(5)檔案使用者向資源服務器索取成績單;(6)資源服務器將成績單返回給檔案使用者。同樣道理,校方管理者如需調取檔案信息也按照類似步驟進行,既方便又科學,尤其是現在新的教學模式和課外實踐課程的增多給學籍管理帶來了很大難度,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管理則能化難為簡。
4結語
農業企業管理學研究內容
農業企業經營管理學是一門邊緣性學科。它的內容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相關學科的發展,得到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農業企業管理學還廣泛地吸取了現代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經濟學、社會學、法學、心理學、統計學、計量經濟學和運籌學等學科為農業企業管理學提供豐富的養料,使它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加完善。
在20世紀初,歐美的農場經營學和農場管理學,主要研究勞動力諸要素的選擇和利用、生產組織與管理等問題。本世紀50年代以來,它們的研究內容和體系發生了很大變化。為了生產發展的需要在企業管理中廣泛地運用決策理論和技術,確定企業的戰略目標;為了實現企業經營計劃和目標,運用投入產出理論和數量分析方法來考查和評價企業的經營效果;運用信息和市場預測,掌握市場動態,以便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經營活動等。
社會主義農業企業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研究農業企業的形式、特征,企業經營管理的目的、任務,企業管理的體制與組織結構,企業的經營預測和決策,企業的經營戰略與計劃,生產諸要素的合理結合和利用,生產過程的合理組織、農產品的銷售,企業的財務、成本和收入分配的管理以及企業的經濟活動分析等。
由此可見農業企業管理學研究的內容是十分廣泛,遠超過了經濟學科的范圍,我們了解這門學科的研究范圍和內容,是為了更好地去掌握它、研究它,以便更好地為農業企業管理實踐服務。
農業企業管理學研究對象
農業企業管理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農業生產中生產力的合理組織,生產要素的合理利用,生產關系的調整及上層建筑的協調等。
在研究生產力的組織方面,主要是研究生產力諸要素的結合在質上的相互聯系性和量上的比例性。如企業內的產業結構、生產布局、生產調度、不同生產要素在時問和空間上的合理組織和利用等。
在研究生產關系的調節方面,主要是研究企業中人與人的關系。如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經營權與所有權。生產責任制中的責、權、利關系,產品分配中的三者利益關系等。
在研究上層建筑的協調方面,主要是研究企業管理體制、企業的領導制度、領導作風、領導方法,以及國家方針、政策、經濟法規的貫徹執行等。同時還包括企業的政治思想教育、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的內容。
農業企業管理學是在企業管理實踐活動基礎上產生的科學,它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它所研究的對象必須是密切聯系生產實際。中國正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由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企業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在管理上必須自覺運用價值規律,接受市場調節的推動,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在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
企業管理的性質也決定了企業管理研究的對象,一方面是社會化大生產要求合理組織生產力,體現管理的一般職能,另一方面又是生產關系性質決定的,起調節生產關系的職能,即管理的特殊職能,這一點,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是有根本區別的。因此,農業企業管理學必須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中,去研究企業管理的規律性。人們可以運用這些規律再去指導企業管理的實踐活動。
農業企業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科學,除了研究農業企業管理的規律和理論外,還必須研究管理的方法、技巧及其由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企業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在管理上必須自覺運用價值規律,接受市場調節的推動,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在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
企業管理的性質也決定了企業管理研究的對象,一方面是社會化大生產要求合理組織生產力,體現管理的一般職能,另一方面又是生產關系性質決定的,起調節生產關系的職能,即管理的特殊職能,這一點,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是有根本區別的。因此,農業企業管理學必須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中,去研究企業管理的規律性。人們可以運用這些規律再去指導企業管理的實踐活動。
農業企業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科學,除了研究農業企業管理的規律和理論外,還必須研究管理的方法、技巧及其應用。把力量、方法與管理實踐聯系起來,以解決企業管理中的實際問題。
農業企業管理學研究內容和對策相關文章:
1.有關農林經濟管理類論文
2.什么是管理學 管理學研究內容和方法
3.農業企業經營管理論文
4.經濟管理學畢業論文
會計財務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杜興強,曾泉,杜穎潔.政治聯系、過度投資與公司價值——基于國有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金融研究,2011(8):93-110.
[2]杜曉瞭.產權性質、債券融資與過度投資一一基于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經濟與管理,2012(8):23-28.
[3]范海峰,胡玉明.機構投資者持股與公司股權融資成本的實證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2):44-50.
[4]黃少安,鐘衛東.股權融資成本軟約束與股權融資偏好——對中國公司股權融資偏好的進一步解釋[J].財經問題研究,2012(12):3-10.
[5]黃乾富,沈紅波.債務來源、債務期限結構與現金流的過度投資——基于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實證證據[J].金融研究,2009(9):143-155.
[6]蔣琰,陸正飛.公司治理與股權融資成本——單一與綜合機制的治理效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2):60-75.
[7]姜付秀,伊志宏,蘇飛,等.管理者背景特征與企業過度投資行為[J].管理世界,2009(1):130-139.
[8]李維安,姜濤.公司治理與企業過度投資行為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J]財貿經濟,2007(12):56-61.
[9]劉昌國.公司治理機制、自由現金流量與上市公司過度投資行為研究[J].經濟科學’2006(4):50-58.
[10]羅進,李延喜.管理者過度自信對股權融資成本的影響一一基于信息透明度的視角[J].技術經濟,2013(12):112-117.
[11]毛新述,葉康濤,張頓.上市公司權益資本成本的測度與評價——基于我國證券市場的經驗檢驗[J]會計研究,2012(11):12-22.
[12]潘敏,金巖.信息不對稱、股權制度安排與上市企業過度投資[J].金融研究,2003(1):36-45.
[13]龐明川.中國的投資效率與過度投資問題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7(7):46-52.
[14]屈冬冬.制度環境股權再融資與上市公司過度投資_屈冬冬[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3(11):43-50.
[15]盛明泉.預算軟約束、過度投資與股權再融資[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0(4):84-90.
[16]唐雪松,周曉蘇,馬如靜.政府干預、GDP增長與地方國企過度投資[J].金融研究,2010(8):33-48.
[17]唐雪松,周曉蘇,馬如靜.上市公司過度投資行為及其制約機制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07(7):44-52.
[18]汪平,孫士霞.自由現金流量、股權結構與我國上市公司過度投資問題研究[J].當代財經,2009(4):123-129.
[19]王曉梅.投資者利益保護與股權融資成本研究——基于原始股東視角看IPO融資[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5):49-54.
[20]王彥超?融資約束、現金持有與過度投資[J].金融研究,2009(7):121-133.
[21]魏明海,柳建華.國企分紅、治理因素與過度投資[J].管理世界,2007(4):88-95.
[22]鄔國梅.控制權收益與上市公司過度投資——來自上市公司股權再融資的經驗證據[J].當代財經,2008(5):115-119.
[23]肖浩,夏新平.政府干預、政治關聯與權益資本成本[J].管理學報,2010(6):921-925.
[24]楊華軍,胡奕明.制度環境與自由現金流的過度投資[J].管理世界,2007(9):99-106.
[25]楊興全,張照南,吳昊旻.治理環境、超額持有現金與過度投資——基于我國上市公司面板數據的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10(5):61-69.
[26]楊興全,魏卉.股權融資成本影響因素綜述與啟示[J].新疆農墾經濟,2011(8):75-80.
[27]葉康濤,陸正飛.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成本影響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4(5):127-131.
[28]俞紅海,徐龍炳,陳百助.終極控股股東控制權與自由現金流過度投資[J].經濟研究,2010(8):103-114.
[29]張洪輝,王宗軍.政府干預、政府目標與國有上市公司的過度投資[J].南開管理評論,2010(3):101-108.
[30]祝繼高,陸正飛.融資需求、產權性質與股權融資歧視一一基于企業上市問題的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2(4):141-150.
會計財務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 曾永藝, 吳世農, 吳冉劼. 我國創業板高超募之謎: 利益驅使或制度使然[J]. 中國工業經濟,2011(09): 140-150
[2] 張強, 張寶. 機構投資者情緒、承銷商聲譽與融資超募: 來自中國創業板市場的證據[J]. 經濟經緯, 2012(02)
[3] 衣龍新, 楊峰. 創業板上市公司首發“超募”動因分析與實證檢驗[J]. 深圳大學學報, 2012(03):112-117
[4] 衣龍新. 市場熱度、券商利益與 IPO 超募[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012(05): 85-91
[5] 郭泓, 趙震宇. 承銷商聲譽對 IPO 公司定價、初始和長期回報影響實證研究[J]. 管理世界,2006(03): 122-128
[6] 蔣順才, 蔣永明, 胡琦. 不同發行制度下我國新股首日收益率研究[J]. 管理世界, 2006(07):132-138
[7] 徐浩萍, 羅煒. 投資銀行聲譽機制有效性——執業質量與市場份額雙重視角的研究[J]. 經濟研究, 2007(02): 124-136
[8] 張丹, 廖士光. 中國證券市場投資者情緒研究[J]. 證券市場導報, 2009(10): 61-68
[9] 夏峰, 謝詠生, 張霖等. 創業板投資者整體情況及交易行為特征分析[J]. 證券市場導報,2009(11): 42-47
[10] 劉文虎. 基于 Malmquis 指數的中國股市羊群效應測度研究[J]. 證券市場導報, 2009(08):72-77
[11] 郭海星, 萬迪昉. 創業板 IPO 發行定價合理嗎?[J]. 中國軟科學, 2011(09): 156-166
[12] 郭海星, 萬迪昉,吳祖光. 承銷商值得信任嗎——來自創業板的證據[J]. 南開管理評論,2011(03): 101-109
[13] 莊虔華, 張文, 郭良鵬. 創業板投資行為分析[J]. 證券市場導報, 2011(12): 49-57
[14] 張強, 張寶. IPO 發行成本與中介機構聲譽——來自中國創業板市場的證據[J]. 證券市場導報, 2011(12): 4-10
[15] 劉志遠, 鄭凱, 何亞南. 詢價對象之間是競爭還是合謀——基于 IPO 網下配售特征的分析[J].證券市場導報, 2011(03): 35-44
[16] 陳煒, 吳世農. 交易信息、訂單簿透明度與投資者訂單提交策略[J]. 證券市場導報, 2012(12):66-73
[17] 張亦春, 洪圖. 創業板 IPO 市盈率與超募率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券商聲譽及私募股權投資的實證分析[J]. 廈門大學學報, 2012(03): 42-49
[18] 范漢熙. 股票首次公開發行抑價現象理論研究[J]. 管理世界, 2011(05): 176-177
[19] 陳見麗. 承銷商聲譽、融資超募與超募資金使用效率——基于我國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2012(03): 47-57
[20]王彥超.融資約束、現金持有與過度投資[J].金融研究,2009(7).
[21]馮巍.內部現金流和公司投資.經濟科學.1999(1).
[22]何金耿,丁加華.上市公司投資決策行為的實證分析.證券市場導報.2001(9).
[23]郝項超.公司治理、財務信息質量與投資者保護——基于最終控制人視角的分析.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
[24]郝穎,劉星,伍良華.基于內部人尋租的扭曲性過度投資行為研究.系統工程學報.2007(2).
[25]劉昌國.公司治理機制、自由現金流與上市公司過度投資行為研究.經濟科學.2006(4).
[26]梁光紅,龔蜜.公司過度投資國內外文獻綜述[J].財會通訊,2011(12).
[27]李青原.會計信息質量與公司資本配置效率.南開管理評論,2009(2).
[28]李青原.會計信息質量、審計監督與公司投資效率[J].審計研究,200%4).
論文摘要:知識管理是當前一種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成為學術界和企業界研究的重要課題。文章對國內外學術界和企業界關于知識管理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進行了綜述和對比分析,發現國外對知識管理的研究已趨于和成熟,而國內對知識管理的認識和研究起步較晚,還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
從人類社會開始,知識就隨著人類社會的演進而不斷積累。因此廣義地說,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知識發展的歷史,一部知識管理的歷史。但是作為一種正規的商務實踐,知識從上世紀50~60年代才開始植根于受過教育的勞動力中。知識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務實踐中。而中國對知識管理的認識和研究起步較晚。中國知識管理理論研究始于1998年。
一、國內外知識管理理論的演進
1.國外知識管理的發展狀況。知識管理作為人類的一個活動,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識管理”這個詞來形容企業的知識活動過程,還得始于美國的管理大師彼得·F·德魯克。1959年,彼得·F·德魯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 of Tomorrow)一書中創造了“知識工人”(knowledge worker)這個新詞匯,他認為產業工人中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勞動力階層,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規教育,具備獲得與應用理論和分析知識的能力。同時,德魯克在上世紀60年代還提出了知識經濟的萌芽階段。彼得·F·德魯克是公認的當代最偉大的管理宗師,也是最早提出知識社會和知識管理的人。
盡管上世紀50~60年代國外學者就已經提出“知識經濟”、“知識工人”等概念。但是國外對知識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實踐,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國成立了知識資產管理研究會,對知識管理專項進行深入研究;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的一些咨詢公司知識非常密集,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內部知識管理活動。這一時期,國外學者寫了許多關于知識管理的論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發表了《知識創新型企業》。在該著作中,他指出:在一個“不確定”是唯一可確定之因素的經濟環境中,知識無疑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那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識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 Edvinsson),成為了總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識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識資本研究課題的權威領導,代表作有《發掘隱藏的智力,實現公司的真實價值》。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們開始認識到知識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創新很快被當作企業的一種核心競爭力。
2.國內知識管理的發展狀況。20世紀90年代末期,知識管理理念開始在中國傳播。從那時起國內對知識管理的研究和實踐發展迅速,知識管理成為國內企業家和學者關注的焦點。
樸素的知識管理階段:1997年兩會召開之前,兩會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個報告《知識經濟與中關村》。這份報告在當時引起了很大反響。從1995年開始,經過兩年的關于知識經濟的討論,在1997年的兩會上,關于知識經濟的探討直接引申到中關村關于風險投資、知識型企業、知識資產等中國實際問題的探討。在這些探討中,知識管理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當時還是一種非常樸素的思想。
進入1999年,關于知識經濟的研究和實踐逐漸從宏觀層次轉向了微觀領域,學術界開始研究知識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知識管理等問題,企業界也在積極探索如何進行知識管理以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和大好機遇。1999年,許多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譯出版,國內不少學者也敏捷地投入該領域的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的學術文章。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科學部將“企業知識管理問題研究”作為2000年鼓勵研究領域為標志,國內學術界關于知識管理的研究掀起一個,并將波及到企業界,引發一個企業知識管理實踐的。
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在2003年中國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專家研討會上提出了樸素的知識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義是:在企業中,認為企業業務運作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處理、創造新的知識,知識無處不在。第二,知識能夠不斷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創造新的知識。企業要不斷地提煉自己的知識,要不斷地推導積累的知識之間的關系,不斷地整理已有的知識,使得知識在重用中創新。樸素知識管理主要強調三個方面:組織分析、信息技術、人。
《IT經理世界》、計算機世界、《首席財務官》雜志、計算機世界網等媒體與國內知識管理領域的領頭羊深圳藍凌公司在京共同舉辦了“2005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本次論壇獨家推出了“2005中國知識管理調查報告”。該報告重點調查研究了中國企業知識管理的成熟度現狀分析以及中國知識管理調查趨勢的分析。報告顯示,從整體上來看,中國企業知識管理水平并不樂觀?!?005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的召開成為中國知識管理發展歷史中一個里程碑,對知識管理應用和實踐將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改革開放30年和中國知識管理10年的節點上,在全球面臨金融危機威脅的情況下,2008年中國知識管理論壇年度盛會的召開,將為中國企業的發展和轉型提供動力支持。會議探討了知識管理實施和戰略層面上的問題,并探討了知識管理的評估問題。
知識管理方面的論著大部分是國內學者翻譯國外知識管理研究學者的著作。國內學者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烏家培的《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王德襪的《知識管理:競爭力之源》以及王方華的《知識管理論》等。
二、國內外對知識管理的定義
1.國外關于知識管理含義的解釋。國外關于知識管理的含義有多種解釋。如:美國生產力與質量中心(APQC)認為:知識管理是以增強競爭力為目標的識別、獲取和利用知識的戰略和過程,這個動態過程的第一階段主要是創造、發現和收集公司內部的知識與技能,第二階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來的知識與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階段主要是修正這些知識和技能并將其運用于新的環境中。
Wiig認為:知識管理是有計劃地、詳盡地、慎重地對知識進行架構、更新以及應用,以將組織內部知識相關的效率以及知識資產的獲利最大化的過程。Carl Frappaolo認為:知識管理就是通過集體智慧的杠桿效益達到增強響應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學科。
2.國內關于知識管理含義的解釋。國內關于知識管理的內涵有多種表述。王方華認為:企業知識管理是把知識作為最重要的資源,把知識和知識活動作為企業的財富和核心,對信息的獲取和傳播、知識的學習和運用、知識的創新和傳播、知識交換及企業內部知識的分享和共享的結構、知識水平的提高進行管理,發揮企業員工和集體的智慧,在知識創新中謀求生存和發展。江文年,楊建梅等認為:企業知識管理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個系統體系,具體地說就是管理者通過創造一種協作和學習的環境,使得企業中的每位員工能夠方便和快速地獲取、共享、重復使用企業中的顯性和隱性知識,以形成個人知識和組織知識,并由此推動企業中知識的創造和傳播,在充分肯定知識對企業價值的基礎上,通過支持、激勵個人將知識應用、整合到企業產品和服務中去,最終提高企業的知識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陳銳認為:知識管理是一種綜合了多學科知識與方法的,通過系統管理組織的知識資源來提高組織效率、反應能力、競爭能力、創新能力和資本價值的信息管理理論與方法,是人類信息管理活動迄今為止最高級的形式和最新的發展階段。
三、國內外知識管理會議
1.世界知識管理會議。20世紀90年代末,知識管理成為信息學家和管理學家共同關注的焦點。第一、二、三屆世界知識管理會議分別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開。第一次會議主要集中于技術問題;第二次會議則主要重視和強調管理問題;第三次年會的主題是:利用最佳的技術和管理使企業價值最大化,評估知識管理對組織的影響。
2.國內知識管理會議。在1997年的兩會上,國內學者和專家首次對知識經濟和知識管理進行了探討,當時還是一種非常樸素的思想。
2003年中國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專家研討會勝利召開。研討會上專家們主要研討了知識管理的發展、知識管理的實踐及信息化等幾個方面的問題。“2005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學者和企業家對國內企業知識管理的應用水平進行了探討。此次高峰論壇側重于研究國內知識管理在企業和經濟實體中的應用和實踐。
“2008知識管理實施論壇”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順利舉辦。論壇總結了中國知識管理十年的成敗得失。就知識管理實施的經驗、問題和未來的發展進行總結、展望,推動中國知識管理的實施。知識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t Center)和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主辦的“2008中國知識管理論壇”于2008年12月27日順利舉辦。會議主要探討中國知識管理的未來路徑和發展軌跡,涉及到知識管理戰略、知識管理實施、知識管理案例、知識管理評估等多個方面。
四、國內外知識管理研究述評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發現,國外的知識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業的生產實踐中不斷提煉出的。而國內的知識管理研究則更多的是在基于引進國外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國外知識管理始于20世紀50~60年代,在20世紀80~90年代達到高峰,而中國則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才開始關注和探索知識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國外不僅學者非常重視知識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業已經付諸行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學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識管理研究機構。而中國的知識管理還停留在學術研究上,企業對知識管理的實踐少之又少。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將取代傳統的土地、資本、勞動力等資源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源,知識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主要源泉。從管理緯度來看,知識管理已經成為優化和提升企業管理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不論對知識經濟持何種態度,在管理領域中,知識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源泉。知識管理成為現代管理的主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介入對知識和知識管理的研究,包括學者、專家、企業家等,為知識管理理論的發展和促進知識管理的具體實施作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美]卡爾.弗萊保羅著.徐國強譯.知識管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魯克.楊開峰等譯.知識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哈佛商業評論》精粹譯叢),2004
3.陳銳.公司知識管理[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0
4.[美]卡爾·弗萊保羅.徐國強譯.知識管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關鍵詞:基層電大;行政管理??疲划厴I論文;問題研究
畢業論文旨在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和理論的綜合運用能力。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專業研究素養,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專業素質。筆者多年在基層電大從事行政管理專業教學和行政管理??飘厴I論文指導工作,對該專業在畢業論文寫作中的若干問題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討。
一、行政管理??飘厴I論文寫作存在的問題
(一)選題。選題是論文寫作的第一步,非常關鍵。它明確寫作目標,決定了論文的價值,也關系到論文寫作的成敗。行政管理??茖W生在選題時存在如下常見問題。1.選題偏大,涉及范圍過寬。加上學生理論知識不夠扎實,寫作水平有限,論述很難深入和結合實際,照搬別人結論太多,缺乏個人的創新觀點。2.容易偏離行政管理專業要求的選題范圍,與其他管理類專業的選題混淆。多有學生以企業為例來進行選題,沒有與工商管理專業很好區別開。3.選題過于集中,視野不夠開闊。題目扎堆,寫出的論文大同小異,缺乏創新。選題多集中于“人力資源管理”、“管理學基礎”等課程,而“公共行政學”、“行政組織學”等學科的研究比較缺乏。
(二)論文本身問題。部分學生對學術論文的認識不到位,少數學生上交的初稿根本不是學術論文,或是工作總結,或是學習體會,質量不高,寫作水平低。語病多,格式五花八門,有的甚至邏輯混亂,很少聯系自身實際,更缺乏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見解。
(三)抄襲現象較為普遍。信息網絡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抄寫論文。如利用百度搜索引擎輸入關鍵詞“行政管理論文”,查詢結果就有一千多萬個,復制與粘貼成為寫論文的一條“捷徑”。學生或東拼西湊,或大段抄襲,雷同的情況時有發生。
(四)遲交或不交現象嚴重。相當一部分學生都未能按時完成,要么工作忙沒時間,要么直接表示不會做,或是臨到最后期限擔心不能按時畢業才開始動筆。
二、畢業論文寫作中存在問題的三維因素分析
(一)從學生層面分析。許多學生沒有真正理解撰寫畢業論文的意義,甚至認為是包袱,于是馬虎應付。加上平時缺乏論文寫作的訓練,基本功差,工作壓力大,很難靜下心來研究寫作。
(二)從指導教師層面分析?;鶎与姶蟮慕處熒砑鏀德殻匆獏⑴c教學,又要從事教學管理,有的教師還要擔任輔導員。真正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嚴謹耐心地指導學生且責任心強的指導教師不多,這也影響了學生論文的完成質量。
(三)從社會環境影響的層面分析。當今社會,學風不正,論文抄襲成風,也是電大學生不重視論文寫作和抄襲論文重要原因。
三、多管齊下,提高畢業論文寫作質量的路徑選擇
(一)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端正態度。首先,幫助學生明確論文寫作的意義,是培養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讓學生認識到抄襲是一種嚴重侵犯他人著作權的不道德行為。再次,教師要通過溝通,了解學生的工作、特長、興趣等,從而進一步提出要求。最后,要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題目,可提供一些參考選題,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結合實際撰寫論文。總之,要鼓勵學生在符合專業要求的基礎上因趣、因需要、因事選題,鼓勵“小題大做”,選擇那些自己綜合能力可以駕馭的題目。
(二)重視論文指導教師的培養。1.指導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指導教師的素質包括職業素養、理論修養、文字修養等。要放下架子,幫助學生端正態度,樹立信心,給以具體指導。指導教師應當是個“通才”和“雜家”,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對當代各種新理論、邊緣科學要有廣泛的涉獵,還要有豐富的自然知識與社會常識。同時,還應有較強的中文寫作水平,能及時糾正學生論文中的語病和錯誤。2.建立一支穩定的論文指導教師隊伍。電大分校師資力量有限,應發展一支工作穩定、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的論文指導教師隊伍。同時還要重視對指導教師的培訓,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定期反饋進度,研究解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三)將論文指導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論文寫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起來的,畢業論文的教學應貫穿于從入學教育開始的各個教學環節中,從平時入手,從根本上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第一,通過入學教育做好心理準備。使學生了解畢業論文寫作的重要性和意義,引起高度重視。第二,在專業課程學習中進行理論準備和材料準備。第三,提前把畢業論文的寫作任務和具體要求布置給學生,聘請專家舉辦講座,系統講解如何選題,如何撰寫論文,從而有充足的時間確定選題,搜集素材著手寫作。
(四)依托網絡手段開展論文寫作遠程指導。將網絡手段運用到論文指導環節。可為畢業班學生建立論文指導QQ群,方便師生交流在寫作過程中遇到困難與問題。同時,還要建立相應的電子檔案,以記錄學生寫作過程和教師的指導過程。
學校應該把畢業論文當成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看成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過程。
參考文獻:
[1]謝虹光.畢業論文學術定位初探[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04).
論文摘 要: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社會, 我國高校教育只有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各級人才,才能持續、健康發展。文章針對我國高校的教育現狀,提出了應從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體系、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的措施。
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高校的教育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大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和動手實踐能力。怎樣保障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培養出有創造性思維的高素質人才,提高高校教學管理水平,是我國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點工作,也給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一、教育理論及管理手段的改革
管理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21世紀的管理水平、理念、模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以下根據高校的教育管理特點,分析教學管理應采取的策略。
(一)教育管理理論多元化
1. 校本管理論?!靶1尽本褪菍W校本位,學校相對教育部門而言,回歸學校本位,是管理學校的主體,具有獨立性、開放性等,校本管理理論設計到了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教育行政體制和辦學機制等問題。
2. 以人為本管理論。學校管理的主客體都是人,對即是管理主體又是管理客體的人進行管理,實現發展人、培養人的目標。
3.權變領導論。綜合以上管理理論,可以現代管理理念是通過對人管理調動人的主動性、創造性,最大限度的使人活的更有價值更有尊嚴。
(二)教育管理手段現代化
現在社會互聯網絡已經非常普及,融入我們到生活和生產中,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ヂ摼W中的學校,在虛擬的、現實的世界與作為人主體的人的世界互相融合交織,改變了傳統單一的校園存在形式,教育管理內容,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復雜。學校管理在互聯網時代要追求“實質管理”。學校管理要關注教師所想、所感、需求,引導和排除他們心中障礙,確保他們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
二、管理制度的改革
與傳統教學管理制度相比現代教學管理制度更突出“人文性”特征,功能是:公正、激勵、創新、發展、最終目的是“發展人”。
(一)高校管理要體現高?,F展要求。 在日常教學管理工作的學籍管理、成績管理、考務管理、教學秩序管理等各個方面都要注重“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二)高校管理要處理好學生和高校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公正性,在確保公平、公正的原則下努力調動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積極性,實現教與學的和諧。
三、 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創新人才的培養
未來是知識經濟的社會,創新性人才必定是世界各國競爭的焦點,教育創新勢在必行。而課程體系作為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已刻不容緩。
(一)找出現存教育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然后對這些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是創新教育的首要任務?,F在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有:課程內容相對陳舊、過分分割知識、學生被動接受、課程安排不合理、學生實踐能力弱等。
(二)優化的課程體系應促使人才從以下幾方面得以提高
1. 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聚合思維、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 2. 培養學生養成自學能力。高校課程改革必須關注學生自學能力。要給學生預留充分思考時間,這也是創新人才必備的一個條件。不僅在時間上留給學生自學時間,此外還應在物質上給予保障,例如學校實驗室、圖書館的建設等。 3.注重塑造學生人格品質。大學生不僅要學好知識學會做事,更要學會做人。課程改革中要注重塑造學生人格品質的培養。4.課程教學改革要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動手能力。5.關注學生個性發展。所以,高校課程改革具體可以做到如下幾點。人文社會課程、科學課程、實踐課程、現代信息課程等方面。
四、教學方法的改革
分析、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確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之后,教學方法的使用是否得當、有效,直接關系到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進而影響到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培養、能力的開發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因此,教學方法改革對于教學目的的實現具有非常重要意義。
(一)教學方法改革的方向
傳統教學中只注重傳授知識、忽視培養學生能力,這是其不利方面。在教學中應使用有助于發展學生智力、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方法。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改革不利方面,保存正確合理成分,以此為基礎,研究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不斷更新變化的,是伴隨著時展、教學內容的更新而發展的,要用科學發展的眼光看待教學方法,不斷改革教學方法。
(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堅持啟發式教學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必須有正確的教學指導思想。深入研究學生學習方法和過程,摸清學生學習特點,不斷改進、研究更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教學要避免灌輸式,采取指導啟發式。啟發式不是教學方式,是一種教學指導思想。教學中不論使用哪種教學方式,都必須要富有啟發性。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根據必須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育的對象確定,在教學中還可以把幾種教學方法進行配合使用以達到更好教學效果。
(三)要講求實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現在高校教學中,還存在著拖延教學時間、加重學生課業負擔來實現教學任務的情況。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就需要教師在提前備課、認真研究教材、明確課堂教學的難點和重點,教學要求要切實把握。
總之,在當今的高校培養人才的模式中,如果我們把上面的各種改革方法及措施付諸實踐,相信我國能培養更高素質的人才,這對于提高我國的整體國民素質,對于我國的快速發展,對于提高我國在世界各國中的競爭力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環境會計; 會計教育; 復合型人才; 課程
我國《21世紀議程》中明確指出:“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能力的關鍵”。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是生態環境保護,而環境保護大計,以環境教育為本。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開展和實施無疑將給環境會計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其重要性日益凸顯。
一、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現狀
目前,我國大學環境會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系尚未形成。國內各高校中只有少數幾所開設了單獨的環境會計課程,名稱如“環境成本會計”、“環境管理會計”、“環境審計”等。大部分高校局限于傳統的會計、審計教學內容,較少或根本不涉及環境方面,即便有所涉及,也只是將環境會計的內容簡單地拼湊在傳統的會計、審計類課程中。形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
其一,缺乏獨立、系統的環境會計理論體系或專門的環境會計制度(或準則)作為指導。我國對環境會計研究基本上還處于探索階段,對環境財務會計的核算對象、前提假設、環境會計報告披露模式、披露內容等理論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我國政府也還沒有出臺相關的環境會計制度(或準則)來給予指導和規范。
其二,缺乏專業的環境會計師資隊伍和配套教材。環境會計是一門由環境學、經濟學、會計學、生物學等多學科交叉滲透而成的學科。開展環境會計教學工作,需要授課教師具備扎實、全面的基本功,一方面要充分掌握本專業(財務會計)的知識;另一方面還必須懂得環境方面的知識,如環境經濟學、環境法學、環境管理學等。目前,環境會計作為會計的一個新興分支,其師資隊伍還不健全,配套的市場教材也較少。
其三,大學環境會計的教學目的尚不明確。在那些已單獨開設環境會計系列課程的高校中,開設這些課程只是讓學生接觸前沿理論知識,教學的實踐目標尚不明確。
二、西方國家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先進經驗
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英兩國)在環境會計教育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環境會計理論基礎和實務操作相對國內較為成熟,大學環境會計教育體系正逐步形成。
在英、美大多數大學的會計系均講授環境會計。其講授的方式有兩種:方式一,開設獨立的環境會計、環境管理方面的課程,名稱如“環境會計”、“政府、商業和自然資源”、“環境會計過程”、“環境會計高級專題研究”等;方式二,不單獨開設環境會計課程,但在財務會計、管理/成本會計、會計信息系統等一些課程中設置與環境會計相關的內容。當前采用第二種方式的大學所占比重較大,但第一種方式將環境會計作為獨立會計課程的趨勢將日益明顯。
美、英大學會計系講授的環境會計內容從總體上可以劃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環境會計概述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1)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的內容及其評估方法:(2)企業環境政策概述;(3)企業環境發展和監控系統的構建;(4)企業經營對環境影響的評估:(5)公司環境審計與評估。
第二,環境管理會計教學內容,主要包括:(1)垃圾處理、污染及資產廢置的會計問題;(2)環境問題預算與績效評估;(3)環境投資評估;(4)與環境有關的研發、預測和設計會計;(5)產品生命周期與環境成本研究;(6)企業并購與環境成本、效益分析。
第三,環境財務會計教學內容,主要包括:(1)財務報告中的環境問題;(2)獨立的環境財務報告研究;(3)與環境有關的或有負債及會計差錯更正問題;(4)與環境有關的支出與承諾的會計處理問題;(5)與環境有關的借款、所有者權益及保險問題;(6)審計報告中可能涉及的環境問題研究;(7)與環境有關的資產(如存貨、土地等)價值評估問題。
三、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發展趨勢分析
我國環境會計教育可以借鑒國外一些大學先進的環境會計教學理念和方法,并結合我國國情,沿著從無到有,從淺到深,從普及理念到深究理論和實務應用,從融入其他會計專業課程講授到單獨開設環境會計課程再到形成專業體系的這一條主線,逐步建立和發展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體系。筆者從五個方面設想我國高校環境會計教育的初、中期發展趨勢目標:普及環境會計教育,并在各高校開設單獨的環境會計相關課程。同時也給各高校新開設環境會計相關課程、制定相關課程教學培養方案提供參考。
(一)教學培養目標
旨在培養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復合型會計人才。要求學生掌握環境會計知識和技能,全面理解會計與社會之間的內在關系,同時培養學生的環境道德素養,使其具備理解并參與制定公司環境事務戰略的能力,滿足可持續發展企業對環境會計人才的需要。
(二)授課對象
高等院校商學院(或工商管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中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學本科專業、工商管理類各碩士專業的所有學生。
(三)課程體系設置
依照教學培養目標,高??梢钥紤]先開設環境財務會計、環境管理會計、環境管理案例和環境審計四門課程。
1.環境財務會計
課程屬性:專業必修課(54課時)。
課程內容簡要及教學任務:該課程系統介紹環境會計產生與發展過程、背景、作用和意義,環境會計目標、假設、原則、對象、內容、職責等基礎性理論,環境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的基本方法。要求學生掌握環境會計的基本原理和專門知識,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環境會計信息和環境管理信息進行基本會計處理、會計報告和會計分析與評價,能應用環境會計基本程序、方法進行環境經濟管理。
可選用的配套教材:
《環境會計》,許家林、孟凡利等編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肖序著,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環境會計研究》,孟凡利著,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資源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問題研究》,許家林、王昌銳等著,立信會計出版社,2008年版;《企業環境會計和環境報告書》,李靜江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環境管理會計
課程屬性:專業必選課(36課時)。
課程內容簡要及教學任務:該課程系統介紹環境管理會計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定義、作用和意義,環境管理會計的理論結構和方法應用,在實務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要求學生熟悉和了解環境管理會計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學會如何利用環境會計信息支持企業內部決策,能在實務工作中參與制定公司的環境事務戰略。
可選用的配套教材:
《環境管理會計――將環境因素納入管理決策中》,郭曉梅,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環境會計與管理》,【英】羅伯?格瑞、【英】簡?貝賓頓著,王立彥、耿建新譯,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環境成本管理論》,林萬祥、肖序著,中國財經經濟出版社,2006年版;《Exposure Draft: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EMA)》,IFAC,2005年。
3.環境管理案例
課程屬性:專業選修課(36課時)。
課程內容簡要及教學任務:該課程通過系統介紹國際著名企業的環境管理情況,從各個方面、各個視角來總結、歸納國際著名企業在環境管理問題上的一些經驗。要求學生了解環境管理理念在現實中的應用、國外的一些優秀環境管理案例和他們的管理成效,了解我國目前在這方面所存在的差距和今后的發展方向。
可選用的配套教材:
《國際著名企業管理與環境案例》,世界資源研究所、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宣傳教育中心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環境審計
課程屬性:專業任選課(36課時)。
課程內容簡要及教學任務:該課程系統介紹環境審計背景、作用和意義,環境審計標準、依據、對象、內容、目標、職責、證據等,環境報告審核和測試基本方法等基礎性理論。要求學生掌握和應用環境審計的程序、方法,分析企業環境影響個案,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環境問題進行監督、評價和鑒證。
可選用的配套教材:
《環境審計》,陳正興主編,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年版;《環境審計論》,蔡春等著,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6年版;《企業環境審計研究》,劉長翠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四)授課方式
我國高校環境會計教育應擯棄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教學模式,樹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建立必修課、選修課、實驗課、活動課等多種課程體系,進行全方位的環境教育,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教學方式上可以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如多媒體、網絡等。
(五)課程考核和評分方式
課程考核由閉卷考試和課程論文兩種方式相結合。課程論文可采用小組論文(報告)考核方式,由5~6人組成一個論文(報告)小組,由小組成員在現有給定論題(如環境財務會計、環境管理會計等)基礎上討論并重新擬定題目進行寫作,寫作內容必須圍繞給定的論題。課程論文的寫作要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文字不少于5 000字,段落分明,論證有理,結論明了,格式符合規范。課程最終個人成績將結合個人平時成績(占20%)、課程論文成績(占50%)和閉卷書面考試成績(占30%)綜合給定。
四、實施和發展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策略
實施和發展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還需要政府、企業和學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是高校教育改革和發展方向的導航者,政府在推動環境會計教育方面起著關鍵性的導航作用
首先,政府應在各行各業大力宣傳環境保護,將環境意識深入人心,加大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需求;其次,政府應盡快出臺環境會計制度(或準則)作為企業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的指南,通過國家政府職能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進行適度的強制約束,不斷嚴格化、標準化、規范化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從法律制度層面進行導向,促進企業對環境會計人才的需求;再次,高教司對高校環境會計人才培養制定統一的人才培養方案,直接推動、引導各高校環境會計教育的大力開展。
(二)企業是環境會計復合型人才市場的主要需求方,應側重提高企業環境社會責任意識,大力推進環境會計人才的市場需求
“學生就是學校的‘產品’,而用人單位是這些‘產品’的最終消費者,學校必須時時明確來自‘市場’的需求,甚至可以說市場決定了環境會計教育”(孟焰、李曉梅,2008)。應增強企業環境社會責任意識,提高企事業相關人員的環境會計素質,從而引導企業綠色經營并提高企業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主動性,增加企業對環境會計信息的需求和對環境會計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從需求方的角度推進我國高校加速開展環境會計教育。
(三)高校是環境會計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高校應不斷重視環境會計教育
我國高校應對環境會計教育加大投入和建設,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與企業需求相吻合的環境會計教育培養方案??紤]到目前在我國各高校單獨開設環境會計課程仍缺乏硬、軟件配套基礎,可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沒有條件的高??梢韵韧ㄟ^將環境會計的主要教學內容結合到現有的會計課程中進行滲透式傳授,以這種滲透式教學作為過渡形式。隨著我國環境會計理論實務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成熟、環境會計制度指南的出臺和廣泛實施,我國高校就更有基礎和能力開設單獨的環境會計課程,逐步實現環境會計普及教育,并向環境會計教育的終極目標,即形成專業的環境會計教育教學體系靠攏。
【參考文獻】
[1] 袁廣達.環境會計與管理路徑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2] 袁皓.社會倫理和經濟利益雙重驅動下的環境會計教育――對美、英兩國環境會計教育的考察與思考[J].當代經濟管理,2006(10):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