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3 20:59: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監管制度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完善;工程質量;監督體系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城市發展的重要時期,為完成我國“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各項指標和任務,建設系統應當在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要通過體制、.制度、科技創新,建立更加科學規范的管理體系和市場體系,使各項工作都取得新成績、新突破,并走在全國建設系統的前列。為此,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總體規劃,特制定我國建筑業2006-2010年發展規劃。該規劃是我國建筑業和工程建設發展的總體規劃,建筑節能和建設科技等規劃作為其專項規劃是在總體規劃統領下的具體化和補充,總體規劃對各專項規劃具有綱領性和指導性,專項規劃更具有可操作性,兩者互為依托、相輔相成、協調一致,共同構成我國建筑業“十一五”期間發展的全面規劃.
一、建立健全工作質量監管體系的必要性
建筑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中流砒柱,而提高工程質量是我國建筑業的長期戰略方針。建筑工程是大型的綜合項目,其工程質量問題不僅涉及到個人與財產的安全,而且還涉及到社會的穩定。但是,目前該行業存在的問題還相當嚴重,比較突出的問題之一是建筑工程質量參差不齊。近年來,發生的一些重大工程質量事故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影響。所以,加強工程質最監管力度刻不容緩。就目前工程質量監督管理中,我認為還存在如卜幾中函待解決的問題:
(一)監管工作手段單一,技術含金量低
20年來,質監機構在質監手段方法上的發展創新速度遠遠低于其組織機構建設速度。20年過去了,監督手段基本還停留在眼看、手摸、錘敲階段,即使增加了一部分現場檢測,也是有限的輔助手段,主要工作方法的革命并沒有完成。質監人員構成不盡合理。大多數質監機構直接招聘應屆大學畢業生充實隊伍,表面上人員的學歷層次上了好幾個臺階,但因缺乏施工現場的實際工作經驗,大多數人并未發揮出與其學歷相適應的作用。質監在技術上的專業性尚未得到最大程度地體現.因而也未能很好地實現政府監督工程質量的初衷。
(二)建筑市場機制尚不完善,政府監管服務功能有待加強
在市場準入和清出、政府各相關部門的監管關系、建設單位的質量安全責任、建筑務工人員的權益保護、市區內外統一管理、促進新型市場主體發育和建筑節能等方面的法規制度還比較薄弱;在監管對象、監管內容、監管方法和監管程度等方面,存在著“缺位”與“越位”問題;建筑市場秩序仍不夠規范,工程轉包、資質掛靠、違法分包和招投標中的圍標、串標等違法違規行為依然存在:對不同投資性質的工程沒有形成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監管模式。
(三)工程質最監管體制尚不健全,與市場管理結合尚不到位
政府監管水平尚待進一步提高。監管體制分散、部門之間條塊分割現象嚴重,容易出現行政的越位、缺位和錯位,造成部分工程逃脫監管,極大地影響了行政效率:工程監管模式單一,沒有形成針對工程的不同技術特點和投資屬性及不同質量責任主體的多元化的工程監管模式,難以提高監管效率;對在建工程的質量管理比較重視,而對既有工程質量管理還處于空白,全壽命周期的質量管理體制尚未形成:工程監管較為粗放,沒有形成量化的評價體系;執法人員的業務素質不高,部分法律法規沒有得到嚴格落實。
(四)施工全過程安全份理和全方位監管尚未全部落實,班任體系還份進一步強化
1.政府監管水平尚需進一步提高。部分監管部門工作主動性、預見性差,對安全生產形勢分析不夠,對事故的防范措施不夠有力,政府監管存在盲點;未能合理組織利用建設系統各種管理資源和充分發揮各個管理層次、環節的整體效能,未形成安全生產的監管合力;部分監管機構權威性不高,對違法違規行為和重大事故執法不嚴、處罰不力,缺乏強硬的手段措施,對有關方面起不到震懾作用:在監管體制方面,由于相關法規規定的職責存在交叉,界定不清,各部門之間的關系沒有理順,安全監管工作受到一定影響.
2.保障安全生產的有關環境急需改善。在市場環境方面,一些建設項目不履行法定建設程序,企業間的惡性競爭,以及轉包、掛靠、違法分包等現象,都直接影響安全生產的正常開展。施工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建筑施工傷亡事故總量仍然偏高,“十五”期間共發生傷亡事故194起,死亡391人,其中二級重大事故5起。
二、工程質量監管體系的創斷思路
(一)研究和探索新的監管思路,應是迫在眉晚的任務
改革開放初期,全國呈現出大干快上的氛圍,作為代表政府的第三方監督機構,對穩定和提高當時我國建設工程的質量水平,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建筑市場逐步走向成熟,建筑領域的法律法規日趨健全,工程監理制度漸趨完善,一大批高水準的施工企業己經形成,全國尤其是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建設工程質量水平,更多的是依托創新的監管體系得到控制。因此。研鄉i和探索新的監管思路,應是迫在眉睫的任務。
1.巡查制度是監督機構的主要運作模式。如果說取消工程質量核驗,建立竣工驗收備案制度,由對實體質量的檢查轉變為對責任主體質量行為的抽查監督,是進入新世紀工程質量監督制度的第一次大的轉變的話,逐步推行巡查制度可能是第二次轉變,也是第一次轉變的繼續深化。
由于工程建設任務量大、責任主體多,監督機構的運作模式應當主要采用巡查方式,而且應當是不定期、不告知的隨機巡查。質量監督人員到現場不是直接控制工程質量或進行質量把關,而是為了發現責任單位主體的違法行為,并加以處罰,目的是確保企業和項目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和正常運行;質量監督機構的隨機抽查,是在各方責任主體對實體質量有合格結論的基礎上進行,主要日的是復查。
筆者認為,多年來沿襲的以項目為單位、定點監督為主要方式的監督做法存在不少弊端,有些質量監督機構只注重對辦理質量監督手續的項目進行監督,而不愿意過問不辦理質監手續的項目,導致自覺守法的項目被反復檢查,而故意逃避監督的行為反而無人查處。因此,實施巡查制度,既強化了對建設工程各責任主體質量行為的監督,也在管理中進一步體現了各責任土體對建設工程應承擔的質量責任。
2,充分利用中介機構和社會力量做好工程質量監管。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監督管理工作應及時調整思路,市場可以調節的應該交給市場,可以依靠中介機構甚至社會監督制約的,就要充分利用。也就是要充分體現《行政許可法》中所說的“四個優先”原則。建設、勘察、設計、施工、工程監理五方責任主休,分別承擔相應的質量責任,其質量行為也是政府監管的重點內容。但是,隨著形勢發展,一方面應將工程質量檢測機構、施工圖審查機構也納入責任主體范圍,同時,幾方責任在層次上應有所不同,在今后質量監管中更要逐步突出建設單位的第一責任。另一方面,市場經濟比較發達、中介機構比較成熟的地區,要重視對施工圖審查機構、監理公司、工程質量檢測機構發展的支持,充分依靠、發揮它們對質量監督的技術輔助作用,同時也要加強對其履行質量責任情況的監督力度,以此來達到施工圖設計文件以及實體質量符合強制性標準的目的。也就是說,政府工程質量監督機構不應對工程質量作任何直接的合格評價,而是通過對施工圖審查機構、監理公司工程質量檢測機構所作合格結論進行抽檢核查的方式來間接達到調控目的。
3.政府投資工程和非政府投資工程監管方式應有所不同。隨著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特別是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對今后不使用政府資金的投資項目,一律不實行審批制度,而是改為核準制和備案制,完全由投資方來承擔風險”’后果,政府工程和非政府工程如何區別對待就成為擺在質量監督部門面前的一個課題.
對于政府投資丁_程和非政府投資工程的監管方式應該有所區分。對政府投資工程實施全過程監督,感覺上監督機構是以政府投資工程業主的身份去進行監督,可能會出現建設單位游離于監督范圍之外,并且也容易和現場監督的工作角色混淆。因此,對于政府工程,層次監督性質的巡查制度應該是今后的主要工作方式之一,另外,考慮增加代表政府進行驗收把關的環節,作為對建設單位工作評估的內容可能也有其現實研究意義。國務院即將出臺《政府投資工程條例》,如何對政府投資工程實施工程質量監督,我們應加強調研、明確職責。
(二)從單純注重施工現場的質量安全監管,轉移到既注重施工現場又注重建設項目實施全過程的質量安全監管,開掘監管的深度
隨著專業化程度的提高,規劃、設計、施工、維修等的劃分越來越具體,使建設監管難度越來越大,衡陽衡州市場“11·3"事故和常德橋南市場“12·21"事故的發生,充分說明只注重對施工現場的質量安全監管,而忽視建設工程全過程監管是極其危險的。
所謂建設全過程,就是事前、事中、事后的整個過程,包括工程建設規劃許可、設計審查、施工許可、工程監理、質量安全監督、竣工驗收備案、產權登記等所有建設程序和步驟。衡陽衡州市場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嚴重違反法定建設程序,在沒有辦理規劃、施工許可證的情況下,擅自開工,而更為嚴重的是其開發商私下雇請有關人員擅自設計、施工,并降低工程質量標準,在未經工程竣工驗收和消防驗收的情況下攫自投入使用。因此,要遏制事故的發生,就必須加強建設工程全過程的監管.
要規范工程參建各方質量行為,從源頭抓起,從工程的招投標、施工許可、資質管理、竣工驗收等各個環節加強監管。要督促建設單位依法履行職責,嚴格遵守基本建設程序,履行合同約定,按照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和責任的原則,認真擔負起質量安全責任,切實把好質量安全關:要督促建設單位和施工企業做好質量安全保證體系的建立健全工作,嚴格落實質量安全保證體系,做到質量安全管理機構和制度健全,嚴格執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條文和規范,確保提供優質合格的建筑產品。
(三)從單純注重監管行為,轉移到既注近監管行為又注,監管制度的創新,加大監管的力度
目前,建設工程監管通過采取日常巡查、隨機抽查、告知性檢查和強制性介入檢查等監管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不僅僅靠監管,更重要的是要靠套好的制度來保證,努力建立質量安全的長效機制,用制度引導,制度橄勵,制度約束,制度規范來保證質量安全監管到位。
1.是要完善市場準入制度。認真制定勘查、設計、施工企業質量安全管理規范,把企業是否具有質盆安全保證能力作為市場準入的必備條件.在保證建設上程質量安全的前提下,規范和保障各方主體的權益。
2.是要逐步建立市場誠信機制。建立健令以道德為支撐、以產權為基礎、以法律為保障的市場信用制度,形成建設工程市場信用體系。在加強對建設工程質量安全各方責任主體的不良行為記錄管理工作的基礎上,完善建設工程市場責任主體信用檔案,建立起建筑企業、中介機構和從業人員的信用檔案,全面接受社會監督。同時要進一步完善企業質量和安全行為評價體系,對企業的質量和安全狀況進行科學量化的評價,實現用現代科技手段對企業資質實行動態管理的目標。
3是要建立建設工程保險制度。工程保險就是用市場的手段來保證工程質量安全的一項措施,通過工程保險的引入可以促進丁程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降低質量安全風險,同時也促進建設上程市場的誠信建設。
三、強化工程安全監二確保工程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健全施工安全技術標準體系和制度體系
按照建設部《建筑工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導則》的有關要求,完善建筑工程安全生產管理制度,規范安全生產監督行為.從資質審查、招投標.施工許可、現場監管等多個環節,從規范施工單位、建設單位、監理單位、勘察設計單位等多個主體,從整頓規范建筑市場秩序、發展成建制勞務企業、改善農民工生產生活環境、減少最低價中標對安全生產的負面影響等多個方面,形成覆蓋建筑市場各方責任主體,各級安全監管部門和建設工程全過程的安全管理制度體系。使安全管理工作做到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程序化。超級秘書網
(二)施工現場安全監管體系
進一步落實監理單位的安全責任。根據《建設工程安全管理條例》和《建設工程監理條例》,切實落實監理企業的安全責任。要督促監理企業和監理人員認真學習安全生產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提高安全監理業務素質。細化監理的安全責任,要求監理企業把安全監理內容納入監理規劃,并在審查施工企業相關資格、安全生產保證體系、安全與文明施工措施費用使用計劃、現場防護、安全技術措施、檢查危險性較大工程作業情況,以及督促施工單位整改事故隱患等方面,充分發揮監理企業的監管作用。要強化對監理企業的監督檢查,嚴格執行監理報告制度,支持監理企業按規定履行安全監理職責。
應當客觀地看待新興市場國家保險制度的弱點
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的研究報告認為,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的不穩定,主要是由一系列微觀經濟問題和制度方面的失靈造成的。這些國家,在進行了重要的結構性轉變后,常常會出現高通貨膨脹率等宏觀經濟環境的不穩定的情況。就保險業而言,問題首先是由于保險公司內部管理松懈引起的。由于內部控制不力,出現道德風險,公司所有者缺乏應有的積極性去謹慎行事,并對經營管理人員進行監督,這種情況通常會引發制度上的失靈。公司的經營管理人員可能會在一種與合理的財務慣例不一致的目標指導下行事,而與此同時,他們卻可以避免外部紀律的約束。法律框架不健全,使得管理松懈和公司控制不力等問題變得愈發嚴重。
按照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的觀點,要在新興市場國家建立健全與國際接軌的保險監管制度,必須首先具備一些基本的前提條件,必須要有合理的經濟結構和良好的宏觀政策,以便維持金融市場的穩定,防止市場出現嚴重扭曲。如果整個經濟不穩定,銀行、信貸和稅制等金融與法律基礎不健全,保險業就不可能穩健發展。同時,還必須在社會各方面達成共識,支持建立和維持健全的保險市場所必需的措施。新興市場國家的保險監管制度只有當達到了國際認可的審慎標準,保險業只有已頗具備競爭性、專業性和透明度時,保險市場才能實現真正的整體穩定。
雖然在許多方面都急需進行改革,但必須看到,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保險市場之間有著很大的差別。保險制度的調整必須考慮到每個國家的特殊情況。此外,保險監管框架也必須經常進行調整,以便適應不斷變化的條件、觀念和市場需求。
應當為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必要的基礎條件
關于治理結構、制約機制和市場競爭。要想取得良好的制度管理,必須要制訂適當的經營戰略,建立一支有能力、負責任的管理隊伍。應當鼓勵保險公司建立一種能夠加強利益相關者監督作用的所有制結構。為了加強對管理成效的監督,限制不良動機,避免外界對保險機構商業活動的干預,應當在良好的財務狀況基礎之上,建立股權多元化的保險機構。保險機構要想實現良好的制度管理,必須制訂內容廣泛的內部控制和決策程序,由經驗豐富的人員實施,由管理部門進行監督。在這個過程中,有效的風險管理非常重要,保險機構應當具備衡量、監督和控制不同風險的有效手段和措施。市場化的改革有利于促使保險機構增強自主意識和責任意識,有利于改善資源配置,提高市場效率,有利于更好地保持供需平衡,以合理價格提高服務質量。在加強謹慎監管的前提下,應當逐步取消不必要的限制,創造保險市場開放的競爭氛圍,允許業績較好的保險機構展示他們的優勢,特別應當在謹慎而非歧視的原則基礎之上允許外國保險機構的進入。
關于法律環境。建立良好的保險制度,立法是必不可少的。在進行保險立法的同時,也應當完善相關法律,如商法、民法、公司法、稅法和銀行法等。也就是說,應當培育一種法律環境,通過這些法律、規章和標準的推行,使市場參與者確信,保險市場的規則和做法是可靠的,進而增強市場的透明度和參與者的信心。參考一些工業化國家的模式,制訂相關制度盡管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也應當適應新興市場國家的特殊情況,并且隨著情況的變化,及時對這些制度加以調整。保險監督當局要持續行使監管職責,就必須有一套完整的審慎監管規章和標準。這些規章和標準應當客觀、統一、透明,以使被監管者和經營者都能夠熟練掌握使用。
關于會計、審計和精算制度。為了能讓投資者、消費者、經營管理人員和其他一些對保險企業擁有實際或潛在利益的有關各方對企業的運營效率作出合理評價,并對其未來前景作出理性預測,就應當向他們提供所必需的信息。在這個方面,會計制度發揮著主要作用。事實上,只有當擁有了實施法規所必需的有效信息的時候,保險法規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如何確保能夠獲得保險機構的可靠信息,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監管當局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因為如果缺乏這種獲取可靠信息的機制,就很難及時發現保險隱藏的財務問題,一旦到了惡化的地步,就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會計制度和相關規定應該適用于所有的保險機構,并且與國際認可的會計標準保持一致。會計核算應當能夠真實反映保險企業的經營狀況,準確披露公司的經營業績。為確保保險機構遵守會計制度和有關規定、遵守內部控制程序,應當建立有效的外部、內部審計和保險精算制度。
關于信息披露和數據庫建設。獲得充分的保險信息是利益相關者和有關方面作出判斷和決策的前提,應當逐步提高所披露信息的標準、質量、及時性和相關性,這對消費者能夠從適當的保險機構選擇適當的產品非常必要。最重要的信息主要涉及保險公司的財務狀況、保險產品的性質以及相關保險中介機構的情況。掌握可靠的基本數據資料對保險經營和監管都是至關重要的。保險費率是在大數定律的基礎上計算出來的,損失頻率、損失嚴重程度和死亡率等大量可靠的保單數據,是確定保險費率、維持償付能力和市場穩定的重要條件。一般來講,不少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保險機構以往的保險單數量還不足以建立可靠的數據庫,甚至尚未建立有效的數據收集系統。因此,應當鼓勵承保人通過相互合作,共同收集數據。保險監管機構也應當建立可靠的監管數據庫。
應當建立一個高效能的保險監管機構
只有建立起一個能夠有效履行職責的保險監管機構,保險法規以及可靠的信息才能夠充分發揮作用。保險監管機構至少應當擁有以下職權:發放保險許可證;按照法律和規章,實施統一監管;依法取得相關信息;能夠采取緊急措施,對不執行監管建議和指令的保險機構實施處罰。保險監管機構在履行職責過程中,應當獨立于其他政府部門和被監管機構,要以負責任的態度運用權力和資源,追求明確的目標;監管人員要擁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應當有可靠而穩定的資金來45源,以保證其工作的獨立性和工作效率;有能力并擁有足夠的資源與國內外其他管理機構合作并交換信息,從而支持統一的監督。監督機構應當與其他相關的政府部門或保險單位,如政府各部門、稅務部門或保險保證基金等,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和協作計劃,以便正確履行所賦予的職責。應當鼓勵保險業建立自己的行業組織,通過業務指導原則和行為準則限制有害行為。具有自我調節功能的原則和組織(包括專業團體),對公共監督機制是一種有益的補充。當然,監管機構有必要對這些自律安排進行仔細檢查,以便確保其能夠真正促進市場機制有效地發揮作用。
應當形成一套審慎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
開展保險業務需要有大量的資金、專門的經驗、科學的管理和長遠的經營戰略。因此,在多數國家,對在國內保險市場上開展業務的機構必須進行登記注冊,這是一種法定要求。實際上,登記注冊是一種重要的監管措施,通過這種措施可以阻止較差的保險機構進入保險市場。只有這樣,保險監管機構才有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防止出現流動性困難的預防措施上,而不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去處理陷入困境的保險機構。在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如果登記注冊控制不嚴,資金不足、管理不力的保險機構就會進入保險市場,隨后它難免會出現比較嚴重的問題。因此,要對保險機構的市場準入認真把關,監管機構應審查申請者的業務規劃,資本金來源的性質和充足性,股東、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是否合適,管理和內部控制是否健全等等。
即使是在控制較好的保險市場中,保險機構也有可能會出現資金困難,最終導致無力償還債務的情況。因此,監管機構必須有一套采取補救措施的機制,一旦個別機構無法繼續經營下去,應當能夠有秩序地退出市場。在保險法規中對此類問題應有明確規定,包括對陷入困境的佝險機構的管理問題,如確認保險機構無力償還債務的標準、通過重組恢復償債能力的條件、可以利用的補救措施、撤銷許可證等。實踐證明,如果遲遲不采取措施,就會大大增加解決危機的成本,因此必須事先確定采取補救措施的程序和具體的辦法。與此同時,監管機構也應當擁有足夠的自,以便能夠有針對性地靈活處理各種新的問題。
應當對保險機構實施持續性的監管
監管機構應當對保險機構在整個營業期間內進行不間斷的監督檢查,檢查的內容應包括職業道德、法律、技術和財務等諸多方面。保險監管機構應首先確保保險機構遵守各項法定市場行為規則,如履行對被保險人的合同義務,保持良好的財務狀況。
為此,保險監管機構不但要在特定的時間對保險機構的財務狀況進行監督,而且還要監督其營運情況。實際上,保險監管機構不僅要關注保險機構作出最后財務報告時是否具有償債能力,而且要關注其將來履行義務的能力。
論文摘要 《刑法修正案》(八)增加了對于“食品監管瀆職罪”新的規定,為對食品安全監管者進行刑事處罰提供了最為直接的法律依據,對我國改變食品問題的現狀以及保護民生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該罪在實踐中極少適用,在犯罪構成的理解沒有達成共識,在司法實踐中也存在著查處難、認定難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統一標準。
論文關鍵詞 食品監管瀆職罪 犯罪構成 司法實踐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故頻發,“三聚氰胺”、“瘦肉精”等名詞不斷走近人們的事業,使食品安全監管中存在的問題更加引起人們的重視。食品的生產者、銷售者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是一種市場行為,以追求其利益的最大化。歐美國家也曾遇到過類似的問題,但逐步完善的監管制度使得他們最終走出了食品安全的困境?!笆称氛倩?、天價賠償、嚴厲處罰”成為歐美國家治理食品安全問題的三把利劍,這些都離不開相關政府部門的監管。而從近年來我國的食品安全事件來看,很多都是經過媒體曝光之后,監管部門才開始進行調查??梢姡O管的滯后是危害我國食品安全的一大因素。但同時,對監管的規制比對食品生產者、銷售者的查處更有難度。“食品監管瀆職罪”則給對食品安全監管者進行刑事處罰提供了最為直接的法律依據。
我們參考過的文獻要在論文標注出來,在論文的末尾一一列出來,那么參考文獻還有哪些詳細的格式呢?關注學術參考網,可以查看更多優秀的參考文獻,下面是小編采編收集的汽車保險論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閱讀欣賞。
汽車保險論文參考文獻:
[1]伍靜.汽車保險與理賠[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2]楊建明.保險合同中無責免賠條款的效力[J].人民司法案例,2010(14).
[3]陳圣莉.車險投保率低“代位求償”環境復雜[N].經濟參考報,2011(04).
[4]王秋鳴,王嫣紅.“無責免賠”問題探究[J].現代商業,2011(32).
[5]林鳳,呂嘉駿.淺析汽車保險“無責免賠”條款[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1(13).
汽車保險論文參考文獻:
[1]徐徐.中國有效保險監管制度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5月,232-266頁.
[2]龍玉國,龍衛洋,胡波涌.汽車保險創新和發展[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20日,135-166頁.
[3]中國保險年鑒編委會.中國保險年鑒.2008年版.
[4]蒲成毅等.中國保險業重大現實問題[M].機械工業出版社M2006年5月M13-32頁,
[5]閻建軍,王治超.財產保險費率市場化的生成機制研究[J].保險研究,(京)2009年4期,34-40頁.
[6]陳飛躍.免賠額和賠償限額情況下純保費的計算問題[J].中國保險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54-57頁.
汽車保險論文參考文獻:
[1]《汽車保險與理賠》.祈翠琴主編.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年2月版.
[2]《汽車保險與理賠》.張彤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3]《汽車保險與理賠》.梁軍主編.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年5月版.
論文關鍵詞 功能監管 有效性監管 銀行業監管體制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金融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金融創新的發展,金融機構也日益轉向多元化經營,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嘗試進行金融體制的改革,在這種背景下,世界銀行監管理論在近些年出現了新的發展,以對抗銀行與存款者之間,銀行與貸款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信息不完全,信息披露制度在2004年《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中正式確立。同時,監管合同理論出現,該理論認為,監管是一種存在與監管者和被監管者之間的一系列合同關系,這是一種隱形關系,包括銀行和存款者,銀行與監管者,監管者與社會三種關系,合理的合同可以避免或者減少系統性風險,完善銀行監管,反之,則會加重或者產生系統性風險,破壞銀行監管。銀行監管的經濟利益問題也成為理論研究的熱點,有效監管成為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在實踐中,這些理論問題呈現出新的趨勢。
一、世界銀行業監管理論的發展
(一)機構監管到功能監管再到目標監管的轉化
即從對不同金融機構的塊狀監管到對不同金融機構相同業務的條狀監管再到對經營結果的目標性監管。這個過程也是由分業監管向混業監管的轉變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銀行監管真空地帶,防止風險監管部門推諉責任,減少銀行業潛在風險。
(二)安全性監管向有效性監管的轉化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各國銀行監管的重點在于建立安全的金融體系,各國紛紛加強對金融機構的控制,構建本國的安全網,七十年代末,各國開始進行金融改革,將安全性監管轉向以有效性監管為重點,兼顧安全性監管。如,日本的金融“大爆炸”改革。依據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1997年制定的《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有效銀行監管核心原則》的相關規定,銀行業有效性監管的前提是:監管機構設定明確的責任和目標,并具有履行其責任與目標的獨立性和充足的人、財、物、信息保證、法律支持等。銀行機構的內部控制是實施有效銀行監管的基礎。外部監管的力量、作用、影響、監管的程度遠不如銀行機構的內部控制。同時,銀行機構同業自律機制也逐漸受到各國普遍重視。
(三)監管全球化的趨勢
“由于全球一體化的速度加快,世界各國之間金融市場的關聯程度越來越密切。金融風險在國家之間相互轉移、擴散的趨勢不斷增強。在這種形勢下,西方金融監管理論逐漸注重金融監管的國家化,注重國與國之間在金融監管上的合作?!倍兰o八十年代以后,技術的更新與廣泛應用,在促進金融創新,加速資本自由化,推動國際銀行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使得國際金融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金融危機更容易在各國之間蔓延與轉嫁,比如,墨西哥金融危機、BCCI事件等,造成了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穩定。要防范金融危機,僅從一個國家的銀行業監管入手是遠遠不夠的,監管全球化變得越來越重要。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地位的加強,會員國的增多就是最好的證明,國際間的銀行業監管規則也成為各國制定本國監管政策的重要依據與基本標準。
(四)監管市場化的趨勢
世界金融一體化的加速使得銀行業綜合業務不斷發展,出現了跨國市場的融合,這就使得原來由一國政府對本國銀行業實施的監管,變得越來越困難,同時,不可避免地加大了金融風險,提高了監管的成本,勢必從整體上加大兼容監管的難度,使得市場監管變得尤為重要。實踐證明,市場監管正在幫助并部分替代政府監管,監管市場化成為世界監管理論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事實上,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后,許多國家便紛紛取消政府的嚴格監管制度,越來越重視發揮市場力量,例如,美、日、韓等國相繼進行了包括利率自由化、放寬業務范圍限制等在內的放松管制的改革,以增強市場在實現監管目標中的作用。但是,這并非是完全弱化政府的作用,而是在以市場為導向的思路下,平衡市場與政府的監管作用,銀行監管不是替代市場監管,而是強化市場機制的宏觀手段,同時,市場監管也不是取代政府監管,而是市場監管的微觀手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即實現政府監管制度的優化,又加強市場的導向性,最終提高監管效率,降低金融風險,實現監管的有效性。
(五)監管體制統一化趨勢
這也是金融監管模式由分業化向部分混業化及完全混業化轉變的趨勢,但是這并非是否認分業模式,在一些國家里,分業的監管模式依然存在并適時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坝拇笮lT·盧埃林教授1997年對73個國家的金融監管組織結構進行研究,發現有13個國家實行單一機構混業監管,35個國家實行銀行、證券、保險業分業監管,25個國家實行部分混業監管,后者包括銀行證券統一監管、保險單獨監管(7個);銀行保險統一監管、證券單獨監管(13個)以及證券保險統一監管、銀行單獨監管(3個)3種形式,并且受金融混業經營的影響,指定專業監管機構即完全分業監管的國家在數目上呈現出減少趨勢,各國金融監管的組織機構正向部分混業監管或完全混業監管的模式過渡?!泵绹?999年《金融現代服務法案》又一次掀起了金融綜合化的浪潮,監管體制統一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六)注重風險性監管
風險性監管是相對于合規性監管而言的,從監管內容看,世界各國監管機構的監管正從注重合規性監管向合規性監管和風險監管并重轉變。合規性監管是一種事后補償與處罰的監管方式,是指監管機構對金融機構執行有關政策、法律、法規的情況所實施的監管。風險性監管則側重于對風險的事前防范,是指監管機構對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資產集中、流動性、內部控制等所實施的監管,是一種持續性銀行監管?!皣H銀行監管組織相繼推出了一系列以風險監管為基礎的審慎規則,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國家和轉移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聲譽風險實施全面風險管理?!?/p>
二、我國銀行監管體制的轉變
“銀行業監管體制,是指國家對銀行業進行監督管理的職責劃分的方式和組織制度,與本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宏觀調控手段、金融體制、金融市場發育程度相適應,各國確立了各自不同的銀行業監管體制?!苯鹑诒O管結構的變遷是個急劇變化的動態過程。中國銀行戰略研究部副總經理宗良在2010年2月27日舉行的“中國金融監管制度優化設計研究”會議上指出,我國在危機中的損失最小,不代表監管水平最高;被我國長期以來效法的英、美等國的金融監管體系也值得反思,西班牙、新加坡等國的經驗值得借鑒;金融危機是層級遞進的,銀行監管要努力跟上金融產品的發展。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我國的監管體制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國銀行監管制度和結構領域有很多問題尚無透徹的理論研究,比如說,監管制度的事前評價體系;政府監管和市場自律的關系;監管的邊界問題;多頭監管、過度監管、監管真空、監管合作以及監管制度優化問題;對銀行監管機構的再監管問題;銀行監管的適用性;銀行監管的測度問題;監管的公平與效率問題;機構監管和功能監管的關系;金融創新的監管問題等。因此,專家學者對于我國的銀行監管體制提出了諸多質疑,同時,針對目前整體的金融監管體制形成了不同的觀點學派,要求通過對金融監管體制的修改,促使銀行監管體制的轉變。這些觀點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觀點認為應該重新回到計劃經濟時代的大一統監管制度,忽略金融機構與金融業務之間的差別,即典型的單一監管模式,該模式是不同的金融行業、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均由一個統一的監管機構負責監管。單一監管在監管目標和手段上具有一致性和協調性,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投入,有利于取得規模效益,防止監管真空和交叉監管現象,具有很強的適應性,能使監管機構更有效地行使監管職責。但是,單一監管模式下,金融機構缺乏競爭,不能體現不同金融機構與金融業務之間的差別。監管機構難以形成集中明確的監管目標和采取正確合理的監管方法,且易導致,這也是我國取消單一監管模式的原因。
第二種觀點認為應該維持我國法律目前所確定的監管模式即仍以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為宜。這種在銀行、證券和保險三個業務領域內分別設立一個專職的監管機構,負責各行業的審慎監管和業務監管的模式符合目前我國目前金融業發展的情況。雖然金融全球一體化、混業監管和經營成為一種趨勢,而且我國現在的銀行、保險和證券業務實際上已經出現交叉,但是,一定程度上混業經營不僅表現為“混”、更表現為“亂”。同時,我國實行混業經營的市場條件還不成熟,出于金融穩定和防范風險的考慮,應該維持我國金融業分業經營格局。
金融脫媒,或稱之為“金融非市場化”、“金融反中介行動”等,是指金融活動中的資本供需雙方受某些干預因素影響,繞開傳統的金融中介機構,直接開展融資活動的現象。
近年來,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深化發展,尤其是融資渠道的多元化發展,加之受長期低利率政策和部分過于嚴格的金融監管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資本市場上金融脫媒的現象越來越顯著。從央行公布的2011年各月份人民幣存款數據看,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環比增長比率整體呈現波動下行趨勢(見表1、圖1)。與此同時,以融資租賃公司、信托公司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民間借貸機構長足發展,更印證了金融脫媒已經發生并不斷深化。、
二、金融監管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金融脫媒現象的不斷發展,給各市場主體帶來新的變革和挑戰。主要表現在:(1)傳統金融機構正努力進行金融創新和業務經營模式調整,不斷參與資本、保險、期貨、黃金等市場業務,越來越多地呈現出綜合化經營的特點,而大量表外資產的出現,直接導致“影子銀行”發展迅猛;(2)各類新型中小金融機構,抓住資本市場供需嚴重不平衡的機遇,推出各類金融服務,不斷豐富資本市場產品的差異性;(3)大量脫媒資本直接參與經濟活動而非通過金融中介機構,流動性大大增強,削弱了央行以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常規貨幣政策調控經濟的效果,這給央行和政府的宏觀調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現行一部分不恰當的監管制度扭曲了金融行為,一定程度上促使金融脫媒現象的產生和發展。從2011年發生的“溫州跑路潮”事件看到,眾多處于起步和上升階段的中小微型企業融資需求大,但卻因自身風險系數高、抵押資產少及銀行銀根緊縮等制約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融資難”,它們轉而尋求高利率、低門檻的民間借貸資本,以至因負擔過重而出現資金鏈大面積斷裂的后果。這集中反映出,過度集中而嚴格的金融監管對資本市場的活躍性有明顯的“金融抑制”作用,顯示出我國金融監管改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三、金融監管改革建議
(一)整體方向
在探討改革具體措施前,有必要理清、提煉改革的前行方向。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可知,金融脫媒是市場經濟繁榮和資本市場健全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因而需要徹底摒棄對金融脫媒進行防范的觀念,而是應積極適應其發展趨勢,從保障市場自由度層面看還應給予適當鼓勵。同時,金融監管出發點應立足于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切實保障金融體系穩定,而不應將監管重點放置于審核市場準入、劃分監管權力和范圍等行政事務上。
(二)具體措施
首先,應切實推進金融利率市場化進程。要適時調整現行利率政策,有限度、有幅度地放開利率管制,消除存款負利率,改善傳統金融機構中存款不斷流失的窘境,也使金融資本能夠真正按照市場供求狀況決定脫媒程度。
第二,適應銀行業綜合經營趨勢,適時、主動修訂相關法律法規,創造相匹配的制度環境。適時修訂現行《商業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中關于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營業范圍的規定。
第三,強化對“影子銀行”系統和新型融資機構的監管,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完善宏觀監管體系。一些在其他國家已經實施并被證明行之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諸如存款保險制度、最后貸款人制度、破產機制等可以在深入研究、充分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實施。
第四,培育和扶持服務中小微型企業的新型金融機構,降低市場準入門檻,鼓勵此類金融機構積極進行創新。
最后,金融監管部門間應加強協調,保證監管體系的一致性。在新形勢下,“一行三會”以及財政部等部門應密切配合,相互協作,共同促進監管體系的健全完善。
四、結語
金融脫媒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市場信號,既傳遞出微觀經濟繁榮的信息,又反映了銀行體系監管不當的事實。應該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修正監管制度,做到既能夠使市場資金充分、靈活、高效配置,又能夠嚴格監管資金流向、保障資本市場穩定與安全。本文在簡要分析了金融脫媒的背景和監管改革的必要性基礎上,肯定了承認和支持金融脫媒的總的原則、方向,提出了推進利率市場化、適應銀行業綜合經營趨勢、強化脫媒資金監管、扶持新型金融機構和加強監管協調等具體措施,以應對當前日漸強烈的金融脫媒現象。
參考文獻
[1]彭陽,王燕.金融脫媒研究文獻綜述[J].北方經濟,2011(08).
[2]崔信超.基于金融脫媒視角的中國金融體系的建設與完善[D].天津財經大學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
[3]劉元慶.資本約束、金融脫媒、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戰略轉型[J].金融論壇,2006(07).
[4]張望.金融脫媒:需要金融制度安排適當調整[N].上海證券報,2007-8-16.
[5]張茉楠.加強全面監管 謹防“影子銀行”系統性風險[N].中國證券報,2011-10-24.
論文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國金融市場特有的制度背景,在借鑒國際金融業發展與金融控股公司風險管理的基礎上,從內部風險管理和外部風險監管的視角出發,以期為中國金融控股公司風險監管制度構建提供理論支持。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內涵
金融控股公司既是金融企業的一種結合方式,也是金融企業集團的一種經營管理體制。根據1999年2月國際三大監管部門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國際證監會組織、國際保險監管協會聯合組成的金融論壇的《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原則》,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權下,所屬的受監管實體至少明顯地在從事兩種以上銀行、證券和保險業務,同時每類業務的資本要求不同”。
二、金融控股公司風險成因
金融控股公司因為其日益龐大的規模、復雜的內部結構以及大量的內部沖突,其風險也與一個國家乃至全球經濟、金融安全與穩定息息相關。其風險成因既包括金融控股公司的一般風險也有基于中國國情產生的特殊風險
(一)多重財務杠桿與資本重復計算風險
“金融控股公司是以資本為紐帶而形成的母子公司控股結構的金融集團。母公司的資本通過投資控股對子公司形成支配權,從而形成一種雙重財務杠桿;子公司再把自己的資本作為控股資本繼續投向次級子公司,并且有可能使這種資金鏈條關系重復發展下去,形成多重財務杠桿?!雹俳鹑诳毓晒举Y本重復計算風險是指由于金融控股公司整體資本的重復計算而導致其資本不足的風險。這就意味著集團“凈”或“合并”的償付能力遠低于集團成員“名義”償付能力之和,即有限的資本要承擔多倍于自身的風險。
(二)關聯交易風險
關聯交易是指“金融企業集團內被管制實體直接或間接地依于同一集團內部的其他實體來履行契約性或非契約性的、支付性或非支付性債務所進行的任何交易。”②但一旦“防火墻”失效或者根本沒有“防火墻”的情況下,內部關聯交易極易積聚風險,最后可能引發整個金融控股公司的支付危機。
(三)金融控股公司的政策風險與監管風險
我國現行法律法規中還沒有對金融控股公司的性質和法律地位進行明確的規定,“無法可依”從而為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和業務經營帶來制度上的隱患,使金融控股公司的政策風險增大。金融控股公司下屬各公司涉及不同行業,由不同的監管部門按照不同的監管標準、方法和監管政策進行共同監管。如果各監管部門之間缺乏必要的信息溝通和交流,必然將會給金融控股公司的某些業務經營埋下風險隱患。
(四)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特殊風險
當前,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治理結構面臨著所有者缺位、“內部人控制”嚴重、管理體制不健全以及法律法規不完善的重大問題,這些都不利于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健康發展,也加大了金融控股公司的風險。
三、金融控股公司風險監督
(一)完善金融控股公司內部風險管理制度
1.優化金融控股公司治理結構。金融控股公司內部治理結構是風險控制的關鍵,同時它作為整個社會的一個子系統,還要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因此金融控股公司的內部治理必須與外部治理相結合,通過外部治理來影響內部治理,實現內外部交換從而加強外部環境對金融控股公司的檢查監督。
2.構建金融控股公司風險管理機制。金融控股公司要形成有助于風險管理的組織架構,使得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具有激勵約束兼容性;從內部控制環境、控制手段、信息與溝通以及控制目標等方面加強公司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加強風險識別、評估與預測——風險防范與控制——風險轉移和補救等風險流程管理,適當運用會計核算方法識別風險,努力實現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者之間的均衡與協同。
3.構建“防火墻”制度防止風險傳遞。在金融混業經營中,“防火墻”是指一種制度安排,通過持股、業務、管理人員等方面的限制,在母公司和附屬機構之間已經附屬機構相互之間設置屏障,旨在割斷各種業務之間的風險傳遞,以防止風險互相傳染。我國當前應當從金融控股公司的組織架構設計、關聯交易以及高管等方面加大“防火墻”制度構建,以防范利益沖突、規避風險傳遞的不良效應。
(二)加強金融控股公司外部風險監管制度
1.市場準入風險監管。由于金融控股公司是高風險經營的企業,如果有一些不合格的成員或者不遵守規則的成員進入該領域,很容易使得一國金融市場發生競爭無序、關聯交易過度等準入風險。故此需要實行市場準入制度,由監管當局通過對金融機構進入金融市場、經營金融產品、提供金融服務依法進行審查和批準,從而保證金融業安全穩健運行。
2.資本充足率風險監管。資本充足率代表了金融控股公司自身抵御流動性風險的能力,是安全性考察考察重要指標。根據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構建的銀行業資本充足的監管框架:(1)最低資本要求,在并表基礎上剔除重復計算的資本充足率;(2)監管檢查,監管當局應建立機制,重點監控金融控股公司的風險管理與經營情況;(3)市場紀律,實現金融控股公司資本充足率信息披露。
3.市場退出風險監管。與一般企業不同,金融控股公司的推出對社會經濟的沖擊較大,同時也深刻影響著金融安全。過去通行的“法人有限責任”制度運用于金融控股公司容易產生較大的子公司推出風險,“加重控股公司責任”成為控制金融控股子公司退出風險的有效手段,其核心在于讓控股公司承擔出資額之外的超越有限責任的責任。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