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8 19:38: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農村教育現狀
1.農村經濟水平提升沖擊了農村教育。近幾年,農村經濟有了快速的增長,農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特別是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增多,農民口袋里的錢越來越多,再加之國家免除學生的學雜費和書本費,使得農民更加需要優質的教育資源,而農村教育的滯后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他們把目光轉向城區小學。許多農民工也在城里買到住房,而工作也相對在城區固定,使得農村許多孩子轉學到城里就讀,只有少部分實在沒有勞動力或是有特殊情況的家庭還留在農村,農村小學學生人數急劇下降,有的農村教學點只有幾個學生一個班,極大地浪費了教育資源。還有的教學點招不起學生,被迫停辦,而城區小學學生人數爆滿,達到七八十人一個班。而留守在農村的孩子,大部分是家庭沒有背景,或是父母缺少文化知識,不重視教育,對孩子的教育也缺乏長遠的打算,或是孩子的成績不理想,使得農村的教育質量得不到提高。
2.農村教學點分布不均,學生上學困難。20世紀70年代,各個村都辦起了學校,雖然那時許多教師是村里有點知識的人,即后來的民辦教師,現在他們已經全部退休,但他們確實為農村的教育做出了不少的貢獻。而這批教師退休后,能分配到農村的教師人數減少,許多大學生根本不愿去落后的農村,加上農村生源的減少,許多教學點沒有幾個學生,就一步一步進行合并,使得村小越來越少,分布也不均,有的兩三個村才有一個村小,使得孩子上學非常遠,有的孩子上學要走2~3小時,冬天天不亮就要起來打著手電筒去上學,遇到下雨天更是半只褲管都是濕的,就算成人天天這么走,都會煩,何況是學生。
3.農村師資的嚴重不足阻礙了教育的發展。農村的師資嚴重不足,一個村小往往只有一個教學班,教師負擔重,天天必須去上課,風里來雨里去,連請個假都非常困難,所以都想去好點的學校任教,農村教師有些能力的就往城里擠,農村學校就成為培養好教師的搖籃,培養一批優秀的就走一批,新分來的大學生一般不會去村小,有的去看一眼轉身就離開,等待下年再考。留下來的,一般在一兩年內都會去考公務員,實在沒有考上的,即使留下來也不會專心教學,更別說去村小任教。農村中心校的教師也嚴重不足,十所有九所教師都缺編,大班額現象非常嚴重。其次,農村中小學教師老齡化嚴重。農村教師特別是中小學教師大都是過去的老教師,他們由于年齡偏大、學歷偏低,真正有益的專業培訓少,這樣的教師隊伍構成嚴重制約農村教育的發展。再次,農村中小學教師學歷層次偏低,教師工資待遇不能保障,學校的教學設施簡陋,教學基本儀器不足等也是不爭的事實。這些現實問題都嚴重影響了農村教育的質量。
4.農村家長的認知水平影響著教育。農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存在著許多誤區。有的家長沒有什么文化,在改革的大潮中幾經闖蕩,確實也混出了不小的成就,他就認為孩子讀不讀書其實都沒有關系,向孩子灌輸讀不了書就早點出去打工掙錢的思想,只要有力氣哪有找不到工作掙不到錢的道理,無形中給孩子助長了不好好學習的觀念,使教師不容易把這部分學生教好。
總之,影響農村教育現狀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農村教育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如何解決這一難題?
二、有效改變農村教育的策略
1.國家出臺了許多政策,諸如提高農村教師的艱邊補貼,每年定向招收大學生等,然而,農村的教育還是處于極艱難的境地,只有從根本上解決辦學點的問題,解決師資問題,從治本的目的出發,才能徹底解決農村教育面臨的困境。
關鍵詞 農村教育 現狀分析 建議
蘇北農村小學的現狀是全國各地農村小學的一個縮影。這里的學生基礎比較差,教師工作狀態、學校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存在缺陷和不足,給本來教育水平比較落后的農村小學教育帶來不良影響。筆者在這里將農村的教育現狀擇要列出,以期望得到關注者指正。
一、學生方面――基礎差,知識點脫節
農村多數學生基礎較差,知識點存在脫節或盲點。學生基礎差、存在知識盲點的因素很多,究其根本原因還在于教師教的不“實”,學生學的很“虛”。老師家中有事,動輒請假,復課后又不及時補上脫節課程,指望學生自學,或者不按時改作業,甚至讓學生改作業。老師不認真,學生當然馬虎,自我放松。這樣,學生的學習往往是被動性、應付式的,不勤于思考和記憶。經常過段時間后,把已學過的知識忘記得干干凈凈。筆者認真對待每一節課,課前備課仔細及時,課后掌握學生知識動態,并在每節課抽出一些時間,把學生的知識脫節點給予修補完善。實際只有靠嚴謹的工作作風,循序漸進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逐步改變農村學生基礎差、知識點脫節的不良現象。而這個抓基礎的平凡工作,只有“認真”二字,其他皆愛莫能助??此坪唵蔚囊粋€抓基礎工作,卻關乎農村學生教育的大計。
二、教學管理――重常規,教學專注度低
目前的狀況是農村學校環境特別好,硬件設施也非常完善。然而,大量的教學資源被所謂的“安全問題”塵封,新彩電被鎖在倉庫里,嶄新的鋼琴上面落了厚厚的一層灰,成捆成扎的世界名著被束之高閣。說到底,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阻礙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但是這種怕丟烏紗帽的想法,卻在農村小學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更為可笑的是,被校長們屢屢強調并掛在嘴邊的安全工作,不惜犧牲老師上課與休息的時間,輪流值班保衛,而教學工作只是“最后順便來談一下”?!翱嫉箶档谝粵]關系,心里難過一下,臉紅一下就算了。班級出了事兒,你一輩子飯碗就沒了”,這種重管理輕教學的做法,實在是農村教育發展的弊端。
三、家庭教育――投入少,校外教育缺失
農村孩子的父母多數在外務工,留守孩子大多由祖輩撫養。而祖輩文化水平普遍低下,使得家庭教育幾乎為零??扛淖儗W生家庭教育背景的做法,顯然是不現實的。每次在開家長會或者家長來訪的時候,教師還沒有離開學生與家長的視野,家長就對孩子大打出手。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肯定是會對我們農村學校教育產生不利影響,實在讓人擔憂。盡管有關部門組織了“千名校長進社區,萬名老師進家庭”的家訪活動,但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教育,要靠政府和社會,教育本身就是百年樹人的宏偉功業,不是靠一兩次活動所能解決的。作為農村學校,上級還要加大投入,增加寄宿制的比例,擴大學校管理和教育范圍。
四、教師方面――有潛力,進取心不足
多數鄉鎮教師認可城市的高效教學,他們大多認為城里教師在教學方面很有一套。但是另外一個層面也透出農村小學教師隊伍整體性信心不足。一部分農村教師懷疑自己的教學能力,懷疑農村孩子素質低,自己在最基層,參加一些活動也是應付式的,上進動力不夠。這種整體的消極環境,造成上課不認真,得過且過,教學馬虎,以至于形成開頭所說的學生知識盲點或知識點脫節。其實,農村小學教師個人基本素質并不差,許多都是從大學畢業新走上教師崗位的年輕人。他們在城市學校交換交流教學中,都很投入,展示了自己良好的素質和潛力以及進取心。在城區學校,他們抓住各種機會,刻苦用功,勤于思考,勇敢創新,和其在農村學校的工作狀態判若兩人。
五、學科平衡――英語弱,有短腿科目
1、廣東省群眾的支教傾向據調查問卷數據顯示,接受調查的541名群眾的支教傾向如表一。2、廣東省“三區”受援縣中小學師資力量和教育環境概況三區受援縣中小學的教師學歷在本科和本科以上所占比例分別為31.7%和3%;年齡結構上,41~50歲的教師占主導,所占比例為38.3%;每學期負責三門(含三門)以上課程的教師占70%;每周課時量約為16-20節和21-25節的教師分別占28.3%和50%;認為省農村學校缺失教師情況很嚴重占85%。在影響農村教育發展的問題上,68.3%的教師認為政府扶持的力度不夠,其次是投資經費短缺,約占63.3%;81.7%的教師認為改善農村教育主要著力點是國家政策支持以及加大農村教育的投入,68.3%的教師認為需提高教師教學水平;46.7%的教師認為支教活動帶來最大的效果是引起社會的關注,增強對當地教育的扶持力度。關于支教活動對村當地學生的影響,63.3%的教師認為支教可擴展學生的知識,彌補了當地教學資源的不足;而學生受支教的頻率只是偶爾的比例為58.3%;支教只進行了一至兩個月的占60%;總體而言,66.7%的教師贊成支教活動的進行,且51.7%的教師認為其發揮的作用大。3、廣東省“得基金”支教志愿者支教情況從支教志愿者的調查情況看,51.9%的支教者為學生;年齡在20~25歲的支教者占多數,約一半;而當中63.6%的人支教時間一般在半年以內,只有18.2%的人曾支教過兩年以上;關于支教原因,選擇“實現自我價值”、“幫助他人”和“鍛煉自己”的人分別占40.9%、27.3%和22.7%。支教效果方面,90%的支教者認為受支教的學生熱情度高,氣氛好;81.8%的人認為他們的支教彌補了當地師資力量的不足;認為“對地方的不適應”和“得不到當地和外界的關心和支持”是支教者面臨最大的障礙,均占27.3%。
二、廣東省部分農村地區的教育現狀
(一)教育資源匱乏,師資力量不足
月樂堂小學僅由一個簡陋操場、一棟三層教學樓、一棟一層樓的教工宿舍和一個文化廣場組成,一堵殘破的圍墻甚至無法保證學生避免跌落斜坡的危險,與月樂堂小學相比,鶴市小學與江中學雖不存在安全隱患,但稀缺教學資源如圖書館、簡單的運動器材等,這并不滿足學生的日常需求。然而通過訪談得知,相比起教學資源的匱乏,師資力量的不足成為了更大難題。月樂堂小學教師一直不足,而鶴市小學和江中學卻教師流失嚴重,幾乎每年都有教師外調,不合理的教師調配使原本師資力量就不足的學校形勢更嚴峻。
(二)教師教學課程單一,任課專業不對口、任課過多
經調查,三所學校均出現了教師身兼多科的問題。普通教師每周的任課時長在8~10個課時之間,但月樂堂小學的教師每周高達26個課時,并且這在學校并不出奇。許多學校師資不足,教師專業對口與課程數目不平衡,教師不得不教多門課程或幾個年級。巨大的教學壓力使非對口專業的教師不得不自學其他科目,但這種行為具有風險,它并不保證能讓學生準確無誤地接受全部知識信息,教學質量難以保障。
(三)相關政策未得落實,扶持力度仍需加大
據了解,月樂堂小學的教科書每年都在更換,不同的教科書有不同的內容和進度,頻繁更換極大影響了學生學習銜接性。2014年9月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教科書選用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嚴格把守教科書的選用,但教科書頻繁更換的現象并未改善,政策在落實過程中存在盲點。調查數據顯示不少教師對于政府的扶持和投入不滿意,更多的教師希望能獲取多些教學器材,這說明當前農村教育環境仍需改善,政府應重視。
三、廣東省支教現狀及問題
(一)現狀
月樂堂小學曾在2013年9月迎來江門市海江區教育局選派的李贊賀與曾翠芳二人赴該校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鶴市小學是應屆畢業生支教實習的熱門地點之一,最近的支教行動在2012年9月。而江中學自2010年開始與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展支教活動已有五年;2014年6月,香港理工大學師生共20人自費到該校進行為期六天的支教活動。以上案例可看出支教活動在近幾年頻繁出現,但經深入了解,這些支教活動屬于短、中期支教,除了月樂堂小學的支教,其他兩所學校的支教活動屬于一種拓展類支教,即開展課外活動與交流,另一種屬于實習支教,即通過支教完成個人實習工作。此外調查問卷顯示,大學生成為了目前支教隊伍的主力軍,且他們提供的支教活動普遍得到受援地當地認可,這種認可更多是在對填補師資空缺和知識擴展上。
(二)問題
1、支教頻率低,支教時間短支教分長期、接力及假期支教,其中假期支教即短期支教,指支教活動時長在兩個月內。從調查結果歸納中可知,目前大多數支教屬于短期支教,由于頻率低時間短,短期支教缺乏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教師的頻繁更迭不僅會對學生的內心造成影響,更可能打亂了原有的教學秩序。2、人員考察不嚴謹,后期反饋不到位大多數支教者在支教前期并未通過嚴格的審查,且在這之前未做好相關的了解準備工作,這并不能保證支教者的教學質量,易出現教學事故;而支教結束后的反饋和接力工作也并未到位,支教者并不能很好地獲知受援地之后的情況及對自己工作的鑒定,不利于提升支教能力,而且多數支教組織或個人在支教接力方面也未嘗有過思考,未考慮到支教之后的善后工作。3、政府扶持力度較低,當地重視程度不夠政府和支教組織的聯系一直是不容小覷的問題,一方面政府需通過支教組織招募更多優秀的支教人員,另一方面支教組織在政府的規范管理和扶持下推廣支教活動。但從支教者的口中可知,大多數人曾因語言、習俗、生活習慣等差異阻礙了支教工作的開展。這說明政府對支教工作并未很好地了解重視,導致政府和支教者脫節,支教人員未能得到當地人的幫助。
四、建議與措施
(一)各地教育局設立支教工作室。
它是集組織、選拔、培訓、分配、監督為一體對支教者規范化管理的部門。其主要職能為學校調研、師資招募、支教人員篩選及培訓、支教地區分配、支教情況評估及鑒定、審批公募權。
(二)建立政府與社會慈善機構合作模式。
政府通過開放多平臺、多途徑給企業進行申請公募權,以嚴格的監管取代過于嚴格的審批。對有意愿合作的慈善企業或機構,政府須評估認定,符合條件者,通過簽約賦予其公募權。慈善機構獲得公募權后,對政府開展的支教進行前期宣傳并發起募捐活動,并在政府監督下擴大募捐范圍,更好地實現對貧困地區的支援。對于募捐所獲物資的用途,以透明公開的方式向社會大眾公開。公募權審批難度降低,能動員社會群眾的力量,有效解決農村教育資源短缺、環境惡劣等問題。而在政府公信力的支持和公開透明物資的機制下,極大提高群眾對慈善機構的認可度,利于慈善機構募捐活動的開展。
(三)以藝術支教代替傳統短期支教。
在短期支教中,以藝術支教代替傳統支教,即以藝術課代替大三科,將短期支教的重心轉移至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發掘藝術天賦上。在不影響學生基礎課程的前提下開設藝術課程,賦予學生自主選擇藝術課的權利,培養學生藝術修養。
(四)城鄉“一對一、一對多”教學支援模式。
在長期支教中,以“一對一、一對多”的農村教育扶持模式考核城鎮中小學教學質量和評估學校師資力量,以此為標準判定一個學校是否具備扶持農村中小學教學的能力;完成考核后為城鄉中小學配對,安排城鎮中小學固定扶持一個或多個農村中小學,主要提供師資力量及教學資源。此外城鄉中小學在不影響師資力量和學生學習質量的前提下開展短期教師交流,將兩地教師互換,體驗不同的教學模式,促進城鄉教學理念的交流與學習。
(五)制定支教監督機制。
當前,在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城鄉收入之間的鴻溝在不斷擴大,而教育作為一種人力資本投資,對提升農村勞動力的價值、勞動力轉移收入、促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對縮小城鄉之間收入鴻溝具有明顯的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從主客觀因素兩個方面對農村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若干對策建議。
關鍵詞:
城鎮化;農村;教育;困境
20世紀50年代,我國城市化開始起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經濟在發展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和推動了城鎮化的步伐;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和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繼而帶動農村教育的發展。而教育與地區經濟是息息相關的,教育的發達程度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程度。但是,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這就直接導致城鄉之間居民收入的差距。在政治、經濟、傳統因素、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下,農村教育面臨一系列的困境。
一、農村教育在城鎮化進程中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2010年,我國GDP總量達到世界第二。但另一方面,我國人均GDP仍然處于中下等收入水平國家的行列。“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要順利實現這種跨越,必須要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發國內市場,實現推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的均衡增長,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中國社科院在2010年《中國城市發展報告》中指出:2009年中國人口的城鎮化率為46.6%。這組數據從側面反映出我國還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村地區蘊含著潛在的消費市場、勞動力市場。在城市發展幾近飽和的狀態下,發展農村經濟將成為我國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任務。在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階段,擺脫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促進農村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基礎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農村生產率;要想提高勞動生產率,從人力資本的角度講,就是要提高農村的人力資本水平。而教育正是提高人力資本的核心手段。因此,教育對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以及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具有決定意義。
(一)農村教育與農業現代化
雖然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生產方式正在從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技術型,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仍占主要地位,農業生產率仍然處于較低水平。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對經濟發展起到支撐作用。所以,要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發展模型轉型,農業現代化是一條必由之路,實現農業生產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自身素質的提高?,F代化農業生產一方面需要勞動者自身具備快速獲取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新成果的能力,還需要勞動者能夠有效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篩選,既能掌握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同時還能準確把握國家政策機遇和市場環境。而教育正是使農業從業者獲取上述能力的基礎和前提。
(二)農村教育與農村勞動力轉移
農村勞動力轉移程度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密切相關。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始于上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不斷地由傳統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轉移,遷移性收入在農村勞動者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序流動。但在轉移的過程中,農村勞動力在擇業、就業的過程中會不同程度的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的研究經驗表明,農村勞動者受教育水平越高,更易實現非農轉移,自身更具職業競爭力,失業的概率就會越小,更能適應城市新環境,實現有效穩定的轉移,促進城鎮化質量的提高。
(三)農村教育與城鄉收入差距
我國的教育結構與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具有一致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現二元結構。城市較之農村,具有明顯的優勢資源:優越的辦學條件、師資水平等。由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我們不難看出:城市與農村地區在教育方面的差距也可以看成是城鄉社會經濟和居民收入差距之間的差距。城鄉在教育方面的差距造成了城鄉之間人力資本的差距,這種差距不但進一步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的鴻溝,同時由于教育與收入之間存在一定的傳導、復制和強化的關系,教育在縮小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與日俱增。因此,我們必須要重視教育在縮小收入差距方面的平衡器作用。
二、我國農村教育面臨的困境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家對于農村地區的支持,我國現階段的農村教育較之以前有了較大提高,但由于主客觀方面原因,我國的農村教育仍然面臨困境,以致農村教育質量普遍低下。
(一)客觀因素
1.教育經費投入嚴重短缺。農村地區教育的發展一直受限于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方面的經費支出要達到在20世紀90年代,國務院就明確指出政府財政收入用于教育方面的經費支出要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4%。但實際情況并沒有達到預期,再加上各級政府部門在政策上將投入責任下移,而縣級及縣級以下地方政府財力資源薄弱,轉移支付能力更是處于不利地位,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農村地區教育質量的降低。
2.農村地區中小學學雜費管理不規范。由于經濟上的差距,城鄉之間學雜費的制定標準會有所不同,農村地區的學校收費標準普遍低于城鎮學校。由于農村學校在學雜費方面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標準,導致兩者之間存在的差額,在一些地區被有關上級部門看作是“提成”,這些“提成”有的用來彌補教師工資的發放,有的用于填補學校遺留的債務,甚至還有一些不知去向。
3.學校布局不甚合理。由于農村地區人口多、地形復雜、基礎設施缺乏等原因,我國農村地區很多學校的規模普遍都比較小。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進城務工人員越來越多,農村地區學校的生源有所減少。國家為有效利用教育資源,開始了“合校”,雖然合校提高了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具有普適性,但對于一些偏遠的地區而言,這些政策導致了教育成本的提高以及增加了受教育的困難。在一些山村地區,很多孩子由于附近沒有學校,只能每天翻越幾座大山去遠在幾十公里以外的鎮上去上學。
4.師資力量薄弱。許多農村地區的教師是當年“代轉公、民轉公”過來的,他們的專業化知識素養與社會知識更新的速度不適應,教育觀念落后,在新課改中不能及時轉換角色,僅僅止于形式;由于缺乏相應的培訓資金,農村教師幾乎沒有參加繼續教育的機會。另一方面,由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滯后,發展前景沒有城市優越,再加之農村教師的師資待遇遠遠不及城市,進而導致農村地區的學校對于潛在的應聘者缺乏吸引力,不能有效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主觀因素
農村適齡兒童以及廣大農民家長是農村教育的主要參與主體。由于上述這些客觀因素的存在,會在不程度上影響農民對于子女接受教育的意向;由于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民依附于土地,很少接受教育,自身知識文化水平有限,再加上經濟能力有限,教育的效果又具有長期性,以致給廣大農民留下了一種錯誤的認識,即教育對于農民來說是沒有實用性的。正是由于這些客觀因素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農民自身的這種不愿讓子女接受教育的思想;兩方面相互作用,最終直接導致我國農村教育質量低下。
三、促進農村教育發展的對策
(一)政府在對農村和城市教育投入上實行適當的農村傾斜政策,同時要對農村教育經費進行科學的預算,完善經費監督管理機制
由于農村教育在起跑線上就遠遠落后于城市,為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減小城鄉學校在教育上的差距,首先要確保城鄉學校在教育硬件設施上要均衡,因此,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教育投資,適當對農村教育資源配置實行傾斜政策。同時,地方各級政府也應認真貫徹執行政府的指示,明確自己的責任。同時在經費預算上,建立健全各項預算資金的使用制度,一方面確保國家的預算資金能及時下放到學校,確保資金的有效運轉;另一方面,完善資金使用監督機制,將經費使用情況進行公示,接受公眾與社會的監督,以規范教育資金的使用。
(二)理性的看待學校布局調整問題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進城務工人員逐年增加,許多農村地區也隨著經濟發展而活躍起來,農村適齡兒童開始呈現減小的趨勢。為了適應新的變化和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國家開始實施“合校”政策。雖然撤并學校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地區教師資源緊缺的情況,但在看到這些優勢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例如并校后多余的教師安置問題、并校后學校產業的處理問題、農村家庭學生的入學成本問題以及學生安全問題等。因此,我們不應該過度追求規模效應,而應該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作出判斷,實事求是,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多個維度和方面綜合考慮是否需要調整該地區的學校布局,適當允許小規模學校的存在。
(三)增加農村教師職業的吸引力,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農村地區學校教師數量缺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農村教師職業缺乏吸引力,教師待遇和發展前景遠落后于城市。首先,應提高農村教師的師資待遇,給予到農村任教的優秀人才特殊的津貼補助,縮小城鄉教師的待遇差距,使農村學校能夠做到吸引人才;其次,要對學校的教師進行定期培訓,將培訓切實落到實處,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素養;加強城鄉之間教師之間的交流,嘗試實行崗位輪換制度,鼓勵城市教師到農村支教,不定期委派重點學校的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講課、聽課并進行指導等;鼓勵大學生畢業生到農村任教,為有意向的大學生創造機會;學校也要不斷提高自身基礎,確保能在吸引人才來之后能夠留住人才。
(四)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和選擇
由于教育結構具有顯效性以及教學內容具有實用性的特點,因此,對教育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是十分必要的。農村教育在保障讓學生能夠接收到基本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針對有升學意向和就業意向的學生,將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傾斜;另一方面,為適應城市的生活環境和更快的適應城市生活,在日常教學的同時,也要注重將城市的生活觀、價值觀等傳遞給學生,為將來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城市生活方式、價值取向以及生存觀念,為將來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秦玉友.美國、印度、日本農村教育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及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7.
[2]范先佐.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與農村教育難點問題的破解[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
[3]龐麗娟,韓小雨.我國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問題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
[4]顧微微.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1.
[5]梁紅梅.我國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問題考察與歸因[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
MOOC即慕課,是網絡公開課在線平臺,在這里可以進行知識的共享,也可以進行學習交流。具體而言,MOOC對于實現農村教育公平有以下積極意義。
1.利用MOOC可以縮短農村和城市的師資差距以及教學差距
MOOC區別于以往在線學習的特點為“Massive”,即資源多、學者多、互動多。通過MOOC,農村教師可以快速地接觸到優秀的課程資源,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及時了解到新興的教學理念,從而改良自己的教學方式。MOOC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讓農村教育因為地域原因而產生的教育的滯后性,縮短城鄉師資和教學的差距,促進城鄉教育協調發展。
2.利用MOOC可以幫助農村學生更好地學習課堂上的知識
MOOC的特點“Course”,即MOOC課程主要構成是課堂視頻。農村學生可以通過MOOC自主選擇國內外名師的課程講解,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
3.利用MOOC可以提高農村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豐富課外學習生活
MOOC的另一特點“Open”,即公開。MOOC免費向各地學生公開,農村學生可以在MOOC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自主學習,可以學習到一些課堂上無法學習到的知識,通過MOOC平臺可以培養農村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擴寬其視野,豐富其課外生活,讓他們有一個可以自學成才的平臺。
二、MOOC進農村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路徑
1.MOOC課程存在結構性缺失
MOOC上的許多課程主要是由名優大學推出的,針對的對象主要是大學生或具備一定知識背景的成年人,極少是面向少年兒童開發的,對于老年人這類特殊群體的課程更是少之又少,而農村教育的主要群體就是少年兒童和老人。在此情況下,MOOC進農村的實際受眾范圍可謂小之又小。不可否認,MOOC是縮小農村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徑,但如果這一途徑不能被有效利用,則無異于紙上談兵?,F有MOOC課程出現以上結構性缺失主要原因是MOOC本身起源于大學的課程開放運動,這導致現有MOOC課程主要為大學課程。但是,隨著MOOC理念的發展和MOOC運動的普及,許多網絡主體開始加入MOOC,并出現了一批適合少年兒童、老年人的MOOC課程。比如果殼網就面向少年兒童推出了“一分鐘性教育”、“繪畫藝術”等有意思的課程。又如,土豆網推出了“老年人科學健身”、“老年中醫保健”等利于老年人養生的精品課程。相信隨著MOOC運動的深入,會有更多小學、初高中學校和老年學校加入MOOC的行列。而MOOC進農村也會隨著MOOC的不斷發展而得以順利實現。
2.MOOC進入農村面臨語言難關
老年人是MOOC進農村的重要受眾。然而很多農村老年人文化水較低,且不會說普通話,導致他們無法理解現有的MOOC課程。因而優秀的老年人課程還需要進行適當的方言化。事實上,在國外優秀MOOC課程進入中國的過程中,已經出現了值得借鑒的經驗,如一些“TED字幕組”、“配音組”等公益小組的出現以及字幕著作權公開化的實踐,幫助許多課程順利轉化為中文課程。這樣的經驗同樣適用于這些課程的方言化。
3.MOOC進農村面臨網絡困境
目前MOOC的傳播主要依靠互聯網,雖然目前中國許多農村已經普及互聯網。但是不可否認,還存在許多互聯網無法到達、或者已鋪設互聯網但是費用超出當地農民的負擔、或者互聯網網速不高等現象,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MOOC進農村的進程,導致MOOC課程難以在農村進行傳播分享。因此,MOOC在進農村過程中需要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變通。例如,可以通過農村已經普及的電視、廣播進行文化教育,除此之外,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在村里的村委會、文化禮堂、老人亭開設電子閱覽室,專門供村民自主學習。同時,現在許多農村已經普及CD、VCD、DVD,則可以將網絡課程光盤化,供村民借閱。
4.MOOC進農村存在觀念轉變上的困境
一方面,農村教育終身化、社會化的理念不夠深入。農村老人對于教育、對于學習仍然停留于學校的教育,過分強調學校教育,并沒有意識到學習無所不在,學習方式的多種多樣。另一方面,農村教育觀念具有滯后性。認為教育就是學校里教師與學生的面對面的授課,其他學習模式則難以被接受,農村學生的學習依然依賴于課堂和教師。所以,MOOC進農村過程中需要根據當地的文化思想背景做好宣傳工作、思想工作。例如,可以通過農村廣播宣傳MOOC的優點、通過學校教師對學生加強自主學習理念的灌輸等措施來轉變農村的教育觀念、學習觀念,讓農村形成一種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氛圍,這樣MOOC在農村才能發揮其良好的作用。
三、結語
【關鍵詞】農村教育;公平問題;原因
一、教育公平的相關概念
(一)教育公平的涵義。所謂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的合理性的規范或原則。這里所說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會整體的發展和穩定,符合社會成員的個體發展和需要,并從兩者的辨證關系出發來統一配置教育資源。
(二) 教育公平的內容。首先,確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其次,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再次,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即每個學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達到一個最基本的標準,包括學生的學業成績上的實質性公平及教育質量公平、目標層面上的平等。其中,“確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是前提和基礎,“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條件”是進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相對均等”的前提。而通常,這三個層次被概括為: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1、起點公平。教育的起點公平是指每個受教育者在教育的開始階段享有公平的權利,教育起點公平主要體現在就學權利公平和就學機會公平。2、過程公平。教育過程的公平是指為每位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應該享有公平的待遇,而不應因為地域的差別、經濟的差別、學生家庭背景的差別等導致教學條件懸殊太大。3、結果公平。教育結果公平是教育的結果要公平,這主要是指在教育結束的時候,所得到的身心能力的發展與別人相比是處在相當的水平線上的。
二、當前我國農村教育公平實現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教育起點不公平的表現。1、校際間教育不公平。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特別是東西部地區有著較大的差距,導致教育資源出現很大的差別,優質資源總是集中在某些區域的某所學校中。其次家長們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他們會選擇那些師資水平高的學校,所以導致很多家長花費大量的金錢來給孩子擇校。綜合這些因素就形成了校際間教育不公平的局面,這是教育起點不公平的一個重要表現。2、留守兒童教育不公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是留守兒童實際的監護人是他們的親戚而不會是父母。這些人不會特別為孩子的成長盡心盡力,在孩子的生活生長中,他們所做的僅僅是為他們提供最基礎的物質保障,當孩子在教育中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往往選擇忽視,這給孩子的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問題。
(二)農村教育過程不公平的表現。1、基礎設施不公平。因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各個地區有著千差萬別,而教育的投入水平又與當地經濟水平有直接的關系。在一些發達的城市地區,教育投入非常充足,學生們能有優質的教室,良好的各種配套設施供教育教學,學生們這樣的環境中能夠受到相對較好的教育。而在一些經濟落后的農村或者西部地區,由于其本身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限,再教育投入上也難以有較大的作為,學生們在這樣的環境中很難受到高質量的教育。2、 教師資源不公平。因為經濟發展水平和國家政策的巨大差異,城鄉之間的教師收入有很大的差異。在城市的教師往往享受更好的待遇,而在農村的教師往往很難在物質上得到較好的保障。所以很多優質的教師選擇在城市工作,不會選擇那些條件差,待遇差的地區去工作。這就造成了在農村落后地區的老師往往質量難以保證,學生們難以受到良師的教育,所以很難在教育中的得到應有的成長。
(三) 農村教育結果不公平的表現。教育結果的不公平主要是指學生們在教育結束之后的待遇不一樣,在發達地區,學生們在接受了一個階段的教育之后可以選擇更深一層的深造,但是在經濟發展水平差的地區,學生們在結束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后,由于家庭貧困等各個因素的影響,他們往往選擇不再繼續接受教育,這就造成了教育結果不公。
三、當前我國農村教育公平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我國在改革開放前一直堅持城市取向,即使在改革開放以后,國家重點發展的區域也集中在沿江沿海的大城市。處在這些地區的學校,往往受到政策決策者們的重點關注,在推出新的政策的時候,他們往往會考慮這些地區而忽略了其他地區的情況,因此落后地區得不到重視。
(二)城鄉二元結構。我國長期存在的二元結構使得城鄉教育的條件形成巨大的差異,主要表現為農村教師合格率低,教學條件惡劣,而城市高質量的教師過剩,教學條件優越。
(三)農村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我國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一向不足,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更為突出和明顯。這個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區域間失衡。經濟發達的地區和中經濟落后的地區的資金投入存在巨大的差距。第二,校際間失衡。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在經費、師資、設備等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第三,教育體系內部發展失衡。
(四)基礎教育薄弱,教育經費尤其是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中西部許多貧困地區由于財政處于困難境地,導致了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緩慢,并且還發生了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的水平懸殊很大,其經濟發展水平如何,直接決定了地方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在經濟發達地區政府用于教育的投資遠遠要超過那些貧困地區,這樣,教育經費的不足將直接導致受教育者教育機會的不公平。
參考文獻
[1]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 劉豪興.農村社會學(第二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當地農村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逃課上街玩“套青蛙”的游戲,這種游戲多在農村的鄉鎮集會上進行,游戲規則是押賭,如果以五元錢進行押注,認為是青蛙,蓋子揭開是青蛙,莊家就給玩游戲的人五元錢,以此類推一百元押注,如果押的和揭開的一樣則莊家給玩家一百元錢,反之押的和揭開的不一致,則玩家給莊家相應的錢數,其實質是一種典型的賭博。對于這樣的賭博,一些家長蜻蜓點水地說說而已,甚至更多的家長不但不去制止孩子,反而在孩子逃課玩這樣的賭博游戲“掙得”一定的哪怕只是十幾塊錢,家長都表示認可甚至贊同,并且覺得自己的孩子很有出息,只因為“掙錢”了。這樣的例子在一些村莊調研過程中發現并不少見。當地農村家長的這種愚昧讓農村教育陷入了很大的泥潭。這也是在調查當地一些村莊近些年來考取大學的僅有零星幾個的很重要的因素所在,以漢臺區武鄉鎮邢家壩村為例,十年內考入大學的僅有十多名,比例遠遠低于全國其他農村的水平,這也是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對于較早輟學的孩子首先選擇的就是外出打工,沒有技術、沒有能力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工作,工資水平較低。甚至出現年齡不夠偽造身份證拔高年齡打工的現象,一大部分外出打工的青年結婚年齡低齡化傾向明顯,這也導致生育年齡低齡化的趨勢。對于這部分農民工,存在的問題更為嚴重,由于生存的需要以及工作條件的限制,其子女往往被留在老家由其文化水平更低的父母來撫養和教育,子女教育可想而知,常常出現大多數留守兒童青少年時期早早輟學外出打工的惡性循環。但也不排除很多農村孩子外出打工之后被城市先進文化感染和熏陶,開始反思農村教育、反思農村家庭教育落后的意識和觀念的狀況,進而會提升自己的文化教育意識,帶動并輻射其他農村家庭,改變農村教育落后的狀況。這種好的苗頭已經在當地農村有所顯現,但遺憾的是僅僅是少數一部分,數量可以說是微乎其微。所以說,還是應該從根子上入手,從當地農村入手,從當地農民入手,改變其落后的教育觀念和意識顯得尤為關鍵。
漢中人的生產生活方式節奏緩慢,這和漢中地域環境有很大的關系,漢中地處秦嶺以北,周圍大山居多,很多地方交通不便,特別是大多數農村地區交通極為不便。西漢高速的開通使得漢中這個原本封閉落后的城市這些年有了很大的改觀,但目前更多的僅僅還只是體現在漢中城市內,對農村有一定的幫助作用,但對于封閉的漢中農村而言遠遠不夠。農村落后的交通使得外面先進的文化信息傳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很多時候傳遞進來的文化可能已經落后了,或者用流行的話說,那就是out了,更多的表現在“里面的文化信息需求狀況傳遞不出去,外面的先進文化不能及時進入”。漢中較慢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青年人,青年人缺乏斗志,比較閑散。就漢中農村而言,茶館居多,許多四五十歲的人大多數時間在茶館喝茶玩牌悠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當地青少年,筆者曾經做過走訪調查,發現各村莊“休閑室”、麻將館較多,有些村莊麻將館竟然有四個以上,并且個個爆滿,不僅僅是青壯年,也包括一些抱著孫子的老年人,甚至七八歲的孩子也會打麻將,被問及:“這么小,怎么還會打麻將?”孩子的回答是:“我們家里人都會,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會,我們一家人都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以這樣的行為來影響孩子,孩子教育的前途何在?陜南農村教育的前途何在?很多時候判斷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或者說標志是是否蓋有樓房。誠然,從表面上看,漢中許多農村新房一座座建起,但更多的是通過常年非常賣力的技術含量低的勞動賺來的,物質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精神層面極度匱乏,精神文明建設任重道遠。
實地調研中,通過抽樣調查的方式對五所村莊進行了實地考察,就當地農村家長的文化水平程度做了統計,結果發現小學文化水平的占到了大約70%左右,初中文化水平的占到了17%左右,高中文化水平的占到了10%左右,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可謂鳳毛麟角,僅僅3%,這同全國農民文化程度相比處于極其劣勢的地位,相對于落后全國的陜西省農民受教育程度而言,當地農民的文化水平程度更是落后中的落后。當地農村家長的受教育水平程度偏低是其落后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最為根本的制約因素,也是影響子女教育的最為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