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3 05:24: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愛護環境保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伴隨著人口劇增和工業的飛速發展,人類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造成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以及生態失衡等生態學問題,這些已引起了人們對生態環境教育的高度關注。本文從生態環境教育的含義、教育形式、教育內容等方面,闡述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加強環境保護教育所具有的深遠意義。
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的內容突出了“人與生物圈”這一主線。課程標準中的情感價值觀目標明確要求:“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關注與生物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態環境意識教育,是每個生物教師的責任。生物教師要利用生物學的豐富資源,結合學生實際,切實有效地開展環境保護教育。要將環境保護教育滲透到各部分相關知識內容中,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感悟。
一、生態環境意識教育的主要內容
1.生態學有關概念、原理教育
生態環境意識教育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有關的概念、原理,如對生物有影響的生態因素、生態系統、生物圈等基本概念及生態平衡的基本原理等。通過學習有關的概念、原理,幫助學生認識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密切關系,理解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人類必須遵循自然生態規律辦事,才能調控、改造、優化生態環境,造福于人類和整個生物圈。
2.環境保護意識教育
由于人類對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生態平衡已受到嚴重的破壞。進行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已經顯得非常迫切。如介紹水質富營養化的原因及危害,酸雨對農業生產等多方面的有害影響,大海中的赤潮和淡水里的水華, ddt等物質隨食物鏈在生物體內富集等現象,使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從而增強學生的對環境保護的危機感和緊迫感,自覺地加入到保護環境的行列中去。
3.自然資源保護意識教育
自然資源是人類非常珍貴的財富,我國地大物博,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我國人均占有量卻很少,自然資源也并非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要向學生介紹當今世界和我國的森林、草原、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的現狀,以及森林毀壞、草原退化、物種滅絕、淡水緊缺等對人類發展的影響,使學生重視、關心資源問題,積極參與資源保護。
4.可持續發展思想教育
在生態環境意識教育中,應該強調在發展生產的同時,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及自然資源,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環境的保護,用人類與環境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為主導進行教學,使學生將來走上社會后,能自覺地用可持續發展的新觀點、新知識去改變傳統的不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思維方式,使人與自然協調的發展。
二、生態環境意識教育可采取多種教學形式
1.結合教材,在課堂上進行生態環境意識教育
課堂是師生相互交流的場所,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陣地,也是實施環境意識教育的主渠道。依據教材內容、因地制宜地進行生態環境教育,是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加強環境保護教育的主要形式。七年級教材第一單元是“生物和生物圈”,專門介紹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涉及許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目的在于使學生通過學習全面了解生態環境有關知識。生態環境知識貫穿于整個課程體系,各章節都蘊藏了許多這方面的素材。如關于“水資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對生物的重要性、水資源的短缺、飲用水時刻面臨污染、保護水資源等等,滲透到許多章節。教師要充分重視,具體分析研究,使課文的知識與環境教育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環保意識,達到教育效果。
2.補充教材,適時進行生態環境意識教育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人類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園。當學習“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時,使學生了解:隨著植被的減少,生態環境的破壞,工業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的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出現了江河水位急速下降、湖泊萎縮導致航運受阻,以及水資源危機。一項權威資料顯示: 18世紀人類為土地而戰; 20世紀的工業社會,人類為能源而戰; 21世紀,由于全球化的生態環境被嚴重的破壞,有專家預言,全人類將為水而戰。這些事實向學生敲響了警鐘,引導學生關心人類生態危機,愛護我們的環境,珍惜每一滴水。
3.通過習題的分析,滲透生態環境意識教育
生態環境問題在生物練習題中亦有體現。因此,選用適宜的項目,讓學生在解答問題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學會在深思熟慮中增強環保意識。例如,學習“生態系統”這一章時,補充下面這道習題: 20世紀50年代,ddt作為一種植物殺蟲劑運用于歐亞及美洲大陸,但是后來人們卻發現從來沒有使用過ddt的南極地區的企鵝及北極附近的因紐特人體內也有ddt存在。試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談談所受的啟發。
三、寓“生態意識教育”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中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繼續。有些教學內容必須在課外通過學生參與才能完成。如探究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酸雨對生物的影響等時,需要學生課余的參與,并通過實踐使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進而使這種認識轉變成真正的行動。由于課外活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結合課外活動開展生態意識教育能聯系實際,具有針對性強,學生耳聞目睹,效果更為顯著。
結合重大紀念日積極開展專題活動。在“世界環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等舉辦相應的知識講座、知識競賽或觀看有關錄像;在校內定期舉辦圖片展覽、黑板報、墻報等,宣傳環保知識,披露環境污染情況;組織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自己所在城市環境狀況進行調查,重點了解當前的環境狀況與生物生存狀況之間的關系,提出建議等。并以“愛護環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為主題寫小論文。
引導學生關心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上有關生態環境知識和環保方面的報道,定期進行交流討論,結合一些重大生態事件,分析原因,提出解決對策。
走進自然、深入社會,定期開展實地考察、社會調查活動,讓生態意識理念潛移默化地滲入學生的心田。結合書本一些知識帶領學生參與環境保護的某些具體工作,如帶學生參觀生活污水處理廠,去化工廠等企業了解治污措施;組織學生參與植樹造林和護林宣傳和實踐活動。另外,還要提醒學生以身作則,從點滴小事做起。
關鍵詞:初中化學;中學教育;環保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0-228-01
環境保護問題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點問題,全社會都在關心、關注這個話題。在平時的教學中如何做到有的放矢教學,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又讓他們關注人類賴以生存環境的情感態度。本人認為在教學中應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充分利用現在教材中有關環保的知識內容進行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環保意識。
一、 對教材中涉及的環保內容的處理
1、對“大氣污染”及“酸雨”的教學處理
隨著工業的發展,排放到空氣中的廢氣,特別是有毒的氣體對空氣造成嚴重污染,威脅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教材中首先提到一氧化碳的污染,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介紹一氧化碳是大氣污染物之一。生活中經常發生的煤氣中毒指的也是一氧化碳中毒,它的中毒原理是與人體內的血紅蛋白結合,嚴重導致死亡??山Y合生活的實際介紹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等。要消除一氧化碳造成的污染。必須保證燃料的完全燃燒及工業廢氣須經過處理再排放。其次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污染。汽車的尾氣、礦物質燃燒、含硫煤碳燃燒、硫酸廠、硝酸廠等化工廠產生廢氣等都是重要污染源。其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造成酸雨的重要原因?!八嵊辍笨墒雇寥浪峄?,造成農作物大幅度減產甚至顆粒無收;可使建筑材料或古文物被腐蝕;工業機械腐蝕,壽命大大縮短等。要消除這些影響,應該從源頭上杜絕,采用(1)低硫、脫硫煤(2)汽車廢氣的無害處理(3)工業廢氣綜合處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化害為益(4)開辟新能源等舉措等。
2、對“水體污染”的教學處理
水體污染是學生所熟悉的內容。在教學中要適時引導學生去發現目前造成水污染的來源有: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重金屬(如廢舊干電池隨意丟棄)對水體污染。通過水的載體造成人體的中毒效應等。教學中可結合水體污染的成因,教師要因地制宜地聯系實際,可結合當地水體污染的案例進行剖析及污水處理廠一系列程序及過程;也可結合相關的視頻材料進行教學。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環境意識,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溫室效應”的教學處理
首先,讓學生意識到導致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空氣中二氧化碳主要來源有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燃燒、工業廢氣的任意排放等。另外,人類的活動也加劇溫室效應的產生。如森林、植被的大面積毀壞;綠色植物的減少。破壞自然界固有的循環體系,導致二氧化碳不斷增加,從而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由于地表溫度升高,極地及高山冰川開始融化,可能導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使一些沿海地區等地淹沒,家園被毀。要消除這些危害,最有效的措施是從源頭上加以控制,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尋找新的無污染的替代能源燃料,開發新能源如太陽能、氫能等。
二、對教材中實驗涉及環保的處理
教材有意識體現環保在實驗教學內容。如裝置的氣密性(不管是有毒還是無毒的)。另外,教材也體現課改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思考實驗裝置是否需要改進,盡量避免氣體外逸或液體泄漏造成環境破壞。對有害尾氣要增加吸收或轉化裝置,不能任意排放到大氣中。如第五章第二節鐵的冶煉中用一氧化碳和氧化鐵來進行鐵的冶煉實驗。該實驗所體現環保較典型,其中涉及一氧化碳的毒性(必須要保證裝置的氣密性)及一氧化碳尾氣的處理。可設計實驗改進對一氧化碳尾氣的處理,如燃燒掉、用氣球收集或加長導管把尾氣引到一氧化碳和氧化鐵高溫加熱的地方加熱等。在學到堿的性質后,也要適當進行二氧化硫、硫化氫這些有毒氣體的處理。告訴學生這些有毒的氣體可以與堿發生化學反應,避免造成空氣污染。在具體的實驗操作中,要教育學生一定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特別是涉及有毒性氣體時,要把污染減少到最低程度甚至零污染。教材中實驗操作中還要求學生每次實驗完畢后的廢液、廢渣要按指定容器傾倒和回收,統一處理,嚴禁隨意亂倒。在實驗過程中,注重環保問題的滲透,不僅可以大大減少環境污染,而且能使學生經常地受直觀環境保護教育。
三、對教材中課后涉及環保小論文的處理
教材課后也相應涉及一些調研環保小論文。如:
1、在學完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空氣后,教材課后設置調查欄目,了解你所在地區空氣污染狀況及其危害,討論可采取哪些措施來防冶空氣污染;
2、針對淡水資源非常缺乏,提出節約用水和凈化生活污水的設想;
3、調查當地居民使用燃料種類,綜合環境保護,經濟效應,節約資源等方面因素,提出合理使用燃料建議;
環境惡化已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最大障礙,保護環境刻不容緩。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是每一個化學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那么,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呢?
一、培養學生環境意識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環?!笔?1世紀的首要課題,隨著科學技術和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產生了大量的化學污染物,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遭受了嚴重破壞。地球環境與人類的生存問題密切相關,如今環境保護問題已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環境保護與化學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許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過程、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蘊含著化學知識。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化學教學中,通過幫助學生了解化學制品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懂得運用化學知識和方法去治理環境,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化學資源,逐步學會從化學的角度認識自然與環境的關系,分析有關的社會現象?!币虼?,在化學教學中進行環保教育是每一位化學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是一件事關未來、影響深遠的大事情。
二、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策略
1、明確教育教學目標,滲透環境保護教育
為培養初中學生的環保意識,化學教師要制定好環境保護教育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有意識的滲透環境保護教育,讓學生中在學習中建立起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觀念。
1)讓學生了解化學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從化學的視角去認識傳統的化學工業給環境帶來的污染和危害,并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理解綠色化學的重要性,學會充分利用資源和能源,采用無毒、無害的原料,生產出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產品,會運用化學原理消除污染。
2)充分利用教材、網絡和社區資源,參加社會實踐,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感。
3)讓學生樹立“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環境行為習慣,培養學生珍惜生命、愛護環境、關愛他人的人生價值觀,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
2、環保教育應與化學實驗有機結合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所以結合化學實驗進行環保教育則顯得優為重要。
初中學生剛接觸化學,必須指導學生要嚴格按照實驗操作的程序,正確地聞氣體、取藥品。雖然所做實驗毒性不大,但為了加深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沒有廢水回收流程這一前提下,每次學生實驗都提供一個回收儀器,對收集的廢液稍作處理后再行排放。實驗結束后把儀器洗滌干凈放回原處,擦洗干凈實驗臺面。這樣從一開始就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受到直觀的環境保護的教育。
對于學生實驗要盡可能采用微型化學實驗(如氯氣的性質實驗),即對常見實驗儀器進行微縮,對常用試劑給出限量。這樣既節約了藥品,又減少了廢液、廢氣、廢渣的產生和排放。總之,通過改進一些實驗裝置,不僅可收到良好的實驗效果,還可把化學實驗與環境教育有機結合,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環保體驗。
3、抓住教材的環保內容滲透環保教育。
國家應把環保教育列入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考試項目中。在此之前,化學教師應該結合化學教材中的許多章節向學生介紹相關的環保知識。教師在處理這部分教材時最好能結合本地情況加以分析,有條件的可以實地考察,或利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樹立從我做起的環保意識。課堂是教師的第一陣地,作為化學教師,要抓住這一陣地,緊密聯系教材,在日常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讓學生理解環保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逐步培養起環保意識。
4、規范實驗操作養成環保習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化學實驗中,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是化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學要有效地結合實驗,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許多化學實驗,生成物中都有有害氣體、液體、固體等物質生成,不可避免的產生一些環境污染。所以在實驗時要特別加強對學生環境保護教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初中化學實驗大多數是通過觀察化學反應現象定性探究物質的性質,藥品的用量不影響反應結果,所以在教學中,不論是演示實驗還是學生的分組實驗,都提倡化學藥品用量的微型化。微型化實驗不僅節約藥品還減少污染。同時,加強知識的系統性學習,合理安排實驗順序,減少實驗過程中的等待時間,以減少污染物的產生。例如,在做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實驗時,二氧化碳一經產生就是連續的,所以,提倡學生制取氣體之前,做好收集氣體和探究氣體性質的準備,實驗一氣呵成,減少藥品用量,降低污染。實驗結束時,要求學生對實驗廢液、廢物不能亂倒、亂扔,應倒入教師指定的容器里,能夠回收的,盡量回收。要求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從自我做起,從點滴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生態旅游,生態旅游開發,教育,合作
旅游業雖然誕生于19世紀中葉,至今不過100多年的歷史,但其發展速度與規模卻相當驚人。旅游業在短短的幾十年中一躍成為全球產值較大,吸納就業人數較多的產業類型,這就猛烈地沖擊著人類經濟發展和思維方式,致使人們無暇思考發展旅游業的方法,而一味地沉醉于“無煙產業”所帶來的旅游經濟高速發展的喜悅中。免費論文,教育。但近十幾年來,旅游環境惡化的事實和“無煙工業冒煙”的吶喊,給人們敲響了警鐘,旅游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全球旅游業內人士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隨著環境保護運動和旅游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宗旨而開發的生態旅游受到越來越多旅游者的青睞。
一、生態旅游的由來
“生態旅游”一詞的最早出現可追溯至1965年,學者賀茲特建議對于文化、教育以及旅游再反思,并倡導所謂的生態的旅游(ecolgical tourism)。至今,發展生態旅游已成為國際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概念。生態旅游起源于人類環境倫理觀的覺醒,20世紀60~70年代,美國部分國家公園和保護區的生態體系遭受嚴重的沖擊,引發人們對戶外野生動植物的庇護所開放旅游使用的再思考。在“旅游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催化下,便醞釀出“生態旅游”這種概念。關于生態旅游和可持續旅游方面的名詞很多,1980年加拿大學者克勞德·莫林(ClaudeMoulin)在他題為“有當地居民與社團參與的生態與文化旅游規則”論文中首次提出了“生態旅游”這一概念。1983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 Lascuruin)在文獻中使用“生態旅游”一詞,這一名詞的正式確認是在1986年墨西哥召開的國際性環境保護會議上。這一概念提出后,立即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國際上各種綠色和平組織和旅游組織、大學研究機構等采取各種形式進行生態旅游的宣傳和組織,許多大學開設了有關生態旅游的課程和研究班,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生態旅游”的實施者和組織者,有關生態旅游的國際學術會議也不斷增多。
二、生態旅游的功能
(一)觀光游覽的旅游功能
生態旅游在使旅游者獲得高層次審美感受的同時,不至于損害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其旅游功能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是生態系統具有復合性的審美屬性,以自然美、生活美和藝術美等形式組合為和諧一體的旅游審美對象;二是生態系統體現了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平衡和演進的客觀規律,反映了人類對生存環境態度的轉變;三是生態系統以豐富的色彩、奇異的景觀、變化的形體、不同的聲響等,發揮景觀塑造功能。
(二)生態環境保護的保護功能
從生態旅游的概念提出至今,環境保護一直被作為生態旅游的重點來考慮。在生態旅游的開發設計、經營管理、服務和消費等方面都體現了對資源及環境的保護。生態旅游的環保功能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保護人類歷史遺產,使其不僅為當代人所利用,同時也能給子孫后代享受;二是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選擇;三是以改善人類生存條件為目的,保護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
(三)促進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功能
一方面,生態旅游使社區居民從旅游發展中獲取經濟利益,避免由于生存壓力而破壞當地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將整個社區作為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整體,有利于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和民族習俗,促進社會、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生態旅游促進社區協調發展的功能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吸引旅游者前往目的地,增加當地社區的經濟收入;二是改變資源利用方式,減少農村發展的環境成本和代價;三是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優化社區產業經濟結構。
三、布爾津縣開發生態旅游的優劣勢分析
“布爾津”,蒙語意為“翻滾的河水”。布爾津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阿爾泰山脈西南麓,準噶爾盆地北沿。西北部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接壤,是中國西部唯一與俄羅斯交界的縣,國界線長218公里,境內河流眾多。中國唯一的北冰洋水系----額爾齊斯河最大的支流發源地。東北部毗鄰蒙古國,東鄰阿勒泰市,西鄰哈巴河縣,南與吉木乃縣和福??h相連。
(一)生態旅游優勢
1.豐富的旅游資源
喀納斯自然白保護區是西伯利亞泰加林在中國唯一的延伸帶,是中國唯一的古北界歐洲-西伯利亞動植物分布區和當今世界絕無僅有的植物基因庫,是中國唯一的北冰洋水系-額爾齊斯河最大支流布爾津河的發源地,是中國蒙古族圖瓦人唯一的聚居地,是亞洲唯一具有瑞士風光特色的自然景觀區,也是人類古老游牧文化的“活博物館”。景區內旅游景點主要包括喀納斯湖景區、禾木草原、白哈巴和那仁草原,是新疆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區之一,具有極高的旅游觀光、科學考察和歷史人文價值,堪稱“中國一絕,世界一流”,是全國文明景區示范點、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示范保護區以及國家5A級旅游景區。這里還有一處袖珍式的雅丹地貌—五彩灘及陽光普照的阿貢蓋提草原游牧文化生態園等。
2.淳樸的民族風情
布爾津縣居住著哈薩克、漢、維吾爾等21個民族??{斯自然保護區內居民主要為圖瓦人,亦稱土瓦或德瓦、庫庫門恰克,是我國一支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屬蒙古族的支系;他們保留著古老、完整的部落、民族血緣觀念,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我國現存的稀有語種——圖瓦語(系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他們每年都舉行祭山、祭天、祭湖、祭樹、祭魚、祭火、祭敖包和拜佛、誦經等宗教活動,對自然環境倍加珍惜愛護。圖瓦人性格直爽,熱情好客,以游牧狩獵為生,吃肉、奶、面等食品,建筑均為壘木式,屋頂尖斜,牲畜棚圈也是以原木圍欄式,既可就地取材,又適應了山區多雨雪的特點。
3.適宜的氣候
布爾津縣屬北溫帶寒涼區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的空氣質量都是優。旅游高峰期為每年的七、八、九月,這期間全國大部分地方都處在高溫下,而布爾津縣在這期間的平均溫度為二十度左右,是個很好避暑之地。
4.當地政府和公民的保護
布爾津人為保護喀納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不遭破壞,在開爾津水域旅游時,布爾津人對森林和野生動植物集中的核心區實行全方位保護,建立環境監測網絡;后撤原景區的生活區,辟為景區牧道。以生態園的建設為基礎,采集、培育、保護區內珍稀、瀕危和特有的樹種苗木,繁育珍稀動物種群;景區“三廢”的處理系統,嚴格依照建設標準。
5.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布爾津縣已建有2家四星級賓館、9家三星級賓館、3家二星級賓館,為游客的住宿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并且還建有喀納斯購物廣場、布爾津美食街、融合風情園、河堤夜市等,形成吃、住、娛樂為一體。免費論文,教育。把道路建設作為城鎮基礎設施的重中之重,高標準完成了20余公里17條道路的建設和改造。以兩河、街道為骨架,縣城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6.5%,綠化覆蓋率達到41.6%,人均占有公共綠地面積10平方米。免費論文,教育。并且在2007年喀納斯機場投入使用。免費論文,教育。
6.布爾津縣近幾年的游客人數與旅游收入
歷年來布爾津的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①
【關鍵詞】環境 化學教學 意識
“環?!笔?1世紀的首要課題,隨著科學技術和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產生了大量的化學污染,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遭受了嚴重破壞。地球環境與人類的生存問題密切相關,環境保護問題已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本文結合中學化學教學就如何在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提出幾點看法。
一 在課堂教學中有機地滲透環保教育,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環保基礎知識
課堂教學在化學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化學教師要在課堂中逐漸滲透環境保護的知識,使學生在掌握化學知識的同時,了解一些涉及環境問題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學習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興趣是他們學習環境知識的源動力,因此化學教師應該努力結合化學學科的特點,創設真實、生動、直觀的學習情景,積極開展和落實環境教育。例如在講解碳的氧化物時,可同時介紹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一氧化碳對空氣的污染;當講解硫化物時,可以向學生介紹酸雨的形成和危害;當講解到有機物時,教師則可結合烴類的有關知識介紹光化學煙霧引起的幾次污染事件、由乙烯聚合反應的內容介紹“白色污染”的危害等。中學化學教材中潛在環境教育的因素很多,日常教學中要科學地、巧妙地滲透到各章節的教學之中。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明白,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護環境,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由于初、高中學生化學儲備知識不一樣,所以進行環保教育要有針對性,不可一視同仁。
如1995年6月20日我國上海市發生的“光化學煙霧”事件和日本“四日氣喘病”等污染事件;在學習“氧氣”后利用教材對“臭氧”的介紹,指出空調等的使用,已造成大氣臭氧層的破壞,導致臭氧層空洞的出現,致使癌癥發病率增加,嚴重地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命,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還利用衛星拍攝的南極上空臭氧空洞的照片,以及環境污染對人類造成危害的漫畫等,形象地告訴學生保護環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盡可能地讓學生認識到污染給人類造成的極大危害,使學生從中體會到保護自身生存環境的重要性。
二 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充分貫徹環保理念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化學實驗教學中,也應重視環保教育。據了解,按教學大綱要求,中學需要做的化學實驗比較多,其中有毒的實驗占一半。而絕大多數的學校沒有廢水回收裝置,所以結合化學實驗進行環保教育則顯得優為重要。在化學實驗中,同樣存在著“廢氣、廢液、廢渣”的問題。教師可充分利用化學實驗的機會,向學生滲透環境保護的理念。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我們教師要以身作則,在實驗教學中檢驗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要做到控制藥品用量,在化學實驗中要力求用最少的實驗藥品,獲得最佳的實驗效果,盡量減少廢棄物排放。改進實驗設備是一個可行的辦法,例如在銅和稀硝酸的反應中,可用注射器來代替試管進行試驗。注射器裝置屬于封閉體系,更易于對比觀察,而且藥品用量比改進前少得多,同時能防止有毒氣體NO生成NO2的泄漏而污染空氣。在做實驗時,盡量減少廢液、廢渣和有害、有毒氣體的產生,實驗后的廢液、廢渣也要盡可能回收利用。實驗后要對實驗垃圾進行分類回收,如金屬、紙、塑料等均可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則應放在規定的地方,統一清理存放。這樣不僅可以減少環境污染,而且還能使學生受到直觀的環境保護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做無害化處理,在化學實驗中,有時會產生有害物質。為防止污染要對這些有害的實驗產物做無害化處理。 例如在做有毒性氣體(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放出的試驗時,可增加尾氣處理裝置,減少有毒氣體排放。又如在做硫粉和氧氣燃燒的實驗時,可在集氣瓶里倒入少量堿溶液,讓二氧化硫氣體大部分被堿溶液吸收,盡量減少二氧化硫氣體對空氣的污染。
三 充分利用課外科技活動,推進學生的環保行動
論文關鍵詞:環境義務;憲法化;模式選擇;路徑設計
一、憲法關于環境保護規定的基本分析
自20世紀60—70年代以來,各國憲法為了回應和解決生態危機,從整體表現出了生態化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環境基本國策;二是環境基本權利;三是環境基本義務。環境基本國策由于其自身的效力問題,多年來一直飽受學界的詬??;環境基本權利由于其自身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理論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關于環境權的概念、主體、內容等基礎性的問題尚未達成基本的共識,這成為了環境權憲法化乃至司法化的最主要的障礙。因此,筆者認為,相比之下,采用“環境基本義務”的模式,也許是當前憲法回應生態危機、維護環境安全最有效的手段,而且這也與我國環境立法的傳統模式相吻合。
就目前我國的環境立法體系而言,無論是為了實施以環境保護為目的的國際公約,還是為了履行對人類的環境職責或對國際條約的義務而建立的國內立法,都是通過確認義務和督促履行義務來實現保護環境的目的的。我們認為這種“義務本位”的傾向并沒有錯,而我們需要改進的是:怎樣彌補應當設置而沒有設置的義務空白;怎樣把義務分配得更加合理;怎樣確保法定環境義務能實際履行??傊?,對影響環境的所有主體普遍設定義務,并要求他們履行義務是實現對環境有效保護的惟一出路,而現在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環境義務的堤防牢固地建立起來。具體到憲法層面上,就是通過憲法明確規定所有的義務主體都負有保護生態環境的憲法義務。
我國憲法關于保護環境的規定集中體現在第二十六條:“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薄皣医M織和鼓勵植樹造林,保護森林?!痹摋l款可以被理解為包含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國家有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的義務。二是國家有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義務。三是國家有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義務。四是國家有采取措施組織和鼓勵植樹造林,保護森林資源的義務。
從該條文中可以看出,我國現行憲法對環境保護的規定在主體上主要局限于“國家”,強調國家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安全方面的作用,而對“國家“以外的其他主體并未作出相應的規定。如上所述,對影響環境的所有主體普遍設定義務是實現對環境有效保護的主要出路,而這里的“所有主體”一般而言,包括國家、自然人和各種組織。這些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學校、醫院等等。為了表述上的方便,采用《環境保護法》第六條的做法,將這些組織統稱為“單位”,也就是說環境義務的主體主要包括三大類,即國家、自然人和單位。所以說,現行憲法關于環境保護的規定,明顯忽視了“自然人”和“單位”這兩個重要的環境義務的主體。從更為有效地保護環境和維護生態安全的目的出發,筆者認為在以后的修憲中憲法應該以明示的方式全面確認所有義務主體都負有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
二、環境義務憲法化的模式比較
世界環境義務立法基于各國的不同文化理念和法律傳統,產生了多種多樣的設計方式。綜觀各國憲法中環境義務的條款,大致可以歸為如下幾種設計方式:
一是義務型。一些國家的憲法中在規定環境義務的時候,采取了單一義務型的設計模式,即僅僅是規定了公民保護環境的義務,而沒有規定公民的環境權利和政府保護環境的義務。如俄羅斯憲法規定:“每個人都有保護自然環境、愛護自然財富的義務?!弊鞒鲱愃埔幎ǖ倪€有塞爾維亞、摩爾多瓦、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烏克蘭等。這些國家的憲法大多是新近頒布的,代表了世界憲法發展的基本趨勢。
二是權義結合型。不少國家在規定保護環境的義務時采取了這種方式,就是在憲法中既規定了公民享有良好適宜的環境權,同時也規定他們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如格魯吉亞憲法規定:“每個人都有權生活在有益于健康的環境,有權利用自然和文化環境。每個人都應保護自然和文化環境?!弊鞒鲱愃埔幎ǖ倪€有黑山、莫桑比克、西班牙、保加利亞、葡萄牙等。
三是義責結合型。以這種方式確定公民有保護環境的義務時,同時也強調了國家負有環境保護的責任。如立陶宛憲法規定:“國家和每個人都必須保護生態環境免遭有害的影響”。作出類似規定的還有巴拿馬、古巴、敘利亞、越南等。
四是權義責結合型。這種模式既規定了公民享有健康適宜環境的權利,同時也明確了公民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且國家有維護生態安全的責任。如韓國憲法規定:“全體國民均享有在健康、舒適環境中生活的權利。國家和國民應努力保護環境?!弊鞒鲱愃埔幎ǖ倪€有土耳其、秘魯、克羅地亞、馬其頓、斯洛伐克等。
以上四種模式是世界各國憲法中關于環境義務入憲條款的具體設計類型??紤]到環境權由于自身的缺陷和局限引起的理論上的非議和實踐中的爭議,筆者認為將其憲法化并不能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因此,在環境義務的入憲模式上,也就不采用出現環境權的組合類型,也就是說,“權義結合型”與“權義責結合型”并不是環境義務入憲在選擇上的理想模型。比較“義務型”和“義責結合型”兩種模式可以看出,“義責結合型”的模式在義務主體的規范上更具體也更全面。事實上如果不考慮主體的因素,“義責結合型”與“義務型”的差異并不大,它只是“義務型”的一種特殊的模式?!傲x責結合型”中的“責”指的是“國家的環境職責”,狹義一點的理解是“政府的環境職責”,而政府的環境職責是指法律規定的政府在保護環境方面的義務,也稱政府第一性環境義務。所以說,“義責結合型”其本質仍是“義務型”,這也與本文的主題“環境義務”的憲法化相吻合。
之所以將“義責結合型”與“義務型”作為兩種類型分別介紹,主要是與“環境義務”入憲的立法建議有關。根據筆者的統計,世界各國關于保護環境的義務條款的規定,從憲法文本的結構上看,主要規定在“經濟制度”和“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兩大部分。當然,由于各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憲法文本的結構布局的不同以及立憲者的措詞愛好的差異,在稱呼上也會有所不同。例如,同樣是關于“經濟制度”的規定,有的國家憲法在大標題上用“根本經濟基礎”,如阿富汗;有的國家用“經濟和財務”,如伊朗伊斯蘭憲法;有的國家用“國民經濟和勞動”,如立陶宛等。而同樣是規定“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內容,有的國家用“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如格魯吉亞等;有的國家憲法在這一章的章名直接用“人和公民”,如哈薩克斯坦;有的國家用“人和公民的權利與自由”,如俄羅斯。當然,更多的國家是將“基本權利”與“基本義務”分章或分節規定,從而將保護環境的義務規定在“基本義務”的項下,如泰國、烏茲別克斯坦、印度等。這里,為了表述上的習慣和方便,采用我國憲法的章節名稱將世界各國憲法中不同章節名稱里的有關“環境保護義務”內容的規定主要歸結到“經濟制度”和“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稱呼項下。
根據筆者的統計和比較,發現“義責結合型”的義務條款基本上都出現在章節名稱為“經濟制度”的內容中。如越南憲法在第二章“經濟制度”中規定了“國家機關、武裝部隊單位、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一切個人”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立陶宛憲法在第三章“國民經濟與勞動”中也作了類似的規定。此外,敘利亞、巴拿馬、古巴、危地馬拉等國也都將環境義務的條款規定在與“經濟制度”有關的章節中;而“義務型”模式中關于“義務條款”的規定都出現在類似于“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的章節中。如吉爾吉斯坦憲法在第二章“公民”的第三節“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中規定了“愛護周圍環境、自然資源和歷史文物是每個公民的神圣義務。”烏茲別克斯坦憲法在第二部分“人和公民的基本權利、自由和義務”中的第十二章“公民的義務”里規定了“公民必須保護自然環境”的義務。此外,哈薩克斯坦、斯里蘭卡、印度、愛沙尼亞等國都在類似的章節對公民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作了相應的規定。
三、我國環境義務憲法化的模式選擇
通過對“義責結合型”與“義務型”條款在各國憲法中的分布規律的歸納與比較,筆者發現“義責結合型”的義務條款之所以主要集中在類似于“經濟制度”這樣的章節之下,是因為它們的義務主體包括“國家”,而當憲法規定國家負有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時,將這樣的條款規定在類似于“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的章節項下顯然是不適宜的。結合上文對我國憲法中關于環境保護條款的規定,筆者認為現行憲法第二十六條主要是明確了國家負有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而該條規定在第一章“總綱”之中。我國憲法第一章是關于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的規定,由于各制度沒有獨立成節,所以,從宏觀上看,與大多數國家將類似條文規定在“經濟制度”的項下并不矛盾。這樣,粗略看來,我國關于環境保護條款的規定似乎與“義責結合型”的入憲模式一致,其實不然。我國憲法中關于“環境義務”的規定明顯遺漏了“國家”以外的其他義務主體。因此,可以說,我國憲法關于環境保護義務的規定既不屬于“義責結合型”,也不屬于“義務型”,當然也就更談不上屬于已經被我們排除了的“權義結合型”和“權義責結合型”。
在這種情況下,完善我國憲法的環境義務條款就面臨著兩種模式的選擇即“義責結合型”與“義務型”。因為是“環境義務”入憲,所以一般的觀點可能會認為采用“義務型”的模式,將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放在“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的章節中更為適宜。但考慮到我國憲法文本的實際,筆者認為這種做法并不可取。
首先,在采用“義務型”模式的國家憲法中對環境權主體的表述一般采用“每個人”、“所有人”或“任何人”,很少有用“每個公民”的字樣。如塔吉克斯坦憲法規定:“保護自然環境、歷史與文化遺產是每個人的義務?!泵佤攽椃ㄒ幎ǎ骸八腥硕加斜Wo環境的義務?!必悓帒椃ㄒ幎ā叭魏稳硕加辛x務維護環境”。這也與它們的章節名稱有關,一般是規定在“人和公民的權利、自由和基本義務”、“人民的義務”、“人和公民的權利和自由”項下,而我國憲法中關于這一主體的描述如果也采用“每個人”、“所有人”、“任何人”這樣的字樣,顯然與章名“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不相稱。
其次,即使不考慮章名的問題,在第二章最后一條后面增加一條規定:“每個人都有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義務?!睆拇朕o上看也不一致。因為現行憲法第五十二條到五十六條雖然分別規定了我國公民的基本義務,但是每個條文都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啟文,陡然增加這么一條以“每個人”開頭的法條,從法條的整體結構上看,顯得不和諧。
學校教育與國家政策脫節
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學生要想從理論課中接受環境信息和知識,只能選修學校開設的素質類選修課或專業任意選修課。而必修課和專業限定選修課以及專業任意選修課中的必選課都沒有設置環境教育相關課程。加之工科學生學業壓力大;學校跨專業選課管理辦法,如受開班人數下限、學分、限定選課學期、個人興趣等因素限制,每個學生都能接受到課堂環境教育的幾率很小,使得有興趣學習環境保護相關知識的學生錯失機會,只能從眾選課。學校由于缺乏經費支持和專業指導,開展環境教育的積極性不高。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開展的“貝邇(BELL)高??沙掷m發展創新課程推廣計劃”,2009年實施以來,試點高校分別為2009—2010學年25所,2010—2011學年22所,2011—2012年學年16所,但是環境教育課程主要開設在這些高校的商學院、管理學院、環境學院和人文學院,沒有工科專業。
教材內容與社會需求不符
對非專業性的高等環境教育,目前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教育體系,只是以普及為原則,講授基本的環境保護知識和技能[4]。可供選擇的融入環境教育的專業課程相關教材比較少。在水利水電工程專業課教材中,大部分專業課教材對環境保護知識“心無旁騖”,小部分包含環境保護的章節或內容,但更新緩慢,或側重于理論,或過于泛泛,針對性不強,難以適應我國國情水情的嚴峻形勢。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可選擇的環境教育課程之一的生態水工學專業性較強,而環境學概論側重各種污染防治。既然環境與資源密不可分,環境保護重要內容之一又是資源保護,而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但是本科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上卻很少結合和反映兩者間的聯系,有關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等內容的課程也未體現在教學計劃中。
師資力量不足
開設環境課需要授課教師知識面廣,對教師的素質、師德要求較高。目前,我國非環境專業很多從事環境教育的教師并非環境專業畢業生,水利水電工程專業性強,任課教師多是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畢業,未接受系統的環境教育知識培訓;教師繼續教育滯后,沒有環境教育培訓的主動和被動要求,教師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環境科學知識都不到位;經濟發展兼顧環境和環境優先的觀點沒有得以有效傳播。教師隊伍環境素養的缺乏導致專業課程設置較少考慮環境教育,即使有也流于形式,不能將環境教育融合到材料力學、土力學、規劃、設計等課程教學中。學校規定素質類選修課沒有實驗(實踐)學時,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無法有效啟發學生的思維,不符合環境教育應有的教學特點,效果不佳。
缺乏激勵機制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落實不到,人人無責。在傳統觀念的基礎上,愛護環境、節約資源是美德,是發自內心的,不講回報,不圖獎勵。在整個社會價值觀潛移默化中,可以對堅持環境教育的教師和身體力行的學生給予尊重,進行物質和精神獎勵,既可以增加環境保護踐行者的精神愉悅,又可以鼓勵更多的師生加入到環境教育的隊伍,改變目前“口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的環境保護知行分離現象。
應對措施
領導重視
學校領導應積極響應國家“綠色大學”建設的號召,支持學校的環境教育事業,使學校成為實踐環境理念的典范。通過改進傳統教育,宣傳和構建新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將環境教育、教育改革和經濟發展聯系起來;組織完善教學評估體系,建立專門機構或利用現有的教學督導團監督環境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的實施情況;將環境教育納入教師資格評審中。
課程設置
環境教育是發展必要的技巧和態度以了解和欣賞人、文化、生物物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聯性,是一種辨識價值和澄清概念的過程,不是要所有的學生都成為環保專家。根據學校課程體系結構,分別在必修課、選修課、專業實驗和實踐性教學環節中增加環境教育是比較理想的課程設置。然而,將環境教育作為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必修課,不僅增加學校、教師、學生的負擔,還會降低大家的積極主動性,失去興趣。環境教育課程的設置建議遵循“少就是多”的原則,學習質量的重要性應該超過教授質量。在現有課程結構中,將環境教育融入到每一節課堂中,將環境保護內容加入到畢業論文(設計)的寫作中,有專門談及工程的環境影響及對策措施等相關內容也強調將環境教育融入形式,也可以用環境教育課程替換1—2門必修課程或減少必修學分,增加選修學分。
教材選編
學校是課程發展中心,而非外在機構的課程實驗場所。每個學校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品質,國內外高校的環境教育成功經驗可以參考,但絕不能復制,教材也一樣。水利水電工程專業進行環境教育的教材可以借鑒國外或校外教材,但隨著教學實踐的積累和體會,課程發展應遵循從下而上的發展模式。鼓勵教師盡其所能,發揮專業自主,結合教學、科研經驗和實踐智慧,主動創新、改編教材,從而形成課程、教授、學習、評價、專業發展和校外環境一貫的整體。對在專業課教學中堅持講授環境教育的教師,進行修訂融入環境教育的專業課教材的經費支持。這對從業教師提出更高的職業要求,對教師繼續學習和主動思考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教育形式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