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4 18:35: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學教學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教師思維固化。
大多數經驗豐富的小學數學教師總是將教學設計與備課混為一談。由于他們教學經驗十分豐富,所以小學數學的知識他們已經熟記于心,而這也就使得他們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教學方式和思維模式,但是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這樣的教學方式和思維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另外還有一部分教師認為教學設計主要是針對新教師而言的,而他們已經將教材熟記于心了,所以即便是不備課也可以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
2.缺乏教學設計理論和方法。
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后發現,目前只有大約26%的教師進行過教學設計的系統化學習。也就是說現在的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方面的知識是欠缺的,大多數數學教師都認為教學設計和以往的備課沒什么區別,只是換了一種叫法而已,只要按照以往的備課方式準備教學設計就可以了。
3.教學模式較為單一。
內容豐富價值高的知識信息是優秀教學設計的基礎,而這也是衡量教師教學設計最關鍵的因素。但是經過實際的調查發現,小學數學教學的知R信息幾乎全部來自于數學課本??偨Y和規劃數學課本中的知識是小學數學教師最常用的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將書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很少將書本以外的知識及時引入到課堂教學中。這種教學方式從表面上看教師已經完成了相應的教學任務,但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早已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對策
1.客觀分析教材,優化教學內容。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其設計內容必須以現有的教材作為基礎,隨著現代數學教材科學性的不斷增強,其與小學生的數學思維特點結合的也越來越緊密。因此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首先,教學設計開始之前,必須詳細了解和掌握教材所涉及的知識內容,深入分析教材特點以及存在的不足,在確定教學重點的同時,將其與學生的學習現狀、特點以及學習能力緊密結合,才能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內容的進一步優化;其次,必須深入分析教材中各個相關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才能做好各個知識點的重新設計與組合,使知識點之間形成新的關系和聯系,才能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穩步提高;最后,明確每一節課的教學重難點,以及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解決這些重難點。另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學習層次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教學內容,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數學教學的針對性。
2.制訂明確目標,貫穿各個層次。
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和制訂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制訂層次化的學習目標,才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以學生的學習層次為基礎制訂學習目標,一般可以按照以下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基本層次,這一層針對的是學習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其學習目標主要是以教材為基礎;第二層次,學習層次,這一層次主要針對的是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其主要是在學習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提出一些相對較高的學習目標;第三層次,高水平層次,這一層次學生學習目標的設置要遠遠超出教材內容所涉及的范圍。
3.把數學知識和生活聯系起來。
數學知識大多來源于現實生活而最終又服務于生活,這一點在小學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尤為突出。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引導和鼓勵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和解決生活中出現的數學問題。比如,在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知識后,可以要求學生計算一下教室空間的大小、學校噴水池的容積等。
1.教學形式較為單調。雖然小學數學教材的知識內容較為豐富,但是受限于篇幅,肯定會有部分知識需要數學老師脫離課本進行額外補充。但是,如今很多小學數學老師認為教材中所講的知識已經足夠,只是單調地對課本知識向學生進行解讀與傳授,認為只要將教材所含有的知識講解完成就算是完成了教學設計的全過程,這種缺乏補充課外知識的觀念顯然是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
2.對新課程教學設計的認識不足。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始終關注學生發展的全過程,不斷更新固有知識,在教學設計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索創新科學的與時俱進的教學設計方法。但是,現在很多老師經過幾年的數學教學積累后,就失去了對數學教學的激情與創新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同時,對新課程的知識缺乏深入的了解,很多老師將傳統的備課與新課程教學設計等同看待,認為教學設計只是一個形式,真正的教學在于隨機應變能力,諸如此類的觀念使得小學數學老師對教學設計存在各方面的誤解。另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存在失衡的問題,很多小學老師對教學設計的理論理解較為透徹,但是將教學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的能力不強;還有一些小學老師教學設計的方法較為合理,但是缺乏必要的教學理論做指導,使得教學設計的方式方法較為單一,數學教學設計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
3.教學設計前的分析不夠,致使教學目標定位失準。學生學習的需求分析、教學內容分析、系統學習的體系分析是教學設計前需要教師考量的幾個方面。教學設計前的分析到位、針對性強才能與教學的目標保持一致,才能使教學設計滿足教學目標的發展需要。但是,實際教學中有些老師缺乏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認識,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汲取知識的能力把握不足,忽略了對學生的差異性分析,影響了教學設計的成效。
二、對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小學數學教師師資力量欠缺。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的師資力量明顯欠缺,在很多鄉鎮小學,一位數學老師往往負責幾個班的數學教學,有的還需要跨年級教學,有的數學教師在教學的同時兼任班級的班主任,這樣的情況使得小學數學教師沒有足夠的精力與時間去精心設計教學課程。另外,在一些師資力量較為匱乏的地區,一位老師兼任其他科目的教學任務,如數學老師兼顧地理教學,此類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老師的教學精力與教學注意力,加之有些高年級的知識對專業化的要求更高,由于師資力量的欠缺,老師在教學中會有意無意地有所偏差。
2.對教學設計的管理流于表面化。小學對教學設計的管理對于數學老師來說也有很大的影響,很多學校對教學設計的管理主要是對教師備課的情況進行檢查,且檢查的標準沒有明確,往往是以老師備課的數量多少作為評判其教學設計質量高低的標準,這種以數量作為參考的管理方式會使老師傾向于抄厚厚的教學備課內容敷衍了事,而不是真真切切地將教學設計融于教學的過程中,這種表象化的管理方式會使教學設計流于形式化而無法真正貫徹到教學中。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9―0063―01
教學設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為教學活動制定藍圖的過程。通過教學設計,教師可以對教學活動的基本過程有個整體的把握,可以根據教學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對象的特點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實施可行的評價方案,從而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新課程理念對高中數學教學設計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在此提出幾點看法,以便和同行探討。
一、數學教學設計要將數學的文化價值滲透其中
高中數學教學內容的設計,應當形式多樣,要注意新理念、新內容在高中數學教學設計中的特殊處理。例如,算法是新課標新增加的內容,與原有的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并且與實際問題的聯系也非常密切。因此,教學設計中應將算法初步知識與函數、數列、三角、概率、實際問題等知識點進行整合。這樣既符合高考試題命制的新“靚”點,可以從學科的整體高度和思維價值的高度考慮問題,可以揭示數學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又可以使教學達到必要的深度。同時,教學設計素材的選取,要注意突出算法的思想,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經歷回顧模仿、探索、程序框圖設計、發現、操作等過程,體會算法思想的本質,而不應將算法內容單純處理成程序語言的學習和程序設計。另外,教學素材的設計還要注意在能夠與算法結合的課程內容中,融入用算法解決問題的練習,不斷加深學生對算法的認識。
二、數學教學設計要注重創設問題情境時的取材
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學素材的選取首先要有助于反映相應數學內容的本質,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和理解,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決不能因為形式而創設。在教學設計中,創設問題情境應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與其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素材,展現數學的概念、結論,體現數學的思想、方法,反映數學的應用,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教學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時,如,函數、空間觀念、向量、導數、統計、隨機觀念、算法、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等價變換、函數與方程等,要貫穿高中數學教學的始終,幫助學生逐步加深理解,同時還要重視運算、作圖、推理以及計算機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訓練,但應避免過于繁雜的訓練,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打好雙基,發展能力。
三、教學內容組織設計要循序漸進,其內容的呈現應關注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
教學內容組織設計要關注相關數學內容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全面地理解和認識數學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以加深學生對數學本質的理解。同時,教學設計要有發展性、前瞻性,不要因為課程內容被劃分成若干模塊,而忽視相關內容的聯系。數學教學設計中,應注意創設恰當的情境,從具體實例出發,展現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使學生能夠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經歷數學的發現和創造過程,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其內容的呈現應注意反映數學發展的規律,以及人們的認識規律,體現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原則。例如,在引入函數的一般概念時,教師應從學生已學過的具體函數(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和生活中常見的函數關系,抽象出一般函數的概念和性質,使學生逐步理解函數的概念。
關鍵詞:數學教學;以生為本;課堂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8-048-01
很多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往往僅以自己的經驗,甚至主觀臆斷來推測、揣摩學生數學學習的思維過程。反復實踐使我們認識到,離開了對學生的研究,教學設計往往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究其實質,是教師對學生數學學習思維過程缺乏必要、有效的研究。
在教學設計中,許多年輕教師不會問自己“學生可能會怎樣想”,而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武斷地認為“學生一定是這樣想的”。也有不少教師打心底里就不愿意去思考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煩”,為了解決這樣的煩惱,教師習慣于把教學問題切細、再切細,問題空間小了,學生就“只能這樣想”了。因此,要解決“一聽就懂,一做還是不會”的數學教學老問題,關鍵在于教師應善于設計富有挑戰性和思維空間的問題,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獨立探究、合作交流。
一、弄清“學生可能會怎樣想”,要分析“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
教學設計,首先要分析學生的生活經驗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利用一張圓形紙片,折一折,創造一個角。在課堂觀察過程中,我發現有一部分學生簡單對折一次就馬上舉手,認為自己“已經創造了兩個角”。遺憾的是,當時的我并沒有注意到這些學生的學習成果,反饋過程中只呈現了“對折兩次,產生一個角”這種正確的結果。課后反思時,我才注意到了這一問題。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學設計時,教師對“學生已有的生活中的角的概念”缺乏思考和了解。實際上,在建立角的數學概念前,學生心目中的角就是那個“尖尖的、戳人很疼”的東西,知道了這些,教師才能敏銳地意識到角的兩個基本特征——“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中,“兩條直直的邊”是數學概念和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差異所在。那么,在設計上述活動的同時,應該能夠預設到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并將之轉化為教學資源。
其次,還要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學習新知識的影響。如“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估算”教學設計時,教師不但要分析教材所提供的兩種估算方法,還需要思考:(1)面對“應該準備多少錢買票”這一問題,學生會主動選擇估算解決嗎?如果多數學生選擇用豎式精算,那么怎樣組織交流才能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2)學生會選擇“104×49≈100×50”這一新的估算方法嗎?如果多數學生用“四舍五入”法進行估算,教師又該怎樣引導。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上兩種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完全可能出現,因為這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只有把握學生的知識經驗,才能使教師的教學設計彰顯“以生為本”的思想,也才能使教師的教學引導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二、弄清“學生可能會怎樣想”,要分析“學生們會有哪些不同的想法”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很多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常常誤認為“自己的教學對象只有一位學生”,或者認為“只有一個層次的學生”。顯然這是錯誤的,也是教學設計的一個誤區。首先,教師教學的對象是幾十位有著獨特思維方式和思維起點的學生。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使他們面對相同問題會產生不同的想法,或正確,或錯誤,或全面,或片面。但這種差異就是教學中最好的教學資源,是合作交流的基礎。其次,幾十位不同學生的思維水平是可以分層把握的。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善于分層把握學生可能呈現的思維水平和思維結果,并將之轉化為生成性材料。
我在設計教學時,對學生探索可能生成的材料也覺得難以把握,于是組織了課前調查。我在從兩個四年級班級中隨機抽了一個小組(共23名學生),就上述學習任務進行測試,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我認識到解決這個問題,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水平:1、在正方形內任意涂一塊,這些學生僅知道“0.1比1小”;2、把正方形平均分為4份、9份或別的不同份數,涂其中的1份,這些學生不但知道“0.1比1小”,還知道了“0.1是幾份中的1份”,有了分數的意識;3、平均分成10份,涂其中的1份,這部分學生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認識到0.1和1/10之間的關系。
因此在數學教學改革中,關鍵的一環是要在課堂教學設計上大膽創新,科學合理地利用教材,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設計出能激活學生學習興趣的最適宜的教學方案,使課堂教學真正實現上述三個原則,使主體性教學更有實效。
一、在概念教學中要按照數學思維活動的順序設計教學過程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概念往往被作為數學教學的出發點,而定義又作為概念教學的出發點。這種順序恰與數學思維活動的順序相反。因為定義、定理、性質、公式、法則等都是思維的結果,并非思維的起點。
在拋物線的教學中,我們常常見到這樣的教學處理:由教師用事先準備好的小黑板、三角板、拉鎖、圖釘等畫出一小段“到定點與定直線距離相等的曲線”,讓學生觀察這段曲線后,就給拋物線下了定義。這種設計實質上仍然是以拋物線的定義為教學的起點,并未真正指出拋物線這一概念產生的背景,回避了最關鍵、最本質、對學生最有啟發性的問題:如何想到畫出的一小段曲線就是拋物線?這種設計實際上是舍棄了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等被發現、歸納、概括的環節,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很難進行有意義的數學學習的。同時,這樣的教學過程也使學生原有二次函數圖像的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無法產生充分的相互作用,增大了教學的難度,學生的思維過程也難以充分展開。
數學教學本質上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作為數學活動,應該暴露概念的產生及公式、法則、定理被發現的思維過程。
拋物線的定義及標準方程首先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直尺、圓規采用幾何畫法,畫出一條到定點F和定直線L距離相等的點構成的曲線,然后讓學生觀察,當學生說出這條曲線像拋物線后,提出問題:“你能否證明這條曲線是拋物線?”引導學生通過建立適當的直角坐標系,求出曲線方程Y=■x2(其中P為F點到直線L的距離),由二次函數的知識,可知這條曲線的的確確是拋物線。這時請學生自己試著給拋物線下定義。教師把學生導出的方程變形為x2=2Py2,指出這是頂點在原點、焦點在Y軸正半軸、開口向上的拋物線的標準方程,接著學生輕而易舉地從原有的認知結構出發,得出了頂點在原點、焦點在y軸負半軸、開口向下的拋物線的標準方程為x2=-2py2,進而又類比推出了頂點在原點、焦點在X軸上的拋物線的標準方程為y2=2PX和y2=-2PX。
在這個課例中由于學生直接參與了“下定義”的過程,使定義變得鮮明、生動,具有厚實的“群眾基礎”和“思想基礎”,使定義教學真正變成了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環節。
二、注重用發現法的教學思想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教材中現成的知識內容,特別是一些重要的定義、定理、公式、法則等,雖然都是前人早已發現了的真理,但如若僅僅照搬課本中的結論,而不去暴露結論的探索過程,或缺乏必要的引申與創新,不給學生提供再發現的機會和條件,那么這樣的教學充其量是“照葫蘆畫瓢”。學生只是機械地接受、生硬地套用,它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不利于學生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而發現法教學,一改“滿堂灌”的傳統,教學中內涵了學生主動發現的過程,在啟發學生再發現、培養和提高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方面都能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
發現法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精神。
三、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出發,設計教學過程
所謂認知結構,就是學生頭腦里的知識結構,它包括兩方面的涵義:一方面是客觀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是每個人主觀的對知識的認識結構。換句話說,認知結構就是學習者主觀對客觀知識結構的一種認識的結果。
所謂原認知結構,是相對于新學習的知識而言的,它指的是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認知結構。學生學習新知識時必須具有與新學習的知識有一定關系的原認知結構。奧蘇伯爾認為:“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說,學生具有的原知識結構的狀況是影響學生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出發,要明了學生已學過了哪些與新課有關聯的知識,并設法利用化歸、類比、歸納等科學的思維方法,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找出他們聯系的關節點(即聯結點),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使學生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與新知識之間產生充分的相互作用,突破難點,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新的知識。
在平面解析幾何教學中,定比分點坐標公式的教學歷來是一大難點。一是這部分內容在解析幾何中獨成一節,與前后都互不關聯,不易找到引入的突破口。二是定比分點公式的證明比較復雜,它是借助直角坐標系、有向線段、相似比、相似三角形的知識來求解的,圖形復雜,講解起來困難,往往是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仍然是似懂非懂。于是有的教師干脆砍去了定比分點公式的證明,把教學要求降低到“記住公式,會用就行了”,我們認為這樣做是與主體性教學相違背的。那么這一課如何實施主體性教學呢?經過思索、研究,我們可以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找到與定比分點公式相關的知識,那就是向量、向量的坐標、向量的相等以及中點坐標公式。經過類比,不難發現我們要證明的定比分點坐標公式只不過是中點坐標公式的推廣罷了。學生既然能用向量的坐標、向量相等的條件來證明中點坐標公式,為什么不能用同樣的方法證明定比分點坐標公式呢?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A-0050-01
雖然素質教育的口號已經喊了很久, 但是應試教育依舊影響著新時期的教學,一些傳統的教學觀念仍束縛著部分教師的思維。為了讓學生得到高分,很多老師依然把重心放在給孩子傳授現成的結論和方法上。他們的課堂常常呈現的是這樣一幅畫面:教師講得唾沫橫飛,機械地傳授著知識;學生只會簡單地模仿,嚴重缺失探索、創新的技能。學生處于被動狀態,沒有想學的激情,有的只是漸漸滋生出來的厭學情緒。理想課堂的展現離不開教師對教學設計的精心準備,而教學設計的精心準備離不開生活。
一、關注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在我校的課題研究中,我們做了一個問卷調查:“教師是否關注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居然有半數的老師選擇了“否”,他們關注的是數學知識和一些題目的解題技巧,而他們的學生在知識考察時似乎不差,但在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就明顯差了很多。這些老師的教學顯然無法達成“數學過程生活化”的課程理念的要求。我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努力將生活中鮮活的題材引入課堂,創設出新的數學問題,學生在倍感親切的同時也產生了非常強烈的學習需求。
如在教學《年、月、日》時,為了凸顯閏年和平年的二月不同,我把2011年的年歷貼到了黑板上,并告訴學生:2008年的2月29日我去了北京看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高高升起了,2011年的同一天我還想去北京,誰能幫我在年歷上做個備忘嗎?開始時學生個個大聲嚷嚷:“能!”我不置可否,讓他們到黑板上來圈出這一天。一個學生不行,再叫其他學生。當學生質疑這個2011年的年歷是否存在印刷錯誤時,我開始了閏年和平年的教學,他們個個聽得認真,也牢牢地掌握了這個知識點。我認為這樣精心的設計要勝過上百次的說教。
再如教學《認識厘米》時,我首先準備了實物幫助學生建構1厘米的長度觀念:田字格的邊長、食指的寬等。然后讓學生去測量自己身邊物體的長度,如橡皮的長、寬、高,課桌的寬等。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本領,又為以后的估算奠定了基礎。
二、關注生活素材與學生興趣的關聯
在平時的教學中, 我把生活中孩子比較感興趣的素材融入我的數學課堂。如:生活中的故事、有趣的游戲、精彩的表演等。在教學低年級數學《比一比》中,在課堂開始,我講了生活中的一個故事:“五一”勞動節,小明的媽媽帶小明的哥哥和小明去揚州瘦西湖看風景。小明身高是119厘米,小明的哥哥由于腳扭傷了坐在輪椅上,他坐著輪椅和小明一樣高。旅游區規定身高不足120厘米的小孩不需要買票,你們說小明的媽媽應該買幾張票才能進去游玩呢?我的故事才講完,孩子們就紛紛表明了自己的觀點,有說買一張的,有說買兩張的。我讓孩子們說出各自的理由。認為該買一張票的同學強調“一樣高”三個字和旅游區的規定;認為該買兩張票的孩子中居然有人走上講臺表演起來,并要求我演小明的哥哥,讓我坐下再站起來。既然坐著和弟弟一樣高,說明哥哥比弟弟高多了,所以媽媽應該買兩張門票。在這組學生表演之后,學生輕松掌握了比高矮的方法。一個小小的故事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也讓他們輕松掌握了相關方法。
三、關注生活實踐與數學體驗的融合
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去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從剪紅雙喜開始了本課的教學。在操作中,學生初步感知了對稱圖形的特點。接著我又安排了“火眼金睛”的實踐活動:課件出示各種各樣的圖形,讓學生去尋找哪些是對稱圖形。在尋找、爭辯的過程中,既鞏固了學生對對稱圖形的認識,也讓他們深切感受到生活中對稱無處不在。在學生充分了解了對稱圖形的特點后,我安排了欣賞活動,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生活的美。下課時,我讓孩子們回家后自己設計一個對稱圖形,并從中選擇最漂亮的拿到班級畫廊里展示。如此巧妙地把課內引申到課外,在發揮學生想象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情境;創設途徑
在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教師的職責在于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教學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積極從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痹谕粋€課程標準下,衍生出許多不同版本的新教材,但每一版新教材,在理念、體系、形式和內容等方面,新教材和舊教材相比都有了巨大的轉變,體現了時展的要求和素質教育的宗旨。與此同時給我們廣大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工作在一線的數學教師如何深刻理解新課標,認真鉆研新教材,結合自己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合理進行初中數學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效率呢?下面我來談談自己在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增強課堂學習效果
我在新授“平方差公式”一節中,一上課,我便向學生提出該堂課的三個學習目標,也就是學習卡上的三個部分:1、了解公式的幾種推導方法;2、熟練掌握公式的結構特征;3、熟練運用公式簡化運算。這樣,上課開始學生心里便有了數,這節課我如果把這三個問題解決了,那我就達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事實上,一節課的學習內容,在學習能力尚未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學生是沒有能力自己定出學習目標的,當然更無法確定學習的重點,如沒有給學生制定學習目標,學生在學習時就沒有目的,沒有重點,更談不上通過學習達到預定的目標了。因此,為了使學生學習時有一定的目的性,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必須給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
二、情境引入,貼近生活,增強趣味,提高學習興趣
我在新授“平方差公式”一節是這樣引入的:用影片描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狡猾的莊園主,把一塊邊長為X的正方形土地租給老實巴交的張老漢種植,一年后,莊主對老漢說:“我把這塊地一邊增加5米,另一邊減少5米繼續租給你,你也沒吃虧,如何?”老漢一聽,覺得是沒吃虧,就答應了,回到家中,就把這事跟鄰居講了,鄰居卻嘆了口氣,告訴他說:“你吃虧了!”老漢很吃驚,聰明的同學們,你們認為老漢有沒有吃虧呢?為什么?這樣引入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很順利的導入新課。數學“源于現實,寓于現實,高于現實”,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因此,在新課引人時,注意把知識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精心設問,一方面是學生關心的話題,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使學生迫切想知道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而趣味性的知識總能吸引人,趣味性的問題總能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探究和深層次的思考。在新課引人時,多為學生提供一些數學史或其它有趣的知識,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三、巧編習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我在新授“平方差公式”一節中,為了使學生熟練掌握公式的結構特征,自己編了一組變式訓練題:填空
①(____+____)(2a - 3b)= 4a 2 -9b 2 ② (0.2p+____)( ____-0.3q)=0.04p 2-____
③ (2+____)(____-2)=9x 4 - 4____ ④ (____+ ____ )(____- ____ )=49s 2 - 64t 2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上傳統的習題,可以使學生掌握熟練的解題技能,但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數學教師還應當適當編設一些課堂練習題。(1)改編教材上的習題,使之一題多變,一題多解。(2)設計開放題(題目的條件不充分,結論有多種性)例如:上面第4題就是一道很好的開放題,它對掌握公式的結構特征起了一定的指導作用。以上兩種題目需要學生通過多向度立體思維選擇信息,全方位觀察思考,運用多種知識來重組解答,無疑對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事實上,充滿思考性的練習題即使學生沒能完全正確解答出來,也能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去編設習題,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思考、分析的積極性,也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四、重視課堂教學形式,寓教于樂
為了讓學生熟練掌握公式的結構特征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游戲:讓學生在兩分鐘內出兩道能用平方差公式計算的題目,然后同桌交換完成,再交換回來進行批改,看誰出的題目最好,評出優勝者。另外為了讓學生熟練運用公式進行計算,采用了搶答和分組競賽的形式,在規定時間4分鐘之內,看哪個小組完成的題目最多,計算最準確,并評出優勝組。然后組內采用一幫一、手把手的方式將練習得到進一步鞏固。最后以小測試形式在規定3分鐘內完成兩道題,看哪個組總分最高,評出最佳團隊。教師就教學內容精心設置支架,巧妙地將學習目標任務置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有效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使其學習的內部動機從好奇逐步升華為興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鬃铀裕褐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只有“好之”才能樂在其中,達到樂的境界。而游戲活動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因此,應將知識游戲活動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這樣一定能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