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6 18:01: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農業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管理層認識不足
在農村的管理層中,很多人認為對于農村實行經營管理是沒有必要的,認為農村的發展只要依照現有發展套路進行即可,并沒有將農業的發展放到一個變化的大環境中進行考量,也缺乏對于農業突破發展線路的相關探索,且認為有關財務透明體制、減少農民生活負擔等措施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因此導致了管理層的經營管理工作進行散漫,被動性強,也阻礙了農業的創新發展。
1.2相關體制不健全
農村經營管理模式涵蓋的工作范圍主要為農村財務審核、農民負擔監督、農村土地承辦等,工作議程設置十分復雜。雖然如此,我國當前有關農村經營管理的管理法規和相關體制卻處于嚴重不健全狀態,不能實現對于農村經營管理的有效監督,也沒有適當的懲罰措施對不合理經營管理模式進行相應處置。獎罰體制的缺失造成了經營管理的主動性較弱,也就很難使農業實現突破性發展。
1.3土地經營規模不大
農民收益增長慢目前,農民的土地經營規模相對較小,很難實現大規模的經營管理,也就不容易實現對于農業項目的創新實踐,一些大型機械無法在小規模的土地上進行作業,由此導致了農民的土地經營積極性較弱,農民收益低,田間勞動量投入較大的不合理發展狀況。長此以往,農業的發展便有可能在這種不良循環中走向停滯,最終阻礙我國農業發展的整體態勢。
1.4農村勞動力科技水平比較低
當前,城市中普遍存在“民工潮”現象,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我國農村地區的勞動力質量較低,具體體現在勞動力老齡化嚴重以及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因此,農民對于與農業相關的科技的接受能力較弱,很難實現對于機械化設施的操作,加之對一些科學的種植栽培技術的接受程度有限,導致了農村農業的發展處于低水平狀態。
2完善農村經營管理的對策
2.1加大對農民的農業知識教育
針對我國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狀況,要想實現農村農業的快速創新發展,首先就要對農民實現農業知識教育,使農民掌握農業的相關知識,以指導他們科學、高效地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國家可以選派相關的農業技術人員,深入農村對農民進行農業知識教育,教育的方式選擇應符合農民的信息接收習慣,把科技性知識轉化成簡單易懂的語言,以方便農民對于知識學習的有效性。在進行農業知識培訓時,培訓員要充分調動起農民積極性,鼓勵農民對于不懂的問題進行詢問,以激發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活動的主動性,有利于我國農業的創新性發展。
2.2注重信息化的發展
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經營管理信息化發展較緩慢,這也就阻礙了信息的透明度以及管理層與農民的有效溝通,長期如此,則易引起積攢管理層與農民間的矛盾,不利于農業的發展。因此,農村的經營管理要尤其注意信息化的發展。一是要做好整體的規劃,基于本地區的農業發展狀況以及農民的合理要求制定相關條例,并及時將決策信息告知農民,實現信息的透明化;二是農村管理層應加快本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廣播、有線電視以及網絡的暢通可以有效解決信息傳達度的問題,因此,要想實現信息化發展,就要完善不同的信息傳播路徑建設,使相關決策能夠快速、準確傳達到農民耳中,避免農民由于信息獲取缺失對農業生產活動造成負面影響;三是經營管理部門應建立相應的信息反饋機制,能夠與農民之間形成有效的互動溝通,及時知曉農民的需求,了解農民對于當前所執行的相關決策的態度,以知道決策層制定出更加符合農民需求的決策,便于對農業生產實現有效經營管理,最終整體推動我國的農業發展進程。
3結語
論文關鍵詞:資源富集區,以工促農,定邊縣
一、引言
定邊縣地處陜西省西北部,是典型的資源富集地區:其所處的陜甘寧氣田是我國最大的陸上整裝氣田,已探明儲量2300億立方米;縣境內油區儲藏面積80平方公里,儲量近1億噸,已探明具有開采價值的三塊油田總儲量2500萬噸;此外,原鹽、無明粉、粉洗清鹽、碘鹽、芒銷、硫酸鎂、氯化鎂、粘膠土的儲量也很豐富。
改革開放以來,該縣國民經濟保持較快增長,自1978年以來工農業總產值的年平均增長額為20264.52萬元,平均增速為39.6%。據統計,1978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為5057萬元,其中,工業生產總值2032萬元,占地區工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0.2%,而農業生產總值3025萬元,在地區工農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超過一半,達到59.8%;2008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136.9913億元,其中,工業生產總值124.2381億元,占地區工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0.7%,而農業生產總值為12.7532億元,只占地區工農業生產總值的9.3%。顯然,工業產值和農業產值的相對比例發生了巨大變化,由1978年的40.2:50.8變為2008年的90.7:9.3。綜上,在工業迅速增長的帶動下,農業雖然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農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明顯大幅下降。
農村經濟增長問題一直受到國內外經濟學家的關注。18世紀以來,國外出現了諸多有關農村經濟增長的理論,其中主要有:1、以格雷格、哈羅德、英尼斯、赫拉·名特等人為代表的農業資源開發增長理論,他們認為:從歷史來看,耕地和牧場的擴大是增加農業生產的主要途徑,自然資源的不斷開發是農業增長的主要源泉;2、土壤肥力的保持理論,其基本觀點為:有三個方面可以大力促進農村經濟增長:一是在農業中發展一套可以綜合利用土地的勞動密集型的作物種植制度,二是強調有機肥的生產和利用,三是強調發展更有效地利用土地和水資源的物質設施;3、研究地理位置對農村經濟增長影響的農業發展的區位理論等。在我國,對農村經濟增長因素較早進行分析的是朱希剛。他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為主,測算我國“九五”期間農業技術進步貢獻份額。王偉、趙艷娟則在理論上分析了投資、消費、出口、科技進步等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影響。吳方衛把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因素歸為耕地、農業資本投入、農產品市場化程度、農業勞動力投入、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等五個因素,比較系統的考察了建國后我國農業發展的情況。但是只有學者討論資源富集地區工業產值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定邊縣為切入點進行研究的更是少之有少。
1978年以來農業統計方法和統計數據已經相當完善,并且1978年以后定邊縣油氣資源得到大力開采,工農村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此,本文選取1978年以來的時間序列數據和2008年的截面數據,通過工業總產值對農業總產值、農民人均純收入、糧食總產量等3個指標的計算分析,揭示改革開放以來定邊縣工農村經濟發展的進程及現狀、工業增長對農業發展的影響,進而提出一些促進資源富集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二、農村經濟各指標對工業總產值的實證分析
(一)農村經濟各指標對工業總產值的短期效應回歸分析
表1各指標對工業總產值的回歸結果
農業總產值
農民人均純收入
糧食總產量
常數
15765.547(4.116 )
748.397(4.931 )
97620.196(6.114 )
工業總產值
0.104(11.627 )
0.002(6.371 )
0.133(3.571 )
R值
0.958
0.879
0.718
R 值
0.918
0.772
0.515
修正后的R 值
0.912
0.753
0.475
標準差
11984.564
474.934
49965.697
F值
135.193
摘 要 通過各種渠道開發農業地方文獻,把分散在不同類型出版物中、不同藏書范圍內的云南農業文獻,予以集中,加以揭示、報導。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藏書體系、目錄體系和計算機檢索體系,有效地為云南農業發展服務。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氣候類型多樣,決定了我國農業、畜牧業的多樣性和地域性。我省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在我省的國民經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我省地處西南邊疆,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其特殊的地貌地勢及獨特的“ 體氣候”,具有多種農業資源,形成了以糧食作物為主體的煙、蔗、茶、油、蠶、蔬菜、水果、藥材、橡膠和花卉等為骨干的生產格局。畜牧也具有種類多、數量大等特點。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對農業信息都有著迫切的需求。怎樣從本省實際出發,發揮本省資源優勢,為農業發展和經濟建設服務。幾年來我們根據我省農業的特點,通過各種渠道積極開發云南農業地方文獻資源,發掘云南農業地方文獻資源的潛在價值,從而滿足我省農業發展對情報信息的需求。
1、云南農業地方文獻的征訂
首先把冠有“云南”字樣的農業期刊訂齊,如云南農業科技,云南植物研究,云南畜牧獸醫,云南煙草等。對綜合性農業期刊和專業性農業期刊也盡量訂齊,并與全國300多家農業院校、農科院、各地州農科所建立了資料交換關系,這樣我館每年通過郵訂、內訂、交換等渠道征訂的農業科技期刊近600種。通過《全國新書目》、《科技新書目》及新華書店、出版社的征訂目錄訂購有關云南農業的圖書,中國農業年鑒、云南年鑒、云南統計年鑒、云南經濟年鑒等每年必訂,以保持其連續性。對出席有關農業方面學術會議的教師和科研人員帶回的各種會議論文以內部資料形式進行收藏。對我校教師、科研人員撰寫的專著、發表的論文進行專門收集。通過多年的努力我館的農業文獻特別是農業地方文獻已初具規模,自成體系,不僅豐富了館藏,而且己成為云南農業文獻的中心,除為我校廣大師生服務外,還為省農科院、林科院、西南林學院,省煙草研究所、省情報所、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動物所等單位提供了大量的情報信息服務。
2、加強農業地方文獻的科學管理,充分揭示館藏
2.1有針對性的把分散在上百種期刊中的云南農業文獻有效的提供給讀者是我館文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從 1979年開始我館定期從新到期刊中搜集農業科技文獻,共編纂館藏農業科技資料目錄21期。
目錄以題錄的形式展現給讀者,主要內容為生物科學和農業科學,農業科學中又分為農業基礎、植保、農作物、園藝、畜牧獸醫。每期報導文獻600余條,共報導文獻近13000條。同時根據云南農業發展的狀況和我校學科專業的設置情況編纂了館藏農業專題科技資料目錄11冊,共報導文獻7758條。專題目錄報導的文獻更具有針對性,如煙草行業是我省的支柱產業,每年我省和我校的科研課題中都有多項以煙草研究為對象的課題。為適應煙草科學的發展,我校成立了煙草研究所,開發了煙草專業,為滿足師生對煙草文獻的需求,我們編寫了煙草專題目錄三期共報導文獻2265條。
2.2為了發揮我館云南農業地方文獻的優勢,更好地為我省農業服務,199l年我們進行了館藏《云南地方農業科技文獻專題目錄》的編纂,本專題共分為中文圖書、農學、植保、園藝、畜牧獸醫5個部分,搜集年代從1979—199l年。中文圖書部分共搜集文獻300余條,分散在近百種圖書中,這些圖書除專業性和綜合性農業圖書外有還有各種年鑒、省情、市情、云南農業地理、氣候統計資料、各地、縣、市農業志,有中國近代農業史,民國時期墾殖資料,還有日本人寫的《始于云南而延及老撾泰國的稻米之路》。這些圖書是研究云南農業的重要歷史資料,其余四部分共報導文獻2889條,其主要文獻源為云南農業大學學報、云南農業科技、云南農業、云南植物研究、云南煙草、云南茶葉、云南畜牧獸醫等。專門云南農業期刊中的文獻占70%,其余30%分散在近百種其他農業期刊、會議論文、學位論文、內部資料中。這套目錄我們除分發到我校各院、系、研究所外,還寄往全省各地州農科所,對到我校成人教育學院學習的我省各級農業領導干部,我們也為他們提供目錄。根據目錄所提供的信息我校讀者在較短時間內就可以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獻,校外讀者也多次來函索取原文。
3、《數據庫》——地方文獻開發的現代化手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現代化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為了展示我校建校以來教學、科研成果及學校發展概貌,學校決定進行《云南農業大學科技論文、專著、成果、專利數據庫》(以下簡稱《農大庫》)的建庫工作。我校于1938年建校至今已六十周年,經歷了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半個多世紀以來學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給學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各頂科研成果的完成、專利的申報,為云南農業發展作出了貢獻,大量農業專著的出版和科技論文的發表充分反映了我校在云南農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反映了我校教學科研的水平和實力?!掇r大庫》已收集(到目前為止)我校作者在各個時期各種刊物上發表的論文2200多篇,專著(含公開出版的教材及校內自編教材)278部,參加各種學術會議交流的論文300余篇,獲各種獎勵的科研成果368項,已被批準專利16項。
《農大庫》設有多個字段,各字段均為檢索入口,同時具有增刪、排序、統計、制表等功能。由于我校的各項科研成果都是以云南農業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和專著也是反映云南農業現狀和科學實驗的,所以《農大庫》也應該是云南農業地方文獻的一種形式。《農大庫》的建立除可以為教師、科研人員提供科研信息外,還可以為學校領導的科學決策和科研部門部署工作提供依據。為人事部門選拔干部、考核晉升教師提供參考??梢园l揮我校農業文獻和農業人才的優勢,在支農和扶貧中挑選合適人才為農民解決實際問題,做到人盡其用。同時還可以作為校史的內容對新生進行入學教育,使他們了解學校的發展歷史,樹立起熱愛學校,熱愛專業的思想,是學校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之一。
4 、結束語
關鍵詞:農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欄目內容策劃;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11-0123-02
目前有一種思維定勢,似乎名學報只能出在名校,這是有害的誤解,扼殺了許多學報的創造精神。事實是普通農業院校學報,只要充分發揚編輯的創造精神,能動地挖掘和發揮自己的優勢,肯定可以逐漸辦出自己的特色。“辦學報就是辦學?!?,而欄目是學報的骨架,應致力于提高學報的學術質量,發揮它與學校學科建設的互動作用,使農業院校學報真正體現出“辦學?!钡淖谥肌T谧匀豢茖W氛圍濃厚的農業院校,如果只關注科學,忽視人文,會讓師生的視野變得狹隘。打個比方,科學好比河岸邊的樹,人文好比水里樹的倒影,如果只知道有岸上的樹,而不知道有水里樹的倒影,由此做出來的價值判斷很可能是簡單、片面和單一的價值判斷。故農業院校學報社科版作為綜合性期刊,內容豐富多樣,但萬變不離其宗,始終肩負傳播人文思想,弘揚人文精神的使命,應該持續關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進展,展示最新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研究成果,特別是和農業發展息息相關的人文知識。
一、文史哲類欄目內容策劃存在的問題
目前,農業院校學報社科版適應時展,不斷更新編輯理念,整合多種媒體,積極探索各自的特色發展之路,但是在欄目內容策劃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文史哲類欄目內容龐雜,缺少針對性。農業院校學報社科版大多設有文史哲類的欄目,雖然發稿數量有所控制,但欄目一直保留,刊發的文章涉及多個人文學科,五花八門,包羅萬象,可謂“大雜燴”,其大多沒有針對農業院校自身的特點、現實和農業學科發展進程去組織來稿,也沒有對文史哲類欄目進行統一策劃,沒有有效的約稿機制,大多刊發的是自然來稿,缺少涉及農業發展的相關文章,如農史、農法、農業信息推廣傳播等。
其次,文史哲類欄目重視程度低,發文質量普通偏低,缺乏高質量稿件。農業院校學報社科版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農業經濟管理類稿件上,像有些農業院校學報社科版在綜合性期刊競爭中處于劣勢,無法進入核心期刊隊伍,為了迅速進入核心期刊行列,往往另辟捷徑,想盡辦法,不再刊發文史哲類稿件,去掉文史哲類欄目,只保留農林經濟相關欄目,整個學報內容全是農林經濟管理的文章,已經演變成了專業性期刊,瞄準核心期刊農業經濟分類,認為這樣可以迅捷地進入核心行列,和學報社科版的綜合性定位越離越遠,文史哲類欄目越來越邊緣化,有些甚至處于湊版面的目的不得不刊發文史哲類文章,稿件質量可見一斑。
再次,文史哲類欄目策劃缺少創意,缺乏持續性。創出品牌的欄目往往離不開強有力的、富有創意的策劃,好的策劃是欄目成功的先導,現在農業院校學報社科版雖然開設文史哲類欄目,但沒有認真研究欄目,缺少富有創意的策劃,從欄目名稱的確立到欄目內容的界定再到欄目在整個期刊中的定位和創辦的目的都是模糊不清的,這樣辦欄目很難出精品,也吸引不了讀者的關注,有時隨著自然來稿量的降低甚至出現暫停欄目或者隔期再出的問題,沒有持續的辦欄目的動力,自然無法達到形成精品欄目的目的。
最后,文史哲類欄目編輯素質亟待提高,缺少創新能力。編輯素質的高低與否是辦好一本期刊的關鍵。編輯素質高,掌握較高的編輯技能和豐富的知識積累有助于其在眾多的來稿中發現高質量的文章,提升刊物質量和影響力。當前,網絡媒體高度發達,編輯應緊跟時代要求,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積極探索欄目創新思路,創造品牌欄目,研究如何運用多種媒體手段去提高刊物質量和擴大刊物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但是很多編輯疲于應付日常事務,不關心業界發展動態和最新進展,縮在自己狹小的空間,閉門造車,不了解文史哲類研究的最新方向,自然刊發的稿件質量也是堪憂。
二、文史哲類欄目內容策劃具體定位
人文是什么呢?簡單的說就是“文”“史”“哲”幾個大方向。農業院校學報哲學令人們的視野與思維開闊??茖W要求專業性,哲學則鼓勵綜合性。對人類充分性和完整性的認識恰恰是科技工作者忽略的東西。因此,農業院校學報社科版應關注哲學研究與發展動態。當前所處的社會,尤其是近些年來的社會現狀,價值觀多元混亂,好似處在一個歷史的迷宮里。農業院校社科學報可以通過設立哲學類欄目重點關注哲學研究,引導農業大學里從事自然科學的師生多用哲學的眼光考察人生,認真思考行動背后的原則和理由。而對哲學經典的研究不是因為好奇新鮮,也不僅僅為推動文化多樣性,而是因為哲學可以使人們為自己的觀點辯護,以便采納更好的觀點,成為對社會更有用的人。龍應臺曾說,哲學就是,我在綠色的迷宮里找不到出路的時候,晚上降臨,星星出來了,我從迷宮里抬頭往上看,可以看到滿天的星斗;哲學,就是對于星斗的認識。如果你認識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宮,不為眼前障礙所惑,哲學就是你望著星空所發出來的天問。例如,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刊發清華大學張和合的論文《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主要內容的存疑與釋疑》,對劍橋大學出版《斐多篇》中關于靈魂問題的論述提出一些疑問并進行解讀,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哲學著作。
文學有很多所謂的“功能”,農業院校學報社科版文史哲欄目選擇的是一種最重要的,即:德文有一個說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這就是文學語言最重要、最實質和最核心的一個作用。農業院校社科學報選擇“文”是因為文學語言使人們看見現實背面更貼近生活本質的一種現實,在這種現實里,既有深刻的理性,更有人們對“美”的體悟。美,也是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例如,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刊發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漢英移就的心理動因與修辭效應》探討“移就”這一特殊的、超乎常規的語言現象,并指出恰當使用“移就”修辭格,增加了語言的情趣,增強了描述的形象性,創造出奇妙的意境,增強了作品的吸引力,具有廣闊的運用前景。遼寧省教育廳高等學??蒲许椖砍晒洞筮B城市國際化語言環境建設思考》指出大連城市國際化語言環境建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切實對策,研究城市語言環境建設是一個新的課題,具有創新性??堑耐醵魅短拼娙死畎着c杜甫友誼關系辨正》,針對學術界在評價李白與杜甫友誼時始終存在的一些傳統偏見,對李、杜的友誼關系給予了新的界定與評價。另外,文化研究重點關注農村文化建設,對當前信息化、網絡化社會農村信息需求與傳播的最新動態給予關注,可以多組稿刊發有關鄉村傳播學研究論文。
歷史對于價值判斷的影響非常之大。對于任何東西、現象、問題、人、事件,如果不認識它的過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現在到底代表什么意義?不理解它的現在,又何從判斷它的未來?這是歷史的獨特價值所在。農業院校學報社科版對歷史的探索勢必要加強原典的研究,刊發用比較成熟的、參考系比較廣闊的眼光探究歷史的學術論文,特別是研究農業發展史的學術論文,如沈陽農業大學學報刊登吉林省“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成果《中國遼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動因》,鑒往知來,為當前農業發展提供有益借鑒。這對于高等農業院校從事自然科學研究工作的教師來說尤其重要。
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法治實踐中,法學研究尤其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梢詭椭藗兏玫卣J識和理解法的本質,有助于國家的立法活動,有助于法學教育和法制宣傳,有助于學習和借鑒外國的法律和法學的經驗。農業院校學報社科版應該重點刊發涉農法律研究論文,如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刊發了遼寧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課題成果《論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法律制度體系的完善》,分析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法律制度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完善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法律制度體系的建議。
三、結 語
其實,農業院校學報社科版文史哲類欄目涉獵文、史、哲、法等,要更進一步認識到,這些人文“學”到最后都有一個終極的關懷,即對“人”的關懷。脫離了對“人”的關懷,只能有人文知識,不能有人文素養。長期以來,在農業院校里教職員工人文素質的缺失,已經影響了廣大教職員工的科學文化整體素養的提高,因此,農業院校學報社科版應該通過長期的編輯實踐,探討人文社科優秀研究成果,不僅為擴大農業院校學報社科版在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術傳播與社會影響作出重要貢獻,也直接地推動教職員工的人文素質,強化了農業院校人文氛圍形成和文學品位提升,社會科學不斷浸透到自然科學的研究中,使教職員工的人文素養在教學、科研、生活各方面發揮作用,推動廣大作者、讀者和編者人文素質的逐步提升,不斷提高農業院校學報社科版在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術影響。
參考文獻:
[1] 張蘭,吳守鳳.欄目策劃:彰顯期刊的特色[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
[2] 陳北寧.理工類大學學報欄目策劃的約束條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4).
[3] 李艷.高校學報欄目策劃研究[J].中國出版,2009(z3).
[4] 吳天德.淺議學術期刊的欄目策劃與創新[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2(6).
[5] 焦薇縝.論高校學報特色欄目策劃的意義及作用[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4).
[6] 王樹槐.期刊欄目如何策劃成市場賣點[J].編輯之友,2015(6).
[關鍵詞]中國農業灌溉設施 設施設備現狀 制度分析
中圖分類號: S27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我國農業灌溉設施設備總體技術水平較低,老舊現象十分嚴重。
我國實行度,土地經營權歸農戶所有,而公共資源,例如,灌溉等都是由集體進行承包。由于灌溉工程具有公益性質,因此很多地區出現用戶無節制使用。比如,目前我國實行差別電價法,工業和農戶用電進行區別定價,部分農戶為了自身利益著想,通過使用公用灌溉設備進行自家水供給。其次,我國灌溉設施設備數量龐大,盡管我國采取政府投資,用戶自籌和社會籌集資金的辦法進行灌溉設施管理,但是灌溉設施的具有公益性質,社會資金大部分只為高利潤和高回報,對于公益性質的資金投入積極性不高。雖然,我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農村灌溉設施改造工程,但是面對全國龐大的灌溉設備基數也顯得力不從心。依靠農戶自籌方式,在農村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比較適用,在貧困山區和經濟不發達地區,溫飽尚沒有解決,根本無法進行灌溉設施改造,只能靠天吃飯。
2. 中國農業灌溉設施有效利用的制度建設
2.1做好農業灌溉設施國家層面結構性安排
我國農村灌溉設施有效利用的關鍵還是做好制度安排,從國家角度講,農村灌溉設施的利用率低主要是因為現行制度安排不合理。一是,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灌溉設施逐步退化,老化。部分人員認為,農村設施老化主要是投資不到位。投資不到位確實是灌溉設施老化的重要原因,但只是原因之一。農村灌溉設施老化現象應該是社會制度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成功的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工業發展的速度和受到的重視程度非常高,相比而下,農業發展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即使,后期國家重視到農業是經濟的基礎,要求以工帶農,但焦點在于通過工業制造向農業輸入現代設備,而不是重視基本農業設施。二是,農村灌溉屬于農村基礎設施,制約著農業發展的水平,但由于基礎性設施對農業發展制約性具有潛伏性,不宜察覺性,因此只有當農業遭遇災害時,基礎設施重要性才能體現出現,比如,去年的云南大旱,農村灌溉水平跟不上,導致農村受災嚴重。
2.2做好農村灌溉設施有效利用的管理制度
2.2.1做好農村灌溉設施交易成本管理
交易成本是經濟學上一種具有現代經濟意識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從經濟角度講,農村灌溉制度不能有效利用主要是成本和收益不均衡導致。做好農村灌溉設施交易成本管理,一是,要解決農村灌溉設施無限度使用。農村灌溉設施無限度使用的根本原因是,農村灌溉設施的用電費用較低,以及灌溉費用通過集體籌集,統一澆灌,因此,即使個別人偷偷利用也并沒有任何額外利益支付。因此,利用交易成本管理,實現灌溉交易成本與利用成本的同步增長。有利于解決無度使用。二是,交易成本管理有利于實現減少灌溉設備尋租現象。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電量費用實行工業和農業分開收費,工業用電價格比農業價格高,因此部分農村地區,個人私企通過私拉電線,尋租灌溉用電等方式,將工業用電按照農業用電收費。通過交易成本管理實現灌溉用電費用與工業用電費用統一是非常必要的。
2.2.2做好農村灌溉設施管理制度建設
農村灌溉設施管理還是具有集體化性質。農村灌溉管理市場化運作的條件還不健全。做好農村灌溉設施管理制度建設就必須堅持國退民進的管理方式。實現農村灌溉設施管理過程中使用國進民退的管理條件還不健全。部分專家認為,農村灌溉設施作為我國農業基礎設施,應該是以公益性為主,堅持國家所有,國家掌控,只有這樣,才能利用國家管理的巨大優勢,集中力量辦好這件事情,如果一旦在農村基礎設施中,使用集體化運作,很可能導致,基礎設施非法牟利現象。但是農業灌溉基礎設施只有市場才能解決龐雜的財政壓力,政府雖然控制著巨大的財政資金,但是分配到灌溉設備上畢竟有限,而市場條件可以將市場中的流動資金大規模流動,實現灌溉設施做快時間的升級。其次,要建立稅費制度。農村灌溉采用市場化運作,但是市場并不是萬能的,因此國家可以通過建立稅費制度,實現國家對灌溉設施調控的有效性。
2.3建立農村灌溉設施可持續發展制度
在農村灌溉設施中建立可持續發展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了目前國家各行業發展的趨勢,可持續發展要求行業發展過程中,首先要處理好現代人與后代人資源利用平等性關系,其次,要保持良好經濟發展的前提下,處理好經濟與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的關系;再次,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行業發展不僅僅要處理行業內部可持續發展問題,還要顧及行業與行業之間的關系,最后,針對,我國人口多,資源總量大,但人均資源占有量小的實際情況,實施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實現人口控制基礎上的,經濟發展可循環性的實現。二是,農村灌溉設施具有基礎性,公益性等性質。在農村灌溉設施改造,農村灌溉設施新建過程中,將可持續發展理論融入當中,有利于發揮農村灌溉設施基礎發揮;有利于通過預留性工程操作,實現未來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優化和創新。
2.4做好農民農業灌溉設施有效利用的觀念建設制度
建立農民農業灌溉設施有效利用的觀念建設是農業灌溉設施有效利用的必要條件。從意識角度來講,人的主觀能動性能反作用于實踐活動,良好的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推動實踐活動的發展。農村農民建立農業灌溉設施有效利用的觀念有三方面意義。一是,只有建立這種觀念,才能實現集體決策的有效性,通過集體決策推動,灌溉設施的發展。我國最基本的社會組織是村,因此,只有具備村集體意識,農村灌溉設施的有效利用才能得到應有的重視。二是,只有建立這種意識,才能樹立集體主義觀念,減少農村中偷電行為。農村農民的知識水平,法律意識較低,出于農民自身局限性,部分農民為了謀取更多利益,會發生偷盜電器設備,電線電纜等行為,影響灌溉設施的利用。
2.5 做好農業灌溉設施技術管理制度
做好農業灌溉設施技術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農業灌溉設施的有效利用關鍵還是要靠技術,進行設備的優化升級。從技術層面講,生產力決定著生產關系。因此,農業灌溉設施技術的發展制約著農村灌溉設施有效利用。當前,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國家科技水平具有相當強的科研實力,高校發展迅速,人才儲備雄厚,因此從技術角度來講,國家有能力建設灌溉設施技術研究,但是,在實現灌溉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總結語:
水資源短缺問題已經嚴重威脅農業發展,如何通過制度建設做好農村灌溉設施有效利用顯得非常緊迫和必要。中國農業灌溉設施有效利用的制度應該堅持以市場運作為基礎,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技術手段為保證。
[參考文獻]
1喬建寧;張新元;;農業引黃灌溉形勢分析及對策[A];中國水利學會2010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2于寶星;高文;;節能灌溉新模式——風力提水——一種新型的節能環保提水技術[A];“生態濟寧”優秀論文選編[C];2007年
3李國正;趙擁軍;蘇曉虹;;農業灌溉與河北省地下水資源超采[A];中國水利學會2008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4張永強;張偉;劉艷;;基于GPRS DTU的農業灌溉監控系統的研發[A];第六屆全國信息獲取與處理學術會議論文集(2)[C];2008年
論文關鍵詞:財政支農;農村社會保障
農業財政政策是國家財政通過分配和再分配手段促進解決“三農”問題一系列政策的總和。通過運用農業財政政策,為我國“三農”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財力支持。財政支農政策的存在不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重要性以適應現階段我國農業的發展。而現行的財政支持“三農”政策體系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應盡快建立完善的財政支農政策體系迫在眉睫。
一、我國財政支農政策的現狀分析
經過多年來的不斷調整、創新,一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適應,以推動農村全面小康建設和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農村改革、加快新農村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新型財政支持“三農”政策框架體系已經顯現,但該體系還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
一是財政農業絕對兩周增加,相對量趨于下降。表現在我國財政支農支出的比重呈現出下降、徘徊和增長緩慢的趨勢。二是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兩個主要方面:1.財政支持對象不合理;2.農業內部支持結構不合理。三是財政農業投入體制不完善。政府對農業的投資渠道較多,不同渠道的投資在使用方面、實施范圍、建設內容、項目安排等方面有相當程度的重復和交叉,造成重復投入等問題,這種投入體制使整體目標不明確,有限的資金無法形成合力。四是財政支農力度小一些。這必然造成地區發展不平衡,農民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影響到農業的均衡發展。
二、財政支農政策的完善
進一步完善財政支持“三農”政策,必須立足穩定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快促進農民收入增加這兩個主要目標,不僅要保持必要的支出增長幅度,體現公共財政資源分配向農村傾斜;而且要合理確定支出重點,優化支出結構,有效配囂公共財政資源。
(一)完善財政支農政策的展望
1.切實加大國家財政對“三農”投入的傾斜力度。
加強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建立公共財政與WTO框架相適應的農業支持政策體系,切實加大國家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
2.建立規范的支農資金管理機制。
積極推進支農資金的,積極創新財政支持和民辦公主的機制,規范和加強財政支農資金管理。
3.著力深化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
擴大“省直管縣”、“鄉財縣管”財政體制和方式改革試點范圍,完善縣鄉財政收入體系,加強縣鄉財政管理。
4.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現代稅收制度。
統一城鄉稅制的目標是:強化城鄉稅收協調,公平城鄉稅負,規范和統一城鄉稅收管理體制,徹底消除城鄉“二元”稅制結構,最終實現農業、農村、農民與工商業、城市居民適用稅制的完全統一。在稅收政策上體現對“三農”的扶持,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創造良好的水質環境,為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礎。 投入。
(二)完善財政支農政策的具體措施
1.穩定農業投入政策,多渠道增加農業投入。
各級財政對農業的投人,必須建立在用法律、法規進行制約的基礎上,切實做到依法投資,真正落實。同時,各級對農業的投資總額、投資方向、資金匹配額都應制定具體標準和辦法,以分清責任,強化對農業的投入。要積極利用政策作用,引導集體、農民和其他有關渠道增加對農業的投入。
2.改革農業補貼政策。
要建立健全農業補貼的政策法規,使財政對農業補貼成為一項長期穩定的制度。要改變目前國家對農業補貼絕對額逐年減少、相對數明顯下降的狀況,逐步增加對農業的補貼額度。
3.利用好財政貼息政策。
財政貼息作為一種特殊的財政補貼方式,是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相配合的一種形式,它既能彌補財政資金的不足,又能發揮銀行信貸資金的優勢,它是在市場基礎上維持有效率的農業需要。目前,我國的財政貼息只要用于政策性銀行的貸款貼息。但因為政策性銀行的資金是有限的,遠遠不能滿足全部政策性貸款的需要,故還有必要對一部分商業銀行的農業貸款進行貼息。財政通過貼息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更多地投資到農業上,以解決當前農業投資整體資金不夠的問題。但應注意的是,按照wI’o規則,財政貼息是屬于應予減讓的政策,這一數額不宜過大。
4.整合農業稅收政策。
要進一步推進農業稅費改革,建立新的農業稅制,然后做好新農業稅制試點的配套改革。
5.加強財政扶貧開發的力度。
首先以促進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為目標,加強對貧困農民的教育和培訓,提高就業能力。然后支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扶貧移民開發力度,支持貧困地區農產品加工、運銷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壯大,支持貧困人口教育和醫療衛生。
摘 要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自成立以來,一直經歷著不斷地調整,現階段更是處于轉型特殊期,作為集政策性、功能性、扶持性于一身的特殊金融機構,正面臨著發展過程中的困境和挑戰。
關鍵詞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困境 挑戰 政策性 體系
我國現有的包含各種正規和非正規金融并存的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作為向農村部門發展提供資金供應的主要機構體系,仍面臨著信貸資金供應不足、農村資金外流嚴重、農戶和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等的嚴峻挑戰。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我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應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進程中發揮著農村金融支柱和骨干作用。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正經歷著從傳統的政策性銀行向現代農業政策性銀行轉型的特殊時期。
目前,農業發展銀行已經改變了過去單一支持糧棉油購銷儲備業務局面,形成了以糧棉油收購信貸為主體,以農業產業化信貸為一翼,以農業和農村中長期為另一翼的“一體兩翼”的多方位、寬領域的支農格局。同時,農業發展銀行資金來源也適當拓寬,從2004年起開始市場化發債籌資,通過各種方式開展市場化籌資,其中金融債券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最主要的資金來源。此外,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還開展了國際結算、保險等中間業務。
但是,在這一特殊背景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其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諸多的矛盾與困境。
(1)職能定位不規范。農業發展銀行由原本只擁有政策性業務,但隨著重要農產品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其不斷擴大商業性盈利性業務,過于講究利潤指標。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邊界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農村強位弱勢對象支持、扶植的政策性導向功能的有效發揮。
(2)法律依據缺失。國外政策性金融機構都有獨立的法律依據,它們在政府支持的產業方向和范圍內獨立決策和經營,是自主決策,自主經營、自擔風險的獨立法人。而在我國,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立法迄今沒有出臺,現行金融法律、法規不能概括和解決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性質和定位問題,對農業政策性銀行運營管理、與政府和金融監管機構的關系、政府支持方式、監管模式等都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經營范圍,一直游離于專門立法之外,制約著政策性金融的健康發展。
(3)機構設置不合理。目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組織機構基本是按照行政區域設置的總行――分行制,機構末端大多數都止于縣市級,鄉鎮級別及以下的行政區域分支機構設置極少。這種營業機構設置成為與農戶、中小企業等發生業務聯系的障礙。這樣一來,由于機構缺失的問題,使其服務于“三農”的宗旨實現困難,嚴重制約著農業政策性金融功能的發揮。
(4)資金來源渠道單一。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子成立以來,除財政撥付的資本金外,其信貸資金來源渠道單一,主要向中央銀行借款。從04年以來,開始以市場化方式發行政策性金融債券,但市場化籌資成本高,農業發展銀行由于自身盈利能力較差,對資產經營管理不善,本身難以消化如何還本付息,又成了政策性銀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方面,目前農發行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屬于短期性的央行借款,但資金運用方面除很少一部分的正常庫存占用、正常結算資金占用等貸款屬于一年以內短期貸款外,其余700k以上的其他各項貸款,如超期庫存占用、陳化變質庫存占用及各類掛賬貸款基本上都屬于中長期貸款,絕大部分的短期資金來源被大量的中長期資產占用。另一方面,農發行以市場化方式發行債券所募集到的資金,主要用于扶植一些經濟效益低、投資周期長、數額巨大、資金回籠慢的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這就決定了其貸款占用的長期性“資金來源的短期性與貸款占用的長期性矛盾的存在造成了政策性銀行的支付困難,加大了其經營風險。
(5)業務范圍狹窄。農發行的主要業務是支持糧棉油流通。雖然一直以來國家政府一直對其業務范圍進行調整和一定的擴大,但是仍然只是在原有業務領域里的微調而已。農發行自2004年5月以來糧食流通體制開始向全面市場化過渡,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逐漸喪失壟斷地位,同時,商業銀行也開始向其提供收購資金,農發行獨家供應收購資金的格局逐漸被打破。這使得農發行的政策性業務的經營范圍越來越小。
(6)風險控制機制不健全。從本質上講,農發行作為政策性機構應在貫徹執行國家政策性金融方針政策,實施國家宏觀產業政策的同時,也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學合理的內控機制。但是我國政策性金融機構由于資金來源及經營的特殊性,風險和競爭意識比較薄弱,對風險的約束力較弱。理應建立健全內部控制機制,完善信貸資產管理責任制,建立貸款保全機制,切實防范和化解面臨的風險。
簡單來講,筆者認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應當在保證實現其政策性目的的同時,適度的一步步擴大其業務范圍,逐步發展成為能夠真正為“三農”服務,為人民帶來福利的綜合性特殊機構。切忌同商業性銀行業務混合經營,將盈利性代替政策性作為首要目標。與此同時,農發行應該以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來要求自己,規范內部組織管理制度,強化內部風險控制,健全信貸風險考核體系,提高資產質量,使農業發展銀行經營管理逐步形成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新型機制。
參考文獻:
[1]王偉.中國農村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優化與實證分析.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