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3 02:11: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英語議論文寫作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07)07-0042-02
收稿日期:[HTSS]2007-03-05
基金項目:本文為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2005]198號)“師范英語專業實踐型教師素質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羅明禮(1966-),男,四川犍為人,講師,碩士,從事英語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一、影響英語議論文寫作的因素
1.無構思性自由寫作
寫作過程可分為感知、構思和表述三個階段,構思是介于感知和表述之間的重要環節。構思性寫作不僅包括寫作前作者對寫作材料或給定題目的感知和體驗、寫作主旨的醞釀和確定以及寫作材料的選取和提煉,而且還包括作者對文章結構形式的思索以及表達方式、表現技巧和表現手法的預想。對于構思環節的重要性,徐龍年教授認為,構思是作者對材料進行思維加工的過程,是文章表述的先決條件,構思是形成寫作的通道,是感知與表述之間的橋梁,是決定文章質量的關鍵。
構思雖然是寫作過程不可缺少的環節,然而在英語議論文寫作教學中常常被很多學生忽視。筆者從事普通高師英語專業寫作課程教學4年來,發現學生在課堂限時議論文寫作時往往沒有經過構思就進行寫作。筆者曾經對所教“大二”學生進行了一項議論文寫作構思情況的追蹤調查:
表一 第一次議論文限時練習之后的調查表
從上表可知,連續四屆英語專業“大二”學生在初次進行英語議論文寫作時只有7%左右的學生在寫作前有構思的習慣,有8%左右的學生知道要進行構思但不知道如何進行構思,有85%左右的學生沒有構思的意識。本人利用參加教研活動的機會,與同類師范院校英語寫作課程教師交流時得到了一致性的看法。這足以解釋為什么學生TEM4和TEM8考試的成績與自己估計的分數相差甚遠了。筆者把這種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即進行構思、想到那里就寫到那里的議論文寫作稱為“隨意性寫作”或“無構思性自由寫作”。這就是許多學生在TEM4和TEM8寫作項目中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2.英漢語思維差異對英語議論文寫作的影響
英語專業學生參加TEM4和TEM8水平測試在寫作項目方面成績普遍存在偏低的現象。從語言表層錯誤看,這些錯誤屬于“詞不達意”、“語言干癟”、“連貫性差”、“中式英語”(Chinglish)等問題。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學生習慣于將母語的語言表達習慣和思維定式移植到了英語議論文寫作中。眾所周知,思維和語言緊密相關,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思維則依靠語言來表達。由于歷史和文化的因素,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思維特征和思維風格。中國傳統思維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而西方傳統是尚思。漢民族重形象思維,而英民族重抽象思維。這兩種思維模式明顯地反映在英語議論文寫作的篇章結構上,英語篇章的組織和發展主要呈直線型,而母語為漢語的學生的議論文寫作則呈螺線型。
不同的構思直接影響作者寫作的表現手法。中國學生在表達思想時慣于繞圈子,常避開主題,從寬泛的空間和時間入手,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由遠及近,往往把主要內容和關鍵問題保留到文章最后才拿出來或采取含而不露的所謂“不言而喻”的模式。這種寫作方法常常叫西方人摸不著頭腦。英語思維模式采用直接切題的方法,以邏輯、分析和線性為特點:在遣詞造句謀篇上普遍從一般到具體、從概括到舉例;在寫作結構上習慣于把“果”置于“因”之前,以達到開門見山,引起讀者注意的效果;在表現手法上,通常是以一個主題句(topic sentence)開頭,然后再按照一條直線展開,在以后的支撐句(supposing sentences)中發展這一中心思想。相比之下,這種直線型語篇結構顯得更為直觀。由此可見,漢語式的思維模式不僅是學生在TEM4和TEM8的寫作中得分偏低的原因之一,也是他們在寫作中沒有掌握英語構思性寫作技巧的關鍵所在。
3.缺乏足夠的英語議論文教學資源的輸入
影響英語專業學生構思性寫作的另一原因還與他們的英語議論文輸入量不足有關。Paul Davies認為,寫作首先要收集與主題相關的信息和觀點,然后按一定的邏輯順序組織信息和觀點,接著把它們構建成段落并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最后編輯文字并寫出篇章。寫作的每一個步驟都與信息的接受、解碼、重組和儲存相連。有效的寫作需要作者調動大腦中的已有圖式。
圖式理論認為,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只有激活已有的知識結構才能寫出文章。有學者把寫作過程劃分為積累、構思、表達的過程論和強調寫作過程的構思論。該理論強調積累在寫作過程中的重要性,這也符合語言學家Krashen“大量的輸入”和“可理解性的輸入”以及行為主義心理學家關于“刺激-反應-強化”對語言表達的促進作用等理論論述。Krashen的輸入假設“i+1”也解讀了作者在寫作過程中的積累與創新的關系。因此,寫作者平時閱讀并分析大量的議論文對日后無論是限時作文練習還是TEM4和TEM8考試以及今后的畢業論文寫作均大有益處。然而,筆者對學生平時閱讀英語議論文的情況調查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
表二 學生平時閱讀英語議論文情況
從上表可以看出,筆者所教學生在“大一”時很少閱讀英語議論文,更不用說分析優美的議論文了。由于他們沒有平時的大量積累和有效的輸入,自然在寫作時就不知道需要構思和如何進行構思了,當然也就會受母語思維的影響,寫不出符合西方思維模式的英語議論文了。
二、培養學生構思性寫作的途徑
1.培養構思性寫作意識
構思是作者對寫作材料進行思維加工的過程。提煉主題是構思的切入點,它自始至終制約著構思的全過程。
英語議論文寫作構思有兩種基本方法:擴散型構思和收斂型構思。前者是作者有目的地圍繞主題展開思路,借助于想象和聯想將大腦中原先存在的各種信息溝通和聯結起來,從而產生形象性和觀念性新信息的構思過程。以Friendship(友誼)為題進行三段論構思,三段的主題句為1)Friendship,in abroad sense,exists between allhuman beings.2)Friend ship betweenfamiliarpeople iS also important.3) FriendshipbetweencloseJHendsshouldbeconsistentandlasting.這樣的構思有利于作者從三個側面,由大到小,從廣義到狹義,層層深入、層層遞進鋪展成文。在每一段落中,作者均可以概括性地舉二至三個事例進行說明或論述。這樣的構思能以主題為中心、以平行結構為主線一脈貫穿全文,巧妙地呈現作者的觀點。收斂型構思是指作者對文章的材料進行整理,將那些與主題有關的材料進行集中或回攏,舍棄與主題無關的信息,對與文章有關的尤其是主要的信息進行分析與綜合、論述與推理的構思過程。寫作時,作者通常以別人的觀點作為引子,最后亮出自己的觀點。以“Divorce:A Good Thing or a Bad Thing?”(離婚:好還是不好?)為題進行三段論構思。其第一段通常為Different people hold different views on the issue of divorce(主題句總攬全段和全文).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divorce means social instability or immorality…(從一個方面).On the contrary,other people think that marriage should not be an inescapablechain to bind a men and a woman……(從另一個方面).If the couple have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and can no longer be compatible with each other,the author thinks the best way out is to get adivorce(提出自己的觀點,即文章的論點)。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將對上述兩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在最后一段,作者從正反兩個方面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分析與綜合、歸納與總結并提煉自己的觀點。
2.強化英語寫作思維能力的培養
英民族善直線思維,重抽象思維,重視形式邏輯和辯證思維。在英語議論文寫作時,學生應以邏輯、分析、線性為基準點,力求把要點放在句首、段首,以達到直截了當的效果,突出客觀事物對人的作用和影響;運用有形的聯結手法以達到句法形式的完整,使其表現形式嚴密,受邏輯形式的支配。因此,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學生不僅要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還應該遵照英民族在遣詞造句等方面的表達習慣進行表達。
在用詞方面,應當盡量使用豐富多彩的短語;在句法結構方面,應遵循重心在前的原則;在使用主從復合句時,通常將主句置于從句之前;在語態使用方面,學生應多使用被動語態,以符合英語重物稱的表達習慣。為了能更有效地用英語思維,學生平時可盡量使用英語詞典,學會以英語思維的方式直接去理解生詞或短語,逐漸達到對英語詞義抽象化理解的境界。
3.增加英語議論文的輸入量
在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各項技能的提高是相輔相成的。其中,“讀”與“寫”的關系最為密切?!白x”是輸入性技能,是“寫”的基礎;“寫”是輸出性技能,“寫”的終點就是“讀”的起點。盡管有不少的學生見到所給題目后便覺得有很多話要寫,內容也充實,但由于詞匯貧乏,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最終也寫不出內容切題、意義連貫、語言得體而令人滿意的議論文。實踐證明,多讀多寫是提高英語議論文寫作水平的唯一途徑。
大量的英語議論文輸入還能有助于解決學生普遍存在的先在腦海里用漢語構思,然后將構思好的漢語腹稿譯成英語的習慣問題。當學生以后遇到給材料作文時,他們便會下意識地從自己已有的相關文章的結構信息中提取與之相關聯的內容圖式和結構圖式,來幫助自己構建新的文章的框架。
參考文獻:
[1]畢建模.略論寫作構思與問題規范[J].岱宗學刊,2002(3).
[2]吳效剛.寫作過程:構思與非構思的共存互補[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
[3]徐龍年.試論寫作過程中的運思[J].蘭州學刊,2005(1).
[4]周麗娜.英漢思維差異與大學英語寫作[J].大學英語,2006(1).
下面結合潘教授的觀點,談談我對當下議論文教學的反思與探討。
一、對議論文“要素”的反思與探討:理論性、邏輯性、概括性
潘教授認為議論文“三要素”提煉不當,那么議論文寫作的“要素”究竟是什么呢?議論文的知識體系究竟是什么呢?
記得2002年韓雪屏先生在《語文建設》上發表了《審視語文課程的知識基礎》一文后,就引出了對語文知識問題的大討論。十年過去了,到現在我們還沒有厘清中小學語文課程需要的知識有哪些,對議論文的知識體系的構建還處于停滯的地步,盡管其中也有許多人作出了探索,出現了議論文的能力訓練體系、思維訓練體系、目標分類體系、議論文寫作范式等研究成果,但這些研究與實驗并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同時對于議論文寫作知識的研究還沒有本質上的突破。
那么議論文的“要素”是什么呢?從文體特征和寫作的基本要求看,記敘文在于以情動人,使人感動;說明文在于以知啟人,使人明白;應用文在于以事告人,使人知曉:而議論文是以理服人,使人信服。
以理服人、使人信服,應該是議論文的基本要素,結合高朝俊教授及相關專家的觀點,從文體特征和寫作要求看,議論文的“要素”可作如下概括:
(一)理論性。議論文又稱說理文,強調文章要說出的是“理”,即要有理論性的觀點,也強調文章要竭盡力量說道理,即要以理服人。議論文要從個別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要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這樣的觀點才有高度,道理才具有普遍性,才能令人信服。正如列寧在《哲學筆記》說:“羅列一般的例子是毫不費勁的,但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如果不是從全部總和,不是從聯系中去把握事實,那么事實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甚至連兒戲都不如。”
(二)邏輯性。議論文要發議論和說道理,它所遵循的是思維的邏輯性、完整性、嚴密性、條理性,以及推論的合理性、證偽的科學性。在論述過程中,要運用邏輯思維的工具,以概念、判斷、推理、比較、分類、分析、概括、綜合等手段去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三)概括性。一是對內容的概括性,即要從大量的現象中概括出規律性的東西:二是語言的概括性,即要以概括性的語言來將具體事例、現象等抽象化,而不是作生動的描述。
我以為從內容、思維、語言等方面提煉出議論文的基本要素,易于被老師接受、學生理解,易于在寫作中運用。
二、對議論文寫作目的的反思與探討:負責的態度、理性的精神、求真與求善
潘教授認為議論文寫作的目的是“求真”,我認為這是議論文寫作的較高目標。結合議論文寫作教學的具體情況,議論文寫作教學的目的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觀點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議論文寫作的要求是:“能考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育科學精神?!?000年《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議論文寫作的要求是:“能有意識地考慮寫作的目的和對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看法?!眱烧叨紡娬{了“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我以為“負責的態度”是議論文寫作中“求真”的基本要求。
到了高中階段,中學生基本完成了心理上的“斷乳期”,身心發展已經漸趨成熟,參與社會日漸廣泛深入,他們對社會、自然、人生、自我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認識與思考。但由于高中生的心智還不夠成熟,這些思考和認識又有許多不足,如他們的觀點常常情緒化,許多觀點不切實際、偏激,因此引導學生“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在高中階段顯得尤其重要。
朱光潛先生認為寫作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有話必說,無話不說,說須心口如一,不能說謊……如果存心說謊,那是入手就走錯了路,他愈寫就愈入迷,離文學愈遠。許多人在文學上不能有所成就,大半都誤在入手就養成了說謊的習慣。”我們看到當下學生在作文中迎合教師、迎合評分標準、迎合政治、迎合時勢,說假說、空話,就是不敢說真話,這哪里是什么“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呢?
我認為在議論文寫作時應特別強調學生“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讓他們養成發表觀點時不信口開河、口無遮攔,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在網絡時代,“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更是對一個公民和網民的基本要求。
王棟生先生認為:“寫作要有公民意識……公民意識需要我們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高中生寫作要有社會性,我們固然要關注社會上的重大事件,表現社會的重大主題,但更要從身邊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入手,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在這樣的社會實踐中,一步步增加自己的社會責任感。”這里強調“寫作要有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都是以“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為基礎的。
(二)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
德國啟蒙運動的思想家萊辛有句名言:“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占有更為可貴?!睂懽饕_到“求真”的目的,除了培養學生“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之外,還要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
我認為理性精神就是客觀的依據、理性的懷疑、獨立的思考、多元的視野、平等的爭論、實踐的檢驗、寬容的激勵,還有實事求是、質疑探討、真誠合作等,而這種理性精神在當下議論文寫作教學中常常被忽視。
而國外在議論文教學中都十分關注理性精神。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公立學校英語課程標準(9~12年級)對議論文的要求有:“預想讀者可能出現的誤解、偏見和期望,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論述?!钡聡母咧姓n程標準強調:“能以說理的方式表明自己的觀點”,以及“能表達反駁性論據,并能有效地用于議論”。加拿大阿爾伯特省的課程標準則強調“欣賞他人思想和表達的多樣性”。我們可以看出,“反駁性論據”“欣賞他人思想”等,都是理性精神的表現,也說明國外議論文教學非常強調理性精神。
因此在議論文寫作教學上,無論是學生寫作前的指導,還是寫作過程中的思考與探討,或是寫作后的講評,都可以通過作文案例,來具體分析學生是否有情緒化、非理性的表達,如果有,努力更改,從而使學生在學習議論文寫作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理性的精神,并用理性的精神戰勝個人甚至一個群體的非理性的情緒,這樣才能加深對社會、事物的認識,才能逐步走向對真理的認識。
(三)議論文寫作“求真”也要“求善”
潘教授強調議論文的寫作目的是“求真”,我覺得求真之外,還要“求善”。
議論文中的“求善”,就是以一顆善良之心、以悲天憫人的情懷來看待社會人生,是對弱者的同情、對強權的批判、對文明的倡導、對愚昧的針砭、對真善美的謳歌、對假惡丑的鞭撻,等等。
作文如做人,于漪強調“要作好文章,首先要在做人上狠下工夫……盡管現在大家都在提倡創新和求異,但作文中有些精神的東西,是不必質疑的,更是不能失缺的”。她說:“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史學家,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有很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身上更吸引人的不是其他,而是一種人文精神,一種偉大的悲天憫人的氣度和對國家對民族的無限熱情與熱愛,像杜甫和列夫·托爾斯泰等。而現在的學生如果家里的屋子破了,能自己動手修繕已經很不錯了,恐怕很難想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更不可能有‘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胸襟和為理想而舍棄一切的豪情。”我想于漪老師所強調的“做人”“精神”“人文精神”“悲天憫人的氣度”“熱情與熱愛”其實就是人的一顆善心。
在學生作文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尊重與寬容,例如看待“小悅悅事件”。不是任由學生一味地去批判路人見死不救,而是應該結合當下的社會實際和當下公民的素質,設身處地地去看待路人的選擇,理解他們的選擇,寬容他們的不足,同時再引出自己對路人及其他公民的期望,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重演,希望他們有正確的選擇與行動,希望網民及社會輿論有正確的導向。這樣的表達,才是有一顆“善心”的表現。
三、對“材料意識缺乏”的反思與探討:積累有價值的素材并適當加工
潘新和教授認為“‘材料’意識,可謂議論體式寫作的首要意識”,確實如此。積累材料固然重要,但是積累什么樣的材料更重要。我以為有思想價值、有說服力的材料才是有價值的素材。
議論文是要表達作者正確的思想、觀念、價值觀,批判、糾正別人錯誤的觀點與思想的。有人說,“千古文章意為高”,這里的“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有沒有獨到、深刻的“意”是區分文章高下的重要方面。只有運用有思想價值的材料,才能有效地幫助作者表達思想,所以積累的材料必須具有思想價值。
議論文寫作的目標之一就是以理服人,論據有說服力是首要的要求。那些有影響的事件、公開的數據、經典的名言等可以看成有說服力的素材。
要讓素材變成有價值的論據,還要學會加工材料。有價值的材料如同一塊璞玉,如果不加工,其價值就不能提升。所謂加工材料,不僅是要除去與觀點無關的內容,還要通過分析,凸顯材料的思想價值,強化其針對性,從而提升其說服力。
下面試舉一例說明對材料的加工意識的重要性。
材料:《老子·道德經》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p>
從“一切貴在開始”的角度加工材料:“合抱之木”,不可謂不“大”;“九層之臺”,不可謂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謂不“遠”。然而,這“大”“高”“遠”,都是從“毫末”“累土”“足下”開始的。不自“毫末”,何來“合抱”?不起“累土”,哪來“九層”?不始“足下”,何以“千里”?可見,一切貴在“始”。
從“成功貴在積累”的角度加工材料:“合抱之木”,不可謂不“大”;“九層之臺”,不可謂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謂不“遠”。然而,這“大”“高”“遠”,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點點累積而成的。沒有“毫末”之積,何來“合抱”之大?沒有“累土”之積,哪來“九層”之高?沒有“足下”之積,怎至“千里”之遠?可見,成功貴在“積累”。
這樣的加工就是以多元的眼光來加工材料,使材料與觀點緊密結合,從而有效地表達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加強說服力。
四、對“思想方法片面”的反思與探討:多樣性、深刻性、批判性
潘教授認為學生思想方法片面的原因是“‘議論文三要素’的著眼點是論點與論據的統一,而不是矛盾”。這是原因之一,但我認為學生思想方法片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思維品質的低下。
美國學者唐納德·奎恩說:“在整個寫作中,寫作與思維是同時產生的,寫作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的過程?!币簿褪钦f只有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才能寫出好的作品。
我認為良好的思維品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思維的多樣性?!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一個問題要從盡可能多的角度去思考,才能認識更全面、更透徹。如“小悅悅事件”,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從受害者本人小悅悅看,受害者能否得到及時救助,關系到一個人的生命安危;從小悅悅的父母看,監護小孩子,來不得半點馬虎;從十六個旁觀者看,救助他人,會給自己帶來麻煩,甚至帶來災難;從社會的角度看,當下的社會為什么人們不敢做好人,為什么不敢去救助他人,這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這樣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就會形成對“小悅事件”的全面認識。
二是思維的深刻性。就是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能從特殊性看到普遍性,從現象揭示本質。還以“小悅悅事件”為例,透過十六個路人的冷漠,可以發現社會的冷漠。追問為什么,會發現當前社會人們的道德水準出現了較大的滑坡。繼續追問,會發現:一是當代社會人們追求物質享受,忽視精神追求;二是做好事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再追問,會發現社會缺少“好人”的保障機制,做好人的成本太高,好人一旦受到誣陷,只能流血又流淚,這樣一來,人們與其多一事,還不如少一事。通過追問,便會把握出現這一事件的原因:社會機制、公民教育、民族劣根性……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一是要形成良好的社會保障機制;二是要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對公民的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素養;三是改造民族的劣根性,弘揚助人為樂、樂善好施的民族文化。這樣,經過反復的追問,就形成了思維的深刻性。
三是思維的批判性。我以為要有一種質疑精神和否定精神,對問題既不是全盤肯定也不是全盤否定,而是要辯證全面地認識。如2011年江蘇高考題“拒絕平庸”,如果全盤肯定,就是要拒絕平庸,人要成為優秀的人;如果全盤否定,不拒絕平庸,似乎是強調做一個平庸的人也是好的。這兩種觀點似乎都有偏頗,只有帶著批判的眼光看“平庸”問題,才可以發現,拒絕平庸、追求卓越是人的一種理想追求,如不能實現理想,做一個平庸的好人也未嘗不可,正如古人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如果用辯證的眼光看這個問題,拒絕平庸,但不是拒絕平凡;拒絕平庸,但不是拒絕平常,人可以平凡、平常,但不能庸俗。思維中如果有了批判性,認識問題會更全面、辯證,甚至會出現新知,產生真知灼見。
五、對具體分析欠缺的反思與探討:多一點哲學思維
潘教授認為學生不會具體分析,導致說理的貧乏,這確實指出了當下學生議論文寫作的實際問題。我以為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學生在分析時要運用哲學思維和邏輯思維。
請看這樣一個議論文片段:
當翁帆選擇了楊振寧,多少人輕易地說“不”?當萬科老總王石為賑災捐款數額不大之時,多少人輕易地說“不”?當范美忠老師說出地震時自己先跑,未救學生時,多少人輕易地說“不”?(如果學生僅僅寫到這里,就是現象的羅列,就是就事論事,看似有氣勢,而實際上沒有說服力。)可是有誰規定,28歲不能嫁給82歲?有誰規定,自愿捐款,數額必須達到一個定量?有誰規定,教師不能懦弱膽怯害怕死亡,而必須成為舍生忘死的英雄?(這段文字就包含了幾種哲學思想:對立與統一、相對與絕對、現象與本質。)我們羨慕郎情妾意,可是忘年之愛也未為不可;我們尊敬慈善大義,可是捐款也該以自愿為前提;我們崇敬救人英雄,可是救己的凡人也不算可恥(運用了事物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哲學關系來進行推理。)我們可以對他們說“不”,但請不要輕易地說“不”: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去表達自我,你再冷靜想一想,再決定,是“可以”,還是“不”
當我們自覺地運用了哲學思想進行分析,就能發現問題的矛盾,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能全面深刻地論述問題,就會顯露思想的鋒芒。
正如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說:“無論寫什么文章,要寫得好,先決條件是具有正確的思想認識、豐富的生活經驗、知識見聞,相當的思維能力。”結合議論文寫作,這里的“正確的思想認識”涉及寫作目的和思想方法;“豐富的生活經驗、知識見聞”涉及材料意識;“相當的思維能力”涉及具體分析。如果再加上合理的議論文知識,我們就有可能解決當下議論文“三要素”所帶來的弊害。
僅以此向潘新和教授請教,并愿拋磚引玉。
注釋:
[1]韓雪屏《審視語文課程的知識基礎》,《語文建設》2002年第5期。
[2]高朝俊、鄒昭華《議論文的特點——議論文寫作漫談之一》,《全國優秀作文選(高中)》,2007年第3期。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9頁。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朱光潛《談文學》,《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第277-278頁。
[6]丁帆、楊九俊主編《高中語文》(必修五),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40-41頁。
[7](8][9]洪宗禮、柳士鎮、倪文錦主編《母語教材研究》(第6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98、226、359頁。
[10]吳弘《學生作文嚴重“缺鈣”——著名語文教育專家于漪近日剖析教學弊病》,《青年報——學生導刊》2000年11月12日。
筆者結合自己的高中教學實踐以及學生的議論文寫作現狀,認為高中生議論文寫作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學生的社會視野狹窄。很多學生長期埋頭作業,生活局限于學校,對外界發生的熱點問題所知很少。因此,議論文寫作中,支撐觀點的材料往往陳舊,千人一面,動輒牛頓、愛迪生、居里夫人。由此造成議論文缺乏時代性和感染力。不少學生不知道“事實論據”的要義,習慣把書本上的故事、身邊的事情當做事實論據,沒有知名度,造成作文的說服力不強。
學生的思維水平不高。很多學生作文,或習慣堆砌材料,用搭積木的方式,把事實論據一個一個堆放著,對論據沒有必要的分析;或者對論據的分析不能緊扣觀點,東一榔頭西一鑿子;或蜻蜓點水,有分析卻少深度。不少學生缺乏批判精神、懷疑精神,不會獨立思考,不會從現象看本質,不會思考事件給人的深刻意義。于是,造成論證的隔靴搔癢,無法說服別人,甚至連自己也說服不了。
作文的訓練不夠科學。聽作文課,看學生作文,會發現上下兩次作文訓練,無論是訓練目的,還是訓練形式,缺乏內在聯系,造成明顯的割裂。作文訓練的“另起爐灶”,比較普遍。于是,學生作文里存在的問題,在以后的作文里依然存在,作文有數量的提高,卻沒有質量的提升。
議論文寫作,應該與關注社會相結合,教師要舍得用幾分鐘時間,讓學生通過閱讀報刊,了解社會熱點問題,保證學生有事實論據可用,讓議論言之有物。同時,議論文訓練,應該呈現梯度,在寫作要求與運用材料上有關聯性,盡量保證學生在相關聯的寫作訓練中,初步掌握一種寫作和思維的技法,逐步提高。尤其是思維引導,更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讓學生有效思維,愉快寫作。
思維要聚焦。人們熟知的任何一個事實,包含了很多信息,大都可以證明不同的論點。因此,論據展開的第一個要點就是:對論據的敘述與概括,需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要緊緊圍繞論點。跟論點有關的事實,要緊扣,要發揮;與論點無關的事實,要簡要,要忽略。以大家都熟悉的張海迪為例,百度上這樣介紹:
張海迪,5歲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她無法上學,便在家中自學完成中學課程。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了老師。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張海迪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園,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和德語以及世界語,并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后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2002年,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后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這個事實,能夠證明“逆境成才”、“知識改變人生”等論點,需要展開時有明確的目的。若是證明前者,要突出張海迪的逆境是怎么樣的,成才到什么程度。若是證明后者,要回答“知識怎么樣改變張海迪人生”、“知識為什么能夠改變人生”這樣的問題。證明前者,重點在緊扣“逆境”與“自學、攻讀、創作、翻譯、針灸”之間的關系,使“高位截癱”這一事實給張海迪的學習、生活造成的困難更為具體――諸如行動不便、交流不便、比常人遇到更多的攔路虎等等,這樣才能認識到:逆境中那些學習、創作、翻譯、針灸,是張海迪精神的支柱,是生命的延伸。證明后者,要挖掘“1萬多人次”、“100多萬字”體現出來的意志與毅力,“針灸等醫術”、“創作、翻譯”所隱含的“自立自強”、“服務社會”、“思想境界”等人生價值。若不加取舍,沒有重點,很容易出現“什么都說了,卻什么也沒說明白”的情況,造成論證的蒼白。
思維要深刻。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不管論點是隱晦的,還是明確的。是否讓論據充分展開,決定了文章質量的高下。若論據的展開不很充分,就會造成文章的說服力不強。如:
近日,美國富翁共同倡議宣誓,在有生之年或死后將自己的一半家產捐給慈善機構。該倡議被稱為“日落條款”,它規定捐贈人應設定一個最后期限,屆時他們或者繼承人必須將其財產直接支付給慈善機構。
目前已有40位億萬富翁家庭承諾,將自己的過半財產捐給慈善事業。這一“捐贈承諾”的宣布,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慈善事業,將大大改善慈善機構的發展。在這一愛的慈善宣言的推動下,這股強勁的慈善風暴也將席卷全球,改善整個慈善事業的面貌。
世界因愛而和諧,人類因愛而美麗。俗話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確實是這樣,我們為慈善獻出了一份自己的愛,同時也將獲得一顆美麗的心靈。
這段文字的優點有二,一是語言比較流暢,這是很多同學都缺乏的;二是對事實論據有理論上的分析,指出了慈善事業的意義在于奉獻“愛”,營造了世界的“和諧”,這是很多同學都忽視的。但從更高的要求看,它的論據展開比較粗糙,結論比較匆忙。作者忘卻了“慈善”是展開論據的邏輯起點,還未能從“慈善”出發,圍繞“慈善”去思考一些更有價值的問題:①為什么慈善事業就是奉獻了“愛”?②這種“愛”與父母之愛、朋友之愛有什么不同?③為什么這種“愛”,營造了世界的“和諧”?④為什么獻身慈善事業,讓人“美麗”?⑤這個“美麗”,與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美麗”是否一樣?若不一樣,差別在哪里?……這些問題,一言概括之,就是“慈善”的意義。作者從“慈善”出發,直接抵達“愛”,省略了中間很重要的思考過程,這讓“愛”顯得空泛而不夠具體,或者說,未能從“慈善”本身的特征出發來談論“愛”。這樣,論據展開不充分,論證就缺少必要的力度與深度了。
其實,如果在行文的時候,記得去思考慈善的具體意義,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推論過程:
慈善行為對受助者:解決了別人飲食起居、讀書求學、看病治療、突發災難等種種困難――讓人得以生存和生活――感受到社會的關心;
慈善行為對行善者:沒有因為財富而成為金錢的奴隸,沒有因為金錢而冷漠――表現了同情弱者的慈悲心腸和無私幫助的慷慨大方,幫助別人解決了生活上的諸多困難――(對社會)減輕了無法回避的社會壓力,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最后結論: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一方面讓人生活在同情與關愛之中。
這樣,慈善行為的必要性、慈善事業的意義,就解讀得比較透徹,文章自然有了說理的力度與深度。
因此,事實論據展開的第二個要點就是:既要就事論事,又不能滿足于就事論事?!熬褪抡撌隆笔蔷o扣論點,就論據中一些有意義的具體問題,找到一個合適的比較小的切入點,開展逐層深入的思考,使論證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免得對著天空放空炮。不能滿足于就事論事,就是對論據的意義要挖掘得深一點,使論據呈現本質,讓論點有所升華。兩者之間的關系中,“就事論事”是論證的基礎,“不就事論事”是論證的發展。
思維要靈活生動。“假設論證”是事實論據展開的另一種有效方法。事實論據,往往以“因為……,所以……”的因果關系,呈現一個基本的結論。如張海迪因為“在家中自學完成中學課程”,所以“給孩子當起了老師”;因為“自學針灸醫術”,所以“為鄉親們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因為“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和德語以及世界語,并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所以“從事文學創作,先后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以假設論證展開論證,就是以“如果沒有……,那么就沒有……,也就沒有……”的形式,思考條件反向的時候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如“假如五歲就高位截癱的張海迪沒有自學課程與外語,沒有自學針灸與中醫,那么她就無法從事文學創作和翻譯,就沒有超過100萬字的作品,就不能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張海迪非但不能養活自己,不能為社會貢獻她的才智,而且可能會沉浸在自己‘殘疾人’的殘酷現實之中,整天情緒低落,哭哭啼啼,無法表現出人應該有的堅韌、毅力、自立,成為一個十分平庸的人”。這樣,無論論點是“逆境成才”還是“知識改變人生”,都得以比較充分的論證了。
關鍵詞:英語寫作;藥學專業;能力;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H3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9—0388—02
寫作是語言輸出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寫作能力是衡量英語教學效果的方法之一。盡管在高考英語卷子中包括作文,寫作能力的培養在中學階段還是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缺乏基本的寫作知識和技巧。我們的教學不應該只圍繞四六級展開,片面追求通過率,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英語能力。對于藥學專業的學生,培養英語科技論文寫作能力,使他們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刊物上,與更多的國內外同行分享研究成果,取得學術平等的話語權顯得格外重要。
一、傳統寫作教學模式
寫作教學在我國開展已久,主要分成2大流派,“結果派”和“過程派”。重結果的寫作教學是比較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語法、句法、詞匯、和拼寫等句子層面上的教學,教學步驟如下:教師命題——學生寫作——教師批改。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學習寫作是出于一個孤立的環境,第一稿通常也就是最后一稿,寫作的內容和過程往往被忽視。
二、教育部新要求
2007年7月教育部頒發《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簡稱《課程要求》),作為高校組織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教學的主要依據。明確了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課程要求》對書面表達能力提出三個層次要求:
(一)一般層次:“能完成一般性寫作任務,能描述個人經歷、觀感、情感和發生的事件等,能寫常見的應用文,能在半小時內就一般性話題或提綱寫出不少于120詞的短文,內容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確,用詞恰當,語意連貫。能掌握基本的寫作技能?!?/p>
(二)較高層次:“能基本上就一般性的主題表達個人觀點,能寫所學專業論文的英文摘要,能寫所學專業的英語小論文,能描述各種圖表,能在半小時內寫出不少于160詞的短文,內容完整,觀點明確,條理清楚,語句通順。”
(三)更高要求:“能用英語撰寫所學專業的簡短的報告和論文,能以書面形式比較自如地表達個人的觀點,能在半小時內寫出不少于200詞的說明文或議論文,思想表達清楚,內容豐富,文章結構清晰,邏輯性強?!?/p>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內外英語教學理論界對寫作教學一直十分關注,呈現方面:(一)研究內容廣;(二)實證研究和非材料研究等多種研究方法結合并用;(三)研究重點轉向對學生主體研究;(四)運用計算機和網絡等研究手段。
但由于非英語專業的普通高校受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限制,多數的國內高校非英語專業教師停留在理論學習和研究上,寫作教學也多圍繞四六級考試展開。
四、研究意義
(一)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課程要求》指出“教學模式的改變不僅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變化,而且是教學理念的轉變,是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思想和實踐,向以學生為中心、既傳授語言知識與技能,更注重培養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思想和實踐的轉變,也是向以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為導向的終身教育的轉變。寫作屬于有形語言的范疇,是書面語技能,與‘讀’天然成對;還歸為表達語言即生成語言范疇,與‘說’同為一類”(肖禮全,173)。其重要意義在于,在中國,英語寫作是唯一現實可行的語言生成練習方式。由于英語對于我們是外語,在實際生活環境中,說的機會較少。在公共外語教學中,大量的口語練習也缺乏環境和條件。其次,寫作是一項實用語言技能。在今天,英語的英語范圍越來越廣,如信件,簡歷,電子郵件,報告等,尤其是為了獲得國際社會的話語權,用英文撰寫文章,報道并發表于國際性期刊雜志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寫作不僅能提高語言生成能力,還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評估能力。學生在掌握以一定的寫作方法和原則后,要用課余時間收集整理素材,完成寫作,修訂等任務。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對于自評和互評。羅少茜認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是積極的學習者,“他們必須構建自己的學習目標,設計自己的學習路線,并隨時檢查自己的進步。這樣,他們學會為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方向負責,從而逐步成長為一個自主和自立的學習者,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羅少茜,22)。互相評估培養的是溝通和合作技能。通過學生的自評和互評,學生有機會檢查自己和他人的學習,從而對自己的學習目標有一個更明確的概念。
(二)促進教師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創新和改革
隨著教改的深入進行,教師們也深化精化研究方向。在原有的寫作學習和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深入學習國內外前沿寫作教學方法、策略及模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形成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要求的符合藥學專業學生英語教學實際的情況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師自身的理論研究水平和教學技能,做好高中—大學—研究生英語銜接,促進科研水平提高。
五、具體研究內容
(一)國內外寫作教學理論研究。研究國外現作教學理論及模式的產生、發展、歷史及現狀,跟蹤其最新發現、進展和成果,為我校普及現作教學模式間接提供國外寫作教學理論的指導和實踐經驗。
捍衛母語,珍愛母語,是我們的責任。有人說:“一個民族的語言就是它的歷史?!钡拇_,作為文化主要載體的語言,一旦喪失,就斷了歷史,斷了文化之脈。漢語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夠沿用至今的語種之一,它的強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對其價值的最好證明。漢語之于我們,更是一種感情一種精神。它連接起中華民族,是每一個華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面對國內高校重英語輕漢語的怪現象,不少專家人士表示憂慮。而國外逐漸興起的漢學熱,只能讓我們深刻反思。一個沒有語言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個有語言卻弄丟了的民族是可悲的。
發展國語,凈化母語,是我們的使命。毋庸置疑,漢語必然而且應該與時俱進。漢語只有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注入時代的新鮮血液才能永葆生機。我們要做的是如何掌握漢語發展方向的問題。徐壽當年引進西方科學,特別是引進化學的時候,系統地整理出一套元素命名,至今仍使我們受益無窮。相比之下,當代科學界則遜色得多。時??梢娍茖W文獻中出現連串的英文字母,而在日常生活中放著“電視”不用而要用“TV”的就更加令人發指。所謂“恐龍”、“粉絲”、“PK”,其實只是幼稚與淺薄,而非時尚。這是對漢語的褻瀆。捍衛母語,必須從還母語純潔開始。
弘揚母語,傳承母語,是我們的榮耀。漢語要在世界語林立足,需要華人的共同努力。在這一點上,堅持講漢語的楊振寧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韓國江陵端午申遺事件已經凸現中國傳統文化流失之嚴重,不知下一場文化侵略的矛頭是否會指向漢語?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睗h語從遠古之河一路流來,浸入我們的血液里。昨夜夢魂里有詩人吟唱,血脈里翻滾著長江黃河的波濤。
顯然,這篇議論文范文中的三個分論點“捍衛母語,珍愛母語,是我們的責任”、“弘揚國語,傳承母語,是我們的使命”、“發展國語,凈化母語,是我們的榮耀”,就是典型的并列組合。
議論文范文2——對照式結構
鏡乃一種語言,買一面好鏡則買來了“忠言”,也許它“逆耳”,卻“利于行”。如果當初齊威王沒有接受鄒忌的諷諫,又怎么能取得“戰勝于朝廷”的結果呢?如果當初唐太宗沒有接受魏征的勸告,又怎么能獲得“貞觀之治”的局面呢?他們懂得“買來”了“逆耳之言”這面鏡子,則買來了天下,勝過百萬黃金所能換取的東西。然而,不會買者亦有之,商紂王不愿買來廣開言路、善納忠言的國策,以致落得個身敗名裂、葬身于火海的下場;項羽不愿要從諫如流、接納忠言的忠臣,以致落得個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于烏江的悲劇。不會“買鏡”的人終究不能成功。
這段議論文范文中,以“然而”為界,前面舉的齊威王、唐太宗兩個例子,是從正面論述,后面舉了商紂王、項羽兩個例子,是在從反面論述,這也是對照式結。
議論文范文3——觀點與事例之間的過渡
我們要重視“專才”。我們不能奢求每個人都成為全才,我們應重視那些在某一領域某一方面有獨特建樹的專才。被稱為文化昆侖的錢鐘書先生當年數學不及格,卻被清華大學錄取,后來成為一代國學大師。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專才不僅是人才,而且可能成為大有用處的人才。
這段議論文范文中話共四句話,第一句話是論點,第三句話是事例。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別是”過渡”和”分析”。正是因為有了這兩句,觀點和事例就粘連起來了。
議論文范文4——多論據的歸納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科學上的重大突破,理論上的重大創造,往往是從疑開始的?!疤O果為什么落在地上?”這個疑對于探索“萬有引力”的牛頓曾有極大的啟示;“掛燈搖擺幅度不論大小,為什么時間都是一個樣?”這個“疑”使伽利略發現了等時性的原理。這些自然現象,皆是人們生活中慣常所見,然而,尋常人熟視無睹,惟有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對此產生“疑”,努力探索,以至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
這段議論文范文話共有四句,第一句是提出論點,第二句是過渡勾連,第三句是列舉了兩個事例,在每一句事例之后,均有一句分析,指出共同點,第四句是對共同點的歸納。這一句歸納(實為真正的“講道理”)大大加強了論證力量。
議論文范文5——“演繹推理法”
▶管理類聯考考試科目:
包括“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與“英語二”兩科,總分300分。
(1)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卷面結構:數學、邏輯推理、寫作(論證有效性分析、論說文),共三大部分。滿分為200分。
(2)英語二,卷面結構:語言知識運用(即完形填空)、閱讀理解第一部分四篇、閱讀理解新題型、翻譯(英譯漢)、小作文、大作文,共六個部分。滿分為100分。
分值分布:語言知識運用(完形填空)20道題10分、閱讀理解(PartA)20道題40分、新題型(PartB)5道題10分、翻譯(英譯漢)15分、小作文10分、大作文15分。
▶考試難度
(1)綜合能力:
①數學,為高中、初中、數學知識的運用??疾煊邢喈數撵`活性,體現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的組合、建構、運用能力。
②邏輯推理,包含形式推理、論證推理以及綜合推理三大部分。邏輯推理題題干及選項閱讀量(字數)與信息量(信息點數)較大,閱讀速度與抓取關鍵信息能力是做好該部分的基礎能力。當然,這些能力都是可以通過訓練獲得的。
③寫作,含論證有效性分析與論說文兩個部分。論證有效性分析,要求能較快地找出一段論證中的漏洞,是考察批判性思維的直接體現;論說文,良好的議論文寫作能力是基礎。
(2)英語二
難度與大學英語六級相近,考生在備考過程中需要打好兩方面功底。一是閱讀理解能力,這與考生的詞匯量、邏輯思維能力直接相關。因此,應十分注意詞匯量的擁有,實際上,你懂得詞匯變形的意義是很有用武之地的,比如在完型填空中,直接考你背的詞(原詞),命題老師認為太沒水準了,會給你加深難度。
其實增設難度的辦法就在于單詞的變形,包括詞性的變化、時態的變化、單復數的變化等等,因此你手邊要有一本英文詞典,有事沒事翻一翻,找找感覺,獲得規律認識。記住,單詞,考的一般不直接。
關鍵詞:對比修辭;中國社會交際心理;體裁分析;個人陳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0-0227-02
一、研究背景
隨著中國近幾年來出國留學熱潮的延續,個人陳述作為留學申請材料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重要意義愈發明顯。然而根據我們的前期觀察,中國學生寫的個人陳述常常不被外國讀者接受,直接導致了申請的失敗。除了英語水平低影響了文字表達之外,我們認為更深層的原因在于中國學生在寫作時習以為常的運用中國式思維進行寫作。那么具有中國特色的個人陳述到底在哪些方面與那些以英語為母語者寫的個人陳述有所區別?這種中國式寫法是不是會引起西方讀者的反感?為什么中國大學生會運用這樣的寫法呢?基于上述觀察和思考,本文先將個人陳述定義為議論文的一類,運用體裁分析的方法,通過探究中國大學生與以英語為母語者在對個人陳述的組織結構編排及寫作策略方面的不同之處,重在對所提出的中國特色的議論文寫作方式進行中國社會交際心理的層面上的解釋。
二、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取中國社會交際心理作為理論框架,具體來說,我們依照Bond(1991)提出的“高語境”交際原則,Hofstede(1980)提出的“尊卑分明”交際原則及Hall(1976)對“情感交際”做出的解釋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個人陳述語篇的寫作特點進行社會心理層面上的解釋。我們將采用體裁分析的方法,運用Bhatia(1993)和Swales(1990)提出的圖式結構(schematic structure)模型,對收集到的個人陳述語篇進行分析。
三、研究設計
本研究素材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收集到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文學院英語專業四年級學生寫的個人陳述9篇(編號為C#1至C#9),西方個人陳述寫作工具書中選取的個人陳述9篇(編號為W#1至W#9);第二部分素材為通過小組討論、采訪等方式收集的15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輔導員老師、英語語言學研究生和博士生對該寫作方式發表的理解和意見。本文將首先運用體裁分析的方法,分析出收集到的個人陳述的圖式結構,找出兩組數據在行文結構和寫作策略上的不同之處。接下來,通過整理、歸類第二部分素材,我們將總結出在社會心理層面上對中國大學生寫作中運用中國特色式寫法的解釋。
四、數據分析與討論
通過數據分析,我們發現具有中國特色的個人陳述的行文結構大體分為三個語步。具體來說,在第一語步中,有8篇文章營造敘事場景,5篇以時間順序對申請人學業進行描述,6篇則提及對自己未來的選擇,用來贏取讀者的同情或好感。第二語步中,有3篇寫到選擇該國家地區的理由,5篇為選擇該大學或公司的理由,7篇為個人能力的展示,用以進一步加強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感情交流。在第三語步中,7篇是直接表述申請目的,3篇為間接表述。再來看看西方國家典型的個人陳述行文結構。這部分文章行文大體也分成3個語步。在第一語步中7篇文章聲明自己未來職業目標,3篇聲明個人能力及符合條件;第二語步中7篇文章總結個人學業成績,7篇回顧了工作經歷,3篇強調了自己的個人品質;有四篇文章在第三語步中重申了自己對未來的決心。通過分析上述數據在行文編排和寫作策略上存在的不同,我們發現中國特色的個人陳述運用了推理順序,這與西方典型使用的演繹順序相反;中國特色的個人陳述采用的“以情感人”的寫作手法與西方典型的“以理服人”的方法相對應。以下我們具體分析中國特色的個人寫作中存在的寫作特點。
1.層層剝筍。作者把一系列具體的事件描述作為筍頁,把最后出現的文章大意或重點作為筍心,像剝筍一樣,從敘述中引導讀者推理出結論,此為推理順序。在第一語步中,營造場景的敘述通常與申請主題無關,在第二個語步中,作者敘述自己提出該申請的原因,敘述明確為主題服務。最后作者對全文進行總結,直接或間接陳述主題,至此,文章終于直述申請這一主題,表明之前陳述說明都是為最后總結做鋪墊。
2.以情感人。中國式個人陳述中感彩十分濃厚。從第一語步的建立同情或好感到第二語步的深化感情,直到最后明示自己的觀點,都是一種與讀者感情的交流。我們以第一語步中營造場景為例。在采用營造場景為開頭方式的8篇文章中,運用的最多的場景就是童年時期,然后記敘對自己人生目標有重大影響的一件事,另外,我們發現在第二語步中中國大學生趨向于使用如“excellent”“superb”“wonderful”“top”等形容詞來奉承讀者。通過這種裸的稱贊,作者預期目的是打動讀者,繼而接受自己的申請要求。
五、中國社會交際心理層面上的討論
由上文得出的有中國特色的個人陳述寫作的兩個寫作特點,我們不禁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中國大學生會不約而同的頻繁使用這樣的寫作策略呢?實際上,在對比修辭學領域,前人做的研究已經證明了中國人習慣運用繞彎子的寫法陳述自己的寫作目的。但是在這個領域里的對中國特色寫作方法的研究局限在對文本本身的解釋,因此大部分研究把此特色歸結為受八股文的影響,在文化層面的解釋較少。因此本文從中國社會交際心理層面對具有該特色的寫作方法進行解釋。通過采訪及小組討論得到的對運用中國特色寫作方法的社會心理原因,我們首先歸納出中國人習慣讓讀者揣測文章的寫作意圖這一心理。Bond(1991)認為,漢語交際中,交際雙方對話語的理解更多的依賴語境,而不是明示。所以我們認為在寫作方式上,中國人也習慣性的運用大量鋪墊,間接指明意圖,讓讀者去推測其中的含義。其次,很多被訪者提到中國人在口頭或書面交際中都會“繞彎子”。在這種交際心理的影響下,寫作手段也趨向于含蓄,寫作意圖也是在做了大量鋪墊之后,被放在文章結尾。再次,被訪人還提到中國人在交際中重情感交流,期待對方的情感反饋。在中國,成功的交際都是基于雙方情感交流同步,關系融洽的基礎上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解釋了中國學生大量運用個人故事和場景回顧作為例證的寫作方法。只有通過這種敘述方式,才能讓讀者最大程度上得到有關作者成長的信息,并賦予足夠的感情去體會、欣賞作者所獲的成績。
該研究證實了對比修辭研究對具有文化特色的寫作方式的論斷,并從個人陳述,這個前人尚未涉及的體裁入手,分析了具有中國和西方特色的個人陳述的行文結構。通過探討社會心理對二語寫作學習的影響,該研究對更清楚了解并解釋二語寫作中出現的文化問題或體現的文化含義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祁壽華.西方寫作理論、教學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0.
[2]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New York:Longman,1993.
[3]Bond,M.H.Chinese values and health:a cultural-level examination[J].Psychology and Health,1991,(5):137-52.
[4]Gao,G.,S.Ting-Toomey,&W.B.Gudykunst.Chinese communication process[A].In M.H.Bond(ed.),The 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C].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5]Hall,E.T.Beyond Culture[M].New York:Doubleday,1976.
[6]Hofstede,G.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Berverly Hill,CA:Sage,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