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5 14:56: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防護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 概述
國際上對生態防護技術還沒有一個確切的術語,目前一些專家將生態防護技術定義為基于生態工程學、工程力學、植物學、水力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利用活性植被材料,結合其它工程材料在邊坡上構建具有生態功能的防護系統,通過生態工程自支撐、自組織與自我修復等功能來實現邊坡的抗沖蝕、抗活動和生態恢復,以達到減少水土流失、維持生態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及美化環境等目的技術。
邊坡生態防護應該是工程防護與植被防護的適當的結合。邊坡防護的理念應該是以保證邊坡穩定性為出發點,再考慮經濟、環保及美觀。即對于一般地質情況相對簡單,坡度較緩且高度不大的邊坡,如果單獨的植被護坡可以滿足維持邊坡穩定的要求,則可以取代工程防護,這種情況不僅可以美化環境,并且能減少造價;如果地質情況復雜的高陡邊坡,則應該采用工程防護和植被結合的方法。
2 我國山區公路邊坡生態防護研究現狀
我國是個多山的國家,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總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13.92%。同時,我國是地質災害嚴重發生的國家,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51%,而且山地的各種工程(公路、鐵路、水利、礦山及工業民用建筑)的大規模建設會造成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破壞了當地原有植被,形成大面積不同程度的邊坡(或坡地),這些邊坡的存在進一步增加了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的發生強度,也造成局部小氣候的惡化及生物鏈的破壞等生態災害。
國內山區公路邊坡生態防護研究有以下特點:(1)目前比較成熟的技術主要有:三維植被網、漿砌片石骨架植草防護、藤蔓植物護坡、土工格室植草及鋼筋混凝土框架植草護坡等,對于填方邊坡或較緩的中小挖方邊坡實施效果良好,但對于高陡巖質或劣質土邊坡的防護措施,雖然己有如錨桿框架梁、客土噴播、液壓噴播及厚層基材噴射工法等技術出現,但由于山區公路地域性的差別,而引起的地質土質差別較大,籠統照搬試點成功技術大多達不到滿意效果,缺乏生態防護技術適應性研究,造成資源和財力的浪費。(2)對單一防護形式研究較多,但對于防護體系的研究較少,缺少綜合防護研究;同時,在生態防護的重要內容—植被恢復中,缺乏系統全面的恢復理論研究,物種選擇顯得很隨意,沒有進行基于恢復生態學理論基礎上的篩選與配置,導致了綠化效果的千差萬別,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與浪費。(3)在防護形式研究中,缺乏對不同防護模式對邊坡穩定性影響的計算分析,大多為定性分析,缺乏數據支撐。
3 易北公路生態防護技術的應用
3.1 地形地貌
易北公路位于云南省尋甸縣境內,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地處云南省東北部,本項目穿越地貌相對高差在300m以下,主要地貌類型為構造侵蝕~剝蝕、溶蝕谷地、丘陵和低山地貌,最高海拔約2264m,最低海拔約1871m。項目區地處我國東南季風與西南季風接觸地帶,屬低緯度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區。降水水源主要由印度洋孟加拉灣的暖濕氣流提供。
3.2 邊坡生態防護系統設計
3.2.1 種草護坡
種草護坡采用狗牙根。狗牙根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根狀莖和匍匐枝,須根細而堅韌。匍匐莖平鋪地面或埋入土中,長10~110cm,光滑堅硬,節處向下生根,株高10~30cm。葉片平展、披針形,長3.8~8cm,寬1~3mm,前端漸尖,邊緣有細齒,葉色濃綠。穗狀花序3~6枚呈指狀排列于莖頂,小穗排列于穗軸一側,有時略帶紫色。種子長1.5mm,卵圓形,成熟易脫落,可自播。狗牙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陰性和耐寒性較差,最適生長溫度為20~32℃,在6~9℃時幾乎停止生長,喜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狗牙根耐踐踏,侵占能力強。狗牙根繁殖能力強,但種子不易采收,多采用分根莖法繁殖。
3.2.2 三維植被網護坡
采用狗牙根和紫藤混種。紫藤為暖帶及溫帶植物,對氣候和土壤的適應性強,較耐寒,能耐水濕及瘠薄土壤,喜光,較耐陰。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向陽避風的地方栽培最適宜。主根深,側根淺,不耐移栽。生長較快,壽命很長。纏繞能力強,它對其它植物有絞殺作用。三月現蕾,四月盛花,每軸有蝶形花20~80朵。紫藤各地均有野生或栽培,根、種子入藥,性甘,微溫,有小毒。樹皮含貳類,花含揮發油,葉子含金雀花堿等。與狗牙根一起混播,屬于灌木+草本組合,增強固土能力和生態性,坡面植被參差不齊,高低有致,有立體美感。
3.2.3 拱形骨架植草護坡
采用狗牙根和黃金菊混種。黃金菊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狀葉有細裂,花黃色,花心黃色,夏季開花。全株具香氣,葉略帶草香及蘋果的香氣。生長習性喜陽光,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或土質深厚,土壤中性或略堿性。作為護坡灌木與狗牙根混合作用,屬于灌木+草本組合。
3.2.4 錨桿框架梁植草護坡
梁鑲六棱塊內培土15cm,采用爬山虎、紫藤、黃金菊混種。爬山虎屬多年生大型落葉木質藤本植物,其形態與野葡萄藤相似。藤莖可長達18公尺(約60尺)。夏季開花,花小,成簇不顯,黃綠色或漿果紫黑色,與葉對生?;ǘ酁閮尚?,雌雄同株,聚傘花序常著生于兩葉間的短枝上,較葉柄短。紫藤和黃金菊在坡塊內按每塊各三株比例混播,靠平臺的一排六棱塊內栽植爬山虎,每個六棱塊內一株,選擇蔓長1.2m的株苗。
3.2.5 碎落臺及挖方邊坡平臺種植
碎落臺:在邊溝碎落臺上以2.5米間距規則式栽植1株海桐球,每間隔80米分別栽植一叢紫葉李(2株)和紫薇(2株)、紅繼木球(2株)組合,苗木栽植后統一對土路肩和碎落臺人工鋪草皮。草本植物為狗牙根。
護坡喬木紫葉李是喜光也稍耐陰,抗寒,適應性強,以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最為有利。怕鹽堿和澇洼。淺根性,萌蘗性強,對有害氣體有一定的抗性。護坡灌木海桐球為亞熱帶樹種,喜溫暖濕潤的海洋性氣候,喜光,亦較耐蔭。對土壤要求不嚴,粘土、沙土、偏堿性土及中性土均能適應,萌芽力強,為中性樹種,在陽光下及半陰處均能良好生長。適應性強,有一定的抗旱、抗寒力,喜溫暖、濕潤環境。耐鹽堿,對土壤的要求不嚴,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耐修剪,萌芽力強。紅繼木球喜光,稍耐陰,但陰時葉色容易變綠。適應性強,耐旱。喜溫暖,耐寒冷。萌芽力和發枝力強,耐修剪。耐瘠薄,但適宜在肥沃、濕潤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長。
4 結論
本文結合對易北公路的氣候、地質地貌及植被情況經過調查分析,結合工程特點,在確定邊坡形式的基礎上,選取了不同邊坡條件下的防護形式,并針對不同的防護形式進行了恢復植被物種選擇與配置。
沿線應用了多種生態防護形式,包括:種草護坡、三維植被網護坡、拱形骨架植草護坡及錨桿框架梁植草護坡。沿線用了多個品種的綠化、護坡植物,有草本植物:狗牙根;喬木有紫葉李、紫薇;灌木有海桐球、紅繼木球、紫藤、黃金菊;藤本植物有爬山虎。對不同位置、不同的邊坡采用了不同的配置:包括草+灌、喬+灌、草、灌+藤本等多種組合方式,建立了公路邊坡完備的植被群落,創造了公路兩側綠化帶高低錯落的多層立體景觀。
參考文獻:
[1]方華.植被護坡現狀與展望[J].水土保持研究,2004(03).
[2]席嘉賓等.高等級公路邊坡綠化草的建植與管理技術.公路.1998(03).
論文摘要臍橙產業是贛南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指出了贛南臍橙生態果業建設中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建議。
贛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無霜期長,屬典型亞熱帶季風氣候。山地面積超過300萬公頃,占總面積的77%,土壤為紅壤和紫色土,其中富含大量臍橙所需的微量元素和人體所需的礦物質,是發展種植臍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據統計,2006年,贛南臍橙發展到91333hm2,產量63萬噸。建成無公害水果基地73333hm2、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臍橙)基地縣4個、臍橙出口基地5533hm2,年出口港、澳、東南亞、北美等地臍橙18萬噸,占贛南臍橙總產的近30%[1]。但在果業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為此,加強贛南臍橙生態基地建設,實現生產方式和形態的轉變,促進贛南臍橙生態果業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前贛南以臍橙為主的果業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根據贛南臍橙生產現狀,分析了在發展生態果業中存在的問題,對進一步建設贛南臍橙生態果業基地提出優化措施。
1贛南臍橙栽培的生態問題
在臍橙基地建設中,贛南始終堅持生態化開發,注重農業生態保護,探索了一條被稱為贛南模式的“豬—沼—果”模式。在實際生產中,不規范的臍橙栽培技術和發展規劃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1.1果園建設水平低,水土流失嚴重
臍橙果園建設要嚴格執行標準,配套健全設施,尤其是果園梯田和排水灌溉設施要符合標準。但是實踐中果園建設與生態建設沒有完全同步,對生態保護工作做得不夠,沒有圍繞臍橙產業協同作戰搞好生態建設,造成果園建設與生態建設分家。雖然有的臍橙園修建了梯田,但是修建技術不規范。如一部分果園選址不科學,選在坡度25°以上的坡地、低洼地、平地;臍橙園四周沒有開好防洪溝、排洪溝,每條梯田、梯帶也沒有背溝或竹節溝,不利于排水和降低果園水位;果園灌溉條件差,電不通,路不暢等,果園規劃和建設的弊端直接帶來水土流失,造成果園生態潛在的破壞。
1.2防護林建設滯后,降低了風沙危害
防護林的目的是減少風沙,增強抗御干旱、干熱風、凍害等自然災害的能力。因此,應選擇適應當地種植條件、速長高大、長壽、經濟價值高、主根發達、水平根少、與臍橙無共同病蟲的樹種。但據調查,贛南80%的臍橙果園沒有建設防護林,部分果園雖建有防護林,但是建設水平低,布局不合理,防護效果差;樹種選用不合適,如馬甲子、刺合歡等樹種矮小,防護范圍小;防護林距離臍橙果園太近,容易串根,造成爭水、爭肥、爭陽光等。
1.3“豬—沼—果”模式需要加大推廣力度和完善
“豬—沼—果(菜、魚等)”是典型的生態農業模式,被稱作“贛南模式”。推進這種模式,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有機質含量,提高農作物產量,但沼氣液、沼氣池利用技術方法需要完善。
1.4無公害技術薄弱,存在危險性病蟲害的潛在威脅
果品安全是影響贛南臍橙聲譽的關鍵。盡管贛南無公害生產技術推廣工作已經提上日程,但是,工作力度不大,效果較差。因此,至今贛南臍橙加工業示范基地沒有被列入國家柑桔非疫區建設項目區。隨著臍橙規?;l展,病蟲害增多、大量施用化肥農藥等加重,土壤污染,土壤結構破壞,果實品質下降,給臍橙產業帶來嚴重影響,破壞了臍橙生態系統平衡。
2建設臍橙生態果園的發展措施
2.1抓好果園基地建設
遵循區域比較優勢原則,在無公害臍橙基地規劃合理布局的基礎上,發展專業戶、專業村、專業鄉鎮,并向產業經濟帶、專業經濟區延伸。在基地規模擴張的同時,注重增強基地的科技含量,提高質量。在臍橙園規劃建設上,更應強調生態果園建設的重要性。
2.2加強臍橙生態果園技術研究與應用工作
一是增加與贛南無公害臍橙生產有關的科研投入,加強常規技術研究,主要包括開發贛南臍橙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綜合防治技術的研究與推廣、農藥殘留快速測定設備、有機農藥肥料生產、臍橙保鮮防腐技術與設備。二是生態建設與果業建設相結合。要達到高標準建園,果園必須統一規劃、集中連片,做到山、水、園、林、路綜合配套,堅持先規劃后開發原則,嚴格按照“三大一簍”(大穴、大肥、大苗和營養袋假植)與“三保一防”(保水、保肥、保土、防護林)標準和要求施工操作,防止水土流失。
2.3嚴格執行贛南臍橙質量標準
2006年《贛南臍橙》國家標準(GB/T20355-2006)成為我國首個臍橙國家標準。要按照標準要求,實行標準化生產和管理,約束生產經營者種植加工行為,最大限度地通過促進生物循環,合理配置和節約資源,減少經濟行為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以提高贛南臍橙產量和品質,維護和改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
2.4狠抓贛南臍橙無公害生產的關鍵技術
根據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要求,無公害產品生產應具備下列條件:①產地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并且必須經農業部農墾環境檢測中心審定;②原料作物的生產過程及生產操作過程須符合無公害標準,并接受監督;③產品的生產、加工及包裝貯運須符合衛生標準,最終產品須經國家檢測。2.4.1選擇良好的生態環境建園。為防止大氣、水、土壤受廢氣、廢水、廢渣及一些天然有害物質污染,宜在遠離城區、工業區,離交通要道的直距離在500m以上的地方建園。
2.4.2強調重施有機肥和有益復合菌肥(如EMCM等)。提倡種草、覆草、埋草,合理配備化肥用量和比例。采用無污染水源灌溉,應用滴灌、噴灌、溝灌等方式合理供水。
2.4.3推廣套袋栽培。最好全園全樹皆套,這是在生物防治體系難以建立和生物農藥效果不佳情況下,無公害水果生產最有效的手段。
2.4.4防治病蟲上全面實行病蟲害綜合防治(IP計劃)。以農業措施、人工防治、利用天敵和增樹體抗性為主,盡量使用無毒害的植物源、礦物及生物農藥和農藥增效劑。減少噴藥次數,做到不用含重金屬的農藥、劇毒農藥、高殘留農藥和殺性農藥。
2.4.5在包裝、貯藏保鮮、運輸過程中嚴防果品污染。牢固樹立環保意識,積極采用國內外先進保鮮技術,采取合理的采后處理方式。按市場需求進行嚴格的分級、清洗、消毒、打蠟、包裝和貯運,防止果品的采后污染。
2.4.6改善農產品的經營方式,大力開展贛南臍橙的綠色營銷。對取得綠色證書的進行注冊,掛牌銷售,優質優價,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
2.5繼續堅持和完善“豬—沼—果”模式
“豬—沼—果”模式的工程建設,是指“戶建1個沼氣池,人均出欄2頭豬,人均種好667m2果”,就是把養殖業(豬)、農村能源建設(沼)、種植業(果)以沼氣為紐帶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生態規律,形成物質、能量的生物循環鏈,帶動生豬和果業的發展。具體地說,就是豬糞下池發酵產氣,供農戶照明、做飯,沼渣用來肥果、喂豬等[2]。實踐證明:這種豬、沼、果復合型生態果園,物質和能量的轉化和運行能遵循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規律,生態上自我維持,經濟上有生命力,環境上無污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做到了生態、經濟、社會三效益的統一。在今后臍橙生態果園建設中,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已建臍橙果園的80%以上、新建果園的100%,推廣應用”豬—沼—果”模式,并且總結經驗,進一步完善,為果業生態發展更好地提供技術保障。
3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公路建設環保技術
論文摘要:如何協調好道路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保護自然環境、協調公路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本文結合公路行業中普遍存在的環保現狀,就公路設計、施工和環境保護對公路建設的要求等進行分析與探討。
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增強,高等級公路不斷增加,公路不僅要綠化美化,還要承擔防止水土流失,滿足視線引導、緩沖、強調目標、標志等作用,它需要一整套技術,這是一種以植被恢復為代表的生態工程技術。公路建設工程對于自然環境的影響,突出表現在生態破壞、水土流失等方面。公路工程的路堤、路塹邊坡及其它開挖面等,將受到水土流失的威脅。人類要設法走出目前所面臨的嚴重生態危機,就必須重建地球上已被破壞的生態環境,由征服、掠奪自然轉為保護、建設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共生關系。
1生態公路的主要意義
生態公路是在公路的設計、建設中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在公路建設項目整個生命周期里綜合運用各種工程措施,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與污染,形成行車安全舒適、運輸高效便利、景觀完整和諧的帶狀公路交通生態系統和區域交通生態系統,實現在現有條件下的最大生態化。近年來,公路大規模發展導致生態負效應,如氣候熱島、環境污染、能量耗散、景觀割裂、生物多樣性減少、廊道效應等,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的破壞作用。主要因為公路建設中,大量的挖填,破壞了原有的地質環境;施工的影響導致了環境污染;失控的取棄土,造成了人為的地質病害;對地形的過多切割和阻礙,改變了水文的平衡狀態;最嚴重的是,由于植被和地表土的損失,自然植被的恢復十分困難。公路環境問題的根源是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對環境的重視不夠,對公路所產生的環境問題估計不足。因此,公路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資源、環境和人口之間的矛盾,使生態環境問題突出。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應該協調發展,而不是一味索取與征服。在公路建設中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僅是向社會作出承諾,更重要的是對后代子孫的高度負責。如何協調好交通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既是保護自然環境、協調公路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
2環境保護對公路建設的要求
公路的外在形式是公路的網絡結構、線形等技術指標,而其內涵是公路環境總體對人類運輸活動的服務和支持,把環境與公路割裂開來考慮是不全面的。盡量減少土地占用和拆遷道路在規劃和確定方案過程中,應注意環境保護,盡量減少耕地占用和電力電訊、村鎮居民點、廠礦企業等設施的拆遷,從而減少對現有社會環境的影響。防止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壞工程應根據有關規范要求,并針對建設項目所在地區氣候、地形、地質情況,采用合理的排水與防護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道路在施工期和運營期的水土流失,保護植被。注重道路美化、綠化在道路兩側種植花草樹木,營造防噪性衛生防護林,搞綠化美化工程,既能美化路容、防止水土流失,又可減噪、吸收汽車尾氣及粉塵,凈化空氣,減輕汽車尾氣和噪聲對沿線環境的污染,特別是營造喬、灌、草多層次復合結構林帶,防噪減污效果更佳??茖W設計,精心施工公路規劃中環境保護措施的制定應以費用最小、社會代價最小為目的,采取“最佳可能性方案、中級可能性方案,初級可能性方案”多層次的設計,力求在宏觀目標上與經濟總體發展趨勢相符合,在環境標準上與居民生活要求相一致,在財政的保證上與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在實施的序列上與公路建設所取得的成果相聯系??茖W的路、橋設計,精良的施工,快捷、通暢的路網,可以緩解交通壓力,降低污染程度。
3公路生態工程技術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結合主體工程,綜合考慮生態工程的交通安全、工程防護、景觀、視線誘導、線性預告、防眩、緩沖、遮蔽和標志等目的,使主體工程與綠化美化恢復生態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由于受景觀、生態、交通安全及施工管理等因素限制,公路生態工程設計既不同于傳統園林的景觀設計又不同于都市中互通立交橋的景觀設計,它首先應將防止水土流失,確保交通安全等放在首位,在植被恢復的設計方面應以景觀優美、生態系統長期穩定和養護管理粗放為宗旨,這是一種取代傳統設計的新途徑,其目的就是要創造更自然的景觀,提倡用種群多樣、結構復雜和競爭自由的植被類型,發揮其交通安全和環境保護的雙重功能。生態工程設計應因地制宜。一般公路路線較長,地形、地貌等環境條件變化較大,設計前應明確各環境單元的設計目的和要求,做到目的性、整體性、穩定性、藝術性兼顧,體現地方風格,創造公路景觀個性。公路生態工程技術是把公路征地范圍的生物和非生物看作一個整體,是整個公路工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以提高安全和舒適性以及美化、減噪、凈化空氣、生態恢復和優化等為目的,最大范圍地采用生物材料,減少公路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所實施的植被恢復工程技術。它與以往的單純綠化不同,作為公路的一個組成部分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交工驗收,并針對修筑的公路特點,因地制宜,采用多種材料,實施植被恢復計劃。公路生態工程的范圍,包括公路征地范圍內的用地,有中央分隔帶、土路肩、上下邊坡、排水溝、隔離柵、橋梁等構造物,以及立交區、服務區、管理所等,還有取、棄土場地等需要恢復植被的土地。
4道路的生態建設
[論文摘要]礦產資源開發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但礦山開采又引發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導致礦區生態退化與環境污染,嚴重制約了礦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系統分析了礦山開采的生態環境效應,并根據典型礦區生態恢復的成功經驗,總結了適合我國礦區生態恢復的典型技術,主要從礦區廢棄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治理,礦區植被的恢復,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三個方面來論述。
由于礦藏的不可移動性,以致礦山開采長期占用、破壞、污染土地,改變了區域水系結構,破壞了動植物區系,引發一系列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問題,成為全球環境與發展面臨的焦點問題之一。我國礦區土地復墾工作起步較晚,土地復墾率較低,迫切要求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土地復墾技術,提高土地復墾率和生產潛力。本文將在系統分析礦山開采生態環境效應的基礎上,總結適合我國礦區土地復墾的典型技術,以期推動全國土地復墾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一、礦山開采的生態環境效應
(一)誘發地質災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邊坡開挖影響了山體、斜坡的穩定,往往導致地面塌陷、開裂、崩塌和滑坡等頻繁發生。而礦山排放的廢渣堆積在山坡或溝谷,廢石與泥土混合堆放,使廢石的摩擦力減小,透水性變小而出現漬水,在暴雨下也極易誘發泥石流。
(二)水文地質條件發生變化與水質污染。礦區塌陷、裂縫與礦井疏干排水,使礦山開采地段的儲水構造發生變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積的疏干漏斗;地表徑流的變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設施喪失原有功能,直接影響農作物耕種。 同時,礦山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礦坑水、廢石淋濾水等,一般較少達到工業廢水排放標準,嚴重影響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與人畜生活飲用。
(三)土壤退化與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礦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礦渣,加上大型采礦設備的重壓,往往使土壤堅硬、板結,有機質、養分與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產生。土壤中的營養元素也隨著裂隙、地表徑流流入采空區或洼地,造成許多地方土壤養分短缺,土壤承載力下降。
礦山固體廢渣(煤矸石等)經雨水沖刷、淋溶,極易將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滲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堿污染(主要是強酸性污染)、有機毒物污染與重金屬污染。而土壤的納污和自凈能力有限,當污染物超過其臨界值時,將向外界環境輸出污染物,其自身的組成結構與功能也會發生變化,最終導致土壤資源的枯竭。并且,土壤污染在地表徑流和生物地球化學作用下還會發生遷移,危害毗鄰地區的環境質量,受污染的農產品則會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
(四)水土流失加劇。礦山開采直接破壞地表植被,露天礦坑和井工礦抽排地下水使礦區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土地貧瘠,植被退化,最終導致礦區大面積人工裸地的形成,極易被雨水沖刷;由于排土場和尾礦占地,形成地面的起伏及溝槽的分布,增加了地表水的流速,使水土更易移動,沖刷加劇。
(五)生物多樣性損失。植被清除、土壤退化與污染、水土流失,對礦區生物多樣性的維持都是致命打擊,嚴重威脅了動植物生存。
二、礦區生態恢復的典型技術
(一)礦區土壤污染的治理
1.礦區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治理。國內外礦區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治理技術三類。其中,生物治理技術包括微生物修復技術、動物修復技術與植物修復技術。設施簡便,投資少,對環境擾動也少,被認為是最有生命力的。
2.礦區土壤培肥改良技術。土壤培肥改良技術就是對土壤團粒結構、pH值等理化性質的改良及土壤養分、有機質等營養狀況的改善,這是礦區生態恢復的最終目標之一,具體包括:(1)表土轉換:在采礦前先把表層及亞表層土壤取走并加以保存,待工程結束后再放回原處,這樣雖破壞了植被,但土壤的物理性質、營養條件與種子庫基本保持原樣,本土植物能迅速定居。(2)客土覆蓋:廢棄地土層較薄時,可采用異地熟土覆蓋,直接固定地表土層,并對土壤理化特性進行改良,特別是引進氮素、微生物和植物種子,為礦區重建植被提供了有利條件。(3)土壤物理性狀改良:土壤物理性狀改良的目標是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結構,短期內可采用犁地和施用農家肥等方法。(4)土壤pH值改良:對于pH值不太低的酸性土壤可施用碳酸氫鹽或石灰來調節酸性,增加土壤中的鈣含量,改善土壤結構。(5)土壤營養狀況改良:主要包括化學肥料、有機廢棄物、固氮植物、綠肥、微生物等。
(二)礦區植被的恢復。根據礦區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植被篩選應著眼于植被品種的近期表現,兼顧其長期優勢,植物品種的選擇首先要根據生物學特性,考慮適地適樹原則,尤以選擇根系發達、固土固坡效果好、成活率高、速生的鄉土植物。
在配置植物時要考慮邊坡結構、種植后的管護要求、自然條件等,以決定種植的形式和品種。同時要考慮與設計目的相適應;與附近的植被和風景等條件相適應。
(三)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
1.固體廢棄物攔擋工程。在堆棄場地建設擋渣墻、攔渣壩和排水工程等,進行攔擋與防漏處理。
2.坡面排水工程。對影響礦山安全的坡面,根據坡長分段布設截流溝、排洪渠等工程,并配以防護林草帶,增加植被覆蓋,減少坡面徑流對地表的沖刷,保證礦業生產安全運行。
3.邊坡防護工程。礦山開采形成的各類邊坡,除盡可能采取措施恢復植被外,根據邊坡穩定程度及對周圍的影響,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進行防護。坡面防護根據坡度不同而采用石砌護坡或植被護坡。
4.土地整治工程。對礦山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石堆、廢棄工業場地及尾礦庫,采取排蓄結合的辦法,排水攔渣,有效解決“三廢”污染。同時對服務期滿的棄渣場、尾礦庫采取復墾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5.植被恢復工程。對各類裸露面,分別采取不同的措施,加速植被恢復。
三、結語
礦山開采極大地改變了原生景觀生態系統,導致礦區生態退化與環境污染。針對礦區生態環境特點。我國當前礦區生態恢復的典型技術體系主要包括礦區土壤污染的治理及土壤環境質量的改善,礦區植被的恢復,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等。
必須強調的是,礦區生態恢復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工程層面的問題,而且與礦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密不可分,是一項耦合了社會、經濟、資源與環境的系統工程。因此,礦區土地復墾是以人類發展為核心,對土地自然、經濟與社會屬性的綜合整治,在消除環境危害的同時重建生態平衡。
參考文獻
[1]夏星輝,陳靜生.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方法研究進展.環境科學,1997,18(3):72~76.
[2]彭建,蔣一軍,吳健生,劉松.我國礦山開采的生態環境效應及土地復墾典型技術.地理科學進展,2005,24(2):38~42.
【關鍵詞】畢業設計;農業院校;環境工程
環境工程專業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為一門邊緣交叉性學科,其發展目標是解決不斷涌現的各種實際環境問題。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其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已成為一門集自然、社會和技術科學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環境工程學科不僅研究水、氣、固廢、噪聲等主要環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術和措施,還研究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探討廢物資源化技術,以及對區域環境進行系統規劃和科學管理,以獲得最優的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我國設置有環境工程專業的高校已超過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礎和重點學科存在明顯差別,其環境工程專業發展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大多數理工科類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養方案注重于對學生工程思維和設計能力的培養。我校的資源環境學院準備新設環境工程專業,在環境工程的人才培養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類大學,一定要突出農業院校的特色并發揮現有優勢,找準適合自己的立足點。
安排在第七學期末開始的畢業設計(論文)是環境工程專業實現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是對學生所學理論和技能的綜合運用和檢驗,也是保證本科教學質量的最后一道防線。畢業設計(論文)輔導環節對學生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鞏固與擴展所學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培養提高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獨立分析、解決本學科領域的實際問題和初步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2.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設計和研究觀念,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傳統;3.使學生在方案設計、材料調查與搜集、工程繪圖、理論計算、實驗研究、數據處理、外文閱讀、使用計算機、查閱文獻、經濟分析、工具書的使用、文字表達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進一步的訓練和提高。鑒于畢業設計階段對于本科生培養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設置安排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途徑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希望能為我校環境工程新專業的建設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建議。
和理工科類院校不同,農業院校的環境類專業一般都源于土壤學、生物化學、生態學等學科,其本科課程設置主要是幫助學生形成以土壤、農業化學和農業生態資源等專業的知識體系。因此,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在畢業論文(設計)任務書的安排上,也應與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從目前來看,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的畢業論文(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任務書的設置比較單一,重實驗輕設計。很多農業院校的環境專業本科生畢業只有畢業論文可做,而無畢業設計的內容供學生選擇。由于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一般建設較晚,在師資、課程體系、實踐環節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設計及應用的教學、科研方面,農業院校環境類專業的基礎顯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農業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的師資力量尚難以開展對學生進行畢業工程設計的指導;同時,由于學生們受專業課程設置所限,他們的工程思維和設計能力與工科學生相比都有較大差距,因此很多學生也不愿意選擇他們感覺更為吃力的畢業設計工作。然而,目前環境工程本科生就業的去向主要還是與環保工程設計、施工、運行等相關的公司和企業,而諸如環境管理部門、環境監測站等事業單位現在大多都呈人才飽和狀態,可接受的本科畢業生非常有限。由于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在工程設計能力方面的弱勢,在就業時與工科院校同類專業的畢業生競爭時就處于明顯的劣勢。因此,有必要通過畢業設計來加強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工程思維和設計能力,使他們能夠具有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設計基礎和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轉我校該專業畢業生就業時面臨的不利局面。
2.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任務書的設置未能充分突出農業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體現農業院校學生現有知識體系的優勢。與工科院校相比,農業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在專業的歷史沿革、學科組成和行業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為了提高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競爭力,需要在畢業論文(設計)這一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上充分體現農業院校的特色與優勢。農業院校的環境工程人才培養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學的方法,而應走有生態特色的辦學之路,培養出可投身于農村環境污染防護的人才。農業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態學科的優勢地位,畢業生相對于工科院校的學生具有更扎實的生態學知識。此外,當前環境工程畢業生就業的一個重要方向是環境影響評價咨詢工作,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又在其中占據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慮讓一部分學生在完成畢業論文(設計)時從事生態環境評價的工作。這樣一來可以發揮農業院校學生生態學基礎扎實、生態知識結構較全面的優勢,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二來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并適應市場需要,為從事生態環境評價特別是農村地區環境評價的單位輸送可用人才。
3.畢業論文(設計)立題與實際聯系還不夠緊密,約束性題目難以調動學生的創新熱情。由于教師設計的畢業論文(設計)題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來自于實際的工程項目,部分題目陳舊甚至經年不變,擺在學生面前的是一些舊知識舊問題,使得設計成果沒有實用價值和科學意義。這在一方面打擊了某些學生在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熱情和積極性,也使得某些本來就對畢業設計(論文)重要性認識不足的同學更加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對工作應付了事。
為提高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的畢業論文(設計)的完成質量,進一步加強農業環境類專業學生的市場競爭力,在畢業論文(設計)的設置和指導上可以考慮以下的一些改進措施:
1.加入一些和農村環境保護治理相關的設計類題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環境工程大多是在給水排水專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此,工科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在畢業設計的內容上受給水排水專業的影響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為排水管網和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設計。農業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設計內容,由于專業基礎所限,無法與之進行有力的競爭。因此,應在設計內容上著眼于和農村地區和農業環境相關的工程。如目前農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農村污水的處理都是國家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相關的工程也建設了不少??梢栽O定一些如農村小型給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處理站的課題。在處理工藝選擇上,由于農村地區的特殊條件,一般應選擇操作較簡單且成本較低的常規處理工藝,這樣更符合農村地區的實際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藝處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濕地處理畜禽類廢水,都是可行的設計題目。學生經過這些設計工作的鍛煉,將有助于他們在畢業后從事農村環保治理的相關工作,不僅提高學生的就業率,也可為農村環境的治理培養可用人才。為達到這一培養目標,學校在青年教師的引進和培養上也要考慮有工程背景的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同時可以通過幫助青年教師去設計類單位進行工程實踐等措施,提高他們的工程素養和設計能力,從而達到輔導學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工作中體現資源與環境的緊密結合,設置適量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題目。工科院校的環境專業一般更側重于各種污染治理技術工藝的開發與研究,對環境與資源的重視不足。農業院校則注重于從宏觀側面上分析環境與資源的關系,將自身對土壤學、氣象學和生態學等學科的研究優勢體現在資源和環境管理方面。為進一步體現農業環境院校學生在這方面的特點,有必要在畢業設計時通過設置合適的環境影響評價的課題來提高學生的相關能力。另一方面,環境影響評價咨詢工作在當前對環境工程本科畢業生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就業方向,其中主要的一個部分就是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和做工作設計不同,由于農業院校學生在生態學方面有較扎實的基礎,因此和工科院校學生相比并不遜色,甚至某些方面他們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學生要更加深入,相關的知識結構也更加全面。為本科生畢業設計設置適當的環境影響評價課題,不僅發揮了農業院校學生在生態環境評價方面的一些優勢,也可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有效的幫助。當然,這同樣也對學校的師資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在課程設置上需要加入環境影響評價的課程,對青年教師的引進和培養,也要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一個可取的方法是鼓勵青年教師考取國家的環境影響評價注冊工程師,通過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來保障本科生培養的質量。
3.將畢業論文與教師主持的科研項目或課題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環境工程專業由于本科就業的壓力較大,相當一部分的學生選擇畢業后繼續攻讀本專業的研究生。對于準備攻讀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別是已取得報送推免資格的學生而言,在本科畢業階段通過完成畢業論文來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鍛煉是很有必要的。對于無需復習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們盡早進入畢業論文的課題。在課題的選擇上,應盡量從老師的在研項目中選取適當的一部分讓學生來參與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簡單的讓本科生給在讀碩士生打下手。根據筆者的經驗,只要老師進行有效的輔導,并選取學生力所能及的課題,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本科生同樣可以參與到實際科研項目中,并做出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遜于在讀的碩士研究生。對于要復習考研和找工作的畢業生,也要盡早安排他們進入畢業論文的課題。老師要幫助學生按安排好時間,一方面要讓他們認識到畢業論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顧到學生復習考研和找工作的實際情況,盡量做到兩頭兼顧。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農業院校環境工程本科生的培養質量,有必要在畢業論文(設計)環節的進行適當的調整,提高畢業內容的多樣性,加強其實踐性,并突出農業院校的特色,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農村環境治理的人才而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蔣展鵬.環境工程學[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劉恒明等.環境工程專業實踐環節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齊向前等.不斷提高教學管理,切實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J].中國大學教學,2005 (8):33-34.
[4]劉綺等.環境工程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改革研究[J].高教與經濟,2008,21 (2):18-22.
[5]徐微等.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學科特色及人才培養目標探討[J].河北農業科學,2011,15 (2):141-142.
[6]沈連峰等.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辦學特色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11,1 (1):61-63.
關鍵詞:暴雨;警示信息;解讀;天氣信息
生態環境治理是世界關注的問題,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存在面積大、成因復雜、危害嚴重等特點,當前我國水土流失仍然十分嚴重。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十分突出,水土流失區仍將面臨巨大的壓力,水土保持不僅關系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也關系到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作為國家的戰略任務將需要五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不懈努力去完成。筆者通過閱覽和分析水土保持相關標準規范和專家論文。根據設計原理和技術原理。結合勘察設計經驗。提出把筋體材料應用到治理生態環境中的理論(設想)。在材料上更新和替換,能更好的為生物治理打造成長環境,加速生態環境的自然修復,提高治理工程的質量和速度。
1 筋體材料概念界定。
什么是筋體材料?它是運用槽隼結構原理、結構力學原理,使用高科技復合材料或合理應用材料,打造的結構型材,它具備優化組合造型,快捷的安裝方式,穿插鏈接的增強結構的特點,。在構件上分筋骨/鏈接件/支撐件和面體。從材料取材上分它可分筋骨、面體兩方面取材。筋骨取材分單質材料和復合材料。單質材料是指以一種材質制作的筋骨(例:鋼纖維材料、砼結構材料),復合材料是以合成樹脂、硅酸鹽等為基材,以高性能纖維或適用纖維(玄武巖纖維、玻璃纖維、巖棉等)為增強材料,以硅酸鹽、泡沫砼、滑石粉、木粉、粉煤灰微珠、植物纖維等為填充料,具體實型根據具體技術指標選擇配置。再加以分類,制定規格。支撐件表現形態為多邊形體和球型體、拉桿(錨栓)。支撐體的多邊形體設置在框架邊緣部位,起到承載力和分解力作用,球型體大多設置在框架中部空間部位,起到轉載力和分解力的作用。拉桿(錨栓)起到加固和鏈接作用。面體材料特性有分鋼性材質和柔性材質的特點。它起到加固結構和整合外形的作用。面體取材玄武巖纖維、玻璃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的柵格和網格布;改性塑料、植物纖維等柵格和網格布;玄武巖纖維、玻璃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金屬材料。
2 筋骨材料在環境治理上應用的意義和發展。
2.1 在治理生態環境上,前人在積累大量科學數據和總結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撰寫出很全面治理生態環境相關標準規范。筋骨材料依據相應標準規范的原理和案例。提出了通過更新或替換具體應用部位的應用材料來提高治理、管理的效益。為(填補)完善相關標準規范提供新的內容。(具體內容在相關章節詳細論述)通過筋體材料的的應用,可以對實際地形進行矢量規劃。根據實際地形的復雜程度,內、外營力對該地形環境產生影響的科學數據,再運用筋體材料來設計治理具體地形的實型框架體系(含抗擊和平衡各種營力的科學分析計算公式)。按施工流程,工程材料、機械設備、人力投入相互配合,完成具體項目工程,達到治理效果。并可以三維軟件建造筋體材料各種構件及組合模型,輸入相關信息參數,(筋體材料材質;風、水的流向、動能;土壤結構及凍脹、暴曬和風化影響的土壤)觀察具體工程現狀地形實際情況動態模擬。用觀察到治理前后;在各種營力影響下產生的效果及施工流程、管理措施等來加以說明。實型框架體系又可為生物治理打造良好環境,為植物生長提供了優越條件,加快自然生態修復速度。
2.2 筋體材料在治理溝壑發揮的作用。
2.2.1 溝頭防護工程、谷坊防護工程適用范圍:適用于我國北方(西北、東北、華北)高塬區、丘陵區、漫崗區和土石山區。
2.2.2溝頭防護工程治理分蓄水型溝頭防護和排水型溝頭防護。
2.2.2.1 蓄水型溝頭防護:
a圍埂式防護:根據來水量、圍埂斷面與位置要求,本材料可設計圍埂框架體系并且可以快速形成圍埂框架。密實填充土壤等填充材料,(減少分層夯實碾壓土壤工序)結合面體材料。起到攔截來水作用,防止坡面徑流進入溝道。坡面植草,埂外種植合適樹種,加強土質結構。形成綜合生物治理防護體系。修復自然生態環境,
b圍埂蓄水池式防護。除設置欄蓄來水的池塘外,原理同上。
2.2.2.2 排水型溝頭防護:
跌水式防護:是由陡坡(單層或多級跌水)、消力池、溢流壩、出口海漫組成。跌水是減小地勢比降,緩解水流動能設施。本材料可在各級階口處設置攔網即可起到消能作用,有可攔截水流中的土壤,起到淤地壩的作用。
懸臂式防護:是由引水渠、挑流槽、支架及消能設施組成。
運用筋骨材料構件可以形成多層框架防護體系。完成引水渠、挑流槽、支架及消能設施的功能。它的造型和支撐功能可以使這些工序“[1]挑流槽應置于溝頭上地面處,先挖開地面,深0.3m~0.4m,長寬各約1.0m,埋水泥板,將挑流槽固定在板上,再用土壓實,并用數根木樁鉚固在土中,保證其牢固。水泥樁等下部扎根處,應鋪設漿砌料石,石上開孔,將樁下部插于孔中,加以固定,扎根處應保證不因雨水沖蝕而搖動。漿砌塊石應作好清基。座底(0.8m×0.8m)~(1.0m×1.0m),逐層向上縮小。消能設備(筐內裝石或鉛絲籠裝石)應先向下挖深0.8m--l.0m.然后放進筐石。消能設施應與溝道內植物和谷坊設施結合利用,不應產生破壞”相對優化。
2.2.3 谷坊防護工程治理,[1]谷坊工程應修建在溝底比降較大(5%~10%或更大)、溝底下切劇烈發展的溝段。其主要任務是鞏固并抬高溝床,制止溝底下切,同時,也穩定溝坡、制止溝岸擴張(溝坡崩塌、滑塌、瀉溜等)
2.2.3.1 根據土谷坊;石谷坊;植物谷坊設計及施工原理.運用筋體材料造型結構特性。可根據具體地形按設計編制谷坊實體框架體系,它是谷坊;石谷坊;植物谷坊的復合體所以可以通用。填充物可為土、石、礫砂、植物等。密室填充后,可坡面植草,加固坡面因為它具有矢量化特點,在施工時有標準的參考和約束。合理規劃溢洪口。完善谷坊功能。
[關鍵詞]林業生態工程 森林 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DF4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3)36-0428-02
一、概述
自然界中的一個重要的生態系統就是森林,經過了反復的自然選擇下的生存競爭,天然林就會形成一個和諧的森林生物與森林環境相互作用的整體。森林生態系統就是一個穩定的、抗逆行較強的生態系統,但是一旦被外界干擾,超出所能承載的能力時,系統就會崩潰。從生態學角度來談,造林綠化工作就是一個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或人工重建的工作,對園林生態工程建設有重要影響。
從生態、環境與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研究林業發展應采取的措施,其核心就是在對生態理論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工程措施對生態環境進行改善,促進林業生態建設。
二、林業生態工程的概念及類型
1、林業生態工程的概念
林業生態工程是根據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系統科學 與生態工程原理,對自然資源環境特征和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所進行的以木本植物為主題,并將相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物種群人工匹配結合,最終形成的穩定而高效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過程。林業生態工程本身包含了傳統的造林綠化內容,還有一些成功的單項造林技術與新技術的篩選與應用。
2、林業生態工程的類型
(1)生態保護型林業生態工程;
(2)生態防護型林業生態工程;
(3)生態經濟型林業生態工程;
(4)環境改良型林業生態工程。
三、實施林業生態工程的重要意義
我國林業的一個整體發展歷程是一個森林資源經受破壞、恢復和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以木材生產為中心的林業建設指導思想逐步弱化的過程;更是對林業地位、作用、性質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21世紀后,我國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經濟結構也有了大調整,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新跨越。因此,人們在林業的需求方面也有了根本改變,即最大限度地發揮林業在改善生態環境中的作用,直升為經濟社會發展對林業的首要需求;經濟社會的發展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存和生產方式,對森林資源的單一經濟需求,已經逐漸轉變為提供林產品,保護自然文化遺產,保護生物多樣性,發展森林文化等多樣化需求。
四、推動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新途徑
1、加大投入,從多個渠道去籌措資金
首先,以政府投入為主,吸引多方社會力量籌措林業生態建設資金;其次,稅收、信貸、服務等方面實行傾斜,對一些重大項目應給予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或稅收優惠等方面支持;第三,提高地方公益林補償標準,逐步擴大公益林補償面積,多鼓勵各類投資主體向林業生態建設投資。
2、突出重點,以大工程帶動大發展
首先,加強植被恢復工程、沿海防護林建設;其次,繼續實施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從根本上提高林業建設水平,確保建設質量;第三,不斷加強城市綠地系統建設,對環城綠化帶、郊野公園、隔離林帶等應大力發展。
3、科技引導,增加工程的技術含量
首先,開展困難立地造林技術、植被恢復技術,加速林地改造;其次,圍繞林業良種壯苗選育、中幼林撫育、速生豐產林建設、森林病蟲害防治、多種經營等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第三,側重種群選擇及種群匹配工程,綜合考慮植物種群之間在生長時間、節律上的搭配。
4、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生態建設激勵機制
探索多渠道籌集補償基金制度,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完善省、市、 縣三級地方補償基金制度。探索分級管理、分類補償政策,并有針對性地制定出合理的公益林采伐利用政策,探索分步實施公益林國家贖買機制。此外,還要努力形成生態建設的激勵機制和內在動力政策體系,使地方政府、投資者及群眾的積極性都得到發揮,這樣就保證了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穩步、協調發展。
五、林業生態工程的發展前景
現代林業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加強森林生態環境意義。折中當前的情況,有一大部分國家的林業發展都在做新的選擇,并做出了深刻的改革。依照林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無論是對林產品的提供、保持森林生產力的穩定增長,還是森林的環境服務功能的發揮、現有森林的經營管理,都應建立一個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并做好維護工作。
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與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方面,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法國等都紛紛發展水土流失控制的工程措施和快速的工程綠化技術,從而形成以森林為主的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體系。
在我國,我們從林業生態工程領域的研究所得到了很多研究成果,但這些成果并不是都具有學術性和應用性。因此,還不能從林業生態工程?高效、穩定、持續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還有待于進一步調整和完善。目前,在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穩步發展的狀況下,也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后林業生態工程學科將要面臨的以下熱點及難點問題:
1、人工防護林生態系統穩定性維持;
2、區域森林植被建設適宜度與生態用水的關系;
3、干旱地區林木水分生理,植被――土壤水文生態過程;
4、區域性防護林恢復與重建的生態經濟評價;
5、抗性植物材料的選擇和繁育。
六、結語
綜上所述,要實現林業生態工程的高效、穩定、持續發展,還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調整和完善。目前,國家已經將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納入為重點發展項目,并積極推進植樹造林工作,同時也提高了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技術。
參考文獻
[1] 李大堯《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分析與建議》[J],《綠色科技》2011年12期第103頁.
[2] 洪雪、楊清福、張光華、郝延喜《“三北”平原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森林工程》2008年04期第87頁.
[3] 付娜、姚淑榮《淺析林業生態工程與區域生態環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8年02期第112頁.
[4] 周大勇《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年06期第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