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0 05:00: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茶文化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國飲用茶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神農氏,茶葉是中國的國飲,中國人有“來客敬茶”的傳統習慣,“茶”屬于“開門七件事”之一,在民間有“茶祖節”的習俗。茶文化正是中國樹立文化產業特色,區別于其他各國文化產業的重要標志。然而,茶文化在中國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倒是鄰國日本卻將茶文化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以免再次出現中華傳統被別國剽竊的現象。
(一)培養茶文化人才是參與世界文化產業競爭的需要
知識經濟時代,各種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優勝劣汰。茶文化可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國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臺中的影響力。
(二)培養茶文化人才是社會溝通發展的需要
老舍先生在談到其話劇作品《茶館》時曾說到:“茶館里人來人往,匯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痹诠糯?,既有文人士大夫會友于茶館,也有商賈老板談生意于茶樓,更多的中下層市民將茶館作為聚集休閑之所。近現代以來,人們通過茶館聊天聚會、娛樂休閑,達到溝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見,茶館成為社會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公共場所。
(三)培養茶文化人才是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需要
中國飲茶的歷史源遠流長,由茶圣陸羽所著的最早的茶專著《茶經》也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茶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飲茶器具、民俗、行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陳出新,內涵不斷豐富。一方面,我們要繼承傳統茶文化,使其得以傳承;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嘗試讓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現代元素,使其發揚光大。
(四)培養茶文化人才是促進茶葉經濟發展的需要
各種茶文化活動的舉辦,如茶文化節、茶藝大賽、茶具展覽、茶葉博覽會、國際茶文化交流會等文化活動,必然會吸引更多的人品茶、愛茶。這些文化活動能對茶文化起到交流、升華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國茶文化和茶葉推向市場,帶動茶葉產業的經濟效益。
二、傳統茶文化人才培養的緊迫性
隨著茶葉產業的不斷擴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們的重視。但整體來講,我國茶文化產業的發展明顯滯后于茶葉產業的發展。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茶文化存在著散、亂、雜的現象。一些地方、企業各自為政,唯利是圖、惡性競爭,為了短期的經濟利益而忽視了對茶文化的發掘和傳承,隨意杜撰、抄襲模仿,擾亂了市場環境,同時也降低了自身信譽。目前,我國茶文化人才培養存在以下問題。
(一)培養專業少
浙江農林大學茶文化專業設立了我國至今唯一一個茶文化本科專業,從2011年的招生計劃來看,該專業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數幾個高職高專院校也在培養茶文化的專科學歷人才。人才培養的數量顯然不能滿足茶文化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專著和論文少
從國內最大的購書網站當當網,以“茶文化”為主題搜索圖書,只能找到113本圖書;從CNKI上以“茶文化”為篇名搜索相關期刊論文,也只能找到2272條搜索結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條記錄。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與茶文化相關的職業目前僅限于茶藝師。茶藝師分為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五個等級。主要是對茶藝操作和溝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藝方面創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國仍然缺乏生長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養的保障機制
(一)外部保障機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門應該重視茶文化人才培養的戰略地位,為茶文化專業人才培養創造有力的政策環境。從人才培養方面,在產茶大省的農業院校開展學歷教育和應用科學研究,支持茶葉企業和研究院所定向培養茶文化專業人才。從人才應用平臺方面,在旅游開發、外賓接待等場合弘揚中國傳統茶文化,促進市場對傳統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資金保障
從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方面講,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養在短期內看不到經濟效益,也必須堅持和發展下去。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加大資金投入。包括人才培養經費、課題研究經費和適當的企業補助等。只有強有力的資金保障,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傳統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勵茶文化研究人員和支持茶文化發展的企業。
3.社會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關人才的培養不是自娛自樂,不能閉門造車。它的目的也不僅僅是單純地實現文化傳承,而是要走向社會、面向市場、實現價值,促進和推動茶文化產業以及茶葉產業的繁榮發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養需要獲得社會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須走出去,與茶葉企業或行業協會等進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課題小組,采取項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學校的學術成果轉化為產品。
(二)內部保障機制
1.活躍茶文化的科學研究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茶文化研究嚴重缺乏學術性乃至嚴肅性,自科學者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學者也沒有把實踐操作與學術研究聯系開來,這就導致茶文化一直處于被動的傳承階段,而幾乎沒有學術創新。要培養傳統茶文化的高層次人才,把高層次人才留在傳統茶文化領域,就必須活躍傳統茶文化的研究氛圍,以學術研究帶動人才培養。
2.創新課程體系
農業院??梢栽诓鑼W專業加大對茶文化相關課程的教育力度,將原有的選修課升格為必修課。也可以在全校開設茶文化和茶藝方面的公共選修課,讓學生了解茶的故鄉在中國,充分了解中國傳統茶文化,學習茶藝。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創新能力的培養
連云港,作為徐福文化的發源地,尤其是于1982年在贛榆區發現了徐福村(原徐阜村)之后,不斷掀起徐福文化的研究熱潮。徐福文化天然的對外屬性,激勵著連云港贛榆區傾其全力深入挖掘徐福文化資源,打造耀眼的徐福文化名片。
一、連云港徐福文化資源
(一)徐福簡介
徐福(公元前255年―?),即徐(fu),名議,字君房,徐偃王(誕)第二十九裔孫。生于戰國齊王建十年,死于日本原始部落的繩紋時代向彌生時代的過渡時期。秦時齊地瑯琊贛榆人(今贛榆金山人),精通醫學、天文、航海、冶煉等知識,為當時的著名方士。
徐福因徐福東渡這一壯舉為世人皆知,為世界航海史譜寫了光輝的一頁。根據《史記》記載,前219年,徐福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且有神仙居住,秦始皇便命其率樓船隊和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對于徐福最后率眾到底去了何處,學術界更多傾向于最后到了日本。
(二)徐福文化簡介
時過境遷,但“徐福研究熱”依舊。不管是中國人民還是日韓人民,都在紀念這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徐福東渡已不是純粹的歷史事件,徐福也不單是一個“個體的人”,而是形成了具有一定文化特質的文化現象,史學界有人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徐福文化”。
(三)連云港徐福文化資源的構成
1982年6月,江蘇省在贛榆縣進行地名普查時,發現了一個叫“徐阜”的自然村,據村里老年人說,“徐阜”原名“徐福”,明清時仍稱“徐福村”。依據出土文物和相關遺跡,經過專家考證,該地被認定為徐福故里。有關“徐福村”、“徐福社”的記載就曾體現在《贛榆縣志》、《海州志》等連云港的地方志中。連云港贛榆區的金山鎮本身就是一個徐福文化資源的集群,包括有形的徐福文化資源和無形的徐福文化資源。
有形的連云港徐福文化資源主要有文化遺址、遺存、徐福祠、徐福像、徐福紀念館等人文景觀,以及地方志等相關的文獻資料。在贛榆區,大量有關徐福文化的遺址遺跡被保留了下來。位于金山鎮的徐福村就有徐福種藥地遺址和徐福故居遺址;在贛榆區的柘汪鎮,也有許多遺址。
無形的連云港徐福文化資源有徐福傳說及相關的民間文學。2011年5月,連云港徐福傳說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徐福傳說在贛榆民間流傳由來已久,影響最大的為《徐福東渡的傳說》。
二、連云港徐福文化資源開發現狀
(一)連云港徐福文化資源眾多,歷史悠久
連云港作為秦代著名方式徐福的故里,擁有豐富的徐福文化資源,既包括有形的,如徐福文化遺址、徐福祠、地方志等相關的文獻資料,也包括無形的,如徐福傳說、以徐福其人其事為主題的系列樂舞表演和專題片、徐福節等節慶活動。這些連云港徐福文化資源或本身歷史悠久,或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寶貴的研究價值和開發價值。贛榆區的金山鎮,或說金山鎮的徐福村更是承載徐福文化資源的重地,所以也就理所應當地成為連云港徐福文化資源開發的基地。
(二)關于連云港徐福文化的學術研究成為熱點,且數量眾多
1984年4月18日,中國《光明日報》史學版發表了羅其湘、汪承恭先生的論文《秦代東渡日本的徐福故址之發現和考證》,首次提出:“江蘇省贛榆縣徐阜村是徐福的故鄉?!边@標志著徐福研究進入新階段,但同時也引發了學術界的熱烈爭論。之后,贛榆區受到鼓勵,當年就成立了國內第一個徐福研究會,于1985年更名為連云港徐福研究會,并創辦了會刊《徐福研究》。借助徐福文化這一紐帶,贛榆區不斷加強與日本、韓國的交流,以推進經濟文化建設,尤其是以每屆徐福節為契機,展開廣泛的國際學術研究活動,如1990年,中國贛榆首屆徐福節之際,連云港徐福研究會舉行了紀念徐福東渡2200周年學術討論會。2012年,連云港市在與日本佐賀徐福文化交流座談會上提出今后將以“徐福東渡與當代社會”為主題展開課題研究。2015年10月,連云港徐福研究會承辦了“贛榆2015徐福文化與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國際論壇”。
就國內來看,連云港的徐福研究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如2004年10月,市社科聯與連云港徐福研究會聯合在贛榆區舉辦了“徐福與海洋文化”研討會。《連云港論壇》專門編輯出版了《徐福研究二十年》???,第二年編輯出版了《徐福與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連云港徐福研究會被中國徐福會授予徐福研究優秀單位的稱號。徐福研究是一個長期的、富有歷史意義的課題。通過學者們思想的碰撞,我們總會發現,時代在變,徐福精神的價值不變,徐福文化會與時俱進地發展。
(三)政府為徐福文化資源的開發提供政策支持
文化對于一座城市來說,就是軟實力。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產業日益增加的重視,連云港市也在不遺余力地做規劃、求發展。2014年由連云港市政府頒布了《連云港山海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在總規劃中,徐福東渡傳說被明確為區域文化重點傳承保護的對象和地方文化的歷史標桿,還被納入海洋文化類項目內容的規劃中,同時加快建成徐福文化生態創意園也被提到建設任務中。
2014年11月26日,市文廣新局了貫徹落實《連云港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的通知?!兑巹潯诽岢鼋ⅰ叭藘梢怼钡娜形幕a業發展空間布局,其中“兩翼”是包括徐福文化項目在內的北部海洋生態文化產業翼和南部民俗生態文化產業翼。2015年,連云港市政府在《連云港市產業發展規劃綱要》中,制定了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將文化建設放于重要位置。
(四)眾多文化項目全面展開
2003年,贛榆區委書記孫榮章提出要打響“觀黃海風光,探秦山神路,訪徐福故里,游紅色勝地”的旅游品牌。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各類學術交流之外,贛榆區對徐福文化資源的開發重視上還體現在修建人文景觀、創建旅游景區、開展文化活動、開發文化產品等方面。
1.修建人文景觀,展現徐福文化魅力。市級文保單位徐福祠位于金山鎮徐福村北,相傳是村民為紀念徐福東渡不歸而建,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1990年翻修擴建。祠前廣場豎有“徐福村”碑和“徐福故里”碑。2013年,徐福祠成功申報為“江蘇省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基地”。徐福廟山門外廣場東側有一塊趙樸初詩碑,上面刻著趙樸初先生1991年為“中國?贛榆第二屆徐福節暨紀念徐福東渡2200周年”題寫的賀詩。
2016年3月,贛榆區又在區圖書館內建成了徐福展館,館內陳列著幾乎囊括了國內、國際所有的徐福研究成果資料。贛榆區的這些徐福人文景觀既講述著徐福的故事,也展示了徐福文化的獨特魅力。
2.推進旅游景區創建,打造徐福文化旅游品牌。金山鎮徐福生態園和徐福泊船山風景區作為贛榆區的旅游品牌,是每屆徐福節展開活動的基地。2006年金山徐福生態園成功創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徐福泊船山風景區創建國家AA級旅游區。從2006年開始,徐福泊船山風景區便啟動核心區――茶文化體驗區、垂釣中心和綜合服務區、徐福文化開發基地。2009年,《贛榆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徐福泊船山風景區建設規劃》全面完成。經過努力,2013年8月,徐福泊船山風景區獲批國家3A級旅游景區。2015年,徐福生態園成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示范區。
整合了人文景觀和自然資源的連云港徐福泊船山風景區東倚泊船山,西偎懷仁山,環擁徐福廟、徐福廣場、興會寺、徐福山莊和懷仁水庫等景點,融天工之美與人文韻味于一體。徐福生態園是整個泊船山風景區的核心示范區,園內種植3000畝茶園,十分壯觀。
3.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將傳承徐福傳說和傳播徐福文化有效地結合。徐福節是徐福村最為隆重、最具影響力的節事活動。歷屆徐福節不僅有徐福祭、文藝表演、書畫展覽、學術交流等文化活動,還有商品銷售、經貿洽談、項目合作等經濟活動。從1990年至2010年共舉辦了八屆徐福節。
在1990年首屆徐福節上,為紀念徐福東渡2200周年,贛榆區舉行了隆重的徐福像揭像儀式和徐福祭祀活動。之后又連續舉辦了兩屆徐福節。直到2004年,贛榆區又接著舉辦“中國?贛榆第四屆徐福故里海洋文化節”。2005年,在第五屆徐福節之際,由縣文化局推出的大型樂舞《徐福祭典》在開幕式上演。第六屆徐福節的最大亮點是贛榆區邀請了CCTV7《鄉村大世界》欄目采訪拍攝“美麗海州灣?贛榆”大型主題演唱會、仿古京劇表演《徐福東渡》和徐福祭祀等活動,使得贛榆“徐福故里”這一特色旅游品牌的影響力延伸至全國。之后的兩屆徐福節,媒體宣傳力度愈加強勢。2007年,又逢徐福紀念館開館,僅第七屆徐福節期間就有中央電視臺等30多家國內外媒體走進贛榆,對節慶活動和贛榆旅游資源進行了全方位報道。在2010年的第八屆徐福節中,共有徐福海祭、旅游商品展銷、美食大賽、金鰍食節等十幾項活動。正是因為徐福節廣泛的影響力,2009年,中國?贛榆國際徐福節入圍“2008年度全國節慶活動百強”,并榮獲“2008年度中國十佳文化節慶”提名獎和“中國節慶年度大獎”。
4.徐福品牌產品創造產業經濟。就目前來說,在贛榆區具有一定經濟規模的徐福品牌產品主要是徐福茶和徐福酒。坐落在徐福故里的江蘇徐福酒廠建于1963年,后被阜寧客商孫國銀先生投資600多萬元收購,重新組建成如今的連云港徐福酒廠,現已經是集科研、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且具有行業影響力的白酒企業。贛榆區的徐福茶經營具有一定的規模效益。據連云港2006年鑒介紹,當時的贛榆區徐福茶廠已擁有茶園面積200公頂,固定資產達1000萬元,主要生產“徐?!迸葡盗芯G茶。2003年至2006年連續四年徐福茶被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認證為有機食品。2009年,贛榆區徐福茶廠參加連云港市舉辦的首屆“花果山杯”名特茶評比,其中選送的“松針茶”在綜合評比中脫穎而出被評為連云港市首屆“花果山杯”特等獎。徐福生態園里的千畝茶園更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景觀。
(五)徐福文化資源開發中存在重保護、輕開發的問題
徐福傳說屬于民間文學,需要集體傳承與保護,贛榆區政府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形成了多種形式的傳承基地。從1984年開始建立原徐福祠,之后建成徐福紀念館、徐福像等人文景觀,成立徐福研究會、舉辦徐福節,還于2006年成立金山鎮民間文化保護小組,2011年開展《徐福傳說》進校園活動,今年又建成了徐福展館,現在已經初步建成了從國家到地方的四級名錄保護項目體系和傳承人體系。從市到鎮,從政府到民間,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徐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論文摘要:這里的 “文化資源”,實際上只是指“歷史文化資源”,也就是文化遺產,而非現實生活、當下文化。否則 ,便根本沒有什么 “資源優勢”和非 “優勢”可言。 所以 “把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文化強勢”,其中優先考慮的是文化產業強勢。文化產業的強弱與其他產業同樣,一取決于企業的數量和規模 ,二取決于企業的贏利水平,即利潤率的高低,亦即創造市場性文化價值的多少。而這些既與企業的管理有關,又與企業相關主創人員的創造能力及創作環境有關,“資源”的 “優勢”與否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歷史文化資源”,也就是文化遺產,可以直接轉化成商業性的、盈利性很強的“文化產品”,并形成一種乃至更多的文化產業。如宮殿、寢陵、古城 (如平遙古城、荊州古城 )、寺廟、古縣衙 (如河南內鄉的古縣衙 門 )等古建筑 、山西晉城的 “皇城相府”、安徽黟縣西遞村民居 、鳳凰古城沿沱江兩岸的 “吊腳樓”以及山西祁縣 “喬家大院”為代表的大院建筑群民宅等,形成旅游觀光景點。這里也有代償性文化產業 ,如深圳的錦繡中華 、民俗村 、世界之窗,香港的宋城等。這些人工仿造的、代償性的文化產業都很成功,但它們并不能替代原形景點的本原性文化項目,倒可能擴大原景點的知名度,推動其產業化發展。
同樣屬于直接轉化的還有民族歌舞 ,如《麗水金沙》、《納西古樂》、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歌舞表演 ,以及其他許多 “原生態”歌舞演出。之所以打引號,是因為這些歌舞已經脫離了原來的生活環境,不再是該族群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也就很難稱之為原生態了;我們這里以 “原生態”稱之,不過是姑且從眾而已。獨特的民俗風情表演、民間技藝也在直接轉化為盈利 性 “文化 產 品”,如云 南大 理 的 “三道茶”、內蒙新疆蒙古族地區的向客人 “敬酒”禮儀 、中原漢族的拋繡球 “選婿”“抬花轎” 以及其他諸多民族的 “對歌”“選婿”“搶婚”“入洞房” 等喜悅儀式等;少林武術的表演、傳授也在此列,甚至生活本身的某些部分,如乘竹筏行山澗水路轉化為休閑的漂流等都屬于 “文化資源”向盈利性文化產業的直接轉化。他們都是現成的、不需要加工、至少不需要過多加工或重 新創作,也就是說不需要新的智力投入、甚至資金投入的文化項目。直接轉化文化項目的共同之處 ,是它們均基本保持原有的文化形態;其中屬于民族習俗、禮儀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 ,則必須嚴格保持原有的形態,不容有絲毫改變。
直接轉化文化項 目的共同特征,是具有獨特性甚至唯一性,具有可觀賞性、相當的趣味性 、一定程度的娛樂性 、大眾的可參與性 ,以及可頻繁重復(一天一次、甚至一天數場 )性。從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角度看,它的危險性也正在于,因取悅游客而失去信仰的虔敬和情感的真誠,流于游戲化 ,流于媚俗的做戲表演和拜金主義的油滑娛樂。從本質上講 ,這其實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消解。因此,民族習俗、禮儀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旅游表演與它的傳承保護,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決不可將二者混為一談,更不可將后者的希望寄托于前者!這也正體現出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區別。直接轉化的另一個特點是,進行文化產業轉化的文化企業都產生在 “歷史文化資源”的擁有地 、所屬地,成為當地經濟實力的組成部分,甚至成為 “支柱產業”?!尔愃鹕场?、《納西古樂》之于麗江,鳳凰古城文化游之于湘西鳳凰縣都是如此,福建武夷山旅游中的茶文化、“蛇文化”(這二者都還有極大的開發空間,例如后者還僅限于賣蛇藥產品,少有融人旅游中成為其有機組成部分的文化表演與介紹 )與竹筏漂流在其綜合收入中也占據著相當大的比重。
即使如此,能實現直接轉化者仍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 “歷史文化資源”、文化遺產并不具有上述特性 ,只能進行間接轉化,既要有呈現形態的變化 、轉換 ,又要有內容功能方面的變化轉換;既要有大量的創造性的智力投入,還需要相當的資金投入。例如大量歷史題材的出版物、文學作品、舞臺藝術、影視作品、電子游戲等。在文化資源的間接轉化中,也還有因程度不等而產生的區別。例如風光片、紀錄片、文化專題片等,雖轉換 了文化呈現形態 (或文化形式 ),卻基本忠于原有的內容,可稱之為 “簡單間接轉化”,是復雜的徹底轉化的過度形態。屬于此類轉化的還有河南博物院等地的 “仿古樂舞”、西安的 “仿唐樂舞”、山西平遙縣衙情景再現式的 “審案”等。但文學作品、舞臺表演 、影視故事片等 ,不僅人物、故事、細節的虛構比比皆是,甚至會從觀念、理念的基本走 向上,也迥異于作 為創作 素材的 “歷史文化 資源”。甘肅 20世紀 8O年代初的舞劇 《絲路花雨》、后來的 《大漠敦煌》,陜西的《大唐盛世 》等 ;以 “荊軻刺秦”為題材的近 1O部影視劇情趣各異 、絕無雷同即是明證。在筆者看來,表現漓江岸邊人家鄉野生活的實景演出 《印象劉三姐 》,表現少林佛事活動及周邊古代農家生活的實景演出《禪宗少林 ·音樂大典 》,則是這兩種轉化的過渡性產物。這不僅因為它們沒有情節虛構,也欠缺明顯的文化理念的提升。上述事實還表明,意識理念跨度越大、呈現形態差異越大、創造虛構成分越多的轉化 ,其生產企業與資源所屬地的關聯性越薄弱 ;如 “荊軻刺秦”影視劇之于前述其他文化產品。
這就是說,“文化資源”與自然物質資源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既具有開發的無盡性 ,又具有非所屬性。它不像煤炭、石油、鐵礦石那樣終有枯竭用盡的一天,也不是埋在誰的(國家、民族、地區)土地下、領海里 ,就歸誰所有,不容他人染指 ,相反,它好像是國際性全人類的。美國好萊塢對荷馬史詩、古羅馬歷史、“埃及艷后”,迪斯尼公司對中國花木蘭等 “文化資源”開掘創作的電影大片,不是在全世界暢行無阻地賺錢嗎?沒有 、也不可能有誰去收他的 “資源占用稅”。相反 ,作為開發旅游的廣告效應,資源地還竊喜這種免費廣告呢!某 種意義上 ,這里又部分涉及文化掠奪 、民族文化安全問題。由此又帶來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緊迫性問題。 還有無法或很難實現商品性轉化的 “歷史文化資源”,如思想、學說 、信仰等,它們已經化作我們民族文化觀念、價值觀的主體部分,或某一有機組成部分,化作我們民族性格及思維方式的重要基因。從量上看這部分資源恐怕會更占多數。諸如老子的 《道德經》、韓非子的法家學說、許慎的《說文解字》、朱載靖的天文學 、數學成就及其世界著名的樂律學 “十二平均率”等(這里說的是它們本身,而不是這些文化偉人的人生以及其學說、作品的發明創作過程 )如何實現產業化轉化呢?恐怕很難、很難。 還有的,歷史上曾經在市場上很紅火過,至今仍有很精粹的遺產;但由于整個社會人們生活方式的轉型,其市場已萎縮殆盡 ,生存艱難 、瀕臨滅絕,也無法實現市場化、商品化的轉化;只能加大投入精心呵護。如戲曲,古老精致典雅如昆曲、京劇 ;擁有世界級絕活技藝 (變臉 )、擁有 “鬼才”之稱編劇魏明倫的川劇 ;唱腔柔美溫軟、演員青春亮麗如越劇、黃梅戲;武功超絕如河北梆子……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總體狀況是 13子都不好過。豫劇以及其他地方戲亦皆如此。有句玩笑話 “領導要看誰不順眼,就提拔他去劇團當團長”,足見劇團生存之艱難。 戲曲的消亡趨勢還可以從藝術與現實生活的關系來理解 :近百年尤其 2O世紀30年代之后的戲曲改革 ,其結果是思想沒有新突破,藝術沒有創造出現代生活程式;幾乎所有傳統戲曲程式和藝術上的絕活如水袖 、髯 U、扇子功、帽翅功等,在表現現代生活時一概都用不上 。即使這一改革的“頂峰”—— “革命樣板戲”也大抵如此。由此可見 ,戲曲作為一種藝術 ,在現時代 ,既沒有發展空間,也沒有生存空間。從文藝觀念角度來看,這一點更不難理解 :無論娛樂、認知 、益智 (大眾化、通俗化、鄉土化使它的思想知識含量大為稀薄,有時甚至顯得很幼稚 ),還是情緒宣泄 ,戲曲都沒有優勢 (影視更虛擬化、情感更飽滿濃烈 ;對抗性互動式電視節目現場氣氛更熱烈、情緒更激越 )。明星崇拜需個性化 、時尚化、先鋒、前衛乃至顛覆性;而敷衍內容的歷史性、曲調唱腔的地方性 ,使戲曲于此也很難占優勢。從消費成本及消費過程的舒適性而言,戲曲更比不過足不出戶、徹底放松單次成本又低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電視、網絡節目欣賞。
這一年,黔南經濟發展質量得到提升,經濟發展速度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增比進位綜合測評排位中排名第三,再次步入全省第一方陣。
這一年,在黔南州委的領導下,全州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深入學重要講話精神,在新常態下圍繞工作大局,對內匯聚后發趕超正能量,對外塑造生態黔南新形象,在服務大局上主動作為,在中央、省級媒體上增加刊播稿件數量、創新發展舉措、改進自身建設,各方面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為實現黔南后發趕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持。
統一思想上下一心
凝心聚力跨越趕超
意識形態工作關系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和地區的長治久安,更關系民族地區的團結和諧、健康發展。
一年來, 黔南州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始終緊扣省委主基調、主戰略,圍繞黔南州“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戰略,把握新常態,以持續打造“文峰”理論品牌為載體推進理論宣傳大眾化普及,解讀黨委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組織撰寫《“三思三干”興黔南》、《集中火力向“慢”發起總攻》等一批政論文章;組織撰寫《讓百年品牌香飄萬里》、《讓精神的星光照耀我們前行》、《科學布局迸發跨越趕超活力》、《在“兩座山”上實現綠色崛起》等一批時評文章;推出《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率先踐行者》、《持續打造黔南發展新亮點》、《努力在后發趕超全面小康中有更大作為》、《把“5531”作為一項戰略性系統工程》等一批新語文章;組織拍攝《高鐵時代到來,你準備好了嗎》等“文峰”理論視線專題片。
同時,組建州、縣、鄉“百姓宣講團”(百個宣講團、千名宣講員、萬場宣講),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福泉“1.23”楊剛救火英雄團體英雄事跡等百姓宣講活動;深入機關、社區、鄉村、學校、企業、園區、軍營宣講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省委十一屆四次、五次全會和州委十屆四次、五次全會精神;邀請專家開展社科理論走基層活動,組織實施社科理論普及活動周;牽頭組織召開全州各系統、各行業學習先進典型事跡座談會,全州共召開座談會200多場,2000多干部群眾參加座談會。
此外,結合實際分別召開州直部門和各縣(市)意識形態工作分析研判會,形成全州意識形態工作分析研判報告,并向省委宣傳部和州委常委會作了專題匯報,州委常委會對全州意識形態工作作了專題研究;輿情信息工作與2013年同比報送量、采用率大幅增加和提高。
加快構建大宣傳格局
著力提升黔南形象
2014年,黔南州組建覆蓋州直部門和縣市的三級宣傳網絡,成立對外宣傳工作領導小組,組建州新聞工作者協會,加快形成大宣傳格局。推動黔南日報與“黔南熱線”報網融合,建立黔南熱線新聞網,建成“新華黔南”黨政客戶端和“山水黔南”微信公眾號,初步形成微博和微信矩陣,進入全媒體時代。
圍繞“一圈兩翼”發展戰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鄉鎮行政區劃調整、FAST精神等重大主題進行策劃宣傳。加大對福泉“1.23”撲火救災英雄群體、“黔南驕傲”年度人物、全省道德模范等先進典型的宣傳報道。
整合借力中央、省媒體資源,在央視多彩貴州集群形象推廣欄目,展示“毛尖茶都、生態黔南”形象,在央視、旅游衛視天氣預報欄目投放播出“都勻毛尖、香滿人間”、“游山水黔南、品都勻毛尖”形象宣傳推廣畫面,在《貴州日報》、《當代貴州》、《貴州畫報》刊出都勻毛尖品牌宣傳專版,開展毛尖茶廣告語、“百年世博”活動方案征集等宣傳活動;在《貴州日報》推出“聚焦黔南”專版宣傳,在新華社外宣平臺、中國經濟網城市頻道推出黔南專題,在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開展為期2個月的“多彩貴州?黔南旅游文化展示月”活動。
邀請中央、省及廣州市主流媒體300余家800余人次,開展“一圈兩翼”、項目觀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都勻毛尖茶文化節、高鐵經濟帶建設等外宣活動,講述黔南好故事,發出黔南好聲音。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黔南外宣稿件達4248篇(條),其中,中央媒體1032條,省級媒體3216條,外宣用稿、宣傳領域同比明顯增加。黔南廣播電視臺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新聞160多條,繼續保持市州新聞上央視用稿量全省第一。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營造風清氣正社會環境
加強道德講堂建設。全州共建成各級各類道德講堂3055個,評聘“德師”375名,培訓各級道德講堂管理人員、宣講員104人,開展道德講堂活動8003場,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群眾參與道德講堂活動,參與人數達60萬人次;加強主題活動集中示范。以甕安猴場古邑區全州“明禮知恥?崇德向善”主題活動周為起點,啟動主題實踐活動深入開展;加強街頭正能量宣傳。召開全州“傳送街頭正能量”推進會,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街頭、社區、學校、公園、車站碼頭;加強先進典型選樹。推出全省道德模范12人(含提名獎6人),推出中國好人榜上榜人物6人,“貴州好人榜”上榜人物26人,評選表彰2014“黔南驕傲”年度人物21人(含特別獎1個,提名獎10個)。持續開展“德行龍里”、“漣江驕傲人物”、“福泉好人”、“貴定榜樣”等評選活動,選樹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各類先進典型;加強“積德榜”建設。建成各級“積德榜”493個,縣鄉村各級以“積德榜”為載體,組織開展“身邊好人好事”評選和思想道德宣傳、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弘揚主旋律,凝聚正能量。
推進社會突出問題治理。以餐飲企業、單位食堂為重點在食品行業、窗口單位和公共場所等領域開展專項整治,規范餐飲行業秩序;深入開展“掃黃打非”行動,強化網吧監管,凈化文化市場。
深入開展文明創建。創建全國文明村鎮5個,全國文明單位4個。創建省級文明城市7個、文明鄉鎮9個、文明村17個、文明單位68個,各類別文明創建先進81個。創建州級文明村鎮146個、文明單位182個、文明單位117個、文明集市3個。
推進“多彩貴州”文明行動信息化管理。依托黔南州民生熱線12345平臺,建成覆蓋州、縣兩級的不文明行為、不滿意問題收集、分發、處置、反饋評價平臺,加強組織監督、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在州級媒體開辟專欄,對“多彩貴州文明行動”不文明行為進行曝光,媒體全年曝光1326篇(條)。
增強文化發展后勁
豐富群眾精神生活
2014年,黔南州設立1000萬元文化旅游發展基金,出臺《黔南州優秀文藝作品創作獎勵辦法》、《黔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獎勵辦法》等政策措施,初步建立文藝創作和非遺傳承激勵機制,實施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幸福進萬家――文化精品鄉村行”以政府采購為主要內容的公益文化服務模式,文化惠民深入開展。
平塘國際射電天文科普文化園規劃編制工作順利完成,并在第十屆深圳文博會貴州1號館開展專題招商推介,全州各縣(市)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在建項目17個,已投產項目8個,一批文化產業項目順利實施,文化產業發展不斷提速。抓好文化產業統計工作,全州2013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8.33億元,占GDP總量為2.84%。
組織開展第一階段“中國夢”主題文藝創作,完成作品創作104件,15件作品獲第二屆貴州省專業文藝獎,位列全省第四位;電影《近距離擊殺》獲全國 “五個一”工程獎,實現黔南在該獎項零的突破;《突破烏江》、《夜郎俠之一路危途》、《山那邊有匹馬》等電影作品拍攝完成,全州文藝創作邁上新臺階;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國海峽“十大華語電影”評選活動,進一步提升黔南文化知名度。
論文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豐富的經濟價值,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的研究,可以認識其特點,尋找其轉換機制和轉換形式,拓展文化資源的內容,增加文化資產的實力,提升文化生產力,為發展區域特色經濟服務。
當前,保護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熱門話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在生產和生活實踐活動中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成果,對今天的人們來說,仍然存在許多的價值,如: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等等。其中,對于其經濟價值的認識和研究,對于現實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的研究,可以認識其特點,尋找其轉換機制和轉換形式,拓展文化資源的內容,增加文化資產的實力,提升文化生產力,為發展區域特色經濟服務。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漫長的五千年文明史中,56個民族創立和傳承了門類齊全、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齊全,有各具特色、絢麗多彩的雕塑、繪畫、剪紙、雜技、戲曲、舞蹈等藝術創作,有源遠流長、獨具一格的中醫、廚藝、釀酒、制陶等特殊技藝,有內容豐富、形態各異的民俗、民風、節慶、禮儀、游戲等固定儀式等等,這些都是可能帶來經濟效益的文化資源。作為以文化價值為核心而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貯藏的巨大經濟價值已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當代文化產業的發展就如何更有效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經濟價值進行研究、挖掘、開發和利用提出了挑戰,中國人家喻戶的“花木蘭”故事被美國人改編成電影向全世界(包括中國)發行,獲取經濟利益,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要高度重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提升到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的高度,對內容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梳理和挖掘,認真研究和分析其潛在的經濟價值和轉化機制、轉化方式,以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范圍,為中華民族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為未來的文化經濟競爭取得資本優勢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的特點中,其區域性是最重要的一點。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NUESCO)第三十二次大會上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豆s》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如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眹鴦赵恨k公廳于2005年3月26日頒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并在其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重新做出了“中國式”的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眱蓚€定義都表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群體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下長期積淀下來的文化。在不同的區域內,由于人們所處的環境不同、傳承方式不同,導致了其差異性,顯現出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如中國的民族歌舞,由于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就表現出不同的特征:新疆的歌舞熱烈奔放,內蒙的歌舞遼闊雄渾,的歌舞高遠空靈,東北的歌舞輕盈飄逸,西北的歌舞蒼涼凝重,江南的歌舞清新典雅,等等。正是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這種民族性和區域性,使之在從文化資源轉向文化資本,文化資本實現其經濟價值的轉換下過程中也現出鮮明的民族性和區域性特征。
具體講,我們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和影響過程分為三個區域:原發區、影響區、消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的展現也會根據區域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層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在原發區表現得最充分,影響區區次之,消失區更次。我們以一些具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來說明。如屬于技藝的重慶火鍋,是源于川江流域(即現重慶市所轄長江流域,因重慶市在成為直轄市以前屬四川省管轄,故稱川江。)。
在當下,重慶火鍋已成為重慶名片,是重慶市飲食業最重要的支柱,產生了響譽全國的“小天鵝”、“德莊”、“秦媽”、“騎龍”等大型火鍋企業。順川江而下,在湖南、湖北等輻射區,火鍋的制作技藝開始有所改變,其經濟價值也開始下降,只有一些小規模的火鍋產業,再向下,到上海等華東影響區,火鍋的影響就更小了,基本上沒有規?;漠a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的區域性特征,使我們在轉化其經濟價值的時候,不要輕易提什么“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口號,當然,作為一種文化可以向全國、全世界展示,但要轉化為一個產業,就一定要考慮其區域性,考慮市場,考慮消費者。因此,利用產生于某一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出“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中的經濟價值,并通過各種有效的產業途徑和產業方式,實現這種經濟價值的轉換,實現產業化和規?;慕洜I,就可能形成一系列的具有特色的區域經濟樣式出來。
一、發展特色旅游業
特色是旅游業的生命,特色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旅游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來源于旅游景點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獨特風格。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是非常明顯的優勢?!奥糜蔚膭恿艽蟪潭壬蟻碜杂诘赜蛭幕牟町愋?,旅游業的成功取決于不同文化與社會區域中的差異認識和促進。”旅游是文化的載體,無論是旅游的形式還是內容都必須突現出文化的特點,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促使他們產生消費的沖動,從這個角度講,沒有文化就沒有旅游,旅游者通過旅游應該感愛到另一種文化和生活的體驗,獲得求新、求知、求樂、求美的需求。
各地如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利用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業開發中,挖掘出“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獨具特色的旅游景點或旅游項目。從旅游者的心理來說,區域差異越大、文化差異越大,就越能激發其好奇心和主觀想象,從而引發旅游的興趣和動機。例如:國內盛行的新疆旅、旅,出了對兩個地方自然風光的想往外,對其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神往也是不可缺的因素,“絲綢之路”的文明、“雪域高原”的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絕不能忽視的資源。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在各地及旅游景點或項目中蘊藏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蘭文化、儒家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性文化等等。有獨特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可替代的旅游資源,如何挖掘、整理、保護、開發和利用得好,就會一個地區帶來獨具特色的旅游業。
二、發展特色加工業
傳統的手工藝技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樣式,通過對與地方特產相聯系的特殊技藝的整理、研究、挖掘,我們不難發現老祖宗傳下來的特有技術和技能所制作的產品(如工藝品、生活品),仍然具有市場,仍然能為我們帶來經濟效益。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利用經濟杠桿的強大內在動力去發揚光大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生活技能,對其產品進行產業化和規?;a和經營,形成一個地方的特色經濟,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從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面講,這種經濟開發,也是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的。正是經濟發展,促進了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只要我們引導得當,注意不要盲目開發,過度開發,經濟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是有利的。對于中國而言,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利用民間特殊技藝、民間美術、傳統工藝,為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近轉移提業支撐,不失為一條有效的途徑。
以重慶為例,在城鄉統籌的過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合桃片制作工藝、紙扎藝術,榮昌夏布、陶瓷、折扇制定工藝、永川豆豉釀造工藝、蝴蝶畫制作工藝,銅梁龍制作工藝,梁平年畫、竹簾制定工藝,大足石雕工藝、小五金制作工藝,以及遍布重慶的山城火鍋等等,都可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加工業。目前,大足的小五金制作,已形成規模,成為大足縣的重要產業。伴隨著大足石刻的開鑿而誕生的大足龍水小五金,已有上千年的歷史?,F在,龍水小五金有12個門類,200多個品種,2000多個規格型號,年產值達到億,產品暢銷全國及東南亞和歐美市場。龍水已建成我國西南地區規模最大、最集中的五金專業市場。又如:“中國煙花之鄉”—湖南瀏陽,瀏陽煙花“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F在,經過挖掘和開發,已有13大類3000余個品種,遠銷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6000多萬美元,國內市場占有率40%,國際市場占有率60%。已形成一個年銷售額達20余億元的現代化產業群和產業集團。
三、發展特色演出業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像珍珠樣散落于中華各民族和各地之中,存在許多具有極高觀賞性和娛樂性的表演藝術。通過對非物質文化表演藝術的開發和利用,不僅可以增加文化娛樂的方式使人們獲得精神的享受,同時還可以使某種表演藝術得以再生,不斷產生出新的文化產品,通過這些文化產品的營銷,獲得經濟收益。以東北“二人轉”為基礎的“東北小品”已成功地走向了市場,獲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這方面做出了范例。
對于“東北小品”風靡的原因,我們作一個簡單的分析,任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形式,它的產生都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在市場經濟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下,這些有鮮明地域性的傳統表演形式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面臨著被消亡的可能,但是,東北的一批民間藝術家們,迎著市場經濟的大潮,沒有退卻,以滿足大眾生活情趣為目標,適應市場需求為動力,在繼承和發揚“二人轉”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手段的基本上,創作出了東北方言小品,贏得了市場的青睞,滿足了大眾休閑文化的需要??梢赃@樣說,市場經濟多元化文化條件下的平民化文化需求,為“東北小品”的火爆提供了背景、機會,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表演形式“二人轉”的平民化、地域性表現形式,為“東北小品”的火爆提供了基礎和來臺。
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演藝術在今天仍然具有市場,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把它推向市場?,F在,許多地方已開始有這種設想。如“中國龍都”—重慶市銅梁縣政府提出了:“扎實推進龍燈舞展演,充分挖掘市場潛力,創新展演形式和內容,占領重慶市場,做大市外市場,拓展境外市場,打造和提升‘銅梁龍燈文化品牌’的影響力和輻射力”的戰略設想。這里特別要說的是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表演藝術形式和整理和挖掘,使其為新農村建設服務更有其重要意義。
四、發展特色醫藥業
通過對傳統醫藥學知識的挖掘,可以形式獨具特性的醫藥產業。中國醫藥學知識是中國境內各地、各民族在數千年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形成的獨具特色和優勢的醫藥學知識。作為國寶,中國醫藥學知識在五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一個龐大而豐富的寶庫,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特色醫藥產業,我們大致可以從三條路徑出發:一是生產銷售。生產又分為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對傳統醫藥材料的種植(或飼養)。如山東郯城,開展大規模的銀杏種植,被譽為“中國銀杏之鄉”,也成為郯城的重要支柱產業。重慶市石柱縣,在600百多年前就開始種植中藥材黃連,1954年,石柱黃連被定為國藥和一類農副產品。2006年,全縣在地黃連5.1萬畝,產量1800噸,產量占全國的68%,產值1.3億。因而,石柱被譽為“黃連之鄉”。二個層次是傳統醫藥成品生產和銷售。如六味地黃丸、云南白藥等。二是治療。利用傳統醫療技術,來為病患者服務。如:針灸及針灸刀、刮痧等。三是保健。這個方面包含著傳統醫學知識的豐富內容和經驗。全國各地一大批利用傳統中醫保健知識和技能的健身、健體企業應運而生,相應的產品也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如工作之余,進入洗腳城、健身房放松,已成為人們的一種時尚選擇。
發展中藥產業,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2007年3月21日,科技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16個部門聯合了《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毒V要》提出,未來15年我國中醫藥要在繼承發揚中醫藥優勢特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闡明中醫藥的科學內涵,通過技術創新提高中醫醫療服務能力和中藥產業技術水平,通過知識創新豐富和完善中醫藥理論體系及醫療保健模式,加快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全面提高我國的醫療保健和重大疾病防治水平。《綱要》提出了“繼承與創新并重,中醫中藥協調發展,現代化與國際化相互促進”的基本原則,確立了“繼承、創新、現代化、國際化”四個方面的基本任務,指出了優先發展“中醫臨床、中藥產業發展、基礎理論研究、創新體系建設、國際科技合作”的基本路徑。從現實的角度看,發展特色中藥產業,有利于我國醫藥產業結構調整。培育以中藥為基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健康產業,將有利于提高中醫藥的市場份額,同時,發展中醫藥材料農業,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扶助貧困地區,保持生態環境,調整醫藥產業和產品結構,并對相關產業的發展產生綜合帶動作用,形成特色經濟,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五、發展特色餐飲業
飲食文化是五千年中華文件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飲食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中國餐館能遍布世界各地,絕不是一個偶然現象,其根本原因在于與中國的飲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菜由宮廷菜、官府菜、各地方菜系組成,每種菜系中都深藏著中國飲食文化的精神內涵的文化。因而在今天,仍然還有許多值得我們挖掘散落于各處的傳統廚藝,發展出具有特色的餐飲業。從回報角度看,餐飲業是一個投資小,風險小,回報快,回報高的產業。如:起源于“明未清初”的重慶火鍋,是由碼頭文化衍生出來,由碼頭而進入高雅之堂,現在已成為重慶的名片,市外人一提重慶飲食,首提必是重慶火鍋。如今重慶火鍋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精加工+營銷網絡+物流中心”的完整產業鏈條,做到集產供銷于一體的社會化大物流配送。重慶火鍋協會會長何永智說:“重慶火鍋的發展帶動了很多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說它的生產加工基地,凡是做火鍋的,湯料都已經工廠化生產,而工廠化生產所帶動的相關產業就是農業,我們的海椒基地、花椒基地、農副產品基地、相關的豆瓣,大蒜、老姜之類的,因此重慶火鍋近幾年的發展帶動了重慶的知名度,也成了我們重慶的一張名片?!蹦壳?,重慶火鍋在全國連鎖經營戶達11200多家,年創產值150億元,年上交稅收8億,解決了50多萬人的就業問題。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R].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二屆會議.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R].2005.
[3]張文建.區域文化差異性及其對旅游的影響——以華東和西南地區為例[J].學術月刊,2001,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