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5 08:36: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音樂教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新一輪的課改要求每一位教師要以全新的教學理念和觀念進行課改實驗,因此,在音樂課上怎樣進行器樂教學,引起了廣大音樂教師高度的關注。器樂教學能大大提高小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音樂課。現在器樂教學已成為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器樂教學方法進行探討,在推動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方面將有著積極的作用。
一、讓學生充分認識器樂教學的意義
器樂教學在音樂教育體系中既是學生學習音樂和表現音樂的重要手段,又是開發其智力的重要途徑。音樂教育改革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的音樂課堂生動有趣。實踐證明,學生在學習與演奏樂器時,手腦并用,能鍛煉學生的平衡和協調能力,逐漸使學生的動作靈敏,智力得到開發,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培養學生學習器樂的興趣
興趣是小學生學習音樂的原動力。小學生好奇心強,興趣對他們來說是想去學習的不二法寶。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要讓學生學好音樂,就必須讓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讓學生從內心喜歡上音樂課,這樣才能有效推動他們不斷探索和獲取新知識、新技能。根據小學器樂教學的性質,“有趣”和“樂趣”是器樂教學中所必然出現的心理現象,教師要掌握學生這一心理因素并采取相應的心理對策,提高學生對器樂的興趣。如,在學習豎笛時,先簡介豎笛的結構、發聲原理、演奏方法和音階指法,并鼓勵學生認識到學豎笛并不難,只要自己想學,就一定能學好,這樣有效地調動了他們主動吹奏的興趣。
三、為學生選擇合適的器樂
適合小學階段器樂教學的主要器樂有兒童打擊樂器、簡易的民族樂器等。音樂教師要根據不同年級和不同學情的學生選擇合適的器樂進行教學,必要時還可以從小學音樂教材中進行選擇、改編,鼓勵學生自制簡易器樂,這樣不但能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使學生得到全方面的發展。器樂的選擇如果選用恰當,可以有效加速器樂教學的進程,促進教學目的的實現,培養學生學習器樂的興趣,并且能培養學生對器樂的綜合表現能力和創作能力。反之,會打擊學生學習的興趣,不利于音樂教學的有效進行。
總之,課堂樂器教學的普及給校園增添了生氣,給音樂課堂注入了活力,給師生帶來了歡樂,既愉悅了心情,又陶冶了情操,是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農村小學;音樂教學;教學策略
著名的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認為音樂是人類精神力量的源泉,人生不能沒有音樂,缺乏音樂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但據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小學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夠,享受音樂對孩子們來講是一種奢侈。所以必須重視農村小學的音樂教育,讓農村的孩子們從小接受音樂的熏陶。
一、農村小學音樂教育存在問題
我國農村人口占比多,但是農村的教育水平與城市的相比卻較為落后,而音樂教育作為一門素質教育課程,其受重視程度在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就更大。農村小學的音樂教育現狀與城市相比較為落后,究其原因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1)基礎設施落后。學校的音樂教育基礎設施是否齊備,直接反映了其在音樂教育方面的重視程度?,F階段,我國農村小學的教育模式仍表現為重視語數英教育而忽視藝術課教育,因而在學校購買力確定的情況下,首先滿足語數英的教學硬件設施需求,導致音樂教育設施簡陋,種類少,器材場地等均不能滿足現代教學需求。反觀城市小學,由于其注重素質教育,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且具備較強的經濟實力,其音樂教學基礎設施齊全,基本能夠滿足現代化的教學要求。
(2)師資力量短缺。目前,很多農村小學并沒有配備專職的音樂教師,而是聘用兼職教師。兼職音樂教師沒有系統性地學過音樂理論知識,缺乏綜合技能的系統性訓練,授課一般采取唱歌的方式,導致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亦不能引導學生領略音樂的真諦。而在城市小學,師資力量雄厚,能夠引導學生更輕松地走入音樂的殿堂。
(3)重視程度不夠。現階段,我國大部分農村小學以升學率為主要目標,作為培養學素質的音樂課則往往得不到重視。
二、農村小學音樂教育理念拓展
由于農村小學的絕大多數音樂老師并未接受多方位的教育理念培訓,導致農村小學音樂教育理念和方法存在單一化、目標不明確、缺乏系統性等問題。因此,若要縮小農村小學與城市小學的差距,提高農村小學音樂教育的質量,應從下列方面拓展農村小學教師的教育理念。
(1)打造精品音樂課。一堂精品音樂課不僅僅是帶著學生唱好歌,它還應蘊涵較多的科普知識,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個性,引導學生們去開啟音樂殿堂的大門。一堂好課并沒有固定的格式,但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我們的音樂教師能夠突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以及知識與技能這三大方面,在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基礎之上,課上的唱、念、聽、打、動都必須能體現以上的教學理念。
(2)明確目標教學。按照教學目標制定教學計劃是每個老師在教學中最先明確的任務。教學目標把小學分為了兩個年齡段,兩段教學目標反映在每個年級層次上卻又不夠清晰,這就需要老師們有足夠的目標教學理念。目標教學的教育理念包括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三方面內容,以提高學生閱讀音樂的能力為目標,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們的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在農村小學,由于缺乏目標教學的教育理念,教師們在體驗、模仿、探究、合作、綜合過程中如何根據年級層次的不同,把教育理念中的三大內容與教學目標有機結合的能力仍有不足。
三、農村小學音樂教學策略
農村小學的特點是學生們音樂底子薄,接觸音樂的機會少,對于音樂知之甚少。因此,作為教師應根據農村小學的特點,制定適合于他們的教學策略。
(1)針對學生不會唱歌的教學策略。所謂不會唱歌并不是不能唱,而是不會用方法正確演唱。學生們在音樂課上唱歌時,大多數是在喊叫,覺得誰的聲音大誰就唱得好,但是喊叫出來的聲音既沒有美感又傷害了自己的嗓子。因此,針對農村小學學生們不懂唱歌,不會唱歌這一弊病,要在上課時告訴孩子們唱歌時的基本發聲方法,讓他們學會去演唱,知道怎樣唱是對的、是美的,這樣喊唱情況就會少多了。同時,要讓他們從學習演唱的過程中學會欣賞,能夠評價自己和同學的歌聲,在互評中進步。
(2)針對學生不懂樂理的教學策略。對于農村小學的學生來講,由于從小到大基本不接觸音樂,接受正規音樂教育的機會就更少,更提不上系統性的樂理教育,不識譜是他們最基本也是最明顯的問題。在農村小學教學時發現,大部分同學連簡譜都不認識,唱歌時基本靠模仿。因此,針對這一情況,老師應該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穿插簡譜等樂理知識,以彌補學生們在這方面的不足。
(3)針對學生不懂欣賞音樂的教學策略。在農村小學,學生們沒有欣賞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每當讓學生們欣賞音樂時,他們不知道應該聽哪些東西,不懂得如何評價一部作品,不具備鑒賞的能力。針對這一情況,老師平時應該給孩子們更多欣賞音樂的機會,培養孩子們對音樂的感知力,并在欣賞的過程中引導他們去評價,提高孩子們欣賞音樂的能力。
(4)針對學生不懂樂器的教學策略。就目前農村小學的教育現狀,農村小學的孩子們基本不懂得如何演奏樂器,甚至有些樂器的名字他們都叫不出來。針對這一情況,作為教師,可以有選擇的教孩子們一種演奏樂器,然后觸類旁通,增加孩子們對樂器的認知度。
(5)針對學生不會音樂協作的教學策略。在農村小學,孩子們平時并沒有合唱的概念,一合唱就找不準音,輪唱就更加摸不著頭腦了。在合唱教學中發現,孩子們的音準問題突出,整體的聲音也不夠融合,模唱單音音末都偏低,稍加延長時有的同學就跑調。因此,平時要多強化音準概念,讓同學們多聽,在聽的基礎上再唱。先分聲部唱,放輕聲音,再合起來演唱,讓孩子們多感受聲音的融合。這樣既能提高同學們的興趣也能加強協作、感受聲音協和的美。
(6)針對學生不喜歡音樂的教學策略。在農村小學,有些孩子不喜歡音樂,對音樂有所排斥,在大家唱歌時他們不愿張嘴,集體活動不愿意參加。對于這類學生,由于其本身并沒有學習主動性,作為教師要做到不放棄每位學生,去培養這類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在聽賞音樂的過程中,多鼓勵學生講述對音樂的感知體會,讓他們學會去體驗音樂的美妙,積極引導他們喜愛音樂。
四、教師自身能力的培養
要在農村小學要做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們去感知音樂、欣賞音樂,老師自身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
(1)課堂上突況的處理能力。課堂是教師的舞臺,舞臺上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突發狀況,這些意想不到的突況處理得當可能會給課堂增添色彩,如若把握不好則可能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具備這方面突況的處理能力,可以冷處理,也可與課堂內容緊密聯系,目標就是使同學們盡快地回到課堂的主題。
(2)教學過程自我學習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另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自身的學習與提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教育形勢亦瞬息萬變,作為農村小學的音樂教師,同樣要做到與時俱進,把握全面的知識結構,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高超的教育教學藝術等才能教好一批批學生。
五、結論
布克哈德說,音樂至少也和詩歌雕刻和繪畫一樣能夠成為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表現手段。在讓人們抒發出內心情感方面,沒有其他任何藝術可與之比擬。筆者希望在農村小學有更多的學生把音樂作為一種修養,能通過其抒發自身情感,增加生活樂趣。這就需要從基礎設施建設及教師自身水平提高等多方面不斷努力,讓同學們真正做到欣賞美、感知美、創造美。
參考文獻:
[1]《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 中華人民共和國
關鍵詞:小學音樂; 欣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3-082-001
傳統的小學音樂課大多是老師教學生唱歌,以學生學到音樂知識,掌握音樂的技能、技巧來評價教學效果。但筆者通過學習和實踐逐步認識到,小學音樂課應將音樂欣賞作為教學的重點。
首先,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必須依賴于聽覺,這就決定了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培養小學生的聽覺的重要性。
其次,從思維方式看,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從情感上看,他們易興奮、不夠穩定,對音樂能夠表現出愉快的心情并產生美感;但從意志上看,他們的意志品質比較薄弱,如果要學習較難的音樂技法,會產生畏難情緒,從而不愿意學習音樂。
再次,人們欣賞音樂,這是所有人都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所以,在新的音樂課程標準中,把提供給學生感受音樂的機會放在首要的位置上。這明確地指出了我們小學音樂課的重點應放在音樂欣賞教學上。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上好音樂欣賞課呢?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在這方面作了一點嘗試,現總結出來和同行們共同探討。
一、要精選教材
音樂的教材很多,包括有課本、音響、音像、錄音帶、錄像帶、光盤、輔助材料等。但我們一定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層次、生活背景精選學生能夠理解的,能引起興趣、產生共鳴,并能使學生產生美感的樂曲,讓學生欣賞。
二、要以欣賞音樂為主,以討論講解為輔
以欣賞音樂為主,目的是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便發揮他們的想像力,進而對音樂作品作出自己的理解與評價。一些老師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把樂曲的作者、樂曲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及樂曲的曲式結構等內容作為重點,詳細講解,唯恐學生不能理解,結果講得多聽得少,學生無興趣,無形中扼殺了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也有的教師在音樂欣賞中不講或很少講解,只讓學生自己去聽。由于小學生的音樂知識了解甚少,文學藝術修養還很淺,對音樂的理解只能處于音樂音響的感知和膚淺的認識上,很難達到欣賞的目的,更無從談起培養學生鑒賞音樂美的能力了。
筆者認為,音樂欣賞教學在教學方式上,可采用先聽后講,再聽最后討論的方式。講解主要向學生講清兩點內容即可。一是音樂的形式因素,二是音樂的背景因素。如:這部作品是聲樂曲還是器樂曲。是聲樂曲,那么它是哪種演唱形式的歌曲,女高音獨唱、童聲表演唱還是混聲四部合唱等;如是器樂曲,那么它是哪種類型的器樂曲,是獨奏、重奏,是西洋交響樂還是民族管弦樂。背景因素,即是圍繞樂(歌)曲的產生而折射出的社會歷史狀況。一般來講,一部優秀的作品都會在當時的社會中產生一定的社會漣漪,它能使人們的思想得到感化、受到教育和鼓舞,能引起人們對某種事物或社會意識的導向性思維。如我們在了解了香港、澳門及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后,再來聽聽唱唱伴隨香港、而生的《東方之珠》和《七子之歌》,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同學們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對其它內容可根據情況作簡要的介紹。
三、要恰當地采用直觀的教學方法
音樂作品常以模擬、象征等手法,將現實生活中的現象用音響表達出來,有時還借助直觀的視覺來輔助聽覺感知,刺激人們的大腦,產生思維聯想和想像,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因此,在組織教學時應盡量運用VCD和多媒體教學,讓孩子們通過直觀的視覺效果感染、感受作品情感。如在欣賞《小青蛙》時,如果用Powerpoint幻燈片教學,隨著音樂的旋律、節奏、力度的不斷變化,在視屏上分別出現花好月圓的夜晚,小青蛙玩耍、捉害蟲、在荷葉上跳躍的場面;小青蛙勇敢地面對暴風雨的侵襲,風雨過后,太陽在公雞的啼叫聲中升起,小青蛙繼續勞動在湖面上的情景。這樣能有效地將視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孩子們受到作品美的感染,加深孩子們對作品的理解和對主旋律的記憶。
四、要讓學生動起來,參與到音樂中去
隨著音樂邊聽邊動,能幫助孩子們感知音樂的節奏、速度、力度和情緒起伏,營造良好效果和課堂美感,使孩子們更能投入到音樂所展現的情境中去。比如通過學生跟著音樂打節奏,或通過敲擊打擊樂模仿生活中的聲音,培養樂感,激發學習的興趣。在欣賞《鐘表店里》時,可以讓孩子們用不同樂器三角鐵、小鈴、沙球分別敲擊節奏來表現大鐘、小鐘、秒表在鐘表店里開音樂會的歡樂場面。在欣賞法國作曲家圣?桑的作品《水族館》時,讓孩子們用口琴、沙球、小鈴分別模仿了海水流動、魚兒吐泡泡、海洋生物狂歡的樂聲,這些都加深了孩子們對樂曲的理解,培養了樂感。
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音樂具有不確定性。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欣賞,各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這與人的性格、氣質、修養及所處的時代、民族風俗等有一定的關系。因此,音樂欣賞要注意音樂的這種不確定性,不能強求一律。
另外,在進行音樂欣賞時,教師可通過一系列帶有啟發性的提問,如節奏是歡快的還是舒展的?用什么樂器演奏的?哪些樂器發出了什么聲音?你能描述表現的內容嗎?讓學生從心靈深處來感受音樂,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使學生更深一步地理解音樂。
同時可以通過聽辨、欣賞,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音高感,掌握理解音的高低、長短、強弱的變化,從而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
六、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判斷音樂藝術是非標準,提高鑒賞能力
音樂是藝術,而音樂教學更是藝術教學中的藝術,那小學音樂教學反思怎么寫呢?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小學音樂教學反思,來欣賞一下吧。
小學音樂教學反思(一)本學期我接手了初中一年級的音樂課,半個學期教下來,從中體會最深的有兩點。
一、學習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的。作為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音樂的各種要素、各種手段作出整體性的反應,要積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還要堅決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鑒賞音樂的美,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到現在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課起始課上,我就從下列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強調:1、通過音樂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2、明確告訴學生通過初中階段有關音樂知識的學習,初三畢業后,個別音樂基礎好些的學生可報考藝術院校,為將來深造打基礎; 3、通過音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氣氛,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余可調節情緒,有利于其他課的學習;4、在音樂課堂上培養學生參與和實踐能力。欣賞我國優秀的民間音樂(如民歌、民間樂器、民間歌舞音樂、戲曲曲藝音樂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化傳統情感。
二、采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針對本校學生音樂基礎差的特點,想方設法,找資料,給學生補基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為:教材程度深,在課堂上安排一定時間觀看光碟,對各單元內容作介紹,學生以欣賞為主,達到開拓視野、提高審美能力的目的。
2、對樂理知識的教學,從基礎抓起,每堂課選幾節樂譜視唱。
讓學生學會劃拍、打節奏、哼曲調,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雖然大部分同學有困難,但從半個學期教下來,學生的進步還是較快的。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設備,向學生介紹一些民歌、名曲,作為補充教學內容。
指導學生邊聽音樂、邊哼歌譜,反復練習,學生識譜能力有明顯提高。由于強調了“響”(聲音響亮)、“準”(唱準音調)、“美”(優美動聽)三個字,學生積極響應,從實踐看,收效較大。
4、課內讓學生上臺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當然,如何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今后還須努力。
初中生不同于小學生,他們的思想比較成熟,單純的演唱已經不能吸引和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了。初次嘗試初中教學,感覺還算良好,學生比較配合,我本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能夠抓住同學們的注意力,教學內容準備比較充分,除了書本上介紹的內容外,自己還翻閱了一些資料,補充教材,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通過半學期的實踐,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名老師僅僅參閱教參是遠遠不夠的,及時充電才是目前最應做的事,暑假即將來監,打算好好利用兩個月的空閑給自己充充電。
小學音樂教學反思(二)在教這課之前,我讓學生收集了有關歌頌祖國的大量的詩歌,并讓學生富有感情地朗誦。接著我也給學生朗誦了一首有關祖國變化的詩。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接下來我又飽含深情地演唱了這首《我愛媽媽我愛中華》的歌。并讓學生隨節奏跟我朗頌了一遍,接著就讓學生隨著曲譜用甜美的歌聲滿懷深情地唱出對祖國的摯愛之情。唱完以后,我讓學生分組以不同的形式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有的組是以舞蹈的形式來表達;有的組是以畫畫的形式來表達;有的組是以詩歌的的形式來表達;有的組是以詩朗誦的形式來表達……總而言之,學生們都使出了渾身的解數來表達愛國之情。
演唱完這首歌后,我們又乘著去年慶祝祖國華誕之風,進行了情感的拓展,開展了一個小型的頌祖國詩歌朗誦會的活動。同學們那富于深情的朗誦使我久久難以忘懷。
從這節音樂課中我體會到:音樂課只要用心去唱,用情去唱,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小學音樂教學反思(三)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練習為主線的“三為主”教學原理,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有為重要。教師在課堂上要盡量采用開放式的教學,努力創設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舒心愉悅的學習氛圍,這種氣氛特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1、規范、美觀、實用的板書可以增強理解和識記音樂知識。
例如:在《小螺號》一課中,我把歌譜制成漂亮的大歌譜,讓學生一看就產生學習的興趣,尤其是歌曲中難以理解的記號:上波音 等記號,在歌譜中一目了然。使學生從視覺的角度加強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生動、有趣、形象的語言描繪是上好音樂的主要媒介。
對于小學音樂教師來說,應運用較多的兒童語言,尤其是低年級音樂教學。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多進行換位思考。在設計教學中的語言時,盡量運用貼近他們生活的語言,語氣語調也要符合他們的心理特征,把學習中枯燥的練習變為學生學習的樂趣。
3、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在學校學習音樂的時間是有限的.要鄉在有限的時間內盡量讓學生多學知識,這就要靠我們音樂教師多想辦法、多出點子。在實際生活中,學生不可能事事都經歷,所以,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的感性材料,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從學校為我們每個音樂教室添制了多媒體設備以后,音樂課的效率比以前高多了,學生可以在教師收集的音樂中盡情享受悅耳的音樂,通過豐富的畫面展開想象的翅膀。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4、多用教師聲請并茂的表演唱,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關鍵詞:小學 音樂 識譜教學
識譜教學難,這幾乎是所有音樂老師的共識;識譜教學枯燥無味,這又幾乎成了所有學生的感受。針對上述問題,把美育作為目標,體現以審美為核心,以實踐為重點,把知識融入音樂實踐中去學習,避免單純而枯燥的講授,從感性入手、深入淺出、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
一、在演唱活動中學習識譜
唱歌是培養學生識譜能力最有利的實踐活動,人手一本的音樂教本中每首歌曲都附帶使用了歌譜,重要的是學生對唱歌的興趣較為濃厚;在這興趣的驅動下,將會克服識譜這樣的困難問題。在適當的引導下,就會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在學習節奏的基礎上學習識譜
音樂語言最重要的兩個要素是旋律與節奏,而節奏可以脫離旋律而單獨具有表現力。節奏訓練先行,能使視唱教學中的難點得到解決,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低年級音樂課中的節奏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恰當地利用語言中的自然節奏、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進行節奏訓練,通過學生熟悉的各種動作來理解節奏,收集一些韻律勻整的兒歌,教孩子們按節奏朗讀,進行節奏訓練,學生學得有趣,易于掌握,效果顯著。
2、在理解和熟悉音樂的基礎上學習識譜
經過欣賞,歌曲已經“整體輸入”到學生的腦中。雖然歌曲還沒有學,學生卻能輕聲跟著唱了,達到了“似曾相識”而還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狀態。此時,用母音進行旋律的模唱,即統一學生歌唱的聲音,又能更進一步熟悉樂曲。
二、在欣賞活動中學習識譜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審美主體對于音樂的各種聽覺感受能力(節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聲感、結構感、形象感等等)是審美能力的基礎。學譜的基礎也應該首先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上。聽得多了,就自然會有一些音高的感覺,有了先入為主的音高再唱簡譜,學生更容易掌握音準的概念。
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以聽領先。重視“聽”的教學,強化“聽”的功能。在真正要學習這首歌曲前,我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賞,這屬于誘導性的欣賞,啟發學生:“剛才你們在進音樂教學時聽到歌曲是什么情緒的?你聽了有什么感受?”……誘發學生聯想,指導學生欣賞,從而對歌曲的情緒、節奏、表現的內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時旋律、節奏,在學生腦中有一定印象,起來了熟悉旋律等作用。但一遍一遍的唱學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興趣。所以在聽的時候要變化多種形式,在給學生美的感受的同時強化他們聽的感覺。
在小學欣賞教學課堂,如果單純地讓學生聆聽音樂,學生的興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只有采取串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抓住他們的興趣點,方能吸引學生專注地聆聽音樂,從而提高識譜能力。
三、在演奏活動中學習識譜
學習器樂演奏的過程,同時是識譜的過程,說到底樂器引進課堂是識譜教學的最佳實踐活動。豎笛以它本身具有的形式美,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們學習音樂的興趣和自我表現的欲望。學生通過豎笛視譜演奏,可以促進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
1、利用器樂吹奏學生喜歡熟悉的歌曲,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從心理學上說,演奏器樂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希望在器樂演奏中實現自我,表現自我,引起同學、老師對自己的注意與贊揚。演奏器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各種音樂能力,使學生獲得音樂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
2、利用器樂鞏固所學的歌曲,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
新課程中,音樂的演唱逐漸演化為表演。通過多種形式進行歌曲的再表現,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學習完一首歌曲后,我們在用動作表現、用歌聲表現的基礎上,再用樂器進行演奏活動練習,如用打擊樂和吹奏樂器為歌曲伴奏,不但會增加學習的興趣,更會加深學生對音樂知識的認識,從而培養他們的識譜能力。
四、在創作活動中學習識譜
創造性能力培養應該貫穿于音樂學習的各個環節、整個過程。識譜教學中的各項內容和能力培養,都應該以即興活動的形式給學生機會,創造性地探索節奏、音響、旋律等音樂基本要素的各種變化和重新組合。在即興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敏銳聽覺、迅速反應、富有表現力的節奏感,對音樂結構、形式的感知、對音樂的形象、表現的理解、高度的集中注意和默契的相互配合。
1、從模仿中學會創造,應用節奏與旋律
小學的音樂創造活動常常是從模仿入手的,模仿是音樂創造的必經之路。通過模仿,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創造學習。就拿豎笛教學來說,當學生能熟練吹出各音時,我讓他們把陌生的譜子進行吹奏。當一個樂句被學生吹奏的很好以后,我就向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根據此樂句的節奏吹奏出不同的旋律,然后教師把它出示在黑板上,大家共同演唱,這樣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了鍛煉,識譜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2、從即興創造進入創作,學習音樂基本知識
即興創造是指學生根據當時的感受而產生的一種音樂創造行為,是事先不必做準備的臨時創作,它往往與即興表演聯系在一起。如在教授完豎笛1、2、3、4、5的指法后,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創編由這三個音組成的小曲,體裁不限,三拍子、二拍子、四拍子都可以,然后選幾首比較好聽的小曲,抄到黑板上,讓全班同學唱,一定要強調是我們班某某同學作曲的,再讓學生用豎笛吹一吹,在興趣、驚奇的驅動下,使學生不僅對學豎笛產生了信心,對識譜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參考文獻:
[1] 韓穎慧. 識譜教學在小學音樂課中的運用[J]. 魅力中國. 2009(36)
[2] 劉紅梅. 對小學音樂教學中識譜教學的幾點體會[J]. 文教資料. 2005(29)
[3] 齊明英. 淺談識譜教學的興趣培養[J]. 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 2007(02)
關鍵詞:小學;音樂合作教育;問題;建議
一、現行小學音樂合作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音樂合作教學是單純的模仿,還是為獲情感體驗。
由于教師對音樂課程的價值理解存在嚴重偏差,長期以來,教師在進行合作音樂教學的時候過于注重學生的模仿,單純地認為唱得像就是唱得好,只是進行加強合作、學會合作的說教與訓導的形式化合作學習,無視合作學習的內容,使學生陷入為合作而合作的怪圈。在音樂合作教學中,音樂與合作是互為基礎,互為前提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外一方而單獨存在,音樂合作教學要在模仿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不斷溶入各種音樂審美、體驗、探究活動,才是名副其實的音樂合作教學,才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和發展合作能力,使學生在音樂合作教學中獲得一個美好的情感體驗。
(二)音樂合作教學是為了練“合作”,還是為了學“音樂”。
音樂合作教學,強調合作,但是更加尊重音樂,在合作教學中融入音樂審美,尊重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體驗,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才是合作教學的目的。比如不少老師單純地追求教學課堂形式的新穎性,而不充分考慮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濫用合作教學。對于能夠利用傳統教學完成的學習任務,花費大量課堂時間合作探究完成,對于不符合用合作教學形式表現的內容也牽強地使用合作教學,這樣易使學生產生合作疲勞,喪失對音樂合作的興趣,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音樂感知力的提高。
二、音樂合作教學如何發揮最佳教學效益
(一)重視異質分組,實現均衡競爭。
任何人都有渴望獲得他人肯定的心理,特別是獲得能力比自己強的人肯定。要促使音樂合作教學發揮最佳效益,就要讓學生在競爭中獲得肯定。進行異質分組,實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模式,使學生在競爭中激發潛能,獲得肯定,培養音樂學習的興趣。異質分組,簡單來講就是根據學生音質、音色的差異,音樂基礎、音樂思維的差異進行有目的的分組,使各小組之間實力均衡,音樂水平懸殊不至過大,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發揮合作協調能力,達到合作教學的效果。如果單純只按照姓名、學號或者座位號進行簡單分組,有可能造成各組之間實力懸殊過大,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合作教學失去原有的意義。
(二)以全體學生為中心,實現全體進步。
合作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少部分學生的突破性進步,而是在整體協調合作的基礎上,促進每一個學生的進步,從而更好地實現音樂合作。教師在合作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重點培養對音樂有良好感知力、有良好音樂天賦的學生,激發他們的音樂潛能,同時也不能忽視對音樂能力欠缺甚至五音不全的學生的音樂能力的培養。要以音樂合作教學為載體,培養每個學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識,激發他們學習的信心,提高其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使每個學生都真正地參與到音樂合作中來,實現音樂教學的良性循環。
(三)科學安排合作時間,創設美感合作空間。
音樂合作教學不同于其他的合作教學,它要保證過程的完整性和流暢性,這就要求老師在組織合作教學之前,要事先對合作教學流程、合作教學時間、合作教學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做一個事先的預估,避免時間利用不當造成合作內容不能完成或者時間過于充裕導致同一合作內容反復進行。合作空間上,要打破傳統的“秧田式”合作隊形,勇于嘗試各種站隊方式,比如梯形、圓形、風車形等。新穎的站隊形式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便于互相交流,同時也激發小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增強合作音樂教學的藝術效果。
(四)強化教學手段的融合,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音樂合作教學不必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要勇于在打破陳規的基礎上加強創新,整體、優化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使音樂教學能夠更好地開展。音樂課程教學目標的多重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綜合性,在此基礎上,音樂合作教學必須在尋求與其他教學方法合作的過程中取得突破性進展。比如在合作表演的基礎上讓學生寫出或者畫出自己的真實體驗,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全方位的感知,使其對音樂有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解,甚至可以讓學生利用簡易的工具創設出“真實的”音樂環境,使學生在模擬的音樂環境中能夠更好地調動情感,發揮自身優勢,促進合作教學的完成。
【關鍵詞】小學音樂 情境創設 教學策略
情境教學是伴隨著改革浪潮進入課堂教學,通過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情境則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創的一種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場景,這種場景能把學生帶入與教材內容相應的氛圍中,師生在此情此景中進行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梢赃@么說,情境教學是實現愉快教學的基本教學模式,也是促使兒童生動活潑學習的重要途徑。
一、帶入情境,在探究的樂趣中誘發動機
教學是有目的的行為。而情境教學正是針對兒童既蘊藏著學習的主動性,又有可能消失的可變的心理特點,把兒童帶入特定的教學情境,在探究的樂趣中,激發學習動機;又在連續的情境中,不斷地強化學習動機,促進學習動機與情境之間持之以良性的互動。當兒童學習動機被激起后,若教學過程刻板、單一,兒童會因失望而使已形成的動機弱化、乃至消失。因此在把兒童帶入情境后,還應有意識地把兒童一步步帶入與教材相關、相連的情境,讓兒童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這樣兒童在進入情境后又反過來豐富了情境,使得兒童的學習動機在這種“情”與“境”相互作用的持續中得以強化。而教學也最終成為有趣的、有意義的活動。
如在三年級歌曲《小烏鴉愛媽媽》這一課中,我設置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到了哪兒?課件中出示大森林的圖片,還有小鳥嘰嘰喳喳的叫聲,是誰在叫?你能用動作模仿出來嗎?學生們紛紛模仿小鳥展翅高飛的情景,仿佛置身于美麗的大森林。
二、優化情境,在感知音樂的過程中獲得審美體驗的樂趣
音樂審美教育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則是音樂教學最主要的功能。兒童生來愛美,審美感受的愉悅,會促使兒童主動地去感受富有美感的教育。然而,兒童的審美能力并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需要通過后天的教育、培養熏陶才會形成和發展。而情境向兒童展示的正是生動的畫面,動人的旋律,角色的扮演,實物的演示等等,在這美妙生動的情境中,教師引導兒童用他們的眼睛去凝望,用他們的耳朵去傾聽,用他們的心靈去體驗……這樣在情境中的感受,不僅會引起兒童注意,還會促使兒童因其美感而愉悅。從而持續地注意,主動地接受,從而獲得審美體驗的樂趣。
三、運用多媒體,展現情境
運用多媒體創設演示情境,讓學生感悟音樂旋律和節奏當音樂教材中出現重點、難點,需要學生探索理解、主動掌握,而學生“啟而不發”、“思維受阻”時,教師可借助電教媒體,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再現情境,把教材、教師所講和學生思維融在一起,幫助學生的思維順暢發展。還能提高視唱教學的效果。 教學中設置的問題,要留有充裕的時間讓學生討論,不同意見可以爭論,讓學生暢所欲言,鼓勵學生積極發表意見,說錯了也要讓學生體面坐下。學生答到精彩之處,教師帶頭給學生鼓掌。這樣的課對學生產生莫大的吸引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師發揮了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師樂在其中,師生其樂融融,課堂和諧生輝。
如在《小烏鴉愛媽媽》一課中,教師講述:今天從森林里飛出來了三只小鳥,它們是小麻雀、小鴿子和小烏鴉,你會模仿他們的叫聲嗎?小麻雀:嘰嘰喳喳;小鴿子:咕咕;小烏鴉:哇……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了歌曲中的節奏。又如在處理歌曲時:“小烏鴉急急忙忙為媽媽捉蟲子,心情是怎樣的?烏鴉媽媽年紀大了,飛不動了,心情又是怎樣的?怎樣唱才能體現出它們的這種心情?”教師根據歌曲內容成功地創設了以上問題情境,引導質疑,學生恍然大悟,體會到可以運用速度的變化,表現出歌曲的情緒。
四、以故事導入情境
導入是新課的開端,也是新授課的定調所在。如果能運用有聲有色、有情有趣、新穎別致的教學方法,就能喚起學生愛學的激情。導入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談話、猜謎語、講故事等。如在《小烏鴉愛媽媽》中,在向小鳥問好的環節,一部分學生充當各種小鳥,另一部分學生充當問好的小朋友,讓他們進行對話。學生1:“小麻雀好?!睂W生2:“嘰嘰喳喳,嘰嘰喳喳。”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了和小鳥做游戲的喜悅。
五、深情表演,進入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