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7 12:27: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基因工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基因工程在植物花色改良中正發揮著越來越來重要的作用,綜述了植物花色苷基因工程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包括花色苷生物合成基因的分離克隆、基因的遺傳轉化和基因工程改良的基本策略。
利用基因工程改良花色是花卉分子育種的重要手段,不再受植物親緣關系的限制,花色改良的效果通過目測和少量輔助手段即可判斷[1]?;ㄉ帐侵参锎紊x過程中產生的黃酮類物質,它是花色素與糖以糖苷鍵結合而成的一類化合物,廣泛存在于植物各組織細胞的細胞液中,使植物呈現從紅、紫到藍等的不同顏色[2]?;ㄉ盏纳锖铣赏緩绞潜蛔顬閺V泛而深入研究的植物次生代謝途徑,特別在主要模式植物中,已經有了清楚的認識[3]。許多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徑中的關鍵酶基因和調節基因均已經從不同植物中克隆到[3,4]。轉基因花卉主要用于觀賞,易被公眾接受,具有傳統育種手段難以比擬的優越性,必將給花色改良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已成為當前花卉育種研究的熱點。
1花色苷生物合成基因的分離和克隆
植物花色苷基因工程改良遵循一般植物基因工程規律,了解特定色素生物合成途徑、克隆關鍵酶的基因是植物花色基因工程改良理論依據和前提。首先是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徑基因的克隆,第1個被分離的花色苷合成酶基因是CHS基因,它是從歐芹(Petroselinumcnispum)懸浮細胞用差異雜交分離到的[5];以后利用轉座子標簽、PCR擴增、異源雜交、差異cDNA克隆、電子克隆、蛋白質純化與差異篩選等方法分離克隆到了多個花色苷生物合成相關基因?;ㄉ盏纳锖铣墒菑拿Р菟岽x途徑合成苯丙氨酸和脂肪酸合成代謝合成丙二酰CoA開始,經苯丙烷類途徑合成[6]。根據基因對花色苷生物合成的作用可分為結構基因和調節基因[7]。結構基因直接編碼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徑中的生物合成酶類,如PAL、4CL、CHS、CHI、F3H、DFR、F3′H、F3′5′H、ANS、3GT等基因;另一類是調節基因,它們調控花色苷生物合成基因的表達強度和模式,同時控制花色苷在時空上的變化,如AN1、AN2、JAFl3和AN11等[8]。
2基因遺傳轉化的方法
基因轉化的主要方法有農桿菌介導法[9]、基因槍法[10]、花粉管導入法[11]、化學試劑誘導法[12]和電穿孔法[13]等。
農桿菌介導的基因轉化方法是迄今最可靠、最有效的轉化方法?,F在的轉基因再生植物中,80%以上是用這種方法獲得的,主要有葉盤轉化法、整株感染法和原生質體轉化法[14]。
基因槍法又稱微彈轟擊法,是由康乃爾大學Sanford等[10]建立的基因導入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亞精胺、聚乙二醇的粘附作用將外源DNA包被在微小的金粒或鎢粒表面,然后在高壓的作用下微粒被高速射入受體細胞或組織。
花粉管通道法最早由周光宇提出[11],其基本原則是利用開花植物授粉后形成的花粉管通道使外源DNA沿著花粉管進入胚囊,轉化尚不具備正常細胞壁的卵、合子或早期胚胎細胞的方法。
化學誘導法[12]的主要原理就是聚乙二醇、多聚-L-鳥氨酸、磷酸鈣在pH值較高的條件下誘導原生質體攝取外源DNA分子。
電穿孔法又稱電激法,首先由Neumann提出[13],是在高壓電脈沖作用下,在新鮮分離的原生質體的質膜上形成可逆性的瞬間通道,從而發生外源DNA的攝取。
此外,還有脂質體轉化法、低能離子束法、病毒載體轉化法、轉座子介導法和浸泡法等。
3花色苷基因工程改良的基本策略
花色苷合成由多個代謝步驟、多基因決定,所以利用基因工程改造花色苷一個重要策略就是還原法,即欲修飾某個性狀時,先要明確決定該性狀的特異生化物質,然后對形成該生化物質的代謝途徑進行基因工程操作。具體就是分析催化各反應步驟的酶、編碼這些酶的基因及其表達調控[15]。多步驟的代謝途徑有限速步驟,而限速步驟對整個代謝途徑起著決定性作用,所以對限速步驟的遺傳操作往往是還原法的重要突破口。增強某種關鍵酶的表達,往往可使花色苷合成途徑朝生成其催化產物的方向進行;而抑制該酶的表達,則會使反應朝合成途徑的另一分支進行,導致另一種產物的積累[16]。
3.1反義抑制法
利用基因工程技術進行花色苷修飾的常用方法是反義抑制法,首先明確決定花色苷的特異生化物質,然后分析該生化物質代謝途徑中催化各反應步驟的酶,克隆編碼這些酶的基因,反向轉入到目的植株中,外源DNA轉錄產物與內源的互補mRNA結合,而抑制目的植株中這些生化物質的合成[17]。利用該技術已在矮牽牛[17,18]、[19-21]等幾種觀賞植物中進行成功了花色修飾。
3.2共抑制法
共抑制法,又稱正義抑制法,即正向導入1個或幾個內源基因的額外拷貝,反而抑制該內源基因轉錄產物mRNA的積累,進而抑制該內源基因的表達[22,23]。該技術在矮牽牛[24]、[19]、藍豬耳[25]等花卉的花色修飾方面已取得成功。
3.3導入調節基因
如果植物已具色素合成結構基因,只是因為組織特異性或缺乏調節基因表達產物的激活而不表達時,導入調節基因并使之適當表達可活化特定的結構基因,改變花色。如Quattrocchio等[26]將系列花色苷合成的調節基因轉入矮牽牛,獲得紅色的愈傷組織和粉紅色花色的轉化株。Kim[27]將玉米C1基因通過農桿菌介導轉入煙草,使株花瓣變狹長,顏色顯著變淺。
3.4導入新的外源基因
Meyer等[28]首次將源自玉米的編碼DQR的A1基因導入矮牽牛白花突變體中,產生了開磚紅色花的矮牽牛。1992年澳大利亞CalgenePacific公司與日本Sundory公司合作向薔薇中導入F3′5′H基因獲得成功,同年該公司在矮牽牛中導入該基因獲得藍色矮牽牛[29]。此外,在花色基因工程操作中,也可以導入調節基因以增強或減弱原有代謝產物表達,或導入其他與花成色作用有關的基因,如pH基因、輔助色素基因、細胞形狀基因等,也可以同時導入與某種花色有關的多種基因。
4植物花色苷基因工程改良的安全性
植物花素屬次生代謝產物,與植物防御系統相關。因此,基因工程改良花色可能妨礙植物的生存。同時,無法預測外源基因在轉基因植株遺傳背景中會產生的作用和后果[1],在環境安全性方面存在潛在的威脅,如轉基因花卉雜草化、產生對人類有害的代謝物、因基因漂流而污染環境、給傳統的傳粉者帶來困惑等。
5參考文獻
[1]趙昶靈,郭維明,陳俊愉.植物花色呈現的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機制及其基因工程改良[J].西北植物學報,2003,23(6):1024-1035.
[2]WINKEL-SHIRLEYB.FlavonoidBiosynthesis.Acolorfulmodelforgenetics,biochemistry,andbiotechnology[J].PlantPhysiol.,2001(126):485-493.
[3]HOLTONT,CORNISHEC.Geneticsandbiochemistryofanthocy-aninbiosynthesis[J].PlantCell,1995(7):1071-1083.
[4]BARTELB,MATSUDASPT.Seeingred[J].Science,2003(299):352-353.
[5]KREUZALERF,RAGGH,FAUTZE,etal.UV-inductionofchalonesynthasemRNAincellsuspensionculturesofPetrosklinumhortense[J].Proc.Natl.Acad.Sci,1983(80):2591-2593.
[6]TANAKAY,TSUDAS,KUSUMIT.Metabolicengineeringtomodifyflowercolor[J].Plantcellphysiology,1998(39):1119-1126.
[7]SPRINGOBK,NAKAJIMAJI,YAMAZM,ETAL.Recentadvancesinthebiosynthesisandaccumulationofanthocyanins[J].Nat.Prod.Rep,2003(20):288-303.
[8]DEJONGWS,EANNETANT,DEJONGDM,etal.CandidategeneanalysisofanthocyaninpogmentationlociintheSolanaceae[J].Theor.Appl.Genet,2004(108):423-432.
[9]HORSCHRB.Asimpleandgeneralmerhodfortransferringgenesintoplants[J].Science,1985(227):1229-1236.
[10]SANFORDJC.Biolisticplanttransformation[J].Planta,1990(79):206-209.
[11]周光宇,翁堅,龔蓁蓁,等.農業分子育種——受粉后外源DNA導入植物技術[J].中國農業科學,1988(21):1-6.
[12]KRENSFA.InvitrotransformationofplantprotoplastswithTi-plasmiddNA[J].Nature,1982(296):72-74.
[13]NEUMANNE.Genetransferintomouselyomacellsbyelectroporationinhighelectricfields[J].EMBOJ,1982(1):841-845.
[14]劉建強,孫仲序.植物基因轉化方法的研究概況[J].河北果樹,2005(5):4-6
[15]付永彩,劉新仿,曹守云,等.水稻抑制衰老的嵌和基因的基因槍轉化和表達分析[J].農業生物技術學報,1999,7(1):17-22.
[16]趙云鵬,陳發棣,郭維明.觀賞植物花色基因工程研究進展[J].2003,20(1):51-58.
[17]何小鈴,王金發.觀賞花卉的品質基因及其基因工程問題[J].植物生理學通訊,1998,34(6):462-466.
[18]VANDERKROLAR,LENTINGPE,VEENSTRAJ.Anantisensechalconesynthasegeneintransgenicplantsinhibitsflowerpigmentation[J].Nature,1988(333):866-869.
[19]GUTTERSONNC,NAPOLIC,LEMIEUXC.Modificationofflo-wercolorinflorist’sChrysanthemum:productionofawhite-genetics[J].Bio.Technology,1994(12):268-271.
[20]ELOMAAP,HONHANENJ,PUSKAR.AgrobacteriummediatedtransferofantisensechalconesynthasecDNAtoGerberahybridainhibitsflowerpigmentation[J].Bio.technology,1993(11):508-511.
[21]AIDAR,KISHIMOTOS,TANAKAY.Modificationofflowercolorintorenia(ToreniafournieriLind.)bygenetictransformation[J].PlantScienceLimerick,2000(153):33-42.
[22]NAPOLIC,LEMIEUXC,JORGENSENR.Introductionofachimericchalconesynthasegeneintopetuniaresultsinreversiblecosuppressionofhomologousgenesintrans[J].PlantCell,1990(2):279-289.
[23]RJORGENSENRA.Co-suppression,flowercolorpatternsandmeta-stablegeneexpressionstates[J].Scence,1995(268):686-691.
[24]傅榮昭,馬江生,曹光成,等.觀賞植物色香形基因工程研究進展—文獻綜述[J].園藝學報,1995,22(4):381-385.
[25]SUZKIKI,XUEHM,TANAKAY,etal.FlowercolormodificationofToreniahybridabycosuppressionofanthocyaninbiosynthesisgenes[J].Mol.Breed,2000(6):239-246.
[26]QUATTROCCHIOF,WINGJF,LEPPONHT.Regulatorygenescontrollinganthocyaninpigmentationarefunctionallyconservedamongplantspeciesandhavedistinctsetsoftargetgenes[J].PlantCell,1993,5:1497-1512.
[27]KIMY.ExpressionanalysisofmaizeC1regulatorygeneintransgenictobaccoplants(Nicotianatabacumcv.Xanthi)[J].J.Kor.Soc.Hort.Sci.2001(42):487-491.
曹樹青,2001年7月獲南京農業大學博士學位。2001年8月至2003年7月在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9月至12月在美國普渡大學從事訪學研究?,F任合肥工業大學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生物科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子課題等在內的國家級和省部級以及企業委托等課題20余項,指導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2項和校級大學生創新項目7項,主持校級精品課程及研究生教改項目各1項,參與省部級教改項目3項。
作為課題組的負責人,曹樹青在本領域研究較深。他先后在國內外權威和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其中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ew Phytologist、 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a、PLOS ONE、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Pant and Soil、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Physiologia Plantarum等上發表SCI收錄的論文30余篇。除了這些重要論文,曹樹青還獲授權或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4項,參與撰寫“973”專著1部。
土壤重金屬污染是全球面臨的重要環境問題之一,因為土壤污染的重金屬可通過農作物而進入食物,嚴重影響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為解決這一問題,科學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植物修復基因工程便是解決土壤重金屬污染的重要途徑之一。
其原理是利用綠色植物來轉移、容納或轉化污染物使其對環境無害。研究表明,通過植物的吸收、揮發、根濾、降解、穩定等作用,可以凈化土壤或水體中的污染物,達到凈化環境的目的。而在其中,植物修復的對象是重金屬、有機物或放射性元素污染的土壤及水體。因而,植物修復基因工程是一種很有潛力、正在發展的清除環境污染的綠色技術。
經過長年不懈的努力,合肥工業大學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生物科學系主任、曹樹青教授,帶領科研團隊首次揭示了植物響應重金屬鎘脅迫信號轉導的分子調控機制,為土壤重金屬污染植物修復基因工程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和基因資源。2014年10月20日,這一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植物學知名學術期刊《新植物學家》上,并獲得第十三屆全國農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從源頭保障農產品安全
尋找和發掘耐受重金屬毒害且調控重金屬超量積累的關鍵基因并闡明其作用機理卻不容易,但這卻是植物修復基因工程獲得成功并從源頭上控制農產品食品安全的關鍵所在。
我國有近20%的耕地存在鎘、砷、汞、鉛、鎳、銅等重金屬超標,而土壤中重金屬可通過農作物吸收進入食物鏈,嚴重影響食品安全并危及人類健康。曹樹青介紹說,通過物理和化學手段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非常困難,也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曹樹青課題組的此次研究正是瞄準于此,主要通過正向和反向遺傳學途徑,篩選和克隆涉及植物重金屬超量積累(或降低重金屬吸收)的關鍵基因,并闡明其作用機理。該研究不僅有助于揭示植物耐受重金屬毒害的分子機理,而且可以為從源頭上控制農產品安全提供新的技術途徑。
在得到了轉基因重大專項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下,曹樹青課題組利用正向遺傳學途徑篩選和鑒定了一個擬南芥耐鎘突變體xcd1-D,并克隆了其相應的基因MAN3,該基因編碼一個1,4-糖苷水解酶。過量表達MAN3基因導致鎘的耐受和積累,而MAN3基因功能缺失則該突變體表現出對鎘敏感。鎘脅迫誘導MAN3基因表達、增加甘露聚糖水解酶活性及甘露糖水平,從而激活谷胱甘肽依賴的植物螯合素合成途徑上的相關基因協調表達,進而增加植物對鎘積累和耐受。大量實驗表明,過量表達MAN3基因的擬南芥植株,在重金屬鎘污染的土壤中仍然保持正常生長狀態。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他們發現了MAN3及其介導的甘露糖的新功能,首次揭示了其在植物響應重金屬鎘脅迫過程中新的信號轉導通路,這為土壤重金屬污染植物修復基因工程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和基因資源。成果自從在線發表在國際植物學知名學術期刊《新植物學家》后,獲得了業界廣泛矚目。
科研活動是一個連貫的對自然、社會規律的探索過程,因而一項科研需要堅持以保證其延續性。曹樹青表示,下一步,他打算深入挖掘植物響應重金屬鎘信號轉導的分子調控機制,對植物響應其他重金屬包括砷及鉛等的分子調控機制進一步研究,爭取將已獲得的研究成果產業化。
拓展科研的廣度
創新路上,中國科技正不斷向各種高度、深度和廣度延伸。“精度”既是科技創新的目標,也是丈量科技創新質量的標尺,“廣度”則涵蓋了科學研究領域的方方面面。嚴格意義上,曹樹青的視野在生物科學,除了從事植物修復基因工程、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學及食品生物技術等方面研究,他的科研視野也落在利用正向和反向遺傳學途徑上,他篩選鑒定多個與非生物脅迫相關的功能基因,初步闡明這些基因參與非生物脅迫響應調節的可能機理。
為什么會選擇這方面的研究?緣于他對糧食安全的擔憂。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物資基礎,始終是關系到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危的重要問題。在他看來,如何增強作物品種的抗逆性,還依然是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上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在解決這個問題方面,利用轉基因育種提高作物的耐寒和抗旱能力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經濟意義。這項工作的關鍵在于對植物抗逆分子機理的認識及關鍵基因的發掘。
通過長期的鉆研,曹樹青探索出了一條比較有效的科研方法。他以模式植物擬南芥為材料,通過正向和反向遺傳學途徑,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和基因工程手段,篩選和克隆抗逆關鍵基因,闡明其功能,并用于作物抗逆分子遺傳改良。這一研究可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基因,不僅可以為作物抗逆遺傳改良提供新的基因資源,而且對于揭示植物抗逆分子機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科研育人,并行不悖
曹樹青是一個忙碌的人,平時除了做科研,還在合肥工業大學作為教授、博士生導師帶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先后培養碩士和博士生30余人,一些學生已先后在國內外知名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和攻讀博士學位。他指導過的優秀學生和研究團隊更是不計其數。
關鍵詞: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課堂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8-0196-03
海洋占地球表面積的71%,蘊藏著豐富的、最具優勢和特色的海洋生物資源,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當前,隨著陸地資源短缺、人口膨脹、環境惡化等問題的日益嚴峻,世界沿海國家紛紛把目光投向海洋。黨的“十”報告中提出的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使我國對海洋科技人才的需求大幅度提高。江蘇省是我國的海洋大省,瀕臨黃海,遼闊的海域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同時江蘇占有全國近1/4的沿海灘涂資源,是名副其實的海洋資源大省。然而,江蘇省的海洋經濟總產值卻很低。為滿足國家對海洋科技人才的需求和適應江蘇海洋經濟發展的需要,揚州大學于2010年7月組建了海洋資源與環境科學系,并于2011年正式招收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專業的本科生,目前已進入專業課學習階段。
一、開設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課程的重要性
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已經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之一,其中基因資源更是重點。我國“十一五”期間就啟動了海洋技術領域重點項目(863計劃)“海洋生物功能基因工程產品關鍵技術研究”。海洋生物基因工程技術在海洋生物資源研究與開發方面前景廣闊。比如海洋中具有嗜熱、嗜鹽、嗜壓、嗜酸的極端微生物(或植物、動物),它們在這些特殊環境中能產生極端酶,利用海洋生物基因工程技術,可以從極端海洋生物中克隆表達特殊極端酶,進而生產出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醫藥、生物材料等。這種方法可以實現產品的大規模生產,避免季節、資源等因素的限制。此外,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可以進行水產養殖的改進,主要是從生理學和分子層次探索魚類、貝類的疾病和免疫機理,然后通過基因工程培育新的抗病品種,提高海洋漁業的質量和產量。海洋生物基因工程技術在其他海洋生物資源的研究與開發方面也具有廣泛的應用。由此可見,開設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課程不僅可以將現代生物學概念引入到海洋生物學科,還能通過生物技術推動海洋生物資源的進一步開發與利用,對于培養高素質和掌握高技能的海洋科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課程的課堂教學
海洋生物基因工程是通過人為的方法將所需要的某一供體生物的遺傳物質提取出來,目的基因經PCR擴增后用適當的工具酶進行切割,與載體DNA分子連接重組,再導入海洋生物受精卵、胚胎細胞或體細胞中,使其在受體細胞內復制、轉錄和翻譯表達,定向改變海洋生物遺傳性狀的技術。到目前為止,國內還沒有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的指導教材,教學活動實施難度較大。通過探索與總結,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提高這門課程的課堂教學效果。
1.選好教材。根據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課程教學大綱的需要,本著強化基礎,跟蹤前沿,適合海洋生物人才培養的需要,同時有利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培養實驗技能的原則,我們選取了Benjamin Lewin主編的《Genes VIII》,吳乃虎編著的《基因工程原理》和徐晉林等編著的《基因工程原理》等作為教材。由于基因工程是一門新興的前沿學科,發展速度極快,這就要求我們時刻關注國際前沿的進展和熱點,除了認真講授上述的教學內容之外,我們還要收集最新的科研成果,出現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把它們及時的介紹給學生,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讓學生能夠跟蹤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研究領域的前沿問題和熱點問題。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精選教學內容。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學是學生在學習了基礎生物化學、微生物學、海洋微生物學和海洋分子生物學等多門專業基礎課之后開設的綜合性應用課程。雖然基因工程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但在結合我校海洋科學專業的特點和江蘇省對海洋專業人才技能需求的基礎上,本課程設定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海洋微生物基因工程;海洋動物(魚類和貝類)基因工程和藻類基因工程等四個部分。在具體章節上,設置了緒論、基因工程基本概念、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基因工程所需的基本條件、基因工程的操作過程、目的基因的克隆與基因文庫的構建、外源基因表達產物的分離純化、海洋微生物基因工程、海洋動物基因工程、海洋藻類基因工程等十個主要講授章節。
3.雙語教學??v觀基因工程學科的發展歷程,很多優秀的科研成果均來自國外的大學和科研院所,同樣國外海洋生物基因工程領域的研究基礎比我們要強。因此開展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課程的雙語教學,要求教師認真寫好雙語教案,要十分全面并且準確和詳盡。此外,還需要教師閱讀內容較新的外語參考專業書,并具備較為流利的英語口語水平。通過雙語教學,讓學生既可以掌握該研究領域的最新學術動態,又能夠應用正確、規范的語言對專業理論知識進行描述。
4.多媒體課件授課。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的全部課程均采用多媒體授課。在多媒體制作的過程中,要避免使用大量的文字,盡可能多地使用圖片、表格、動畫等方式,將抽象、深奧的教學內容生動化、直觀化。同時,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選擇部分教學內容自己進行多媒體的制作,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講授自己的多媒體內容,其他學生針對多媒體的內容進行提問,教師進行相應的點評和總結。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活躍學習氣氛,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讓學生進行多媒體的制作和講授,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加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達到教師教得相對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教學相長的目的。
5.啟發式教學。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一直是教學研究的重點課題。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在講臺上一直對著電腦,按著鼠標鍵,一頁一頁地講,學生不停在記錄。這樣的方式,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機會,是一種被動的學習方式,但學生可能喜歡這種方式,因為他們能夠很輕松地接受到一些已成定論的理論知識。但問題是,學生很快會忘記這些理論知識,因為缺乏一個自己大腦思考的過程。啟發式教學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是一種積極的教學方法。教師在開始講授課程之前,先是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然后再旁敲側擊,讓學生主動找到問題的答案。例如,在介紹質粒轉化內容時,首先提問學生如何提高質粒轉化的效率,然后讓學生思考,教師再進行針對性的解釋,最終引導學生主動找到正確答案。在啟發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應該貫穿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的課堂始終,從而使學生能夠不斷地主動思考,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理論知識。
三、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課程的實驗教學
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學生通過理論課的學習之后,還需要通過實驗課的訓練,才能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理論知識。我們除采用了我國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的開拓者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徐洵教授編著了《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實驗指南》外,還在以下方面進行了探索。
1.搭建實驗教學平臺。由于我校已將“海洋科學”學科列為校重點建設學科,因此在多個方面給予了支持。在建設過程中,我們將科學研究平臺與教學平臺進行了緊密結合,并通過結合學院實驗中心及揚州大學多學科的優質資源,構建了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實驗室,目前海洋專業已經擁有包括凝膠成像系統、PCR儀、制冰機、電泳儀、超純水、冷凍超速離心機等,可完全滿足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實驗課的開設需求,為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實驗教學內容選擇與實施。根據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課程的教學大綱要求,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實驗課內容主要包括了海洋微生物基因組DNA的提取,目的基因的擴增,質粒的構建和轉化,目的蛋白的表達等基礎性實驗部分,此外還開設了海洋動物(魚類和貝類)基因工程實驗及海洋藻類基因工程實驗等應用性實驗部分。這些實驗內容的開設,使學生能夠更清楚地理解和掌握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的理論知識。除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熟悉實驗內容與步驟,認真進行實驗外,教師還要留給學生一些課后問題讓學生去思考,以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還要要求學生分析實驗數據,通過對實驗數據的總結和歸納,得出合理的、正確的實驗結果和結論。對于實驗結果不理想的實驗,鼓勵學生找出原因,從而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驗結果較為理想的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撰寫論文,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此外,教師還會給出實驗題目,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實驗,進一步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已成為世界各大海洋國競爭的焦點,但我國開發海洋生物資源所需的人才相對欠缺。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課程是培養海洋生物學人才的重要課程之一,如何使學生及時掌握最新的海洋生物工程學的理論知識、技術和方法,適應海洋人才培養的需要,已成為涉及海洋生物專業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教學的迫切任務。在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只有把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實驗操作能力的實踐巧妙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和效率,使學生具備完整的、系統的知識理論體系和實驗操作技能,進一步使他們成為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所需要的高質量、高技術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周曉見,靳翠麗,董昆明,繆莉,封克.江蘇沿海開發戰略下的海洋科學與技術人才的培養[J].中國科技信息,2011,(14):170-171.
[2]林岳夫.我國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的開拓者——記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徐洵教授[J].中國科技信息,2004,(12):55.
[3]吳乃虎.基因工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4]劉貴有.“基因工程”教學改革初探[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128-130.
[5]王海,宋青,張懷.基因工程雙語優質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中國冶金教育,2009,(12):22-24.
關鍵詞:地方性高校;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創新能力培養
作者簡介:王忠華(1972-),男,浙江開化人,浙江萬里學院生物與環境學院,教授;斯越秀(1979-),女,浙江諸暨人,浙江萬里學院生物與環境學院,講師。(浙江 寧波 315100)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省精品課程項目、寧波市生物醫藥基地項目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7-0127-02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迅猛發展,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已廣泛滲透到現代生命科學的各個分支領域,成為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等專業的核心課程。[1-3]“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生物遺傳物質的化學本質、遺傳信息在生物體內的傳遞過程及其遺傳操作的基本原理,知曉從自然界的生物中克隆所需目的基因的基本思路和策略。該課程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熟悉從最基礎的核酸開始,到基因分離方法的確定、基因的克隆、鑒定、表達以及最終能獲得目的基因的表達產物的整個過程;使學生對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有一個全方位的、比較系統的認識。[4,5]
“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是在生物化學和遺傳學兩大學科的支撐下發展起來的。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新的內容和研究方法層出不窮,使該學科日益豐滿和獨立。[6-7]“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課程具有綜合設計性和實踐性強等特點,并且與農業、醫藥、環境、能源和食品等行業緊密結合,發展空間廣闊。
長期以來,該課程教學活動都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在課堂上以描述性的講解來傳播知識,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是一種被動地認知信息的接受者。這種教學方式往往忽視了學生獲得知識的潛在性和理解知識的差異性,以及發展知識的創造性。這種傳統的教與學的模式雖然在教學中統一了大綱,確定了標準,規范了教學制度,但同時也掩蓋了學生個性發揮的能力,忽略了學生積極思維的創新意識,不利于面向21世紀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因此開展“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互動式教學方式的改革是極其必要的。
因此,該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最終改革目標,通過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理論教學“大班上課、小班討論”的形式開展合作性學習的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該改革的實施可提高學生查閱文獻、總結分析問題和表達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對于實現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一、確立了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
根據“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面向的行業特點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需要,確立了綜合技能、工程應用能力和學科研究能力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見表1)。
二、教學方法改革
1.研討小組規則
(1)以一個行政班為小組基本單位,每個小組組員人數控制在6~7人,在小組成員結構安排上要注意男女生比例及活躍分子與不活躍分子比例的適當搭配。
(2)每一研討小組要選定一名有責任心的同學擔任該研討小組組長,主要負責“學習研討”活動中的具體任務分解與分配;負責召集每次“學習研討”活動的課后討論會,確定課后討論時間和討論地點;負責收集每次“學習研討”活動中小組成員所提交的書面材料。
(3)每次“學習研討”活動時,小組主持人負責主持本次小組討論會;小組發言人負責主持本次小組討論分析報告的講稿制作,并代表本小組就所討論論題在課堂上發言。
(4)記錄員負責小組討論的記錄工作;每份討論記錄中要包括時間、地點、主持人、參加人員、記錄員、所討論問題和各成員的發言記錄及其在各自發言記錄后的親筆簽名等。
2.小組研討活動的基本規則
研討活動應符合分子生物學專業的基本范疇,禁止任何形式的人身攻擊或限制他人的發言自由;小組成員應就所討論課題,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展開全面深入的討論;每位小組成員均應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并在記錄員的發言記錄上簽名。
3.小組學習研討活動流程及相關要求
(1)研討主題的確定。由主講教師就所承擔授課內容部分擬訂若干備選研討主題,再提交課程改革小組集體討論確定;主題選擇主要涉及授課內容中的一些重點、難點、熱點與前沿問題,以及一些理論授課無法展開而又需要學生掌握的問題;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習研討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對備選主題做適當調整,并與主講教師及時溝通。
(2)學習研討任務的分配(課堂研討2~3周前布置)。指導教師向各學習研討小組分配任務,各小組組長進一步將本小組承擔的研討任務細分到每個小組成員,盡量做到每個組員負責承擔一個研討主題下子題目的研討資料收集及研究報告的撰寫工作。
(3)學習研討資料的收集與學習(課堂研討之前完成)。在指導教師指導下,各小組及其成員應就其承擔的研討主題開展資料收集工作;每一研討主題應制作一份學習研討資料清單,資料數量為5~10篇;每份清單中的資料類型可以是著作、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報紙文章、會議論文等;要求收集資料的組員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量將所收集的資料復印或打印出來。
4.自主學習小組課余研討活動的開展(課堂研討之前完成)
各小組組長在本小組資料收集工作結束后、課堂研討活動開展之前,召集本小組成員就該小組所承擔的各項研討主題進行課余研討;由小組長指定的本次學習研討活動的主持人主持;就本小組所承擔的各項主題逐一展開研討活動;該課余學習研討活動要由指定的記錄員做好相應的小組學習研討記錄,并及時提交給小組發言人。
5.學習研究報告的撰寫
(1)每一位小組成員應就其承擔的研究主題撰寫一份個人自主學習研究報告,并在規定時間內(須在課堂學習研討活動開展前,并給小組發言人留有準備整個小組發言的時間)提交給本次學習研討活動的小組發言人。
(2)本次學習研討活動的小組發言人,須在綜合小組課余研討活動中的主要觀點、參考小組學習研討記錄和每一組員的個人自主學習研究報告基礎上,撰寫一份小組“學習研討”發言報告。該報告內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該小組本次學習研討活動的概況介紹;對該組分所承擔的數個研討主題予以逐一評析并提出相應結論;對該小組本次學習研討活動進行整體評價,總結經驗,分析不足,并提出相應改建建議。
6.自主學習小組課堂研討活動的開展
首先,由指導教師根據本次學習研討活動任務的具體情況確定學習小組發言人的發言順序及發言時間要求。
其次,發言活動按下列流程進行:該發言人就《小組學習研討發言報告》中的核心內容做簡明扼要的小組發言;其他小組的同學以及指導老師就該發言人的發言以及該發言人所在小組承擔的研究主題相關問題展開提問,發言人及其小組的其他成員予以做答;指導教師就上述發言、提問及應答情況予以現場評分,并做簡短總結。
再次,小組發言人發言完畢后,指導教師應就本次學習研討活動做一簡短的整體評價。
7.自主學習小組學習研討活動相關資料的匯集、整理與上交
(1)各小組本次學習研討活動的發言人應于本次研討活動結束后,在小組組長、記錄員及其他組員的配合下,將本次活動中形成的各類書面資料與電子文稿按要求加以匯集整理,并制作本次《學習研討活動書面材料匯編》的封面與目錄,在規定時間內及時上交給指導老師。
(2)上述材料匯編包括:封面與目錄;本次學習研討任務及內部分工;每一研討主題的具體研討資料,包括資料清單、資料復印件、個人自主學習研究報告;小組學習研討記錄;小組學習研討發言報告;學習研討活動組員個人評分表;學習研討活動小組整體評分表。
三、考核辦法改革
為了保證合作性學習的公平性與可持續性,對教學考核方法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與改革。主要是實行了全過程評價與自主性評價的方法,具體如下:
小組每一組員的本次學習研討活動的最終成績(百分制)=個人成績(占50%)+ 小組成績(50%)。其中個人成績(占50%)=資料清單成績(15%)+ 個人自主學習研究報告成績(35%),小組成績(50%)= 小組學習研討記錄成績(10%)+ 小組學習研討發言報告成績(15%)+ 小組發言的現場評分成績(20%)+ 本次學習研討活動書面材料匯編成績(5%)。
各項目成績評定的參考標準如下:
1.資料清單成績評定的參考標準
資料數量豐富、質量高、格式規范,考核為優秀;資料數量較豐富、質量較高、格式規范,考核為良好;資料數量符合要求、質量尚好、格式較規范,考核為中等;資料數量較少、質量不太高、格式尚規范,考核為及格;資料數量少、質量差、格式不規范,考核為不及格。
2.個人自主學習研究報告成績評定的參考標準
對研討主題所涉相關資料及其他組員觀點的歸納概括全面到位、分析過程詳實,最終結論明確、論證充分,格式規范,考核為優秀;對研討主題所涉相關資料及其他組員觀點的歸納概括較全面、分析過程詳實,最終結論明確、論證較充分,格式規范,考核為良好;對研討主題所涉相關資料及其他組員觀點的歸納概括較全面、分析過程較詳實,最終結論較明確、論證較充分,格式較規范,考核為中等;對研討主題所涉相關資料及其他組員觀點的歸納概括不甚全面、分析過程不夠詳實,最終結論不甚明確、論證不甚充分,格式尚規范,考核為及格;對研討主題所涉相關資料及其他組員觀點的歸納概括不全面、分析過程不詳實,最終結論不明確、論證不充分,格式不規范,考核為不及格。
四、改革實施初步成效與物化成果
本改革從浙江萬里學院生物與環境學院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專業2008級學生起,連續實施了三屆,每年直接受益學生數為200人。課程改革能緊密圍繞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采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實用且能緊跟專業前沿,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近三年來,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專業學生參加課程組教師的相關科研項目有50多人次;完成相關校級創業創新基金項目或校科研基金項目近10項;獲浙江省科技廳“新苗計劃”資助項目2項;獲浙江省“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1項;獲浙江省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優勝項目1項;學生在校期間公開發表與課程相關學術論文8篇。
通過對畢業生綜合表現的跟蹤調查發現,學生在所進行的畢業實習中,表現出較強的基因工程分析與設計能力,一定的創新精神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受到了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佳袑W生在復試中,較強的基因工程實驗技能受到浙江大學、廈門大學等老師的肯定。
五、展望
課程教學改革與推廣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它需要教師著眼于現實建設、著眼于未來發展,不斷更新內容,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項目始終保持可持續的高水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榮,劉勇,姜雙林.高等師范院校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生物學雜志,2012,29(1):100-102.
[2]蔡春爾,沈偉榮,何培民.分子生物學教學改革實踐與展望[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8,(10):150-152.
[3]吳元鋒,劉士旺,毛建衛.分子生物學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7,19(4):326-328.
[4]袁俊.《分子生物學》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科技信息,2008,
(14):295-296.
[5]遲彥,季長清.分子生物學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科技信息,
2009,(17):207-208.
[6]蔡春爾,吳維寧,沈偉榮,等.分子生物學課程考核方式改革[J].醫學教育探索,2008,7(10):1071-1072.
[論文摘要]稻轉基因研究是國內外植物分子遺傳學研究的熱點之一。目前,水稻轉基因研究在我國已取得顯著進展。詳細介紹轉基因技術,并闡明我國轉基因技術在水稻上的應用及研究進展,
水稻是我國的重要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水稻分布極其廣泛,由于生態環境的復雜性和所處地理環境的影響,水稻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極其豐富的遺傳多樣性,染色體組型和數目復雜多樣,成為研究稻種起源、演化和分化必不可少的材料。
植物轉基因技術是利用遺傳工程手段有目的地將外源基因或DNA構建,并導入植物基因組中,通過外源基因的直接表達,或者通過對內源基因表達的調控,甚至通過直接調控植物相關生物如病毒的表達,使植物獲得新性狀的一種品種改良技術。它是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與育種技術的有機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育種技術體系。轉基因技術可以將水稻基因庫中不具備的各種抗性或抗性相關基因轉入水稻,進一步拓寬了水稻抗病基因源,為抗病育種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一、國內外的轉基因技術
轉基因技術自20世紀70年代誕生以來,已經取得迅速的發展。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是全球第4大轉基因技術應用國。
轉基因生物技術的應用,大多分布在抗蟲基因工程、抗病基因工程、抗逆基因工程、品質基因工程、品質改良基因工程、控制發育的基因工程等領域。中國是繼美國之后育成轉基因抗蟲棉的第二個國家?,F在河北省與美國孟山都合作育成33B抗蟲棉(高抗棉鈴蟲、抗枯萎病、耐黃萎?。?。由中國農科院生物中心、江蘇省農科院導入Bt基因,由安徽省種子公司,安徽省東至縣棉種場共同選育的抗蟲棉“國抗1號”在安徽省已通過審定。國際水稻所將抗蟲基因導入水稻,育成抗二化螟、縱卷葉螟的轉基因水稻。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河南農科院等許多科研單位和高校將幾丁質酶和葡聚糖酶雙價基因導入小麥育成抗病轉基因小麥、轉基因煙草、轉基因水稻等等。英國愛丁堡大學將水母發光基因導入煙草、芹菜、馬鈴薯等作物,獲得發光作物,驅趕害蟲。
至于油菜方面利用轉基因工程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復系的研究,亦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比利時為了提高菜餅粗蛋白質的含量,將一種草控制的蛋白質基因轉移到油菜上來,選出高蛋白質含量的轉基因油菜品種。瑞典Svalow-Weibull等公司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將外源基因導入甘藍型油菜,培育成抗除草劑油菜新品種;比利時PGS公司采用基因工程手段創造出新的油菜授粉系統;法國應用原生質體融合技術將蘿卜不育細胞質的恢復基因引入甘藍型油菜,充分利用蘿卜不育細胞質不育徹底的特性,實現了蘿卜不育細胞質的三系配套,對推動全球雜交油菜育種具有革命性的影響。
二、我國轉基因技術在水稻上的應用及研究進展
我國是農業超級國,因此,中國人吃飯問題的關鍵是水稻問題(高產和抗性問題),而水稻問題的核心便是轉基因技術在水稻中的成功應用。
近年來,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的技術路線已趨向成熟,國內外相繼開展了水稻東格魯病、條紋葉枯病、黃矮病、矮縮病等8種病毒病的轉基因育種研究,將各病原病毒的外殼蛋白基因、復制酶基因、編碼結構或非結構蛋白基因干擾素CDNA等分別導入水稻,獲得了抗不同病毒病的轉基因株系或植株。在我國,轉基因技術在水稻中的應用已經取得了驚人的成果。
(一)轉基因技術在提高水稻植株的抗Basra除草劑的成果
王才林等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將抗Basta除草劑的bar基因導入水稻品系“E32”,獲得轉基因植株??剐澡b定表明,轉基因植株能充分表達對Basta除草劑的抗性;通過對轉基因植株后代PCR分析,證實bar基因已整合到受體植株的基因組中,遺傳分析表明,bar基因能在有性生殖過程中傳遞給后代,并在T代開始分離出抗性一致的穩定株系。段俊等利用轉基因技術,成功將抗除草劑bar基因轉入水稻恢復系明恢86,并在此基礎上育成了明恢63B、優68B、雙七B等抗除草劑轉bar基因恢復系30多個。同時利用明恢86B選配出了抗除草劑轉bar基因雜交稻II優86B及特優86B等。大田結果表明:轉入的bar基因能穩定遺傳,并在不同生育期表達對除草劑的抗性,沒有出現基因沉默現象,也未發現bar基因的漂移現象。
(二)轉基因技術在提高水稻植株的抗鹽能力的成果
孔瑾研究表明,OSZFP1(水稻鋅指蛋白1)基因編碼的蛋白含有3個推測的Cys2/Cys2一型鋅指結構域,它的表達受鹽脅迫負調控。其構建了以35S為啟動子的OsZFP1基因的植物表達載體,并將其轉入擬南芥植物和水稻愈傷組織中以過量表達OSZFP1基因。轉基因的擬南芥植株和水稻愈傷組織對鹽處理的敏感性都比野生型要高。這一結果表明OSZFP!基因可能編碼一種負調控蛋白,它可能抑制某些鹽誘導基因的表達。朱寶成等成功構建了一種被稱為脯氨酸合成酶的基因,之后將這種基因導入水稻懸浮細胞,從而得到轉基因水稻植株。同時,這種基因在一種啟動子的作用下,不斷積累脯氨酸合成酶,水稻依靠這種脯氨酸含量的增加提高其抗旱耐鹽堿的能力。
(三)轉基因技術在提高水稻植株抗病原菌入侵的能力的成果
黎軍英等用PAL(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正義和反義轉化水稻,獲得了70株轉基因植株。選擇正義轉化植株(1s)和反義轉化植株(4a)進行稻瘟病菌接種,針對病原物侵染,ls的PAL活性上升更快,幅度更大。觀察水稻葉片超微結構發現,ls的細胞具有更強的抵抗病原菌入侵的能力,其過氧化物酶活性也比對照組和4a要高。程志強等對轉豌豆鐵蛋白基因水稻T。代的53個株系進行PCR檢測,52個株系能擴增出陽性PCR產物。通過測定光合作用過程中最大光化學通量分析了由百草枯(除草劑)處理引起的2代水稻葉片的氧化損害。與未轉基因水稻相比,轉Fer基因水稻的葉片對氧化脅迫的耐受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強。
(四)轉基因可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稻瘟菌能力
彭昊等將具有廣譜抗病作用的葡萄糖氧化酶(GO)基因插入具有潮霉素抗性選擇標記的雙元載體pCAMBIA1301,構建了水稻高效表達的新載體pCAG1301。將此質粒導入根癌農桿菌菌株LBA4404后,轉化粳稻品種日本晴的幼胚,并由篩選出的潮霉素抗性愈傷組織分化再生植株。對所得潮霉素抗性水稻植株的Southernblot雜交分析表明,GO基因已整合到受體基因組。淀粉一碘化鉀顯色反應檢測到了轉基因植株產生的過氧化氫。這證實GO基因表達產生的葡萄糖氧化酶已經在水稻中發揮功能。
三、結語
綜上所述,稻轉基因研究已取得很大進展。但并不表示不存在問題。主要表現為:(1)轉基因水稻的研究大部分還處在實驗室階段,能大規模應用于農業生產的轉基因水稻品種還未見報道。(2)還未能定點、定量地將外源基因引入到水稻受體基因組中,從而未能獲得穩定遺傳高效表達的轉基因植株。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基因技術也日趨完善,水稻轉基因研究領域將會更加廣泛。水稻轉基因不僅能應用于農業研究,將來人們有可能對水稻基因組進行有目的的基因操作,加速轉基因水稻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忠華、舒慶堯、賀華龍等.Bl轉基因水稻對抗生素反應的初步研究[J]植物生理學通訊,2001,37(2):111-113.
摘 要:轉基因食品的出現是科技發展的一個必然,它在給忍忍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它的安全問題也是有待驗證的。從科技哲學的角度看,我們既不能過分夸大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食品的風險而忽視了它的潛在利益,也不能鼓吹它所帶來的利益而視風險于不顧。轉基因食品的倫理問題爭議一直層出不窮,盡量在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基礎上,爭取實現人類的共同發展,達成科學界與人群消費的共識,是轉基因食品的哲學問題探討的目的所在。
關鍵詞:轉基因食品;社會效益;社會風險
自從基因工程技術在20世紀80年代誕生以來,這項新興的生物基因技術浪潮席卷了整個世界。于是,各種各樣轉基因食品、藥品和實用基因工程技術相繼呈現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在基因工程的產品中,引起關注最多的要數轉基因食品。面對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食品可能帶來的安全性、風險性問題的擔憂,我們應該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既不能過分夸大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食品的風險而忽視了它的潛在利益,也不能鼓吹它所帶來的利益而視風險于不顧。進入21世紀,轉基因食品得到了更快的發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轉基因食品已經很普遍了,轉基因食品也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點問題。
1.轉基因食品的定義與現狀
1.1轉基因食品的內涵
轉基因食品又稱基因改性食品。從狹義上說,是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將某些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及微生物)的一種或幾種外源性基因轉移到其他的生物物種中去,從而發行的遺傳物質使其有效地表達相應的產物,并出現原物種不具有的性狀或產物,以轉基因生物為原料加工成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①這是所指外源性基因,通常是指在生物體中原來不存在的基因,在某些情況下也可指在生物體中存在的基因。因此,轉移了外源基因的生物體會因產生原來不具備的多肽或蛋白質而出現新的生物學性質,一種生物體新表現型的產生,除可采用轉基因技術外,也可對生物體本身的基因進行修飾而獲得,在效果顯著上等同于轉基因,這便是廣義上的轉基因生物。
1.2轉基因食品現狀
1983年第一例轉基因植物構建成功,1985年轉基因魚問世,從此揭開了轉基因食品生產的序幕,并在短短的十幾年取得了重大進展,各國已試種的轉基因植物超過4500種,已批準商業化種植的近90種,目前常見的轉基因食品有玉米、大豆、西紅柿、油菜等。除轉基因植物性食品外,還有轉基因動物性食品,如乳制品、肉制品、海產品以及基因工程菌株等。據國際有關組織統計,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大幅度增長,1996年僅為170萬公頃,2000年估計可達4420萬公頃。2000年共有13個國家種植轉基因作物,分布于六大洲,其中美國占68%,阿根廷占23%,加拿大占7%,中國占1%。發展中國家轉基因作物主要種植國除阿根廷、中國外,還有巴西、埃及、印度和南非等,2000年轉基因大豆占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58%,其次是轉基因玉米,轉基因棉花居第三位。②
目前,國外大量的轉基因農產品已被直接或間接地制成人類食品。在美國和加拿大,軟飲料、啤酒、早餐麥片都有含有轉基因成分。美國甚至有60%的零售食品中含有轉基因成分。涉及到蔬菜、谷類和飲料。英國的報告顯示,該國超過7000種的嬰兒食品、面包、人造奶油、香腸、肉類產品和代肉食品等,可能含有經過基因改造的大豆副產品。我國從80年代末開始轉基因食品的研究開發,近年來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如中國農業大學的耐貯轉基因蕃茄;中國水稻研究所的轉基因水稻;北京大學的抗病蟲害蕃茄、甜椒等。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有蕃茄、甜椒、抗蟲棉等6個品種獲準投入商業化生產。1999 年我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為30萬公頃,品種以蔬菜和棉花為主,其種植面積僅次于美國、加拿大和阿根廷,居世界第四位③。
2.轉基因食品所產生的社會效益
2.1具有成本低、產量高的特點
轉基因食品的成本只是傳統食品的40%至60%,而產量至少增加20%或可增加幾倍甚至幾十倍,如大力發展,可大大緩解發展中國家食品短缺的矛盾;第二,轉基因生物具有抗草、抗蟲、抗逆境的特性+將抗草、抗蟲、抗逆境的基因轉入到特定農作物中,不僅可降低農作物的生產成本,還提高了產量,且減少了農藥、化肥對人體傷害和及土壤性能的破壞,及其對環境的污染。④從這種意義上講,轉基因食品也是綠色食品;第三,轉基因食品品質及營養價值較傳統食品高。如轉基因的谷物食品賴氨酸含量高,可提高營養價值。而且還可去除其某些不利的基因成分,如通過基因手段抑制或去除能導致洋蔥具有刺激性的一種酶,就能消除洋蔥的刺激性,而且不會影響其味道和營養成分;第四,保鮮性能增強。利用轉基因技術增強食品的保鮮功能,主要利用反義技術抑制酶活動,延遲它的成熟和軟化的反義DNA基因番茄,可延長儲藏及保鮮時間。
2.2轉基因食品的營養品質價值更顯著
首先,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為種子蛋白質的改良,改變植物食品中氨基酸組成及含量提供了可能。shireen等用轉基因和非轉基因馬鈴薯蛋白粉飼喂雄性小鼠28天,膳食中控制酪蛋白的攝入,飼喂轉基因馬鈴薯蛋白粉小鼠的蛋白質利用率顯著高于飼喂非轉基因馬鈴薯蛋白粉小鼠(P< 0.05);其次,通過基因工程對食品中酶的改變來實現對碳水化合物的改進,人們已經將內源和外源的淀粉合成酶翻譯基因成功導入到馬鈴薯中,獲得了支鏈淀粉含量很高或者完全不含直鏈淀粉的馬鈴薯。⑤對油脂的改良也可以通過基因工程來進行,國外一家公司通過反義抑制和共同抑制油酸酯脫氫酶,成功開發了高油酸含量的大豆油,這種新型油具有良好的氧化穩定性,很適合用作煎炸油和烹調油。
3.轉基因食品潛在的社會風險
3.1轉基因食品對人類身體健康的潛在風險
有一些例子表明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健康有傷害的風險。在實驗中,老鼠吃了轉基因馬鈴薯導致器官生長異常,體重和器官重量變輕,免疫系統受損。雖然報道有些夸大, 但它反映了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健康存在傷害的風險。因為轉基因食品是把一些病毒、毒素的基因或抗性標識基因轉入到目標生物體中,這些新轉入的基因是否對人體健康帶來危害,我們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美國一個研究中心的實驗報告表明,同一般大豆相比,在抗除草劑的轉基因大豆中,防癌的成異黃酮減少了。由于轉基因食品出現的時間不長,人們對它缺乏了解,轉基因食品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現在得出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健康沒有危害的結論還為時過早,還存在許多潛在的健康風險。
3.2轉基因食品對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從目前對轉基因作物和轉基因食品對生態環境影響監控的情況來看,它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或危害比對人體健康的負面影響或危害要明顯得多,這一觀點也得到一些轉基因技術科學家的認同。英國的然和美國的《科學》雜志都發表了相關的科學研究論文,認為轉基因作物減少生物多樣性,破壞生態環境的可能性較大。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環境系兩位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雜志,認為墨西哥偏僻的瓦哈卡山區的野生玉米,受到轉基因玉米的污染。⑥目前,轉基因動物、轉基因植物和轉基因微生物發展迅速。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許多變異、重組和修飾的基因,堂而皇之地進入了自然界,進入了食物鏈,再進入生物鏈。這就意味著基因重組物走出了封閉的試管或實驗室,有可能引起生物圈的基因污染。相對于以往任何種類的污染而言,基因污染最為特別也最為危險,因為它是一種可以自己迅速繁殖并且大面積擴散的污染。
3.3轉基因食品的商業化導致利益分配不公
從當前的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食品的發展現狀來看,基因工程的發展和轉基因食品的商業化,不僅沒有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和饑餓問題,沒有縮小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反而進一步加大了兩者之間的鴻溝。從長期來看,新的農業生物技術將會導致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產的一個顯著的轉變,可能會使發展中國家在貿易上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背負更多的債務和更加依賴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利用家屬方面的優勢不斷掠奪發展中國家的基因資源進行研究開發,并在世界各國申請專利,發展中國家使用基因專利還要支付高額的專利費。在這次基因爭奪戰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兩極分化的問題將更加嚴重,影響社會安全和社會穩定。
4.轉基因食品的發展對策
4.1保障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提高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目前,大多數人對轉基因食品的了解還甚少,缺少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意識,因此對它的安全性存在懷疑。增加轉基因食品的標識,包括:轉基因產品或者含有轉基因成分的產品,都應在產品的外88包裝或產品說明書上進行標注,生產者和銷售者及合同一方當事人都應履行告知的法定義務,各銷售含轉基因成分商品的經營者必須依法標注。讓消費者通過產品上明確的標示區分轉基因食品和非轉基因食品。這起到了公眾宣傳和輿論導向的目的,讓廣大消費者能夠明明白白的消費。消費者會慢慢了解這個東西,知識也就普及了,對轉基因食品的認識度自然就高了。而如果不貼標簽,就會變成欺騙和誤導的行為,違反了公平和貿易的原則。這會使消費者憑他們自己的選擇而購買商品。
4.2完善轉基因食品的政策法規建設
雖然,我國有了《農業作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但這其中并未涉及進口農產品,海關也沒有將轉基因作為檢疫標準。食品安全風險已經超越了國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可能通過國際貿易迅速蔓延成為全球性的危機。⑦因此,我國應盡早立法,有一套相關的完整的法律法規,或將部門頒布的條例升級為國家法規,并且對其落實,這有利于有關部門對轉基因食品進行嚴格的檢測,真正確保消費者的利益。
4.3加強嚴格的規范化的監管流程和執法力度
各有關部門都應對其進行嚴格的評估和檢測。首先要檢測轉了什么基因,這個基因的功能、來源、有無不良記錄等。作為轉基因食品,還要經受毒性、過敏性、營養成分等方面的評價,建立相關規范,標準應比任何食品都苛刻。還要接受嚴格的安全性評價,制定一套完整有效的長期監控機制,加強國際合作,從源頭監管食品安全。充分保障轉基因食品市場的公正、公開、公平。建立執法機構,確定檢測機構,建立一套可以執行的國家或者行業標準。為了強化轉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確保法規的各項規章得以實施,農業部應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執法檢察,食品衛生和安全監督主管部門啟動對轉基因食品的專項管理,制定相應的管理程序和方法。還應根據自查和督查的情況,對違法情節較嚴重的,公開在媒體上曝光,將公眾的健康效益放在第一位,加強公眾對他們的監督。做到各個部門相對獨立,分工明確,責權清晰又相互協調統一。⑧
4.4抱有嚴謹的治學態度
在國家對轉基因研究應有充足投入的基礎上,積極培養人才,引進研究成果,拓寬國內外技術合作的渠道,提高相關的檢測技術、檢測手段??茖W家對轉基因食品要慎重對待,持謹慎態度,盡職盡責,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積極開展研究,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并聽取消費者的建議,做到對消費者負責。以科學的態度對待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積極引導轉基因食品的健康發展。使其成為造福廣大人民的“綠色技術”。(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注解
① 李山峰.淺析轉基因食品[J].河北企業,2010,6.
② 趙改梅.當今轉基因食品的現狀與發展[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5,1.
③ 楊洋.國內外轉基因食品現狀及其安全管理[J].食品工業科技,2004,6
④ 游文麗.淺談轉基因食品的管理[J].百家論壇,2008,12.
⑤ 毛新志.轉基因食品安全的倫理透視[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7,2.
⑥ 平靜.轉基因食品發展的倫理原則探討[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3.
⑦ 孫莉.轉基因食品的人文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0,11.
⑧ 謝鳳連.轉基因食品的管理現狀及政策建議[J].經濟管理,2006,22.
參考文獻
[1] 楊洋.國內外轉基因食品現狀及其安全管理[J].食品工業科技,2004,6
[2] 游文麗.淺談轉基因食品的管理[J].百家論壇,2008,12.
[3] 毛新志.轉基因食品安全的倫理透視[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7,2.
[4] 李山峰.淺析轉基因食品[J].河北企業,2010,6.
[5] 趙改梅.當今轉基因食品的現狀與發展[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5,1.
[6] 平靜.轉基因食品發展的倫理原則探討[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3.
[7] 孫莉.轉基因食品的人文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0,11.
[8] 朱俊林.標識轉基因食品的倫理動因[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學學報,2007,3.
[9] 曾國屏.當代科學技術前沿的幾個基本特征及其哲學問題[J].學術研究,2001,9.
[10] 李波.基于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的思考[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8,8.
[11] 王茜.淺議轉基因食品[J].糧食與飼料工業,2004,6.
[12] 岳玉梅.淺議轉基因食品及其發展[J].農家之友,2010,8.
[13] 催雨榮.轉基因食品的風險初探[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5,2.
[14] 王曉旭.轉基因食品的人文倫理思考[J].理論探討,2001,11.
[15] 王彤彤.轉基因食品的現狀與未來[J].果菜與健康,2004,2.
[16] 朱忠孝.轉基因食品風險的倫理思考[J].青海社會科學,2007,6.
[17] 班凌偉.轉基因食品利與弊的思考[J].醫學社會學,2011,1.
[18] 王婷.轉基因食品倫理道德問題[J].科技風,2009,8.
【論文摘要】 目的 探討患者手術前傳染性指標檢測的臨床意義。方法 對我院1998年10月至2007年11月經初步資料回顧與統計,對受血患者手術前作HBsAg、抗-HCV抗體、抗HIV抗體、梅毒螺旋體抗體4項傳染性指標的檢測共4 692人次。結果 其中男2 964人次,女1 728人次,年齡最大82歲,最小2歲,平均41歲,術前發現HBsAg陽性92人次,抗-HCV抗體陽性3人次,抗HIV抗體陽性4人次,梅毒螺旋體抗體陽性0人次。結論 手術前傳染性指標檢測有效地防范和杜絕了輸血糾紛的發生,為醫療安全、醫護健康、患者早日康復做出重大的貢獻。
抗-HIV抗體檢測是采用雙抗原夾心兩步法檢測人血清或血漿樣本中的(HIV1/2)型抗體???HCV抗體的檢測所用包被抗原為合成多肽抗原和基因工程抗原(包括HCV病毒結構區核心抗原和非結構區抗原)。HBsAg采用夾擊心法原理檢測人血清原理檢測人血清或血漿中的乙肝表面抗原。梅毒螺旋體抗體的檢測一步雙抗原夾心法原理(ELISA)檢測人血清或血漿中的梅毒螺旋體抗體。
根據衛生部《臨床輸血技術規范》相關規定的要求,結合當前醫療管理標準,我院自1998年10月至2007年11月對臨床手術科室明確提出,凡行手術患者,在手術前應作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抗-HIV抗體),梅毒螺旋體抗體,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抗-HCV抗體)4項傳染性指標的檢測,而有關供血者更是在輸血前必須做以上4項指標檢測,目的是保證患者用血安全和醫務工作者的身體健康。
1、 資料與方法
我院1998年10月至2007年11月經初步資料回顧與統計,對受血患者手術前做HBsAg、抗-HCV抗體、抗HIV抗體、梅毒螺旋體抗體4項傳染性指標的檢測共4 692人次,其中男2 964人次,女1 728人次,年齡最大82歲,最小2歲,平均41歲,手術前發現HBsAg陽性92人次,抗-HCV抗體陽性3人次,抗HIV抗體陽性4人次,梅毒螺旋體抗體陽性0人次。
4項傳染性指標檢測應用儀器:洗板機,酶標儀、水浴箱、加樣器、生物安全柜等檢驗必須硬件設施。
所用檢測試劑分別是:濰坊三維生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診斷試劑盒(酶聯免疫法),英科新創(廈門)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診斷試劑盒(雙抗原夾心酶聯免疫法),上海科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梅毒螺旋體抗體診斷試劑盒(雙抗原夾心酶聯免疫法),上??迫A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丙型肝炎病毒抗體診斷試劑盒(酶聯免疫法),在有效期限內使用,嚴格按操作說明書操作。所有操作一律按儀器說明書和項目檢測規程,認真操作。對陽性檢測結果進行復核并雙人簽字,向上級醫師匯報,做備案登記。
2、 4項傳染性指標檢測方法原理
HBsAg檢測是在微孔板條上預包被純化乙肝表面抗體,配以酶標記抗體及TMB等其他試劑,采用夾擊心法原理檢測
人血清原理檢測人血清或血漿中的乙肝表面抗原。
抗-HIV抗體檢測是采用雙抗原夾心兩步法檢測人血清或血漿樣本中的(HIV1/2)型抗體。采用多種HIV-1 和 HIV-2的特異性抗原制作預包被板及酶結合物。當待檢樣本中存在HIV抗體時,在反應過程中形成“固相HIV抗原-HIV抗體-酶標記HIV抗原”的免疫復合物,加入底物后形成顯色反應。
抗-HCV抗體的檢測所用包被抗原為合成多肽抗原和基因工程抗原(包括HCV病毒結構區核心抗原和非結構區抗原)。待測樣本加入已包被抗原的反應孔內孵育,若標本中含有抗-HCV抗體,則該抗體與微孔內抗原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加入酶結合物,經孵育后,酶結合物連接至抗原抗體復合物上,在TMB底物參與反應的情況下,產生顯色反應。 轉貼于
梅毒螺旋體抗體的檢測用梅毒螺旋體基因工程混合抗原(17 kDa、47 kDa)包被的微孔反應板和混合酶標記基因工程抗原(17 kDa、47 kDa)及其他他試劑制成,應用一步雙抗原夾心法原理(ELISA)檢測人血清或血漿中的梅毒螺旋體抗體。
3 、操作中注意事項
3.1 從冷藏環境中取出的所用試劑及待測樣本均在室溫平衡30 min再檢測。
3.2 檢測中樣品加樣均用經常校對準確性的微量加樣。
3.3 洗滌時要充分,各孔均加滿,防止孔口內游離酶不能洗凈影響吸光值,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
3.4 所用試劑盒、樣本和廢棄物均視為有傳染性物質,嚴格按照傳染病實驗室檢查規程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