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3 15:38: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補貼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目前,中國正處于農業產業升級轉型的關鍵時期,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提高,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從現實情況來看,中國農業生產總產值增長緩慢、農業生產效益偏低、自然災害頻發等問題依然突出,這正是中國大力發展農業保險的重要原因。
1農業總產值低
且增長緩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生產力水平得到巨大提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但是,與制造業和服務業相比,農業產值低下依然是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農業(包括農、林、牧、漁等)總產值低。2013年中國農業總產值為56957億元,占GDP總量的比例為10.01%,對GDP總值的貢獻率僅為4.9%,對GDP總值增長的拉動僅有0.37個百分點。農業總產值增長緩慢。自1978年以來,中國農業總產值一直穩定增長,以1978年為基期,2013年中國農業總產值指數為474.9,但與人均GDP指數1837.5相比差距較大。同時,以上年為基期,中國農業總產值增長率過低,1978—2013年中國農業總產值指數的平均值為104.6,低于GDP總值指數的平均值109.9和人均GDP指數的平均值108.7。此外,自2009—2013年,農業總產值增加值指數一直低于平均值104.6。發展農業保險,使其與農村微型金融相互補充,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可以積極發揮農業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
2農業生產效益偏低
中國農業生產多為小農粗放經營方式,投入成本高,精力多,產量少,效益低。土地生產率低。2013年谷物單位面積產量為5894.22kg/hm2,2012年糧食單位面積產量為5301.76kg/hm2,然而2008—2012年,糧食單位面積產量的年增長率平均只有2.25%,且2009年為負增長(-1.62%)。勞動生產率低。2013年中國人均糧食產量只有443.46kg/hm2,2009年人均糧食產量增長率僅為-0.11%,2013年為1.59%,5年人均糧食產量年增長率為2.14%。農業保險可以消除農民的后顧之憂,根據自身的優勢和適宜性安排農業生產、精耕細作,逐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3自然災害
頻發中國土地廣闊,自然災害種類多樣,發生率高,農、林、牧、漁業受自然災害影響頗大。自然災害導致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1978—1991年,農業總產值增長率波動較大。1980年北方連續大旱,農業總產值增加值指數為98.5,比上年下降5.6個百分點,1985年遼河大水,農田大面積受災,農業增加值指數又比上年下降了11.1個百分點。1992年之后,農業總產值保持相對穩定,原因在于農業科技進步以及國家對農業災害補貼力度的提高。2012年和2013年農業土地受災面積(包括旱災、水災、風雹、冷凍等)分別為2496萬、3135萬hm2,國家對農業災害的補貼分別53.78億、51.07億元,2014年7月中央財政為南方暴雨洪澇、臺風等提供救助資金7.1億元。自然災害加劇農村貧困程度。王國敏經過測算,認為“水旱災害對農業生產的破壞平均每提高10%,農村貧困發生率增加2%~3%,按成災面積比例和受災面積比例估算災害彈性系數分別為0.26和0.17”。因此,大力發展農業保險,一方面可以通過資本市場獲得風險補償,減少國家財政負擔,保證農村經濟發展的相對穩定,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規避巨災風險,減輕自然災害對農村貧困的影響。
二美國農業保險發展對中國的啟示
農業保險是中國農業發展的一道重要屏障,關系著中國經濟基礎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美國農業保險起步較早,已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系,成為世界農業保險發展的典范。借鑒美國農業保險的發展經驗,從立法、發展模式、財政補貼、再保險等方面完善中國農業保險體系,對中國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1建立完善的農業保險法律體系
美國農業保險法律體系完善,品種全面,覆蓋面廣,內容詳細,使農業保險類型由單一性走向多樣性和綜合性。中國2013年實施第一部農業保險法規《農業保險條例》,規定“財政部門按照規定給予保險費補貼,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同國務院農業、林業主管部門和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制定”,但是法規內容過于籠統,針對性不強。在今后的法律制定過程中,一是要注重細節,確保權威性和有效性。政府對保險費率、巨災補貼率、補貼額計算方法等方面逐步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保護農民利益,避免隨意性和混亂性。二是要分類明確,體現差異性。基于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農業保險政策要因地制宜,同時應有針對性地對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分類規定。
2動態調整農業保險發展模式
目前,中國農業保險由保監會管理,主要發展模式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政府應根據農業發展現狀,動態調整農業保險發展模式:要對經濟發展水平做出準確的判斷和預測,作為制定農業保險模式的基礎。要對農業保險進行準確的市場定位。目前中國農業保險應定位于農業風險管理與分散,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可兼有農業收入轉移功能和福利功能。要把收支平衡作為農業保險的主要經營目標。農業保險是一項政策性措施,賠付率較高,盈利不是最終目的,應在保持收支平衡的基礎上,不斷減少保險費率、提高補貼率,維護廣大農民的利益。
3加大農業保險財政補貼力度
從美國農業保險發展歷史和趨勢來看,政府對農業保險給予的財政補貼力度逐漸加大,農業保險補貼密度和深度較高。美國普通農民投保CAT,保障水平為50/55,獲得政府對保費的全額補貼;對于額外保障保險,保障水平為55%時,政府法定保費補貼率由1980年的30%增長到1994年的46%,2000年上升至64%;當保障水平為60%時,政府保費補貼率為64%;保障水平為85%時,政府保費補貼率只有38%。2014年,美國政府給予農業保險的補貼約為保費收入的61.69%,保險深度為7.47%。因此,中國對農業保險的財政支持政策應當包括以下4個方面:提高農業保險補貼深度。2013年,中國農業保險業務規模居世界第二,中央財政補貼保費126.88億元,但農業保險密度為48.71元,深度為0.54%,而通常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保險深度為2%~5%。拓展農業保險補貼廣度。中國“三農”保險的承保農作物已達90多種,覆蓋農、林、牧、漁業,但農房保險、農機保險、農業基礎設施保險、森林保險等很少涉及。有差異性地提高中央財政補貼力度。以種植業為例,2013年中央財政對中西部補貼比例為40%,東部為35%,省級財政補貼約為25%,縣級補貼15%~20%,對于部分經濟落后地區,財政負擔很大。政府應提高中央財政補貼比例,減輕縣級財政負擔,提高中西部、革命老區、災害頻發地區的補貼比例。④稅收及費用補貼、巨災補貼。中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的90%需繳納企業所得稅,對農業保險業務的管理經營費用也沒有補貼,增加了保險公司的負擔。
4提高農民參保意識
論文關鍵詞:農業財政政策,政策目標,政策內容,發展方向
一、農業財政政策的基本目標
當今世界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無不強調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作用。作為宏觀調控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政府農業財政政策,更是各國政府用于支持和保護農業,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主要手段。雖然各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不同,但政府農業財政政策的目標大體是一致的,主要目標有三個:
1、生產目標。
即促進農業增產。在二戰前后,發達國家中的很多國家農產品都不足,例如歐洲的法國、德國、瑞典等國,亞洲的日本等國,各屆政府都很重視農業的增產和農產品的自求平衡。例如,自20世紀30年代至今,歷屆瑞典政府都把建立一個穩定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體系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以保證國內主要農產品的自給有余,特別是保證國家緊急狀態下如戰爭時期的糧食供應。日本至今仍把農業增產作為主要的政策目標政策內容,以滿足國內農產品的需求(牟愛春,2003)。
2、收入目標。
穩定提高農業生產者的收入水平,縮小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的收入差距,保證他們收入水平的基本平衡。工業化國家的經濟雖然從總體上說很發達,但由于農業是一個受自然條件制約很大的部門,農民的收入相對較低,而且不穩定,特別是對于那些經營規模小、技術和管理水平低、自然條件較差地區的農民,如何增加他們的收入,一直是各國政府十分重視的問題。
3、效率目標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包括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農產品的價格要合理,在國內能為消費者所接受,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能力;另一層意思是要實現農業生產資源的合理配置,保護農業的生態環境。在以前農產品生產不足的時期,各國都很注意生產目標,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農產品剩余的出現,以及自由貿易的發展,各國政府不僅注意農產品的產量,更注重產品的質量和成本,更注意農業的持續、長遠、穩定發展。
各國財政政策的目標基本是這三個,不過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政策目標的重點或次序有所不同。例如,以前生產目標優先,目前效率目標優先,但增加農民收入在各個階段都是重要的政策目標。
二、各國農業財政政策的主要內容
1、政府通過財政補貼和投資,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各國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有兩個重點:一是重點支持生態農業建設政策內容,二是重點支持欠發達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例如美國為了保護土地和自然資源,政府推行停耕、限耕政策,對停耕或限耕的土地給予補貼(吉力、林楨,2003)。法國對于投資于西部、西南部、中部和東部等落后地區的工礦企業給予各種優惠,包括搬遷補貼、稅收優惠、減收地價費、燃料費及其他獎勵措施等。瑞典從20世紀40年代起就對落后地區的基礎設施加強了投資和補貼,以遏制這些地區的人口和資金外流,并且對退耕還林的農民按公頃給予補貼(牟愛春,2003)。
2、通過財政補貼和關稅政策保護國內主要農產品的生產
目前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對本國農業給予了保護,保護的手段主要是財政補貼和關稅杠桿。財政補貼主要有價格補貼及其他補貼,包括目標價格補貼,最低價格補貼,出口價格補貼等。目標價格補貼是對農產品規定一個計劃價格,當農產品的價格低于這個價格時,政府就給予補貼,瑞典、日本都實行過這種補貼。最低價格補貼是指對農產品規定一個最低收購價格,當市場上的農產品價格低于政府規定的最低保證價格時,政府就組織收購,對收購的公司給予補貼,歐盟、日本、美國等國都有這種補貼(馮青松、孫杭生,2004)。出口補貼是為了鼓勵本國農產品出口,解決國內農產品過剩的一種措施。如歐盟對于出口到非歐盟國家的農產品,對其高于國際市場的價差部分給予補貼。美國政府更重視農產品的出口,對于國內收購的過剩農產品,政府通過發放貸款和價格補貼等辦法,支持農產品出口,另外還通過對別國的各種“援助”傾銷農產品。關稅保護是很多國家用于保護本國農業,防止國外農產品低價傾銷競爭的重要措施。如瑞典實行浮動稅率,即當國外農產品進口的價格低于國內同類農產品價格時政策內容,關稅稅率自動上浮,直到關稅使進口農產品的價格與國內市場農產品的價格基本一致。目前歐盟對進口農產品征收差價稅,涉及酒類、水果、蔬菜、花卉、蛋、禽、肉等。
3、運用財政補貼和銀行貸款支持改善農業結構和提高生產效率
各國主要的做法有:
(1)對農業結構的調整給予財政補貼。歐盟的農業結構調整政策旨在完善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率。共同農業政策對得到批準的各成員國的單獨項目和共同體計劃項目提供資助。①
(2)支持農業的科技進步,幫助農民提高經營管理和科技水平,主要是支持農業的科技研究和推廣。例如美國從19世紀就通過撥給各州公用地,讓其出售公用地再創辦一所農學院或有機械系的大學,以發展農業教育論文開題報告范文。聯邦政府又從出售公用地的收入中給各州撥款,幫助建立農業實驗站。1914年國會通過法令規定聯邦政府向接受法律條文的各州提供資金,在各州及縣內建立農業推廣組織,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同時,各州政府也對農業教育、研究和推廣進行資助。(吉力、林楨,2003)
(3)支持農場的規?;洜I。這是很多國家的共同做法。從50年代到70年代,瑞典政府對農場的合并提供直接補助,目前該國的農場平均規模為30公頃,平原地區達到了50公頃。澳大利亞政府在1992年實行了一項新的“農業調整計劃”,對農場為提高生產能力的貸款提供利率補貼,提供貸款支持農場升級和提高財產管理能力。澳大利亞政府還對離開農業的人給予補貼和貸款,以幫助他們尋找新的職業。②
(4)支持農業產、加、銷一體化。為了提高小農場的競爭能力,澳大利亞政府提出了支持“農業綜合企業”發展,即改變以前對農業只看生產,忽視農產品加工、運輸、儲藏和銷售的做法,而是把他們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對待,這不僅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的收益率,增加了農民收入,還幫助農場特別是小農場提高了效率。瑞典、法國等國的農業合作社,都是農業產加銷一條龍、系列化的范例,該項改革對農業效率的提高和農民的增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③
4、運用社會保障政策、補貼和稅收政策等穩定農民的收入水平。
例如瑞典作為一個高福利的國家,其福利政策的最大優點是推行了普遍的社會保險金制度政策內容,不僅為非農業勞動者而且為農民制定了較完備的社會保險計劃,包括救濟金計劃、勞動安全計劃、農民社會保險計劃、奶業農民提前退休計劃、欠收保險計劃等。澳大利亞為了穩定農民的收入,針對其旱災多的問題,制定了旱災政策,主要內容有:政府幫助農民實施風險管理,通過收入平等保證金和農場管理債券,讓農民按照公共管理計劃把農場的收入儲蓄起來,以備農場需要時抽回資金。政府還實行收入平均稅方案,以確保農民和其他收入波動較大的人與那些有穩定收入的人以同樣的稅率交稅;對于遭受特大旱災的農民提供福利補貼。
三、我國農業財政政策的發展方向
在現階段,采取適當的財政政策與措施對農業加以適度保護是必需的。財政與農業的關系在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從農業獲取積累的階段、向農業回報的階段、逐漸減少補貼的階段。目前,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已進入第三階段,而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農業所處的發展階段與發達國家有所不同,因此,我國財政與農業的關系正處于向農業回報的階段。在現階段,加大農業財政投入,提高農業保護水平,并逐步向農業支持過渡,是必不可少的。
1、應建立和健全農業政策保護體系,為農業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從美、歐、日的經驗來看,他們實施農業保護政策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不僅促進了農業的穩定發展,而且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又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從而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中國目前的情況是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農業還非常落后,農村市場不發達,農民的有效需求不足,嚴重制約了整個經濟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政策內容,對農業的保護勢在必行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2、應有效增加農業財政資金投入。
我國農業落后,農業的GDP占比大,農業人口多,農戶經營規模小,農業商品化率低,農戶自我積累能力弱,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建立,農業生產率低。相對于其他產業而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是一個弱質產業,沒有政府的支持和保護,尤其是財政投入的支持,農業就難以保持健康發展。而且,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以農戶為單位的農業生產規模小,農業基礎設施嚴重不足,農業科技的推廣與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國家對農業的財政投入將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必須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證財政支農資金優先供應,對擠占和挪用財政支農資金的要嚴肅處理,使財政支農資金能夠按要求進度正常撥付。同時逐步完善財政支農資金的政策引導機制。不僅財政本身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業投入,而且要引導社會各方面增加對農業投入,包括預算外資金、信貸資金、農村集體資金、農民家庭資金、外資,要采取各種政策手段,如稅收、貼息、投資、補貼、債券等來達到引導社會增加農業投入的目的。
3、應選擇切實可行的農業財政補貼方式
我國現階段農業保護水平還比較低,再加上我國農業本身在國民經濟中所處的地位突出,農業的弱勢特征明顯,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尤其是加大財政對農業的補貼仍然是一項重要政策。但由于財力有限政策內容,不可能做到已大量資金反哺農業,其目前環境下,農產品價格對農業的刺激作用已相當弱化,價格補貼在我國受到了許多限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的重點,應從市場流通領域調整到農業生產領域,即農業生產能力的提高方面。除了保留對農民一定的直接收入補貼外,還應增加科技投入補貼、對農村非農產業(鄉鎮企業等) 的補貼、其他收入補貼等。另外,當前農村的非稅負擔沉重,采取相應措施減輕農民負擔,如鄉村機構人員工資由財政支付,農民子女的義務教育支出由財政全額負擔,農村失去勞動能力的人的生活補助由財政統籌等,這些措施雖非財政補貼之內涵,但卻實際有效的起到了財政補貼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姚莉,論國外農業發展的財政政策支持[J],湖北社會科學,2006(9).
2、佘定華,淺論提高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財政政策[J],商場現代化,2007(6).
3、吉力、林楨,美國的農業財政政策及借鑒[J],世界農業,2003(7).
4、馮青松、孫杭生,美國、歐盟、日本農業政策的比較研究與啟示[J],世界農業,2004(6).
5、牟愛春,農業政策的國際比較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3.
6、財政部課題研究組,瑞典、澳大利亞農業財政政策考察報告[J],財政研究,1996(8).
7、賈康,轉軌中的財政制度變革[M],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
8、徐全紅,與西方發達國家農業財政政策的比較和我們的選擇[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01(8).
【關鍵詞】財政收入;多重共線性
本文選取影響國家財政收入(y)的變量有:農業總產值(X1)、工業總產值(X2)、建筑業總產值(X3)、服務業總產值(X4)、全國人口總量(X5)、成災面積(X6)。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1990-2009)》。
1.用相關分析方法探索數據特征。在相關性分析,成災面積與其他的變量相關程度極弱,可以視為不相關,但須結合回歸分析的結果才能得出是否能夠排除成災面積的這個因素。其它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都較大,均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在下面的回歸分析中,很可能出現多重共線的現象。
2.進行回歸分析。對模型進行初步的回歸分析,分析結果得出方程:Y=63368-0.460X1-0.314X2-0.515X3+0.423X4-0.542X5-0.007X6,模型回歸結果為,R2=0.999,F=2959由于調整后的R2較大且接近于1,而且F=6210.98>F0.05(6,12)=3.00,故認為國家財政收入與上述解釋變量間,總體線性關系顯著。但由于X1,X3,X6均沒有通過t檢驗,且X2代表工業總產值,工業總產值上升而國家財政收入下降,顯然違背了經濟原理。結合前文的相關分析結果分析, X1,X2,X3,X4,X5之間相關性較強,可認為解釋變量間存在多重共線性。
3.找出最簡單的回歸形式。分別作Y與X1,X2,X3,X4,X5,X6之間的回歸。結果如下: =-16179+2.206X1(R2=0.929,t=16),Y^=-4931+0.504X2(R2=0.983,t=33), =-3776+3.405X3(R2=0.979,t=30), =-3193+0.11X4(R2=0.990,t=42), =-332486+2.818X5(R2=0.668,t=7),(括號值為相應自變量的t值)。由于X6不能通過t檢驗,且從相關系數來看與Y的相關度也較低,因此可以排除X6成災面積這一個變量。另外,可以從t檢驗中看出,X4的t值最大,即服務業對國家財政收入影響最大,因此選擇 =-3193+0.11X4作為初始的回歸模型。
4.逐步回歸。利用X4為初始變量,其他變量按在最簡單回歸中的擬合有度大小,逐步加入并進行討論。第一步,在初始變量中引入X2,模型擬合優度R2為0.989,并沒有提高且變量X2沒有通過t檢驗,因此排除變量X2;第二步,在初始變量中引入X3,模型擬合優度R2為0.989,沒有提高,且X3也沒有通過t檢驗,故排除變量X3;第三步,在初始變量中引入X1,模型擬合優度R2為0.993,有所提高,兩個變量都通過了t檢驗;第四步,在上一個模型的基礎上,引入X5,模型擬合優度R2=0.995,有所下降X5沒有通過t檢驗,故排除擁有X1、X4、X5三個自變量變量的模型;第五步,在初始變量中引入X5,模型擬合優度R2為0.996,是最優的擬合效果,X4、X5均通過t檢驗,且性很強。X5代表全國總人口,隨著總人口的增加,貧富分化懸殊。人口對財政收入的增加產生了負效應,政府不得不支出資金去補貼底層收入的人民。最后的模型為:Y=62079+0.555X4-0.548X5。
5.與參考論文的結果對比。《一種基于逐步回歸的國家財政收入模型》(以下簡稱《一》文),其擬合的模型為:Y=519.678-0.812X1+0.723X4,《一》文的模型表示,影響中國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為農業總產值和服務業總產值。相同因素X4(服務業總產值)的分析:中國在市場經濟改革以來,服務業的發展一直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因此服務業的發展拉動這財政收入的增加。不同因素X1,X5(農業總產值與全國人口總量)的分析??梢钥吹?,參考論文《一》的回歸方程中,包括X1(農業總產值),而本文擬合的回歸結果則包括X5(全國人口總量)的影響。產生結果差異的原因如下:論文《一》使用的數據是1989~2003年的數據,而本文所采用的數據為1990~2009年。由于農業收入占中國國家財政收入的不斷減少,到2006年更取消了農業稅,因此農業生產總值對中國國家財政收入影響減少。相反,本文的模型反映了隨著人口的增加,財政收入正在不斷地減少。原因主要有:中國人口紅利逐漸退卻,適齡勞動力減少,中國人口正步向老齡化。由于老齡化社會的問題,對老年人的補貼支出也不斷增加。同時,計劃生育的政策,中國的人口新生人口減少,可以預測,以后的老齡化問題將更加嚴重;貧富分化問題嚴重,國家財政同樣需要對生活在底層人民進行更多補貼;全國普遍實行醫療保險,醫保的實行同樣會導致國家財政支出的增加,而人口更多,國家需要為醫保支付更多。
參考文獻
[1]李曉虹.一種基于逐步回歸的國家財政收入模型[J].知識叢林.2006(12):147~148
[關鍵詞] 農機技術 作用 現代農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 S2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2-0228-01
農業機械化作為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有助于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因此,農機技術的推廣既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又是建設現代化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是一個值得我們探討的課題。
1 農機技術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地位
農機技術的推廣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先進的生產力。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增長,我國農業正在向現代化邁進,農機技術的推廣應用在此過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首先,更新農業裝備可以有效的減輕勞動強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農產品成本,增加農業效益。
其次,大型高效農業裝備的應用,有利于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和二、三產業轉移,對于促進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第三,設施農業、節水灌溉、農田水利建設裝備和大型高效農機具等現代農業裝備的大量投入使用,能夠有效的提高物質裝備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持能力,有利于抵御自然災害和防范農業生產風險,加強和提高我國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
第四,農機化的推廣有效緩解了農業生產與環境惡化的矛盾。隨著農業的發展,農業生產及相關產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日益嚴重,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還制約著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機械化深施肥技術和高效機械化施藥技術的引進大大提高了化肥和化學藥劑的利用率。不僅有利于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阻止化肥等藥劑對環境的污染,而且能夠減少農業對化學藥劑的巨大需求,進而從源頭上減輕農化工業所引起的環境污染。
2 制約農機技術推廣的主要因素
2.1 地方財政支持力度小
雖然近幾年國家財政收入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有所增長,但投入農機技術的比重仍較低。政府補貼政策尚不完善,影響了農民購買和使用新型農機具的積極性。加上目前農業機械化的基礎設施薄弱,田間道路建設缺乏管理,嚴重的影響了農機化和現代農業的發展。
2.2 農機裝備結構不盡合理
隨著對農業重視的增加,農機擁有量大幅度增長,大多農戶家中都購置一些中小型農機具,但新型、高科技、復合型的農業機械偏少,裝備配置結構不合理,農機具配套率較低,作業規模、作業效率受到限制,尤其是設施農業機械少。
2.3 機械利用率不高
提高農機利用率和農機化水平是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關鍵。在當前農村經濟狀況下,農民家里農業機械設置比較低,農業機具繁多、機型繁雜,同時農機具的使用受地區和天氣的影響很大,作業量不充足,閑置時間長,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
2.4 農機服務體系不健全
社會化服務在先進的農機技術推廣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有利于保障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目前,許多地區設有農機管理機構,然而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基礎設備明顯不足,農機體系不規范,不能達到真正的管理、推廣、技術服務等要求,還沒有形成農機社會化,專業化運行機制。
2.5 農業機械化發展后勁不強
目前我國農機生產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產品質量和性能也不穩定,不能適應不同的農作物種植模式。而且農機科技儲備不足,政府對于新項目、新技術研制推廣缺乏力度,在網絡信息時代的今天,缺乏農機化信息人才,加之許多信息資源得不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嚴重阻礙了農業的發展。
3 農機技術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考
3.1 堅持與時俱進,落實農業科學發展觀
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在農機化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調動農民購買和使用農業機械、開展農機作業的積極性,提高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此外,樹立實事求是的觀念。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部門的指導、服務、組織等方面的引導作用。還要樹立效益要最大化的觀念。采用全方位的管理措施,提高農業機械的利用率、作業效率和經濟效益,激發農民發展農業機械的動力,感受到農業機械帶來的好處。要有資源優化配置的觀念。遵循規模經濟理論,利用資源重組和優化配置,發揮機械化優勢,提高農業機械作業的組織化和專業化程度。
3.2 統籌發展,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
推進農業機械化,建立以政府為導向,農民為主體的機制,以及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農機投入機制。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鼓勵各種單位和個人投資發展農業機械化事業,協調農機化與當地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3.3 市場引導,健全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
利用農機社會化服務作業,大力引導和扶持農業機械化合作組織,促進農業生產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通過發揮市場導向作用,充分利用社會力量為農業機械提供服務??茖W規劃、合理配置資源,積極推進農機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高效的農機化信息服務體系,促使配置、投資、運用步入良性循環,達到提高農機化經濟效益的目的。
3.4 因地制宜,推動農業機械化科技進步
加強農機化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以農機化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機大戶、種糧大戶、農機科技示范戶為主體,農機生產流通企業為補充的,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的農機推廣服務網絡。進一步提高農機科技人員和農民的素質,通過法規、政策、資金引導、鼓勵和支持農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質,促進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和農機化事業的發展。
3.5 項目帶動,提高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
利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結合實際,進一步擴大財政的購機補貼扶持力度,明確補貼重點和標準,擴大補貼覆蓋面,逐年加大補貼資金總額和補貼范圍,讓更多的農民得到實惠,進一步加強農機化基礎設施建設。此外,要加強建設農機化示范區,充分發揮帶動作用。以農業綜合開發為契機,采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等策略,加強農機化示范區建設。
我們只有全面、正確和科學地認識現代農業裝備和農業機械化的作用,并將其廣泛應用于農業現代化發展中,隨著時代與時俱進,樹立正確和科學的思想觀念,指導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最終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保障奶牛養殖效益五措施
避免奶牛業的大起大落,使奶牛業健康發展,核心不是特大規模、特高產量,而是良好的經濟效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凡虧損的企業、行業均得不到良好的生存。飼養奶牛不管大與小都是經營單位,要持續健康發展奶牛業,其核心是提高奶牛業的經濟效益。如果沒有良好的效益,奶牛業無論產值再多,單產再高農業論文,都無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中發展。下面筆者就提高奶牛業經濟效益的途徑談談的一些想法:
一、制定合理公平的鮮奶價格
鮮奶是聯結奶牛業和乳品業的中間物,它既是奶牛的銷售產品,又是乳品加工的原料,所以鮮奶的價格影響雙方的效益。在奶牛飼養成本之上結合市場價格制定合理的鮮奶價格,在開展以質論價、優質優價原則下,乳品加工廠檢測鮮奶的質量指標必須準確公平,杜絕壓質壓價,形成雙贏的鮮奶價格核心期刊。
二、應用新技術降低飼料成本
飼料占奶牛飼養總成本的60%以上,因此利用現代科技找到價格低的替代原料,使飼料配方既符合營養標準又降低成本,科學采購性價最優的粗飼料和精飼料。
三、抓好育種工作,提高牛群質量育種工作能改進與經濟效益有關的遺傳性能,即產奶量、鮮奶的質量、繁殖力、抗病力、體型及生產年限等,生產環節多,所需時間較長,它潛藏著巨大的長期性效益,所以全國要建立統一的牛群檔案,完善各種育種資料信息,科學地培養出優良奶牛群。如果只顧眼前利益農業論文,忽視育種工作,低質量的奶牛勢必造成產奶少、鮮奶質量差、增重慢,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實行科學飼養管理,提高奶牛產奶量。
我國制定了《奶牛飼養標準》,出版了許多奶??茖W飼養的書籍,但多數奶農沒有科學地飼養奶牛,依然沿用落后粗放的管理方式。只有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等有效措施,使科學技術真正地應用到奶牛的飼養中,才能防止疫病和疾病。建立奶牛的會計核算,分析數據科學管理,從而提高奶牛的產奶量。
四、適度規模,提高規模效益
規?;翀鲇欣趯I管理,可以體現規模效益。目前,我國小規模經營的奶農(散養戶)生產的牛奶約占市場供應份額的60%。另一方面,在許多低收入地區,飼養奶牛帶來的收入是許多低收入家庭的主要生活來源。雖然這些散養戶目前確實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絕不能因此把他們排擠出牛奶生產者的行列。走以家庭農場為主、合作小區為輔的奶牛規模化之路,把一些具備條件的散養農戶逐步升級為家庭農場農業論文,將一些沒有能力飼養的農戶的奶牛出讓給具有專業管理水平的小區、合作社或奶牛公司,是一條適合我國基本國情的現代奶業的科學發展之路。適合中國的奶牛規模是小型50~100頭、中型100~1000頭、大型1000~3000頭,規模太大不利于疫病防治,管理難度也大核心期刊。
五、推行奶牛保險,保護奶農利益
奶牛作為大牲畜價格昂貴,一旦發生疾病及意外事故死亡或檢疫出傳染病必須撲殺時,損失較大。為了保護奶牛飼養戶的利益,采取奶牛保險形式是行之有效的好辦法,也是有效保證奶牛業良好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采取“宏觀調控,微觀放開”的政策,保護奶牛業持續穩定發展。
在市場經濟中,奶牛業也和其他行業一樣,并不是任其發展,撒手不管??v觀奶業發達國家奶牛業穩定發展的經驗,需要政府部門在微觀放開的前提下仍然采取宏觀控制方法,適時調整奶牛業與乳品加工業合理公平利潤,在奶牛業處于困難低潮時,給予一定的補貼,保護奶牛業的穩定農業論文,損失局部利益、短期利益,獲得社會利益和長期效益。
奶牛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是聯結農業和工業的中軸產業;奶牛業也是一個脆弱的產業,總是處于弱勢地位,它的大起大落勢必影響廣大農民的致富和“三農”問題,制約著乳品加工業、飼料加工業的健康發展。采取“宏觀調控,微觀放開”的保護政策,通過奶牛業自身的科學經營管理,使奶牛飼養保持在可觀的經濟效益上,奶牛業才能穩定地發展。虧損的奶牛業無論你投資多大,技術多先進,單產多高都等于零,只有良好的經濟效益才是奶牛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真正動力。
其實很多學者在中國最初加入WTO的時候就提出過我國的大豆產業將會面臨巨大挑戰。原因之一:國外大豆以低價進入我國市場,導致我國自己的大豆市場萎縮,最后完全依賴進口,到時國外市場再宣布大豆儲備不足、全面漲價,我們自己的市場也就將完全處在一個被動狀態。前不久到黑龍江省訪問的美國大豆協會、美國大豆基金會、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駐中國大使館的農業官員聯合考察團竟然提出了讓黑龍江省放棄榨油、集中力量發展食品用大豆這一極其荒謬的建議。原因之二:大豆產業是一個產業鏈很長的產業,涉及到生產、油脂加工、食品加工、養殖業、醫藥、化纖等多個行業。國有1億人口依賴大豆生產,涉及6000萬農民和近百萬大豆加工企業職工就業。放棄大豆榨油業等于放棄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和眾多的就業機會,也放棄了中國的糧食安全。所以近幾年國內學者都反復呼吁大豆危機的嚴重危害性,以喚起政府的高度關注。同時,各級政府也引起了高度關注。國家發改委也已經組織相關部門對大豆產業展開了多方調研,后來由中糧集團牽頭,土畜進出口商會協辦,建立聯合采購機制,一場由眾多政府部門參與的拯救大豆行動正在展開,可是效果具體如何還有待于進一步考證。
據了解,美國大豆到港成本約在3100-3200元/噸,而目前國產大豆市場價格一直維持在3700元/噸左右。受進口美國大豆低廉價格的影響,我國大豆正面臨滅源滅種的危險。國內大豆主要產區周邊加工國產大豆的企業,開始拒絕到國內大豆主產區收購,甚至轉向購買進口大豆進行生產。而且大豆油價格則一路上漲,大豆油的定價權正日益被跨國糧商所控制。目前,我們老百姓熟知的金龍魚、福臨門、魯花等品牌都是外資的,可以說中國市場的食用油85%已被外資控股。這些外資主要是由出名的百年歷史的四大糧商控股或參股的,這四家公司的英文名字在國際上叫做ABCD。第一家ADM(ArcherDanielsMidland),所以叫做A;第二家邦吉(Bunge)是B開頭的,叫做B;第三家嘉吉(Cargill),C開頭的,以叫C;第四家,路易達孚(LouisDreyfus)。在2004年我國大豆危機出現的時候,面臨國內無法出售的大豆,這些外資以低價吸納了面臨破產或停產的國內小企業,擴大了自己的在華規模,經過幾年的發展后已經建立了規模大而且完善的相關產業鏈條。倘若我們的政府再不作出強有力的調整政策,不需要幾年,我們中國人民的糧食將由國外企業完全控制。
當然除了要謹慎我國的大豆產業被國外企業所控制以外,我們自己也要提高大豆的質量,我國目前的大豆存在國產大豆比較成本優勢喪失、產銷區不協調、中美貿易摩擦處理不當等。而國內現貨企業風險防范意識淡薄、對大豆價格長期趨勢判斷失誤則是導致這次行業損失慘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國大豆與國外轉基因大豆相比產生成本高、出油率僅為17%—18%,而進口大豆出油率在22%左右,自然無法競爭低價優質的進口大豆。而與種植玉米等作物相比收益偏低也是產量少的原因。而普遍耕種的農民也不懂這些道理,更加無法改變這些現狀,當國外大豆在國內勢不可擋的時候,他們除了吃驚無奈最后就只有被迫放棄。所以我們中國政府應該給大豆產業像小麥、玉米、水稻相當的優惠政策和足夠的重視以及支持。在我國,小麥、水稻等主要農作物已經更新了幾十次,而大豆產業發展不僅沿用老的做法甚至還受到小麥等主要作物的再次沖擊。只有將中國傳統農業注入現代化科技的內涵,提高其競爭力,才能拯救中國的大豆,而要作到這一點,政府、科技工作者和農民都要想辦法,政府擁有豐富的政策、技術、資金資源,在拯救大豆過程中負有最主要的責任。我國大豆產區農業種植結構不合理,導致水稻種植面積過大,大豆種植面積過小。大豆的產量低、效益差,許多農民把旱田都改成水田,擴大水稻的種植面積,導致現在的水稻產量過剩,價格下跌,大量的水稻壓在農民手中難以售出。反之,大豆的價格上揚而貨源不足,究其原因是大豆的耕種面積減少,市場供給不足。為此建議政府為種植大豆的農戶按照種植面積和產量等指標提供優良品種的財政補貼,鼓勵他們擴大大豆種植面積,增加大豆的產量,以緩解市場上供不應求的緊張局面。
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在全球而言,我們政府對農產品的補貼要遠遠少于歐美以及日韓這些發達國家;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消費市場,但我們的市場門檻也遠遠低于歐美和日韓。我們經常能看到歐美或者日本對中國的某一項農產品提出貿易壁壘,我們也看到韓國民眾為了抵制來自美國的牛肉,釀成了巨大的社會動蕩。如何更好地保護我們的農業,我們做到其實還很不夠。政府還應該對以美國為主的進口大豆國家實施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并對美國進口大豆征收高額的反傾銷、反補貼關稅。這樣,既可以反制美國對華貿易特保條款的濫用,也為國內大豆生產的盡快恢復提供政策保護??鐕Y本正在威脅中國的糧食安全,媒體有了許多報道,有關部門也出臺了一些措施,但是我們看到剛剛過去的一年,跨國資本對中國糧油市場的控制不僅沒有減少,反而不斷加強。我們需要反思,靠什么才能真正抵御住外資糧商的堅船利炮?肯定不能只靠呼吁,而需要相關部門能夠真正推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來保護中國的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英]拉吉•帕特爾著.郭國璽,程劍峰譯.糧食戰爭:市場、權力和世界食物體系的隱形戰爭[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2]郎閑平.金融超限戰[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
[3][美]斯蒂芬•李柏,格倫•斯特拉西著,劉偉譯.即將來臨的經濟崩潰[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4]周應恒,鄒林剛.我國大豆產業發展戰略的另一種選擇——基于產品差別化的審視[J].農業經濟問題,2005,(09).
[5]章勝勇,李崇光.中國大豆的比較優勢及中美大豆成本效益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5,(01).
[6]孫大光.加入WTO后的中國農業貿易政策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01.
[7]柳放.增強黑龍江大豆種植者競爭力的問題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8]黃娟.農業、汽車業和紡織業取消出口補貼后獲得補償的可行性分析[J].企業經濟,2005,(09).
[9]楊敏麗.中國農業機械化與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
[10]1999/2000中國大豆進口增加,美國份額高達63%[J].中國家禽,2000,(09).
1.云南農業機械化領域全日制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中的問題與對策
2.農業碩士教育管理機制改革探討——系統論視角下頂層設計與內外結合的變革
3.提升全日制農業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的若干思考
4.全日制農業碩士課程建設問題與思考
5.農業碩士學位論文質量影響因素及其提高措施
6.農業推廣全日制專業碩士就業意向分析
7.非全日制農業碩士開題報告質量影響因子分析
8.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培養現狀評價研究
9.以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的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課程體系改革與探索
10.南疆地區農業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模式探討——以塔里木大學為例
11.非全日制農業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與改革建議
12.專業學位農業碩士實踐能力校企聯合培養運行機制探索——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為例
13.河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碩士培養機制的探索
14.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改革探索
15.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評估體系研究
16.提高食品加工與安全農業推廣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初探
17.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金融支持路徑識別
18.地方高等農業院校全日制養殖領域農業推廣專業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體系的探討
19.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實踐培養環節設計的探析——以吉林大學為例
20.農業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21.對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的一些思考
22.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農業信息管理與利用”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23.農業推廣專業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24.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探析
25.農業推廣碩士教育質量影響因素及其重要程度研究
26.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課程資源開發策略探討
27.在職攻讀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學習需求實證研究
28.關于農業推廣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標準的思考
29.提高農業推廣在職專業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對策
30.農林院校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培養的研究——基于人才培養方案滿意度調研
31.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探討——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
32.全日制農業推廣(養殖)專業碩士特色培養創新模式的探討
33.加快發展福建省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育的途徑探討
34.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學位標準探索
35.全國農業推廣碩士招生現狀分析
36.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思考
37.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招生錄取現狀分析
38.全日制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探索
39.農業推廣碩士培養模式探析
40.農業推廣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以內蒙古農業大學為例
41.農業推廣碩士培養問題的調查及分析
42.對農業推廣碩士培養有關問題的探討
43.農業機械導航技術發展分析
44.案例教學在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45.提高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教育質量的實踐與思考
46.農科院校碩士研究生就業狀況的分析與研究——以沈陽農業大學為例
47.農業推廣碩士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以華中農業大學農業推廣碩士人才培養為例
48.全日制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實踐和思考——以漁業領域遠洋漁業方向為例
49.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論文選題情況調查及建議
50.農業推廣碩士培養工作的調查及分析
51.農業推廣碩士與農學碩士教育比較研究
52.中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研究
53.農業經營制度:制度底線、性質辨識與創新空間——基于“農村家庭經營制度研討會”的思考
54.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55.中國省域農業碳減排潛力及其空間關聯特征——基于空間權重矩陣的空間Durbin模型
56.論農業面源污染的產生和應對
57.有機農業生產效率的三階段DEA分析——以陜西洋縣為例
58.西安市城市化與都市農業發展耦合關系研究
59.基于產業關聯視角的北京旅游業與農業融合研究
60.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功能定位及結構演變研究
61.農業生產者農藥施用行為選擇與農產品安全
62.貿易開放、經濟增長、人力資本與碳排放績效——來自中國農業的證據
63.農業用水效率與技術進步:基于中國農業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
64.農業貸款、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的影響——來自2004~2009年中國地級單位的證據
65.我國農業保險發展困境的深層根源——基于福利經濟學角度的分析
66.中國循環農業評價體系研究進展
67.中國省級區域農業碳排放公平性研究
68.農業勞動生產率區域差異與農業用能強度收斂性
69.中國“四化”協調發展格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農業現代化視角
70.中國農業碳排放研究:測算、時空比較及脫鉤效應
71.中國農業碳排放分布動態與趨勢演進——基于31個省(市、區)2002-2011年的面板數據分析
72.我國循環農業發展理論與實踐
73.農業機械自動導航技術研究進展
74.中國農業生產凈碳效應分異研究
75.美國和日本農業規模化經營進程分析及啟示
76.農業技術進步與要素稟賦的耦合協調度測算
77.多元化、政府補貼與農業企業績效——基于A股農業上市企業的實證研究
78.農業技術擴散動力及渠道運行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研究——以河南省小麥種植區為例
79.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感知及其影響因素
80.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碳排放的動態演進與門檻特征
81.后現代農業視角下的中國農業現代化效益水平測評
82.都市農業景觀破碎化過程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以西安市為例
83.中國農業企業“走出去”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84.現代農業示范區總體規劃理論與實踐
85.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86.結構變遷、要素相對價格及農戶行為——農業補貼的理論模型與微觀經驗證據
87.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與農業治理轉型——基于皖南平鎮農業經營制度變遷的分析
88.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與農民收入增長
89.面源污染減排增匯措施下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狀態分析——以三峽庫區忠縣為例
90.中國生態農業績效評價與區域差異
91.長江流域農業用水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DEA和Tobit模型
92.農業經營主體和經營規模演化的國際經驗分析
93.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研究——以江蘇興化垛田為例
94.西部地區農業現代化演進、個案解析與現實選擇
95.中國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現代農業視角
96.關于推進農業保險創新發展的理性思考
97.中國農業生態效率評價方法與實證——基于非期望產出的SBM模型分析
98.我國農業生態效率的時空差異
99.四川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
100.自然災害對我國農業的影響研究
101.農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
102.中國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程度、成因與影響——基于歷史宏觀截面數據的驗證
103.江蘇省農業旅游發展演化研究
104.勞動力轉移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
105.人為源因素對農業清潔生產的影響及政策分析
106.農業遙感研究與應用進展
107.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影響研究展望
108.三峽環庫多業共生耦合循環農業生態系統初構
109.大數據推動農業現代化應用研究
110.中國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及其創新的探討
111.入世以來我國農業和農產品貿易發展情況及存在的突出問題分析
112.我國農業人口老齡化對現代農業的影響及對策
11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狀、約束與發展思路——以浙江省為例的分析
114.中非農業合作的困境、地位和出路
115.如何發揮農業補貼促進農戶參與農地流轉的靶向作用——基于江蘇、廣西、湖北、黑龍江的調查數據
116.鄉村旅游開發中農業景觀特質性的保護研究
117.中國農業碳排放績效的空間收斂與分異——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數與空間計量的實證分析
118.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的現代農業規劃理論探討與案例分析
119.環境約束下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及收斂分析
120.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
121.山東省農業生產效率評價研究
122.農業生態學的新視野
123.轉型期農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