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9 04:05: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科學碩士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人文社會科學;學位論文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5-0222-02
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是以保障和提高學位論文質量為目標,依靠必要的組織機構,把各個組成要素的質量評價活動嚴密組織起來,形成一個任務明確,職責、權限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1]。與容易使用定量的評價方式對其成果進行評估的自然科學碩士論文相比,人文社會碩士論文科學成果因廣泛、復雜則較難評價。這不但使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價工作難以順利開展,也會影響到研究生教育規模與質量的整體發展。所以,構建和完善科學合理的人文社會科學碩士研究生評價指標體系已經成為我們亟須完成的任務。
一、對21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進行調查分析
(一)調查方法
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獻資料法、綜合分析法、層次結構分析法、文獻計量法、個別訪談法和專家評審等方法。理論研究部分,充分利用圖書資料和網絡文獻數據庫,搜集21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的相關資料,深入理解和綜合分析文獻內容,一方面詳盡地了解目前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的特點,另一方面明確國內外人文科學成果評價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實證研究部分,主要運用層次結構分析法、個別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確立評價指標及其權重,形成相應的論文類成果和應用對策類成果的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獲取實證研究樣本相關數據,對數據進行相關的統計分析,以驗證指標體系的信度、效度和不足,以明確該評價指標體系的改進方向。另外,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加強與論文指導老師和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及時發現和解決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積極創新,將理論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以彌補認識上的不足。
(二)樣本收集
確定研究對象:具備研究生培養的石油類院校、理工類院校、國內頂級院校、地域差異的院校、省內有代表性的院校。收集數據方法:通過電話訪談,相關大學網站收集相關資料以及通過相關的期刊或研究報告等資料獲取相關數據。除此之外,我們重點選取了二十余位學術評價領域的理論學者和科研管理部門的實踐專家,以面訪、郵件、電話方式進行了訪談和書面反饋。
(三)21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統計分析
通過選取,最終有21所高校被列為研究的對象。一方面研究這些高校研究生學位評價體系的細化分類,另一方面探析各類高校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價體系內部的權重分配,各個指標之間相互關系,從而發現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價體系分配的規律。
以中國石油大學、西安石油大學、西南石油大學三所石油院校的碩士研究生論文評價體系為藍本,結合其他18所高校的碩士研究生論文評價體系的分類方法,將21所高校的人文社會科學碩士研究生論文評價體系進行系統的統計分析得出以下統計結果:一級評價指標的論文選題主要包括三個二級指標:要求學術價值與應用價值的學校統計數量21個;要求選題前沿性的學校統計數量13個;要求選題新穎性的學校統計數量3個。一級指標論文水平主要包括七個二級指標:要求研究方法的學校統計數量19個;要求理論基礎與專業知識水平的學校統計數量16個,要求文獻綜述的客觀性與全面性的學校統計數量15個,要求寫作的邏輯性的學校統計數量12個,要求論文研究難度與工作量的學校統計數量8個,要求材料的充分性與可靠性的學校統計數量7個,要求觀點鮮明、立論正確的學校統計數量2個。一級指標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個二級指標:要求新觀點與新見解的學校統計數量19個;要求潛在的社會效益的學校統計數量9個;要求獲獎或的學校統計數量4個。一級指標寫作能力主要包括五個二級指標:要求文字表達能力的學校統計數量16個;要求書寫的規范化的學校統計數量10個;要求設計圖形、圖表的規范化與標準化的學校統計數量9個;要求學風嚴謹性的學校統計數量5個;要求摘要表述簡潔規范反應核心內容的學校統計數量2個。一級指標答辯情況主要包括三個二級指標:要求回答問題水平的學校統計數量9個,要求報告重點及闡述情的學校統計數量7個,要求著裝及態度情況的學校統計數量3個。
(四)制定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學位論文評價的原則
從評價需求、評價過程、評價結果和評價持續等維度看,應關注以下六項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即分類方案在評價過程中要具有可操作性。分類不能過于復雜,分類顆粒度切分要恰當,以保證分類框架清晰簡明,并在最大程度上能夠與評價主體的常識判斷保持基本一致,使評價主體較容易把握,從而提高評價操作的效率和評價結果的準確性??杀刃栽瓌t,即分類方案的評價結果要具有可比性。只有同類比較才可以實現同一指標下的度量,評價結果也才具可比性、可信度,這就要求分類標準明確和界線清晰??蓴U展性原則,即分類方案要具有一定的擴展張力。隨著經濟、社會、文化等諸方面的日益交融和加速推進,專業學科也隨之細分、交叉、融合。因此,保持評價分類體系具有較廣的范圍適應性和較強的功能擴展性,有利于評價結果的持續性比較和評價工作的一致性開展??煽啃栽瓌t。評價指標的設計不僅要考慮評估對象的特征,同時也要考慮指標的實際可操作性,指標的內容應明確,數量需適當,同時,同一參評項目中不同研究成果的各項指標間應具有一定的內在一致性,相互之間不會產生矛盾??陀^性原則。保證評價指標的客觀性,使評價指標及其評價結果符合研究成果的實際質量和水平,所設計的評價指標才具有現實意義。獨立性原則。當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某一指標被修改或調整時,其他指標應具有適當的獨立性,不會因某一指標的修改和調整而使評價指標或評價結果之間相互矛盾。
二、確立人文社會科學(法學類)碩士學位論文評價指標體系
著重選取了人文社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學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開展問卷調查,共形成有效問卷200份。為保證問卷調查結果能夠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學科領域的實際情況,發放問卷時還對受訪對象進行了學科比例控制。
重新選取了人文社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學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開展問卷調查,共形成有效問卷200份。為保證問卷調查結果能夠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學科領域的實際情況,發放問卷時還對受訪對象進行了學科比例控制。
人文社會科學(法學類)碩士學位論文評價指標(答辯用)
三、評價體系的應用及結果分析
該評價體系針對科研管理者、專家和2013年畢業的人文社會科學碩士研究生進行了實際應用,該碩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一經使用即得到了學生、相關科研管理人員及指導教師的一致好評,一致認為該評價體系的主要優勢表現在三個方面:客觀科學:在全面探析各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之間的內在關系基礎上,能夠客觀科學地反映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實際水平。嚴密可靠:該評價體系所采用的評價項目和權重比例之間的關系是嚴密的,選擇的應用對象具有代表性,評價結論具有可比性,因而能夠對研究生學位論文水平進行可靠評價。操作簡單:與其他評價體系相比,該操作步驟簡單明確。答辯之前學生可以通過該體系判斷是否符合答辯標準,指導教師可以通過該評價體系衡量學生對畢業設計的完成情況并督促學生。答辯時各答辯評委可以準確科學的評定學生學位論文的綜合水平。
在政府與慈善的關系上,學者彭定光認為慈善的目的不只是解貧濟困,而是為了實現社會公平,維持公共秩序,促進社會發展。政府的慈善責任首先是慈善理念的培育,它包括慈善文化建設和慈善政策法規和制度建設周秋光、孫中民認為,在慈善文化建設中,政府要加強傳統慈善文化的宣傳,還要促進傳統慈善文化與國際慈善文化的結合。而丁鋒輝認為,在文化層面上政府的責任是:
1.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2.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積極倡導慈善理念。
3.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有利于慈善意識的社會氛圍。
有學者從企業角度來談慈善問題。目前中國企業慈善存在的問題:
①慈善的規模小。
②慈善的理念不夠成熟。
③慈善體制還不完善。
④慈善活動形式比較單一。有學者認為民企參與慈善活動有其復雜的社會心理動因,具體表現在三方面:
a.利己基礎上的利他。
b.互惠利他。
c.純粹利他。在這三種社會心理中,作者認為互惠利他是符合現階段我國實際國情的理想心理狀態.它一方面能有效克服功利主義思想,另一方面比純粹利他具有主動性和穩定性。
有學者從慈善組織角度談慈善問題。劉云娜介紹了中國慈善組織募捐所面臨的困境,分析了募捐困境的原因。作者對走出困境提出了相關建議。劉俊紅從管理體制、內部運營機制和社會環境三方面分析了慈善組織發展面臨問題的原因。作者也對慈善組織的發展提出了建議。趙倩探討了當代中國慈善組織與人權保障之間的關系,作者著重論述了慈善組織的發展、變異情況,對其價值取向進行了探尋,慈善組織價值取向由道德到人權保障的演變過程。
也有學者從個人的角度來談慈善問題。畢素華從微觀層次分析企業家慈善行為,對激勵和提升當代中國企業家慈善行為精神和能力進行了制度倫理視域的理論研究。趙海林認為中國慈善事業之所以舉步維艱,關鍵是缺少一大批傾心追求慈善事業的企業家即中國富豪們。王小波對普通人參與慈善事業的問題作了探討,作者認為要建立以普通人為主體的慈善捐贈新體制,就必須塑造慈善文化氛圍,強化現代公益精神,建立小額捐贈機制。
雖然以上學者沒有專從倫理學角度來探討慈善事業發展的問題,但他們論述的內容或多或少都與慈善倫理有某種內在的聯系。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慈善倫理研究一直比較滯后。目前國內慈善倫理研究情況大致如下:一部分學者把目光投向傳統文化中的慈善倫理道德,但這些作者的研究僅僅停留在傳統慈善倫理的肯定或否定上,并未涉及慈善倫理基礎問題,就目前可查資料而言,只有周中之、程立濤兩位學者的文章談到慈善倫理道德基礎問題。周中之教授認為它有三部分組成:
1.建立與現代慈善事業發展相適應的財富倫理。
2.建立與中國文化相適應的感恩倫理。
3.建立以制度支持為核心的誠信倫理。程立濤博士認為慈善事業發展的道德基礎主要有三:
①以慈愛和同情為基礎的情感倫理是慈善事業發展的內在支撐。
②人道主義的理性義務觀,為慈善行為提供外在規范和情感約束。
③慈善事業的道德價值目標,體現在互助行為的總體交換中。兩位作者的研究有一定的現實價值但也存在不足:對傳統慈善倫理挖掘不夠,對西方優秀倫理思想借鑒不足,與時代精神結合不緊。最重要的是沒有從宏觀結構上來構想慈善倫理基礎問題。中國慈善倫理基礎的構建要體現“中西融匯,古今貫通”的總特征。而“以古為基,以中為本”應該是慈善倫理理論研究的指導原則。慈善倫理理論工作者既要把目光投向中國傳統倫理思想,還要緊跟時代,放眼世界。精心篩選,潛心研究,為慈善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和諧社會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彭定光:《慈善是一種公共責任》.《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08年第4期
[2][3]《慈善理念與社會責任》 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4
[4]吳 妍 姚儉建:《民營企業參與慈善的社會心理動因分析》 《 慈善理念與社會責任》 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4
[5]劉云娜:《中國慈善組織募捐困境探析》西北大學碩士論文, 2007、6
[6]劉俊紅:《中國社會轉型期慈善組織發展的問題及對策》.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7、6
[7]趙 倩:《當代中國慈善組織與人權保障》.中央黨校博士論文,2008、5
[8]畢素華:《當代中國企業家慈善行為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10
[9]趙海林:《企業家與慈善家――論中國富豪的社會責任》 《慈善理念與社會責任》 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4
[10]王小波:《試論普通人參與慈善事業的意義、影響因素及其途徑》.《道德與文明》,2006年第2期
>> 新媒體環境下媒介素養教育的新路徑 新媒體時代大學新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內涵與意義 新媒介環境下的農民媒介素養教育初探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 在新媒體環境下跨文化傳播中的媒介素養教育 新媒體視角下的我國媒介素養教育 媒介融合背景下廣告素養教育的興起 論新媒體背景下的高職院校藝術教育 論媒介素養教育 新媒介下大學媒介素養教育初探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教師媒介素養的構成 基于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及教育對策探討 新媒介背景下高校教育類期刊可持續發展路徑探析 新媒體環境下我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 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 加強新媒介生態下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 新媒體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 網絡新媒體與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 論學生受眾的媒介素養教育 論網民的媒介素養教育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國務院學位辦.全日制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EB/OL〕../2012-03-12.
[3]楊云蘭;趙清明.教育碩士培養的問題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3(02).
[4]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5]肖潤謀.研究生Internet網站的建設與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0.6.57- 59.
[6]參見李月蓮.香港傳媒運動:網絡模式的新社會運動[J].新聞學研究(臺灣),2002(04).
關鍵詞:數字人文世界史文獻
在大數據時代,信息數字化滲透到了各行各業,數字人文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近年來,在國內外數字化的浪潮日益興起,出現了各種對文獻數據庫的建設以及各種古籍書目數字化的研究項目。網絡和計算機技術被日益應用到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研究領域,使得人文研究在近幾年的發展上效率不斷提高。盡管將數字信息化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結合能夠使我們看到在人文科學的探索中,數字技術可以發揮它巨大的價值,然而就目前的現狀來看,數字信息化技術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所發揮的手段仍停留在初級階段,大部分技術主要是對人文社會科學這一領域的資源進行簡單的組織、檢索以及利用,并沒有深入到對人文學科資源的深入分析與研究。在國外,則已經形成了數字人文這一學科?!皵底秩宋摹睂θ宋膶W科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樣也對圖書館學研究和圖書館員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數字人文實踐過程中,在歷史學方面,關美寶等[1]基于GIS進行了歷史地理可視化分析;在文學方面,許鑫等[2]進行了文本挖掘與TEI標準;在語言學方面,倪傳斌等[3]建立了大型語料庫;舞蹈方面,[4]葉勝光進行了視頻捕捉、運動分析與虛擬現實再現;考古學方面,朱曉冬等[5]進行了圖像分析、色彩還原和數字重建等。因此,借鑒這些實踐研究并將其應用于世界史數字化中,那么世界史數字化工作必將實現一個質的飛躍,從世界史文獻信息的簡單組織、檢索與利用到對海量文獻資源的深度分析和挖掘,從單一的世界史研究手段到多維度的科學分析和智能介入。
這一新興學科,從全新的理論角度去分析數字信息化技術與人文研究之間的關系,并研究他們的交叉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數字人文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了技術上的和工具上的支持,能夠幫助研究者對海量的數字信息資源進行檢索、挖掘和利用。
在數字人文背景下,對歷史學科的研究主要體現在GIS技術上,即歷史地理信息化技術。近年來,伴隨著在人文社會科學這一學科中所興起的“空間轉向”的研究,從而逐漸形成了以GIS技術為基礎的“空間綜合人文社會科學”,并使之成為了“數字人文”的重點研究對象。本文通過對世界史文獻資源的梳理、調查和研究,調查了世界史研究文獻在CNKI數據庫的分布情況,分析在數字人文背景下,世界史的文獻分布,并對比天津師范大學與東北師范大學的世界史科研研究進展,在比較分析的過程中,得出如何更好地實現對天津師范大學世界史學科的發展,促進其數據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使本學科在科研發展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1世界史文獻資源調查
在CNKI數據庫中,以“世界史”為字段,在世界歷史學科的分類下進行檢索,調查顯示中國知網中在世界歷史這一學科下覆蓋有關世界史的研究文獻一共有61,475條結果,其中以天津師范大學為單位,共檢索出330篇文獻,以東北師范大學為單位則檢索出1040篇文獻。并在CNKI中截取不同高校之間覆蓋世界史相關研究文獻的統計對比情況,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東北師范大學排名第二位,而天津師范大學則遠遠低于東北師范大學,僅排名25位。東北師范大學和天津師范大學在總體高校水平的排名上不相上下,但在歷史學這一學科中,天津師范大學卻遠不如東北師范大學,為了進一步調查世界史相關文獻資源分布情況,研究二者之間在歷史學學科上的具體差距,以及與總體發展水平上的差距,筆者分別統計分析了世界史相關研究文獻的學科分類、論文類型以及年代分布,以及兩位高校之間的對比分情況來進行具體分析。
經過對比,可以看出世界史相關文獻資源主要分布在世界歷史、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中國文學以及高等教育這四個學科中。并且可以發現,東北師范大學在對比天津師范大學的學科發表情況上還是很占優勢的:不僅每一個學科的發表篇數都高于天津師范大學,而且在世界歷史學科上的情況還遠遠高于天津師范大學。可見天津師范大學在歷史學這一學科領域還處于比較低的水平,進步的空間還很大,在自身學科和其他跨學科之間并不具備明顯優勢,需要向更專業化的方向不斷努力和改進。
從天津師范大學和東北師范大學發表的與世界史相關的研究文獻類型分布的對比數據中,可以看出,世界史相關文獻類型主要是期刊,其次為碩士論文。兩位高校的歷史學文獻在期刊類型上卻不占優勢,歷史學相關文獻主要還是以碩士論文為主,博士論文為輔,由此可以看出,兩者在歷史學科的發展中,著重還是以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學位論文為主要發展動力;而對比天津師范大學和東北師范大學二者的具體發表情況,雖然在期刊上天津師范大學在歷史學相關文獻上的篇數略高于東北師范大學,但是在總體水平上,天津師范大學還是遠低于東北師范大學。因此,天津師范大學在歷史學學科建設上,應該大力發展與歷史學相關的項目,促進研究生和博士生在這一領域不斷研究,并發表出新的科研成果。
通過對比天津師范大學和東北師范大學發表的與世界史相關的研究文獻年代分布情況,可以看到從2001年到現在,世界史相關文獻發表數量呈平穩上升的趨勢,逐年不斷增長,在2007-2009年之間稍有下滑,但在2010年后又開始恢復遞增趨勢。還可以看出,天津師范大學和東北師范大學的發展趨勢與總體的趨勢是基本相同的,在2006-2009年之間出現下降趨勢,但在2010年后開始遞增,但東北師范大學的總體水平還是遠高于天津師范大學。
2結論
資源現狀分析表明,目前關于世界史研究主要圍繞世界歷史、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中國文學以及高等教育這四個學科;而通過對比兩位高校,可以得出天津師范大學世界史信息資源或數字化的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建設世界史學類信息資源的科研團體所占比例不高,已開始建設的還處于各自為政的階段,即各建各的,沒有形成統一的建設體系、共享體系、服務體系和投入體系等。因此,有必要借鑒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史學學科的發展道路,通過分析研究該校有關世界史館藏資源,分析目前該校在世界史學科發表文獻所占學科的分布,在分析該校世界史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基礎上,打破各自為政的階段,努力形成統一的建設體系、共享體系、服務體系和投入體系等。最終構天津師范大學世界史學科的數字化統一平臺,并針對其各個環節架構其服務體系,使科學技術史、世界史和圖書館學研究充分交叉,為歷史學研究提供文獻、服務和深度咨詢保障,進而促進世界史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關美寶, 申悅, 趙瑩, 等. 時間地理學研究中的GIS方法: 人類行為模式的地理計算與地理可視化[J]. 國際城市規劃, 2010(6): 18-26.
[2] 許鑫, 郭金龍, 蔚海燕. MONK項目及其對我國人文領域文本挖掘的借鑒[J]. 圖書情報工作, 2012(18): 110-116.
[3] 倪傳斌, 劉治. 語料庫數據驅動技術在科技翻譯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科技翻譯, 2005(4): 24-27.
[4] 葉勝光. 數字化舞蹈藝術的特征表達與視頻檢索技術[D]. 杭州: 浙江大學, 2003.
【關鍵詞】高校法制教育 研究 進展
資助課題: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當代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1sk726)。
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質與目標研究
關于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質?,F階段主要觀點認為高校法制教育不是單純的法律知識教育,而是全面的法律意識教育,屬于德育范疇。2005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及其實施方案中,明確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列為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四門必修課之一。但實踐中對這個問題還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觀點有:(1)高校法制教育有其獨立性,不應從屬于道德教育。[1] 張曉敏認為素質教育的理念下,應當還高校非法學專業的法制教育之獨立性地位。[2] (2)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內容。劉穎認為法制教育確定了公民教育的主要內容,推動了公民教育的發展與實踐,是公民教育行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3]
關于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標。主要觀點有:(1)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標主要是社會主義法制理念教育。[4] (2)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目標在于培養知法、守法、護法的大學生,這是我國高校法制教育進行社會主義法制理念培養的前提和關鍵。[5] (3)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質。[6] (4)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終極價值目標應當是人的全面發展。[7] (5)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并幫助其樹立法律信仰。[8] 還有論者認為高校法制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育大學生的法治信仰。[9]
高校法制教育的體系與內容研究
關于高校法制教育的體系構建研究。代表性觀點有:韓世強認為當代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應當是兼容“意識”、“知識”和“行為”于一體的法律素質構建,其教育的真正發揮必須依賴一套健全完善的實現結合機制。[10] 黃青燕認為應當建立法制教育的銜接機制,實現法制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相結合,課程教育與校園法制文化建設相結合,校園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11]
高校法制教育內容,主要集中體現于“基礎”課程之中。主要觀點有:(1)高校法制教育內容要突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核心地位。黃文藝認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應致力于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培養法律思維習慣,形成堅定的法律信仰,增強依法辦事能力。[12] (2)應當調整法制教育相關教學內容。沈蓉等認為增加有關經濟法內容的教學應當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客觀要求,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新經濟形勢下各種復雜問題的能力。[13] (3)完善“基礎”課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內容,構建實用型的法制教育內容體系。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內容應當能幫助大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素質和社會主義法制觀念;還要能幫助大學生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法律問題。[14]
高校法制教育的現狀和原因研究
在高校法制教育的現狀和原因的探討方面,許多學者都通過相關的問卷調查進行研究。
1.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顏素珍等對南京地區的高校大學生的法律素質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15] 郭先根認為,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缺乏領導組織機構和合理規劃,法制教育課程尚未作為一門必修課正式列入教學大綱,“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仍然持續存在。[16]孫勉認為各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重視道德教育,而忽視法制教育,表現為重勸導輕約束、重自律輕他律、重揚善輕抑惡,其直接后果是“站得高、行得低,說得多、做得少,口氣大、效果小”。[17]
2.大學生法治信仰的缺失。一些研究者通過深入實地的調研,結合調研數據深刻剖析了當代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困境及其根源。如謝山河、黃章華主持的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調查。[18] 張雪芹對轉型期大學生法治信仰的調查。[19] 王美君以武漢市非法律專業大學生作為抽樣調查對象,設計調查問卷,分別從基本情況、法律認知、法律服從及運用、法律權利意識、法律心理以及法治教育對被調查者進行調查。并運用統計分析軟件,對大學生在法律意識上的共性特點進行了總結。[20]王西閣認為受傳統法文化的影響,法律工具主義思想很難內化為主體對法的動力,傳統“無訟”思想也導致了大學生思想意識中對法律的輕視。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法制教育單一的途徑和高校學生管理行政色彩過濃以及社會現實支持的欠缺都有礙大學生法治信仰的形成。[21]
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徑研究
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徑是學界研究最多的問題。具代表性的觀點有:
1.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的觀點在學界已形成共識。陳大文認為,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創新理論為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提供了理論依據。[22] 余國政分析了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融合的客觀基礎,并從教育觀念的變革、課程改革、教師素質結構的改善和思維方式的變革、“先德教”和“后法教”分層的教育等四方面來實現兩者的融合進行了探討。[23]
2.不斷創新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學方法,深入研究比較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和實踐教學法等的開展。黃文藝認為除了法制教育中常用的案例教學法之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還可以采用比較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和實踐教學法。[24]王康康、徐延平認為,應當利用主流傳媒對大學生進法制教育;充分利用大學課堂,發揮課堂教學在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大學校園環境,將無聲的熏陶與有聲的教育相結合;走出校園,開辟第二課堂。[25]
3.開展比較研究,借鑒國外法制教育的經驗。李俊杰比較研究了中美兩國法制教育,認為在理論上可以借鑒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和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實踐上值得借鑒的有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等經驗。[26]車雷研究了英國的學校法制教育,認為其教學內容的選擇側重于與公民身份密切相關的法律,強調公民意識的養成;法制教育能夠有效利用社會法律資源,為學生提供富有意義的實踐教學機會,極富啟示作用。[27]
4.緊跟中國法治進程,及時調整更新教材內容?!?5”方案之后,“基礎”課教材經過幾次修訂,對法律基礎部分的內容有所完善,使理論更加聯系實際,貼近學生。陳大文認為,“基礎”課教學應當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內部關系,正確認識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不斷增強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28]
5.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徑應當體現人文精神。林國強認為,法治信仰的培育方式應當注重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29]蒲鴻志認為青少年法制教育面臨人文精神缺失的困境,忽視青少年的主體地位,導致法制教育的功利化。法制教育方法的人文向度是一種創新,強調溝通、感悟、互動和體驗。[30]
6.重視法制教育網絡化的研究和實踐,主張利用網絡這個新載體,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彌補傳統法制教育的缺陷。任莉莎在碩士論文中詳細論述了增強我國高校網絡法制教育實效性的對策,并提出從三個不同的層面著手探索增強實效性的具體途徑。[31]
7.優化校園法制環境,營造校園法治氛圍,突出高校管理中的法治取向。黃蔡芹認為校園環境對大學生的思想言行能產生強烈的致導作用,優化學校法制環境能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起到潛態的影響作用,提出了校務公開制度、學代會制度等途徑。[32]王西閣認為目前我國高校管理中存在人治色彩濃厚、行政化趨向嚴重的現象,對法制教育產生不良影響。高校管理必須秉承法律至上、權利本位、民主自由等法治精神,依法治校,實現高校管理的法治化。要健全以大學章程為核心的內部管理制度,完善大學生權利救濟制度等。[33]張慶旭則從訴訟法學的角度專門研究了高校學生處分申訴制度的修正與完善,為保障學生權利、實現校園法治提供了有益參考。[34]
高校法制教育的原則和規律研究
高校法制教育原則,是在實施法制教育過程中正確處理各種關系的準則。這方面的觀點主要有:(1)法制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相結合;法制教育與紀律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法制教育與法制實踐相結合的原則。[35] (2)法制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應在教學中貫徹三項基本教學原則,即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相融合的原則和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原則。[36] 應堅持以教材體系為基礎,理論與實際相統一的原則;關聯性與差距性相統一的原則;知識性與思想政治教育性相統一的原則。[37] (3)法制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原則。[38]
關于高校法制教育規律的研究,許多論者認為,高校法制教育必須遵循德育的基本規律。王國楨探討了大學生法制觀教育機制,包括三個方面,即中小學法制教育與大學法制教育的銜接機制;大學生法制觀教育與社會法制宣傳教育的互動機制;以及高校教育機制。[39]
高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和實效性研究
關于高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很多學者認為高校法制教育具有明顯的德育功能,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等功能。李璐嬌結合教學實踐,認為“基礎課”新課程法制教育功能主要有發揮理論、規范向實踐的轉化功能;擴大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40]
近年來,許多學者對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問題進行了理論探討。陳大文認為如何提高課程整合背景下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是目前迫切需要化解的難題,需要教育者們深刻理解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基本要求,準確把握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重點內容,正確認識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關系。[41]
簡要評論
近五年高校法制教育研究成就顯著。高校法制教育理論研究日益為學界所重視,研究的內容更多更廣泛,研究課題更加務實。每年都有一些研究生論文以法制教育為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多樣化,突出實證研究。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理論研究的視角和方法呈多樣化趨勢,尤其重要的是近年來研究者更多地重視使用問卷、數量分析等實證研究方法。很多研究者對高校法制教育現狀、大學生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狀況進行問卷調查或訪談調查,對所獲取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啟發性的結論,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措施。研究內容呈現專門化趨勢,比較研究也得到一定的發展,出現了一些跨學科研究的學者。開展高校法制教育研究工作的主要是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和研究的學者,但近年來也有一些其他專業背景的學者開始研究高校法制教育,并取得了一些成果??鐚W科的研究對拓展高校法制教育研究的視野和理論深度非常有利。
但理論研究深度和廣度不夠。囿于學科限制,大多數研究法制教育的學者都沒有系統的法學理論的學習研究經驗,導致研究視野狹窄,研究角度片面,跨學科領域的研究不足,理論深度不夠,研究成果的實效性不強。
參考文獻:
[1]張寶成.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因素[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6(2).
[2]張曉敏.高校非法學專業法學教育目標之重塑[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3]劉穎.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博士論文.
[4]陳大文.論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目標定位[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4).
[5]門廣.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質與目標探析[J].遼寧警專學報,2008(7).
[6]陳大文,劉一睿.從普及法律常識到提升法律素質的教育――改革開放30年高校法制教育發展回眸[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4).
[7]顧相偉.高校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發展、關聯與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2(1).
[8]王曉慧.我國高校法制教育的現實困境與理性選擇[J].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9]張蓉.論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J].法制與社會,2012(7).
[10]韓世強.當代大學生法制教育實現機制的體系化構建[J].寧波經濟(三江論壇),2007(3).
[11]黃青燕.論大學生法制教育體系的科學構建[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2).
[12][24]黃文藝.論高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5).
[13]沈蓉等.高校法制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14] 張小平,曾裕華.淺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中法制教育內容的完善[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6).
[15]顏素珍,劉桂占.大學生法律素質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2).
[16]郭先根.構建大學生法制教育長效機制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0(3).
[17]孫勉.論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融合[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31).
[18]謝山河,黃章華.關于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調查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08(7).
[19]張雪芹.論大學生法治信仰的培養[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王美君.武漢市大學生法律意識調查報告[D].蘭州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
[21][33]王西閣.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J].當代青年研究,2011(3).
[22]陳大文.關于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3).
[23]余國政.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融合[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
[25]王康康,徐延平.強化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探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9).
[26]李俊杰.高等院校大學生法制教育之探討――中美法制教育之比較及啟示[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7(11).
[27]車雷.英國的學校法制教育及其啟示[J].教育探索,2011(11).
[28]陳大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教育路徑解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
[29]林國強.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芻議[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30]蒲鴻志.青少年法制教育方法的人文向度[J].思想理論教育,2010(12).
[31]任莉莎.我國高校網絡法制教育實效性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
[32]黃蔡芹.淺議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11).
[34]張慶旭.高校學生處分申訴中的證明與證據研究[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9(02).
[35]張國安.同志青少年法制教育思想初探[J].思想研究,2007(7).
[36]雷繼元.“基礎”課教學基本原則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09).
[37]何玉芳,張艷紅.“基礎”課思想道德與法制教育內容的融合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3).
[38]李喜等.醫學專業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研究[J].山西大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39]王國楨.大學生法制觀教育機制探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
[40]李璐嬌.大學生法制教育功能新論――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法制教育內容為例[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7).
[41]陳大文.課程整合背景下大學生法制教育實效性問題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5).
要:學科是高校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和龍頭,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學科與管理學科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日益顯現。橫向比較看,無論是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國家重點研究基地,還是國家重點學科或博碩士點數量,都表明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學科整體實力較弱。從省內來看,學術隊伍、科研發展以及已有學科基礎等指標顯示,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優勢學科呈積聚江西財經大學的明顯趨勢。要從發展思路、學科培育和學術隊伍建設等方面采取措施發展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優勢學科。
關鍵詞:經濟學;管理學;優勢學科;江西
中圖分類號:C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972(2009)05-0114-04
學科是高等學校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和龍頭,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的基本平臺,是高校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沒有一流學科,就沒有一流大學。經濟學科和管理學科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兩大重要學科,其重要性日益凸顯。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更是深刻反映了經濟與管理類人才的影響力和重要性。本研究擬以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優勢學科建設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現狀及發展對策,這無論是對江西高校的發展,還是對江西經濟與管理英才的培養以及江西崛起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經濟與管理學科建設的意義與內涵
“最古老的行當,而最時興的職業”,這是陳岱孫先生對經濟與管理工作的定義。正在發生迅速而深刻變化的中國呼喚著眾多經濟類、管理類英才,而這又取決于高校經濟學科和管理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學科建設是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骨干力量。學科建設的目標在于提升學科水平和競爭力,而學術隊伍的科研水平、規模、結構和影響力是評價學科水平的重要標志。其中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者等領軍人物的數量,是評價學科隊伍水平的基礎指標。人才培養的規模和質量,研究生教育規模、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創新度、的數量和質量,全國優秀博士碩士論文等是評價學科人才培養能力的重要指標;科研成果的數量和層次是最能代表學科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這些也都可以作為經濟學科和管理學科建設的重要判斷標準。
弄清楚學科的劃分與界定以及經濟學與管理學在學科體系中的地位是有必要的。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學科的門類也不盡相同。我國現行的學科分類主要有三種:(1)
《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中的學科劃分,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對學科門類、二級類和相應專業的劃分,
(3)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中關于學科的分類。本文采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劃分方法。依據該標準,學科門類分為12種,經濟學和管理學就是該分類方法下的兩個學科門類。其中,經濟學包括2個一級學科,16種學科、專業;管理學包括5個一級學科,14種學科、專業。
從學生培養的角度來看,2009年許多大學按大類招生,即實行寬口徑、大類培養模式,這有利于學生奠定更堅實的經濟學、數學和英語的基礎,具備更強的發展潛力。此外,許多高校也都在實行經、管融合式的改革,從部分重點高校學院命名(例如經濟與管理學院)也可略見一斑。凡此種種,都顯示出經濟學、管理學交互融合的趨勢。
二、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學科在全國的影響和地位
1、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據統計,十五期間,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下稱重點研究基地)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8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95項,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851項、在國外學術刊物上2413篇,人均在CSSCI期刊上6篇、以基地名義出版的學術專著人均兩部。因此,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包括經濟學、管理學)重點研究基地名稱及數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高校和地區在該學科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力。
從區域分布來看(見表1),重點研究基地70%以上都集中在東部地區高校,中部次之,西部最少。具體就管理學而言,東部地區高校占了六個。中部地區僅有一個,西部地區為零。就經濟學而言,東部所占比例仍然占絕對優勢;中部為四個,其中包括南昌大學的中國中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西部地區有四個。
不難看出,中部地區人文社科總體實力,明顯低于東部地區,略高于西部地區;人文社科領域內,中部地區的經濟學和管理學實力相對更弱,基本與西部地區持平,這與中西部地區亟需經濟學、管理學人才現狀極不相符。
具體就江西而言,在中部八個省份中,共有一個管理學重點基地,四個經濟學重點基地,武漢大學和吉林大學各占兩個,南昌大學一個,即中國中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這意味著,江西僅在研究中部經濟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2、國家重點學科
由于在學科方向、學術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條件建設等方面,國家重點學科都具有風向標意義。因此,國家重點學科的數量及學科門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作為衡量高校和地區學科影響力的重要指標。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國家重點學科中包括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和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其中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所覆蓋的二級學科均為國家重點學科。由于一小部分一級學科下只有一個二級學科(即此一級學科等同于二級學科),大部分一級學科下有若干個二級學科;考慮到可比性,也不失參考意義,我們以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總數前三十名的高校為指標度量各省份的學科地位和影響力。
從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總數前三十名的高校來看,位于中部地區的高校有六個,分別為:武漢大學(排名第7位,46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排名第8位、45個)、哈爾濱工業大學(排名第12位,40個)、華中科技大學(排名第16位,37個)、中南大學(排名第18位、33個)、吉林大學(排名第19位、32個);位于西部地區的高校有兩個,為四川大學(排名第10位,43個)和西安交通大學(排名第16位、37個)。中部八省份除江西、山西、河南沒有外、其他各省都有,其中湖北還有兩所高校。
具體從經濟與管理重點學科來看(見表2),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理論經濟學東部高校有5所,中部僅為武漢大學一所;應用經濟學東部高校有4所,中西部均沒有;管理科學與工程東部高校有6所,中部高校有4所,分布在安徽、黑龍江和湖南(2所);工商管理東部高校有4所,中部沒有,西部僅有西安交通大學。可見,對中部地區而言,在應用經濟學和工商管理領域處于絕對劣勢,在理論經濟學和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尚有一席之地,尤其是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遺憾的是,目前江西均無緣于上述國家重點經濟與管理學科,在全國甚至在中西部地區都處于一個急需進步的地位。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見表3),經濟學中,東部地區有20個,中部地區有六個,分為為華中科
技大學的西方經濟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財政學和金融學,武漢大學的金融學,湖南大學的國際貿易,吉林大學的數量經濟學;西部地區有七個。管理學中,東部地區有16個;中部地區有三個,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會計學,華中農業大學的農業經濟與管理,武漢大學的社會保障;西部地區有三個??梢?,中部地區在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會計學、社會保障以及農業經濟與管理等方面還是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只是,湖北、湖南、吉林等省的經濟與管理學科在中部地區處于前列,江西省在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上都沒有國家重點學科,這更凸顯了江西在經濟與管理學科建設方面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3、博、碩士點數量及排名
博士點、碩士點數量是衡量經濟與管理學科地位和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之一。這里以涵蓋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大文科為例進行說明(見表4)。江西高?,F學位點名次在全國排名第23位,排在其后的8個省份除海南為東部地區外,其他均為西部省份。也就是說,江西在中部地區排在最后。從博士點數量看,江西省遠低于其他中部省份;碩士點數量比山西和安徽多,比其他省份都少。
總體來看,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學科整體實力較弱,在全國的地位和影響有限。從重點研究基地看,江西僅有一個,為南昌大學的中國中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且頗具區域特色。然而從國家重點學科看,江西的重點研究基地并沒有相應經濟與管理重點學科的支持。大文科的博、碩士數量及學位點排名,江西更是處在中部地區的落后位置。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學科建設遠不能滿足江西經濟發展的要求。
三、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學科建設的比較分析
省際之間的比較可以發現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學科建設的不足.而省內之間的比較則有利于摸清家底,有針對性地進行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學科的建設和發展。這里以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信息網所列出的江西15所高校為例進行分析。
從表5可以看出,以社科活動人員指標來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江西財經大學、南昌大學和江西師范大學,三個學校社科活動人員總數占江西15所高校社科活動人員總數的44.5%。從發表學術論文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江西財經大學、南昌大學和江西師范大學,其論文總數占江西15所高校論文總數的50.5%。從研究發展經費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南昌大學、江西財經大學和江西師范大學,其經費總和占江西15所高校經費總額的60.3%。從課題總數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江西師范大學、南昌大學和江西財經大學,其課題總數占江西15所高校課題總數的58.8%。也就是說,這三所學校人文社科資源及成果占了江西高校的半壁江山。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講,江西財經大學、南昌大學和江西師范大學是江西人文社科研究的中心。
進一步從職稱結構上我們還可以發現,在江西15所高校中,江西財經大學無疑是經濟學、管理學研究的大本營。從經濟學科講,江西財經大學正高、副高和講師分別占江西15所高校總數的比例依次為55.2%、44.7%和19.9%;從管理學科講,江西財經大學所占上述比例依次為36.2%、33.0%和36.9%。這意味著,在現有江西15所高校中,經濟學和管理學各層次學術隊伍三分之一都集中在江西財經大學。
從江西省重點學科來看,江西高?!笆濉敝攸c學科共72個(給經費的46個和自籌經費建設學科26個),共安排經費750萬元。其中,經濟與管理學科有14個,經費共100萬。14個省級重點學科中,江西財經大學9個。“十一五”江西省重點學科經濟與管理類中,江西財經大學又新增西方經濟學和數量經濟學共11個,在江西高校中名列第一,產業經濟學且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總之,無論從現有學術隊伍、科研發展,還是已有重點學科基礎來看,江西省高校經濟與管理優勢學科呈積聚江西財經大學的明顯趨勢。而從省際之間的比較看,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學科整體實力較弱,與江西經濟發展現狀及趨勢不相符合。為了更好培育經濟與管理英才,服務江西經濟發展,江西有必要建設和發展經濟與管理學科,尤其是江西財經大學的相關優勢學科.努力建設成江西首個經濟與管理國家重點學科。
四、促進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優勢學科建設的政策建議
1、發展思路上,對于現有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優勢學科要進行改造、調整和拓展,形成經濟與管理交互融合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經濟與管理優勢學科的發展要“有揚有棄,有所為有所不為”,既要依托現有基礎,保持特色和傳統,又要敢于高瞻遠矚,面向國家需求和學科前沿,找準突破口,拓展學科發展領域和空間,還要打破學科壁壘,面向科學問題凝煉優勢學科方向。
2、學科培育上,在研究國家重大需求、判斷學科方向未來發展空間和前景的基礎上,明確學科發展重點領域。以發展重點為核心,引導學科建設資源的配置??煽紤]把產業經濟學發展培育為國家重點學科,這樣既能與中國中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遙相呼應,更能滿足江西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之客觀需求。
3、學術隊伍上,凝聚現有經濟與管理學科尤其是產業經濟學領域的優勢資源,打造一流的創新團隊。在大批引進吸納國內外優秀人才的同時,以拓展出國進修、優化在職培訓、強化科研激勵等多種形式進行存量師資的國際化轉型,造就一支在中部領先、在全國有影響的經管研究團隊,為國家重點學科的申報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參考文獻:
[1]崔朝棟.關于中國經濟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幾點思考[J].經濟經緯,2002.(5)
[2]霍天強,樊桂清.關于學科建設若干問題的探討U].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3]吳航。梁星,劉航.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中國經濟及經濟學學科建設[J];經濟縱橫,2009,(1)
[4]焦新.制度設計激發活力基地建設成績斐然[N1.中國教育報.2007-01-19
關鍵詞農村環境 規劃指標體系 規劃方法 公眾參與
中圖分類號:R821.7+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 前言
農村目前仍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1]。國內學者多是從農村某一方面或某一環境要素開展研究,針對特定問題,研究特定問題,解決特定問題[2],在綜合性和區域性農村指導規劃方面研究甚少。鄭州市農村環境污染防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在《全國農村環境污染防治規劃綱要》(環發〔2007〕192號)的指導下,同時依照國家、河南省和鄭州市相關規劃及計劃要求,首次嘗試對鄭州市整個農村范圍的生態和環境問題進行系統、長規劃期限的研究,構建了區域性、綜合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規劃指標體系,并將公眾參與貫穿和指導規劃編制全過程。規劃對預防和治理鄭州市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強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統籌城鄉環境保護、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推進農村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解決農田面源污染和建設環境優美社會主義新農村,均有較強指導意義。
1 鄭州市農村環境概況
規劃界定農村為除城市建成區以外,人類集居并以農業(包括農、林、牧、副、 漁業)或鄉鎮工業生產為主體的地域。鄭州市規劃重點區域為除其建成區和縣(市)建制鎮以外的農村區域。
2規劃編制思路
針對鄭州市農村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特點,同時結合其社會經濟實際情況,規劃本著協調發展、互惠共贏,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突出重點、全面推進,城鄉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科技先行、多方籌資的原則開展編制工作。規劃范圍涉及整個鄭州市農村區域,規劃以2007年為基準年,分為近(2010年)、中(2015年)、遠(2020年)三期。
規劃在綜合考慮鄭州市空間和時間因素前提下,將規劃分為前期準備、基礎研究和規劃編制三個階段,其中公眾參與貫穿規劃全過程。
3規劃編制的主要內容
根據國家、河南省和鄭州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環境保護、農村小康環保行動等相關規劃和計劃要求,綜合鄭州市相關公眾意愿,同時在咨詢和訪談環保局、水利局、林業局及農業局等相關局委專家基礎上,借助層次分析法,構建了規劃指標體系,明確了各階段的規劃重點、難點和目標。規劃編制的主要內容及指標體系見表1。
表1鄭州市農村環境污染防治規劃主要編制內容及指標體系一覽表
注:(1)表示農村水質和土壤質量監測體系不完善,無法獲取準確數據,其階段目標值根據相關規劃和政策要求等確定;
(2)上表中部分指標具體解釋及計算見《生態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指標(試行)》(環發〔2003〕91號)、《全國環境優美鄉鎮考核標準(試行)》、《全國生態示范區驗收標準》 和《鄭州市生態文明村考核指標解釋》相應內容。
4規劃編制中的公眾參與
公眾參與是公眾個人或組織依法通過一定的方式和程序,直接或間接地對公共政策的制定、執行及效果表達個人或集體的利益、意愿和主張,從而影響政策制定、執行與完善的行為[3]?;谵r村環境問題成因復雜、污染類型和特征多樣,公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較弱,以及農村綜合性的環境規劃研究缺乏[4],對鄭州市農村環境污染防治規劃開展較大范圍的公眾參與嘗試具有現實意義。
5結論
鄭州市農村環境污染防治規劃開展了農村區域較大范圍、模式多樣的公眾參與活動嘗試,并將公眾參與結果及時反哺于規劃編制、修改及完善過程,構建了綜合性、區域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規劃指標體系,應用了針對性的規劃方法,制定了因地制宜、易于實施的重點工程任務,是對農村生態和環境綜合性規劃編制的有益實踐。同時,由于農村生態和環境統計數據有限、管理職能交叉或管理空白等客觀因素影響,下一步在完善規劃定量預測、綜合分析生態和環境系統內外部影響、規劃實施保障等方面有待加強。
參考文獻:
[1]朱躍龍。京郊平原區生態農村發展模式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2] 張雪花.在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中體現資源價值與環境的成本探討[C].中國環境保護優秀論文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