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3 11:35: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學德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
Abstract:Basedontherelevantliteratureofteachingefficiencyofforeignteachers,thispapersumsupandcombsthebasicconnotations,mainfeatures,generalcontents,maintheories,hinderingfactorsandimprovingstrategiesoftheteachingefficiencyofteachers.Italsopointsoutthemaincontributionsandcontradictionsofthepreviousstudies,andputsforwardtheemphasisofthisstudyinthefuture.
Keywords:teacher;teachingaction;teachingefficiency
一、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界定
直接定義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概念幾乎沒有,但相關概念相當多。如Raspberry(1993)的“有效教師”(effectiveteacher);DonaldRCruickshank等(1999)的“有效教學”(effectiveteaching);HarveyDaniels等的“最佳課堂教學”;KathrynCastle(2006)的“自治的教師”(Autonomyteacher);RobertJ.Marzano等的“有效課堂”(Classroominstructionthatworks)。所有這些說法,幾乎都沒有對自身的概念給予清晰的界定,似乎只是使人意識到“優秀的”、“不錯的”、“時髦的”、“主流的”這類含義。實際上,國外對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定義,大多是對其特征進行描述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
一是教學行為有效性的理念特征。KathrynCastle(2006)認為,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取決于教師是否把教學作為教育學的取向;是否把教學作為科學研究的取向;是否把教學作為教師自治行動的取向;是否把教師作為教學研究者的取向等理念[1](P1094)。
二是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個體素質特征。W.C.Bably認為,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取決于教師的10項個性品質:同情心(sympathy);儀表(personalappearance);談吐(address);誠懇(sincerity);樂觀(optimism);熱心(enthusiasm);好學(scholarship);活力(physicalvitality);公正(fairness);嚴謹(reserveanddignity)[2]。DonaldRCruickshank,DeborahL.Bainer,KimK.Metcalf(1999)則認為,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個人性格特征包括熱情、熱心、幽默、可信任、對成功抱有很高的期望、激勵、支持、有條理、靈活、適應性強、博學等方面[3](P299)。
三是教學行為有效性的教學過程特征。StanleyJ.Zehnand,JeffreyA.Kottler(1993)從3個方面論述了教學行為有效性的教學過程特征:(1)一名人際關系的專家(arelationshipspecialist)。具有真實的、無偏見的、同情的和樂于接受學生的態度;注意用眼神接觸,用人體語言表達的非語言行為;支持性的、顯示同情的、用心理解的、關注學生的策略。(2)營造真誠關心的氣氛。有效的班級交往規劃;促進全體學生有效交往;規范有效交往的實踐。(3)一名幫助者(ahelper):理解學生,信任學生,同情學生[4]。
以上這些都是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所應該具備的行為特征,但并非就是教師行為有效性本身。
二、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內容
關于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內容的描述,筆者根據收集的資料,主要從教師教學行為的專業表現、教學過程結構和教學技能技巧等方面進行綜述。
一是教師教學行為的教學專業表現。波士頓學校委員會(BostonSchoolCommittee)(2006)提出了教師教學行為的8個維度:(1)公平和高期望;(2)職業主義(Professionalism):主要指模式化的職業行為,包括工作職能、區域政策的理解、工作程序以及在多樣性的社區里的工作目標;(3)安全、尊重、文化敏感性和負責任的學習共同體;(4)學校、家庭與社區的伙伴關系;(5)指導學生學習的計劃和策略;(6)實質性知識:具有廣泛前沿性知識,關鍵概念、事實、相關的研究、質疑的方法,具體到各自學科的交流風格等;(7)發展性過程的監控與評估;(8)反思、合作和個體成長[5]。
二是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教學過程結構。CharlotteDanielson(1996)認為,教學的重要目標是要創造出學習者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使學生能夠從事重要內容的學習,并使所有師生感覺到尊嚴和榮耀。一般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教學過程結構體系有4個板塊,每一板塊標志著教學的不同側面。(1)教學計劃和備課。包括選擇教學目標;展現教學內容、資源知識、教學法的知識;展現內在教學設計、學習評價等內容;(2)課堂環境。包括創建尊重與和睦的課堂環境,形成學習的文化氛圍,課堂程序管理、學生行為管理、具體環境布置等內容;(3)課堂教學。包括清晰而準確的交流、提問和討論技術,使學生認真學習,給予學生反饋、靈活性和反應性;(4)專業職責。包括教學反思、保持精確記錄、家庭交流、對學校和學區的貢獻、專業成長和發展、專業主義展示等方面[6]。
三是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教學技能技巧。Cruicshank(1990)從教學技巧的角度涉及到了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內容。包括“創設環境;教學模式的多樣性;指導時間最優化;提問題;提供清晰的指導;注意學生的進步;提供反饋和強化”等7個方面[3](P318)。HarveyDaniels,MarilynBizar(1998)提出了最佳課堂教學的6種教學行為技能:整合性單元;小組活動;呈現式學習;課堂工作室;真實體驗;反思性評估等等。它有助于創建最佳課堂教學[7](P7)。
三、區分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與無效性的標準
教師怎樣的教學行為才具有效性或無效性?HarveyDaniels,MarilynBizar(1998)關于課堂教學應該增加和減少的因素的研究,對于提高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或減少無效性,具有一定的研究參考價值。
課堂教學應該盡量增加的因素:(1)體驗性、引導性、操作性的學習;(2)課堂上活躍的學習氣氛;(3)強調學生更高級的思維,學習某領域中的關鍵概念和原理;(4)選擇為數不多的幾個主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使學生掌握研究該領域的方法;(5)讓學生花時間去閱讀那些具有完整性、原創性和真實性的書籍;(6)培養學生對待工作的責任感,幫助他們完成設定目標、記錄、管理和評估的任務;(7)為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讓他們自主決定書籍、寫作主題、學習伙伴和研究項目;(8)在學校建立并運用民主原則;(9)關注學生個體不同的認知風格和情感風格;(10)組織合作性活動,將教室建設成為一個相互依賴的社團;(11)將學生進行異質分組,通過個性化的活動不把學生分別孤立起來;(12)在常規課堂上給學生以特殊的幫助;(13)教師要扮演多樣性、合作性角色;(14)依靠教師對學生發展所進行的描述性評價[7](P3)。
課堂教學應該盡量減少的因素:(1)面向全班進行的教學指導,如演講;(2)學生被動活動,包括靜坐、聆聽、接受和吸收信息;(3)對教室里的安靜狀態給予表揚和獎勵;(4)要求學生將課間時間用來完成工作表、練習冊、或者仍然坐著,做其它功課;(5)對覆蓋每個領域中的大量材料作蜻蜓點水的介紹;(6)死記硬背事實和細節;(7)強調學生分數和學生之間的競爭;(8)將學生進行能力分組;(9)采用某些特殊方案對學生進行篩選;(10)采用并依賴標準化測驗[7](P4)。
雖然這一研究不是直接論述教學行為的有效性與無效性的,但對于我們區分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和無效性有一定參考價值。
四、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基礎理論
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是如何發生的?或者說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影響因素及內部機理是什么?除了上面所述的教師個體素質、課程結構與教學技巧等影響因素以外,還有以下方面的理論成果:
一是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形成過程的本質。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形成過程的實質是教師學習教學的過程。FredKorthagen,JohnLoughran,TomRussell(2006)通過對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教師教育的研究,指出了提高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7個基本原理:(1)學習教學是一個充滿沖突和競爭的過程;(2)學習教學要求認為知識是有待于創造的學科而不是一個已經創造的科目;(3)學習教學要求從關注課程轉向關注學習者;(4)學習教學是在師生共同探討中進行并得以促進和加強的;(5)學習教學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與同伴合作;(6)學習教學要求中小學,大學和實習生之間的有意義的聯系;(7)學習教學要求教師教育家在自己提倡的教學項目中實踐自己的教學方法,并且在示范作用中得到強化[8]。這7個原理可以說是對教師行為有效性形成過程本質的恰當描述。
二是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形成的思想變量。不同的思想對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具有不同的影響。佐藤正夫(1987)從教學史論的角度,認為必須揚棄與統一赫爾巴特與杜威的教學過程思想,提出了“學習課題系列學習”的思想,主要包括5個方面的內容:(1)提出問題與課題,使學生直面矛盾與障礙,引起學習動機;(2)使學生分析問題與課題的目標與條件,抓住真正意義上的問題;(3)使學生探討適當的解決原理、方法與手段,計劃解決活動;(4)實施解決活動的計劃,實現問題與課題目標;(5)檢驗、評價、總結學習結果,使學生進一步練習與應用[9]。雖然這一思想對赫爾巴特與杜威的教學過程的思想有所超越,但仍然帶有傳統教育中的程式化習慣和明顯的杜威教學過程思想的痕跡。
當前比較流行、且大家比較接受的當屬建構主義。JacquelineGrennonBrooks,MartinG.Brooks(1999)提出了建構主義的指導原則,包括:(1)提出與學生相關的問題;(2)圍繞基本概念組織學習活動,探究問題的本質;(3)尋求并重視學生的觀點;(4)課程設置要適于學生提出假設;(5)在教學背景下評價學生的學習[10](P43-103)。在建構主義看來,教學過程的核心就是創設一種環境。
三是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形成的環境變量。許多人認為,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受教學環境的制約。KennethM.Tyler,A.WadeBoykin,TiaR.Walton(2006)通過歐洲與非洲文化差異在課堂學生學業成績的表現的研究,得到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與文化環境具有高相關性的結論,并強調“個人主義與競爭能力”的歐洲文化與強調“合作與活力”的非洲文化相比,前者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業成績比后者的更具有突出表現[11]。因此,隨著教育的國際化與開放化程度越來越高,離開文化考量談老師教學行為有效性是沒有意義的。CliveHarber,JeffSerf(2006)則從民主政治的角度探討了教師教學有效性的問題。他們以英國與南非兩個國家為對比,主要通過兩國文學、其它證據和(大學生)實習教師的面試等手段,得出教師教學有效性與民主政治有密切關系的結論[12],并且指出現代教育結構、教育實踐與教育的民主要求存在矛盾。CareyE.Andrzejewski,HeatherA.Davis(2006)探討了課堂中的人類學接觸(Humancontact)問題,發現教師將與學生的接觸作為他們教學的自然過程。這種接觸沿著兩個軸心進行:第一個軸心表示參與者的教師是如何認識背景及背景是如何促進或限制人們的聯系的。第二個軸心表示有關人類接觸的談話顯示在教學中是如何促進教師的自我發展的[13]。這個研究對于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研究具有理論價值。
五、提升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之策略
關于提升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大致有如下幾方面成果:
一是認知改變策略。MiekeLunenberg,FredKorthagen,AnjaSwennen(2006)研究了通過教師教育者,改變未來教師的理念與行為的理論模型,提出了與傳統教師教育方法不同的5個維度:(1)變通的、靈活的和非固定背景下的專業報告,而不是復述詳細精確的事實及固定背景中技術的精確運用;(2)學習中的調節作用而不是向學生傳遞信息;(3)學生是認知網絡活動中的積極建構者而不是信息的接受者;(4)關注明確的問題及其多樣性解決方法,而不是著眼于運算程序的應用和單一的正確答案;(5)關注社會環境的重要性,在此環境中,失敗是學習的一部分,贊賞自我調節的學習,其他的學生也是學習的來源[14]??梢?,這些觀點與傳統觀點相比,無疑具有革命性意義。
二是學習合作策略。GeorgeaM.Langer,ArmyB.Colton,LorettaS.Goff(2003)提出了學生學習合作分析,即CASL(CollaborativeAnalysisofStudentLearning)。CASL是一種促進教師發展的教師教育體系。它圍繞學生學業標準目標,幫助教師形成一種合作探究文化,加深理解教與學之間的內在聯系。該體系由4個要素組成:(1)反思探究的框架;(2)合作探究的文化;(3)CASL的探究階段;(4)促進、領導和支持CASL,如制度安排、行政支持等[15]??梢?,合作成為教學過程或者教學過程就是合作的具體教學形式,這不僅是提高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也是師生教學相長的實現途徑。
三是反思、建構性策略。JenniferHarrison,SueDymoke,TonyPell(2006)提出教師教學行為發展系統包括教師的經驗、反思、學習結果和進一步的實證研究[16]。因此,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強有力的學校環境的支持,學校政策要對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提高注入具有挑戰性與冒險性的要素。JacquelineGrennonBrooks,MartinG.Brooks(1999)提出的建構主義策略是:(1)鼓勵和接納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2)運用原始的、主要的以及可操作的、互相作用的材料;(3)運用諸如分類、分析、預測和創見之類的認知術語;(4)根據學生的反應實施課程與教學策略;(5)先了解學生對即將交流概念的看法;(6)鼓勵學生參與到與教師和同伴的對話中;(7)激發學生研究的手段是提出富有創見、開放的問題;(8)注意學生最初的詳細闡述;(9)使學生參與到與其最初假設相矛盾的活動中,繼而鼓勵他們討論;(10)提出問題之后為學生留出等待時間;(11)為學生提供建構聯系及隱喻的時間;(12)頻繁使用學習循環模式,培養學生好奇心[10](P125-145)??傊處熃洺7此甲陨硇袨?,考量不同教學行為、假設、信念和觀點,沉穩深邃地考察教學環境、隨機應變地把握教學局勢并采取相應策略是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必須堅守的重要思想。
四是課堂實踐策略。JosephCiaccio(2004)提出了“完全積極策略”。意謂使教師明顯地看到教學的積極方面,避免或消除消極方面。具體內容包括滿足彼此的需求;改變起反作用的情緒;結束行為問題;幫助后進生;運用積極學習策略等5個方面[17]。KathrynCastle(2006)研究了新手教師如何作為一個教學研究者,在教學實踐中實現教學自動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包括7個自治的主題:(1)對錯誤問題的察覺;(2)質疑;(3)從他人那里尋求答案;(4)冒險;(5)反思到自信;(6)增強對學生理解的理解;(7)采取行動[1](P1094-1103)。RobertJ.Marzano,DebraJ.pickering,JaneE.Polloch(2000)提出了9種有效課堂教學指導策略:(1)鑒別相似性和相異性;(2)總結和筆記;(3)提倡努力和給予認可;(4)家庭作業和練習;(5)非語言表征;(6)合作學習;(7)建立目標和提供反饋;(8)產生假設和檢驗假設;(9)問題、線索和先行組織者[18]。StephenD.Brookfield,StephenPreskill歸納了實現民主課堂的主要技巧,包括熱情傾聽、積極參與、高度注意、謙遜、相互性、共同商議、正確評價、信心、及自治(autonomy)等方面[19]。由此可以看出,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標準相比,最近的研究強調課堂教學更具有反思、建構與批判的韻味。
五是教師教學檔案袋策略。CatherineDeRijdt,EvaTiquet,FilipDochy,MauriceDevolder(2006)研究了高等教育背景下教學檔案對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影響,還檢測了教師對于教學檔案的態度。研究表明,教學檔案是一種能夠帶來重要積極影響的工具。它能夠激發教師去反思他們的教學行為,尋求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有效地完成教學內容,改善課程材料[20]。
綜上所述,國外相關研究成果,對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研究具有參考價值:(1)關于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特征、內容體系及實現策略的研究成果,對本課題的進一步研究具有指導意義。(2)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必須以一定的專業實踐體系及其標準為基礎,否則教師專業化就無法與醫生、會計、律師、建筑師等職業的專業化相提并論。(3)教學行為有效性不只是依賴于教學理性思維的規則的按部就班的操作性程序,它具有復雜性。這種復雜性表現不只限于教師與醫生、會計、律師、建筑師等職業有相似之處,更在于它與其它許多職業如政治家、人類學家、公共關系者、演藝者等也有相似之處。所以,雖然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必須要求教學行為遵循一些公共教學準則,以使自身行為具有本行業的特殊標準,但是,標準與準則在多樣性文化、政治與生活環境中很難發揮作用,應變思維才是教師教學行為更為需要的。KennethM.Tyler等(2006)課堂的文化差異研究,CliveHarber等(2006)的課堂民主政治研究,CareyE.Andrzejewski等(2006)的課堂人類學研究等都說明了這一問題。
以上研究也存在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教師專業化要求教師行為具有自身專業的不可替代性質,教師教學有效性取決于我們必須堅持教師教學的現代性理性設計,需要有一定規則性知識與程序結構,以此完成教師行為的專業化要求。也就是說,教師教學行為需要一定的模式化與自動化;另一方面教學活動的復雜性需要我們采用更多的反思性與建構性思維與策略,以應對變動不拘的教學環境的要求。由此,教師教學行為已經超越課堂時空范圍而導致教師專業化特征的淡化。以上兩方面構成了教師行為有效性研究的矛盾性。
本課題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一是關于哲學思想與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的關系及相關策略研究,以此應對未來變動不拘的教學與外部環境。因為隨著教學環境的國際化與文化多元化,任何一種模式化的教學行為研究成果對實踐的指導都顯得蹩腳。對教師個體來說,一種在自身教學哲學指導下的應變性教學顯得非常必要。二是關于擬像背景下教師特別是大學教師行為及其有效性的研究,以此保持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研究的時代性與未來指導性。因為以往的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是在課堂教學背景下進行研究的,而課堂教學是在工業時代背景下的教學組織形式,隨著人類進入擬像時代,教師教學范式及其行為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如果我們的研究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也許我們的研究成果會成為擬像時代下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提高的桎梏。因此,從以上兩個方面可以解決前述矛盾性。
[參考文獻]
[1]KathrynCastle,Autonomythroughpedagogicalresearch[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22).
[2]王連生.教育概念[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8.276.
[3]DonaldRCruickshank,DeborahL.Bainer,KimK.Metcalf.教學行為指導[M].時綺,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
[4]StanleyJ.ZehmandJeffreyA.Koggler,OnBeingaTeacher,CorwinPress,INC,1993.
[5]Adoptedbythebostonschoolcommittee.February1,2006.
[6]CharlotteDanielson.教學框架——一個新教學體系的作用[M].張新立,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48-52.
[7]HarveyDaniels,MarilynBizar.最佳課堂教學案例——六種模式的總結與應用[M].余艷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7.
[8]FredKorthagena,JohnLoughranb,TomRussellc.Developingfundamentalprinciplesforteachereducationprogramsandpractices[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22):1020-1041.
[9]佐藤正夫.教學論原理[M].鐘啟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18.
[10]JacquelineGrennonBrooks,MartinG.Brooks.建構主義課堂教學同案例[M].范瑋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11]KennethM.Tylera,A.WadeBoykinb,TiaR.Waltonb.Culturalconsiderationsinteachers’perceptionsofstudentclassroombehaviorandachievement.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22):998-1005.
[12]CliveHarbera,JeffSerfb.TeachereducationforademocraticsocietyinEnglandandSouthAfrica[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22):986-997.
[13]CareyE.Andrzejewski,HeatherA.Davis.Humancontactintheclassroom:Exploringhowteacherstalkaboutandnegotiatetouchingstudents[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1-12.
[14]MiekeLunenberg,FredKorthagen,AnjaSwennen.Theteachereducatorasarolemodel[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7,(23):586-601.
[15]GeorgeaM.Langer,ArmyB.Colton,LorettaS.Goff.學生學習合作分析[M].方彤,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13-14.
[16]JenniferHarrison,SueDymoke,TonyPell.Mentoringbeginningteachersinsecondaryschools:Ananalysisofpractice[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22):1055-1067.
[17]JosephCiaccio.完全積極的教學——激勵師生的五種策略[M].鄭莉,閆慧敏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4.
[18]RobertJ.Marzano,DebraJ.pickering,JaneE.Polloch.有效課堂——提高學生成績的實用策略[M].張新立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8.
當前中職語文教學德育功效的發揮總體情況不容樂觀,雖然國家目前在職高語文教學這一領域實施了新課改理念,要求中職語文教師必須在教學中以實踐為導向發揮應有的德育功效,但很多教師對此置若罔聞,教學時仍然我行我素,致使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功效形同虛設。不少語文教師課堂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完全不注重學生的感受,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學生成為欣賞其表演的觀眾。還有的教師由于受普高應試觀念的影響,教學時完全以教學大綱為中心,凡是大綱要求的就大講特講,而大綱不做要求的德育教育則一筆帶過,形成了嚴重的教條主義風格,嚴重鉗制了學生語文能力以及德育素質的提升。在學生素質方面,眾所周知職高生之所以選擇職校就讀,大部分都是因為成績過差入讀普高無門的無奈之舉。因此,職高生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都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加之不少學生的厭學情緒較為嚴重,根本沒有閱讀的習慣,上課時不是睡覺,就是講小話,令教師難以開展正常的語文教學活動。此外,由于大部分職高生在初中時,因為成績不夠理想受到一些教師的歧視或同學的冷眼,對教師存有較強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學時一定要進行德育教育。但事實上很多語文教師不但沒有進行德育教育,相反還由于職高生在教學上的不配合對其加以嘲諷和嚴厲的批評,從而令不少學生的逆反心理得到強化,對教師的教學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2、中職語文教學德育功能實施的實踐性策略
2.1職高語文教學應從德育角度與專業課程緊密結合。
職高語文教學須從德育角度和學生的專業融為一體,體現較強的職教德育特色。而當前不少職高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還是照搬普高模式,完全忽視了專業因素,忽視了職教德育功能,致使不少學生形成“語文與專業毫無關系”、“語文與德育毫無關系”的錯誤思想,最終導致學生對語文的厭棄。對此,語文教師必須轉變傳統觀念,把握職高語文課程職教德育的特點,從實踐角度在教學中融入專業因素,方能引發學生對語文的重視,從而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譬如在《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教學中,分析藺相如這一人物形象時,我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融入了不同的職教德育因素。在旅游班分析藺相如時,我針對藺相如出眾的口才和崇高的品質引導學生,大家作為新世紀的導游一定要向藺相如學習,學習他的能言善辯,學習他的忠肝義膽,學習他的愛國愛民,而藺相如的這一特長和優秀品質也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博覽群書,自我修養而形成的。因此,大家如想成為一名有道德、有水準的導游,就必須學好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在電子班分析藺相如形象時,我同樣針對藺相如的能言善辯和忠肝義膽引導學生,其實電子專業的人才也需要出眾的表達能力和較好的人品,因為現在找工作都要應聘,應聘時如果口才不好,人品不好,說話毫無顧忌,那么你的優勢廠家很難了解,你將因為口才問題和人品問題浪費一次絕好的就業機會。而學習語文不但能豐富你的知識,更能令你的道德素養不斷提升,在就業場上別出一格。在具體的教學中,從道德角度結合專業闡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能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到語文和職業道德的緊密聯系,進而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2.2職高語文教學要與職高生的人品教育一脈相承。
當前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根本沒有考慮職高生的人品教育,完全照搬普高模式,甚至按照普高的教學大綱進行教學,令學生難以適應。對此,職高語文教學的模式一定要進行改革,教師備課時須考慮對職高生進行人品教育,不能照搬普高模式,具體操作須注意以下三個問題:首先要考慮到職高生的人品現狀,很多中職生自私自利,心胸狹隘,不懂禮貌,不愛勞動,喜歡講臟話等,語文教師應充分了解中職生人品上的這些劣勢,然后有針對性的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其次在職高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因素時要注重趣味性,因為職高生不但道德素質差,而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職高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因素時,語言力求生動幽默,形式多種多樣,善于創設溫馨和諧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讓他們在其樂融融的教學情境中學習語文知識、提高道德水準。最后,在職高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因素時須聯系現實生活。目前不少職高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還是注重語文理論知識的傳授,沒有將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導致不少學生無法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良好的品質,這對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職高生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廣大職高語文教師在傳授學生語文理論知識的同時,更應有針對性地把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能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思考現實中的道德問題,用形成的語文審美能力去審視自身的道德品質,并設計一些實際生活中的具體道德情境讓學生用語文知識去解決,這樣就能在豐富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提升其道德水準。
3、結語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道德準則,只有它們被學生去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闭Z文學科具有現實的社會性,高中語文更是與社會生活、與學生的成長實際融為一體。因而,在教學形式上,高中語文教學必須要由封閉走向開放,由課內走向課外,將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結合在一起,采取中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以活動為載體,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德育過程之中,成為德育的主體因素,從而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創設語文活動課,讓學生的思想在活動中得到體現,得到升華。在學習的《雷雨》時,筆者讓全班學生進行討論: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愛情究竟是真誠的還是虛假的。同學們暢所欲言,紛紛表達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從而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認清了周樸園對魯侍萍愛情的實質,也為自己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奠定了初步基礎。由學生飾演的課本劇《哈姆萊特》,動作滑稽,語言冷峻犀利,對劇中人物心理的挖掘很到位,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劇中人物的情感。在學習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時,筆者組織了一次學生演講,演講的題目也是《我有一個夢想》。同學們積極參加,從不同的角度談了自己的夢想。筆者便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要胸懷廣闊,志向高潔,要從平凡的小事做起,在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工作中實現自己遠大的夢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學內容、教學手段靈活生動,符合學生心理發展,學生在主動的參與中能將外在的道德觀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學習散文的寫作時,筆者將學生帶到山林里,帶到嘉陵江邊,讓學生走進自然親近自然感受自然,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喜愛,深刻領會自然景物的美妙,陶冶情操,從而寫出了真情實感的好文章。在學習對聯的創作時,筆者要求學生為南部縣城創建國家級衛生城市這一創建活動擬創一幅對聯。同學們熱情很高,紛紛進行思索,既學習運用了知識,又關注了社會生活,提高了環保意識。在學習語言知識的運用時,筆者讓學生學習寫主持人主持節目的串詞,并創設條件,讓學生主持一臺“五四”晚會。在靈活的教學中,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既提高了能力,又增強了團結意識、合作意識,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情操。學生主動地使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并積極參與其中,在學習和社會生活中成為德育的主體因素。高中語文教學從來都不是封閉的,在信息時代,學生更應借助電視、報紙、網絡等先進媒體,在了解和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加強自身修養,增強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從而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靶侣劼摬ァ惫澞磕茏寣W生感知社會主旋律的脈搏,“感動中國”能激發學生以先進人物為榜樣,不斷超越自己不斷發展自己?!度嗣袢請蟆纺茏寣W生學會理性地看待、分析各種社會現象,《中國青年報》的“冰點”欄目則成為學生深度了解社會的窗口。借助網絡,學生可以“秀才不出門而知天下事”,而學生主動地在“強國論壇”留言討論,則更是彰顯了當代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二.言傳身教,充分張揚教師在德育因素中的自身人格魅力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的德育作用是巨大的。這體現在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學習的指導者,而且是學生靈魂的塑造者。因而,教師也是重要的德育因素。教師的一言一行,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會產生持久而深遠的影響。語文教師要有愛心。愛便是教育。熱愛教育工作,熱愛學生,是做好全部德育工作的基礎。在語文教學工作中,筆者與學生平等相處,注重與學生思想的溝通,注意理解學生的要求,尊重學生人格,培養學生學會生活學會交往,并注重對學生情感進行關懷和指導。同時,盡可能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德育的主體地位,“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激發學生興趣,樹立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精神。在日常教學中,筆者有意識地針對學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分門別類地進行指導,如:高中生心理障礙與調適,女生安全問題,怎樣看待自身與家庭,如何與他人和諧相處,怎樣提高學習效率等,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困惑及時得到解決,在老師愛心指引下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語文教師要為學生做出表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把言傳和身教結合起來,為學生做出表率,成為學生仿效的對象。教師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不僅使老師對學生產生巨大的感召力,而且良好的教師人格形象本身就給學生成長提供“最直接、最有益的營養”。在語文教學中,筆者深入鉆研教材,注重提高自身素質,注重教學藝術的提高,用自己過硬的本領打動和征服學生。筆者注重提升自己的工作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也堅決不做。筆者注重自己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關心學生但也嚴格要求學生,對待學生公平公正,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對待工作和生活,保持身體和心理健康,以良好的師表形象和職業道德出現在學生面前,引領他們健康成長。語文教師是德育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在語文教學中,德育內容的選擇,德育方法的采用,德育機智的展現,德育效果的形成,都是教師主動參與德育過程的結果。在語文教學中,筆者主動參與到德育過程中,既教書,又育人。筆者以教會學生做人和提高綜合素質為導向,借助于巧妙的教學手段,激發培養學生真摯的情感,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強對學生的品德董陶,把德育滲透到各種形式的語文活動中,利用課堂或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如詩歌朗誦比賽,成語故事比賽,收集剪報,做手抄報,開討論會,進行演講比賽等。
三.總結
關于德育課堂的構建,教師往往會從自我的主觀引領、學生主體的親歷體驗等方式展開。生活即教育,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德育課堂的構建過程如若缺少了鮮活的內容資源,那么教學行為就會變成“鏡花水月”。由此,體育課堂所獨有的教育資源在德育構建中的重要地位已凸顯無余。那么,在基于新課程理念的小學體育教學中,哪些元素可以納入德育資源開發的理念視界?體育教師又應如何啟動資源創生的實踐行為?本文試圖點明五大理念視界、剖析五條實踐策略,來詮釋筆者對“體育教學中德育空間的構建”為核心的小學體育課程德育資源開發創生的探索性思考。
2小學體育課程德育資源的構建策略
2.1深挖教材資源,情境教學
播撒德育種子新課程理念日趨理性,體育教師普遍樹立了“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并由此掀起了“翻轉課堂、深挖教材”的新。那么,面對始終滯后于時展的教材現狀,怎樣拓展教材資源,進而提升體育教學的德育空間呢?苦口婆心的說教往往徒勞無功,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本真。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鍛煉,在不同的角色中感悟。更能激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對生命的敬畏。案例:在教障礙跑時,學生反復練習那幾個單調、枯燥的動作,毫無興趣,學生只是在機械地重復。而把障礙跑結合消防演習,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上課伊始,老師說:“同學們,你們看過消防隊員訓練嗎?”學生說:“老師,是救火隊員嗎?”老師說:“是的,那你們覺得消防隊員勇敢嗎?”學生說:“是的,他們很勇敢,不怕困難.不怕艱辛。”老師再問:“那么,你們想和他們一樣。做勇敢的消防隊員嗎?”學生們大聲說:“想?!睂W生的興趣被激發了。教師在講解障礙跑的動作要領時,學生都聚精會神,特別專注。之后,教師把跑、跳、跨、鉆等動作設計成取水、翻窗、撲火、救人等活動,讓學生在較為模擬的情境中完成障礙跑訓練,他們顯得特別興奮,動作完成的效果特別好。情境教學,讓學生情緒高漲,他們被情節吸引了,被生活化的訓練融化了,每一個學生都躍躍欲試。他們在練習中不僅想方設法地做到最好,還互相提醒,糾正動作。在教學中,筆者不僅感受到了學生的活潑開朗,還看到了他們張揚的個性和靈動的思維。學生在情境中學習障礙跑,在學習中體會消防員的苦與樂。知道了工作是辛苦的。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要感謝父母給予的愛和優越的生活條件。凈化了思想,讓品德在體育活動中埋下了呼之欲出的種子。
2.2變換呈現方式,以賽促學
打造團隊榮譽從以賽促學,強化團隊榮譽的理念去引領體育教學,會讓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得到提升,激發學練的興趣。因為在合作中,他們不能只顧自己,必須兼顧其他同學。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所以,在小組合作的體育鍛煉中,學生的團隊意識會得到增強。案例:800米跑,學生往往叫苦連天,應付了事。即使最后被迫跑完,也只會覺得累,毫無成就感。針對這樣的狀況,在一次課上,筆者讓學生自由組合成8人一組的合作小組,并給自己的小組取一個隊名,如:“超人隊”“公牛隊”“美少女隊”等,讓他們為團隊榮譽而跑,學生爭先恐后地組隊參加。改變了組織方式,學生的興趣提高了,他們不再拖拉,不再躲避。跑步時,隊員間互相關心,當體力較差的同學需要幫助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樹立了團隊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念。團隊合作和組間競爭。沖淡了他們對800米跑的恐懼和厭煩。這樣的教學氛圍,對于德育地滲透無疑是最佳的,學生在學好長跑的同時也體會到了同學互助的關愛之情。體育鍛煉不但是讓學生在運動中感悟、充實和提升自己的過程,而且是學生張揚個性,生成異樣精彩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能為了教而教,而要給學生自己感悟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交流與創造。在毫無壓力的交流中,學會運動技巧,生成一個個新的、更加璀璨的精彩。
2.3提高心理素質,實戰對抗
鍛造精神品質體育鍛煉會培養、提高一個人的精神品質,比如長跑會鍛煉一個人的耐力,首先人的思想(大腦)支配身體接收到大腦的信號才能繼續堅持跑下去。這樣在長期大腦的堅持信號作用下鍛煉,體育成績會越來越好,堅持不懈的品質會在長期的鍛煉中不知不覺地培養、增強起來。因此,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提供空間,創設平臺,引導學生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中自覺啟動主體思維,對體育知識的本質意義作出個性化的有效回應。面對壓力,能夠沉著冷靜!讓學生在運動中不僅擁有強健的體魄,還擁有水晶一般堅韌純凈的心靈。再如體育課中的游戲,其形式多以活動性游戲和比賽性游戲為主,這兩類游戲的活動量大,有一定的難度、密度和強度。尤其是比賽性游戲,由于增加了競爭或對抗的成分,使游戲的趣味性和結果的不確切性更為明顯。游戲者向往勝利,熱情高漲,樂于承擔角色和克服困難,使集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大大提高,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更和諧、密切;比賽性游戲還講究群策群力、斗智斗勇,比賽中你追我趕、奮力拼搏,使個人能力與集體的智慧力量得到充分體現。故游戲能培養學生勇敢頑強、遵守紀律、不怕困難、不斷進取的良好意志品質。
2.4接納文化資源,社會文化濃郁體育德育
多少年來,體育運動一直都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代名詞。這種現象的逐步形成,源于體育教學一味注重技術訓練,漠視“體育”所依托的鮮活的歷史背景以及豐厚的文化背景。體育教學具有形態化的特征,學生以個體或群體的形式參與各種身體活動。在活動中通過互相接觸、切磋、合作、對抗等等,個體與個體之間,人際關系地交流更直接、更廣泛,形成了一個特定的課堂社會,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學生進入啟蒙社會的心理需要。作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這種模擬社會環境,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正確地交友,正確地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增強其社會的適應能力,從而培養文明的行為規范和高尚的道德修養。人與人之間要注意團結友愛、關心與支持、鼓勵與幫助、尊重與信任、理解與體諒。個人作為集體中的一員,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榮譽感,能熱愛祖國、關心集體、和大家協同配合,增強凝聚力。在對學校、班級、老師、同學充分體現愛心的同時,也自然會得到社會給予的信任等相應的回報。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體育教學,應努力挖掘關聯體育知識的厚重文化資源,實現體育教學“科學健身”與“人文熏陶”的視界融合。
2.5捕捉現場資源,課堂意外造就德育契機
體育教學中,學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緒、態度等特征暴露特別快。比如跳高,面對一個新的高度,面對一個新的難度動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顯露。但是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卻面面大觀。成功者的喜悅與得意溢于言表;失敗者的氣餒與沮喪、急躁與沖動、膽怯與自卑等表現各不相同。作為教育者,應迅速抓住學生思想行為充分暴露的有利時機,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成功與失敗、順利與挫折、長處與短處,激勵他們勇于戰勝困難,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礙,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學生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促使學生經過失敗、成功、再失敗、再成功的不斷體驗,增強耐挫能力,保持穩定的情緒、樂觀的心境,這樣,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課堂教學的互動本質,決定了課堂現場定然是即時資源頻繁生成的重要平臺。無論是師生對話,還是獨立學習,或是生生合作,意外因素干擾的可能性和主體個性思維的獨特性都決定了現場資源旁逸斜出。對此,體育教師應憑借自身的教學智慧,從容應對即時資源,巧妙調整教學進程,以誘發認知主體的深層思維,促進德育本質的核心凸顯?!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
關鍵詞:小學教育
在小學教育中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德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當下教學中沒有有效的評價手段和機制能夠將德育呈現出來,所以要在日常教學中逐漸向學生滲透德育,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德育素質。通過多年從事小學數學教育的經驗,德育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向學生滲透德育,做到相得益彰。下面筆者就來談一下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數學老師是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德育的關鍵
古人曾經說過:“親其師,信其道”,但是我認為首先要使學生做到“信其師”,然后才能做到“信其道”,學生只有信任老師,才能順利地接受老師的傳道授業,那么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在學生面前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給學生起到表率作用。老師要同時具備高超的教學水平和良好的師德,在老師精神風貌的感染下學生就會下意識地去約束自己的行為,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老師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要進行精心的課程安排,靈活運用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索,逐步培養學生的正確思維模式,使其終身受益。
二、為德育的滲透創設恰當的情景
老師要善于利用教具、物品等營造恰當的情景,幫助學生認識數字、區分圖形等,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認識教學內容,從創作的角度看,教育是富有藝術特性的,這主要體現在教學的過程之中。老師要為學生開展積極探索和大膽嘗試,營造合適的情景,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讓學生以高昂的精力投入到數學知識的探索中去,讓數學教學中的德育因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新課改要求老師在數學教學中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技巧逐漸滲透德育,老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逐漸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例如,老師在教學生記憶乘法口訣時可以先向學生介紹乘法口訣的來源,使學生清楚地知道歷史上的數學家是如何一步一步地發明了九九乘法口訣,使學生懂得科學是需要人們去逐漸探索發現的,目前還有許多未知的科學需要人們去發現,以此來激勵學生樹立探索科學的信念。每一項科學發現的背后都蘊藏著催人奮進的故事,利用這些故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與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新課改提出小學數學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避免學生只會機械地去記憶老師課上所講的內容,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進行合作探究,既可以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形成集體主義觀念,富有合作精神,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思想和創新的靈感。例如,學生在初次接觸“數”的問題時,老師不必急于組織學生進行數數的練習,可以先向學生展示集體力量的強大,老師可以準備一把筷子,讓班上力氣大的學生折斷一根、兩根、三
根……但一把筷子他無論如何也折不斷,然后讓這個學生說說他的感受,然后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集體力量的強大和合作的重要性,使學生樹立起團隊意識。通過這個示范體驗,學生的內心都會有所觸動,有利于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生活。
四、充分挖掘和利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只要肯挖掘,小學數學中的德育素材無處不在。數學的教學內容主要是數量關系、空間幾何關系、直觀和抽象的關系,等等,在向學生介紹數學教材中的概念、公式或定理時,可以融入一些數學小故事或生活小常識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數學知識的欲望,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精神,使學生養成對知識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索更深層次的數學知識。例如,在教給學生求圓的周長和面積時,首先要向學生介紹圓周率π,通過向學生介紹我國偉大數學家祖沖之在圓周率的推算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領先其他國家幾百年,通過他的事跡去感染學生,激起學生的愛國熱情,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爭取在數學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績。
五、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關鍵詞:德育答辯;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德育評價體系;
作者簡介:張立忠: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黨委書記,副研究員河北石家莊050018
多年來,高等學校堅持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等全方面教育,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對于智育、體育的評價手段與體系而言,德育的評價體系相對薄弱。如何評價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效果,是長期以來擺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問題。
為了對學生思想政治狀況進行全面考核,檢驗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效果,完善學生德育的評價體系,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開展了德育答辯活動。實踐表明,德育答辯不失為構建大學生德育評價體系的重要平臺,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辯的實施過程
德育答辯是指應屆本科畢業生將自己在大學學習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紀、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規定的格式,以總結報告的文體進行全面系統的總結,形成個人德育狀況論文,并以班級為單位,通過答辯會的形式,向班級的同學、答辯委員會成員宣讀,同時接受提問,回答問題,由同學和答辯委員會就其德育表現作出評價。
(一)精心組織、嚴格要求,確保德育答辯教育效果
為了上好德育答辯這堂“課”,理工學院結合本院實際情況,制定了德育答辯實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領導、學工部(團委)負責同志、學部書記、輔導員、“兩課”教師為成員的畢業生德育答辯委員會。按照學院的總體部署,德育答辯分為撰寫論文、審核評閱、現場答辯三個階段。
撰寫論文階段。學院要求每個畢業生認真回顧自己四年的學習、生活,對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進行全面總結,尋找并彌補不足,調整發展方向,達到樹立正確價值觀的目的。2010屆2196名畢業生全部撰寫了德育論文。
論文評閱階段。學院專門安排了德育答辯論文導師,對畢業生德育論文進行指導、審核、評閱,并寫出評閱意見。大部分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從思想認識、道德品質、人際關系、未來發展等方面做了認真總結,寫出了有質量的論文。
現場答辯階段。在德育答辯會上既有畢業生們的真情告白,也有獻給學校建設發展的合理建議。學院畢業生德育答辯委員會成員分組深入各學部,聽取學生陳述,進行現場提問,根據德育答辯評分標準評定現場答辯成績。
(二)根據學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現,評定德育答辯教育成績
學生德育答辯的成績由現實表現、書面總結、現場答辯、畢業離校期間表現四部分成績組成。其中,現實表現的成績占50%(輔導員打分)、德育論文的成績占20%(指導教師打分)、現場答辯的成績占30%(答辯評委打分)。
德育答辯的成績分為四個等級:優(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對于成績評定為待考察的學生,指導教師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幫助,進行二次答辯;二次答辯不及格的,按結業處理。
2010屆有2196名畢業生,其中有248名畢業生因工作需要(頂崗實習)不能回校答辯(但均提交了德育論文),在校答辯1948人,占畢業生總數的89%;有81名學生第一次答辯成績不合格,進行了二次答辯。
(三)發動低年級學生參與,延伸德育答辯教育效果
現場答辯階段,學院鼓勵低年級學生旁聽。對于畢業生本人來說,這是對自己大學四年的總結和人生的升華,而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這是最好的心靈雞湯,為他們的大學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辯結束之后,德育答辯委員會評選出優秀德育論文,將其集結成冊,提供給在校學生閱讀,進一步擴大德育答辯的影響力。同時,學院圍繞德育答辯成果開展新生入學教育,使畢業教育和入學教育首尾相連,把優秀畢業生在德育答辯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感悟傳遞給新生,進一步促進了學院優良學風、校風在高低年級間的傳承。
二、德育答辯的實際成效
實踐證明,德育答辯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對大學德育實施效果的全面檢驗,是對畢業生在高校學習階段的最后一個綜合性、總結性的考核評價環節,是對學生在校期間思想狀況的全面考核,是大學畢業生德育狀況評價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一)德育答辯成為加強畢業生離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對于專業答辯,德育答辯形式更加靈活,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因此更具吸引力。這種新穎的畢業教育方式在畢業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位畢業生的感觸頗具代表性:“在離校前夕,能有這么一個機會與教育、幫助、關心我們四年的老師進行一次坦誠的溝通,實在是很難得。老師們不僅幫我分析了優缺點,還給了不少中肯的建議,對我走向社會大有益處。”
通過德育答辯,學校全面考核了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政治表現,進一步掌握了學生的成長軌跡,全面檢驗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效果,進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學校德育答辯工作還吸引了其他專業課教師和“兩課”教師,德育答辯的過程成為師生真情話別共敘情誼的過程,進一步密切了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增強了教育的感染力和親和力,及時疏導了離校前學生中存在的各種不良情緒,2010屆畢業生成為歷年來畢業離校期間表現最好的一屆畢業生。
(二)德育答辯成為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徑
為學生提供一個量身定做的教育環境是德育答辯工作的出發點之一。按照教育規律,大學教育是通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終以學生自我教育來實現的。而畢業生德育答辯活動的形式特點是,它從畢業生的思想和行為特點出發,充分反映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強調學生的參與和體驗。答辯會的時機、內容及形式為畢業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個個性互動的教育環境。學生有機會自我總結、交流、答辯、闡述,使學生在濃郁的人文氛圍中自覺地投入。經過學生入腦、入心的理智思考獲得的心靈體驗、思想升華的效果是任何灌輸式、說教式的教育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同時,學校注重將德育答辯理念加以推廣,發動低年級學生現場旁聽畢業生德育答辯,以德育答辯成果開展新生入學教育,使德育答辯成為貫穿所有年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紐帶,成為學校德育教學和學生德育實踐的載體,成為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徑。
(二)德育答辯成為構建大學生德育工作體系的重要載體
如果說專業答辯是學生完成學業的檢驗,那么德育答辯就是對學生思想品德的綜合考核,是學習期間思想狀況的展示和總結。通過德育答辯,學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檢驗關,改變了以往學生重專業、輕德育的思想。與專業答辯相比,德育答辯更多的是一種思想與實踐的總結和展示。通過這種“出關”,更增強了大學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學生畢業走向社會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的安排,在2010年畢業生德育答辯的基礎上,已組織新生結合入校以來的所感所想,在輔導員和個人成長導師的指導下,撰寫德育論文開題報告,認真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為自己4年的大學生活打下基礎,也為學習4年后的德育論文答辯積累資料。從入學教育時的“德育論文開題”到畢業教育時的“德育論文答辯”,畢業教育和入學教育首尾相連,同時輔以二、三年級德育論文的階段答辯,一個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體系正在該校逐步形成。
事實表明,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以德育答辯為載體,以學校德育理論教學和學生德育實踐活動為核心,以學校教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為支撐的模式,成為評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臺,“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為學院畢業生的普遍特點。學院2010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94%,受到社會、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廣泛肯定。
三、德育答辯的實踐啟示
科學合理的德育評價對于高校優化育人過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評價缺少人性化、動態化和多元化,影響了評價結論的客觀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進而影響了德育的實效性,高校德育評價體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學德育答辯工作的實踐表明,德育答辯正是實現高校德育評價體系改革的重要平臺。
(一)德育答辯能夠實現德育評價的人性化
重視人的差異性,突出人的主體性,這是人性化評價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辯認可了個體的差異性,注重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德育論文的開題報告、中期答辯、畢業答辯組成一個完整的道德評價過程。這個過程立足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通過評價前、評價中、評價后的全過程跟蹤管理,激起學生的主體參與積極性,提高他們自我檢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學生由對德育的外在要求轉化為內在的動力,促使評價活動成為學生自我教育、自我調節的有效載體,最大限度地發揮德育評價的導向功能、調節功能、啟動功能和激勵功能,實現德育評價育人育才的真正意義。
(二)德育答辯能夠實現德育評價的動態化
長期以來,高校德育評價注重靜態取向,重視的是評價的判斷和鑒定功能,并進一步異化為片面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作用,以終結性評價結論來區分學生道德素質的高低,而忽視了大學生的心理與生理還處于成長的動態過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須以發展的目光、前進的觀念來看待每位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與行為表現,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看最終結果,而應關注其成長過程中取得的每一點成績,指引他們看到自己發展過程中的成功方向。通過對學生階段的、單元的和局部的道德發展水平評價,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全面發展,也能對德育工作進行不斷調整,改進德育體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構建。這樣,在學生自我發展和學校德育評價的互動中,學生不斷取得進步,德育工作目標也能夠最終實現。
(三)德育答辯能夠實現德育評價的多元化
論文關鍵詞:中小學生,道德認識
道德認識的發展是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在進行品德教育時必須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
一、引導學生正確掌握道德觀念
由于學生道德觀念的模糊性,會影響其道德認識和評價的正確性,所以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藥注意引導學生正確地掌握某些道德觀念。教育中要做到具體形象,從實例分析中讓學生辨別是非,切忌空洞的理論說教。例如讓學生正確地掌握“朋友”這個道德觀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下面兩個事例:
1、肖小明和李大偉是好朋友,期末前肖小明因病不能上學,李大偉主動去
他家給他補課,堅持兩周,風雨無阻,期末考試肖小明取得好成績。
2、賴小娟和吳蓮花也是一對好朋友,期末考試時賴小娟有一道數學題不會
做,吳蓮花趁老師沒有注意把自己的卷子給賴小娟看了,因此賴小娟數學得了滿分。
讓學生討論他們誰和誰才是真正的好朋友。教師針對學生的具體回答,再
去講解“朋友”和“友誼”的正確內涵,這樣可事半功倍。
讓學生正確掌握道德觀念德育論文德育論文,就必須澄清或消除某些模糊認識或錯誤觀念,其
常用的辦法有以下幾種。
(一)、通過討論指出某種看法的錯誤性質,教師和學生對其都采取一致的
否定態度。
(二)、借助于課文中的事例或現成事例使學生看到這種錯誤觀念以及由此
產生的行為后果,如用“狼來了”的故事說明說謊的危害。
(三)、用變式使學生分清道德觀念的本質內涵。
(四)利用學生的親身體驗,來證明某些錯誤觀念的危害性。
二、培養學生的道德信念
(一)教育者要言行一致
要把學生的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信念,教育工作者必須言行一致,身體力行,否則,不管教師講得多么有說服力,只要學生發現教師言行不一,就不會相信教師的教育,就會懷疑教師傳授道德知識的真實性,只有教師的言傳身教,學生才能對教師所傳授的道德知識堅信不移,并成功為自己行為的指南。
(二)給學生道德實踐的機會
通過實踐使學生獲得道德行為的經驗和情感體驗是道德知識轉化成道德信念的重要條件,所以教師要給學生道德實踐的機會,使他們親身體驗到由于按一定道德要求行事后,得到教師和同學的支持、贊揚的情感,這種情感就是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信念的催化劑。例如,在組織為孤寡老人服務時,為公共場所打掃衛生等各種公益活動中,學生會體驗到助人為樂的心情和榮譽感,還將有助于學生形成為人民服務的道德信念。當然,在實踐活動中有時也會出現消極的道德體驗,所以要注意防止,組織好活動。
(三)要注意防止“意義障礙”
在教育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要求都能轉化為學生的道德信念,有時學生不僅不執行正確的道德要求,甚至產生對立情緒,出現“意義障礙”論文格式模板。所謂“意義障礙”是指學生頭腦中存在著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礙他們對道德要求、意義的真正理想,從而不能把這些要求轉化為自己的需要。產生意義障礙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學生感到教育者在處理某些問題時不公正。
(2)教師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學生的需要,脫離學生實際道德發展水平和
思維實際。
(3)教育者向學生提出的要求過多過頻,學生無所適從,又不及時檢查執行情況。
(4)教育者向學生提出要求時采取了強制性手段,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
(5)教師和家長,學校和社會對學生的要求不一致。
為了消除意義障礙,教育者要言行一致,做事客觀公正,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要求適當,且做到教師、家長、學校、社會相統一。
三、 正確的組織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
(一)深入開展道德問題討論德育論文德育論文,是提高學生道德判斷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討論的素材有兩個來源:一是各科教材中典型事例,如語文課本中的英雄人物的行為,思想品德課中的品德問題。二是日常生活中和學習中的事例,如王磊乒乓球打得很好,一次全校舉行乒乓球大賽,他想如果代表班級參加團體賽,即使團體獲獎,自己什么獎品也得不到,于是他只報名參加了個人單打比賽,最后,他獲得了全校男子單打冠軍,可班級團體賽因他沒有參加而沒有取上名次。讓學生討論王磊的行為是對還是錯,以此來促進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
(二)利用各種教育因素和教育環節,有意識、有步驟地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如學生的作文、墻報、學生的入隊、入團儀式等都可以成為培養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媒介。
(三)教師要做好示范。學生的道德判斷發展的規律是從他律到自律。學生的道德評價和判斷最初是在他人評價的影響下形成的開始常常是重復教師、家長或別人的評價,以后才慢慢的學會了獨立地對別人進行評價。因此,教師一定要做好示范,身體力行。此外,教師的評價不但要做到客觀公正,而且要注意講清為什么這樣評價和判斷,以利于學生模仿,學習,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自己獨立判斷和評價,并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