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5 22:39: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學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班杜拉在1965年做過一項關于觀察學習的經典實驗,目的是了解兩個主要問題:
(1)兒童是否不管榜樣(即作為實驗對象的被觀察者)是受到獎勵還是懲罰,總是會從榜樣那里習得攻擊?
(2)兒童看到榜樣受到獎勵是否比看到榜樣受到懲罰會更多地自發模仿所看到的攻擊?這項實驗將4~6歲的兒童分為兩組。兒童在電影中看到一個成年男子演示四種不同的攻擊,但在影片快結束時,一組兒童看到的這個成人榜樣受到另一個成人的獎勵(那個人說“:你是一個強壯的冠軍?!保?;而另一組兒童看到的是這個成人榜樣受到懲罰(另一個說“:喂,住手!我以后再看到你這樣欺負弱者就給你一巴掌!”)。接著讓兒童進入一間游戲室,里面放有一個同樣的充氣人以及這個成人榜樣使用過的其他物體。結果發現,電影里榜樣的攻擊所導致的結果(獎勵或懲罰),是兒童是否自發地模仿這種行為的決定因素。也就是說,看到榜樣受獎勵的那一組兒童,比看到榜樣受懲罰的另一組兒童,表現出更多的攻擊。(364-365)這一實驗結果,是否意味著看到榜樣受獎勵的兒童比看到榜樣受懲罰的兒童習得更多攻擊呢?為回答這個問題,班杜拉又做了一項延伸實驗,在這兩組兒童看完電影回到游戲室時,以提供糖果作為獎勵,要求兒童盡可能地回想起榜樣的行為,并付諸行動。結果表明,這兩組兒童在模仿攻擊方面沒有任何差異,即都能精確地顯示出榜樣的四種攻擊的順序。因此可以說,榜樣行為所得到的不同結果,只是影響到兒童模仿的表現,而對學習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因為在榜樣受到懲罰的條件下,兒童同樣也習得了這種行為反應,只是沒有同樣地表現出來。班杜拉的上述實驗研究表明,懲罰對降低有些問題行為比較有用。“尤其是當學生幾乎沒有什么動力去改變行為時,懲罰就較為有效”。(328)當懲罰看起來是減輕危險反應的唯一可行的方法時,懲罰的害處可能要比讓兒童自身發展下去產生的后果要小些。因此,許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認可適度懲罰的觀點,主張盡可能采用移除式懲罰而少用施予式懲罰,以此來減少懲罰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同時應將懲罰和對適當行為的獎勵強化結合起來,通過懲罰的負強化效應而發揮其教育價值。(186)
二、懲罰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
(一)懲罰作為一種教育手段
具有積極目的(因此而不失其教育性價值)的懲罰應當具有相對明確的使用范圍,因為并非所有的不良(非期望)行為都可以通過懲罰而收其效果。作為教育手段的懲罰應當具有兩方面的涵義,就其消極層面而言在于禁止某種不良行為,就積極層面來看是在于誘導良好行為。兩者不可或缺,否則就失卻其實施的本義和價值,變成單純的管理甚至懲治。經驗告訴我們,懲罰似乎是改變不良行為的最為簡單有效的措施,而事實上并非如此。令人遺憾的是,目前有很多教師就是抱著這樣的錯誤觀念并付諸實踐,從而導致我們的學校教育中存在著大量無法達到有效抑制、消除不良行為預期目標的懲罰方式,也就是說無效的或者不當的懲罰。從所施懲罰物劃分的角度看,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這幾種:身體懲罰(體罰)、心理懲罰、布置額外作業、拖延下課或課后留校等。從懲罰過程的行為分析角度,主要有濫用教師權威的懲罰(包括對由于教師失職行為而引起的學生不良行為的懲罰和出于報復目的的懲罰)、違反邏輯結果的懲罰、情緒化懲罰、懲罰尺寸失度(包括過輕懲罰和過重懲罰)以及懲罰對象錯誤和選錯懲罰物(心理學上是指能夠減弱不良行為的操作結果)等。這是我們應當予以重視和避免的。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及學?;谄涮囟ǖ姆傻匚?,在針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處置時,其擁有的權責是不等同于監護人的。那么,對于什么樣的不良行為,教師應當給予懲罰,而對于哪些不良行為,又不必給予懲罰呢?下面只是一些不完全的列舉分析。
1.對于那些屬于違反校規班紀和道德規范的不良行為,如撒謊、偷拿東西、考試作弊等行為,如果學生明顯知道這樣做是違反規則和錯誤的,自己又能夠遵守,卻不顧后果而為之,就表明他具有明知故犯的過錯,對于這種行為可以給予懲罰。
2.對于屬于學習方面的不良表現和個人生活中的非期望行為,應以引導和強化為主,一般不要采取懲罰的方式。每個學生基于不同的家庭環境和個體差異,后天努力及客觀條件懸殊,導致彼此差異,不可能都像學校要求和教師期望的那樣作出反應。因為某些不良行為是早先就已形成了的,難以期望其在短時間內作出改變,而某些正確行為的習得是需要必要準備的。對于那些有特殊需要的行為問題學生,應當充分考慮其實際并在征得監護人同意的情況下,由學校經過專門訓練的專業人士或者校外心理學家進行干預、矯正。
3.對于屬于學生情緒反應上的不良行為,一般不宜采取懲罰性教育,因為這樣做非但不能消除問題行為,反而可能引發更強烈的情緒反應。對這類不良行為,應當先杜絕引起該學生此不良行為的強化物,再以正強化為基本干預方法。
4.對于初次出現的意在引起教師或同學關注、危害輕微的學生不良行為,教師可以采取忽視或者強化期望行為的做法加以應對,最好不要采取使其目的得逞的懲罰措施。
(二)實施懲罰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是否給予懲罰、何時給予懲罰以及如何給予懲罰,諸如此類的問題即使在行為心理學家內部也存在很多爭議。那么,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實施懲罰時應注意些什么,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則呢?
1.懲罰保留原則
也就是說,教師應以正向強化為基本原則,盡量避免使用懲罰來矯正行為,而是通過獎勵等方法增強與目標一致的期望行為。那些贊同使用懲罰的行為理論家們也同意這樣的觀點,只有當強化不奏效時才考慮使用懲罰。當學生出現不良行為時,首先向他建議能引起其興趣的替代行為。除非不得已,一般保留采取懲罰的措施。(525)例如學生甲嘲笑同學是笨蛋。班主任老師本來可以罰他站在角落處反省自己為什么嘲笑別人,可是這位教師并沒有這么做,她知道甲生這么做,只是為了滿足他在同學面前的表現欲,而甲生在科技能力方面又很強。下課后她把甲生單獨叫到一邊,和他共同設計了一個科技項目。當他完成這個任務后,老師就讓他在班里展示其成果。這種做法,既糾正了學生的不當行為,避免因為懲罰而帶來的不良后果,還可將學生從消極榜樣轉變為積極榜樣。
2.及時性原則
即在不良行為出現或者非期望事件發生后盡快地施以懲罰物,這時收到的效果最佳。如果延遲懲罰,則在懲罰之前發生的理想行為會受到懲罰物的影響而減弱。一旦教師認識到有必須加以懲罰的不良行為出現,就應該立即給予懲罰。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懲罰對該不良行為的抑制效果。
3.正當性原則
首先,教師應當出于教育的目的,根據既定而明確的規則處罰有過錯的學生。任何將懲罰作為報復手段的做法都是應當被絕對禁止的。在實施懲罰時要確保被懲罰的學生知道他的哪種行為受到處罰以及為什么受懲罰。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你明白他為什么受懲罰,學生自己也就明白為什么受懲罰。其次,教師應當確保對學生不良行為的懲罰是合適的。即確保采取的懲罰措施是針對其不當行為并且是適當有效的,不會有副作用,除非其副作用相對于不良行為造成的后果來說是微不足道的。要根據錯誤行為的嚴重程度決定應當施以怎樣的懲罰,懲罰實施的強度要與受處罰行為所造成的危害成比例,既不能過重也不能過久。過分寬容或者過分嚴厲的方法都不會有效地消除錯誤行為。可以采取分級處理、漸次懲罰的方法,并考慮給將要受處罰的學生提供選擇不同行為的機會。例如,LeeCanter就主張對待錯誤行為應該有不同程度的懲罰水平,而且課堂管理中懲罰的等級不應該超過5個。(357)在進行懲罰時,應當考慮學生心理需求上的個別差異,要尊重學生的尊嚴和人格,盡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心靈傷害,嚴禁體罰和侮辱學生。
4.最低傷害原則
在教育中實施懲罰往往會導致一些消極的后果甚至是危害。如激起受懲罰學生的情緒行為,造成學生逃課、掩飾行為和對教師的疏離,導致攻擊行為增加,失去自尊和心靈傷害等;過度懲罰或者經常性地實施懲罰有可能引發制約現象,容易使得與懲罰有關任何刺激變成制約懲罰物。因此,當教師必須抑制一個不良行為時,應選擇一個比較溫和的又能阻止將來的不良行為的懲罰方式。比如當教師通過忽略、說理、給予臉色的方法能夠制止學生的不良行為時,就不要采取警告、批評、叱責的方式;對于某些不良行為,可采取私下實施懲罰的方式,既可以消除引起班級同學的注意的可能性,還能避免學生在大家面前感到尷尬或羞辱。
(三)關于教師實施有效懲罰的幾點建議
鑒于懲罰的種種弊病以及由其可能帶來的許多副作用,教師對于懲罰應當采取一種“不得已而用之”的謹慎態度。懲罰作為一種教育方法,是一項技巧,也是對教師專業素質的一種考驗和挑戰,需要充分運用教師的教育智慧。在實施懲罰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教師應當清醒地認識并讓受懲罰學生認識到
懲罰針對的只是不良行為而非學生本人。因此,任何會導致傷害學生自尊心、降低其自我價值感從而造成學生心靈傷害的懲罰措施,都應當不用或盡量避免使用。
2.教師必須結合具體個體和情景
深入分析造成學生某種不良或違規行為的原因和動機,然后考慮是否有必要施以懲罰;如果需要,再考慮選擇適當而有效的懲罰方式。
3.對懲罰的解釋與說明
對于某種不良行為,一旦確定有必要加以懲罰時,教師就必須明確告知學生實施了哪項被禁止的行為,違反了哪一項規則,造成了什么樣的具體后果(比如干擾了同學的學習,威脅到其他同學的安全和自尊、或者是損害了學校的財產等),從而向學生傳達這樣一個信息:之所以對這一行為實施懲罰,是因為它已經超越了可接受行為的界限。對懲罰的解釋和說明,既使被懲罰者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因而容易接受這一懲罰,也讓其他同學明白哪些行為是被禁止的。
4.教師在應對學生的某些不良行為時
應盡量保持平靜、克制和理性,以避免受其個人主觀成見和消極情緒的干擾而出現過激反應,進而引發不當懲罰。
5.對不良行為的懲罰必須與對良好行為的獎勵強化相結合
方能收其教育之功效。相關研究和大量的事實都表明,當可接受行為同時被強化時,對不良行為的懲罰會更有效。(331)而且,通過強化期望反應、懲罰非期望反應,可以向學生傳遞“行為是能夠改正的”的積極信息。例如張三在校表現不佳,常出言不遜地頂撞老師,為此幾乎成了教導處的常客。這時教育他最好的辦法不是如何指出他的錯誤,而是強化他表現良好的一面。
6.對受懲罰學生保持關注
以監控和評估懲罰的有效性,必要時調整或改變教育措施。如果一個給定結果(懲罰)不能降低它所要懲罰的反應(即不良行為),那么這個結果對于被“懲罰”的學生來說就不是讓其厭惡的。事實上,這種懲罰有可能是一種強化。這時,需要教師調整自己的判斷并改變其教育策略。
7.在必要時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國越來越多的家庭愈加重視家庭教育,教育方法從單純的經驗式、簡單化教育向科學化、系統化的教育轉變,教育方式也在由情感說教型向情理交融的榜樣示范型轉變?!?〕這些轉變是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表現,同時也積極推動著我國整個教育事業的進步與發展。但我國的家庭教育仍然存在著不少誤區,主要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教育觀念的誤區
當前,多數家長已經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其教育觀念依然陳舊,他們仍把教育子女的重心放在孩子的成績上,忽視了對孩子心理素質、個性品行與德育的培養。在這種教育觀念的指導下,必然違背了家庭教育的規律,給孩子背上沉重的負擔,使孩子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造成孩子心理逆反,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二)家庭教育內容的誤區
主要表現在教育內容的欠科學性和規劃性,家長沒有給孩子制定出一個很好的規劃,對子女進行教育的內容及要求,隨父母的一時沖動而決定,只憑自己的主觀意識來教育孩子;許多家長更是把自己沒實現的愿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對于不符合家長要求的興趣與愛好給以粗暴的“扼制”,忽視子女的內心感受,結果造成孩子的特長沒有發揮出來,反而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性與進取精神。
(三)家庭教育方法的誤區
家庭教育方法的誤區主要體現為以下幾種。棍棒教育:父母缺少與孩子的交流溝通,只是以打罵孩子來達到自己的期望值,這種教育方式極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形成畸形性格。放任自流:父母不關心孩子的身心發展,任其發展,當達不到期望值時,又對孩子橫加指責,其結果必然助長了孩子的不良習慣,荒廢了學業。溺愛型教育:就是對孩子過分的寵愛、嬌慣,對孩子的正當不正當的要求不加區分地一味滿足,這種教育方式必然養成孩子的自私、驕橫、惟我獨尊的性格。報復型教育:就是教育孩子“以牙還牙”,這種以錯糾錯、慫恿報復的教育結果,讓孩子誤認為打人有理、報復正確,這顯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四)家庭教育環境的誤區
主要表現為不良的家庭關系與不健康的家庭文化。隨著離婚率的上升,單親家庭和再婚家庭的增多,家庭關系也出現了新課題。家庭關系的不良,主要表現在夫妻關系和婆媳關系上?!?〕有的吵鬧打罵、不冷不熱或沉默對抗、冷嘲熱諷等等,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耳濡目染,必然會對他們的心理素質造成不良的影響。其次,家庭文化氛圍對孩子的影響也很大,正如梅蘭芳的兒子會唱京劇,侯寶林的兒子會說相聲;然而,許多家長往往忽視了對家庭文化氛圍的營造,特別是有些家長經常賭博等,孩子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又怎能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呢?
二、家庭教育誤區的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年長者對子女及年幼者施加的教育及影響。家庭教育在多層次、全方位的國民教育大系統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于許多家長急于求成的心態,使他們在家庭教育中出現了許多偏差。
(一)對家庭教育中受教育者的認識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響是構成家庭教育這一社會實踐活動的基本要素?!?〕家長對受教育者的認識,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個根本問題,不論家長是否明確意識到自己是怎樣對子女進行認識的,這種認識在家庭教育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它直接影響家長的教養態度、教育方式和家庭教育的效果。在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一個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赡苁鞘軅鹘y學校教育或歷史習慣的影響,不少家長對孩子是一個積極主動地發展的個體認識不足,沒有關注到孩子的優點;在這些家長心目中,孩子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被動的個體。因此,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自主發展的能動性就被壓抑了,這就使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受不到幸福和快樂?!?〕
(二)教育者自身水平的影響
家庭中的長者在行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品行和人格,對家庭中的年幼者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有很大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因此,家長的心理品質、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質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孩子。如果家長做事有毅力、對人比較寬容真誠,積極樂觀,那么他的這些品質就會不經意間推動著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相反,如果家長本身素質就不好,言行粗俗,自私自利,又怎么能為孩子樹立好榜樣,教育好子女呢?
(三)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
家庭對子女的影響是終身的,家庭關系和諧民主、家庭成員間相互尊重理解,使子女從小就受到良好家庭環境的熏陶,而養成良好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的習慣?!?〕但是,有一些家庭經常發生沖突,使子女常處于擔心受怕的環境中,給子女造成心靈上的痛苦,尤其是家庭破裂而導致經濟拮據、父母角色的變化等都會改變他們努力養育孩子的方式。這一改變讓孩子措手不及,一時間無法調適從而容易產生抑郁、悲觀、不安全依戀和憎恨等心理障礙。因此,和諧溫馨的家庭教育環境是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
三、積極心理學對家庭教育的啟示
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如人的發展潛力、美德、幸福感、寬恕、感恩等,它是20世紀末由美國前任心理學會主席E.P.Seligman等人倡議的,是近年來心理學研究的一個熱點。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力量、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為主要內容,試圖以一種不同于傳統主流心理學研究的獨特視角去詮釋和實踐心理學?!?〕積極心理學作為當代心理學領域出現的一股積極思潮,其成果對于家庭教育的實踐,特別是對如何促進孩子幸??鞓返某砷L有著很大的啟示意義。
(一)善用賞識教育
積極心理學主張從“積極”入手,關注人們的積極潛能和積極品質,用一種開放性和欣賞性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人,重視人身上的優點和積極力量。作為家長,要革新家庭教育的傳統觀念,看到孩子身上的優點和優勢,采用積極教育的方法。即:強調家庭教育并不只是對孩子矯正錯誤、改造問題,不能總是把目光集中在孩子做錯的事情上,而是要主動發掘與研究孩子的各種積極品質和閃光點,并在實踐中進行擴展和培育這些品質。家長要善于觀察,創建一種積極的環境來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創造性,而不是給以過多的控制和約束。家長要看到孩子是一個能動的獨立的個體,要盡可能地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通過積極、樂觀的心態引導孩子面對困難,善于用贊揚的手段來激發和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心理潛能。在生活中,家長應該多用賞識教育,即以人性為基礎,以賞識為先導,這樣便于激發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和潛在能力。如孩子把一件事情做好了,就要及時表揚他,讓他感受獲得贊賞的喜悅,這樣就會起到強化的作用。同時,家長們還要看到,隨著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的獨立性會增強,理性抽象能力逐步占據主導地位,他們開始喜歡懷疑、爭論,對別人的意見不隨便盲從。對于他們,家長不應該對其嚴加呵斥和訓導,而應該以肯定的態度、欣賞的眼光和鼓勵的語言對待,從而激發他們的創造能力,克服自卑心理,體會美好人生。
(二)重視孩子積極人格的塑造
積極心理學主張,人生來就有積極的心理元素,真正積極的、美好的人性品質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深處,認為積極的人格特質是人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內驅力?!?〕心理學家認為,激發出人性中的那些積極的人格品質,如寬容、責任、利他,人就會感受到快樂和幸福。因此,家長應該更注重對子女道德品質和積極人格的培養,要認識到成績、分數并不是一切,不要過分地追求高分數、高學歷,而是要加強對孩子進行積極的人格教育。所謂人格教育,通俗來說就是要教孩子學會做人,能夠比較客觀地認識自我和外部世界,能夠分清是非對錯,學會承擔責任,讓他們在良好品格的形成中體會到快樂?!?〕人格是人個性的社會化過程,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品質,包括對生命的珍惜、對理想追求和執著、能夠客觀地認識自己、有堅定的價值觀和道德感、有愛的能力等;要教育孩子從小學會團結友愛,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懂得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所以,家長不僅要培養一個智商高的孩子,更要培養一個幸福、快樂的孩子。
(三)學會換位思考
積極心理學關注個人的主觀體驗,重點研究主觀幸福感和快樂以及各種積極情感體驗的作用,這對家長教育孩子有重要的啟示。這就要求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尊重孩子,不能把自己的愿望與思想強加于孩子身上。家長要意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生活體驗與人生追求,而不是父母理想的實現者。所以,家長要學會理解和尊重孩子,多與孩子交流,要設身處地從孩子的立場觀察、思考問題,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要意識到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成人感、獨立感的增強、容易產生同成人的抵觸情緒和沖動等,做父母的要順應孩子生理、心理的成長,學會換位思考,與孩子多進行平等的、民主的心靈溝通。同時,還要教孩子多關注積極情緒,如幸福、樂觀、滿足、自信、寬容和希望等。研究表明,積極的情緒比消極的情緒更能促進學習、提高智力且還有助于擴大人的心理資源,更加有利于人們發揮潛能。這種積極性不是一時的沖動,而是永久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它能引導人們在幸福感中做事。所以,家長要引導孩子體驗這種積極的情緒情感,使孩子能夠更快樂地學習和生活。
(四)營造積極、和諧的家庭環境
教育科研論文,簡稱教育論文,它是用來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描述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論文是學術研究的結晶,而不是一般的“收獲體會”,教育論文應有學術性,所以它是學術論文。
理解教育論文可以從兩點來把握:教育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教育研究的一種手段,教育論文是描述科研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的作用既表現于學術價值也表現于實踐價值,既表現于社會價值也表現于個人價值。具體來說有以下方面:
(1)通過科研論文向社會表達對所研究的教育現象的深思熟慮的觀點、意見,啟發人們關注與努力解決有關教育問題的熱情與智慧。
(2)通過科研論文與他人交流學術見解,互相爭鳴研討,促進教育學術領域的繁榮與以個人學術水平的提高。
(3)通過科研論文撰寫過程本身,提高研究者本人的綜合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這對于研究者提高整體的教育、教學能力是極其有用的。
教育論文應較系統和專門地討論與研究教育科學領域中某種現象或問題,思考和動筆都是從科學研究這個目的出發的,比一般論說文更富理論色彩和專門性。它涉及的范圍較廣,在教育科學這個遼闊的領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觀察和分析有重要價值的現象和問題。它不象一般論說文那樣,可以就具體事件議論得失,評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價值,是在于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內容上的創新意義。它比一般論說文更強調新意(即新見解、新成果、新思想)。它主要有如下特點:
1.學術性
教育論文是學術成果的載體,是學術研究所形成的產品。它側重于對教育現象進行抽象地、概括地敘述或論證,其內容是系統性的、專門化的、因而,這種文體必然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它不是教育現象的外部直觀形態和過程,而是教育發展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變化的規律。它具有深思熟慮的學術見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雜談或社會性議論。教育論文中,某一教育現象也不象“經驗”那樣完整、具體、形象地反映著,而是按照思維的認識規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著。它致力于表現教育的本質,揭示教育的規律性。它與教育、教學經驗文章相比較,它是理論的。雖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但不敘述其細節,只是經過提煉,“抽象地反映”并上升為理論,寫成論文。教育論文如果沒有學術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論文的資格。所以,學術性是教育論文最起碼的條件。
2.科學性
教育科研的任務是要揭示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建立和豐富教育理論,使之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南。這就要求作者對傳統的教育思想、內容、方法,對引進的教育理論、經驗,都要采取“一分為二”的科學分析態度,都要尊重客觀事實,不能帶個人偏見,不能主觀臆斷或憑空說教。在立論上,應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切合實際的結論,即必須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指導思想,論點的提出必須以切實、準確、真實的科學依據為前提;論據,要求要在周密的觀察、調查、實驗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穎、確實有力的材料(理論材料和事實材料)作為立論的依據;論證上,應是系統的、完整的、首尾一貫的,是經過周密思考,嚴謹而富有邏輯效果的論證。它包含在內容上的充實、成熟、先進、可行;表述上的準確、明白、全面,無懈可擊,如果失去了科學性,也就不成其為教育論文。所以,我們說科學性論文的生命。
2.創造性
教育論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敢于革新陳腐的教育思想、內容和方法,有創新意義。能在對教育領域的現象進行觀察、調查、分析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別人沒有發現或沒有涉及的新問題;能對別人研究過的問題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論意義或實用價值的新觀點或新結論;能在綜合前人研究結果(或經驗)的基礎上加工提煉,開掘新意;能在別人爭論的課題中或出現分歧的問題上進行比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爭鳴點的基礎上,做出與已有結論不同的結論;能用新鮮的材料(事例、數據、史實、觀察所得)來證明已證明過的問題,探索新意向;能運用中外教育領域里的最新信息資料、情報,以及教育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經驗理論、概念,增強教育論文的時代色彩或現代化意識,從而提出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新設想,探索新體系、新方法,開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動教育發展的新進程。所以,創造性是衡量教育論文價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標準。如果教育工作者沒有獨特的真知灼見,沒有創新,只有繼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難于深化。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也就是一句空話。
4.理論性
教育論文的理論性是指論文的理論色彩,即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科學觀點和有關的政策、法規,以及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分析研究教育現象和問題,形成有理論高度的論文。在具體表達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規律、教育原則的新要求;要從具體事物出發,把感性的東西,上升到理論高度來分析,做出科學的結論,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領域的現象和問題的探討論論證和表述的過程中,運用現代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學校教育管理學和專家對教育的論述以及專業性名詞術語、理論概念,并溶化或融合為論文的內容,使論文具有較濃的理論色彩。所以,理論性是教育論文深度的標志。但一定要深入淺出地表述復雜的科學道理;要用通俗簡明、生動形象的語言讓讀者感到平易能讀,平實易懂,使論文發揮交流、傳播、推廣科研成果的作用,進而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對尚未解決的問題,以新的觀點進行探討、尋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沒有探索,也就沒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貫穿教育論文始終的一條紅線。即在撰寫教育論文中,對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較復雜的現象和問題,要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層次的比較,并進行認真分析,反復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見和辦法;要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黨的教育方針為客觀指導,根據傳統教育的經驗教訓和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探索教育領域里我們還未明白還未掌握的教育教學規律,探索未來的教育教學到底是什么樣子,應當怎樣實現新的目標。此外,針對現實工作中暴露出來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總結研究成果,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確地尋找改革的突破口,尋找論證的新角度、新方法,尋找的過程,就是探索的過程。教育論文應體現出作者的探索個性(特點),探索個性越鮮明,論文越有創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寫論文的前提。
6.實用性
“積極心理學”一詞最早出現在馬斯洛(A.H.Maslow)的《動機與人格》一書中,該書中的標題為“走向積極心理學”[2]。但是并沒有引起心理學界的重視,直到塞利格曼在APA年度大會上明確提出把積極心理學作為自己任職的主要任務時,才開始使積極心理學走上了人類的視野[3]。2004年出版的《現代心理學史》第八版中,著名的心理學史家、心理學家舒爾茲把積極心理學稱為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之一[4]。
二、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意義
1.以積極心理學理論明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標
積極心理學和傳統主流心理學相比:傳統主流心理學是如何幫助大學生解決現有的心理疾病或心理問題,只關注到一部分人群,無法廣泛性地服務于普通的大眾學生[5]。其實心理健康教育是為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對心理健康概論、交往心理和調適、情緒紛擾與控制、戀愛心理與調適、學習心理與調適等多方面內容的課程[6]。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內容是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幸福感主要是體現于生活質量和積極品質感受,這種幸福感的主要是個體的自我實現體現如何與生活質量的一種協調。對事件的解釋和看法是否個體感到幸福,有沒有幸福感[7]。這也是對自己已有的生活狀態和理想的生活狀態的一種肯定的感受[7]。目前,積極心理學主要是探討人類的幸福感、積極品德、愉悅感,研究積極品質和積極情感體驗[8]。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可能會導致資源不足、出現就業難,理想生活和現實生活巨大差距會導致大學生的沒有幸福感。從而導致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所以培養大學生的幸福感,提升大學生的積極品質是現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
2.以積極心理學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影響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以前主要關注的是消極心理學的方面,主要內容是對個體現存的心理問題的診斷與治療,解析心理異?,F象,側重于心理問題的解決[9]。積極心理學是以注重大學生個體內心潛能的激發,培養積極的品質,如個體積極的情感、積極的思維、積極的品質等;現階段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積極心理教育有機結合,不斷豐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目標[10]。筆者認為現代教育應該把目光聚集在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增強幸福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當代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理性的對待理想和現實生活的不同,以積極向上的品質來自我調整,以堅忍不拔的意志來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大學生在面對未來生活和危機時,能夠積極面對,自我調整心理問題。這是積極心理學在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3.以積極心理學理論轉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現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學生意識不到自己的心理問題,就算意識到了心理障礙也不愿意主動咨詢并尋求幫助,而學校對這些現象無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只能通過在一定區域開展心理學講座、建立咨詢室、情緒發泄屋等。這些工作卻沒有帶給學生多少效益,甚至使學生接受了負面的影響。所以,要以積極心理學改變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首先,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建立積極向上的品質與態度,注重個體的生活態度與幸福感,幫助學生以積極向上態度的面對外在環境和挫折,以完善個體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質,提升品德境界。
本文認為在教學內容增加趣味性,以鮮明的個性色彩和心理特點來使大學生參加各種心理劇演出;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與他人分享的愉悅,使大學生的有一個良好的的情感體驗,挖掘大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大學生的積極、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從而達到預防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出現,促進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健康發展。結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國現代高等教育中顯示重要地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個人成長與未來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培養全方面綜合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啟到了重要作業。現階段是利用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建立學生自信與自尊,對社會現狀與生活質量保持一個積極向上的態度,從而促進個體更快地成長和發展。
作者:劉宗利 劉宗順 孫佳慧 曹華 單位:長春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3,(3).
[3]劉劍.積極心理學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的作用[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8,(12).
[4]Schultz,DuaneP.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M].NewYork:Thom-sonPress,2004:152.
[5]葉昇堯.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幫助,第五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2016:161
[6]裴利華.模糊數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測評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09(12):115-118.
[7]Dinner,E.SubjectWell-Being:TheScienceofHappinessandaProposalforaNationalIndex[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
[8]卡爾.積極心理學[M].丁丹,譯.第2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196-197.
論文關鍵詞:行政管理專業,學習興趣,激發
行政管理是政治性與社會性、理論性與應用性、綜合性與規范性相統一的專業,培養的是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政策水平、較強專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1]。然而,地方經濟較為不發達甚至貧困的現狀掣肘了當地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專業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學方法的改革、就業環境的優化,也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因此,筆者認為,如何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的激發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專業本科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有意義的研究課題。
1.學生學習興趣激發的前期工作
1.1了解學習群體的特征。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的生源主要來自其所在地方,一部分學生學習、生活的環境中關于行政管理的認識較為膚淺和落后,在填報志愿時甚至開學就讀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清楚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什么,學習目的是什么,還有一部分學生是因為專業調劑或者家長填報志愿才就讀該專業,本身對該專業就缺乏熱情和興趣,因此學生學習較為盲目,學習熱情也不高。
1.2分析專業教育與就業。行政管理專業應該培養具備行政學、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等方面知識,能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而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學科理念落后,政治學傾向嚴重,管理學、經濟學知識匱乏,教學方法機械、單一等多種問題,不能有效滿足社會對行政管理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要求,實際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大多是文秘、酒店服務、機關事務等其他專業的工作,供給和需求出現嚴重“錯位”。地方高等教育有限的財政投入、相對滯后的教育改革、比較嚴峻的就業環境等客觀因素也間接導致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學習興趣無法有效提升。
2.學生學習興趣激發的具體實施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和最活躍的成分, 它使學習活動變得積極教育論文,自覺,主動,愉快,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筆者嘗試通過理清學生的學習目標、改革課堂教學等步驟來激發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旦取得了一定成績和進步,學生就會從中獲得巨大的滿足感,感受愉悅的體驗,從而促進學習興趣的深化和豐富,產生新的學習需要。
2.1理清學習目標,點燃學習熱情
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在活動中發生并發展起來的。需要的對象也就是興趣的對象。學習的需要來自于對學習意義,目的的認識和認可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因此,要激發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要讓學生認識該專業的性質、主要課程、培養方案,從而理清思路,確定學習目標,規劃就業方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相對于中心發達城市的學生或重點本科院校的學生而言,職業發展方向相對較窄,主要集中在公務員、研究生、公司職員、教師、自主創業等五個方面,因而要根據不同職業方向的特色,結合學生的性格和愛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2改革教育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2.2.1教學觀念。行政管理專業的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學好專業理論知識,培養他們創新的思維習慣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主導與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因此要更新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它要求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通過對話式和啟發式教學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要求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改變“以知識為本”或“以任務為本”的教學觀念,樹立、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念。
2.2.2教學方法。行政管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能力和專業化水平,因此要鼓勵和大力提倡采取科學的、靈活多樣的、新穎的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專題研討、經驗交流、“雙講”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換位教學等等多種形式和方法,創造一個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的環境,使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教學中有所收益、有所體驗、有所感悟,從而達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目的[2]。
2.2.3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能夠創造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還能按超文本、超鏈接方式組織行政管理學科知識和行政管理教學信息,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展有很大幫助教育論文,這是其他的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因此要教師要重視教學手段的及時更新與優化組合,以更快的速率、更豐富的內容、更生動的教學手段,既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又提高其學習興趣,實現行政管理的教學目標。
2.2.4教學內容。行政管理專業不僅理論性較強,而實踐性相對更加重要。如果僅僅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不注重實踐知識的傳授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僅有感性認識而缺乏理性思考,總感覺好像都學過,又好像都不會,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不能形成很深的印象,長久如此就可能逐漸喪失學習興趣,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專業學 習[3]。因此在教學內容方面要在重視理論教學的同時必須注重實踐教學,一要加大實踐教學的時間和比例,改善實踐教學條件和環境;二要努力探索實踐教學新形式,對教學中期的認識實習、教學后期的畢業實習等實習環節緊抓不放,探索出見習、參觀、崗位實習、頂崗實習等多種實習形式相結合的新路子;三要豐富實踐教學的內容,如讓學生深入到實際工作部門中去接觸未來可能從事的工作,了解實際工作部門的基本情況以及適應工作需要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如適度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教會學生用文獻檢索、網絡檢索、實踐調查等方式收集材料,善于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等。
3.學習興趣激發策略與成效
3.1學習興趣激發策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構成學習心理的動力系統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的教師要克服教學條件、教學環境局限性的掣肘,根據教學經驗總結一些教學策略來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1.1需要激趣策略。讓學生理解行政管理專業為什么方興未艾,明確行政管理專業教育的重要意義和廣闊前景等,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對該專業的需要從而產生學習興趣。
3.1.2立志生趣策略。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習興趣,還要將學習興趣與崇高理想和遠大的奮斗目標(即志向)結合,引導學生的專業學習跨越有趣、樂趣到志趣階段,以志向來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
3.1.3內容激趣策略。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所學內容感到新穎而又無知時,最能誘發好奇內驅力,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師要將枯燥的知識以新穎的形式表述出來,如圖文并茂的內容結合風趣幽默的語言,不僅能將課堂氣氛調動起來,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3.1.4變化激趣策略。教學的每一項活動的開展、方法的使用都會給學生造成某種刺激。單調乏味的學習會使學生反應消極,學習興趣逐步淡化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因此,教學應注意刺激變化,經常給學生新鮮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如語音、語調和表情的變化、課堂組織形式、內容、問答方式、作業形式的變化等。
3.1.5活動激趣策略。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論文,組織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能激發興趣。行政管理專業的教師可以組織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專題討論、辯論、想象、搶答等課堂活動,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社會調查、采風、見習、參觀等課外活動,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3.1.6成功激趣策略。大量的事實證明:學習的成效與興趣是成正比的。張正東教授認為,穩定的興趣來自'學有所得。當學生在不感興趣的學科上獲得成功的體驗時,就會孕育興趣。因此,行政管理專業教師要幫助學生各自制定一個恰如其分的目標,既是可以達到但又要有挑戰性,既有近期的,也有遠期的。當學生達到了目標時,教師要給予及時的表揚、鼓勵;對一時未達到目標的同學,要幫助分析原因,指導正確歸因。
3.2學習興趣激發的成效
經過多年的行政管理專業教學,在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目標、改革教育教學的嘗試后,筆者對所在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班級的學生進行了多次隨機訪談。訪談學生普遍都認為,老師們幫助學生理清學習目的、規劃職業發展方向對提高學習主動性比較有效,使學生們盡快擺脫高考后學習目的比較盲目、學習狀態比較放松的局面,盡早進入新的學習戰斗中;而教育教學方面的改革提高了學生在語言表達、實踐探索、分析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和專業化水平,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興趣都有顯著提高。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學中采取的學習興趣激發措施和策略是卓有成效的,這對進一步探索行政管理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4.結語
站在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專業教學的角度,我們一方面是面對行政管理專門人才較欠缺且總體素質偏低的現狀,另一方面則是專業教學的一些經驗和方法已經落后于時展的需要,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專業教育要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就必須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出發,從借鑒其他學科的教學經驗與方法中探索屬于自己學科特色的教育教學路徑。
[參考文獻]
[1]李紅霞.高職院校行政管理專業教學創新的路徑選擇[J]. 職教論壇,2010,1.
[2]盧文剛.公共行政管理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優化[J]. 中國行政管理, 2005,2.
[3]丁宇,鄧澤宏.武漢科技大學行政管理專業教學方法改革探討[J].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一、英語教育方向畢業論文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其分析
筆者參與了我校外語系近三屆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的寫作指導工作,通過對這三屆畢業論文的綜合分析,發現英語教育方向的畢業論文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論文選題雷同率高
筆者初步統計內蒙古師范大學鴻德學院的2011屆畢業生的229份論文,論文選題涉及語言學方向4人,文化方向38人,文學方向66人,英語教育方向120人,其他方向的1人。在教育方向的選題中,關于某種教學法或教學模式應用的文章占29%,寫中小學階段英語教育問題及對策分析的占59.2%,其他教育階段的占0.8%,教學案例分析方面占11%,占比例較多的教育問題及對策分析方面的選題雷同率極高。這與學生過于依賴網絡搜集資料,對課堂所學專業知識僅局限于接受、極少進行反思,以及平時看書少思維局限有極大關系。
(二)論文中教育方面術語運用不恰當
有些學生在畢業論文中使用教育方面術語時不嚴謹,存在概念混淆的情況。比如,有名學生的論文題目是實施有效教學策略提高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但在該生的論文中只提到了游戲教學法,全身動作反應法,合作學習法和討論法,這些看似有效的策略實際上屬于教學方法,該生對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的理解模糊,把教學策略等同于教學方法,理解片面,把這一術語表示的含義人為窄化了。教學方法是師生互動的方式和措施,最為具體、最具可操作性,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教學策略的具體化。而教學策略不僅表現為教學的程序,還包含對教學過程的元認知、自我監控和自我調節,在外延上大于教學方法。比如: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拋錨式教學策略,自我反饋式教學策略,隨機通達式教學策略,支架式教學策略,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學習策略等。
這類錯誤跟部分學生論文寫作基礎工作準備不足,對一些基本的專業術語缺乏應有的理解,在搜集資料階段沒有進行合理的分類有關。歸根結底是沒有端正、嚴謹的寫作態度,缺乏鉆研、求真、求實的學習精神,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論文結構拖沓松散
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論文初稿結構混亂,無條理。有的學生論文寫作時主題思想不明確,文章無中心,比如某篇論文主題是多媒體教學在英語課堂的應用,但是其行文中卻屢次提到傳統教學方式,其文章篇幅遠遠幾倍于對多媒體應用的描寫,導致文章主次不明。有的學生寫出的論文結構安排不夠緊湊,邏輯混亂,文章表達順序有誤,前后顛倒。例如,謀篇論文主題是任務型教學法在初中英語閱讀課堂的應用,但該生把任務型教學方法的應用寫在第二章,而把該教學法的介紹放在第三章。這些跟學生沒有掌握應有的專業知識、技能,文字表達能力差,寫作實踐少有極大關系。
(四)論文內容與所學的英語教學法的一些方法以及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知識關聯極少
英語教育畢業論文可以選擇的方向有:英語教學過程分析,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教學,某種教學法或某理論在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實證研究,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及問題分析,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在英語教育方面所體現出的影響或啟示,影響英語學習者的因素,教師的教學方式分析,個體教案分析等等。
統計表明,我校英語教育方向論文內容涉及到游戲教學法,任務教學法在詞匯,聽力,閱讀教學方面的應用較多,相對而言,對于情景教學法,交際教學法的應用較少。另外,在教育學,教育心理學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如涉及支架式教學、英語學習效能感、元認知策略、歸因方式、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等在本科生的畢業論文中鮮有體現。究其原因,以上現象與學生的論文寫作態度不端正,知識面狹窄、思維僵化,過于依賴網絡例文有關。除此以外,對已學的教育方面的知識僅限于死記硬背,沒有把教育理論知識與英語教育論文寫作結合起來。
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是衡量專業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英語專業師生教學相長的過程,要解決英語教育方向畢業論文出現的一些問題,需要學生、教師及學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二、針對英語教育方向畢業論文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學生方面
1.端正寫作態度,由于部分學生對論文寫作的態度不夠端正,導致畢業論文寫作的許多問題,筆者建議學生應該高度重視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的重要性,它不是應付老師和學校的作業,而是對大學四年專業學習的檢驗以及對將來工作實踐的預演。
2.注意知識的積累,擴大專業學習閱讀面,增加學生的通用知識儲備量,使學生論文寫作言之有物,而不是干巴巴的堆砌詞語,東拼西湊,拾人牙慧。此外還應多了解英語教育專業的前沿問題和相關研究的學術論文,吸取精華,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的累積。
3.勤于思考,反復習作。不斷的吸收消化所學知識、延伸思維廣度,更新思維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深刻領悟英語教育與教育學及教育心理學的關聯性,才有利于培養和提高未來英語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才能使論文寫作更有實用性、專業性和建設性。
雖然在寫作上的問題表面上看都是學生的原因所導致,但究其本質和教師及學校的教學安排及管理是分不開的。
(二)教師方面
1.提高創新意識。只有創新型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在教學和論文指導過程中,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啟發學生拓展思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為英語專業的學生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幫助其養成愛問、善問、會問的思維習慣,只有這樣,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時才會更有新意。
2.增加知識儲備量。一位優秀的英語教師應該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還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庫,只有英語教師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夠把自己的知識“灌輸”給學生。為了讓學生有更大的知識儲備量,首先自己應擁有一碗水,但是要讓學生擁有更多的知識,就至少要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潭水。
3.加強論文指導。教師除了會傳道授業,還要會解惑,在實際論文指導中如何解惑對有些教師來說是個挑戰。在做好教學、科研及班主任工作的同時又兼顧論文寫作指導,時間、精力及自身修養等方面都面臨極大考驗。正因如此,教師更應該投入更多精力和耐心,為做好英語教學工作和論文指導工作而不斷努力。對每個學生的指導應不少于三次,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可以安排會面,電話,QQ,電子郵件,微信等指導形式。
(三)學校方面
1.重視論文寫作,加強課程建設,使課程更有多樣性,針對性。為了增強我校英語教育方向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畢業論文寫作能力,有必要增加對中小學英語教材分析的課程,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拓寬選題范圍,提高論文內容的專業性。另外,除了《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這門課程之外,還可以考慮開設與英語專業論文各寫作方向息息相關的講座或選修課,更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在論文寫作時遇到的種種困惑,例如開設與英語教育方向畢業論文寫作有關的選修課或專題講座。
2.建立更加有效的畢業論文質量監控體系。建立權責分明、行之有效的畢業論文監控體系對提升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的質量至關重要。筆者認為有必要成立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督導小組,制定統一規范的論文格式、程序及評估體系。對畢業論文寫作前期的開題、中期的論文檢查、后期的論文答辯等進行多角度、全過程的隨機和定期抽查,發現問題并及時反饋、解決問題。通過一系列措施來加強對畢業論文質量的監控,提高英語專業畢業論文質量。
3.加強外文書籍及英語教育方面的前沿資料的建設。師范類院校的英語專業主要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為中小學培養合格的英語教師。未來的英語教師必須具備比較扎實的語言功底,獨立進行科學研究和活動的能力和良好的英語寫作能力,那就需要在所學課程的基礎上擴大閱讀量,尤其是多閱讀外語類和英語教學方面的書籍、報刊雜志。
三、結語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育 《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 論文統計與分析 研究熱點 研究展望
[中圖分類號] G633.5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001
由教育部主管、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復印報刊資料《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是專業的教學類期刊。該期刊精選并全文轉載全國歷史教育專業期刊及教育類綜合期刊中的歷史教育論文。這些轉載論文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能更好地透視我國中學歷史教育研究年度熱點。本文將以2015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全文轉載的歷史教育論文為研究樣本,通過不同角度的統計分析,探究2015年我國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的年度熱點,并據此展望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的新路向。
一、《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5年度全文轉載的中學歷史教育論文統計與分析
1.欄目設置情況分析
欄目設置情況可以較全面地體現期刊的辦刊宗旨和辦刊特色,有效地反映學科的研究傾向和研究熱點,起到引導讀者閱讀和指導作者撰稿的作用。[1]2015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設置了25個與中學歷史教育相關的欄目,全文轉載了98篇中學歷史教育論文。從表1可以知道,論文轉載數量比較多的欄目是《教學研究》《學科視點》《教學策略》《教材分析》和《教學設計》等。需要注意的是,《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在2015年設置的與中學歷史教育相關的專題欄目多達11個,具體為《歷史教學設計》《歷史概念教學》《學科核心素養》《歷史教師專業成長》《價值觀與歷史教學》《探究教學》《問題教學》《教學目標確立》《高三復習教學》《2015年高考試卷評析》和《歷史故事運用》。其中,專為歷史學科設置的專題欄目有《歷史教學設計》《歷史概念教學》《價值觀與歷史教學》《歷史教師專業成長》和《歷史故事運用》,一共轉載了16篇論文,其他專題欄目則是歷史與地理兩個學科共有。在這些專題欄目中,每年都出現的是《高考試卷評析》欄目。與2014年的專題欄目對比分析可以看出:2015年我國中學歷史教育更加重視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歷史教育價值觀以及歷史教學方法等研究。
2.源雜志轉載中學歷史教育論文數量分析
《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5年全文轉載的歷史教育論文來自25種不同的期刊(見表2)?!稓v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教學月刊》的論文轉載量排名前三,一共被轉載了45篇論文,大約是全年論文轉載總數的46%。由此可知,這三大期刊是宣傳和促進我國歷史教育發展的重要刊物。另外,《中學歷史教學》《歷史教學問題》《教學與管理》《中小學教師培訓》《江蘇教育》等教育類期刊也發表了一些高質量的歷史教育論文。
3.作者情況分析
(1)作者合作情況分析
統計分析論文作者的合作情況,能直觀地認識全國不同單位之間在歷史教育研究領域中的交流狀況。在《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5年全文轉載的中學歷史教育論文里有16篇合作論文。其中,高等院校、教研部門與普通中學的合作論文有7篇,約占總數的44%。在合作論文中,同單位以及同省不同單位合作的論文有10篇,跨省合作的論文有6篇,占合作論文總數的37.5%,較2014年相比有所增長。歷史教育研究應該提倡跨地區、跨單位的交流探討,利用信息化條件更好地開展歷史教學研討,通過不同活動與全國各地的歷史教育工作者交流合作。
(2)第一作者所在單位發文分析
《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5年所轉載中學歷史教育論文的作者來自80家不同的單位。其中,有2家單位的論文轉載量為3篇,分別是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和四川省成都樹德中學,還有16家單位被轉載了2篇論文,分別是北京市教育學院豐臺分院、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福建省寧德市教師進修學院、江蘇連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外國語學院社會科學教研部、浙江省海寧市教師進修學校、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編輯室、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江蘇省大港中學、江蘇省常熟市中學、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第二高級中學、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
(3)第一作者單位所在地區分布
第一作者單位所在地區的分布情況可以清晰反映出我國中學歷史教育研究力量的空間布局特點。由表3可以知道,《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5年所轉載中學歷史教育論文的第一作者單位集中分布在江蘇、浙江、北京、廣東、福建、上海和四川這7個省市,說明這7個省市的中學歷史教育研究者研究中學歷史教育的熱情較高,狀態活躍,在2015年發表了更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而江蘇、浙江、北京3省市所發高質量論文數量排名前3,表明這3個省市的中學歷史教育研究水平較高,這可能得益于其教育部門和歷史教育工作者對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的重視。
(4)第一作者單位所屬系統分布
根據第一作者所在單位的系統歸屬能夠知道,我國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的生力軍分布在哪些單位系統,不同單位系統研究中學歷史教育的活躍狀態以及研究能力。第一作者單位所屬系統大致可分為高等院校、普通中學、出版社和編輯部、教研部門四大類,本研究中這四類單位系統的第一作者比重分別是32.65%、50%、2.04%和15.31%。據此可知,普通中W是研究中學歷史教育的主陣地,高等院校和教研部門的研究者也成為研究我國中學歷史教育的主體力量。
二、2015年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熱點
1.歷史課程研究
“當學生完成學校歷史課程的學習后,他們應該知道些什么?他們能夠做些什么? 如果學生完成歷史課程的學習后僅僅積累了一些需要記住的歷史事實的話,那是遠遠不夠的”[2]。歷史學是一門人文社會科學,而中學歷史課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承載功能。一節好的中學歷史課,不但要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而且還應該熏陶學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馬維林、黃敏指出:歷史教學的最高目標應該是價值引領。歷史價值教育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求真、揚善、唯美的情懷,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引領學生感悟時代精神,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讓學生懂得尊重各國文化和關心人類共同命運(第6期)*。唐琴、石曉健認為承擔公民教育任務的歷史課堂忽略了“人”,弱化了歷史教學的教育價值;把歷史學科教育價值概括為“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歷史價值判斷能力的孕育”;主張通過構建學術性課堂促進學生歷史知識、學科素養和歷史意識的發展,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民族觀、歷史觀和時代觀,倡導適應時代需要,符合社會進步和世界潮流的價值立場;認為人性教育、公民教育、和平教育等構成了21世紀歷史新課程基本的“時代性價值取向”(第6期)。倪仲指出歷史教學中“一分為二”式的評價過于簡單化和公式化,簡單套用“一分為二”式的評價導致了歷史教育價值缺位;主張歷史教師就應該大膽摒棄“一分為二”式的中庸評價方式,理直氣壯、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表明我們的價值取向,這樣的歷史教學才是真正用價值引領學生(第6期)。歷史教育是一種歷史認識教育。歷史課程的終極目標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形成自己的歷史認識。陳志剛認為歷史教師應當在課程實施中進行正確的歷史認識教育,幫助學生形成富于社會批判和建設精神的現代公民素養,獲得基本的歷史思維能力(第6期)。王鳳俠也指出歷史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習者健全成長,對其靈魂以價值引領;歷史課僅有史實、僅做事實判斷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價值判斷;歷史教應抓住歷史認知和價值觀沖突的問題鍛煉、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第5期)。
歷史教育總目標的實現需要具體的教學目標的達成。徐賜成認為教學目標、課程目標、教育目標是相互作用的系統問題,擬訂教學目標應該是教育總目標在具體教學內容和情境上的投射。因此,擬訂歷史課堂教學目標必須有完整的教育視野,從教育教學的本義出發關注學生的主體認知地位,以歷史教育的價值和功能為本。他認為歷史教育功能一是存續文化傳統,二是增進社會理解,三是資佐現實發展。歷史教育要以教育目標理論研究為據,把握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大致發展線索,了解教學目標分類學的基本思想(第7期)。
2.歷史教學策略研究
“教學策略是教學步驟、方法、手段或技術的總稱”[3]。歷史學是一門富有生命力與思想的人文學科,時間跨度大,文化內涵深厚,因此歷史教學總是存在一些困境,例如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難以深刻理解歷史現象,不能生成復雜的歷史思維。要解決這些教學困惑,郭子其認為教師應深思教育情境下的教學策略,通過營造知情交互的情境幫助學生進行位置記憶,促進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習得遷移能力以及形成批判創造性思維(第3期)。歷史教學不可能依靠灌輸得到理解和內化,需要師生交流對話與教師的適當點撥。方穎基于對話教學的新型教學形態研究了“心理契約”理論下的高中歷史對話教學策略,認為在對話中建立以“安全感、信任感、責任感和共情心”為基礎的“心理契約”,有助于師生相互理解,增強交流意愿,實現思維交互和情感共鳴,師生成為學習共同體,提高教學有效性(第7期)。盧曉華認為點撥法能幫助學生深化對歷史問題的認識,借助“互動”“情境”和“評價”等手段幫助學生回到歷史現場,在看似淺顯處點撥使學生逐漸深化認識,在思維盲點處點撥使學生厘清分析路徑,點明歷史線索,掃清思維盲點(第6期)。為了實現課程目標系統,幫助學生形成對所學知識的整體認知,陳善松和吳國雄倡導整體性教學策略。他們建議在實際教學中,不論是教學目標的設計,還是教學過程的實施,都從學科系統和學生實際出發,進行整體認知建構,通過整體設計教學目標、整體梳理歷史脈絡以及整體認知歷史要點進行科學、有效的歷史整體教學(第9期)。
“歷史是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連續不斷的、互為作用的過程,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4]。要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現象,生成復雜的歷史思維,郭子其認為歷史教學應該重視詮釋方法的價值,引導學生將自我的經驗與智慧融入歷史發展進程中,設身處地地理解歷史,以獲得豐富而開放的意義,從而達成深度認識,獲得明了的歷史見解(第11期)。沈素英則認為歷史教學應該站在文化視野的高度,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富有情感的、有利于學生釋放潛能的文化背景,通過對教學內容的選擇與重組、整合與探究,將學習知識與培養能力結合,培養能力與提高認識并重,融合理性與人文精神,開闊學生眼界,啟迪學生智慧,促進學生掌握方法、形成價值觀和確立人生目標與理想(第8期)。
3.歷史教學方法研究
長期以來,歷史教學習慣于向學生灌輸大量的學科概念、觀點和原理,如果學生記住了這些知識,并能在各種測試中準確地予以復述,就被認為學生已經掌握了知識。然而,這樣的“掌握”是受到質疑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這種知識的學習并沒有觸及理解過程及學生內在洞察力的培養。所以,陳新民認為應該重視歷史教學設計和開展主題探究活動,讓學生經歷跨學科、多角度思考和探究問題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理解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的發展(第4期)。為使歷史探究性學習更有效,更好實現歷史課程目標,作為歷史課堂的主導者必須在學習主題、課程資源、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問題情境等方面進行有效的設計、開發和重新建構(李南亮,第4期)。歷史教學中探究性問題的設置應依據循序漸進的原則,從事實性問題入手,設計解釋性問題,進而推進評價性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逐步思考,形成對所學歷史知識的深入理解,提升對相關問題的認識。其中,事實性問題是基礎,解釋性問題是深化,評價性問題是升華。只有這樣,學生在面對“你有什么啟示”“你怎樣看待”“你有什么想法”等問題時才不會出現啞口無言、信口開河、語無倫次、生拉硬拽等現象(吳波,第5期)。
4.歷史教育測評研究
表現性評價作為過程性評價的重要方法,正逐漸成為高中歷史學科學業評價的主要方式。表現性評價的標準稱為表現性評價量規。馬曉麗認為一個完整的表現性評價量規應該包括活動主題、評價內容、權重設置、程度描述、評價標準、評價主體以及評價方法和評語建議,在創制表現性評價量規時應注意把握好適切性、可操作性和參與性原則。根據國內外的研究經驗和實踐總結,她提煉出的表現性評價量規程序為解讀課程標準、確定評價內容、明晰要素特征、選擇量規類型、描述評價等級、擬定評價量規以及修正完善標準(第2期)。
每年高考過后的全國熱門話題之一就是對高考試題的評析。中學一線歷史教師通過研究解讀并借鑒文章對高考試題的評析,可以深刻認識高考試題的總體面貌及其命題趨勢,把握不同題型并總結其答題方法,從而進一步反思和改進往后的日常教學,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和備考指導。馮一下認為2014年方法類試題數量急劇增加,這將導致史學方法類試題作為一類相對獨立的試題出現在高考歷史試題中,并推動高中歷史教學重視史學方法滲透。所以高中歷史教師應該深化對方法目標的認識,更多地了解史學方法,科學地制定史學方法教學策略。(第1期)郭子其J為高考歷史試題品質的優劣在于是否立足于人的歷史思想與價值來考查歷史思維,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Ⅰ、卷Ⅱ第40題強調歷史人物的活動與人的歷史思考,強調時代特點與思想內涵的歷史性思維,強調思想價值的滲透與思維能力培養,富有歷史的時代氣息,考查了多樣多層的創新思維能力,而且試題設問具有開放性,關注考生的鮮明個性,應該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第12期)。
四、結語
根據《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5年全文轉載的歷史教育論文數據統計發現,一線歷史教師是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的主體,教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尤其是師范院校,也是歷史教育研究的重要力量;合著率未見明顯的變化規律,高等院校研究者和中學歷史教育研究者的合著情況增多;標注參考文獻的意識較弱,但這種情況正在好轉。與此同時,被轉載論文的平均引文數量和引文比例,說明我們的中學歷史教育研究還處在主觀總結為主的“經驗型”階段,而非“學術型”階段。
據此,筆者對歷史教育刊物、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群體提出以下建議:一是中學歷史教育研究者是背負重任的開拓者。從現有的情況看,一線歷史教師仍將是中學歷史教育的主要群體,而高等院校和教科研部門的歷史教育研究者仍將肩負著將歷史教育研究引向更高處的任務。研究者還應關注中學歷史教育中的教師和學生,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加強對歷史教育主體的研究。二是歷史教育期刊為中學歷史教育研究提供更好的平臺。雜志需要關注理論又重視實踐,亦要呼吁關注中西部地區的中學歷史教育現狀,引起中西部研究者的重視,也可以以雜志為媒介,加強東、中、西部研究者之間的交流。
[ 注 釋 ]
[1]張家輝,哈斯塔娜,喬麗娜.2005-2009年《地理教育》文獻計量學分析[J].地理教育,2010(12):45.
[2]Peter Seixas, BENCHMARKS OF HISTORICAL THINKING:A REMEORK FOR ASSESSMENT IN CANADA[P/ON]. [2016-09-23]http://historicalthinking.ca/sites/default/files/files/docs/Framework_E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