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4 07:44: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制種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介紹了茄子制種高產栽培技術,主要包括育苗、定植、肥水管理、授粉、采摘等方面內容,以期為茄子制種者提供參考。
茄子具有很強的雜種優勢。目前,我國推廣的茄子品種絕大多數為雜種一代。茄子雜種種子的生產非常嚴格,除掌握栽培技術外,還需要掌握授粉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和采種技術。本公司從事茄子育種研究多年,掌握了一套完整的茄子雜交制種技術,制種茄子成本較低,管理比較簡單,效益非??捎^,現將其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適時育苗
選擇坐北朝南、背風向陽、排水方便、溫度回升快的地塊,床土應是2~3年內未種過茄果類、瓜類蔬菜的菜園土,最好是未種過菜的稻田土、塘泥、新鮮黃土等。老菜園土作苗床要做好土壤消毒,可用50%多菌靈粉劑與過篩煤渣灰拌勻后撒施苗床,作墊籽藥土。用豬糞渣、陳煤灰、塘泥、枯餅、人糞尿等,堆漚制作培養土。播種前,采用小拱棚育苗,浸種催芽,1hm2大田需苗床面積37.5m2,苗床密度1500株/m2,播種量750~1050g/hm2,種子發芽出土以后,夜間應保持12~15℃,白天為20~26℃,如果夜間溫度在10℃以下,生長不利,尤其是土壤夜間溫度不要低于17~18℃,否則根系發育不良。此外在1~2片真葉時容易發生猝倒病,應注意防治。
2定植
為了減輕病害,應實行水旱輪作,制種地選擇水稻田或2~3年內未種過茄果類作物的地塊,并要求有50m左右的隔離。茄子定植不必過深,與秧苗的子葉平齊為宜,3葉1心即可定植。為了使幼苗迅速恢復生長,定植以后應立即澆水,對新根發育有良好效果。定植的株行距根據茄子的品種而定,我團種植的是晚熟品種,行距60cm,株距35cm。
3田間管理
3.1肥水管理
施足基肥,施豬糞渣75t/hm2,餅肥1500kg/hm2,磷、鉀肥各1500kg/hm2作基肥。輕施苗肥,在定植后至開花前應追2次肥,濃度不要太高,否則會造成植株徒長,引起落花、落果,加重病害,最好用稀釋5~10倍的豬糞水或進口氮磷鉀復合肥,不用氮肥催苗。穩施花肥,自第1朵花開放到第1批果迅速膨大這段時間為茄子的大量開花期,也是雜交制種的人工去雄授粉期,為防止植株落花落果,在不是嚴重缺肥的情況下,一般不用追肥。重施果肥,當根茄(或稱門茄)長至商品成熟度時,每株茄棵上基本上都掛了2~3層果,這時果實膨大需要大量養分供給,要大追肥,重追肥,一般每隔7~10d追1次肥,以稀豬糞水和復合肥為好,果實轉黃即可停止施肥。保證植株充足的水分供應是提高種子發芽力的關鍵,特別是生長后期,因處在高溫干旱季節,更應注意灌水。茄子在開花坐果期即可澆水,一般全生育期澆6~8次水,茄子的單葉面積大,水分蒸騰較多,一般保持80%土壤相對濕度,當土中水分不足時,植株生長緩慢,甚至引起落花,所結的果實果皮粗糙品質差。當雨水過多時還要注意排水。從結果時即可開始浸灌,但應堅持“一淺”、“二急”、“三涼”的原則,“一淺”是灌水不能超過畦高的2/3~3/4;“二急”是急灌急排;“三涼”是水涼、土涼、天涼。因此,在晚上灌水效果較好。灌水后應及時追肥、中耕除草,其操作同常規栽培。結合澆水,施稀薄的糞肥或化肥;果實結果以后可追澆濃的糞肥或化肥,以氮肥為主,人工追施300~375kg/hm2尿素以供果實不斷生長的需要;果實最旺時期,也是需肥最多時期。
3.2授粉技術
3.2.1授粉花朵部位及單株授粉花朵數。最適宜授粉部位是第2~4層花,每株宜授粉6~10朵花,坐果5~8個。
3.2.2父本花粉采集。茄子開花習性是當花蕾長足后,在花冠逐漸開裂過程中,花藥逐漸破裂,花粉散出??稍谏衔?時左右花朵剛開放時,用電動采粉器收集花粉,此時花朵剛開放,花粉多,且發芽力高。也可在上午摘下當天開放的花朵,取出花藥散放在鋪有厚紙的篩子上,放在太陽光下曬干,約需4h。然后用花粉篩將花粉篩出,或將曬干的花藥裝入碗中,蓋上紙,上下抖動碗幾次,即可將花粉抖出,然后放入小盒中備用。3.2.3選擇母本花蕾去雄。茄子花在開放前1d至開放后2d,均有受精結籽能力,而以開花當天受精能力最強,結實率最高。選母本植株上花冠開裂的大花蕾,用鑷子輕輕撥開花苞,將雄蕊徹底去盡。去雄時,切忌挫傷柱頭、子房。
3.2.4授粉。對前1天下午去雄、第2天上午開放的花朵授粉。用帶橡皮頭的鉛筆或授粉棒(粗塑料電線殼中塞入海綿制成)沾取花粉,輕而勻地涂到柱頭上,看到柱頭上沾有足量花粉即可。如果花粉多,也可當天去雄、當天授粉。
3.2.5標記。用印油涂于花柄上或用有色毛線系于花柄上等方法進行標記。
3.2.6其他管理措施。在雜交制種中發現授粉量增加,其坐果率、單果種子數相應增加。因此,重復授粉可提高種子產量。每次授粉時,如果發現母本田內有未做標記的花朵或果實要及時摘除,以免影響雜交種純度。每株坐果5~8個后,要將植株上部開放的花朵、自交果及生長點全部摘除,以證雜交種的純度和果實的生長發育。一般母本田可安排30~45人/hm2去雄授粉。
3.3茄子的落花及防止
茄子落花的原因是氣溫低于20℃時,影響授粉受精及果實生長,在15℃以下會引起落花,最適宜溫度為28~30℃,這種早期落花可以用生長劑來防止,一般用20~30mg/kg的2,4-D處理。
3.4病蟲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苗床期猝倒病及結果期的綿疫病,主要害蟲為紅蜘蛛。防治猝倒病主要是加強溫床管理,在幼苗有2~3片真葉時最易發生,在管理上多通風,少澆水,是主要防止措施;果實綿疫病對果實危害嚴重,尤其在雨季易發生,防治方法是注意田間排水及避免與病菌接觸。紅蜘蛛防治主要用樂果防治效果為好。
[關鍵詞]錦玉青貯28;高產;制種技術
錦玉青貯28是錦州農科院以自交系J4019為母本,以自交系J2451為父本雜交而成的晚熟玉米雜交種,生育期140天。該品種抗性好,品質優,糧飼兼用,經濟效益高。2007年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其雜交種制種過程中高產技術要點如下。
1.制種地塊的選擇
制種田應選擇積溫3000℃以上地區,并且地勢平坦,連片,土壤肥沃。過于零散,狹長的地塊不利于授粉,不宜安排制種。還要考慮隔離條件較好地塊。要求制種地四周400米之內無其他玉米種植。
2.播前種子處理
親本要求純度在99%以上,發芽率85%以上,以保證田間種子出苗率。播前要將親本種子進行嚴格粒選,剔除雜粒、破損粒、雜質等,將選好的種子在陽光下曬2~3天。播前最好進行玉米種衣劑包衣,用以防治地下害蟲及病害。
3.適時播種,調好播期
(1)制種田10cm土層土壤溫度穩定在10℃以上時便可以播種,因為錦玉28生育期較長,遼寧地區應在4月20日至5月1日前播完,以保證足夠的積溫。播種時,先播母本,兩葉一心時播一期父本,5~7天后播二期父本。如果播父本時遇到旱情,則要抗旱播種,以免花期不遇。
(2)本雜交品種的制種親本芽鞘較軟,播種不宜過深,掌握在4cm左右,粘土地淺一點,沙土地可適當深一點。
4.制種密度及父母本行比
由于本雜交種的親本父本株比母本株矮,所以父母本行比2:8較為合適。行距55cm;母本株距30cm,父本株距27cm.最佳密度為52500株/公頃,這是提高錦玉青貯28制種產量的重要因素。
5.除雜去劣
(1)苗期除雜
苗期可結合間苗、定苗依據父母本苗期的葉色,葉鞘色,生長勢等性狀區分出雜株,并將其拔除。
(2)拔節期除雜
拔節期是田間去雜的關鍵時期,父母本植株特征特性已充分顯現出來,根據親本株高、長勢,葉形,葉脈顏色區別雜株,對“傻大黑粗”形態有異者,一律鏟除。
6.嚴格去雄
母本去雄是保證種子純度的關鍵。必須固定專人負責,摸苞帶葉去雄。認真貫徹“及時,干凈,凈底”的原則。及時系指在母本雄花露出頂葉之前的花苞期帶苞葉拔除;徹底是指制種區母本雄花一株不漏全部拔除;干凈是指母本雄穗不留殘枝、斷枝、分枝。去雄時必須在每天10點以前進行,將抽出的雄穗帶出地頭掩埋好,不可亂扔,避免其繼續散粉。
7.花期不遇的調控方法
制種的父母本受外界條件影響,有時會發生花期不遇。如果父本偏早,可以對其進行側面斷根,延長花期;如果父本偏晚,用0.4~0.5%乙烯利溶液噴施父本植株,促進雄穗生長,也可以對母本采取剪花絲的手段。
8.防治蟲害
遼寧地區6月中下旬常發生粘蟲危害,幼蟲3~4齡期時,揚撒0.04%氯菊酯粉劑,畝用量2~3kg;7月上中旬常發生玉米螟蟲危害,在玉米心葉末期向大喇叭口內及時拋撒3%辛硫磷顆粒劑防治,畝用量1~1.5kg,或者放赤眼蜂。
9.田間后期管理
(1)割除父本
授粉結束后,一般8月10日左右,要將制種田的父本及時割除,以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避免與母本爭水爭肥,提高母本產量。并且又有利于降低田間濕度,減輕病蟲害發生。還可以避免收獲時可能發生的人為的父母本混雜。割下的父本植株可作青貯飼料。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農業的飛速發展,玉米單產的不斷提高,近年來,我國雜交玉米種植面積不斷上升,玉米雜交種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制種面積不斷擴大。我國玉米制種面積不斷擴大的同時,因自然災害、環境條件及技術等造成的種子質量不合格、減產減收甚至絕收現象時有發生,給制種單位和制種農戶帶來嚴重經濟損失,大量的劣質種子也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后果。本文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有效的雜交玉米制種的技術措施。
玉米雜優品種具有高產、抗性強等優點,所以在玉米種植區,種植雜優品種已成為提高產量及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為了提高玉米雜交制種產量,探討玉米雜交制種高產技術,我所進行了三年制種試驗。產量由過去的1200kg/hm2提高到現在的2325kg/hm2,增產93.75%?,F將高產制種技術介紹如下。
一、栽培措施
1、選地及整地
選隔離條件較好,土壤肥力和光照條件較好,集中連片,有排灌條件,保水保肥力強的地為制種地,并做到精細整地,畦面無大土塊,無雜草,無作物殘根,達到松、細、平。
2、重施底肥,增施磷鉀肥
制種地要求每畝施優質農家肥1500~2000kg、鈣鎂磷50kg、鉀肥10kg。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3、合理安排群體結構
父母本行比1:5,大行距90cm,小行距40cm,株距25cm,父本留雙株,母本間隔留單雙株,每畝母本4500株,父本1500株。
4、合理確定播種期
玉米各生育階段所需的光、溫、水必須與當地的氣候條件相適應,才能正常生長。播種過早,低溫陰雨天氣易造成爛芽;播種過遲,抽雄吐絲遇梅雨高濕氣候不利于授粉,影響結實率。在賀州市農科所(信都鎮),早造制種可在2月下旬播種,利用地膜覆蓋育苗效果較好。
5、確定父母本播差期,保證花期相遇
玉米父母本花期相遇是雜交制種的關鍵,根據父母本生育期,結合當地氣候資料,準確安排父母本播差期。一般情況下,玉米雄花散粉時間延續較短,夏天在相同條件下,花粉壽命只有5~6h,而雌花吐絲后10d內還能受精,吐絲后1~5d受精能力最強。
一般情況下,應安排母本吐絲盛期比父本散粉盛期早2~3d,按照“遲熟早播,早熟后播,寧可母等父,不要父等母”的原則確定播差期。具體播差期根據親本特性確定。
6、搭好豐產苗架
(1)精細播種
播前整地要求達到無根茬、無坷垃、上虛下實、埂直面平,澆足底墑水。待播種子攤曬2~3d后用55℃左右的熱水浸泡2~3min,然后用溫水浸種6~12h,撈起后用40%樂果乳油兌水拌種均勻后點播,可以防治地下害蟲。播種規格為小行距50cm,穴距33cm。采用開溝條播,每穴播3粒種子,667m2用種量約3kg。播種后在穴間(株間)點施少量復合肥,注意肥料不能沾附到種子上,以免燒壞種子,影響出苗,然后蓋上3~5cm碎泥。播后做好父本區別標記,如在行頭種上其他作物,以避免雜交種子純度因親本人為混淆而受影響。
(2)科學施肥。玉米的全程施肥以基肥為主,種肥、追肥為輔;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磷鉀肥要早施。追肥看苗勢分期追施。底肥在整地時,667m2施復合肥17kg,并混施部分有機肥。定苗到拔節(6~7葉)期間,追施一次尿素(15kg/667m2)。雄穗抽出前,667m2施復合肥15kg。籽粒灌漿期667m2施復合肥10kg。
(3)適時排灌水。玉米出苗期,保持畦面干爽,齊苗后保持干干濕濕。抽穗前10d至抽穗后20d,注意保持泥土
濕潤,保證雌穗正常發育及父本抽雄整齊,花粉壯而多。
二、確保種子質量的核心環節
1、提高播種質量,縮短去雄周期。
精選親本種子。制種時首先要確保親本種子質量,播前親本種子必須經過嚴格精選,徹底清除霉爛、秕瘦、蟲蛀、破碎等籽粒,使籽粒大小均勻,發芽率達85%以上。
種子處理。播前對種子適當處理,可以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并可減輕病蟲危害,以達到出苗早、苗齊、苗壯的目的。處理方法有曬種和種衣劑包衣等。
足墑播種。足墑播種是全苗的關鍵。實踐證明,播種深度的土壤水分達到田間持水量的70%時才能滿足種子萌動發芽的需要。好的制種基地應該有良好的水澆條件,雨天能借墑,天旱能造墑,避免天氣干旱影響播種和出苗。
注意苗期蟲害的防治。種子除采用種衣劑包衣外,對地下害蟲比較嚴重的地塊,在播種時可用甲敵粉撒毒土,從而保證全苗。
2、嚴格去雜去劣。
去雜去劣是玉米制種田保證純度的一個重要環節,必須堅持早檢查、早動手、嚴要求。第一次結合間苗、定苗進行,根據自交系葉色、葉型、葉鞘顏色將雜苗、弱苗、病苗徹底去掉。第二次在拔節期去雜,把不符合自交系形態特征的雜株、變異株、弱小株和可疑株徹底去掉。尤其是父本雜株,絕不允許進入花期。第三次在抽雄初期去雜。在抽雄前后逐株根據自交系株型、葉片長短、花絲顏色、花藥色澤去掉特殊的變異株、可疑株。第四次在晾曬脫粒前進行,把雜穗、變異穗、病穗徹底挑凈。
3、嚴格去雄。
影響制種質量的關鍵是去雄。去雄涉及千家萬戶,必須精心組織,嚴格安排,分片包干,責任到人,照章辦事,獎懲嚴明。全面推動母本超前去雄技術,實行摸苞帶葉去雄,并做到及時、干凈、徹底。生產實踐證明,母本超前去雄,不僅能有效防止母本自花授粉,而且有利于調節養分供應,促進雌穗生長,增加制種產量。抽出的雄穗必須裝袋帶出制種田處理掉,杜絕隨去隨丟,避免在田間后熟散粉,影響制種質量。去雄結束前將尚未抽出的母本株、病殘株一次性徹底清理,防止去雄后散粉而影響種子質量。
4、加強人工輔助授粉。
人工授粉是高產、優質制種技術中的重要環節,是提高結實率,增加制種產量的有效措施。特別是在花期未能良好相遇的情況下效果更為明顯,據試驗在自然授粉的基礎上進行人工輔助授粉,可提高結實率20%以上。而人工授粉不在于授粉次數和數量,關鍵是掌握好時間,輔助授粉應掌握在父本散粉量最大和母本吐絲集中時進行,采粉授粉時間一般在9~12時,以10時為最佳授粉時間。
5、加強制種田的后期管理。
授粉結束后,將制種田中種植的父本及時割除:一是可以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提高光能利用率;二是可以降低田間濕度,減輕紋枯病、大小斑病的發生與危害;三是可以消除父母本同收而導致的人為摻雜、機械混雜等隱患,保證種子純度。制種成熟后期要嚴格檢查,適時收獲。要求農戶在收獲時先自行穗選去雜,交種前逐戶檢查,再次穗選去雜,合格后發給收購合格證,精選入庫。
【關鍵詞】:農學;實踐教學;改革
實踐性教學環節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環節。為了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各高等學校都努力改進實踐性教學體系,把課堂教學、生產實習、社會實踐、社會調研以及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從科學知識型向科學知識實用技能型的轉化。
1 從教學方法上加強專業課程的實踐內容
大學生獲得專業知識的必備教學環節是農學專業課程體系其特點是技術性強、實踐性強,通過實驗內容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實驗促進理論課的學習。
改變以往的教學的方法。作物栽培學和作物育種學是農學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其特點是實踐性特別強,傳統的方式是首先講授理論,然后進行實驗和田間參觀,課程學習與生產實踐脫節,學生動手實踐性和參與性較差,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主動性;新的教學方式采用生產實踐式教學法,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如作物栽培學的授課方法是根據作物生產的技術環節安排教學時間,將作物生產環節分解為整地、播種、中耕管理、收獲等環節,在每個生產環節出現時,教師將學生帶到生產現場直接講授;作物育種學也采取與栽培學相似的教學方法,將課程環節分為育種圃建設、雜交、田間選擇、考種鑒評等環節,教師針對各環節在田間講授。
2 提升畢業論文質量,培養學生科研創新精神
畢業論文是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在提高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指導教師隊伍水平,要求指導本科畢業論文的教師,必須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和中級以上技術職稱,而且畢業論文的研究內容必須是科研課題的一部分內容。這些舉措的實施,使教師的科學研究活動與大學生畢業論文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促進了學生的求知欲,激勵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五學期期末開始論文選題,首先由指導教師擬定研究題目或學生自擬題目,學生根據興趣選定論文題目,學生與指導教師實行雙向選擇;確定論文題目后,學生進入指導教師的研究室,在導師指導下查閱文獻,完成開題研究報告,進行試驗研究。畢業論文的試驗在第六、第七兩個學期進行,貫穿整個作物生長季節,在此期間學院組織教師進行中期檢查
l~2次;第八學期完成論文的撰寫和進行答辯,由農學院學科組分派老師按畢業論文寫作要求對論文進行評閱,給出評定成績,此成績是學生能否參加答辯的重要指標,評閱不合格者,不能參加答辯;合格的論文,將論文返回給學生,學生對照評閱意見與指導教師進一步的進行交流、修改,申請答辯;由至少1名校外專家組成5人答辯委員會,嚴把答辯質量關,對第一次答辯不合格的同學,一周后進行第一次答辯。 轉貼于 農學專業建立了一整套涵蓋論文選題、開題、中期檢查、評閱、答辯等各個環節的規章和制度,取得了明顯效果。
3 強化生產實習,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高等農業院校的學生,不但要學完必要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通過畢業生產實習,把已經學到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運用于生產實踐。這不僅是鍛煉學生、使學生在綜合能力上得以提高的過程,而且可以對教育質量進行綜合檢驗。農學專業在總結多年生產實習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目前大學生就業等基本情況,對生產實習進行了多方面改革,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需要。
3.1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避免生產實習與找工作的矛盾
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使大學生在最后一學期,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就業找工作
方面。過去安排生產實習計劃在時間上與找工作沖突,效果不好。為使生產實習不與找工作爭時間,又能提高生產實習的效果,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方式,明顯提高了生產實習效果。第一,將實習環節分散到多個學期。如針對耕作技術的實習安排在第五學期、針對栽培技術和育種技術以及制種技術的實習安排在第六和第七學期、針對生產現場和社會調查的實習在第八學期進行。第二,實習采用集中方式進行。如耕作實習、制種實習分別安排在1周里集中完成,春播實習安排在第七學期的第四周至第七周集中完成。第三,第八學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調查,采用分次進行?,F在將生產實習分為3~5個關鍵環節,每一環節集中3~5天時間集中完成,避開招聘會時間,提高了實習效果。
3.2面向社會,加強同社會的聯系
我們把社會義務咨詢活動和社會調查,也列為實習內容。通過咨詢活動,不僅增加了大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也讓社會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而且鍛煉提高了學生的演講水平及適應社會的應變能力。讓大學生利用生產實習的機會把自己切實地置身于民眾之中,面向社會、了解社會,服務于社會,從中鍛煉自身的綜合能力。這不但是畢業學生未來工作的需要,也是大學生自身的責任。
3.3強化實習指導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實習效果
農學專業是技術性很強的專業,單靠實習單位的技術人員指導生產實習是不夠的。
論文摘要:作為我國西部的農業大省,實現甘肅農業與 農村 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本文根據農業 經濟 和生態產業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甘肅農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從農業資金投入、發展節水農業及特色農業等方面給出了甘肅農業持續發展的建議。
一、甘肅省農業發展取得的成績
(一)農產品產量總體增加
(二)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逐步優化,外向型農業發展加快
“十五”期間,甘肅省引進、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4000多項次,示范推廣面積超過133.3多萬HM,良種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建設了一批具有區域特色和競爭優勢的農產品出口基地,累計出品4.4億美元,促進全省農民增加收入35億多元,人均達193.65元。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蘋果汁、干酷素、瓜籽、制種、腸衣、番茄醬、雜豆、苦杏仁等特色農產品為主的出品格局,農產品出口98個品種,遠銷74個國家和地區。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明顯加快
二、甘肅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盡管甘肅農業發展已經取得了可觀的成就,但由于甘肅農業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業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問題還較為突出。
(一)農業發展資金短缺,農業 投資 不足
(二)粗放經營, 機械 化程度低,土地產出率低
甘肅省大部分地區干旱少雨,水資源貧乏,而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不到10%;許多地方灌溉又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 滲漏和流失嚴重, 灌溉水的利用率不到40%;由于栽培技術不配套,土壤水分的利用率不到70%。
(三)總體資源配置不均衡,利用率不高
三、政策建議
針對目前在甘肅 農業 整體發展中遇到的各種情況,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采取措施,積極應對。
(一)加快促進農村 金融 改革,增加低息農業貸款
高儲蓄率是我國大部分地區所共有的情況,長期以來郵政儲蓄只存不貸,積累了大量的存款,資金的閑置不僅增大了郵政局的機會 成本 ,也忽視了農民對資金的需求。從2007年開始甘肅省郵政局告別了只存不貸的 歷史 ,開始提供小額信貸。為使大量存款能得到有效利用,確實地做到服務農民,郵政局也應為農民提供低息貸款。因此,有必要將農業貸款與一般的商業和 工業 貸款區分開來。以較低的利率提供農業貸款,并將大量來自農業的存款返回農業才有助于農業的發展。
(二)加大農田 水利 建設 投資 ,發展節水灌溉
解決甘肅農業發展的難題之一就是解決水的問題,因此發展農業首先要加強農建水利投資。應該積極利用當前所有的便利,加大農田水利建設,將水庫所囤積之水應用到生產實踐當中?!坝晁e蓄利用工程”是近兩年甘肅省政府為解決農民飲水問題而開始實施的一項工程,目前已解決了隴中缺水的環縣、會寧、靖遠三縣,33個鄉(鎮)、20.9萬人的飲水困難。同時,引進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也是甘肅省應對水資源缺乏這一問題的另一重要解決途徑。
(三)結合地域差別,發展特色農業
甘肅省整體農業生產地域差別較大。河西走廊灌溉農業區,是該省的商品糧基地、制種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隴中、隴東旱作農業區,是該省乃至全國重要的洋芋、 中 藥 材、小雜糧、羊羔肉及肉牛生產基地;隴南地區是該省重要的特色農業基地;甘南及河西牧區是該省乃至全國重要的牛羊肉生產基地和細毛羊基地。針對以上優勢,政府應該積極扶持,加大資金以及技術投入,引進先進的 管理 模式,盡快樹立本土特色農業品牌,擴大產品的知名度,積極拓展國內外 市場 ,以便提升整個農業的整體競爭力。
論文摘要 介紹了雜交稻兩優培九在晉江市的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
兩優培九是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用培矮64a與9311組配選育而成的中晚秈兩系雜交水稻組合,表現出產量高、米質優的特點。2001年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同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國審稻2001001),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價值。晉江市2001年引進該組合,進行多點試驗、示范,表現出豐產性、穩產性好,增產潛力大的優點。2005~2006年在晉江市推廣種植2 030 hm2。
1 種植表現
1.1 產量 2005年在晉江市西濱鎮73311部隊農副業基地陳成立承包田中示范種植兩優培九33.33 hm2,平均單產9 150 kg/hm2,比對照特優63增產1 200 kg/hm2,增長15.1%。同年在晉江市陳埭鎮中和種植場示范種植26.67 hm2,平均單產8 700 kg/hm2,比對照特優63增產1 400 kg/hm2,增長19.01%。2006年在晉江市西濱鎮73311部隊農副業基地示范種植53.33 hm2,平均單產9 000 kg/hm2,比對照特優63增產825 kg/hm2,增長10%。2006年在晉江市西濱鎮東升農場種植40 hm2,平均單產8 300 kg/hm2,比對照特優63增長10.6%。該組合在近2年試驗示范中,表現高產穩產,具有超高產潛力。
1.2 農藝性狀 兩優培九屬中稈型,株高107~112 cm,莖稈堅韌,株型緊湊,劍直,耐肥抗倒,后期轉色好。平均穗粒數約160粒,結實率81%~84%,千粒重25~27 g。
1.3 品質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檢驗測試中心檢驗:糙米率81.6%,精米率75.1%,整精米率56.2%,粒長6.8 cm,長寬比2.9,堊白米率50%,堊白度10.8%,透明度2級,堿消值5.5級,膠稠度72 mm,直鏈淀粉含量21.6%,蛋白質含量10.2%。其中有6項符合部頒優質米一級標準,3項符合部頒優質米二級標準。米飯適口性好,品質優于汕優63。
2 栽培技術要點
2.1 適時播種,培育多蘗壯秧 該組合在晉江市作晚稻栽培,生育期130~135 d。應注意提早播種,宜安排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播種,7月下旬移栽,且務必要在立秋前插完。采用半旱式育秧,稀播勻播。秧田播種量以120 kg/hm2為宜。浸種時要加入強氯精浸種消毒,以防種子帶菌。播種時,用復合肥300 kg/hm2做秧田基肥。當秧苗1葉1心期時,用15%多效唑200 g對水100 kg噴施秧苗,培育多蘗壯秧。2葉1心期,施尿素45~60 kg/hm2。移栽前4~5 d,施尿素75~90 kg/hm2作“送嫁肥”,并噴施1次三環唑和銳勁特防治病蟲害。秧齡控制在25~30 d。
2.2 合理密植 兩優培九株型緊湊,穗大粒多,生長勢強,增產潛力大,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確定合理株行距與基本苗數,是保證高產的重要基礎。采用寬行窄株,株行距以13 cm×30 cm為宜。每叢插2株秧苗,插足24萬~27萬叢/hm2,基本苗105萬~120萬/hm2。
2.3 科學施肥 兩優培九耐肥抗倒,應保證前期早生快發,后期不缺肥,以利于形成大穗,增加籽粒充實度, 提高結實率,不早衰。栽培上應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施純氮195 kg/hm2,N、P2O5、K2O用量比為1.0∶0.5∶0.8?;适┨妓釟滗@225 kg/hm2、復合肥(N、P、K比例為1∶1∶1)375 kg/hm2。插后5~7 d再結合淺水灌溉,追施分蘗肥,施入復合肥225 kg/hm2、尿素75 kg/hm2、氯化鉀75 kg/hm2。巧施穗肥,在幼穗分化始期,施尿素30~45 kg/hm2、氯化鉀75 kg/hm2作穗粒肥,促進穗大粒多。在抽穗期,適施尿素45~60 kg/hm2,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以促進灌漿結實,保持后期轉色,增強光合作用,防止葉面早衰,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
2.4 水分管理 采取淺水插秧,深水返青,薄水促蘗,適時擱田,足水養胎,淺水抽穗,濕潤灌漿,適時斷水的辦法。要求在插后25 d左右發足莖蘗數。夠苗曬田(田間總苗數達到計劃最高苗數的80%,即總莖蘗數255萬~270萬/hm2時),放水曬田,曬至田邊見小裂縫,田中腳踩不粘泥,達標后復水。保持有效穗255萬~270萬/hm2,幼穗分化至抽穗揚花期保持3 cm的水層,灌漿結實期干濕交替,保持濕潤,養根保濕壯粒。后期防止斷水過早,以免引起早衰而影響灌漿結實。收割前7 d斷水,完熟率達95%時進行收割。
2.5 病蟲害防治 應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根據當地植保部門的預測預報,及時做好稻瘟病、百葉枯病、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選用對口農藥,適時防治,以確保豐收。
參考文獻
[1] 葉立海,魯仕法,白應國. 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引種試驗[J]. 農技服務,2007,24(7):3.
[2] 王合勤,陳金節,高勝從. 超級雜交稻新兩優6號高產優質制種技術[J]. 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4):4137-4138.
[3] 況浩池,曾正明,劉國民. 雜交稻新組合K優8602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 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4):4157.
[4] 蔡志剛. 水稻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探討[J]. 安徽農業科學,2006,34(1):75-77.
關鍵詞:甘藍;種植資源;綜述
中圖分類號:S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3)-01-0176-2
0 引言
甘藍(Brassica oleracea L.),十字花科蕓苔屬,又叫洋白菜,包菜,卷心菜,連花白等,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主要蔬菜作物。多數學者認為,甘藍類起源于現在尚存的一年生野生雜草[1](Brassica oleracea var.olcracea)。也有人提出甘藍類植物起源于Brassica oleracea,Brassica cretica,Brassica insularis和Brassica rupestris 4個野生近緣種的復合體的觀點。公元前六百年,甘藍由小亞細亞傳至中歐。在希臘羅馬時代,地中海沿岸地區的人們也種植其他甘藍,但這些品種并未形成堅實的菜頭。結球甘藍在北歐是很普遍的種植作物。目前在歐洲、北美和遠東都出產包心菜,最大菜頭則產于阿拉斯加的夏季,因為當地夏晝很長,刺激其異常生長。16世紀末期由俄國傳入我國黑龍江及新疆等地[2]。
1 甘藍分類和品種介紹
甘藍類植物種內下分6個變種[1],分別是結球甘藍變種、木立花椰菜變種、孢子甘藍變種、羽衣甘藍變種、球莖甘藍變種和野生甘藍變種。另外王建林等[3]將蕓苔屬甘藍組分為:擎藍(B.caulorapa Pasq.)、芥藍(B.alboglabra L.H.Bailey)、甘藍 Roleracea L.。又甘藍分為:(原變種)var.cap-itata L.、羽衣甘藍var.acephala L.f.tricolor Hort.、孢子甘藍var.gemmifera Zenker、花椰菜var.botrytis L、歐洲油菜B.napus L.、蕪菁甘藍B.napobrassica(L.)Mill。其中歐洲油菜和蕪菁甘藍的染色體數為n=19,其余染色體數均為n=9。
甘藍品種很多,依葉球形狀可以分平頭、圓頭和尖頭三類。依成熟期可分早熟、中熟和晚熟三種基本生態型:平頭型,植株較大,葉球頂部扁平,整個球成扁圓形。球葉的中肪和中心柱小,從定植到收獲70天以上,中晚熟或晚熟種,結球堅實,產量高,品質好。中晚熟種有黑葉小平頭、黃苗、京豐12-70號。尖頭型:植株較小。葉球頂部尖型,整個葉球如心臟形。球葉的中肋和中心柱偏高,冬性強,不易先期抽薹,結球較松,產量較低,品質亦較差,從定植到葉球初收50天,早熟種如江浙的雞心和牛心種。黑葉小平頭:葉球扁圓,頂部稍拱形,外葉黑綠色、抗性強、耐熱,葉球緊實,單球重1.5公斤,從定植到初收80天,中熟種,長江流域各省普遍栽培。近年來我國也選育一些甘藍新品種,如早熟春甘藍新品種春魁[4],秋甘藍惠豐3號[5],李惠芬等[6,7]利用引進的國外羽衣甘藍雜種一代品種創造了一批羽衣甘藍新種質。
2 甘藍種植資源的收集和保存
甘藍種質資源是進行科學研究和新品種培育的重要物質基礎, 我國的甘藍遺傳育種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甘藍種植資源在農業生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引起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
2.1 甘藍種質的收集
甘藍種質的收集是指針對有研究應用價值或潛在研究應用價值的甘藍材料, 如野生近緣種、地方品種、育成品種,以及特殊遺傳材料等進行信息收集和種質收集。
甘藍栽培中心種子類型豐富,遺傳背景寬泛,也是種質資源收集的重要方式。對收集來的種質需要進行檢疫、消毒、隔離種植觀察, 防止檢疫對象的傳播和擴散。對于原種量特別少的種質可先采取組織培養手段擴繁進行保存,防止斷種。
我國在近300年的甘藍栽培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優秀的地方品種,黑葉小平頭,金早生、黑平頭、雞心甘藍、牛心甘藍、大平頭、二烏葉、楠木葉、二虎頭等。部分地方品種品系經鑒定、篩選后編入《中國蔬菜優良品種》一書,不少用作選育雜種一代親本的原始材料。
2.2 國外種質資源的引進
甘藍起源于地中海沿岸,甘藍原產地野生種和近緣野生種是甘藍種質資源的最重要來源,所以引進國外優良甘藍種質資源很重要。中國農業科學院甘藍課題組在1991-2000年,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并鑒定甘藍遺傳資源481份次,其中引自美、日、荷、俄、德、英、法等20余個國家的遺傳資源332份,通過初步鑒定,已鑒定出185份農藝性狀優良的材料。這些引進的國外品種大部分作為選育雜種一代親本的原始材料。
2.3 甘藍種植資源的保存
甘藍種質資源保存分為短期保存(幾個月到幾年)、中期保存(10~30年)和長期保存(30年以上)。保存的目的一是保持種質的生命力不喪失,能夠進行世代更替;二是保持種質的完整性,降低種質產生自然突變的機率。
保存方式一種為活體保存,例如利用種質庫、種質資源圃、溫室和大棚及組織培養等。二是利用生物技術,比如分子標記,遺傳圖譜,指紋圖譜等。
3 優異育種材料的鑒定篩選
在加強國內外甘藍種質資料收集,鑒定的同時,優異育種材料的篩選、創新是保證育種工作的關鍵前提。我國80年代中期開始,把篩選優異育種材料列入“國家攻關”、“863”計劃的甘藍育種課題中?,F已獲得一批抗病、抗逆性突出的育種材料,例如:抗TUMV兼抗黑腐病、CMV材料:84025、85003等。冬性強、耐未熟抽薹材料:24一5-3,8 6311等。耐寒材料:86311,47-1-2等。耐高溫材料:21-3,60天早熟椰菜,中甘系列等。
李慧芬等[6,7]利用引進的國外羽衣甘藍雜種一代品種創造了一批羽衣甘藍新種質,并研究了形態學特征及其主要性狀在雜種一代中的遺傳表現和規律。其中,整理與分類了創造的新種質40余份,觀賞性優異的雜種一代新組合。簡元才等[8]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34份甘藍引種材料的11個園藝性狀進行分析,得到7個彼此獨立的主成分;依據7個主成分的總得分,對34份材料進行排序和評價,同時對材料進行分類。周清元[9]對黃籽羽衣甘藍進行了初步研究與利用。
4 甘藍雜種優勢利用研究
雜種優勢利用在甘藍育種中占有重要地位。方智遠等[10]從甘藍原始材料79-399的自然群體中獲得雄性不育突變株79-399-3。楊麗梅等[11]對甘藍胞質雄性不育材料主要植物學性狀進行了初步觀察。方智遠等[12]利用甘藍顯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材料79-399-3Ms和引進的CMSR3625等改良胞質雄性不育材料作不育源,以優良自交系作轉育父本,育成了一批不育性穩定、生長發育正常、配合力好的雄性不育系,配制出中甘16等6個甘藍新品種。用雄性不育系進行規?;品N,每667m2生產雜交種種子40~50kg。不育系親本可在隔離網棚用蜜蜂授粉繁殖,成本較低。雜交率比用自交不親和系制種的高5%~8%。方智遠等[13]提出甘藍雄性不育系選育與利用是甘藍制種技術上的一項重要變革??悼「萚14]利用cDNA-AFLP檢測甘藍雄性不育相關基因的時序性表達??悼「萚15]通過cDNA-AFLP分析了4種甘藍雄性不育類型的花粉敗育特異中斷基因表達特點,并對不同特異表達類型分別選取代表性TDFs克隆測序。
5 生物技術在甘藍遺傳育種上的利用
5.1 分子標記
利用分子標記技術繪制甘藍遺傳圖譜,篩選、鑒定、甘藍育種親本材料,研究甘藍不同品種的指紋圖譜,提出快速、準確地鑒別甘藍一代雜種純度。通過分子標記鑒別和淘汰重復的資源,保存盡可能多的遺傳變異。Phippen等[16]做了有益的嘗試,他利用RAPD技術分析了14份來源不同的甘藍品種“金畝”(Golden Acre),發現這些材料可以歸為4類,如果選擇每一類作為一個樣品來保存,只會損失絕對變異的4.6%,而保存的費用卻將減少70%。
5.2 基因工程
利用基因工程導入改善甘藍抗性、品質、觀賞性等重要目的基因,進而創造甘藍新品種。甘藍對有些病蟲如CMV、黑腐病等缺少抗源。如將CMV外殼蛋白基因轉入甘藍中,進而可育成抗這些病害的甘藍新品種。佘建民等[17]應用農桿菌介導法將含有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劑基因(CPTI)和新霉素磷酸轉移酶基因(NPTII)的重組質粒導入結球甘藍,獲得了抗蟲性的轉基因植株。
5.3 組織培養
上世紀80年代初,利用甘藍花莖、莖尖等進行組織培養獲得再生植株,這一技術已在特異甘藍育種材料的擴繁方面得到應用。雷開榮等[18]用酶法分離甘藍下胚軸原生質體和蘿卜葉肉原生質體, 對供體原生質體(蘿卜)進行融合前單因素(酶EcoR I) 或雙因素復合處理(酶EcoR I+ UV0.035-0.105J/cm2),用PEG法誘導甘藍與蘿卜屬間非對稱性原生質體融合。孫振久等[19]探討了融合液、原生質體密度及不同品種對原生質體融合效果的影響。在融合液中加入0.5mol/L甘露醇和1mmol/LCaCl2.2H2O可以有效提高融合率。1X105/mL的原生質體密度可以得到較高的二體融合率。不同品種對融合率影響不大,但對細胞分裂率有較大影響。孫振久等[20]以甘藍和蘿卜子葉為材料,進行原生質電融合的研究,探討了電融合的條件、參數對電融合效果的影響,結果表明:交變場參數以100Vpp/cM、1.0-2.0MHz開始的處理可以在不降低原生質體生活力的前提下,得到較高的融合率;脈沖幅寬30S,脈沖強度2.0Kv/cM時,原生質體融合的效果較好。
6 問題與展望
我國甘藍遺育種取得許多重要成績,但在風味和抗性育種上有待進一步提高,在遺傳資源的多樣性上需加強收集、保存和創新。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甘藍育種上的應用銜接不夠,存在種子市場較為混亂等問題。為此在甘藍種質資源的研究中,今后應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加強種質資源的研究,特別重視國外甘藍種質資源的引進;傳統育種與生物技術相結合,加快甘藍育種新進程;育種目標要更緊密結合市場的需要。注重培育適于不同生態條件、不同用戶要求、不同季節栽培的多種類型品種。
參考文獻
[1] 劉英,王超.簡述甘藍類植物的起源及分類[J].北方園藝,2006(4):57.
[2]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主編.中國蔬菜品種志[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1:620-671.
[3] 王建林,何燕,染運芳等.中國蕓苔屬植物的起源、演化與散布[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8):489-494.
[4] 丁萬霞,李建斌,王紅等.早熟春甘藍新品種春魁的選育[J].長江蔬菜,2007,2:52-53.
[5] 王建國.秋甘藍惠豐3號的選育與栽培技術要點[J].種子科技,2006(4):64.
[6] 李惠芬,錢芝龍.冬春1、2、4、5號羽衣甘藍新品種的選育[J].北方園藝,2006,1:3-5.
[7] 李惠芬,錢芝龍.羽衣甘藍“冬春”系列新品種(續)[J].中國花卉園藝,2007,8:44-45.
[8] 簡元才,李長纓,杜廣岑.甘藍引種材料主成分分析[J].北方園藝,1999,3:11-12.
[9] 周清元.黃籽羽衣甘藍進行了初步研究與利用[M].西南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4.
[10] 方智遠,孫培田,劉玉梅等.甘藍顯性雄性不育系的選育及其利用[J].園藝學報,1997,24(3):249-254.
[11] 楊麗梅,劉玉梅,王曉武等,甘藍胞質雄性不育材料主要植物學性狀進行了初步觀察[J].中國蔬菜,1997(6):24-25.
[12] 方智遠,劉玉梅,楊麗梅等.甘藍顯性核基因雄性不育與
胞質雄性不育系的選育及制種[J].中國農業科學, 2004,37(5):
717-723.
[13] 方智遠,劉玉梅,楊麗梅等.甘藍制種技術上的一項重要變革[J].中國蔬菜,2004,(5):33.
[14] 康俊根,王曉武,張國裕等.利用cDNA-AFLP檢測甘藍雄性不育相關基因的時序性表達[J].園藝學報,2006,33(3):544-54.
[15] 康俊根,張國裕,張延國等.四種甘藍雄性不育類型差異基因表達分析[J].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06,14(4):551-554.
[16] Phippen W B,Kresovich S,Candelas F G,etal.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can quanti and partition variation among genebank holdings: a case study with phenotypically similar accessions of Brassica o(eracea var. capitata L.(cabbage)`Golden Acre'.Theor.Appl.Genet,1997,94(2):227-234.
[17] 佘建民,蔡小寧,朱衛民等.結球甘藍抗蟲轉基因植株及其后代的抗性表現[J].江蘇農業學報,2001,17(2):73-76.
[18] 雷開榮, U. Ryschka,E. Klocke等. 不同供體原生質體前處理方法對甘藍與蘿卜屬間原生質體融合植株再生的影響[J]. 西南農業學報,1999,12(5):5-10.
[19] 孫振久,劉莉莉,佟志強.融合及培養條件對甘藍和蘿卜原生質體融合及細胞分裂的影響[J].天津農業科學, 2006,12(2):
5-7.
[20] 孫振久,王松文,劉霞.電場條件對甘藍與蘿卜原生質體融合效果的影響[C].21世紀作物科技與生產發展學術討論會,2002.
作者簡介:曲瑞芳(1978-),漢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碩士,呼和浩特職業學院講師,從事種質資源和園林植物育種方向教學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