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1 16:57: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保建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景區公路建設的特點及其基本要求
1.1景區公路建設的特點
森林旅游景區公路與普通公路在兩者的要求和使用上有著許多不同點,景區公路為使旅客能夠盡量地欣賞到沿線的風景,在線路的選擇上多迂回曲折。在景區公路施工過程中,土石方多采用線外取土,以保護沿線生態環境為主,以減少對景區動植物資源的破壞。景區的交通量較小,但在可能出現大的車流量的節假日應控制好景區的游客量,保護好景區內人文古跡。景區公路內應盡量不設置大的橋涵,以盤山公路為主,利用好沿線風景,體現出動態的景觀美。景區公路的設計車速較低,其設計時可以根據路段采用不同等級公路,同時結合交通量的要求,根據地形和環境情況考慮技術經濟合理性,分段選用不同的設計技術指標。表1為景區公路與普通公路的不同點。
1.2景區公路建設的基本要求
1.2.1公路環境設計方面的要求
森林旅游景區的公路建設要將道路的周圍環境納入到設計之中,把景區高等級公路設計成立體多維的、全方位的,融環境科學、文化藝術于一體的絢麗多彩的帶狀公園。道路上的所有景物都應以浩瀚的林海為依托,把森林風光、險峻的地形、奇特的巖石、各種農田及居民區連成一體,構成一個既有帶狀線形系統,又有塊狀建筑群體的獨特的自然景區。即以人工與自然的綜合進行設計。在環境設計中,為了使路線及結構與周圍環境相諧調,一般情況下橋梁的位置應服從路線線形的要求,橋型要與周圍景觀諧調一致,以實現路線整體化,把橋梁周圍變成新的景區,如在深山峽谷區采用拱橋或懸索橋,給人以居高臨下、氣勢磅礴之感;在開闊平坦的河谷地區采用梁橋給人以安全寧靜之感。
1.2.2公路交通環境設計方面的要求
交通環境是與行車有關的一些環境問題。在公路上行駛的車輛,速度一般都比較快,在環境設計時應考慮司機的心理和生理要求,以滿足司機對視覺環境的需要。在行駛的汽車中,司機不斷地從路外、路內優美多變的外觀景致獲得新鮮而清晰的信息,以使精力集中,減輕疲勞。
同時,視野的多變、沿途景色各異,也會使司機感到舒適安全、頭腦清醒、賞心悅目,把注意力集中在近處和遠處的目標上,保證汽車高速安全行駛。沿途的各種設施和行道樹的布局、形式、顏色如果不合理會刺激司機的視覺,引起司機心理上的震動,影響操作的準確性。所以,景區公路的各種設施及路兩側的栽植,一定要結合林木的特點,既要突出功能又要與大森林相諧調,以滿足行車要求。
2景區公路建設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分析
2.1水土流失
森林旅游景區多分布于地形地勢復雜的山區,公路建設不可避免地會擾動大量巖土、改變局部地貌、破壞森林景區的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在施工期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現為對沿線土地表層的侵蝕以及當地水體的損失,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高填深挖造成的水土流失。為了保證道路線形的流暢和美觀,路基工程施工時要對原有地面進行填挖以及改變原地表坡度、坡長,使沿線土地表層受到侵蝕,同時破壞公路用地范圍內的原有地表植被,產生新的坡面。這就使得土壤的抗蝕能力降低,誘發水土流失。
(2)取、棄土引發的水土流失。在道路建設施工過程中,在原地面上的高填深挖會導致大量的土石方搬運。由于受地形及運輸條件的限制,廢棄的土石方很可能被就近傾倒于溝谷。這些松散的巖土和棄渣孔隙大、結構疏松,分布也較分散。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溫度、暴雨、水分下滲、震動及認為活動的觸發下,有可能發生一系列如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蝕,導致新的水土流失及生態環境的惡化,甚至可能影響公路的安全運營。
(3)臨時占地的水土流失。在公路施工過程中,施工區內的臨時占用地(包括臨時工棚、料場、倉庫、臨時便道等)一般都缺少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一遇暴雨或大風將不可避免地產生水土流失。雖然臨時占地的水土流失沒有公路主體工程和取棄土場那么嚴重,但是從區域和全局的水土保持來看也是不容忽視的。
總之,由于公路建設,不可避免地會對森林景區的周邊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對沿線的土地資源產生破壞,導致土地質量和生產力下降,這不僅造成公路路基路面的破壞,影響公路自身的安全運行,而且使區域性生態環境惡化,嚴重時誘發山洪暴發,泥石流侵蝕以及滑坡等地質災害。
2.2植被破壞
森林旅游景區的植被破壞主要是在公路建設的施工期間所造成的。在公路建設過程中,由于過度的砍伐以及施工中沒有及時的處理措施,如工程完工后沒有迅速對棄土區、山體開挖區邊坡等部位進行植樹植草等措施,造成了植被破壞。
植被的破壞會影響到森林旅游景區的景觀生態環境,破壞景區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更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2.3噪聲污染
森林旅游景區公路建設中的噪聲污染包括公路施工中的噪聲污染以及營運期間的噪聲污染(主要是指行車所造成的噪聲污染)。噪聲作為現代社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森林旅游景區公路建設產生的噪聲不僅影響人們的休息,降低工作效率,而且使人心情煩躁、情緒波動,甚至容易引起眩暈、頭痛、血壓升高等疾病,更會影響到森林旅游景區野生動物自然環境。
2.4水體破壞
森林旅游景區公路的建設,由于公路建設中的開挖、廢水的排放等原因會對水體產生以下破壞:
(1)對地表水質的影響。地表水水質的問題主要是路面徑流和服務區污水的水質問題。在公路的施工期,施工隊伍的生活污水、施工接寫的油料遺棄,施工物質如瀝青、施工車輛與施工材料的沖洗廢水等都會對路面徑流、附近河流、水源、農田等水質造成很大的影響。
(2)對地下水質的影響。施工活動(如:開挖、爆破作業、鉆孔、挖溝和開挖溝)會影響施工區域地下水的質量和數量,改變地下水資源埋藏和運動的條件,破壞正常的自然規律。水文擾動會導致水流與數量的變化,進而影響路邊設置距路較遠地區的動植物。
(3)對地表水流的改變。公路工程會造成水流集中與某些點,在許多場合,還會使水流速度加快,從而改變地表水流的自然狀態。鋪設路面會降低土壤的可滲透性,從而增加地表徑流。
(4)對地下徑流的改變。公路排水和開挖會降低周圍區域的地下水位,而路基和其他結構物則會因限制水流而提高周圍區域的地下水位。其結果會造成土壤侵蝕、土壤劣化、植被減少、引用水和農業用水流失以及野生動物的生存。
2.5人文景觀的破壞
伴隨著森林旅游景區公路的發展,公路建設中的不完善的地方,如沿線采土,土石方的運輸等,對沿線的一些人文景觀會產生破壞,如林地景觀破壞、山體景觀破壞、水域景觀破壞、路塹邊坡景觀破壞、服務區景觀破壞等。人文景觀大多是不可修復或者修復困難,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3景區公路建設中的環保措施
3.1精心規劃、合理確定線路方案
公路線型是構成公路的骨架,線型掌握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構筑物的設置、設計及對周圍環境的破壞程度以及公路建設費用。雖然有關技術標準和規范對線型指標的選用有明確的規定。但線型選擇設計諸多因素,如地質條件、地形條件、交通流量和景觀協調等等。森林旅游景區的公路建設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充分把握好線型指標,解決好公路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使其協調發展。森林旅游景區公路的選線與普通公路的選線有所不同,普通公路的選線主要是以“經濟為主”的建設指導思想,而森林旅游景區公路是以“環保為主”的建設指導思想。
森林旅游景區的公路選線的特點是山高谷深、高差大、地形、地質復雜,可比選的方案多。在地質方面,山區土層薄,巖層厚,巖層產狀和地址構造變化復雜,影響路線布設;在氣候方面,山區暴雨多,山洪急。溪流水位變化幅度大,是公路定線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在其他方面,比如森林旅游景區公路的主要作用是連接各個景點以及方便游客欣賞沿線風景,這也是森林旅游景區公路定線中的一個重要原則。
3.2重視環保設計
施工中,對料場的挖取、樹木的砍伐、植被的占用、耕地的征用等等,往往是按照設計圖紙進行的,因此勘測設計階段是真正抓好環境保護的龍頭。搞好森林公園公路環境保護必須從勘測設計抓起。設計階段要綜合考慮規劃階段的具體環保方案和措施。為公路建設和環境協調發展奠定基礎。
在公路的設計階段必須考慮公路選線及線位選擇,取一棄土場的選擇,綠化設計的要求和公路的景觀設計要求等方面;在公路建設中要考慮到的環境保護因素,有地形的開挖造成的水土流失、生態破壞以及公路施工過程中的植被問題等。
3.3精心組織,規范施工
公路施工階段是抓好環境保護的關鍵,因此,施工階段更應重視環保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公路施工階段應注意到的環境保護問題有嚴格控制植被破壞、路基和護坡的施工措施、噪音防護、水環境污染防護、人文景觀的保護等。對此,在公路施工階段,要抓好這些方面來保護環境。
3.4加強公路養護與環保設施的維護
對于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研發出新型瀝青,比如由廣州市高速公路總公司與華南理工大學交通學院聯合開發的在重載交通流量下的瀝青混凝土新技術,即富油瀝青混凝土技術(FAC)。新型瀝青采用了11項新技術。加鋪層厚度可由傳統的20cm減薄至10cm以下,經濟效益十分顯著。經過測試,新型瀝青不但可保證行車舒適,行車噪聲下降。使道路通行能力提高30%。而且抗滑性優越,能極大地減少交通事故。新型瀝青保證5年內零養護,15年的使用壽命。對于森林旅游景區來說,提高了公路材料的耐久性,無疑對環境保護技術是有促進作用的,可以減少多方面的環境污染。
對于還沒采用新型瀝青以及其他新材料的公路建設,通過以下方面的做法,亦可很好地對公路建設起到良好的作用。
(1)必須做到經常保持路面平整、堅實、整潔,對路面的本身變形,要事前做好預防,及時修理,使路面沒有破損、紋裂,提高路面質量。延長使用年限。
(2)對路面翻漿的處置。一種是換土法。一種是打砂樁。①換土法:公路路基是由于常年受路邊耕地水的侵蝕,每年春季出現路基翻漿,造成路面破損,隨著時間的推移,翻漿越來越嚴重,導致阻車,滯留車輛,為了解決這一狀況,盡快回復路況,可采取“換土法”來處治該路段翻漿的路基。②打砂樁:其具體做法:在路面縱橫每2m挖一直徑為50cm,深1m的坑,為便于行車。采用半邊施工,在坑內80cm厚分層填筑天然砂礫并夯實,上面20cm拌和符合做級配層的天然砂礫80%摻配20%黏土,并拌勻填筑夯實,再上可直接做瀝青路面。
(3)對路面坑槽、松散、破裂、啃邊等病害的處理。可挖去路面的損壞部分,將路基下部墊入礫石、灑水、夯實后,灑上冷底子油,將鉗縫處刷人瀝青,將瀝青料拌和后進行修補碾壓密實,一般分為兩層,下部為0.5cm~25cm瀝青拌和料,厚度2.5cm~3cm,上部為中粗砂厚0.5cm,綠豆砂拌和料,厚度為0.5cm~0.8cm,通過修補、碾壓成形即可通車。:
(4)對公路橋涵要進行不定期的養護。保證橋涵暢通、無雜草,發現橋涵損壞時要及時上報主管單位進行維修,阻斷通車時要設好安全標記,以防發生交通事故,每年對公里碑、路緣石、橋欄桿要進行兩次粉刷,對損壞和缺少的標志牌要進行更換和補齊,保證有明顯醒目的公路標志。
提高生態投資效益,可以在實現原定生態目標的前提下, 節約生態投資, 騰出更多的資金來滿足經濟建設的需要;也可以用同樣多的生態投資, 取得較多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有利于實現生態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本文通過綜述國內外各學者在此領域的研究成果,期望能為生態投資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幫助。
生態投資是生態研究領域內的新課題,目前我國理論界對它的研究還沒有形成系統。但是與生態投資有關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有關部門和專家對生態投資相關課題發表了一些論著,如張福慶,董喚霞發表了《科學發展觀催生生態投資建設理念》,針對傳統的經濟發展建設模式, 提出經濟發展應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內容的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 走生態投資建設之路,以實現“五個轉變”和人類社會與生態系統協調統一的本質內涵。該論文側重于號召有關部門發展常規投資的同時注重生態環保的投資。湯尚穎和徐翔發表了《準確理解生態投資的內涵》,文章指出隨著環保投資的界和內涵不斷延伸,環保投資的概念也將演變為“生態投資”環保投資及生態投資的內涵。在區分了環保投資和生態投資的內涵之后,指出生態投資從范疇上看應包含: (1) 生態環境保護投入;(2) 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投入;(3) 生態產業投入。馬國強發表了《生態投資與生態資源補償機制的構建》一文,明確了我國現階段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的生態投資模式, 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 盡快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投資與生態資源補償機制。文中首先分析了我國的生態環境與資源承載力,論述了我國目前的生態投資狀況和以政府為主導的生態投資模式選擇的必然性,之后在對比國外生態投資與生態資源補償機制的實踐經驗和我國目前面臨的困難的基礎上,提出我國生態投資與生態資源補償機制的構建的一些建議。牛榮在《論西部生態投資補償方式》一文中,在分析生態投資補償的含義和探討進行西部生態投資補償必要性的基礎上, 提出應以政府補償為主, 采用多樣化的補償方式, 來解決西部生態建設投資不足的問題。此外,由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簡稱“國合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共同公布的《中國生態足跡報告》中也分析了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的諸多現狀,提出了增強生態投資的一些途徑和具體實施方法。
通過上述有關學者的相關論文和有關部門的官方報告可以得知,目前我國學者對生態投資的研究主要是依附于對環保投資的基礎之上,雖然針對有關的生態投資內涵,以及生態投資的補償機制等有了專門性的論述,但是并沒有形成有關生態投資研究的學術體系。大多數研究都只是針對生態投資課題的某一方面,而沒有一個全面的綜合性的研究。所以理論研究雖然有了一定的進步,但并不能滿足我國生態投資日益發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對生態投資課題進行一個系統的綜合研究。
論文摘 要:建設項目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壯大區域經濟實力的增長點。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為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往往在建設項目管理方面,一路綠燈,不能嚴格落實環評和“三同時”制度,致使污染源頭得不到有效控制。本文結合渦陽縣實際,就如何在加強項目管理、控制新污染的同時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進行簡要分析,提出了幾點思考與建議。
1.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存在的問題
1.1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忽視建設項目環境管理。部分黨政領導、企業法人對環境保護認識還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口頭,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如過分熱衷于招商引資,給每個政府部門下達招商引資的指標等。為了完成招商引資任務,獲得一定的地方利益及政績,部分地方黨政領導對環保工作干擾多、支持少,事實上造成環保部門執法難、建設項目環評執行難、三同時跟蹤難。
1.2有關部門沒有認真履行法定職責,把關不嚴?!秶鴦赵宏P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規定“各級計劃、經貿、建設、工商、土地管理和其他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嚴把項目審批、登記、規劃、用地、設計、竣工驗收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不得擅自批準建設未經環境影響評價的項目”。共同把好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審批關是法律法規賦予各有關部門的職責,但有關部門沒有很好盡到共同把關的責任,使得環保部門獨立承擔壓力,這也是造成很多項目漏報的一個根本原因。
1.3環評單位評價工作存在隨意性。部分環評報告書(表)評價及預測模式照搬照抄,泛泛而談,缺乏科學性與真實性。相當多建設項目的實施結果和環評結論相差甚遠,引發了公眾對環評的不信任。這些問題的存在不但造成建設單位的困擾,同時也產生社會的不安,增加行政成本。部分環評單位開展環評的指導思想不正確,以為接受建設單位的委托,拿人財錢替人消災,就完全按著建設單位的意愿開展評價,失去了環評選擇最優方案、為環保部門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決策提供依據的意義。
1.4建設項目“三同時”執行不到位?!叭瑫r”制度本是我國環境保護的一項基本制度,但現實中,有的企業將“三同時”往往變成“兩同時”甚至是“一同時”(即主體工程與環保設施只是設計同時)。有些企業對“三同時”有關規則和報批程序不熟悉,執行“三同時”工作時草率處理,不遵循規定程序,不讓本單位環保部門人員參與。還有的企業在新、改、擴項目上馬時,環保設施不與主體工程同時施工投產,而是分期分類進行。大多數企業仍處于“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控制管理階段,無法做到“預防為主”。
1.5環保設施竣工驗收問題多。從執法實踐看,相當多的建設項目未經驗收即擅自投入生產。究其原因,有的是企業環保設施建設滯后而不能驗收,有的是企業逃避環保驗收,有的是環保部門未能及時組織驗收,還有的因為生產負荷未達到驗收要求而長期不能驗收。環境監察部門負責項目驗收后的日常監管,往往也負責項目實施過程的跟蹤管理,但卻常常未能參加環保設施的竣工驗收,中間斷了一節,容易產生問題。某地曾有一重污染建設項目,從項目審批到驗收,環境監察部門一直不知道,結果項目正式投產后一直未納入日常監管范圍,直至后來發生了污染事故,管理漏洞才暴露出來。
2 .加強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對策與建議
2.1建立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將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為目標,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由偏重經濟增長轉向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立科學的行政績效評價體系,對黨政主要領導的考核由單純GDP量的增加轉向引入環境績效的“綠色GDP”。要落實長效執法監督機制和問責機制,加強部門聯合執法督查機制建設,加強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監督機制,充分發揮人大和司法監督的作用。
2.2完善考核體系,落實“環保第一審批權”。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已實行環保目標責任制考核,這是實施黨政領導干部對當地環境質量負責的一個重要舉措。應進一步完善考核指標,增加建設項目立項、用地、規劃、工商環保前置審批條件考核的份量,確實落實“環保第一審批權”,徹底改變以往環保部門唱獨角戲、環保執法難的局面。
2.3 實施環評質量糾錯制度,強化環評單位的法律責任。對環境影響評價單位實施環評質量糾錯制度,對未能認真貫徹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未能認真按照產業政策和區域規劃的整體要求,對項目建設過程及運營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環境污染和環境風險沒有進行充分慎重分析,導致環評結論錯誤的,視不同情節給予取消評價證書、證書暫停使用落實整改等處分,對責任人要取消環評上崗資格。環評單位應對評價結果經過項目建成后的回顧性評價負有法律和經濟責任。
2.4 加強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嚴格把好項目竣工環保驗收關,強化項目可研、初步設計及施工階段的環境監理工作,督促建設單位要嚴格執行環?!叭瑫r”制度,未經環境保護驗收或驗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生產)。對建設項目達不到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文件要求的,一律不予驗收,并責令限期整改;對建設單位未經環境保護驗收就擅自投入生產使用的,依法予以查處。
2.5嚴肅查處違反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法律法規的違法行為。對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就擅自開工建設、不執行環?!叭瑫r”制度、污染防治設施未經驗收就擅自投產的行為予以重點查處,嚴格按照監察部和國家環保總局聯合出臺的《環境保護違法違紀行為處分暫行規定》有關條款,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朱 余,陳 曦.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中的問題及對策.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J],2004,16(1):44~45.
>> SEE:中國企業家的環保試驗 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分析與啟示 2014年中國企業500強的規模和效益分析 中國企業與世界企業差距分析 中國企業積極投入先進安全技術 中國企業研發投入行為機理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研究與分析 中國企業跨國并購動因與效率分析 中國企業培訓現狀與分析 中國企業與財富500強企業的比較分析 中國企業與世界前50強企業的對比分析 中國企業EHR 應用分析 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特征分析 制約中國企業成長的機制因素分析 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優勢分析 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經濟績效分析 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風險分析 中國企業國際化的戰略分析 中國企業品牌運營現狀的根源分析 中國企業工會的角色沖突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07.12.11.
[2]國家稅務總局2009年第81號公報《關于企業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所得稅處理有關問題的通知》.[EQ/BL],2009.04.16.
[3]國務院辦公廳1990年11月公布的《關于積極發展環保產業的若干意見》.[EQ/BL]http://chinalawedu. com/news/1200/22598/22624/22993/2006/3/xu14571242516360029849-0.htm,1990.05.11.
[4]鐘譽源.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發展中政策工具實施狀況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碩士畢業論文.
[5]國家環境經濟政策研究與試點項目技術組.國家環境經濟政策進展評估:2013[J].中國環境管理,2015(03).
[6]宋坤.企業環保投資意愿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以山東濱州地區石化企業為例[D].華東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7]葉麗娟.環保投資對區域經濟增長影響的差異研究-基于全國個省市面板數據的分析[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8]蔣洪強等.環保投資對國民經濟的作用機理與貢獻度模型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2005(l).
[9]薛求知,伊晟.企業環保投入影響因素分析-從外部制度到內部資源和激勵[J]軟科學,2015(03):1-4.
教學實習包括課程實習和生產實習,是實踐教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方針,是培養社會需要的德才兼備人才的重要環節,是鞏固所學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創新與創業意識、學以致用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強職業意識、進行基本技能訓練的重要途徑。
1.課程實習。
課程實習安排在大學二年級,在培養計劃及課程教學大綱中明確學分(時)數以及實習要求和考核方式。實習場所包括各類自然保護區、生態園區、大型企業污染治理設施、政府環保部門等實踐教學基地。實習的形式包括參觀考察以及專題調研等。
2.生產實習。
生產實習是學生完成《環境化學》、《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學》、《生態學》、《環境微生物學》等專業基礎課和部分專業課學習后的綜合性實習,在大學三年級下半學年進行生產實習。實習單位包括企事業單位、政府環保部門、研究院(所)或在本校進行科研實習等,要求學生上崗實習,直接參與教師科研工作。
3.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與具有良好環境行為、環境績效的研究機構、企業集團、社會團體等組織,以雙贏互惠、共同發展的原則,通過有效科研的合作,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提供一個拓展視野、親身體驗的場所。通過有經驗的環保技術專家指導學生實習,進行現場教育。通過課程實習、生產實習等過程,讓學生深入了解社會需求及自身的不足,明確學習的目的,激發學習的動力,提高綜合素質。
二、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環境科學專業社會實踐應當與專業培養計劃有機結合,根據學校培養目標、學生需求、專業特色、學生成長階段和認知規律,實施分類教育。將社會實踐納入本科培養計劃,規定學生社會實踐的學時數,制訂相應的規范。學生的社會實踐形式包括校園文化活動、暑期社會實踐、大學生社會工作、科技學術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和公益活動等。
三、創新性科研實踐
關鍵詞:教學團隊;課程內涵;教學資源;學生環保社團;實驗室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23-0027-03
《環境資源法》課程自2003年開始自建,2006年申報院級重點建設課程獲得成功,2008年通過驗收,同年申報市教委重點課程建設獲得批準,2010年通過市教委的評估驗收,同年獲上海市精品課程榮譽稱號,2011年獲司法部精品課程榮譽稱號。緊緊圍繞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外向型人才的目標定位,經過10年的建設,該課程在教學團隊建設、課程內涵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和學生環保社團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
一、教學團隊建設
通過組織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加強青年教師培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等多種方式,逐步建成了一支優秀教學團隊。這支團隊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合理。主講教師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其中三人具有博士后研究經歷,現有教授4人,正高:副高:中級比例為2:3:2。此外,有專人負責學校有機農場的實驗,為環境資源法的教學實踐提供了支撐。
教師團隊專業結構合理,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其中有主攻環境資源法基礎理論、自然資源法、污染防治法、國際環境法、環境金融政策法律、環境法律實務的教師,基本上覆蓋了環境資源法理論和實踐的所有領域。同時,團隊還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1人具有環保部門工作經驗,其余教師都具有律師資格,能滿足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教師團隊部分教師具有良好得多學科知識背景,部分教師具有良好的雙語授課能力,能滿足培養復合型、外向型人才的需要。團隊有著良好的社會影響力?,F有全國性學會副會長一名,“上海市十大中青年法學家”1名,“上海市浦江學者”1名,“上海市曙光學者”3名,“上海市晨光學者”1名。
二、課程內涵建設
1. 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環境資源法學的體系更完善,多專格局已經形成。環境資源法學已經開設環境資源法學、自然資源法學、能源法學、污染防治法學、國際環境法學的課程,從學生的選課情況來看,效果良好。同時,鑒于環境資源法學是一門典型的新興交叉學科,既與法學內部的二級學科民法學、刑法學、行政法學、訴訟法學等密切相關,又與環境倫理學、環境社會學、環境管理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學、可持續發展、生態學等密切相關,因此,在環境法學教學中,逐步開設了環境金融法、環境行政法、環境健康法、環境經濟法等交叉學科的課程。
在教學內容上,一是吸收了本學科最新研究成果、教學改革成果和環境管理與司法實踐新經驗,結合我國和國際環境資源立法新動態,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環境法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則、基本制度、法律責任、法律救濟等基本內容,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環境資源法基本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在注重污染防治法、自然資源法的同時,強化了災害防治法的內容;三是對環境法律現象進行抽象與概括,系統歸納了環境資源基本法律制度、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自然資源法律制度、災害防治法律制度等主要制度,為學習提供了極大便利。[1]
2. 適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構建研究型教學新模式
將啟發式、參與式和研究型學習的教學理念貫穿于教學全過程,通過小論文、項目訓練等方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學科團隊科研能力較強,論文、專著、教材、國家課題、省部級課題、橫向課題等成果豐碩,注重科研成果向教學的轉化。
3. 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
結合法學類教育的特點,本課程為適應教學的需要,積極注重實踐性教學,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第一,根據學院的統一安排,學生每年有2~3次利用假期等時間進行社會見習、社會調查或實習;第二,學院已經與上海市各級政府司法局、市區縣環保局、各級法院、檢察院及多家律師事務所和企業、街道等單位簽約,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協作關系,可以定期安排學生到上述單位實習,增進學生的感性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三,積極邀請優秀的審理環保案件的法官、從事環境糾紛處理的律師到學校授課或開辦講座,增加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感性認識。第四,在學校配合下建立了模擬法庭,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環境侵權案件模擬法庭教學實踐。第五,有計劃、有步驟組織學生開展社會環保法律咨詢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 建立新的評價體系和考核方法
新的評價體系改變了一次考試定終身的評價方式,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與激勵。 總成績中包括平時作業、討論課、小論文、實驗研究和項目訓練、期末考試等,期末考試采取開卷考試,考試題目多著意考察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和創新思維的能力。[2]
三、教學資源建設
針對培養目標,學院一直抓緊教材建設,自編了《環境資源法學》(北大出版社,2009年版)和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環境資源法理論——實務——案例》。同時,教學團隊專門編寫了環境法典型案例匯編,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案例分析和討論,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除此之外,還建設了符合課程設計要求的其它教學資源,包括:PPT課件、電子教案、案例庫、習題集、實訓指導書,等等,并建立了校內網絡課程學習網站,包括《環境資源法案例庫》、《環境資源法視頻資料》、《環境資源法試題答案》等多媒體課件、在線測試、在線交流等教學輔助資料,滿足網絡課程教學需要,并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開列并提供了豐富有效的資料。
通過本課程的建設,促使學院與實踐部門結成長期良好合作關系,形成人才聯合培養機制,例如:在青浦區環境保護局成立了“環境資源法”實習基地;與東方綠舟、淀山湖管理辦公室等部門加強了聯系,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基地。
根據環境科學學科的特點、發展趨勢,特別是社會對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的需求,要求我們必須培養高素質的環境科學創新人才及高級專業人才.創新人才應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科研技能和創新能力,畢業后主要從事環境科學教學科研和高層管理等;高級專業人才,應具有較扎實的理論知識、很強的實踐技能,主要從事環境咨詢服務、工程實施、環境管理等工作.重慶文理學院于2000年開設了應用分析與環境監測??茖I,在此基礎上,根據21世紀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環境保護的要求以及西部大開發對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的需求,于2002年申報本科4年制環境科學專業,并得到重慶市教委批準,2003年開始招生.2007年環境科學成為重慶文理學院的重點學科,2008年成為重慶市的特色專業建設點.目前,該專業具有環境監測與評價和環境治理工程兩個專業方向.重慶文理學院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知識面寬、專業技能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良好,在企事業單位和行政部門從事環境規劃、環境管理、資源管理、環境監測、環境評價、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等方面的生產技術、技術開發、應用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根據環境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重慶文理學院環境科學專業的實踐教學目標為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近幾年,重慶文理學院環境科學專業在應用型實踐教學體系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與探索,正逐步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應用型實踐教學模式.
2多模塊、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與改革
我國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教學在培養高素質環境專業人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由課程實驗、課程/教學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論文/實踐構成的實踐教學體系.近年來,重慶文理學院在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目前,重慶文理學院的環境科學專業已初步建立了多模塊、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由實驗教學、專業實習、科研訓練3個模塊組成,包含基本訓練、提高型訓練、研究創新型訓練3個層次.實驗教學模塊由基礎型、綜合型、設計型實驗組成,重在培養學生基本實驗技能、方法和手段,使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初步訓練;專業實習模塊由認知實習、課程實習、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社會實踐等組成,強化學生的社會實踐感性認識,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科研訓練模塊由創新實踐、學科競賽、課外科技活動、畢業論文(設計)、參加教師科研項目或工程項目等組成,使學生得到科研訓練,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
2.1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
重慶文理學院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利用學校自籌資金、日元貸款項目和中地共建項目等,建立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中心”、“化學教學實驗中心”和“分析技術實驗中心”,總面積約為3500m2,儀器設備價值1200余萬元.開設的學科基礎實驗包括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儀器分析實驗,專業基礎實驗包括化工原理實驗、環境化學實驗、環境監測實驗、環境微生物實驗、環境生態學實驗,專業方向實驗包括室內環境監測實驗、土壤與農化分析實驗、環境工程學實驗、水污染控制工程實驗、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實驗、固體廢物處置與資源化實驗、環境科學綜合實驗、環境治理綜合實驗.目前的教學平臺已能滿足我校環境科學專業及相關專業學生基礎實驗教學和專業實驗教學的需要.實習基地是實踐教學的重要載體,基地建設的成效將影響實踐教學的質量[4].為便于學生實習、見習,經過幾年的努力,重慶文理學院已在市內各區縣建立了穩定的實習基地,在永川區環保局、永川僑立水務有限公司、渝北肖家灣污水處理廠、重慶市環境科學院、江津污水處理廠建立了穩定的見習基地,基本能滿足學生實習、見習的需要,較好地為學生提供了拓展視野、親身體驗的場所.在學生見習或實習期間,還請有經驗的環保技術專家指導學生實習,進行現場教育.通過見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過程訓練,讓學生深入了解社會需求及自身的不足,明確了學習的目的,激發學習的動力,提高了綜合素質.
2.2實踐教學內容的建設與改革
一般來說,高校本科生畢業至少要修完160學分,其中實驗課程、教學實習及畢業論文等約為30學分.重慶文理學院環境科學專業加大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力度,本科生畢業需修完186學分(其中第二課堂素質拓展10學分),實驗課程環節為26學分,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軍事理論與訓練、見習/社會實踐、學年論文、專業實習、技能訓練及證書、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為35學分,顯著增加了實踐環節的時間,有利于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
2.2.1實驗教學的建設與改革
近年來,重慶文理學院環境科學專業實驗教學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有力地促進了課程的改革與發展,促進了學科專業的課程建設[5].學院現有重慶市精品課程《無機化學》,校級精品課程《有機化學》,校級重點課程《分析化學》、《環境學導論》、《環境監測》、《環境化學》和《水污染治理工程》等8門基礎學科和專業課程.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設計創新能力,結合教師的科學研究成果和新的研究方法、技術,于2009年自編了實驗教材《環境科學綜合實驗》和《環境治理綜合實驗》,并于2010年試用于2007級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實驗課程體系的科學化.環境監測與評價方向:目前,在這方面的人才培養普遍存在只重視環境科學專業教學,而忽視環境工程教學.學生對環境工程知識了解少,實際中的應用能力差[6],且普遍重視水體和大氣污染物質的測定,而弱化甚至忽視室內污染物質、土壤污染物質的監測[7],不利于培養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了適應現代社會對應用型環境監測和評價人才的需求,重慶文理學院環境監測與評價方向在專業課程別設置了環境工程學(實驗)、室內環境監測(實驗)、土壤與農化分析(實驗)、環境科學綜合實驗.環境治理工程方向:目前,這方面的專業課程設置尚無統一的標準,主要根據各校的辦學情況或所依托的學科專業自行設置[8].一般開設的實驗課程主要為水污染控制工程實驗、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實驗和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實驗.但是,僅開設這些實驗課程,無法滿足用人單位對學生工程應用能力的要求,學生的綜合能力、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無法得到保證.為了適應社會對環境工程人才的需求,重慶文理學院在這個方向的專業理論課程上增設了工程力學、測量學,實驗課程增設了測量學實驗和環境治理綜合實驗.2)實驗教學課程內容改革的深化.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需解決的環境問題愈來愈復雜,因此環境科學專業教學必須與時俱進.但目前我國環境科學專業實驗教學主要以滿足各課程的基本要求為目的,多數高校的實驗教學內容相對穩定,一些實驗內容陳舊,課程實驗基本以單一實驗為主,很少開展現場實驗和集成實驗,缺少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既不能體現實驗教學的先進性和實用性,也難以培養高素質的環境科學創新人才和高級專業人才[9].重慶文理學院環境科學專業的實驗教學始終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結合實驗室的建設,逐年改進、更新了部分實驗內容,加大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的比例,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如表1所示,與2006級學生相比,2009級學生的專業實驗項目由原來的75項增加為161項,增幅達114.7%,基礎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分別為77、72、12項.其中,原有實驗課程(環境化學實驗、環境微生物學實驗、環境生態學實驗、環境監測實驗、水污染控制工程實驗、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實驗、土壤農化分析實驗)的基礎性實驗項目顯著降低,由60項降為41項,而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分別由12項、3項增加為40項和8項,且改進實驗項目10項,新增實驗項目達42項.同時,新增了6門專業實驗課程(包括室內環境監測實驗、環境工程學實驗、環境科學綜合實驗、固體廢物處置與資源化實驗、環境治理綜合實驗、測量學實驗),新增實驗項目達72項,其中基礎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分別為36、32、4項,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自身特色的實驗教學項目.此外,重慶文理學院環境科學專業適應國家環境保護和實驗先進性的需求,將教師的科研成果或新的研究方法、技術改編成實驗,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性和創新性能力.如將“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小球處理含鉻廢水的研究”和“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納米TiO2微球處理含鉻廢水的研究”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改編成“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微球吸附廢水中的鉻(VI)”實驗,將“粉煤灰絮凝劑處理實驗室廢水實驗研究”的研究成果與研究方法改編為“粉煤灰絮凝劑的制備及其實驗室廢水處理”實驗.另外,還根據學校所在的環境條件,設置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些實驗項目,如“星湖校區空氣質量評價”、“湖水中溶解氧含量的日變化”、“水體富營養化程度的評價”、“富營養化湖中藻類的測定”等,不但提高了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專業研究的興趣.
2.2.2教學實習的建設與改革
教學實習是大學生實踐教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方針,培養社會需要的德才兼備人才的重要環節;是鞏固所學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創新與創業意識[10],學以致用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強職業意識,進行基本技能訓練的重要途徑.雖然,重慶文理學院環境科學專業的實習、見習基地已能滿足學生的實習、見習需要,但是也存在著顯著的缺陷,主要表現在基地單位的性質較為單一,主要為各區縣的環保局和污水處理廠,長此以往將不利于專業的發展和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因此,有必要加強與具有良好環境行為和環境績效的研究機構、企業集團、社會團體等組織,以雙贏互惠、共同發展的原則,通過有效的科研合作,建立實習教學基地.前期的調查表明,眾多的企事業單位愿意與高校通過科研紐帶建立長期的互惠合作關系,多元化的實習基地建設應是可行的,目前這方面的工作正在逐步地開展.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科特色,重慶文理學院環境科學專業建立了分年級、分階段、分層次組織實習教學的機制.但是,隨著我校應用型高校的定位,實習時間過短、時間段不合理的問題日益凸顯,特別集中體現在畢業實習上.經認真的調查研究后,我校環境科學專業畢業實習由原來的9周調整為26周,時間由原來的第7學期1~9周調為第7學期第8周后(即畢業論文之后),從而在時間上為學生的實習效果提供了充分的保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實習單位對學生實習時間過短的不滿,有利于加強與實習單位的長期合作.
2.2.3科學實踐的建設與改革
科學實踐是培養高素質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的重要環節,主要包括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科研申請、畢業論文/設計等.以往,由于教師擔心學生的科研能力,不愿意學生參與自己的科研課題,即使有,也僅限于個別的高年級學生.但是,這種狀況是極其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而且也不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風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重慶文理學院環境科學專業逐步建立、完善了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的激勵機制,每年均選擇部分低年級(主要為二年級)的優秀學生(約為學生總數的10%~20%)補充進入教師的課題組從事科研工作,并且鼓勵教師指導學生參與學校校級科研課題的申報、立項課題的完成.近3年學生校級科研立項達25項,涉及學生100余人,近10篇;特別是2008級學生科研課題達14項,涉及學生近半.無論是教師科研還是學生課題,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教師指導的原則.經過2~3年的培養,這些學生畢業時均初步具備了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整體素質較高.目前,環境科學專業逐步形成了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梯級機制,高年級學生逐漸成為教師科研的有力助手,能夠有效地協助教師完成對低年級同學的輔導.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提高,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參與各類科技競賽的激情.近年來,學生在各類科技競賽活動中獲得了優異的成績:1人次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全國三等獎,1人次獲“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二等獎,3人次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重慶賽區二等獎,2人獲“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重慶賽區金、銀獎,3人次獲重慶市大學生“數學建?!北荣愐坏泉?,2人獲重慶市大學生“校園之春”活動之“我型我塑”環保服飾設計大賽及環保工藝品展二等獎,1人獲重慶市大學生校園之春”社團之光“攝影展”之“我在社團”攝影大賽三等獎等.畢業論文/設計是本科生在校期間創新性科研實踐的最重要環節,畢業論文體現了學生的科研水平,也反映了學校實踐教學的水平[10].重慶文理學院環境科學專業狠抓學生畢業論文各教學環節,在學生畢業論文中安排所有具有講師及以上職稱的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并建立了相應的管理及考核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水平.2006~2010屆學生畢業論文經專家評審論文合格率均為100%,獲得學校優秀畢業論文/設計的學生占畢業生總數的10%,優良論文占50%.
2.3實踐教學管理的建設與改革
良好的管理是保證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教學取得成效的關鍵[11-13].重慶文理學院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以教學副院長為責任人,教研室主任為組織人,教師為執行人,建立了實踐教學的管理與考核機制和制度,并將學生的社會實踐納入正常的實踐教學體系,建立和完善了實踐教學成績評定方法.近年來,我國的就業壓力使大部分的高年級學生不能安心畢業論文/設計等實踐環節,既影響了學生潛能的發揮,也影響了實踐教學的質量.自2007級學生開始,重慶文理學院環境科學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時間由第8學期的第1~8周調到第7學期的第1~8周,避免了學生畢業論文/設計完成時間段與學生就業時間段的沖突,從而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同時,學生的畢業實習時間由第7學期的1~9周調為第7學期第8周后,實習時間也由9周延長為26周,不僅確保了學生能專心實習,有利于學生就業,也進一步增強了實習單位對學生的接受度.
3實踐教學的成效
重慶文理學院環境科學專業應用型實踐教學體系正逐步建立,已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環境科學專業高級人才.從2007年第一屆學生畢業至2010年,環境科學專業已經有4屆畢業生,80%以上的學生取得了1~2個高級職業資格證書,且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均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各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均在90%以上,最終就業率達100%,主要在區縣環保局、企業、自來水公司、污水處理廠、環境咨詢機構等生產第一線從事環境監測、水質監測、室內污染物監測、環境管理、污染物治理、水處理和環境評價等工作.從用人單位反饋的意見表明,學生在工作半年以后都能獨立地開展工作,并具有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已經成為了所在單位的技術骨干.當然,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環境問題的日益復雜化,對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綜合應用能力的要求也呈快速提升趨勢,對環境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對于我校環境專業的發展既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如能順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準確把握發展的方向和機遇,進一步構建更完善的環境科學專業應用型實踐教學體系,將極大地有利于我校環境科學市級特色專業的建設,有利于我校環境科學專業應用型高級人才的培養,并且也有利于打造一支具有團結、拼搏和奉獻精神的教學、科研隊伍,促進學術梯隊的形成.如在實驗教學改革嘗試中,許多實驗內容是當代比較前沿或前沿的技術和方向,涉及的知識面廣,教師不但要有本學科扎實的理論基礎,較高的實驗技能,還要加強業務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夠勝任實驗教學,從而有效地促進教師實驗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