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6 14:23: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審計本科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小微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2、小微企業財務風險防范研究
3、小微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4、市場實力、產品差異化與公司盈余管理
5、市場實力、產品差異化與企業社會責任
6、文化差異、財務背景與公司盈余管理
7、會計人員終身學習能力研究
8、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識別和披露問題研究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以下限選6題
9、低碳經濟視角下環境會計的研究
10、我國增值稅會計問題研究
11、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12、碳排放權及其交易會計問題研究
13、可持續發展戰略背景下建立我國綠色會計體系的研究
14、資產減值準備對會計謹慎性影響的研究
15、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會計問題研究
16、智力資本會計的研究與分析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以下限選6題
17、××行業上市公司獲利能力比較分析
18、XXX(存貨、應收賬款等)審計程序研究
19、公允價值計量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研究
20、關于其他綜合收益列報與披露的探討
21、環境會計的XXXX問題研究
22、基于新修訂的長期股權投資核算變化對企業的財務影響
23、新合并財務報表準則解讀與準則經濟后果分析
24、職工薪酬會計準則的變化及對企業的影響分析
25、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現狀及建議
26、內部控制審計——基于XX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
27、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的幾點思考
28、新三板與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29、淺析新三板的現狀及發展
30、關于我國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思考
31、關于我國上市公司審計風險的研究
32、試論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以下限選5題
33、北京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34、北京市高校管理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35、企業首次執行《會計準則》的調整事項以及工作流程研究;
36、新聞出版企業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工作流程研究;
37、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實施狀況調查分析;
38、企業會計制度體系構成以及應用分析研究;
39、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后企業所得稅調整事項以及籌劃對策研究;
40、北京市進出口行業外資企業稅收構成以及籌劃對策研究;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以下限選6題
41、民營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的探討
42、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報告探討
43、企業內部審計的增值性的探討
44、不同企業主要財務指標的分析探討
45、財務共享服務的探討
46、創業板上市前后盈利能力差異探討
47、上市公司**行業盈余管理的分析
48、非營利組織會計改革的探討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以下限選4題
49、工業企業資金收支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50、某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
51、集團公司全面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52、工業企業作業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53、工業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以下限選6題
54、上市公司財務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55、我國券商類上市公司經營業績評價研究
56、企業競爭力財務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57、我國輸變電設備制造業上市公司經營業績評價研究
58、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
59、上市公司資產減值計提問題研究
60、關于或有事項相關問題的研究
61、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應用問題分析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以下限選6題
62、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手段分析
63、小微企業財務風險分析及其防范
64、企業現金流與利潤協調增長的方式探析
65、關于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66、我國銀行業上市公司財務能力的分析
67、我國乳業上市公司財務能力的分析
68、淺談企業產品成本計算法中的思想方法
69、企業產品的全部成本法與變動成本法的比較分析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以下限選6題
70、企業并購重組的財務分析
71、新版COSO報告的解析與啟示
72、公允價值與其他計量屬性的關系研究
73、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路徑選擇研究
74、我國城市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研究
75、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實施效果研究
76、上市公司年報評比與評級的思考與建議
77、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現狀與啟示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以下限選6題
78、中小企業籌資方式的比較與選擇
79、 企業資產管理效率分析
80、中小企業財務杠桿應用狀況分析
81、 財務管理目標與資本結構優化實證研究
82、EVA最大化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
83、民間非營利企業的財務管理對策研究
根據南京審計學院要求,畢業生必須認真填寫成人高等教育畢業生登記表,表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自我鑒定,自我鑒定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占30%)
1、對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認識及態度;
2、在遵守國家法律及規章制度方面的表現;
3、在精神文明建設及思想素質方面的表現;
二、修業方面:(占50%)
1、對校規校紀的認識。
2、學習態度:(1)聽課時的表現;
(2)完成作業情況;
(3)自學狀況;
(4)歸納所學專業的基礎知識及基本理論和收獲;
(5)恰當評價自己的學習成績。
3、畢業后的態度。(占20%)
三、要求:
個人鑒定必須書寫工整,500—700字(???00字本科700字),務必于2月25日前完稿并送交信則會計,修改后,以備及時填畢業鑒定表。(紙質2份、電子檔1份傳至信則會計qq郵箱1043537402@xx)
四、畢業論文進度時間安排:
1、XX年2月15-30日前寫初稿。
2、XX年3月改初稿。
4、XX年3月15日前改2、3稿。
5、XX年3月20日前定稿。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目標體系
作者簡介:姬卿(1975-),男,貴州織金人,海南大學農學院博士研究生,海南大學應用科技學院,講師。(海南 ???571101)
中圖分類號:G642.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9-0091-02
一、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體系概述
1.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體系的含義
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體系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李國鋒(2008)、何龍斌(2008)等人認為狹義的概念是指實踐教學的內容體系,即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制訂教學計劃時,通過課程設置和各個實踐教學環節的配置而建立起來的與理論教學體系相輔相成的內容體系。廣義的實踐教學體系是由實踐教學活動中的各要素構成的有機聯系整體,具體包含實踐教學活動的目標體系、內容體系、管理體系和保障體系等要素。[1,2]
2.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體系的內容
本文研究的對象為廣義的實踐教學體系,除了李國鋒等人認為的四大體系以外,本文認為還要增加考核體系,同時將內容體系改成課程體系,其結構如圖1所示。
目標體系是各專業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要求,結合專業特點制定的本專業總體及各個具體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目標的集合體;[2]課程體系是指各個實踐教學環節(實驗、實習、實訓、課程論文、畢業論文、社會實踐等)通過合理結構配置呈現的具體教學內容;考核體系是指有別于傳統理論課程的考核方式而設置的實踐教學的考試方式方法和指標體系的總和;管理體系是指管理機構和人員、管理規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評價指標體系的總和;保障體系是由師資隊伍、技術設備設施和學習環境等條件、要求組成。[2]
實踐教學體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運行中各組成要素既要發揮各自的作用,又要協調配合,以實現實踐教學體系的總體功能。首先,在實踐教學體系中,目標體系起引導驅動作用,其他體系的設置和功能發揮都是為了目標體系的實現;其次,課程體系的設置來源于目標體系,根據要實現的目標設置相應的課程;最后,由于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有別于傳統的理論課程體系,故必須設置另行的考核體系、管理體系和保障體系。
二、海南大學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探索與實踐
海南大學應用科技學院(以下簡稱“學院”)于2006年開辦應用型本科專業,目前已畢業三屆學生,共計1500余人,是海南最早舉辦應用型本科專業的院校,在應用型本科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實踐教學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1.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凸現實踐教學目標體系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未來10年,要“優化學科專業和層次、類型結構,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加快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苯Y合學院“關于制(修)定應用性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定性意見”的要求,通過召開教學研討會及邀請國內兄弟院校各專業的同行專家、來自企業行業的專家和學院專職教師一起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理念進行探討,在人才培養規格和目標等諸多方面進行研究,不斷總結應用型本科辦學經驗,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理念及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論證和修訂,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凸顯實踐教學的目標體系。
(1)明確了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學院應用型本科堅持“以服務社會為宗旨,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道路”的指導思想,確立“為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培養相關行業一線所需要的本科層次的技術應用型、復合應用型、服務應用型的技術或管理的專門人才”的人才培養定位和“重綜合素質、厚學科專業基礎、強職業技能和應用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總思路。2006年以來,學院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就是沿著此目標展開教學改革與探索的。
(2)探索確定實踐教學比例的底線。根據學院“關于制(修)定應用性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定性意見”,海南大學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的比例:人文社科類專業不低于總學時的25%,農學理工類專業不低于總學時的35%。而實際在海南大學應用型本科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的比例遠遠高于該要求,最低37.3%,最高達52.08%。
2.按照“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模塊設置實踐課程體系
根據學院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要求和各專業特點,以及行業企業的要求繪制專業“知識、能力、素質”圖,并以此來設置實踐課程體系,使實踐性課程體系建設貫穿全學程,其主線是:新生入學教育(專業思想教育)—專業社會實踐2次—專業主干實訓課程—職業技能鑒定—專業綜合實訓—課程論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
(1)首創專業行業社會實踐并納入課程體系。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要求學生在學工辦的指導下,利用寒暑假對與本專業相關的行業進行為期2周的社會調查,讓學生了解本行業,以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明確學習方向。要求學生寫出“社會調查報告”在新學期進行交流,記2學分。對于二年級的學生,要求學生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寒暑假對與本專業相關的行業進行為期2周的專業社會實踐,讓學生深入本專業相關的企業或部門,通過實習、兼職等方式,熟悉相關企業或部門的流程、工作要求、人員素質等,并要求寫出“專業社會實踐論文”在新學期進行交流,記2學分。
(2)將職業技能鑒定考核的內容融入實踐性課程體系中。如會計學(注冊會計師方向)專業的實踐性課程就是以注冊會計師職業資格考核中的6門課程(“會計”、“審計”、“財務成本管理”、“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經濟法”、“稅法”)為主線構建課程體系,其他專業也是類似。
(3)專業主干實訓課程和綜合實訓是各專業實踐性課程體系的重要元素。各專業根據本專業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特點,設置一門能使學生融會貫通各類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專業綜合實訓,促進專業應用能力的養成。
(4)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是實踐性課程體系的重要環節。畢業實習是學生在校期間第三次較長時間進入行業企業進行體驗,也是學生就業的過渡期;而畢業論文(設計)則是學生四年學習與實際對接的重要一環,因此學院高度重視這兩個環節的實施過程,狠抓指導、檢查、交流、互評、答辯等環節,確保最后質量關。
3.創建實踐教學的考核體系
通過幾年的探索,學院以項目來對實訓課程進行考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做法是:實訓課前,教師將實訓課分成若干個項目,每個項目賦予一定分值,若干項目加總為100分,實訓課教師根據學生在每個項目中的出勤情況、上課表現和實訓成果等進行打分,各項目得分加總即為該生實訓課程的期末成績。其目的是變一次考核為多次考核、變結果考核為過程考核,其優點在于克服了以往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效率低、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得不到鍛煉以及在形成成果性材料中東拼西湊、弄虛作假等;使教師對實踐教學過程更加重視,使學生提高了基本技能和實踐能力。除此之外,學院還積極探索其他實訓考核方式,如口試、答辯和現場測試、操作、課程設計、提交綜合性的大作業等。
4.不斷完善實踐教學保障體系
(1)師資保障。學院堅持“專兼結合”和“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的原則,建立了一支穩定的教師隊伍,在專職教師隊伍中“雙師型”教師占全體教師總數的55%以上,且每3年一輪派遣到相關行業企業掛職,使其了解本行業的前沿與動態;同時每個學期邀請來自行業企業的專家和行家到學院承擔實踐教學任務,使實踐教學內容與行業接軌,將行業企業的最新理念、要求、做法等教授給學生,使學生與社會真正做到零距離接觸。
(2)校內外教學實訓基地保障。校內外教學實驗室、實訓基地是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平臺,學生實踐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在校內外實驗室、教學實訓基地的強化訓練中得以實現。經過幾年的建設,學院現有校內實驗、實訓室30個,完全能夠滿足現在各專業學生實踐教學的需要。此外,學院還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50多個,能夠滿足各專業學生課程實習實訓及畢業實習的需要。
(3)經費保障。為了保障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學院為實踐教學撥出專款,只要確屬教學需要,經過教師申請,教研辦審核,學院領導審批,都可以一路開綠燈。
5.突出“應用”特征,創新實踐教學管理體系
(1)設立專門的實踐教學管理機構。為了保證實踐教學的順利實施,學院設置了專門管理實踐教學的副院長,同時除了正常設置教務辦公室以外,還專門設置了實驗實訓中心,共同負責實踐教學的組織與實施,各系各專業也有專門的實踐教學負責人。在幾年來的實踐中,無論是學院領導、職能部門還是教學系部都能充分認識到實踐教學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把實踐教學作為教學工作的第一要務,抓落實、抓過程、抓效果,不讓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和走過場,真正讓學生通過實踐教學提高技能和得到鍛煉。
(2)不斷建立實踐教學規章制度。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特點是強化職業技能教學,因此,從辦學之初學院就特別重視各專業主干課程技能教學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建立了實踐教學的各項規章制度,如《關于實訓課實施方案的意見》、《專業(行業)社會實踐管理辦法》、《應用型本科畢業生畢業論文(設計)實施方案》、《應用型本科畢業實習實施辦法》等文件。
(3)首創實踐教學工作例會制度。學院首創實踐課教學工作研討會制度,即每學期開學初,分別召開各專業實踐課教學工作研討會,對本學期各專業開設的實踐類課程進行會議論證和研討。具體做法是:由各任課教師編寫《xxxx課程實驗實訓指導書》,而后由教研辦安排研討會日程,各專業實踐課教學工作研討會參加人員有教學督導、學院領導、相關專業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任課教師、教研辦和實訓中心相關人員等。會上對各實踐課程實施方案的各環節及其相關內容進行審核評議,修改通過后才能實施。此項措施使學院的實踐教學管理工作具有鮮明特色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4)堅持實踐教學質量評價制度。實踐教學的效果如何,必須通過教學質量評價來體現。學院自辦學以來就非常重視實踐教學的效果和質量,采取不同的措施檢驗學生實踐教學效果。通過實踐教學質量測評結果、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參與專業競賽、職業技能大賽的獲獎率、專業匯報演出、課程實訓教學成果展示等方式來檢驗實踐教學的效果。
三、結語
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和實施是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只有構建了全面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并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責和功能,才能很好地實現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為地方經濟和社會建設培養與輸送大批合格的技術應用型、復合應用型、服務應用型的技術或管理的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 獨立學院會計學科實踐教學體系研究的必要性
根據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最新的統計數據,2013年國際貿易、法學、漢語言文學等10個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的畢業生規模最大,其中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會計學和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生都超過10萬人。開設這些專業的院校也普遍較多,如610余所高校開設會計學專業,980余所高校開設英語本科專業。.
2013年,該院會計系財務管理專業3個班和會計學專業12個班,畢業生人數為884人;2014年,財務管理專業3個班和會計學專業21個班,畢業生人數為1384人。會計專業畢業生規模增長十分迅速,隨之而來的是就業問題日益突出,學校、學生與社會都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提出難以從人力資源市場招到合適的人才,相關會計崗位招不到人的尷尬十分突出。學生的就業難與企業的招工難,顯示出當前我們的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過剩與稀缺的悖論。在這樣的現象表面深處,是我國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人才需求上的脫節。由于高校學生就業關系著千家萬戶,如何通過改變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其適應性,以改變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形勢,受到社會方方面面的關注。動手能力不如高職學生,專業分析能力不如研究生,這是人們對高校會計專業人才能力的認識。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與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有所不同,它要求更扎實的會計類基礎理論知識,更豐富的相關的專業知識面,一定的會計職業分析能力。同時,還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較強的會計知識的應用能力,以保證其相應本科學士身份。如此一來,在堅持與其它高校專業相同教學的同時,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還要做好特色專業的建設,建立明確的專業實踐教學目標體系,使會計學科專業學生不但能夠得到相應的專業技能應用能力的鍛煉,更可以在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基礎上,提高其職業素質。
2 獨立學院會計學科實踐教學的現有基礎
學院對學生規模和實驗室規模最大的會計系實踐教學建設一直較為重視,使會計學科的實踐教學體系初步成形,并且實踐教學經驗逐步積淀。為加強學生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的建設,會計學科設置了四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
通過四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初步形成以“專業基礎理論教學―手工模擬實踐教學―專業課教學―計算機模擬實踐教學―企業行為模擬實踐教學―實地實習”為主線的實踐教學思路。課程實踐的課程設置包括課程實驗和實驗課程兩大類。課程實驗其中,8門專門實驗實訓課程按課程學期安排和課程前后設置又有著層次性的劃分。
第一,會計手工模擬類實訓,主要開設的課程包括:初級會計學手工實訓、財務會計分崗實訓。第二,會計信息化類課程,主要開設的課程包括:會計信息系統、ERP軟件(財務管理系統)。第三,專業知識提升課程:企業行為模擬―ERP沙盤推演、財務管理實訓、審計實訓、金融會計實驗等各方向專業實踐教學。第四,綜合運用仿真性課程,主要開設課程包括:校內仿真實習。除了在校內實驗室實踐操作之外,學院還同用友軟件、韶關中一、廣東嘉永、中山中信和廣州大創等多家企業以及增城紅日會計師事務所、增城增信會計師事務所等簽訂協議建立合作關系,作為校外實習基地,已簽約的實習基地18家,其中70%在穩定的使用。第五,學生頂崗實習。頂崗實踐崗位原則上與學生已簽訂的就業協議單位一致,學生在企業獨立承擔部分財會業務,增強學生對崗位的適應性。第六,假期專業調查。主要利用寒暑假,針對財會領域中的熱點問題,結合教學內容開展專題調查,院里制定統一的考核表,學生自選企業進行專業調查并撰寫學年論文。第七,撰寫畢業論文(設計)。
3 進一步明確專業定位,突出辦學特色
近兩年,會計學科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全體師生投入到新一輪的專業改革熱潮中,擬從自身的現有條件和基礎入手,準確定位,突出辦學特色,為會計學科實踐教學體系的進一步優化奠定基礎。
3.1 專業定位
■
3.2 專業特色
突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掌握會計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為基礎,以培養會計核算和分析能力為核心技能,以培養計算機應用能力與稅收籌劃能力為特長技能,以綜合素質養成為輔助,構建以實踐教學為重點,突出崗位技能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
4 會計學科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4.1 實踐教師缺乏,教師本身缺乏科研和實踐能力
目前高校實踐教學中,師資較為缺乏,而師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受傳統精英教育的影響,經管類實踐教學教師大多來自高校,教師大多缺乏實際經營管理經驗,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教師的講授理論多于實踐教學,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也就可想而知。另外,高校教師只有教師資格證書,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人比例較低,具有熟練操作技能的老師就更少了,所以加強實踐教師師資隊伍建設已經迫在眉睫。
4.2 實踐教學管理職責不明確,實踐教學縮水
學院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還未完善,工作職責不明確。實踐教學涉及教務處、實踐科、二級教學單位、各系部下屬教研室、實驗管理中心、網絡中心等各部門,該院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各部門職責分工不明確,管理工作的隨意性較大,缺少服務意識和質量意識,這種弊端造成了各部門之間的推諉和摩擦。在實踐教學的整個過程中缺少激勵機制和獨立的評價機制,造成實踐教學教師的動力不足,實踐教學縮水。
5 實踐教學體系優化思考
5.1 改進教學方式,優化實踐教學模式
經過不斷改進,在原有實踐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建成“雙軌、多循環,崗位技能遞進式提高”的教學模式。其變化主要有二:第一,由雙循環改為多循環。即在校內實訓平臺,緊緊圍繞會計、財務管理兩條軌道,在基本業務中采用同一課程內部業務的多循環,多門課程之間的連接循環,不同企業不同崗位完成輪換,輪換結束完成特殊業務的循環。每一門課程內部,分為單元模擬、階段模擬和綜合模擬三個階段,采用的方式是習題作業、手工模擬、多媒體模擬、會計軟件模擬等,通過這些方式實現部分業務的多個小循環。通過多門課程的綜合模擬,實現業務的連接大循環。使學生專業動手能力既有普遍的適應性,又有明確的針對性。第二,圍繞專業定位和辦學特色,突出崗位技能遞進式培養。如,校內實驗中心、校外實習基地、社會實踐場所、課堂、競賽、學生社團活動等,在每個實習平臺,采取 多種實踐方式的路線進行,形成“遞進式”鏈條,使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得以穩步、扎實、遞進式提高。
5.2 適當調整實驗課程或課時,完善實踐課程體系
會計實驗課程內容的設計要在確保專業基礎知識、專業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進行設計,使會計實驗教學真正起到會計課堂理論教學的延續、補充和深化的作用。首先應該調整課程中實踐教學課時數或實驗課程。如《會計信息系統》實踐課時數,也由原來的36課時,增加到54課時?!秾徲媽嵱枴芬蚪虒W軟件及教學條件原因改為《審計學(下)》等,其次應該在原有多媒體會計模擬、多媒體審計模擬、手工會計模擬、電算化會計模擬等獨立實驗課的基礎上,增開財稅崗位情景實踐、崗位職能綜合實訓等課程,不斷完善實踐課程體系。通過適當調整實驗課程或課時,完善實踐課程體系,形成一個能夠滿足本專業培養目標的獨具特色的教學體系。
5.3 增強實戰能力,創造就業機會
校外實習基地是連接學校和企業之間的橋梁,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解決就業問題的突破口。學校已開始實行“學制3年,第七學期跨專業綜合仿真平臺,第八學期學生自主實習”的培養模式,拓展實踐空間和時間,不斷增加實習基地數量,積極探索與各經濟機構合作辦學新模式。
5.4 完善畢業設計,鼓勵創新創業
為使畢業設計的內容更符合培養方向,體現專業特征,該院對這一環節進行重大改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實施多元化的本科畢業設計考核模式,每個學生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從單一的研究型論文(一般的畢業論文)轉變為二種可選模式,即:研究型論文和應用型論文(畢業實習報告))兩種類別中選擇。二是不斷完善畢業論文的設計環節。針對上述兩種類型的畢業設計形式,重新確定每種類型的論文格式、考核重點及成績評定。對畢業設計的寫作要求更為嚴格和規范,同時形成明確的制度文件。新的改革追求設計性和創新性,提倡學生個性發展,鼓勵創新、創業。
5.5 增加實踐教學投資、改善實踐教學條件
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必須具有良好的時間教學條件,這就要求學校要增加實踐教學投入,完善實踐教學設施。在選擇和購買實驗室器材的時候,要考慮專業未來發展的需要,體現出專業發展的前瞻性要求,尤其是要保證計算機器材設施的充足,滿足財會電算化、信息化的要求。其次,要與用人單位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為此學校應該與企業簽訂學生實習協議,采取利益共享+人才培養的模式,利用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上崗實習的機會,利用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積累工作經驗。同時,也可以利用校內實習崗位資源,比如說學校內的財務處、審計處等部門,這些都是良好的實習場地,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機會。
5.6 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實踐能力
財會專業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性、社會性比較突出的學科,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直接關系到學生實踐知識的積累,也影響到學生知識的運用。為此,學校必須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建立起高水平的財會教師隊伍,為此要積極引導教師參與實踐教學,增強自己的實踐教學能力。首先,要建設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其次,學??梢酝馄敢恍┚哂胸S富實踐經驗的財會專家到學校擔任客座教師和教授,還可以與會計事務所等機構進行合作,聘請優秀的注冊會計師、資產評估師等到學校參與教學,提高教師隊伍的實踐教學能力。
5.7 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編制針對性實訓教材
關鍵詞:職業能力;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
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會計學專業的培養目標逐漸轉向培養能夠在企事業單位及其他各類經濟組織從事會計和財務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針對會計學專業本科培養目標的轉變及畢業生數量的逐漸增多,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主要是面向企事業單位的財務部門,并且就業初期主要是從事會計基礎核算工作的現狀,高校會計學專業應構建與學生培養目標和職業能力要求相吻合的課程體系。
一、會計人員職業能力的內涵
職業能力是指從事某項職業所應具備的能力。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將職業能力定義為:職業能力是指能夠在一個真實工作環境中按特定標準承擔工作角色所應具備的能力。加拿大注冊會計師協會(CGA)認為,職業能力是指能夠有效履行特定職業角色而必須具備的知識、技巧、才能和行為的總和。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將職業能力定義為:職業能力是以一種能干的、有效率的和恰當的態度履行高標準工作的才能。參考以上定義,根據我國會計實務現狀及社會的需求,本文將我國會計人員職業能力定義為:能夠使職業會計人員達到職業職責所要求的水準并能高質量地從業所需具備的職業知識、職業品格及職業技能的集合。因此,高等院校會計專業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提高學生的工作適應力。
二、會計人員職業能力的構成
會計人員職業能力應由職業知識、職業品格和職業技能構成。會計職業知識是職業能力的基礎,職業品格是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靈魂,職業技能表現為不同會計人員能力的差異,是職業知識實際應用能力的體現。
(一)職業知識
1.會計核算與會計實務處理能力
熟悉會計準則、相關規章制度和會計工作流程,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核算,如實反映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的變動,滿足企業的管理要求,及時提供真實可靠、能滿足有關各方需要的會計信息。
2.財務報表分析能力
熟悉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多種科學的分析方法,能夠根據企業財務報表及相關信息,對企業的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成長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
3.財務管理能力
具有科學的理財觀,能夠對企業的籌資管理、投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和收入分配管理進行可行性分析和優選判斷;具備企業財務預算的編制能力,了解財務預算的執行和控制要求。
4.納稅申報能力
熟悉國家稅收政策,能夠正確計算企業各項應納稅額,能夠獨立完成納稅申報工作。
5.會計監督與審計能力
能夠有效地對企業各項經濟業務進行必要的會計監督,保證各項經濟業務的合法、合規、真實合理,掌握基本的審計查錯和糾弊技術。
6.職業判斷能力
能夠按照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要求,運用專業知識和職業經驗,根據會計環境和企業經營特點,依照一定的職業規則,對不確定的會計事項或交易事項做出有利于企業的判斷和選擇。
(二)職業品格
1.愛崗敬業,用心服務
會計人員應當熱愛本職工作,努力鉆研業務,使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適應所從事工作的要求,應當積極運用所掌握的會計信息和會計方法,為改善單位的內部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服務。
2.熟悉法規,依法辦事
會計人員應當掌握會計準則,熟悉財經紀律、法規、規章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處理各項經濟業務時能嚴格遵守和執行各項會計方針、政策、財經法規,保證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合法、真實、準確、及時、完整。
3.客觀公正,堅持原則
會計人員要具備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觀公正的態度,對所有人員一視同仁,不講親疏。同時,還要敢于抵制歪風邪氣,同一切違法亂紀行為斗爭。
4.誠實守信,保守秘密
會計人員應當嚴守秘密,除法律規定和單位領導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漏單位的會計信息。
(三)職業技能
1.業務操作能力
會計工作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會計人員在進行具體業務處理時需要進行有關會計方法的選取、會計數據的估計、會計信息電算化的操作、會計資料的網絡化傳輸等工作,這些工作都要求會計人員具有相當嫻熟的業務操作能力。
2.溝通能力
會計工作具有管理屬性和服務屬性,會計人員在工作中接觸不同層次的利益相關者,這就要求會計人員不僅要具有在不同環境中聽取或吸收信息的能力,還應具有準確恰當地運用語言和文字表達溝通的能力。有效溝通可以澄清不必要的誤會,消除監督中的敵意。
3.協調能力
會計人員在一定的組織中,以團隊的形式開展工作,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善于協調,妥善處理各種人際關系,以優化會計工作的內外環境。
三、符合會計人員職業能力要求的課程體系構建
(一)課程體系構建原則
1.模塊化原則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需要打破原有追求知識完整的學科體系設置原則,以會計職業能力為依據,遵循按照能力要求設計課程的模塊化原則。根據職業能力分析,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應包括職業基礎課程、職業知識課程、職業品格課程、職業技能課程和職業拓展課程五個模塊。
2.靈活性原則
該原則可以通過增設選修課程來體現,設置選修課程可以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將來就業取向更靈活地學習。同時,選修課程的內容應隨著經濟環境、會計準則的修訂不斷更新,確保課程設計能夠靈活應對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改變。
3.融合性原則
該原則是把用人單位需要的會計從業資格證、計算機等級證、英語等級證、ERP資格證、初級會計師資格證等證書的知識內容整合到學歷教學體系中,以實現學歷教育、素質拓展與職業資格取得相互融合,縮短學生的就業適應期,提高就業競爭力。
4.實踐性原則
會計工作對實踐操作的要求較高,因此課程開設應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鞏固理論、理論指導實踐的目的,構建循序漸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設計
1.職業基礎課程模塊
該模塊下應包括兩個平臺,一個是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另一個是學科基礎課程平臺,該模塊的學時比例可以占到總學分的25%。通識教育課程平臺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課程結構中的基礎,起到“厚基礎”和“通”的作用,具體包括體育、軍事理論與軍訓、大學外語、高等數學、計算機基礎、信息檢索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平臺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專業課程夯實學科基礎而設置的,具體應開設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基礎會計學、管理學、統計學、金融學、應用文寫作課程。
2.職業知識課程模塊
職業知識課程模塊的作用在于培養學生的會計核算、會計職業判斷、會計理論綜合運用、財務分析與決策、會計信息鑒證、會計信息系統應用等會計職業能力,該模塊占總學分的20%左右為宜。職業知識課程模塊應開設的課程有:財務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管理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稅法、審計理論與實務、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財務報告分析與利用。
3.職業品格課程模塊
職業品格課程模塊設置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和科學發展觀分析問題,增強法律意識,為其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該模塊的學時比例可以占到總學分的10%。該模塊應開設的課程有: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經濟法、會計職業道德、職業生涯規劃與設計、形勢與政策。
4.職業技能課程模塊
職業技能課程模塊是會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必要環節,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與理論教學相互融合,共同構成完整的課程教學體系,該模塊的學時比例可占總學分的30%左右。職業技能模塊課程可以按照逐步遞進的四個階段來安排。第一階段是培養學生基本技能的課程單項實訓,應該配合職業知識課程來設置,以使學生達到既理解所學專業知識又掌握會計核算工作各環節具體要求的目的,可開設基礎會計手工模擬實訓、稅務會計模擬實訓、成本核算模擬實訓等幾門實訓課程。第二階段是培養學生初步綜合技能的企業綜合模擬實訓,這一階段著重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崗位綜合勝任能力,可開設會計綜合模擬實訓、財務會計軟件應用實訓、財務報表分析實訓和審計實務實訓等幾門課程。第三階段是培養學生高級綜合技能的現代企業綜合模擬實訓,主要開設ERP實訓課程。第四階段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科研實訓,該實訓可以通過學生在校外實習后寫作畢業論文來達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精神,實現途徑是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寫作。
5.職業拓展課程模塊。職業拓展課程模塊是為了培養學生在會計職業領域的未來發展潛力,提高綜合素質,拓寬視野而設置的以選修課為主的模塊,該模塊的學時比例可占總學分的15%左右。本模塊可開設的課程有EXCEL在財務中的應用、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內部控制理論與實務、資本運營理論與實務、行業企業會計、資產評估學、薪酬管理、財政學、證券投資學、企業戰略管理、管理心理學、商務禮儀、個人理財、財務預測與決策等。
四、適應會計職業能力要求的課程體系的實施
(一)實現師生互動教學
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必須改變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教學應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相互討論、動手操作、分角色演練和師生共同探究等多種不同方式,打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師生相互交流、探討的互動過程。
(二)培育“雙師型”教師隊伍
在師資隊伍建設中,不僅要重視教師理論知識的提高,更要注重教師實踐經驗的積累。學校應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師脫產、半脫產去企業掛職鍛煉、頂崗工作,以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為教學服務。學校還應鼓勵教師參加會計職業資格證書的培訓學習與認證考核,獲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以此來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同時,學校還應出臺相應政策引導教師自覺朝著“雙師型”教師方向發展,如在工資待遇、職稱評聘方面給予“雙師型”教師傾斜,在引進新教師時把是否有會計從業經歷作為一項重要考核指標等。
(三)注重學生應用能力培養
會計職業是專業性很強的技術工作,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會計學專業畢業生要想縮短畢業適應期,迅速進入工作角色,在學期間就必須加強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為此,學校應強化學生的會計工作實踐能力培養,將課堂理論教學與實際動手能力培養結合起來,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熟悉會計工作規范,為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迅速適應工作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侯日敏.基于核心能力的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設計與實踐[J].財會月刊,2010(09).
[2]唐秋燁.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J].學術論壇,2011(12).
[3]龍露.基于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0).
關鍵詞: 會計專業碩士 教育問題 改革
一、會計碩士的發展歷程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高級會計人才的專業能力以及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級會計人才不僅要掌握財務會計及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求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較強的創造能力、溝通能力及學習能力??墒悄壳?,我國大多數會計人員只能進行簡單傳統的會計工作,能夠從事高級管理工作的復合型會計人才相當缺乏。為了解決社會對高級會計人才的巨大需求與應用性、復合型高級會計人才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2003年,正式批準在我國設立會計碩士(MPAcc)專業學位。2004年4月,國務院學位辦正式批準中國人民大學、東北財經大學等21個研究生培養單位開展會計碩士(MPAcc )教育試點工作,面向社會招收有意在職攻讀會計碩士的人員,入學考試的方式為聯考制,學習采用學分制,授予修滿要求學分并通過論文答辯者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經過五年的實踐,會計碩士(MPAcc)培養單位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會計人才。為了進一步提高應屆本科畢業生的會計專業水平,提高其就業競爭力,2009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準招收應屆本科生攻讀全日制會計碩士(MPAcc)。201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全國會計碩士(MPAcc)培養單位由原來的21個擴展到了105個。隨著會計碩士(MPAcc)培養規模的不斷擴大,社會需求與高級會計人才的供給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在培養過程中尚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加以關注。
二、當前我國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準入機制過于寬松
就準入機制而言,2009年以前,會計專業碩士(MPAcc)僅限于具有本科學歷、學士學位并且從事兩年以上相關工作的會計人員報考;自2009年我國批準招收全日制專業碩士開始,報考條件放寬,取消了工作經歷的限制,考試科目設置與學術型研究生相同;而自2012年起,會計專業碩士(MPAcc)的考試科目只有英語和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兩門,管理類聯考的內容包含高中數學、邏輯、作文等。初試時,對報考會計專業碩士(MPAcc)的考生在會計基礎知識方面和高等數學知識方面均不作要求。盡管,初試時不考核會計相關知識可以使各個專業畢業的本科生都有機會攻讀會計專業碩士(MPAcc),進而促使會計專業向多元化發展,可是由于大部分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從未接觸過會計或者僅初略接觸過會計,會計基礎知識的欠缺會影響其構建整體知識框架和對相關問題的理解與探究。其次,我們認為會計專業碩士(MPAcc)屬于應用型會計高端復合型人才,而高等數學是研究和解決許多會計問題的工具,比如對金融工具準則中金融工具定價模型的研究,對財務管理方向的學習等都需要借助量化模型來對問題進行研究探索。因此,會計專業碩士的準入考試中不應僅考核初等數學的內容。
2. 師資難以滿足培養需求
目前,大多數會計碩士(MPAcc)培養單位都為每個會計碩士研究生配備一個校內導師,一個校外導師。校內導師大都來源于高校,屬于科研教學型人才,而校外導師則一般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會計人才,其中不乏注冊會計師、注冊審計師等。盡管這些資深高級會計人才被高校聘為研究生校外導師,但是由于本職工作所限,難以全方位、全身心投入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工作當中。這樣就容易導致,實際上和研究生們接觸最多的是缺乏實踐經驗的校內導師,這些中的相當一部分教師從學校畢業后直接到高校任教,從未從事過和會計相關的工作。而會計專業碩士教育的培養重點是在會計以及相關領域掌握必備的理論和技術,具有合理解決會計以及相關領域實際問題的工作能力;學生僅在學校里學習是很難具備這些能力的,學校必須加強校外實踐環節,讓學生們到實務中鍛煉,了解實際工作中的各種業務活動,從解決實際工作當中的問題來學到知識。因此,校外導師積極配合教學和耐心指導學生是會計碩士(MPAcc)培養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由此看來,如何使校內、外導師做到教學互補,高效發揮作用是一個會計碩士培養單位亟待解決的問題。
3. 培養模式缺乏個性
當前,我國共有105家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單位,盡管這些培養單位的培養水平參差不齊,但是他們的培養模式都大同小異,大多都沒有體現出它們的辦學特點。由此,學校的名氣大小和錄取的比例成為考生們在選擇報考院校時考慮的重點,很少學生會去關注自己將在未來兩年到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中學到些什么。大部分培養單位的會計碩士培養模式參照學術型碩士的培養模式設計,這樣會使得會計專業碩士比上(會計學術型碩士)不足,比下(會計專業本科生)有余,成為人才市場上的“雞肋”。以課程設置為例,我們知道會計專業碩士(MPAcc)屬于應用型研究生,培養重點應是使他們在會計以及相關領域掌握必須具備的理論知識和技術,并具有合理解決會計以及相關領域實際問題的工作能力,因此,培養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至關重要。目前的會計專業碩士的課程在設計時并沒有經過充分的市場調查及論證,也沒有充分考慮社會的需求,較普遍的做法是參照會計學術型碩士的課程體系來設計。由此看來,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單位有必要在培養模式上進行大膽改革,使專業碩士人才培養各具特色。
三、我國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模式的改進
1. 改進準入機制
我國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改進,首當其沖的是應該改進其準入機制。筆者認為,具體做法應該是:第一,在會計專業碩士(MPAcc)入學考試初試中增加高等數學相關知識的考核。增加高等數學相關知識的考核可以使有意愿攻讀會計專業碩士(MPAcc)的考生,在復習階段加強對高等數學知識的學習。良好的高數功底是其今后研究和解決會計問題的有力保障。第二,在會計專業碩士(MPAcc)入學考試初試中增加會計基礎知識的考核。目前,會計碩士(MPAcc)培養單位僅在復試中對考生的專業知識進行考查,而筆者認為可以改成在初試中考核基礎會計的知識,在復試中再進一步考核財務會計的相關知識。在初試和復試中都設置會計相關知識的考查,可以使得非會計專業的考生更加重視會計知識的學習,做好學前教育儲備,使其入學后的學習更具銜接性。
2.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需要的是一支教育理念科學、知識結構合理以及具有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目前,面對師資隊伍難以滿足教育要求的情況,學校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首先,學??梢詾楦咝=處熥哌M企業創造有利條件,通過派高校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的方式,解決學院派教師理論知識豐富,實踐經驗匱乏的問題;其次,學??梢约涌煲M在政府、大中型企業以及金融機構中任職的既有實際財務工作經驗,又具備管理理論知識的高級財務管理人才作為學校的客座教授、兼職教授,并要求這些具有實踐經驗的高級會計人才承擔一些碩士課程的講授工作,增加學生與其溝通交流機會。
3. 采用“菜單式”培養模式
會計碩士(MPAcc)菜單式培養模式指的是學校在對社會需求進行準確分析之后,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會計碩士培養菜單供學生們選擇,而學生們在各自導師的指導下綜合考慮自身的專業基礎、潛質特征、自我價值傾向以及用人單位的特殊需求,自主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內容,這樣可以使得每位學生的學習內容和過程更具特色。“菜單式”培養模式的具體做法如下(見圖1):
3.1 評估小組對學生進行綜合評估。會計專業碩士(MPAcc) 培養單位成立評估小組,評估小組成員應該包括每個研究方向中具有碩導資格的教師和專門負責會計專業碩士就業的老師。待學生們入學后,評估小組的老師對每位學生的會計基礎、科研能力、表達能力以及交往能力進行評估,并建立個人評估檔案。
3.2 學生了解會計專業碩士教育資源。學校派相關老師向大家詳細介紹學校會計專業碩士(MPAcc)教育的特點、碩士生導師的研究方向、實踐教育的情況以及畢業生就業的趨勢等情況。
3.3 學生選擇研究方向。學生根據自身的專業背景、學習經歷和工作經驗等情況,結合考慮學校的培養條件以及前期評估結果選擇導師和確定研究方向。
3.4 學校提供培養菜單。學校應該根據教育資源,結合社會的需要制定科學的培養菜單。其內容要包括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實習單位、畢業論文、學分設計、考核辦法等各個方面。以實踐教學為例,會計碩士的就業方向主要包括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事務所、銀行證等金融機構和企業,其中企業又分為外資企業、國有企業以及民營企業,而實踐教學課程應該根據不同行業的職業語言、職業思維、職業方法等,對學生進行針對訓練。
3.5 導師指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導師與學生做深入的溝通,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能力水平;而學生則需要整理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充分了解就業趨勢。在此基礎上,導師指導幫助學生在培養菜單中的每個項目里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
3.6 學校根據菜單對學生進行培養。在“菜單式”培養模式下,會計專業碩士(MPAcc)的培養模式更為精細,同時也更具個性。第七步,用人單位挑選人才。在“菜單式”培養模式下培養出來的會計人才必然各具特色,適用于各個類型的機構。用人單位選擇人才時,可以通過畢業生們的個人評估檔案和“培養菜單”,詳細了解他們各自的特點和培養過程,找出所需的會計人才。
3.7 建立反饋制度,。建立會計碩士培養質量反饋制度,以市場的需求與反饋信息作為會計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改革的基礎和出發點,不斷改進會計碩士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盛明泉,翟勝寶.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方案創新研究[J].會計之友,2011(3)
[2]宋建波,荊新,王化成.開展會計碩士(MPAcc)教育質量認證的研究[J].會計研究,2012(3)
[3]劉永澤,翟勝寶.新形勢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對策研究[J].會計之友,2009(7)
[4]王海民,鄭佩榮.對我國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幾個問題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5(7)
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的教育,一直在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然而受傳統會計學專業教育的影響,實踐教學并未受到足夠重視,仍是重理論輕實踐,強調知識的傳授,忽略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模式上均存在缺陷。比如:會計教育方式上仍是灌輸式教育。會計實踐課程大多為校內封閉式模擬實訓,缺少校外實訓基地,缺乏“雙師型”實踐指導教師,因此,學生的實踐教學絕大部分只能在校內模擬實訓,實訓內容大多為人為編制的業務訓練,學生處理這些實訓業務,只是對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復習,無法與企業的實際經營過程聯系,職業素養不能得到培養和鍛煉。而且實踐指導教師也缺乏相應的企業實踐工作經驗,對學生的指導僅限于業務處理的指導,并不能將實訓業務對應于實際工作環境進行講解,因此,學生實訓之后,實踐能力并未得到真正提高。
2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思想上不夠重視
會計學專業屬于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學生不但要掌握如何進行賬務處理,而且應掌握如何識別經濟業務以及業務處理的相關內控流程。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的教學,重心在于理論教學,要求學生掌握會計處理即可,未足夠重視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導致學生就業后不能很快進入工作角色。
2.2實踐教學目標不明確
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具有良好的人格、扎實的理論基礎、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組織管理和人際協調能力的應用性人才。而會計學專業更加強調實踐性和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都設置了實踐課程,學生在4年的學習中都進行過專業實踐,但很多院校對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目標并不明確,對實踐課程或實踐項目的設置盲目沿用一些“985”“211”大學或專科學校的做法,與其人才培養目標相脫節。由此,學生通過參加實踐,只能提高其專業技能,不能鍛煉其綜合判斷、分析能力,更加不具備創新性。
2.3實踐教學內容單一
會計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后會面臨財務部門不同的崗位,每一個崗位對人員素質的要求并不相同。而目前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均偏重于財務會計課程的實踐,培養學生會計業務處理能力,而較少涉及財務管理、成本會計、審計、稅收學等課程的實踐。因此,學生畢業后只熟悉會計賬務處理,不熟悉稅務處理,不明白納稅流程,不懂得內控流程,不會進行財務分析,更加不具備決策能力。達不到用人單位的期望,影響其得到重用或快速晉升。
2.4指導教師缺乏會計實踐工作經驗
由于高校用人機制的限制,很多高校在招聘教師時,只注重學歷層次,只要學歷達到要求即可符合標準。而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并不一定要求高學歷的教師,但一定要具備企業實踐工作經驗,這樣在進行實踐指導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將企業的實際工作經驗傳授給學生。
2.5缺少校外實習基地
實踐教學必須有相應的實踐環境作為保障,應用型本科院校均具有校內實踐環境,比如: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電算化機房以及ERP實訓中心等,但是校內實踐遠達不到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目標要求,無論哪一個環節的實踐,均屬于模擬實訓,不具備真實性。因此,學生必須通過校外實習基地的實踐,才能真正體會企業財務工作的流程,以及各崗位工作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缺少相應的實習基地,導致學生不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能力得不到升華。
3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
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應構建“1+3”模式。所謂“1”:即一個中心,以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實踐教學的目標。所謂“3”:即3個支撐點,分別為:改革和強化實踐教學過程、完善并夯實實踐教學保障體系、完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3.1牢固樹立實踐教學目標,培養應用性人才
樹立實踐教學目標,是實踐教學的基礎,對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起著制約作用。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進行“大眾化”教育的背景下,應當突出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這是實踐教學的基本思想。因此,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在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前提下,擁有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不但會進行會計核算,而且還具有管理、分析、研究、決策等方面的能力,并且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抗壓能力,善于溝通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踐教學是達到這一培養目標的必要和重要途徑,在學生進行理論學習之后,應及時進行相應的實踐教學,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學生才能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也只有在實踐教學中,才能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適應能力和溝通能力,否則,僅注重理論教學將難以達到培養目標。
3.2強化實踐教學過程,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3.2.1合理設置實踐課程第一,對于實踐課程的開設,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應設置一套既能培養學生會計專業能力又能增強學生經濟管理能力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在原有的只針對會計核算的實踐課程基礎之上,應增加如財務管理、成本會計、審計、稅收學等實踐課程,讓學生不但掌握會計核算,而且掌握有關成本控制、內控流程、稅收籌劃和稅務實操環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第二,對于實踐課程的開設時間,應遵循分層次、分階段的原則,即在低年級階段,由于剛接觸會計學專業,學生的知識均來源于課本,對實踐沒有太多的認識,而且對課本知識的掌握也不熟練,因此,應只針對會計核算方面進行實踐??稍诖笠?、大二進行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實踐課程的開設。到了高年級階段,可針對一些非會計核算的專業課程進行實踐,即大三時,可在進行審計學、管理會計、稅收學等課程教學的同時,就相應的課程進行實踐教學,使學生將課堂理論應用于實踐,更加透徹地理解學習內容。大四階段,學生已掌握會計學專業的絕大部分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因此,這一階段,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應通過學校的專業綜合實習課程及與校外實習基地實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通過這樣分層次的實踐教學使學生逐步具備財務人員應有的能力。3.2.2創新實踐教學方法第一,理論課堂案例教學法。目前會計學專業理論教學均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教師基本上就是對會計準則的講解,學生對于業務處理的學多是根據教材上總結好的經濟業務,再根據準則進行會計處理即可。這樣的教學方法只達到了讓學生掌握會計處理的目的,忽略了對學生經濟業務識別能力的培養。因為學生對于原始單據很陌生,只知道針對什么樣的業務如何處理,卻不知道這樣的業務對應什么樣的單據,和實際工作環境相脫節。因此,在理論課堂的教學中應大量采用案例教學法,且案例中所采用的資料應該是仿真的原始單據,通過案例教學,不但能使學生熟悉實際工作中財務部門的工作環境,還可鍛煉學生對經濟業務的總結能力。第二,實踐環節模擬教學法。大多數院校對實踐環節的教學均采用模擬實訓的方式進行,實訓中的經濟業務均采用企業模擬資料形式,同樣也是對相應的業務進行總結性的描述,后附上相應的模擬原始單據,這樣的實訓,只是對課堂理論教學的簡單翻版,并不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在實踐環節應采用模擬教學法,即設置一個模擬企業,讓學生分別擔任不同角色,模擬處理至少5個不同類型企業的業務。具體的操作應分為兩步走。一是模擬訓練企業的各個典型環節的業務處理,如工程款支付環節、企業采購環節以及銷售環節等,重點讓學生掌握這些環節中的內控流程操作,需要經過哪些審批環節以及需要哪些財務資料。二是在熟練掌握各典型環節處理之后,模擬企業的全盤業務,在這一環節中重點提高學生的財務分析能力以及決策能力。必要的時候老師還可增加一些非常事項,以培養學生的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3.2.3拓寬實踐教學內容在增加實踐課程的基礎上,還應分階段、有針對性地增加相應的實踐項目,拓展實踐教學內容。如在大一階段,學生剛學習基礎會計這門專業課,對會計專業知識掌握不深,應進行認知實習,讓學生走進企業,了解企業的生產過程,以及企業管理部門的工作流程,特別是財務部門的工作流程。大二、大三階段學習的專業課逐漸增多,除了進行憑證填制、賬簿登記以及報表編報外,還應根據各門專業課的情況,按照其實踐課時的安排,進行專業課實踐,學期末安排1~2周時間進行專項實踐教學,比如讓學生進行ERP沙盤訓練,各個小組之間模擬對抗,使學生掌握企業的運作流程,培養學生的管理實踐能力,同時也是對所學專業課的綜合實踐運用。大四階段則集中進行校內綜合實習、校外實習基地實習、企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撰寫。
3.3夯實實踐教學保障體系
3.3.1引進和培養“雙師型”教師目前高校教師大多是引進的博士和碩士應屆畢業生,他們均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缺乏實踐經驗,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為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引進“雙師型”教師,這些教師不但具有理論知識,而且還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不論是課堂講授還是實踐教授,均能將自己的工作經驗和切身體會傳授給學生。另一方面,應鼓勵現有的會計學專業教師去企業掛職,學習企業的實操經驗,將現有的教師培養成為“雙師型”教師。3.3.2建設校內實驗、實訓中心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均設有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電算化機房及ERP實訓中心等。但僅有這些實踐保障設施根本無法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因此,必須進行實驗、實訓中心的擴大建設。例如,可根據自身條件建立仿真實訓中心,這也是實施模擬教學法的必備條件。仿真實訓中心可讓學生在近似真實的環境下進行業務訓練,不但能進行會計核算訓練、市場分析、資金運作、財務分析及管理決策等訓練,還能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管理創新能力。3.3.3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盡管學校通過建立仿真實訓中心,可大大提高實踐教學質量,但畢竟屬于學校內部的實訓。要使學生完全走出去,進入到真實的實踐環境中,就要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學校應與多種類型的企業簽訂協議,將其作為學校的實習基地,增強學校與實習基地的聯系與互動。例如大中型企業集團公司、銀行、會計師事務所及證券公司等。學校也可通過邀請合作企業的管理人員,如總經理、財務總監等來學校做專題報告,指導學生模擬實踐,為學生講解一些經典的企業案例,以及實踐中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使學生提前了解企業的工作環境及流程。另外,學校應鼓勵教師與合作企業之間共同進行會計領域的課題研究,這既能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又能解決教師的科研經費問題,達到雙贏共進的局面。
3.4完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