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1 00:03: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心理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教育心理學最早是由克斯坦羅琦提出來的。然而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學的思想的是捷克的夸美紐斯,當時并沒有教育心理學的概念,他只是支出教育要遵從自然心里思想。“教育心理學”這個短語最早是瑞士國籍的裴斯泰洛奇提出。在德國,有一個叫做赫爾巴特的人,他經過多次理論和實踐,明確的指出教育要建立在心理學的學科的基礎上。在1867年,俄國的烏申斯基經過多年的研究與實踐,最終成書《教育人類學》,并在科學出版社出版,書中有對教育心理學的解說。《教育心理學》最終問世是在1877年,同樣也是在俄羅斯出版,是由偉大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卡普杰列夫編寫。隨著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根據學校的詳細情況和學生們日益增大的壓力,慢慢教育心理學就發展成為一門學科,當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真正的學問的時候才是近代教育心理學的開端。1913年,桑代克的著作經過擴大編寫改變成三大部分,主要研究學習心理學、人的本性和個別去其他差異的原因。20年代主要的課題就是針對這本著作體術的三大定律開展的研究。桑代克提出的教育心理學主要著重于心理學的研究,導致人們對教育心理學的理解偏差,但是這就是教育心理學的起源,教育心理學就是發展與此。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階段。20年展的教育心理學還偏向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此時的教育心理學知識一個萌芽,也算是為萌生做了努力,到了3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學就開始一步步的步入正軌。這個時期的教育心理學在學科心理方面有很大進展,順著學科心理就開始展開了研究,雖然并不是主要研究對象,但是也為心理學研究奠定了基礎。從此以后,學科心理也融入到教育心理學中。40年代教育心理學領域又融入了新的研究,是關于兒童的性格心理,社會的現實問題相關的心理問題以及人類的心理衛生問題。50年代出現了新興科技,在關于高科技領域興起的時期,信息的教育心理理論更受到廣大的關注,這也在教育心理學發展史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成熟與完善階段。1960年代早期,美國教育心理學協會成員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教學相結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紙上談兵終覺淺,要想把理論變成貨真價實就要實踐。在此意見提出之后,首次付諸于實踐,并取得理想的后果。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心理進行教學,80年代以后,計算機問世,計算機網絡技術也逐漸發展起來,教育學家們根據計算機的功能做了很多的研究最終將計算機運用到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心理計算機會得到更大的青睞。這也是教育心理學的成熟階段,在計算機問世之后,教育心理學家們根據教學特點,更加完善了教育心理學理論,從此教育心理學走上了成熟的道路。
二、教育心理學性質特點
六十年代的時期,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也受到影響,正是因為教育心理學才發展起來還不成熟的緣故。在之后發展繁榮后,真正運用到教學中。70年代末期教育心理學編程教材進入同學們的課本中。教育心理學實際上就是教育與心理的科學,要具體研究教育心理學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細細討論。教育者的性質特點。教育心理學中研究一般授課過程中教師的特點,教師的行為會對學生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教師的平時表現會帶來哪些不一樣的效果,以及教師的心理思維。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學理念和與授課方法,有些不負責任或者說是沒有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的教師就會采取上課講自己的課,不管學生聽不聽,懂不懂,只管自己講課完成就行;然而有些老師確是很有一套,將自己的想法全都傳達給學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及幽默風趣的授課手段獲得學生們的一致認可。還有一些老師采取放養方式,讓學生們自主學習,只在一旁旁敲側擊,這樣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能力。多種教學方式可以獲得多種教學效果,這都取決于老師的心理思想。受教育者的性質特點。受教育者在學習過程中也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尋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非常重要。大多數的人出生時的智商都差不多,然后上學考試總能看出差距,這并不是智商的原因而是學生自身的努力和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有句俗語說勤能補拙,即使思維不活躍,也可以通過一定的努力獲得顯著地效果。教育心理學中,研究學生的心里想法,更針對性的根據學生的心理問題采取好的傳授方式,從而理想的教學效果。教育者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聯系老師和學生之前的紐帶。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心理狀況,老師應該因材施教。采取什么方法教學學生更容易接受,不同學科該用哪種教學方法都是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實踐中的教學方法會根據學生們不同的心理老師的心理產生不同的效果。每個老師都有意要自己的教學方法,每個學生也都有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教育心理學就是研究每個人的心里特點??偟膩碚f,教育心理學就是根據關于教育的人群中的每個人不同的心理進行研究,教育心理學的特點也就是研究對象的特點。這門學科對教育教學中人們的心理展開探索,具有重大的意義。
三、研究教育心理學的意義
語言教學離不開心理學的指導,心理學的基本觀點是各理論的基礎之一。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相結合的產物,其基本規律對英語教學有直接關系。通過探討教育心理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以期對教學有所啟發,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
1.1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排除心理障礙,增強自信心
北大英語博導胡壯麟教授曾為英語學習描述規則,認為“動機+興趣”決心持之以恒見效。學習動機是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致使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興趣是學生積極認識事物和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心理傾向,是學習的動力,也是發展智力潛能的契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明學習動機和興趣對英語學習所起的重要促進作用??墒且ぐl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首先,應當加強英語學習的目的性教育,把英語學習的目的與現實生活的教育結合起來;其次,創設問題情境,布置學習任務,實行啟發式教學;再次,運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創造性的編排教學內容,使枯燥的課程變得生動,沉悶的課堂變得活躍;最后,及時反饋學習結果,鞭策學生發奮努力。在教學過程中,介紹英語國家文化,講解英漢語言異同,逐漸排除英語學習障礙,增強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強,一方面能激發人的動機性思維,另一方面也會影響意志行動的堅持性和對壓力的耐受性。
1.2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揚長避短,使教學方式個別化
由于每個學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志向水平的差異,認知方式與認知能力也存在差異。認知方式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信息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如場獨立型的學生在認知信息的加工中傾向于依據個人的內部參照,自我與非我的分化程度高,偏愛自然科學;而場依存型的學生在認知信息加工中傾向于依據外部參照,自我與非我分化程度低,對人文社科有較大興趣,社科成績好。認知能力的差異一方面指人的實際能力,另一方面指潛力即智力。個體的智力差異主要表現為智力水平和智力結構的差異。根據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要求老師認識到每個學生都具有八種基本智力,應當了解學生智力的優勢和弱點。揚長避短,發揮每位學生個體的優勢,使學生從自身獲得積極成功的體驗而增強自信心,讓學生們能夠更加客觀全面的評價自己,不再因為偶爾或者是某一方面的失敗而否定全部的自己,停滯不前。
1.3注意營造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場”,優化教學效果
隨著現代教育學理論的發展,傳統的教師主導課堂進行填鴨式教學的教育模式已經逐漸讓位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民主開放的課堂模式。學生與老師在教育內容上是授受關系,人格上是平等關系,道德上是相互促進關系。所以,課堂教學不僅僅是信息交流的過程,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8226;羅杰斯說“課堂氛圍主要是教師行為的產物”,并把教學活動看成是真實、接受、理解的心理氛圍。教師滿腔熱忱的啟發學生,正確的回答給予表揚,不全面的回答給予補充,錯誤的回答給予鼓勵,讓學生體驗正確回答問題的成就感以及老師對自己的殷殷期望,增加自身的學習興趣以及克服困難的決心。通過這樣良好的,情感的雙向交流與反饋,師生之間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形成了一種有利于信息交流的最佳“心理場”,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2總結
高中英語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促進者”,師生互動的過程。它不僅是教育學意義上的活動過程,而且是心理學意義上的過程。眾所周知,教育心理學對于優化課程設計,改善教學方法,提高學習動機和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難題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合理使用一些教育心理學的知識便能夠更合理地安排教學,更好地進行師生互動,更有利于教育教學效果的優化。然而,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是博大精深的學科,作為普通教師在實際操作中很難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加以利用,而教育心理學效應卻是實實在在的案例,形象生動,啟示性強,教師如果能對教育心理學效應進行分析探索,了解學生心理上的個體差異,結合英語教學的規律和方法,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心理施加影響,這無疑會對教師在教學中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更好地發揮教師“促進者”的作用,提高高中英語的教學效果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作為一名高中英語教師,筆者在日常英語教學過程中,積極嘗試活用一些教育心理學效應,頗有收獲。因此,對一些教學實例加以整理,以期對于廣大師生高中英語教學有所幫助。
二、教育心理學效應及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1.皮格馬利翁效應
古希臘神話中的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翁愛上了他自己雕塑的一個少女像。他真誠地期望自己的愛能被她接受。愛神阿芙狄羅忒被他真摯的感情和真切的期望所感動,就賦予雕像以生命。這個效應給人們的啟示是:積極的期待能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而消極的期待會使人往壞的方向發展。因此,要想使一個人發展得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待。高中學生雖然已經過中考的篩選,學生間的差異不再像小學初中那么巨大,但是個體間的差異仍然存在,單個學生自身各門功課之間的差異仍存在。因此,即使是同一個班級,學生在英語這一門課程上的基礎、能力和成績也存在不小的差異。如果教師給學生草草地貼上“優等生”、“差生”的標簽,并加以區別對待,那么無疑,所謂的“差生”可能會因為教師和同學的消極期待而產生自我否定。這種心理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是極為不利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人類是具有天生的學習愿望和潛能的,這些愿望和潛能在合適的條件下才能釋放出來。一旦學生接受了“差生”的標簽,他就失去了激發自己才能的條件。筆者在日常英語教學中則注重尋找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積極因素”,注重向學生傳遞積極的期待。筆者有一位學生,她在高一時英語成績較弱,但是,筆者發現她的英語書寫字體優美,每次作業卷面整潔。于是,在與她的溝通中,刻意強調她的英語學習態度認真,表揚她“字如其人”,并列舉了一些開端并不順利但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些名人事例,對她進行激勵,給她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她相信自己在英語學習上是具有很大潛力的,同時針對她的較為薄弱的閱讀理解能力進行細心輔導。到了高二上學期,這位同學英語成績和能力都達到了班級上游。
2.第一印象效應
所謂第一印象效應就是指人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產生的印象對人們今后的行為活動和評價形成的影響。由此可見,第一印象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一個人對某個人或事物產生了錯誤的第一印象,這會影響到他對事實的判斷。而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第一印象效應同樣能影響到一個學生的英語學習。在高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得到的啟示是:打破錯誤的“第一印象”。很多高中英語老師有要求學生培養整理錯題的習慣,認為把錯題摘錄下來,整理在一起,有利于提醒學生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但是,實踐證明許多學生總是“跌倒在同一條陰溝里”。往往學生形成了錯誤的第一印象,再經過整理錯題,無形中加深了錯誤的第一印象,因此學生在同一知識點上犯同樣的錯誤就不足為奇了。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用記憶來代替思考,用背誦來代替鮮明的感知和對現象本質的觀察——這是使兒童變得愚鈍,以至最終喪失學習愿望的一大弊端?!钡P者并不否定英語的錯題整理,正確的做法應強調先打破學生錯誤的第一印象,然后分析正確的思路,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最后確立新的第一印象。以高中英語單項選擇題的錯題整理為例:1.每周梳理一次錯題,把梳理時還是做錯的題目和老師強調的重要的題目,整理在錯題本上,這樣輕易就能得出正確答案,并能舉一反三。2.努力回憶教師講解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尤其要關注解題的切入點,也就是“關鍵詞”等。3.通過翻閱資料或向老師求助,強化理解,并盡量多地進行“舉一反三”的練習。4.錯題整理應遵循一定規則:在錯題本上絕對不要出現第一次做題時出現的錯誤答案,取而代之的應是正確答案和正確的解題思路和例題。而且,題目、答案和解題思路應該分開整理。例如,題目和例題整理在一頁紙的正面,正確答案和解析整理在紙的反面。學生整理好的錯題本應該是一本新的個性化習題冊。4.指導學生定期復習,也就是重新做這些題,包括補充的例題。通過這種方法,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第一印象,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識,同時學會學習。
3.鲇魚效應
挪威的漁民們捕獲沙丁魚后總是急忙趕到市場去銷售,但是由于沙丁魚好集群又不好動,往往窒息而亡。唯有一個老漁民總能售賣活蹦亂跳的鮮魚。原來奧秘就是在沙丁魚群中投放幾尾生性好動的鲇魚。由于鲇魚在沙丁魚群中游來游去,沙丁魚群也就因此受到擠壓,只能搖擺尾。這樣,空氣得到了流通,沙丁魚的活力也得到增強。我們的高中學生在英語學習上和沙丁魚的生活習性有共同之處。比如說在英語課堂上,學生們習慣于聽老師講課并記筆記,往往缺乏主動思考和創新思維。為此,筆者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適時地應用“鯰魚效應”。在課堂上,筆者把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各小組的成員組成大致均衡,有一兩位英語基礎好或特別活躍的學生,也有英語基礎一般或不是特別活躍的學生。在課堂上給他們分派不同的任務,同時要求小組內的每一位同學必須都要參與活動,強調團隊的集體成果。在活躍的學生的帶動下,小組內各個成員團結協作,各自發揮特長,形成合力。久而久之,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就提高了,相應地,英語學習的效果也就更好。例如,在上牛津高中英語Unit2WishYouWereHereProject—Makingatravelleaflet這一課時,筆者要求每一小組完成一個旅游宣傳冊。在引入“鯰魚效應”的理念后,筆者發現:活躍的同學馬上開始積極投入,統籌安排任務。在這些同學的影響下,小組內各個成員積極分工,各自認領任務,有的負責簡介,有的負責旅游手冊內容的翻譯和排版,有的負責美術設計,有的負責聯絡其他小組,進行組與組之間的協調和比較。最終,全班完成了多個高質量的英語旅游宣傳小冊子。學生們的英語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三、結束語
現有的研究,大多以演繹和歸納兩種方式為主要的手段對文獻資料進行分析,理性思維和經驗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能體現研究對象的部分根本規律和共性與特性。但是,過多地依賴于這兩種研究方法難免會對研究對象的特征概括不完全、不能充分發揮根本規律的功能,且較少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對象進行跟蹤,實證的方法運用少,缺乏對教育現象的觀察、實驗、比較的研究。面對復雜多變的教育環境和教育對象的思想、心理狀態,提出的對策方案缺乏可操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中存在的爭議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學科創建時間不長,在許多研究領域存在較多爭議。
一是關于研究對象。學界普遍認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但對于研究對象未形成一致觀點。主要觀點概括為:
(1)研究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其規律。胡凱指出“:以人們的思想行為形成和發展的規律以及依據這種規律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作為研究對象”;王新山、王玉婷認為:“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心理現象及其特殊規律為研究對象”;喬立騏、梁麗萍認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及其規律。”筆者認為,如何把握一般心理過程來探究新的、更具實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2)研究教育過程中的各種互動因素的心理特征和規律。施春華認為研究對象包括四個方面:社會環境、個體心理狀況、教育內容和教育者的心理。針對第一種觀點,本學科要特別注重研究如何根據人的心理規律來實現政治立場、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的轉變和提高,若不能把握好“在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中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方法”這一基本原則,將很容易被認為是偷換普通心理學的概念、照搬其內容體系。第二種觀點的范圍更加寬廣、全面,從某種意義上講更有利于學科的內涵豐富、外延拓展。但可能會使研究范圍泛化,致使學科邊界模糊?,F有研究表明,對于研究對象的闡述已經在對過程進行“心理分析”、“心理研究”上保持了原則性的統一,實現了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忽視教育對象和過程的突破。但是尚未形成定論,不夠清晰、明確。
二是關于研究內容。主要包括:
(1)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心理學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心理學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對心理環境、心理效應、心理機制與心理功能的研究。有學者認為,應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將思維、情緒、需要、動機等內容納入研究內容,形成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知識體系。
(2)對思想政治教育參與者的心理學研究。致力于研究不同年齡階段和職業類別教育對象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其形成發展的影響因素、差異性及其對教育過程和教育效果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探尋針對性對策;研究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心理品質、能力結構的現狀,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學科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其研究內容,上述研究內容符合學界對于本學科研究的普遍觀點。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沒有切實地體現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點和規律,甚至是簡單地借用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學科界限比較模糊,不利于確立其學科地位。三是關于學科歸屬。由于與思想政治教育學和心理學具有牽絲掛藤的聯系,學科歸屬問題一直存在爭議。目前,代表性觀點有:
(1)歸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王瑞雪從學科成立的背景、研究對象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等方面論述,認為應歸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也有學者從“心理學”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角度出發,論證其學術立場。
(2)歸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分支學科。此觀點被普遍認同,因為學科交叉,兼具了兩個學科的共同特點和性質。胡凱,王希永、楊芷英從思想政治教育學和心理學的關系分析,指出,一方面,必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原則和內容,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出發點對教育過程進行心理研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心理現象與特殊的心理規律,其范圍包括在一般的心理現象和規律之中。明晰學科歸屬問題,是構建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邏輯起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重要動力是開展多學科的協同研究,但必須以明確的學科歸屬為前提。目前對此缺乏權威性的論證,致使學科體系和內容體系構建方面也頗有分歧: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為綱”與“以心理學為綱”的對峙。需要不斷深入研討,推動其逐漸走向成熟。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是新興學科,困難和不足尤為突出。主要面臨著一些在短時期難以得到完全解決的困境。
一是理論建構不完備。
(1)研究的基本范疇存在較大爭議。學界普遍認同本學科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心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其規律;也有學者從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相對主體、相對客體以及教育過程的心理研究來解釋其研究范疇。
(2)學科歸屬問題存在較大爭議。大多學者認為本學科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學和心理學的部分共同的特點和內容,應歸屬于這兩門學科的分支學科;也有學者認為,應該歸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
(3)學科體系建構存在較大爭議。有學者從心理學的視角出發,主張以心理學的理論框架來構成學科體系;也有從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因素出發,主張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為綱。
(4)學科理論整合程度不夠。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學和心理學有機整合,構建特有的理論體系是一個現實難題。首先,對于二者在理論、方法上的聯系和區別缺乏系統的論述,導致在理論建構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含混不清、特色不夠鮮明;其次,需要長期探索如何有效地將心理學的方法、工具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
二是缺乏科學的范式。具體表現在:
(1)在教育范式上,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為指導實施教育活動過程中,教育者依然大量采用傳統文本教育范式,封閉、知識化、教條化以及一定程度的泛政治化,未能將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方法有效地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未能實現相對主體同相對客體的良好互動;
(2)在研究范式上,高校具有廣泛的教育網絡和豐富的研究資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實踐和研究的主要陣營,其主導型研究范式是經典教育學范式,以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倫理學等為主要理論資源,以演繹法和歸納法為主要思維特色。但是實證研究還不夠,其廣度和深度還不能適應現實社會的要求和學科自身發展的需求,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是研究結構不夠優化。
(1)相對主體業務素質有限、整體協作程度不夠。缺乏既能熟練掌握和運用心理學系統理論知識、方法,又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知識的復合型師資隊伍;同時,研究者缺乏聯系和溝通的氛圍和平臺,協作不夠,致使研究力量分散,學術觀點難以達成一致。
(2)相對客體覆蓋面不夠廣泛。研究人群主要是高校學生,較少涉及不同年齡層和其他行業的群體。
(3)動態研究、對策性的研究有待加強。針對教育對象的心理發展和思想變化而進行的動態研究以及個案和小樣本的長期、追蹤研究相對薄弱;同時,用于解決教育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現象和新問題的可操作性、對策性研究有待加強。
(4)對教育過程本身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有待深入。當前,較多關注于從理論上探討教育活動的實施方法和效果,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教育過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參與者的心理功能開發、利用的研究鮮見,需要借鑒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成果;此外,對于受教育者如何把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獲取的信息外化為行為的研究少,不利于受教育者良好行為的強化與教育效果的反饋和改進。
四、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建議及展望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存在和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應該堅定發展的信心,攻堅克難?;趯ΜF狀和面臨困境的理性分析,筆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初步展望。
第一,推進范疇及體系的理論完善和創新。對學科范疇及其體系進行理論創新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探索和提升一些新的范疇,使學科體系不斷完善和充實。
(1)推進學科化建設。要創新理論體系,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術語和話語體系從本學科研究的“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特殊領域中概括、提升和創新范疇,避免從心理學中簡單照搬、機械拼接;要整合學科資源,借鑒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從最新成果中提煉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學的結合點,如: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為切入點,研究受教育者的需要、動機、情緒情感、態度和行為,探討激發其興趣的方法與對策。
(2)推進科學化建設。學科發展“科學化”的趨勢要求教育過程更加關注對教育對象和教育過程的研究。以現實為基礎,運用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借鑒和運用心理學甚至自然科學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分析教育現象,作出能準確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本質和規律的概括。
(3)推進現代化建設。以教育實踐和理論研究并重的方式進行新的理論分析,對本質和規律進行前瞻性的概括,總結出預見性的理論和應對方法。對現有的范式理論框架加以檢驗和論證,并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學科發展,以新的觀點、范疇、原則加以補充;構建既能夠充分反映科學發展的新成果和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又適應時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學科理論體系。
第二,發展“人本”的研究范式。范式是學科共同體所擁有的共同的信念、遵循的一套共同的理論模型和解決問題的框架與方法。
(1)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耙匀藶楸尽?,是本學科逐步向科學化和時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人學范式強調以人為本,在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性的同時又要教育對象生存方式的優化提升。在堅持用心理學的方法,對教育現象和事實進行客觀、數據型分析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整體、系統的探究,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關注其心理特征和情感體驗。
(2)要擴大研究對象的覆蓋領域。研究的相對客體由以大學生為主,逐步涉及中學生、兒童、其他群體,如:少數民族地區、軍隊、企業、社區等群體。同時,群體與個體心理的比較研究,以及針對群體人際互動、集體意識的研究將受到重視。
第三,擴展新的載體和方法。
(1)在教育實踐方面,探索公共、虛擬空間的運用。教育過程呈虛擬化和模糊化的發展趨勢,要突破以學校教育為主的形式,加強公共環境的開發和利用;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和大眾傳媒的作用,提高無意識教育和隱性教育的能力,強化互動性和滲透性。
(2)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量與質的研究相結合。研究教育過程的構成要素、其相互關系及整體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開展過程研究的起點。在用實證方法進行宏觀概括的同時,也要注重小樣本、個案研究,進行深入、動態的跟蹤。借鑒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實證研究范例的標準化工具、實驗來研究心理學理論、方法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進行融合的具體途徑;研究已有的教育模式的具體實施方案,并用代表性的數據和研究結果為參考對實際效果進行評估和驗證。
第四,加強復合型的研究隊伍建設。
(1)從長遠來看,應當加強復合型人才的培訓,針對研究者或教育者的實際情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相關知識和心理學知識、操作技術的培訓,使其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既能夠熟練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同時又能夠恰當地運用心理學的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等方法。
認知主義心理學派主張,人類的學習是通過認知獲得意義的過程,學習就是認知結構的重組。因此,他們強調教育的真正目標是讓學生自己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善于學習。布魯納和奧蘇貝爾等人認為:學習是一個認知過程,學生通過認知過程,理解意義,獲得意象,掌握屬于自己的認知結構。他們既強調學習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內在邏輯結構,也強調已有知識與經驗的作用。新獲得的知識經驗與原有的知識經驗發生相互作用,新經驗在學習者頭腦中獲得新意義,這些就是學習變化的根本原則。認知主義強調不論是接受性學習還是發現性學習,都是積極主動的過程。此外,喬姆斯基提出的轉化生成教學法,強調把訓練語言能力作為外語教學的目的,把聽、說、讀、寫運用語言能力作為手段,強調學習外語是一個創造性活動的過程。認知的過程則含有感知、領悟、推理等認知活動。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讓學生主動去學習,掌握知識。幫助將學生學習英語的外部動力轉化為內部動力,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增強學習的持久性。認知主義學派一直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認為學生學習的動機是推動其學習的動力。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探究事物的好奇心等都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是學習過程的核心。因此,認知主義學派強調英語教學要注重采用啟發式教學法,不能僅僅重視知識的傳授,要注意精講多練,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提問對話等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以認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外語認知-符號教學法(cognitive-codeapproach)強調外語教學的目的是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使學生能用所掌握的有限語言創造需要運用的句子來,強調外語學習是有意義的學習,學生自始至終要理解他所學的語言知識和聽、說、讀、寫的內容。英語教學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利用他們的好奇心,使其注意力集中到學習過程之中,可采用創設問題情境,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多思考,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課堂教學教學的途徑去傳授,更主要是去促進他們的認知活動,培養他們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
2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經驗:溝通情感,打造融洽的師生關系
以馬斯洛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學派重視學習過程中人的因素,強調應尊重學習者自己的意愿、情感、需要和價值觀,把學習者視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習的實質就是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在師生間建立良好的交往關系。馬斯洛指出:探究動機是學生的本能動機,強制性的教學會適得其反,學習活動應該聽從學生自己的選擇和決定。教師的在教學中的主要任務不是灌輸知識,而是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自己選擇和決定,他就可以學到他所需要的知識。羅杰斯認為學習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自由學習。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活動時,只需劃分學習活動的范圍,讓學生自己選擇具體的方向,并自主探索并發現結果。教師的任務只是提供必要的協助,幫助學生減少在學習中的困難。只有自主選擇的學習活動,才能使學生興味盎然,有利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尋求答案。因此,人本主義理論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倡導創造真實的、人人相互理解與接受的人際關系。強調“自由學習”和“學生中心”,認為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可以使學生對英語學習有安全感,從而敢于真實地表現自己,進而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在大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以及采用情感教學的策略。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心理的差異,尊重每位學生求知的欲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目前所采用的課本內容都貼近生活,頌揚積極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的文章很多。教師要聯系生活實際,注意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的品格。在教學硬件設置上,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投入情感,善于運用感染力的語言和豐富的表情,富有激情的態度來組織教學,感染學生,使學生自覺產生旺盛的求知欲。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關注和指導,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同時,師生之間要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師生彼此坦誠相待,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形成情感融洽的學習情境。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自主認識英語學習的價值和意義。教師應當尊重學生,要把學生當成學習活動的主體,重視學生自己的意愿、情感、需要和價值觀,相信任何學生都能發展自己的潛能,并最終達到自我實現。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注重交互,開啟學生的創造力
建構主義心理學派認為,學習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通過人際間的社會互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他們強調知識不是由教師向學生的單向度的傳遞,而是由學生自己去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動地去建構起信息的意義。其中,“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四大要素”。建構主義學派認為英語學習不僅是獲得語言習慣,更是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結構的過程?;邮墙嬕饬x的一個重要途徑,在英語課上,最有價值的活動是由學生們隨機組成小組并相互交流學習心得,共同建構英語知識。建構主義觀點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初始意義的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教師不應滿足于知識的直接灌輸,在英語學習中要明確地“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學習,重視師生、同學之間的合作性。發揮同學間的群體互助效應,以協作探究策略為教學指導,重視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對問題進行探究的教學方式。新知識意義的建構要通過同化和順應完成。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為中心,在英語的完整過程中,都要把學生定位為建構英語知識的主體,而不是英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灌輸對象。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強調師生間的豐富的多向交流,提倡合作學習和交互學習。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扮演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的角色。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靈活運用任務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項目教學法、頭腦風暴法、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方法組織教學,激發學生進行協作學習。
4結語
心理學教育論文2300字(一):淺析教育心理學在高校教學管理中的有效實施論文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我國的高校教育事業也突飛猛進。為了確保教育的高效性,教育心理學越來越多的在各高校范圍內實施,根據這些實踐的總結,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也在不斷的深化與發展。教育心理學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有利于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開展,能夠提升高校學生對自身心理情況的認知,進一步提升高校學生的心理素質,有效促進學校教書育人的基本目的達成,為社會輸送人才,能夠為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高校教學管理;有效實施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20)-16-377
首先教育心理學包含了教育學與心理學等多方面的學科知識,其主要研究的內容有學生的心理特征、老師的心理特征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使得其必須要經過大量的實踐反饋才能得到發展,只有經過反復實踐,綜合實踐表明其應用方法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情況得到改善、老師的綜合教育能力得到提升,能夠使得學生與教師步伐一致,才能進一步的對該應用進行深入挖掘與發展。
一、高校教學管理中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
1.當代大學生性格特點
現代社會中,由于我國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以及普職分流愈近等原因,高校學校在招生時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低,招生的人數也在不斷的擴大。學生數量的增加與質量的參差不齊嚴重影響了高校學校的教育質量?,F代高校學校中,高校學生大部分年輕處于16-18歲之間,思想、心理、身體都處于發育的重要時期,不能有效對所接觸到的外界信息進行辨別,容易被各種不良的信息誤導,從而產生思想、心理等方面發育的偏差。高校學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城市或者農村中的獨生子女,大部分高校學生均屬于留守兒童,或者家庭方面存在缺陷。由于家庭教育的不足與年齡較小,其專業也剛剛處于初中畢業階段,高校學生的學習習慣并沒有得到很好養成,自覺性也相對較弱。在高校學校廣撒網的過程中,招收到的學生的個性差異會非常大,部分的學生性格特別任性,部分學生比較自卑,心理上較為脆弱,二者在生活與學習上等各方面的行為習慣并不相同,很容易產生沖突,激化矛盾。大部分的高校生都會存在自己是被淘汰的思想,認為自己很差勁,因此,對待學習時,他們更多是的一種缺乏自信的、消極的態度,在這種態度的影響下,這部分學生不能夠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在學校中得過且過的生活,只希望能拿到畢業證。因此,高校學校的教師需要更為強大的心理素質與教育綜合素養,在面對性格差異較大、學習能力差異較大、學習興趣差異較大等學生時,能夠對其有更好的教育方式,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與習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1]。
2.教育心理學在高校教學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進行多方的實踐與研究后,本人發現現目前教育心理學在高校教學管理中并沒有得到很高的重視與應用。教育心理學綜合了教育學與心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可以對高校學生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多種問題進行引導解決,也可以對教師的教學心理與教學方法進行指導與幫助。教育心理學在高校教育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能夠提高高校學校學生的整體素質,能夠提升學生對于學習與生活的主動性,也能夠使高校學生更好的適應高校學校的學習生活節奏,還能使高校學校的教學管理順利更加順利的進行。
二、現代高校在教育心理學工作方面的問題
1.高校對教育心理學工作重視度
針對高校學校的管理層及老師而言,高校學校的管理層及老師沒有意識到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部分管理層及老師認為高校學校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在實踐動手操作等方面的技術與能力,而不是對學生在心理方面的引導,這些管理層及老師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學生成人成才的重要作用,只有學生在心理方面健康,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生活才能更加順利[2]。
2.高校在教育心理學工作開展中資金投入及師資力量
針對高校學校而言,部分高校學校沒有資本對教育心理學進行建設,這里的資本包括資金成本以及師資力量,部分學校沒有足夠的資本開設教育心理學課程,也沒有專業的教育心理學課題研究的團隊。如果心理教育老師專業素質不足,也不能對高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3]。
三、推進高校學校教育心理學工作流程
1.重視教育心理學工作開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高校學校需要進一步重視教育心理學工作,推動學校教育心理學工作的進行。在教育心理學的開展過程中,需要注重教師與學生的溝通。高校學生大多數心理比較敏感,教師應該更加關注其生活與心理的健康,并且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真正的為學生負責。當學生感受到教師真誠的關懷,學生才會更加信任教師,師生溝通才能更加深入與有效。例如:某性格較為自卑的學生考試成績差,在與其進行溝通時,需要語氣更為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并告訴學生,老師相信他能夠有進步。
2.組建專業的心理健康團隊
高校應該組織專業的心理健康團隊,引進優質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力量。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設置心理咨詢室等方式進行,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隱私,心理咨詢室的位置可稍僻靜,學生咨詢的心理問題應該進行保密[4]。
教育心理學在高校教學管理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高校學校應該加強其在教學理念方面的重視,也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實際的應用。高校學校應該對心理教學有更為專業、更為正規的實踐行投入,培養更多專業素質能力高、心理素質強大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心理學教育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從心理學分析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論文
摘要:當前中學生壓力不斷增大,有生活壓力、學習壓力,等等。由于壓力而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也不斷產生,這些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初中生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甚至對他們的正常生活都有影響。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應該多多注意初中生們的心理健康發展,及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保證學生們的健康心理。本文以此為探究內容,探究初中生心理健康現狀,并提出科學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心理學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正是學業轉向繁忙的過渡階段,他們的心智開始成熟,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事物,在這樣的前提下,他們的心理變化是很敏感的。而家長、教師看到了當前的社會壓力,所以將孩子從小培養成才的心情十分強烈,但是這樣無形之中容易給初中生們造成負擔,往往容易出現逆反心理,沒辦法與教師或家長好好溝通。因此,教師應該多注意學生們的心理健康變化,結合實際情況,利用心理學科學、及時地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1]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1.教育觀念落后
當前的初中生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中考中考出一個好成績、升入一個好高中,最后在高考中大放異彩。這樣以成績為標尺的狀況已經屢見不爽。在這種思想下,學校將初中生們的大部分非統考科目課程全部壓縮用來學習統考科,非考試科目遭到擠壓??上攵谶@樣的傳統的教育觀念下,大部分學校是不會拿出時間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而且根據調查顯示,有很多學校甚至根本沒有開這門課。因此,重視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刻不容緩。[2]
2.教師能力不夠專業
心理健康疏導可以是班主任或者是其他老師來進行,但是這不意味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性不強,正相反,它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教學人員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素質以及優秀的理論知識,并且從事過相關訓練。盡管很多地方已經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就實際從教人員來看,很多往往是雜拼的教師,并不具備專業水平。也就是說,在不懂心理輔導策略和技巧的情況下,效果往往不明顯。很多地區為此開展了心理教師培訓班,但是由于教師們的不重視,再加上人數限制等次要因素,導致培訓效果并不理想。
3.教育的模式化
雖然很多學校已經開設了心理健康課程,但是教師大多在課程設計上照本宣科,沒有對學生們的具體心理狀況進行分析,無序化十分嚴重。不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化還表現在:很多教師名義上是開心理健康輔導課程,但是往往草草講幾句就將時間劃為自習或是統考科授課;雖然很多班級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大多是流于形式,僅僅是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而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沒有深入到個體,教師只是將可能的情況告誡學生,但是沒有對學生進行單獨的交流,導致學生們只能自己胡亂分析自己的心理問題,畢竟初中生思維能力有限,很容易自己走入誤區,使心理問題更加嚴重。[3]
二、從心理學分析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對策
1.提高心理學教師的自身素質,提高其實踐能力
上面提到,師資力量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順利進行的關鍵。學校要在教師資源配置方面慎重對待,采用專業的人才來進行授課。對于心理教師,教師還可以采用統一培訓的方式,讓他們達到既能提高初中生對自身的認知了解,使他們能主動發現問題并尋求幫助;又能進行合理的團體和個人輔導,在兩種維度下自由切換的能力。當然,非本節課目的老師也可以進行培訓,防止有學生找其傾訴時不能給出正確的建議,要及時疏導,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心理學教師還應該具備實踐能力。教師要實際地解決學生們的心理問題,做出及時疏導,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們。教師要多與學生們交流,要在實際的校園生活中觀察他們,深入了解學生們出現的心理問題。在與學生們的相處中應該敞開心扉,爭取達到亦師亦友的關系,這樣才能更加方便地看到學生們內心的問題,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更好地接受心理學的知識。
2.更新對學生的教育觀念,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雖然教育部號召學校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傳統教育觀念和錯誤認知下,開展過程并不順利。很多學校認為,只要抓好應試教育下的初中生成績發展,管理好學生的紀律和升學率就好,至于心理健康問題的輔導根本不在學校負責的范圍內,而且教師與學校也沒有專業的能力去解決問題。
但是,教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學生們大多數的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其根源就是學校過分重視升學率、忽視了學生天性發展的結果。要想讓孩子將更多的精力與能力投入到學習當中,就要及時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解決他們精神上的痛苦,而后調動他們在學習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才能讓他們健康地發展。因此,學校領導與教師的教育觀念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解決學生心理問題起著決定性的因素。
3.號召家長的共同參與,給學生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
關鍵詞:任職教育;心理學;教學評價
做好任職教育心理學課程評價工作的重點是要結合任職教育的實際需要,以培養能力為首要目的,其關鍵在于構建適合于任職教育的創新型教學評價體系,為鍛造良好的任職教育心理素質作好準備。
1 任職教育心理學課程評價的原則
任職教育是圍繞某一崗位的任職需要和綜合能力的提高而開展的教育。任職教育的這一特點決定了任職教育心理學評價有其獨特的原則。概括起來有三個原則:1.任職教育心理學課程評價的核心是理論聯系實際 在教學過程中不但幫助培訓對象提升任職教育心理學理論水平,而且重點是幫助培訓對象提高運用理論知識來解決任職教育中涉及的實際心理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要把理論聯系實際作為主線,是任職教育心理學課程評價的核心。2. 任職教育心理學課程評價內容重點在于對學員普通經驗的升華。任職教育下的任職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的任務是要把那些比較零碎的學員心得體會和工作經驗條理化、系統化,使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為此,在教學評價中應把培訓對象對普通經驗的總結、提煉、升華能力作為重點內容突顯出來。3. 任職教育心理學課程評價內容突出工作創新能力。借知識更新進行工作創新的能力是任職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教學評價中,要鼓勵創新和獨到的見解,不必強求一個答案。有些學員的觀點即使不夠成熟,但只要有真知灼見,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就應當鼓勵支持。
2 任職教育心理學課程評價的內容
1.平時評價
平時評價是教員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的需要隨時進行的.它具有直觀、方便、組織實施簡單、評價的結果受外界干擾較小的特點,能幫助教員及時掌握學員對任職教育心理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和任職教育心理學實際技能的熟練程度;了解他們在學習上的困難及產生原因,為改進教學,有針對地指導學員學習提供第一手材料。包括:(1)口頭提問:這是教員在教學中,用問答的形式,來了解學員對任職教育心理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程度。這種形式使教學雙方處于直接對話的狀態,便于教員觀察學員的思維活動,查明他們對任職教育心理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吸引學員的注意力。(2)檢查作業:是教員通過批改、評定學員的作業,了解他們對任職教育心理學知識的學習情況。批改作用通??刹扇∪颗?、部分批改、抽查批改等。無論采取什么方式批改,批改后教員應進行作用分析,分析共同存在的問題或典型性問題。(3)模擬演示和操作:讓學員在預設的任職教育場景中當眾進行自我調節演示和安撫其他成員心理的操作。這是考核學員的常用方法。這種方法便于教員把評價與指導緊密結合起來,當場對學員學習進行評價和指導。(4)日常觀察:觀察是在自然狀態下,教員通過感官,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學員學習活動而做出評價的一種方法。由于觀察是在教員與學員直接接觸中進行的,不僅可以獲得直觀的而又準確的教學反饋信息,而且可以及時指導學員的學習活動,于檢查指導于教學之中。
2.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是對一個階段或任職教育心理學課程完畢進行的全面性的檢查??偨Y性評價主要采取考試的方法進行??荚囀菍W員任職教育心理學知識、技能和能力進行總結性檢查、衡量和評價的一種主要方法。其種類繁多,名稱各異,從不同的角度可作出不同的分類。依考試的方式,可分為口試、筆試,操作考試,撰寫論文。上述各種考試功能各異,用途不同,應注意克服考試方法單一的弊病,力求靈活多樣,綜合應用。任職教育心理學課程理論知識以閉卷筆試為主,口試為輔,考察學員對任職教育心理學課程理論知識掌握的情況,督促學員更好地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對任職教育心理實操能力考核,以情景模擬的形式進行考核測試,考察學員在情景中開展心理工作的情況。在考核時間上,應采取課終考試與平時考試相結合,實行綜合評分,盡量避免一次課終考試便“一錘定音”,以“一次得分論英雄”的局面。
3 任職教育心理學課程評價的途徑
1.學員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學員作為學習的主人,不是被動接受評價的對象,而應是自我評價的主人.在學習評價中,應充分調動每一個學員參加評價工作的積極性,讓學員自己也擔負起評價的責任,對自己學習任職教育心理學知識的效果,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進行事實求實的評價。在學員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再進行相互評價。這樣既能激發學員的責任感,提高學員評價水平,又促使他們能夠清醒地認識自我和認識他人。
2.教員評價
任課教員根據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對學員學習態度、對任職教育心理技能掌握程度的觀察了解,根據平時測驗與考試的結果,對學員學習做出客觀評價
4 任職教育心理學課程評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