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3 21:17: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專業導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會計;本科;畢業論文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會計專業獲得了空前的大發展,隨著本科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教學問題開始浮出水面。迄今為止,國內對于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不少文獻都對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存在的問題和原因進行了研究。陸翠萍(2010)認為近年來會計專業畢業論文質量下降問題比較突出,原因包括高校招生規模擴大,導致生源質量下降,就業壓力大,教師負擔過重等[1]。李達(2011)對桂林三所大學會計專業的教師和畢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將近50%的教師認為論文質量僅能勉強達到要求。原因包括會計數據往往會涉及到商業機密,學生在收集數據和調查訪談時比較困難等[2]。江燕紅(2013)對北京城市學院會計學專業畢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認為學生沒有在畢業論文上花費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師生溝通方式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3]。肖丹(2013)認為近年來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呈現大幅下降的趨勢,原因包括學生不重視、過多考證、考研等嚴重影響了畢業論文的寫作、少數教師指導論文不力[4]。王喜榮(2016)認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畢業論文質量較低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原因包括學校要求不嚴格、學生態度不端正、選題不切合實際等[5]。田利軍和王景博(2016)對天津高校140篇會計本科畢業論文研究后認為論文質量整體水平較低,學生的學習績點、英語水平、導師職稱、科研經費、管理制度、學術氛圍均與論文質量顯著正相關[6]。
還有些文獻從教學管理的角度出發,提出改革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管理制度。田春曉(2010)認為每學期專職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組成若干個課題小組,就自己感興趣的財經話題展開研究并寫出研究報告,可以在第七學期開設學術論文寫作課[7]。李達(2011)提出增設畢業論文撰寫技能培訓課程,嚴把選題關,論文題目確定后,教學部門要組織專業骨干教師進行集中審題,嚴格淘汰不合格的論文題目[2]。肖丹(2013)建議開設畢業論文寫作專題課并計算學分,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把選題、開題提前到大三第二學期末[4]。王海兵(2014)可以統一舉行本科畢業論文指導會,選派經驗豐富的教師對某些共性問題進行集中指導[8]。于衛兵(2014)提出會計學畢業論文應設置為專門的研討課,認為研討課與會計學畢業論文教學有著很大程度的融合性,二者在教學理念上比較契合,在教學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9]。苗晴,石盈芳,彭宏華(2015)提出適當調整畢業論文撰寫時間,選題在大三下學期確定,畢業論文工作放在第四學年第一學期[10]。羅喜英(2016)建議將本科生導師制與畢業論文實踐相結合,認為此舉可以緩解本科生最后一年的各種矛盾,還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11]。
有的文獻提出改革傳統的學術論文的形式,嘗試新形式的畢業論文。俞軍、李道芳和巫緒芬(2010)提出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應用選題、真題真做”,要求畢業論文題目必須來源于其所實習的企業、來源于實際問題,畢業論文成果要運用到企業實踐中[12]。江燕紅(2013,2014)提出可以探索實務模擬類的畢業論文形式,讓學生置身于現實案例情境中完成一項本專業領域的實際任務,提出可以嘗試以創業財務規劃書替代傳統的學術論文[3][13]。王興娟(2013)提出只要是學生獨立完成、能在公開出版刊物上發表而且內容符合會計學專業培養目標的學術論文,或者畢業設計可直接用于企業實踐的,經學校審定可替代畢業論文[14]。
二、關于創新性和學術性
(一)創新性可列為拔高性要求
真正做過學術研究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創新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對于碩士生和博士生來講,能夠有所創新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遑論本科生了。大部分本科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某個問題進行一定的分析,寫出比較規范的畢業論文就已經不錯了,要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實在是勉為其難,客觀地講已經超出了絕大部分本科生的知識和能力范圍。一些本科生在畢業論文中宣稱的所謂“創新”根本就不能算是創新,與真正意義上的創新相去甚遠。因此,本文認為,將創新性作為評價碩士生和博士生畢業論文質量的指標是完全必要也是必須的,但在評價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時,創新性要求可以適當降低,可以把創新性作為一項參考性指標來觀察,歸為拔高性要求,這樣更切合實際情況。
(二)學術性的尺度可以適當放寬
傳統的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通常采取學術論文的形式。但是,會計專業是一個實務性很強的專業,絕大部分本科生畢業后都是進入單位從事會計實務工作,特別是對一些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更是如此。針對這種情況,國內已經有學校在改革傳統的學術論文的形式,嘗試新形式的畢業論文。比如,合肥學院對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采取“應用選題、真題真做”,要求學生的畢業論文題目必須來源于其所實習的企業、來源于實際問題[12]。北京城市學院試行以創業財務規劃書替代傳統的學術論文[13]。對于這種形式的本科畢業論文來講,用學術性來評價其質量就不太合適。因此,本文認為,在對某些基于實踐、新形式的畢業論文的質量進行評價時,學術性的尺度可以適當放寬。
三、關于學生
大四學生的事情較多,除了正常上課以外,還要應對各類招聘和考試。目前企業秋季招聘通常從每年的10月份開始,研究生入學考試的時間和國家公務員考試都是在每年的12月,企業的春季招聘大多從3月份開始,研究生復試一般是每年的3月-4月份左右,省級公務員考試一般是在每年的4月份,省事業單位考試通常是在每年的5月下旬或6月初。從上述時間點的分析可以看出,每年的1月份和2月份是一個空檔期,而且這個期間正好處在寒假期間,學生有比較充足的時間用來寫作畢業論文。因此,本文認為把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時間安排在這個時間段比較合適,可以避免與各類招聘和考試的時間相沖突。
對于畢業論文的選題方式,本文認為除了極少數學生外,大部分學生由于缺乏經驗或者偷懶省事,自主選的題目通常都不合適,不是陳舊不堪,就是大到沒有邊際,要么就是在網上找那些參考文獻資料比較多,比較“好寫”的題目。相比起來,指導教師由于長期從事會計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對本專業領域比較了解,可以引導學生尋找或設計那些有一定研究價值的題目,因此在老師的指導下選題是比較合適的,而學生自主選題一般情況下是不靠譜的。
本文認為,學生有沒有做好畢業論文的主觀意愿非常關鍵,如果學生對畢業論文不重視,僅僅只是將其視為一項不得不完成的任務,不愿意投入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認真完成畢業論文,只想過關交差按時畢業,那么即使該學生的平時學習成績再好,外語水平再好,也很難做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
四、關于指導教師
有文獻認為指導教師的職稱與所指導的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6]。本文認為指導教師的職稱對所指導的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有一定影響,但影響并不是太大,區分不是很明顯。高級職稱的教師指導的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未必一定高過中級職稱的教師指導的本科畢業論文。在現實中,某些職稱較低的教師正處在事業的上升期,銳意進取,緊跟學術前沿,勤奮努力,學術研究碩果累累,往往能夠指導出比較高質量的本科畢業論文。
有的文獻認為科研經費多的教師指導的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通常比較高[6]。本文認為現實當中,會計專業本科生直接參與指導教師的科研課題的情況并不是太多,指導教師即使花費科研經費,通常也是比較多地是花在碩士生或博士生身上,一般情況下很少將科研經費花在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上面。另外,在現實中,有很多科研經費的老師通常都是所謂“能人”,一般都很忙,不少人還兼有行政職務,事務繁多,花在指導本科畢業論文的時間、精力都比較有限,反而影響所指導的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
指導教師的學術水平對于所指導的本科畢業論文很重要,但是更關鍵的是指導教師有沒有認真做好本科畢業論文指導工作的主觀意愿。如果指導教師對指導本科畢業論文不重視,僅僅只是把指導本科畢業論文視為一項不得不完成的工作,缺乏熱情和積極性,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那么即使該教師的職稱再高,科研經費再多,也很難指導出高質量的本科畢業論文。
在現實中有這么一個教師群體需要引起注意,他們往往博士畢業后參加工作時間不長,沒有什么行政職務或頭銜,也沒有太多的科研經費,職稱不高,指導的學生數量也不多。但是往往就是這些老師,有工作熱情,做事認真,受過博士階段嚴格和規范的學術訓練,加上指導的學生不多,沒有太多行政事務的牽絆,有比較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指導畢業論文。這個教師群體指導的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往往比較高。
五、關于
現在各大學普遍對包括會計專業在內的本科畢業論文實行制度,具體的操作方式各不一樣,有的學校是抽查,有的學校是全覆蓋。制度對于遏制本科畢業論文的抄襲剽竊現象發揮了非常顯著的作用,但是有些具體做法可以進一步完善。比如,有的學校規定提交的必須是答辯前最后一稿畢業論文,本文認為這個規定可以修改一下。在現實中,有些學生為了通過學校的,把畢業論文改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文理不通,結果是通過了,但畢業論文也成了“廢品”。因此,指導教師對通過的畢業論文應當進行仔細審閱,對那些“廢品”畢業論文要督促學生進行認真修改。盡管通過的畢業論文的質量不一定高,甚至不一定合格,但是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否定的必要性,這一制度不僅要堅持下去,而且應該對全部本科畢業論文進行,而不是抽查。
目前各學校制定的本科畢業論文的結果認定標準寬嚴不一。有的學校規定是文字復制比低于25%算通過,超過45%或50%的被認定存在嚴重抄襲,本文認為這種認定標準偏低。本科畢業論文的結果認定標準可以比碩士或博士學位論文的標準低,但也不能過于寬松,否則不利于學生建立對于論文寫作和學術研究的敬畏之心。本文建議文字復制比低于20%算通過,20%-35%認定為存在疑似抄襲行為,超過35%認定為存在嚴重抄襲行為。制定適度從嚴的結果認定標準對于保證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底線是非常必要的。
六、結論
綜上所述,在評價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時,創新性可列為拔高性要求,學術性的尺度可以適當放寬。除了極少數學生外,大部分學生自主選的題目通常都不合適。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時間安排在每年1月份和2月份比較合適。教師職稱對所指導的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有一定影響,但區分不是很明顯。指導教師科研經費的多少對畢業論文質量的影響有限。學生有沒有做好畢業論文的主觀意愿以及指導教師有沒有做好論文指導工作的主觀意愿很關鍵。畢業論文制度應當堅持并加以完善,結果的認定標準應當適度從嚴。
參考文獻:
[1]陸翠萍.會計專業畢業論文質量下降的原因與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15:185-187.
[2]李達.新形勢下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指導面臨難題與解決對策[J].高教論壇,2011,07:70-73.
[3]江燕紅.會計本科畢業論文現狀調查及分析[J].財會通訊,2013,19:41-43.
[4]肖丹.亟待提升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探討[J].商業會計,2013,20:123-124.
[5]王喜榮.論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的重要性[J].知識經濟,2016,04:126.
[6]田利軍,王景博.本科畢業論文質量關鍵影響因素檢驗——基于天津高校140篇會計學專業論文的數據[J].財會月刊,2016(21):116-120.
[7]田春曉.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08:110-112.
關鍵詞:會計教育;教學改革;中美會計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2-0211-02
美國作為現代會計理論與實務較為發達的國家,其會計教育目標一直以“注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而著稱。阿克倫大學成立于1870年,是《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雜志評選的五佳之列的公立大學,位于美國俄亥俄州的阿克倫市。阿克倫市作為“世界橡膠之都”,濃郁的商業氛圍促進了阿克倫大學商科的快速發展,使其在會計、全球商務、市場營銷和知識產權法等領域聲名遠播。筆者于2010年赴阿克倫大學攻讀學位,充分了解與學習阿克倫大學會計學教育情況,并與導師一起分析其本科教育特點,從中挖掘可供我國會計本科教學學習、借鑒的方面。
一、阿克倫大學本科會計教育特點分析
阿克倫大學本科會計教育為彈性學制,共120學分。學校允許學生在大一之后的任意一個學年進行全職校外實習,并鼓勵學生在修課期間利用周末或假期進行課間見習,課程學分一般可以在四年之內全部修完。課程體系獨具特色。阿克倫大學會計課程設計強調技能培養,通過提供豐富的課程、靈活的修課順序、大量的對外交流等方法使學生能夠學會如何學習、思考和具有創造性,這是學生在離校之后進行終生學習所必需的[1]。阿克倫大學會計課程體系的特色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開設專業導論課。開設對會計學總體性介紹的課程――會計學導論。該課程在學生入學之初、學習傳統會計課程之前進行講授。課程簡略地介紹會計的環境、歷史、發展、未來及當前所面臨的問題,使學生了解會計信息在企業管理者、投資人和政府管理人員決策過程中的作用,協助他們建立對會計專業的認同感,對會計職業生涯有個初步的了解,便于他們在考慮是否進入會計職業界問題上進行明智的選擇[2]。
2.課程豐富可自選。專業基礎課和一般通識教育課均有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形式。選修課有很大的靈活性,學生可從學校認可的科目表中進行選擇,修滿該類別課程所要求最低學分即可。以專業基礎課為例,共33學分,其中27個學分的課程是固定的,包括會計學導論、管理學、成本管理與控制等9門課程;其余6個學分,學校則提供了企業稅收、鑒證服務與社會責任、商業寫作等8門課程,學生只要根據自身興趣,從中挑選出2門課程進行學習即可。對于一般通識教育課,學校則給出了更加豐富的課程選擇:42個學分被分為了英文寫作(6學分-2門課)、數學(3學分-1門課)、自然科學(最少修夠8學分-2門課)、社會科學(6學分-2門課)、體育與健身(1學分-1門課)等8個部分,而每部分學校都提供了大量的課程供學生選擇。
3.修課順序“寬嚴相濟”。阿克倫大學對于修課順序要求很嚴格,部分專業核心課和專業基礎課有相應的先修課。例如,如果學生打算修讀審計學課程,則必須完成中級會計學的學習并通過課程考試;而為了修讀中級會計學,學生必須首先學習并通過初級會計學的考試。學生必須對本科學習有完整的規劃,且要認真學習,以避免錯過修讀某門先修課或由于考試沒有合格而必須等到來年再進行修讀,進而影響畢業時間。阿克倫大學課程安排也相對靈活。在完成先修課的基礎上,其余課程的修讀順序學生是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課程難易程度、學分需要和畢業計劃等方面自由安排的。
4.重視學生知識面的拓展。阿克倫大學重視對學生知識面的拓展,設置的通識教育課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達35%,高于專業基礎課所占比例。通識教育課程來源于院內和院外課程,學院鼓勵學生選修外院課程,如體育學院的急救護理、文化學院的中國文學等,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阿克倫大學鼓勵學生出國對外交流。學校設有“職業經歷”課程,對外交流經歷都可以轉換為這門課程的學分,以調動學生擴展知識面,增加學習、生活經歷的積極性。每年暑期課程期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參加不同的項目,去國外如中國香港、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學習,以開拓視野,增加見識。
二、理論教學和專業實踐有機結合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阿克倫大學重視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的有機結合,鼓勵學生進行學期間見習和校外全職實習。企業、銀行和會計事務所是主要的實習場所,實習內容涉及財務會計、審計、咨詢、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等方面。大部分學生會利用學校的合作企業進行學期間見習。學生邊學理論邊進行實務操作,一般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當周就能在會計實務中進行應用,將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會計實務融合在一起。實習內容的安排也是循序漸進,后一段的實習內容和要求總是建立在前一階段實習的基礎上。經過一段時間的實習,學生對會計實務有了更深的認識,可以充分了解自己理論學習中的不足,強化理論學習的效果,讓學生學得更靈活,掌握的更扎實、不容易忘[3]。
阿克倫大學允許學生在第二學年就開始進行校外全職實習。由于學生接觸會計實務早,所以能盡早了解會計專業、發現自己的優缺點與興趣所在,根據自身情況明確下一步學習目標并選擇相應的課程進行修讀,激發主觀能動性、提早規劃職業生涯。
三、以職業應用為導向,開設美國注冊會計師(AICPA)方向
阿克倫大學開設有專門的注冊會計師方向,其學習內容緊緊圍繞美國注冊會計師考試及注冊會計師的相關實務工作。除日常教學,學院每周二下午安排BECKER(美國著名的AICPA考試專業輔導機構)公司的老師來校進行講座與輔導,幫助學生合理、快速地修完課程學分并通過注冊會計師考試。參加該項目的學生由于畢業前就通過了CPA全科或部分科目考試,在求職過程中往往很占優勢。該項目也帶動了傳統會計項目學生參加AICPA考試的熱情。由于阿克倫大學與BECKER公司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學生可以很容易獲得AICPA考試復習資源,這都有利于他們的會計學習和會計職業發展。
四、過程性評價體系
阿克倫大學商學院的教學評價方式多樣,通常有理論考試、論文、演講及會計實務模擬等。每一門課程的總成績由多種評價方式構成;理論考試也非只有期中期末,而是一般一學期四次考試,在保證學生切實掌握前一部分知識點之后才接著講余下的章節。這種過程性評價體系有效地督促了學生在學期中時刻保持緊張的學習狀態,避免學生在期末考試前臨時抱佛腳,考完就忘[4]。
五、小班教學、重視學生能力培養
阿克倫大學商學院實行小班教學,每班30―35人,學生課堂參與度高。在會計教學過程中,教師重視學生能力培養,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如講授、導師個別指導,案例教學、小組學習和研討會、計算機輔助學習、網絡學習等。教師在第一次上課時會向學生發放課程學習指導(syllabus),內容包含課程安排和各種推薦的參考書、雜志及網站,以便學生圍繞教學習目標查閱各種學習資料,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教師在課前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將最新的知識、思路傳授給學生,同時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和性質培養學生相應的職業素養。例如,教師會將嚴謹性思維的培養和以證據為基礎的學習體現在每次會計學、審計學的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每一內容的解決都必須有證據;將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體現在市場營銷、商務談判等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回答問題和作業都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而非書中的現存答案。
會計教育改革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繼而又不斷推動會計教育事業前進的動態過程,同時也是一項復雜而又牽涉諸多方面的系統工程。阿克倫大學的會計教育特點分析為我國會計教育發展提供了建議:我國會計教育可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和以證據為基礎的會計貫穿于整個會計教學過程中,同時注重創新課程設置、強化職業實踐教學、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何玉潤,李曉慧.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美國十所高校會計學教育的實地調研[J].會計研究,2013,(4):28-33.
[2]董普,成慧君.中美會計專業本科教育比較研究――以中美7所知名高校為例[J].財會月刊,2015,(3)120-123.
[3]林志軍,熊筱燕,劉明.中國會計教育中知識及技能要素的發展[J].會計研究,2004,(9):72-81.
[4]趙淑紅.基于Topic Presentation的案例教學法在會計學雙語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2014,(1):49-51.
An Analysis of Undergraduate Accounting Education Features in The University of Akron
XU Shuai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Henan 475001,China)
【關鍵詞】會計理論;教學與研討;內容;結構;研究
大學教育的使命是文化傳授、專業教學、進行科學研究和培養未來的科學研究人員(奧爾特加·加塞特,2001)。為了完成這一使命,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到既注重對在校博士、碩士和本科生進行系統的專業基礎教育與專業技能訓練,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與來源結構,強化對其進行基本理論教育以擴大專業知識面,提高其專業理論素養,為將來從事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
一、我國現行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層次劃分
會計理論是運用一定邏輯形式對會計實踐行為的本質及其演變與發展規律進行研究后所形成的系統、全面的理性認識。它是會計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的重要構成部分。因此,它在整個會計專業教育體系(主要是研究生教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已經得到學界的共識(葛家澍,1998)。
據了解,在國外大學會計專業教育體系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素養在國內各會計院校的本科、碩士和博士三個階段專業教育的課程設置體系內,均設置了會計理論類課程。盡管其課程叫法各異,但內容上卻大同小異。而在教學要求上,卻存在明顯的差異。本科生教育中,一般均設為選修課(大多數列為必選課,少數列為任選課),課程名稱為《會計理論》、《會計理論專題》或者《現代會計理論》,教學時數為30學時左右;碩士生教育中,則均列為學位課程且屬于專業基礎課,課程名稱一般稱為《會計基本理論研究》,安排在入學后的第一學期,教學時數為40學時左右;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有的學校是將其設為學位課程,有的則設為考查課,課程名稱有的稱《高級會計理論研究》,有的則稱為《會計理論發展與學術流派》等,教學時間有的放在第二學期,有的放在第三學期,教學時數一般為60學時左右。由此可見,不論是哪個層次,會計理論課程均屬于教學計劃體系中的重要課程之一。
二、現行主要會計理論類書籍的內容結構分析
盡管學者們普遍認為對會計專業的學生應當加強其專業理論素養的教育,但是在如何安排會計理論課程內容以及如何組織教學內容上,國內外學者卻持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就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教材內容體系。國內市場上較早的會計理論教材當推已故著名會計學家、中國人民大學閻達五(1985)教授應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邀請,為適應會計專業教學需要而編寫的《會計理論專題》一書。目前,國內市場上流行的可作為會計理論課程教學用的教材與理論論著共有20多本,較有影響的有16本,它們大致可以分為本科生教材、碩士生教材和社會性理論讀物三種類型。
第一,本科層次教材。它們可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從引進原版教材或者翻譯的本科教材,主要有3本。即埃爾登.S.亨德里克森(1982所著《會計理論》;哈利.J.渥克、邁克爾.G.特爾尼(1997)所著《會計理論》;洛斯德、克拉克和卡西(2001)所著《財務會計理論與分析》。二是國內有關學者組織編寫的本科教材,主要有5本。即魏明海、龔凱頌等(2001)編的《會計理論》;盧永華(2000)主編的《廣義會計理論》;于玉林、田昆儒(2000)編著的《會計基礎理論概述》,梁毅剛等(2002)編的《會計理論專題研究》,張白玲(1998)主編的《會計基本理論》。
第二,碩士研究生層次教材。它們可分為兩種形式:一是翻譯的教材,主要有2本。即威廉姆.R.司可特(1999)所著的《財務會計理論》和阿邁德·貝克奧伊(2000)所著的《會計理論》。二是國內有關學者組織編寫的研究生教材,主要有3本。即湯云為與錢逢勝(1997)所著的《會計理論》;葛家澍與林志軍(2001)所著的《現代西方會計理論》;于玉林與李端生(2001)主編的《會計基礎理論研究》。
第三,理論讀物性質的論著。影響較大的有4本,即葛家澍與劉峰(1998)所著《會計大典——會計理論》,陳今池(1998)編著的《現代會計理論》,閻德玉(2002)主編的《會計理論比較與評析》和葛家澍與劉峰(2003)所著《會計理論》。各層次教材的主要內容可比較分析如下:
(一)本科層次教材的結構與內容
1.國外本科層次會計理論教材的結構與內容。主要有三本:
(1)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企業管理學教授埃爾登·S·亨德里克森(EldonS.Hendriksen)于1965年所著的《會計理論》(AccountingTheory,1982年原版)。該書被稱為美國第一本有關會計理論的教科書,由作者分別于1970年、1977年、1982年和1992年進行了4次修訂(第5版系與他人合作),它在很長時間內是美國會計教育界專門論述會計理論的唯一教科書。該書于1987年經王澹如等翻譯并由立信會計用品社出版,由18章組成,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研究法(定義、層次、歸納、演繹、其他方法);1959年以前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起源、借貸記賬理論、17~18世紀的會計思想、19~20世紀初的會計思想、1930年以前的會計思想、20世紀20年代的會計實務);1959年以來會計理論的發展(AICPA、FASB、SEC、成本會計準則委員會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其他會計團體對會計準則發展的貢獻);會計概念、計量和會計理論的機制(會計理論的概念、性質、體系、環境假設、目標、計量);財務陳報的收益概念;收入與費用、利得與損失;財務陳報與物價變動;現金與資金流轉;資產及其計量;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存貨;廠場與設備、購置的和租賃的;折舊;無形資產、非流動資產及遞延費用;負債及其權益;業益;股東權益的變動;財務報表上的揭示。
(2)哈利·I.渥克(HarryI.Wolk)、邁克爾·G.特爾尼(MichaelG.Tearney)著《會計理論》(AccountingTheory,引進1997年原版)。該書由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其主要內容由19章構成:會計理論緒論;會計理論與會計研究;會計組織的結構與發展(1930年前、1930~1956年、1946~1959年、1959~現在);財務報告規則的經濟分析;假定、原則與概念;會計目標;FASB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存貨與應收賬款會計信息的用途;會計信息的披露形式;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物價變動會計;所得稅會計;石油與天然氣會計;養老金會計;租賃會計;對外投資權益;國際會計難題(外幣交易、國家比較、國際協調)。
(3)R.G.斯洛德(RichaedW.Schroeder)、M.W.克拉克(Myrtlew.Clark)和J.M.卡西(JackM.Cathey)著《財務會計理論與分析》(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andAnalysis,引進2001年原版)。該書由中信出版社2002年正式出版,其主要內容由15章構成:會計理論的發展;會計信息運用的研究方法與理論;收益概念;財務報表:損益表;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國際會計;營運資金;長期資產:廠場、設備;長期資產:投資與無形資產;長期負債;所得稅會計;租賃會計;養老金會計;并購會計;財務報表的揭示要求與倫理責任。
2.國內本科層次會計理論教材的結構與內容。目前,國內已經出版本科層次的會計理論教材較多,但若從其內容組合上分析,大致可以分為五種形式:
(1)會計理論教材,包括財務會計與成本管理會計兩個部分。譬如,由中山大學魏明海、龔凱頌等編的“高等學校本科會計學專業教材”——《會計理論》一書,該書由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并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11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概述(涵義、功能、體系、發展);現代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理論種類、傳統方法、創新方法);公認會計原則(產生、發展、類型、特點、制訂、評價);財務會計概念結構(概述、目標、質量特征、要素、確認與計量);收益確認與計量理論;資產計價理論;財務報告理論(體系、基本報表、表外披露、未來發展);有效資本市場與會計信息含量(實證理論內容);契約關系與經理會計行為(實證理論內容);成本計算與控制理論(成本計算、成本控制);管理會計理論(框架、原理、新領域)。
(2)會計理論教材包括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與審計三個部分。譬如,由廈門大學盧永華主編的“21世紀課程教材”——《廣義會計理論》,由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出版,該書涉及財務會計理論(7章)、管理會計理論(3章)與審計理論(3章)三個大的部分。財務會計理論主要包含財務會計理論概述(作用、環境、研究方法)、會計理論發展簡史(中國、西方、發展的啟示)、財務會計理論體系(西方的概念結構、中國的理論體系、比較)、財務會計假設與財務會計的目標(假設、原則、目標)、會計確認與計量的基本理論、財務報告理論(財務報告、歷史演變、未來展望)和會計規范理論(基本理論、法規、職業道德、證券市場會計規范、中國現狀)共7章。管理會計理論主要包含管理會計基本理論(發展、基本理論、相關學科、前沿領域)、中西管理會計理論比較和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理論比較3章。審計理論主要包含審計基本理論(定義、環境、目標、證據、判斷、準則)、中西審計理論比較與廣義會計理論結構3章。
(3)會計理論教材包括基礎性理論專題。譬如,由天津財經大學于玉林、田昆儒編著,并由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會計基礎理論概述》。該書主要涉及會計理論的形成(會計環境、性質)、會計理論的特征與體系、現代會計的形成及其特征、會計系統、會計目標、會計職能、會計信息、會計核算理論體系、會計管理理論體系、會計預測、會計決策、財務計劃(預算)、會計控制、會計檢查、會計考核、會計分析、大會計科學在發展和會計理論的發展在于創新等18章。
(4)會計理論教材以財務會計理論為主,兼顧其他會計理論的內容。譬如,由石家莊經濟學院梁毅剛等編的《會計理論專題研究》一書,由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年出版,設有會計及會計理論(涵義、研究方法)、會計理論的演變(古代、近代、現代)、會計理論的結構(目標、假設、質量特征)、會計確認、會計計量、資產及其計價原理、負債的確認與計量、所有者權益的確認與計量、收益、收入與費用、利得與損失的確認與計量、財務報告與信息披露、會計準則基本問題研究、會計準則的體系與結構、我國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的制定、統一會計制度研究、會計準則(制度)的國際協調與國家特色、內部會計控制研究、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研究、環境會計問題研究、實證會計研究等20章。另外還有附錄,含會計學家、專業團體、重要文獻等。
(5)會計理論教材以財務會計理論為主,適當涉及其他會計理論的內容。譬如,由集美大學張白玲主編、并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會計基本理論》一書,就設有緒論(會計理論性質、研究方法與歷史發展)、會計基礎理論(理論體系、本質、目標、假設、職能)、會計要素理論(六大要素)、會計確認與計量理論、資產計價理論、會計規范理論(概念、原則)、財務報告理論(目標、質量特征、基本報表、其他報告)、物價變動會計理論、會計環境理論(會計環境、會計模式)、會計理論的新領域(金融工具會計、環境會計、增值會計)等10章。
3.港臺本科生層次的會計理論教材。筆者于2001年、2003年訪問臺灣有關大學期間,曾與相關院校會計理論課程的專業進行過交流,并多次訪問有關院校的網站,發現臺灣高校會計專業本科生層次的會計理論課程基本上與美國的內容一致。
(二)研究生層次教材的結構與內容
1.國外研究生層次會計理論教材的結構與內容。目前,翻譯成中文并在國內影響比較大的教材主要有兩本:
(1)《財務會計理論》(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該書由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著名的會計學教授威廉姆·R·司可脫(WilliamR.Scott)所著,它是作者以多年講授財務會計理論課程的講義為基礎而形成的一本專著,主要是以20世紀60年代末期以來美國會計理論界用實證研究方法研究會計問題所形成的理論結論為基礎而編成的一本論著,于1999年出版。該書于2000年由陳漢文組織翻譯并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據了解其現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四個部分計13章,主要內容包括:緒論;理想環境中的會計;財務報告的決策有用性;有效證券市場;決策有用性的信息觀;決策有用性的計量觀;經濟后果;實證會計理論;沖突的分析;管理人員報酬;盈余管理;準則制定:理論問題;準則制定:一種政治問題。
(2)《會計理論》(AccountingTheory)。該書由美國芝加哥伊利若斯大學阿邁德·里亞?!惪藠W伊(AhmedRiahi-Belkaoui)著,它是貝克奧伊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81年出版,先后修訂了3次,在我國有兩個翻譯的版本。1981年的第2版由楊進等譯,并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九章組成。其2000年的第4版由錢逢勝等譯,并由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現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四個部分計16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的歷史和發展;會計的性質與用途;構建會計理論的傳統方法;構建會計理論的規范方法;財務會計和報告的概念框架;會計理論的結構;會計中的公允、披露及未來趨勢;會計的研究視角;會計:一門多重范式的學科;事項法與行為法;預測方法與實證方法;現時價值會計;一般物價水平會計;各種資產計價和收益模式;當代會計職業的背景;國際會計。
2.國內研究生層次的會計理論教材(3本)。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有兩類:
(1)包容了西方會計理論教科書的基本內容。主要有兩本:一是湯云為、錢逢勝著的《會計理論》。該書由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其基本體系與埃爾登·S·亨德里克森的《會計理論》接近。全書共組合為18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定義、方法、分類、檢驗);會計與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古代、近代、現代);會計規范和對會計原則的探索;財務會計的理論結構(構成、使用者、目標、質量特征、要素、假設、確認與計量);現金流量與資金流量;財務報表中的收益概念;收入和費用、利得和損失;資產及其計量;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存貨;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負債及其計量;所有者權益及其計量;物價變動會計的理論與實務;現時價值會計;實證會計。
二是葛家澍、林志軍著的“會計研究生系列教材”——《現代西方會計理論》。該書由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是1991年版《現代西方財務會計理論》的改進版,2003年被教育部列作研究生推薦教材。該書的體系較具代表性,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16章,主要內容包括:現代會計的演變(19世紀前會計發展、19~20世紀初的會計;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會計發展);財務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性質、研究方法論、理論驗證);美國的公認會計原則(產生、發展、組織、假設、原則、準則的制訂);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性質、發展、財務報告目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財務報表要素、財務報表確認與計量);實證會計理論(發展、基礎概念、結論、評析);會計計量理論(涵義、特點、屬性、單位、模式);資產及其計價原理(涵義、性質、分類、目的、基礎);流動資產及其計價;長期資產與無形資產及其計價;負債及其確認與計量;業益及其確認與計量;收益概念與收益確定;財務報告與信息披露(涵義、性質、內容、基本報表、其他手段);現金與現金流量表;物價變動與物價變動會計;國際會計協調等。
(2)包容了會計理論的主要基本問題。典型的有于玉林、李端生主編的“高等院校會計碩士研究生系列教材”——《會計基礎理論研究》,該書由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也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15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形成;會計發展的動因;會計基礎理論;會計理論體系;會計學;會計定位;會計結構;會計目標;會計行為規范;會計現代化;會計模式;會計方法;會計中國特色;會計國際協調;會計學發展趨勢等。
(三)一般讀物型會計理論論著的結構與內容
1.專著性的會計理論讀物。影響較大的是葛家澍、劉峰著的《會計大典——會計理論》一書,該書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年出版,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研究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讀物。全書的1998年版共組合為18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涵義(概念、作用、內容、結構);會計理論的演變(復式簿記時期、產業革命時期、探索、體系形成);會計研究的不同方法與流派(方法論、歸納會計學派、演繹會計學派、實證會計學派、其他流派);會計的定義及爭論(西方、我國);會計的基本假設;財務會計的概念結構(概述、發展、產生背景、現狀分析);財務會計的目標與信息質量;會計確認的理論研究;資產計價與收益決定(計量原理與模式);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發展與評價;會計準則的性質;會計準則的國際化研究;我國會計準則制定的若干問題研究;現行財務報表的體系分析;財務報表體系的改進與未來(現行體系、美國的改進、英國的改進、IASC的改進、未來發展)。
2.普及性的會計理論讀物。影響較大的是陳今池編著的《現代會計理論》,該書由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年納入“立信會計叢書”出版。此前該書曾先后以《西方現代會計理論》(1988版)和《現代會計理論概論》(1992版)出版兩次,該書也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及本科生層次會計理論課程的參考讀物。全書的1998年版共組合為18章與一個附錄部分,主要內容包括:緒論(會計職能與范圍、會計理論性質、研究方法);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理論起源、發展停滯、近代會計理論發展、現代會計理論發展);會計理論的結構與內容(基本結構、目標、假設、概念、原則);傳統會計的特點和報表結構;主要會計報表(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收益的計量;收入確認與費用配比;資產計價;流動資產;固定資產與無形資產;負債與業主產權;物價變動會計的理論基礎;一般物價變動水平會計;現時成本會計;變現價值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社會責任會計;國際會計;附錄:會計學家、專業團體、重要文獻等。
3.專論性的會計理論讀物。影響較大的有閻德玉主編的《會計理論比較與評析》。該書由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出版,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專業近年(2002~2005)來本科階段《會計理論專題》課程的參考教材與研究生教學參考資料。該書共設15章,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研究導論(概念、功能、內容、發展、體系);財務會計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會計的定義、性質、對象、資金、職能、目標);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概況、特點與趨勢(計劃經濟時期、體制轉軌時期、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特點、趨勢);會計與經濟效益;會計模式理論(概述、世界會計模式、中國會計模式);會計準則產生與發展研究(美國、中國、IASC、各國發展);會計準則制定模式的比較研究(機構、人員、程序、范圍);會計準則的性質、結構與內容;會計確認與計量理論研究;財務報表理論研究(概述、產生與發展、資產負債表、收益表、現金流量表、增值表、現行矛盾);我國會計改革和理論與實踐;我國會計管理體制改革研究(企業會計、政府會計);我國會計法規體系研究(概述、會計法、統一會計制度、其他相關法規);我國加入WTO后會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會計環境、規范體系、服務行業、會計人員、會計教育);知識經濟與會計。除此之外,其他有影響的論著主要有:孫芳城等著《比較財務會計學》(2001),李孝林等著《會計基本理論比較》(2002)以及閻德玉等(1992)著《現代會計理論研究》等,但在內容結構上大同小異。
(四)現有會計理論教材及論著結構的基本特點
上述16本會計理論教材或者理論讀物,在內容設計上既有個性的設計,也有共性的內容。個性內容:主要體現在對每個專題內容的組織上,不同層次的教材以及不同作者的偏好,因此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內容結構體系。共性內容則可以劃分為會計理論及研究方法問題、會計理論及歷史發展問題、基礎性會計理論問題、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理論問題、財務報告理論問題、會計準則及規范體系建設理論問題、特殊業務會計專門理論問題、會計領域其他專題理論問題、管理會計理論問題和審計理論問題等十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個別教材還設有附錄。筆者通過對其所涉及會計理論基本內容的統計與分析,歸納得出以下基本結論:
1.會計理論基礎知識及研究方法問題,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基礎知識(涵義、性質、功能、范圍、內容、體系、種類、層次、發展、作用、環境、特征等);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研究視角、研究方法論、定義、種類、傳統方法、規范方法、創新方法、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檢驗、事項法與行為法,預測方法與實證方法等);會計理論研究的學術派別(歸納會計學派、演繹會計學派、實證會計學派、其他流派)。
2.會計理論及歷史發展問題,共有14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理想環境中的會計;現代會計的形成、演變及其特征(19世紀前會計發展、19~20世紀初的會計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會計發展);西方會計理論的發展與演變(會計理論起源,古代會計理論,近代會計理論——借貸記賬理論、17~18世紀產業革命時期的會計理論、19~20世紀初的會計理論,現代會計理論發展——1930年以前的會計思想、20世紀30年代后的會計實務與會計理論、1959年以前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會計理論);會計組織的結構與發展(1930年前、1930
~1956年、1946~1959年、1959~現在,AICPA、FASB、SEC、成本會計準則委員會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中國會計理論研究的發展概況、特點與趨勢(計劃經濟時期、體制轉軌時期、市場經濟體制時期);會計理論的未來發展(動因、創新、趨勢、大會計科學)。
3.基礎性會計理論問題,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結構與要素(概念、假設、目標、原則、程序與方法、狹義與廣義的結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概述、產生背景、發展、現狀分析、性質、目標、會計信息使用者、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財務報表基本要素、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我國傳統的會計基礎理論(西方及中國對會計的定義、會計系統、會計目標、會計職能、會計屬性、會計對象、會計信息、會計核算理論體系、會計管理理論體系、會計預測、會計決策、財務計劃與預算、會計控制、會計檢查、會計考核、會計分析、六大會計要素理論、會計學、會計定位、會計結構);中國的理論體系及與西方的比較。
4.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理論問題,共有13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確認理論(涵義、特點、標準、原則);會計計量理論(涵義、特點、屬性、單位、模式);資產及其計價理論(涵義、性質、分類、目的、基礎),負債的確認與計量,所有者權益的確認與計量,收益概念、計量原理與確認模式,收入與費用、利得與損失的確認與計量;現金流量與資金流轉。
5.財務報告理論問題。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財務報告與信息披露(涵義、性質、內容、其他手段、揭示要求與倫理責任、財務報告的決策有用性);財務報告基本理論(概述、產生與發展、財務報告、目標、質量特征、歷史演變、現行體系結構);基本財務報表的理論(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增值表、其他報表、表外披露);現行財務報表的體系(現行體系、現行矛盾、美國的改進、英國的改進、IASC的改進、未來發展)。
6.會計準則及會計規范體系建設理論問題,共有9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準則基本問題研究(概念、性質、內容、體系、結構);美國的公認會計原則(產生、發展、組織、類型、內容、結構特點、制訂、評價);會計準則產生與發展(美國、中國、IASC、各國發展);會計準則制訂的相關問題(我國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制定、統一會計制度研究、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與國家特色等,制定的經濟后果與政治后果);會計準則制定模式的比較研究(機構、人員、程序、范圍);會計規范理論(概念、原則、基本理論、會計法規、職業道德、證券市場會計規范、會計行為規范、中國研究現狀);我國會計法規體系(概述、會計法、統一會計制度、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其他相關法規)。
7.特殊業務會計專門性理論問題,只有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所得稅會計,石油與天然氣會計,租賃會計,養老金會計和并購會計。
8.會計領域其他專題性理論問題,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一門多重范式的學科,當代會計職業的背景;有效資本市場與會計信息含量,契約關系與經理會計行為,有效證券市場,決策有用性的信息觀與計量觀,沖突的分析,管理人員報酬,盈余管理,會計中的公允、披露及未來趨勢;實證會計研究及理論(發展、基礎概念、結論、評析);物價變動會計(物價變動與物價變動會計、物價變動會計的理論基礎、一般物價水平會計、現時成本會計,變現價值會計),國際會計(外幣交易、國家比較、國際協調),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環境會計,增值會計,社會責任會計;會計環境理論,會計模式理論(概述、世界會計模式、中國會計模式),會計方法,會計現代化,會計與經濟效益,會計中國特色與國際會計協調;我國會計管理體制改革(企業會計、政府會計),我國加入WTO后會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會計環境、規范體系、服務行業、會計人員、會計教育),知識經濟與會計。
9.管理會計理論問題,有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成本計算與控制理論(成本計算、成本控制),管理會計理論(框架、原理、新領域);管理會計基本理論(發展、基本理論、相關學科、前沿領域);中西管理會計理論比較;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理論比較。
10.審計理論問題,有1本涉及。審計基本理論(定義、環境、目標、證據、判斷、準則);中西審計理論比較等。
此外,還有兩本設有附錄,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學家、專業團體、重要文獻等。
三、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重點與內容設計
(一)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的重點內容
綜上分析可見,會計理論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因此,學生需要在本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個不同的階段不斷地學習與研討。但是應當如何區分與協調不同層次的重點內容,以減少重復并提高教學效果,則需要專門研究如下問題。首先,是不同層次的會計理論課程應當講到什么程度?本科、碩士、博士課程各自所涉及的范圍應有多大?內容應有多深?知識面多廣?深度如何把握?其次,教材內容如何組織?涉及的機構、組織、規范、雜志、學人、文獻和觀點如何組合?是否只講西方財務會計理論?是否只講實證會計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國會計理論的發展是否需要講?第三,教學方式如何組織?是否只讓學生分組討論已經形成的論文即可?在這個課程中是否需要系統介紹某些知識?可否用一定量的知識供給來刺激學生的興趣與需求……筆者認為,其主要區別在于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會計理論的廣度、深度與對研究方法論的掌握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在涉及的范圍上,需要適當寬泛而不宜過于狹窄,不宜讓學生只了解以某一方法所形成的研究成果,應當考慮會計理論的點(專業)—線(發展線索)—面(知識)。在內容上也需要兼顧相關內容,如會計發展的主要線索、會計理論發展的主要線索、會計思想發展的主要線索、會計法制規范發展的主要線索和會計研究方法發展的主要線索等。
因此,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教學的重點即需要針對不同層次而適當體現差別。本科生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重點應當是以豐富學生會計理論的知識點為基礎來了解會計理論的基本結構,以拓展其會計理論方面的知識面及應用會計理論解釋、評價和指導會計實務能力。在“點”的明確要求下,教學中需要兼顧中西方的會計理論專業知識點。碩士研究生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重點應當是注重理解與掌握基本會計理論的線索,在“線”的要清楚要求,以充分認識中國會計理論發展的歷史地位為基礎,以西方會計理論特別是以美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理論研討為核心向外延伸,同時需要兼顧中西方的會計理論問題并體現一定的深度與廣度。博士研究生會計理論研討的重點,要放在廣博的知識掌握與會計理論研究方法論的有效運用上,即在“面”要廣博的要求下,應當以研讀經典文獻、研討名家思想、把握中西方會計理論流派的發展脈絡為基礎,以了解學科交叉與滲透發展動向為基礎,以具備一定會計理論研究創新思維和認識為目標,故需要廣涉中西方的會計理論文獻并獨立進行分析、梳理與加工。
(二)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教學內容的具體設計
1.本科階段《會計理論專題》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設計。本科階段《會計理論專題》課程的教學重點,主要是對前幾學期所學會計主干專業課程中所涉及的相關理論問題進行比較系統的梳理,以加深學生對會計專業方法的認識與理解,并有助于其在未來的會計專業實踐中運用。與此同時,還應當向學生適當介紹有關會計理論發展的知識,以拓寬其專業理論的知識面。因此,在內容的組合上,就要以幫助學生形成對主要會計理論(特別是財務會計理論)的系統認識為主線,以幫助學生對前導會計課程所學專業方法的理解掌握與融會貫通為重點,注意培養學生總結問題、分析問題與初步表達學術研究成果的能力。此外,在教學實踐中,有相當一部分本科畢業生已不滿足于本科層次的知識學習,而積極投身于“考研”的隊伍中。由于目前研究生學歷教育層次規模的急劇擴張,而教學資源的增長相對滯后,若把會計理論課程完全置于研究生教育階段,也會使研究生教育壓力過重,故可以考慮把一些相關專業基礎課程的內容劃入前一教學階段,以減輕研究生教育的壓力。以此認識為基礎,可以考慮將教學重點放在以下四個主要方面:一是中西方會計及其理論發展的基本知識。主要是介紹會計及其理論有關發展階段的特點、成就、重要學者與重要文獻等方面的知識,在范圍上要兼顧中外,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適當介紹會計科學發展新領域的知識,如相關新學科的簡介等。二是財務會計的基本理論知識。主要涉及財務會計業務處理過程及其所涉及專業問題的基本理論知識,如會計系統的結構與運行、會計準則、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的原則與方法、財務報告的結構與編制等方面的理論要點,并注重與前導主干課程教學內容的對接。三是我國會計改革的相關理論知識。主要是結合中國會計改革的現實,介紹會計管理體制、會計監管、會計規范體系建設等專題性問題的研究成果。四是會計科學理論研究與學術規范的基本知識。主要介紹會計理論研究的基本步驟、基本學術規范與論文結構要素等專業論文寫作方面的基本知識,并適當進行論文寫作的初步訓練與指導,以便為學生順利完成學位論文打下基礎。另外,還有其他相關會計理論知識。
關健詞 職業情境 無縫鏈接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Professional Situational Teaching-Competency-Centered Education
YANG Hong
(Shenyang City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12)
Abstract "PST―CCE" (Professional Situational Teaching-Competency-Centered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 designed to seek to meet the job requirements for the purpose of typical tasks oriented to create workplace environments, students complete theory of teaching in a real work process, so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jobs effectively integrate, develop social usefulness of talent needed to achieve seamless links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schools, the paper tries to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from the "context" of the teaching concept,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to talk about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professional situation; seamless links; teaching practice
1 對PST―CCE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解
1.1 “PST―CCE”人才培養模式概念的理解
PST--CCE :Professional Situational Teaching-Competency- Centered Education構建“以崗位能力形成為核心的職業情境化”人才培養模式。情境化探究教學的本質是化理性為感性,創建一個情境的環境,學生在職業場景中,完成課程的學習,而教師要根據教材知識和行業的特點,以學生為主線,緊密結合現實會計事務的具體內容和實物,創設直觀性的,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再輔之以生動的語言,并借助于電算化引導和核算,使學生深入情境,感受知識,強化知識。
1.2 “PST―CCE”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實意義
當前的高校教學中面臨著很多的矛盾與問題,例如:課程體系的構建與社會的需求相矛盾,教學與培養的目標相脫離,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理論教學,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教師講,學生聽,不重視實際操作的訓練,即便有訓練,也是做做題,沒有工作環境,學生很難理解題的真正意思,即便會做,也是為了得分而已,聯系不到工作崗位,與企業的需求嚴重脫節,學生畢業后,短時間內很難適應工作崗位。雖然學過理論,但實際操作能力太差,而大多數企業是沒有培訓時間的,不但本人工作苦惱,而且也給單位帶來麻煩,甚至是損失,要想解決這個問題,職業情境化教學是必要的,它涵蓋實際操作環節,通過模擬真實的工作崗位,深刻地領悟理論知識,明確理論的背后是實際的操作,所以“情境化”教學是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必須走的唯一之路。
2 在“PST―CCE”人才培養模式下,對會計專業職業情境教學的安排
2.1 按崗位能力設置教學內容
根據會計的工作特點,按照會計崗位的要求,設置出納會計崗位、費用會計崗位、材料會計崗位、成本會計崗位、主辦會計崗位等五大會計崗位來按排教學內容,根據模擬發生的經濟業務,各會計職能崗位學生從接收經濟業務的原始憑證開始進行會計處理(各崗位可平行操作)。在審核原始憑證的基礎上編制記賬憑證(會計實驗室將處理經濟業務活動所需的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記賬憑證匯總表、財務印鑒以及其它必要辦公用品分發到相關學生手中),根據記賬憑證/記賬憑證匯總表登記明細分類賬/總分類賬,月末結賬并編制利潤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等會計報表(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采用手工記賬和會計電算化軟件兩種方式分別進行訓練)。每月由指定財務人員(學生)將憑證按時間發生順序編號并裝訂成冊(根據憑證數量多少可編制一本或多本),封面注明憑證發生時間段及憑證編號區間。
2.2 強化實訓環節
每個崗位的能力除了理論基礎之外,要有大量的實訓項目來支撐,例如出納會計崗位要配有基礎會計實訓,費用會計崗位要配有中級會計實務一、實務二實訓,材料成本會計崗位配有成本會計實訓,主辦會計崗位配有綜合會計實訓。在這基礎之上,還可以細化為等級的會計崗位,比如可以化分為1~7級會計崗位,分七個學期來完成,學生可以用考級的方式來完成實訓項目,與管理學分掛勾,既有強制性又有積極性,獎罰并重。
2.3 設置問題情境,考查崗位能力
會計人員不僅要保證賬目核算及時、準確、不錯、不亂,而且要控制企業風險(包括企業經營風險、資金風險、稅務風險等等),保障企業財產安全,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要求企業單位會計人員不能只做賬房先生)。因此,從審查原始憑證開始就要體現會計崗位的能力和作用。對原始憑證的審查首先要注意該項業務是否合法合規,即是否違背國家的財政財務法規,是否符合企業單位的相關規定。然后看原始憑證本身是否規范。我們可以設計若干案例來考察學生的崗位能力,比如外來原始憑證-VAT專用發票,除了審查普通發票應具備的要素外,還需著重審查納稅人稅務登記號、不含稅金額、稅率及應納稅額等。比如對于企業內部的產品出庫憑證,除審查數量、品種、規格外,還應審查接收產品企業的應收賬款狀況。如果該客戶應收賬款已經逾期,且數額較大,會計人員可根據企業應收賬款管理規定行使否決權,阻止發貨,并配合銷售部門催收應收賬款。
2.4 課程建設與培養目標相結合
結合基礎會計、財務會計實務一、會計軟件應用一等基礎課教學,以培養學生會計基礎知識認知能力,以財務會計實務二、成本會計、管理會計、會計軟件應用二等培養學生會計業務處理問題的能力,以高級會計、稅務會計、財務管理、審計、項目評估等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的背后要配有各科單項實訓和綜合實訓,最后按排學生企業調研或頂崗實習,寫出調研報告或論文,完成就業前的接軌。
2.5 熟能生巧
會計工作是實踐性非常強的一門工作,也是一門循環性工作,大量的實訓有助于課程的理解,每個案例,每種業務都要學生觸及到,而且各行各業都要配有實際業務讓學生反復練習,比如典型工業、商業、房地產業、廣告業、服務業等等,這些行業至少要完成一個年度的練習,這樣才能熟能生巧。
2.6 加強通識課和導論課的教育
關鍵詞:高校;文科課堂;環境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03-0056-02
世界各國的高校環境教育大都根據本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不同環境問題而展開,因此,其方法和手段各異。中國政府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要求高校為非環境專業開設有關環境保護和環境教育方面的通識課或者選修課。目前看,非環境專業的環境教育普及率極低,不能滿足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需要。有學者研究認為,中國“環境知識教育與環境情感、倫理教育的失衡……環境教育的跨學科性沒有得到凸顯”[1]。實際上,環境教育應該屬于高校繼續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高校的環境教育應該由繼續教育學院承擔組織和培訓工作。教師應該以課堂為主陣地,通過靈活多樣的環境教育滲透活動,使得大學生們形成與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和諧共處的觀念。
一、高校文科課堂環境教育現狀
中國高校環境教育既沒有成為其重要的人才培養基礎工程組成部分,也沒有建立具體的環境教育課程體系,更加缺乏相應的教師隊伍。我國高校文科專業的課堂環境教育在以下四個方面存在問題。
(一)管理機構對環境教育重視不夠
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環境教育不但本身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也向其他學科滲透,知識面非常廣泛。環境教育既然具有跨學科的特點,因此,環境教育不能由某一學院或單一專業負責。但目前看,高校環境教育缺乏統一管理,更缺少經費支持,環境教育往往是被忽視的。例如,環境教育學科的相關圖書匱乏,教材數量少、質量差,能從事普及環境教育的教師數量少。
大多數高校缺乏環境教育的校園文化氛圍。雖然早在1998年,清華大學率先提出創立“綠色大學”的口號,但迄今為止,應者寥寥。高校的這種現狀一方面會導致在校的大學生不能獲得相應的系統的環境教育,從而制約高校環境教育的整體建設;另一方面則會造成畢業生工作后依舊是把追求經濟效益放在首位,從而阻礙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目標實現。
(二)專業培養和課程設置方面少有環境教育內容
中國高校文科專業培養目標沒有培養學生環境意識的教育內容,以北京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一些文科專業為例,如北大中國文學專業培養目標規定應系統掌握中國語言文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初步具備進行專業研究或從事相關領域工作的能力。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英語系培養目標規定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具有深厚的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功底、比較寬廣的人文社科知識和出色的學習、思辨、創造、合作與領導能力。
中國高校中主要有北師大等院校開設了一些公選課,如“環境史導論”等,一些專門的環境教育機構如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將環境素質教育列為校內各專業學生的必修考查課程。而其他高校文科專業課程大多數沒有安排環境教育相關課程,沒能把環境教育課程列為所有專業學生的公共課必修課程。
(三)師生欠缺環境教育的責任意識
絕大多數高校從教者較少接觸到環境教育內容,沒有獲得這一方面系統的全面的教育和指導。同時,雖然在21世紀初期,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使得人們更加重視人與環境和諧互動,但許多高校教師卻缺乏這樣敏銳的眼光,不能及時修改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內容。
通過網絡調查和實地問卷調查,了解到在環保的態度上大多數大學生都鮮明地表達了環保的必要性;認識到環保必要性也知道需要踐行,但并沒有形成正確的環境意識和行為,沒有認識到自身應該承擔的環保責任,也不了解相關的環保法規和知識。比如在我們課題組進行社會調查時,選題中“下面不是生物多樣性意義的影響,不是規劃環評的意義,減排指標為什么具有約束性等三個問題,大多數學生選擇都是錯誤的。
(四)大學生環保社團較少開展環境教育活動
目前,“我國的大學生環保社團發展較快,數量上大體能夠占據到中國環保社團組織的2/5”[2]。但發展極不平衡,在國家重點高校和經濟發達地區的高校環保社團組織發展較好,其他地區發展較差。據調查,大學生比較喜歡的環境教育形式中,志愿組織居于首位,說明學生還是熱衷于參加各種環保的實踐活動。在培養學生環境意識方面,環保社團組織可以與其他社團組織、企業、專業合作,為大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環境教育活動。
高校文科環境教育現狀說明針對大學生開展環境教育十分必要。使學生具備初步的環境經濟的可持續觀念,形成環境社會學的可持續生活方式,接受環境倫理學的環境道德和環境政治學的環境正義主張,是適應時展的需要。
二、高校文科課堂開展環境教育的對策
21世紀初期,生態文明社會和綠色校園的建設需要高校加大環境教育力度。師資、財政等條件許可的高校,可以建立和完善環境教育課程體系。在大多數師資和財政條件不成熟的高校,可以開展靈活多樣的環境教育活動。中國高校非環境類專業,特別是文科專業,應該能根據自己學科特色,開設環境教育課,讓高校的每一個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均有可能接受環境教育,樹立環境意識及相關的環保知識。
(一)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將環境教育滲透于課堂
在文科專業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強調環境教育,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挖掘,滲透環境教育。要感受環境變化,掌握科普知識,具有鑒別與解決環境問題的基本技能,提高對環境的責任心以及解決環境問題的參與意識。
例如,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外國文學史”教學中,講到19世紀英國的現實主義小說家狄更斯的作品《霧都孤兒》,通過背景介紹,使學生理解環境污染發生質的變化并演變成一種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全球性危機,開始于18世紀末興起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是人類歷史或南北差距的分水嶺,是人類環境污染史的分水嶺。倫敦被稱為霧都主因就是工業化以來的大氣污染。理解由于人類活動引起生態系統破壞和環境污染,反過來又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理解從影響全球和區域的環境問題看,主要的責任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工業發達國家。在歷史學專業的“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對于中國古代的西北絲綢之路的變遷、樓蘭古城的消逝、經濟重心的南移、歷代王朝的大興土木等內容,都可以從環境的角度進行評價,或是批判或是進行辨證、深入的分析。適當的滲透,不但可以擴展學生的思維寬度,增強學習能力,也可以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馬恩原著選讀”教學中,講到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一文,對其可以從環境史角度解讀,使學生認識到,恩格斯在書中充分揭示了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城市的主要環境問題,即工人住所與工作場地的惡劣狀況、河流污染和空氣污染等,與此有關的災難之所以集中在工人身上,與工廠主的唯利是圖密不可分,也與愛爾蘭人的生活習性有關。恩格斯的這一著作是英國環境史上的一部經典文獻。
此外,還需要通過教師自身的環保行為,遵循生態學的理念,把儉樸、節制這種自覺意識帶入課堂,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環境行為。
(二)維護學生主體地位,將環保行為保持于課堂
在高校文科課堂滲透環境教育不能僅僅注重知識的傳授,這是因為并不是傳授的環保知識越多學生的環保行為就更加符合生態和諧要求,有效的方法是開展各種環境體驗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要關注學生感受,時刻把學生的主體地位放在首位。課堂教學要結合當前關注的環境問題,融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教師在傳授環境知識時,還要通過課堂互動、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營造學生積極參與的環境,用獎勵提問等手段鼓勵學生參與,最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環境意識。
例如經濟管理學院的會計專業“成本會計”教學中,開展環境成本教學討論。具體討論包括,“企業環境成本核算范圍、企業環境成本核算方法”[3]等問題。通過討論使學生理解環境成本概念,掌握環境成本費用應屬于間接費用。用作業成本法計算產品成本,即在劃分作業成本庫和確定成本動因時,將產生環境影響的作業專門設立,以合理分配環境成本。在英語專業的“英美文學史”教學中,在引導學生閱讀華茲華斯和約翰?濟慈的詩歌基礎上,使學生理解“英國工業革命對人的異化促使人向往回歸自然,繼而引導學生關注現階段國內外生態批評的前沿性研究,了解生態批評的內涵和方法,并嘗試用生態批評方法進行論文寫作”[4]。
(三)利用政府環保管理職能,將環保專家請進于課堂
環保部門是對環保知識掌握最全面、對本地區環境狀況最了解的權威機構,具有進行環境教育的資源優勢。為此高校應該主動與當地環保局協調,采取引進來的方式,通過學生的環保社團,把環保局環保專家請進校園,對學生進行環保知識輔導和環保知識現場答疑,專家的講解和答疑必然會受到師生的普遍歡迎,幫助學生提高環境道德意識和樹立正確的環境行為。
高校文科課堂開展環境教育,有助于改變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培養具備自覺保護環境的品德及解決環境問題能力的各種人才;有助于落實“全民環境教育體系”目標,構建學校、教師、學生三位一體的環境教育模式,推動中國生態文明社會的建立。
參考文獻:
[1]印衛東.我國高校環境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江蘇高教,2012,(5).
[2]中華環保聯合會.中國環保民間組織發展狀況報告[J].環境保護,2006,(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