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8 14:10: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課程開發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為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必須對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進行整合與開發。課程整合指的是對課程設置、各課程教學的目標、教學設計、評價等諸要素做系統的考察與操作,即用整體的、聯系的、辯證的觀點研究教學過程中各種教育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分化了的教學系統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組成有機聯系的整體。由于課程整合是一個“過程”,所以它的實踐形式就是一種教學模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依托和豐富的存在形式。
一、國際貿易專業課程設置與構建。
(一)“以崗為綱”,設置和構建專業課程。
“職業教育要面向市場”的教育思想是一種新的職業觀。在常規教學中,大多以大綱規定的目標為尺度衡量教學效果的好與差,所以“以綱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著教育者的思維?!奥殬I教育要面向市場”的思想與其相反,它站在職業崗位的角度“以崗為綱”,通過對崗位的共性與個性的研究,制定出與崗位專業技能、專業理論、文化素質完全一致的教學綱目,這樣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才能深受一線崗位的歡迎。
1.在教學上對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對知識與素養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對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對職業能力的要求是熟練掌握。
2.正確處理基本素質、一般能力與職業能力三者的關系。從短期看,畢業生的就業競爭主要來自職業技能。但從長期發展看,知識與素質教育是基礎,是基本功,基礎不牢,專業難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是畢業生成長的關鍵能力。因此,必須長短兼顧,正確處理這三者的關系。
3.國貿專業主干課程體系設置應以提升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綜合職業能力是由基本素質能力、業務能力、協調能力、談判能力、交際能力、口才能力、應變能力及處理法律糾紛能力等合成。合成過程是通過每一門課程內容教學得以完成,但課程本身具有缺乏彈性的特征,即課程有自身的學科知識體系且存在時滯性,須將課程的“剛性”盡可能柔性化,增強課程的靈活性。課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據職業技能、行業發展和市場需求來確定。課程整合不是一個簡單拼湊過程,而是要從基礎和專業課程中尋求其內在結構、內容等方面的異同點,嚴格以職業能力或崗位能力為主線進行整合,遵循各課程間遞進式關系,循序漸進地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專業技能課程體系。
(二)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整合設置的思路。
國際貿易專業課程設置應以國際貿易行業的崗位對人才的知識與素質,一般能力和專業技能的要求來確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塊:即11國際商務英語,含商貿英語、商務英文函電、英語口語等;21國際市場營銷,含市場調研與預測、營銷策劃、推銷理論與技巧、商務談判、經營管理等;31電子商務,含計算機操作技能、電子商務概論、網絡營銷、電子單證交換技能等;41國際貿易業務技能,含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商法、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實務、報檢、報關實務、國際貨運與保險、國際貿易單證實務等。這四大模塊中各有眾多的課程組合,而前面三個模塊的課程都是為后一個模塊打基礎或為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增強業務素質服務的。在組織教學過程中,必須避免各模塊各門課程之間各自為政的現象,要保證國際貿易專業骨干課程的教學不受沖擊和擠占,這就必須對各模塊的課程進行整合,打破原學科的系統性,避免各課程內容的重復??蓪⑾嚓P聯的課程整合為一門課,例如,“推銷技巧”與“商務談判”就可整合為一門課,電子商務的幾門課可整合為一或兩門課。國際貿易專業課程中的“國際金融”課,可采取開講座的方式,只側重講解與外貿緊密相關的內容?!皣H商法”課程要打破原學科體系的框框,專講其他專業課未涉及到的國際貿易法律知識,例如,WTO規則,有關貿易術語的國際慣例、有關托收、信用證的國際慣例等,相關課程已涉及到了,沒有必要重復開設,可采取專題講座方式講授一些與國際貿易業務緊密相關的國際法律知識,這既節省大量課時,又達到擴展學生掌握國際貿易有關的法律知識的效果。又例如,“國際貿易單證實務”同樣需要與“國際貿易實務”進行整合,刪除與“國際貿易實務”重復的內容,專講各種業務單證知識和單證制作的技能,把教學重點放到指導學生繕制業務單證的訓練,為學生畢業后直接上崗從事單證業務打下扎實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課程也都可考慮進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對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進行整合,是一項具體而系統的工作,需要分別做出詳盡的方案,這里不再贅述。
二、國際貿易專業課程的開發。
依據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和“以崗為綱”的教學要求,為適應市場對各種專業人才必須持證上崗的需要,國際貿易行業先后出臺了外銷員、報關員、報檢員、跟單員及單證員等資格證考試制度,憑有關機構認可發放的資格證書才能持證應聘上崗的普遍做法,應指導學生積極應試,并通過相關的資格證的考試,這是應用型高校應盡的職責。專業資格證通過率的高低,這是評價一個應用型專業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為此,針對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畢業前普遍要求參加有關資格證的考試,學校應組織開發有關資格證考試的“報關員資格證應試輔導教材”、“報檢員資格證應試輔導教材”及“單證員資格證應試輔導教材”等的編寫和組織輔導工作,并使這些教材能有效發揮指導學生應試,大幅度提高考試的通過率。這是國貿專業教師的當務之急,是學院為學生服務,為社會服務,為市場培養大批的合格的應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實踐性教學比重,采用“四模塊”實踐教學模式。
加大實踐性教學比重是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整合的關鍵。綜合職業能力培養主要是通過課程體系實施來實現,課程體系由模塊構成。根據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筆者認為國際貿易專業應配置如下四個實踐性教學模塊:
1.課程認識實習模塊,鞏固基礎知識。
課程實習安排在各門專業課程內和學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專業課程內(也包括專業基礎課)的實踐環節,目的是使學生在進行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鞏固所學過的知識,把理論與實踐知識結合起來。例如:當講述國際貿易政策,特別是進出口商品政策中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時,為了更好地把理論轉化為實踐,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查閱資料,了解中國加入WTO前后的關稅變化,說明當前國際經濟中“關稅壁壘”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關稅壁壘,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收集有關中國企業“反傾銷”、“綠色壁壘”等情況的相關數據,分析目前中國企業面臨的“非關稅壁壘”的現狀,并嘗試提出一些對策。經過這樣的訓練,理論已經完全轉化為生動的實踐教學,學生不僅印象深刻,而且學會如何用經濟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2.校內實習基地模塊,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模擬實習環境。
校內實習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學期,目的是使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研究問題和開拓創新的能力。可以分為:
(1)課程實訓項目。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市場調研實訓、國際市場營銷實訓、國際貿易實務實訓、報關實務實訓、外貿單證實訓、電子商務實訓等。在《外貿單證實務》與《報關實務》課程中,會有很多進出口貿易的單據,教師在教學中盡量收集企業常用的單據類型提供給學生,使學生獲得逼真的實訓效果。同時,盡可能貼近業務和實際,收集實際的案例,這樣不僅使學生有親切感,而且非常實用,讓學生學得踏實。
(2)考證實訓項目。結合“雙證書”制,要求學生獲得與國際貿易專業相關的報關員、單證員、報檢員等職業資格證書。通過對國貿專業的學生進行為期2周的考證實訓,一方面利于提高學生的考證通過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3)專業綜合實訓?!秶H貿易實務實訓》是集本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專業基本技能、職業素養于一體的綜合實訓課程。利用外貿綜合業務實訓計算機模擬軟件系統,對畢業班學生進行為期2周的綜合訓練,其中涵蓋了外貿函電、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市場營銷、報檢、報關實務、單證實務、托運與投保、國際貨款結算等多項專業技能。通過對整個業務流程的運作和全套單據的制作,讓學生掌握從分析市場環境開始,到完成市場開拓,同外商建立起業務關系的整個流程。具體以進出易的基本過程為主線,以具體的進出口商品交易為背景,針對進出口貿易中業務函電的草擬、進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報價與還價、交易條件的磋商、進出口合同的訂立、出口貨物的托運訂艙、報驗通關、信用證的審核與修改、單證的繕制、審單付匯,驗貨收貨等主要業務為序進行訓練。同時,在實訓中要求學生通過因特網去尋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戶,自己設計產品目錄、宣傳網頁和出口營銷方案。通過這樣集中的訓練,學生對三年的專業知識有了系統的認識,強化了前面學過的知識,又通過這種模擬訓練,培養了學生在未來實際工作中的職業能力,使學生既具備上崗就可以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續發展的后勁。
3.校外實習基地模塊,為學生提供全真的實踐。
實習基地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協議式的,主要是同外貿企業或工商企業訂立實習協議;另一種是非協議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職能部門,如海關、商檢局、商務局、港務局、國稅局等。一方面,建立幾個穩定的協議式的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和外貿企業架起了一座共同發展的橋梁,既便于學生對即將從事的工作有比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貿企業從中發現和選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協議式的實習基地,如組織或鼓勵學生參觀港口、碼頭、倉庫、生產車間,讓學生看到真正的貨輪、火車車皮、大型拖車、集裝箱、堆場、貨物包裝方式、海關監管場地等實物。鼓勵學生直接找船運公司、保險公司、海關和檢驗檢疫局咨詢相關問題。
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也可歸入這一模塊。畢業實習的考核主要依據學生的實結,實習單位的實習鑒定意見及指導老師的不定期抽查結果加以確定。畢業論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學期進行,由專業老師負責論文的指導、答辯和成績考核。
--教育部的職責:宏觀指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根據基礎教育的性質和基本任務,規定各類課程的設置及比例。
組織制定、修訂、審定基礎教育課程計劃;組織制定并頒布國家課程標準及其教材編寫指南;研究制定并頒布基礎教育課程的評價制度;制定課程管理與開發的政策,頒發地方和學校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責:按照國家課程計劃的要求,根據本地區實際需要,制定本?。ㄗ灾螀^、直轄市)各個教育階段實施國家課程的計劃,并報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備案。
在實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依據教育部頒發的《地方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和本地區的實際需要,利用地方課程課時,規劃、設置和開發地方課程,并制定學校實施地方課程的指導性意見。
在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下,各地市和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監督與評估執行課程計劃的狀況,組織專家指導學校制定實施課程計劃的具體方案,為學校實施國家和地方課程提供保障,并具體指導學校開發課程。
--學校的職責: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階段的學校(不含學前教育機構)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依據教育部頒發的《學校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可從實際出發,參與本社區學校課程具體實施方案的編制;也可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均需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審批。
學校有責任反映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實施所遇到的問題,同時建立學校課程的內部評價機制,以保證學校的課程實施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在目標上的一致性。
二、完善基礎教育教材管理與開發制度,研制充分體現課程改革指導思想、實現課程改革目標的新教材,擴大社會參與課程改革的程度,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
--建立教材編寫管理制度。國家鼓勵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出版部門、社會團體和個人依據課程標準組織編寫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規定的教材。為保證教材質量,各教材編寫者應根據《中小學教材編寫管理制度》,按規定分別向教育部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申報,經核準通過后,方可編寫。
--教材編寫要以思想品德教育為靈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線,重視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關注學生的經驗、興趣與個性;精選對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注意與經濟、社會和生活的聯系;提供廣博的科學知識背景,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和其他高新技術對教學內容的深刻影響,體現科學性、教學性、基礎性和開放性。
--嚴格執行教材審定(審查)制度。根據課程改革的目標,修訂各級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章程,嚴格實行編審分離的教材審定(審查)制度。所有按照國家課程設置規定科目編寫的教材須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地方課程規定的教材必須經省級教材審查委員會審查。
1利用本地生物資源,做好生物實驗教學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課堂教學必須充分重視實驗,發揮實驗的作用。農村學校進行實驗教學十分方便,它不僅取材方便而且學生具有豐富的生活實例。農村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地觀察到各種動植物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慣和各種行為,腦海中積累了許多有價值的素材。他們把這些寶貴的經驗帶到生物課堂,充實了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氣氛,特別對實驗課起到了一種不可估量的輔助作用。根據農村學生的這些特征,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先后讓學生在青蛙、鯽魚、家鴿等動物體作各種解剖實驗。如魚解剖實驗操作課,我們讓學生自帶二兩左右重的鯽魚一條。老師先做示范性操作,并結合掛圖向學生說明解剖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驟,絕大部分學生能按老師要求進行操作,并能將切下來的心臟、鰓、縹、肝、胰臟、腸、腎、精巢或卵巢,放入解剖盤內,等老師來檢查,每班解剖時間平均為25分鐘左右,整個實驗干凈利落。又如在“觀察和解剖家鴿”時,也是讓學生自帶家鴿或麻雀,人人動手,在實驗中指導學生重點觀察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和心臟,并討論上述系統與家鴿飛行生活相適應的特點。由于絕大部分學生具有豐富的生活實例,實驗課的效果良好。
2積極開拓第二課堂,進行課外教學
課外時間,對學生而言是一段很值得開發利用的時間,也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和補充。他們在緊張的學習之余,盼望走出課堂進入另一個新的天地,通過第二課堂活動,把教室里學的書本知識和實際結合起來,把大自然的見聞和疑問難題帶回到課堂研究討論,學生會感到新鮮有趣。
2.1種植花草樹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根據教學實際,讓學生在學生家里或校田地種植教學需要的一些植物。這種形式不僅綠化了環境,同時把種植的方法教會學生,讓學生親手種,種植全過程由學生自己觀察,成果學生自己介紹,也可結合課外活動帶學生到實地考察,把觀察到的結果,與課本結合起來,讓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
2.2通過采集制作標本,培養學生生物學技能。課外時間,我帶領生物興趣小組成員到校外的田野或山上,采集植物標本。首先實地進行整體標本和器官標本的分類,讓學生重新認識和區別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直根系和須根系。然后將帶回的標本指導學生把新鮮含很多水份的植物體迅速壓平,制作成扁平的臘葉標本,供課堂教學觀摩之用。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制捕蟲網在校園里、田野上進行捕捉蝴蝶、蜻蜓和飛蛾等,并制成標本,充實課堂教具。通過這些課外活動,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生物學技能。
2.3開展知識競賽評比,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實踐性的知識競賽,能大大地促進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我們先后在野外組織了“野生植物識別競賽”、“農作物知識競賽”、“生物知識大比拼”、“生態案例分析”等生物教學和智力游戲相結合的活動。這些活動既讓學生掌握了生物學知識,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對自然環境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競賽活動中體驗到了極大的樂趣,從而對生物學學習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3充分利用本地生物素材,服務課堂教學
目前在初級中學校本課程開發中存在一種怪現象:幾乎所有學校都開發了校本課程,都有情境分析、確定方案(目標與計劃)、組織和實施、評價與改善等程序。還有的學校申請課題立項,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開發出校本課程,這個課題也就結題了,通過了上級教育部門的評審,得了獎。但是許多學校一個星期連一節校本課都不能保證,而且沒有專職教師。平時不上校本課,只有在上級教育部門來檢查時才應付一下。校本課程開發存在著開而不發的現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現象呢?
1.現行的中考沒有把校本課程作為考試內容,得不到學校的真正重視
中考制度就象一根指揮棒,中考考什么,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F在初中畢業生考省一級重點中學競爭十分激烈,考上重點中學則意味著考上重點大學的希望很大。在這種競爭激烈的背景下,社會對一所學校的評價標準是把升學率作為重中之重。對于一所初級中學來說,生源是學校的生存之本,升學率高,本施教區的學生不會流失,特別是優質生源不會流失,又可吸引施教區以外的優質生源到學校就讀,為學校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樣學校既有充足而優質的生源,又有富裕的辦學經費,順利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因此中考不考的內容,學校只能放置在一邊。
2.學生家長對校本課程的抵觸情緒
許多學生家長認為:中考都不考校本課程,你學校要我孩子學習校本課程不是浪費時間嗎?你學校只要把中考要考的內容教好了,我孩子考上重點高中就行了。面對學生家長的不合作態度和壓力,學校只能全力以赴抓好應考內容的教學。
3.學生沒有時間學
我對學生做過調查,幾乎所有的學生認為作業太多,課程內容難度大。新課程改革后,有的課程難度加深了,例如人教版的《歷史與社會》課程,把原來的歷史、地理、政治三科合在一起,知識點分散,容量大,教師難教,學生難學。教材難度大,學生對教材理解上所花費時間多,再加上作業多,學生也沒有時間學。
4.教師沒有精力
新課改后,課程種類多,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由于對新課程不熟悉,教師備課花費的時間長。有的教師既要教國家課程,又要教地方課程。還要教校本課程,而且經常變換不同版本的教材,顯得力不從心。再加上評職評先、獎金的發放,都與本人的中考成績掛鉤,教國師只能集中精力抓好學生的成績。
針對目前許多初級中學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存在著“開而不發”的現象,我們應該立足實際,研究解決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進校本課程的順利實施。
第一、加大中考制度改革的力度,把校本課程作為中考內容的一個部分
目前,中學進行校本課程開發之所以困難重重,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升學考試制度瓶頸的制約。校本課程是不同于傳統國家課程的一種新的課程理念,其評價、考核手段也都有自己的特點。而目前國家的升學考試制度并沒有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管理體制的實施而在考試內容、考試形式等方面進行相應的變革。考試分數仍然是升高中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標準,從而忽視其他綜合素質能力的考查。目前許多地區對校本課程評價只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一個內容,由各縣(市)、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評價實施方案,學校具體操作。這種評價實際操作上隨意性大,對校本課程開發起不到推動作用。因此,只有把校本課程作為中考的一個考試內容,各個學校才會重視起來,校本課程開發才會走上正軌。
第二、爭取早日實現十二年義務教育
校本課程的設置是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提高教育效益和人才素質的重要舉措,其意義是深遠而廣泛的。它打破了傳統的必修課一統天下的格局,為學校辦出個性特色注入了活力,拓寬了渠道,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供了“陣地”,同時也為教師“一專多能”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但由于全國大部分地區高級中學的招生數量不足,只有通過統一考試選拔部分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只要有選拔性考試制度,學校存在應試教育的問題就很難解決,開發校本課程也就成為紙上談兵。只有早日實現十二年義務教育,初中生免試升人高中,初級中學不存在過重升學的壓力,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學生的素質上來,校本課程的開發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論文摘 要】公共管理碩士是為適應社會公共管理現代化、科學化和專業化的要求而設立的,其培養目標是為政府部門及公共機構培養德才兼備、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的管理人才。本文就當前我國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的現狀做出分析和研究,提出改進和加強我國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對策。
一、我國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現狀分析
(一)我國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發展的歷史沿革
自1998年始,我國國務院學位辦就組建設置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專家論證組,展開了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前期論證工作。1999年5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17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設置方案》,并從2000年8月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決定在我國開展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試點工作,2001年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在我國開設,全國24所高等院校第一次招收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2004年將試點高等院校擴大到47所?,F在又增加了23所承辦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院校。
(二)我國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存在的問題
1. 教學方式重理論輕實踐
公共管理教育強調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研討式教學、實習式教學等方法。我國公共管理碩士教育對案例教學雖然重視,也將案例教學融入課程中,然而總體來說,沒有建立起高質量、規范化的案例庫,缺乏對公共管理實際工作經驗的深刻理解,沒有建立案例開發與研究的激勵機制。在教學方法上,仍以課堂講授為主,情景教學、社會實踐不足,導致課程教學過于理論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的運用仍不成熟,難以達到MPA教育的目標。
2. 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根據各高校招生簡章顯示,在全國100所有招生資格的試點院校中,絕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碩士培養所開設的課程數量有限,各院校課程設置基本雷同。由于課程豐富性的相對欠缺,也就是選擇空間小,使學生無法行使選擇權。為了適應加強專業之間這種趨勢,課程設置也逐漸拓寬思路,一些跨專業課程被開發出來。然而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學生對于高校的這種作為力度不夠滿意,課程設計中跨學科思想不足,加之跨專業課程資源有限,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缺乏跨學科、跨專業的知識結構和研究意識,對于專攻于學術的普通碩士來說,會導致其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可能會越走越窄。
3. 學位授予制度不夠嚴密
首先,我國對于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論文的選題,內容沒有緊密結合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時代步伐,并且對于學科的實踐性和復合性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其次,在學位論文答辯的環節,有些承辦院校流于形式,沒有使論文答辯真正起到作為整個公共管理碩士教育總結驗收的作用。從答辯審議專家組的組成,到學位論文答辯的各個環節,MPA學員對于專家所提問題的回答質量,都需要進一步提高和改進。
二、改進和加強我國公共管理碩士教育質量的對策
(一)完善課程設置
高校要精選或采用激勵措施鼓勵教師開發高質課程。要培育高質又高效的課程,必須擁有優質的資源,除了依賴優質的師資以外,還要進行課程設置的優化。筆者認為有必要和可能將部分學科、專業必修的課程作為精品課程進行培育,這樣既有利于穩定課程體系,更有利于通過這些課程幫助學生建立牢固的專業基礎。以充分了解學生需要和教師教學能力的作為基礎規范課程開發。把好課程開發關,對新課程開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以科學論證是規范課程開發、加強課程建設的關鍵之一。
(二)加強學位授予環節的管理
首先是正確把握專業學位論文的規格和標準。專業學位的論文形式可靈活多樣;論文選題應有現實針對性、應用性、創新性;論文內容強調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論文要綜合反映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調查研究的能力。其次要嚴格進行學位論文答辯。為保證學位論文的質量,使學位論文的答辯環節能夠順利進行,學位論文的指導教師和答辯委員會成員中,應至少有一位在公共管理方面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在學位論文答辯環節,應對學位論文的質量加以正確合理的評價。只有課程考試合格和學位論文答辯通過者才可以授予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
(三)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成功經驗
從國際上看,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公共管理碩士教育較為成熟和完善。盡管我國與這些國家在社會體制、政治制度以及歷史傳統和文化背景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僅從公共管理碩士作為一種專業教育形式著眼,借鑒其相對成熟的經驗和思路對我們現階段發展公共管理碩士教育來說,不無裨益。因此,應從公共管理碩士教育的各個角度,展開國際比較與交流,取其精華,以之為我們提供啟示。要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國際上在培養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專門人才方面的成功經驗和有益做法,促進我國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積極發展和質量的提高,加強研究探索,廣泛交流、合作。
【參考文獻】
[1]杜寶貴. 我國公共管理碩士教育持續發展的現實問題及對策研究. 中國高教研究,2004(1):21-23.
[2]朱立言. 公共管理碩士課程設置與公務員能力建設.
關鍵詞: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3)03-0017-03
師資隊伍是教學和管理的主體力量,是辦好職業教育的核心要素,是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石。[1]在高職院校師資隊伍中,“雙師型”教師是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技能人才綜合職業素質的關鍵。職業教育課程對職業教育人才結構的調整有著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斷地改造老課程,開發新課程,才能使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的資格水平與社會體制、經濟體制及其相應的職業體系的需求匹配”。[2]因此,使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具備較強的課程開發能力,對于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督逃?財政部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1]14號)將“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特別是實踐教學和課程設計開發能力”作為2011―2015年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首要“目標任務”。在2011年12月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師資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領導對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進行了動員和部署??梢?,職業院校教師課程開發能力的培養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另外,對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培養進行研究,也有利于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是促進“雙師型”教師培養、落實第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 2020年)》的重要舉措。此外,對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培養的目標、主體、內容、方法、影響因素和評價措施等進行研究,可以形成比較完整的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培養理論體系,有利于豐富課程理論和教師教育理論。
一、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課程開發能力
培養研究的現狀述評
課程能力是教師順利完成各項課程活動所具備的能力,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3]我國教師課程能力的理論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從已有研究文獻來看,研究者主要從內涵、特征、構成要素、發展階段、現存問題、影響因素和提升策略等方面對教師課程能力進行了研究。在這些研究中,關于一般意義的教師課程能力的研究較多,而對不同類型和發展階段的教師課程能力具體如何生成和發展進行研究的很少;相關研究視角和方法單一,內容和結果大同小異,重復研究現象比較嚴重。[4]
課程開發能力是課程能力的一種。所謂課程開發能力,是指基于教師的創新意識、職業責任感和求變求新的心理特質,以教師自身所擁有的教學經驗、工作經驗和對社會的感知,重新對課程體系、課程結構與內容、課程評價與教學方法進行設計的一種能力。[5]以“課程開發能力”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的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對所有文獻進行精確檢索,共有論文15篇,其中期刊論文10篇、碩士學位論文5篇。
5篇碩士學位論文中只有2篇研究職業教育。應雅泳《中職教師校本課程開發能力的培養研究》一文對教師校本課程開發能力培養的思想基礎以及中職教師校本課程開發能力培養的保障體系進行了研究。該學者認為,“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又是校本課程開發順利開展的最大障礙,而校本課程開發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良好平臺”;培養中職教師校本課程開發能力的保障體系應包括“建立教師再教育與學習制度,建立合理的評價與激勵機制,建立平等且長效的合作機制,營造民主、學習、合作的校園文化氛圍以及提供資源服務(信息、時間、人力、物質)”。[6]宋志嬌《高職教師校本課程開發能力構建研究》一文對高職教師校本課程開發能力的結構展開了分析,并提出了培養高職教師課程開發能力的策略。該學者認為,高職教師校本課程開發能力應包括教師一般能力,課程開發意識,課程開發理論知識,收集信息的能力,較強的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選擇、規劃、編制、整合、實施和評價校本課程的能力,合作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高職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培養策略有提升課程意識、開展教育行動研究、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建設教師教學團隊和提供資源支持等。[7]
10篇期刊論文中,僅3篇是關于職業院校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培養的?;鳌痘谡n改背景下教師課程開發能力的提升》一文認為,課程開發能力是教師以課程實施為主的一般能力和以課程設計為主的特殊能力的綜合體現,它具有創新性、實踐性、漸進性和推動性等特征;高職教師課程開發能力的提升需要學校環境、機制、規劃與教師個人努力幾方面分步實施。[8]袁麗英《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培養:知行思交融原理與應用》一文的觀點是,采用傳統的教師培訓模式只能形成教師課程開發的先備知識與理論,而不能形成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形成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必須遵循知行思交融原理,這一原理包含了“知行合一”“行思并進”和“學思并重”三層含義。[9]
一些重要著作對職業教育課程開發進行了論述,但未見對職業院校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培養的高見。石偉平和徐國慶在實踐中摸索出了由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決策、職業教育課程目標開發、職業教育課程門類開發、職業教育課程結構開發、職業教育課程內容開發、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組織、職業教育教學模式選擇、職業教育課程實施環境開發、職業教育課程評價方法選擇、課堂層面職業教育課程改造等十個依次遞進的環節組成的職業教育課程開發“十步法”。在《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技術》一書中,他們以“十步法”為基本依據,詳細探討了每一步的技術與方法,并提供了范例。[10]此外,關于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著作還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趙志群,2009)、《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與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職教課程開發與實施》(嚴中華,2009)、《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與實施技術》(王利明,2011)和《高職課程開發理論、方法與案例》(劉萍,2010)等。其他一些著作也有談到職業教育課程開發內容的,如在英文影印版經典教材Curriculum:Foundations,Principles,and Issues(5th Edition)中,作者介紹了“技術―科學取向”和“非技術―非科學取向”兩種基本的課程開發模式和取向,闡述了課程開發的幾個階段,并分析了課程開發中的各種參與者;[11]《職業和技術教育課程概論》一書作者對職業和技術教育課程開發中的課程分析和課程設計階段的具體開發要求、步驟和做法進行了闡述;[12]《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一書作者對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基本原理和兩種基本方法作了闡釋。[13]遺憾的是,這些重要著作無一例外地都未論及課程開發能力的培養。
二、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課程開發能力
培養研究展望:一個后續研究的框架
職業教育是一種跨界教育。這種教育中的“雙師型”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具有怎樣特點,其培養目標、主體、內容、方法、影響因素和評價措施等如何,我們應該對此有深入的研究和系統的認識,以便為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課程開發能力的培養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為此,筆者提出了一個包括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研究思路的后續研究框架。
(一)研究目標
后續研究的主要目標是構建包含培養目標、主體、內容、方法、影響因素和評價措施等要素的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培養理論體系,為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課程開發能力的培養提供理論指導。
(二)研究內容
后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國外職業院校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培養情況研究。(2)國內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培養情況調查研究。(3)公辦和民辦、國內和國外職業院校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培養情況比較研究。通過比較,一是弄清公辦和民辦、國內和國外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培養的異同、原因和可資借鑒之處。(4)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培養理論體系構建。在以前研究的基礎上,跨越“教育學”和“心理學”兩個學科的“定界”對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培養的目標、主體、內容、方法、影響因素和評價措施等進行研究,構建包括前述要素的比較完整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培養理論體系。
(三)研究思路
根據研究內容,后續研究思路大體如下:梳理文獻――編制問卷和訪談提綱――問卷調查和訪談――比較研究――深入研究――構建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培養理論體系――征詢意見,修改完善。
參考文獻:
[1]李術蕊.規劃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部署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全國職業教育師資工作會議在南寧召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4).
[2][16]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趙文平.教師課程能力――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J].江西教育科研,2007(2).
[4]王會亭.近十年來我國教師課程能力研究評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1(10).
[5][8]花明.基于課改背景下教師課程開發能力的提升[J].職教論壇,2011(20).
[6]應雅泳.中職教師校本課程開發能力的培養研究[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09.
[7]宋志嬌.高職教師校本課程開發能力構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9.
[9]袁麗英.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培養:知行思交融原理與應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8).
[10]石偉平,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技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1]【美】奧恩斯坦,漢金斯.課程論:基礎、原理和問題(第五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關鍵詞】論文分類;主要任務;寫作步驟指導;典型題目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1―0018―03
教育部高教司2001年編寫的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手冊對本科畢業論文的要求是通過畢業論文鞏固所學理論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各項基本技能、實踐能力和決策能力[1]。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是綜合考查學生運用教育技術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教育教學問題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現有很多畢業論文缺乏科學和規范,論文質量并不高。本文參照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嘗試將論文分類,并就每類的主要任務和具體寫作步驟展開探究,列舉出典型題目,以求為畢業生提供參考。
一 綜述/評述類論文
1 定義
查閱某一專題在一段時期內的相當數量的文獻資料,經過分析研究,選取有關情報信息,進行歸納整理,作出綜述或評述的文章[2]。
2 主要任務和寫作步驟指導
(1) 選題
選題首先要內容新穎,且近幾年確有進展,為本專業所關注的焦點;其次題目不要過大,面面俱到的文章很難深入研究核心問題,往往流于泛泛而談。
(2) 查閱和積累有關文獻資料
一方面,需要搜集權威性的參考書,如專著、教科書、學術論文集等。另一方面是查找期刊和文獻資料。
(3) 提出綜述/評述的問題
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問題。指明寫作目的、意義和作用;闡述所綜述/評述問題的資料來源、歷史、現狀及發展動態。如果所選題目屬于爭論性課題,需要指明爭論的焦點所在。
(4) 進行具體綜述/評述
首先,通讀、細讀、精讀文獻資料,分析每篇文章的主要論點,分類摘記其主要內容,包括技術方法、重要數據、主要結果和討論要點。其次,對摘記的資料進行加工處理,使之系列化、條理化。可以從以下順序進行綜述[3]:①歷史發展:按時間順序說明這一課題的提出及各歷史階段的發展狀況,體現各階段的研究水平。②現狀分析:介紹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及各家觀點,詳細介紹有創造性和發展前途的理論或假說,并引出論據;對有爭論的問題要指出問題的焦點和可能的發展趨勢,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對一般的、過時的或已被否定的觀點可從簡描述。③趨向預測:在縱橫對比中肯定所綜述/評述課題的研究水平、存在問題和不同觀點,提出展望性意見。
(5) 總結
對綜述/評述所得出的結論進行評議,對文章的特色和不足進行總結。
(6) 參考文獻
依引用先后次序或參考程度排列參考文獻,引用的國內外文獻必須真實。由于現在的綜述/評述多為“現狀綜述/評述”,所以70%的引用文獻應為3年內的文獻。
3 典型題目
美國教師專業發展策略綜述/教學設計的國際前沿研究/從網絡教育的發展看回歸教育現象/面向學習者的教學設計評述/教育技術研究范式與發展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現狀與趨勢分析/教育游戲的國際研究動向以及啟示。
二 實證類論文
1 定義
針對教育技術領域的某一問題或專題,有目的地進行調查與考察、試驗與分析,或進行相應的實驗研究,得到系統的觀察現象、實驗數據或效果比較等重要的原始資料和分析結論的論文。實證研究分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近年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后兩者,主要研究方法有調查問卷/量表(常伴有訪談)、文本分析、觀察法,實驗法等[4]。
2 主要任務和寫作步驟指導
(1) 確定研究的問題
明晰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分析課題是否具有創新性、可行性,影響可行性的一般因素是什么。
(2) 分析研究的問題
首先,界定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搜集相關支持理論。其次,分析所研究的問題是否具有普遍性及導致這個問題出現的原因;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其可借鑒的研究方法或手段;再次,說明作者擬從哪些創新角度對此問題進行研究,建立研究假設。
(3) 制定研究的方案
運用實證方法展開的研究,需要事先作好周密的設計,以求對實施研究進行嚴格的控制,盡量排除研究者、被研究者主觀因素的影響,具體做法如下:確立研究中需要考慮的相關因素和觀測指標;確定研究方法;明確已具備條件和尚需創設的條件;明確研究的具體步驟和時間安排;設計必要的問卷、調查表、測驗題、實驗過程等。
(4) 實施實證研究
依據方案進行研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時,研究過程也有差異。例如在以調查/訪談為主的實證研究中,首先需要進行預調查,然后根據預調查結果修改調查設計;實際調查中注意尊重客觀事實,如實記錄,不把主觀傾向帶到收集材料的過程中。在以實驗為主的實證研究中,首先,進行實驗前測;控制實驗的各個環節、實驗對象、實驗時間和場所的安排等因素;其次,如實記載自變量的操作情況、無關變量的控制情況、因變量的變化情況和其他相關情況;再次,進行實驗后測,了解實驗后被試在所研究的特質上達到的水平[5]。
(5) 整理資料,作出總結
對研究過程進行總結;用適當統計方法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并詳細分析;得出研究結論,以量化資料反映客觀屬性,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指導性或改進性的策略或建議。
3 典型題目
(1) 課程/課堂教學
幼兒園動漫環境創設效果的研究/非語言符號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小組討論學習在**課堂中的效率研究/**市高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現狀分析/《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的現狀調查和研究。
(2) 學生學習
**地區高中學生研究性學習情況與調查研究及推廣措施/概念地圖支持學習困難學生寫作的實驗研究/**市在校大學生博客使用現狀調查與分析/大學生信息技術技能的調查研究。
(3) 教師專業發展
對**市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方式的研究與建議/中學對教育技術師范生能力與素質需求調研/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職業倦怠調查研究及應對策略/**地區高中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的調查與分析/教育Blog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研究與展望――以**地區為例。
三 設計類論文
1 定義
本文界定的設計類論文是設計課堂活動、模型、系統等一些應用性研究的文章;它重在應用或檢查理論,并依據理論進行分析設計,得出直接的設計成果。本類主要是設計課堂活動及一些應用平臺模型,對于以編程實現的應用系統的設計與開發,將在第四類論文中闡述。
2 主要任務和寫作步驟指導
(1) 對選題背景和依據理論進行概述
對選題背景進行描述,指出設計的目的;對相關概念和支持理論進行概述。
(2) 對相關研究現狀進行深入調查
深入調查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現狀,從已有研究成果提煉出本課題可以借鑒的具體內容和要素,并重點指出已有研究成果中的不足之處,分析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初步確定本論文中的設計需要解決什么實際問題。
(3) 對設計進行需求分析
在上一步中已經初步確定所做的設計需要解決哪些實際問題后,緊接著就要對設計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如果可行,則要進一步具體回答“本設計要做什么”的問題,細化設計任務。
(4) 進行具體的設計
根據細化的設計任務來進行具體的設計,作者可以自行選擇是否詳細描述具體的設計過程。
(5) 應用所做的設計
應用分兩個階段:試應用和真正應用。前者主要檢測所做的設計是否完善;后者是根據試應用結果對設計進行改進和完善,直接檢測所做設計的應用效果。不管是哪種應用,都需要記錄應用的具體過程。
(6) 分析成果,總結和展望
對應用成果進行分析,將成果與目的對照,看有沒有實現設計目的;指出具備更完善的條件時設計還能改進的地方。
3 典型題目
基于三維動畫技術的視頻課程片頭設計/基于協作學習的課堂活動設計/中學信息技術網絡學習社區的分析與設計/多媒體界面的創意設計/網絡教學平臺的整體設計/績效觀下的企業培訓教學系統設計。
四 開發類論文
1 定義
本文界定的開發類論文是描述為解決教學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而設計的應用軟件系統的開發及應用過程的文章。由于是教學應用軟件的開發過程,所以可以參考各類軟件生命周期模型,在模型指導下融入對教學過程的思考,實現教學過程思想對軟件開發的指導,以及軟件應用對教學過程的反饋與建議。
2 主要任務和寫作步驟指導
(1) 對選題背景和依據理論進行概述
同“設計類論文”,著重描述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性質、簡要解決辦法及對系統功能的大概要求。
(2) 對相關研究現狀進行深入調查
同“設計類論文”,并對該軟件系統解決特定問題進行一定程度的預期。
(3) 進行軟件需求分析,
首先進行可行性分析;其次確定系統可以實現怎樣的功能,即系統“要做什么”,從該步驟開始,可以參考幾種常見的軟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來安排系統開發的過程和進度,采用常用的結構化分析方法來進行分析,并且撰寫相應的文檔,例如數據流圖,數據字典,說明以及補充材料等[6],為設計過程做好充足的準備。
(4) 設計過程
包括概要設計和詳細設計過程。對(3)中的系統功能進行細化,進行系統總體結構設計,數據結構以及數據庫的設計,產生若干獨立的功能模塊,然后再對每個模塊進行詳細設計。
(5) 編碼與測試
即軟件開發中實現的環節,可以獨立進行,撰寫相應的文檔,總結一些實現方法和技術優化上的體會。
(6) 系統的應用和反饋
類似于系統開發的調試階段,即讓系統在實際環境中運行,看系統的運行是否能夠適應軟硬件環境,是否真正滿足預期的要求,并記錄反饋信息,以再回到階段(4)進行優化設計,改善系統的性能;在最終成品的應用中記錄最終的應用效果。
(7) 總結和展望
對開發成品及其應用成果進行評價,將成果與開發目的對照;對比目前同領域中的其它系統,總結過人之處和不足之處,指出具備更完善的條件時開發還能改進的地方。
3 典型題目
網絡教學交互系統的設計與實現/基于.net的網絡教學平臺的設計與開發/基礎教育研究性學習平臺的設計與開發/基于Web2.0的在線搜索系統的開發/基于Web2.0的網絡學習平臺的開發。
五 比較類論文
1 定義
比較研究法是通過審查、判斷并列舉事物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的方法,可分為橫向與縱向、同類與異類、定量與定性比較;比較的對象可以是同一事物在時間序列上的特征或現象,也可以是不同事物在同一時間序列、不同空間結構上的特征或現象[7]。它廣泛存在于上述四類論文中,本文探討的比較類論文是指通篇以比較為主要手段,展現和分析比較的內容,以揭示事物本質的論文。
2 主要任務和寫作步驟指導
(1) 確定比較的主題
首先,選擇比較對象,確定比較的主題。其次,在頭腦中產生對此主題比較目的的假想,比較目的需要立足實際,且在比較研究中可驗證。再次,確定比較的具體內容和比較標準。
(2) 獲取相關資料
搜集和初步整理資料??梢酝ㄟ^實地考察、閱讀文獻、調查訪問、座談討論、實驗等多種渠道收集資料,但考慮到所選材料對達到比較目的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需要選擇最優的渠道以保證材料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3) 描述比較內容并進行差異分析
對每一項比較內容進行描述,進而列舉比較對象間的異同,站在歷史、辨證、多維的視角上來分析比較對象間形成異同的原因。
(4) 得出比較結論
對所比較事物的本質進行進一步揭示,并驗證筆者的假想有沒有實現,得出比較結論。
3 典型題目
信息時代電視傳播的嬗變/論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多媒體信息傳播與大眾傳播的比較/網絡課程與精品課程的對比研究/大眾傳媒信息與學校教育信息比較研究/Web2.0應用國內外現狀比較研究/現代遠程教育監督機制中外比較研究/農村受眾媒介素養習得差異性研究/**和**區域信息化差異比較/**市重點小學教育網站主頁設計比較研究。
六 總結
本文探索出的教育技術本科畢業論文的幾種分類及各類的主要任務和具體寫作步驟,只是在為提高畢業論文質量上的一種探究,必有不足之處。在論文實際寫作中學生還需綜合地、靈活地選用各種研究方法,在各類論文具體寫作步驟基礎上學會變通,不能固化在這些框架中,這樣才能寫出創新的、高質量的畢業論文。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手冊:管理卷/理學卷/電子信息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1-6.
[2][3] 如何寫綜述論文全攻略[EB/OL].
[4][5] 馬云鵬.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7,19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