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1 03:14: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化內涵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作者:左嘉琳 魯薇 單位: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藝術團體,來學校為師生普及高雅藝術,使學生們近距離享受高雅藝術的魅力,感受經典、學會欣賞、懂得藝術,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園文化內涵,受到師生熱烈的歡迎,在校園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堅持長期開展,提倡普及教育。高雅藝術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與現代社會脫節,也不是只有少數專業人士才能享受的專利,學生們希望學校能更經常性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將高雅藝術引進校園。普及高雅藝術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要建立長效機制,由國家制定相應的政策,在高校建設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推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長期深入開展下去,為高職院校學生創造學習、欣賞和參與高雅藝術的條件,從而達到培養全面高素質人才的目的,提升校園文化的內涵。
倡導紅色校園文化,營造高雅藝術氛圍。紅色校園文化作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一種新途徑和有效形式,具有感染力強、形式多樣化、與時俱進、價值高等優勢,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校園文化內涵有重要意義和作用。例如本校每年舉辦一期青年者團學干部培訓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連續三年赴革命圣地西柏坡進行紅色教育;利用寒假“三訪三學”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紅色教育,使學生切身感受到黨的偉大。通過主題班會、我的團日我做主、廣播臺、QQ群、微博等途徑,加強對學生進行紅色校園文化活動的宣傳,形成濃厚的校園文化的輿論氛圍。
加強學生藝術團建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002年,教育部頒發的《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中指出,今后每三年舉行一次全國的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為了響應教育部的號召,各個高校都應當組建自己的大學生藝術團。這些藝術團招收有一定藝術素養背景的學生作為主要群體,組建舞蹈隊、合唱團、管樂隊和話劇社等藝術團體,并給藝術團提供相應的場地、教師等資源,使其成為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的主力軍,在校內外各種文化交流與藝術教育展演活動中承擔重要的任務。
本校從2002年開始,一年一度的藝術節已經舉辦了10屆。在學生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給同學們提供了施展才華、張揚個性的舞臺,是學生組織和學生社團活動的一次盛會。參與人數和獲獎人數都是全年學生活動中最多的。此外,目前我院已有包括大學生藝術團在內的學生社團80個,學生中不乏會小提琴、鋼琴、古箏的同學,且有幾位達到八級、十級水平。學生參與各個協會的興趣也很大。可以說,全院師生對文藝生活有著極高的熱情和期盼。通過這些活動的舉辦,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升了藝術修養及綜合素質。各個高校應當高度重視藝術教育的作用,把藝術教育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一環,大力開展大學生文化藝術節,普及高雅藝術,讓藝術的氣息充滿著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讓每一個普通的學生都有機會欣賞高雅藝術、參與高雅藝術,構建真正符合學校特色的高品位校園藝術。這不僅培養了廣大學生的審美意識,促進了校園舞臺藝術水平的提高與繁榮,更是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藝術教育水平的提高。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具有明快的風格與和諧統一的心理追求,其獨特的五色體系和風格表現形式成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調。中國傳統服飾具有適中、和諧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F代中國服裝設計要繼承中國傳統服飾“諧調”、“統一”的審美原則,把傳統服飾文化中的實用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融入現代服裝設計,結合時尚理念和設計原則,在創新中實現傳統與時尚的完美融通。設計師只有在立足傳統的基礎上來把握時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國服飾文化的發展空間。
人類作為智能化生命,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無止境的進取性,以自身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來愉悅人世生活,促進每個人的充分自由發展,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這是一個承傳延續的生命演繹歷程。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當代服飾文化理應遵循這種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服飾的文化意義在于適應自然環境以滿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體活動、美化身姿體態以娛悅身心健康、顯示社會身份以表征社會角色等。作為人體的延伸,服飾還能夠表現出穿著者的長處和特點,極富魅力地表現個性、欲望和心理特征。為此,服飾設計不僅要切合現時美觀大方的流行趨勢,使其富有突出的個性表現力,體認穿著者的心理特征和觀賞者的趨同心態,而且應將傳統服飾文化融入其中,凸顯其生命蘊涵和審美意蘊,將傳統與時尚有機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營造出有底蘊的時尚服飾文化。
一、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
服飾是人類生活要素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并代表著一定時期的文化。Www.133229.cOm服裝的款式設計、面料選用、顏色組合等,均記錄著特定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狀況,反映著人們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審美觀念。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文化現象,它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也是附著于物質載體之上的主體美的物化形態,既主張象征表意性又倡導審美愉悅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創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達,使內涵意義與表現形式完美統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統一之美來展示民族美學的生命藝術品位。f”以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顏色為例,其文化內涵亦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而演變,并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審美特征。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生活色彩濃郁,它以等級標識為主要體征,并被賦予特定的倫理意義,如商代將取于自然的青藍、赤紅、黃、白、黑五種顏色視作尊貴色彩,規定只有奴隸主和貴族階層的著裝才能使用這些顏色,且“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髓,黑與青謂之獻,五彩備謂之繡”。此外,將五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方式相結合,與五行等相對應,構成了所謂“五方正色”的圖式,并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終始說”,將之與生命道德聯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紅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服飾色彩作為政治倫理的外在形態直接被用來“別上下、明貴賤”,成為統治階級等級差別的標志性象征,而黃色和龍紋則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和王權的象征。在封建等級制度的高壓和儒家禮教思想的雙重作用下,色彩的應用已脫離自然的物質屬性及其本來意義而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倫理色彩。可見,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它出干對自然和生命的無限崇拜以及對等級標識的刻意表述而呈現出明快的色彩風格與和諧統一的心理追求,整體效果既賞心悅目又簡單大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五色體系和風格表現方式,成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調。
人類創造的世界是一個文化的王國,文化伴隨著人類生命的進程而發展,并在社會的進步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服飾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一方面,服飾是文化重要的構成要素,文化的發展刺激著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又豐富了文化的內涵,把文化對自然的改造與人的自身培養及生命審美聯系在了一起,最終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著名人類學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藝術》中指出:“追求藝術表現和優雅的外觀,是人類的共性??梢哉f,在古代社會中,許多人已經感覺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們的意識,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銳得多,強烈得多。在人類歷史的演變進程中,服裝對于人類已不僅僅限于遮體御寒,還能滿足人們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體認,如中國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獵手用獵物的牙齒、蹄爪、羽毛或尾巴裝飾在自己衣物上,以顯示其英勇無敵或地位崇高。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衣服的質料、顏色、式樣及附屬裝飾越來越與整個社會心態和個性心理相呼應,服飾本身作為一種信息符號,能夠傳達時代風尚、文化特色以及個人的文化教養、知識水平、風度氣質與社會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視為人的“第二皮膚”,它能夠反映出一個人尤其是女性的個性和心理狀態。美國服裝學家布蘭奇·佩尼在(世界服裝史》中寫道:“將一種鮮花戴在頭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雙唇染上紅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審美觀點……女性服裝的質料、色彩、縫制以及與服裝相匹配的佩飾能夠加強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場合的自信心、風度、競爭力量。
二、中國傳統服飾的審美意蘊
1.適中、和諧的“情理美”
中國傳統服飾的含蓄婉約與中國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華夏“中國”之“中”,皆強調“不過分而和諧”,這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有明顯體現。中國傳統民族服裝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確勾勒人體,又不同于古希臘、古羅馬那樣用一塊布隨意地披掛或纏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適體”的樣式,即倡導一種包藏又不局限人體的若即若離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美德為中華民族的先輩所推崇,所謂“人生但須果腹耳,此外盡屬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諦是“精神快樂休閑,勝干物質進步”。這反映在服飾文化中就是講究隨意、閑適、和諧,沒有過分的突出、夸張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給人一種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國傳統服裝的制作者(裁縫)在設計和制作服裝的過程中憑借直覺與經驗,于“適體”中呈現的是一種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種以數理為基礎的精確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屬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美的范疇,這一手法通常將作者的情感表達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達到啟發聯想、耐人回味之藝術效果,彰顯“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藝術境界。這類似于中國畫中的寫意手法,即不豺著于對事物的客觀再現,而強調欣賞某種朦朧的含蓄美,在虛實關系上偏重于對“虛”的張揚。引入到服飾文化的藝術創作中,就是設計者特別注重“不著跡象、超逸靈動”之美,不刻意追求數字上的精確性或純形式的客觀美感,而是崇尚用無窮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現情感。如用寬衣大袍、中規中矩的樣式或寫實與變體相結合的動物、幾何紋樣、花草枝、藤蔓紋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飾圖案來傳達一種與政治或倫理的關聯意向。
漢初之“袍”被作為禮服,一般多為大袖,袖口部分收緊縮小,緊窄部分為“祛”,袖身寬大部分為“袂”,所謂“張袂成蔭”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其畫像人物皆穿著寬敞的衣衫,衫領敞開,袒露胸懷,或赤足,或散發,無羈放蕩,張揚著崇尚虛無、輕蔑禮法的人生品性,給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隨性自然的審美意境。中國傳統的女性服裝旗袍,是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時尚設計完美結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結構適體、內外和諧,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性的標準服裝,是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在女裝舞臺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設計表面上不溫不火,實質上內涵豐富、意蘊幽遠,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質感和簡潔的造型表現出流暢明快的線條與和諧一體的氣韻,展示出東方女子溫柔、典雅之美。這種氣韻不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內心。穿上旗袍,既能襯托出東方女性優美的身段,又能顯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閑的生活節奏,充分展示出中國傳統服飾的含蓄美,呈現出一種宛若自然生命律動的朦朧佳境。
三、中國服飾文化的承傳拓展
1.繼承:拓展傳統服飾文化的基礎
中國素有“衣冠王國”的美譽。縱觀華夏服飾文明的發展史可知,“諧調”、“統一”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真諦。自中國服飾文化誕生伊始,就遵循著理物取暖與審美表現、標識顯示與象征表達、個性突出與喜慶吉祥相結合的制作原則,以最大限度地達到服飾與自然、服飾與社會、服飾與人群的和諧統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統一更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最珍貴的審美品質。比如,作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本元素,“標示突出文化”同主要應用于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對等級尊卑、行業職別、年齡性別的標示和意念表達上,從原始部落首領與狩獵功臣的服飾標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標示,從文官武官的服飾標示到現代軍裝、職業裝、晚禮服的服飾標示等,均彰顯著其“標示突出文化”的審美底蘊。當然,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承載著傳統儒家中庸觀,受政治因素的影響頗深;而20世紀中期的“綠色”服裝覆蓋全國,“軍干裝”及其灰色基調也使中國服飾呈現簡單劃一的窘況。然而,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占數千年發展主流的是“諧調”、“統一”的服飾文化,理應將之發揚光大,諸如以原色表現為主的大氣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內涵意義與表現形式圓滿統一并最大限度地達到服飾與自然、社會、人群協調一致的完美原則,以民俗吉祥意象為特征的表現形式等,現代中國的服飾文化都應予以承傳拓展。
2.創新:傳統與時尚的完美融通
在當代中國,傳統服飾與時尚設計的審美融通對提高服裝的文化附加值、滿足時尚消費需求、締造民族特色品牌、開拓國內外市場具有特殊意義。全球化時代的服裝產業競爭日趨激烈,各國服裝設計師在服裝設計中都很注重對本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張揚本國服飾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國現代服裝設計整體上還存在著設計理念落后、創意不夠、沒能把傳統服飾文化的精髓融入現代服裝設計之中等問題;加之國外品牌紛紛涌入,國內又缺乏與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國的服裝設計在國內、國際競爭中均處于不利地位,嚴重影響了中國服裝業的進一步發展。所以,當務之急是在借鑒傳統文化符號的基礎上,將傳統與時尚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將之從表面符號的簡單借用提升到對服飾文化內涵的審美體認與表征陰,創立自己的服裝品牌,發展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時尚設計和諧融通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服飾文化。
實現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時尚設計的完美融通,實質就是一種在繼承傳統服飾文化基礎上的創新。這種創新首先須領會傳統文化,否則創新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即設計師要在精神文化層面上把握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精神理念,將我國傳統文化元素與各種時尚理念、理論資源加以整合,把傳統服飾文化中的實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創造性地融入現代服裝設計,豐富其文化蘊意,提升產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對傳統元素符號化、表面化的簡單組合或圖解式、獵奇式的樣品展覽。好的服裝設計創意是設計師在把握了傳統服飾文化理念之后,結合時尚理念和設計原則,對傳統文化積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種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現買現賣、照貓畫虎。河南“丙戌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動中展示的服裝就非常具有文化價值。拜祖服裝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顏色迥異、面料粗樸,以金色緞帶鑲邊;紐扣的設計則采用盤扣樣式,其金屬材質與服裝面料及服裝的金邊質地形成細膩的對比;袖口翻邊采用緞織紋路,既有古樸特點又有現代的工藝形式。整個設計將傳統元素與時尚設計完美結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義,可謂形式與內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所以,當代中國的時尚服飾設計應該分析研究傳統服飾的配色及制作規律,理解、感悟傳統服飾文化的深厚、博大與凝重,并使之巧妙地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來,加之挑花、刺繡、蠟染、扎染、手繪、編織、織花、抽紗等現代工藝,并結合時代流行趨勢與時代特征,將繼承傳統與探索創新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創造出既有時代感又有民族神韻的服裝。
四、結語
學前教育的場所為幼兒園,想要取得健康發展,必須加強幼兒園的自身價值建設,樹立正確的發展核心思想,不斷的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除了進行良好的形象設計,并深入的挖掘文化內涵,不僅創建獨特的外在形象,并以此為核心向著多方面發展,增強學校文化的生命力。學前教育文化內涵,不僅包括軟件文化,還應該加強硬件建設。軟件建設需要加強幼兒園師資力量建設,以人為本,充分體現幼兒園對學生的關愛。幼兒園可以請專業的作曲家,為幼兒園創作一曲符合幼兒園發展的園歌,要求生動活潑、富有童趣。每周要組織學生進行升國旗儀式,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學前教育注入新的內涵。
二、創新學前教育文化內涵的策略
1.加強學前教育管理文化創新
良好的學前教育離不開優秀的管理,幼兒園管理文化是學前教育的活力源泉,也是整個學前教育的精神支柱,所以,在實施幼兒園管理過程中,要樹立良好的管理文化,尊敬教師,關愛學生,推動幼兒園民主治園發展。在逐漸形成幼兒園管理文化的過程中,需要加大創新力度,積極處理好幼兒園制度與人之間的矛盾,還應該處理好個人發展目標與幼兒園整體發展目標之間的矛盾,創建一個輕松的管理氛圍。在實施管理的過程中,要做到高度信任,實施公開化管理,既要體現對學生的關愛,又要起到良好的督學效果,聽取不同的意見與建議,注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幼兒園的發展,是整個幼兒園全體師生以及幼兒園員工共同的任務,所以在一些事物的決策方面,要充分尊重員工的意愿,還應該開展多項教職工送溫暖活動。如在教師生病時,要組織學生一起去看望;學生或教師生日時,可以送上一份溫馨的生日點心;有教職工退休時,可以舉行告別儀式,并送上祝福等。
2.加強學前教育環境文化創新
幼兒園是學前教育的場所,也是學生探索知識、培養人格、認識自然的場所,所以必須保證幼兒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在幼兒園發展過程中,要加強對幼兒園環境文化的培養,將環境文化建設當成幼兒園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努力搞好幼兒園的綠化工作,提升幼兒園的品味,創建一個催人奮進的幼兒園環境文化。在幼兒園成立之初,就應該重視環境文化建設,樹立環境文化建設與幼兒園整體規劃向統一的理念,以建筑場地以及建設經費為依據,充分發揮人、時間以及空間的協調性,最大程度地提升幼兒園環境,創建一個具有現代化特色的學前教育園地。
3.加強學前教育學習文化創新
學前教育可以說是學生的啟蒙教育,也是學生正式學習知識的基礎,所以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幼兒園發展過程中,要創新學習文化,樹立良好的學習理念,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管與價值觀。不僅是對學生,面向廣大的幼兒園教師,也要培養其學習的理念,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到老、活到老”等理念滲透到每一個教師的意識中,培養廣大師生主動學習的能力,讓主動學習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在新時代,幼兒園教育要順應時代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先一步對當前教育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并做好詳細的教學規劃,在平時的教學、工作、生活中,都應該加強創新,注重學習的質量,做到精益求精,推動學前教育向更深層次發展。另外,要定期組織幼兒園教職工進行高層次的培訓,也可以進行外地考察,通過交流,不斷的進行探索,并與實踐相結合,總結經驗,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還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通過活動逐漸的轉變教師的思維模式,創建一個人人學習、不斷進步的幼兒園學習文化。
4.加強學前教育特色文化創新
幼兒園教育,需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必須在教學過程的細節中體現出學前教育的優良品質。幼兒園品質分為外在品質與內在品質,幼兒園的品牌是其外在品質,而內在品質體現在其教學質量、教學責任、幼兒園文化以及服務信譽等方面。在幼兒園發展的過程中,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前提下,要用于創新,發展具有特色的幼兒園教育文化。創新幼兒園特色文化建設,需要做到精益求精的幼兒園常規管理,嚴格地控制幼兒園的教學質量,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逐漸樹立良好的幼兒園品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斷提升幼兒園教學質量。在制定了完善的幼兒園日程后,要不折不扣的執行,嚴格的按照規章制度做好每一項工作,形成一種技能體現完善秩序,又能體現良好創新特色的幼兒園文化。
三、總結
關鍵詞:水文化;研究態勢;分析
1988年10月25日,在淮河流域四省治淮宣傳工作會議上,李宗新先生首次提出應大力開展水文化研究。①歷經近30年的發展,在水文化理論、水文化建設、水文化教育、水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本文運用計量分析和統計學知識,對檢索到的水文化論文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一、水文化研究的學科分類與發展軌跡
我國高等學校教育專業設置按“學科門類”“學科大類(一級學科)”“專業”(二級學科)三個層次來設置。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中,設有13個學科門類,110個學科大類。水文化歸屬哪一個學科?經檢索發現,文學、工學、經濟學等學科門類文獻比較集中,教育學、理學、法學、歷史學居中分布,管理學、藝術學、哲學分布的較少,農學、醫學、軍事學沒有相關文獻,文化及水電工程是關注最多學科。在上述學科門類中,排本學科門類首位的是:文學是中國文學33篇,工學是水利水電工程239篇,經濟學是工業經濟119篇,教育學是高等教育19篇,理學是環境科學與資源利用25篇,法學是民族學13篇,歷史學是考古10篇,管理學是行政學及國家行政管理10篇,藝術學是美術書法雕塑與攝影8篇,哲學是中國哲學6篇。除上述研究領域文獻較多外,還鮮見于作物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林學、中藥學、醫學技術、軍事思想及軍事歷史、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等學科。由此可知,水文化研究內容廣泛,不僅有文史哲人文學科內容,而且還有理工類自然學科,同時還有經管法等社會學科的內容,屬于新興的文理交叉學科。我國水文化研究歷經開展宣傳研究(1989—2003年)、服務水利實踐(2004—2006年)、政府倡導推動(2007—2010年)和規劃專項建設(2011—2014年)階段,基本上與年度發表文章數量趨勢相吻合(見表1)。特別是2011年水利部《水文化建設規劃綱要(2011—2020年)》以來,《基于人水和諧理念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體系研究》和《中國水文化發展前沿問題研究》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點)課題相繼立項,國內學者的水文化研究主要聚集在水文化理論、水文化遺產、水文化資源、水工程文化、地域水文化、水文化教育傳播等方面。從表1可知,1989—2001年,水文化研究的論文較少,年均不足6篇,低于年均篇數的年度為1989年、1992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尤其是1993年和2001年分別為0篇,這說明水文化研究處于萌芽階段。2002—2006年,論文數量呈平穩緩慢增長態勢,平均每年約20篇,這說明我國水文化研究正處于穩步發展階段。進入2007年后,論文數量呈快速增長趨勢,到2008年、2010年達高峰期,隨后呈現下降趨勢,這說明我國水文化研究正趨向穩定和成熟。從2011年開始,論文數量呈現直線上升趨勢,年均為86篇。2011—2016年篇數占所有論文的53.4%,說明此階段是我國水文化研究領域的探索和快速發展階段。與此同時,1989—2003年,沒有研究生以水文化選題作為學位論文。2004—2016年,學位論文共39篇(博士學位論文2篇,碩士學位論文37篇),學位論文數占所有論文的4.06%,說明我國水文化研究在基礎理論方面相對比較薄弱。在學位論文中,最早的博士學位論文是2004年艾菊紅的《傣族水文化研究》②,最早的碩士學位論文是2005年劉虹弦的《水脈相連氣韻橫生———水文化在現代城市形象中浸潤和延續》。在水文化文獻中,主要來自《治淮》《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水利發展研究》《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中國水利》《江蘇水利》《水利天地》《浙江水利水電??茖W校學報》《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等涉水行業主管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主辦的期刊。在水文化研究中,涉水行業高等院校期刊如《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浙江水利水電??茖W校學報》《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南昌工程學院學報》等成為主要學術交流陣地。尤其是《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自1985年創刊就設有“水文化研究”專欄,成為全國期刊界歷史最長、影響最大、聲譽最高的特色欄目。此外,《北京水務》《中國三峽建設》《山西水利》和《城鄉建設》這四種期刊數量也位居前列,說明水文化研究與水利建設也緊密相連。
二、水文化研究的熱點、焦點與團隊分布
文獻分析表明,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中還沒有刊發與水文化相關的哲學、社會學、政治、法律、文化、教育、歷史類文章,中文核心期刊刊發水文化研究文章更少。在水文化研究論文中,被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期刊論文較少,《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和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或收錄論文屈指可數。這說明,水文化研究期刊層次和期刊學術影響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通過對關鍵詞出現的頻率進行分析,可以很好地體現一門學科的研究領域和研究熱點、焦點。水文化研究出現頻率極高且排在前列的關鍵詞有“水文化”“水”“文化”“水文化遺產”“人水和諧”和“水文化建設”。這說明,以上述詞語為關鍵詞的文獻相對比較集中,是水文化研究關注的重點和焦點之一。同時,頻率在4次以上的關鍵詞主要有“建設”“水利風景區”“保護”“內涵”“水文化教育”“水景觀/開發/保護利用”“教育/水資源/水利院校/城市發展/發展”“水利/可持續發展/研究”“傳承/生態文明/水文化傳播/和諧/水利工程/水環境”和“水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由此可見,水文化研究的范圍和領域更加廣泛,如水生態文明、水文化傳承創新、水教育傳播、人水和諧等成為水文化研究新態勢。通過分析研究機構,可以了解我國水文化研究團隊和研究基地分布格局。水文化研究發文排在前3位的全部來自高等院校,分別是河海大學、南昌工程學院和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其中,河海大學38篇,發表文獻最多,占總數的3.94%;南昌工程學院和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發文章分別占總數的2.07%、1.87%,這與河海大學水文化研究所、南昌工程學院水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水利水電??茖W校水文化研究中心都是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密不可分。上述研究基地已經成為水文化研究、水文化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高地。
三、水文化研究的成績、不足與未來展望
【編者按】:論文頻道為您提供各類開題報告范文參考,以及開題報告寫作指導和格式排版要求,解決您在開題報告寫作中的難題。
選題依據:在當今以金融、技術、信息為主導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實質上是企業文化之間的激烈競爭。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對企業的管理體制、決策指導思想、經營戰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響,從而對企業的興衰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國國民經濟主導地位的國有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閉型企業文化階段,其“企業文化”常被單純地認為是企業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將企業職工的文體活動代替“企業文化”。也有的國有企業把“企業文化”僅僅表現在一些大同小異的口號和標語上面,或規章制度及企業標志上面,沒有真正體現出企業員工所追求的價值觀,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等深厚內涵,沒有真正發掘出企業員工中蘊藏的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力量。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不會自發產生的,而是在人們積極追求過程中慢慢積累起來的。這就要求我國國有企業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不斷的進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較與吸取,并結合本企業的特點塑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使國有企業在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尚行哉撌觯?1世紀是一個充滿競爭和挑戰的世紀。在這個世紀中,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意識的企業文化與企業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一樣,是企業基礎中的“軟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和本企業特點的的國有企業文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就難以取得長遠的成效。因此探討國有企業文化重構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網整理該文章……
本論文擬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相結合;對比論證;列事實、擺依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過圖書查詢、網上瀏覽、去國有企業實地調研等方法來收集資料。擬運用經濟學、企業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等相關知識來撰寫論文。
本論文擬分以下幾個部分撰寫:第一部分:企業文化的概述通過對企業文化的含義,作用和地位及國內外企業文化發展的現狀的簡單闡述來對企業文化的概況作一個簡要的敘述。第二部分:我國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擬對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相關原因進行剖析,通過對問題的剖析來達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構國有企業文化的對策通過對國有企業文化現存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剖析來尋找并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后相應地采取解決問題的措施來對現存問題加以解決。
2004年09月25日—2004年10月25日收集資料,擬訂論文題目和開題報告。2005年03月01日—2004年05月1日在國有企業進行調研,撰寫論文初稿。2005年05月02日—2004年05月31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二稿。2005年06月01日—2004年06月08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三稿。2005年06月08日—2004年06月15日修改論文,做好答辯前準備。2005年06月15日—2004年06月20日左右進行答辯。
選題依據:在當今以金融、技術、信息為主導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實質上是企業文化之間的激烈競爭。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對企業的管理體制、決策指導思想、經營戰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響,從而對企業的興衰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國國民經濟主導地位的國有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閉型企業文化階段,其“企業文化”常被單純地認為是企業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將企業職工的文體活動代替“企業文化”。也有的國有企業把“企業文化”僅僅表現在一些大同小異的口號和標語上面,或規章制度及企業標志上面,沒有真正體現出企業員工所追求的價值觀,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等深厚內涵,沒有真正發掘出企業員工中蘊藏的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力量。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不會自發產生的,而是在人們積極追求過程中慢慢積累起來的。這就要求我國國有企業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不斷的進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較與吸取,并結合本企業的特點塑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使國有企業在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尚行哉撌觯?1世紀是一個充滿競爭和挑戰的世紀。在這個世紀中,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意識的企業文化與企業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一樣,是企業基礎中的“軟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和本企業特點的的國有企業文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就難以取得長遠的成效。因此探討國有企業文化重構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論文擬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相結合;對比論證;列事實、擺依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過圖書查詢、網上瀏覽、去國有企業實地調研等方法來收集資料。擬運用經濟學、企業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等相關知識來撰寫論文。
本論文擬分以下幾個部分撰寫:第一部分:企業文化的概述通過對企業文化的含義,作用和地位及國內外企業文化發展的現狀的簡單闡述來對企業文化的概況作一個簡要的敘述。第二部分:我國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擬對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相關原因進行剖析,通過對問題的剖析來達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構國有企業文化的對策通過對國有企業文化現存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剖析來尋找并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后相應地采取解決問題的措施來對現存問題加以解決。
20**年09月25日—20**年10月25日收集資料,擬訂論文題目和開題報告。20**年03月01日—20**年**月1日在國有企業進行調研,撰寫論文初稿。20**年**月02日—20**年**月31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二稿。20**年**月01日—20**年**月08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三稿。20**年**月08日—20**年**月15日修改論文,做好答辯前準備。20**年**月15日—20**年**月20日左右進行答辯。
關鍵詞:人文素質,隊伍形象
倡導以人為本的思想,強調科學、理性、人道等人文精神,關注民眾生存狀態,注重民眾生活需求,倡導以人為本,創造優良社會環境,構建和諧社會,是當前時代的主旋律。而要使以人為本的思想在全社會得到根本性深入和發展,切實使全人類共同努力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提升社會民眾的個體素質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人們的人文修養和人文素質是根本。同樣,具體到一個單位或群體,倡導以人為本的思想,創建行業文明,構建和諧群體,注重人文素質的提高,是行業健康和諧發展之基本。
縱觀東營公路的整體發展,多年來始終走在全省公路系統行業文明建設的前沿,在全省公路系統開展的爭創“公路杯”競賽活動中,曾創下了“十連冠”的輝煌業績。論文參考網。東營公路,在全市、全省公路系統成為了典范,成為了亮點。作為東營市委市政府也曾多次號召全市各行業向東營公路學習。回顧歷史,東營公路所取得的成績和榮譽無容置疑,令東營公路人自豪。然而,換一個角度看,其實,這對我們公路行業來說,無疑是提出了更嚴峻的考驗。高處不勝寒,東營公路成了大家的聚焦點,人們的目光更多的看向了東營公路和東營公路人,特別是在人們越來越講究事務發展過程的細節的今天,人們衡量公路行業的標準和要求在潛意識中更加挑剔和嚴格。典范自然要有典范的特別要求。因此,我們要想始終樹立和保持東營公路在全市各行業、全省公路系統的先進形象,就必須從各個方面倍加努力,不斷提升公路行業的新形象,不斷創新創建文明公路行業工作的新構架,多渠道,廣內涵的探討和加快東營公路全方位的發展思路,使之真正成為大家的典范。在當今時代,不進則退。而要真正使東營公路穩步健康的向前發展,成為時代的亮點,筆者認為,關鍵在于努力貫徹和落實“以人為本”的思想,注重加強公路干部職工人文文化的培養教育,不斷提高個體和群體的人文修養與人文素質,全面提升公路行業的整體形象。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
1.創新行業文化構架,拓展行業文化內涵
作為一種傳統習慣和慣性思維,當我們提到干部職工隊伍的素質提高問題,便會馬上聯想到政治教育,科技與業務學習,學歷再教育等等這些在人們思想中已經長期形成的一種固有的基本框架和內容,作為這些內容和形式,長期以來在各個行業和群體中已經轉化為機械的運用或者互相套用著而沿襲下去,內容相近,循環往復,方式方法陳舊單調,幾乎是一成不變,缺乏改進和創新,并逐漸開始失去了對人們的吸引力。當然,還有就是被認為很重要而且被普遍運用的另一重要形式,那就是職工文化生活,或者叫職工文體活動,但不論怎樣稱呼,就目前從各個行業和團體對職工文化或行業文化的理解與運用來看,形式的運用和內容卻依然是簡單單一的,而且,多是一種流于形式或“急用急救”、“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活動需要而存在著,趨于表面化的東西多,缺乏深度、廣度和內涵的東西,同時,由于各自情況的不同、行業特點或受于某種條件的制約,可以說是多于作表面文章而不注重其內涵的豐富性的簡單實用主義,只能說是一種內涵單一的職工業余文化生活冠以“職工文化”的美譽而已,根本談不上“文化”,以致形成了職工與參與者均處于一種麻木與應付心態和拿來主義以及見效慢、效果緩、作用甚微的現象,似乎是很難從本質上達到預期的目的,無法適應發展的需要。
我們不妨回憶或展望一下周圍行業和團體,在目前的職工文化生活活動中,其占主體形式的無疑就是體育類的項目活動、歌詠會、知識競賽、舞會、讀報欄等等幾種形式主體,而缺乏的不僅僅是形式和內涵的豐富,而是作為對人們進行意識化教育、真正起到對思想觸動性的內容和形式較為匱乏。論文參考網。在這里并非是說這些教育不重要或者已經落后,他們依然是隊伍建設和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和形式,是一個時期以來的主體。但是,形式的運用和內涵卻需要隨著形勢的發展和時代的發展需要而改變,不斷改革創新,使之永葆推動行業發展的時代活力。尤其是作為在倡導以人為本的思想為時代主題的現實社會背景中,這些是無法全面適應和滿足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質的提高的需要。論文參考網。而要切實加強和注重人文教育,提高人文修養與人文素質,就要不斷擴展教育內容與內涵,實行行業文化內容的不斷創意創新,推進職工教育和行業文化建設形勢與內容的不斷前進與更新,把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與培養大幅度的融入進來,加大能夠促進人們的意識改變的意識類的精神文化形式和人文文化作為新時期隊伍素質教育與培養的重要形式和內容。倡導一種精神容易,但真正培養和使大家從精神意識中切實進入這種精神,處處體現,是需要人文教育來完成的,是要靠人文素質的整體提高來體現的,一種精神意識的教育和體現。而要實現這種轉變,就要從創新行業文化構架上下功夫,從豐富行業文化內涵上深切入和創新改革,從而實施人文精神的教育和人文素質培養。
2.提高人文修養,實現人文知識的意識性內化
人文修養,是人的行為、品質等方面具有人文色彩的修養,包括政治修養、倫理道德修養、知識文化修養、文明禮儀修養和藝術修養等,是人文知識內化的較高層次,是一種總的人的意識和精神的內涵體現,只有這些修養的總聚和體現,才可以說是真正較高意義上的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升華。他們是內在的,是由內向外的一種透射,而并非表面的。而這些又并非是上一兩堂課,讀幾本書,學幾門知識,達到什么學歷就可以具備的,是靠一種綜合的吸收與文化知識的綜合積淀來形成的。它對人們的儀容外表、舉止言談、處世哲學、辦事能力、自身形象起著本質上的支配作用,是一種內在涵養的總表現。特別是在現在人們越來越講究細節與過程的新思維要求當中,人文修養對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表現了一個人的綜合素養問題,一個人的自身魅力,是一個人從內到外閃射出的人格亮點。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和提高自身人文修養,擴大和豐富知識內涵,把所學到的知識和人文知識進行充分的意識性內化,用內斂和積淀把人文知識通過感悟和實踐,融入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生命之中,形成為自身人格、氣質、修養等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也可以說是自覺意識的表現。從總體上來看,在目前這種競爭激烈的社會背景當中,為了生存,為了在某一業務領域占有優勢或立足之地,人們多是學習型的,把拿高學歷作為了一種生存和競爭資本。然而也正是因為這種環境、特定目的性和思維意識的存在,以及急于求成的心態,很多人學了不少的知識,讀了不少的書,各種本本拿了也不少,而在某種程度上,卻就是很難得到大家的認可,為什么呢,其中之一就是沒有從根本上提高自己的人文修養,而是一味的為達到某一目標而讀書,急功近利。雖然擁有了比較強的業務知識,辦事、處事能力卻未必上的去,個人修養未必同時得到提高。同樣,有些人人文知識學了不少,但在如何使知識內化為人文修養上與意識的自覺表現上卻未達到一定意義上的效果。為什么呢,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達到意識與精神上的內化吸納,沒有從根本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轉化和接受人文知識中蘊涵的精神特質。人文文化表現了人與人的關系、人的生活和人生意義,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從業觀、為政觀、社會道德等等,體現了反思、委婉與向善的精神因素。因此,我們不但要積極參加單位組織的各種學習和活動,靠集體的教育提高自己的人文修養和人文素質,更要改變單純讀書、埋頭鉆書、死讀書、讀死書和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的學習目的和思想,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和實踐觀,積極地把所學的各種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在實踐當中實現知識的升華,實現向提高人文修養和人文素質的轉化。
3.培養人文思維,促進人文素養的升華
人文思維,是在深厚人文積淀的基礎上形成的,以內隱的或外顯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開放性的形象思維,是創新思維的主要源泉,是人文知識、人文修養、人文情感的最高升華。因此,我們要提高自己的人文修養和人文素質,培養大家建立開放性的思維方式與創造性的思維方式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我們不斷的思考,不斷的探求教育形式和教育內容的創新提高。同樣,這與一個單位和行業開展的各種教育和文化活動是密不可分的,要開展拓寬人們思維類的活動來引動大家的思維,要寓活動內容于廣闊的拓展空間和深厚豐富的內涵,通過活動讓大家從中展開思考,激活各種意識和理念的產生,從中獲取各種思想,吸取更多的內涵和意識精神方面的知識。通過活動,使大家形成各種知識的積淀,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人文素養的升華。通過各種教育活動的開展和深內涵的文化活動的引導,讓大家養成一種善思考,勤思考,多思考的習慣,形成潛意識的總體素質的提高。而這些地完成,應該說就是靠先進的、發展的行業文化來進行,是行業文化的重要使命和新的時展要求。
通過以上我們應該說,教育方式的創新改革,人文素質的培養教育等等,同樣聯系到的,就是行業文化的創新改革,行業教育內涵的豐富,隊伍素質教育內容與形式的轉變與改進,這些,是提高隊伍人文素質的主體和重要依托。個體人文素質的提高,自然也就帶動了整體素質的提高,公路行業的整體形象又得到了提高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