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1 12:43: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方經濟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作者:張頌心
從全球競爭趨勢來看,越來越多的企業將低碳技術的擁有作為其未來產業發展的制勝點和殺手锏,其核心技術的引進和購買,已經成為臺州企業遙不可及的奢望。因此,要實現低碳經濟,臺州市科技的綜合能力表現將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在低碳道路上的進程。而2010年臺州市在科技表現(表略)上卻實在差強人意。其綜合排名僅居全省第6,且與排名第一的杭州相差非常之大。其科技/GDP之比為88.53%,更是遠遠低于排名第一的杭州市。從而證明,其科技發展水平與GDP發展情況并不協調,也即意味著臺州市在依靠科技發展提升產業效益仍留有空間。產業創新的綜合環境現狀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會增加企業創新的主動性,提高創新的成功率。產業創新環境主要包括國家財政對企業創新的支持力度、政府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及創新融資環境。近年來,盡管臺州市政府對企業的科技撥款逐年增加,但是與發達地區相比,總量仍然不足。此外,原本有限的科技經費管理較為分散,并且在立項過程中存在大量的非重點項目或“關系項目”,低水平重復現象嚴重,直接降低了總體投入效果,影響了全省重大項目的投資力度,忽視了基礎研究的低碳技術儲備和共性低碳技術的開發推廣,導致創新的基礎和后勁日趨匱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市產業創新能力的充分發揮。政府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是構成創新環境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臺州市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這些企業往往選擇簡單的仿造,來節約開發成本,大量的侵權案件在仿造過程中產生。據統計,2010年,臺州市專利執法,共出動執法人員900余人次,檢查超市、專業市場170余家次,查處侵權商品近萬件;另一方面,擁有知識產權的企業卻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極為薄弱,在科技成果研究出來后,往往不會第一時間去申請專利、尋求保護,而往往被其他仿造者捷足先得。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不到位,也直接影響著企業對產業創新投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融資難一直是困擾臺州市中小企業創新的一個難疾。中小企業作為一個存在較高風險的借貸群體,沒有穩定的收益和確定的償還能力,一直以來是銀行趨利避害而舍棄的首要人選。而產業創新投入,尤其是低碳技術的研發,作為“高風險、長周期”的一種項目,往往短期內效益不明顯且回報率不確定,這一特性,更加決定了企業難以從銀行貸款的途徑獲取資金支持。尤其在今年以來,中央一再提高銀行準備金率,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更為艱難。產業創新的管理創新現狀管理創新作為產業創新的重要因子是將產業創新成果轉化為市場需求的關鍵因素,也是將創新投入轉化為創新成果的重要橋梁。企業只有通過有效的科學管理,才可能把科學技術知識物化為新的產品和設備,才可能形成或創造出新的生產工藝和方法,從而掌握行業領先的核心低碳技術。它是企業把握市場能力和對創新產品營銷能力的綜合體現,是企業將低碳創新成果轉化為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然后,臺州市大部分企業管理還停留在“家族式”、“家長式”的管理模式,大部分管理者缺乏科學的管理理念。在創新管理上,則體現在缺乏一個科學且獨立的科技投入、科技計劃及項目評估的管理機制,未能全面采用科學的事前評審、事中監控、事后考評的有效和規范的管理制度。很多時候,企業的創新投入在沒有得到充分調研就盲目啟動,或是事中監督力度不夠或不到位,更缺乏事后的科學評價,因此難以保證產業創新投入的績效。
數據來源及處理本文的數據采集均來自于1999-2009年度的臺州統計年鑒,本文用單位能耗強度代表低碳經濟發展現狀(Y);用科技產出代表產業創新的科技綜合能力(tech),用政府對科技的撥款(gov)、知識產權的申請數(knw)和中小企業融資比例(fina)代表產業創新的綜合環境;用成本費用利潤率(mag)代表產業創新中的管理創新程度?;痉治隹蚣芗澳P瓦@么我們用代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利用上述的變量,對低碳經濟的函數表達關系可表示為:Y=f(tech,gov,knw,fina,mag)利用EVIEWS軟件分析得到方程式(1)Y^=2.3-0.052tech-0.526gov+0.024knw-0.005fina-0.329magR2=0.72D.W=2.25從回歸結果可看到,R2=0.712,說明模型的總體擬合水平顯著,但是解釋變量中代表產業創新環境的金融環境和知識產權這兩個因素沒有通過檢,并且知識產權保護符號代表的含義與假設相違背,因此我們剔除以上沒有通過檢驗兩個因素再重新對剩余的四個變量做回歸分析。得到如下模型:Y^=2.26-0.516tech-0.532gov-0.362magR2=0.712D.W=2.15結果分析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臺州市的低碳經濟是受許多因素影響,其中科技綜合實力、創新環境中的政府支持度、管理創新與我市能耗強度之間的關系較顯著,并且都于之呈負相關關系,符合現實意義。且模型擬合度達到了70%以上,這足以說明產業創新在降低我市能耗方面確實存在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上述模型可知科技綜合實力對于能耗降低的作用低于管理創新和政府支持度,這是因為臺州市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技術的能力不足,導致了我國的技術創新成果并未能實現產品和市場的進一步創新,從而并沒有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而實現對我省產業結構的優化和提升,從而未能起到降低能耗強度的作用。從結果中,我們也發現了政府對創新的支持度對臺州市的能耗降低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這是因為在我國的國情下,宏觀調控在各個領域仍然發揮著重要影響作用,可以說,在我國,任何一項產業的發展和強盛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并且在以中小企業為經濟主力的臺州市,更鮮有企業可以自主承擔起自主創新的人力、物力、才力的投入。正因為如此,我市的產業創新對于政府支持的依存度也就愈加高。
關鍵詞: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地方經濟
一、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與地方經濟發展的相關分析
(一)高??萍汲晒D化促進經濟發展
在高校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中,普遍認為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夠對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理工類高校的科技成果比較多的是實驗發展、應用研究,其科技成果的從課題研究之初就與企業需要的技術、產品、工藝等存在相關性,這樣的科技成果對企業產品的更新、技術的提升等作用比較明顯。人文社科類的科技成果較多的是在基礎研究中,成果多以著作、論文和報告等形式體現,一方面在轉化中的界定很模糊,另一方面很難進行統計,對于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較難量化。高校的科技成果的產出比其他科技單位多,其成果涉及產業結構、文化教育、投入結構、環境生態等諸多方面,有效的科技成果轉化可以實現生產工藝的提升、技術的優化,實現有效的創新和創業,還可以產生一定的社會效應,吸引更多的企業在當地落戶發展,吸納人才,擴大就業,為經濟發展帶來直接或間接的貢獻。
(二)地方經濟發展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高校在地方經濟發展中地位和作用非常明顯,在人才培養、技能傳授等各個方面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資源保障。反過來,地方政府為高校建設和發展提供了資本、政策和環境等各方面的保障,為高校的有序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撐。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成長企業、需要技術革新的企業,可以為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更多對接的企業,企業對于技術、文化、管理等方面的新需求越多,高??萍汲晒D化的概率就越大,這有賴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同時高校要做到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協調融合。
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在現狀分析中以陜西省為例進行探討,近年來,陜西省高??萍汲晒D化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陜西省作為科教大省,高??萍汲晒诜战洕l展的作用方面未能有效釋放。
(一)陜西省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分析
1.科技投入
高校的科技投入包括高校的科技人力和高校的科技經費,在《高等學??萍冀y計資料匯編2013-2017》中可以看出近五年來,陜西省高校的科技人力投入中,研究發展人員、教學與科技人員和RD成果應用及科技服務人員以及各類人員中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都呈上升趨勢,為科技成果的產出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在科技經費投入中,2017年陜西省合計833億余元,其中政府出資比重約62%,政府的出資比重從2013年的61%到2017年的62%,來源于政府的科技經費比重占到一半以上的比例,來源于企業的科技經費從2013年占比為41%到2017年的31%,2017年相比2013年有所下降,高??萍冀涃M主要來源于政府。
2.科技成果產出情況
在《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2013-2017》中可以看出,近五年來陜西省高校科技產出成果總量處于上升的趨勢,發表學術論文數量中國外學術刊物從2013年的9797篇到2017年的14587篇,增加幅度較大,說明科技成果中論文的質量水平在不斷提高。專利出售的合同數量從2013年的97項到2017年的203項,增長了52個百分點,高校中專利產出增長幅度較大,由專利出售合同所帶來的經濟收入也增長較大。陜西省近五年來的專利申請數量和專利授權數量的增速明顯,分別增長了58.6和55.7%,但是專利出售的數量相比較專利申請和專利授權的數量是較少的,在科技成果產出中可以看出,隨著科技成果產出量的增加,投入到實際生產中的成果增幅較小。因此,從科技成果轉化的角度來看,陜西省高??萍汲晒D化能力不高。在科技成果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的實踐中,科技成果只有應用于生產,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才能推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
3.技術轉讓情況
在《高等學??萍冀y計資料匯編2013-2017》中可以看出近五年來陜西省高校技術轉讓合同數量和合同金額都呈上升趨勢,技術轉讓合同從2013年的356項到2017年的664項,合同轉讓金額從2013年的11.29億元到2017年的27.37億元。在合同數量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占比較多,2013年國有企業占比46.9%,民營企業占比41.6%,在2017年國有企業占比37.2%,民營企業占比49.1%,民營企業占比增幅明顯,外資企業和其他類型的占比較少。在技術轉讓中除合同形式以外,還有學術會議、報告講座、派遣交流等形式的成果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科技產出的成果進行了轉化。綜合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陜西省近五年來的科技投入中人員和經費都呈上升趨勢,其中科技經費的投入中偏重于政府投入??萍籍a出成果呈上升趨勢,但是以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項為主的專利出售數量相比較專利申請和專利授權的數量是較少的。技術轉讓合同的數量和成交金額成上升趨勢,在簽訂技術轉讓合同的企業類別中,民營企業的合同數量增幅較大。因此,在科技成果轉化中,要重視民營企業和高校的對接。
(二)陜西省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在分析科技成果轉化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現狀中,除了對科技成果轉化現狀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外,課題組也走訪了陜西省的部分單位,通過訪談的形式與相關人員進行了交流,他們對于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都很感興趣,從各單位的課題立項、結題和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之間做了說明,總結為以下幾點:首先,近幾年來的課題立項、結項數目都呈上升趨勢,在科技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層面有一定的貢獻,但是成果轉化方面涉及較少,有的課題與成果轉化之間的關聯度較小,有些科技人員僅僅是為了評職稱、完成學校的科技量化考核,對于科技成果是否能夠轉化關注較少,也缺少一定的導向機制。橫向課題的效果較明顯,部分橫向課題已經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次,對于轉化的概念界定問題,有一些項目通過論文、方法、著作和報告等形式被他人采納和借鑒,也是一種成果轉化的形式,但是這種數據的獲得非常困難,有些人文社科的科技成果需要時間積累。再次,對于科技成果獲獎的項目,一般會被政府部門進行調閱,在政府決策、民生問題等方面對獲獎成果的部分內容進行借鑒,但是數量很少,大約占到總量的10%左右。缺乏有效的技術成果轉讓平臺。最后,政府有關部門一方面會定期組織科技成果展,將高校科技成果進行集中展出,并組織省內企業進行參會洽談,另一方面也組織高??萍既藛T到企業去調查,征集需求,在了解企業需求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再將研究成果反饋到企業,解決企業實際問題。陜西省作為教育大省,擁有與企業合作完整模式的院校只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少數頂級院校。大部分院校在科技創新能力、科技創新意識,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高??萍汲晒麑Φ貐^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沒有突顯出來,形成了科技成果未能充分的服務于經濟發展的現狀。通過運用數據統計和深度訪談的方法對于高??萍纪度?、產出、轉化和服務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的初步結論:第一,高校從事科技人員,高??萍冀涃M逐年在增加,高校應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優勢,提高科技成果本身的質量。第二,近五年來,陜西省高校科技成果數量增加明顯,專利授權的數量逐年攀升,但是技術轉讓和專利售出的比例較小,說明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亟待探索轉化途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第三,高??萍既藛T在從事科研時,功利性較強,以評職稱、完成科技任務為主,較少關注科技成果轉化。第四,缺乏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機制,較少對結題的科技項目進行成果反饋,缺少進行科技成果與企業對接的專業人員和專業平臺。
三、加強高??萍汲晒D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途徑分析
(一)改變觀念,高??萍汲晒鹾系胤浇洕l展的需求
要摒棄科學研究中的功利思想,讓科學研究和當地企業、社會的發展能夠有效的融合,既能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又能解決企業在發展中的問題,兩者相得益彰,還能形成良好的溢出效應,為當地經濟發展贏得較好的聲譽,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優秀的人才融入到當地經濟發展的建設中來。更具體的則是,鼓勵科技人員開展調查,了解企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問題為研究導向,從科學研究之初就樹立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思路,讓更多的科技成果“走出”文件柜,釋放科技成果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力量。
(二)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在高校與企業之間的聯合制度
高校和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中建立聯合制度,可以提高企業和高校之間的粘連,形成一種強關系,從而發展出一種有效的社會資本,推動高校和企業的長久合作。這種聯合制度體現在四個內容上,即誠信、資本、選擇和利益分享,首先科技成果轉化要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降低合作雙方的不道德行為,形成較為持久的合作關系。其次,資本更多的是體現在優勢互補上,高校有優秀的科技人才,需要經費,才能夠研究出優質的科技成果,而企業有經費,需要的是科技成果來創新發展,兩者之間都強化了各自優勢。再次,選擇體現在適合上,高校科技成果眾多,想要創新發展的企業也很多,哪些科技成果能更好的服務于自己的企業,哪些企業能更好的實現科技成果的價值,在選擇時要以適合為前提,共同發展。最后利益分享則是校企合作走向深入的直接動力,要讓合作持久、穩定,就要有利益的合理分配,以公平、公正的方式來進行分配,增強合作雙方的信心,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三)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服務平臺
在中介服務平臺建設中,首先,要制定政策規章,要為中介服務平臺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其次,要有專業人才,這類人才一方面可以在現有的科技服務機構中進行轉移,另一方面,可以進行中介服務職業人才的專業化培養。以專業、專心、專注打造優勢的職業人才轉化服務隊伍,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中,形成一股強有力的推動力量。同時,借助互聯網時代的優勢,在大數據背景下,利用信息技術,及時有效分析、匯總高校的科技成果,認真、刪選比對企業的成果需求,搭建好溝通的平臺,真正的激活中介服務市場的活力,發揮中介服務市場的功能。
資產評估行業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中介行業,它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其自身的發展不均衡,主要體現在實踐遠遠落后于理論的支撐,至今,統一的資產評估法沒有頒布,資產評估準則也不完善,極大的阻礙了這個行業的發展,尤其是在面臨即將開始的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以及地方經濟產業轉型全面開展之際,資產評估理論更應該大力發展。而資產評估理論的發展不僅依靠這個行業,更需要資產評估教科研的支持,論文從地方經濟發展的資產評估支持出發,研究了如何開展資產評估課程,才能為這個行業提供新鮮血液的同時,讓資產評估理論與資產評估實踐共同發展。
關鍵詞:
地方經濟;資產評估課程;實踐教學
隨著大家對環境問題和房地產經濟的不可持續性問題越來越重視,經濟轉型的要求更加迫切,尤其是地方經濟的轉型,由于我國過去相當長時間的經濟結構發展不平衡,導致目前我國大多數二三線城市均是以工業為主,不僅污染問題突出,而且利潤率越來越低,已經不能再支撐國家的高速增長要求,產業轉型急需轉型,企業需要重組,這就需要資產評估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尤其是在新的一輪國有企業改革即將開始之際,對資產評估理論和實踐的發散發更加迫切。而我國長期以來,資產評估行業的發展主要體現為理論遠遠落后于實踐的發展。因此,在當前形勢下,對資產評估理論的研究更為急需,而其理論的發展離不開這門課程的發展。
一、資產評估課程的簡介
1.資產評估行業的發展。資產評估行業是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一個行業,為了避免國有資產的流失,維護產權交易的公正性,資產評估應運而生。資產評估是由專業的機構和人員,使用科學的方法和程序,對某一時點委估資產的公允價值進行判定的過程,資產評估的結果為產權交易雙方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依據。資產評估行業在國外已經有數百年的發展時間,經濟的發展不可避免的出現產權交易,越來越我的情況需要對某資產在某一時點的公允價值進行判斷,資產評估實踐越來越多,資產評估實踐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產評估專業人員,這都加速了資產評估理論的發展。我國的資產評估行業發展已經有近30年時間,行業的發展在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善的資產評估法出臺,各種單項和整體資產的評估準則也沒有健全,也就是說理論遠遠落后于實踐,這就在需要大量資產評估人員的同時,還要求資產評估理論的迫切發展,因此,資產評估專業和資產評估課程的發展也越來越重要。
2.資產評估課程的地位?!顿Y產評估》課程是資產評估專業和審計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是會計學專業、財務管理專業及金融學專業的專業必修或專業方向課程。資產評估的教學內容為資產評估專業學生后續課程打下堅實基礎,也為其它專業的學習提供一個科學方法,例如,對財務管理專業來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預測未來的現金流,這就需要對方案的初始投資進行投資估算,而投資估算的方法也與資產評估的方法基本一致。因此,這門課程對這些專業來說都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二、地方經濟發展的資產評估支持
1.地方國企改革離不開資產評估。地方上盡管經歷了2000年前后大規模的國企改革,但目前,還存在有相當數量的國有企業,這些國有企業在地方上各個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國有企業制度本身的特點與市場經濟體制的矛盾越來越顯現,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的發展。這種情況下,今年9月13日中央出臺了《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對我國現存的國有企業進行深入改革。無論是哪一種改革,如何改革,產權交易是不可避免的,這就需要資產評估行業的完善,資產評估人才的發展,更為重要是資產評估理論的支持,為國家把好關,避免出現像上一輪國企改革中出現的國有資產大量流失的現象。
2.地方經濟轉型離不開資產評估。我國經濟在經歷了本世紀初10多年的高速發展后,進入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新常態下的特征就是經濟結構調整下的經濟增長,速度不會太快,在穩定經濟的同時,進行經濟結構的轉型,盡快由過去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新的問題卻集中爆發,那就是新的產業增長點沒有真正建立起來,而快速發展的后遺癥卻全面出現,主要體現為資源浪費嚴重,環境污染問題突出等。如何解決這一系列問題,毫無疑問就是進行經濟轉型,尤其是地方經濟的轉型,砍掉一些重污染行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促進企業間合作,產業結構的轉變也必然面臨資產的重組,這也需要資產評估行業在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資產評估行業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地方經濟轉型中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但資產評估理論的缺失和滯后就需要資產評估課程教學和研究的發展,只有理論與實踐共同發展,才能使資產評估行業與時俱進。
三、資產評估課程的教學現狀
1.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傳統的資產評估教學內容一般主要包括資產評估理論概述和各單項資產評估的方法為主,課堂講授完畢就是做題,依然是應試教育那一套,不僅學生聽起來沒有意思,教師上課也是應付為主,學生學完這門課程也不知道如何與實踐結合起來,效果較差。另外,這種教學理念也不能體現地方性高校的特點,即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發展,也就是說,資產的理論不能與當地經濟的發展相結合。
2.教學方法陳舊落后。近年來,大多數高校均引入了多媒體教學,但只不過是把課本上內容搬到了屏幕上,老師上課依然是以課堂講授為主,有些教師可以把一些案例與教材內容相結合,但找的專業案例使學生望而卻步,資產評估專業涉獵面非常寬,例如設備和房屋的專業知識,對于沒有走出校門的學生而言是很難接受和理解的,教學效果也不會太好。
3.教師專業素質較差。大多數高校資產評估課程的教師都是一畢業就進入學校教學,沒有參與過資產評估工作實踐,尤其是對高校所在地方的經濟發展不了解,而對于資產評估這樣與實踐聯系非常緊密的課程來說,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卻不能突出這門課的實踐性,只能側重這門課的理論性,使學生不能理解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學起來當然也不會太投入。
四、資產評估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完善
資產評估課程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校內課堂教學、校內實驗室實訓,以及校外企業實習等三大部分,通過一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在提高學生對資產評估課程吸引力的同時,使學生真正能把這門課學好,充分體現資產評估這門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另外,實踐教學體系還能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學校的實驗室資源還能在業余時間為地方資產評估事務所的人員及企業員工進行培訓,使學校為當地創造更高的社會價值,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1.改進課堂教學。第一,鼓勵專業教師進入當地評估事務所進行掛職鍛煉,在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的同時,還能提高教師對當地經濟的了解水平,以便于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能理論聯系實際,充分體現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要求。第二,學生在上第一次課之前,應在教師帶領之下,參觀當地的資產評估事務所,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讓學生了解他們學習資產評估課程的目的,以及以后的工作方向。第三,建立健全資產評估案例庫,評估案例的選擇應盡量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的特點,盡量選擇學生較易接受和實踐的案例。例如,流動資產評估案例可以選擇學校的桌椅,設備評估案例可以選擇汽車,房地產評估可以選擇學校的教學樓和學生自己的家庭住房,企業整體評估可以選擇學校所在地企業等。
2.健全校內實訓。資產評估的校內實訓主要包括資產評估實驗設計和資產評估有關畢業論文的撰寫。第一,精心設置資產評估實驗,資產評估實驗設計依然圍繞學生和學校周邊的企業和事物,選擇合適的資產評估軟件,驗證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和案例中所包含的信息,地方高校應積極建設和完善學校的評估實驗室,這個實驗室不僅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熟悉資產評估,課余時間,學校還可以組織對當地的資產事務所人員及當地企業員工進行業務培訓。第二,成立資產評估學好小組,鼓勵小組成員對資產評估理論和實踐進行探討,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重視資產評估論文寫作,我國資產評估行業發展時間較短,資產評估理論嚴重滯后于資產評估實踐,資產評估中還有很多研究的空白,急需相應專業的學生去調查和研究,學生在校內理論學習和校外實習的基礎上,更有可能撰寫出符合實際、有見地的畢業論文,填補資產評估理論上的空白,為資產評估法律法規體系及資產評估準則的完善做出一定的貢獻。另外,這也能有效避免在校生畢業論文沒有現實意義的尷尬局面。
3.參與校外實習。學校和地方政府應創造條件讓地方高校相關專業學生參與地方企業資產評估工作,資產評估的過程繁雜,包含的資產種類和數量非常多,而地方性的評估事務所一般人員有限,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下,資產評估事務所和人員很難依靠自身的力量做出客觀公正的評估結果,這就為學生參與事務所的工作帶來了空間,尤其是即將迎來的地方國有企業改革,為了避免國有資產流失,應該對企業的各項資產進行詳細的現場調查和計算,這個工作量非常巨大,單獨憑評估事務所為數不多的員工,是不可能高質量完成的。另外,地方事務所與地方國有企業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對資產評估工作的公正性有很大的影響,而引入來自全國各地學生,無疑又起到了監督的作用。因此,在校學生參與資產評估工作實踐,無論對政府,還是對資產評估機構,既能避免資產流失,又能提高資產評估結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還能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是一個多贏的結果。
參考文獻:
[1]王大江.會計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會計之友,2007
[2]徐愛農.資產評估專業本科實踐教學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4
論文關鍵詞:行業特色高校;學科建設;行業與地方經濟;服務;策略
行業特色高校主要指在世紀之交高教管理體制改革中劃轉教育部或省區市等為主管理的原行業部門所屬、行業特色鮮明的高等學校。其學科專業主要圍繞行業的產業鏈進行設置,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主要服務于相關行業。
行業特色高校與行業之間具有與生俱來的聯系,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行業特色,在行業創新能力建設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服務行業與地方經濟發展是行業特色高校的歷史使命
1.行業特色高校是行業與地方科技創新的重要生力軍
自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以來,行業特色高校出于自身發展需要,努力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與科技進步發展的需求,使原有的學科布局發生了較大變化。但另一方面,這些高校依舊保持著行業辦學的鮮明特色,繼續承擔著行業技術創新和產業技術升級改造的主要任務,其科研課題、技術研發的重點依然主要圍繞和服務于行業發展需要,在推動國民經濟整體發展中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貢獻,已成為行業與地方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2.行業與地方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特色高校為其服務
作為知識的積累、傳播、應用和創新的重要機構,行業特色高校在行業與地方區域經濟增長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正成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原始性技術創新、高新技術轉化、孕育新興產業的重要力量。行業特色高校在為行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儲備和智力支持、解決行業與地方發展的重大關鍵科技問題、搭建行業與地方科技創新平臺和產業化平臺、推進行業與地方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促進行業與地方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特色產業集群的形成等方面,發揮著基礎性、關鍵性的重要作用。
3.服務行業與地方經濟發展是行業特色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行業特色高校與行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行業特色高校也只有在服務行業與地方中才能實現自身的快速發展。正如斯坦福大學校長所說:“人們都說沒有斯坦福就沒有硅谷,我還要加一句,沒有硅谷就沒有一流水平的斯坦福大學?!币虼?,行業特色高校必須主動與行業和地方建立相互促進、互動發展的良好關系,搭建與行業與地方互為依托、協同發展的互動平臺,在引領和帶動行業與地方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推動高校自身的建設與發展。
4.行業特色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具有獨特的優勢
雖然行業院校在建設初期學科結構比較單一,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其學科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形成并確立了自己的特色與品牌,日益積累出雄厚的基礎和較強的實力。而目前國內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普遍不強,企業研發體系遠未形成。同時,由于原行業所屬科研院所的企業化改制,使得這些科研院所一方面弱化了其從事行業應用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的實力,另一方面也因其改制成企業后與行業內企業存在商業上的競爭,弱化了其引領行業發展的能力。正是由于企業創新能力不強和行業在共性、關鍵、創新技術研發鏈條上出現的暫時缺位,為行業特色高校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造了難得的機遇。
二、行業特色高校學科建設服務行業與地方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行業特色高校服務行業與地方的觀念有待進一步強化
當前,行業特色高校依然存在“重學輕術”的思想,其更加關注的是科研創新和培養拔尖創新的研究型人才。許多教學科研人員對服務行業和地方經濟的認識還不清晰,一味埋頭于教學科研與實驗之中,市場競爭意識不強,缺乏成本效益觀念,沒有主動走向生產第一線,與行業和地方企業缺乏必要的聯系與溝通,科技成果與生產實際脫節,許多成果缺乏經濟性和實用性,難以適應市場需求。另一方面,科研項目立項時,對市場需求調研不足,導致一些科技成果市場較小,即使勉強應用于生產實踐,在激烈競爭中不能搶占“制高點”,打不開市場,成不了規模。還有一部分部屬高校,因不屬地方政府管理,雖身處某一地區,但其服務對象只是直屬部門,服務地方經濟的觀念還有待加強。
2.行業特色高校服務行業與地方的對接機制需進一步完善
行業特色高校目前服務行業和地方仍較為零星與分散。有的為行業和地方服務還停留在人才培養這一間接層面,而未注重產學研相結合來直接服務行業與地方發展;有的還缺乏主動融入行業與地方的積極性,往往在等地方政府、當地企業找上門來;有的只注重爭取行業與地方政府給予人力、物力、財力支持,還未樹立“以服務為宗旨,以貢獻求支持”的互動發展理念,制約了其服務能力的提升;有的只注重教學、科研等工作,不重視社會服務,導致許多科研成果被擱置,無法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行業特色高校與行業和地方之間缺乏足夠有效的“對接”機制和平臺,致使行業特色高校與行業和地方往往處于分離狀態。
3.傳統的“單兵作戰”或臨時拼湊的“課題組”式的科研模式制約了行業特色高校服務行業與地方潛力的充分發揮
行業特色高校大多仍是傳統的“單兵作戰”或臨時拼湊的“課題組”式的科研模式,盡管這種模式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其弊端日益顯露。一是力量過于分散,承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解決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關鍵科技問題的能力不強,無法創造出一流的重大科研成果。二是科研活動“相對封閉”,不善于與企業和市場打交道,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科研成果難以轉化。三是各課題組相對分開,不同課題組間交叉融合較少,制約著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科研活動的開展,也影響了行業特色高校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4.學校內部、校企之間的協調需進一步加強
大規模、高難度的科技成果研究和開發,通常需要學校內部、校企之間等多個單位的協作和強有力的組織。缺乏協作和嚴密的組織與協調,往往會造成合作單位各自為戰,阻礙科技成果的轉化。同時,成果研究方、技術開發方和技術受讓企業之間要對轉化過程中存在的知識投入、資金投入、風險分擔、利益分配等問題達成共識,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保證科技成果順利轉化??萍汲晒D化投資大、風險高、周期長,合作各方對成果價值、所需投資以及存在的風險往往難以把握,研究開發活動中腦力勞動的價值和各方的貢獻大小也沒有明確的衡量標準,所有這些都影響到各方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決策及合作的條件。
三、行業特色高校學科建設服務于行業與地方經濟發展的策略
1.立足行業與區域特點,實現學科鏈、專業鏈與產業鏈的對接
本地區行業發展特點與產業布局是行業特色高校學科定位的重要依據。為社會服務是高校的最終目的,行業特色高校在凝煉學科發展方向和研究開發方向時首先要考慮行業與地方的社會發展水平和自然資源狀況、人文歷史狀況、經濟發展狀況,使學科方向與行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一致,既突出學校的特色,又突出區域社會、經濟特色,更好地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在此基礎上加強與企業開展項目合作的力度,使其成為學科鏈、專業鏈對接產業鏈的催化劑與膠合劑。項目是學科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通過與政府、企業開展廣泛的項目合作,產出高水平成果,展示學科水平,鍛煉學科隊伍。同時可進一步明確學科目的,籌集資金,組織隊伍,實現學科鏈、專業鏈和產業鏈的對接,提高學科整體水平。
2.積極搭建合作對接平臺,提升學科建設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根據國家構建創新體系要求,面向科技發展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凝煉創新平臺建設目標,并圍繞產業鏈的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目標,開展重大技術、關鍵技術和集成技術研究。重點建設以基礎性科學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為目標的創新研發平臺,以行業共性技術、產品開發和技術轉移為目標的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平臺,以公共服務和科技資源共享為目標的公共服務平臺。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適應市場競爭和科技發展需要的、有利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和工程化的行業技術創新機制。在該創新機制的上游依托行業特色高校建立產學研有機結合的“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基地”、“行業共性(關鍵)技術開發與轉移中心”或“行業關鍵技術及發展戰略研究中心”,提出并解決本行業共性技術、戰略高技術及前瞻性關鍵技術問題。從而搭建好合作對接平臺,提升學科建設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3.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深化產學研合作
一是創新行業特色高校科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把創新業績作為激勵要素,深化崗位聘任、團隊配備、職責考核、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明晰各創新要素在學校管理體系中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方式,按市場規則明確責權利關系,在此基礎上科學制定激勵政策措施,激活科技人員的創新潛能,營造有利于創新人才的成長環境,促進科技成果與市場關聯度的提升和轉化成效。
二是創新校企人才交流與共享機制,建立校企互派科技人員到對方短期工作的模式,并將這種模式作為教師崗位輪訓制度,在人才選拔、培養、使用、管理上逐步制度化。使高校教師充分了解企業的技術需求,學習企業科技人員的長處,提升其工程實踐能力,促進人才的交流和融合,開闊創新選題空間,提升其創新成果轉化的現實性和可能性。
三是創新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使企業依托高??萍紕撔缕脚_在行業特色高校設立(工程)技術研究院,或者校企聯合在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研究院不斷為企業研發最新的技術成果,企業不斷對研究院予以經費支持;或者行業特色高校針對企業的不同技術需求派出相應科技人員,企業向高校支付合作費用并確保合作者的合法權益。這既彌補了企業研發力量的不足,也釋放了高校的創新潛能,實現互利雙贏。
四是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的投資與利益分配機制,通過技術資本化使成果擁有者與項目引進企業兩個利益主體和行為主體合二為一,變下游合作為全程合作、局部合作為整體合作、單純技術合作為全面合作,形成共同利益市場主體,多主體共擔風險,共同創業,實現創業家團隊、風險投資公司和高校多方共贏,使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4.發揮自身優勢和特色,主動服務行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關鍵詞}應用型 地方高校 物流人才 產學研
一、引言
21世紀,隨著世界范圍流通革命的興起,我國現代物流業迅速發展,物流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物流業,物流人才的需求也隨之不斷擴大,人才需求與供給的矛盾日益凸顯,因此培養應用型物流人才已經成為當前高等教育的緊迫任務之一。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戰略定位要求其人才培養方案要有應用型特色,它的辦學理念和發展定位既有別于研究型,也有別于教學型,而應定位于服務型,培養直接面向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物流人才。為此,物流管理專業需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實現由傳統培養模式到產學研培養模式的轉變,形成與地方經濟發展相適應,與專業特點相符合的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地方高校物流產學研結合方式及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校物流專業的發展始于2001年,根據《關于加快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若干意見》的要求,鼓勵有條件的院校開辦物流專業。此時物流這一學科正式走入我國的高等院校,現代物流教育體系逐步形成。目前,國內大多數地方本科高等院校開設的物流管理專業,主要培養為地方經濟發展所需的物流管理人才。
1、地方高校物流產學研結合的主要方式
高校人才濟濟、科研資源集聚,是從事基礎研究、高科技領域原始性創新的重要力量,也是地方物流人才培養基地,在地方經濟中發揮著強大的技術創新與輻射作用。國內物流領域的產學研結合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1)基地型方式。2008年中國物流學會批準了首批29家產學研基地,產學研基地包括重點物流企業(園區)、生產制造或萄貿流通企業物流經營管理部門、承擔物流教學或培訓任務的大專院校、職業學校、承擔物流規劃、咨詢、研究工作的研究機勾等。這些單位具有開展物流研究、運作、實習、實驗等基本條牛,在全國同行業某一專業領域有較大影響和示范帶動作用。比外,高校在工業園區、物流園區等都設立了物流產學研基地陽在企業內部設立了物流研發基地。例如南京大學工程管理學院的泰州高港區港口綜合物流園區產學研基地,寧波大學在寧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內共建的現代物流產學研基地。在高新開發區或物流園區設立產學研基地的方式,為學校、園區雙方共同打造了集物流管理專業培訓、物流理論研究、物流項目咨詢、物流項目開發和物流信息交流等諸多功能于一體的產學研合作平臺。企業內部設立物流研發基地的方式,為學校提供了理論指導和科技服務,并培訓了員工;為學校的科研選題和方向提供了依據和支持,并為學生提供了有關實習和科研條件。
(2)聯合培養型方式。開展聯合辦學培養物流人才。如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與上海外高橋保稅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同,在復旦大學現代物流管理研究中心建立現代化的開放型物流實驗室。雙方在物流教學、學術、技術、信息、業務等方面進行合作,以“產學研”一體化的合作模式,以產助研、以產促學、以研帶學,逐步將復旦大學現代物流管理研究中心建設成為一流的開放型研究和教學機構,并將上海外高橋保稅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發展成為中國物流行業的領導者。
(3)項目合作型方式。項目合作是以項目為中心,開展物流項目的科技攻關和工業性試驗,通過組成產學研聯合體進行產學研的高層次合作。項目合作方式形成了一種以企業為主體、責權利關系明晰的新型產學研契約機制,解決了利益相關主體之間資源如何配置、利益怎么分配等關鍵問題,從機制上保證了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合作的市場化運作。
2、地方高校物流人才產學研培養存在的問題
高校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三大功能。地方高校物流產學研合作對于地方經濟增長、科技進步、社會發展有著巨大作用,產學研的結合形式正在逐步深入、拓寬,合作方式雖然呈現多元化,但也存在問題。
(1)高校與地方彼此存在認識上的差距。由于地方高校與所在地方政府多數不存在隸屬關系,基本上是在各自既定的構架內發展,雙方有著自己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再加上人事管轄和經費來源的不同,更降低T~g,2r高校對地方政府的依托性。與此同時,地方政府或企業對地方高校存在認識上的偏見,認為地方高校是一般院校,聲譽不高、科技力量不強,因而不愿與他們合作。這種認識上的偏見導致高校和其所在地的物流產學研合作不夠緊密。
(2)科技成果與實際要求相脫節。由于學術界長期存在的重理論輕應用的傾向,高校內部技術創新和成果推廣應用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再加上一些地方高校盲目地擴大規模和提高辦學層次,不考慮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逐漸與地方經濟相脫節。具體來說,有些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比較重視個人的榮譽,追求學術成就和實現自我價值,重理論輕實踐,重名分輕實效。他們從事科研的目的是出論文、出專著,而對科技成果的應用則不夠,有的成果因缺乏進一步的研究,而使當地企業無法也無能力去開發。有些地方高校為了出成果,只考慮學校教9幣的研究興趣與研究力量,忽視當地企業與市場的需要,即使有了成果最后也只能是紙上談兵,無用武之地。這種情況嚴重阻礙了產學研合作的廣泛、深入開展。
(3)物流教育體系尚不完善。物流專業在我國建立時間不長,物流教育理論體系不完整,教學經驗還不夠,致使物流教育體系不健全。具體表現:一是物流教育注重對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兩個方向的人才培養,對物流經濟重視不夠。物流經濟作為物流專業的必要組成部分,對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有一定的支撐作用,不能在宏觀上把握物流業的整體供求與資源狀況,很可能導致物流管理不夠科學,以及物流工程學科中關注的技術含量因為沒有充足的資源支持而無法實現,因此在欠缺物流經濟合理課程設置的基礎上,我國物流專業的本科教育體系無法完整。二是物流專業設置存在盲目性,過多考慮高校規模與經濟利益,對高校辦學可行性分析及地方經濟發展分析不夠。三是普遍存在將傳統物流專業簡單轉化為現代物流專業的現象。
(4)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物流專業是一個跨越許多學科的融合專業,目前地方高校的物流師資大多是從經濟學、管理學、機械工程學等專業轉移過來的,對于物流的專業知識還處在探索與學習的過程中,理論儲備較為薄弱,專業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另外,物流專業作為一門新興的應用型專業,既具備豐富理論知識又具備相關工作經驗的物流教師還十分缺乏,能夠從事物流尖端前沿研究的教授則更為稀缺。
三、基于應用型的地方高校物流人才產學研培養建議
地方高校物流人才培養是現代物流業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必須注重產學研結合,要在產學研合作機制、人才培養模
式、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尋求突破。
1、轉變思想觀念,完善產學研合作機制
產學研結合在認識上的誤區和偏差,對于地方高校及其所在地區的物流經濟健康發展是不利的,會導致地方高校物流專業辦學的方向性偏差,背離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因而地方高校首先應該牢固樹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全面協調發展的理念,高度重視和善于利用產學研結合,面向地方社會需求,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其次,積極創新機制,形成有利于產學研結合的物流人才培養的制度安排,改變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中重學術輕應用、重鑒定輕推廣、重縱向課題輕:橫向課題的傾向。
2、構建“訂單式”物流人才培養模式
物流高等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企業生產經營服務,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為了讓物流管理專業學生能夠更好的熟悉用人單位的業務流程,應盡快適應用人單位的環境,地方高校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可與用人單位簽訂產學研合作培養協議,實現優勢互補。一方面學??梢岳眠@個渠道把科研成果轉化,企業可以利用學校的人才與科研設備資源,滿足企業研發的需要。另一方面,企業與學校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按“訂單”培養物流人才,克服人才培養計劃中的缺陷,以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現學校、用人單位和學生的三贏局面。
3、根據地方物流業發展,需要改革現有物流教學課程體系
目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更多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物流業發展需要,應根據地方現代物流業的發展特色來設置課程體系。在課程體系設置中增加地方經濟特色模塊,其地方經濟特色模塊主要根據當地或本區域物流企業的特點來開設。如長三角的物流企業目前主要是以倉儲業務為主,而且有不少產品出口國外,則可以突出倉儲管理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對學生進行系統信息、入庫作業、出庫作業、儲位管理、庫存管理的實訓,針對產品出口服務可開設國際物流管理、國家貨運業務、報關等相關的課程。
【關鍵詞】對外合作;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模式
地方高校是承載地方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的主題,身為地方院校首要目標就是地方高校必須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適合地方發展,服務地方的高素質人才。而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期間,對自然資源以及簡單地重復性勞動力依賴正逐年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為代表的知識密集型經濟發展模式。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這要求各地不僅要有高素質的科研開發人才,也要求有中技術,懂操作,能將各種高新技術熟練運用于生產工作中的應用型人才。這也是我國今后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合肥學院正是順應這一經濟發展趨勢,自2008年起提出了“地方型、應用性、國際化”的地方高校辦學目標。目的是為了在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以新型辦學思想為宗旨,大力培養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加大學校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同時增強學校教學的競爭力和學生就業率。
合肥市政府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不斷加大同韓國各地區的經貿,教育,外事往來,但相關韓語人才儲備卻一直很緊缺,極大限制了雙方交往的規模。合肥學院根據這一情況,以服務地方為目標,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指導思想,創新性的同韓國大學合作,引進了2+2教育模式,于2007年報省教育廳批準,正式創辦了朝鮮語2+2專業(即國內學習兩年后,赴韓國學習兩年,后簡稱2+2專業),這也是合肥學院第一個與韓國大學共建的高等教育本科專業。
合肥學院外國語言系當時根據學校的辦學方針,從韓國留學的歸國人員中選拔了三位碩士,一位博士組建了朝鮮語教研室。同韓方合作院校韓國順天鄉大學(后簡稱順大)共同商議專業建設相關內容。雙方就專業主體,專業課設置,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授課形式,選用教材等多方面進行了商討。在最初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即突出了教學實踐環節,社會體驗環節,國際合作環節,從創建伊始,就與普通高校一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體現出極大地不同。
在和順大討論設立專業課程的過程中,韓方坦言在韓國及各跨國企業和用人單位中,最受歡迎的人才應該是具備“外語+能力”的這種知識模塊組合。相比較單一的外語類專業,要達到這樣一種知識層面,無論是知識的廣度還是深度都相比普通外語類本科專業高出不少。以至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中多次進行修改。順大也非常重視這次合作辦學,多次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同我方合作的范圍也從最初的語言類合作辦學,拓展到人文、理、工科三大類共二十多個專業。最后完成的人才培養方案也從后兩年的語言學習變為學生赴韓國后選擇一門專業課進行學習。從而使2+2專業真正做到了學科交叉,跨系培養。
對于學生前兩年在國內學習的相關課程,我們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改革措施,使2+2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相對于一般語言類本科專業有了大幅度的改革。
一、重視基礎課程建設
為了構建新型的人才培養的課程架構,2+2專業目前的核心課程包括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為了保證本專業學生的學習質量,我們重點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改進。
1、抓好基礎課程教學的質量
對于2+2專業學生的基礎課程教學,按照學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外語系與思政部,體育部,基礎教研室,教務處等相關教學單位協商,根據2+2專業時間短,任務重的特點,研究制定了思政課,大學生心理健康,體育課俱樂部制等多項相關課程改革,為學生開設了相關選修課程。把思政課改以集中時間授課為主,以大學生三下鄉等實踐活動為載體,以思想匯報,專題討論,學期論文等方式代替傳統考試。將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中復雜且不實用的編程語言類課程改為學生喜聞樂見的網頁制作課程。傳統的體育課以俱樂部形式替換,學校共為學生開設了:健身、瑜伽、健美操、籃球、排球、乒乓球、傳統武術、擊劍、街舞等多種俱樂部。學生按照自己興趣選擇加入。這些課程的設置,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從德智體三個方面為學生的專業課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抓好專業基礎導論課程建設
前面公共基礎課程建設是為了盡可能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展其學習領域和知識結構,為引發其對于專業課的學習興趣和發掘其學習潛力,創新性的引入導論課的課程學習。
導論課以大一學生為對象,就專業課學習的方法,大學生的心態,大學的教學方法,專業課程設置,評判方法(合肥學院N+2考核制度)等方面予以詳盡的介紹。目的是強化學生對于本專業的認識,幫助學生提高對專業課程認知的完整性,幫助學生轉變從中學以來的學習習慣,培養良好的大學學習習慣和心態。保證學生對本專業學習有良好的前瞻性和清晰的個人發展主線。
3、做好教學質量跟蹤反饋制度
在保證專業基礎課程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更好的體現“以人為本,因材施教”這一培養原則,從2+2專業創立伊始,外語系就制定了教學質量跟蹤反饋制度。
每學期根據學校要求進行期初,期中,期末教學檢查的同時,本專業會在班級內部就每門課,每個代課教師,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學生滿意度共三大項,六小項進行評分。評分人員除系部教師外,2+2專業全體學生都要求參與,并提出意見及改進建議。系部根據反饋的內容召開教學反思會,就下一步改進教學質量和課程內容設計進行討論,并拿出切實可行的教改方案來。多次平分落后的教師,經系部教學督導組查實后,要求限期整改,嚴重者停課反思。通過這一制度,加強了2+2專業教學質量工程建設,使一個新設立的專業在教學質量上短期內能得到快速提高。
二、重視第二課堂建設,加強學生個人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在以應用型方針指導學生進行基礎課程學習的同時,系內也同樣重視第二課堂內容及內涵建設。以應用型為指導原則,推進應用型教學中的時間教學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通過校內社團活動,進行廣泛的社會服務,志愿者活動,校園文化節等方式,促使學生對學校,對社會加深理解,增強其團隊意識和組織活動能力。通過各類學術競賽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勇于表現自我,團隊榮譽感,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操作能力,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
2、設立第五學期制,引導學生加強社會體驗和學習反思。
在原有的大學本科四年制8學期的基礎上,在學校的統一安排下,于大二第4學期結束后的暑期階段, (下轉第56頁)
(上接第54頁)設立第五學期制度,是為“認知實習”學期。學生需要在兩個多月近十個星期的時間內,以個人為單位,在社會上完成從尋找實習單位到完成實習及最后實習論文的整個學習內容。
這一創新性的制度使學生在大學學習中期便能及早感知社會,了解社會,熟悉企事業單位的運作模式,充分理解所學知識與社會實踐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也使學生能從認識自己專業學習內容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入手,明白自己學習方式和內涵的不足以及下一步改進的方向之所在。
通過認知實習階段的學習,學生明顯對社會有了更深的認知,對所學習專業知識有了更深的體會。增強了學生對社會的認知能力,適應能力,培養了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更有助于養成促進個人發展的良好學習習慣和獲得基本社會生活能力,并且通過和社會生活的對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的理論知識在今后與實際運用結合的更緊密。
三、重視對外國際交流
2+2專業創立伊始,國際化特色便相伴而生。整份人才培養方案就有韓方順大教務人員參與其中。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突出這個國際化特色。
1、建立國際化的資源共享機制。
按照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2+2專業在選定教材,教學內容時便充分參考吸收了順大的許多建設性意見。首先,通過網絡即時通訊工具和視頻,建立了流程的交流平臺,定期交流教學中的相關內容。韓方在當時教材選用上提高了許多極具參考價值的書目,大大拓寬了中方教師的視野和選材范圍。并且在教學中,注意吸收韓國當代社會熱點內容和時尚話題,所以在中方教學中始終能引導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向。韓方也通過這一交流渠道,定期了解中方學生的學習水平,依據學生語言水平的不同給予相對應的輔導,并且在韓國大學中為中方學生練習了韓國學生作為語言學習的筆友,以郵件形式互相輔導學習。
2、利用國外資源,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國際化學習氛圍。
利用兩校合作辦學這一平臺,2+2專業向順大申請一常駐外教的形式資助我方辦學。韓國順大每年選拔以為韓國老師來我校任教,專業化的教學水平使學生從進校伊始便步入國際化教學軌道中。并且順大每學期至少選派以為韓方教授來我校為學生做學術報告,內容涉及:韓國傳統文化,韓國神話起源,韓國企業概況,韓國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韓國文學等多方面內容,極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其學習興趣。
3、創立國際化教學品牌。
在順大的資助下,兩校于2008年創立了順天鄉杯韓國語演講比賽。截止今年,這一當初校級規模的演講賽事已經演化為安徽省省級演講比賽,參賽隊伍涵蓋了安徽省省內近十幾所高校,成為安徽省韓語專業每年一度的學術盛會。去年韓國駐上海領事館也派專人前來觀摩,對兩校合作取得的成績表示了積極地肯定和贊揚。
通過這一賽事活動,不僅在安徽省內打響了合肥學院朝鮮語教學的名聲,也使許多韓國人了解了合肥學院在語言教學上取得的成績。
合肥學院外語系朝鮮語2+2專業通過提升專業基礎課程教學質量;加強第二課堂內涵建設以及國際化交流,在度過了創立伊始的艱難后,如今已邁入正常發展軌道。
關鍵詞:新建本科院校 產學研合作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b)-0121-02
新建本科院校在管理體制上隸屬于地方政府,在服務面向上主要定位于所在區域,學生畢業后多數留在本地就業,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都力求以產學研合作教育為媒介,使學校與地方經濟社會互動發展。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升本時間較短,產學研合作教育還處于初級階段,存在著許多不足。本文查找了新建本科院校產學研合作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剖析原因,提出了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措施,希望能對同類院校有借鑒作用。
1 產學研教育的內涵和目的
產學研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的教育形式。目的是為了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由于企業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中具有獨特的、學校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產學研結合是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途徑。
2 新建本科院校產學研合作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產學研合作教育機制不健全,合作體系尚未建立
大多數新建本科院校建立的時間短,未成立專門的產學研合作教育管理部門,缺乏相應的推動機制,合作體系尚未建立,推進難度大,效果不明顯。
2.2 服務地方能力較弱,缺乏合作吸引力
大多數新建本科院校缺少高水平的學科專業帶頭人和教學科研團隊,服務地方能力相對較弱,對企業科技創新的貢獻率較低,甚至為零,社會影響力小,無法吸引企業合作關注。
2.3 產學研合作教育層次偏低
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目前只有部分專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而且大多停留在建立實習實訓基地、聘請教師授課等淺層次合作上,未能真正發揮產學研合作教育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的突出作用。
3 新建本科院校產學研合作教育存在的問題的原因
(1)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忙于完成基本的本科教學任務,對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認識,但作為新建本科院校面臨辦學轉型的重任,投入的精力、人力和財力相對有限,雖制定了相關政策,但推進的力度不大,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效果不明顯。
(2)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經費少、設備不足,教師滿足于教學工作和職稱科研,缺少與企業開展合作的研究經歷,為企業服務的能力不強,無法滿足或解決企業所面臨的問題;應用型專業少,人才培養與企業的實際需求存在差距,靈活度不夠,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強,不能直接從事生產為企業創造效益,導致企業沒有與我院主動合作的愿望。
(3)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單一,專業設置與地方經濟發展結合度不高,專業調整面向行業企業意識不強,未能體現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要求,使得產學研合作教育項目可選余地少,發展空間小。
(4)政府推動產學研合作教育的主導作用不明顯。政府未能在產學研合作教育中發揮宏觀調控職能;政府對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財政資助力度不夠;產學研合作教育缺乏政府部門間的合作協調;政府未采取積極行動促進產學研合作中介服務機構、行業協會等的發展。
4 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措施
4.1 轉變觀念,積極引導
學校要充分認識產學研合作教育在應用型人才培養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將產學研合作教育作為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將產學研合作教育與學校的科研工作相結合,主動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在生產實踐中找課題,積極開展技術開發,科技成果轉化和科學普及,使學校成為新建本科院校成為重要的人才庫以及技術成果轉化基地。學校要制定相關政策積極鼓勵和引導教師主動與行業企業合作開展創新應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形成產學研互動的良性循環機制,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4.2 積極合作,協同育人
學校要通過與行業、企業合作,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實踐技能。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培養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學校對師范類專業可以采取頂崗支教的形式開展實踐活動,學校可以將帶隊教師和支教學校的教師組成指導教師隊伍,指導學生將專業知識與教育教學實踐相融合,培養職業素養,提高教書育人能力,有力支持了地方基礎教育發展。
4.3 產學研合作教育成果服務教學
學校要注重產學研合作教育成果服務教育教學、服務人才培養。指導學生開展科研,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鼓勵教師在科研項目中吸納高年級學生加入,讓學生在研究中發現問題,在問題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長。
4.4 產學研合作教育成果促進實踐教學改革
改革實驗室建設,教學儀器比較陳舊。鼓勵各專業根據產學研合作的需要,改進實驗教學體系,學校要根據需要增加實驗建設投入,購買先進的實驗設備,建立了具有科研和實習實訓功能的實驗室,使實驗教學與社會需求相適應。
改革畢業論文(設計)的完成方式,畢業論文(設計)與生產實踐密切結合,題目要來源于實踐基地,指導過程實行雙導師制,由原來的學校單方面安排教師指導變成由合作教育基地和學校共同安排教師指導,學生可以通過在基地實習實訓來完成論文的寫作,提高了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
改革實習實訓方式,由原來學生自主分散實習變成到合作教育基地進行集中頂崗實習,使實習實訓發揮了真正育人的作用。
5 成果轉化,互利雙贏
5.1 實施服務地方行動計劃
在服務地方過程中,學校要積累經驗,多了解地方支柱產業發展現狀和經濟文化建設對人才和智力資源的需求,在征求地方政府政策研究室以及各市(縣、區)政府、企事業單位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并實施服務地方科學發展行動計劃,以技術服務項目、決策咨詢項目、文化服務項目、人才培訓項目、公益服務項目等為切入點,積極參與地方經濟文化建設,推動研究成果轉化。
5.2 開展協同創新實驗中心建設
學校要積極與地方企事業單位建立協同創新實驗中心,開展面向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服務支持,幫助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5.3 多種渠道參與地方建設
學??梢酝ㄟ^實施科研發展定級規劃即學校、各教學單位、教師個人制定若干年科研發展規劃,確立了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科技服務、決策咨詢、文化服務、人才培訓和公益服務。
5.4 人才培訓
學??梢园l揮各專業人才匯集的優勢為地方行業、企業等協作單位進行人才培訓,定期為地方培訓相關技術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人力資源。
6 推動產學研合作教育發展的建議
(1)切實將產學研合作教育放到學校發展的重要位置,健全內部管理機制,為合作教育提供堅實平臺。建立專門機構負責對外聯絡,尋找合作企業和合作項目,對產學研合作項目進行跟蹤式服務,及時解決校企合作過程中的障礙,推動合作項目順利展開。
(2)加強與政府的溝通,充分發揮政府在產學研合作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建議政府建立起一套促進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機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在人、財、物等方面向產學研合作項目傾斜。
(3)主動創新,積極實踐“工學交替”結合培養,校企雙向參與、分段培養,以項目為依托聯合培養,“訂單式”培養,以科研基地為依托聯合培養,直接服務于企業的生產和管理實踐等合作模式,開展靈活多樣的產學研合作教育。要將注意力放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設置符合產學研合作教育要求的學科專業體系、課程教學體系、實踐實訓體系和評價跟蹤體系等,主動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更新課程內容,圍繞社會用人單位的需要培養人才,加強與用人單位的溝通,利用好企業提供的便利條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4)鼓勵教師主動和企業進行聯系,積極參與產學研合作教育,了解最新產業發展情況,增強服務企業技術能力,主動服務于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對教師在產學研合作教育中獲得并成功完成的科研項目給予政策傾斜,并在職稱評聘等方面優先考慮。
總之,產學研合作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新建本科院校要選擇最合適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立足服務于地方經濟、服務于企業,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原則,繼續擴大和深化產學研合作,全面強化校企間的緊密關系,營造產學研合作的濃厚氛圍,使產學研合作健康、持久地開展下去,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德廣,余紅梅.對我國高校近年來產學研合作教育實踐的反思[J].大學教育科學,2009(4):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