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7 11:26: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學碩士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基于傳統的弱勢地位、政治性敏感地位與旅居海外等原因,中國大陸學者對中國語境下的特殊基督徒群體如婦女基督徒、教職人員以及海外華人基督徒的現狀研究或忽略、或顧忌,或鞭長莫及,出現研究單薄或者成果寥寥無幾的情況。運用社會分層的理論與方法,側重研究特殊基督徒群體的經濟、政治生活以及與海外華人基督徒與中國內地的全方位聯系與影響,應成為今后研究的基本方向。
關鍵詞:婦女基督徒;教職人員;海外華人基督徒;現狀研究;述評
在中國特殊的社會環境中,婦女基督徒、教職人員群體以及海外華人基督徒,或者處于傳統的弱勢地位而為人所忽略,或者處于政治性敏感地位而為人顧忌,或者居于海外而為人難以觸及,他們成了一群特殊的基督徒群體。本文試圖對此三類中國式特殊基督徒群體十年來的研究現狀進行梳理評述,還望方家批評指正。
一、婦女基督徒現狀研究
目前,中國大陸未見有婦女基督徒現狀研究的專著。不過,相關的博士、碩士論文倒有數篇值得稱道。陳玉英的博士論文《基督教信仰對婦女婚姻滿意感之影響》(華東師范大學,2011)采用問卷調查的量化研究與深度訪談的質性研究方法,探討了婦女基督徒的婚姻滿意感,發現:基督徒婦女信教年數越長婚姻滿意感越高,基督教婦女受教育程度越高婚姻滿意感越低,基督徒婦女婚姻滿意感顯著高于非基督徒婦女,基督徒婦女婚姻滿意感最低的相關因素是沖突處理、休閑娛樂和性關系。信教10年以上的基督徒婦女婚姻滿意感卻在六個維度上顯著提高,包括男女角色、子女教養、姻親關系、金錢管理、沖突處理和感受關愛,原因是婦女信教后在認知層面發生改變,或者深層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因此婚姻滿意感提高。
王邦虎的碩士論文《鄉村婦女的“天堂之路”》(安徽大學,2010)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對安徽懷遠新河地區的婦女基督徒進行了田野調查,認為婦女歸信的直接誘因是疾病與家庭苦難,信教婦女在儀式中釋放壓力得到解脫,同時在祖先崇拜、喪葬儀式中堅持不跪拜的基督教原則,但最后又不得不參與其中,表現了基督教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沖突與折中。劉延飛的碩士論文《一個農村女性的基督教信仰研究》(中南大學,2011)通過對一個農村婦女基督徒的生活進行長期的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發現農村婦女選擇基督信仰深受農村重男輕女的社會文化影響。同時,信教以后的農村婦女有著向親戚、朋友、鄰居甚至陌生人傳教的相當熱情,這成為農村基督教迅速傳播的一個重要原因。李瑾瑾的碩士論文《女性宗教認同研究》(鄭州大學,2007)對鄭州市佛教女信徒與基督教女信徒在宗教認同方面進行了比較研究。許春燕的碩士論文《基督徒心理幸福感、宗教性、壓力知覺及社會支持的研究》(西北師范大學,2011)通過心理學的專業測量,發現男女基督徒在心理幸福感、社會支持、壓力知覺上存在顯著差異:女性基督徒的心理幸福感、社會支持、內傾宗教性得分顯著高于男性,而男性基督徒的壓力知覺、外傾宗教性得分顯著高于女性基督徒。常薇的碩士論文《中國基督教宗教性量表的編制及其相關研究》(上海師范大學,2008)發現在基督徒和慕道友中,女性的宗教性總分顯著高于男性,且女性在宗教性上比較趨同,而男性的個體差異較大。另外,也有學者對農村婦女信徒總體情況、某一地區的婦女基督徒的調查、殘疾婦女基督徒見證敘事以及基督教關于婦女的觀點等方面進行了論述(花傳國,易水霞,2011;趙銀俠,2000;張蓬,尹宏,1988;林連華,2009;王曉春,1991;王美秀,1995)。
二、教職人員現狀研究
李峰的《鄉村基督教教職人員的社會階層分析――以浙南Y縣X鎮基督教為個案》(晉陽學刊,2006年第3期)以浙南X鎮為個案,參照陸學藝教授關于中國社會轉型期鄉村社會階層劃分的成果,考察并發現了該地教職人員的階層分布:基本遍及鄉村社會的各階層,尤以家庭小工廠主和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主、農民知識分子、雇工以及私營企業管理者此五階層為最,作者認為鄉村教會存在著形式開放性和實質封閉性等特征。
劉建忠的碩士論文《論宗教教職人員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地位、功能與作用》(新疆師范大學,2011)將教職人員與和諧社會建設聯系起來,認為宗教教職人員是溝通人神及黨和政府與信教群眾關系的“雙重橋梁”。他們不僅支撐著宗教的生存與發展,而且通過日常的講解經活動和自身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周圍的信教群眾,從而對信教群眾的思想言行、各宗教間以及同一宗教內部不同教派的關系發生影響。宗教教職人員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天然優勢,協助黨和政府開展基層工作、倡導并先行對陳舊落后的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教義教規進行改革,尤其是在協助解決涉及民族宗教方面的問題時能夠發揮獨特的作用。同時宗教教職人員在帶領信教群眾發展經濟、開展國際民間交往從而擴大我國國際影響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海外華人基督徒現狀研究
關于海外華人基督徒的現狀研究,至今大陸還未見有專著出現,僅見美籍華人楊鳳崗的《皈信?同化?疊合身份認同-北美華人基督徒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一書。該書通過對華盛頓特區的一個華人教堂的田野考察,發現,美國華人基督徒既沒有放棄族群認同被動地接受同化,也沒有拒絕融合而簡單地固守其族群認同,而是同時圓潤地建構和重構美國人認同、華人認同和宗教認同(疊合認同)。在疊合認同模式之外,楊鳳崗還發現另外兩種不成功的或適應不良的認同模式:碎片融和、融化融合。
此外一些期刊論文具有一定的影響,值得參考借鑒,如張云《北美華人基督徒影響力分析――基于“軟權力”的視角》(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第5期)、萬曉宏《美國華人基督教會研究:以大波士頓地區為例》(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5期)、李愛慧《當代美國華人基督徒的構成》(世界民族2009年第4期)、方文《疊合認同:“多元一體”的生命邏輯――讀楊鳳崗《皈信、同化和疊合身份認同:北美華人基督徒研究》(社會學研究,2008年第6期)、曹云華《對東南亞華人文化適應的影響》(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2年第1期)、華樺《巴黎華人留學生信仰基督教特征研究――以巴黎部分華人基督教會中的留學生為例》(青年研究,2009年第6期)、新哲《旅美華人教會活動見聞》(世界宗教文化1996年第2期)。
關鍵詞: CDA 語言 權力
《實習醫生格蕾》是一部以醫學為主題的獲得艾美獎、金球獎的美國電視連續劇。劇中通過描述實習生及住院醫師之間的工作、生活狀態,深刻地反映了7年外科實習的高強度訓練,以及人性之間的關懷與情感。
批評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指出語言源于社會,同時由社會調控。本文通過對臺詞的分析,旨在揭示劇中語言與權力之間的關系變化。
1.批評話語分析理論概述
辛彬(2006)指出,批評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簡稱CDA)通過分析語篇的語言特點和它們生成的社會歷史背景,考察語言結構背后的意識形態意義,進而揭示語言、權力和意識形態之間復雜的關系。批評話語分析主要的理論依據及研究方法來自于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即通過語言的使用體現出三種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
王洪穎(2010)認為CDA是一種分析形式,通過分析語篇的形式,進而研究語篇、權力和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關系,旨在探究在社會、政治和文化環境下話語的產生,以及該話語反映的權力、控制權及不平等現象,并將之合理化。
“批評話語分析”(CDA)一詞由??略凇墩Z言與權力》一書中最早提出。Durst(1999)提出:“最初基于社會學理論的批評理論旨在揭示社會階層及各方不平等權力關系。同時人文和社會科學的部分學科如修辭與寫作均有所交叉?!焙苊黠@,批評話語分析是建立在這些社會科學的研究基礎上的。因此,通過話語分析,能夠反映深刻的社會意義及不同身份和不同權力階層人物之間的復雜社會關系。
George Yule(1996)陳述道:“話語分析涉及之面非常廣泛,如在教育或政治實踐層面,可始于對日常對話中諸如‘oh’和‘well’的研究,又或于文化中的主導意識形態的研究。”
CDA的研究基礎源于社會理論,因此權力自然而然成為社會研究中的一個中心話題。權力與語言之間是緊密相連的,權力趨于與等級階層、身份相關。不難推斷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的行為表現均有顯著的不同。再者,語言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語言交際,因而基于社會、職業關系的相關權力上建立起來的層次等級便產生了語言差異。徐品晶(1996)提及,話語分析更多的關于普通人民在日常生活語境中的對話:電話中朋友的通話內容、餐桌上朋友之間的對話,諸如此類。
至于權力,Caja Thimm,Ute Rademacher和Lenelis Kruse(1995)認為在權力情境下,對于話語差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日常言語互動中權力的“強勢”與“弱勢”風格的不同。事實上,日常對話中的語言使用最能明顯反映出說話者的身份、權力和地位。正如??拢?992)提出,權力隱含于廣泛分布在社會生活中各個階層的日常實踐中。權力并不是否定那些受支配者,而是起到配合支配者的作用,為了迎合支配者的需要,幫助其進行語言權力導勢。權力是??轮髦械暮诵母拍睢.敗皺嗔Α币辉~被用于分析人類的社會行為時,有以下兩種理解:一是“行為的能力”,二是“支配他人的能力”。前者指的是人們為了追求某種利益或實現某種目標而訴諸行動的能力。后者則指因一方的地位高于他人,處于一個制衡地位,而他人必須表示服從。
2.《實習醫生格蕾》中對話的批評話語分析
韓禮德的概念功能是指語言用于表達說話者的內部經驗世界及其各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的功能,通過及物性系統來實現。及物性系統包括六種過程: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因而對話對象不同,過程也截然不同。
“Nurses will page you, you answer every page at a run ... Your first shift starts now and lasts forty-eight hours... you run labs, write orders,work every second night till you drop and don’t complain.” Dr.Bailey對實習生們的開場白,多為物質過程,主要用以表示命令、安排,如Nurses(Actor)will page (Process) you (Goal),詳述作為實習生的職責及任務所在,在眾人面前時刻保持作風嚴謹、精益求精的導師風范。
“You're interns, grunts, nobodies, bottom of the surgical food chain”,此處句子精短,為關系過程,認定值為“interns”,直截了當地揭示了實習生們的現實生活與地位?!癵runts,nobodies”讓這些實習生們認識到自己在這所醫院是沒有任何權力的,沒有地位而言,處于外科食物鏈的最底端的他們是不能有任何優越感的。
如上所述,Dr.Bailey在對實習生們宣布五條規則的時候,各小句多使用的是物質過程,這些都是表示命令的下發。同時,此類話語中多以“you”為動作的承受者,表明了實習生的被支配地位。如“you answer every page at a run... Rule number five. When I move, you move. Bailey:You are the first person they see in the morning. You say please. You say thank you.You apologize for waking them up.”。
人際功能的實現與情態是相互聯系的。通過對話中情態詞量詞的區分,能很好地分析出會話中兩人的權力關系。如“should/will”為中量詞情態詞,表示較強烈的意見。作為院長的Richard在回答關于器官移植的問題時,表達了強烈的專業意見,而作為權力階梯下段的Bailey只能是無條件地服從與認同。
Richard: Our responsibility is to the patient.If, medically, he's at the top of the list, then he should get the heart. Hypothetically.
Bailey: Thank you, sir.
Richard: But practically? Whoever removed the patient from the LVAD, I expect to be given names and there will be severe, severe consequences.
Bailey: Yes, sir.
3.結語
我們可以看出權力并不源于語言,但是語言能夠用來體現權力,甚至挑戰權力,權力可以用于限制語言的使用。權力與語言是密切相關的,支配者與受支配者均能選擇適合的詞句,在字里行間,讓觀眾們深刻感受到社會階層及權力地位的顯著性。正如彭麗(2004)指出的,權力關系能夠產生、存在并再生于語篇之中。
參考文獻:
[1]Caja Thimm, Ute Rademacher and Lenelis Kruse, Power-Related Talk: Control in Verb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14 No.4, December 1995 382-407 Sage Publications,Inc.
[2]Durst, R. K. Collision Course: Conflict, Negotiation,and Learning in College Composition.Urbana,IL:NCTE,1999.
[3]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
[4]Yule G, Pragmatic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5]彭麗.話語、權力及意識形態――媒體語篇的批評性研究[D].碩士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04,4.
[6]王洪穎.美劇――絕望的主婦中沖突話語的批評性話語分析[D].碩士論文,東北師范大學,2010,5.
關鍵詞:相聲 草根 中產階層 身份認同
2005年歲末,在相聲陷入谷底的時刻,自稱“非著名相聲演員”的郭德綱似乎成為相聲這一傳統藝術的拯救者。他倚重傳統,扎根民間,貼近群眾,高舉回歸劇場,注重娛樂性的旗幟,張揚了當代“草根文化”的獨特魅力,以致形成了文化界的“郭德綱現象”。[1]可是,郭德綱真的是一個被人稱頌的“草根英雄”嗎?他的相聲真的是為底層大眾服務的嗎?我認為這是人們對郭德綱及其相聲認識上的一個誤區。有調查顯示,郭德綱的“鋼絲”中,很大一部分是白領、大學生,他們都是受過良好教育、有相當文化素養的中產階層或準中產階層。這就形成了一個矛盾,本來代表“草根文化”的郭德綱的消費群體應是底層大眾,但實際上,他的消費主體卻是中產階層,二者也能很好的適應彼此,達到文化消費上的平衡,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
相聲在創立之初是一種在露天場所引人發笑的口頭表演,是典型的民間文化。而今天的相聲,表演中滲透著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相聲演員也成為表演藝術家,長期的脫離底層社會,使得這個傳統表演形式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市場,主流相聲界的不景氣反而突出了郭德綱和他的“德云社”。郭德綱將相聲表演回歸到傳統的表演形式,演出內容也多脫離意識形態,貼近生活,他標榜的口語化,大眾化,得到觀眾的青睞,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郭德綱就是草根界的英雄。貼近現實生活并不等同于底層文化,郭的相聲同當下最為時尚、最受關注的話題緊密相連,譬如整容、感情問題、富二代等話題,這些都不是底層群眾所關注的問題。底層人民更關注的是最基本的生存問題,他們不會關注郭德綱相聲中的時髦問題,可能他們連郭德綱相聲中的調侃之意都無法理解。而且,德云社一場相聲的票價大約在1000元左右(北京除外),甚至被炒到接近萬元價格,這也不是底層民眾所能接受的。除此之外,德云社還借助網絡和媒體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這一點也是底層群眾不能引起共鳴的,作為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更多的是依靠平面媒體――報紙等,了解相關信息。種種跡象表明,郭德綱的相聲與草根已經沒有更多的聯系,郭德綱這位大眾捧起的“草根英雄”其實已經與草根無關了。
現代人逐漸從過去忽視休閑轉變為重視休閑、注重休閑方式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在社會階層化日趨明顯的今天,城市中產階層浮出水面并逐漸壯大,已經被認為是決定中國未來各個方面的主導力量,而中產階層也是培育與支撐休閑產業的最大消費群體。[2]“德云社”正好為中產階層提供了一個放松休閑的場所,這種小劇場,為中產階層高壓力的工作之余提供了精神上的放松,使得快節奏的、缺乏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中產階層的生活得到舒緩,填補了他們精神上的空虛感和孤獨感,他們在郭德綱的相聲中不僅尋找到樂趣,而且把自己的主觀思想添加到相聲中去,帶來的是新的意義上的構建,郭的相聲恰好在庸俗和高雅之間找到了平衡點,迎合了中產階層的消費心理和消費品位。
維持郭德綱和中產階層之間的平衡的首要原因是郭德綱順應了當下文化消費的潮流。在高速發展的今天,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競爭異常激烈,由此造成的生活壓力繃緊了人們的神經,他們渴望擺脫這種壓抑,內心產生的反主流、反權威的心態使得郭德綱“應運而生”。郭的相聲在堅守傳統、發揚相聲諷刺批判的同時,在相聲內容中增添了許多當下的時髦新詞、新事,極大的滿足了現代人張揚個性,追求新奇刺激的心理特征。其次,中產階層在郭德綱的相聲中得到極大的身份認同感。他們通過消費郭德綱相聲這一“商品”,在表明自己身份和地位的同時顯示了自己在文化消費中的審美情趣和對現實、對權威逃避或者反叛的文化傾向,從而獲得身份上的認同和內心欲望的極大滿足感,證明了自己在消費上的實力和能力,也就是說,可以在閑暇時間花幾千塊錢來消費一場郭德綱的演出,成為中產階層表明身份地位的象征。最后,新媒體對郭德綱的炒作也成為一個新的亮點。郭德綱通過網絡等新媒體宣傳自己,擴大了影響力,而中產階層也大多是通過網絡來接收新鮮事物,二者之所以能達到一種“共識”可以說,新媒體這一平臺很好的平衡了二者的關系。
郭德綱及德云社的發展早已不是當代社會草根的代名詞,他幾乎完全成為中產階層表明自己身份地位和獲得身份認同感的象征,兩者無論是在文化的溝通上,還是在經濟消費上已經達到一種平衡,而這種平衡可能也為社會帶來一種新的意義。
注釋:
[1]苑秀杰:《“郭德綱現象”的意義與缺失》,《藝術百家》,2007年第2期
[2]張香蘭:《城市中產階層休閑消費行為分析》,《管理探索》,2010年第5期
參考文獻:
[1]苑秀杰:《“郭德綱現象”的意義與缺失》,《藝術百家》,2007年第2期
[2]張香蘭:《城市中產階層休閑消費行為分析》,《管理探索》,2010年第5期
[3]陳東冬:《當代中產階層消費行為和消費倫理解析》,《商業時代》,2012年第9期
[4]王巖:《我國中產階級消費時尚的社會學分析》,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6]史錚:《中國城市中產階層消費特征――一個消費社會學的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一)廣告表現的男女形象使用頻率上:
廣告創意有個3B原則之一便是玩皿勿—美女。有調查顯示,廣告中出現一個以上女性角色的廣告占35.8%,比男性角色多6.9個百分點;在角色總數中,女性占角色總數的54%,女性角色亦比男性角色多8個百分點。這些數據在電視廣告中更為明顯,根據首都女記協對中央一套、北京一套、上海新聞娛樂頻道等10個電視臺,2005年8月至n月晚間播出的寫作碩士論文電視廣告進行了監測,發現電視廣告偏愛使用女性角色(70.5%的廣告中出現了女主角,只有47.5%的廣告中出現了男主角);女性更多地被使用特寫鏡頭。廣告中出現一個以上女性角色的廣告占76%,比男性角色多23.6個百分點;全部以男性角色出現的廣告,比例為22.8%,全部以女性角色出現的廣告,比例為46.4%。7以上數據充分說明電視廣告更傾向于使用女性符號,男性形象被忽視,因為使用女性形象可以起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二)男女兩性出現的環境與場合上:
廣告中男女比例的差異不僅表現在男女形象使用頻率上的懸殊,也表現男女兩性出現的環境和場合的迥異。國外研究者schneider(1979)發現:廣告中34%的女人形象出現的環境是在家庭里,而只有22%的男人出現在同樣的地方;Bretl和。扭tor(1988)也發現,在針對成年人的廣告中,與女人相比,男人通常出現在遠離家的地方。中國學者劉小紅和卜衛(1997)在對1994年全國十大城市的電視廣告進行內容分析時,也發現50.8%的女性出現在家庭,男性只有36.6%出現在家里,在統計上有顯著差異?!皬纳厦鏀祿治?,我們可以得出,廣告中男女所處環境有很明顯的特征,即男性多出現在室外,女性多出現在室內,在這一點上國內外的廣告表現是比較一致的。
另外,廣告對男女的社會角色定位相對來說也比較定式,主要表現在男女代言的廣告類別上。根據2加3年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曾對全國大城市的電視廣告進行抽樣調查和研究,共取1197個廣告樣本,并從廣告類型、聲音、角色和性別觀念等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其結果如下:”
第一、從廣告類別上分析:在食品、服裝、飲料、美容、家用電器、科技、電子、機械等八類廣告中,女性在服裝、美容、家用電器等廣告中出現較多,而男性則在科技、電子機械廣告中出現較多。
第二、從聲音分析:1197個廣告樣本中,77.9%畫外音是男聲,只有22.1%畫外音是女聲。
(1)流行音樂。流行音樂有多種定義。威廉斯認為流行音樂“1)意味著為多數人所喜聞樂見的。2)處在高級文化與通俗文化的比較之中。3)用于描述一種人們自身自定的文化。4)意味著大眾媒介通過商業利益對人們的強力”?!吨袊蟀倏迫珪魳肺璧妇怼氛J為流行音樂的形式在于“通俗易懂、輕松活潑、易于流傳、擁有廣大聽眾”,“有別于嚴肅音樂、古典音樂和傳統的民間音樂”。綜合以上界定,我們認為流行音樂,專指那些在我們當今生活中廣泛流傳、內容通俗、貼近生活,主要為青年人所喜歡,且伴有較強商業目的的音樂作品。(2)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指的是吸收、借鑒和利用了古典文學、古典文化元素,具有意境美、語言美特點,高雅含蓄的流行音樂歌詞。
2新時期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
(1)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的產生與發展。古典美歌詞是伴隨著流行歌曲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的,經過了長期的積累和沉淀。新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優秀音樂作品,較早的有20世紀80年代鄧麗君的個人專輯《淡淡幽情》(1983),收錄的12首歌曲的歌詞全部選自中國古典文學唐詩宋詞里的名作。此外,還有香港的詞作家黃霑的作品《滄海一聲笑》和《梁?!返?。20世紀90年代有陳小奇的《濤聲依舊》《白云深處》《巴山夜雨》和黃安作的詞作《新鴛鴦蝴蝶夢》等。隨著流行音樂的不斷發展,21世紀的詞作家方文山、陶喆、王力宏等新一代音樂人也創作了大量的具有古典美的歌詞,如《千里之外》《東風破》《青花瓷》等。最近又出現了霍尊的《卷珠簾》,被劉歡譽為“具備大家閨秀風范的中國風”。(2)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的特點。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汲取了古典文化的長處,語言考究化、意象精致化、意境整體化、人文精神大眾化,給人帶來獨特的美感享受。與很多流行音樂的歌詞毫無意義,創作低俗、浮躁、無病、沒有邏輯、無聊煩瑣,意義表達模糊、感情表達直白低下,缺乏意境美形成鮮明對比。(3)流行音樂歌詞與古典文學、古典文化元素的融合形式。在流行音樂歌詞的創作中,不少詞作者嘗試著將古典文學、古典文化運用于歌詞的創作中,不僅提高了歌曲的藝術欣賞價值,也從側面間接地傳播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流行音樂歌詞與古典文學、古典文化元素的融合有以下三種形式:1)直接運用古典文學詩詞。這類形式以鄧麗君為代表,如《但愿人長久》的歌詞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獨上西樓》的歌詞出自《相見歡》等。在這之后,又陸陸續續出現了很多這樣的歌曲,如根據白居易的《長恨歌》、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詩詞譜寫的歌曲。這些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散發著濃厚的古典文學的清雅意境,最終成為經典歌曲而廣為流傳。2)化用古典文學詩句。作詞家在創作中,將古典文學中的美詞妙句穿插其中,使得歌曲意境優美,更符合時代特點。例如,陳小奇的《濤聲依舊》,借用了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黃安的《新鴛鴦蝴蝶夢》化用了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3)采用古典文學的形式或意境。詞作家直接采用古典文學的形式意境進行創作,把中國文學含蓄、委婉的特點,巧妙地用于現代的白話文中,增加了歌曲的意境美。例如,由黃霑作詞的《滄海一聲笑》《上海灘》等,都模仿了古典文學的形式與意境;此外如以方文山為代表的“中國風”歌詞,《發如雪》《千里之外》《臺》《青花瓷》《東風破》等。這類歌詞通過詞中的意境或情境,體現了流行音樂歌詞與古典文學的關聯所在。
3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研究現狀
根據掌握的文獻,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鄧麗君的歌曲和以方文山為代表的“中國風”歌曲上。由于研究點處于文學和音樂的交叉領域,研究者們有從音樂學角度出發,有從文學角度出發,還有從文化學或社會學角度出發來研究的。而對于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的研究,研究者們大多從文學角度來加以研究。對從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庫檢索到的文章分類后,可以得到關于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曲的研究現狀。對于鄧麗君歌曲的研究,大致分為兩類:一是音樂方面的研究,如楊艷麗《從城市民族音樂學視角看“鄧麗君現象”——關于鄧麗君歌曲在大陸、臺灣和日本的流行原因研究》,黃金蟬、揭冰《鄧麗君音樂形象的建構與塑造探析——以古典專輯<淡淡幽情>為例》、陳奕虹《鄧麗君音樂中的美學研究》、彭英姿的碩士論文《鄧麗君音樂對中國內地流行樂壇的影響研究》等。二是文學方面的研究,如陳湘輝《淡淡幽情聲律兼美——鄧麗君與張曉農古典詩詞歌曲專輯演唱風格之比較研究》、莊宏道《一縷芬芳,幾絲情愁——聆聽<鄧麗君歌曲精選80首>的隨想》等。具有古典美的“中國風”歌曲的研究性論文,有以下幾類:(1)音樂學研究。例如,潘存奎《“中國風”——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相遇》和李娜娜《“流行歌壇中國風”歌曲的民族化研究》。(2)文學研究。例如,宋秋敏《試論周杰倫專輯中歌詞意象的古典化傾向》、趙瀾濤《日月潭洗青瓷——淺析周杰倫歌詞對古典詩歌的傳承》、羅涵的《從文學與語言的角度分析周杰倫成功的原因》、段麗的《方文山“中國風”歌詞的藝術質感》等文章從古典詩詞出發,闡釋中國古典詩詞對以“中國風”為代表的現代流行音樂歌詞創作的影響,以及“中國風”歌詞如何繼承古典詩詞和在此基礎上的創新。(3)文化學研究。例如,黃彩萍《返回古典與文化鄉愁——方文山歌詞的文化闡釋》、曹軍英《論方文山歌詞中的文化意蘊》等論文認為方文山創作“中國風”歌曲是一種文化上的“尋根”。(4)社會學研究。例如,馬珺的《“中國風”流行歌曲的文化研究》、趙[專業提供寫作論文和 論文寫作服務,歡迎您的光臨dylw.net]樸的《從“西北風”到“中國風”——社會文化環境對流行音樂影響芻議》等論文,主要從社會文化經濟和文化環境、傳媒、明星影響力、聽眾的審美趣味、創作者的觀念以及音樂方面分析“中國風”產生和流行的原因。
綜合以上,從文學角度對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的研究文獻還很缺乏,尚存在較多的研究空間。參考文獻:
雷蒙·威廉斯.文化社會的詞匯山.劉建基,譯.北京:三聯書店,2005:356.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蔡音穎.略論流行音樂歌詞創作中的古典文學元素.藝術評論,2007(7).
晨楓.中國當代歌詞史.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劉芳智.方文山“中國風”歌詞研究.湘潭大學,2011.
關鍵詞 現代學習理念 數字化學習 學習型城市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12
1 數字化學習產生原因分析
1.1 信息技術的大力發展為數字化學習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隨著以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學習及思維方式都發生了重要變化,有人曾提到,信息時代就是一個數字化的世界。在傳統的農業社會里,學習通常是單純依靠自身經驗的積累或是師傅的口耳親傳;在工業時代,統一化的學習內容和標準化的學習方式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但是卻束縛了個體的思想,不利于個體發揮創造性的自主學習,而如今,我們身處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學習與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信息技術以數字化為支柱,而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后,便引起了學習資源、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的變化,使之朝著數字化的方向發展,進而形成數字化學習資源、數字化學習環境及數字化學習方式。由此可見,伴隨著網絡、多媒體和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中的廣泛運用,一種區別于傳統的、新型的學習方式,即數字化學習隨之產生。數字化學習作為信息時代學習的主要方式,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數字化學習這一說法最早被提出時,被定義為“將數字技術和課程教學知識相互整合的一種方式”。①數字化學習是一種基于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在內的、學生通過網絡進行的人與人之間、人與計算機之間的交互式學習,又可稱為網絡化學習或E-Learning。由此可見,信息技術的大力發展為數字化學習的產生提供了環境和條件。
1.2現代學習理念的形成為數字化學習的發展營造了氛圍
現代學習理念是人們對于學習規律和學習本質的一種新的認識,現代學習理念的形成為數字化學習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氛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隨著學習理論的發展,學習有了新的外延和內涵,如在學習目標上,由原來的知識傳輸向知識建構轉變;在學習方式上,強調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及情境學習;在學習內容上,倡導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內容和知識體系。而傳統的學習方式顯然不能滿足當下部分學習者對學習的需求,必須積極探索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達到滿足其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激發創造力、提升自主性的目的。二是終身學習理念的的呼喚與推動。終身學習強調的是“有意義的學習、開放的學習和終身的學習”,這種學習不局限于學校、家庭或企業等,而是營造一個時時能學、處處可學、人人皆學的學習環境與氛圍。眾所周知,人生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不斷的嘗試、終身的學習來積累知識,獲得發展。而社會應該始終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和宗旨,為人們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完善的學習設施,豐富的學習資源,進而滿足人們終身學習的需求。由此可見,終身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進取地、創造性地學習,是一種生存與發展的學習。②終身學習的理念改變了眾多學習者的學習理念,進而積極主動尋求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和學習方式,為數字化學習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
1.3 數字化學習的特點有利于公平的社會教育的實現
數字化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現代學習方式,有別于傳統的學習方式,彌補了傳統學習受時間、空間和內容限制的缺陷,在尊重學習者差異的基礎上,注重其潛能的挖掘,通過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滿足個體個性化學習需求。數字化學習具有內容的豐富性、資源的共享性、學生的主動性、時間的機動性、主體的平等性、學習的終身性、效率的高效性和方式的多樣化等特征,能夠解決學習者在學習時間、學習環境、學習內容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促使學習者利用業余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及現有認知水平通過數字化學習環境和數字化學習方式來選擇自身所需的學習資源和學習內容。從這一點來看,數字化學習自身所具有的優勢能為社會全員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使之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學習者擁有平等的教育機會能進一步滿足人們實現終身學習的愿望,有利于踐行全民終身學習的宗旨,更有利于學習型社區、學習型城市和學習型社會的建設。
2 數字化學要素分析
2.1 數字化學習資源
數字化學習資源是指通過數字化的處理,可在多媒體計算機上或是網絡環境下運行的多媒體的資料和材料。③數字化學習資源包括數字學習的視音頻、多媒體學習課件、電子郵件、網站學習、在線學習管理、在線討論、數據文件等多種形式的內容。數字化學習資源具有發展性、全面性、開放性及多樣化等特征,既符合學習者差異化的學習需求,也可激發學習者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從這一點來看,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獲取學習資源、處理學習資源、分析學習資源,進而在此基礎上重新定義意義的過程??梢姡瑪底只瘜W習資源作為數字化學習的核心要素之一,占據關鍵性的位置。
2.2 數字化學習環境
數字化學習環境是指廣大學習者可以通過移動設備、數字電視和計算機等網絡設備隨時隨地開展學習活動,具有信息顯示多媒體化、信息傳輸與處理智能化及教學情境虛擬化、多終端兼容性等特征的學習環境。④數字化學習環境包括多媒體計算機、校園網絡和因特網等設施、多樣化及共享性的資源、學習界面和網上教學活動軟件系統的平臺、實現遠程協商與交互保障的通訊和解決學習者困難的學習工具等五個方面。數字化學習環境作為數字化學習的核心要素之一,有利于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進行因材施教,促進學習者朝多元化方向發展。
2.3 數字化學習方式
數字化學習方式多種多樣,如借助數字化學習資源開展探索式的學習、利用自身積累的已有知識進行自主式學習、利用網絡通訊進行合作式學習、利用信息工具進行創造性的實踐學習等。筆者在前文中已經強調了數字化學習有別于傳統的學習方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數字化學習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與限制,不依賴于教師面授和課本的學習,而是利用數字化的學習環境和平臺,隨時隨地地根據自身的學習目的選擇數字化學習資源;二是數字化學習不再要求被動學習,而是注重學習者主動學習,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開展討論、協商和合作的學習,來構建意義、獲取知識。
2.4 學習者的信息素養
數字化學習的核心要素不僅僅指數字化學習資源、數字化學習環境和數字化學習方式,還應該涵蓋學習者的信息素養。學習者只有擁有利用信息技術獲取和處理信息知識的技能、具有選擇和理解信息內容的能力、擁有融入信息社會的心態和勇氣,才能在信息時代更好地運用數字化學習環境開展數字化學習,故而可以說學習者良好的信息素養為其開展數字化學習奠定了基礎。
3 數字化學習對學習型城市建設的促進作用
關于學習型城市概念的界定,學術界至今尚未形成明確統一的概述。OECD 對學習型城市的描述是:“學習型城市通過制定戰略和規劃,積極開發全民個人潛能、大力倡導和發展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合作,進而促進個人全面發展,形成社會凝聚力,為社會創造財富。”⑤由此可見,學習型城市的目的是通過各種方式開發和挖掘人們的潛力,鼓勵人們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促進個體與城市共同發展。學習型城市的宗旨是讓全民的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促使居民隨時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終身享有自由、自主、平等、開放學習的權利和機會。而要想實現學習型城市的這一目的 ,必須以高度發達的現代教育技術為支撐。⑥數字化學習作為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教育教學深度結合的產物,作為一種新型的現代學習方式,其所提供的數字化學習資源能激發市民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自主性和創造性。同時,數字化學習既可以利用自身優勢為廣大市民提供均等的學習平臺,也符合學習型城市對開放學習資源的基本要求,能讓全民便捷地選擇和獲取自身所短缺和急需的知識和內容。從這點可以看出,數字化學習克服了傳統學習方式的缺點和劣勢,滿足了不同學習者的需求,實現了資源的共享,達到了學習型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符合其建設的宗旨和目的。
學習型社區是構建學習型城市的基礎,學習型社區的建設對構建學習型城市和學習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在前文中已提到數字化學習的核心要素包括數字化學習資源、數字化學習環境和數字化學習方式,其中數字化學習資源所涵蓋的范圍較廣,包括數字視音頻、文本材料和資源學習網站等,社區居民可以利用數字化學習的環境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挑選對自己有益的學習資源,從而滿足自身差異化和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可見,利用數字化學習這一現代學習手段,有利于豐富社區居民的知識,提高社區居民的素質,從而促使社區持續健康發展,為建設學習型城市和學習型社會奠定基礎。由此可見,數字化學習作為當下現代學習方式的一種,其豐富的學習資源、良好的學習環境、便捷的學習方式等優勢彌補了傳統學習方式的缺陷,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內容,滿足了學習者差異化和多樣性的學習要求,能為踐行學習型城市建設的宗旨奠定基礎。同時,其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均等的學習機會,提高了社區居民的綜合素質和素養,為構建學習型社區營造了環境,對學習型城市建設頗具意義。綜上所述,數字化學習這一方式符合學習型城市建設以人為本,以教育為手段,以學習為動力,以滿足社會學習者需求和提高市民素質為目的的宗旨和原則,是構建學習型城市的重要手段,亦是積極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
注:本論文系全國學習型城市建設聯盟立項課題《現代學習技術應用:城市的學習資源、網絡平臺建設研究――以武漢市為例》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為中成協【2014】047號
注釋
① 孫立會.數字化學習情境下終身學習力的構建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5.
② 郭倩.論終身學習與人的全面發展[D].北京郵電大學碩士論文,2010.3.
③ 李克東.數字化學習(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J].電化教育研究,2001.
④ 楊碧云.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終身學習者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2012.12.
關鍵詞:城市老年婦女;社會參與;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生存和發展權;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04(2012)05?0181?06
一、問題的提出
在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老年婦女問題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婦女在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過程中為人類社會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然而在傳統性別文化的影響下,婦女的生存和發展權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F階段我國的老年婦女具有文化程度低、生活保障低等生存劣勢,關注老年婦女的生存質量是體現社會公平與公正,構建和諧家庭與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我國對老年婦女相關問題的研究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20世紀80年代,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老年婦女生活狀況的描述性分析;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這一時期在人口調查普遍開展的背景下,開展了包括老年女性在內的老年人相關問題的定量研究,但是關于老年婦女的專題研究仍然較少;第三個階段是1995年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的召開,引起了人口學、經濟學、教育學和社會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對婦女問題的關注。目前,研究我國老年婦女的專著仍然較少,對于女性老年人的研究仍處于老齡研究中的邊緣。從1979年2月到2011年11月,中國知網的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論文數據庫以及中國重要會議論文數據庫收錄的文章中,以老年婦女為主題的論文共有5696篇。目前學界對于老年婦女的研究主要有2個特征,第一,是從醫學和心理學的角度關注老年婦女的身體狀況和心理活動;第二,是從人口學和社會學的角度,關注老年婦女的人口特征、醫療保障待遇和社會生活狀況。關于老年婦女社會參與的研究主要在集中探討老年婦女參與社會活動的可行性和參與社會活動的價值。
針對老年婦女參與社會活動的可行性和參與社會活動的價值這一問題,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老年婦女平均壽命比男性長,參與社會勞動的時間相對就長。老年婦女退休年齡早,繼續參與社會勞動的精力旺盛,并且她們在整個老年群體中數量多、比重大,可以充分調動她們的積極性、發揮她們的作用。[1](278)老年婦女是社區建設的重要人力資源應得到高度重視。目前我國社區的參與者與受益者都以老年婦女為主體,老年婦女如果能積極的參與社區建設,為社區獻計獻策,這樣必然會推動我國社區建設的發展。老年婦女能夠在社區建設的過程中,繼續實現自己的人身價值,繼續社會化。[2]
針對老年婦女社會參與存在的問題,主要觀點有:老年婦女的家務負擔重、社會參與機會少。由于長期存在的家務勞動性別分工,許多中國老年婦女承擔著照料家人(包括老伴、兒女及孫輩)的責任,家務負擔重,社會參與率較男性低。[3]城市文化程度較高、經濟情況較好的老年婦女的社會參與活動主要側重于身體鍛煉和娛樂活動。老年婦女在退休后的交往圈由業緣、地緣逐步退縮為姻緣與血緣,社會空間由開放型向封閉型退化。[4]老年婦女具有惰性文化心理和血緣偏執意識這兩種負面文化心理。惰性文化心理是指老年婦女的依賴心理、容忍心理、隨大流心理和淡漠心理。在家庭關系中,主要表現為依賴和容忍;在社會關系中,主要是隨大流和淡漠。惰性文化心理減弱了老年婦女自養自立的能力和意識,而血緣偏執意識使老年婦女更多地依附于家庭和子女,缺乏社會交流,容易導致孤獨和寂寞。[5]
綜觀現有研究,主要是從個人、家庭和社會三個層面論述了老年婦女參與社會的積極意義,并指出針對老年婦女退休后精力仍然旺盛、身體狀況良好的特點,可以適當推遲其退休年齡,鼓勵通過社會參與來提升物質生活水平和減輕贍養負擔,但以上研究僅從抽象的層面指出政府、社會和家庭對促進老年婦女社會參與所肩負的責任,缺乏對老年婦女社會參與的特征進行細致地分析,沒有對影響城市老年婦女的社會參與的相關因素進行更細致地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目前國內對老年人社會參與的涵義的界定主要集中在對參與范疇的爭論,如老年人從事的是否是有報酬的活動,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是否包括家務勞動,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是否包括政治文化活動等。
筆者認為,把老年人參與的所有與社會產生聯系的活動都看作是老年人社會參與的內容,過于寬泛,不利于區分老年人的純個人閑暇行為和社會參與對老年人生活的影響。本文認為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應是指老年人基于自身的興趣愛好、利益或需求的滿足,通過合法途徑參與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并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與其它社會成員、社區和社會產生聯系和互動的過程。這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第一,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基于老年人參與意愿而做出的選擇,是老年人為滿足自身需求而參與的活動;第二,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是指在參與的過程中,會與社會中的組織和他人產生互動和交流;老年人種花養草、讀報看書等純個人或家庭行為,不應屬于老年人社會參與;第三,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的形式較為靈活,可以自發地組織參與,也可以在社區和社會團體的組織下來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