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2 09:31: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重點建設工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ESI概念和具體指標
⒈論文收錄數。
論文收錄數指10年來被累積收錄在ESI數據庫的論文總量,它反映了該研究機構對全球學科交流的貢獻度。由于收錄論文來自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且經過同行評議,ESI收錄論文數成為評價研究機構科研績效,考量學科水平的重要指標。
⒉論文被引量。
論文被引量指10年來累積收錄在ESI數據庫的論文被引用的總量,根據論文被引量可以排出全球排名前1%的學科領域。論文被引量體現了全球學術同行的關注度,被引量越高,說明該學科受到的關注度就越高。論文被引量是評價學術表現、鎖定全球位置的關鍵性指標。
⒊篇均被引頻次。
論文被引量除以論文收錄數即為篇均被引頻次。篇均被引頻次是學科論文在一定時間內的質量體現,也是該學科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標志。
⒋高被引論文和熱門論文。
高被引論文指10年來被引頻次進入全球排名前1%的論文。高被引論文反映了學科是否存在真正優秀的帶頭人狀況,往往大師和人才新秀方可產生高被引論文,這對于一個學校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熱門論文指近2年內各研究領域中被引頻次在最近2個月內排名位于全球前0.1%的論文。熱門論文的產生說明該論文適應學科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具有很強的創新性。高被引論文和熱門論文凸顯了高校的科研創新性,引導著科研發展的熱點和前沿,是衡量科研生產力的重要指標。
(二)ESI全球學科排名在學科評估中的作用
作為一項國際性評估指標,ESI全球學科排名在我國科研績效和學科評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是數據權威。SCI和SSCI期刊論文質量高,ESI數據的權威性和客觀性不容置疑。二是針對性強。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反映了學科水平在全球同類學科領域中的位置,相對主要針對學校綜合實力排名的大學排行,它具有更強的針對性。三是領域齊全。ESI推出的排名涉及22個學科領域。四是國際性。國際上公認進入ESI前1%的學科屬于國際領先學科,ESI全球學科排名為衡量各高校學科在全球學科領域的位置提供了重要參考。
(三)ESI全球學科排名受到關注
作為衡量學科影響力的評價工具,近年來ESI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ESI排名成為評價科研績效和高校學科發展的重要指標?!秶抑虚L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把“國際論文被引量進入世界前5位”作為五個重要硬指標之一。教育部、財政部印發的《關于開展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將“牽頭高校以及主要參與高校,依托的主體學科原則上應進入ESI學科排名的前1%”作為申報“面向科學前沿的協同創新中心”的評審要求。江蘇省政府出臺的《關于印發創新型省份建設推進計劃(2013—2015年)的通知》提出,“至2015年,高校院所ESI論文篇數超過7萬篇”。2014年1月,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管理協調小組辦公室印發了《關于開展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一期項目考核驗收的通知》,“對本校某學科領域進入ESI最新排名全球前1%作出最主要貢獻”成為重要成果驗收標準之一,體現了ESI排名在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中的導向作用。各高校也將ESI全球學科排名作為衡量學科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
二、ESI視角下的江蘇高校學科建設與發展
(一)江蘇強勢推進學科建設
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工作?!督K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實施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加強能力建設、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在我省高校建設一批高水平優勢學科,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和核心競爭力。2010年江蘇省政府啟動實施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在全省31所高校立項建設優勢學科122個,省財政每年安排1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項目建設。2014年初,江蘇省管理協調小組對一期項目進行考核驗收,100個立項學科考核驗收結果為A等,優秀率達82%。在一期項目考核驗收基礎上,江蘇省政府及時啟動了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二期項目,經專家評審,全省30所高校的137個學科正式立項。除優勢學科建設工程外,江蘇省省級重點學科繼續得以重點發展。截至2014年5年共有省級重點學科204個,其中省重點序列學科28個,一級學科省重點學科88個,一級學科省重點(培育)學科40個,一級學科省重點建設學科48個,省政府每年投入2億元用于省級重點學科建設。江蘇已經形成了省優勢學科、省重點學科、學校重點學科協同發展的格局。
(二)江蘇ESI全球學科排名日有所進
1.進入ESI前1%的學科數大幅增加。
據統計,2011年4月全省有13所高校的40個學科進入,2012年8月有16所高校的52個學科進入,2013年8月有17所高校的60個學科進入。截至2014年3月,江蘇高校共有63個學科進入,占中國大陸高校進入ESI全球前1%學科總數的11.71%,排名全國第三。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17所高校均為江蘇省優勢學科建設項目責任高校,63個ESI全球排名前1%的學科中,超過3/4的學科為省優勢學科立項學科。
2.論文被引量逐步增加。
截至2013年8月,江蘇17所高校近10年來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論文被引用量達686760篇,較2012年8月的513237篇增加了173523篇,增幅達33.81%。南京大學的論文被引量在全省位列第一,在全球5349個進入ESI學科排名前1%的機構中位列第255位,全球位置為0.05%。其中化學學科論文被引量在全球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的1111個研究機構中,排名第32位,全球位置為0.03%,南京大學的化學學科正向世界頂尖水平靠近。
3.論文篇均被引頻次和高被引論文、熱門論文數有所增加。
江蘇17所高校的論文篇均被引頻次平均值為5.65,其中南京大學的篇均被引頻次達8.83,生物化學的論文篇均被引頻次高達14.78,遠高出全省平均值。截至2013年8月,江蘇高校在ESI數據庫中被認定為高被引論文和熱門論文達936篇,較2012年8月底的684篇增加了262篇,增幅達38.87%,增長明顯。
三、ESI全球學科排名的缺陷及其使用中的矯正
(一)ESI全球學科排名缺陷
1.覆蓋面不廣。
ESI學科領域主要偏重于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ESI并不收錄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HCI)數據,藝術和人文學科在ESI中得不到體現。
2.對應度不夠。
ESI 22個學科領域中除了數學、化學、物理、計算機科學等外,其余學科領域無法與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頒布的110個一級學科直接對應。通常是ESI的一個學科領域對應我國多個一級學科。這樣就給考核驗收中的成果歸屬帶來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具體哪個學科為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作出最主要貢獻難以斷定。
3.代表性不足。
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包括優質資源建設、創新團隊建設、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等諸多方面,ESI收錄數據僅反映了學科建設中的科研創新成果,對于科研成果評價的確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不能全面反映學科建設的實力和水平。特別是在社會服務方面,省屬院校的特色學科,更多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目標,學科所取得的成果無法在ESI中得以體現。
(二)ESI全球學科排名缺陷的矯正策略
1.細分監測數據。
針對ESI排名缺陷,我們可采取定量分析方法,進一步細分監測數據,提高ESI在學科評估中的科學性。一個可行的辦法是通過分析ESI前1%學科的論文被引量,測算各個一級學科在ESI學科領域中的貢獻度,精確計算所占百分比,占比最高的學科即為ESI前1%中最主要貢獻學科。目前江蘇已有機構對高校ESI全球前1%學科進行動態監測,定期動態監測報告,有些高校已著手ESI前1%學科領域的數據細分工作,這對于更好地運用ESI排名促進學科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2.完善評價方法。
在ESI22個學科分類基礎上,參照InCites分析數據庫中其他分類方法,對各學科作出較為全面的評價。由于InCites數據來自于SCI、SSCI和A&HCI,除ESI22個學科分類外,另有Web Of Science中250+學科分類等多種分類標準,學校通過定制數據、預置數據等功能,對多個指標對比分析,確定各學科在全球的學術表現和定位,明確學科發展重點。
3.拓展評價渠道。
關鍵詞:人才培養方案;工程管理;電力建設企業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10―0101―02
電力建設企業是電力企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指發電、輸配電、供用電設備設施的建設及安裝企業。電力建設企業是資金、技術密集型企業,具有生產經營程序化程度高、操作規范嚴密、安全第一和牽涉國計民生等諸多特點。因此,必然要求電力建設企業的施工管理人員具有專業基礎知識深厚、懂技術、善于管理等素質。顯然,建設適用性、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協調性高的高質量的電力發供電企業,沒有大批既懂建設安裝知識,又懂工程項目管理知識和電力生產建設知識的人才,是不可能完成這樣的艱巨的任務的。這就給電力建設工程項目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提出了新課題。本文對此提出幾點建議。
1電力建設行業人才需求特點分析
1.1電力建設企業需要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電力建設企業是技術密集型企業,專業性強,對人才的實踐能力要求很高。目前很多新建電廠或企業的自備電廠,聘用人才時最看重的是實際工作經驗與面對實際工作的應用能力。而目前多數院校畢業的學生難以達到要求,多數學生仍然是理論知識勝于實際能力。從工程院校的角度看,缺乏與企業的內在聯系,缺乏開放的辦學機制,校企合作面臨諸多困難,學生很難得到企業實踐、鍛煉的機會。因此,學生從步入工作崗位到成長為一個合格的項目管理者,需要很長的適應期,而發展成為優秀的企業核心管理骨干,難度就更大。因此,工程教育需要改革,需要學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習、實訓環境,政府、社會要給予政策機制的支持與鼓勵。
1.2電力建設企業需要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應變能力的“拓展性”人才
通過調查我們感到,電力建設企業管理人才質量的提高滯后于電力企業的實踐要求,因為對一些新環境下產生的先進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學習和運用,電力企業往往快于高校。因此畢業生的管理創新能力往往不足,需要投資,進行必要的培訓。而規模較小資金缺乏的中小企業一般無力做到。因此面向電力建設企業的工程管理專業應以面向電力建設市場,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職業綜合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作為新時期人才培養的目標。
2依托電力建設行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
沈陽工程學院是一所新升本科院校,經過十年的建設和發展,已基本上形成了自身的辦學特色。學院秉承“工程教育、職業取向”的辦學理念,初步形成了具有行業優勢的學科體系,圍繞能源和電力產業鏈,調整和優化專業布局,著力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以人才培養和創新團隊建設為重點,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應用型”。
我院工程管理專業充分依托電力學科的優勢,遵循“依托行業、面向市場、工程教育、職業取向、打造品牌、人民滿意”的辦學理念和培養“具有較強的人文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工程技術人才,具有工程背景的現代管理人才和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現代管理人才的人才”目標定位,構建了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框架。具體說,以面向電力建設工程領域為主,涵蓋工程施工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工程監理咨詢公司、物業管理公司等單位,培養具備管理學、工程經濟學和土木工程技術的基礎知識,掌握現代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具備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并適應市場需求的技術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
一是按照“深廣適度的公共基礎,較寬厚的專業技術基礎,扎實有效的實踐訓練體系,適用對口、技術含量高的方向”的基本思路,確定應用型工程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基本結構框架。
二是貫徹差異化教育理念。以為指導,在工程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上實施“差異化戰略”,培養目標與國家注冊師接軌,積極尋求并培養具有電力行業特色的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用人單位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增強方案的實用性。
三是突出我院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特色。專業基本技能的培養與國家注冊師的考試要求接軌,開設其它監理、咨詢等課程,學生可根據自身能力和從業喜好選擇考取監理工程師、建造工程師、咨詢工程師等執業資格。
四是設置電力建設工程施工管理方向。由于我院電力行業的背景,與電力行業密切相關的電力建設工程管理專業必將成為學生就業的新領域。工程管理專業應充分依托電力行業的優勢,構建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框架,培養符合電力建設行業需求的電力工程管理復合型人才。因此,考慮市場需求和行業特色優勢,設置電力建設工程施工管理方向。
五是重視實踐環節教學基地建立,對實踐教學的基本建設進行重新規劃。營造真實的職業環境,使學生在校內就能接觸和了解實際用人單位的職業環境。根據實際情況,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積極加強與電力建設企業、其他單位的合作,積極開拓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3構建依托電力建設行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實踐
在修訂人才培養方式過程中,貫徹“以工程科學為基礎,以實踐性、綜合性教學內容為主干,以電力建設行業需求為依據”的原則,實現“培養工程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據此,我們對工程管理專業過去的知識結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并相應制訂了新的培養方案的原則。
一是拓寬專業口徑,建立“按學科大類統一基礎、按專業模塊分流”的教學體系。
二是圍繞課程體系,進行“整體優化”。改變過去重知識、輕能力、輕素質培養的狀況,對課程設置進行精簡、整合和優化,建立以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提高學生的素質為目的的培養方案。
三是改革教學管理體制,所有課程按照學分制培養,構建多個專業方向模塊,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和發展。
四是健全教學評估體系和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為實施培養計劃、實現培養目標提供保證。
在此基礎上,學院在構建依托電力建設企業管理類人才培養方案時,采取了以下有針對性的措施。
3.1全面修訂完善依托電力建設企業的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和專業口徑要寬、工程科學基礎知識要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要強、綜合素質要高的要求,采用上下結合、校內外結合的方式全面修訂了培養計劃,統一規劃、統一要求,實施不同專業模塊的教學。
遵循“知識、能力、素質并重”和“加強基礎、強化實踐、面向行業”的思路,本著“削枝強干,突出重點,避免重復,合理銜接,精講多練,培養能力”的原則,突出了重點骨干課程,增添了綜合訓練實踐環節和人文社科知識等課程。經過調整,專業理論教學時數控制在2100學時、180學分以內。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時間也由原來的不超過30周提高到40多周,增加了綜合訓練實踐環節。
全面實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取消升留級制度,實行重修重考、滾動淘汰、彈性學制、主輔修制等多種適合學生特點的較為靈活的管理體制。學院還建立了完善的教學工作評估體系和質量監控體系及教學督導、教學檢查、領導聽課、學生評教、事故檔案等制度,確立教學工作在學校的中心地位。
采取學校與地方政府共建、開展校際聯合與合作等方式,積極與企業和科研單位聯系,推動教學工作開展。在實際教學中,推廣“導師制”,組織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在高年級學生中因材施教,參與老師的科研、教研等工作,提高學生專業素質和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
修訂后的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特點體現在:
一是課程體系。從決策、可行性研究、施工到項目竣工后評價整個工程管理階段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在新的課程體系中都有所體現,課程體系側重于管理和技術平臺。
二是實踐環節。專業方向模塊課,按照對應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設置。能力培養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在實驗室里,利用項目管理、工程造價等軟件對工程管理的全過程進行模擬。二是學生到施工一線直接參與實際工程項目管理工作,并結合具體工作完成課程設計、畢業論文等任務。專業綜合實習主要安排到建筑工地實習,以熟悉項目管理的各個環節。
三是模塊課程。專業課程分模塊教學,開設項目工程造價管理和電力工程項目管理方向專業課程,如:工程造價管理、工程造價計價與控制、建設工程技術與計量、電力工程基礎、電力生產概論、電力工程施工管理、電力設備概論、電力工程質量管理、電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電力設備實訓等課程。依托我院的電力行業優勢,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和學科優勢,使課程具有針對性。按照職業能力要求,從職業資格認證角度,安排建筑工程招投標理論與實務、工程造價審計、工程造價案例分析、工程項目投資與融資、工程造價管理實訓等課程,以增加崗位就業競爭力。
四是能力培養。以能力訓練為軸心,采用“大平臺+小模塊”的課程結構體系構建專業培養方案。大平臺包括公共基礎課平臺和專業基礎課平臺,增加專業課門數,文理滲透,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3.2進一步推進適應電力建設行業人才培養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改革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采取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知識信息的分析及綜合運用能力。
為每個班級配備一名具有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擔任班導師。指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選課,輔修等事宜;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積極參與老師的教研、科研。
對于電力行業管理類專業課程,通過案例將枯燥的理論形象化,通過案例討論促使學生積極思考,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一兩名或更多教師共同參與同一課程的教學,這些教師本身都具有相關專業的工作經驗并各有所長,因而能給學生更實際、更豐富的知識。
此外,針對某些課程,我們還取消了傳統的考試、考查考核方式,建立了過程考核、項目考核、實踐和作品考核、結業測試等若干種新的工學結合的考核方法。
3.3加強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和實踐教學改革,以電力企業為重點建設實踐創新基地
(1)與行業企業建立密切聯系,為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構筑平臺。
學校注重把自身融入電力建設行業和企業之中,把電力建設企業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學校,共同進行人才培養。為此,我們大力提倡開門辦學,培育開放意識、市場意識,積極主動地與電力企業聯系,建設了遼寧省電力公司第一電建公司等十多個實踐教學基地,增加更多的生產實踐的崗位。
(2)整體設計優化教學、實訓、實習、就業等人才培養環節。
在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盡可能做到結合理論教學對學生進行模擬仿真訓練,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設計足夠的時間來保證學生進行1年左右的生產性實訓。邀請電力建設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企業共同“定崗位、定能力、定課程、定模塊、定體系”,體現工學
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整體設計、優化教學、實訓、實習、就業等人才培養環節。
(3)強化實踐環節的教學改革,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著力點。我們適度調整課堂教學的學分學時,增加實踐教學與創新教育活動時間,并在課程體系設置上協調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的關系,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把實踐教學的目標和任務落實到各個實踐教學環節中,構建了包括專業實習、實驗教學、社會實踐、論文(設計)、創新活動、創業實踐等方面的實踐教學體系,四年貫通不斷線。同時,積極改革實踐教學內容和方法,減少驗證性實踐,提高創新性、綜合性實驗比例,注重實習前的教育和實習后的總結,突出職業意識與實踐能力培養。
4結語
總結幾年來我院工程管理專業教學改革實踐,我們認為,面向電力建設領域的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必須從遵從以下三個要求:
打牢“基礎”。工程管理專業學生,應有牢固的工程技術基礎,能勝任一般技術性工作。尤其是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工程管理及相關的學科知識,使學生在土木工程技術、工程經濟與管理方面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這樣才能有較大的專業發展空間。
強調“實務”。工程管理是應用型的交叉工程學科,既強調理論研究,更重視工程建設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和工程建設實施的科學組織與管理工作。因此,工程管理專業以綜合素質見長,同時又要有自己獨有的看家本領,否則,專業沒有生命力。
重視“拓展”。現代電力工程建設管理發展迅速,知識更新快,要求我們設置的課程體系和內容,除立足于電力工程建設服務領域外,還要兼顧相鄰領域業務工作的內容。
參考文獻
醫學課程如漫漫長路
我填報的是七年制臨床醫學,所以我的大一是在華中科技大學度過的,那段日子幾乎和高三沒有什么區別。上大二時,我才終于回到了重慶醫科大學的本部,同時也對重慶醫科大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們學校設有18個學院、系、部,以及研究生學院、生命科學研究院;另外還有三級甲等附屬醫院5所,這些醫院平均每年有550多萬人去門診就醫,至少15萬人住院治療。得知這些之后,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作為一個重慶醫科大學重點專業的學生,我自然更需要發奮努力。
來到本部之后,才發現醫學的課程設置如同一條漫漫長路,從大一的物理化學基礎課,到組織胚胎學、系統解剖學這樣的醫學基礎課,再到病理學、病理生理學、醫學免疫學這樣的橋梁課程,然后才輪到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最后才是臨床實習。每一門課的課本都很厚,加起來有一人多高。除了課堂上的學習和實驗以外,大家課外還需要花很多時間來學習更多的東西,我也逐漸習慣了最早開學、最晚放假、最早起床、最晚睡覺的生活。
臨床工作千頭萬緒
后來,完成了課程的學習,進入臨床實習階段,我才真正認識到了臨床工作和課堂所學內容有多么不同。
臨床工作千頭萬緒,每一個患者都有不同的病情,一個患者還沒有處理完,就有下一個患者出現狀況。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在病房里一路小跑地處理病情,或者在辦公室里十指如飛地書寫病歷。到了晚上,還必須看書、查資料、溫習學過的知識,明確當天遇到的問題,了解新的醫學研究進展,準備課題和論文。
這樣的生活,偶爾能有一個周末和朋友出門游玩都成了奢侈的事情。更讓我吃驚的是,我自己似乎也對外界的新鮮事物沒有那么感興趣了,好像淡漠了很多,似乎那對我來說已經沒有什么吸引力,這些時髦花哨的事物遠沒有病床上那些既脆弱又頑強的生命來得真切。
行醫只求問心無愧
關鍵詞: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特色專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TU8;C9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2)06002304重慶大學1956年開始招收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專業本科生,是中國最早開辦該專業的8所高校之一。1978年增設城市燃氣工程本科專業,1995年增設設備工程與設備管理專業。1999年,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城市燃氣工程、設備工程與設備管理專業整合擴充為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擁有完善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培養體制,屬于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依托“985”研究平臺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支持,成為了國內領先的品牌專業。經過56年的辦學歷程,累計為國家培養了約1.3萬名本科畢業生,1 000名余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在內的各大設計院總工10余人。特別注重適應西部大開發的人才需求,并為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建設輸送了大量人才,畢業生在行業的影響較大。
該專業教育始終秉承重慶大學“研究學術、造就人才、佑啟鄉邦、振導社會”的辦學宗旨,以人才培養為根本,在全國率先進行專業教育改革,遵循教育規律,創新專業教育體系,教學與科學研究、工程實踐相結合,建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研究型本科教育,并在高校中起到了示范作用。2002年,與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4所高校一起,在由建設部組織的首次本科專業評估中取得了優異成績,被視察小組評價為“西部高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領先學科”。英國建筑工程服務注冊協會(CIBSE)評估委員會主席M.Farrell先生也給了充分肯定,認為該專業與歐洲的高水平專業教育水平相當。2007年國家公用設備注冊工程師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對學校進行復評,再次對該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給予高度評價。2010年,該專業被批準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為人類提供生存和發展必需的建筑環境。隨著人類對建筑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復雜,保障建筑環境質量的設備工程系統也變得越來越綜合化、復雜化。當前人類面臨著嚴峻的能源環境形勢,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在發揮上述價值的同時,消耗的能源占社會總能耗的1/3左右。因此,對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一、對特色專業建設內涵的理解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目標是加強大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培養。因此,本科特色專業是指能培養出有特色人才的專業,其最終體現是人才的特色?!秶抑虚L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保?]故而特色人才的基本內涵應該是人才的“能力”特色,特色專業建設的核心任務是形成培養特色人才的能力。
二、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人才特色及其特征分析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人才應該具有哪些能力特色?經過對學校畢業生調研分析,結合學校的辦學傳統、師資特點、科研與工程實踐優勢與積累,以及學校所在的地理區位特點,筆者認為:工程實踐能力是該專業畢業生的主要能力,主要包含以下4個層次。
第一,處理常規工程問題的基本能力。
第二,處理復雜工程問題的綜合能力。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肖益民,等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特色專業建設實踐
第三,應用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創造性地解決工程問題的創新能力。
第四,適應職業拓展與轉型的通識能力。
學校培養的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特色人才應具有以下3個基本特征[2]。
第一,具有寬厚的理論基礎,以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學為主體,溝通土木建筑、熱能動力、環境、機械、經濟和管理相關學科。
第二,具有良好的工程師素質,融合貫通暖通、燃氣、建筑電氣、建筑給排水和建筑消防等專業的核心技術,滿足建筑與交通工具內的環控工程、工農業生產環境控制工程、建筑與市政公用設施工程和城市與工廠熱能動力供應等領域的要求,經過國家規定年限的工程實踐鍛煉,取得國家注冊設備工程師資格。
第三,適應社會發展變化,能夠自我學習提高、改造重構知識和能力,變換自己的角色,從事其他社會活動。
三、目標定位、主要建設內容與建設方案
(一)目標定位
總體建設目標為依托學科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強化資源配置,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基礎雄厚和具有創新精神的高水平學術帶頭人為骨干的教師隊伍,建成符合中國及國際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水平的、有國際影響的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示范專業與推廣基地。
(二)主要建設內容
1師資隊伍建設
互不關聯的教師群體,不益于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專業理論體系和完整的專業能力。特色教學團隊是特色人才培養的靈魂,是特色專業建設最關鍵的內容。特色教學團隊的教師應了解專業全局和本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規格要求,對專業課程體系及各門課程、各實踐環節在特色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認識清楚,掌握所承擔的課程與其他課程或教學環節的銜接關系;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理解工程實踐對人才能力的需求;具有新思想,新觀念,了解學科前沿和發展動態,具有工程新技術研發經歷和能力。
2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方案修改與調整
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方案是特色人才培養的綱要。
3專業理論與實踐環節課程體系改革
專業理論與實踐環節課程體系是特色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
(三)建設方案
1特色教學團隊建設
一是,團隊負責人的選拔。負責人要具有把握專業全局的能力,對特色專業內涵有深刻理解、組織能力,是特色教學團隊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二是,一個了解專業全局,能相互溝通、理解和配合的教師群體。按照特色教學團隊教師能力要求,通過學術學歷培養,督促和幫助教師取得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和工程實踐,創造機會到國內外一流高校進修等方式提高教師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
2人才培養方案修改與調整
探討工程學科專業研究型本科教育的內涵與人才培養模式,針對中國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研究和制定新的人才培養方案,積極推進研究型教學,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全面推進基于學生參與研究的教與學,對本科生進行工程技術研發與應用的素質教育,將能力訓練作為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內容。
3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
開展適應特色專業發展的課程體系建設。一是進行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核心系列課程建設,形成新型特色專業的理論與技術核心體系,包括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導論、建筑環境學、流體輸配管網、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暖通空調、冷熱源工程、燃氣輸配、建筑節能等核心課程,重點進行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革新。二是建設新生研討課與大學生創新研究訓練項目。三是建設適應特色專業發展模式的實踐教學環節,重點建設工程技術研發和應用實習基地,基地的類型、開放時間、方式應符合認知規律和能力素質培養的要求,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到畢業實習,逐步實現“教師帶著學”到“學生獨立學”的轉變。通過實習,了解專業有關設備開發、系統設計安裝方法和工程建設與運行的實況,強調鍛煉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特別是社會交際能力。
四、建設成效
(一)特色專業教學團隊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教學團隊現有教師41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18名,博士導師7名。實驗室專職實驗教學人員13人。45歲以下中青年教師90%以上取得博士學位,11人取得國家注冊公用設備工程師資格。團隊教師都具有承擔建環工程項目策劃與可行性研究、工程方案優化與評價、工程設計、工程技術標準規范的編制與實施的等實踐經歷。
教學團隊督促和幫助教師取得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和工程實踐經驗。通過國家級科研項目、國際合作項目、派出交流等方式,中青年教師都有承擔國家科研項目和國外訪學的經歷,使其了解學科前沿和專業發展動態。絕大多數教師以長期參加工程實踐取得的豐富科研與工程實踐經驗為支撐,形成了鮮明的教學風格。教學團隊每周開展半天教學研討,每學期舉行學期教學研討會,組織教師參與新培養方案的編制和新的課程體系建設研討。目前,團隊正探索將以教師工程實踐能力與經歷、科研能力與學科視野為主的培養方式轉移到基于社會發展與進步、人才培養新需求、教育規律與教學方法新變化的培養模式上,實現教育理念的與時俱進,并付諸教學實踐。
(二)人才培養模式與方案的不斷完善
以培養通識型的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師為基本目標。目標定位在培養建筑環境科學與工程、城市公用設施等領域從事設計、經營與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創新型工程技術與科學技術人才,部分畢業生進入高一層次學位教育。
將基礎素質教育與國家注冊工程師專業教育相結合,形成了開放式人才培養模式。以學科理論發展為指導,行業技術發展為背景;以工程理論為基礎,工程設計為主線,科學基礎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并重。重視基礎教育,重視計算機、外語、制圖等通識能力訓練,重視工程師素質(設計、施工、運行管理)培養。
實行優異生培養制度、學業導師制度、主輔修制、彈性學制和第二學位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復合型人才。本科生在第三學期按照年級1~2%的比例選拔優異生,各學院教學院長聘任責任心強,教學和科研經驗豐富,有科研課題,并具有指導研究生資格的教師作為優異生的導師,負責優異生個人培養計劃的制定和落實。優異生和導師實行雙向選擇。學校為優異生組織各種專題講座和集體活動,鼓勵優異生參加各種學科競賽和科研工作。學校不定期舉辦“優異生學術交流報告會”,對優異生的科研成果或論文根據其水平給予適當獎勵。專業教學團隊在新生入學后,為每5位學生安排1位學業導師,對學生選課、學業規劃、參加創新科研項目給予指導。
(三)課程體系改革
合理的課程體系是特色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改革后的課程體系構成見表1。其中,學科大類基礎課包括畫法幾何、工程制圖與計算機繪圖、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等課程。專業主干課包括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概論、建筑環境學、流體輸配管網、燃料與燃燒、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燃氣輸配、冷熱源工程、建筑電工學等課程。
實踐教學環節是學生能力形成的關鍵。培養方案安排實踐教學環節課內36周,課外4周,共計40周,計27.5學分。其中,認識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環節共集中安排31周,計21學分。專業基礎綜合實驗和專業綜合實驗等共5周,計2.5學分,在相應學期分組集中進行。
表1課程體系的構成及學分學時分配課程類別12學時/周數12學分12學時比例/%必修12通識教育基礎128881255.51237.科大類基礎121601210.012 6.8專業主干125761236.01224.6集中實踐環節12 401227.512-選修12文化素質1219212 6.012 8.2通識教育基礎12 8812 5.512 3.8學科大類基礎1213612 8.512 5.8專業選修123041219.01213.0最低畢業學分12168根據學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人才能力特色定位,特別重視工程設計環節的教學。課程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基本工程實踐能力,綜合課程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形成綜合工程實踐能力,畢業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培養“綜合+創新”工程實踐能力,畢業論文主要針對研究型人才培養。
(1)課程設計,主要專業課安排必修規定題目的課程設計。通過課程設計,掌握工程設計原理和基本方法,學會獨立分析和解決一般工程技術問題。
(2)綜合課程設計,4周。通過規定題目的綜合課程設計,使學生綜合運用多門專業課知識,進行工程方案分析和設計,解決不同工種與設計在協調、配合中出現的問題,培養學生專業綜合素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畢業設計或論文,自選題目,18周。指導教師從實際科研、工程設計項目中提煉選題,由學生結合實際自行選擇。畢業設計是綜合運用課程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實踐性環節,在畢業設計注重工程實踐、創新能力的訓練和工程師素養的培養。
(四)教材與精品課程建設
根據“寬口徑”的專業教學要求,教學團隊對主要專業基礎課程、部分專業課程教材進行了重點建設,組織編寫出版了“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系列教材”16種,并全部完成了修訂工作,其中6部入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另主編全國專業指導委員會推薦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1部,土建類學科指導委員會推薦、部級優秀教材1部,參編“普通高?!晃濉瘒壹壱巹澖滩摹?部。
流體輸配管網、流體力學課程已建設成重慶市精品課程,流體輸配管網課程被全國高校土建學科指導委員會、重慶市推薦申報國家級精品課程。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燃氣輸配、傳熱學等課程被評為重慶大學精品課程。2001年,“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獲建設部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2年,“拓寬專業,增強適應性——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獲重慶市教學成果二等獎;2009年,“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通識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體系創新與實踐”獲重慶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參考文獻:
一、突出工作重點,加快教育發展
1、加快發展各類教育事業。強化“兩基”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高質量普及十二年教育,新通過省級實驗小學13所(使全市達到46所),省級示范初中10所(使全市達到34所),省級重點高中4所(使全市達到23所,其中國家級示范高中8所),省級實驗幼兒園8所(使全市達到32所)。高等教育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大學城總體規劃方案招標確定,首期規劃5600畝土地的建設工程全面啟動;**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學院、**化工建材職業技術學院升格成立,使全市高職院達到5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東南大學、華東師大、天津大學遠程教育校外站點先后在我市設立;武進電大升格為**電大武進學院;**石油化工學院二級學院——懷德學院成立。上半年,全市共組織15297人參加全國成人高考,7314名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參加全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旨在為市民學習提供菜單式服務的“**市民學習信息服務中心”完成建設,并投入試運行;武進羅溪、夏溪、金壇白塔、溧陽天目湖等4個“5112”教育富民工程示范基地建成;完成各類成人培訓23.6萬人次,化補習近1000人。中新合兒坊幼兒學苑、新創國際電腦學院**培訓中心相繼籌建,4所學校新獲聘外資格(使全市達到27所),1所學校被省教育廳批準具有接受國外中小學生來校就讀資格。
2、積極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列為市政府**年度重點建設項目的**市少年科學藝術宮二期工程主體工程峻工;新村配套學校**市勤業中學完成建設,各項搬遷的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外國語學校外籍專家樓、正衡初中教學辦公樓、職教中心信息教育中心等主體建筑基本竣工;武進新苑高中一期工程、新區國英小學二期工程、天寧解放路小學擴建工程、溧陽職教中心一期工程、金壇金沙中學建設工程等穩步推進;溧陽上興中學、上黃中學、周城小學、大溪中學、社渚中學、新北區龍虎中心小學等危房改造全面啟動。
3、適應行政區劃調整,積極推進新一輪教育布局規劃。全市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公布后,我們及時召開天寧—鐘樓區、武進—新北區教育工作銜接協調會,積極幫助解決教育工作移交、對接過程中的有關問題。并以此為契機,推進落實國務院、省政府“關于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通知”精神,全面部署大市范圍內的教育布局規劃工作,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發展優質教育,努力構建全市教育合理布局。
4、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全面實施《**市教育信息化建設五年規劃》,上半年新增校園網17個(使全市達到49個)、簡易校園網40個(使全市達到121個),完成**教育網改版,使其每月點擊數超過了15萬,教育局機關、教研室、教科所等基本實現了無紙化辦公,**城域教育網完成論證并啟動建設,鐘樓、新北、天寧區教育信息中心及學校完成虛擬主機托管,“鐘樓教育”、“溧陽教育”、“新北教育”網站先后開通。網上教育教學資源庫建設不斷加快,容量已達250G,24萬個文件,500部視頻資源。全市9336名中小學教師通過了第二輪現代教育技術培訓考核,全市所有鄉鎮中心小學高年級和農村初中全部開設了信息技術課,職業學校已全部將信息技術應用列入必修課程。組織26萬人參加“**教育網站杯”網絡文化活動,開展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設計比賽、職業學校多媒體課(學)件比賽,我市《長城的歷史作用》等網絡課件獲國家級“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評比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1個。
5、積極穩妥地做好各項考試招生工作。上半年,各類考試較為集中,做好各項考試招生工作,有利于加強社會穩定、推進教學改革。積極、穩妥地做好市區“小升初”、中考中招工作:編制市區各小學施教區圖,依法規范就近入學工作;全市45312名初中學生順利通過升學體育、文化考試;在重點普高錄取前,舉辦中職招生咨詢市場,使大部分預計在普高分數線下的考生早早明確就讀方向,理智地選擇職業類學校,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普高熱”,并保證中職生源的數量和質量;今年繼續實施將省重點高中公辦計劃30%的名額分配到各初中校的辦法,并在去年2所重點高中試行的基礎上,擴大到了全市11所省重點高中。另外,上半年,我們還認真組織了初、高中各學科結業考試,高三一模、二??荚嚰胺治鲅杏憰?,初、高中學生英語口語等級測試工作等等。
二、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1、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召開全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動員大會,審批確定了首批2000余名課改實驗教師,積極組織相關學科新大綱、新教材的學習和培訓工作。課改實驗教師接受小學語文、小學數學、小學科學、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初中語文、初中數學、中小學體育等學科培訓15000人次、通識培訓3500多人次;職業學校全面施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擴大課程分層教學面,促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大興教育教學科研面向中小學校,公開招聘了市級兼職教研員26名,壯大教科研隊伍;在確認467項國家級、省、市級教科研課題的基礎上,新設立341項青年教師研究課題;通過審核,確定省常中等28所學校為首批**市教育科研基地;組織召開“蘇錫常鎮揚五市高三語文研討會”、“**年高三數學復習教學研討會”、“**市初中畢業生與升學考試暨小學畢業考試研討會”、“**市省級實驗小學第二屆群體研究協進會”等。我市對高三“3+x”科目設置改革的研究,得到了國家考試中心和兄弟省市教研部門的重視和好評;在當前高考模式不斷變化的形勢下,我市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又創佳績,**省**高級中學張璇同學以685分成績位列全省第一名。我市高考的萬人進線率、市區本科上線率、市區平均總分三項指標名列全省前茅。在全省總分名列前20名的考生中,我市(含金壇、溧陽)占了1/5。加強職校教學模式、實訓模式研究,職校生中級工達級率達99.1%,**年初步就業率95.3%。組織1662名職校學生參加全省普通高校單獨招生考試,1599人被錄取,本科達線率、十二個專業總分、平均分、600分以上人數比例、總錄取率、本科錄取率等均居全省前列,單招升學人數占畢業生人數比例達25.6%。
3、大力加強學生德育工作。**年是我局確定的“德育工作研究年”。為此,我們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增強德育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深入調研,并為下半年中小學德育工作會議的召開作好充分準備。開展“青少年文明網上行”活動;開展6·26禁毒征文比賽;開展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研和第九屆高校思政年會論文評比,組織高校第二次鄧**理論公開課活動。關注弱勢群體,成立“大學生法律自我援助中心”,溧陽市創立了“希望之星”助學獎勵基金,做好幫困助學工作,上半年,市幫困助學金辦公室對1500多名在常就讀的特困生發放助學金近137萬元;舉行助殘捐贈活動,組織學校及社會各界向聾啞學生捐款近60萬元。4.推進中小學特色教育**年上半年,我們成功承辦了全省中小學特色教育校長論壇,召開全市“實施學校體育衛生兩個條例”總結表彰大會,舉辦市17屆“育苗杯”田徑比賽、“世紀印象”**市教育系統藝術作品展、首屆學校藝術教育教學論壇活動、首屆中學生英語口語節目電視大賽、中小學素質教育案例評選、職校學生“五項技能”競賽等等。組建中小學科技輔導員協會,認真制訂“**市首屆青少年科技節活動方案”,全面啟動“科技節”各項籌備工作。組織**地區“全國初中物理”、“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省初中化學”、“**省高中化學”、“**省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應用競賽”、**省13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學生學科競賽活動,均取得了領先的競賽成績。在全國“小海鷗”杯職校生作文大賽和全國中小學生“走向社會”作文大賽中,我市均獲組織獎。在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田家炳中學獲“學校團體獎”(全省共20名)和“優秀科技活動獎”一等獎(全省共11名)。
三、努力構建學習型系統,大力加強隊伍建設
1、推進學習型系統建設。成立“學習型系統”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召開動員大會。進一步健全各校學習制度、讀書制度、培訓制度等,規范干部和師生員工的學習行為,使學習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制定標準,使單位和個人明確目標,以評價促學習、以軟件換硬件、抓課題帶學習、表彰先進、組織考試等方法,使學習轉化為單位和個人的內在動力。大力發展遠程教育,大力開展轉崗培訓,推進市民外語、計算機學習,向社會教育資源開放,全面開展公務員、教師普通話培訓考核,促進“學習型社區”建設。教育系統掀起了創建學習型單位、學習型家庭、爭當學習型個人的熱潮。在全市各“學習日”都認真組織全系統教職工進行普通話培訓測試、計算機上網操作培訓、公民道德法制教育等等。
2、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進一步深化“讓教育充滿愛”主題教育,訂發《教師道德修養讀本》,全面開展教師師德規范教育、《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教育和省“關于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實施意見”教育、匯編印發《家訪有感》優秀征文,開展“我心目中的好教師”征文比賽,不斷加深教育工作者“熱愛人民、熱愛事業、熱愛學生”的美好感情,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
3、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繼續開展“團結、廉潔、開拓”“好班子”創建活動,10個單位新列入“好班子”行列,使直屬單位“好班子”達到36個(占總單位數的82%)。加強干部教育培訓,上半年,舉辦6個不同類型的培訓班,222位校級干部接受了培訓,鐘樓區組織了第四屆校長教育教學公開研討活動;著力抓好省“333工程”培養對象學習、交流、提高工作;加強對校長助理的考察、培養工作;進一步推進基層學校中層干部競聘上崗工作,直屬單位近300名中層干部通過競聘任職;實行干部考察預告制度,提高了考察工作的透明度和考察結果的真實性;繼續深化“五個一”活動,對??萍壐刹?50余篇教科研論文進行了評比。
4、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師隊伍的業務培訓,提高在職教師的學歷水平、業務水平;制訂《**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實施意見》,深化全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完善“**市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管理辦法”,全面啟動實施教師資格認定。改革機制,逐步推進勞動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啟動2005新進人員見習期、試用期人事制;舉辦**市首屆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舞蹈比賽、**市特教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競賽。做好新師資招聘和教師職稱評審工作;組織評選中小學第五批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職校第二批骨干“雙師型”教師,向省推薦的13位特級教師候選人,100%獲得了通過。參加全國和省級教師教學能力競賽,我市教師共獲全國一等獎3名,省級一等獎12名。
四、推進依法治教,加強教育行風建設
1、切實推進依法治教。配合省教育廳在常召開全省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經驗交流會;征訂省編《教師“四五”普法讀本》2.8萬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均成立了“四五”普法領導小組,制訂普法規劃和學法計劃,全面啟動“四五”普法;督促學校制訂和完善章程,100%的直屬學校完成了學校章程的制訂。開展“依法治校”工作評估,47所學校經評估確認為“**市依法治校工作先進單位”。完善教代會制度,認真貫徹教育部、全國總工會“關于全面推進校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大力推進校務公開工作。
2、加強教育檢查、督導工作。召開**市教育督導工作會議,成立**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團,修訂學校綜合督導評估方案,發揮教育督導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促進作用。開展中小學校綜合督導評估、農村稅費改革后教育經費情況調研、中小學“減負”、學校危房改造工作督查、幼兒園改制情況調研、外來工子弟學校情況抽查、學校安全工作檢查等等,保障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論文關鍵詞:中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能力素質;專業發展
中等職業教育肩負著為社會培養具有一定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的任務。這一任務的實現主要依賴于一支精干、素質優良的“雙師型”師資隊伍,他們是提高中職人才培養質量,形成中職學校辦學特色,促進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所在?!半p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理論探討和實踐是中職提升辦學質量和形成辦學特色的重要課題。筆者擬就此課題結合平度職教中心實施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實踐進行探討。
“雙師型”教師及“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基本內涵
(一)“雙師型”教師的基本內涵
“雙師型”教師通常指持有“雙證”,即持有教師資格證和證明其專業實踐技術水平的相關職業資格、專業能力或專業技術職務等級證書的專業教師。在實際工作中,對既能勝任理論教學、又能指導學生實踐,具有“一體化”特點的專、兼職教師,也可以認定為“雙師型”教師。
“雙師型”教師的基本內涵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理解:一是范圍上,“雙師型”教師屬專業教師,是具備相應行業職業態度、知識和技能的專業教師,包括專職專業教師和兼職專業教師。二是形式上,“雙師型”教師必須持有“雙證”,即教師資格證和職業技能等級證。三是實質上,“雙師型”教師應達到一定的能力和素質要求。首先,必須具備實施教育教學的能力;其次,必須具備良好的行業職業道德和較高的實踐技能水平。
(二)“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基本內涵
“雙師型”教師的內涵表明,對“雙師型”教師不僅有形式上的要求,更有實質上的規定。因此,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理解和建設不能僅僅局限在教師個體和學校內部。
就我國職業學校師資現狀來看,“雙師型”師資隊伍的構成或者說水平存在三個層面或三個層級:首先,理想的“雙師型”師資隊伍的狀態是學校的專業教師能夠滿足學校專業教學的需求,每個專業課教師都具備“雙師”素質,即既能講授理論,又能指導實踐,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其次,“雙師型”師資隊伍由學校部分專業理論教師和與之相匹配的專業實習指導教師分工合作來完成人才培養目標;再次,由于學校專業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相當缺乏,可以通過聘請社會行業專家、教授、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組成“雙師型”師資隊伍,通過合作完成人才培養任務。
“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策略和途徑
我國職教師資的師范教育歷史較短,中職教師來源和組成比較復雜,很難通過單一的方式快速、有效地提高中職教師的專業素質。平度職教中心借鑒德國“雙元制”,在20年的辦學實踐中,不斷探索“雙師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新路子。在宏觀上,我校制定了教師發展規劃,啟動了“名師工程”,建立了兼職教師隊伍;在微觀上,采取分層要求、分類培訓的策略,強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建立起了一支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相對穩定的“雙師型”職教師資隊伍。
(一)制定教師發展規劃,促進教師進行職業生涯設計
教師的專業成長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職業生涯的長度并不能自動給予教師對教育理解的深度。學校能否為教師指明發展方向,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好的成長途徑,并給予最大的支持和幫助已經成為學校人才戰略實施成敗的主導因素之一。學校作為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的主要場所,應幫助教師進行職業生涯設計,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豐盈自己的教育理想,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校在教育改革和教育管理中非常注重學校長期發展規劃和教師專業發展的統一,制定實施了“教師隊伍建設‘十一五’規劃”,為教師隊伍建設制定了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把學校的發展目標與教師的發展目標緊密結合在一起。學校積極引導教師進行職業生涯設計,制定行動計劃,要求教師根據學校整體建設規劃每三年制定一個自我發展計劃,建立教師專業發展檔案袋制度,進行全面監控、督促,幫助教師快速健康成長。
(二)啟動“名師工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的專業發展不是自動進行的,有其階段性和層次性,每一階段或層次的進步、發展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途徑。我校采取分層要求、分類培訓的策略,即把專業教師分為合格層、骨干層、名師層三個層次,通過校本培訓、高校進修、企業實踐等途徑和方式來提高教師素質、優化師資結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合格層合格層的培訓培養對象主要是任教不足三年的專業教師,目標是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使其勝任教育教學工作,取得“教師任職資格證”和“專業技能等級證”。新教師大多直接畢業于高等院校,缺乏教育教學經驗,對他們的培訓,我們倡導“立足崗位成才”、“在教學實踐中培訓”。具體措施和策略:一是強化校本培訓,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學校是教師教學生涯的主環境,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主場所,校本培訓自然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途徑。學校給青年教師定時間、定目標,充分利用校內的有效資源,加強教師間相互研討和互助,定期考核,督促其快速成長。二是強化企業實踐培訓,引發實踐反思。平度職教中心自1991年實施“雙元制”辦學起,便制定實施了教師到對口企業掛職、實習制度。學校每年都安排一定數量的專業教師到企業實習一到兩個月,實習結束后教師須提交實習報告。青年教師通過到企業實踐,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在專業對應職業目前生產、技術、工藝、設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引發其專業反思,增長實踐性智慧。三是開展專業發展活動,全面提升專業素質。我校每年開展一次“專業發展月”活動,組織教師和學生進行專業技能比賽,參加教科研論文、優質課評比,促進教師專業素質和教科研水平的提升。
骨干層骨干層的培訓培養對象是學校的骨干專業教師,目標是通過強化“產學研”活動,提高其實踐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使其成為創新型、發展型的學科帶頭人。采取的主要措施和途徑有:一是讓專業骨干教師承擔本專業年輕教師的培養和輔導工作,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在幫助其他教師成長的同時發展自己,成為學科帶頭人。二是開展教學研究,提高科研素質。學校組織骨干教師參與“專業課程”和“綜合課程”的開發,發掘專業潛力,提升專業水平。三是選派教師參加全省、全國的學術交流會議和學術觀摩活動,開闊教師眼界,更新知識和觀念,拓寬專業視野。四是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組織教師深入相關企業、行業進行指導生產和服務工作。這些活動既可以發揮教師自身優勢,有利于企業行業生產,也有利于學?!半p師型”教師培訓,能促進校企有機聯合。五是動員教師參加各類專業技能大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物質和精神激勵教師不斷提升綜合素質。
名師層終身教育理論認為,任何職業水平的提高都會有“瓶頸”,教師也不例外?!捌款i”的出現,是一種要求教師對已掌握的知識和先前教學經驗進行吐故納新的信號。為幫助教師突破專業發展的“瓶頸”或“高原”,在實施教師隊伍建設“十一五”規劃的同時,學校啟動了“平度職教中心名師隊伍建設工程”,促使教師由“教書匠”向“學習型”、“學術型”、“研究型”、“專家型”轉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自主培養、自我發展。這是職業學校名師工程建設的主渠道。首先,學校強化了校本培訓,積極為教師搭建終身學習、自我提升的平臺,倡導教師開展研究性學習、習得性學習、交流分享性學習,立足崗位謀發展。其次,督促專業教師考取高級專業技能證,提高專業操作技能和指導實踐的水平。再次,鼓勵教師參加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學習,提升專業層次,為成就名師打牢理論功底。最后,想方設法為教師提供參與社會實踐彰顯才能的機會,讓其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我發展的驅動力。二是名師引領。憑借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基地平臺,把省內外名師、專家請到學校傳經送寶,讓教師與省內外名師、專家“零距離”接觸,聆聽特級教師和專家的觀摩課和精彩講座,聽名師點評,感受大師的教育魅力,激發其自我發展的源動力。三是建立“名師”評選機制,推進名師隊伍建設。名師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長期過程,只有建立起科學的“名師”評選機制,才能使青年骨干教師階梯式地成長為名師。因此,學校出臺了“名師隊伍建設實施方案”,完善了各種便于實施的激勵督促規定,使其成為推進名師隊伍建設的重要動力。
近年來,學校已培養了200余名“雙師型”教師,有80名教師獲得了高級技術以上等級證書,有15名教師獲得了國際通用的“師傅”證書,有3人獲得山東省特級教師和名師稱號,一支結構合理的名師梯隊正在形成。
(三)建立兼職教師隊伍,優化師資結構
兼職教師是學校與社會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是職業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學校教師構成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雙師型”職教師資的重要來源。職業學校應積極引進相關企事業單位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的工程技術人員來校做兼職教師。他們能給學校帶來生產和科研第一線的新技術、新工藝及社會對從業人員素質的新要求,能夠促進學校教師向“雙師型”快速轉化。
論文摘 要:隨著我國新建火電機組單機容量不斷增加,參數向超臨界及超超臨界發展,電力施工企業信息化建設重要性也突顯出來。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實現系統、高效管理很有必要。同時能更加科學的進行管理,實現資源共享,使企業在走向信息化改革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近年來全國電力基建市場的蓬勃發展給我們企業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面對急劇變化的市場環境,如何抓住機遇,使公司的創新能力更強、服務水平更高,工程質量更優、工程成本合理,市場信息更全,應急反應更快,從而為公司建立未來的競爭優勢,成為目前我們基建企業必須解決的問題。探索一條符合我國電力企業特點,能滿足電力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需要的電力信息網絡和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之路,是這一系統工程的決策者和技術人員的職責[1]。信息化在企業管理和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顯,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2]。對于我們電力施工企業而言,公司點多面廣、省外工程增多,甚至走出了國門,機構和人員分散,給信息的傳達等管理帶來了困難。企業信息化實質上就是利用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通信設備等將企業的業務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資源,提供給各層次的人員作為決策依據,使企業資源合理配置,實現企業管理的科學和高效,求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我們通過對信息資源的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不斷健全公司信息資源管理平臺。使企業信息工作集數據收集、分析、應用、共享一體化,成為企業的可用資源,達到及時提供領導決策所需的多方面的信息和生產現場實際情況的需要。
1 建立全方位、全過程、一體化信息資源平臺,實現資源共享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公司需要和業主、設計方、監理方、其他協作單位等進行工作上的交流和合作,同時還有公司內部傳達政令等,信息量非常大,如信函、公文、圖紙、合同、進度報告、采購定單、檢查申請和批準、設計變更記錄等。而傳統的管理是以紙為載體的,其傳輸方式是與傳統的金字塔式管理體制相適應的徑向溝通方式,這種方式層次多、效率低、費用高,極易因信息交流溝通的失誤而產生問題。公司通過建立機關和項目分公司(項目部)以千兆光纖為主干,百兆交換到桌面的局域網。通過Internet專線出口,使內、網、企業郵件服務系統、應用系統等通過VPN實現公司本部和項目分公司(項目部)的遠程辦公、信息共享和系統的應用。
2 加強辦公自動化應用,提高辦公效率
傳統的通信方式在費用方面、管理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我們建立了企業郵件服務系統、電視電話會議系統和采用集中式的NOTES管理系統等,通過收集、整理、、檢索信息,向不同權限的人不同層次的信息,提供了較為方便的檢索、查詢手段以及安全控制體系。方便了辦公、節約了費用,而且還記錄了業務進程的軌跡,提高了對業務監督、管理水平。
同時有些員工經常出差,各類信息仍源源不斷地產生和流動,如果不能及時獲取這些信息可能會影響工作。我們將采用VPN技術像在辦公室一樣照常處理工作,這樣就較好的解決業務進程中所出現的阻塞和差錯,促進日常辦公的正常運行。通過采集、處理、分析應用產生的結果,讓公司領導了解企業的運營狀況,預測經營風險,提出決策參考。
3 應用項目工程軟件,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工程管理協同系統以工程管理為核心,通過運用各類工程管理技術,實現工程綜合動態管理,從而實現對基建工程的全方位管理[3]。我公司采用P3項目管理軟件編制工程項目進度計劃用來提高工程管理水平。隨后由公司本部負責組織一批施工經驗豐富的專業技術人員、結合以往的大型電廠安裝工程施工經驗進行編制,對電廠安裝工程的項目進行分解和項目進度計劃。所編制的數據內容比較全面,能滿足大型工程項目管理要求。實施工項目進度控制是一個不斷進行的動態控制過程。在施工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諸如土建交安狀況、設備和圖紙交付情況以及天氣狀況等多種變化因素的影響,使得原有的工程項目進度計劃不能及時反映施工的實際情況,因此我們必須經常定時地檢查、盤點施工的實際情況,并將其與目標進度計劃進行相比較,修改原有施工進度計劃,以便更好地指導今后的施工。
朱傳寶在他的研究中指出針對電力基建項目建設周期長、投資大、參建單位多、接口管理復雜等問題,提出了基于.NET平臺的電力基建信息系統的解決方案[4]。在工作中我們設計開發基于J2EE平臺下的金屬焊接管理系統,通過綜合數據庫技術和基于現代辦公信息化的工作流程技術,不僅能夠更為科學的管理焊接資源數據,解決傳統紙質文件管理方式效率低下、數據分散、數據冗余等問題,還能及時對焊接工程中的各項數據進行實時有效的處理,實現了資源共享,使企業在走向信息化改革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4 公司信息化建設前景
4.1 制定信息系統整體規劃
圍繞公司的核心業務和戰略規劃,制定信息化發展規劃,在各項工作中全面應用信息技術,逐步建立和完善網絡平臺和應用體系。重點建設和完善“一個平臺(網絡平臺)、二大系統(項目管理系統和企業經營管理系統)”,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4.2 規范基礎工作和基礎設施建設
公司的基礎性數據尚需完善,標準化管理尚待加強,統一完整、操作性強的行業代碼編制系統正在建立,基礎數據的自動采集、錄入以及數據的準確、規范等有待加強,因此要從強化基礎管理和數據管理這一源頭抓起。
4.3 理順體制機制,完善流程制度
要依托大型工程項目,以建設工程項目管理信息系統為契機,不斷完善項目管理的各項流程與制度,理順公司內部管理的各項體制機制問題。固化管理流程,明確管理目標,強化考核機制,圍繞項目管理的安全、進度、質量和文件資料,協調溝通與網絡辦公等工作,最終實現全面提升項目的各項管理工作水平,實現數字化、透明化、標準化管理的目標。
4.4 緊扣核心業務,實現全面信息化管理
推進信息化建設,需要轉變經營觀念,再造業務流程,優化組織結構,減少管理層次,嚴格規章制度。因此,推進管理信息化的過程,是對傳統的、落后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的改造過程,是促進管理創新的過程。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公司信息化建設與時俱進,通過運用網絡、遠程通信、多媒體、數據庫等基礎技術,推行以辦公OA、工程數據庫、信息網站共享平臺等為主的集成化設計系統,全面實現了資源共享。信息化建設沒有止境,今后還有很多新技術等待我們去運用,以促進我們工作效率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代業雄.電力企業信息管理系統建設方法研究[EB/OL].2009-11-12.
[2] 都五七.電力基建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思考[C].第四屆安徽科技論壇安徽省電機工程學會分論壇論文集,2006.
[3] 劉素海,韓樅.工程管理協同系統在電廠基建中的應用[J].電力信息化,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