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4 23:52: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行政學課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具體要求,明晰了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漸趨向應用型轉向,這就要求地方高校中的文科課程審視教學結構設計,使其教學教育過程達到最優化。為此,公共行政學課程組以公共行政學說史的教學目標為主軸,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形成教學層次,通過師生間、學生間共同探討交流話劇———“會聚行政理論,演繹政府行為”為網絡,以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產生學習公共行政學說史的興趣。話劇是由授課班級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且全員參與,互動教學在話劇中得到了完美展現,同時也標志著文科理論課程教學方法創新探索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1創新公共行政學說史課程實踐教學方法研究的由來
公共行政學說史是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專業課程,與公共行政學、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是一個課程群[1]。根據市場對地方高校人才實踐能力需求的提高,學校進行了新一輪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的修訂。由此,公共行政學課程組成員在討論本門課程的教學大綱時,對該門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公共行政學課程組成員均知曉學生掌握此門課程內容的必要性,但更深知該門課程內容的枯燥性和抽象性。如果僅靠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激發全部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圍繞以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能讓學生處于最佳的學習環境,使他們接受知識更容易,內容掌握更扎實,且能用行政學家的思想與理論解釋當下的政府行為,引起了熱議。課程組成員有的建議,以任課教師講授為主,課前10分鐘留給學生圍繞某一行政學家的某一思想展開小議為輔;有的建議,以學生閱讀行政學家的著作或論文后,談著作或論文的核心觀點為主,教師點評為輔……公共行政學課程組經過5次教學研討會,最后決定進行此門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嘗試以話劇為載體:通過時空穿梭,與行政學家之間的對話來詮釋政府行為[2]。目的是讓學生有節奏地動起來,這樣可以使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公共行政學說史的開課學期是大二秋季學期,所以課程組成員對大學二年級學生的學科基礎課程的知識掌握程度憂心忡忡,如果前序的課程掌握得不理想,會直接影響到這門課程理論與實踐接軌的準確度。他們能否把理論與緊密相聯,沒有輔助的專業課知識點支撐,他們能否深刻地理解理論,能否準確地運用相應的理論和思想去解釋現今政府行為[3]。雖然上述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課程組成員,但同時,課程組成員又深知:大二秋季學期是學生汲取填充知識的最佳時期,也是培養研讀書籍意識和習慣的關鍵點。所以,課程組決定先確定創新公共行政學說史課程的教學方法———選用話劇為載體,責成承擔課程的教師邊論證邊嘗試調整授課方案,此門課程的教學日歷可以在教學進程中調整。開學初,授課教師帶著漸進完成教學方法改革任務走上了講堂。她在講授第一堂課時,以導出本門課程的內容,接先導課程政治學原理和公共行政學的知識點,有目的性地提出了5個問題,授課班級同學的踴躍回答以及回答內容的開放性令授課教師眼前一亮,更加堅定了改革此門課程教學方法的決心。因為,以話劇的形式把公共行政學說史的各位學者的思想與理論串起來,找民生熱點問題為切入點,設計與政府相關的幾個維度,通過行政學家的思想和理論來詮釋政府行為,這既是實踐教學方法上的嘗試,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點。
2創新公共行政學說史課程實踐教學方法研究的成果
公共行政學說史實踐教學方法名稱:會聚行政理論演繹政府行為。教學理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展現知識架構,促進教學互動。教學目的:讓同學們更好地掌握課程知識,形成自己的學科體系,增強架構知識的能力,培養專業學習的興趣,將理論學習融入業余生活,體會探求知識的快樂。教學特色:按課班級全員參與,以全新的形式展現公共行政學理論,盡顯學生才思,提高知識的審美性。教學安排:選書、看書、寫體會—籌稿—審稿—審稿總結—編劇本—排練—演出。時間安排:第1—13周讀書,寫讀書心得(由學生自主選擇某一行政學家的書籍),第14周閱稿,提煉主要觀點(由話劇小組成員完成),第15周編劇本及排練(由話劇小組與演員完成),第16周上演整幕話劇。話劇工作小組是由指導老師、總策劃、總導演、劇組工作成員組成。第一堂課結束后,授課教師按公共行政學說史教學方法改革的計劃書內容下達了研讀書籍任務。要求每位同學選擇公共行政學說中提及的其中一名行政學家的作品閱讀,然后寫出讀后感,周期為3個月。通過課下與同學的溝通,結合學生自身的優長,以自薦和學生推薦的方式,在第4次課,推出話劇的學生總策劃,由學生總策劃建議提名組成了話劇工作小組,話劇工作小組共7-9名學生,這些學生的才藝各不相同,有曾經參加學生大學生話劇表演的學生,有文采極佳的學生,有理論功底深厚的學生,有邏輯思維縝密的學生,有擅長燈光控制的學生……其他的學生全部作為演員參演話劇。創新公共行政學說史課程實踐教學方法研究的成果———話劇,選用時空穿梭的方式,以歷史中行政學家的思想來對話今天的政府行為。話劇題裁以近期社會民生熱點焦點問題為切入點,由4個篇章組成,每個篇章的主線是政府運用了什么理論支撐了其行政行為。通過借用行政學說史中某一行政學大師的思想和觀點作為臺詞來演繹政府行為,闡釋政府現象,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行政行為的主體和客體由學生扮演,各角色是由學生對行政學家思想把握的程度,競爭獲得。幕與幕間加入旁白,推進學生理論———實踐———理論的認知。
3創新公共行政學說史課程實踐教學方法研究的效果
從最初的一種實踐教學方法的構思、話劇策劃書的撰寫、劇本的出爐到話劇的成功演出,這其中涵蓋了學生對公共行政學說史這門課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認知過程,同時也是公共行政學課程組摸索實踐教學方法創新的歷程。(1)提高了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話劇的特色是授課班級全員參與。由于每個學生都要參與到話劇演排中,因此,從客觀上推動學生學習此門課程;鑒于對政府行為藍本選擇是社會熱點焦點,從主觀上調動學生好奇心理,引導他們欲了解現象本貌的元點———亟需理論知識作支撐。由此,號召所有學生憑借自己對藍本的興趣,瀏覽此門課程教材的目錄,自覺主動地去找尋書籍,拓寬書上已有的理論,研讀大師的其他著作,以便更好地對大師的思想體系的把握,為自己能深入其理論精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實證檢驗,學生的讀書觀后感和對話劇中角色的扮演臺詞的把握,學生研讀書籍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使授課教師感到學生求取知識的迫切性;話劇演員的確定主要是依據劇本劇情的設定而決定。當劇本敲定后,找其與劇本相關的閱讀此學者觀點的同學時,他們都表現出積極主動,并且能很好地配合話劇小組認真修改自己的話劇臺詞,修改臺詞的過程,對原有的理論知識有了進一步的鉆研。例如,某同學對巴納德的權威接受論有較為深入的研究。(2)挖掘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潛力性。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對理論感興趣,因此,存在部分學生參與熱情度不高。如有些同學的想法就是考試低空飛過,不愿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這樣需要總策劃與指導教師溝通,擅于發現這部分學生的特長,把他們的特長與課程改革緊密聯系起來。例如,有的學生特長是懂得如何演話劇,那么就由這些同學擔任話劇的導演,由他們導演話劇。要想導演好整幕話劇,作為導演,就需要對理論有全面的掌握,客觀上迫使他們不得不抓緊時間充電來填充理論知識。授課教師發現,當他們肩負導演之職后,上課聽課的認真程度已是超乎想像,且在期末考試中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劇本的初審是由話劇小組中理論知識掌握扎實的同學負責,復審是由課程組教師負責。往往是初審后的劇本仍存在很大問題,如劇本偏離主線,只顧生活化,缺少理論性,理論與生活脫節。出現此類現象,通常是由課程組教師組織召開劇本討論會,在充分聽取劇組創作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后,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劇組創作人員在修改劇本的過程中,對理論與實踐的把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通過指導教師的引導,他們能快速找準理論與實踐的契點,這說明他們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潛力是無限的。話劇工作小組成立后,實行了崗位責任制。授課教師把權力授予擔任總策劃的同學。在整個話劇編排的過程中,擔任總策劃的同學在劇本的初稿形成、審稿修訂、演員選擇、排練演出學習環節,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且取得了嬌人的成績。同時,總策劃也是接受課程組老師批評最多、成長最快的,最為明顯的是挖掘了其駕馭全局的能力。(3)提供了理論知識掌握的便捷方式。選擇話劇這一輕松的教學方法,提供理論知識掌握的便捷方式,由同學們自選自己感興趣的理論和所欲詮釋的人物思想,激發了其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劇本的編寫,提升了學生對行政學理論的認知以及理論與實踐契點的把握;話劇實踐觀感和切身體會強,使同學們從感觀上更易領悟到政府與社會、市場、民眾間的關系。欲厘清這些關系,需探尋其中指導政府行為的理論是什么,它的理論溯源在哪,由哪個行政學家的理論能糾偏,以避免政府的不作為和亂作為。話劇從學生扮演角色需求出發,推進他們更為理想地理解和掌握行政學家的觀點,促使他們形成了推理明晰的邏輯方式。(4)探索了學生架構理論知識的潛質。話劇要求由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行政學家的一本書籍,寫出讀后感,話劇工作小組成員分成兩個小組,對全班同學的讀后感進行審稿。審稿要求:從讀后感中提煉出行政學家理論的核心觀點,其觀點必須與現今政府的行為相關。每一份讀后感都經過話劇小組全部成員的審閱。同時,課程組教師分工認真審閱話劇創作小組的審稿建議。首先是立論,找其共同性或其相似性;當立論不成立,遇有歧義的地方,再找回學生讀后感的原稿閱讀,然后寫出自己的修改意見和建議。課程組老師發現話劇創作小組同學已具備架構理論知識的能力,其中個別同學的架構理論知識的潛質表現尤為突出,能較為準確地找到理論與的結點。(5)增強了學生提升團體協作的意識。鑒于話劇的時間和情境的設定,以及同學們選擇行政學家書籍有個別的重疊,所以,話劇在設定時,會有角色的競爭和不同角色的承擔。同學們都能服從話劇小組安排,準時參加排練,而且在其過程中為彼此提出良好的建議和協助,話劇僅用兩次的排練就可以進行正式演出,這期間,讓同學們深深地感受到班級的團體凝聚力,協同打造理論劇作[4]。話劇演出后,學生的感語:在最初的最初,我們埋藏了一個信念,以我們的方式去演繹公共行政的理念,用話劇去留存珍貴大學歲月中的最美一段;一段日子過去就過去了,日子里的收獲卻成了時間上的永恒,留存那段與眾不同的日子,直到永遠;回首,一幕幕重現,徘徊于眾多大師間,都想去談,深思后,執著于自己的選擇,于是,在大師的智慧與自己的混沌中糾結,掙扎著探索,慢慢地,與大師有了交流后的共鳴,才思泉涌地記下那時實實在在的收獲,每一句都滿載汗水和智慧;一份一份,一句一句,體味那用心寫的感受,幾個周末是值得的,臺燈下的勞累是值得的,用心對用心,你無悔,我也無悔;忘記了有多少次的討論,忘記了有多少次的修改,忘記了有多少次的爭論,也忘記了劇本經歷的怎樣的命運,思路日漸明晰,劇本在艱難中問世,不敢懈怠,繼續慢慢地改進;排練時的一起努力,排練時的最佳凝聚,排練時的全心投入,融洽的氛圍,你感動,我也感動;那日的累,那夜的疲憊,那不知不覺就到來的天黑;這話劇帶給你的,這話劇帶給我的,也許是徹夜的未眠,也許是靜默良久的沉思;但走過后,印在心底的,是一次攀升,是一次超越,也是一次成長。這是此門課程教改后的真實寫照。
4創新公共行政學說史課程實踐教學方法研究的探討
針對公共行政學說史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課程組圍繞理論———實踐———理論升華的過程,提高理論的應用性,培養應用型人才,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1)教學改革的研究方法。其一,規范研究與經驗研究結合。對于公共行政學說史理論的探討,離不開規范研究與經驗研究,只有做到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的統一,才能達到全面地了解客觀事物的本貌。話劇首先對政府行為實然狀態———基本表現作了如實的描述和模擬,通過政府工作人員的會議模擬,從中發現和總結政府行為的現狀;然后用規范方法,結合行政學家的觀點對政府行為進行了理論研究,提出了解決政府行為存在問題的對策。其二,文獻研究與實證研究結合。初始階段,讓同學們通讀行政學說史書籍,找出自身感興趣的學者及其觀點,然后就感興趣的學者,閱讀大量與他有關的文獻,加深對他的了解,達到對他思想的完全把握,以便更好地能運用其思想解釋政府的現象。政府的主要職責是解決民生問題,通過對熱點問題的梳理與探討,通過對熱點問題的探究,究其根源,探討政府應然狀態和實然狀態。其三,系統分析與因素分析結合。把研究對象政府作為一個整體去審視,即政府內部與政府外部、政府與其各組成部門間、政府與政府環境間的相互關系,對政府進行綜合分析,針對政府行為進行理論的探討。話劇的場景布局是由政府組成部門間的協調會議、政府工作人員與公民間的處理事情,政府因受其外部環境影響作出決策,通過對行政學說史中人物思想的把握,借以來闡釋政府各要素間的關系,力求通過學生的演繹,能更好地把握政府各因素在政府系統中作用[5]。(2)教學改革方法的創新。其一,方法新穎。對于公共行政學說史這門課采用話劇的方式還屬首創,它主要是借用學生對臺詞的記憶和學者角色的扮演,從而達到對公共行政學理論的掌握,因為臺詞的主體來自于某一行政學家的觀點。其二,視角獨特。對于整部話劇的布局,開場是以旁白陳述中國政府的發展歷程,以民生問題為契點,托出指導政府行為的依據是行政學理論,為穿越時空與行政學大師們對話揭開政府神秘面紗作到了承接。其三,對象具體。公共行政學說史所探討和研究的對象就是政府,為政府行為尋求理論支撐。話劇是以呈現政府的現狀即政府內部成員間的關系、政府與企業、社會間的關系、政府各組織部門間的關系,通過穿越時空以行政學大師的某一理論解釋政府現象。其四,全員參與。班級同學全部參與到話劇的創作中,行政學者的角色都是由競爭擇優選出,授課班級全體同學都參與到演出中。此次演出的效果作為學生這門課的平時考核成績。(3)教學改革方法的推廣。公共行政學說史課程實踐教學方法創新研究的成果———話劇,給公共行政學課程組的教學思路帶來了極大的思考空間。推廣至公共政策學課程,運用這一教學方法。如公共政策學課程可以以國家發改委出臺的階梯性電價這一公共政策為藍本,再現政策的流程。授課班級學生共分成4個小組,以幾個家庭的用電情況為契點,從政策問題的提出、政策的制定、政策的執行以及政策的評估,把公共政策的4個環節串連起來。使學生們真切掌握了什么樣的問題是公共政策問題,通過何種渠道政策才可制定出臺,政策執行中所應注意的事項是什么以及運用何種方式進行政策的評估。因此,公共行政說史的實踐教學方法在文科課程已得到進一步實踐和推廣。
作者:黃晶梅 叢旭文 單位:長春大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7.
[2]丁煌.西方行政學理論概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10.
[3]薛媛,顧建民.美國大學人文學科的發展困境與應對策略[J].高教探索,2016(4):43-46.
關鍵詞 行政管理 教學內容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中國不斷推進的改革進程,中國公共管理領域面臨著巨大的管理創新和變革,公共管理學科的理論與實踐都在日益得以豐富。我國高校行政管理課程在國內新發展背景之下,需要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當前行政管理專業對原有教學內容和模式進行思考和創新,以期推動行政管理專業發展和行政管理的人才培養。尤其在財經類的學科影響之下,內蒙古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行政管理專業具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因此分析當前其面對的現實狀況,進一步提升行政管理專業的教學水平是本專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1行政管理專業教學改革創新的現狀分析
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內容是由其研究對象所決定的,在本學科的發展過程中,其研究內容和方向也呈現出多學科滲透和融合的特點。行政管理專業的研究內容一般涉及政府組織結構、職能及其對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活動的規律;具體地說,包括行政權力、行政環境、行政職能、行政組織、行政領導、人事行政、行政決策、行政倫理、行政管理的方法與技術、行政效率等方面,所涉及有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及法學等學科,可見其領域內容比較多元且交叉,綜合性比較強。就我校而言,行政管理的教育工作者的任務艱巨,一方面,要順應社會要求有針對性地培養具有視野廣闊、通曉國情,熟悉現代公共行政及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技術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可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相關組織中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面對國家社會變革的實踐要求,實現行政管理專業教育的規范化、現代化和創新發展。然而,在目前本校行政管理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學的質量和目標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高校行政管理專業課程教學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因素:
(1)教師隊伍專業理論與實踐素養有待提高。本校行政管理專業現在擁有的教師數量比較充足,但由于我國高校專業設置及學校自身發展需要的問題,專業對口教師不多,教師大多具有不同的專業背景,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本專業對理論綜合性等要求;但行政管理的專業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專業方法和技能課涵蓋多層次的行政管理領域的諸多問題,也容易出現教師專業研究程度不足等問題,由于缺少專業本身長期關注和系統研究,理論基礎的積淀不足,難以適應本科教育特點,實現授課的系統性和規范性。
(2)現有教材編寫和使用也存在問題,很多教材體例流于形式,內容未能和社會現實結合緊密,專業性和應用性也不強,學術含量比較低;另一方面,在選取專業課教材時,教師事先缺少集體商討和協調,根據自己的偏好進行選擇,在進行課程教學時,就會出現不同課程之間在內容銜接方面的問題,從而影響到行政管理專業課程教學質量和水平。在課程設計的規范上,在同一專業的課程中有重疊交叉現象,反映了思路不清晰、理念模糊和內容不科學合理等問題。
(3)在近些年來的行政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大多注重對學生講述理論性的內容,課程在教學內容平鋪直敘,有時候只是照本宣科,使得課堂效果不佳,還影響學生的出勤率。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以傳統講授為主,缺乏生動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單向學生灌輸知識,忽視教師與學生之間雙向的互動,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盡管部分老師授課過程中也會有討論課等形式,但其所占比例很小,同時這種形式往往在學期中間或是期末時間,讓學生集中在一段時間準備多門課程的討論內容,學生疲于應付,有時候會敷衍了事,達不到預想效果。
2行政管理專業課程的內容建設
(1)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首先,要進行課程梯隊建設,專業必修課程的師資要以具有高級職稱且科研突出的教師為核心,吸收專業知識基礎扎實、授課和科研能力有待鍛煉提高的青年教師。同時,應當保證課程和教師隊伍相對穩定,利用學校里如訪學、進修、參加學術會議等各種形式,不斷提高師資水平。其次,在教學內容方面,注重教師教學大綱的編寫和教材選擇建設,組織教師每年定期對編寫的教學大綱進行討論交流和修訂,形成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同時,選擇專業領域內權威的教材,并注意各門課程的銜接與搭配;另外,隨著我院學科制度、學術隊伍以及課程經驗總結等條件的逐步成熟,應鼓勵教師團隊自行編寫出版專業教材及實務案例。
(2)完善專業課程架構設置,保證課程的理論完整,突出專業能力。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具有較扎實的政治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既了解公共行政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又要熟悉相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從而全面掌握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實務技能。由于本校是財經類大學,所以諸如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管理學等課程都是學生的學科基礎必修課,專業主干方面有公共行政學、行政法學、公共政策學等必修課,可以說課程安排比較系統完整,但同時也應在行政管理專業選修方向上更多地考慮到當前學生的興趣點和未來職業需求來設置和引導,如當前的國考熱、事業單位招考、三支一扶、村官等各種考試,從基礎上來說,行政管理專業是占有相對優勢的,但在具體的門課方面需要一些學習和引導,所以在課程設置上面要盡量結合社會的實際來進行一些調整,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和興趣。
(3)保證課程的理論完整前提下,避免具體課程內容的交叉重復。在進行行政管理專業的授課過程中,不少教師發現不同的門課之間存在內容上的交叉重復現象,如《公共行政學》中的人事行政章節就同《公務員制度》課程的內容重復;《市政學》中的一些內容與《城市社會學》中的某些內容類似,這樣授課內容的重復,是由于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科綜合性所導致的,每門課首先必須要保證邏輯體系上的完整,囊括的東西比較全面,因此與相近門課存在重復,但這樣的內容交叉會浪費授課時間,對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無意義的。因此,教師之間要多進行課程交流與討論,明晰授課內容,既要保證課程的完整性,也要避免授課內容的交叉重復。
3行政管理專業課程的模式采用
(1)行政管理專業的教學內容理論豐富,并且很多方向與現實結合緊密,很多內容無法只通過之前的傳統黑板書寫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而多媒體教學可將集文字、數據、圖形和案例融為一體,使課堂內容更生動豐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我們學校在硬件設備上已經完全可以支持這樣的教學模式,因此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現有的多媒體設備,采取現代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利用課件可以生動直接地講解知識點和現實案例,圖文并茂加上視頻文件等資料,使得教學效果突出。
(2)引入案例分析,進行互動啟發式教學。長期以來,行政管理專業教師有所忽視課堂實踐教學,“填鴨式”的理論教學方法,形成了課堂只有教師講,而學生被動聽記的局面,以致教學無法實現跟各位靈活和現實的教學效果。行政管理專業屬于應用性科學,教師應根據其特點改變單向灌輸式的講授教學模式,采取現實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和辯論等方法教學方式,通過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使課堂由教師的被動要求變成學生的積極主動,這不僅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而且有利于專業理論聯系社會實際,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
(3)設立專業團體,積極開展科研實踐教學。從學校整體層面上來看,本校為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培養學生的組織觀念、集體觀念和愛崗敬業的精神,設計了由軍訓與軍事理論教育、社會調查、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畢業實習、讀書活動、就業指導與實踐、其它實踐教學等環節組成的實踐教學體系。但是這些幾乎都是自上而下的硬性規定,缺乏由學生自發組織的團體性活動。因此,學院可以組建院內的相關臨時專業興趣小組或固定形式的協會,通過這些由學生成立的小組和協會舉辦一些具有跟本專業相關的群團活動,可以讓學生就感興趣的某些問題進行某項社會實踐活動或學術討論。這個過程不僅能增加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興趣,還能鍛煉他們語言表達和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在群體活動中得到檢驗和提高。同時,學生可以和相關專業的老師進行聯系并獲得其指導,學院教師在指導其活動時,不僅要積極動員學生參加,還要加以正確引導。鼓勵支持學生專業團體定期舉行相關的討論會、辯論、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現在學校為促進學生科研能力的開發,校級課題申請時要求老師吸收一名本科生,那么在教師做其它各級課題時,可以讓有興趣的學生有選擇性的參加,以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水平。
(4)加快實踐操作平臺建設,豐富專業實踐基地。課堂教授學生的是理論知識,而學生最終的學習目的是學以致用,希望自身所學能夠應用于將來的社會需求。因此,專業實踐基地就成為學生與社會聯系與溝通的渠道和平臺。根據行政管理課程體系的特點和屬性,行政管理的知識點涉及政府職能行使的相關部門、公共政策、決策過程、管理體制等各方面,因此,學院應與本地區相關的政府行政機構、學術團體或其他公共組織建立較為密切良好的合作模式,可聘請在專業領域內的具有豐富經驗或權威的校外專家或部門領導作為兼職教授,建立數量豐富且能長期合作的社會教學實踐基地,讓學生可以親臨其境,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和工作人員身上進行學習;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專業可以創建自己的模擬操作實驗室,為實踐教學提供基地。我們可以有計劃地根據行政管理專業課程的內容和進度安排學生去校外的政府部門進行實習,也可以讓學生在模擬的實驗室中,進行模擬工作實踐,進而形成較強的專業技能。
參考文獻
[1] 盧文剛.公共行政管理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優化[J].中國行政管理,2005(2).
[2] 周艷玲,馮婕,.對當前高校行政管理專業中公共關系教學問題的若干思考[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關鍵詞:基層電大;行政管理專科;畢業論文;問題研究
畢業論文旨在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和理論的綜合運用能力??梢赃M一步培養學生的專業研究素養,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專業素質。筆者多年在基層電大從事行政管理專業教學和行政管理??飘厴I論文指導工作,對該專業在畢業論文寫作中的若干問題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討。
一、行政管理專科畢業論文寫作存在的問題
(一)選題。選題是論文寫作的第一步,非常關鍵。它明確寫作目標,決定了論文的價值,也關系到論文寫作的成敗。行政管理??茖W生在選題時存在如下常見問題。1.選題偏大,涉及范圍過寬。加上學生理論知識不夠扎實,寫作水平有限,論述很難深入和結合實際,照搬別人結論太多,缺乏個人的創新觀點。2.容易偏離行政管理專業要求的選題范圍,與其他管理類專業的選題混淆。多有學生以企業為例來進行選題,沒有與工商管理專業很好區別開。3.選題過于集中,視野不夠開闊。題目扎堆,寫出的論文大同小異,缺乏創新。選題多集中于“人力資源管理”、“管理學基礎”等課程,而“公共行政學”、“行政組織學”等學科的研究比較缺乏。
(二)論文本身問題。部分學生對學術論文的認識不到位,少數學生上交的初稿根本不是學術論文,或是工作總結,或是學習體會,質量不高,寫作水平低。語病多,格式五花八門,有的甚至邏輯混亂,很少聯系自身實際,更缺乏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見解。
(三)抄襲現象較為普遍。信息網絡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抄寫論文。如利用百度搜索引擎輸入關鍵詞“行政管理論文”,查詢結果就有一千多萬個,復制與粘貼成為寫論文的一條“捷徑”。學生或東拼西湊,或大段抄襲,雷同的情況時有發生。
(四)遲交或不交現象嚴重。相當一部分學生都未能按時完成,要么工作忙沒時間,要么直接表示不會做,或是臨到最后期限擔心不能按時畢業才開始動筆。
二、畢業論文寫作中存在問題的三維因素分析
(一)從學生層面分析。許多學生沒有真正理解撰寫畢業論文的意義,甚至認為是包袱,于是馬虎應付。加上平時缺乏論文寫作的訓練,基本功差,工作壓力大,很難靜下心來研究寫作。
(二)從指導教師層面分析?;鶎与姶蟮慕處熒砑鏀德殻匆獏⑴c教學,又要從事教學管理,有的教師還要擔任輔導員。真正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嚴謹耐心地指導學生且責任心強的指導教師不多,這也影響了學生論文的完成質量。
(三)從社會環境影響的層面分析。當今社會,學風不正,論文抄襲成風,也是電大學生不重視論文寫作和抄襲論文重要原因。
三、多管齊下,提高畢業論文寫作質量的路徑選擇
(一)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端正態度。首先,幫助學生明確論文寫作的意義,是培養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讓學生認識到抄襲是一種嚴重侵犯他人著作權的不道德行為。再次,教師要通過溝通,了解學生的工作、特長、興趣等,從而進一步提出要求。最后,要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題目,可提供一些參考選題,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結合實際撰寫論文??傊?,要鼓勵學生在符合專業要求的基礎上因趣、因需要、因事選題,鼓勵“小題大做”,選擇那些自己綜合能力可以駕馭的題目。
(二)重視論文指導教師的培養。1.指導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指導教師的素質包括職業素養、理論修養、文字修養等。要放下架子,幫助學生端正態度,樹立信心,給以具體指導。指導教師應當是個“通才”和“雜家”,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對當代各種新理論、邊緣科學要有廣泛的涉獵,還要有豐富的自然知識與社會常識。同時,還應有較強的中文寫作水平,能及時糾正學生論文中的語病和錯誤。2.建立一支穩定的論文指導教師隊伍。電大分校師資力量有限,應發展一支工作穩定、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的論文指導教師隊伍。同時還要重視對指導教師的培訓,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定期反饋進度,研究解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三)將論文指導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論文寫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起來的,畢業論文的教學應貫穿于從入學教育開始的各個教學環節中,從平時入手,從根本上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第一,通過入學教育做好心理準備。使學生了解畢業論文寫作的重要性和意義,引起高度重視。第二,在專業課程學習中進行理論準備和材料準備。第三,提前把畢業論文的寫作任務和具體要求布置給學生,聘請專家舉辦講座,系統講解如何選題,如何撰寫論文,從而有充足的時間確定選題,搜集素材著手寫作。
(四)依托網絡手段開展論文寫作遠程指導。將網絡手段運用到論文指導環節??蔀楫厴I班學生建立論文指導QQ群,方便師生交流在寫作過程中遇到困難與問題。同時,還要建立相應的電子檔案,以記錄學生寫作過程和教師的指導過程。
學校應該把畢業論文當成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看成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過程。
參考文獻:
[1]謝虹光.畢業論文學術定位初探[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04).
關鍵詞:公共事業管理;實踐;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5-0287-02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國內創設于1998年,到2012年全國大約有500所高校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但專業發展方向不盡相同??偟膩碚f,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式”的發展并未使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社會聲譽度大幅提升,反而同質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得專業發展面臨“建設瓶頸”。因此,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在重新審視專業定位、人才培養模式等問題的基礎上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本文主要以宜春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狀況為例,探討多科性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一、宜春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現狀
(一)辦學規模與層次不斷提升
宜春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自2002年開辦以來,學生人數從最初的十幾人到2010年后基本保持在50人以上,辦學規模與層次不斷提升。在專業開設初期,社會對其了解不夠,許多人將其簡單地理解為社區服務和第三部門管理等,未能正視專業發展的潛力。隨著我國越來越重視社會建設,社會對公共事業管理的重要性和定位日益清晰。
(二)學科建設凸顯應用特色
學科建設是專業建設的生命線,做大做強一個專業需要多維并舉,凝聚學科優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自開辦以來,一直探索學科建設服務地方的新路徑,彰顯專業的應用性特色。2006年以來,學院與宜春市政府合作,開展各項資政服務。在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反腐倡廉研究、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等政策咨詢中,學院都派專業教師積極參與,并建言獻策。
(三)專業建設從無到有,穩步推進
2006年以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引進了一批專任教師充實教學隊伍,學院也加大了對專業的扶持力度,專業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2011年,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進行了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強化實踐教學,并探索在偶數學期建立教學實踐周制度(時間為該學期17―18周)。在實踐基地建設方面,至2011年,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已與宜春市發改委、人事局、城管局、仙源鄉政府等相關部門合作建立實踐基地,目前正籌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就業基地。
總的來說,宜春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雖取得了一些進步,但隨著辦學環境變化,和其他本科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一樣,專業發展呈現“先揚后抑”態勢。同質化的培養模式使得專業發展缺乏特色,專業發展前景和現狀又形成了反差較大的極化現象。因此梳理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困境,探索中國特色專業建設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困境
(一)人才培養模式亟待完善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由于成立時間較短,各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仍處于探索階段,亟待進一步優化,如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方面教育界仍存在較大的認知分歧。從培養方案看,專業主要培養能夠勝任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但是公共部門“逢進必考”的政策使得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就業去向未能契合專業設置的預期,大多數學生無法進入到公共事業管理領域就業,更多地流向到了企業。專業發展前景和現狀的極化現象使得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未能體現出專業優勢,也導致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社會聲譽度不是很高。因此,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亟須找準自己的特色,防止在同質化中迷失自我。
(二)支撐專業較少、專業基礎薄弱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具有較強的跨學科性,涉及政、經、文、法等領域,需要在多學科融合中找準自己的特色。但是據統計,國內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500多所高校,支撐專業多于兩個的不到1/4。以宜春學院為例,2002年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一個方向招生,2004年開始獨立招生。十年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雖取得了較大發展,但是學科融合優勢并未得到體現,至2012年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宜春學院仍只有一個專業方向,缺乏相關的支撐專業。同時,實踐教學偏弱,沒有獨立的教學實驗室;學術交流不足致使專業發展方向的拓展“心有余而力不足”等。
(三)實踐環節相對匱乏、學生實踐能力急待加強
課程設置理論課偏多,應用性課程較少,不能適應社會急需的復合型、應用型的人才。因此,學生學完后通常感到“通而不精”,找不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正如社會上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的評價――“萬金油”,雖然具有了一定的綜合管理能力,但卻沒有自己的“主軸”。造成這一現象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課程設置上重理論、輕實踐,應用性課程設置偏少;二是雖然建立一些實踐教學基地,但或是輸入人數有限,或是聯系互動較少,實習基地建設出現流于形式的現象;三是部分同學對實踐環節認識偏差,在實踐教學中敷衍了事,如在社會調查實踐中存在普遍的“搭便車”現象,實踐教學未能達到預期目標。
三、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路徑思考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2+1+1”模式
結合到地方本科院校應用性人才培養定位來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可推行“2+1+1”人才培養模式,即在前兩學年開展專業基礎課、通識課教學;在第三學年進行核心專業課學習,并在第6學期9-18周組織學生到相關行政、企事業單位實踐鍛煉;第四學年第7學期1-9周針對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開展針對性學習,并進行相應素質拓展訓練,10-18周進行畢業論文設計與寫作。通過“2+1+1”人才培養模式可使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過程中了解自身不足及明晰自身職業發展定位,第7學期的針對性學習又能使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進一步提升。這種培養模式相比傳統培養模式下的學生具有更大的優勢。
(二)科學定位專業發展方向
專業的生命力和社會聲譽最終取決于專業的社會適應力,只有解決“教育產品”銷售問題,專業建設才有活力與生命力。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之所以呈“先揚后抑”態勢,根源于實際就業去向與培養目標一致性較低。因此,必須探索專業人才培養方向的多元化,順應社會人才需求的狀況。建議可以在統一招生的基礎上將專業發展設置為三個方向:行政管理、社區服務、人事行政。行政管理方向主要培養黨政機關急需的復合型人才,在人才培養中強化政治、經濟、管理、財務等課程的教學。社區服務方向主要培養公益部門和基層急需的服務型人才,在人才培養中強化管理、經濟、社區服務等課程的教學。
(三)“內培外引”有機結合,優化師資結構
柔性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充實師資隊伍??梢云刚埿姓⑵笫聵I單位理論基礎扎實、業務能力強的管理人員擔任課程主講教師或進行專題教學。這樣既可以充實師資隊伍,也可以提升教學的應用性與實踐性。同時對現有師資隊伍加強培訓,從內部挖掘潛力,通過政策引導,鼓勵青年教師積極攻讀博士研究生。
(四)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體系建設是專業發展的基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要想打造自身特色應在課程模塊設計、主干課程、校本課程等方面著力。完善課程體系建設應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主干課程彰顯特色。主干課程應包括公共政策學、社會調查實務、組織行為學、社區管理、領導科學、公共行政學、人力資源管理等應用性課程。課程設置應突出公共事業管理的特色,將課程設置與培養方向有機銜接起來,以實踐教學為主,充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應用技能。二是完善教學資源建設。在充分調研和探討基礎上,根據專業不同發展方向編寫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系列教材。在教材編寫中妥善處理專業課程體系完整性與特殊性、理論性與應用性的有機統一。
(五)創新教學方法,探索社校合作辦學模式
1.創新教學方法,強化互動式教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一門應用型學科,這就要求教學中強化互動式教學,如案例教學法、演講式教學法、情境設置法等。通過互動式教學能夠增強課程學習趣味性和實用性,使得課程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探索社校合作辦學模式。在不斷提升教學內涵與辦學聲譽的基礎上,強化與企事業單位的合作辦學。探索“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與相關單位簽訂合同,根據單位人才需求進行“量身定做”培養,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該單位工作。社校合作辦學模式的優勢在于節約用人單位招聘合格人才的成本,也提升了專業的社會應用性與聲譽度。
綜上所述,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經歷了十年的發展,在學科建設、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了多維創新,取得了較大發展。但是其社會應用性的不足極大制約了專業的長效發展。因此應在深入分析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現狀并探析制約其發展因素的基礎上,探索內涵式發展道路,按照市場人才需求狀況科學設置人才培養方向,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
參考文獻:
[1]余敏江.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危機與出路[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09,(2):8-11.
[2]姜仁良.關于加強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的幾點思考[J].商業經濟,2009,(11):70-71.
關鍵詞:共管理;管理學;社會管理論
內涵是關于事物的本質屬性。揭示事物的內涵是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基礎和前提。然而,我國關于公共管理問題的討論與爭鳴雖早已開鑼,但對其內涵卻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已有的看法意見不一。有鑒于此,筆者不揣淺陋,將管見和盤托出,就教于行家、學者。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與類型辨析
(-)關于公共管理概念
公共管理研究與教育正在華夏大地興起,專家學者推出的教材、著作、論文頗為可觀。但是在什么是公共管理問題上,可謂見仁見智。不說中國,就是“先行者”的西方一些國家也有類似情形,以致于有些學者認為“公共管理”概念象“瞎子摸象”,難以確定。在此,本人擬作一次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嘗試,把公共管理的概念界定為: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社會活動。具體說來,是公共管理主體為了解決公共問題,實現公共利益,運用公共權力對公共事務施加管理的社會活動。
作為管理,公共管理和其他管理(如工商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運作等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但作為“公共”管理,它在研究對象及其特點上,又與其他管理有明顯區別。以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為例,公共管理的研究對象是國家、政府與社會公共組織的公共事務及其管理過程,而工商管理的研究對象是工商企業及其經營過程。兩者的具體差異在于:一是管理目的不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謀求社會公共利益,工商管理的目的是謀求組織利潤;二是管理性質不同,傳統的公共管理具有壟斷性,工商管理則具有競爭性;三是管理手段不同,傳統公共管理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經濟手段;工商管理以經濟手段為主,輔之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我們既要把握二者的聯結點,更要著力找出二者的差異處,以求對公共管理有全面的認識。
(二)關于公共管理類型
為了加深對公共管理概念的認識,我們須進一步對其作外延分析。概念的外延是指該概念囊括的所有事物。公共管理的外延即指它所管理的一切公共事務。為了對“一切”有概括性認識,我們又要對它們作“類型”求解。筆者認為,就宏觀而論,世上所有的公共事務可分為三類:一是國家公共事務二是政府公共事務,三是社會公共事務。
1.國家公共事務。據英國《大眾百科全書》對國家作出如下定義:“由政治單位在其管轄的范圍內制定規則和進行資源分配的機構。政府的功能:①立法;②司法;③執行、行政管理?!边@是廣義的政府(國家)觀。應當指出,這里所指的國家是特指狹義的國家,即廣義國家中最重要的部分①立法以及②司法。這種國家公共事務主要包括維護國家統一和,制定法律、法規,維護社會秩序等,側重于與國體、政體方面有關的,關乎整體職能把握的宏觀控制和影響類型的公共事務。
2.政府公共事務?!睹绹倏迫珪分赋觯骸罢辉~適應于管理團體和國家的機構及其活動。通常它指的是諸如英國或日本這些民族國家或其分支如省、市地方政府的組織機構及法定程序,就這一方面而言,政府對已經確認為某一民族國家中成員的事務進行管理。由此可見,政府就是一個國家或社會的治理機構?!睉斨赋?,這是狹義的政府,它專指一個國家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機關。這種政府公共事務包括政治選舉、行政區劃與國家禮儀方面的政治性公共事務、國家安全公共事務、對外關系公共事務、人事行政公共事務、財務行政公共事務以及機關內部的公共事務。
3.社會公共事務。這里的“社會”并非“人類社會”的廣義“社會”涵義,而是專指“政府管理社會”中的中觀的“社會”,這里的“社會”,即將社會管理與政治、經濟管理職能并列的一個領域,它主要涉及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公共事務。這種社會公共事務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藝術、醫藥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社會服務、社會公用事業以及維持社會秩序的公共事務等。這種類型的公共事務與全體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同時這部分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是直接以全體社會成員為實施對象,因此,它所顯示的社會公共性也最強。
如前所述,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組織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由于紛繁復雜的公共事務可以歸納為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三大類,因此,我們也應該把種種公共管理歸結為國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和社會公共管理。正是這“三足鼎立”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統一的龐大的公共管理體系。我們既要從個性去分清它們的差異,又要從共性去歸納它們的統一,用共性與個性相聯結的辯證法去把握公共管理的真諦。
二、社會性是公共管理的共同內涵
如上所述,公共管理是由國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會公共管理構成的,因此,“國家”、“政府”、“社會”都分別是公共管理的內涵之一,然而,比較而言,只有“社會”才是公共管理的共同內涵。對此,可以從如下幾方面闡述:
(一)公共管理主體的社會性內涵
公共管理的主體是國家、政府和社會公共組織。下面分別闡釋它們的社會職能特征。
1.國家的社會職能。正如恩格斯所言,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只有到了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方面,這些經濟利益相互沖突的階級,不致于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脫離的力量就是國家。因此,國家來自社會,國家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社會內部矛盾發展的結果。
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論從天賦人權的自然法理論出發,認為國家的產生是社會契約的結果。該學說認為,在國家產生之前,人類處于一種自然狀態之下。在這種狀態下,每個人都有運用上天賦予他自己的價值和趨利避害的權利。然而,每個人在運用上天給予的權利去實現自己的價值的時候,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沖突。為了不致于使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將自己和整個社會歸于毀滅,于是人們運用理性來解決沖突。即人們坐下來協商,將上天賦予他們實現自己價值的權利部分或全部地轉讓給“者”,權利讓渡的過程就是國家產生的過程,而這個“者”就是國家。這種以天賦人權的自然法理論為核。動的社會契約學說,把人們契約的原因歸結為人與人之間的沖突,把國家說成是人們契約的結果,從而否認了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這固然不對,但是,它肯定了消除沖突,維護社會秩序的社會契約內容。因此,社會契約理論雖然否認了國家是社會矛盾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但表達了國家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家來自于“社會契約”的觀點。國家的產生和存在表明國家和社會是不可分的。國家不是從外部強加給社會的力量,是社會矛盾運動的結果,社會是國家產生、存在的基礎。這清楚地表明了國家的社會性特征。還有,國家不僅不是從來就有的,而且也不會永遠存在下去。當社會發展到具備消滅階級的條件時,國家就隨著階級的消滅而自行消亡。這也是國家依賴社會的表現。此外,國家根據社會發展的不同,對社會也發生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說,國家對社會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就整體發展趨勢和規律而言,社會越向前發展,社會自我管理、自我調節的能力越強,國家對社會發生作用的領域就越小,作用的強度也越弱。由此,國家對社會的作用呈現出這樣一種發展趨勢:在政治統治職能不變的同時,國家的經濟職能、社會事務管理職能和科技文化職能不斷擴展;政治性。統治性職能越來越依賴于管理性、服務性職能作用的發揮??傊?,國家存在于社會之中,以社會的存在為基礎,我們不能離開社會來談國家的存在和作用。
2.政府的社會服務作用。作為國家伴生物的政府,與國家一樣,僅僅同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相聯系,既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要永遠存在下去。政府作為國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其產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且其對社會作用所形成的政府職能,也是以社會的發展需要為基礎的。當代政府與近代政府、古代政府的差異,都是因為社會的發展在政府的各個特性中,注入和融入了不同時代社會的具體發展要求和時代特征所使然。還有,歷史上政府行使權力的方式和對社會發生作用的范圍不同,并不取決于統治者個人的意志,而是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體現了社會對統治者的要求。如果一個政府不能有效地吸納、代表和反映社會對它的要求,如果一個政府對社會的要求沒有任何回應能力,那么,這個政府就是一個沒有能力的政府。因此,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完全可以說,政府的生命力來自于它的社會服務作用。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強調以社會公眾的需求為其行為導向,而不以政府自身規定的規則為行為導向,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強政府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而不是要削弱它,是把政府從低效率和高成本中解放出來的有效舉措。
3.社會公共組織的社會性特征。至于社會事務的管理者——各種社會性組織,它們本身就是社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組織。只不過在階級社會,各種社會組織是依附于國家和政府組織的,是作為國家和政府組織的附屬物而存在的,并且在不同程度上打上階級的烙印,有著不同程度的政治色彩。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自我管理、自我調節、自我服務能力的增強,這些社會組織必然要逐漸擺脫這種依附的地位而成為獨立主體。在國家、政府消亡了的情況下,整個社會就將依靠這些社會性組織來進行自我管理,規劃和實現社會發展。只不過到那時它們已經完全喪失掉了階級性、政治性。因為,在對人的統治與管理由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所代替的時候,這些組織就變成了純粹的管理性的組織。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各種社會組織還不能真正成為獨立的組織,社會仍然將處于國家組織、政府組織與這些社會組織同時管理、雙軌運行的局面。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而抹煞它們的社會性。隨著我國政府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與完善,隨著政府職能的進一步轉變,政府承擔的大量社會職能將更多地由社會組織去承擔。我們應當順應社會歷史潮流,不斷擴大社會組織的社會自主性,擴大這些組織的社會性成分,向著它們成為真正的社會組織遠大目標邁進。
(二)公共管理對象的社會性公共管理的對象,即公共管理客體,就是社會(這是廣義的“社會”)公共事務。根據各自性質的不同,社會公共事務又可分為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在這里,可以說,公共事務的公共性和社會性是同義語。因而,我們研究公共管理對象的社會性,也就轉換到研究以公共管理為對象的公共特性上來。
“公共”的對立面是“贏利的”、“私人的”和“企業的”。公共事務的公共性,可以大略從以下幾個側面去分析。
1.公共事務的公共性體現于公共事務的管理者是公共部門或公共服務機構,而不是私人或私人組織。這正如文章的前一部分所論述的,公共事務的管理者,即公共管理的主體,就是國家、政府以及社會各種公共組織。
2.公共事務的公共性體現了公共管理活動的性質和目的,在于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務。
正如所揭示的,國家的本質特征“是和人民大眾分離的公共權力”,是統治階級用來進行政治統治的工具。但即使這樣,在有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的社會之中,運用公共權力所進行的政治統治,也必須是以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為基礎,以執行社會性職能為基礎。因為這是國家、政府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一切政治權力起先總是以某種經濟的社會職能為基礎的”、“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彼€指出,不管在波斯和印度興起和衰落的專制政府有多少,它們首先都是“河谷灌溉的總經營者?!边@些論斷表明,理論作為有鮮明階級性的革命的理論,也從來沒有忽視政治統治的社會性基礎。相反,而是把社會性提到了政治統治得以維持的基礎的高度來認識和對待。
馬克思、恩格斯在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進行了深刻批判的基礎上,揭示資產階級國家的本質,指出:“現代的國家政權不過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罷了?!边@一著名論斷不僅揭示了資產階級國家的本質,而且說明了管理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是資產階級國家的主要特征。只不過,它的管理方式不同于個別資本家或工廠主管理工廠、企業的方式,它主要是通過立法形式進行管理并具有強制的性質。因此,國家、政府的公共性(社會性)特征,主要的表現在于,它是整個社會的正式代表,是社會在一個有形的組織中的集中表現。它體現的正是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因而它總是集中反映和代表一定社會的利益和意志。
此外,還要認識到,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的性質和目的,也在于為了維護和實現公共利益,有時甚至實現個人利益本身就是公共任務,如向貧窮者提供社會救濟等。當代西方國家的政府改革運動,主張以社會公眾的偏向和需要作為政府行為導向,強調顧客意識,樹立服務對象為上帝的觀念,正是在這種公共事務的社會性要求壓力下,采用新的統治手段與方法,從而也使西方國家政治統治進一步鞏固,實現其自身的利益。
應當指出,這里講的“公共”、“社會”是抽象的范疇,現實的“公共”、“社會”卻是十分具體的,是依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的,因此,資產階級要做到真正凌駕于社會、代表整個“社會”是不現實的,馬克思、恩格斯用“表面上”三字來表述,是很確切的。但其社會性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不能因此而抹煞它的存在。
(三)公共管理活動和過程的社會性
1.公共事務的公共性體現了公共管理活動的社會責任和績效要求。在公共管理活動的績效方面,公共性要求對績效決不能簡單地用利潤或效率標準來進行衡量,而是必須用服務效果、質量和公眾滿意的程度等多種尺度作標準。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新公共行政學理論,基于對傳統行政學以經濟和效率為基本目標,忽視了公共行政所應肩負的廣泛的社會責任,其結果是在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時代,長期存在著普遍失業、貧窮、疾病、無知和絕望,構成對現有政治制度的根本威脅的批判,從而提出了公共行政改革應將“效率至上”轉為“公平至上”,建立民主行政模型。為此,提出了公共行政組織設計方案應遵循的兩個基本目標:其一是顧客導向的行政組織形態,即以公眾——公共行政服務的顧客的需求作為行政組織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其二是應變靈活的組織形態,即加大組織結構的彈性,以便能夠對外界的刺激作出迅速的反應。將社會公平和廣泛的社會責任提高到作為公共行政追求的首要價值目標,倡導民主行政,是新公共行政學理論的主要貢獻。為此,這一理論也成為了西方國家政府改革運動所依據的一項重要理論。這種強調政府以社會公眾的需求為行為導向,納稅人以政府實際的工作結果而不是以其工作及過程為納稅尺度的理論,有效地推動了政府提高為社會公眾服務的質量和效果。
2.公共管理事務和活動的公共性。這種公共性體現了社會公眾對公共管理活動和公共產品供給的廣泛參與,以及公共管理活動的公開性。社會公眾對公共管理活動的廣泛參與,主要表現在社會公眾對政府決策的影響,通過立法、司法機構對政府行為的約束,以及通過各種渠道對政府活動的輿論監督等,從自身利益的關。心和實現角度,影響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在部分公共產品的供給方面,由政府的壟斷供給轉變為通過合同出租和非國有化手段,把原先由政府包攬提供公共產品的單一化轉變為民營化,將其投放市場,由各個競爭主體和社會公眾自己來提供;對那些不便或不能推向社會的公共產品的提供,也改用合同的形式,以競爭招標手段,交給社會公眾承擔。在實現公共管理活動的公開性方面,也由原來的“黑箱”操作,變為“金魚缸里生活”,讓社會公眾知曉,讓立法機關、司法機關、新聞媒介和公眾了解活動內容,隨時可以進行檢查、調查和監督。電子政務的推行,使得公共管理活動的公開性進一步增強。上述種種公開性、參與性及其非國有化等關于公共管理過程的環節和變化,實際上都是公共管理社會性的體現。
總之,無論是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還是社會公共事務,都是公共事務的有機組成部分;無論是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還是社會公共事務,社會性都是它們的共同性內涵、基礎性內涵。我們應從最普遍、最基本的意義上去準確把握這種社會性特征的內涵,并以其為一個重要依據,搞好公共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建設,包括構建嚴謹的公共管理學學科體系。
三、應當注意的兩個問題上面集中闡述了公共管理的社會性特征,但是不能由此掩蓋公共管理的政治性內涵。國家是階級壓迫的工具,一定階級的國家機器(包括政府)是實現該階級政治統治的政治組織。因此,歷來國家、政府都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政治性,這已是常識性的問題了。一般而言,就是前述意義上的社會公共管理組織,也或多或少具有階級性、政治性的特征,其中不少本身就是社會政治團體,不可能沒有政治性。一言以蔽之,講公共管理是不能不“講政治”的。因此,這里就有一個正確把握社會性與政治性的關系問題。
(一)公共管理的社會性與政治性是相輔相成的
1.公共管理的社會性是政治性的基礎,政治性寓于社會性之中,沒有社會性就沒有政治性。我們研究公共管理政治性時,一定要明確社會性的這種基礎地位與作用,堅持以是否推動社會進步,是否符合社會發展方向作為先進的與落后的政治的最后標準。
2.政治性是社會性的保證,社會性以政治性為指導。在階級社會和存在著階級與階級斗爭的社會里,沒有政治性也就很難或者無法體現社會性,實際上,沒有全面地體現社會性,在階級社會里,不靠國家、政府把社會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內,社會難以存在,更不用說進步與發展了。因此,需要把一定的政治灌注于公共管理之中,堅持用先進的、科學的政治去保護和發展社會。
(二)積極創造條件,不斷向最高(終)目標邁進
公共管理的社會性與政治性的關系是相互依存、對立統一的關系,從徹底的唯物辯證的宇宙觀來看,從時間論,社會性比政治性更長久。因為國家、政府產生之前就有人類社會了,國家、政府還將隨著階級的消滅而自行消亡,而社會將長期(不是永遠)存在著。再者,從空間論,廣義的“社會”是指人類社會,包括國家、政府以及社會上的一切存在,而國家、政府則是人類社會系統中的一個或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簡言之,社會性要比政治性寬泛的多。從時間論,政治性存在于社會歷史長河中的一個漫長的階段,社會性的存在比政治性的存在長久得多。作為一個徹底的辯證唯物論者,“路就在腳下”,應該著眼長遠,著手當前,正確地做好當前所承擔的每一項公共管理工作,為實現無階級、無國家、無政府的,我們的先賢所謂的“世界大同”的目標而奉獻有限人生的一份又一份熱和光。公共管理的社會化改革也稱得上是朝著這個遠大方向努力的一個工程!
四、根據公共管理的客觀屬性構建公共管理的學科體系
學科體系問題是學科建設的基礎和重點。公共管理研究在這方面雖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不能說已經完全解決問題了。事實上,尚有不少問題需要深入地研討。其中,一個帶有根本意義的問題,就是公共管理學科體系的構建問題。
公共管理學科體系的構建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題是“界域”問題。即這里講的學科體系是“門類”學科體系,還是一級學科體系,或者是一門公共管理課程的體系。就“公共管理”而言,還有一個綜合“三界”(國家、政府、社會)的公共管理與分門別類的公共管理的關系問題。筆者這里擬按“公共管理概論”的范圍定位提出一個研討意見。
[關鍵詞]成人高校 行政管理專業 實驗教學系統
[作者簡介]鮑國政(1968- ),男,安徽樅陽人,上海市靜安區業余大學教育工作指導委員會主任,講師,博士,主要從事行政學專業課程建設的教學與研究。(上海 200040)
[課題項目]本文系上海市靜安區2012年度教育科研課題“成人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疲┊厴I作業實驗系統研究”的理論研究部分。(項目編號:H2012036)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30-0161-01
我國高等學歷教育中的行政管理專業,相對來說理論化特征比較強,長期以來,培養的人才多應用在文秘崗位,或者是學非所用,究其原因,該專業的課程設置雖然比較嚴謹,但是其應用型的課程較少,逐漸與社會就業需求脫節。這種情況在成人高校更為明顯,形勢的發展也呼喚著在成人學歷教育的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增加實驗系統。
一、成人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發展“短板”
改革開放之初,成人學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教育資源短缺、我國管理理論缺乏、管理干部不足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社會經濟結構已經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歷史慣性與現實發展的矛盾,使得成人高校專業設置呈現出這些“短板”:
1.課程結構、教學內容與普通高校相同專業雷同。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專業以理論研究為特征,注重知識基礎的累積與理論創新,成人學歷教育則應該注重理論知識的知曉和應用。但是,多數成人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課程結構、教材的知識體系,可以說基本上就是普通高校行政管理專業課程結構、知識體系的翻版。
2.師資力量不足。附設在普通高校內的成人高校,師資隊伍多數是兼課教師,有的是在讀研究生擔任教師;即使是京、津、滬三個直轄市的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也由于管理關系、品牌效應等原因,師資隊伍的構造不盡合理。又因為行政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以理論為主,而多數教師并不具備行政管理的實際經驗,導致授課內容空洞、遠離成人教育學生實際。
3.學習者的基本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不足。目前,成人高校的學生主要是各類單位的一線工作人員,有的是剛剛從職校、技校畢業、尚未就業的青年,多數是“被管理者”,以機關管理理論和文字寫作為主要內容的課程體系對他們而言已經顯得有些脫節,教學考核內容、形式與專業目標之間的內在矛盾逐漸明顯。
二、建設實驗課程體系是成人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發展的突破口
行政管理專業作為一個有著龐大的就讀群體的專業,應該積極應對挑戰,尋求新的生長點。筆者認為,行政管理專業“實驗教學系統”可以作為這個新的生長點。“實驗教學系統”的概念,就是指行政管理專業根據社會發展、學習者兩方面的需求,在教學和畢業兩個環節設置辦公設備、電子信息和組織實務等類型的實驗項目,形成多層次、多方面的實踐教學體系。在行政管理專業建立實驗教學系統的意義在于:
1.一定的管理效益。目前絕大部分成人高校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完成書面作業,特別是畢業論文,需要調查研究、收集資料,實際上他們多數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且組織教師指導、評定書面作業和論文的工作量大,作業、論文本身也常常導致師生矛盾。實驗室操作至少可以分流書面寫作的工作量,減少組織成本。
2.一定的經濟效益。行政管理專業的一些課程,其基本原理可以在工商管理、社會工作等專業通用。建成實驗室可以作為多學科、多專業的共同教學實踐平臺,將節省學校的師資成本、設備成本。
3.一定的發展效益。建設行政管理實驗教學系統,可以通過實踐教學深化學習者對于行政管理理論的認知,有助于學以致用;同時促使教師加強自身的繼續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思考、改進。如能形成對社會開放的能力,則可以成為社區教育、社會培訓的共有平臺,使教學資源在社會化中得到有效利用。
三、成人高校行政管理實驗教學系統的定位
盡管某些普通高校在行政管理專業實驗室的實踐與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該專業在整體上還沒有形成共識,究竟實踐性課程該占多大比重、實踐性環節應該由哪些部分組成、建立怎樣的實踐教學體系與管理機制等,都還處于探索過程中。如何建設成人高校的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根本的問題是要從專業發展定位來進行分析?,F有成人高校的作用取決于兩個需要:一是特定群體的學習需要,二是國家終身教育“立交橋”戰略的需要。在宏觀上就是從教育規律和國家關于終身教育的長期戰略的角度思考行政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在微觀上就是根據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的目標,決定實踐性課程的比例和內容。
1.從成人高校的地位與特征來定位實驗教學的內容層次。成人高校既不同于培養學術精英的普通高校,也不同于培養技術型勞動者的高職院校,其主要職責是為在職的求學者提供基礎理論、基本思維方法和基本應用技能的教育。普通高校行政專業的實驗系統一般基于公共行政管理即政府管理的內容,如東北師范大學的實驗,“模擬實驗室的教學任務,主要歸納為基層電子政府和電子政務、基層電子政務案例分析、基層政府信息資源管理、基層政府管理技術與方法等幾個模塊。”高職院校的實驗課程相對來說更具有一線、基層的操作性特征,常常與職業資格認證掛鉤。而成人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實驗教學內容,既不必模仿普通高校為適應公務員考試而設的行政能力培訓,也不必走高職院校那種純技術操作的路線,而是應該定位于基本原理、常見技能、最新技術(理念)三個層面。
2.從學習者的需求和辦學單位的實際情況來定位實驗課程的設置及其教學內容的功能。成人高校的學生多數是已經有了比較穩定職業的求學者,學習行政管理專業課程,也不一定就是為了從事這方面的職業。有調查顯示,報讀廣播電視大學、成人高考兩類學校的學生,在需求目標方面,多數人除了“獲得文憑”之外,還有“學點知識”“提高素養”等因素。成人高校的本質是“高等院?!?,從它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文化教育還應該是其主要功能和特征。因此,實驗教學的內容應該體現出多樣化的特征,而并非僅僅是“器物”層面和“流程”“技巧”層面的東西。
3.從行政管理專業本身的角度來定位實驗教學的方向。目前各類成人高校行政管理專業學習者人數眾多,如果按照既有的課程體系,則教學要求、知識框架是對普通高校培養“管理精英”定位的重復,事實上是達不到的,因為學習者多數是“被管理者”。這是行政管理專業必須開設一定的實驗課程的客觀要求。而且,如果按照公務員考試的“行政職業技能”或者某些專門技術的執業證書的內容來開設實驗課程的話,對學習者來說,也是沒有多大吸引力的。因此,成人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實驗教學課程應該是有體系的、內容多樣的、培養學習者基本思維技能和動手能力的。
綜上所述,成人高校行政管理專業實驗系統的構成應該具有應用性和拓展性的特征。實驗課程和內容的設置應該是多層次、多樣化的。一是基本上與先期課程掛鉤,體現出應用性。如結合“辦公自動化”課程建設辦公自動化設備操作與維護實驗室。二是根據學習者多數是來自于不同類型企業的實際情況,開發或者引進適合企業需要的辦公軟件、設計特定的管理技能項目。如網上賬務報銷流程、檔案材料的整理、企業局域網管理、公文流轉。應該看到,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建設項目,其建設和完善需要分步實施、不斷探索,以豐富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的內涵。
[參考文獻]
[1]安翔.對行政管理專業實驗教學的思考[J].實驗室科學,2009(4).
[2]劉桂芝,薛方曉.行政管理專業模擬實驗室教學手段深化研究[J].中國大學教育,2010(10).
[3]夏文寶.成人高校畢業設計管理程序化、標準化[J].馬鋼職工大學學報,1990(1).
【關鍵詞】公共管理學 公共選修課 教學方法 教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6(a)-0015-01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各高校普遍開設公共選修課。受西方通識教育的啟發,高校設置公共選修課旨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其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并形成正確的精神價值,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作為公共管理專業基礎課的《公共管理學》于2010年在我校公共選修課中開設,本文將總結近些年的教學實踐,對《公共管理學》這門選修課的教學意義、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等進行探討。
1 開設《公共管理學》公共選修課的目的及意義
高校開設《公共管理學》公共選修課為各種不同專業背景并對公共事務治理問題感興趣的學生提供一個學習與思考的平臺。設置此課程的目的在于樹立科學的公共管理觀念,普及公共管理意識。
公共選修課的功能可以分成三個不同的層面:知識擴展層面、心智培育層面、價值導向層面?!豆补芾韺W》公共選修課程設置,屬于介紹或傳授這一學科的系統知識,即主要發揮著知識擴展的功能。同時,學生通過學習《公共管理學》課程,還能進一步地理解公共管理的性質、內容,了解公共管理理念、“公共精神”以及這個學科的使命,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價值導向的功能。
2 《公共管理學》教學探索
2.1教學內容構建
《公共管理學》開列為公共選修課,其教學內容應與專業課程有所區別。在授課內容的設計上,教師應著重讓學生了解它是如何從傳統公共行政學中轉變而來的,特別是在實踐當中的起源和演變,應強調它作為當代社會科學中一個重要的學科,與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管理學等學科存在著哪些交叉與區別;公共管理學是以公共部門管理或公共事務管理為研究對象,其性質表現為一種不同于傳統的新型社會治理模式;公共管理的使命是通過有效的管理途徑來提供廣泛而優質的公共服務。
2.2教學方法多樣化
教學方法是傳授教學內容的重要途徑,教學方法是否合適,將直接影響教學目的的實現。這里結合《公共管理學》公共選修課教學實踐,談談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的幾種教學方法。
(1)提問式教學。提問往往是引起學生注意,啟發他們思考的最有效方式。提問可以設置在開講、課中及課后。不同階段設置的提問能達到不同的效果:設問式開講,將告訴學生這節課會涉及哪些內容或者將解決哪些問題,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問題的設置需要有一定的邏輯,層層遞進的設問效果較好;課中提問可以隨時進行;課程內容完成后提出一些發散性思考的問題,將有效的幫助學生回憶課堂內容,并進行深層次聯想與思考。如果不同階段的提問能很好的結合,并由學生自己找到答案,將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對課堂的興趣。
(2)參與式教學。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一直是大學課堂授課的主要方式。雖然按照現在的教學要求,這種傳統模式仍將繼續發揮主要作用,但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經在探討打破這種常規的教學模式,為課堂引入一些新技術。參與式便是其中的一種。參與式教學方法,即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從參與的過程中掌握知識。但對于公共選修課而言,學生不容易進行小組合作,也很難在課外進行前期準備工作,因此,在課堂中引導學生介入課程設置是較為可行的。
(3)案例分析教學
公共選修課需要特別注重課堂教學效果,而學生多不重視公共選修課的課前預習與課后溫習,且課程對作業的數量與質量的要求也不及專業課程,因此,在課堂上讓學生理解并掌握知識就顯得更加重要。案例分析是一種較為普遍采用的教學方法,但教學效果較為顯著。教師可以分別針對識記、理解和運用等不同層次的知識內容設置案例。學生則可以通過案例回顧知識點,通過討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將所學理論進行綜合運用。《公共管理學》中,公共政策、公共危機管理、第三部門管理等章節都可以輔以典型案例來講授。當然,案例教學要達到良好的效果,還需要教師認真篩選案例、適時更新案例,并仔細設計案例分析環節。
2.3靈活運用教學技術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進步,各高?;旧弦堰M入到多媒體教學的時代。然而,很多課堂僅僅是將過去板書的內容放入PPT制成的課件播放出來,并沒有很好地利用多媒體技術。在PPT制作過程中,如果能增加多種元素,如添加動畫、圖像、視頻等,把PPT課件制作地更加生動、美觀,將能產生傳統板書無法比擬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運用并整合網絡資源,以超鏈接的方式,把這些資源在課堂上直接分享給學生。這樣做可以更好地發揮多媒體技術的作用,也能示范學生如何利用網絡獲取有用的資源。
3 《公共管理學》公共選修課教學管理
(1)對課程紀律的管理。作為公共選修課,《公共管理學》受重視程度不及專業課,學生即便沒有通過考試,下學期改選其他課程,同樣能獲得學分,因而肆意缺課現象容易出現。而《公共管理學》課程內容又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學生缺課不利于課程內容的理解掌握。要避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認真執行教學管理規范,嚴控課程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