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6 03:08: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師教育理念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學前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在不斷提高,但對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究竟要達到什么樣的標準,目前還沒有達成共識。1989年頒布的《幼兒園管理條例》對幼兒園園長和教師的學歷要求進行了簡單的規定。1995年頒布實施的《幼兒園教師資格條例》中也提到了與幼兒教師的專業素質相關的內容。1996年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教師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因材施教、熱愛幼兒,面向全體幼兒,進行啟發誘導的正面教育,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寓教于樂。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把幼兒教育內容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2011年12月,為促進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建設高素質幼兒園教師隊伍,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征求意見稿,即《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該《標準》以幼兒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和終身學習為理念,明確了幼兒教師的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三方面要求。從已有涉及幼兒教師專業標準的文件條例中,筆者發現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已出臺的條文對幼兒教師的專業要求較為零散,模糊、籠統,缺乏規范、全面、統一的標準;其次,專業要求涉及的對象不明確、內容不全面,對教師的要求都是原則性的,將教育理念與行為準則相混淆,不足以給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以規范和指導;再次,專業要求的條目之間缺乏清晰的邏輯,不利于幼兒教師的理解和應用;最后,專業要求的內容很難反映現代教育的理念,應對新時期幼教現狀與問題的能力略顯薄弱。幼兒教師的專業素質缺乏統一全面的標準,導致人們對幼兒教師的素質要求認識不夠準確,更不能體現專業性,這不僅不利于提高幼兒教師質量,也無法指導幼兒教師的專業化進程,完善我國幼兒教師專業標準體系,是幼兒教師教育與學前教育實踐發展的迫切需要。
二、現代教育理念詮釋與啟示
教育理念,其實質是從事教育工作的教育觀、教學觀、質量觀、人才觀、發展觀的全面展現。現代教育理念是建立在教育規律基礎之上的一種“遠見卓識”,它能正確反映教育的本質和時代的特征,科學地指明教育前進的方向。現代教育理念是人們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教育發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認識,是教育行動的指導。
1.終身教育理念
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教育家保爾•朗格朗,他指出:“教育和訓練的過程并不隨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而是應該貫穿于生命的全過程。這是使每個人在個性的各方面——身體的、智力的、情感的、社會交往的方面,總之,在創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稟賦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條件。”當前,幼兒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是單純的傳授各學科領域的知識,而是努力提高幼兒個性的全面發展,為他們的成長,今后步入社會奠定好堅實的個性與人格基礎。
2“.以兒童為本”的教育理念
“以兒童為本”是指幼兒教師的保教活動等各個方面都要以兒童為中心,專業理論和實踐的方方面面都要以兒童為落腳點,要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兒童,為了兒童的一切”。1924年,各國簽訂了《日內瓦兒童權利宣言》,強調兒童的身心必須得到正常發展,標志著幼兒教育成為各國政府國際合作的開端。1959年頒布《兒童權利公約》,提出了各國兒童應當享有的各項基本權利。1990年,聯合國召開的世界首腦會議,通過了《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世界各國開始逐漸關注兒童的基本權利,重視兒童教育。“以兒童為本”的教育理念表明兒童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具有主觀能動性,但是其身心發展特征及生活狀態又與成年人不一樣,具有自己獨特的身心發展特征,只有在“理解兒童、尊重兒童、重視兒童”的前提下,才能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3“.合作”的教育理念
隨著教育的發展,“合作”的教育理念不斷深入幼兒教育。幼兒教育不僅僅是幼兒教師對幼兒的教育,家長和社會因素也是促進幼兒全面學習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幼兒教育要開放、要合作已成為各國幼兒教育發展的共識。“合作”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要具有與他人合作的意識,要發展與他人合作的品質。幼兒教師工作具有示范性的特征,只有先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良好合作品質的人,才能培育出樂于與人合作的孩子。在現代教育背景下,“與人合作”已經成為衡量幼兒教師是否合格的基本要素之一。
4“.全納教育”的理念
“全納教育”的概念是在1994年舉行的“世界特殊教育大會”上提出來的。全納教育提出了五大原則:“(1)每個人都擁有受教育的基本權利;(2)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特性、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3)教育必須考慮到這些特性和學習的廣泛差異;(4)學校要滿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5)學校要接納所有兒童,反對歧視”。全納教育理念并不意味著為每一個人提供完全相同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因為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性,要了解個體特征,因材施教。
三、現代教育理念融入幼兒教師專業標準制定的策略
1.幼兒教師專業標準中應重視幼兒教師的專業學習態度與能力的養成。
隨著國家對幼兒教育的不斷重視,幼兒教師的準入門檻越來越高,但幼兒教師入職后的培訓和學習還沒有引起高度重視。終身教育理念應使幼兒教師認識到他們入職前的教育水平對他們的職業發展來說是不夠用的,他們必須在整個生存期間更新和改進自己的知識和技術。因此在制定幼兒專業標準中,應對幼兒教師所需具備的學習能力作出明確規定,包括能夠不斷地參與合作與學習;善于利用各種專業發展機會和資源,通過各種途徑不斷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具備可持續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等。對幼兒教師專業標準中學習能力的清晰界定對于促使幼兒教師終身學習可起到導向性作用。
2.幼兒教師專業標準應促使幼兒教師樹立“以兒童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與理解兒童,熱愛幼教事業。
當前,各地一些幼兒教師虐童的個案雖是少數,但也從側面反映了個別幼兒教師職業道德和素養的缺失。“以兒童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在制定幼兒教師專業標準時明確界定幼兒教師需具備的基本能力,給予教師可操作性的指引,而不是對教師職業道德素養泛泛概括。專業標準中應規定幼兒教師需了解幼兒的發展特點和需求,知道影響兒童發展和學習的多重因素;幼兒教師能夠在家庭、社會和文化的背景下理解兒童,知道兒童在健康、安全和營養方面的需求,并具備這些方面的專業知識。能夠利用兒童發展的知識為兒童創設健康、尊重、支持性和具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能夠設計適宜兒童學習與發展的物理環境;能夠提供適宜兒童理解力的學習材料和資源;能夠設立適宜兒童發展水平的學習目標;能夠使用多種發展適宜性的教學方法;能夠密切關注每個兒童對教學的反應,能夠與每個兒童建立積極的關系和進行支持性的互動,使每個兒童都能學到應該學到的東西;能夠為兒童創設安全、友好、文化適宜和組織有序的學習環境,能夠對每一個兒童進行負責任的評估,促進每個兒童的積極發展。
3.幼兒教師專業標準中應鼓勵幼兒教師樹立多元化的“合作”教育理念,主要包括與同事與幼兒家庭共同合作,開展教育活動,促進兒童發展。
應在幼兒教師專業標準中規定:幼兒教師要了解不同家庭的特點,尊重不同的家庭文化與價值,為家庭的幼兒教育提供支持;能夠認識到家庭的作用,促使家庭參與到兒童的發展與學習中來;能夠發起并保持與家庭和社會的相互尊重,支持每個兒童的發展和學習;能夠利用社會資源,與提倡服務于兒童和家庭的公益機構、組織等進行協調和合作;能夠與同事和專家建立合作關系,在相互交流學習中促進自身專業發展。
4.幼兒教師專業標準中應強調幼兒教師要接受并認可每一個兒童,為每一個兒童創造平等的學習機會,促進兒童的發展與學習。
一生物科學類本科生畢業論文教育管理環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院教學管理——缺乏一套全程跟蹤、可操作性強、符合生物科學類專業研究特點和需要的畢業論文管理監控體系
目前,高校內部教育教學管理上對畢業論文不夠重視,畢業論文的質量保障體系還不完善,措施力度還不夠。已有的管理制度缺乏具體的操作規程與管理措施,特別是在過程管理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3]。每年我校教務處會定期召開畢業論文工作會議,從宏觀角度出臺一系列規章制度和規范,要求嚴格,目標明確。各學院在本科生畢業論文工作布置會上要求嚴格,但缺乏認真檢查,缺乏督促師生認真完成畢業論文工作的全程跟蹤管理監控體系。而且各學院、各專業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果完全按照學校整體安排統一執行,很難滿足生物科學類專業研究的特點和需要,從而影響了畢業論文的質量。
(二)指導教師責任意識淡薄——指導任務重,精力有限,偏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壯大和發展,畢業論文工作面臨了一些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
近三年來,我校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數與學生數比例維持在1:5左右,即平均每位教師指導五名左右學生。然而,目前,高校對教師教學業績量考核逐年加大,大多數指導教師都承擔著大量的教學和科研任務。而且學生做畢業論文時間相對集中,致使指導教師指導任務重,精力有限,責任意識淡薄,學生又不愿主動學習,導致同一個指導教師指導的學生論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論文寫作進度基本相似,大體框架基本一致,缺乏創新性,與目前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相差甚遠,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三)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差——對畢業論文重要性認識不夠,缺乏學術素養
在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的大背景下,學生普遍認為畢業論文與就業關系不大,對畢業論文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一開始就抱著應付的態度。我校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專業培養計劃中畢業論文安排在第七學期第十周開始到第八學期。那時恰好是學生找工作、考研的關鍵時期,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差,不能合理安排畢業論文寫作時間。學生由于招聘會、考研、考公務員等經常請假。學生實際工作量小,調研不充分,實驗數據缺乏完整性,文章的可信度低。甚至有少數學生采取抄襲、拼湊或網購論文等手段蒙混過關[4]。同時,由于平時缺少積累,學生學術素養普遍較差,集中反映在畢業論文寫作語言基本功差、思維邏輯不嚴密、外文翻譯和文獻檢索能力差、書寫格式不規范等。
二生物科學類本科生畢業論文規范化管理的改革與探索
(一)構建院級畢業論文組織管理體系和全程跟蹤的畢業論文過程管理監控體系
根據生物科學類專業研究的特點和需要,制定出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專業畢業論文工作實施細則,規范畢業論文工作進程。學院采用“院領導研究所所長督導老師指導教師輔導員/教學秘書/教務員”五級管理體系,構建以畢業論文領導小組、畢業論文督導小組、畢業論文管理小組、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畢業論文答辯小組、畢業論文指導老師、畢業論文督導老師和學生畢業論文聯絡員為一體的管理模式,對畢業論文教學工作實施全過程的檢查督導與監控管理。重點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圍繞學生,各級管理體系充分發揮應有的管理功能。
(二)設計生物科學類畢業論文模板
為了規范管理,統一格式,在參照學校畢業論文模板的基礎上,結合生物科學類專業畢業論文的實際情況,細化各項指標體系和格式要求,對一些細節問題,如字體字號、段落間距、圖表公式編排、參考文獻著錄等格式方面的規范化要求在畢業論文模板上做好批注,給學生作統一說明,設計出符合學校要求的生物科學類本科畢業論文模板,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論文寫作的規范性。就近幾屆畢業論文的浙江省抽查和校外專家評審結果顯示自制畢業論文模板在畢業論文規范化要求方面效果明顯。2008屆我校生物科學專業在浙江省本科畢業論文抽查工作中獲得同類專業第二名的好成績,2009屆我校生物技術專業在浙江省本科畢業論文抽查工作中獲得同類專業第三名的好成績,2010屆畢業論文中期檢查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專業榮獲全校第一的好成績,2011~2014屆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規劃化管理模式得到了專家的好評。
(三)畢業論文督導老師聯系制
為了加強規范學生畢業論文過程管理,學院成立了畢業論文督導老師聯系小組,由各研究所推薦人員組成,主要協助研究所所長管理好本研究所教師指導的本科生畢業論文工作。畢業論文督導老師主要督促學生按計劃進度完成畢業論文相應內容,把關畢業論文格式并給學生作畢業論文提供咨詢和幫助,也給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特別是缺少畢業論文指導經驗的青年教師提供建議和幫助。學院自2008屆開始就已建立畢業論文督導老師聯系制,給每位學生配備畢業論文督導老師,從而加大了畢業論文質量保障力度,確保全程跟蹤的畢業論文管理監控體系的有效實施。
(四)通過畢業設計指導課程教研模式改革,提升學術素養和技術規范
生物科學類專業開設有畢業設計指導課程,通過該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讓學生扎實掌握技術規范,提升學術素養。在2013屆生物科學專業畢業設計指導課堂中已進行初步嘗試,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到課程教研模式改革有一定成效,學生的畢業論文寫作語言基本功、思維邏輯、外文翻譯和文獻檢索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書寫格式也更加規范。本次教學改革以2013屆生物科學專業為實驗對象,以2013屆生物技術專業為對照組,分別統計畢業論文格式規范化初審通過率,經x2檢驗顯示兩者之間的差異性。2013屆生物科學專業學生畢業論文格式規范化初審通過率明顯高于2013屆生物技術專業學生,x2檢驗顯示兩者之間有顯著差異。
(五)啟動本科生畢業論文分批次答辯
為了緩解考研、就業與畢業論文工作的沖突,規范畢業論文進程安排,進一步提高畢業生畢業論文質量,學院對畢業論文答辯采用了分批次答辯方案。對于不考研的同學要求于第七學期結束前完成畢業論文答辯;對于考研的同學可申請第八學期中后期完成畢業論文答辯;我校生物科學類專業從2012屆開始實施分批次答辯,從2012屆至今已經開展三屆分批次答辯,此種答辯形式深受學生歡迎和好評。
(六)制定考核辦法和獎懲激勵機制
我校已將畢業論文指導工作量納入到教師教學業績考核中,教學工作量可以代替部分科研工作量要求。學院層面擬定了畢業論文指導教師考核辦法和獎懲激勵機制,將畢業論文指導工作量納入到學院績效考核分配方案中。同時畢業論文指導工作量也作為教師評定其他教學獎勵的一個重要前提和依據。學院還從學校撥付給學院的教學業務經費和創收經費中提取畢業論文專項經費,制定相應的支付標準,支持畢業論文工作,充分調動指導教師的畢業論文指導積極性,切實提高畢業論文質量。
綜上所述,畢業論文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本文從一系列促進畢業論文教學研究工作的有效措施共六個方面探討了我校生物科學類本科生畢業論文規范化管理的實踐過程。根據生物科學類專業的特點,我們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加強研究探索,使畢業論文工作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從而提高畢業論文質量。
參考文獻
[1]李九生,管愛娟.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下滑的原因及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09(2):109-110.
[2]袁勵紅.畢業設計(論文)規范化管理與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J].江南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89-92.
[3]曹桂飛,吳宏.加強過程管理,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質量[J].傳承,2009(7):114-115.
[4]熊小琴.關于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探討[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1(3):53-56.
關鍵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工程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7)06-0057-02
2015年兩會政府報告提出“中國制造2025”、“以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等新的發展戰略和論斷,在這種人才、創新要素驅動的新常態下,如何結合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特點,提高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工程素質,以適應國家對高層人才競爭力的多樣化需求,提升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軟實力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1]。
一、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
與傳統的學術型研究生的教育模式相比較,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形式,它以培養研究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全面提高研究生人才的適應性和競爭力,具有重點突出專業素質培養、重視學業與職業相接軌和強化錘煉工程創新能力的特征。
研究生在學習期間既要重點掌握學術領域的理論知識,又要掌握職場領域的相關專業知識,形成高技術含量和高專業化程度行業所需的專業素質,對他們的教育要突出培養具有明確、獨特行業背景并與職業資格相接軌的專業素質。我們的教育提出了“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的職業教育目標,并把就業定位于實際工作部門,具有明顯的職業指向性,通過校企聯合培養平臺、社會化學習、職業任職資格教育等一些方式改善了職業化進程,對他們的培養側重于工程創新,即運用系統性工程思維,投入工程活動中的設計、試驗、制造、管理、服務等領域或環節中一個或多個方面,開展創新性的生產活動。工程實踐創新能力體現了工程意識、工程思維、工程的綜合與集成理念,這正體現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
二、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價值
教育部在2009年增招的碩士研究生,全部都是攻讀碩士專業學位的本科應屆畢業生,這說明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轉變了以在職攻讀學位為主的情況,已經成為研究生招生、教育重要的組成部。
專業學位研究生工程教育對于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及國際地位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重視研究生工程素質的培養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高等工程教育的共同的新的發展趨勢。隨著國家的發展,只有提高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工程素質的培養,才能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高級人才的需求,這也是工科高等院校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搭建全日制R笛位研究生工程素質培養的路徑
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工程素質是指該教育體系培養的高端人才面對工程問題所具有的潛能和適應性,體現在遵循工程規律的能力,追求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自覺性上,也是工程人才知識儲備和能力結構的綜合表現,決定著工程人才在專業工作領域的質量和水平分[2]。工程素質的培養,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專業學位研究生工程教育對于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及國際地位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重視研究生工程素質的培養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高等工科院校改革與與創新發展主要趨勢。
(一)工程教育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工程教育理念是在工程知識的積累過程中形成的思維模式,培養學生的工程理念和創新思維需要在學生的潛意識里植入。潛意識會在某種外因的刺激下,不自覺地從大腦深層躍至大腦表層轉為意識。潛意識動力一旦被挖掘,將會產生無窮無盡的力量。因此,如果能將工程教育理念植入教師和學生的潛意識之中,在理論和實踐環節無疑將會起到很大作用。
在培養過程中,要樹立融合自然科學、新技術、人文社會科學、思想道德規范和工程實踐的教育理念。重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將理論知識應用到行業企業的實際工作當中去,強調工程教育的實踐性和應用性。重視培養研究生形成工程教育理念和工程思維、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素養。課程教學體系使研究生的思維方法得到熏陶,創新精神得到培養,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得到提升。同時,它使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在設計研究方案、收集研究資料、選擇研究方法、調整研究過程、得出研究結論和撰寫研究報告等多個環節的工作中體現出較高的工程能力和水平,以及良好的工程素質。
(二)以理論結合實踐,注重行為的正強化
理論課程知識教學與實踐動手能力培養有機結合,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模式,在課程設置時,就要大幅度增加實踐環節所占的比重,要求研究生走進實驗室、走進工程現場,將理論知識體系與生產實踐有機結合,將基本理論應用于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啟發活躍學生工程思維和工程意識,培養掌握分析與解決工程問題的先進技術方法,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實際工作經驗的豐富,能夠有效地縮短學生就業期限,提高就業和創業能力。學校需要聘請行內企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給學生授課,或者開設博后講壇,讓學生們了解到更多的國際前沿發展動態。
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應用強化理論,強化能夠使行為發生改變,所以可以通過控制強化物來控制行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用分段正強化模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來選擇強化物,比如說學生的學分和成績,教師的微笑和贊揚等。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強化手段達到強化的目的,比如說如果將前面提到的工程理念潛移默化地植入到學生的潛意識當中,在學生的潛意識當中將傳遞的信息進行強化, 逐一建立起工程理念,這樣就能夠不斷地提高學生自身的工程實踐能力和水平。
(三)加強實踐,促進教育轉型
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要側重將本學科領域的客觀規律應用于實際工作中的能力,實踐環節不容忽視。保證不少于半年的集中或分段相結合的方式的企業實踐,校企雙方共同實施教育管理,企業在參與教學組織和管理時,要加強指導,不能流于形式,可以采取參與導師橫向項目或自主發現生產實踐中現實問題的方式來完成[3]。高水平穩定的實踐基地的建設是確保學生完成學位論文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依托平臺。學位論文環節要采用雙導師制的校企聯合培養方式,論文主要應該以校內導師的指導為主,而選題和實踐過程的研究等環節可以由外聘的兼職導師參與指導。通過雙導師的共同培養保障培養質量,學位論文實行“雙盲”評審制度,盲評通過之后方可以參加答辯。研究生的培養要突出其特色,注重提高工程素質和工程創新技能,注重培養綜合素質和適應能力,注重培養標準與工程領域任職資格標準接軌,注重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工程倫理規范、敬業精神以及獨立思考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激發其追求科學、追求真知的潛能。
(四)注重師資工程實踐經歷,優化教師工程知識結構
授課教師應當具有實際的工程經歷,導師也應當有工程項目研究背景和素養,堅持人才引進、校內選拔和兼職選聘相結合的原則,構建適應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雙師型師資隊伍,要注重加強教師自身工程教育教學理念的形成,面對工程教育的要求,教師也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工程意識,并不斷完善、豐富自身的知識水平。鼓勵教師積極從事與企業生產相關的橫向課題,提升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鼓勵他們到企業中鍛煉,將自己的科研成果產業化等,使教師具備工程實踐經歷和較高的工程素養[4]。
(五)依托技術創新載體,拓展工程素質教育外延
高校工程教育受到實踐條件不足、教師缺乏工程實踐背景、企業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不高等問題的制約,目前全日制專業研究生工程素質的培養水平相差懸殊。工程素質的培養可以通過研究生參與技術創新,申請專利和轉化實施專利加以改善,技術創新的融入是素質教育的繼續。當前高校技術轉移有利于高校面向行業和企業實際問題開展創新活動,也有利于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全過程培養。研究生參與專利的撰寫和專利的轉化實施可以使大學在科學研究上一直保持前沿,為學校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同時企業也可以為研究生的分配就業創造機會。在專利的創造、保護與實施運用的過程中,參與的研究生通過撰寫專利文件可以濃縮創新靈感、體現創新意識、保護創新成果。
(六)構建政產學研平臺和協同創新平臺,全面提升研究生工程素質
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實踐教學環節尤為重要,在設置課程時就必須考慮增加其學分比例,在完成企業實踐、學位論文、創新實踐過程中,還應注重充分吸納和使用社會資源,合作建立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政產學研就是政府、產業、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優勢互補,集先進的研究、開發和生產系統建立于一體,在運行過程中能夠體現出綜合優勢。政產學研用是技術創新上、中、下游及創新環境與最終用戶的對接和耦合。政產學研用將推進知識創造、轉移、擴散過程的集約化、規?;⑹袌龌涂茖W化。高校具有參與協同創新的重要基礎,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對促進企業的技術進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起到重要作用,也為研究生選擇就業發揮更大的作用。協同創新平臺的建設應以企業為主導,訓練研究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企業的生產實踐當中去。同時建立反饋機制,高校依據協同創新平臺的反饋意見,及時調整教學培養體系和培養模式,使理論教學機制和創新實踐機制有機連接和良性互動[5]。
總之,隨著我國由人才資源大國向人才資源強國的轉變,社會對工程創新人才的需求日漸增多,這就要求我們高校必須轉變思想教育觀念和培養理念,增強與企業的緊密聯系,科學定位培養目標,改革課程體系,更新課程設置,創新教學方法,強化實踐環節,盲審學位論文,建設具有工程踐能力的師資隊伍,建設實習實踐基地等,才能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質量要求,并盡快形成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相統一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體制。
參考文獻:
[1]黃寶印.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新時代[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10).
[2]高文波.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實踐與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2,(34).
[3]于?,摚釢h宏.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9).
20世紀80年代,AT&T公司副總經理ArchineMcgill創新的將美國網球教練TimothyGallway所創造的“教練”同企業管理相結合。一種嶄新的管理技術即教練技術誕生了。教練技術作為一種管理理念逐漸響徹西方,隨著教練技術在心態、態度、人格、情緒、素質、技能、人際關系、親子教育等個人成長及家庭和社會生活等領域的廣泛傳播,各大高校學校也逐漸認識到了教練技術的重要性,紛紛開啟與其相關課程或講座,部分學校如CapellaUniversity,UniversityofMinnesota,GeorgetownUniversity,OxfordBrookesUniversity等已將其納入教學課程計劃中,并給予這類課程相應的學分。英國劍橋布魯克斯大學(OxfordBrookesUniversity)則設立了“教練與導師實踐碩士學位”。在國內,中山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也在不斷開展相關培訓、專題演講,部分學校也開始逐步計劃將教練技術作為教學課程納入計劃之中。[1]教練技術引入高校,被高校學者、教授等逐步認可,并不斷的將其應用于高校管理、教育、就業以及各個專業之中。教練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就是其中之一。
二、研究現狀
教練技術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90年代開始被引入中國,其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
(一)萌芽期(20世紀90年代—2000年)
20世紀90年代,教練技術被引入中國。教練技術在中國的發展主要是依托于企業:一種是在華跨國企業將其在北美或者歐洲的教練技術的經驗和做法進行推廣,一種是外國管理咨詢公司及其在華的子公司或者辦事處在企業中推廣教練技術。在將近十年的時間里,教練技術憑借企業這一平臺逐步為廣大人士所認可,其中部分人士開始嘗試將教練技術的應用范圍逐步擴大到家庭、個人、高校等領域。2001年,“21世紀企業教練發展論壇”在上海的成功舉行,標志著教練技術在中國得到了一定的重視和發展。
(二)發展期(2001年至今)
隨著教練技術理念在中國的逐步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教練技術的高效性,中國香港和大陸的一些咨詢機構開始引進和提供教練技術課程,并頒發相應的證書。部分高校已開設教練技術相關課程。對于教練技術的研究也在逐步增加。據陳國海在《中國企業教練技術》一書中闡述:“迄今為止(2010年),在教練技術的研究方面,國內翻譯出版有二三十多種書籍”,比如:Logan,David&King,John著,趙宏濤譯的《教頭革命》;佩里•佐斯,蘇珊娜•斯基芬頓著,王莉等譯的《人力資源訓練工具箱》和《人力資源訓練完全指南》;托馬斯•G•克蘭著,陳霜葉譯的《企業教練法》等。國內研究著述的書籍也在不斷的出版,比如陳國海的《企業心理教練》和《中國企業教練技術》;李中瑩的《重塑心靈:NLP一門使人成功快樂的學問》;徐敬東的《喚醒沉睡的舞者/中國式NLP———靈性成長學》;胡謝驊的《把快樂還給自己Ⅱ:NLP創造開心的秘密》等等。相關論文獻研究也在不斷的發表出版,以CN-KI檢索為依據,自2002年以來,共發表有關教練技術論文文獻147篇,其中企業類教練技術論文有83篇,占總數量的56.46%,其內容主要是以介紹和引入國外企業教練技術的實踐和研究成果為主,內容涉及教練技術的新技術和新理念、實施教練技術的必要性、如何做好下屬的教練、領導的教練職能等。比如:陳國海的“歐美企業引進教練技術的模式”,文章分別介紹了基于性格工具度反饋以及教練技能等三種引進企業教練技術的主要模式,并且運用具體案例對歐美企業引進教練技術的實際操作和成果進行了闡述。劉宗強的“教練技術在新員工溝通能力培訓中的應用分析”,文中以教練技術為核心,分析了在新職工溝通能力培訓中的應用。范曉禹的“企業教練技術再認識”,文中通過科學再認識企業教練技術,引導中國企業對教練技術的定位從單純的培訓課程轉向企業各級管理者必備的管理技能,使教練技術本土企業化,有效將人力資源轉化為生產力。高校類教練技術論文有28篇,占總數量的19.05%,其主要內容涉及高校管理、教學、人才培訓、素質教育、就業、學科應用等方面。例如:何華宇的“企業教練技術應用于學校管理的思考”,文章在對企業教練技術介紹的基礎上,討論在學校管理中應用教練技術的淵源,進而說明在學校管理中實施教練技術的步驟和途徑,最后指出了運用教練技術應注意的問題。李慧的“教練技術在大學生職業指導中的應用”,文章主要內容介紹了T-GROAS職業指導模型,教練技術的應用的五個階段(營造良好關系,使彼此信任;明晰自身需求,厘清職業目標;正視現實問題,明晰可能影響;發散思維空間,創新可行路徑;制定行動計劃,實現理想愿景)進行研究。丁雯的“論教練技術在高校實踐指導教師培訓中的應用”(2012年),文中論述了企業教練的理念和方法對高校實踐指導教師培訓的影響;從目標制定與達成技術“心理教練技術”能力測評工具”激勵方法手段等方面,闡述了教練型高校實踐指導教師培訓內容。劉素婷的“教練技術在大學生潛能開發中的應用”(2013年),文中在分析教練技術的內涵、角色定位、核心原理、步驟與技巧的基礎上,探索教練技術在大學生潛能開發中的應用,提出大學生潛能開發的具體策略,旨在通過支持大學的心態改變,促進大學生實現從平凡到優秀、從優秀到卓越的轉變。思想政治教育類教練技術有6篇,分別是王富強,賈銘的“教練技術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啟示”(2013年),文中從三個方面來闡述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啟示,
1.遵循NLP前提假設,教師應以學生為本。教師進行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一個前提就是“學生是沒有問題的”,教師應該作為協助者,幫助學生自己成長。相信學生自身蘊藏著巨大的潛能,他可以做得更好;
2.教師以成果為導向的理念來進行教學和教育;
3.教師應重新審視自己的定位,把自己作為學生的引導者、陪伴者和支持者。[9]王富強,賈銘的“教練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2013年),文章主要闡述了教練技術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劉向輝的“教練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以課堂教學為例”(2014年),主要概述了教練技術的概念、起源以及教練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和應用性;王富強,李玉禎的“教練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應用”(2014年),主要內容是教練式溝通、邏輯層次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相結合的應用實踐研究。王富強,申秀秀的“教練技術指導下教師如何實現教學主體性———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例”(2014年),主要內容是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師在教練技術的指導下,通過問話式教學提高課堂掌控力,運用教練技術的邏輯層次理論解決教學困惑,運用三腦理論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更好的把握教學活動,實現教學主體性。[12]王富強,李玉禎的“教練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應用”(2014年),文章主要內容是在教練技術的指導下學生通過思維方式、學習心態等方面的改變,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從而實現自身的主體地位。迄今為止,大量教練技術相關書籍以及文獻的研究出版,表示著教練技術在中國正以良好的趨勢發展著。
三、文獻研究特點
源于上世紀80年美國的教練技術,現如今已成為歐美企業家提高生產力的有效管理技術,其研究成果也頗豐,然而教練技術在中國還僅僅處于初步階段。由上圖表可總結得到,當前教練技術在中國的研究特點:
(一)教練技術在中國研究的領域特點
教練技術的研究重點雖然仍然在于教練技術與管理的研究,但是研究領域在不斷的向外、向深處擴展。由圖1數據可以看到,在CNKI中有關教練技術的論文總數為147,而其中有關管理方面的教練技術則占到了總數量的56.42%。也可以看到,整體上企業類相關論文一直高于其它類領域論文數量,教練技術的研究重點仍然集中于企業類的相關研究。從2002至2008年,教練技術的文獻主要集中于企業類和其它,高校類論文為零,但是自2009年開始,高校類的教練技術相關論文開始發表,占到了總數量的19.05%,并且整體呈上升趨勢,教練技術的研究領域在不斷的擴大。2013年,思政類教練技術相關研究也開始在不斷的深入,論文數量占到高??偭康?7.65%,而且研究還在繼續發展。
(二)教練技術在中國研究的內容特點
目前,我國對于教練技術內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應用性研究、理論研究和價值研究,理念研究相對較少。在具體的查閱論文之后發現,對于教練技術的研究方向一般是集中在教練技術的概念研究;教練技術的技能研究;教練技術與其他輔助技術的比較研究(教練與傳統培訓;教練與心理咨詢和治療;教練與指導輔導);教練技術的起源發展研究;教練技術的應用性研究等方面。目前,國內對于教練技術的理念研究相對較少。
(三)教練技術在中國研究的數量特點
教練技術相關文獻總量不多,但整體呈上升趨勢。從上述曲線圖表“總量”線可以看到,自2002年教練技術相關論文研究以來,每年都有相關研究文獻的發表,至今為止已發表有147篇論文文獻,年平均量為約為12篇,雖然總數看起來不多,但是發展勢頭良好,而且總體上論文總量也是在不斷的上升的。從此也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教練技術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對教練技術的研究也在不斷的發展。
四、發展趨勢
論文摘要: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側重培養適應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復合型應用人才。這是與通識教育理念不謀而合的,高職英語教學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以促進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發展。但當前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旨在從通識教育理念的視角透視當前的英語教學,通過對教學中所存在問題的剖析,提出解決策略。
通識教育是19世紀不少歐美學者有感于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而提出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將不同知識融會貫通,從而培養出完整的人。通識教育對現代高等教育的影響非常廣泛,它是一種人文教育,超越功利性和實用性,它以增加學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兼備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最終把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為目標。作為高職教育的必修課程之一——英語,在學科性質、教學目標以及教育內容方面都與通識教育理念相契合,存在著相當大的相融性。因此,本文試圖從通識教育理念的視角,提出幾點個人的看法。
一、明確教學目標,更新教學觀念
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側重培養適應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級復合型人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教學目標,這也是與通識教育理念不謀而合的。而傳統的英語教學由于受應試教育影響,在教學目標上還是以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為主,在教學過程中,幾乎是教師占主導地位,教師具有選擇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的權利,教什么以及怎么教都是由教師來決定,而學生則處于被動地位,這就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更新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了解學生的興趣、需要、個性,把培養應用型人才放在首位。
二、開展多種教學形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由于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基礎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普遍不高,這對教學效果也有直接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打破傳統的課桌——講臺形式,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英語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同學圍繞一個“Topic”分組討論;也可以組織全班同學編故事,由教師給出開頭,讓同學續編內容;還可以圍繞一個主題,由同學編寫對話;或者組織學生用英語表演話劇等等。教師還可以利用業余時間,請外教為學生做一些英語講座,聽外國人講原汁原味的外國文化,使學生有與外國人面對面的機會,從而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
三、更新教學手段,整合教育資源
傳統的英語教學工具就是黑板加粉筆,這種落后的教學手段,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局限了教學形式。因此,現代的大學英語教學,要利用現代的多媒體技術,更新教學手段,整合教育資源。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把傳統的聽力課變成英語視聽課,可以在多媒體教室為學生播放經典的英語短片,這樣既有唯美的畫面,也有經典的故事情節,給學生創造一種語言氛圍,使學生在英語語言環境中學習聽力,這比傳統的聽聽力磁帶學聽力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轉貼于
四、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傳統的教學評價,往往以書面考試為主要的考核方式。衡量學生英語水平的高低,往往看他有沒有通過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或者在期末考試中的卷面成績,因此,這就給了學生一個應試的導向,使得學生不得不為了應付考試而去記單詞、背句型、背作文,考試一旦結束,這些曾經背過的知識,也隨之忘到了九霄云外。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應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導向,建立多元評價指標,如可以過程性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口語評價與書面評價相結合。教師可以把學生平時在英語課堂上的表現,作為平時成績計入期末考試考核結果中去。另外,考核的形式,不僅要有書面形式,還要有口語形式。這樣就使得學生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面面俱到,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之,通識教育理念下的英語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形式,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以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丁秀芹通識教育理念觀照下的英語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華章,2010(34)
1、落實新《綱要》,實行教育教學改革,促進教師轉變教育觀念,落實教育行為,提升教育理念,提高教師整體水平。
2、為幼兒園的發展打基礎、做準備,建立一支骨干教師隊伍。
二、選拔要求:
1、熱愛祖國,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教書育人,遵紀守法,愿意為幼教事業的發展服務且積極奉獻。
2、工作認真、踏實,遵守園內各項規章制度。教師間團結互助,是教師的表率。
3、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
4、能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
三、選拔方法:
1、本次選拔為總分制
2、對《綱要》的解答
3、教育活動評比、說課評比
4、課件制作評比
5、論文評比
四、骨干教師的義務:
1、在園內起好表率作用。
2、主動承擔對市、區、片的開課任務。
3、每年應在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1~2篇文章或在區級以上獲獎。
五、評委:園長、教研組長
六、具體選拔時間:
三月份:新《綱要》的解答
四月份:教育活動評比,說課活動評比
一、“絕知此事要躬行”――加強實踐
三尺講臺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陣地,教師的發展離不開課堂。新課標引領下的課堂同傳統的課堂在理念上有很大的區別,它關注生命、生活、生態,它注重感悟、探究、體驗、對話,它倡導培養思維、能力和靈性,因此,現代教學理念更加看重課堂教學的生成,生成是課堂上師生間一閃念所引發的某些值得感悟思考的問題,是生命課堂的體現,也是對多元化思維和個體的尊重。精彩的課堂生成既來源于教師豐厚的知識儲備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更離不開教師對教學生活的發現和深刻的認識。作為教師,只有從實踐出發,關注學生的發展,注重自身的思想引領,才能欣賞到這種獨特的風景,才能體會到為師的快樂與滿足,也才能真正成為引領學生的“掌舵人”!
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注重積累
社會的發展和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催生了許多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跟上教學改革的步伐,真正成為教學改革的踐行者,就要求現代教師要轉換知識觀和教育觀,不斷提高和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能力。教學是一種智慧,更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我們多動腦,不斷觀察,用心思考,在平常的教學中,要注意積累有效的學習方法、高效的教學語言、簡約的教學途徑?!爸品∨S迷俅蟮牧庖膊蝗缫话亚嗖莸男Ч谩?,草雖普通,并非易尋,因為我們需要的是鮮美的“芳草”。優美的語言,民主的氛圍,簡約的課堂,其實都離不開教師平時的經驗積累。有了知識的積累之后,這樣我們教師就可以對獲取的知識信息閃念頻頻,聯想翩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科學地運用知識信息的同時,創造出自身特色的全新知識信息,即積極進行課堂教學與教學研究
教師的積累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不應局限在專業知識、公開課的教案、論文的積累,其實平時常記教學反思,教學隨筆,不但可以練筆,也許不經意間就成了很有價值的教學經驗。學生的試卷,作業,日記,小論文,實踐活動記錄、教學活動的照片,家長的反饋字條,教師的評語等等都可以是有價值的積累資料。
三、“學而不思則罔”――學會反思
當前,教育課程改革在新課程的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較大的創新和突破。新課程要求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僅專業學識要較為豐富,而且還要善于對教學問題進行研究和反思。美國學者波斯納(Posner)曾十分簡潔地歸納出教師的成長規律“經驗+反思=成長”。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于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能有什么改進。
教學反思中的“反思”,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教師的一種經常的、貫穿始終的對教學活動中各種現象進行檢查、分析、反饋、調節,使整個教學活動、教學行為日趨優化的過程。這無疑會促進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學行為,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按照波斯納的觀點,教師反思的對象是教育經驗。說的具體一些,就是教育理念、教育思維方式、教育行為方式等方面。而真正值得去作深刻反思的,應該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維方式兩個核心要素。因此,教師反思的對象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理想地說,教師的任何教育行為都應該建立一定的理念基礎之上。所謂有理念,就是對自己的策略選擇和行為方式能夠清晰地進行理念解釋和行為描述,能夠進行“為什么”的闡釋。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要結合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回答自己是怎樣看待學生,如何設計和分解教學目標,怎樣處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等方面關系,甚至要思考自己與課程的關系等問題。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反思,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理念的掌握和思想的形成,不僅僅是通過培訓、告訴而獲得的,更主要的是通過反思逐步建構起來的。
二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是理念的形式,觀點是理念的內容,思維方式是支配行動的重要因素,我們怎樣思維,就會怎樣行動。在處理教育問題的思維方式上,我們往往容易在不知不覺中犯錯誤:單一性思維、封閉性思維、客體性思維等等方面的錯誤。人的最大的惰性是觀念的惰性、思維方式的惰性。有時候要真正轉變某種觀念和思維方式,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只有通過反思,我們才能逐步意識到自己的教育觀念、教育思維方式的局限性,不斷調整自己的看法,逐步改變看待與分析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思路,才能真正實現觀念更新。
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探索科研
英國著名課程論專家L.斯騰豪斯(L.Stenhouse)曾明確地指出:“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教育的發展”,建成一支專業情感深厚,教育理念先進,具有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與能力,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的 “專家型”、“學者型” 教師群體,是每一所學校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新課程環境中的教師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引導者,學習潛能的喚醒者,教育藝術的探索者,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注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此來改進自己的教學。在“研―做―思―提升”這樣一個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探索學生內心的需求,探索情景教育的框架探索民主課堂的真諦,從而也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