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4 16:05: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貧困大學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目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高校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做好這一群體的心理疏導和調試,對和諧社會、穩定校園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在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貧困”突顯出來,若不及時妥善給予解決,不僅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和前途發展,還會給學校、社會帶來不穩定的因素和不和諧的音符。因此,關注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是全社會和各高校值得關注的問題。
l高校貧困學生心理障礙成因及表現
(1)經濟負擔壓力。經濟貧困是貧困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他們大多來自于農村或城市的低收入家庭,生活拮據,讀大學需四處舉債。入學后面對和城市學生的消費水平的對比,使他們感到自卑,憂郁、焦慮、煩躁,有的甚至走向極端,心理不平衡,憤恨周圍的一切,抱怨自己的出身,嚴重者可導致心理疾病。
(2)社會不公平性。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貧富差距懸殊,社會分配不合理等現象。部分貧困學生對上大學的實效和意義產生了懷疑,覺得即便自己如何努力也無法改變命運,認為找工作必須要依靠家庭背景和經濟實力,對前途感到迷茫。由此一些貧困學生會對社會產生仇恨,開始厭學,厭世,用網絡來麻醉自己或在不良群體中尋找刺激和慰藉。
(3)思想觀念落后。城鄉差異導致了理念上和教育上的差異。貧困學生大多思維比較禁錮,缺乏自信,把自己的貧困當作“身份證”,認為別人總是以有色的眼光來看待自己。自卑和自尊交錯在一起,導致他們心理過于敏感,從而造成人際交往困難。過度的自尊也會讓他們覺得接受別人的資助是羞恥的。
(4)家庭環境影響。不是所有貧困學生都會產生心理問題。不同的家庭教育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一些貧困家庭父母以不良的心態和行為方式教育孩子,干預孩子的思想和行為,那就造成了他們早期人格發展的扭曲,使他們一生都處在痛苦之中。
(5)校園環境影響。校園文化具有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行為、情感。在當今大學校園里,講求吃喝、穿戴、娛樂等攀比風日益盛行。貧困學生因為經濟上的窘迫,很難在這一消費群體中找到心理歸屬,進而容易產生心理失衡。
2克服高校貧困學生心理障礙的相關對策
(1)提供完善的資助體系。貧困學生最大的心理壓力來源于經濟壓力,所以建立完善的社會、政府、學校資助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國家應加大資助力度;社會各界落實好助學貸款政策:學校作為資助體系的具體實施者,應進一步健全“獎、貸、助、補、勤”和“綠色通道”等體系,并且配合監督和跟蹤體系,確保每一筆錢達到真正貧困學生的手中。讓完成學業的基本費用得到了保障,從而使貧困大學生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原因引起的悲觀、絕望、焦慮心理。
(2)建立平等的社會環境。要呼吁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愛護貧困學生,凈化社會風氣,創建和諧的社會氛圍,為每一名學生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讓貧困學生的付出得到應有的回報。還應淡化“貧困生”這一特殊稱謂,保護特困學生的經濟隱私。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探索建立與大學生家庭和整個社會聯系溝通的機制,整合社會資源,讓大家都來關心貧困學生的成長成才,為貧困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3)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校園內應大力倡導平互愛,勤儉節約,自立自強的文明風尚:充分尊重貧困學生的人格,鼓勵他們要正視貧窮,通過自己雙手搭建自己美好的未來。還有鼓勵其他學生關愛貧困的同學,幫助他們擺脫心理困惑,在學習和生活上積極為他們提供幫助。同時學校相關職能部門還應積極開展符合貧困學生心理特征和實際困難的校園文化活動,以全面提升貧困學生的綜合素質,消除心理障礙,培養健全人格。
(4)強化思想道德教育。思想認識偏差是貧困學生產生消極心理的重要原因,我們應加強這一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讓貧困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針對他們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存在的認識偏差,利用思政教學、黨團教育、情感教育等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觀念意識:教會他們辯證的思考問題,合理定位自己:教育他們轉變觀念,正視貧困,自強不息:客觀的看待周圍的事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應學會自我調適,提升自身幸福感。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美德
《說文解字》中道:“信,誠也。”又說:“誠,信也”,“誠信”作為中國傳統道德規范,即是誠與信的互訓,“其核心是強調忠誠老實,實事求是,講求信用,遵守承諾”。
誠信,是人們交往過程中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從古至今,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對個人而言,沒有誠信,就無以立身;對社會而言,沒有誠信,就無以進步。大學生作為時代的未來精英,其誠信狀況就更值得我們關注。
一、大學生誠信存在的現狀
客觀地講,當前大學生的誠信現狀總體是好的,絕大多數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能夠做到實事求是、誠實守信,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學生考試作弊、拖欠國家助學貸款、就業過程中的弄虛作假、生活中的不負責任等,無不顯示著大學生誠信意識的淡薄。
(一)學業方面存在誠信缺失
學生以學為本,學習是最重要的事了。但是有些學生為了取得好成績,平時不努力,考試時作弊。經常采取把答案寫在身體的一些部位或桌面上,傳遞夾帶有答案的紙條,偷看同學試卷等手段。隨著高科技通訊工具的推陳出新,作弊手段也不斷提高,手機、MP3播放器、“探測筆”、“微型耳機”全都成為新型的作弊工具。
畢業論文是要在學業完成前寫作的論文,是教學或科研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論文寫作本來是訓練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鞏固所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尤其是需要發表的碩博論文的寫作,更是來不得半點虛假和僥幸。有些學生在論文寫作過程中,不是認真查閱資料、仔細鉆研,而是找別人的論文采取“復制粘貼”的方法,拼湊出來敷衍了事,更有甚者直接把別人的論文,換成自己的名字,出現很多雷同的論文,毫無新穎可言。
(二)經濟方面存在誠信缺失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對教育投資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獎助減免的額度也隨之越來越大。為了獲取助學金和學費減免,有些學生對家庭情況實施造假,開具“假證明”、“假介紹信”等偽造家庭團難等事項,對學校刻意隱瞞自己家庭的真實情況,騙取助學金和困難補助挪作他用。他們的這種行為不但浪費了寶貴而有限的名額,而且使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無法充分享受國家及高校的待遇和政策。
助學貸款是國家為了幫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而實施的一種無擔保的政府行為的助學工程,自20世紀90年代實行以來,已解決了許多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費和住宿費來源,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其家庭經濟壓力,為幫助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享受過這種政策優待的大學生畢業后卻不按期歸還貸款,甚至杳無音信。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破壞了學校的聲譽,破壞了銀行對大學生貸款的可信度,同時也會影響其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助學貸款申請的批準。
(三)就業方面存在誠信缺失
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雙向選擇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就業模式,不少大學生為了競爭到好的工作崗位,通過偽造各種證書來充實個人實力,編造學生干部履歷,虛設社會實踐經歷來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業務能力。這些行為和做法不但損害了學校的聲譽,也欺騙了用人單位。
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誠信缺失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契約觀念不強,不履行就業協議,毀約不斷,跳槽現象頻繁。部分畢業生在參加招聘會的過程中,多處簽約,隨意毀約,無視協議的嚴肅性,一旦有用人單位同意錄用便草率簽約,對協議書上的條款不認真領會,簽約后才發現有些條款過于苛刻,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隨意毀約。其實與單位簽約有時候給自己留條后路,一旦公務員被錄取或者有了好的就業崗位,畢業生們就不顧一切的撕毀了當初簽訂的就業協議,這樣做違背了誠信道德,影響了用人單位的招聘計劃的同時也損壞了學校的聲譽。
(四)生活方面存在誠信缺失
有些大學生缺乏遠大的理想抱負和目標追求,表現為內心精神空虛、急功近利、喪失人格。如有的學生當班干部或進入學生會只是為了謀取個人利益,缺乏奉獻精神;有的學生戀愛動機不純、態度不嚴肅,抱著一種游戲人生的態度,沒有一點責任心和道德感;有的大學生缺乏基本的道德修養,網絡道德低下,在網絡中撒謊、欺騙、謾罵、攻擊,發表一些極不負責的言論等。
二、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高校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做到管教結合。
多鼓勵多引導,少規范少懲罰。高校完全可以通過人性化的管理讓大學生們感覺到誠信缺失是一件可恥的事情,高校應改變誠信教育的方法,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對其進行教育。比如,采取張貼漫畫等方式,把古老的誠信案例以新穎、現代、切合青少年口味的方式表達出來,就很容易被大學生所接受。還有就是要發現和宣揚大學生身邊的誠信典型,通過表揚先進典型,給其他學生指明方向,使其明確是非榮辱的分界。
(二)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
大學生誠信檔案是記錄大學生在校期間誠實守信狀況的真實情況,它包括大學生誠信承諾書、學生的基本信息、學習成績、學費住宿費交納記錄、助學金貸款情況、獲獎學金情況、借閱圖書歸還記錄、勤工助學情況、考試作弊記錄等。作為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能使大學生認識到誠信對于做人的重要性,信譽將伴隨自己的一生,從而在思想上牢牢樹立“誠信”意識,并時時處處約束自己的行為。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誠信就業氛圍。
加強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大力營造體現時代特征和校園特色的誠信就業氛圍。正確發揮輿論導向的作用,抵制消極、腐朽思想的滲透和影響,凈化校園就業環境,引導校園就業觀念向文明和諧、健康誠信的方向發展。重視校園人文和自然環境的建設,凈化大學生的心靈,升華大學生的情感。優化德育環境,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大力開展大學生喜聞樂見、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的學術、科技、實踐、體育、藝術、娛樂等活動,營造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注重校園文化的陶冶作用和育人功能。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國公民道德規范的重要內容,是調節人際關系、規范經濟生活秩序的重要的行為規范,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加強誠信教育對大學生個人發展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程新華:《大學生誠信缺失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7年2月,第16卷第一期
關鍵詞:大學生 誠信 缺失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4-0089-01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也是人際交往的基本行為準則。目前,高校大學生的誠信現狀大部分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是仍然存在著誠信缺失的現象。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中的高素質人群,誠信的缺失所引發的不良示范效應和負面影響,會更加直接、深遠。
1 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的主要表現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如今的大學生更加務實,功利性較強,誠信缺失現象時有發生,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1學業誠信缺失
主要表現在一是考試作弊現象,隨著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這類現象越來越突出。差生考試作弊是為了及格,優生作弊是為了更好的成績,能獲得獎學金,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榮譽,當作弊已經成為大環境的時候,這時候已經不存在羞恥、愧疚的情緒,有的也只是擔心被發現的緊張感。二是抄作業現象,當考試變得容易的時候,平時的功課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大學生抄作業現象十分普遍,大多數學生抄作業都是為了應付老師檢查,這和任課教師管理不嚴有很大關系。三是論文抄襲現象,如今的大學生在對待畢業論文時,就像對待平時的作業一樣,隨性而散漫,在網上隨便下幾篇類似的文章,東拼西湊,粘貼復制,就成了大學學習結束的最終成績。
1.2生活誠信缺失
一是同學交往時,大到借錢不還,小到答應的事情不做,都是誠信缺失現象。與同學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真誠,真誠待人能獲得珍貴的友誼。在大學生中因為誠信缺失導致的矛盾很多,同學之間失去了基本的信任與誠信,友誼也將蕩然無存。二是助學貸款違約,助學貸款是為了讓高校家境困難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的一項重大措施,部分同學畢業后不按時還款,甚至逃避還款。三是騙取貧困生補助,有些學生家境優越,但是為了獲取貧困補助,偽造家庭經濟困難材料,使貧困補助沒有發放到家庭真正貧困的學生身上。
1.3就業誠信缺失
部分同學為了獲得求職單位的青睞,在求職過程中,提供虛假的成績、獲獎證書甚至實踐活動也是胡編亂造。在求職現場,甚至出現一個班同一時期幾個班長、團支書的情況。大學生在就業求職過程中誠信缺失的另一種表現是:違約。目前,高校畢業生違約現象非常突出,有些學生已經簽訂工作單位,但是一有更好的工作單位,立馬毀約。有些同學簽約以后,又覺得工作不滿意,不去報到的現象并不少見。
2 關于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的教育對策
培養大學生的誠信品質已經成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十分緊迫的一項任務。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目的是培養新時代具備誠信道德的勞動者、建設者。在當前高校大學生誠信失范現象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2.1完善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制度體系
應該在課堂教學、評優評獎、個人綜合評價中形成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制度體系,對于考試作弊、論文抄襲,就業虛假信息等失信行為給予嚴厲懲罰。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記錄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一切誠信情況,作為大學生以后貸款和就業的依據,這就可以有效束縛大學生誠信缺失行為,保障大學生整體上誠信的可靠性。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成績、獲得獎學金、各種榮譽、是否入黨等等學生情況,都可以作為誠信檔案的內容,并且進入學生學籍管理網絡平臺,能很大程度上約束大學生自薦書作假行為。
2.2 塑造良好的學校誠信氛圍
和諧的校園環境才能創建出和諧的校園文化,針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也應營造出濃厚的校園誠信環境。通過廣播、宣傳欄、微博微電影等各種方式進行誠信宣傳教育,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在網絡上開展文明健康的誠信宣傳,用積極向上的文化思想占領網絡陣地。輔導員應隨時給予高度關注,進行網絡監控,針對不文明行為立刻制止。利用校園文化建設,突出誠信教育的主題內容,通過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能潛移默化的受到誠信教育,自覺地約束自身行為,做到誠實守信、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極大的提升。
2.3加強感恩誠信教育
將誠信教育滲透到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感恩誠信教育。在平時的課堂教育中融入誠信教育的內容,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將外在的道德標準轉化為自身的道德要求。同時,也要樹立高校教師的帶頭模范作用,要讓教師自己首先做好誠信工作,成為實踐誠實守信的典范。要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讓學生真正了解社會,了解誠信的重要作用,大學生只有通過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才能找到誠信的真諦,改變自己的不誠信行為。
加強大學生誠信建設,是一項巨大的工程。誠信道德制度建設是他律機制,從外因上迫使大學生約束自身失信行為;誠信道德觀念的養成是自律機制,從內因上提高自身道德素質。在他律和自律的共同作用下,我們應該不斷創新工作模式,積極探索和拓展新的有效途徑,提高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實效性,使大學生做誠信道德規范的積極踐行者。
參考文獻:
[1]孫曉瓊.對加強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思考[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4(20):386-388.
[2]朱立華.探討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7(535):75-76.
【關鍵詞】 高校;貧困生資助;存在問題;對策建議
一、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及其發展
我國歷來有對貧困學生進行資助的傳統,古代對學生的資助大多實行“教養合一”的模式;在近代,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和民國時期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等官方文件都對貧困學生的資助進行了相應的要求。解放后,經過長期的教育實踐,我國高校目前建立的學生資助體系包括助學金制度、獎學金制度、學生貸款制度、勤工儉學制度以及其他配套制度,其中助學金制度是貧困生資助的主要方式。建國初期,為解決一部分貧困大學生的上學問題,在1952年,建立了人民助學金制度;在1953年至1965年,國家對高校的助學金制度進行了調整,主要涉及助學金的享受范圍、享受比例以及享受標準;在1966年至1982年,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高校助學金制度處于停滯的狀態。在1983年至1992年,人民助學金歷經改革甚至取消,1993年起,我國逐漸恢復了高校助學金制度,2007年,國家助學金產生,我國各高校已經初步建立了“獎、貸、助、補、減”以及“綠色通道”多位一體的貧困生資助體系。目前,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正處于不斷完善中。
二、高校貧困生資助中存在的常見問題
1、資助結構不夠合理
目前,我國高校的貧困生資助體系主要傾向于“獎”、“貸”兩種方式,其他四種方式受資助的名額與金額都較小。由于助學金的名額少,并不是所有的貧困生都能獲得資助;由于上述六種資助方式都屬于常規性資助,對于學生出現的臨時困難情況則不能夠及時解決,會影響到學生正常的學習與生活。
2、貧困生心理影響沒有受到相應的重視
在貧困生資助中,現有資助方式多以無償給予的方式進行,沒有規定貧困生接受資助的相應義務,學生接受資助較為被動。這種資助方式會強化貧困生的弱勢意識,增加他們的心理壓力,不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無償發放式的資助可能導致貧困生只知索取而不懂感恩,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形成精神貧困。
3、貧困生之間日益分化
現有資助體系中,由于資助條件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貧困生都能夠享受上述六種資助,比如獎學金的評選,就要求學生成績進入全班前30%,有些高校規定學生在校期間只能獲得一次助學金的資助,這都限制了部分絕對貧困的學生獲得更多資助的權力;相應地,學習好且貧困的學生在校期間得到的資助要比學習差且貧困的學生多很多。
4、助學金的評定難以完全公平
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的名額少,且對學習成績、綜合成績有嚴格的限制,獎勵面小,更多的貧困生將目光聚集在助學金上。國家助學金通常為2000元/生/年,受助面較大,國家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不能同時獲得。每到助學金評選之時,班上學生會明爭暗斗,拉幫結派,忽視同學情誼。由于助學金的評選原則、評選方式具有很大的彈性,每個班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與標準,在評選中難以確保公平;比如有些班級是班級成員投票選出貧困生,結果選出來的是人緣好的學生而不是真正的貧困生。
5、高校間貧困生資助力度不一
我國高校主管單位多樣,高校類型、層次多樣,這導致各高校獲得的投資難以均等,往往高校的社會聲望、主管單位層級越高,獲得的投資也越高,以湖北高校為例,部屬高校本科生生均教育財政撥款8200元,省屬高校生均教育財政撥款2000元。財政投入的差異導致地方院校的貧困生能夠得到的資助更少。
6、貧困生認定困難
貧困生要獲得資助,被認定為貧困生是基本的前提,但這往往是最困難的。多數高校以學生入學時上報的家庭經濟情況作為貧困生認定的基本條件;但這往往涉及幾個問題:學生入學時是否如實上報家庭收入、學生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家庭收入、同樣的經濟收入在全國各省市是否是同樣的貧困。很明顯,上述幾個條件都存在若干變量,以學生自述的家庭條件為依據評選獎學金,會出現偏差。另外,對貧困生的認定標準難以量化,貧困生的認定往往帶有很強的主觀性、隨意性,學生對于認定結果的認同率不高。
三、規范貧困生資助工作的對策建議
1、設立多種形式的獎助學金,加大學生資助力度
高?,F階段發放的獎學金、助學金大多來源于財政撥款,社會渠道對學生的資助相對較少,高校應該準確把握相關政策,發揮自身與地方的緊密聯系,爭取社會資金,設立更多的獎學金、助學金。
2、完善貧困生貸款制度
國家助學貸款是由商業銀行出資的信用貸款,以學生個人信用為保障,學生一般在生源地貸款。國家要加大對個人征信系統的建立,防范銀行風險,使更多的學生能夠獲得貸款的資助。
3、規范勤工儉學活動
高校勤工儉學崗位及名額的分配要優先特困學生,要有意識地拓寬學生的視野;高校要加大勤工助學資金支持,提高貧困生待遇,保障校內勤工儉學學生的權益。
4、規范各項資助工作
高校助學金的評選要形成統一的制度與規范,合理地制定評選規則,評選過程要盡可能地民主、公平、公開、公正。
5、增強資助的育人功能
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與發展能力。要引導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客觀對待自己的處境;高校及社會要積極關注貧困生的心理活動,通過各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通過心理建檔、關注高危群體等方式,培養學生健康的心態、積極的態度。
【參考文獻】
[1] 劉華.我國高校助學金制度的產生與變遷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 郭昕.我國普通高校貧困生資助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3] 趙姝.我國高校助學金制度的初步探索[D].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作者簡介】
[關鍵詞] 民辦高校;貧困;心理健康;對策
[中圖分類號]R395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8(b)-129-02
民辦高等教育作為補充我國高等教育資源不足的重要途徑,這幾年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各民辦高校辦學體制也日益完善,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也受到了業內普遍的關注。有統計表明,民辦高校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明顯不如普通高校的大學生。目前影響民辦高校大學生成才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自卑感、失落感、焦慮、抑郁感等[1]。而民辦高校中的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又怎么樣呢?他們與民辦高校的普通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相比又有什么異同呢?筆者帶著這樣的問題進行了這次調查研究,以發現民辦高校中貧困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對這部分學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8年9月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2006~2008級新生進行心理普查,隨機抽取普通學生665名,均為本科生;學院以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為標準,進行貧困生認定,隨機抽取了被認定的貧困生508名,均為本科生。
1.2 方法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2],以班級為單位對學生進行集體測試,統一指導語,要求受試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量表的每個項目作出獨立評定。問卷資料全部用SPSS 13.0進行處理分析。
2 結果
見表1。
表 1 高校普通學生和貧困學生的SCL-90各項因子均值比較(x±s,分)
由表1可見,貧困生在所列8個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普通學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不如普通學生。出現這種情況,筆者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①民辦高校學費較高,就讀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參差不齊。學費成了壓在貧困生心頭的一塊大石,包含著對家庭的愧疚。而長期身處貧富差距懸殊的環境中,對貧困生造成了強烈刺激,導致抑郁、焦慮等情緒狀態,悲觀厭世,容易感到疲勞和虛弱,有較多的軀體癥狀,且多疑、敏感,有病態固執傾向、強迫行為,甚至可能有類似精神病的行為,影響了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這與普通高等院校的研究結果相符[3]。②民辦高校錄取分數較低,大部分學生是以低于普通院校的分數錄取,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往往低于普通高校畢業生,因此,就業壓力倍增。相比于同處民辦高校但家境富足的學生,面對就業,貧困生的心理壓力更大。拮據的家庭為支付高額的學費,很多只能舉債或貸款,希望四年的付出能換來個好工作。而他們找工作又是孤立無援,心理狀態出現波動已屢見不鮮。
3 討論
民辦高校的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要顯著差于普通高校學生,改善現狀需要多方努力:①就社會而言,需要加強社會支持系統的建設。針對貧困生,一方面要逐步完善現有的助學貸款制度,如采取增加貸款名額及辦理網點,適當增加財政貼息支持等多種方式,積極推進生源地助學貸款業務的開展,同時也要加大國家對品學兼優的貧困生的助學獎勵力度,以幫助和激勵更多的貧困生[4]。②高校要轉變教育模式,從單純經濟援助,轉向經濟援助與心理援助并重的模式。多數民辦高校都已建立以勤工助學為主要形式的資助,勤工助學一方面讓學生參與校園的管理與服務工作,從而鍛煉了學生的工作能力, 強化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同時也有利于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進行正確的引導[5]。但由于學校勤工助學崗位有限,獲益者甚少。民辦高??梢耘c企業合作,給學生提供勤工助學的崗位,擴大惠及面。高校還應廣開源頭,用社會資助設立貧困生專項獎學金,是獎學更是助學。同時強化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全體師生的共同參與,如針對貧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開設心理學講座、進行團體輔導等,使他們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調適的有效方法;充分發揮教師及同齡群體的作用,針對貧困生更渴望得到同齡群體接納的心理特征,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校園心理氛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并加強及對師生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與普及,從而為貧困生的健康成長創造環境。③就家庭而言,貧困生家庭生活壓力大,父母應調整好心態,避免消極情緒、偏激心態,積極面對生活,努力改變現狀,支持子女完成學業。④貧困生應學會自我調適。社會、學校和家庭應該調節的方面都是改善貧困生心理健康現狀的外部方法,根本的改善還有賴于學生自身的努力,取決于學生本人對外部教育的認同及接納程度。貧困生應對自己有一個客觀、清晰的定位,利用好各種有利條件,將“貧困”的壓力變為動力,塑造樂觀、積極的性格,以完善自己的人格[6-7]。
[參考文獻]
[1]張翔.民辦高校大學生與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11(4):260-261.
[2]吳文源,王征宇.癥狀自評量表(SCL-90)[J].上海精神醫學,1984,(2):69-70.
[3]王挺,杜文東.大學貧困生個性及心理健康現狀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6):501-503.
[4]張俊.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研究[C].優秀碩博論文庫,2008.
[5]馮艷.當前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研究[J].考試周刊,2008,(12):193-194.
[6]蔡雨沁.貧困和單親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C].優秀碩博論文庫,2006.
論文摘要: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高校貧困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就業問題也日漸凸顯。就業難對高校在讀貧困大學生產生了焦慮、憂郁、冷漠、敵對、自暴自棄等一系列不良隋緒。因此,在就業工作中應當予以特別關注,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做好貧困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提高貧困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拓寬貧困大學生就業渠道,提供公平的就業競爭環境等,努力做好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工作。
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611萬人,加上去年未能順利實現就業的畢業生100萬人,今年將有700多萬畢業生需要就業,其中貧困大學生的比例約占25%,特困生的比例占10%一巧%,在西部及邊遠貧困地區,貧困生的比例甚至高達50%,它們構成了人學校園中不容忽視的特殊群體。從1978年起,教育部、財政部就建立了以獎、貸、助、補、減、勤和綠色通道等經濟救助為主的貧困大學生助學機制,使大部分高校貧困生順利人學并完成學業,雖然高校貧困生走進來的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但是走出去的問題又接踵而至。據不完全統計,高校貧困畢業生的就業率一般要低于全校平均就業率約10個百分點。f27有關調查也顯示,高校貧困畢業生與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學生相比,在簽約時間上明顯滯后,在簽約率上明顯偏低,在就業質量上明顯偏差。這對于已經畢業和即將畢業的貧困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并可能引發一系列問題。我就高校貧困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進行探討與分析。
1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分析
1.1社會因素。
我國人口眾多,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就業形勢嚴峻。}'}2009年經濟危機席卷全球,我國的企業受到的沖擊比較大,甚至有些小型企業因此而破產,機關團體面臨著精簡機構裁減人員的壓力。因此,接受畢業生的數量十分有限;而高校連年擴招,導致畢業生人數多工作崗位少;在這種異常嚴峻的形勢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必將進一步加大。另外由于我國就業市場還存在一些不規范現象,如單位的地方保護主義等,也必將對大學生尤其是貧困大學生的就業造成多方面的影響。
1.2貧困生自身因素。
貧困大學生來自農村或經濟收入偏低的城鎮家庭,對孩子的培養目標就是為了考大學,并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期盼子女通過考取大學,改變家庭困難的狀況,因此,他們期望子女勤奮讀書,考取好的大學,而背負重望的貧困大學生無疑被銬上了難以解脫的枷鎖,導致他們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偏移??既舜髮W以后,他們的經濟條件有限,沒有充足的學習資料,學習條件較差,在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社交能力、實踐創新能力等方面明顯弱于家庭條件較好的大學生,經濟廈乏也導致貧困生校園生活面窄小,沒有經濟能力承擔課堂以外的活動費用,比如參加一些職業技能的資格考試、外出參觀學習等,就業選擇的范圍也相應變得狹小,就業信息的收集和實踐機會也普遍較少,因此他們缺乏職業競爭力,加劇了他們在就業市場上的劣勢,造成了就業的困難。
1.3學校因素。
在學校方面主要是兩個重視不夠:一是高校缺乏對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與重視,對于貧困生生活上的困難,學校可通過各種方式給予很大的幫助,但對于他們的心理問題關注不夠,沒有對貧困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的疏導和教育,而這恰恰是最關鍵的問題。二是缺乏對貧困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視,貧困生在就業求職的過程中存在某些劣勢,最明顯的如求職的經濟支持,要找工作,貧困生需要去不同的地方,首當其沖的車費就很難解決,現在,有些高校成立了貧困生就業保障體系,不令在經濟上給予貧困生一定的支持,而且在政策上支持貧困生,這對貧困生的就業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2.解決高校貧困生就業的途經分析
2.1為貧困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競爭環境和就業保障體系。
貧困大學生就業既關系到千萬個家庭,也關系到學校和教育的使命,更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國家的未來。同時,貧困大學生是國家的寶貴人才資源,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所以各級領導部門必須予以深切關懷,高度關注。各級政府應當盡快創造與維護公平的就業環境,大力規范就業市場和用人單位的招聘行為,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選拔機制,為畢業生就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真正做到公開公平、競爭擇優,讓畢業生憑個人才能就業;國家還要繼續制定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邊遠地區和艱苦行業就業;進一步完善高?!蔼劇①J、助、補、緩”的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加大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力度,加快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使貧困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可以充分享受國家提供的資助、優惠政策和免費服務。
2.2加強綜合能力培養,提高貧困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注重提升在讀貧困大學生的綜合能力。高校要積極推動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重視教學的實踐環節,增加在讀貧困大學生的實習和實踐的機會;充分發揮學校各類社團組織的作用,鼓勵貧困大學生積極參與社團活動,通過開展以提升和拓展就業能力為主題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來提高貧困大學生的溝通能力、適應能力、社會和人際交往能力;在貧困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過程中尤其要注重培養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的品德,積極參與、勇于競爭的精神,以及人際關系、自我推銷的能力。
加強就業指導,貧困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應從大學一年級抓起,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活,從新生人學教育開始,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課、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就業知識講座、就業咨詢、成功校友座談會等形式,幫助貧困大學生設計職業生涯,培養職業意識,提升職業綜合素質。結合貧困大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展開針對性和適宜性的職業生涯指導服務,為他們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指導;并結合實際情況,集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大賽,邀請企業人力資源專家和事業單位負責面試的專家做評委,對貧困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設計提出建議,鼓勵學生為自己確定的目標而努力,通過比賽和專家的講座,提升貧困生就業的自信心,增加他們對面試程序的了解,增強面試實戰經驗,提高面試成功率和就業競爭力。
開展求職技能和技巧訓練,幫助貧困生分析職業及專業的技能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求職技能和技巧的課堂教學,邀請用人單位的負責人講課,掌握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主動適應職業崗位;幫助貧困生掌握擇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求職材料的制作、面試技巧等;提高貧困生充分查找和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引導貧困生對自己的能力、知識、性格及興趣、愛好等特點做出正確的評價,確定既符合社會需要,又能發揮自己特長,有利于個人發展的奮斗目標。
2.3減輕就業壓力,做好貧困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工作。
高校在讀貧困大學生因其成長環境的特殊性,加上就業難及就業機會不平等造成的影響,普遍存在焦慮、自卑、盲目、從眾攀比、急躁等不良心理,有的甚至出現厭、悲觀、厭世、自暴自棄、仇恨社會等嚴重的心理障礙。因此,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者要注意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和引導。
關鍵詞: 高校貧困生 資助體系 德育功能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备叩冉逃粌H要向學生系統地傳授專業知識,而且要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在緩解貧困生的經濟困難,幫助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德育功能卻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和發揮。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是對貧困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寶貴資源,應該充分挖掘,發揮其德育功能,提高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德育功能的內涵
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是指我國已建立的針對貧困大學生的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儉學、特殊困難補助、學費減免,以及地方政府、社會、企業對貧困大學生的獎勵與資助等多種資助措施并存的較為完善的資助政策體系。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德育功能的內涵可以概括為四點。
1.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德育功能的核心是人文關懷。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態,人的尊嚴,以及符合人的生活環境的關注和支持。貧困生資助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貧困生,其價值訴求以貧困生為核心,貧困生的自由全面發展應該是貧困大學生資助的價值所在。貧困生資助工作本質上是關懷人性的教育活動,其最終目標是培養自由全面發展的人。構建人文關懷的貧困生資助體系,應該以尊重、關心貧困生的需要,特別是精神需要為根本特點,以不斷提升貧困生的精神品位、豐富心靈世界為價值取向,以喚醒貧困生的主體意識和塑造獨立人格為本質特征,以培養貧困生的倫理情操、完善貧困生的道德境界為核心內容,以建構精神家園,促進貧困生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
2.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德育功能的邏輯起點是關照生活。簡單來說,生活就是人的生命活動的簡稱,也可以理解為人生來就要活著。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是一個人優秀品性形成的本源性途徑。高等教育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而貧困生資助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種特殊方式,它具有隱性教育特點。即使我們給予學生最高額度的資助,從直接的物質條件上也未必能夠徹底改變學生已有的生活狀態,但我們仍堅持開展資助工作,并不斷從理念、政策、制度、規章、方式等方面提升資助體系的發展水平,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引領學生確立一種具有人類性和時代性的生活方式。貧困生資助體系對于貧困生的生活關照就是在此環境中獲得了它實現德育功能的合法性。
3.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德育功能的價值期望是優化人生。所謂優化人生的價值期望,就是要促使貧困生內在地認知人生的真實面貌,引導大學生內在的領悟人生的真實意義與真實價值。貧困生資助體系是一種特殊的生活化隱性教育方式。若想引領學生對生命意義與價值真實的理解,塑造合理的觀念,并以此作為學生未來發展的生命意識,就必須運用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方式,而這恰恰是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優勢所在。資助體系通過物質財富的載體內在表征了一種生命精神,這種生命精神就是人類自我批判、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生命品質。我們在現實資助工作中應讓學生不知不覺地了解這種精神,生成這種精神。只要能引導學生形成這種精神,他們就會形成具有人類性、時代性和個性的人生意義與價值的理解。這是貧困生資助體系優化人生的重要內涵,也是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價值期望。
4.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德育功能的社會效應是道德行為。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幫助困難學生完成學業,更重要的是為了提升其思想道德境界,引導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德育功能包含的最后一層內涵就是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未來的社會工作于生活中發揮高級知識分子的優秀品質,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應。
道德教育需要言傳身教,而我們一直以來進行的道德教育更多的是說教。貧困生資助活動作為一種隱性德育方式,無疑符合道德教育的特質,因此能更好地使學生將其內化為自身生命的一種內在修養。如果高校資助工作人員能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并很好地加以運用,貧困生的道德行為將會取得很好的社會效應。
二、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德育功能的運行方式
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主要包括獎、助、勤、貸、補、減等措施,它們發揮育人功能的運行方式有所不同。
1.通過獎學金激勵貧困生成長成才。獎學金是向優秀貧困生頒發的獎金,用以表彰和鼓勵先進分子。目前,高校設置的專門面向貧困生的獎學金包括國家勵志獎學金,地方政府、社會和企事業單位等為貧困生設立的各種獎學金。這些不同類型的獎學金,都是為了引導和鼓勵貧困生奮發向上、刻苦學習、全面發展。由于獎學金評比存在著競爭,要想獲得獎學金必須依據評定標準來規范和調節自己的言行,這就對學生的行為起到導向作用。事實證明,獎學金制度能調動貧困生的學習熱情,激勵他們提升自我。
2.通過助學金培養貧困生的感恩意識。國家助學金、特殊困難補助、臨時困難補助、學費的減免可以統稱為助學金。國家助學金人均3000元/年,發放比例達到在校生的20%,再加上特殊困難補助、臨時困難補助等,具有金額高、覆蓋范圍廣的特點。助學金都具有無償提供、無須歸還的性質,體現了國家和社會對貧困大學生的無私關愛。高校應該根據助學金的這些特點,啟發、培養貧困生的感恩意識。
3.通過助學貸款提高貧困生的責任與誠信意識。助學貸款建立在信用基礎之上,在借款人與銀行之間存在著一種信用契約關系,即銀行基于借款人會按約償還本金并支付利息而發放貸款,而借款人則在承諾支付本息的前提下獲得貸款。助學貸款是一種重要的資助手段,高校在助學貸款的辦理中,應該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把貸款和還款作為踐行誠信、主動承擔責任的一種表現形式。對此,高校需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貸款學生的示范效應。
4.開展勤工儉學加強貧困生自強自立教育。勤工儉學不僅是貧困生解決經濟困難的重要舉措,而且是提高實踐動手能力、進行心理調適、拓展職業素養、促進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們必須在學生勤工儉學活動中,通過正確引導,不斷完善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實現個體人格,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們必須在組織勤工儉學活動時將德育和現實生活相聯系,使德育不再凌駕于生活之上,教育學生正確理解社會。通過勤工儉學和德育教育的有機結合,有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獨立自強的品格。
三、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德育功能的效果表現
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德育功能的效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資助活動強化了貧困生的進取思想。貧困生是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正處在思想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應該在日常工作中掌握貧困生的思想特點,了解他們的真正需要,不失時機地做好指引教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貧困生的全面發展。我們必須在注重解決學生經濟生活困難的同時,在資助過程中滲透開展艱苦奮斗、自立自強、誠實守信、學會感恩等教育活動。挖掘一批逆境成才的先進典型,通過宣傳他們的真實感人事跡,使身邊的貧困生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促進學生在觀念上脫貧,思想上脫貧,從視貧困是一種負擔、恥辱轉變為視貧困是一種資源、力量,奮發進取,努力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2.資助活動促進了貧困生的心理健康。隨著新資助政策的落實,國家對高校貧困生資助的力度加大,一方面,學生物質需求的滿足越來越有保證,其結構趨向于豐富和優化。另一方面,學生的精神需求變得越來越強烈,并趨向于大量化和高雅化。貧困生資助體系本質就是對人的關心,對生命的呵護,對人生意義的激發。所以,在資助工作中要引導貧困生正確對待貧困,樹立“人窮志不窮”的意識;要接納貧困,不以消極的態度回避現實;要悅納自我,找到自信的立足點。貧困生入校后,往往擔心大學的學習生活費用難以承擔,導致心理壓力過大,意志消沉,容易產生抑郁、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甚至造成人際交往障礙。因此,我們應該注重對貧困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努力提高貧困生的自我心理調適能力。還可以通過勤工儉學等活動,使他們在實踐中體驗勞動收獲、勞動光榮的健康心理感受;通過評審發放國家勵志獎學金,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心理需求,提升他們的人格尊嚴。
3.資助活動提高了貧困生的學業成績。大學生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由于家庭經濟原因,貧困生受教育條件差,知識面較窄,信息量少,部分貧困生學習心理緊張,學習成績較差,同時又因相對過高的學業期待加重了心理壓力。他們因自卑心理產生了挫折感,再加上學習方法不科學,又不愿意接受同學們的幫助和指導,進而形成經濟困難和學習困難的“雙困”局面。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建立,有效解決了他們的經濟難題,同時也減輕了其家庭負擔,緩解了他們的心理壓力和精神壓力,使他們能夠安心地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之中,提高學習成績,掌握專業技能。在實踐中,我們可以在物質資助的基礎上,宣傳推廣優秀貧困生的學習經驗,鼓勵學習困難的貧困生樹立學習信心,指導貧困生改進學習方法,找到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幫助他們盡快融入大學學習生活,順利完成學業目標,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趙貴臣,劉和忠.試析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育人功能[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
[2]張澍軍.德育哲學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