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7 05:29: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衛生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預防醫學;實踐培養模式;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8-0138-02
隨著人類疾病譜的改變、全球經濟和醫學的迅速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預防醫學的工作重點發生了轉移。醫學院校的預防醫學專業要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新的應用型的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以扎實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動手能力和現場工作能力、綜合分析和應用創新能力為要求的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專業工作要求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一、對新形勢下預防醫學人才培養反思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預防醫學教育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質量管理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而我國預防醫學(公共衛生衛生)專業的人才培養基本沿襲前蘇聯模式,課程體系以傳統五大衛生及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為主,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重理論輕實踐[1],綜合國內外預防醫學教育現狀以及我校預防醫學教育實際,預防醫學人才實踐環節面臨的挑戰:實踐教學環節亟待加強,在實踐教學中重實驗、輕實踐,驗證性實驗課時居多,案例教學、現場教學等創新性實踐教學課程少[2],實踐性教學環節與專業技能脫節[3],公共衛生現場工作能力的培養缺乏系統性。學生生產實習時間短,專業實習基地類型單一。
預防醫學專業所培養的人才在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健康促進、衛生保健、環境與職業衛生服務機構、社區衛生服務和衛生管理等公共衛生領域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其培養目標、培養模式、知識結構、能力訓練、綜合素質等必須與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相適應。對于預防醫學專業人才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因此,為成功培養創新性和實用型相結合的人才,預防醫學的實踐教學是非常重要的關鍵環節[4]。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全面實施預防醫學實踐教學體系改革。
二、改革主要內容
(一)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
我們在保證滿足各門專業課程理論課講授的條件下,一方面適當減少部分課程理論課的學時數,將教材中的有些內容安排學生自學(如兒少衛生學);另一方面,減少專業課程相同或相似的實驗內容、方法的學時數,將節約出來的學時數集中安排,整合預防醫學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實驗課程,形成《公共衛生基礎實驗Ⅰ》、《公共衛生基礎實驗Ⅱ》,增加《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案例》、《公共衛生常用技能》等課程,以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體見下圖。
(二)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1.實踐教學改革內容和模式。
(1)按照“三個五統一”做好實踐教學過程管理。實驗教學中做到“實驗大綱、實驗指導書、實驗登記表、實驗報告、實驗成績的”五個統一;在實習教學上做到“實綱、實習計劃或實習指導書、實習指導教師總結、學生實結、實習成績”五個統一,在畢業論文上做到“畢業論文任務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成績、畢業論文答辯記錄”五個統一。
(2)構建實踐教學模式。實踐教學除了社會實踐、課程實驗、專業實踐、畢業論文等教學環節外,我們新增加了“專業前實習”[5],安排在學生未上專業課之前的第八學期結束的暑期在疾控中心等教學實踐基地進行實習,為期4周,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公共衛生工作,讓其有感性的認識,為今后的專業課學習和專業實習奠定堅實基礎。目前我們已對2009級和2010級學生實施了“專業前實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管理體制。建立院―實驗中心―實驗教師/實驗員的實驗課程實習管理線、院行政―系/教研室―導師組成的實習管理線以及院總支―輔導員―班主任負責的社會實踐管理線的“三線”實踐教學管理模式。
2.強化實踐教學的措施。
(1)加強實驗室建設。一是加強功能實驗室建設;二是重視實驗室管理;三是加強實驗室規劃工作。實驗室面向學生開放,學生以校、區、國家三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為平臺自主選擇實驗項目,并可以利用實驗室開展科技創新活動。
(2)完善實踐基地。加大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理順學院與基地的聯系,繼續拓展實踐教學基地,對于已掛牌的實踐教學基地,要在鞏固的基礎上提高管理的規范性和實效性。做好基地兼職教師的聘任工作和培訓提高工作;探討與基地聯合開展科研工作;明確專業實習指導教師的職責,設定目標及質量參數嚴格考核專業實習的效果。與實踐基地合作,以公衛執業醫師實踐考試大綱為指導,每屆大五的學生,舉辦一次公衛實踐技能大賽,讓學生在比賽中學習和掌握實踐技能。
(3)進一步完善實踐考核體系。《公共衛生基礎實驗Ⅰ》、《公共衛生基礎實驗Ⅱ》、《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案例》、《公共衛生常用技能》等實踐課程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把學生出勤、課堂表現、技能操作、實驗報告等結合起來考核,提高期末成績總評中所占的比例,減少“死記硬背式”和“突擊式”均能在期末總評過關的不合理現狀,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積極探索導師“一貫制”教育,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大一開始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由導師帶領學生科研入門,結合學生的畢業生產實習,在后續的四年中,每位學生跟隨自己的導師完成最后的畢業論文,旨在逐漸縮短學生完成畢業論文專門的時間安排,延長專業實習時間。借鑒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對本科生設立開題、中期匯報、畢業答辯環節,使學生對于科研的每一個環節都親自參與并進行實踐,逐步建立學生的科研思維。
隨著現代化專業型、實用型公共衛生人才需求量的不斷增大,作為培養新型技術人才的傳統預防醫學實踐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應隨著培養目標進行相應的調整,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質與能力、富有發展潛力與創新精神、獲得終身學習能力的全才學生,為社會所用,這是預防醫學未來努力的方向。只有結合具體實踐,不斷創新觀念,才能促進預防醫學課程體系的現代化、科學化和系統化。
參考文獻:
[1]趙莉,馬驍,李曉松,等.反思與重構:預防醫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J].現代預防醫學,2010,37(19):3678-3679.
[2]張曉峰,郭淑英,任銳,等.預防醫學專業實驗課程教學改革模式[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3,30(1):102-104.
[3]祝麗玲,張鵬霞,周憲君,等.基于新目錄背景下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2):29,126.
1.公共場所建設項目預防性衛生學評價審查的政策環境分析
2.我國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的教學改革
3.TBL教學法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課程整合中的改革與應用
4.推動衛生學教學改革,培養實用型基層衛生人才
5.對氟作業現場進行的職業衛生學調查的分析
6.設計性實驗在環境衛生學實驗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7.新生兒洗浴游泳中心醫院感染危險因素與預防控制措施
8.分子生物學技能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研究生培養中的作用分析
9.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信息系統建設與應用
10.贛南醫學院重點建設學科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學科
11.全國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共衛生人力資源調查分析
12.治療室血液透析室環境衛生學標準的探討
13. 淺議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教育
14.南極勞動衛生學考察
15.全科醫生小詞典——預防醫學與臨床預防
16.八十年代軍隊刊物發表的部分衛生學文獻題錄索引
17.持續質量改進在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中的應用
18.關于開展食品安全與衛生學雙語教學的幾點構想
19.環境衛生學的內容和當前的任務
20.斗山覆銅板工廠職業危害因素預防情況調查
21.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現狀及預防控制措施
22.濟寧市城鄉中小學校新建校舍及設備的衛生學調查
23.1998~1999年黑龍江省出口雞肉衛生學分析
24.醫學專業衛生學現場實驗教學
25.現代蘇聯的環境衛生學
26.中日勞動衛生學專題討論會簡況
27.蘇聯放射衛生學的基本總結和發展遠景
28.加強中等衛校預防醫學教育的設想
29.蘇聯對培養未來的衛生學家和流行病學家專業素質要求
30.貴州省首例人禽流感醫院感染預防控制
31.我國環境衛生學核心期刊初步調查
32.俄學者論現代軍隊衛生學的方法學問題
33.以案例為中心,培養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公共衛生思維的教學實踐
34.地下汽車庫空氣質量的調查與預防性衛生監督探討
35.加強護理管理有效控制與預防醫院感染
36.基于“標準預防”的維和二級醫院職業防護
37.蘇州工業園區托幼機構的預防性消毒效果
38.預防醫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
39.加強院感知識培訓 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
40.關于預防性職業衛生監督
41.南昌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學科人才建設實踐與思考
42.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學生進行預防醫學考試反映出的問題初探
43.以學生為中心的環境衛生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與思考
44.任務教學法在軍隊環境衛生學教學中的實踐
45.PBL教學法在預防醫學本科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46.關于多重耐藥菌患者感染現狀及預防控制措施
47.某酒店客房層空調系統竣工驗收衛生學評價
48.啟發式教學在衛生學課程中的應用
49.做好疾病預防控制檔案開發利用工作的三個基礎
50.衛生學預評價在某醫院建設項目中的應用分析
51.預防醫學、衛生學核心期刊互引分析
52.針對預防醫學本科生環境衛生學課程教學設計的思考
53.構建預防醫學與放射衛生學實驗教學新體系的探討
54.校園暴力和公共衛生學預防
55.2006年-2010年中國部分地區高校預防醫學、衛生學二級學科科技論文統計分析
56.預防醫學專業環境衛生學教學改革與思考
57.省級精品課程《環境衛生學》建設對提高預防醫學本科生創新能力的作用
58.從期刊的文獻計量指標變化看預防醫學和衛生學期刊的進步
59.PBL教學模式在非預防醫學專業衛生學教學中的應用
60.預防醫學中環境衛生學教學實踐與體會
61.預防醫學專業環境衛生學教學改革初探
62.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學和科研中培養預防醫學本科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
63.中華醫學會江蘇分會預防醫學學會兒少衛生學組成立
64.預防醫學專業“兒童少年衛生學”本科教材建設歷程與新版教材特點
65.浸取硫酸鋅預防砷化氫中毒措施的衛生學評價
66.預防醫學、衛生學核心期刊及檢索工具介紹
67.施工監督在預防性衛生監督中的衛生學意義
68.預防醫學衛生學英文文獻中有關詞語的漢譯探討
69.非預防醫學專業衛生學設計性實驗的實踐及效果分析
70.預防醫學與衛生學
71.用循證醫學思想指導非預防醫學專業的衛生學教學
72.2007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預防醫學與衛生學類期刊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排序表”
73.預防醫學、衛生學
74.預防性衛生監督信息管理與衛生學評價可視化系統的研制
75.南昌市建設項目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預防性衛生學評價分析
76.預防醫學、衛生學類核心期刊《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被引量分析
77.大連市某大型超市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竣工驗收預防性衛生學評價
78.啟發式教學在非預防醫學專業衛生學中的應用及其效果評價
79.公共場所預防性衛生審核及衛生學評價要點分析
80.《環境衛生學雜志》編輯部與《疾病預防控制通報》雜志編輯部合作交流
81.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專利申請報導
82.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環境衛生學》實踐技能考核指標設計
83.關于預防性衛生學評價的探討
84.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進展
85.預防醫學專業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學改革的實踐和探索
86.聯黎臨時部隊衛生學和野戰預防醫學的組織和實施
87.分析兒童少年衛生學在學校常見病預防中的重要性
88.預防醫學長學制學生對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實驗課程設置的調查研究
89.預防醫學本科《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實驗教學改革
90.談如何提高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學習《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的興趣
91.非預防醫學專業《衛生學》教學效果的調查報告
92.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對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知識需求與課程設置的調查研究
93.非預防醫學專業營養與食品衛生學選修課教學及課程優化研究
94.公共場所建設項目預防性衛生學評價審查的政策環境分析
95.非預防醫學專業《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學方法的探討
96.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環境衛生學》專業課程教學現狀調查
97.軌道交通公共場所預防性衛生學評價相關技術的研究
98.我國預防醫學與衛生學期刊引用網絡分析
關鍵詞: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醫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10—145—03
MPH,即公共衛生碩士(Master of Public Health)的縮寫,屬于專業性學位教育b MPH素有衛生行業的“MBA”之稱,是國際公認的公共衛生領域的主流學位…。我國自2002年起開始在22個院校進行MPH試點培養,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和發展,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培養體系。然而近年來的培養實踐表明,MPH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和困惑,現行的一些培養手段與實際需求脫節。近年來不斷發生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表明,我國公共衛生領域面臨嚴峻的挑戰。公共衛生領域管理的新任務,也對MPH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國、丹麥等國的MPH培養理念和模式較為成熟,我國部分培養單位也在MPH教育實踐中積累了有益的經驗和教訓??偨Y、學習國內外先進的培養經驗,將有助于提出應對MPH教育所面臨問題的策略,有助于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科學合理的MPH培養教育體系。
一、我國公共衛生碩士(MPH)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從2002年開始開展公共衛生專業碩士學位試點招生,主要采用理論學習、社會實踐、課題研究和學位論文答辯相結合的培養模式,一般學制2—4年,采取在職培養方式。經過近10年的發展,目前已經有24所醫學院校和機構具有招生培養資格,每年招生人數已接近2000名。雖然在發展規模上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目前MPH教育的入學選拔機制、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與公共衛生實際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
1.盡管對MPH教育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認知度,且招生規模逐年擴大,但生源仍主要局限在醫療衛生領域的在職人員。有報道顯示,2003年至2007年,我國MPH學生入學時的工作單位類型主要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35.1%)、醫療服務機構(21.9%)、醫學院校與科研機構(18.5%)、衛生監督部門(8.4%)、衛生行政部門(8.1%)、醫藥企業(3.1%)、婦幼保健機構(2.8%)等。相對于國外的MPH教育廣泛的生源類型,我國MPH學生的職業背景比較狹窄,內部結構不合理,缺乏既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又善于溝通協調的復合型人才。有研究認為,現行的以筆試成績為主的選拔方式,使得一批實踐經驗豐富但備考時間有限的在職人員難以通過選拔考試,而本科畢業時間短、工作經驗少的人員卻容易取得較好的成績,造成MPH生源偏于年輕化。這些年輕人對公共衛生問題缺乏切身體會和深刻認識,對自身能力與現實需求的差距缺少認知,不利于在后續研究生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素質培養。此外,一些人把MPH曲解為獲得學位的捷徑,某些單位盲目擴大招生對象,降低招生標準,不僅影響了生源質量,也影響了社會認可程度。
2.在MPH的定位和教育理念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誤區。雖然科學學位和專業學位在醫學領域中的地位同等,但MPH這類專業學位教育的社會認知度仍相對落后。一些管理人員也對實施MPH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甚至認為二者之間存在層次和質量的差異,使MPH向培訓化、營利化方向傾斜。在培養目標和理念上,簡單地用科學學位的標準來衡量MPH教育,掩蓋了其專業性、職業性教育的特點。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是: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擁有某一領域的實踐經驗,掌握了相關管理技術及方法,掌握了相關的社會科學基本知識。MPH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公共衛生的專門人才,而目前的MPH教育或者使其簡單化,成為某種或某些學科的函授式培訓教學,忽視對學生整體素質和人文修養、組織管理能力的培養;或者過于強調科學研究的深度和學位論文的創新性,忽視對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3.MPH教育在具體實踐中存在不足。MPH教育的培養內容分為課程學習、社會實踐和課題研究等三個部分,其中的課程學習包括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各院校的課程設置不盡相同,但內容基本在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級學科范圍內,重點是與其專業相關的內容。雖然目前對MPH的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已有了一定認識,但在具體實踐中,課程與專業的關系、理論聯系實際和課程個性化程度欠缺等問題仍然普遍存在,同時管理類和人文類課程也不能完全滿足學員的需求。在教學方式上缺乏靈活性,主要為面授教學,遠程網絡教學不足,MPH在職攻讀的特點使部分學員難以兼顧本職工作和課程學習。同時,部分院校沿用傳統的課堂講授模式,不利于學員對知識的接受和靈活應用。社會實踐是MPH培養內容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通過實踐,學員可以深刻體會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現狀,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目前部分院校由于重視程度不夠或資源不足,沒有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養理念落到實處,在實踐教學中缺乏相應的規章制度、現場條件或者指導教師,或者實踐學習時間不足,僅在課題研究中穿插安排。
二、解決我國MPH教育問題的對策
1.拓寬生源渠道,改善入學選拔機制。在醫學模式已經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今天,公共衛生問題已經成為一個需要多個部門協同合作的社會問題,需要一支有良好教育和多學科背景的公共衛生隊伍。也就是說,職業背景的多樣化符合現代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要求。美國MPH學生除了公共衛生領域的專業人員,還有相當數量的律師、醫生以及自然科學領域的人員。例如著名的Johns Hopkins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007—2008學年的非全日制MPH學生中,有44%是執業醫師,6%是護士,其余學生分布于50余種職業中。我國的MPH教育應改變過去那種將招生限定于醫療衛生領域的局面,將具有管理、經濟、社會及心理學等實踐背景的人員也納入招生范圍,為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此外,國內一些學校的總體招生規模偏大,有的每年招生都在100人以上。在開展MPH教育較早的國家如丹麥,各學校根據自身培養能力嚴格控制招生規模,人學條件寬松靈活,通過控制招生規模來保證人學質量,且要求大學畢業生與其他教育機構畢業生之間,從事衛生事業的人員與其他行業人員之間構成合理的比例。
有研究者建議改革現行的MPH入學招生錄取方式,由選拔性考試改為資格性考試,逐步向國外的CMAT方式過渡。同時加大面試成績、工作經歷和實踐經驗在總成績中的比重,使綜合素質成為MPH入學選拔的重點考核內容。對公共衛生在職培訓需求進行的調查顯示,在已具有碩士學位,并且接受過系統的公共衛生理論培訓和課題研究的調查對象中,仍有98.5%人員表示需要繼續接受在職培訓。公共衛生事業是一個隨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而不斷更新的領域,需要不斷提升在職人員的理論水平和現場工作能力,因而公共衛生人員的在職培訓需求很大。順應這種現實需求,MPH的入學選拔機制也應向能力、經驗和未來從業方向傾斜,盡可能滿足人才建設和個人發展的雙重需求。
2.更新教育理念,明確培養目標。從未來就業崗位來看,科學學位教育畢業研究生主要面向科研院所和實驗研究單位,而MPH學員多數為在職攻讀學位,今后主要從事衛生行政管理和服務管理工作,或者面向衛生部門的企事業單位。MPH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廣泛的多學科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及綜合技能,能夠在公共衛生領域獨立進行現場研究、發現并解決實際問題的公共衛生專業人才。其定位在于培養職業衛生人才,而非科研型學術人才。有研究者在從入學要求、學習方式、知識層面、能力要求和未來工作崗位等方面對比了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和MPH教育的差異后提出,我國的MPH教育就是一種職業教育。它具有在職攻讀、半脫產學習的特點,突出知識的廣度和實用性,強調職業崗位的實踐能力,這與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強調學科知識的深度和課題研究的學術創新性形成對比。MPH培養目標的特點,一是“需”,即符合社會、單位和個人的需求;二是“?!?,即培養具有專門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因此,MPH教育的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和課題研究都要服從培養目標,突出應用型、職業型人才培養的特點。
3.科學構建課程體系,優化教學模式。美國的MPH課程除了基礎理論和公共衛生專業基礎課程,與技術和實踐相關的內容也占有相當的比例。以北卡羅來納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MPH教育為例,其課程的兩個部分即實踐課程和研究方法課程,包括健康教育實踐、健康促進規劃、管理學原則、干預方法學、應用研究方法等。對教師、學員和畢業生進行的課程需求度調查顯示,研究方法和規劃等課程被認為對職業準備有相當大的意義。該學院每7年對研究生教育進行一次調查和評價,這些評價結果是指導MPH課程體系更新的重要依據。國外的MPH教育部分屬于全日制方式,且包括“研究型”和“實踐型”兩個方向,與我國的MPH培養方式有所區別。因此,在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和做法的同時,要積極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MPH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首先,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需要協調好基礎理論、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術等三類課程的比例和關系,在抓住專業理論課程這一重點的同時,突出MPH教育的特色即專業技術,強化實踐技能的培養。要適當引進國際通用教材,提高培養質量,增強高層次人才的國際化程度和競爭力。國內一些教育單位針對MPH培養特點,同時結合以往學員的反饋意見和每年的生源情況,對每屆課程都進行適當調整,這一做法非常值得借鑒。其次,增設社會和管理學課程。隨著人文社會學科和管理學科在公共衛生領域影響的日益加深,有學者建議在教學中增設人文學科、行為科學、心理學、公共管理科學、金融、法律等方面的課程,以進一步拓寬學員的知識結構,增強其綜合判斷能力和處置能力。同時,SARS防治的教訓和經驗也提示,MPH教育必須適應當前信息技術、國際交流和部門協作的發展趨勢,著重提高學生的協調溝通、對外交流、部門合作和信息利用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再次,擴大選修課比例,為學員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服務。MPH學員的來源和職業崗位不同,學歷、經驗和人文素質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別,在課程設置方面應增設選修課使學員有更大的選擇面,可以根據工作實際需求、圍繞崗位能力的培養來選擇課程。最后,采用積極主動的教學方法,充分應用案例教學、現場教學、研討教學等有利于將理論學習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的教學方式。MPH教育的職業性特點,要求將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教學方式和手段貫穿整個培養過程,探討多種主動、互動式的教學手段的應用,同時借助現代教育手段拓寬教育空間,使網絡資源成為更靈活的授課模式的新選擇。
1.1認識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的特殊性
在很多學校的預防醫學專業教學中都使要和當地比較知名的一些醫療機構共同合作的,當前的教學活動中衛生毒理學和流行病學以及兒童少年衛生學和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等都需要相應的醫療機構來承擔,環境衛生學通常是學校自己來承擔,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對人力資源進行了合理的分配,同時也為培養現如今仍需要的預防醫學專業的人員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
1.2摸清基本現狀以找準改革方向
很多學校在前幾年就應經進行了預防醫學專業教學改革,而且改革之后有很多學生已經走進了工作崗位,為了更好的掌握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學校也對從事預防醫學教學的教師和已經畢業的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中還采取了電話網絡和座談等方式進行了相關問題的討論,很多人都認為,當今進行預防醫學專業教學改革是非常必要大的,在當前的教學體系當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課程設置得不是十分合理,通常都會出現中斷的現象,同時也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教學體系,這也對教學效果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其次是開設課程的順序存在著非常強的不合理性,在很多專業課進行的過程中,相應的專業基礎課的學習還沒有展開,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也無法起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最后是臨床教學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在臨床課程的學習中,教師講解的內容并不是非常的細致,學生實習的時間也相對較短,而且在實習的過程中所涉及的內容也非常的多,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也很難得到非常細致的教導,這也會嚴重影響到學生實習過程中的積極性,這樣實習結束后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的明顯。
1.3鞏固深化和提高前期課程體系的改革成果
學校在預防專業改革之后已經收到了一定成效,在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過程中已經收貨了很好的效果,所以為了能夠讓這次改革的成果得到有效的傳承和鞏固,以便更好的對突發的事件進行有效的處理,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還需要在前期改革的基礎上進行更加深入的改革,這樣才能充分的體現出新的教學體系的優勢,同時也促進了我國預防醫學事業的發展。
2新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的特點
2.1合理調整和設置
相關課程和教學階段新一輪教學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是在前期改革的基礎上的繼續和深化,參考《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標準》,對現行的預防醫學專業課程體系進行研究分析,對于培養目標和要求進行新的定位,對于課程和教學階段進行新的組合和論證,根據社會需求增加相關的課程,精簡或濃縮部分傳統課程,從而形成了新的預防醫學專業課程體系。除了傳統的必修課程外,大量開設選修課程,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大力加強對學生的公共衛生教育;大量開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性課程,既包括公共衛生領域的交叉,也包括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專業課程雖然在學院開設,但有2/5的教學任務南疾控中心的教師承擔;理順授課順序,如衛生毒理學提前開設;開設科研方法學類課程,如醫學科研方法學、衛生經濟學等;臨床課程和實習更具針對性,現場實習時間從第期的11月提前到9月且增加2周時間;進一步改革畢業設計實施方案,并在專業課程學習階段確定導師。
2.2強調專業理論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多樣化
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按照教學規律修定教學計劃,同時優化專業教學內容,制定與之相適應的、配套的教學大綱,強調專業理論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要求所有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方法學類課程增加軟件實習比例。多媒體等現代化教育技術圖文并茂、形象直觀,既突出重點又融人大量信息,既便于課堂學習又便于課后復習和整理筆記,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3突出應用性實驗教學
開設綜合性實驗預防醫學本身屬于應用性學科,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應用技能至關重要。新課程體系的課程安排基于社會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和實際的工作需要,并與學科的發展緊密結合。教學采用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相結合、以選修課程為主的方式。借助學院實驗中心整合不同學科教學資源,開設綜合性實驗,突出現代先進技術和學科前沿技術,教會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綜合分析實驗結果、撰寫實驗論文。拓展學生的實驗技能,重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2.4加強畢業設計
為了加強學術交流,《上海預防醫學》蘇南編輯分部、《中國工業醫學》蘇南特約編輯部和《職業與健康》華東編輯部于11月5-6日在蘇州市樂鄉飯店舉行了《“三刊”編輯分部全體編委會議暨職業健康促進與發展學術研討會》。會議由蘇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承辦,無錫、常州和南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協辦。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沈陽、浙江和江蘇各市及縣(市)、區的80多位有關職業病防治等專業領域的領導、專家、教授、編委和作者參加了大會。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汪華主任、蘇州市衛生局王燁源副局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研究所李朝林主任、鄒昌淇教授、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周志俊教授以及《上海預防醫學》編輯部姚正鳴副主任、《職業與健康》張印德總編、編輯部張軍主任和《中國工業醫學》編輯部曹明琳主任應邀出席了會議。開幕式由蘇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沈潔主任主持,王燁源副局長致歡迎詞,汪華主任作了重要講話,“三刊”編輯部領導也分別致辭祝賀。
王燁源副局長在講話中,對一貫大力支持、指導和關愛“三刊”編輯分部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以及“三刊”編輯部的領導和專家表示衷心感謝,并認為高質量的學術交流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源頭活水?!叭本庉嫹植康慕?為蘇南地區以至江、浙、滬長江三角地區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術交流平臺,對加強職業病防治學科的人才培養等內涵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了提高編輯分部的生命力,促進編輯分部的可持續性發展,編輯分部必須著眼促進疾控相關領域的科研和疾控能力建設,突出“三刊”在長三角地區預防醫學學術交流的平臺作用,充分發揮分部編委的專家優勢,積極組織開展專題學術研討。為了征得更多的、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編輯分部還應著力于提高各地編委和作者的科研能力,加強與各地高校的科研合作。要認真做好雜志的征訂發行工作,加強讀者、作者和編輯部之間的聯系,使編輯分部在溝通讀者、作者和編輯部之間的聯系中起好紐帶與橋梁作用,從而使這一學術平臺在推進各地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汪華主任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三刊”編輯分部為江蘇省,尤其是蘇南地區在學術交流和學術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他指出,這一學術平臺的建立,充分展示了疾控體系與期刊雜志在人才智力和科研協作橫向聯系方面的優勢,樹立了學術期刊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的新形象。同時,雜志也為全省預防醫學各專業人員提供了極好的專業學術平臺,為預防醫學各專業人員職稱晉升提供了有利條件。他希望編輯分部進一步搭建良好的學習、交流、服務平臺,為促進預防醫學科技人才的成長與提高,促進疾控體系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作出更大的貢獻。希望全省各疾控機構都要重視學術建設,擴大開展多學科交叉的學術交流活動的范圍。他同時指出,在當前職業病防治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要進一步認真貫徹執行《職業病防治法》,切實落實職業衛生與健康的監督管理,不斷深化職業危害因素的防控,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安全健康的發展環境。
開幕式后,進行了專家專題講座和學術論文大會交流。李朝林研究員、鄒昌淇教授和周志俊教授分別作了《當前我國職業病防治形勢及任務》《二氧化硅與致病性》《幫助企業改善工作環境和勞動組織是職業衛生服務機構的首要任務》的專題學術報告。本次學術研討會共征集到學術論文30多篇,其中7篇論文進行了大會交流,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
(胡達敏供稿)
關鍵詞:鄉鎮衛生院 體制改革 農村公共衛生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231-01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技術也在不斷進步,農村鄉鎮衛生院的體制改革也在不斷的深入進行,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和提高農村公共醫療服務水平[1],本文就總結鄉鎮衛生院體制改革和農村公共衛生的現狀,分析體制改革對農村公共衛生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措施,以更好的促進鄉鎮衛生院的發展和提高農村公共衛生的水平。
1 農村公共衛生的基本現狀
目前,我國農村人口占有很大的比重,農民的衛生保健仍然很重要,農村公共衛生保健需要重視。近年來黨和政府針對農村公共衛生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廣大農民勞動者受益,農民的身體健康和平均壽命期望值有了很大的提高。農民身體好,就能較好的投身于新農村建設,從而達到保護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農村社會生活的發展和農村穩定[2]??梢?,農村公共衛生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 鄉鎮衛生院體制改革現狀
目前,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以及更好的適應國家政策有關提高農村醫療水平的需求,鄉鎮衛生院體制改革也在不斷的進行,由于各縣市的具體情況差異,各個縣市的的鄉鎮衛生院的體制改革存在差異。但是基本上符合醫療管理、監督及服務職能的改變,發展社區服務;網絡化管理的應用和以醫養醫,減輕患者看病負擔等三個方面[3]??h衛生局與鄉鎮醫院共同管理、監督當地的衛生服務體系,同時改變醫療理念,以服務性醫療的方式開展農村醫療工作,此外目前鄉鎮衛生院基本能擁有自己的法人權利和成為單位的主人,避免了以前什么事情都得從縣衛生局批準等,縣衛生局將權利下放到鄉鎮衛生院,同時也提供便利和政策指示,指導鄉鎮衛生院的發展,這既起到監督的作用,又給鄉鎮衛生院自由發展的空間,利于農村公共衛生的建設。
3 鄉鎮衛生院體制改革對農村公共衛生的影響
3.1 農村公共衛生工作的對象是廣大農民,同時我國提出的衛生工作方針是預防為主,公民健康和公共衛生是公共品,政府的責任是構建保障公民健康的公共衛生服務機制;現代公共衛生服務和治理機制是堅持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走政府主導和社會治理結合的道路。這樣的政策改變以往的全面牽制的方式,給鄉鎮衛生院以加大發展空間,利于鄉鎮衛生院的發展和農村公共衛生工作的建設[4]。但是也存在著些影響。
3.2 管理和監督體制不到位,阻礙農村三級醫療保健網的功能發揮。
由于改革的進行,部分單位的變遷和重組,導致管理體制的整合需要時間,短時間內得不到優化的配置,這阻礙了農村三級醫療保健網的建立和功能發揮。
3.3 農民和院法定代表人認識的偏差導致對體制改革的認識不夠。
農民來醫院主要是看病,而對鄉鎮衛生院的體制改革中出現的承包或私有化等現象一般很少考慮,在體制改革后他們擔心的主要是費用的變更情況,此外鄉鎮衛生院體制改革后,經營方式的改變和經濟效益的驅使,使得院的法定代表人以經營理念為中心,而忽略了農村公共衛生建設。
3.4 體制改革后,各部門制約機制和重視程度不夠。
體制改革后,由于權力分數到各個部門,各部門之間在進行管理時可能存在雙重管理模式的缺陷,同時由于預防為主的思想,加之農村可以說是防保的邊緣地段,因此有些負責任則認為從事鄉村防保工作的人可以使非專業人員,從而導致從業人員技術不過硬,影響農村公共衛生的建設,雖然這些缺陷都能經過以后的實踐來改進,但是對農村公共衛生的影響不容忽視。因為他們是政策的宣傳者和倡導者。
3.5 國家投入的農村公共衛生補助存在被挪用現象。
體制改革需要經費,國家給經費以促進鄉鎮衛生院的體制改革,然而在對于在改革過程中所得到的經費有可能被醫院挪用,來作為養老金或補償費等。
3.6 醫療費用給農村公共衛生的發展帶來的難題。
目前鄉鎮衛生院經過改革后,醫療服務水平提高,引進先進設備也增加,醫療費用也跟著提高,這加重的農民看病的負擔,同時也淡化了預防保健為主的服務,阻礙了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
4 鄉鎮衛生院體制改革對農村公共衛生影響的對策
4.1 加強管理監督,盡快明確功能定位。
深入鄉鎮衛生院的體制改革,仍然需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鼓勵多種經濟成分共同參與和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在體制改革過程中需按照《關于農村衛生機構改革和管理的意見》,將鄉鎮衛生院的人員、業務及財產管理劃到縣級行政部門,而預防保健等方面等由縣疾控中心和衛生監督局管理,統一管理以克服雙重管理模式。
4.2 宣傳體制改革,加強思想指導,促進農民的保健意識。
體制改革的進行需要在農民的眼皮底下進行,需要加大宣傳鄉鎮衛生院的體制改革的原因、目的和改革后的費用情況,同時禁止對鄉鎮衛生院采用承包或私有化的方式,加大農村公共衛生的資金補助,盡量用補助更多的部分購買醫療設備,利于農村公共衛生預防為主的建設。
4.3 加強防保人員的素質,提高服務質量。
管理人員需要認識到參與防保的人員素質需要提高,并非人人都能勝任。防保人員需要有專業的知識,有醫學背景,包括對流行病學、統計學、心理學、人口學等都要有了解。唯有這樣才能較好的提高農村公共衛生的服務質量。
5 小結
農村公共衛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問題,鄉鎮衛生院的體制改革能較大程度上促進農村公共衛生的發展,提高農村醫療水平,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也會給農村公共衛生帶來不利的影響,改革是把雙刃劍,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改革所帶來的不利因素。
參考文獻
[1] 陳銘琪.鄉鎮衛生院體制改革探討[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88-90
[2] 趙杰.鄧名然.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公共衛生體制改革[J],醫藥論壇雜志,2008.02;29(4):109-112
本人在二級醫院和一級醫院工作二十余年,見證了一級醫院以醫療為主向“六位一體”功能轉化全過程,先后擔任過科主任、副院長、院長以及今天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業務副主任,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功能和管理有一定深度的認識,也有志從事該項事業。下面談談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功能轉化后業務管理的認識:
業務副主任既是決策層又是執行層,工作中要充分領會主任和上級文件精神,全面落實院長辦公會決定的事項,并對各科業務開展情況進行考核。同時,及時發現業務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找出解決辦法。收集和整理業務信息,在院長辦公會上提出業務管理建議。要了解國家衛生政策,把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業務發展方向,創新地開展業務活動。
一、正確認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六位一體”功能的必要性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六位一體”功能體現的是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以及充分履行民生的管理責任。社區衛生改革是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并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通過強化政府主導、機制創新、功能完善,使得社區衛生服務的功能實現“三個回歸”,即:公共衛生服務功能的回歸、居民就醫的回歸、公益性質的回歸。要轉變觀念,強化服務意識;要防治并重,重視健康管理和健康促進,不斷探索適合社區衛生的服務模式;要重視人才建設,加快人才培養;要健全服務網絡,優化服務流程 ,完善服務功能;要完善制度,建立科學的考核機制,充分調動醫護人員工作積極性,把居民健康、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奮斗目標。
二、 穩步推進“六位一體”功能轉換,探索適合居民需求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
1、 推進“鎮村一體化”建設,保證醫院觸角延伸到各個居委、村委,同時把鄉村醫生的業務管理納入中心業務管理內容。目前各鎮存在兩支醫療隊伍,即鄉村衛生室(或衛生點)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他們的人事、待遇、業務管理等分屬不同。鄉村醫生人緣熟,貼近居民,工作方便,工作時間彈性好;但業務水平低,知識更新慢,后繼乏人。把兩支隊伍的業務統一管理、有機結合,建立適合社區衛生工作的服務團隊,保證醫院觸角延伸到各個居委、村委,有利于“六位一體”功能的真正落實。
2、 利用中心的醫療業務優勢,建立并培養一支公共衛生員隊伍,使之成為居民健康的宣傳員,中心與居民的聯絡員。在取得政府和居委、村委的大力支持下,從社區選拔一批年紀輕、有文化、溝通能力強、貼近居民的公共衛生員進行系統公共衛生知識培訓,使之成為中心同居民溝通的橋梁,有利于居民對中心工作的理解和“六位一體”功能的深入開展。
3、 臨床醫生深入社區,并組建集醫療、護理、康復、預防等于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團隊,探索適合居民需求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根據“六位一體”功能的要求確定團隊的人員結構和組成形式,探索精簡高效、形式多樣、功能完善的全新服務模式和服務方式。
4、 在居民中推廣“首席醫生”制,給“首席醫生”相對固定的村和居委,在居民中開展健康宣教、慢性病管理、康復指導、電話咨詢、約定或上門服務等,把提高居民衛生知識和健康體魄作為工作目標,讓“首席醫生”做好醫療衛生的“守門人”。
三、 加強中層干部培養,提高管理水平。
“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中層干部的選拔培養是一個單位事業發展的重要條件。
1、把中層干部建設成具有戰斗力的核心團隊。要制訂干部例會制度,創造溝通平臺,充分調動干部工作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加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創新意識。
2、對中層干部要合理分工,明確目標,并制訂中層干部考核細則,科學合理的分工能有效減少工作中不必要的磨擦,有利于工作高效有序的開展。原來的防保、業務、后勤等概念已發生變化,條線管理的內涵和外延隨之也在改變,現今的業務和防保交集增多,業務的概念大范圍外延,相互間工作協作有利于克服原有的先天缺陷。
3、建立中層干部選拔考核機制,加強中層干部培養。中層干部隊伍建設直接影響中心業務工作的成功與否,重視中層干部培養是科學管理的重要方面。建立醫護人員考核制度,引進競爭機制,擇優錄用。全面簽訂質量、安全、績效目標管理責任狀,把質量、安全、績效、政策執行效率、科室凝聚力列為干部考核的重點內容,把中層干部隊伍鍛煉成一支懂政治、會專業、能管理、清新高效、執行力強的隊伍。
四、 制訂并完善適合業務工作開展的各項制度,把制度的落實放
到重要位置。
建立職稱、職務評聘制度、勞動管理制度、醫療安全責任追究制度、工作制度、各項獎懲制度等,適時淘汰和修訂不適合社區衛生工作的制度;切實抓好制度落實,做到制度管理,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職工工作有方向,操作有流程、行為有規范,獎懲有依據。培養職工對制度的認同意識,自覺遵守規章制度,最大限度地調動職工工作積極性,形成促進社區衛生工作開展的制度文化。
五、 重視科教工作,營造適合人才成長的環境,建立人才成長機制。
人才是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是創新的原動力和不可缺少的資源。重視人才培養,營造人才成長的環境和建立人才成長的機制是社區衛生中心的責任。
1、 抓好職工繼續教育工作,多種形式培養人才。采取“請進來、送出去”以及多種形式的業務活動、業務考核提高職工專業能力;重視學歷教育和學分教育,鼓勵職工參加與專業相近的其它專業學習,提高職工綜合素質,把繼續教育作為人才成長的重要途徑。
2、 以科教工作為抓手,不斷提高職工專業素養。重視科教工作,成立科教管理組織,切實制訂科教工作計劃、科教管理制度、科教獎勵辦法,加大科教經費投入,保障科教工作順利開展。提倡職工書寫工作總結和撰寫論文,鼓勵開展科研項目,以教促學,以科研促質量。
3、 建立職工業務檔案,把職工的繼續教育情況、論文、科研、獲獎、業務考核成績、醫療安全、業務活動參加情況等信息記錄其中,并把業務工作情況同評優和職稱評聘、干部選拔相聯系,促使職工自覺學習,不斷進取。
六、正確認識醫療業務發展同“六位一體”的關系,加強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管理。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從事醫療、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指導和健康教育“六位一體”的服務,它要求醫護人員具有更高的綜合素質。對醫護人員的社會經驗、居民文化、溝通技巧、以及較全面的專業知識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調整醫護人員專業知識結構,抓好醫療業務管理,正確認識醫療業務發展同“六位一體”的關系, 把抓好醫療業務、醫療安全管理繼續放到管理的重要位置。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作用,建立質量、安全管理網絡,制訂各項質量、安全管理制度,把醫保、農保、以及是否過度醫療列入質量管理內容。加強業務知識培訓和業務知識考核,積極開展各項業務活動,提高醫療質量,保障醫療安全,重視質量、安全目標管理,為居民健康保障培養合格“守門人”。
七、 重視中醫工作,廣泛開展中醫適宜技術
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在治療疾病、養生、康復等方面有著西醫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加強中醫宣傳,弘揚中醫文化。要在社區建立獨立的中醫區域,大力宣傳中醫名人,向居民介紹中草藥等,要形成濃厚的中醫文化氛圍,讓中醫文化進社區、進家庭,幫助居民了解中醫,自覺地應用中醫治療和中醫養生保健。
2、 重視中醫人才培養,采取進修培訓、人才引進、名師傳承等多種方式培養中醫人才,讓中醫科室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隊,使中醫事業后繼有人。
3、 大力開展針灸、理療、推拿按摩、火罐、牽引等中醫適宜技術,每年選派1—2名年輕人參加上級舉辦的各種適宜技術培訓,不斷增加新的適宜技術項目。將適宜項目逐步向鄉村衛生室、衛生站點推廣。
4、 重視中醫“治未病”工作,將中醫技術廣泛應用到疾病的預防保健領域,使中醫在慢性病的管理和慢性病的防治方面作出更大貢獻。
八、在全院樹立公共責任意識,保證重大公共安全和應急事件中
反應迅速、措施有力。
高度重視公共安全與公共衛生安全,國家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應急體系得到了有效的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國家三級衛生網絡的網底,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救援和公共衛生應急事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加強職工公共安全教育,讓職工牢固樹立公共安全責任意識。重視衛生法律、法規培訓和相關傳染病知識培訓,不斷增加職工衛生法律意識、公共安全意識、公共衛生責任意識。
2、 制訂突發公共應急救援預案、突發公共衛生應急預案(含各項子預案),對中心職工進行全員培訓。建立強有力的應急組織體系和各項保障體系,加強應急隊伍建設,開展好應急演練,保證應急事件中處置有序、措施得當。
3、 通過宣傳欄、畫報、多媒體講座、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對社區居民進行公共衛生安全知識教育,提高居民衛生安全意識。
九、 依托和利用好醫療聯合體平臺,提高醫療質量,緩解居民看病貴、 看病難問題。
大部分社區醫生畢業后一直工作在社區,專業很少得到深造,知識更新慢,業務水平偏低,很難獲得居民信任。充分依托醫療聯合體平臺,同上級醫院建立緊密的業務協作關系,利用上級醫院的技術、人才、設備優勢,加強社區醫生的業務培訓,并在其指導下開展科教活動,提升社區醫生服務能力。
1、 根據居民醫療需要,邀請上級醫院各科專家定期來社區坐診,中心醫生遇到疑難病時請會診,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醫療專家服務。
2、 中心與聯合體的上級醫院開展雙向轉診工作,讓急重病人向上級轉診過程簡便、快捷,切實緩解居民看病難問題。
3、 定期邀請上級醫院專家下社區講課,中心醫生到上級醫院各科輪訓,提高社區醫生醫療水平,加快全科醫生培養。
十、優化服務流程,推進健康檔案動態管理,全面促進信息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