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3 12:04: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質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英文名稱:Jiangsu Geology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江蘇省地質學會;中國地質學會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
語
種:
開
本:
國際刊號:1674-3636
國內刊號:32-1796/P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77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本刊是江蘇省優秀期刊、一級期刊、首屆江蘇期刊方陣入選期刊、江蘇省雙效期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是《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和《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上網期刊,并長期被《中國地質文摘》等收編。本刊貫徹執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及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的方針。主要刊登江蘇地區地學以及邊緣相關學科方面的研究論文和江蘇地學界在省外、國外的學術成果。同時也報導省外、國外學者對江蘇地礦業的研究成果及新理論、新方法。本刊以全國廣大地學及相關學科的工作者為主要讀者對象。
主要欄目:
基礎地質
應用地質
資源開發與保護
獲獎情況
華東地區優秀期刊
㈡實習區域概況:
⒈皇島:
二、實習的主要內容:
㈠張家口—北戴河沿途:
⒈地形變化:冀西北間山盆地—山前平原—濱海平原。
⒉業生產特點:一年一熟—一年兩熟。
⒊民建筑:均坐北朝南但張家口房屋北無門窗,而秦皇島的則南北均有門。
㈡鷹角石下海灘上:
⒈岬角、海灣的侵蝕、堆積:山海關—北戴河間海岸形態為岬灣相間狀。受波浪折射作用,岬角處波能匯聚受到侵蝕,海灣處波能副散形成堆積。(實習報告 fanwen.chazidian.com)鷹角石所在處為岬角,其由花崗偉晶巖脈組成,抗侵蝕能力強,形成突出的岬角。
⒉海蝕穴、海蝕崖、海蝕平臺:在海水與海岸巖石相交接的地帶,致使巖石沿節理及抗蝕性弱的部位發育成凹槽而形成海蝕穴。由于海蝕穴的發展,上部巖體懸空、墜落,形成陡峻的海蝕崖。由此可見,海蝕崖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海岸的后退過程。在海蝕崖后退的同時,在其前方留下一個向海微傾的基巖平臺,稱海蝕平臺。
⒊波浪在淺水區的變形:迎水坡平緩,背水坡陡。
⒋波痕性質:屬于流水波痕,形態不均勻,在潛水沉積環境下形成。
⒌巖石的三維節理:此處的巖石節理較發育,其橫向、縱向、斜向三方面節理共同發育,三向節理相交處的巖石脆弱,加劇了巖石遭受侵蝕的程度,為形成海蝕地貌提供了有利條件。
㈢雞冠山:
⒈雞冠山東南坡中部:早元古代綏中花崗巖的巖性特征為酸性巖漿巖,呈深成的巖基侵入體,屬下元古界前的產物,為肉紅或灰白色,等粒結構。主要礦物有鉀長石(肉紅色)、斜長石(灰白色)、石英(透明狀)、角閃石、黑云母(黑而?。┑?。
⒉雞冠山東南坡近頂處:晚元古代青白口系景兒峪組與下伏綏中花崗巖的接觸面處有很明顯的界線,并且是個較平緩的接觸面,兩者并沒有參差不齊或相互穿插的現象?;◢弾r體中未發現上覆巖層的俘虜體存在。發育在下面的巖石中的節理也沒有延伸到上覆巖層中去;下伏花崗巖其近接觸面處和遠離接觸面處巖石特征有明顯的變化,特別是在巖體的表面產生高嶺土化、綠泥石化等,說明花崗巖體已遭受變質作用;上覆沉積巖未見有變質或任何烘烤現象。底部還有很薄層的小角礫巖,碎塊的主要成分卻是下伏巖體表面的產物。由此判斷其接觸類型為沉積接觸。
⒊雞冠山頂采石場:⑴晚元古代景兒峪組巖性特征:本組的主要巖性特征是石英砂巖。其新鮮面呈灰白色,風化面為黃褐色,并帶鐵銹色,石英含量很高,含有一定量的鉀長石,淺綠色海綠石礦物往往肉眼可見。中細粒結構。其底部含少量礫石及小角礫。下粗上細的巖性變化反映了當時的海侵沉積環境。⑵浪成波痕構造:浪成波痕形態對稱,波峰尖銳,波谷圓滑,形成于靜水條件。
⒋雞冠山北側懸崖邊:⑴地塹的構造特征及地貌表現:該地塹由三組傾向相向的正斷層形成。大平臺與雞冠山的巖性組成是一致的,即上部為景兒峪組石英砂巖,下伏綏中花崗巖。前者抗風化能力強,后者抗風化能力弱,致使斷面的上下坡度出現不一致,石英砂巖形成陡崖,綏中花崗巖形成緩坡。地塹構造在地貌上表現為谷地形態,稱地塹谷。⑵斷層崖的形態特征:我們看到的斷層崖是剝蝕后退的陡崖,而并非原來的斷層面。斷層面一般來說應為直線形,但由于后期溝谷的發展,常使斷層崖在不同部位產生差異性后退。溝谷處后退快,崖面內凹,溝間部位后退相對緩慢,斷層崖外凸,這樣就使原來直線形的斷層崖變得彎彎曲曲。⑶方山與單面山:通過觀察大平臺與雞冠山的巖層為水平巖層故其屬于方山。
㈣石門寨:
⒈石門寨西門外200米小采石坑:通過觀察奧陶統冶里組頂部的小斷層,在確定斷層面后我們發現其上盤巖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故判斷其為正斷層。
⒉石門寨養雞場北小溝:下覆的下奧陶統亮甲山組為豹皮石灰巖,為中厚層石灰巖,上覆的中石炭統本溪組的一套粉砂巖、頁巖.此處巖層露頭不好,只是分界線不明顯,從區域上看二者接觸關系應為假整合接觸。
⒊百印臺北100米處探槽西口:⑴接觸關系:中石炭統本溪組巖性為細砂巖粉砂巖,顆粒細;上石炭太原組巖性為長石石英砂巖,粗砂結構,顆粒相對較粗。二者接觸面上下的兩層巖層相互平行,接觸面產狀致密,巖層沉積沒有間斷,故屬于整合接觸。⑵巖性特征:本溪組下部主要以細砂巖、粉砂巖為主,上部則為細砂巖、粉砂巖夾泥質灰巖透鏡體,底部含鋁土質粘土巖,整套地層中巖石的顏色以深灰色、灰褐色為主。太原組底部巖性為長石石英砂巖,顏色為淺灰,礦物主要成分為石英、長石、巖屑砂粒、泥基質。粗砂結構,塊狀結構。其沉積環境變化方向為從南向北侵入。
⒋百印臺西南100米處:太原組長石石英砂巖的巖性特征及球狀風化現象:太原組的地層是伴隨海退過程形成的。受地殼抬升的影響,具有層次構造的長石石英砂巖突出于地表,因太陽輻射熱量的晝夜和季節變化,使地表巖石產生膨脹和收縮,并且巖石表層和內部冷縮有差異,致使巖石表層和內部產生了裂隙,并一層一層地剝落下來,這種作用就是物理風化作用。但這種風化作用,巖石突出的尖角部分三面遭受風化,速度最快;而棱處的兩面風化次之;面上風化最慢。這樣開始不規則的巖塊逐漸會趨于近圓狀或橢圓狀。之后風化速度各處基本一致,產生均勻的同心圓式的層狀剝落。這種現象稱之為球狀風化。
㈤上莊砣與小傍水崖間的石河河流階地上:
⒈彎曲河岸凹岸和凸岸的地貌特征:此處為石河河谷的一個彎曲河段。由于河流橫向環流的作用,凹岸形成陡崖,凸岸發育了河漫灘,河谷橫剖面呈不對稱狀。
⒉河漫灘堆
構造地質學在工程地質中的應用在工程地質中,把地質體內的各種構造變形,如褶皺、斷層、節理、劈理,還有其他各種面狀和線狀構造,稱之為結構面,其基本特征、相互關系及現代活動性決定了該區域內的區域穩定性、巖(土)體穩定性及地下水滲流條件等,所以,地質構造控制著工程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條件。因此,構造地質學在地基穩定性、斜坡穩定性、地下洞室穩定性、區域穩定性等工程地質問題和滑坡、礦井突水、水庫滲漏、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問題中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應用。下面著重從區域地殼穩定性、大型工程場地選址、斜坡穩定性評價、地下洞室穩定性等方面,闡述構造地質學在工程地質中的具體應用。
在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中的應用近年來,根據現代構造地質學研究中的大陸動力學理論和巖石斷裂力學理論,一些學者提出了區域穩定性動力學理論。區域穩定性動力學理論在區域穩定性評價過程中,能夠使大陸地殼動力學過程、構造和地震活動性與巖土體的工程地質條件得到有機統一,最終實現大到區域地殼、小到場地地基的穩定性合理評價。區域深層地殼的穩定性決定于地殼深部的變異層帶的性質特征,按結構和流變性特征,大陸巖石圈分為四套動力學子系統[1]。第一套動力學子系統是在上地幔頂部流變層。上地幔頂部的軟流圈和低速高導層之間夾著較硬的層位,在全球構造應力的作用下,軟層通過流動作用使硬層發生變形,在這個過程中能產生熱效應和力學效應,從而引發地殼各圈層間的拆離、剪切、增溫、加厚或減薄,從而導致巖漿作用和構造作用的發生。第二套動力學子系統是在殼幔過渡流變層。地殼和地幔沿該殼幔過渡流變帶容易發生較大尺度的水平位移,從而造成大規模的造山帶擠壓碰撞和逆沖疊覆及裂陷區的地殼減薄伸展。第三套動力學子系統在地殼軟弱層。大陸地殼按流變性、能干性、持力性等可以分為軟弱層和持力層兩大類,其中軟弱層自上而下還可以分為沉積蓋層與淺變質層間的拆離面、上地殼淺變質巖層與深變質基底間的拆離面、上地殼10km處的低速高導層、中地殼25~30km處的低速高導層等。這些軟弱層面構成了地殼內大尺度的水平滑脫層,常常作為造山帶的逆沖推覆、伸展垮塌、拆沉作用、變質核雜巖的拆離出露邊界,在拉張區中,也常常作為伸展成盆地遷移和滑動邊界。第四套動力學子系統在地殼持力層。地殼持力層在橫向上多被斷裂所切割,其與軟弱層交界處形成脆韌性過渡帶,該過渡帶地震易發;而孕震條件及機理決定于持力層與軟弱層之間形成的動力學作用耦合關系和活動協調性。
在大型工程場地選址中的應用大型工程場地一般都位于造山帶、盆地構造、盆嶺構造這三類構造區帶上,它們是由于近地表上地殼的擠壓推覆、擴張伸展和剪切走滑的構造變形作用所形成的[2]。造山帶一般都作為重大能源工程場地選址區域,資源開發、災害防治和環境保護等工程的進行決定于造山帶的結構、演化和動力學特征。根據造山帶的形成機制,其可以分為逆沖推覆型、伸展型和走滑型三大類。其中,逆沖推覆構造中形成的前鋒帶、沖起塊體和飛來峰等構造,它們的變形最強烈,形成的斷裂最密集,節理最發育,巖體最破碎;伸展構造的滑覆體前緣和滑來峰的穩定性較差。在進行工程選址時,應盡量避開這些構造不穩定地區。盆地是人類主要聚居區,故其選址更為的重要,在一些大型水利工程或者地震災后重建的居民選址工作中,比如三峽移民工程、汶川大地震中災后重建工程、以及舟曲重大泥石流災后的重建工程等等,需要特別注意盆地中的不穩定區域、隱伏的活動性斷裂等。按成因可將盆地分為壓陷盆地、走滑盆地、伸展盆地。其中壓陷盆地較為穩定,除了鄰近造山帶一側活動性較強;受地殼剪切走滑的影響,走滑盆地活動性較強,一般較不穩定;伸展盆地由于盆地中心地殼減薄、淺層破裂較發育,而盆地邊緣則受邊界活斷層的影響大,所以伸展盆地的中心和邊緣穩定性最差。還有,盆地的上下不一致常常導致其轉換處發生地震;盆地內部的隱伏斷裂常常導致地表發生地裂縫,直接威脅工程建筑的安全穩定,比如大同地裂縫的形成,是由于新生代以來,同盆地受來自青藏高原和太平洋方向的側向擠壓,而導致右旋剪切拉張以及地幔上隆,區內地殼減薄,基底地殼斷裂發展到上地幔,再伴隨著斷陷作用而發生地震和地裂縫。盆嶺構造是大陸淺層構造中的重要類型,其由正斷層形成地塹、地壘、掀斜和犁式斷層等組成,其中隆起區為穩定區,沉降區為非穩定區。
在斜坡穩定性評價中的應用我國是個多山區的國家,每年都會因為斜坡地質災害的發生而造成人員的傷亡和財產的損失,因此,做好災前的斜坡穩定性評價十分的必要?;?、崩塌、泥石流等是斜坡地質災害中最常見的三種,它們發生的主要因素都是來自自然方面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地層巖性、巖土體結構特性、新構造活動及地下水條件等。其中,地質構造控制著中國山體的總體格局,新構造活動的強弱反映該地區地殼的穩定性,而地貌與構造共同控制著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的發育程度。所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與斷裂構造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斷裂的性質、破碎帶寬度、節理裂隙的發育程度及其組合特征等都是影響斜坡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在工程地質學中,通常根據巖體的結構面發育類型及程度將其分成Ⅰ~Ⅴ5個等級,不同等級的結構面的性質與組合形式不同,以此來判斷巖土體的穩定性與變形破壞方式,從而進行斜坡的穩定性評價。工程地質學中的結構面就是構造地質中的構造結構面,指巖體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學強度相對較低、兩向延伸的地質界面(或地質帶),例如巖層層面、節理、軟弱夾層以及各種成因的斷裂、裂隙等,反映了在長期內外動力作用下的地質構造現象?;碌男纬膳c發展受地質構造的影響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滑坡往往沿斷裂破碎帶成群成帶的分布形成;第二,滑動面的空間展布及滑坡的范圍受到巖層面、斷層面、節理面、片理面及不整合面等各種軟弱結構面控制。因此,在斜坡穩定性評價中,必須先根據結構面確定滑動面的總體形態和空間展布,從而確定其規模,以此來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地質構造對崩塌的控制作用也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斷裂構造對崩塌的控制作用。具體表現在,當陡峭的斜坡走向與區域性斷裂平行或大致平行時,沿該斜坡發生的崩塌一般較多;而大型崩塌往往發生在幾組斷裂交匯的峽谷區;在斷層密集分布區,巖層較破碎,坡度較陡的時候,斜坡常發生崩塌或落石。第二,褶皺構造對崩塌的控制作用。褶皺核部巖層變形強烈,大量垂直層面的張節理在核部形成,而且在多次構造作用和風化作用的不斷影響下,破碎巖體往往產生一定的位移,從而形成潛在崩塌巖體,當褶皺軸向與坡面方向垂直時,斜坡一般多產生落石和小型的崩塌;當褶皺軸向與坡面平行時,在高陡邊坡上就容易產生規模較大的崩塌。由于構造作用形成的高差大、高坡度及大面積的流域溝谷等地形地貌,新構造運動下形成的巖體變形與構造結構面,為泥石流的發生創造了必要條件。因此,可以從構造角度分析泥石流的產生條件,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可以達到杜絕災害發生或者減少災害損失的目的。#p#分頁標題#e#
關鍵詞:生態環境;地質學;地球系統科學
生態環境地質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將生態學、地質學與環境科學相互結合。不僅研究用于研究自然環境自身的變化,也用于研究人類活動作用與環境周圍的相關變化,從地質學的角度發現生物的多樣性,將生態學擴展到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在研究的過程中仍舊存在部分問題,因此需要遵循事物客觀發展的規律,讓環境地質學更好的為社會服務。
一、生態環境地質學的發展現狀
在國內專門研究生態環境學的文章其實并不常見,尤其是對于地質生態學的研究也僅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特征判定。探索的主要內容是環境,將生物體作為研究主體,卻忽視了其中的地質學部分。生物環境地質學的主要研究地質環境與人類和生存環境之間的關系,將地質學作為一個非獨立的生物系統,在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環境相互影響的作用下,將其中關系密切聯系在一起。對自然與人為因素的分析作出總結性的變化,合理利用地球上的水與土地以及其他的能源資源,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而造成的經濟損失。與此同時,對水與土地以及其他資源進行保護。
二、生態環境地質中存在的問題
(一)生態環境地質問題具有人為性
人力社會與自然環境彼此之間存在的關系是相互探索。環境科學與生態環境地質學等多個領域永遠是人類值得不斷探索與發現的新知識。生態環境地質的變化除了由自身環境演變而成的基礎上,還存在人為破壞的因素,由自然因素演變而成的稱之為自然生態環境地質問題,而人在其中起到了間接性的作用。為創造經濟價值,人不斷地勘探新的環境資源,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缺乏有效的管理的人類改造自然環境的行為無疑增添自然災害發生的幾率。
(二)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產生具有滯后性與不可逆性
由于生態環境地質問題具有一定的變動性,內部結構與外在因素始終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但是當人為的作用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的狀態時,自然的自我調節功能也會逐漸降低,則難以維持生態地質環境的相對穩定性。部分區域性的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產生就是在環境進行維持穩定的過程中,所受到的人類活動愈加頻繁,這使得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產生具有一定的滯后性與不可逆性。
(三)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產生具有地質環境變化的差異性
區域性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產生有著明顯的地質原因,以冰島火山噴發為例。冰島地表有冰雪覆蓋,火山爆發導致巖漿影響區域溫度升高,大面積冰雪快速融化超出河流排水能力,導致洪災泛濫。而火山噴發所帶來的大量二氧化硫和大氣中水分充分作用后形成酸雨進入海洋造成海水酸堿度變化,嚴重影響海洋地質生態環境。再比如全球氣溫升高會導致青藏高原凍土面積減少或大量冰雪融化。冰雪融化為水,冰川的儲水減少而使得長江、瀾長江等河流上游徑流量和水位在短時間大量增加,引起洪澇或泥石流災害;凍土的減少則會使得高原覆蓋的植被發生變化,植被對水分的調節作用降低會造大量成水土流失。
三、開展生態環境地質學研究的建議
(一)注重生態環境以及人類的關系
地質環境與地殼內作用的強度和質量制約著生態環境的演變,而生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約著地質環境。生態環境地質災害具有普遍性的特點,例如地震、泥石流等,為了國家的穩定發展與人們的生命健康,建議決策機構在對災害研究之前就應該做出具體的、前瞻性的戰略調整。既要使得地質災害多發地區受到較小的災害影響,又要大力整治可能會造成地質災害的工程。從自然和人類活動兩個方面進行有效調整。
(二)加強對生態地質環境管理和調節控制
由于生態環境是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要想使其在良性的發展,就離不開科學的管理與調節。所以生態環境地質研究應該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采用動態模式化的理論方法,建立優化的模型,為生態地質環境管理提供優質的服務。盡可能地預防地質環境問題的產生,而不是在蒙受巨大損失后再進行整治。
(三)對陸地水以及土地資源退化的重視
陸地水環境的變化對淡水資源有著直接的影響,同時與國民經濟、生態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各種水資源都干涸就會為人們的生活和生物的多樣帶來嚴重的影響,直接結果就是淡水資源的缺乏。因此,從地質學的角度出發,重視陸地水的變化情況,對保障國民經濟與生態環境穩定發展至關重要。比如監控青藏高原冰川的含量的變化就是一項重要的工程。
四、結束語
現代人類對環境的思考不再僅僅停留在曾經人類對自然的征服欲望。生態環境地質學研究者更應該是去了解生態地質環境的變化規律,然后做出合適的預判,并更好地去適應,且利用科學原理管理人類自己的行為,以防損害自然環境進而危害人類社會。了解生態環境地質的變化規律和人類會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合理調整和管理人類自身的行為是這門科學的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地理信息 地質學 系統應用
中圖分類號: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3)12-0091-01
1 地理信息系統的功能特征
地理信息系統亦稱之為GIS,是基于地理空間數據庫,并借助計算機軟硬件,對具有空間內涵的地理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和綜合管理,在地質學中的應用,可提供地質管理、決策等重要信息。其系統功能特征表現為以下幾點:(1)數據輸入。地理信息系統在收集相應地質信息資料之后,以圖形數據、圖像數據和屬性數據的形式,將數據輸入到系統當中,為地質災害防范、環境地質研究、地質剖面繪圖等,提供科學合理的數據。(2)檢索查詢。地理信息系統提供交互式查詢檢索、影像庫查詢檢索、圖形庫查詢檢索、屬性庫查詢檢索等檢索查詢功能,可供系統應用時快速找到所需的數據資料。(3)統計分析。針對地質學中的空間分析、模型分析預測、專業統計分析、常規統計分析等統計分析需求,在經過一系列信息篩選后,分析輸出地質災害、環境地質研究等所需的信息。(4)圖像處理。圖像處理功能體現為專題信息提取、信息復合、圖像糾正、文本報表、統計制圖、空間分析制圖、影像圖幾個方面,為地質學應用提供更為專業科學的圖像。
2 地理信息系統在地質學中的應用
地質學中應用地理信息系統,主要應用范圍分為地質災害、環境地質研究、地質剖面繪圖、地質礦山四個方面,筆者結合相關的工作經驗,對地理信息系統的具體應用方法,進行如下總結:
2.1 在地質災害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在泥石流、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中,具有預測性的作用。(1)地震災害。為滿足地震分析、預報、抗震、救災、災后評估等需求,借助計算機采集地震相關數據信息,并通過自動判別系統提供信息,對地震展開客觀性、系統性和智能化的預測,至于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和震后減災,可根據地理信息系統評價經濟損失、人員傷亡,并以最短路徑等空間分析方法,提供救災方案制定、避震疏散、危險品貯存、火災輔助等決策依據。(2)滑坡災害?;聻暮Φ娘L險評估,將地理信息系統引入滑坡災害危險性的評價,作為滑坡災害危險性評價的分析工具,以此提高滑坡危險性評價的精度??傊乩硇畔⑾到y的信息技術功能,憑借信息處理的優勢,并以信息自動識別功能,是救災、抗災和防災工作的重要技術輔助手段。
2.2 在環境地質研究中的應用
在環境地質研究中,要求掌握評估地質災害風險、識別水土污染風險、充分利用地下水資源、評價城市地質脆弱性等方法。地理信息系統在環境地質研究中應用的表現如下:(1)地質圖編制和數據庫建設,即基于地理信息系統建立地質學信息空間數據庫,以及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決策系統,形成提供環境地質研究數據的系統平臺。(2)便于地質資源的評價和地質環境的管理,尤其是在資源匱乏和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的環境地質區域,通過對資源的評價和環境的管理,可為該區域環境地質的改善,提供研究的科學條件。(3)在技術系統應用方面,地理信息系統提供了專業的技術空間,在與其他技術的配合應用下,譬如RS和GPS等技術,可有效調查和監測地質狀態。
2.3 在地質剖面繪圖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庫和圖形處理功能,因此能夠有效存儲和處理空間信息,具體應用方法如下:(1)對于地質剖面繪圖的應用來說,有利于將地質體地理位置和地質屬性結合起來,從而真實、生動、準確地將信息呈現在用戶面前,并輔助地質工作者分析剖面數據、繪制柱狀圖和繪制剖面圖。(2)以某柱狀圖的繪制為例,在自然電位分析的基礎上,從數據庫當中提取相關的鉆孔和巖性數據,確定自然電位為2.5mv,然后按照系、組、段分析地層,其中地層的系為二疊系和石炭系;地層的組為下石盒子組、山西組、太原組;地層的段無具體數據顯示,至于井深,分為75m、800m、850m、900m四個勘測點,然后分析巖性剖面和視電阻率,通過系統的柱狀圖自動生成功能,生成具體的柱狀圖。(3)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繪制剖面圖,其原理可歸結為:初始化點、線、字符及符號—提取鉆孔柱子數據—計算每個柱子頂部中點坐標—求取左右兩邊柱子每個巖層的頂底板標高—按順時針方向排列左上角4個頂點—將頂點連線成四邊形—顯示或導出線—繪制完成。
2.4 在礦山地質中的應用
在礦山地質中應用地理信息系統,通過礦山地質點、線、面、體的勾畫,構建三維地理信息系統數據模型,以此描述礦山地質中的各種現象。借助模型,礦山開采時就能夠掌握各種地質現象的特點,并在空間精度和便利性方面,解決地質描述的實際難題。筆者認為地理信息系統具有獨特的空間分析功能和數據分析能力,可為礦山地質劃分出不同危險性的等級區域,并以危險性制圖的方式體現出來,以及借助系統評價和管理礦山地質,以分區評價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并與專家系統集中應用,管理相應的時空數據,以便形成對礦山地質的動態管理??傊?,地理信息系統基于傳統三維數據模型,承上啟下地開發出三維地理信息系統模型,為礦山開采質量和安全管理,提供科學合理的地質材料依據。
3 結語
綜上所述,地理信息系統以地理空間數據庫為基礎,并借助計算機軟硬件,對具有空間內涵的地理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和綜合管理,包括數據輸入、檢索查詢、統計分析、圖像處理幾個方面的功能特征,在地質學中的應用,為地質災害防范、環境地質研究、地質剖面繪圖、礦山地質確定等方面,可提供地質管理、決策等重要信息。通過文章的研究,基本明確了地理信息系統在地質學中的具體應用方法,但具體的應用細節,仍然需要結合實際予以不斷總結和完善,以進一步提高應用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雪琴.在地質災害中如何應用地理信息系統[J].企業研究,2013(9):69-71.
[2]李小青,羅太進.地理信息系統在編制綜合水文地質圖中的應用[J].華東科技:學術版,2013(6):495.
隨著我國人口的日益增加,我國的地質環境以及資源都受到了更大的威脅與挑戰。其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城市發展要求提供足夠的能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與空間以及優美安全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二是城市社會生活、特別是人類工程一經濟活動,已是一種強大的作用力,不斷破壞地質環境原有的統一和平衡,對城市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威脅。這就要求我們應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地質資源,保護城市地質環境,合理規劃和控制社會生活,以保證城市與地質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由此產生了專門研究城市與地質環境之間的關系及相互作用的科學,即城市地質學。
一、我國地質相關概況
我國的地形地貌
我國的地形主要以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山脈為主。其中高原包括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貴高原以及黃土高原等;平原包括松嫩平原,遼河平原,三江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及珠江三角洲等;丘陵包括山東丘陵,東南沿海丘陵,遼東丘陵以及兩廣丘陵等;盆地包括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柴迭木盆地以及四川盆地等。
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對氣候的影響
從位置看,我國有海陸兼備的特點且跨越經度多。從地勢看,西高東低且呈階梯狀分布;從地形看,具有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的特點;從地形分布看,具有東部多平原與丘陵、西部多高原和山地的特點。這樣的位置與地形對我國的氣候、河流以及人類活動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首先說對氣候的影響,東高西低的地勢為我國增強了氣候的大陸性,使我國形成了廣大的大陸性氣候,也產生了海陸熱力性的巨大差距使得季風氣候更加顯著,同時增大了熱量的南北差異和水分的東西差異,形成多種多樣的溫度帶和干濕地區,便于海洋上暖濕氣體深入,形成降水,也使氣流遇地形抬升,造成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導致高原氣候區的形成和氣候垂直差異性的產生;阻礙氣流運行,使夏季濕潤氣體難以深入西北內陸地區,從而加大西北內陸區的干旱程度;減弱了冬季南下冷空氣對南方地區的影響。然后再說說對河流的影響,還是要從地勢說起,東高西低的地勢以及西接內陸必然決定了河流會向東流入大海,而在階梯的交匯處,河流的落差會增大,從而使水能的資源更加豐富。而這其中對人類的影響更加深遠,我國東部的臨海地區擁有豐富的水源以及平原的區位優勢,使其海運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建立起了我國主要的經濟工業區有利于經濟的發展,而西北因身居內陸地勢較高而資源相對匱乏,也造成了先進東耕西牧以及東密西疏的分布。
二、我國地質學的進展與展望
在地質領域的探索中我國起步較晚,國外全面系統的城市地質研究興起于二十世紀二
三十年代,六十年代后獲得較大發展。我國比較全面系統的城市地質研究工作開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內也進行了城市地質工作,主要是開展城市地下水水源地勘察、重點工程的工程地質勘察以及環境地質和地質災害調查,但工作內容尚有一定局限性。而如今,我國對于地質學的重視,使得地質學在我國的發展有了飛速的進步。
(一)進一步提高勘察工作的質量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勘察的技術手段方面和工程處理措施方面差距較大,而勘探技術的先進與否直接決定了勘探工作付出的勞動力的多少,成本的多少,效率的高低以及成果的質量。雖然我們的勘察手段已有所改善和創新,國外的先進技術也有所引進和應用,但是由于習慣勢力和科學文化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先進技術手段的推廣應用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勘探工作的質量不光是科技手段可以決定的,其中的管理問題也是重點,管理問題可分為體制管理和技術管理等方面。由于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幅員廣闊、資源豐富、工程建設項目齊全繁復的大國,因此無論在體制管理或技術管理上都存在許多問題。諸如,勘察力量分散小而全,勘察與設計、施工之間及其自身分工過細,勘察技術隊伍青黃不接、專業面狹窄,勘察技術標準、規程、規范許多內容該統一的不統一,勘察工作經濟技術責任制不夠健全等等。
(二)資料的統一整理和總結
我國的地質工程以及開采數量極多,所以造就了更多的經驗。但并不是豐富的資料即可全部變成我們的經驗,可以說現在不少地區和城市的勘測資料缺乏統一整理,處于散亂狀態,以致不能很好地揭示地區的地質環境,指導后來的工作,甚為可惜。通過全面系統分析整理而成的勘察資料,不僅可供新建工程項目的重要參考,以及城市或地區發展規劃的重要背景材料之一,而且還可以對這些資料作進一步的研究,上升為系統的理論,從而不斷豐富和發展工程地質學的內容。
大力開展環境工程地質的研究
環境地質問題主要是由于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產生影響,由此造成對人類的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危害。在人類活動中,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觸動更為劇烈,隨著建設的規模愈來愈大,范圍愈來愈廣,環境工程地質問題也將愈來愈嚴重,因而環境工程地質必將成為環境地質的主要方面。環境工程地質的研究不但與區域工程地質、水文地質以及整個地質學密切有關,而且涉及環境科學、工業技術以至包括社會科學在內的廣闊領域,因而是一項為人類防災造福、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三、結語
盡管我國城市地質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和成績,但由于系統研究起步較晚,其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比先進國家尚有較大差距。城市地質之所以一經問世就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和重視,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很強的社會經濟應用性和地質科學綜合性的特點,并嚴格受著城市發展實踐的檢驗。完全可以相信經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將來,具有我國特色的城市地質學將會逐步完善、成熟,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服務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北京時間8月6日,一位特殊的“地質學家”登陸火星開始它的火星冒險之旅。這位外形酷似一只獨臂螳螂的“地質學家”攜帶了11種特殊工具,將對火星的巖石及土壤進行深入研究。它的名字叫”好奇號”,重達1噸,是有史以來人類送往另一顆行星的最龐大、最復雜的設備。
登陸火星要經歷“恐怖7分鐘”
“好奇號”登陸火星最危險的任務就是降落的那一段。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競研究員介紹,人類已經向火星發射了30多個火星探測器,但成功著陸的寥寥無幾?!疤綔y火星不僅要冒相當大的風險,而且‘軟著陸’也是一個高難度動作。”
火星探測器從接觸火星大氣層頂部那一刻起,直到安全抵達火星表面,即進入大氣層、下降和登陸階段,整個過程耗時7分鐘。在這7分鐘時間里“好奇號”將在厚128千米的火星大氣中垂直跌落,承受高達約2400℃的高溫,并引導自己猛烈減速,最終降落在巨大的蓋爾隕石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工程師之所以將這個階段稱為“恐怖7分鐘”,是因為在所有成功接觸到了火星大氣的11次火星任務中,有5次由于在此階段出現故障而失敗。
“火星著陸之所以充滿危險,是由于火星表面的大氣非常稀薄,不能為降落的探測器提供足夠的空氣阻力,用來降低速度?!崩罡偨榻B說。
一般情況下,在火星上降落需要使用降落傘。但是即便是降落傘展開之后著陸器的速度仍然很快。如果一個人跳出機艙,在地球上,其下落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約193公里,當他打開降落傘的一瞬間,其速度就會被減至大約每小時16公里。
相比之下,由于極為稀薄的空氣,在火星上跳出機艙的人下落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1600公里,當他打開降落傘之后,其速度也只能下降到大約每小時320公里。這樣的速度會讓進入火星的探測器被地面撞得粉身碎骨。
尋找火星曾經存在生命的證據
與之前所有的火星探測器不同,“好奇號”有了新的任務?!昂闷嫣枴贝诵械哪康氖茄芯炕鹦巧系臍夂蚝偷刭|條件,調查火星淺層地表是否具有有利于微生物生存的環境,以及在火星巖石中尋找過去曾經存在的生命信息。
“‘好奇號’將通過研究火星表面的巖石和土壤結構,來尋找火星是否曾經存在過生命?!崩罡偢嬖V記者。而之前包括“勇氣號”在內的火星車的主要目的都是尋找現在火星是否存在水和生命的跡象。這說明科學家已經相信火星表面目前不可能有生命和水存在。
“能夠證明火星上曾經存在生命對于科學家非常重要,這是因為火星上如果發現曾經有過生命,那么就能證明除了地球以外,其他星球有可能有生命存在?!崩罡倧娬{。
為了完成科學家交給的艱巨任務,“好奇號”攜帶了迄今人類最先進的科學儀器,數量達到11種,它完全可以和地球的“地質學家”一樣研究火星表面的巖石和土壤。而之前的所有火星車只能用“生物化學家”來形容。
曾引發抗議的核動力系統
根據美國宇航局的火星計劃,“好奇號”在登陸火星后就開始實施這一宏偉的火星探測任務,計劃持續工作兩年。與之前發射的火星車使用太陽能為主要動力來源不同,“好奇號”火星車使用的是核動力,它攜帶了大約4.8公斤重的二氧化钚丸作為燃料。這一系統能使火星車在弱光條件下或太空船任務艱巨以致電池板無法提供充足動力時繼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