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0 06:11: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設計理念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在園林規劃設計中,要注重園林景觀的藝術性、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并突出園林規劃設計的前衛性,重視園林景觀的人性化設計及生態性設計等基本理念。同時,在設計中要考慮經濟合理性的原則,以最少的投入創造出宜人的的景觀環境。
園林景觀的美學功能和藝術性是園林規劃設計的目的之一。當景觀設計解決了園林景觀的技術課題與使用功能,藝術便成為其永無止境的追求。當園林景觀在其功能基本一致時,園林景觀的藝術設計風格符合大眾的審美心理,這種園林景觀就能受到人們的歡迎,通過人們在心理上對這種設計形式的接受,以便實現設計師在經濟、道德、大眾審美等方面的影響,強化所設計園林景觀的社會認同感。因此,在園林規劃設計教學中,強調基本理念在園林規劃設計理論與實踐中的重要性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1園林規劃設計的藝術性
園林規劃設計是從審美的角度出發,以實用功能為目的再創造。藝術形式層出不窮,純藝術與其他藝術門類之間的界限日漸模糊,藝術家們吸取了電影、電視、戲劇、音樂、建筑、自然景觀等的創作手法,創造了媒體藝術、行為藝術、光效應藝術、大地藝術等一系列新的藝術形式,而這些反過來又給其他藝術行業的從業者以很大的啟發[1]。現代園林規劃設計,從一開始就從現代藝術中吸取了豐富的形式語言。而對園林規劃設計中影響最大而且穩定不變的主觀因素是人類的感官對園林景觀的感覺。因此,自然景觀也好,文學繪畫也罷,對于園林景觀的規劃設計,以三維空間為主的園林景觀視覺畢竟是其核心基礎。從現代藝術早期的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風格派、構成主義,到后來的極簡藝術,每一種藝術思潮和藝術形式都為設計師提供了可借鑒的藝術思想和形式語言。因此,園林規劃設計既要考慮園林景觀的使用功能,同時還要考慮園林景觀的藝術性,我國園林規劃設計藝術正是傳統與現代文化的綜合。
2園林規劃設計對民族文化的繼承與揚棄
園林規劃設計離不開生活,并與歷史和文化相聯系[2]。一個國家園林規劃設計的發展都是以本國的民族文化底蘊作為背景的。對于園林景觀的藝術創作,如果沒有傳統的、歷史的、文化的、人文的東西,就不可能成功。中國園林是世界三大古典園林之一,對世界園林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但我們還要接受現代園林的設計理念,結合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和民族藝術進行創造,以促進中國具有世界性、有中華民族藝術特色的園林規劃設計學科的迅速形成。
3園林規劃設計的前衛性與多變性
園林規劃設計既然是藝術,就要有一定的時代性。在最近的半個世紀中,藝術設計從一開始就扮演著前衛的角色。園林規劃設計發展至今,無論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城市的發展,園林規劃設計都起著先鋒的作用[3]。因此,作為園林規劃設計師,必須把握住那些相對穩定而不變的園林規劃設計元素,并能接受新的設計元素,包括新理念、新材料,緊跟時代的發展。事實上,要設計一個好的園林景觀,不管其形式有多么新穎,如果沒有傳統的精華,沒有未來的展現,就很難能成為打動人心的藝術珍品。
4園林規劃設計的意境創造
園林規劃設計的意境美是指通過園林景觀的結構、圖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費者觸景生情、產生情景交融的一種藝術境界。園林景觀的意境產生于園林景觀境域的綜合藝術效果,給予游客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喚起以往經歷的記憶聯想。當然,不是所有園林景觀都具備意境,更不是隨時隨地都具備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尋味、引興成趣和深刻懷念。所以意境是我國多年來園林規劃設計的名師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國園林景觀外形設計具有世界影響的內在魅力[4]。通過這種意境的創造,在空間物質化的表現與無限的聯想之間,以空間、形體、文化、寓意所呈現出的信息載體,它涉及這樣一種理念:即存在著一種超越個人理解力并能借助于一種中間媒介達到的群體共通的普遍的狀態。挖空心思,想盡辦法,來尋求、創造、組織、表現這些中間媒介,這是工業規劃設計中最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5人性化設計理念
人性化設計理念就是以人為中心,設計師從關注園林景觀轉移到關注到園林景觀的使用者上來,以設計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悅的園林景觀為重要目標的設計思想。使人愉悅是人性化設計的審美原則,使用過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設計的精巧而產生愉悅感,同時,將這種愉悅感升華為一種審美意象,從而真正體現出設計為人、以人為本為中心的人性化設計思想。園林規劃設計其主題是人本身,設計的使用者和設計者也是人本身,人是園林規劃設計的中心和尺度。因此,把心理學、行為藝術等學科引入到園林規劃設計領域,研究設計的目的與人的行為在不同人、不同環境、不同條件下的互補關系,擴展園林規劃設計的內涵。分析現代成功的園林規劃設計實例,不管無心還是有意,所有的設計大都取自人們對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歷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會原因創造出來的園林景觀。6生態性設計
由于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生態環境逐漸惡劣,席卷全球的生態主義浪潮促使人們站在科學的視角上重新審視景觀行業,景觀設計師們也開始將自己的使命與整個地球生態系統聯系起來。尊重自然發展過程、倡導能源與物質的循環利用和場地的自我維持、發展可持續的處理技術等思想貫穿于景觀設計、建造和管理的始終。人本身來自于大自然、屬于大自然,只不過是由于生活和工作將其強行分開。人是需要回歸自然來放飛心情、解除疲憊、張揚個性的,戶外園林景觀是居住環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只有可參與性的景觀才能讓環境與居住最大限度的融為一體。因此,充分考慮到園林景觀環境對人心情的影響力,注重實用、生態、功能、觀賞性緊密聯系是至關重要的一環[5]。正如斯坦利•懷特所闡述的那樣,“如果我們的設計能含納草地、森林和山,那我們能占據的景觀將富含原土地之奧妙。景觀特征應被加強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終和諧應存在于一個復合體上,這些人為化的景觀是最動人、最可愛的,只要景觀的結構和靈魂能被保留,我們就會感到快樂和興奮?!?/p>
因此,園林規劃設計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和項目條件,把所設計的園林景觀與周圍環境相協調、與當地的民族信仰和傳統文化相結合,并恰當地融入現代元素,同時注重成本,從而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優美動人的園林景觀。
7參考文獻
[1]張冰,王小平.淺談園林藝術民族風格的形成[J].新疆職業技術教育,2006(3):78-80.
[2]周武忠.中西古典園林藝術風格比較[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90-94.
[3]朱建寧.中國傳統園林的現代意義[J].廣東園林,2005,28(2):6-13.
慢設計是現代設計領域較為新型的理念之一,其主要內涵是針對現代人類文明以及經濟高度發展所帶來弊端,包括生態問題、人類心理問題、能源問題等。對現行的設計理念進行的反思,逐步使用“慢”的力量,改善現代商業化快的設計模式帶來的缺陷和不足之處,并能夠很好地達到現代潮流、社會形勢、文化的流動變化要求。“慢設計”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其影響力也在不斷的擴大,其本質上屬于設計原則,并不是實際的設計技巧指導,其能夠作為設計的指導方向,包容性極強,內涵極為豐富,也使得設計者能夠無限擴大自身的創新思維。其在應用的過程中,能夠直觀地表現出設計者的特征,包括身份、性格、反思設計過程等,十分個人化,并可以根據上述信息來評價設計工作的成效,反思也能夠使得設計者可以對自我的潛能及作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基本原則
(一)感情的表達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需要在生活的點滴中慢慢積累起來,人與物品之間的感情也是在預期接觸和各項操作中逐步建立起來的,但是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人們在快速的活動中忽視了基礎的接觸及情感的交流,無法看到事務的變化。“慢設計”的理念則揭示了這一不良現象,并對現代的生態價值產生了一定的質疑,逐步開始將注意力轉移至感性的情感經歷。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在產品上留下了痕跡,屬于其與產品一段專屬、獨特的生活經歷。該理念對產品賦予了人性化的思維,其與使用者在生活的過程中,積累了深厚的感情。
(二)內涵豐富
一般的設計理念較為重視產品在環境中的感知功能、物理性質以及使用性能等現要素,而“慢設計”理念中重點關注的是產品直觀和潛在的表現形式,與現代設計中的形式主義、功能設計、優良設計等理念有一定的差異。曾經有眾多的工程師、藝術家提出一項學術倡議,即由設計類及工程專業類的學生對日常生活進行跟蹤調查,掌握各個物品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包括材料的來源、生產加工、使用情況、報廢消亡等,分析出的結果使得參與的人員設計思維邏輯發生變化,對于“慢設計”的理念理解更加透徹,并能夠對設計的實踐工作起到良好的指導作用。
(三)參與交流
在設計過程中,“慢設計”注重用戶的參與、交流互動,認真體驗設計過程,并與設計人員進行思想交流。制造商不斷深入研究人性化關懷的產品關系,使得陶瓷產品更加有親和力。人們在使用各項工具或者產品,發揮其創造力時,才會逐步改變生活結構,其參與設計中,也使得產品更加具有價值,內涵更豐富。
三、“慢設計”中陶瓷作品的設計分析
(一)裝飾要素
人們在選擇商品的過程中,往往十分注重對于產品的第一印象,這基本決定了人們是否會購買該商品,色彩是人們對于產品印象感受的重要來源,對于人們購買情況的影響最大。因此,在設計日用陶瓷產品的過程中,需要重視顏色、質感、造型等要素,色釉裝飾是陶瓷產品極為重要的方面。一般來說,人們對于色彩語言存在普遍、共通的認知,即如果看到暖色系的顏色,會有溫暖的感知想象,而對于冷色系的顏色,則會產生寒冷的感知想象。但其固定性也并沒有絕對的統一,不同文化、信仰的人,對于色彩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差異。因此,色彩語言特性可以在日用陶瓷產品設計過程中形成典型的特點及風格,從而產品的外觀和感性的體會高度統一起來,使得日用陶瓷產品色彩與其要素形成豐富的組合關系,包括功能、性能、質量等。日用陶瓷產品設計裝飾方法十分豐富,除了色彩裝飾之外,還可以運用到手繪圖案、花紙貼圖等。每一個個性化的手繪圖案和花面圖案,都傾注了設計者的感情,表達出一種心情、體驗、人生哲理等,表達出深厚的人情味。
(二)造型要素
“慢設計”理念中,陶瓷產品的造型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比統一。對比是指存在差異的視覺要素相搭配,使人的視覺感受較為沖擊而統一的現象,該現象能夠使視覺效果更加生動,主題鮮明。統一的主要構成因素包括顏色、形狀、排列組合、數量等,其集中體現出了矛盾統一的哲學概念。在設計日用陶瓷產品造型的過程中,其造型的主要形態、附件形態,均需要綜合考慮其他部分的變化,并達到整體上的高度統一。各個陶瓷產品的使用方向、藝術表達、處理手法不同,其造型的規格、體積大小也不同,使得許多產品呈現出高度、體量、粗細的區別,但是其核心風格則是一致的,整體造型較為協調,而細節有變化。第二,和諧要素。和諧在藝術作品中的具體表現是存在差異的線型或者體態,整體和局部表現的有機結合。視覺效果上需要產品造型的形態富于變化、情趣以及深遠的韻味,讓人們在使用中獲得情感共鳴。第三,平衡要素。設計日用陶瓷產品造型時,其平衡要素包含了兩項內容,即力學平衡及視覺心理平衡。將力學的基本原理和心理學現象相結合,運用于陶瓷產品的造型方面,包括茶具、咖啡、杯、碟、碗等,形成等量但是不等形的平衡,且群體組合后,重心處于中間位置,平衡效果良好。
(三)工藝要素
工藝是決定陶瓷產品質感、造型效果以及美感的直接因素,工藝的魅力在于對傳統的傳承,利用特殊的自然資源制作出韻味悠遠的陶瓷產品,其也是日用陶瓷產品設計核心要素。自然界的力量,對材料的形態、紋路、色彩等要素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天然魅力的積累是人工無法比擬的,工藝之美即為材料之美,如果沒有對材料予以高度的重視,也就是忽略了工藝的重要性。“慢設計”理念充分尊重傳統技藝,遵循就地取材的基本原則,使得作品更加凄然樸實,具有自然的親和力?,F代科技的高度發達,許多圖案、造型均可以使用電腦進行設計,但是自然界的力量及鬼斧神工的創造力擁有科技無法企及的高度。在設計日用陶瓷產品時,不同的材質,其表達方式也有較大的區別,且應用范圍也有一定的限制,特殊陶泥的視覺感受及制作者的手感,是材料與制作者之間的交流。因此,設計者需要尊重材質的本性而進行設計,這能夠有效保護自然環境,充分利用自然資源。
四、“慢設計”理念下的陶瓷產品設計分析
(一)真實需要之“慢”與陶瓷設計
將設計時間延長,能夠為“慢設計”爭取到更開闊的空間及更長的思考時間,保證在設計產品時可以從多個角度,包括調查與分析、模擬與體驗等,實踐慢設計理念。基于“慢設計”的陶瓷產品與基于功能設計的產品有著根本上的不同,前者更注重于產品的玩味層面、精神層面,而后者則是更關注產品的功能性。對此,在運用“慢設計”理念時要考慮到人們對于陶瓷產品的真實需求,避免因重功能而忽視其他精神層面的設計,并由此保證陶瓷產品可以在慢設計的層面上得到全面、健康、充分的發展。
1.脫離利益的束縛
急功近利是導致陶瓷設計無法有效融入“慢設計”的重要因素,為了脫離急功近利思想與利益的束縛,應注重考慮產品使用者的真實需求,避免浪費資源。例如,壽司餐盤“堆雪”具有表面潔白、光滑的特點,餐盤輪廓呈裙角狀,裙角的變化式設計不但能夠美化餐盤輪廓,使餐盤造型獨具美感,還無需依靠表面堆積花紋等裝飾讓產品的價值獲得提升,而是充分考慮到了用戶真實需求,同時也使陶瓷餐具擁有了一定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在設計時要考慮激發產品使用者的情感共鳴,讓陶瓷產品能夠承載美好時光的回憶。例如,設計陶瓷捕蜂器時,可以將器物形態與黃蜂外形融合在一起,使器物使用者在看到陶瓷產品時能夠馬上與日常印象聯系起來,并由此產生情感共鳴,從而被產品所吸引,并留下良好的印象。
2.融入生活細節元素
“慢設計”需要設計者將行進的腳步放慢,用心發掘生活中的設計靈感,通過觀察、思考等將生活細節元素融入到產品設計當中。要在深思熟慮中對多種設計方案做出選擇,避免在匆忙中做出決定,以便把握好“慢設計”之精髓,使設計靈感取源于生活,并同時為生活需要服務。維持平衡與把握節奏是保證“慢”的力量與生活真實需要可以實現結合的關鍵點,維持平衡重在維持精神體驗與物質體驗的平衡,把握節奏則重在以慢生活節奏體現出人文關懷。例如,“tescoma陶瓷手動榨汁器”具有使用方便、形態小巧以及便于清洗等特點,避免了電動榨汁機規格較大、不便存放及清洗麻煩等特點,同時還可以作為餐桌擺設的裝飾物。
(二)自然而成之“慢”與陶瓷設計
重視效率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生活的主旋律,生活忙碌、工作節奏加快不免使人們喪失部分“慢下來”的耐心,會導致陶瓷設計過程無法真正找到與他人、世界的連接點。因此,要真正做到“慢設計”,則應注重把握住自然而成之慢,投入充足的精力與時間深入分析人們對于陶瓷產品的真實需求,明確定位產品設計工作,避免將“慢”理解為產品設計速率方面的慢。
1.生態平衡與產品設計
在設計陶瓷產品時不可忽視生態保護與生態平衡理念,要充分考慮如何對本區域可用資源進行優化,避免破壞生態平衡。需要考慮產品原料,如調配色釉、瓷泥及陶泥等開采量是否過度,開采過后是否會影響環境等,以便通過陶瓷設計高效利用產品原材料,避免出現浪費或污染環境等問題。例如,美國EOSD公司為了使生產的陶瓷產品更自然、更具有親和力,在設計時采用了軟瓷工藝,改變泥土原有的排列結構。如此一來,不但增強了產品的彈性,同時也使陶瓷產品變得柔和,不再具有堅硬或冰冷的質感,最重要的是能夠為產品造型設計提供更多選擇,降低了陶土資源消耗量,并避免了高污染及高耗能的設計形式,這對于生態平衡的維持有重要作用。
2.協調、公平與產品設計
協調、公平是持續發展得以實現的根本保障,因此在設計陶瓷產品時應兼顧協調及公平,堅持環保設計與綠色設計,以實現自然而成的慢設計。例如,在設計時應注重緩解過度消費的狀態,以多樣性及多元化作為設計的立足點,減緩資源新陳代謝的速度,從而避免因不必要的更新換代而造成資源被浪費。此外,在設計陶瓷產品時運用“慢設計“理念,還應積極擺脫現代化的快速生產模式,將環保作為吸引客戶群的設計要點,迎合現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自然環保”的慢生活理念。
(三)耐久性之“慢”與陶瓷設計
過度消費不利于產品實現持續利用,新產品雖然不斷出現,但呵護舊物并保證舊物可以繼續發揮功用是慢設計的重要任務。通過慢設計,不但能夠重新利用已經被閑置的陶瓷產品,在部分情況下甚至可能讓陶瓷產品發揮出原來不具備的功效。
1.保證陶瓷產品具備經久耐用的特點
陶瓷產品的制作工藝標準較高,且所采用的材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耐久性通常優于鋼鐵制品或銅制品,耐熱性能優于玻璃制品,且比塑料產品更環保。因此,在耐久性設計方面,陶瓷產品更具優勢。在運用慢設計理念時,可以利用陶瓷制品的特點,并根據人們對于環保、衛生以及審美的需求,設計出具有市場前景的產品。例如,可以為室內培育鮮花設計專門的陶瓷花盆,花盆宜設計為潔白色澤,以便襯托出花草的嬌嫩,同時考慮到花草更換、花盆清洗因素,將花盆外形設計為質地厚實、大方簡潔的形態,以便在保證陶瓷花盆耐久性的基礎上,注重人們的審美需求。
2.賦予陶瓷產品歷久彌新的情感
陶瓷產品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生活在快節奏與高負荷狀態下的人們更渴望通過身邊的器物重新找回原始純真的生活狀態。對此,在設計陶瓷產品中運用“慢”設計理念時,應注重采用獨特的設計形式賦予陶瓷產品特殊的情感,讓人們能夠在陶瓷產品中獲得緩解壓力的介質,讓陶瓷產品可以為人們帶來舒適感與親切感。此外,基于“慢設計”的陶瓷產品應為人們發揮想象力“留白”,讓人們可以產生與陶瓷產品相互交流的渴望,并確保陶瓷產品能夠傳達健康與平衡的信息,啟發使用者與自然和諧共處、關心生活與快樂的本質。生活體驗與文化熏陶是激發人們對器物產生情感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運用“慢”設計理念時,要注重融合生活體驗與文化傳統。例如,丹麥皇家陶瓷廠設計了一套唐草藍花餐具、茶具,在陶瓷餐具與茶具上繪有鈷藍色唐草圖案,而器具形態則被設計為西方傳統茶具、餐具樣式,形體主干壓紋與頂蓋造型均具有西方傳統色彩。此外,由于丹麥人的文化中已經融入了較多的唐草元素,唐草圖案不僅象征清閑雅致與和諧柔美,傳承了歷史的厚重感,因此有助于激起人們的審美體驗,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情感寄托功能。
五、結語
“少費多用(morewithless)”是由美國建筑師、工程師R?B?富勒提出的。意在借助有效的手段,用盡可能少的材料、資源消耗來取得盡可能大的發展效益。在人類發展與資源危機的矛盾日漸突出的今天,它不失為一條重要的經濟性設計原則。
在富勒的實踐中,這一原則最具代表性地表現在他對空間結構及建材應用的創意中。他的短桿網架穹隆結構體系(geodesicdome)被稱為人類迄今為止最輕、最高效、最為有力的空間圍合手段,在造型、尺寸、材料選用上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且造價低廉、營造方便。另外,F•埃斯克里格的自成型結構、T•達蘭德對摩天樓張力結構的探索也都從不同側面詮釋了這一原則。
“少費多用”原則還體現在建筑空間組織、利用的高效化方面。這要求我們不僅要重視對每一平方米面積的有效利用,還要對三向度的空間做充分的發掘。當代圖書館設計中提出了“模塊式”圖書館的創作思路,將圖書館劃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塊,采用不同的層高、柱網,進行類比布局。這樣可以減少“三統一”標準空間所造成的浪費,充分發揮空間效益。南京某高效空間住宅的設計中則對廚房、廁所的上區、臥區上下等潛在空間進行了有效的利用。將每戶主、次二個開間設置為不同層高,對應于不同的功能使用要求,大大提高了住宅空間的使
用效益。
二、集約化原則
1.土地利用的集約化。城市、建筑發展與土地資源總體供求矛盾是當今環境危機的突出問題之一。在建設實踐中應注意立體地開發用地空間,發掘城市地上及地下空間的利用效益;結合舊城改造,拆舊建新,提高城市容量;在建筑空間的構筑中,還應積極采用輕、薄的新型節能建筑材料,以少占建筑空間。
2.水資源利用的集約化。水是人類十分有限的資源,建筑設計中應注意結合廢水凈化、雨水收集,設置循環用水和分質用水系統,并積極采用各類節水設施、設備,有效地控制用水量。如在日本許多高層建筑中所采用的“中水道”技術,將生活污水處理后用于沖洗衛生潔具、盥洗、清掃等,有效地提高了水的集約化利用程度。
3.能源利用的集約化。在全球推進可持續性能源開發、利用的戰略進程中,建筑節能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設計中應結合相關技術的進步,提高能源的集約化利用程度;另外,要積極結合自然氣候條件,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資源,以減少空調、照明對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美國近期以來的建筑實踐表明,利用現有技術結合自然氣候進行建筑設計可削減空調能耗60%、人工照明能耗50%以上。
三、適宜性原則
1.與經濟條件相適宜。當前多種技術體系并存的現實首先是與地域經濟差異相對應的。技術設置要做到切實可行、經濟有效,就必須從地域經濟的客觀條件出發,與人們的實際消費需求相適宜。許多發展中國家成功的設計實踐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啟示。如土耳其博德魯姆的迪莫(Demir)度假村、印度新德里世界銀行辦公樓都是首先立足于本地區現實狀況,在經濟許可的范圍內運用傳統技術或中間技術(intermediatetechnology)所構筑的建筑實例。這些與當今高新技術設置并行的適宜性技術的設計思路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2.與自然條件相適宜。建筑設計中與自然氣候、地形、地貌、地質等因素相結合,常常會使方案的建構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使用中的能耗、物耗。如今,“設計結合自然”、“設計結合氣候”已成為建筑設計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楊經文關于生物氣候摩天樓的創意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對自然氣候因素的深入研究。托馬斯?赫爾佐格的生態建筑實踐也是建立在對自然環境因素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展開的。這些與自然環境條件相統一的設計思路,是技術設置達到高效節能、經濟適宜目的的重要保障。
3.與社會人文因素相適宜。社會習俗、信仰、審美、價值觀等因素對建筑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一個單純從技術合理化角度出發,而忽視社會人文要素的建筑方案是很難得到使用者認可的,甚至與其經濟實用性的基本前提都是相背離的。建筑歷史上美國圣路易斯城普魯特—伊戈住宅區的最終命運已為那些片面注重經濟性、無視社會人文因素的創作思路敲響了警鐘。由此,我們應意識到,與各類人文環境要素相適宜,是建筑實現其社會價值及經濟性的必要前提。
四、循環利用原則
從人類發展的長遠利益著眼,將建筑的循環再利用與添建、新建相結合,形成建筑發展的動態循環機制,這不僅有利于環境的維護,對于提高建筑的經濟性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建筑的循環利用原則包括再利用、再循環兩方面內涵。再利用是指將各種建筑產品以初始形式多次加以使用。主要表現為對早期建筑的改造利用以及對結構構件、照明設施、管道設施、各類設備以及磚石構件的重復利用。再循環是指建筑產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經過一定加工處理使之變成可再次利用的資源。這表現在對舊建筑中可再生材料的重新加工、合成和利用。
順應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要求,使建筑發展走高效化、集約化的道路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它在總體上要求社會宏觀經濟的發展要步入高效化、集約化的軌道,為建筑的集約化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也要求建筑設計者必須從當今經濟現狀及發展趨勢出發,建立宏觀的經濟性理念,合理地確定各種條件下的建筑設計標準、評價體系,總結各項經濟性措施、原則,為滿足社會各類需求、改善人居環境質量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尹伯成.西方經濟學簡明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張坤.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3]解振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J].求實,2003(13).
[4]孟赤兵.循環經濟要覽[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5.
1江南私家園林中的生態設計理念溯源
對自然的態度上儒道又是相互適應的。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和道家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都把人和自然相聯系。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影響了造園的態度和設計理念[3]。不論是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還是道家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都是把人和萬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從而形成一種主觀力量,促進人們去探求自然、親近自然、開發自然[4]。中國古代傳統中的“天人合一”也是江南私家園林追求自然美的源頭,從中提煉出的自然美與山水畫、山水詩、山水散文等統一組合從而促成了江南私家園林的意境美。明代計成在《園冶》中提出“雖由人作,宛白天開”的園林創作原則[5],就是將自然生態性作為衡量評價園林藝術性的一個重要方面。自然美的原則不是照搬大自然的東西,而是將自然的規律與特點進行歸納概括而得出的。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過程先是大面積截取大自然的片段,后來便是生搬硬套地模仿,再之后在模仿中尋找規律,并提煉出一些造園手法,最后便走上了成熟的典型化創作了。明清時代的江南私家園林就是中國古典造園藝術領域以自然美為原則的成熟作品[6]。自然美原則具有2個層面的意義:首先是整體布局合乎周邊環境,即各種自然元素的組合合乎自然規律;再者就是各要素本身合乎自然,例如假山的肌理紋路盡可能減少人工的痕跡,駁岸曲折自然等。從組成要素來看,江南園林的山水、植物及建筑處理十分重視與周邊生態環境的關系,并且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
2江南私家園林中的生態設計理念具體體現
2.1山水構建
無論是北方園林還是江南園林都會有大大小小的水景,可謂是無水不成園。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有很多與水景相關的重要理論,如“一池三山”等。在現代城市景觀建設中,水體布局需向古典園林學習其開合有序、曲折變化的造水手法。在大面積水體中增設小島,并結合植物制造微地形,豐富景觀層次。現代科技進步使得水體不再只是靜態,古典園林中的水體講究動靜結合,現代科技可將水最具活力的形態展現給人們,例如噴泉、涌泉等,這些水景的設計應用給園林增添不少靈氣。江南地區雨水充盈,地下水豐富并且水位偏高,也為園林水景提供了天時地利的條件。拙政園里的水體與小島就是依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將原有洼地生態改為立體島式生態,使之形成了更為穩定的生物鏈。江南私家園林的空間骨架就是明顯的人工山水。自古以來,造園都是以筑山開池為主。山水是構成生物生存活動場所的一種非生物環境因子,因此它是構成良好生態條件的重要因素。江南私家園林由于受限于局促的空間范圍,山、水、植物等元素構成的是一個良好的小型立體式的生態環境,并為該環境的生物多樣性打下了基礎,為生物鏈的形成創造了可能性。這種順應自然規律的模仿造景既形成了良好的園林景觀又構成了立體生態環境。中國古代造園常挖地造池,這樣做有利于排蓄雨水,又能凈化空氣、調節氣候,并能提供水源澆灌植物及防火防災。由于江南私家園林的私密性要求,因此一般園內水體為封閉系統,因此人工開鑿的水池水質的清潔成為一大難題。古時造園者一般用以下3種方法來解決水體清潔的問題:一是根據情況,開暗溝通院外活水;二是盡量擴大園內水體面積,如拙政園內中心景區大部分為水景(圖1);三是在池中栽種水生植物如荷花等,通過植物來凈化水體,如寄暢園中知魚檻水域(圖2)。具備一定生態調節能力的江南私家園林為各類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水中魚翔淺底、可聞起蛙聲一片、可觀荷葉田田、陸上鳥語花香。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人與自然溝通交流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2植物配置
江南私家園林的植物配置的精巧之處在于遵循畫理詩情,還常賦予花木以人性,這也是江南私家園林的重要特征之一。如牡丹的富貴豪氣、蓮花的吉祥如意、梅花的堅強高潔等。因此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植物配置必須在滿足生態功能的情況下,再賦予草木以情趣,才可使人們享受與自然親近并熱愛自然,也能使園林作品更具人情味[7]。由于規模較小,江南私家園林少以一種植物的群體美作為植物配置的主題,而是主要以多種植物精心搭配而形成組合效果。這些組合配置的成功與否取決于造園者是否遵從生態合理性。各物種之間存在著競爭與互利的關系,靈活運用好這些關系便能達到良好的組合效果。雖然江南私家園林用地面積不大且以墻圍合,但古人已具有充足的經驗來選配植物,如常常根據地形地勢條件、光照情況、土壤情況等栽種植物。背陰稍有光照處栽以桂花、山茶;垂柳種于近水低洼處;土壤肥沃處植以廣玉蘭、銀杏等,這些植物配置的經驗都符合生態性原則的,因此使得江南私家園林植物配置更具生態合理性,也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春色滿園的效果。江南古典園林中蒼勁古樸氣氛是由其中的古樹名木所創造的,這也是尊重生態的一個重要證明。古時造園都會盡量保存并利用原有古木。《園治》中“多年樹木,礙筑檐垣,讓一步可以立根,斫數椏不妨封頂。”就講出了古人造園對古樹名木的態度。這是營造氣氛的需要,也是尊重生態的需要。由于古樹經過多年生長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位,保留大樹實際就是保留了一個正常運轉的小生態環境。除此之外,我國江南園林善于運用植物盆栽來增加景觀生態效果,小巧的花木盆景根據需求或置于幾架、或置于榻前、或置于案旁,這也是江南私家園林中人與自然交互最成功的一個范例。
2.3園林建筑
江南私家園林規模較小,所以善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瓏,色彩淡雅素凈,以“咫尺之地”進“城市山林”,植物配置重視主題和意境,多于墻基、角落處種植松、竹、梅象征古代君子的植物,體現文人具有象竹子一樣高風亮節,象梅一樣孤傲不懼[8]。江南私家園林中的建筑也充分的考慮了與周邊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并給予了自然環境極大的尊重,從生態學角度來講園內建筑是提供給人與自然交流的一個良好平臺。為了達到江南園林所需要的氛圍與意境,園內建筑的體量、造型與布局等方面均需符合其標準,這樣做客觀地符合并尊重園內的自然生態性,也使建筑美與自然美很好地融合。園內各類建筑除要滿足功能性,還需考慮是否與周圍相協調,造型虛中有實,錯落有致,富有韻律和變化。江南私家園林建筑非常注重居住和精神上的雙重愉悅,在空間處理上,深受道家自然觀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影響,巧妙地將奇石、流水、亭、軒、榭、臺、花木聯系為一個整體,迂回曲折、參差錯落。在功能上,滿足了可賞、可游、可行、可居等多種需要。在精神層面上,給人們提供了尋求天人合一的物我交融的心靈棲息地[9]。江南私家園林中的建筑需與周邊山水植物等因子有機結合才能達到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完美理想境界。大面積的建筑會對周邊自然生態造成危害,因此我國古典園林中建筑常采用自由分散布置的建造原則,并因地制宜、因山就水地排列,使得建筑與自然能夠處于和諧共存的關系[10]。江南私家園林利用開敞式的建筑特點,來減輕建筑的視覺體量,增進人與自然的交流。各院落之間的處理手法,以及漏窗、洞門、空窗、空廊等的應用,使得建筑與景觀之間、建筑與周邊環境之間既有分隔又有聯系。以拙政園中部為例,在其約1.8hm2的園內沿水池及小島因勢就形的布置了遠香堂、倚玉軒、小飛虹、小滄浪、松風亭、玉蘭堂、別有洞天、柳蔭路曲、見山樓、北山亭、綠漪亭、梧竹幽居、繡綺亭、海棠春塢、玲瓏館、嘉寶館等共20個形式各異的小型建筑或小品。這些主體建筑中最大的遠香堂大小也就三開間,而且采用四面廳的形式,四周皆用通長落地的雕花格扇大大降低了建筑本身的體量,并增加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聯系,利于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也有利于人與自然交流。
2.4環境容量
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追求自然美的前提。雖然江南園林面積較小,但是園內樹木繁茂,物種多樣性得到保證,園中始終保持著郁郁蔥蔥的生態環境。之所以能做到這些,除前述分析內容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古時園內的游人一般為私家園林的家庭成員,因此即便再小的園內也足以保證其良好的生態環境并保持可持續性發展[11]。反之,超過環境最大荷載人流量,將使得花草病敗、水體凈化能力變弱,就更別談美感了。反觀現代居住區的規劃與開發,往往以經濟利益為首要目的,增加硬質景觀的比例,必然會導致人工生態系統脆弱。高密度的人流量也是使得城市生態系統越來越脆弱的另外一個原因,長此以往勢必造成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因此在城市建設中如何合理開發和增加綠化面積是如今改善城市景觀環境的關鍵點所在。
3結語
交互性的設計內容是目前計算機行業中一個引領潮流的內容,在最開始的時候,并不叫“ID”,而是被稱為“(SoftFace)”,往后的發展中才逐漸演變為今天的稱呼。而使用人群這一概念的定義卻與研發者有著一定的差異,在他們看來,這一項技術就是為了更好地提升產品的使用效果和功能,并且加強用戶的使用感受和使用體會,并不斷地滿足用戶的需求。而這一技術的發展也經歷了很多的曲折,并且關聯著眾多的學科知識和內容,正是如此,使得任何一個從事這一項技術開發的人群都要適當的同其他行業的專業人士進行溝通,這樣才能更好地完善本技術的升級發展。2什么是游戲?KevinJ.Maroney(2008年雨果獎得主)認為游戲是“一種具有目標和結構的娛樂形式”,EricZimmerman(游戲設計師)認為游戲是“為得到某種結果而進行的有規則的活動”,而我對游戲的理解,就是一種在寬泛意義上看,我們都知道游戲就是一種活動方式,在其中每一個參加者都受到一定條約的限制,并且每一個參與者最終的成績都可以量化。從嚴格意義上看,游戲又是一種為了獲得最后成功而展開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參與者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規矩,然后去按照游戲的設定完成具體的任務。3
二、研究意義
本課題主要是研究在虛擬現實技術中的交互設計應用。通過對情境認知理論的哲學研究、實現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具有主人翁意識,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參與者和主導者是當下教育游戲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唯有實現了這樣的目標才可以一改以往的老舊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并且,借助教育游戲的成功,來不斷地加強學生的能力建設,發掘出學生的領悟能力、團結協作能力、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等諸多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三、理論以及技術運用
1.虛擬現實技術與游戲設計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游戲設計是一種結合互聯網、計算機及多媒體技術開發的電腦游戲。在游戲中可以由計算機生成多種感覺環境,使使用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游戲可以真實再現已經消失的場景,且對具有危險性的破壞場面進行探究,與現實生活中難以接觸的生物進行交互等等.這些都在傳統教學中不可實現。
2.情境認知理論以及沉浸感
沉浸感簡單來說就是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也就是說這一技術可以使人不單單從視覺和聽覺上進入虛擬世界,而是讓人以一個整體的形式融入到虛擬現實系統中去,讓人們從切身實際出發,真正用身體去感知知識和思維過程。這一特征使得玩家可以在游戲中獲得最為客觀、真實的感受。也是這樣的一個特點,使得玩家不僅可以在視聽上獲得對視線的滿足,也幫助玩家進入其中,從而獲得最佳的游戲體驗。
3.實現虛擬現實游戲的關鍵技術
首先,虛擬現實游戲中所需要展示的仿真三維場景和虛擬人物,都需要使用三維建模軟件制作。Maya是目前最優秀的三維制作軟件之一。無論是建模、渲染、動作都能達到優秀的視覺效果。其次,繪制貼圖需要使用的軟件是adobe公司的photoshop再次,游戲引擎的選擇也是至為重要的一步:本文選擇的是Unity3D引擎。Unity3D引擎作為一種三維虛擬現實游戲平臺,可以充分、實時的處理大量的三維模型。本文討論的模型是利用3DMax完成建模和貼圖后,形成了模型后,就要把FBX文件導入Unity3D平臺中。在這過程中,一定要及時地將3DMax單位計量方式設定為“m”,然后將Y軸方向定為向上的方向,并將“嵌入媒體”項打鉤。由3Dmax導出的FBX模型文件后,可將其放入創建好的Unity3D工程目錄下的“Assets”文件夾下,此時再打開Unity3D即可發現該模型已被自動導入到工程中,直接將模型文件拖拽到“Sence”窗口下即可直接使用。4他有幾大優點:1.綜合編輯,unity3D用戶界面操作簡單,節省工作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2.資源導入,unity3D支持幾乎所有主要文件格式,并能同大部分應用程序協同工作;3.Unity3D中整合了豐富的開發資源,其中包括:地形創建工具、物理引擎、粒子系統,常用腳本等;4.一鍵,unity3D可以讓你的作品在多平臺呈現。
四、安全教育問題與設計關系密切
游戲首先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娛樂性,作為一種游戲,教育游戲當然也要借鑒游戲的娛樂性。聽到游戲會想到輕松;聽到教育會想到嚴肅。正因如此,才使得教學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游戲開發商開始認識到要將教育與游戲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更好的發揮資源,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任何一個游戲的設計缺乏了這個元素,那么這個游戲的吸引力就會被降低,而且一旦玩家在進入一個游戲后可以一次性通關,那么該游戲對玩家就不會再有任何吸引力了。
五、結語
綠色建筑設計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過程中,最大可能的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及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創造一個低耗能、長效、舒適、無害的室內環境?;疽髿w納起來有以下幾點:1.遵循健康、簡約、高效的設計理念,減少建筑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實現與自然和諧共生。2.在建造中,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水、節材),減少污染,因地制宜選用無害或危害極小的建筑材料,多采用可再生資源。3.在設計中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滿足建筑功能的基礎上,實現建筑全壽命周期內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
2綠色建筑設計理念下的室內設計
室內設計是集技術、藝術與科學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把綠色建筑設計的理念引入室內設計,需要室內設計師具有社會負責心,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樹立科學的設計理念,從傳統室內設計向“綠色室內設計”轉變。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以室內空間環境的安全性為前提做設計
室內設計首先要保證室內空間環境的安全性,要避免危及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及正常的生態秩序。在保證室內構件安全的前提下,要重點關注室內空氣質量的安全性??刂剖覂瓤諝赓|量主要從以下兩點著手:
(1)選擇安全、環保的建筑材料,確保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質含量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的要求;
(2)避免過度裝修導致的空氣污染物濃度超標。環保的建筑材料也含有少量有害物質,所以在室內設計時,要進行室內環境質量預評價,根據設計方案和空間承載量、材料的使用量、室內新風量等因素,對室內空氣質量進行估算,確保甲醛、苯、氨、氡和TVOC五類空氣污染物,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的規定。
2.2室內空間設計要以降低能耗為基礎,提高室內空間環境的保溫、減噪、自然通風及采光功能
室內設計除了要滿足功能性及美觀的需求外,還要充分考慮室內空間建造及使用過程中的節能性。隨著人們對室內環境的舒適度要求提高,建筑的使用能耗隨之增大,為達到舒適度和節能的雙贏,以降低能耗為基礎,提高室內空間環境的保溫、通風、減噪等功能是非常必要。
(1)做好建筑的保溫隔熱,既確保室內環境的熱舒適度,又可節能減排。保溫有外墻保溫和內墻保溫兩種方式。通常在設計功能性滿足的情況下,宜采用保溫、裝飾一體化的外墻裝飾材料做外墻保溫處理,可簡化施工程序、減少材料損耗,保溫隔熱效果好。對于室內溫差要求差異較大的房間宜采用內墻保溫隔離,另外不要忽視在頂棚和樓地面也要設置保溫層。
(2)降低噪音污染,提高室內居住環境的質量。隨著城市越來越擁擠,噪聲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嚴重干擾人們的正常生活,控制室內噪聲水平,提高室內環境的質量,也是“綠色建筑”的要求之一。首先做好噪音污染的預控,做好室內的“動、靜”分區,減少相鄰空間的噪聲干擾以及外界噪聲對室內的影響。對于一些會產生噪音的設備用房或人流密集的場所,為減少噪聲干擾,在進行室內的頂棚、樓面、墻面和門窗的裝飾設計時,要兼顧吸聲與隔音效果,宜采用吸聲或隔音效果好的造型及建筑材料。對噪聲敏感的功能空間宜集中布置在遠離噪聲源的地方,不能避開噪聲源時應采用有效的隔聲減振措施。
(3)保持室內良好的通風環境,提高入室新風的品質。注重入室新風“量”和“質”的統一。室內通風,一是開啟門窗通風;二是通過暖通空調系統設計進行氣流組織設計,但目前情況下,要完全消除空調設備的污染是很困難的,新風質量是不能保證的。為了確保室內新風的“質”,只能充分利用自然通風。在室內空間布局時,注意避免隔墻及固定家具的布置切斷室內通風路徑,固定裝修及家具等宜與風向平行布置,減少其對風的阻力;在不影響使用功能前提下,可采用鏤空隔斷減少對風的阻隔。當室內分區不利于空氣流通時,宜采用直排式排風扇等機械通風方式加強室內空氣流通,以減少對空調的依賴。
(4)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創造優質光環境。為了充分利用自然采光照明,進深較大的公共建筑布局盡量不要遮擋采光面,可設置開敞辦公空間區域;對于有特殊私密性要求或封閉空間要求的功能區域,建議采用透光材料加百葉窗簾來營造私密空間,避免大范圍出現暗房間;難解決自然采光和通風的零星空間可做輔助用房。對于室內自然采光條件不好的大空間,可以采用反光板、散光板、采光擱板等設備將自然光反射到室內,再結合人工照明系統協同采光。實驗證明,采光擱板配合側窗能在一年中大多數時間提供充足(大于100lx)均勻的光照。另外,為提高室內自然光的散射,增強照度,室內的頂棚和墻壁的裝修材料反射比要高些,頂棚材料宜為0.70~0.80;墻面材料宜為0.50~0.60。除了加大自然光的利用,最好在電氣系統設計時能考慮安裝照度探測器及人體感應探測器等。實現“人來燈亮,人走燈滅”的節能效果,配合節能型光源及燈具的應用,照明耗能比同規模建筑可減少30%左右。
2.3室內設計以簡約為主線,去除一切“無病”的裝飾性構件
著名建筑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認為:住宅不是陳列品,也不是地位的象征,而是審美和功能統一的環境。因是利益的驅使,室內設計普遍存在“過度裝飾”的現象,過量的純裝飾性構件,不僅占用了室內空間,加重室內空氣污染,還多消耗了資源。優秀的室內設計師必須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心,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樹立科學的設計理念,通過功能和裝飾一體的構件來美化、改造空間。在室內設計時,不以審美需要而降低圍護結構的隔聲、隔熱及防水性能,不影響室內的自然采光及通風,以節能環保為依托,倡導簡約的設計風格。
2.4建筑材料及構件的選用要兼顧“綠色、環保、節能”
建筑材料的選用應遵循綠色、環保、新型、節能、經濟、適用、耐久的原則。除了注重建筑材料的質量、外觀及有害物質含量之外,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各方面的選用要求:(1)為了提高室內空間環境的安全及舒適性,在選用功能性建筑材料時,建議采用對人體健康有利的新型材料,如:具有抗菌、防霉、除臭、隔熱、防射線等多功能新型建筑材料,達到改善室內環境目的。(2)優先選用本地建筑材料及構件。既可節約運輸成本,減少運輸對環境的污染,易于融入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中。專家建議60%的建筑材料要來自于距離工地500km以內地方。(3)優先選用工業化、集成化高的建筑材料及構件。減少施工現場材料及構件加工的比例,工廠批量化加工可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減少現場加工造成的粉塵、噪音等對環境的污染。如廚房的設計和安裝,基本都是櫥柜廠里按尺寸加工好,到現場直接安裝,工時短,工業化的機械生產,櫥柜的質量也更有保證,值得在其他空間設計中借鑒推廣。(4)優先選用再生性建筑材料。再生天然材料及其制品的應用一定程度上可節約不可再生資源,對環境保護起著積極的作用。(5)多選用自然環境下易降解的材料、可循環再利用的材料及以廢棄物為原料生產的建筑材料。在“綠色建筑”的評價標準里規定了:“以廢棄物為原料生產的建筑材料質量占同類建筑材料總質量的比例不小于30%,且其中廢棄物的摻量不低于30%。”
3結論
人性化設計主要是將人的主觀意識作為設計的中心及標準,其主要包含有生理標準級心理標準兩個方面。對于生理標準來說,就需要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保證建筑的空間、設施及產品都能夠達到合適的標準,而心理標準則表示人們在心理上及視覺上都能夠感覺舒適。從這個方面來說,人性化設計的本質并不簡單的就是嘩眾取寵。在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人們對于經濟、技術及審美觀念也有所不同,因此,建筑的設計也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而改變,但是,在建筑設計改變的過程中,建筑設計的理念不會發生改變,要一直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2機場航站樓人性化設計理念
機場的建筑流線最為復雜,其主要的功能就是要保證旅客能夠快速的進行集散。所以,航站樓設計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保證其自身的高效便捷,同時,在達到這點的基礎上,還需要保證航站樓設計能夠更加人性化,要保證旅客在單調的行程中感受到旅途所帶來的歡樂,而這也是現代機場設計者所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2.1流程與功能布局
對于一個機場自身品質好壞的評定,所運用的標準就是其建筑設計的“人性化”能否達到人們的要求。在現代全球的機場建設中,最為成功的建筑主要有三座,即新加坡的樟宜機場、荷蘭的斯蒂夫機場以及丹麥的哥本哈根機場。這幾個機場也是當前世界上以人性化建設最為成功的機場。航站樓在設計的過程中,其建筑設計的功能性是需要首先進行考慮的因素,其功能就是要有效的滿足旅客的出行需求,簡單的例如如何保證旅客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及最近的距離將所有手續都辦完。在對航站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使第一次來的旅客一看就能夠明白所有的服務。同時,航站樓設計又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服務型設施,它不僅要滿足旅客的要求,同時需要滿足機場運行公司及相關商家的要求。
2.2建筑空間與候機環境
因為航空運輸自身的獨特性,特別是對于國際航空公司來說,其登機過程非常復雜,在登機的過程中,一些旅客經常會出現緊張的情緒。所以,在對航站樓的建筑設計過程中要有效的保證建筑空間及環境的舒適性,以有效的幫助旅客見效緊張情緒。而具體的對于航站樓建筑設計來說,在實際的建筑設計過程中要保證陽光、通透及擁有開放的共享空間,這樣才能夠給人以美好的憧憬。在外墻的建筑過程中要對玻璃墻壁進行使用,這樣就能夠保證航站樓內部與室外的環境相結合,保證人的視野開闊,使人在候機的過程中能夠心情平和。例如西班牙馬德里新巴拉哈斯T4航站樓建筑就是有效的對“峽谷”進行的引用。
2.3健全商業服務設施
對于航站樓建筑設計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證旅客的方便,這就要求航站樓在進行設計過程中需要充分的對商業服務設施進行考慮,等建筑完成之后要保證商業服務設施的完善,這樣就能夠有效的對人性化設計理念進行體現,同時也為航空公司帶來的額外的收入。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會認為航空旅客的消費行為非常偶然,實際上在登機前一段較長的時間,旅客通常都非常的無聊,所以,將特色商業及休閑商業進行合理的安排就能夠帶給旅客消磨時間的場所,同時也能夠獲取額外的收入。
2.4公共導向系統
對于旅客來說,其所重視的一點就是能夠清楚的看出機場的提示及所給出的幫助,這也是保證機場自身能夠進行順利運營的基礎。人性化的導向系統能夠幫助旅客順利簡單的進行各個手續的辦理工作。所以,在對機場航站樓的設計過程中就需要對航站樓室內公共區導向系統進行認真的規劃,在每一個重要的位置上都要有清晰明確的導向標志,這些標志的設計要能夠對旅客起到高效、安全、順利地提示。具體來說,在機場航站樓公共區導向系統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第一,要保證導向系統能夠具有系統化、標準化的原則,此原則要能夠貫穿于整個的公共區域。第二,要保證在線路上的每個交叉點及垂直交通等各個位置都設置有有效且簡單的標志牌,這樣就能夠有效的使人群高效正常的移動。第三,對于導向信息的設置一般都是以圖形為主,因為圖形非常的形象,同時還要在圖形標志中進行英文的說明。第五,機場在對位置標志牌及導向標志牌進行設置時,需要首先對位置標志牌進行設置,其后才會輪到其他的固定標志牌,放在最后的才能使商業廣告機商店招聘等標志牌。同時,還需要保證導向標志牌要比其他標志牌都要突出。第四,所設置的標志牌需要定時的進行管理及保養,并根據機場實際的運營情況進行標志的增減,進而使機場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效用。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