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2 15:31: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智能建筑理解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智能建筑工程,建設管理,存在問題,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TU198 文獻標識碼:A
一.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智能建筑工程行業取得了快速的發展。智能建筑工程的建設管理是一項很復雜的過程,不僅僅涉及到人員,材料設備的管理,更要綜合考慮到整個智能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工程施工施工環境,施工安全控制,因此,也對工程的管理人員和管理體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智能建筑工程管理在實踐中取得了一些完善,但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對工程的質量和施工的安全產生了消極影響,因此,加強對智能建筑工程建設管理的探究,對智能建筑工程的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智能建筑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智能化建筑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智能化建筑設計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在定位不清晰。大多數設計院不重視或理解不深,只是停留在傳統弱電系統層面上,提不出智能化建筑切合實際的明確需求,根本就談不上全面系統的規劃和設計; 其次,整體設計的理念還不強,在設計時只強調自動化與通信技術及相關功能的應用,較多呈現出電子、自動化、通信技術產品及其功能的簡單集合與堆砌的設計傾向,在設計智能化建筑時沒有一種整體考慮的思想。在整個項目設計過程中,多數項目智能化工程設計往往滯后于建筑設計,在進行施工圖設計時,智能化系統設備尚未選型、訂貨,所以土建設計圖紙往往沒有照顧到智能系統,或者僅憑過去經驗考慮,造成弱電管線預埋遺漏,電纜通道較小或沒有等現象。所以設計滿足不了現場施工的要求,從而造成了設計方案不合理、施工質量不合格,工程驗收不達標,智能建筑不智能的嚴重后果。
2.2 施工人員綜合素質不高且管理不善
管理人員整體素質偏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國的工程建設管理人員準入制度不完善,很多管理人員可以靠著關系或者是憑借某一個高層的喜好而進入工程地方管理,由于準入機制的不合理,不嚴格,很多不懂管理,不知經濟,不明財務甚至不懂技術的人員,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進入工程項目的管理層,管理團隊整體素質偏低,管理機構臃腫。對人員的管理缺乏科學性。在施工過程中,分工不明確,權責不清晰,對人員的管理和對工程的管理脫節嚴重,同時,對工程技術人員的獎懲、任免、選用等主要是由施工單位的人事部門為主,管理也比較隨意。
2.3 系統集成商的技術水平與職業道德良莠不齊
在某地區的一次抽查中發現,合格的 BA 系統不足六成; 某地技術監督局 2009 年對 10幢智能大樓布線系統測試結果表明,較好的僅占 20%。系統集成商遺留給物業管理公司的問題,有的可能是致命的。管理公司在管理過程中已受到硬件設備的更新費用和軟件技術的提供渠道的雙重限制。
三.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術的應用
3.1 合理的智能建筑設計是智能建筑建設管理的基礎
智能建筑設計方案必須以需求分析為首要依據,必須針對建筑的具體要求作出符合該建筑物要求的、不同于其他建筑的方案。設計必須多元化和個性化,不同地域、不同性質、不同規模的建筑不可能有唯一的解決方案。有的設計初期業主以至建筑師基本不考慮或很少考慮智能系統的要求,甚至結構主體已經完工的條件下去考慮建筑物的智能系統要求,如此格局,當然只能引出一系列不合理結果。
因此,建筑師和各專業工程師之間必須緊密配合,才可能創造出完美的智能建筑作品。要求主體設計單位對智能建筑系統的設計總體負責。所謂“總體負責”,其實就是設計總承包的概念。業主、設計、監理、施工等建設各方都應該認識到: 總體設計是整個工程建設的龍頭,馬虎不得?!耙钥蛻粜枨鬄橐罁?,按照實際需求進行集成”是一種務實的、正確的智能建筑設計技術思想。作為設計人員,應該認識到: 技術最終是為用戶服務的,而不能讓用戶屈從于技術。一個好的設計應該使用戶成為技術的主人而不是技術的奴隸?!盀榧夹g而技術”和“技術至上”的觀點是錯誤的,這一點應該成為稱職的專業工程師的必要素質。
3.2 加強對智能建筑工程建設的管理,不斷提高工程質量
完善智能建筑工程建設標準與規范,加強智能化系統工程管理的重要作用與迫切性,已受到工程界與政府主管部門高度的重視。由于智能化系統在國內隸屬于建設、公安、郵電、廣電、消防、電業等行業管理,技術涉及自控、通信、計算機、電子、傳感器、機械等領域,因而此項工作需要政府主管部門支持與組織,否則不可能具有權威性,同時在工作進度上也沒有保證。
筆者認為可以“智能建筑設計標準”為主要框架,梳理出有關智能化系統的設備、施工、驗收等工作所必須的標準與規范內容,查對目前國內現行標準與規范是否已滿足使用要求。如果不滿足,就在近期組織完成相應的修改。如果國內現行標準與規范中某些內容空缺,而近期又無法完成編制或修改,那么在分析研究確認后可將國際通用的成熟、先進的標準與規范先等同或等效地使用,即使如此,也應有權威部門給予正式認可,公布于眾。
3.3建立新型的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思路體系
國內智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非常缺乏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理論和經驗,使得我國難以確立智能建筑工程管理思路體系。建立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思路體系需要很多專業的施工人員的努力,要求在智能建筑工程管理思路體系建立的過程中必須由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管理人員和資深的建筑學科專家的共同努力。除此之外,還需要積極吸取世界先進的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措施,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的建筑行業施工管理理論和經驗,根據中國的建筑行業實際情況來建立一套相應的工程施工管理思路體系。
3.4 改善人員管理方式,提高人員綜合素質
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改善管理方式。堅持“以人為本”,重視管理。管理人員只有扎扎實實地提高素質,提高管理水平,注重細節管理,用心管理,才能發現細節問題的實質,同時,要改善決策方式,加強管理中的民主化和集體化,加強和施工人員的交流,促進人員關系的和諧。加大對施工人員的培訓,提高操作的熟練度。由于智能建筑工程一種龐大復雜的操作施工過程,其中無論是先進的設備還是純人力勞動,手工操作都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我國建筑業起步發展時間晚,對技術人員的系統培訓尚不夠完善,手工操作人員的手工操作能力相對而言有著很大的差距,操作不熟練,操作失誤多,不利于整個工程項目的質量保證。因此,要加強對施工員工的培訓,提高其操作的熟練程度,嚴格執行操控標準,提高操作效率,保證整個項目實施中的技術水準。
四、結束語
智能化建筑是社會經濟、信息化技術發展的必然產物,其工程建設既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也需要專業人才管理,總體上對智能化建筑可以概括:政策是基礎、設計是龍頭、施工是關鍵、管理是保證。
參考文獻:
[1]-蔡職穎 論智能建筑工程建設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1年21期
關鍵詞:專業定位;創新型人才;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6-00-02
我校是遼寧省唯一的一所建筑類院校,是全國高校最早開展智能建筑教學與科研的單位之一。根據建筑類院校特點和社會發展需求,制定了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專業定位。以專業建設為重點,以精品課建設為先導,深化教學改革,更新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與手段、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綜合素質高具有智能建筑技術特色的應用創新型人才。2000年國家建設部將國家住宅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沈陽中試基地設在我校,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被建設部評為首批重點學科,智能建筑與系統實驗中心被評為建設部首批重點實驗室。強化自動化專業建設,在人才培養體系、實踐教學、課程建設、教材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被評為遼寧省特色專業。
一、優化教學體系培養特色的人才
以人才智能建筑特色人才培養為目標,建設具有建筑特色的自動化專業培養體系,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基礎層、提高層和綜合層的教學平臺,強調教學活動與研究性自主學習和課外創新活動的有機結合,以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為切入點,強化對學生個性培養,優化了自動化專業教學體系,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機制,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充分體現智能建筑技術專業特色
根據智能建筑技術發展需求,優化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了專業特色課程模塊,主要包括:控制理論模塊、建筑電氣模塊、建筑智能化模塊等,這些特色課程包含了智能建筑技術的主要內容,形成了完善的具有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和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課程體系體現了多技術的融合
智能建筑技術是多技術多學科交叉綜合技術,在課程體系設置中,將多技術、多學科有機地結合,將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與智能建筑技術有機結合,形成了系統、科學、合理、有機結合。
(三)重視科技實踐
通過校內外實習基地實習、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校外專家講學、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等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了學生實踐技能力,將學生科技實踐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通過科技實踐,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提高了學生科技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二、優化課程設置強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建筑類院校的自動化專業是控制技術、信息技術、通信技術與智能建筑技術的有機結構。知識結構為:電氣技術+信息技術+智能建筑技術。該專業培養的人才不僅需要具有強電+弱電知識,更重要的掌握信息和智能建筑技術方面的知識。根據專業學習特點,認真研究專業課程設置,完善、優化了專業課程體系,突出了專業特色,增加了網絡與綜合布線、樓宇自動化、建筑機器人、智能建筑技術概論等反映本專業的特色課程。增加選修課的比例,充分體現培養專業學生的個性。
采用多種形式強化學生個性發展:開放實驗室,提供了大量選做實驗,也可以學生自擬題目進行相關的實驗,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在一些專業課程中讓學生撰寫論文,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
三、強化實踐環節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
根據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制訂科學、合理實踐教學培養方案。實現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活動的有機結合,其主要特點是:
(一)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結構
構建了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結構,主要包括:課程實驗、課程設計、課程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社會實踐、科技實踐、社會實踐等,形成系統、科學、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同時在專業基礎實驗和專業實驗的課程內容上從整體上考慮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使實驗內容更好銜接建立分階段、多層次、模塊化、開放型、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
(二)采用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模式
通過校內外實習基地實習、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校外專家講學、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等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了學生實踐技能力,為學生畢業以后走上工作崗位,盡快適應職業需要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更新實踐教學內容
修訂了實驗教學計劃和實驗教學大綱,對實驗內容進行了調整,增設了智能建筑技術實驗和課程設計內容,在專業實驗課中,加大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比例。
規范課程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在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中,強化學生的設計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到設計院、企業等部門,結合工程實際,收到良好的效果。
多年的實踐表明,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畢業生受到社會歡迎,就業率在遼寧省名列前茅。
四、加強實踐教學建設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一)加強實驗室硬件建設提供良好的實驗環境
學?,F有建設部重點實驗室智能建筑與系統實(下轉第20頁)(上接第18頁)驗中心,信息與控制工程實驗中心、國家住宅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沈陽中試基地、智能建筑技術研究所、大學生創新基地等,還有10個校外實習基地。智能建筑與系統實驗中心設有:建筑供配電實驗室、樓宇自動化實驗室、家居智能化實驗室、智能建筑設備控制實驗室等,實驗室設備先進。
智能建筑與系統實驗中心是建筑智能化教育的綜合實訓基地,多次接待了國內外同行專家的考察指導,受到高度評價。通過多年實踐,本中心實驗教學系統密切結合工程實際,實現了體現學科特點和實際工程的多模塊化實驗教學仿真平臺。學生在該系統中不僅可以完成設計性、綜合性、還可以通過該系統進行科研及創新性實驗,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建立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對學生開放,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科技活動。
建立校外設有實習基地,與東北建筑設計院、遼寧省建筑設計院、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沈陽電梯廠等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良好的實踐教學的條件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教學和科研環境。
(二)實驗教學與科研、工程和社會應用實踐結合
1、根據建筑電氣與智能化技術的發展,不斷引進具有工程應用背景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2、組建開放式“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營造學生創新設計氛圍,通過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智能建筑技術大賽等活動,達到創新培養的目的;3、將科研成果和科研成果引入實驗教學,使學生能充分理解實驗項目在科研中的應用背景,引導學生的科技創新精神;4、在實踐環節中,增加了智能建筑實習和智能建筑技術綜合課程設計實踐環節,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智能建筑技術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注重強電與弱電結合、軟件與硬件結合、電氣工程與控制工程結合、電氣自動化與智能建筑技術結合,注重工程實踐能力、設計能力的培養,突出智能建筑、反映時代特色。
關鍵詞:綠色建筑;生態意識;運作模式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green building 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ll become the mainstream in twenty-first Century, building design. Promoting green building design must depend on the whole social ecological awareness, driven by market mechanism, by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guidance, but the architect of the prophet is the key.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peration mode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綠色建筑,或稱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生態建筑等,雖然提法不同,基本內涵是相同的,對其將成為21 世紀建筑設計主流的認識也是趨同的。但是,要成為建筑師的行動,不僅涉及社會上的方方面面,同時還要解決很多認識上的、技術上的,以及建設體制和政策上的問題。本文擬就此談些想法,以期進一步引起建
筑師與社會各方面的重視和討論。
一、綠色建筑的發展是實現建筑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
盡管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但其原則在建筑設計中的體現從內容到方法還缺少一致的認識,在實施上的差距就更大??沙掷m發展是在人類發展與環境、資源的尖銳矛盾中提出的。對可持續發展,不能僅用幾個環境指標來表示,要看到它是在生態系統規律上提出來的一種發展模式,要求在發展中注意資源的可續利用和不給環境造成不可恢復的破壞,因此它是一種新的生態價值觀,也已逐步地成為規范我們社會行為的重要指導原則。
建筑對環境和資源的影響不僅涉及面廣,而且極其深刻,特別是對于我國高速發展的城市來講,更是影響巨大。比如近幾年北京地區每年建筑開復工面積就達到近億平方米,每年竣工2000多萬平方米,這種高密度和高強度的建設活動使城市生態景觀快速發生變化,城市生態系統和外部環境進行著大量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僅就建材而言,我國鋼、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衛生陶瓷、磚、砂、石幾項生產耗能達1.6億多噸標準煤,占全國能源生產的13%左右。我國新型墻體材料的產量雖然增加很快,但實心粘土磚仍然占80%以上,不僅年耗煤達5000多萬噸,而且是每年要毀掉10多萬畝土地資源,還要向環境排放大量的有害氣體和溫室氣體。
一個建筑體系,是否可稱為綠色建筑體系,其界定的原則,不在于它是否應用了某種綠色設計的技術方法,而是要從以下兩個觀點考慮它是否貫徹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一是要從建筑全壽命周期過程中,對環境和資源影響的考慮;另一個就是要從建筑材料及使用功能,對室內、室外,對局地、區域及至全球環境和資源影響的考慮。只有在這兩方面達到一定標準的建筑體系(這個標準應是建立在當前技術經濟水平下的認識),才能做到節約能源、資源,無害化、無污染和可循環。因此,綠色建筑體系是符合生態調控規律的建筑體系。
二、綠色建筑設計與繁榮建筑創作
對于綠色建筑設計的技術方法分類眾說紛紜,1993年6月國際建協在芝加哥會議上通過的《芝加哥宣言》,對可持續的建筑設計提出了六方面的觀點:即節約能源、設計結合氣候、材料與能源的循環利用、尊重用戶、尊重基地環境和整體的設計觀,并沒有提出某項確切的技術支撐。其實這也正反映出綠色建筑設計技術方法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凡是以綠色建筑體系為設計目標的技術手法都應包括在其內。從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建筑師多年實踐出發,建筑創作與綠色設計的技術選擇,應該從以下兩個基本原則出發:
一是強調因地制宜, 積極適應建筑立地的環境條件,也包括保持城市的傳統與文脈。在項目的規劃與總圖設計階段,選址和保護周圍環境是綠色設計的主要內容,同時還要注意對當地歷史和人們的傳統生活方式的討論。在城市規劃階段,生態控制論的技術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規劃的質量。在設計階段,無論是生物
氣候設計,還是生物氣候緩沖層的設計策略,都強調應用被動設計的方法,用以解決建筑節能和建筑通風。已有研究文章系統的說明了這種被動式設計方法,包括一些仿生建筑的設計,極大地影響著建筑的形態,比如建筑的朝向、幾何形狀、護的材料與色彩等。當然因地制宜還體現在設計中重視對當地建筑當然因地制宜還體現在設計中重視對當地建筑材料和太陽能、風能等資源的利用。
二是強調“整體設計”思想,強調建筑的全壽命周期設計方法,單獨的某一項技術不能稱之為實施了綠色設計。1999 年國際建協20屆大會通過的北京中指出:“建筑單體及其環境歷經一個規劃、建設、維修、保護、整治、更新的過程。建設環境的壽命周期恒長持久,因而更依賴建筑師的遠見卓識。將建筑循環過程的各個階段統籌規劃?!边@里給出了整體設計的概念,就是從全球環境與資源出發,應用經濟可行的各種技術和建筑材料,構筑一個從建筑全壽命周期的綠色建筑體系。
如何在設計之中應用高技術和優質的材料,就要應用壽命周期評價方法予以權衡,進行技術選擇?,F在歐美應用的高技術綠色設計方法往往和智能建筑設計相結合。按歐洲智能集團對智能建筑的理解是:使其用戶發揮最高效率,低保養成本和最有效地管理其建筑本身的資源。這和綠色設計的理念是一致的。智能建筑的系統集成方法在改善建筑能源和室內環境的設計中,往往采用主動式設計方法,盡管要花費較大的成本,但從建筑全壽命周期的評估,經濟上還是可行的。當然,很多常規技術依然是大量被使用,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建筑材料生命周期中的污染和能耗主要有三個方面,包括建筑材料和設備制造,材料、設備從產地到建筑工地的運輸及施工中的污染與能耗,這些將是建筑材料的取舍依據。
談到建筑創作,建筑界的討論往往只熱衷于建筑形式、哲學、文化與美學的法則,卻很少涉及建筑科學和技術問題。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創作絕非孤立存在,現代建筑最大的發展就是現代科學思維在設計中的融入和新材料、新技術在建筑中的引入。而綠色建筑設計對建筑設計的思維又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體現生態的美學價值。綠色設計要求建筑的形式和功能的自然親合,特別是一些高技術的引入,又能夠使人們體驗充滿智力的感受。
三、推動綠色建筑發展的若干思考
1.全社會的生態意識教育與提倡和宣傳綠色消費的生活方式
首先是加強對建筑師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意識教育,建筑師的創作不能脫離時代和當前的社會的認識水平,否則就不會被接受。但是,建筑師要有引導建筑進步的責任。20屆國際建協對建筑教育的討論指出,過去學校的建筑教育,對引導學生在建筑物的體型設計方面傾注極大的精力,現在,應更加關心歷史、社會人文和生態環境。對于執業的建筑師,我國已經建立了建筑師的注冊制度,對于繼續教育也有了明確的規定,2002年已經將《建筑設計的生態策略》作為繼續教育的必修課程,開始得到應有的重視。
其次是要在全社會普及生態教育,提倡綠色消費。所謂綠色消費方式,就是從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出發,在居住、出行、娛樂休憩中廢棄追求奢侈豪華,提倡節能、節省資源和減少對環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會接受并追求綠色建筑體系,才能驅動建筑市場的需求,才能使市場各方主體去營建綠色建筑,推動建
筑業的可持續發展。
2.改革建筑工程運作模式,加強建筑師對工程全過程的控制
在當前國內建設體制下,開發商把一個建設工程分段發包給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單位,包括建筑材料和設備的采購,也基本上是開發商說了算。在現行體制下,建筑師的權利極為有限,加上設計招投標運作的不規范,建筑師往往能按照投資商的想法追求建筑的造型和畫施工圖,談不上對工程全過程的控制。所以給建筑師的創作空間和控制工程質量的權利已經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一個典型例子就是清華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作進行生態住宅小區的設計與建設研究,找了北京兩家大的房地產開發公司,歷時4 年,設計付出很大,但是開發商以種種理由,一個實際工程都沒得到落實。原因就是開發商急功近利,經濟不合算而不去為之,建筑師則無能為力。
因此,在立項時就應該有綠色建筑的創意要求,同時擴充現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按照綠色建筑體系的要求進行可行性研究。建筑設計單位服務的領域要積極進行延伸,按照國際通行的咨詢(FIDIC)服務的模式來運作,服務的對象應該包括業主、承包商、金融機構等,實施各種項目總承包的方式為建設工程提供建設全過程的服務。根據我國設計體制下人力資源及實際承接任務的現狀,當前有實力的民用建筑設計單位應該在改革中積極向此方向發展,特別是要注意培養和吸納這方面的人才,進行以工程項目管理服務(PM)或工程項目管理(PMC)方式為主的各種形式的工程總承包,發揮建筑師對工程的控制作用,這將會有力地推動綠色建筑的實施。
總之,推動綠色建筑設計要依靠全社會生態意識的提高,依靠市場機制的驅動,靠政府政策法規的規范與誘導,但建筑師的先覺無疑是重要的關鍵。
參考文獻
關鍵詞:樓宇自動化;控制;無線傳感器;應用
中圖分類號:TP2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樓宇自動化系統是廣義的,是建立在無線傳感器的基礎上實現的,主要起到對火災、安保、電力等進行實時監控的作用。通過無線傳感器對相關數億的采集與監視,運用現代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運算和判斷,實現樓宇各種功能的自動控制。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
一、無線傳感器網絡系統概述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主要功能是實時監測,在現代軍事、特殊環境監測、智能建筑中應用十分廣泛。該系統與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GSM)、藍牙(Bluetooth)、無線局域網(WLAN)等無線通信網絡不同,無線傳感器網絡是類似于傳統Ad-hoe網絡,沒有基站設備支持,自組織、自管理的多跳網絡。無線傳感器網絡是Ad-Hoe網絡應用在傳感器技術中的一種具有動態拓撲結構的組織網絡。
1、自組織的網絡:無線傳感器網絡通常具備自組織能力;
2、自管理的網絡:無線傳感器網絡通常具備自管理能力;
3、網絡規模大,分布密集: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節點數量多于傳統Ad-hoc網絡中的節點數量,并且分布密度大;
4、網絡節點易出錯: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節點較之傳統Ad-hoe網絡中的節點更容易出錯;
5、單個節點能力較弱: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節點的計算能力、存儲能力十分有限,無法進行復雜的計算和數據存儲;
6、節點間廣播式通信:無線傳感器網絡節點主要采用廣播方式通信,而傳統Ad-hoe網絡大都采用點對點通信;
7、以數據為中心的網絡:與數據為中心的含義指無線傳感器網絡運行時,通常只關心整個任務的執行情況,用戶在使用網絡查詢事件時,只關心是否獲得了所需的數據,不關心數據是由哪個節點發來。
二、硬件選型設計
傳感器是樓宇監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好比人體的皮膚和神經系統,負責對環境的整體感知,其中溫度和煙霧是樓宇監控的主要監測對象。
2.1溫度傳感器
樓宇室內的環境溫度傳感器可以選擇瑞士盛世瑞恩傳感器公司SHT10,用它采集各點位溫度,將這些數據通過顯示單元直觀顯示給用戶,讓人們可以知道實時的樓內溫度,空調系統則通過這些數據可以自動的對室內溫度進行自動調節,以達到人們舒適與節能的目的。SHT10包括電源和地共有四只管腳。DATA負責串行數據發送,與處理芯片cc2430連接,進行數據傳送,SCK是串行時鐘連接,與處理芯片連接進行時鐘同步。布線時需要0.1μF的去耦電容接在電源和地間,DATA線接外部上拉電阻,芯片結構見圖2-1。
圖2-1SHT10電路連接圖
在樓宇監控平臺中,還有一種基于感應人體溫度的紅外探測器CH-718。從生物學角度看,有恒定體溫的人體會發出波長比較固定的紅外線,如果感應到該波段紅外線,紅外探測器就會發出信號。紅外探測器CH-718在樓宇安保系統中用于監測人員的活動,從而對重要區域進行監視,確保人員物資的安全。下面是CH-718的技術參數。
紅外探測器CH-718功耗很低,輸出電壓和處理芯片CC2430相匹配。觸發方式可以配置,方便后續應用。
2.2煙霧傳感器
我們選擇煙霧傳感器HIS07監測煙霧,它是離子式的,工作穩定可靠,廣泛運用于消防報警中。離子感煙探測方式中,內電離室是密封的,煙霧進不去,當沒有煙霧時離子能到達對面電極,內、外電離室電壓、電流平衡;有煙霧進入外電離室,煙霧阻擋了離子到達對面電極,外電離室電場失去平衡,報警器探測到后發出警報。HIS07輸出電壓是5v和CC2430不匹配,采用電阻分壓來解決。
串口主要是調試和與上位機通信。樓宇平臺工作時,只有協調器需要串口模塊。為了設計的統一性,所有的節點都有串口。CC2430具有UART模塊,工作電壓是3V。計算機串口標準是RS232,邏輯1的電平是-3到-15伏,邏輯0的電平是3到15伏。電平需要轉換,采用MAX3232芯片實現。電路連接見圖2-2。
圖2-2MAX3232電路圖
從前面模塊的介紹知道,所需供電電壓是9V(煙霧和紅外傳感器)和3V(其余模塊)。9V電壓還可以給充電模塊供電,為鋰電池充電,電池輸出8.4伏電壓可以在無市電時給9V的模塊供電。電池充電采用TI公司的BQ24105模塊,支持自動休眠降低功耗,還具備LED指示燈表示充電完成的情況。電路連接見圖2-3。
圖2-3電池充電模塊電路
9V電壓可以用DC/DC芯片降壓到3V,這樣外部只需要輸入9V就足夠了。當用220V交流電時,用市面上很常見的適配器就可以獲得穩定的9V電壓。電池和市電的切換用二極管就可以簡單無縫切換。至于DC/DC芯片我們可以采用TPS62111,電壓調節到需要的3.3V。電路連接見圖2-4。
圖2-4DC/DC電壓轉換模塊
2.3處理芯片
CC2430是TI公司首選的傳感器網絡處理芯片。功耗小,有完善的軟件支持和參考方案。內核是Intel8051,支持匯編和C語言編程,開發者都比較熟悉,還有對應的開發工具。高頻電路部分集成在芯片內部,不需要太多高頻硬件方面的經驗。我們可以選擇其作為傳感器網絡節點的平臺。
三、軟件設計
樓宇監控上層平臺用于和無線傳感器節點通信,監控節點所在房間區域的溫度、濕度,是否有可疑人員闖入,是否有火災發生。溫度、濕度信息會存儲到數據庫,用曲線等直觀的方式顯示出來。整個無線傳感器網絡節點的連接狀況也會反映出來。系統軟件功能如下:
(1)連接協調器節點的串口,可與其良好通信,接收整個網絡的匯總信息,發送控制信息。
(2)從收到的原始數據中解析出可理解的信息,然后更新界面上各節點、各房間的溫度、濕度、紅外、煙霧信息。
(3)節點在軟件中的位置可以調整,按照每個房間節點的位置和號碼進行設置。也就是將地理信息和節點綁定,在界面中可以直觀的看到。不同的房間可以載入各自的房間平面圖,更方便節點的擺放。
(4)實時的更新網絡拓撲圖,能看到網絡中每個節點是怎么連接的,入網和退網都能如實的反映。
(5)檢測到報警信息,包括紅外、煙霧和高溫情況,及時的報警;特別是有人闖入和發生火災,需要讓管理員及時發現,在界面上有直觀的圖片及文字顯示,還能發出報警聲。
(6)連接數據庫,把解析好的信息存儲起來??梢圆樵儦v史數據,能以曲線圖方式直觀表示其變化狀況。發生報警的信息也會專門記錄在庫。各種數據能進行匯總,報告如平均溫度等信息。
四、結語
樓宇監控是樓宇自動化系統的組成部分,在智能建筑中占據重要地位。現代智能化建筑中,以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的應用前景廣泛。它的無線傳輸方式、低功耗、組網容易等特性給樓宇監控領域帶來新的動力。而且無線傳感器組成的樓宇監控系統運行穩定可靠,操作簡單、易于擴展與升級,并且可以大幅度降低維護和巡檢成本,給用戶及維修人員帶來很大的方便。
參考文獻
[1]王再英,韓養社,高虎賢.樓宇自動化系統原理與應用.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論文摘要] 房屋建筑學課程在教學中已遇到瓶頸,教材中許多內容是陳舊的,構造做法和技術處理也相對落后。教師和學生不知如何取舍,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不好。本文介紹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實踐。
一、教學內容改革
1.刪除陳舊的內容
保持教材內容的先進性是培養面向21世紀要求的技術人才的基礎。教材中許多內容是陳舊的,構造做法和技術處理也相對落后。對一些過時的構造做法,要大膽刪除,應用很少的做法,可以僅提一提。如工業化建筑中的大板裝配建筑、樓板中的磚拱樓板、木窗構造等,這些內容在實際工程中極少采用,且有淘汰之勢,沒有必要仍在課堂上花力氣講解。
2.補充新的內容
當今社會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層出不窮。為了跟上時代步伐,適應社會發展,教學內容也應及時更新和補充。因此除了要學生掌握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外,還要介紹一些建筑業的最新發展狀況,如技術比較成熟的隔熱構造技術、覆土種植屋面、智能建筑、生態建筑等,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擴大其視野,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其學習熱情,也利于學生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教學方法改革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其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深化教學改革,改進、完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要根據房屋建筑學課程的特點,嘗試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1.提問式教學法
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取決于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否充分調動。提問式教學法就是在課堂上適時地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從而掌握所教內容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介紹窗在平面中的布置時,首先設問:窗有哪些類型?數量和寬度為多少?如何開啟?然后讓學生當場思考片刻后回答。通過設問,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
2.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就是針對某一專題,讓學生去查閱資料,經過認真思考分析,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這樣做,在培養自學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學生做完單元式住宅設計的作業后,安排一次課堂專題討論。將學生分成4人的小組,每小組拿到一份學生作業。首先,大家一起討論、分析,并匯總意見;然后各小組選代表到講臺上陳述自己的觀點,指出設計中的優點和不足以及提出改進的建議。這樣做,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思維能力,也鍛煉了其演講、交往、表達等關鍵能力。應用現代教學技術和實驗手段,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豐富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對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實踐教學法
21世紀的教育特征是以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業能力為重點。房屋建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與實際聯系密切,因此要緊密聯系實際,盡量增加實踐性活動,以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為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在教學中設置了4次綜合作業,包括住宅單元建筑設計、建筑立面設計、樓梯設計、屋面防水設計等。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正確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和科學分析方法來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并通過查閱設計資料、計算,最后繪圖表達。通過練習,不僅強化了專業理論知識,使知識更加系統化,同時加強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融會貫通,全面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專業的綜合能力。
為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在房屋建筑學教學過程中,安排一周的實踐教學。在五天的時間里,針對建筑類型、結構形式、施工工藝等內容,組織到工地現場參觀實習。實習中安排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指導,并讓工程設計師及工地技術人員參與實踐教學環節,親身講解工程的設計、施工的詳情。學生通過參觀,加深了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看到了國家建設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激發了熱愛本專業的熱情,為學好后續課程奠定了基礎。
三、考核方式改革
過去,房屋建筑學課程的考試一般采用完全閉卷的方法進行,重點放在學生對建筑基本理論和構造方法的掌握上。而考察學生設計動手能力的試題較少,原因有兩點:一是考試時間短,設計題目不易做完;二是設計題目涉及的內容較多,讓學生全部熟記是難以做到的。上述考試方法存在的弊端是:一是教師為學生劃范圍,為了在較短時間內讓學生準備得充分些,任課教師一般給學生劃范圍、圈重點,助長了部分學生學習不深入的浮躁情緒,無意中強化了學生圍著教師轉的不良氛圍;二是學生死背硬記,學生在教師劃定的范圍內列提綱、找答案、背題目,不能深入地、綜合地進行復習,勢必造成高分低能的后果;三是學生的動手能力差,由于設計方面的題目較少考到,學生不去關心建筑構造的優選,以及施工圖的表現,有些學生不能正確地用圖表達自己的設計意圖,甚至不清楚施工圖的具體內容。
基于以上分析,對房屋建筑學考核方式進行改革,采用項目化考核。改變全閉卷的傳統考試形式,建立項目考核制度,每學完了一個模塊,必須拿出相應的作品或成果,否則該項目考核為不合格,并以所有項目的合格率來考核學期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一、*年行業總體狀況
*年我市勘察設計行業的整體狀況是: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勘察設計體制和經營模式為中心,在積極穩妥地推進體制改革工作的同時,隊伍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壓縮長線專業,發展新興產業,使行業發展與社會需求更加適應,經濟效益明顯增長;施工圖審查工作全面開展,政府對質量監督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勘察設計市場秩序和質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對市外市場的開拓成效顯著,以設計為龍頭的工程總承包項目占市外任務的8成以上,使我市設計專業門類齊全,專業設計技術儲備深厚的優勢得以釋放,有力地帶動了全行業的效益增長。
具體表現為:一是行業改革的意識普遍增強,對改革的緊迫性及目標的認識更加明確,對本部門、本單位未來的改制方案和經營模式的研究已經變為普遍的自發行為。沈陽市政院等20多個院完成了改制方案的論證起草工作,有30多個院長報名參加了建設部組織的改制研討會,有100多位院長參加了我處組織的全市改制實施意見修改論證會及座談會。雖然我市勘察設計單位的改制工作還沒有全面啟動,改制面只有5%左右,但全行業已由對改制的等待觀望,轉變為積極響應和參與,勘察設計單位對改制工作的心理準備已趨成熟,為明年全行業的改制工作墊定了基礎。二是加大了市場整頓力度,一大批運行不規范,設計人員不足,有私拉亂招行為等不合格單位或違規單位被清出市場,隊伍結構得到有力地調整,壓價競爭,拉人設計等現象得到了有效制止,為優秀企業經營增收,積極改制,創造了寬松的市場環境。在去年的建筑設計單位換證和資質年檢中,對27家不再符合國家分級標準要求的建筑設計單位資質予以降級,對63家管理不規范,質量保證體系不健全的單位予以年檢不合格,并限期整改。三是工程勘察設計質量得到有效保證,各級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質量意識普遍增強。按國務院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精神,我市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施工圖審查制度,頒布了審查管理規定,批準了14個市級和一個縣級市施工圖審查單位資質,考核了142名施工圖審查人員,啟用了施工圖審查批準書,使施工圖審查制度法規更健全,辦事程序更規范,并已進入基本建設必備審批程序。四是行業經營狀況明顯好轉。今年以來,全市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受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強勁的牽動,任務普遍增多,而且壓價比率減少,經營態勢看好。按我處對14個市不同行業和規模的72家勘察設計單位進行的調查測算,平均完成合同額較去年同期增加11.2%,較年初預測高3.2個百分點。今年全行業總產值可望達到17.4個億(1999年15.6億),人均勘察設計收入產值可達到3.6萬元左右(1999年人均3.3萬元)。更為可喜的是市外收入和主業外收入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5.1%和6.5%,分別占總收入的15%和24%。說明經過2年多的努力,我市勘察設計單位開拓市外市場和業務范圍的外延工作已初見成效,專業門類齊全、技術人才密集的優勢開始得以發揮??辈煸O計市場推行準入制度、方案競選制度、施工圖審查制度,全社會質量意識進一步增強,在壓價競爭受阻以后,市場競爭依靠技術水平成為主流,優勝劣汰現象開始顯現,致使一些技術力量弱、經營管理差的中、小建筑設計單位運行不景氣。此類企業被技術、質量、管理的綜合競爭擠出市場已成必然。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勘察設計行業存在的問題也十分突出:一是石化、輕工等專業設計院受國家投資方向的影響,空有大量人才和技術,沒有市場,形勢十分嚴竣。二是建筑設計市場壓價競爭嚴重,私設計掛靠設計仍然存在。三是工程勘察質量令人擔憂。
二、*年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以改革工作為重點,積極穩妥地推進行業體制改革,在反復論證的基礎上起草了《遼寧市工程勘察設計單位體制改革實施意見》并完成了市直10個部門的會簽工作。
國務院《關于工程勘察設計單位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下發以后,針對本市的具體情況,經過認真調查研究,先后組織了11次有各類設計院、勘察院和市直部門參加的改制研討會、論證會和征求意見會,起草了《遼寧市工程勘察設計單位體制改革實施意見》,并送市直9個有關部門征求意見。在及時召開各部門溝通意見會,宣傳行業特點的基礎上征得了大多數部門的理解和支持,使《意見》的會簽工作正在順利完成。同時,按照“樹立行業改革意識,明確改制模式,支持成熟的先改,外部不行內部管理機制改”的思路,積極宣傳和推動行業的改制工作。經過一年來的廣泛宣傳和學習交流,改革的意識已經深入到全行業,大家對改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有了充分的認識,對改制目標、改制方式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全行業心理準備充分,改制目標明確,相信實施意見出臺后我市的改制工作將會全面啟動。
(二)加大資格管理力度,凈化市場環境,推動行業效益增長
在積極改革的同時,全行業全力推動行業經濟運行質量的提高,促進行業經濟效益的增長。按年初制定的“壓縮隊伍長度,打擊壓價競爭;調整隊伍結構,扶持裝修、智能;指導出市設點”的工作設想,具體開展了3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嚴肅資質年檢,加大市場清出力度。對管理規章不健全、人員設備不足、拉人掛靠的單位堅決予以清除或降低了資質等級,使隊伍過多,力量分散,壓價競爭狀況得到了有效控制,設計實收費率開始提高,保證了行業的整體經濟利益。上半年結合全國換證工作通過嚴格審查,完成了全市建筑設計新資質證書的換發工作。通過換證審查使全行業建筑設計單位數量壓縮20%。同時認真把好市場入口,除批準申請升級之外,不受理新辦建筑設計資質。二是積極發展裝飾設計和智能建筑設計隊伍,扶持設計院利用人才密集的優勢,從單一經營范圍向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拓展,引導一部分設計人員和被清出單位尋找新出路,實現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我處組織審查和報建設部審批,今年全市新發裝飾設計資質29家,建筑幕墻設計資質14家,系統集成商資質9家。僅幕墻設計資質和系統集成商資質二項,就可以為我市十幾家鋁業公司和集成公司開拓近億元的市外市場份額。三是指導市內有實力、專業技術力量較強的院所到市外設點,成立辦事處,開拓市場,減輕市內競爭壓力,創造境外收入。根據專業設計院的特點,扶持確有專長的工業院搞以設計為龍頭的總承包,實現經營模式的轉變。7月份我廳組織10多個設計院參加了市政府赴新疆新聞會和烏洽會,布置9延長米的展臺,并成功地簽定了2項合作意向。同時在企業辦理出境證明和介紹信時給予全力支持。遼河油田院在新疆,沈陽華新院在蘇州,東北院在廣東、福建、河北,沈陽黎東在河北、重慶,沈陽華新院在江蘇等都有較大的設計項目。市紡織院以消化引進技術為依托,在市外承攬了數項無紡布廠總承包項目,較好地帶動了行業經營效益的增長。
(三)認真貫徹國務院《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和《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精神,切實抓好質量工作。
1、建筑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制度基本健全,并有效運轉年初,我廳頒布了《遼寧市建筑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暫行規定》,并印制了全市統一的審查批準書。按建設部的統一要求,批準了14個市級施工圖審查資質(7個甲級建設部審批,7個乙級市審批),考核認定142名施工圖審查人員,全市14個市均成立了獨立的審查機構,使我市的施工圖審查工作進一步法規化和規范化。全年共審查住宅項目1881項,報審率95%,公建項目560項,報審率73%,勘察報告1841項,報審率78%。5月份的全國施工圖審查工作座談會及9月份的全國設計質量工作會議上,我處兩次應邀做了施工圖審查制度建立情況的經驗介紹。
2、針對勘察質量管理的薄弱環節,加快技術立法,強化質量培訓,使工程勘察質量管理狀況明顯改善。針對工程勘察存在的質量通病和管理問題,我市組織專家編制了《遼寧市工程勘察報告編寫規定》、《遼寧市工程勘察成果質量評定標準》和《遼寧市工程勘察單位土工實驗室管理暫行辦法》,并于12月份對全市所有取得勘察資質單位的總工程師和院長進行了質量培訓,實際培訓人數達210多人。
3、開展了全市工程勘察質量專項檢查。11月份在各市組織自查基礎上,抽調專家對全市近2年完成的勘察報告進行全面質量抽查,共抽查項目近100項,合格率90%多。此次檢查最大的特點是不以處罰為主,而是檢查組到每個市都針對查出的質量通病舉辦技術座談會,進行技術交流,使檢查活動發揮了較大的技術傳播作用,也深受基層單位的歡迎。
(四)建立勘察設計咨詢行業信息管理系統,開通網站,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去年7月份“遼寧市工程勘察設計咨詢業信息網(藍圖網)”全部建成并正式開通。目前全市所有勘察設計單位均報名入網,日訪問人次已接近200人次,并與上海、深圳、安徽進行互聯。網站建成后突出地顯現了三個效應。一是實現了技術人員的全程化管理、杜絕了資質審查中的掛名問題,對行業內設計單位技術人員摸清了底數,可隨時分類統計,實現了管理科學化的目標。二是明顯加快了設計單位以及工程技術人員獲得法律法規文件和了解行業動態的時效,新文件3天之內就可以看到,效率是傳統方式的10倍左右,許多設計院長一致反映良好,幾乎天天上網。三是擴大了市內設計單位的宣傳空間。與外市市的鏈接更加有利于推介市內的企業向外拓展市場。建設部9月份曾專門派人來我廳座談網站建立及運行情況。
(五)進一步鞏固資質整頓成果,完成了*年度的年檢工作
6月12日到7月8日我處對全市的所有勘察設計單位進行了年檢。,抽調10多人次對全市817個單位逐個審查年檢,對27個不合格單位予以降級,吊銷不合格資質13個,對63個年檢不合格單位予以限期整改。年檢內容包括3個方面:一是按新的分級標準復核資質;二是確定符合換證條件的單位并予以換發新資質證書;三是辦理入網手續。今年年檢的結果為:年檢合格單位727家,占全行業單位總數的90%,年檢未通過單位63家,占7%,吊銷資質27家,占3%。所有吊銷的資質均經過了慎重的審查程序,在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原單位無歧義的前提下辦理吊銷手續。
(六)認真做好全市抗震工作
1、*年經各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推薦,市抗辦主任聯席會議評議確定生命線工程加固項目16項,向市財政申請加固經費200萬元。在加固項目安排時,特意向遼南地震區傾斜,偏嶺、孤山各安排一個小學教學樓,震區安排加固資金近90萬,占總盤子的40%多。震區的教學樓加固項目按市政府要求,按時竣工,保證了學生復課,在10月份的現場會中得到了政府的肯定。為保證有限的資金發揮盡可能大的作用,取得應有的社會效益,確保加固項目的真正實施,建立了全市抗辦主任聯席會議制度,各市申請項目互審制度及檔案資料歸檔制度。使資金使用更趨合理,辦理程序更科學。
2、全面推進市轄市的抗震防災規劃和設防區劃的編制工作,盤錦市的抗震設防區劃已通過建設部審查批準,正式頒布實施。沈陽市的設防區劃前天通過專家審查,報建設部待批。同時,按國家新頒布的強制性標準強化了對超規范項目的設計管理,不再審批超規范住宅項目,有效地控制了超規范設計勢態。
3、組織進行了全市“十五”期間待加固生命線工程的普查,通過普查使我們對全市城市重要基礎設施的抗震現狀有了概括的了解,使今后5年加固任務目標清晰化,也為我們向政府爭取加固資金提供了依據。據統計我市仍有220項、53萬平方米生命線工程需要加固,約需加固資金8000萬元。
(七)做好協會、學會工作,發揮好兩會的作用
市土木建筑學會10月份組織召開了*年全市土木工程結構學術大會。30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參加了本世紀未的市級大型學術會議,會議收到論文200多篇,大會交流140篇并編輯出版9月份在大連承辦了中國建筑學會團體會員換屆會。今年我市活躍的學術活動使市土木建筑學被中國建筑學會評為“優秀地方學會”。市勘察設計協會在協助政府資質審查,推動行業改革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得到會員單位的認可。
三、今年工作計劃
今年勘察設計管理工作思路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全國勘察設計工作會議精神,按照今年全市建設事業工作目標要求,全面推進勘察設計體制改革,大力推進技術創新,設計創優,加快建立勘察設計市場體系,加強抗震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進一步提高工程勘察設計水平,更好地為我市工程建設、城鄉建設和經濟建設服務。今年的工作重點是:
(一)突出抓好勘察設計單位改制工作,全面推動行業的改革與發展。
爭取在5月份由市政府批轉我市的行業改制指導意見,今年內80%的市屬勘察設計單位完成改制工作,50%的市屬勘察設計單位完成改制或完成方案論證,到20市年底全行業90%以上單位完成改制工作。對符合市場經濟需求的設計企業,扶持他們按國際通行模式經營和發展。結合改制工作,有重點地抓5個工業設計院,從項目總承包做起,逐步向創建國際型工程公司方向發展。加快我市工業設計院尋求經營方向、重新發展的步伐。
(二)優質高效地開展好施工圖審查工作,保證審查制度的健康發展,此項工作已列入市政府的目標責任狀,各市要認真抓好。
要保證14個市施工圖審查報審率達到90%以上,審查批準書發放進入基建審批程序。審查機構要做到資質到位、人員到位。力爭4月份出臺審查收費標準。全年開辦兩期審查人員崗位培訓班,對審查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同時,要健全審查項目的存檔備案制度,要對項目的主要特征進行微機管理,能形成各種統計報表,如本市新建住宅面積、公建面積、節能住宅面積等。
(三)做好資質換證工作,進一步推進隊伍結構的調整。
按建設部的工作布署,開展工程勘察設計單位資質的重新審定和換證工作,年底基本完成甲、乙級單位的換證工作,達到控制總量、調整結構、優化隊伍、提高水平的目的。在壓縮總量的基礎上,初步實現全市資質管理的動態化。文件已發出,各市要認真部署,按時組織報送,對涉及升級、增項、更名等內容的要用建委的正式文件隨材料一起報。
(四)開展勘察設計市場的專項整治。對不執行國家強制性標準、壓價競爭、掛靠等行為進行專項治理,維護市場秩序,保證工程質量。初步定在7-8月份進行,各市也可以根據情況先自行開展。
(五)繼續抓好行業經營狀況,保證整體效益增長
引導隊伍開拓市外市場,扶持裝飾設計、智能系統集成等新興產業迅速壯大,帶動行業整體經濟效益和綜合實力的全面提高。
鼓勵有實力的建筑院和專業院,到市外設辦事處,開拓市場。將裝飾設計建筑幕墻和智能集成隊伍納入勘察設計行業管理系統中,開辦專業學術委員會,參加優秀設計評選,盡快壯大其技術實力和經營規模,使之成為行業結構調整的分流口和經濟增長點。力爭全行業勞動生產率保持7%左右的增長,總產值達到17億以上,人均產值3.8萬元左右。實現市外收入占總產值30%的目標。
(六)面向社會,解決政府和群眾關心的城市美化問題,突出抓好地下空間利用工作,促進設計水平和城市建設水平的提高。
1、繼續結合《城市街路、廣場景觀設計導則》和《城市住區景觀環境設計導則》,推動全市城市街路改造、小區環境建設上質量、上水平,并利用新聞媒體宣傳和普及全社會的建筑環境意識,引導開發商和業主適度投資于環境建設。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突出抓好城市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工作,出臺《遼寧市城市地下空間利用管理規定》和《地下空間利用規劃編制導則》指導開發利用工作。與人防辦做好工作協調,加快相關管理法規和技術規范的建立,強化審批管理工作。
2、組織好“遼寧新世紀城鄉住宅”設計方案競賽活動,結合城市擬開發地塊和市試點建設小城鎮主要建設項目進行競賽,中選的優秀方案付諸實際建設。同時,編輯出版圖集。3月中旬發競賽通知,5月未評選,6月份全市勘察設計工作會議上表獎。
3、組織開展1999-*年度全市四優評選活動。4月份下文,7月份受理申報,11月份公布評選結果。
(七)加強抗震和地下空間管理工作,加大抗震減震法的貫徹力度,提高抗震減災能力。
繼續抓好已有生命線工程的抗震加固和新建工程的抗震設防審查工作,力爭市加固補助經費200萬元,繼續推動市轄市的抗震防災規劃的修編和抗震設防區劃的編制工作,指導和推動村鎮建設抗震防災工作。
針對我市抗震形勢,要特別加大抗震減災法的貫徹執行力度,重點抓好3件事。一是在去年普查的基礎上,篩選出幾十項重點項目,在市補助的同時,動員社會力量和業主投資進行加固。二是進行全市80年到90年期間建成的建筑抗震設計質量復查,對設計存在問題的要責成業主負責加固。三是組織我市位于遼南、遼蒙兩個國家重點地震監視區的7個縣(鎮)的抗震防災規劃編制工作。爭取啟動市轄市設防區劃的編制工作。
論文關鍵詞: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獨立學院
我國民辦獨立學院是國家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階段,為適應國內高等教育需求和與國際民辦高校市場接軌背景下異軍突起的新生力量,是“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形勢下高等教育辦學機制與模式的一項有益探索和創新,是更好更快地擴大高等教育資源的一種有效途徑。民辦獨立學院的興起和發展并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和重大意義。相對于“公辦”高校,民辦獨立學院辦學時間短,規模小,底子薄,基礎差,專職師資弱。在高校行列中,屬后來者和“小弟弟”。但也有其辦學自主權大,專業設置靈活,勞資政策限制少,人員“包袱”輕等優勢。只有堅持以特色理論和科學發展為指導,充分認識民辦獨立學院的特點和不足,揚長避短,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發奮圖強和甘當小學生精神,走特色興校,獨立發展之路,民辦獨立學院才能立足、躋身于高校之林,謀求自身跨越式發展和事業日新月異的天地。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薄敖逃龁栴}歸根到底就是教師問題?!奔訌妿熧Y隊伍建設,尤其是“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是民辦獨立學院生存發展的前提條件和根本保證。本文試圖就民辦獨立學院的師資隊伍建設,尤其是對“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進行探討,供同仁商榷。
一、正確定位,民辦獨立學院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以“雙師型”師資隊伍為支柱
我國高等教育擔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使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社會經濟建設。社會經濟建設速度越快,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大。目前,我國經濟建設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眾多高校紛紛樹起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旗幟。民辦獨立學院更應該責無旁貸,順勢而為,以地方經濟建設和市場需求為風向標,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己任,確立自己的辦學目標和定位。這是在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中解決“一刀切”、趨同化傾向,引導地方高等院校在“做大、做強、趕超一流”的浪潮中,理清思路,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的必然選擇?;谖覈膰楹同F狀,民辦獨立學院的辦學定位是:根據地方和區域經濟建設需求,培養社會和人力資源市場急需的應用型人才。
培養目標是:面向工業、工程、經濟領域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崗位,培養直接從事解決問題,維持工作正常運行的一線工程師和普通管理人才。
從綿陽區域經濟,特別是災后恢復重建經濟發展著眼,我校將城市建筑、機電工程作為重點學科,以智能建筑、汽車服務工程為特色專業的定位,改變了地方高等院校在學科和專業設置上“千人一面”的格局,以特色興校為突破口,推動提升學校的發展。不言而喻,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的定位,即培養“一線工程師”的辦學理念,決定了民辦獨立學院的生存發展必須以“雙師型”師資隊伍為支柱。
二、突破瓶頸,多渠道培養和引進“雙師型”師資力量
民辦獨立學院由于辦學時間不長,其教育運行機制尚未完全理順。教師在工資待遇、任職資格、職稱評定、教齡計算、社會保險以及在科研領域等方面都存在許多問題,且與公辦高校教師有一定差距,這些問題的客觀存在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民辦獨立院校的師資隊伍的穩定,影響到學院的發展。
調研資料表明:全國民辦獨立學院普遍存在自有專職教師偏少,兼職教師所占比重較大;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沒有形成合理的老、中、青年齡梯隊;學科帶頭人和“雙師型”教師缺乏;專職教師職稱低、學歷低,隊伍不穩定等問題。分析我校師資隊伍現狀,專職教師雖然達40%以上,但不同程度也存在上述問題。
民辦獨立學院師資隊伍這些“先天不足”,尤其是專職教師少,“雙師型”師資隊伍奇缺,已成為嚴重影響和制約學院生存發展的“瓶頸”,必須高度重視,狠下決心,廣開門路,多措并舉,通過“后天”的努力下大力給予加強。
一是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開放的師資市場,出臺相應政策、法規,打破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教師相互流動的壁壘,構建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師資培養、交流體系。
二是學校要主動到人才市場和企事業單位,發現、挖掘“雙師型”人才。在媒體和人才市場“雙師型”人才需求招聘信息。參與人才市場現場招聘會,發現和招聘所需人才。學校領導和人事部門的員工要邁開雙腳,深入到大、中型企業、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去發現和挖掘“雙師型”人才,充實師資力量。
西南科技大學創建了產、學、研相結合的聯合辦學體制,為我校“雙師型”人才的選拔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們要以西南科技大學聯合辦學董事單位為依托,充分利用其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按照“不為我有,但為我用”的模式,打開“雙師型”人才選用通道,盡最大努力招攬和挖掘“雙師型”人才,充實教學一線,并以此為“種子”和“母本”,催生更多的“雙師型”教師。
二是建立實習培養基地。根據專業設置,特別是重點專業和社會人才需求,發揮民辦獨立學院資源優勢,采取獨資、合資,獨辦或廠校聯辦等形式,引進人才、技術、項目和資金,建立實習基地或實習工廠,結合教學和實踐,有計劃地安排教學能力強的教師到實習基地學習鍛煉,解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問題,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自己的“雙師型”師資。我校引進技術,引進人才,創辦科技產業園,打造“工學結合”、“產學結合”的開放式辦學模式,既能生產產品,又能培養人才,這在我國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使用、輕培養傾向和關門辦學的情況下,以“借雞生蛋”、“以蛋孵雞”的模式,推動學院的“滾動”發展,走內涵發展的道路,無疑是明智決策,長遠之計。科技產業園創建初期可能難度較大,投入的人力、物力較多,但發揮的效益是長遠的、多方面的,并能以此為基地,培養社會需要的“實用型”人才和學校需要的“雙師型”教師。
三是到企業頂崗實習和參加工程項目實踐。按照“缺啥補啥”的原則,有計劃、有重點地安排相關專業的教師到企業進行對口頂崗實習,或參加工程項目實踐,以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和實踐指導能力。這一般為單一性的,相當于短期專項培訓。成本低、周期短、見效快,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四是貫徹終身教育的理念,量身定制“雙師型”師資培訓計劃。打破教師培訓“一刀切”、“一鍋煮”的慣例,根據專業設置和教學需要,按照自愿選擇與組織安排相結合,長期規劃和短期安排相結合的原則,對理論教學水平較高,但缺乏專業實踐能力的教師,或有實踐經驗而理論教學水平欠缺的教師,量體裁衣,量身定制終身培訓計劃。通過選送進修、崗位培訓、輪崗互換、掛職鍛煉、提升學歷教育等多種途徑,對癥下藥,因人施教,強化薄弱環節,逐步加強師資隊伍力量,全面提升師資水平。
五是加強理論教師與實驗教師、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之間的互動與合作。采取舉辦學術報告會、經驗交流會、“一幫一”、“結對子”、“帶學徒”等形式,加強理論教師與實驗教師,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的相互溝通,相互學習,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實現優勢互補。以克服在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上“單打一”、“一頭沉”傾向,達到互相促進,互相融合,共同提高之目的。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尤其是“雙師型”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既是當務之急,又是長遠之策,且難度很大,不可能一蹴而就。應遵循引進與培養共舉,重在培養的原則;理論水平與實踐經驗并重,重在實踐經驗和提高專業技能的原則。按照“長遠規劃,先顧急需,分步實施”的思路,穩步發展,逐步加大專職教師“雙師型”師資的比重。
目前,我國民辦獨立學院的師資大多或基本為兼職教師,是民辦獨立學院興建初期的必然現象和過渡。民辦獨立學院步入正軌后,兼職教師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和補充。但以科學、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建設以專職教師為主體,以“雙師型”師資為支柱的教師隊伍,是實現民辦獨立學院自主辦學,持續發展,獨立發展的根本保證。
三、政策保障,構建待遇留人,事業引人,感情融人的和諧環境
1.政策保障,保持民辦獨立學院師資隊伍的相對穩定
調查情況表明:由于出資渠道和辦學體制不同,“民辦”與“公辦”高校教師兩者在身份、地位、待遇、保障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不少人感覺失落和心存疑慮。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民辦教師”在人們心坎上留有陰影,有的人對此心有余悸。作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關注民意,順應民心,加強調研,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制訂相應政策法規,以理順關系,確定公、民辦高校教師相同的政治、經濟地位與待遇,有效地保持教師隊伍的穩定,避免重蹈歷史覆轍。
另一方面,民辦獨立學院要加強教師的教育引導工作。無論公辦還是民辦高校,都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計劃經濟時期的“民辦教師”與市場經濟時期獨立學院的民辦教師不可同日而語。市場經濟條件下分配收入差距的懸殊是不爭的事實。作為民辦獨立學院的教師要正確看待公、民辦教師的差異,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增強教書育人的神圣感、使命感、責任感。
2.經費保障,建立“雙師型”師資引進和培養基金
學校在做年度經費預算時,要給“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安排相應的經費,作為教師培訓、進修、掛職鍛煉、到企事業單位實習和“雙師型”師資引進的經費支出。對從社會、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挖掘來的具有真才實學的“雙師型”教師和“雙師型”人才的引進者,給予一定的資助、獎勵。在人才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這也是“雙師型”師資引進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3.政策引導,在內部分配制度上適度向“雙師型”師資傾斜
對有真才實學,并做出一定貢獻的“雙師型”教師,除按規定合并計算教學、科研、實踐課程工作量外,適當放寬跨級、跨檔調整崗位津貼尺度,并在評定職稱、提升職務、科研立項等方面優先考慮。以此為導向,鼓勵教師自學成才,督促教師從單一身份向“雙師型”師資的角色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