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5 16:46: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校健康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當今職業學校學生家庭中面臨的親子問題
親子關系是一種互動關系,在父母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學生被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他們對孩子的影響比學校的影響更大。所以說家庭關系和諧,青少年的心理才能健康發展,青少年才能夠順利地渡過青春期??偨Y當前家庭中面臨的親子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親子之間溝通不良
職業學校中的學生年齡段正處于青春期親子沖突的爆發期,逆反心理較強,此時子女與父母之間的矛盾十分明顯,而父母面對子女的沖突,一般都是通過對話直接針對問題進行交流,事實證明這一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據調查,職業學校中的男生與父母沖突的數量比女生要多,但是整體來看,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普遍都存在與父母沖突的問題,這就說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方式單一,效果不佳。
2.父母的教育方式影響親子關系
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子女性格的形成以及身心的發展,不良的教育方式會使子女產生不良的行為。過于嚴格的教育方式會增大親子之間的沖突頻率,影響感情,最終導致子女拒絕與家長溝通,形成性格缺陷甚至心理疾?。欢^于寬松的教育則容易導致孩子嬌慣任性,家長說話失去權威性。所以說,家長把握好教育的度,給予孩子適當的關心和理解,可以促進子女的身心健康。
二、通過家校一體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家庭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怎樣才能使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呢?這個問題目前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只有家庭和學校齊心協力,共同合作,構建平臺,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環境,他們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針對當前家庭與學校合作教育學生方面,應采取如下幾點措施。首先,學生家長應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應給子女充分的尊重,重視他們的感受,溝通的時候站在平等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在溝通過程中要占據主導位置,這樣才能感化孩子。其次,教師可以定期召開家長會,通過面對面的溝通傳達學生的情況。教師可以鼓勵家長利用多渠道的溝通模式與子女交流,例如,戶外活動、網上聊天、寫信等,通過這些渠道了解到孩子的困惑和思想。再次,面對孩子犯下的錯誤以及缺點,教師和家長可以一起進行指導,幫助其改正錯誤,用教育示范的方式替代一味的指責。最后,教師應該教育學生懂得換位思考,教育他們對父母感恩,通過親子游戲、親子座談的方式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感情,使孩子更加愿意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形成謙讓、感恩、奉獻的優良品格,順利度過青春期。只有家庭和學生的沖突減少了,學生的心理才會穩定,把心思放到學習中??梢哉f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的基礎,同時也是學校教育能夠順利開展的前提。學生有了健康的身心,才會更加愿意接受學校的管理和教育,而學校對學生的身心教育,也使得他們更加明白家長的付出與奉獻,懂得感恩父母,增進了雙方的溝通,和諧了家庭關系。
1.1調查對象:選擇我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先進(標兵)單位復評檢查的中小學校,學校分別是高(職)中10所,初中9所,小學7所,共26所。其中1所高中,市區學校11所,農村學校15所。每所調查學校隨機抽取師生6名作為訪談被試,被試來源與分配情況是小學4~6年級,每個年級師生各2名;初、高中每個年級師生各2名。師生各156名,男女比例為1∶1。1.2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編制了《僑鄉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狀況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組織領導、機構建設、師資隊伍、教學、咨詢、宣傳與普及與教研等。其中機構建設包括功能室與相關制度建設;教學包括課程設置、教學計劃與總結、心理健康教育課和團體輔導等;宣傳與普及包括講座、板報、校園廣播欄目及社團活動等;咨詢包括功能室開放、專(兼)職教師值班狀況和咨詢記錄;教研包括學生心理測試與檔案建立、課題研究和教育等。問卷經過相關專家評定、修改后,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和信度,能真實反映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際狀況。訪談法,制定了師生對心理咨詢輔導行為和態度的訪談提綱,隨機抽取所檢查學校部分師生,在指定地點進行訪談。1.3調查實施與數據處理:正式調查由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的工作人員在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先進單位復評檢查中進行,研究人員對被檢查學校根據實際狀況認真填寫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狀況調查問卷,然后由研究人員在檢查中核對和評定,保證所采集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最后統一收回調查問卷。抽樣訪談是根據事先擬好訪談提綱進行面對面的交談,研究人員作好信息收集記錄。調查研究分3組,時間2d,最后獲得有效問卷26份,抽樣師生共156名。對所收集到的信息和數據,輸入計算機,使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分析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僑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整體狀況:所抽樣的26所中小學中,100%都建立了組織領導,58%建立了功能場室機構,42%有專業和開展教學工作,50%開展心理咨詢輔導服務,81%開展宣傳及普及工作,58%組織開展教研工作,31%總體工作開展較好。2.2僑鄉中小學師生對心理咨詢輔導的行為與態度:中小學生抽樣中,84.6%認為進行心理咨詢是有意義和必要的;26.9%接受過心理咨詢輔導;43.5%認為有需要時找不到心理老師;28.8%不敢去心理咨詢;23.1%怕別人嘲笑;8.3%擔心患有神經病。教師抽樣中,90.4%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有意義有必要;43.6%兼職心理咨詢輔導;46.2%認為自己不會咨詢輔導;75.0%認為忙,沒有功夫;12.8%認為不是自己分內的事;5.1%認為自己都需要咨詢輔導。2.3僑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狀況差異比較:在抽樣的26所學校中,城區82%建立了功能場室,9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社團活動,91%定期開放功能室,100%有咨詢記錄,82%安排教師值班,82%建立了心理檔案,91%開展了課題研究和相關論文撰寫,有73%有專業教師。而鄉村地區以上指標分別是40%、33%、20%、53%、33%、47%、53%和20%,兩區域χ2值分別是4.547、13.095、13.595、8.474、9.758、6.205、5.488和7.867(P<0.05),城區學校功能室、社團活動、咨詢工作、研究工作和專業教師5個方面顯著高于鄉村學校。其他指標,城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各學段學校在功能室建設、計劃與總結、開展講座、定期開放功能室、咨詢記錄、教師值班、心理測試與檔案、課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和專業教師配備等方面的百分比,小學分別是28.5%、42.9%、28.6%、14.3%、42.9%、14.3%、14.3%、14.3%、42.9%和0,初中分別是55.6%、66.7%、44.4%、44.4%、44.4%、55.6%、44.4%、55.6%、66.7%和44.4%,高中分別是80.0%、90.0%、100.0%、80.0%、100.0%、80.0%、90.0%、90.0%、90.0%和70.0%。以上指標χ2值分別是4.487、5.338、10.575、7.283、8.607、7.171、9.988、9.697、6.872和11.250(P<0.05)。功能室建設、計劃與總結、開展講座、定期開放功能室、咨詢記錄、教師值班、心理測試與檔案、課題研究、教育論文和專業教師等方面高中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所抽樣學生中認為心理咨詢輔導有意義有必要、去心理咨詢怕自己真的有神經病態度上城區87.9%和4.8%,鄉村82.2%和12.1%,χ2值分別為0.935和2.149,城鄉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敢去咨詢、怕別人笑和需要時找不到心理老師這3點行為和態度上,城區15.2%、10.7%和27.2%,鄉村39.2%、32.2%和53.3%,χ2值分別是10.453、10.023、8.213(P<0.05),鄉村顯著高于城區。接受過心理咨詢輔導的城區48.5%,鄉村11.1%,χ2值為27.033,P<0.05,城區高于鄉村。在不同學段上,認為心理咨詢有意義有必要、接受過心理咨詢輔導和需要時找不到心理老師的行為態度上,高中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學;不敢去咨詢,初中高于小學,小學高于高中;怕自己有神經病,小學、初中和高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怕別人嘲笑的態度,初中高于高中,高中高于小學。
3討論
一、大力執行教科研制度,強化課題管理。
1、本學期,每位教師根據自己制定的科研子課題計劃,對自己在一學期里的研究重點、步驟、預期成果等作了修改,使其更具有時效性。加強教科研與教學研究的整合工作。期末,由教科室對照他們的研究計劃對課題組、教師進行了考核,保證了研究過程、結果與計劃的一致性。
2、為了進一步推動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開展,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網絡,提高我校的教科研質量。
3、 繼續做好“十一五”規劃課題的中期推進工作。
4、建立的“清華科研工作室”。實現了科研網絡化管理
二、規范、完善課題的管理工作。
1、抓日常課題管理,注意調控??蒲惺以谄綍r認真記載好科研活動,按部就班開展課題研究工作,注意課題研究過程化。主持好學校主課題研究工作,指導督促各子課題開展情況。
2、加強科研資料積累。各課題組對資料積累工作非常重視,除了專人整理外,還進行了檢查、改進。
三、提高過程研究的有效性
深化課題研究是進一步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突破口。本學期,科研室將加強對課題的指導,及時深入課堂、年級組和科研組,了解課題的進展情況,協調有關問題的解決。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應重視:
1、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課題研究的切入點是課堂,因而教師要人人都能成為科研的主體,采取集體備課,認真評課,互相聽課等方式,開展了教學大獎賽,使每一個課堂都能成為研究的基地,使課堂教學逐步形成模式;
2、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促進。充分發揮課題組在教學改革研究中的主體作用,弘揚主動精神和創造精神,采用新的考核制度;學校教科室還將組織教師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的征文活動??蒲惺覍撈鹗占?、反饋信息的任務,及時把市級以上有關征文、論文等信息傳達到每個教師,由科研室對教師的文稿進行篩選,把好質量關,做好選送工作,力爭做到參賽面廣,獲獎率高。
3、個體研究與集體研究的有機統一。本學期課題組的活動要系列化,要求本組成員上課同組必聽課,聽課之后必評課,評課要結合課題研究進行具體評價;
4、本校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日常教學工作。本校做到開齊、開滿心理健康教育課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質量。本校教師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工作,實現這些孩子的心理平衡。
四、加強宣傳,推廣科研成果。
1、開展科研論壇,注重階段性匯報。
2、指導教師認真總結反思,撰寫教學論文隨筆。
學校倡導教師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學習生活,撰寫教育隨筆,體驗生活,反思自己,促進教師超越自我。學校鼓勵教師在教育論壇發表教育隨筆,教育案例。
3、向省規劃辦提出了課題資助的申請。
關鍵詞:心理健康;心理咨詢;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1-0038-02
當今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價值觀重構的時期,價值觀點日趨多元化,社會信息瞬間萬變。獨自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時,自幼受到過度保護、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的大學生難免會受到極大的心理沖擊。不僅如此,學習、生活、交友、就業等方面的挫折也會對其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問題。2011年教育部的一份報告指出:針對全國12.6萬大學生的抽樣調查顯示,大學生因心理壓力嚴重影響身心健康的比例高達20.23%,全國大學生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學比例占總退學比例的54%。由此可見,如何幫助大學生走出心理壓力的困境,已經成為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不可否認,隨著大學生心理問題導致的極端事件不斷發生,各高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從師資配置等多方面進行了努力,但因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所以依然存在不少不足之處。本論文將考察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分析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其不足,并探討其改革措施。
一、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
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至今已經有30年的歷史??v觀這30年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霸诙潭痰?0年里(指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筆者注),從無到有,從冷到熱,從少到多,從無序到規劃,從自發到自覺,從社團行為到政府行為,從介紹引進到深入研究,大致經歷了起步階段、探索階段和發展階段三個時期?!盵1]
具體而言,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學者主要介紹國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部分高校開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從20世紀90年代初直今,無論政府還是高校都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從人、財、物等方面進行了投入。更重要的是,黨的十報告專門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將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寫入十報告,凸顯了我國政府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
二、當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處
如前所述,經過政府和民間的不懈努力,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因為其起步較晚,所以依然存在諸多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視程度不足。根據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普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基本要求》(下稱《基本要求》),包括情緒管理、性心理和戀愛心理、生命教育與心理危機應對等心理健康課成為大學生的必修內容。根據我國當前高等教育的教學計劃,整個大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占2個學分,而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則占8個學分。由此可見,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2.心理健康課程自身的不足。關于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內容,《基本要求》規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既有心理知識的傳授、心理活動的體驗,還有心理調適技能的訓練等,是集知識、體驗和訓練為一體的綜合課程。課程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2]。不僅如此,心理健康課程本身的特殊性也對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本要求》規定“課程要采用理論與體驗教學相結合、講授與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如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心理測試、團體訓練、情境表演、角色扮演、體驗活動等?!盵3]盡管如此,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講解、理論灌輸為主,缺乏師生互動、實踐體驗環節,從而使該課程呈現出形式化、簡單化、德育化的傾向,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3.心理健康教育主體的局限性。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包括專職德育教師(即心理健康課程任課教師)、其他德育工作者(如輔導員)和心理咨詢師。如前所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課程中存在的諸多不足極大地限制了專職德育教師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盡管目前高校普遍設有心理咨詢師,但是當前高校心理咨詢師的工作不僅包括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同時還承擔教學與科研任務。這些咨詢師在理論的系統性和深度方面均存在不足。此外不同地區、不同高校在心理咨詢師的配置方面也存在很大差異,有些高校心理咨詢師嚴重匱乏。由此可見,心理咨詢師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承擔的職責也急需加強。
三、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為深入了解當前大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壓力的真實狀態,探討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筆者曾對本校某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共20道題,由受調查者對自身心理壓力的認知、心理壓力的來源以及排解心理壓力的途徑三大模塊組成。調查對象包括一年級學生26名、二年級學生29名、三年級學生37名、四年級學生39名。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31份,回收有效問卷12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9%。在此結合本次問卷調查的結果探討如何加強和促進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優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筆者進行的問卷調查中,對于“您認為學校應該為大學生開設心理輔導方面的課程嗎?”這一問題,一至四年級中選擇“應該。很有必要?!钡膶W生比率分別為48%、63%、72%和55%。由此可見,盡管目前我國心理健康課程存在諸多不足,但是大部分學生依然對此寄予了期待和希望。因此高校應該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力量等方面對該課程進行全方位的優化,以期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2.建設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針對當前我國高校從事心理教育的師資人員緊缺、專業性不強的現狀,建設一支具有較強的專業素質和責任心的師資隊伍迫在眉睫?!鞍凑铡督逃筷P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各高校應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方式,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加強對專、兼、聘職教師的長短期培訓,以增強他們的責任感、服務意識和接受掌握新觀念、新方法與技巧的自覺性,提高他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技能、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盵6]
3.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問卷調查結果表明,不同年級的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壓力有所不同。對于“您覺得您的心理壓力來源于哪方面?(多選題)”這道題,一年級至三年級中分別有84%、62%、83%的學生選擇了學習,占據第一位。而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而言,盡管學習因素退居第二位,但仍然占據了41%。由此可見,在整個大學期間學習壓力一直是學生壓力的重要來源之一,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應注重對學生學業方面的指導,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壓力。
其次,針對同一問題,一年級至三年級的學生中分別有36%、41%、59%的學生選擇了“就業”,占據第二位。而升至四年級后“就業”則成為學生壓力的最大來源,所占比例為72%。由此可見,在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一大社會問題的當今,就業已經與學業并列成為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最大來源。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在新生入學之際便對其進行有關人生規劃、擇業就業的指導,此后隨著年級上升逐步跟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確定恰當的職業發展目標,以便其在畢業后順利步入職業生涯。
4.加強生命教育。在對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中,針對“您如何看待近年來大學生因壓力而自殺事件?”這一問題,選擇“理解,有過類似想法”的學生比率分別是:一年級0%、二年級3%、三年級8.1%、四年級8.3%。由此可見,隨著年級的上升,學生所面臨的壓力越大越大,個別同學甚至出現厭世的悲觀想法。這一結果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即在整個高等教育過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松懈,尤其應該加強生命教育,引導學生更加樂觀、積極地面對各種問題和壓力?!吧逃褪菐椭鷮W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從知情意方面培養學生真善美的完滿人格,提高學生對生命及生命價值的認識,使其在社會中創造生命的價值?!盵7]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應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生命的可貴,從而珍惜生命,關愛自己。
四、結語
本論文考察了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從心理健康課程設置、心理健康教育主體等視角分析其不足之處,并從心理健康課程建設、人員配置等方面探討了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無需贅言,大學生不僅承載了各自家庭和親人的囑托,更肩負著整個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遠,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亦成為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參考文獻:
[1]仰瀅.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年回顧與展望[J]中國高教研究,2008,(7).
[2]教思政廳《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2011]5號[Z].
[3]教思政廳《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2011]5號[Z].
[4]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2006]第24號[Z].
[5]馬建青.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與結合[D].浙江大學,2006.
關鍵詞 進化教育論 通識教育 課程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Reform and Practice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under "Educational Theory of Evolution" Guiding
GAO Zhangxing, MIAO Hanjun
(College of General Education, Wuhan International Trad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Vigorously develop education, is a key work of 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worrying,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o a "weariness students, teachers difficult to teach, hard to open schools" embarrassing situation. How to protect the quality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to become the focus of education reform success, but the key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that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From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education" perspective, analyze practical problems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on this basis, attempts to use "evolution education theory"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explore practical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methods.
Key words educational theory of evolution;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evaluation
1 “進化教育論”與通識教育的關系
1.1 “進化教育論”的含義
“進化教育論”的思想理念是由武漢商貿職業學院的創始人、校黨委書記涂宏斌教授首先提出并付諸教學實踐的。所謂“進化教育論”,就是在教育過程這個系統中遵循進化規律,改善、優化育人環境,從而孕育學習主體(學生)成人成才的教育學原理?!斑M化教育論”對教育本質的描述,即:作為自組織系統的學習主體具有自主成長的潛能,在育人環境的選擇下,使其自主成長的某些特質得以釋放和保留,從而使學習主體的素質得以改變。①
1.2 現代通識教育的起源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譯名,自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后,有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對它進行研究和討論。可是至今對通識教育還沒有一個公認的、規范性的表述。從20世紀開始,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我國的通識教育與實踐,始于五十年代中期,代表人物為著名教育家、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他認為大學教育應該是“通識為本,專識為末;本末兼賅,通重于?!保纱碎_創了清華校史上培養一流人才的黃金時代。②
1.3 “進化教育論”與通識教育的內在聯系
相對于高校專業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而言,通識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專業教育培養“職業人”的基礎之上,將學生塑造成健全的“社會人”,使其既會做專業的事,也會做社會的人。而只有完成這個雙重教育的過程,才能使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在畢業時能夠適應激烈競爭的職場環境和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進化教育論”包含“自主成長、多元融合和環境優化”這三個核心觀念。由此可見,在高等院校教學過程中加強通識教育,實際上就是在踐行“進化教育論”。
2 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評價改革的現實問題
如何保障通識教育課程質量成為推進高等教育改革成敗的著眼點,而通識教育課程質量得以保障的關鍵在于通識教育課程評價。③面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評價改革的現實問題,必須引起高等院校及有關教育職能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深刻反思。究其根源,可以對應“進化教育論”的三個核心觀念加以分析:
2.1 學生考核模式單一
目前我國高校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育國防教育課程、社會人文教育課程、自然科普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等模塊。而在我國應試教育大環境的影響下,通識教育的發展一直處于邊緣化的尷尬局面,很多高校在通識教育課程建設上不夠重視,導致通識教育課程相對單一,甚至與專業課程混淆重復。武漢大學的曾德軍在其碩士學位論文《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計與評價體系的研究》中,對武漢大學現行的通識教育課程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調查發現72%的學生認為“(通識教育)課程只注重知識的罐輸,忽視給學生提供思考、分析和批判的方法”。④從通識教育課程評價的角度來看,對于通識教育的對象――學生而言,現行的考核模式過于單一,大多數高校仍然沿用筆試為主的考核方式,沒有體現出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差異化,往往使學生陷于考試的無形壓力之中,容易產生通識教育課程“既沒有專業課程有用,還費時費力”的厭學心理。單一化的通識教學考核模式只會讓學生疲于應付,這與“進化教育論”提出的使學生“自主成長”的教學觀念是背道而馳的。
2.2 教師考評功利化傾向明顯
教學目標是否能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實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教師的教學態度與水平,教師作為教學成敗的關鍵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評價體系中對于任課教師的考評,仍然是簡單套用專業課程教師的考評方式,以課程通過率、優秀率作為重要的衡量指標;以課程相關的教學科研獲獎情況作為加分要素,而課程考核又直接影響到教師的評優晉職和職稱評定,致使通識教育課程的任課教師不得不陷入片面追求功利化教學的誤區,最終導致通識教育課程質量無法提高。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相比,在短期教學過程中,難以顯現明顯的教學成果,通識教育重點在于培養和提升學生全面的綜合素質,其對于全面建設和提升我國的高等教育水平所具有的重大意義和決定性作用,作為任課教師應該有清楚的認識。通識教育不是專業教育的陪襯,更不是專業教育的累贅,應該真正做到和專業教育“多元融合”,從而能夠相互促進、協同發展,這也正是“進化教育論”所倡導的。
2.3 課程教學配套體系的考核缺失
任何一門課程能夠真正取得教學實踐的成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除了學生的積極配合,教師的認真教學,還必須建立健全與課程教學配套的相關體系,通識課程當然也不例外,而這一點恰恰是大多數高校在通識教育課程評價過程中最為忽視的。通識教育課程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肯定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講授式的單一教學模式,應積極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形式,以促進教學不斷提升。因此,完善的教學配套體系包括硬件和軟件兩大有機組成部分,根據不同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也有不同。例如,硬件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如能在戶外的素質拓展基地進行教學,使學生有各種親身體驗,其教學效果一定優于單純的課堂講授;軟件方面,由于通識教育的特殊性,應開拓多重有效的課程學習交流形式,如國學教育課程可以利用現代網絡建立課程互動、資源共享平臺,利用校園學生組織創建國學社團延伸第二課堂等。通識教育課程不應局限于對學生、教師進行評價,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理應包括對課程教學配套體系的考核,從而有效促進通識教育的改革實踐,這也與“進化教育論”提出的“環境優化”觀念不謀而合。
3 運用“進化教育論”探究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評價實踐
評價對于通識教育課程改革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建立符合通識教育思想的課程與教學評價機制,是全面推進通識教育的一項重要改革任務。⑤建立健全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通識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是高校通識教育改革與實踐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進化教育論”的三個核心觀念恰好可以演化為通識教育課程評價的三大標準:
(1)基于學生的“自主成長”標準,即通識教育課程對于學生的考評,應著重考核是否符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自身性格的完善以及文化涵養的提升,摒棄傳統應試教育以分數論英雄的單一考核模式,采取靈活多樣的實踐性考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達到使其自主成長的教學目的。(2)基于教師的“多元融合”標準,即通識教育課程對于教師的考評,應著重考核是否在教學實踐中,理論聯系實際,有效地促進學生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否做到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有效結合和有機融合,擺脫機械單調的課堂說教式、知識灌輸式教學,積極探索學科之間、課堂內外的多元融合式的通識教育創新模式。(3)基于教學的“環境優化”標準,即科學完善的通識教育課程評價,不僅僅是對學生和教師的考評,其應該是多方面、全方位的綜合評價。通識教育的成功,相關課程教學配套體系至關重要,因此,教學環境理應納入到課程評價范疇之中。
4 結語
作為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重點的高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全國各地高校都越來越加以重視,采取了形式各異的改革措施運用于通識教育教學實踐??墒牵湍壳皣鴥雀咝MㄗR教育課程改革實踐的現狀而言,最終的教學效果大多并不容樂觀,甚至與課程設置之初的教學目標相去甚遠。歸根結底原因在于,通識教育受到當今社會功利化的負面影響,沒有把握好其本身與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和區別,從而陷入了形式主義的應試教育怪圈。而有效擺脫目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發展困境的關鍵在于建立健全一套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通識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斑M化教育論”的理論精髓,其所倡導的三個核心觀念,恰好可以幫助現在通識教育改革的實踐者打開思路,各個高校應當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結合國情、地情和校情,不斷探索符合自身“自主成長、多元融合和環境優化”三位一體、科學完善的通識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從而有效保障和促進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的良性發展。
本文系武漢商貿職業學院2013年“進化教育論”校級研究課題成果
注釋
① 周登超.進化教育論對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3(24):100-101.
② 馮惠敏.梅貽琦的通識教育觀及其對當代教育的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4):17-19.
③ 李滿滿.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評價研究.寧波: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2011:1.
我區在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學校全覆蓋的基礎上,依托村(社區)婦女兒童之家,進一步拓展社會家庭教育陣地,加強村(社區)家長學校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根據各村(社區)的特點,我們通過“假日講堂”、“周末講堂”、“小候鳥圖書室”、“兒童快樂家園”等,開展常態化的指導服務,把家庭教育與豐富多彩的興趣、文體活動結合起來,利用寒暑假、周末時間,開展 “親子共讀一本書”、“親子一天游”、“媽媽,我向對您說”演講比賽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尊老、愛幼、勤學、謙讓等優秀品德的培養活動中,指導家長培養孩子學習、行為、思想等方面的好習慣。同時開展“家庭教育進社區”活動,舉辦家庭教育專題講座和報告會,組織開展優秀家庭教育論文征集、“優秀家風家訓征集”等評選活動,深受家長歡迎。
人才隊伍是家庭教育工作的有力支撐。作為區級層面,隊伍力量比較薄弱,沒有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可以借力。對此,我們一方面外請高層次的專家授課,并通過聘任心理咨詢師、顧問、兼職講師等方式建立關系,定期授課、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對內挖掘潛力,完善人才庫建設,加強系統化培訓和專題培訓,培養“土專家”。如優秀家長隊伍,愛心媽媽志愿者隊伍,在組織專業化培訓的同時,指導撰寫親子教育案例和心理咨詢案例,通過家長論壇、觀摩互評、專家點評提升后,到家長學?,F身說法,以生動的故事、鮮活的實例啟迪家長,一些課的歡迎程度不亞于外聘專家的課。比如我區大學生村官志愿者為家長和孩子演講的《懷感恩之情,為感恩之行》,心理老師周有玉為參加中考學生的父母講的心理輔導課程《助孩子放飛夢想》,都得到了家長們的廣泛歡迎。
孩子是社會的未來,家庭的希望。如果孩子的身心不能健康成長,幸福家庭就無從談起。下一步,我們將以我區新成立的“幸福家庭服務中心”為載體,重點實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引導父母教育自己的子女樹立理想,勇于實踐,感恩父母,感恩社會,推進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1、成立青蘋果之家。與區未成年人指導中心聯合,在相關家長學校建立青蘋果之家,購置未成年人心理輔導工具,打造宣傳陣地,設置心靈熱線,近距離與學生和家長溝通,為未成年人排解心理困惑,從而更好地調適親子關系。
2、開展團體輔導。針對未成年人普遍存在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問題,在學校組織家長和學生開展團體授課,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生、讓家長更好地理解學生,以豐富的形式,幫助父母和孩子得到精神體驗,共同實現精神成長。
關鍵詞: 研究生 心理健康 教育
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精英群體,研究生教育培養是我國最高層次教育。近幾年來,研究生教育迅猛發展的同時,我們清醒地看到,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最近幾年,無論政府主管部門和社會,還是高等院校和其他類型研究生培養單位,均開始關注研究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并從未來國家發展這一戰略高度探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我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調查現狀
2005年~2009年之間,我國學者的研究焦點是對研究生心理問題產生原因和特點進行分析,而相應對策研究較少。2007年之后,我國學者開始關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指以心理學理論和技術為主要依托,結合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依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水平,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包括自我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開發心理潛能,進而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1]。近年來我國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開始轉向應對方法研究與實施。我國目前積極開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漸重視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系統性、完整性、有效性。
關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標準問題,國內外還沒有形成統一看法。林金輝教授認為衡量碩士研究生心理素質水平時,一般需要把握如下幾個方面:(1)碩士研究生個體心理發展是否符合相應的心理年齡特征(大都是成人期早期);(2)能否堅持正常的學習和生活;(3)有無和諧的人際關系;(4)能否與社會和諧一致,即能否和社會保持良好接觸,認識和了解社會;(5)有沒有完整的人格[2]。
目前,我國研究生培養目標沒有像對大學生那樣提出心理健康指標,缺少制度性指導和約束,許多學校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重視和理解。這種狀況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嚴重滯后,有關理論研究幾近空白,表現為研究范式沒有建立,缺少碩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題,論著數目寥寥無幾等。就論文而言,作者通過訪問中國期刊網了解到從2000年至2012年,以心理健康教育為關鍵詞的論文共有31670篇,其中針對大學生的有10477篇,占總數的33.1%,針對碩士研究生的有438篇,僅占總數的1.4%。而這438篇中2009年至2012年發表的有233篇,占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總數的53.2%,并且這些文章大多散見于醫學類刊物和學報,在《心理學報》、《心理科學》、《心理發展與教育》等心理學權威期刊上還沒有出現。由此不難看出,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有不斷增加的趨勢,但是這方面研究還十分薄弱。
二、我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我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
當前階段,我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起步較晚,雖然近年來有所發展,但總體來看,尚處于摸索與初創階段,無論是教育規模,還是教育力度都不能讓人滿意,難以滿足我國日益擴大的研究生教育實際需求[3]。最突出表現就是,我國研究生培養目標中沒有提出心理健康指標,缺少制度性指導和約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嚴重滯后、有關理論研究幾近空白、研究范式沒有建立、缺少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題、論著數目寥寥無幾等[4]。
2.我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質的研究較少。
有些學者認為盡管實驗、測量、調查等定量研究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但這不能充分揭示深層次心理結構和心理因素。目前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仍然以人文研究為主,實證研究多處于調查結果的分析水平上,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促進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一味良藥,但是這方面深層次干預研究及相關研究還很少見,大多數研究只是從心理疏導與咨詢角度提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等,具體干預理論還不曾出現[5]。
3.我國對研究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范圍內存在“說起來重要,坐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6]。人們對研究生這類高學歷人才心理素質的培養存在認識上的偏差,認為其作為社會人群中的佼佼者,除了具有扎實的科學理論功底外,還必然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專門針對研究生心理特點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或研究課題量都很少。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里,對碩士研究生的德育、智育、體育必須達到的水平都有較明確的規定,并且入學和畢業時嚴格把關,而對碩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應達到何種水平卻沒有做出明確規定。目前,研究生培養單位基本沒有對研究生隊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做出明確要求和必要培訓,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嚴重滯后本??粕男睦斫】到逃?。
4.我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化傾向。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范圍內還存在“重對個體嚴重心理障礙問題的處理,輕對群體事先心理保健預防”的不平衡傾向[7]。不少人片面地將心理問題等同于心理疾病,對心理健康教育內涵缺乏全面理解,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放在個別研究生心理問題的輔導、咨詢、治療上,偏離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質,出現心理健康教育的醫學化傾向,認為碩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幫助少數有心理障礙的碩士研究生克服心理障礙,忽視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多數碩士研究生發揮潛能、完善人格、實現價值這一主要功能。具體表現在:教育過程中調適心理障礙問題較多,而解決他們學習、生活、交際過程中的一般心理問題較少,使碩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處于被動地位。
5.我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傾向。
由于沒有建立完整、獨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隊伍主要由德育工作者構成,由于思想慣性的影響,他們有意無意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德育范疇。從教育學倫理上講,德育強調的是社會道德和行為需要,從社會道德倫理要求出發規范學生的個人行為;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個人內心發展的真實體驗需要,從人性角度出發以自我發現為目的促進心理發展。將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必然出現將學生的心理問題歸為道德品質問題的不足,從而在不自覺過程中忽略學生的真實心理需求,約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形式。
6.我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科同質化傾向。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們在研究生教育培養過程中一直以科研為導向,以培養科學研究能力為目標,從而忽視作為自然人的心理需要,更沒有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完善人格魅力、促進潛能發揮、實現自我價值這一重要功能的體現,沒有將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視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而在發現這一教育缺失后,在缺乏針對性研究的基礎上,誤以為是本科心理健康教育的后續,只簡單套用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沒有針對研究生特殊心理要求區別對待,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與本科同質化,流于形式,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很多學者在研究中都提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論和實踐上還有賴于探索和完善,教育方式尚未形成完整獨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還沒有形成完全適合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理論和方法[8]。
三、我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探析
研究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與社會緊密相連,更多地聚焦社會發展,審視個人成長,并積極探尋將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相結合,最大限度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實現自我。這一情況之下,要求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借鑒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驗和成果之上,結合研究生教育培養需要,建立適合研究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9]。
1.正視和重視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積極開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另一方面積極開展研究生心理健康學術研究,通過學術研究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提供理論指導[10]。加強咨詢隊伍建設,對研究生心理咨詢工作人員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員進行專門心理咨詢業務培訓,幫助他們掌握心理咨詢方法和手段,提高咨詢業務水平。鑒于目前高校中研究生心理咨詢工作人員大多由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兼任這一現實,要特別提醒這些教師注意角色轉換,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德育化。其次,圍繞心理咨詢本身開展公關活動,讓研究生了解心理咨詢,形成對心理咨詢的正確認識,消除對心理咨詢的神秘感和恐懼感,愿意提出心理咨詢,愿意在心理咨詢過程中袒露自己的心聲,愿意接受輔導和幫助。
2.建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要求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種方法和手段,組合各種有機要素,得到1+1>2的效果。理論指導上,逐步形成以研究生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為主,專業咨詢指導為輔助,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互為補充的教育體系。教育實踐中,形成以心理測量為科學依據,以團體輔導活動為載體,以參與社會實踐為形式,以心理咨詢和普及宣傳為手段,以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完善自我為目的,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學生主動參與,專業咨詢師積極介入相結合的立體化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與干預體系,首先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課程建設工作,有針對性地深入調研,編制富有實效性的教材;其次課程安排上,盡可能安排人生閱歷較為豐富、專業實踐力更為扎實的教師;其次建立完整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檔案,全面了解研究生情況;最后建設研究生心理咨詢體系,由年齡較大、親和力更強、更了解研究生心理問題特點的咨詢師為研究生提供咨詢服務。積極采取措施,加強對心理危機事件的預警和干預。
4.充分發揮研究生導師的作用。
現行研究生教育實施現導師負責制,研究生的絕大部分實踐都是在導師實驗室和項目組里,研究生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與導師言傳身教緊密相連。導師作為研究生教育培養的第一負責人,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承擔責任。開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時,應增強導師心理健康教育意識、知識和技能,從而促使其主動與研究生交流與溝通,真正起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指導作用。
5.努力營造良好學習生活氛圍。
社會性應激是研究生心理問題頻發的主要原因,如婚戀、就業、自我價值實現等都是誘因,特別自我價值實現是研究生自我發展的主導需要,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不一定能得到充分實現,也是研究生心理健康最大的壓力源。因此,學校要把改善研究生學習生活氛圍作為工作重點,努力為研究生成才提供良好條件,促進自我實現和維護心理健康合于一爐。
6.關注研究生心理特點,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碩士研究生心理特點與本科生具有明顯差異性,碩士研究生心理問題已從本科生的交往障礙、思想不成熟為主轉變為對未來無把握而產生的不安感和恐懼感,多數研究生經歷一帆風順,受到社會厚愛和同齡羨慕,更易形成較強優越感,自尊心和虛榮心過強,對挫折的耐受力減弱。碩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多與社會大環境相關,他們更多地關注社會、思考未來,積極尋找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的結合點,以期最大限度地追求自我、實現自我。這些心理特點是實施教育內容、采取教育方法的基礎。要求我們加強理論和實踐探索,在借鑒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完善教育方式,創新教育方法,形成適合碩士研究生心理特點的完整、獨立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11]。加強研究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與自我調適,提高研究生心理問題的自我應對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琴,劉永瑩.論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心理健康服務體系[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6).
[2]劉克善.心理壓力的涵義和特征[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3,24:102-106.
[3]刁承湘.研究生德育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4]蘭興妞,郭謐.我國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評[J].當代教育論壇,2007(5).
[5]李梅,李浩.高校研究生心理壓力與心理健康的研究現狀與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
[6]孫瑩.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6(11).
[7]樓成禮,林良夫,曾超.加強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性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5(3).
[8]賀香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問題[J].江西教育,2005(11).
[9]叢龍其.研究生德育內容的新視點[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