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7 09:05: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素質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語文教育;中學生;心理素質
經常會聽到有的人會說到心理素質差這種類似的話,怎樣才算是好的心理素質,簡單的說就是良好的樂觀向上的態度,現在中學生們在這個叛逆的時間里,很容易脾氣暴躁,腦子一根筋的時候,學生在學校學習,不僅僅只是學習知識,重要的也是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心理素質的教育也必然的,一個重要的關鍵。
一、在中學生語文教育中心理素質教學出現的問題
1、中學生對于語文教學出現的反叛心理
現在的中學生們因為社會的發展進步,對于了解的東西也越來越廣泛了,那么在中學生現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避免一些心理的碰撞,再加上這個心理敏感的年紀,很容易出現心理扭曲的狀況。他們這個年齡段中,不僅僅只是在學習上會有恨得煩躁,在其它的情感等因素中也會有很多的煩惱情緒,然而中學語文,本身學習詩詞和文言文類的課程比較多,很多文章也都需要背誦,那么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有非常反叛的心理,上課就不想聽講,老師一開始念文章,就覺得非常想睡覺,老師如果開始責怪,可能還會引起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爭吵,現在的學生們品行都比較不容易拿捏,因為他們很多時候都會心事更多的放在自己的內心,會在某一個時間中爆發出來,作為老師其實都是很明白這一點的,所以有的時候可能會更多選擇一些放任,想到過的責怪可能給學生造成更大的反叛心理。在中學生的語文教課中,因為大部分的文章背誦,讓學生們感到頭疼,外界的一些美好的事情會另學生無法完全靜心的進入學習的環境中。再者,男孩子在語文教學中的反叛一般都是比女孩子要多出很多的,通常男孩子對文科的興趣都會比較淺淡,而男孩子在這個青春時期的叛逆也是比女孩子要重的,所以在語文的教學中,男孩子的反叛心理也會更重的,在這方面的教學中,學校及老師都要用更理解的態度和方式進行教學。
2、中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出現的不自信心理因素
中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出現的不自信的心理,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怎么會有不自信,但其實針對現在的中學生們確實存在的,這種不自信心理的表現其實也是非常顯著的,就比如說,因為上課回答不出老師提出的問題,而后就不會再想要回答問題的想法,這就不自信的表現,還有背誦文章,看到多數人都已背誦完畢,自己內心其實還是會著急的,就算他是不想學習的那種態度,但內心的潛意識中還是會有想要背誦的想法,只是在某種程度上,會出現放棄的心態,其實這些都是在語文教學中出現的不自信的心理,再加上,班級人數眾多,點名的時候總會迎來同學的圍觀,這樣的情況,在學生的內心上隱約也形成了一種壓力。
二、在中學語文教育中對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實施措施
1、培養中學生在語文教育中積極的學習態度
在中學生這個階段他們處于反叛的年齡,所以在語文教育上,我們就更應該針對這樣的情況對中學生的心理素質作為教育方向。語文對于中學生來講是相對比較輕松的,因為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思路,相比數學和英語而言沒有太高難度的理解,所以課堂氛圍相對比較輕松,就算是偶爾的周走神瞌睡影響也不大,就是因為這樣的環境氛圍,讓中學生在叛逆階段對于語文沒有太多的學習積極性,也沒有太大的求知欲望,只要記住課本基礎知識就好了,這是大多數中學生的通常心理想法。所以對于語文教育中,想要讓語文教育讓中學生得到重視,就應該加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正是利用教學課堂氛圍輕松這一條件,讓學生通過教學時的對話更加和語文親近,讓他們在其他難度較大的科目上受到的挫敗在語文課堂上可以找到安慰,讓他們更加親近語文,在語文課堂上放松的同時對語文也有享受的心理素質存在。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良好的學習心態,養成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2、培養中學生在語文教育中的自信心
自信心對于中學生來講是極為重要的,通常就有這樣的一個情況出現,很多在小學時候就是班級上的佼佼者,但是上了中學就會面臨更多比自己學習優異的同學,所以自信心就會相對減弱甚至懷疑自己的實力。而往往出現差異的就是英語以及數學甚至是物理生物等學科會出現較大的差異,語文的差異卻不大,這讓中學生在某種意義上對于自己的語文就沒有了太過于關注的概念,但是往往這樣的忽略讓自己在學習上更加的困難,因為學習成績的差異人讓中學生沒有以前自信,對于叛逆時期的中學生來講,也許會因此變得更加的‘破罐子破摔’,所以對于提高中學生的自信心,加強他們的心理素質建設是已將非常重要的事情。往往在語文教育中,很多文言文古詩詞或者是閱讀理解都會有教育的作用,所以在平時的語文教育中,教師對于學生的鼓勵是很重要的。比如說一個差生,雖然他的成績不好,但是他的字卻寫的非常的漂亮,那么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通過這一點,說這位同學的作文字寫的很漂亮所以得了高分但是不完美的是內容有些過于牽強,如果內容在好一點一定可以得到更好的分數,還可以讓這位學生參與到每次的學生辦黑板報的班級活動中,讓他對自己的字感到自信,從而喜歡寫字,在某一方面有一個自信的點,在學習方面才能有更加自信的表現,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優點,來進行對學生的不同程度的贊美讓他們在學習語文感到輕松的同時也知道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從而在語文課堂上有更加積極的學習態度。
三、總結
在語文教學中針對中學生的心理素質,對中學生進行不同方式的教育,讓中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受到關注,讓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優點,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更加自信,這樣才能實現語文教學在中學生教育中的價值。在中學生語文課堂中讓學生呈現出自然放松的學習狀態,通過語文的親和力讓中學生青春期的反叛心理得到緩解,并且讓教師發現學生的優點以及不吝嗇的贊美,促進中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在學習語文的課程中更加具有積極性。中學生語文教育和學生的心理素質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注重語文教育,加強心理素質對于中學生來講是件極為重要的事情。
作者:劉作玖 單位:重慶市榮昌區清升鎮初級中學
參考文獻:
[1]孫慧玲.我國高中語文教材編制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2]胡根林.語文科文學課程內容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
論文摘要:本文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做出了比較深層次的論述,并就如何提高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進行了較詳細的論證,為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與途徑。
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新情況,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心理素質要大力改善。
由于市場經濟的完善,高等院校培養人才的模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趨勢日益明顯,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面對這樣的形勢,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的心理素質教育的責任大任務重,尤其是面對社會的競爭復雜性,要教育大學生在學校就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為此,我們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者應當明確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主要任務:一是教育大學生增強競爭意識創新意識;二是教育大學生增強頑強意識和風險意識;三是教育大學生增強協作意識和團隊意識。
長期以來高校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往往總是注重思想素質的教育,忽略甚至嚴重忽視心理素質的培養。因而形成在大學生群體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質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問題。其主要表現有這么幾個方面:一是學校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老師的配備和心理健康教育經費的投入;二是學生普遍認為心理素質教育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并不十分關注;三是學校在心理素質教育上存在諸多不切實際的方式方法。
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學校、社會多層次形成合力來共同教育和幫助。作為高等院校來講其責任更重大,任務更艱巨,我們在尋求當代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提高的有效途徑時必須從如下三個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一、大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些年來,由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轉變的工作一直在抓,上級也在三令五申地強調,在高校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整體提高也得到相應的重視。但是,由于就業壓力和各方面條件的制約,綜合素質的提高相對來講其發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學校抓大學生綜合素質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實際上偏重于智育或考試,對大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未能全面地給予關注和重視;有的學校在抓大學生綜合素質時,不善于合理地發揮大學生本身的優勢,未能根據大學生自身的特點開展各項有益于綜合素質提高文體活動。依據高校的現狀,應大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也是新形勢的需要和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需要。綜合素質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專業知識、行為規范、健康體質等等。高校在對學生教育中不僅要抓好思想政治、公民道德、行為美德、政策形勢的灌輸與教育,而且還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大力開展各種有益的文藝體育等娛樂與健身等方面的活動。
第二、切實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學生的自主能力實際上是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學生進入大學階段,這種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大學生不但要有高度的自覺性,還要有較強的組織、協調、交往等能力。他們具備了這方面的能力,就能夠心胸寬廣,思路敏捷,煥發出青春的活力;他們具備了這方面的能力,就能夠關心幫助同學,與同學和諧相處共同進步。高等學校在有意識地培養大學生的自主能力中,一方面要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同學們自己去組織去作主,以得到更多機會的鍛煉提高。另一方面,校、系和班級在配備學生干部時一定要定期輪換,要讓更多的學生在學生各個層次的干部崗位上得到實際鍛煉,對缺乏組織協調能力或膽量不大的學生必須要推舉到學生干部崗位上學習提高得以鍛煉,這對提高他們的自主能力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方式。
第三、全面普及學生的心理保健。心理保健的普及主要是使大學生們認真學習和掌握有關心理保健的要決,這些要決不外乎這樣幾種:一是要自立自強。大學生們凡事都不要去依賴別人,要養成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解決困難和完成任務的習慣。否則,就容易產生悲觀失望情緒;二是要寬厚善友。大學生們要寬厚待人廣交益友,對與自己關系密切的人更要放寬責備的心態,遇到對方有過失時,應盡量避免發怒,善于與新老朋友同學保持聯系,增進團結與友誼,在經常幫助和關心別人的同時,也會取得別人對自己的尊重,這些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質的提高。三是要知足常樂。一方面對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條件不要去發牢騷和斤斤計較,要善于在較差的環境條件下做出好樣子,干出好成績。另一方面,在同學之間不要去比生活條件,要比學習進步,要勇于正視自己的弱點和不足。立足把小事和身邊的事情做好,經常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心態。四是要培養興趣。大學生們在學校的緊張繁忙的學習中,要善于經常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就要及時動手去做,以擴大自己的生活領域,增強生活情趣,從而滿足不斷追求的快樂感。五是要量力而行。首先應根據自己的特點合理地制訂出學習和生活的計劃,按部就班地按計劃去做,這既可以減少忙亂感和壓力感等心理負擔,又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加強身心適應能力。再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訂計劃不要太緊,要適度,對人對事不能苛刻、絕對,要學會多角度去看待問題,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事情,這樣就有利于自己心理素質的全面提升,就能夠始終保持昂揚向上朝氣蓬勃的健康心態。
參考文獻
關鍵詞: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05-137-03
目前,我國高職學生在頂崗實習的過程中普遍面臨諸多挫折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對實習工作、人際溝通、實習環境和情緒管理的不適應。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有關挫折的心理學研究存在如下問題:一方面,研究范圍(對象)狹窄。多數研究將焦點集中于大一新生,針對頂崗實習這一特定時期的抗挫折心理素質的研究相對較少;另一方面,研究結果零散。少數研究僅僅進行思辨探討,未能進行深入的實證研究。鑒于此,我們擬通過實證調查客觀分析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現實狀況,為科學推進高職學生頂崗實習心理素質教育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研究方法
(一)被試
從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重慶電子工程職院等高職院校抽取高職學生作為被試,共發放和回收問卷512份,剔除明顯不合格問卷,再經測謊題篩選,得到有效問卷489份參與統計處理。其中,男生237人,女生252人。城市家庭來源學生211人、農村家庭來源學生278人。理工科專業193人,文科專業180人,藝術類專業116人。
(二)自編測量工具
在開放式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的基礎上,結合已有文獻編制了50個題項(包含兩對測謊題)的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初始問卷,在此基礎上進行項目分析。首先,刪除差異不顯著(標準差低于0.90)的條目,并使用相關法對剩下的條目計算各題項與量表總分的相關,對題項與總分的相關低于0.20的題項進行刪除。刪減的條目還包括因素負荷值低于0.40的題項,共同度低于0.20的題項,在多個因子上負荷值均較高的題項。在題項設置和增刪過程中多次邀請教育心理學專家進行修訂和審查,保證問卷維度和題項能涵蓋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基本特征。最終形成了包含四個因素、二十個題項的正式問卷,問卷題項采取Likem五級評定法計分。
本問卷包含四個因素:一是工作適應(特征值2.523,貢獻率15.277%;指高職學生對待實習本職工作中表現出的挫折容忍力);二是人際交往(特征值1.723,貢獻率11.073%;指高職學生適應實習工作中領導和同事間人際挫折的心理素質);三是環境適應(特征值1.635,貢獻率10.268%;指高職學生適應實習工作環境的挫折耐受力);四是情感障礙(特征值1.472,貢獻率9.257%;指高職學生適應實習工作情感的受挫心理素質)。四個因素共解釋總方差的45.875%,各因素載荷在0.40-0.80。
問卷采用內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作為信度指標,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調查問卷總體和4個因素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在0.603-0.921,總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為0.904,分半信度系數在0.632-0.854,說明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
對于問卷內容效度的考查主要運用邏輯考查法,本問卷的維度構想和題項編擬在基于文獻綜述、操作性概念界定、開放式問卷調查和個案(專家)訪談幾個方面綜合考慮的結果,在問卷初測前后多次邀請心理學專家進行審查和修訂,基本保證了問卷維度和題項能夠涵蓋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承受挫折所需具備的各方面心理素質,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本問卷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在構想(結構)效度方面,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問卷各維度與問卷總分相關在0.452-0.721,有較高的相關;各維度之間的相關系數在0.120-0.556,呈現中低程度的相關,相關適中。說明各維度問有一定的獨立性且又能反映總問卷所要測查的內容,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構想效度較好。
由此構建的模型數據擬合程度較好,GFI值0.856,AGFI值0.821,RMSEA的值0.063表示模型擬合得很好,說明自編的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問卷結構良好。
(三)程序
問卷施測主要采取團體測試方式,主試由教育心理學專業人員擔任,采用統一指導語。測試前讓被試知曉情況,測試后致謝并提供反饋信息,數據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 XP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
二、結果與分析
(一)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總體特征
為考查高職學生在抗挫折心理素質問卷各維度上的差異性,對性別(男、女)、家庭來源(農村、城市)、專業(理工科、文科、藝術類)進行2×2×3的多因素方差分析(ANOVA)。分別以性別、家庭來源和專業作為自變量,以問卷的四個維度(工作適應、人際交往、環境適應、情感障礙)作為因變量,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存在顯著的家庭來源差異,在專業和家庭來源之間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在性別和專業主效應差異不顯著,在性別與專業、性別與家庭來源、性別、專業和家庭來源之間的交互作用不顯著。從具體因子水平來看,工作適應的家庭來源主效應極其顯著,在專業與家庭來源、性別、專業和家庭來源之間的交互作用顯著。人際交往僅在專業上表現出極其顯著的主效應。環境適應在性別表現出顯著的主效應,在性別與專業之間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在情感障礙上,在家庭來源和專業上的主效應顯著,在性別與專業、性別與家庭之間的交互作用顯著。
(二)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個體差異
對性別、家庭來源和專業做差異性檢驗,顯著主效應的分析結果表明:第一,在性別上,男女之間在抗挫折心理素質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工作適應、人際交往和環境適應維度的抗挫折心理素質差異不明顯,情感障礙維度的男女性別差異極其顯著。第二,在家庭來源上,兩類家庭來源學生之間在抗挫折心理素質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在工作適應和人際交往上存在顯著差異。在環境適應和情感障礙維度上沒有顯著差異。第三,在專業上,三種專業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表現為藝術類>文科類>理工科專業的變化趨勢。多重比較表明,除工作適應和情感障礙維度的專業差異不明顯外,人際交往和環境適應維度的專業差異顯著。多重比較表明,理工科學生在抗挫折心理素質總體水平上得分顯著低于文科類學生。
三、討論
(一)關于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總體特點
研究表明,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的抗挫折心
理素質存在顯著的性別和家庭來源差異,說明男、女高職學生在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形成狀況并不同,要根據性別分別采取不同的干預措施和辦法。性別和專業主效應差異不顯著,在性別與專業、性別與家庭來源、性別、專業和家庭來源之間的交互作用不顯著,說明性別和專業差異并不對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健全造成影響。工作適應的家庭來源主效應及專業與家庭來源之間的交互作用顯著,說明家庭的貧富狀況和專業背景將共同對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造成影響。人際交往在專業上表現出顯著的主效應,說明對不同專業背景學生應分別給予人際交往的具體指導。而環境適應僅在性別表現出顯著的主效應,說明對于不同性別的學生,應加強他們對頂崗實習環境的挫折適應性訓練。在情感障礙上,專業的主效應顯著,說明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應分類進行情感輔導,健全其抗挫折心理素質。
研究顯示,抗挫折心理素質的個別因素(如工作適應、情感障礙)在不同專業和家庭來源上存在顯著的主效應。說明家庭來源和專業背景是造成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差異的關鍵因素,不同家庭來源和專業背景共同影響高職學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形成狀況,這就啟發我們在開展高職學生抗挫折心理素質教育過程中,應充分分析不同家庭來源和專業背景對高職學生抗挫折心理素質形成產生的影響,應分別構建相應的教育體系。特別是對工作適應、情感障礙維度的抗挫折心理素質問題,需要我們對不同專業和家庭來源學生區別對待和科學引導。
(二)關于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個體差異
1.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性別差異
女生在抗挫折心理素質上與男生在總體上有極其顯著差異,男生抗挫折心理素質得分高于女生得分,說明男生在頂崗實習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質好于女生。在情感障礙維度上,女生得分顯著低于男生,表明女生比男生在抗挫折心理素質的培養中更容易受到感情因素的影響,而男生抵抗挫折的心理容忍力較少受到主觀感情的影響,帶有更強的目的性。但在工作適應維度上,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但差異并不顯著,說明對于男、女學生頂崗實習期的抗挫折心理素質而言,教育者應特別注重培養女生的抗挫折心理素質,對她們給予更多的關懷和鼓勵。
2.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家庭來源差異
在整體上,兩類學生家庭來源之間存在極其顯著差異,在工作適應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城市學來源學生得分高于農村學生得分。產生這一研究結果,這可能與對家庭來源的取樣代表性不強有關。在情感障礙維度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農村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城市學生,這與Blake的研究結果取得一致。同時,鑒于抗挫折心理素質與心理適應性的密切聯系,這一研究結果與大學生適應性發展特點研究相一致。原因可能在于大學生適應性的發展受過去成長環境的影響。因為農村家庭學生無論是教育環境,還是社會文化環境和家庭教養環境,在某種程度上都無法和城市來源學生相比。城市學生比農村學生接受信息更方便快捷,對都市文明比較習慣,經濟條件好,通信手段多,在頂崗實習期間與工作單位的領導和同事能保持融洽的關系,進而外顯出城市來源學生抗挫折心理素質總體水平好于農村來源的現象。這一調查分析結果,充分說明了加強對農村來源家庭學生抗挫折心理素質培養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是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心理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
3.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專業背景差異
從專業背景差異看,不同專業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狀況差異顯著,表現為藝術類>文科類>理工科的發展趨勢。原因可能是進入大學的理工科學生和文科類學生缺乏對抗挫折心理素質的了解和認識,沒有真正體會到抗挫折心理素質對其頂崗實習的重要性,而藝術類專業高職學生則表現為知曉抗挫折心理素質在工作、環境、社交和情感中的重要性,在頂崗實習中努力健全自身的抗挫折心理素質。多重比較表明,除工作適應和情感障礙維度的專業差異不明顯外,人際交往和環境適應維度的專業背景差異顯著。進一步差異分析發現,理工科學生在抗挫折心理素質發展上的得分顯著低于文科類學生。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人文藝術類學生所受的人文學科的知識背景更廣泛,他們更善于與人交流和溝通,能調整好自己的樂觀心態,更明白抗挫折心理素質的健全對于自身頂崗實習工作的戰略意義;另一方面,非理工科類專業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人,更強調運用心理學和社會工作的人文化理念指導其頂崗實習,而其他專業相對沒有這樣的育人功效,導致了藝術專業內在的抗挫折心理素質外化為頂崗實習的積極適應性品質。
四、結論
通過自編問卷對當代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調查分析,結果表明:第一,自編的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包含四個維度,分別為工作適應、人際交往、環境適應和情感障礙。第二,在總體上,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沒有顯著性差異,在家庭來源上主效應顯著,在專業和家庭來源之間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第三,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在性別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男生抗挫折心理素質好于女生;在家庭來源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表現為城市學生好于農村學生的狀況;在專業背景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表現為藝術類>文科類>理工科專業的變化趨勢。
參考文獻:
[1]李海洲,邊和平,挫折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2]張萌,張騫,試論大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J],高校輔導員,2010,(5):23-26.
[3]張騫,當代大學生挫折教育及對策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0):101-104.
[4]唐繼紅,大學生頂崗實習期心理危機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心理學院碩士學位論文(導師:王衛紅教授),2009.
[5]張騫,大中學生心理健康學校社會工作內容體系的構建[D],重慶:西南大學教科所碩士學位論文(導師:張大均教授),2008.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學;人文精神培養
大學語文課程是在中學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大學生人文精神,增進文化修養的主要課程之一,是新生進入大學后第一門強化母語的人文精神教育課。大學語文不僅要提高學生交流表達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還要著力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民族精神,奮斗精神、創新精神。所以國家教委高教司把大學語文教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
一、 人文精神的內涵
人文精神,是圍繞人為中心,以人為指向和尺度,對人類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泛指人對自然、人類社會、人對他人、人對自己的基本態度,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一個國家的國民人文修養的水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所以大學語文在對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養、優秀傳統的繼承等方面,就顯示出其獨特的作用和意義。
二、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方面存在的嚴峻問題
1、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的缺失。市場經濟影響下,許多大學生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思想嚴重,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缺乏責任感、缺乏信心和奉獻精神。人生追求的基本目標只是以經濟尺度為坐標,目光短淺而粗陋。
2、文化傳統等民族精神的匱乏。如今更多的外國人在關注著悠久的中國文化,而我們的大學生對西方文化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追捧,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悠久歷史、優良傳統、優秀文化、科技發展了解膚淺,對中國文化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的作用和貢獻看不在眼里。
三、大學語文的教育特征
1、定位――人文關照。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語文教學大綱》征求意見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备嗟膶<覍W者認同大學語文課程應建立以提高學生綜合語文能力為核心,以發展大學生思維能力為基礎,以文學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文字知識的傳授和研討為渠道,以人文素養的提高為內涵的課程模式,使學生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的同時,具備較高的語文能力;成為一個健康的社會人的同時,也成為一個高素質的勞動者。國家教委高教司已經把大學語文教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
2、教材――側重經典。大學語文教材近幾年的探索多種多樣,琳瑯滿目,但教材總的不脫離課程定位。故基于此,大學語文選文以本國為主,國外為輔,重視吸收國內外優秀的文化、文學遺產,兼顧歷史、哲學、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這些作品能夠體現高尚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深刻方面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為人們所密切關注的問題,表現出真摯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想和審美價值。
3、課堂教學設計――綜合多樣。無論是構建開放式大學語文教學模式,課內教師指導學習、課外學生“開卷有益”;還是采用多媒體教學,將語文、音樂、美術相關學科結合;還是從內容到形式,思想到手段革新,增加課程與生活及其它社會實踐的聯系,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和情境性等等都是兼顧大學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知識上、能力還是人文素養上,對學生有強有力的提升。
四、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培養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20世紀80年代初,復旦大學校長和南京大學校長提出理工科大學生應當讀“大學語文”,某種程度上已經看到了大學人文缺失的嚴重性。經過多年努力,專家學者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大學語文的教育必須放在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養的培養上。故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培養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在愛國情懷的培養方面
愛國情懷就是一種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培育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文化認同感。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屈原、李白的故國情懷,辛棄疾、陸游等的詩詞歌賦,通過挖掘這些文化內涵,啟發教育學生,培養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崇高的理想。激勵他們熱愛祖國,立足崗位,勇于奉獻的堅定信念。
2、在高尚人格的健全方面
大學語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培養人文精神的環境,在文學欣賞的基礎上,在審美愉悅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作家的精神境界、人生態度、人格操守的感染和熏陶,從而引發對人生、社會的深入思考。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學生要閱讀、思考、討論,繼承和借鑒前人豐富的體驗、感受,以此潛移默化的提高綜合素質。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價值標準也會通過大學語文教學受到極大的心理沖擊和影響。所以大學語文亦在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增進對生命的理解和珍惜,增強對人生意義的認識,在提升思想境界,增強心理素質,樹立自尊、自強、達觀、進取的精神,鑄造寬容、大氣的風度,樹立多元文化理念方面有很大的成效。
3、在文化素養的提高方面
人文素養需要文化知識的積淀。大學語文課不能單單是一門單純的思想觀念課,大學語文也不是孤立的課堂教學或學科課程,而是由文學、哲學、科學、歷史和藝術等組成,涉及文學知識、文化知識、習俗、民族心理特征等文化要素的復合體,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體現審美情趣的文化、文學課。大學語文的教學通過以史帶文,以文述史,拓展學生的社會視野,增強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進而通過以賞促讀、讀賞結合、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有位學者曾指出:“首先是人文修養上的跨越,從此以后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對祖國燦爛文化自覺學習、自覺鑒賞、自覺體驗、自覺傳承的有修養的中國人”。通過這樣一種課程,不僅為大學生步入社會生活奠定基礎,也為塑造和培養人文精神創造條件。
大學語文,在傳承人類精神遺產,在弘揚人的基本人格和操守,在培養現代公民意識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如果能夠積極面對現實,面對種種挑戰,兼顧人文教育和審美需求,一定能走出一條改革新路,培養出不僅精通自己的專業而且有厚實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及文化素養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國家教委,《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論文集》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杜時忠,《人文素質教育論》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6
現代德育思想具體體現在有關著述中。由于思想解放和對外開放,在德育思想建設方面沖破了原來的“封閉”狀態,出版了一批西方國家德育理論的譯著和國內學者有關現代德育思想的編著,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翻譯出版了當代西方德育論著作,除80年代初傅統先、陸有銓翻譯出版了皮亞杰的《兒童的道德判斷》(1984)外,有陳欣銀、李伯黍翻譯出版了班杜拉的《社會學習論》(1989),博維利翻譯出版了美國哈什的《道德教育模式》(1989)等;此外還有瞿葆奎先生主編的《教育學文集》(1989)的第二、第七卷均收入了一定數量的德育譯著。我們不敢說翻譯出版的這些著作一定都是符合我們所需要的現代德育思想,但我們首先要了解國外的德育思想成就和理論成果,然后才談得上對其進行分析。第二,許多學者出版了介紹西方德育思想理論的著作,如馮增俊的《當代西方學校道德教育》(1993),魏賢超的《現代德育原理》(1993)、《現代德育理論與實踐》(1994)、《道德心理學與道德教育學》(1995),戚萬學的《沖擊與整合——20世紀西方道德教育理論》(1995),袁桂林的《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1995),詹萬生主編的《中國德育全書》(1996)中也較為系統地介紹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第三,國內學者還編著了一定數量的有關現代德育論的著作和教材,如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論綱》(1993),張志勇著《情感教育論》(1993),戚萬學著《活動道德教育論》(1994),魯潔、王逢賢主編的《德育新論》(1994),班華主編的《心育論》(1994),詹萬生著《德育新論》(1996),班華主編的《現代德育論》(1996),戚萬學、杜時忠編著的《現代德育論》(1997)等。這些編著是近五年來的成果。
二、現代德育思想的精髓
我對德育思想現代化或現代德育思想的理解,在《現代德育論》“緒論”和拙文《世界之交論德育現代化建設》中已有闡述。我的基本思想,是考慮到現時代的社會發展、人的發展,強調了“以促進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現代化為中心”。但未拓寬到生態空間考慮,這是一個不小的缺陷?,F代德育不能僅從時間意義上理解,主要應從現時代性質方面理解?!按龠M人的德性現代化”,這是對現代德育最簡捷的表述,也是關于現代德育的核心思想。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即把人作為道德主體培養,促進人的德性發展。這是現代德育的本質規定,是區別于傳統德育的根本標志,以致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現代德育是主體性、發展性德育,即主體—發展性德育??聽柌窭^承了杜威發展性道德教育思想,提出“認知—發展性德育”。相對于無視兒童自己思維方式的傳統德育而言,柯氏強調“認知—發展性”把兒童看作“道德哲學家”是德育觀上的飛躍。但忽視了道德情感與道德行為問題,“認知—發展性”的表述是有局限性的。“主體—發展性”德育培養現代道德主體,發展的內容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爸黧w—發展性”可以看作是現代德育的精髓,其理由是:1、體現了現代德育目標要求,即培養21世紀道德主體,促使其德性的現代化發展;2、體現了現代德育的個體發展功能,亦即現代德育的本體功能;3、體現了現代德育的內在價值,即現代德育滿足受教育者的需要:發展自己德性,使道德人格得到提升??梢哉f,“主體—發展性”集中地表現了現代德育與傳統德育的區別。
三、關于現代德育性質與功能的探討
黨的后,人們對現代德育性質與功能問題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德育是“階級斗爭工具”轉向德育是促進人的德性現代化的教育,把人的德性發展作為德育的根本。王逢賢教授對德育本質屬性、德育實體性及德育地位等作了系統論述。德育本質是德育理論的最高問題,多年來的一種觀點即對德育本質的認識包括兩個基本方面即德育與社會的關系,德育與人的關系。然而隨著生態倫理學的產生,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對德育應在社會、人、自然這個更為廣闊的背景上認識。現代德育性質是德育本質在現時代的具體展現。在認識德育與社會與人的發展關系方面,我以為有兩點值得重視:一是把德育、社會、人作為三位一體的對象進行綜合考察,即始終聯系社會與人的發展認識德育,而不是脫離社會與人孤立地就德育論德育。二是動態地即在德育、社會、人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分析三者關系,闡明德育現代化問題。用系統整體的思維對德育發生、發展,德育現代化作綜合的動態的考察,其方法是可取的,但我們沒有把自然生態作為整體的一個部分、一個方面,這是一個較大的局限。1994年德育專業委員會的年會上,易連云提交了關于德育生態環境的論文,似乎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在人、社會、自然廣闊的背景上思考德育問題,才是更好地體現現代德育思想的。
現代德育功能的探討,彌補了把德育只看作因變量的局限。關于德育功能,魯潔教授發表了系列論文,對其作了全面、系統的探討,拓寬了人們對德育功能的視野。雖然有的學者有不同看法,但是可以促進人們作更深入的探討,求得更符合科學的認識。
我們把現代德育社會功能概括為: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這是與傳統德育社會功能本質上的區別,同時也指出現代德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具有先進性、超前性特點。
結合現時代社會經濟發展全球化、信息化趨勢和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人們對現代德育功能的認識又大大前進了一步,拓寬了思路,擴大了認識空間。“今天有識之士都認為世界是一個命運相聯系的共同體。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各處困擾人類的重大問題具有整體性和全球性”。例如德育的政治功能,當前各國各民族之間既有競爭,也表現出各國、各民族的相互合作與相互尊重。應立足于全球來認識現代德育功能問題,為了全球的、全人類的利益,必須超越國界,超越民族、文化、宗教和社會制度的不同,為人類共同的長遠的利益,也為本國、本民族的自身利益,同舟共濟,通力合作。所以,現代德育政治功能主要在于促進社會公正、和諧,維護國際和平、合作、團結。
基于社會和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現代德育經濟功能的思想也有顯著的發展。在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體制改革和整個社會現代化實踐,使德育的經濟功能顯得更為突出。而可持續性發展思想也為其提供理論依據。1、德育的經濟功能在內容上不是片面地強調促進經濟增長,而是要以保護生態平衡為前提的增長,也就是在科學理性的支配下的增長;2、為了可持續性發展,德育的經濟功能促使人們認識和處理好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公平與效益關系;3、德育的經濟功能還表現在以新的資源觀、發展觀,代替原有的資源觀、發展觀;4、培養經濟道德,堅持勤儉建國方針;5、為迎接知識經濟到來,教育包括德育尤其應注重創新性素質的培育,知識經濟需要現代科技支撐,也需要現代德育支撐。
可持續性發展包括經濟、社會、生態相互聯系的三個方面,人們由對經濟功能的認識擴展到對德育生態功能的認識。當然德育生態功能的實踐依據是生態環境的現實,主要理論依據是生態倫理學。生態倫理學奠基人萊奧波爾德認為人的道德觀念是按三步發展的:人——人關系的道德,人——社會關系的道德,人——自然關系的道德。生態倫理學擴大了倫理的對象范圍,擴大了德育的范圍,從而也擴大了德育功能的范圍。40年代萊奧波爾出版了《大地倫理學》一書以來,生態倫理思想得到迅速發展,90年代初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參與編制的《保護地球——可持續生存戰略》一書,提出了“新的可持續生存的道德”,認為“可持續生存道德”是“可持續的生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可持續社會發展的道德要求。德育的生態功能就在于要為可持續發展服務。正是由于生態問題日益突出,國內學者們也紛紛提出關心環境的教育或生態德育的命題。1996年全國德育年會上劉驚鐸、王磊提交了《生態德育:世紀之交德育改革的價值取向》論文。
四、關于德育過程思想的進展
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80年代,對德育過程的思考和研究很多。黨的十周年時,已作了系統的回顧。由于學者們對過程研究的重視,使有關理論更加系統化、更加深化。關于德育過程的本質,德育過程與品德形成過程、德育過程的影響與環境影響,德育過程與各育過程,德育過程的結構,德育過程各階段及運行等等,都作了較前更為深入的探討。關于德育過程的規律與特點,更有很多人作過探討。但作為德育過程區別于其他各育過程固有的特點,似研究的不夠。筆者提出過兩方面的區別,一是教育目標上的區別;二是德育與其他各育所依據的規律方面的區別(詳見魯潔、王逢賢主編的《德育新論》第八章)。
德育過程在歷史上就是存在著的,我們要探討的是現代德育過程;然而作為客觀的德育過程,現代的與歷史上的應當是有一致性的,其客觀規律應當有其共同性。探討所謂現代德育過程,實際上是探討德育過程在現時代的表現形態或現代性特質?;谶@一認識,我認為,現代德育過程思想,在德育的現代性特征中有兩點是能鮮明體現現代思想的,一是現代德育過程結構要素在德育過程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有變化。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德育過程中兩個基本要素。在傳統的德育思想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是對立的,教育者居高臨下,以專制的、強迫的辦法,對受教育者“灌輸”現成的道德;受教育總是處于被動的、服從的地位和消極的狀態?,F代德育過程的思想,強調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民主、平等、和諧、合作的教育關系,在教育者的指導、引導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參與德育過程,相互教育與自我教育,雙向影響,相互砥礪,共同進步。因此,德育過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教學相長,品德共進的過程。二是現代德育的開放性,現代德育過程是與外部環境相互開放、雙向互動的過程。這里的所謂外部環境包括社區環境、社會環境以致國際環境;當然,以德育生態環境的思想為指導,還應當包括自然環境。
五、德育目標與德育內容的現代化
現代德育是促進受教育者德性現代化,這就把德育目標定位在培養具有現代思想道德素質的主體。這是社會現代化對人的要求,也是人自身發展的要求,是適應現代社會與經濟發展全球化、信息化的要求。社會本位、個人本位的發展觀已轉向人的發展、社會發展、生態發展的統一。依據三維思想品德結構的設想,1987年前已把道德心理品質和品德能力作為德育目標組成部分。在社會轉型期尤需對學生心理品質和品德能力的培養予以充分的重視。德育目標是德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的精神追求,是德育活動的內在動因,是直接制約德育內容、課程、方法形式以致整個德育的首要因素。德育的現代性集中體現在德育目標上,對德育目標的理解將影響著對德育內容、課程、方法、管理等一系列問題的理解。因此,對德育的探討極為重要。當前“可持續性發展”、“全球本位理論”是認識確立現代德育目標、德育內容的重要理論依據。人、社會、自然的統一和諧發展是人類社會宏觀文化結構的基礎,德育目標要體現人、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的倫理要求。對未來道德主體的素質要求,在道德與心理素質方面,不僅要具有我們通常要求的一般的道德品質,而且要有科學道德、生態道德、經濟道德、信息道德等方面的素質。心理素質應更具現代性,在心理和道德上更重責任感、義務感、自信心、效率感、創新性、合作與競爭等。人類社會不斷前進,思想道德不斷發展。70年代國外便有學者提出了一系列上升的價值觀和衰落的價值觀。按E·拉茲洛所述,人們已對19種主流價值觀念和信念提出質疑,而有10條新興起的社會觀念;同時人們還面臨著政治上綠色趨勢等等問題。所有這些都向未來的道德主體提出了終身德育的要求。
德育內容是為實現德育目標服務的,是體現德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S·拉賽克和G·維迪努對現代教育內容的源泉作了系統闡述,其中包括:人口增長,經濟變化,社會政治變革,文化變革與科技進步,世界性問題,教育系統內部動因等。這對我們研究、制定德育內容同樣具有參照的價值。袁正光教授關于經濟、社會、科技變化所作的概括,更能看出制約現代德育內容的因素:經濟,正在發生新的革命,從工業經濟轉向知識經濟;社會,正在發生新的轉型,工業社會轉向知識社會;科技,正在出現新的突破,走向數字化信息時代。
基于現代德育目標要求的提高以及其制約因素,現代德育內容正在拓寬,形成一系列嶄新的極富時代特色的德育內容。
1、科學價值觀和科學道德教育;
2、生態倫理教育或環境道德教育;
3、經濟教育,含經濟倫理教育,其中主要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教育;
4、信息道德教育;
5、現代人的(道德)心理素質教育。
此外,還應進行國際理解教育、人口問題中的道德教育等。
六、德育方法的改革
德育方法和德育手段的現代化進展迅速。
(一)基于對德性發展的要求,高度重視受教育者自主性。在教育與自我教育中,著重自我教育。當然,自我教育不僅僅是方法問題,它首先是一種德育思想和德育要求,也是一種德育型式,也是德育的原則和方法。在中學和小學關于主體性德育的課題研究,改變了忽視自我教育,高度重視受教育者的參與,體現了主體性德育精神。主體性德育當然不僅僅是方法問題。國內學者研究自我意識、自我教育的很多,例如韓進之等“中國兒童青少年自我意識發展與教育”的研究(1983—1987);劉守旗“自我教育及其能力培養”的研究(1990);劉秋梅“培養小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實驗研究”(1991)等。近年來提出的“自我教育力”或“自我教育力量”的概念,包括自我教育的意愿、要求,自我教育的方法、能力,自我教育的習慣等。
但不是任何一類“自我教育”都是完全符合“主體性”要求的。只有在主體—發展性思想指導下的自我教育,即把德育當作主體人格的提升,當作主體德性發展的過程,才是符合現代德育要求的。因此,自我教育有兩類情況:一是姑且稱其為“約束性自我教育”,即把自我教育主要看作自我檢討,自我批評,自我反省之類的自我貶損、自我壓抑的過程;總是把自己當作教育、改造的對象。這是很難形成自尊、自信、積極向上的主體人格的,很難發展其積極的個性道德品質。另一種,我們姑且稱之為“發展性自我教育”。這種自我教育著眼培養主體精神,發展積極的個性品質,不是片面地、單純地檢討自我,約束自我,而是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因而能夠悅納自己,充滿自尊、自信、積極進取的精神。
(二)對“灌輸”問題人們已有共識。當然“灌輸”也是一種“德育”型式,不僅是“方法”問題,包括德育(目標)意圖、方法、內容、效果等方面。德育實踐已經向人們展示:人的德性的生成、發展、成熟,不是靠“灌輸”,它不是外界“授予”的,而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中主體自身建構的。因此重在主體自己的積極活動,包括外部的物質性實踐活動和內部的觀念性活動,著重依賴于主體的踐行、體驗、體悟。魏賢超的關于主體參與大德育思想,建立青少年義務社會服務制度的思想,戚萬學的活動道德教育論等,都是從根本上改革德育方法的指導性理論。
(三)關于品德測評方面,國內學者作了大量研究,尤其是胡衛和肖鳴政進行了多年的實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
(四)關注現代德育手段的效應。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用之于德育,有其優越性,但它畢竟是“手段”。不論何種道德價值觀都可借助于這些工具進行傳播。所傳播的內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因此它可能產生積極的效應,也可能產生消極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負效應。1996年的全國德育年會上郭婭玲提交了大眾傳播媒介的德育功能問題的論文;麥志強提交了現代文化傳播技術與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的論文。
七、關于德育課程論的重要進展
在以往的教育學論著、教材中,包括在德育原理的著述中,幾乎未見“德育課程”這一術語,較多見到的是“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德育組織形式”這類提法。近幾年來使用“德育課程”這個術語的頻率日益提高。“德育課程”問題的研究也被列入了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的研究課題之中。近20年中,我未見專門論述“德育課程”的專著。我第一次見到系統闡發德育課程理論的著作是1994年出版的魏賢超的《現代德育理論與實踐》一書中的幾章。1995年魏賢超又在《教育研究》第10期發表了《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初探》一文,再次闡明了他對大德育課程體系的見解,以全息論、系統論、現代課程論為指導,他提出了建立由兩類正規的顯性的課程與四類非正規的、隱性的課程組成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的構想。這一德育課程理論體系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在德育課程理論建設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使我們的德育學科體系更加完備。此后,在筆者主編的《現代德育論》中,設專章論述了現代德育課程,強調德育課程的本質特征是育德性,提出區分“德育課程”和“關于德育課程”的問題。戚萬學、杜時忠編著的《現代德育論》一書中,更以較大篇幅系統論述了現代德育課程思想,其中介紹了許多國外德育課程思想理論,更開闊了我們對德育課程的視野。
德育思想現代化的范圍很廣,涉及問題很多,以上是就個人學習中提出的幾點看法,因篇幅有限,有許多重要的思想成果沒有闡述。本文所涉及的僅是有限的幾個方面。
注:
[1]見《現代教育論叢》1997年第1期,或朱永新主編《中國教育家展望21世紀》,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柯爾伯格著,魏賢超譯:《道德發展與道德教育》,瞿葆奎主編《教育學文集·德育》,人教社1989年版。
[3]魯潔、王逢賢主編:《德育新論》,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4]班華主編:《現代德育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章。
關鍵詞: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培養
小學階段是學生心理快速變化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強小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已經成為當前小學教育面臨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心理教育能力作為小學教師教學能力的一個重要反映和指標,不僅能有效地影響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還有利于教師自身健康和專業成長。我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歷經十多年的建設,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如何培養小學教師心理教育能力的工作尚處于探索階段,沒有現成的可供我們直接參考的培養模式,諸如培養途徑、階段任務等問題都亟待我們去探索和研究。因此,本文將對這一問題作一蠡測。
一、培養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意義
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紀70年代末興起,經歷了80年代初中期的自發探索階段、80年代中后期的積累成果階段、90年代以來的推廣普及階段,一路迤邐至今已有了明確的教育目標和內容體系,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卻沒有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師教育能力相對薄弱成為問題關鍵所在,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匱乏;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性不強。導致在心理教育實踐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如心理教育能力普遍不強、參差不齊等等,已成為制約中小學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頸”。以山西省晉中市師資力量相對較好的榆次區為例,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情況要明顯優于小學,60%以上小學出現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崗位空缺的現象[1],“學校每800~1000名學生配備1名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教學承諾更是難以實現[2]。即便隨著社會發展達到這一要求,也只能滿足部分個體咨詢的需要,我們現在提倡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以開發潛能、培養樂觀、向上、陽光的心理品質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單靠一名專職教師根本不能實現。在這種現狀下,作為小學教師主要來源的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如果能在校學習期間接受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走入工作崗位后,就有能力主動配合專職教師開展工作,從而改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提升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二、小教本科生“四位一體”心理教育能力培養模式
1. 構建知識體系
晉中學院自升格為本科院校以來,積極致力于開發建設校本課程,針對小學教育專業現有課程開設情況,開發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教材,加大了小學心理輔導技能技巧課程的比例,適當增設小學生心理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小學團體心理輔導、小學生心理技能訓練、小學生心理教育課程設計、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實踐等課程。同時,將小學生心理健康成長作為教材編寫的價值取向,根據小學生的實際問題確定教學內容,編寫出一套適合于全市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如《小學社會心理教育》以小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為出發點,內容選擇貼切小學生社會生活經驗,且專欄新穎,有利于學生準確捕捉信息,勾勒出形成小學生社會道德行為規范的初步框架;《小學科技心理教育》則從科普教育與科技活動中尋找心理規律,從心理教育的角度去提升科學教育的實效,加強小教本科生對小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等科學品質的重視。目前,該系列教材已經出版并投入使用。通過理論知識體系的學習,學生首先打下了良好扎實的理論功底。
2. 搭建成長平臺
(1)設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晉中學院積極與晉中市教育局溝通協商,于2011年7月成立了晉中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中心掛靠在晉中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該中心利用學院的人才和資源優勢,通過心理技能輔導、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專兼職心理教師培訓等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廣泛吸納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和優秀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工作者,并為其搭建培養、提升心理教育能力的平臺。除定期開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外,中心還開通了專家咨詢熱線,月刊《晉中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增置了《心育能力培養》欄目,理論聯系實際,及時發現、解決小教本科生在培養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著力提升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2011年中心面向小教本科生開展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賽講6場,校外服務活動53次,指導小教本科生心育論文44篇,有小教本科生參與并取得科研成果5項;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80場,個體心理輔導18例,小教本科生在老師指導下獨立進行團體心理輔導124個班次(均有備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和社會效益。
(2)成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晉中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打破了傳統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養方式,但是還存在學生參與機會較少、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足等問題,隨后成立了晉中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研究會是以晉中學院教科院教師為主,小學教育專業全部本科生及致力于晉中市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各階層成員廣泛參與,集學術性、群眾性、服務性于一體的社會組織。目前已擁有編輯部、宣傳部、咨詢部、策劃部、調研部、信息部六個部門,擁有室內250㎡活動場地、室外900多㎡的拓展基地。在研究會里,學生們有了更大的舞臺,他們組織論壇、參與學術交流、中外前沿研究成果,進社區、進學校進行心理健康小知識宣傳,客觀上講,研究會的成立為小教本科生搭建了更多的實踐平臺,激發了學生參與心理教育活動的興趣和動力。
3. 組建科研團隊
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訓練計劃是“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晉中學院2009年出臺了“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管理辦法”,積極鼓勵大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并率先組建了小教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科研團隊,形成以大二大三為主,大一積極參與的穩定梯隊,并設立了院級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形成了“省—校—院”三級評選模式,使三級科技創新項目互相促進和推動。通過組織科研講座,引導學生申報課題,兩年來學生團隊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有“山西省初中班主任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公交司機心理壓力源調查”、“山西省中學心理輔導室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晉中市大學生村官心理健康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四個省級項目,“榆次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現狀調查”、“晉中市社區公共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現狀的調查”等10個校、院級項目。學生依托項目、科學調研、得出結論、提出建議,這樣實踐育人有了重要載體,成為學校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4. 打造品牌基地
通過對部分城區和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教師狀況的調查發現,目前制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是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在數量、人員整體素質上存在問題。晉中學院主動與當地政府協商溝通,在全市城區、農村教育實習基地中各選取了10所小學,由具備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的副教授帶隊,以小教本科生為主力,配合該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率先在這20所小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由于小學生以體驗參與活動為主,一般需要1.5~2小時,他們在課程設置上進行改革,并在心理輔導室建設上提出心理輔導機構設置標準化、設施科學化、師資專業化、管理制度化、監督工作具體化,以及高度重視解決心理輔導老師的職稱待遇問題;在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等方面進行了八個專題的積極有益的探索,成效不斷顯現出來,已逐漸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基地,這不僅對當地其他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對小教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了質的提升,實現了雙贏。
三、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分階段培養
1. 注重意識培養,制定學習計劃
一年級重點圍繞心理教育意識的形成。其教育的側重點在于:
加強心理理論知識學習。通過“心理學”、“教育學”等課堂教學的途徑, 加強心育內容,激發學生自覺培養心理教育能力的動力。
吸納學生成為晉中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成員。利用研究會的資源優勢和便利條件,組織學生觀摩、分析小學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分享小學教師教學活動的樂趣與經驗,使學生充分認識心理教育在整個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教育觀,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制定學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養方案。
2. 加強技能訓練,提高綜合素質
二年級重點圍繞心理教育技能的培養。獨立地確立心育目標、準確地理解教材,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組織心理教育教學活動,初步掌握心育效果的評價方法。其教育的側重點在于:
開設小學心理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小學生心理技能訓練、小學生心理教育課程設計等,
以適應小學普遍開設心理教育課的需要。增設藝術類選修課程,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滿足小學生身心發展和素質教育的需要。
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的作用。針對小學不同年級學生不同的心理狀況、學習階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開展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譬如戶外心理素質拓展訓練、開設小學生心理教育專題(系列)講座、舉辦心理教育座談會、出版心理健康教育刊物、建立心理教育網站等,使學生在高度認同、積極參與、感受心理教育氛圍的同時提升心理教育的實踐能力。
開展心理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小學心理教育課程教學競賽,并制定獎勵機制和鼓勵措施,在活動中提高心理教育技能。同時,學院還注意提升實踐的層次,比如在專職心理教師的指導帶領下, 引導學生參與相關課題的立項和研究。
3. 調試心理狀態 做好心理準備
三年級重點圍繞心理狀態的調試。加大技能的培訓與考核,指導學生做好見習實習的準備工作,在學科教學和見習實習中加強心理教育能力的形成。其教育的側重點在于:
開設小學各科教材教法選修課。以專題活動形式進行,每周1次;周一公布活動主題,周四下午在多媒體教室進行主題活動。選修課教材為校本研發,通俗易懂,有案例、有作業、有思考題,針對性強,有利于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全程指導。
加大心理實踐課程比例。教育實習期間要求每個學生試教一定比例的心理教育課,使學生在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創造力、組織管理能力、操作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參與學科心育和活動課心育的實驗,探索心育規律。
4. 實現角色轉換,強化職業能力
四年級重點在于角色轉換。強化技能訓練,通過頂崗實習,提高學生職業崗位適應和競爭能力, 促進學生步入社會、走向教師崗位的角色轉換。其教育的側重點在于:
開展仿真性的社會實踐教育。在低年級心理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基礎上,組織學生深入實踐崗位完成畢業實習工作。畢業頂崗實習是一個重點環節, 它是檢驗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尺。
開展心理教育專題活動。舉辦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邀請專職心理教師、優秀小學教育工作者對心理教育的相關問題進行講解與分析。積極參與心理教育實驗,定期撰寫心理教育論文,注重自我教育能力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劉月紅. 小學教育專業“四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研究[R]. 晉中學院,2011.
【關鍵詞】職高政治;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10-0080-01
“舌頭是心靈的翻譯家?!必S富多彩的情感要靠豐富多彩的語言來表達。在職高政治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加強情感教育,使學生具有學習政治的興趣和愿望,積極推動高職高專的教育進程,已經是提高我國教育教學質量、增強全民文化素養的必經之路。實施情感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從而使學生從不學到主動求知提高職業高中政治教學中的德育技能。達到提高政治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情感在政治教學中的重要性
情感是數學教學中的劑、催化劑。提高職高數學教學的實效性離不開情感教育的滲透。例如講“發揮艱苦奮斗精神”時,我把從校園里拾來的白生生的大塊面包擺上講臺,讓同學們背誦“鋤禾日當午… …”的詩句,并展開討論。教師對學生賦予深厚的感情,使學生深切地體會到教師對他的信任,充分發揮情感因素對教育的積極作用,進而激發學生的自信與自強,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往往對某位教師的崇敬而鐘愛某一學科。通過與學生建立融洽和諧的感情,從而彰顯教師的人格魅力,學生在情感的強烈感染下,釋放學習激情,發揮聰明才智。切實加強和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情緒控制、人際溝通、自我激勵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把學生培養成完善自己和適應社會,使教育目標得以提高。
二、創新教學的使用
科學的教育的任務是教學生去探求、創造。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欲望和創新精神,大力實施“創新教學”,新穎性教學包括教學手段,教學方法,還包括教學環境和教學情境創設的新穎。在知識經濟時代,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培養一代新人具有高素質、高能力的創新力,是時代對教育提出的要求;思想政治課如何適應時代的要求。
(1)從學生的現狀出發,捕捉課程資源,陶行知先生說:“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中職學校的培養目標非常明確,就是培養能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熟練技術工人和其他技能勞動者。著力指導學生通過積極主動地掌握政治理論知識,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我還特別重視基地實習,操作訓練,培養動手能力,這樣做,不但可以使學生得到思想意志鍛煉,還可以使政治課教學增加大量第一手材料,讓職校生有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新情況、解決問題,敢于在思維上標新立異,從而不斷推動學生深化對政治知識的理解。要給引導提供自由思考、獨立解決問題機會,這樣既可以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為培育學生的思維上的創新建立優良的基礎。又可以探索創新的教育方法,豐富教學藝術手段,必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我們的教學在輕松、和諧、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并把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從而創造課堂教學的最佳時效,以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各項任務。
三、開展互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在課堂上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積極互動,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充滿激情,充滿活力,達到教學的最佳境界,中職政治課程內容理論性強,學生感到難學、教師感到難教。因此,我們要采取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寬領域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帶動和影響學生。我認為根據目前職校思想政治課的實際情況,更多地可以采用辯論課、討論課、撰寫小論文等教學方式,這樣可使教學中心轉移到學生身上,他們的主體作用就可得到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知識并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和覺悟。從而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這些都極大提高了學生聽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參與課堂討論的熱情,才能充分發展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個性特長,加大學生學習參與的深廣度,促進學生在認知、情感、個性諸方面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從而真正使學生樂學好學、奮發向上。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有助于真正實現學生的發展。
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非僅僅從責任感產生,而是從對客觀事物的愛與熱忱中產生的”。職業學校的學生,知識基礎比較差,我們要采用適當方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以表揚激勵為主,鼓勵他們,促使其有成就感,從而愿意去學習,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提高。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到老師是一個可親近的人,愿意和你交朋友。教師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個性差異,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關心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培養學生自信、進取、合作、創新的個性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完美的教學效果。
五、結束語
在如火如荼開展素質教育的今天,中職政治教學必須不斷完善教學手段,改革課堂授課模式,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怎樣思考、幫助學生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形成新的教育理念,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不斷追求和勇于探究的進取精神。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讓政治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可以學以致用,樹立一切為學生的前途著想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及崇高理想,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學的實效性,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學初探[J].素質教育論壇,2008,(12):59-60
[2]肖高.中職學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淺談[J].民營科技.2007,(03):71.
[3]王碧波.“教學互動式”模式在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J].教學與管理.2006,(18):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