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30 17:05: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音樂結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校園心理劇的理論基礎是莫雷諾(Jacob L.Moreno)于20 世紀30 年代創造的心理治療模式的心理劇,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心理干預技術。中小學教師在掌握和運用心理劇技術探索校園心理劇的時候往往存在一些疑惑和困難。同時,因為校園心理劇是包含著文學(劇本)、音樂(音樂伴奏、音響效果及唱腔等)、美術(布景、燈光、舞臺布景)、舞蹈(演員優美的動作、姿態)等多種因素的藝術性的心靈表達活動,因此對表達的技術與藝術有一定專業要求,僅靠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難以獨立完成。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校園心理劇在中小學的積極推廣。
為此,《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社與西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慶市社會心理學會將共同舉辦中小學校園心理劇培訓與研討活動,現誠邀各學校相關人員參加,并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參加人員
中小學校長、學校德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班主任、音樂教師、美術教師等。
二、研討內容
模塊一:理論篇
心理劇的原理及其治療技術
校園心理劇的基本理論及操作技術
模塊二:實踐篇
校園心理劇實踐操作流程及技術運用
模塊三:觀摩篇
成都市建筑職業中專校校園心理劇現場觀摩
三、研討專家組成
國內心理劇資深導演、心理學博士
西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成都市建筑職業中專校德育心理研究室校園心理劇團隊
四、研討時間、地點
1.報到時間:2013年6月3日
研討時間:2013年6月4日~5日
2.報到地點:成都市建筑職業中專校
會議地點:成都市建筑職業中專校
地址:成都市成華區東虹路(三環路東四段內側十陵立交――成渝立交之間)。學校附近的火車站是成都東客站,汽車站是五桂橋公交總站。乘車路線:5、66、80、85、94、97、98、108、120、122、136、137、200、223、537、854、855、856路。
五、研討費用
1.會務費:980元/人(含授課費、午餐費、資料費)。
2.外地參訓人員可協助統一安排食宿(費用自理)。
六、考核與證書
學員完成研討內容并經考核合格者,將頒發由西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慶市社會心理學會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社具章的結業證書。
歡迎學員圍繞校園心理劇提交論文,題目自擬。論文要求:(1)符合本次會議相關主題要求,且未在正式刊物上公開發表;(2)論文內容應包括:論文題目、摘要、關鍵詞、正文及參考文獻,作者及其單位、郵編、電子郵件地址;(3)論文提交郵箱。會議將在了解學員需求的基礎上,根據提交論文的質量決定是否結集出版,優秀論文可推薦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發表;(3)會議將根據提交的論文質量評選出優秀論文,并頒發由西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慶市社會心理學會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社具章的獲獎證書。
如愿參加2013年6月5日會議研討的學校和個人,可以提前將研討的主題、相關內容和聯系方式發到組委會郵箱。經組委會討論后通知學?;騻€人作會議發言。
七、其他事宜
凡參加研討的學員,均可提交學校在校園心理劇方面遇到的問題與困惑,與會專家將擇選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解答,現場交流。
凡參加研討的學員,每人須攜帶免冠照片2張(注明單位、姓名及身份證號碼)、身份證復印件1份。
八、付款方式
賬號:3100028909024906284
賬戶:重慶市社會心理學會
開戶行:工行北碚勝利分理處
九、報名及聯系方式
報名電話:010-88810835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社培訓部 王老師
咨詢電話:18623548686
西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劉老師
西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重慶市社會心理學會
【摘 要】最為著名的黎族本土音樂學者的代表王文華先生,為了黎族本土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本文以王文華的求學之路為切入點,通過介紹其坎坷的音樂學習經歷,分析當前黎族本土音樂學者培養的斷層問題,并給出一些培養建議。 【關鍵詞】王文華;求學之路;黎族;本土音樂;學者中圖分類號:J6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203-01一、王文華求學之路(一)王文華簡介。王文華,1944年出生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玲鎮介村,是我國著名的少數民族音樂家。王文華是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員,同時兼任海南省音樂家協會理事。王文華先生深入研究了黎族音樂典型特征,對海南黎族本土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王文華著有《黎族音樂史》《黎族樂器集錦》等書籍,先后發表了《黎族竹管樂器――利咧》《黎族民歌特征》等大量的關于黎族本土音樂的論文,其先進事跡被《中國人物志》等文獻所收錄,并于1994年被評為海南省先進文化工作者,此后一直在瓊州大學音樂系做兼職教師。(二)王文華求學之路。王文華先生求學之路充滿坎坷,無論是孩提時代的學習,還是后來在歌舞劇團的實踐學習過程,以及中年時代的大學教育,王文華先生經歷了極不平凡的學習之路。王文華先生6歲時,跟隨王亞華(當地的音樂教師)學習黎族本土樂器演奏,13歲時考入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劇團,又師從潘家修以及韓應疇,比較系統地學習了樂理知識,通過不斷的實踐鍛煉,年少的王文華還學習了其他地區的黎族方言,并于1957年至1962年這幾年中,先后在莫斯科、越南以及赫爾辛基進行演出并屢次獲獎。為了進一步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王文華先生先后于1959年到廣州音樂學院進行學習,1961年到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學習(師從著名三弦演奏家李乙)。就是在這樣不斷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王文華先生的音樂素養逐步的提升,尤其是在1985年,年過40歲的王文華仍然參加了85屆中國函授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的學習,同時,王文華又于1990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進修班學習并結業。二、黎族本土音樂學者培養斷層危機分析上文通過簡述王文華先生的黎族本土音樂學習經歷,分析當前黎族本土音樂學者培養斷層危機,主要在語言問題以及傳承問題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黎族本土音樂學者培養語言問題。首先語言問題是黎族本土音樂學者培養過程中需要面臨的首要問題,一方面,本土的音樂學者,需要具備海南黎族方言能力,而黎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僅僅有發音,另外海南黎族聚集地的五大方言區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本土的音樂者培養過程中,語言障礙往往成了其進行交流溝通的難以逾越的障礙;另一方面,黎族本土學者還需掌握漢語普通話的交流能力,積極吸取其他民族的音樂優勢,不斷完善和發展黎族本土音樂,這是黎族音樂發展的需求。(二)黎族本土音樂學者傳統繼承問題。除了語言問題,對于本土音樂學者音樂傳統繼承也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從上文中王文華的學習經歷過程中就可以看出,對于黎族本土音樂的學習,不僅僅是需要熱情,還需要幾年甚至于幾十年不斷的積累過程,這是一種對待黎族文化的興趣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在當前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浮躁、金錢、青春、地位等都是巨大的誘惑力,這對于黎族本土音樂學者都是巨大的挑戰。對于黎族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不僅僅需要傳承人的培養、還需要社會的關心以及政府的重視。三、加強黎族本土音樂學者培養的建議結合海南省黎族的實際情況,本文建議可以加強與本省高校的合作,開設黎族音樂特色民族專業,并提供一定的崗位支持,全面提升本土音樂學者培養,努力形成人才供應鏈條,將黎族本土學生作為重點培養對象,結合黎族本土音樂特點,有針對性地展開語言方面、黎族文化、文化傳承方面的教育,使其能夠產生強烈的民族認同感,推動本土音樂學者的培養。另外,對于一些海南省黎族分布區域的民間藝人,應做好積極的引導工作,通過政府、社會提供一定的平臺,一方面加強其知識結構與音樂素養的培養,使得具備更為專業的音樂素養,在不失民間藝術特點的基礎上,加強其音樂能力,另一方面提升文化效應,提供民間藝人生存的空間。最后,應大力宣揚王文華先生為代表的黎族本土音樂人,有效地利用網絡平臺、電視平臺等媒體,將其對于本民族音樂的熱愛以及堅韌不拔的學習毅力大力推廣,使得越來越多的黎族人能夠喜愛民族音樂。參考文獻:[1]張睿,徐敦廣.管窺海南本土音樂文化教育傳承中的困境及解決方案――以海南黎族民歌為例[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1):54-57.[2]伊樂.試論海南本土音樂在海南高校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音樂,2015,(13):108-109+115.[3]張艷軍.黎族音樂學者王文華生平研究[J].黃河之聲,2013,(11):90-91.作者簡介:張艷軍(1973-),男,畢業于德國柏林藝術大學,博士,現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藝術學院(海南省三亞市)工作,主要從事海南黎苗族音樂研究、音樂教育研究。
一、自我評估
本人興趣廣泛,尤其愛好音樂,讀書,喜歡鉆研。性格偏內向、不擅言談。但為人誠實,做事認真,不怕困難,敢于拼搏,積極進取。具備從事精細工作的耐心。樂于幫助他人,朋友不多但個個真誠,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對未來有美好的憧憬,也愿意為了夢想而努力奮斗。
二、金融行業未來發展評價
金融行業,特別是銀行業和證券業,屬于經營貨幣和資本業務的資金密集型行業,由于具有較好變現能力和流動性,屬于高人民幣資產的行業,人民幣升值將吸引國際資金大量流入,對金融行業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各個研究機構也從行業中觀角度闡述了看好行業的發展前景。
三、職業的選擇
金融學專業,就業面比較廣。較主要的有三個類型:從商、從政、學術。對我個人而言,我選擇從事商業經營的職業方向。將來就業可以是金融機構(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和非金融企業(主要是作財務和投融資分析)。
四、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方案:
大學在校期間的學習任務規劃:
1,總的規劃:通過大學的學習,努力學好自身專業知識,掌握必要經營管理技能。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增強自己的社會實踐經驗。在寒暑假期間參加短期社會工作,至少賺夠自己的生活所須。積累自己的人脈,進一步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企業領導能力??偨Y出適合當代中國國情的創業方向。
2,具體規劃方案:
XX年-2010學年第二學期:
1,四月份:考取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證書。
2,六月份:考取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證書。
2010-2010學年第一學期:
1,十二月份:考取全國大學英語六級證書。
2010-2010學年第二學期:
1,考取金融專業英語資格證書。
2,復習備戰明年的研究生考試。
2010-2010學年:
1,全力備考,心無旁騖。
畢業后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方案:
2010-2013年:攻讀研究生學位。
2013年-2019年五年規劃:
這五年主要是積累自己的工作經驗,領導能力,資金儲備。
職務目標:從企業的一般職員到企業部門經理(理想中是外資或合資企業)。
·能力目標:熟練處理本職務工作,工作業績在同級同事中居于突出地位;熟悉外資企業運作機制及企業文化,能與公司上層進行無阻礙地溝通。鍛煉自己的領導能力,并且積累自己的人脈、金脈、知脈。
·經濟目標:五年年薪平均5萬以上。
2019年以后規劃:
職務目標:創業。
能力目標: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很高的演講水平,具備組織、領導一個團隊的能力;與相關公司決策層有一定的溝通;具備應付突發事件的心理素質和能力;有廣泛的社交范圍,在業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經濟目標:年薪10萬以上。
五、成功標準:
我的成功標準:一個人樹立了積極向上的目標,經過了努力奮斗,有了正面的收獲,就是成功。
每個階段中只要自己盡心盡力,能力也得到了發揮,都會自我的提高,即使目標沒有實現我也不會覺得失敗,至少自己努力過、盡力過、拼搏過,我不會給自己后悔的理由。
成功之路有許多條,成功的定義也有許多種,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真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就是一種成功,就應該為此感到自豪和快樂。
六、最后: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師聲樂課程 教育傳承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創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遺產,也創造了豐富的無形文化遺產,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和現代化的深入,我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生存環境急劇惡化,大批優秀的無形文化遺產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滅絕,當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不斷消失、不能再生時,人們開始覺悟到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項目;2003年10月,第32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4年8月,我國正式加入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并制定了一系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規和文件,如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方針和工作原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全面、深入的普查,并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并于2011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傳承。國際社會和中國政府對文化遺產的重視,喚醒了人們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社會各界就如何保護、傳承、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問題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眾多專家學者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途徑和方法進行了積極而深入的探討。為此,作為專業音樂教育的高等院校,在保護和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也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本文在非遺背景下提出高師聲樂課程開發的建議,是針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大類別中的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和曲藝而言的,這三大門類中,傳統音樂中的各族民歌、傳統戲曲中的各種戲曲唱法以及各種曲藝的演唱都與聲樂演唱有關,我們結合高等師范院校的聲樂教學,擴展高師聲樂課的課程建設,使高師聲樂課教學除了現有的美聲教學、民族教學外,能兼容并包地吸納進本地區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唱門類,這將對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非遺背景下高師聲樂課程開發的必要性
(一)高師音樂教育教學目標的內在要求
我國高師音樂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2001年,教育部頒發了《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對高師音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課標》對音樂課程價值的闡述中認為:“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學生通過學習中國民族音樂,將會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華夏民族音樂傳播所產生的強大凝聚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①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要“弘揚民族音樂”,“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反映近現代和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同樣應納入音樂課的教學中。” ②高師音樂教育要培養適應當前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的合格師資,就必須在課程設置上突出民族音樂課程的開發和拓展,讓這些課程的開設不能像民族民間音樂課一樣,以概論的方式讓學生“走馬觀花式”地對各民族音樂泛泛地了解,而是應該在民族民間音樂課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到中國文化的多樣性與中國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深入民間調查整理地方標志性的民族民間音樂遺產,請地方的民間音樂專家走進課堂,扎扎實實地對學生進行手把手的傳授,使學生了解地域民間音樂的精髓,會唱會演,只有學生具備這樣的素質,到基層成為教師,才有激發中小學生的興趣,民族音樂的弘揚才能落到實處。
(二)國際、國內對非遺保護的實踐總結和有益探索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來,國際、國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途徑進行了廣泛探討,并一致認為,通過主流教育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公告》實施指南和我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的規定中都提出了“以適當的方式將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學習列入學校的正式課程,開展教學活動”③的建議;隨后我國于 2002 年 10 月在北京舉行了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機構和教育部主辦,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承辦的“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會議交流和研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意義、地位、現狀和教學方法,推動了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呼吁大學教育在中國社會大的轉型期許多優秀民間文化藝術遺產瀕臨消失的緊要時刻,真正發揮大學對民族文化傳承創造的作用。之后在全國的高校教育領域中,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學校教育結合的嘗試,如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講座、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編寫非物質文化遺產教材等,通過這些活動有效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高校的課程體系中,使學校教育活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地方音樂院校突出辦學特色的突破口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地方音樂院校要想在短期內培育出自身的特色,就必須以地方院校所處的地區和城市獨特的自然條件、地域文化、人文資源和經濟基礎為切入點,走差異化發展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顯著的區域性、民族性和不可替代性,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音樂文化遺產是地方音樂院校建設特色學科的重要教育資源,地方音樂院校將學科建設、課程設置與地域音樂文化緊密結合起來,既可以促進地方音樂院校特色學科的形成,提高學科建設的競爭力,還可以促進地域特色音樂文化的發揚光大和廣泛傳播。一些高校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經驗,如新疆藝術學院對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的成功保護和傳承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高等藝術學府、開創專業的學校教育傳承方式和體系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參考模式。因此,地方音樂高校要緊緊依托地方資源優勢 ,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突顯地方音樂院校的辦學特色。
二、高師聲樂課程開發的內容設置
目前,我國高師聲樂學科的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存在著照搬專業音樂學院聲樂表演專業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上以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為主,在教學曲目上以外國藝術歌曲、歌劇詠嘆調和中國新創作的作品為主,在教學師資方面一個音樂院校畢業的專業聲樂人才為主,誠然,這種模式為我國高師聲樂教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這種模式對于地域性的民族民間唱法和優秀的傳統民族民間聲樂曲目的納入是十分局限的。而面對當前全國乃至全世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緊迫形勢,面對新課改對高師音樂教育目標提出的新要求,地方音樂院校應該在現有模式的基礎上,結合地方音樂文化遺產,有針對性地對高師聲樂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進行拓展。以筆者所在的西華師范大學為例,西華師范大學是唯一一所地處川東北地區的綜合師范大學,而川東北地區有著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音樂而言,2006年川東北地區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民間音樂巴山背二哥、川江號子、川北薅草鑼鼓,傳統戲劇川北燈戲四項,根據川東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川東北音樂文化的特點,筆者認為對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聲樂課程開發設置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民歌演唱課
專門演唱川北民歌的課程,課程設置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演唱川北地區豐富的民歌,如巴山背二哥、川江號子、川北薅草鑼鼓、祥龍嫁歌等,把握川北地區民歌的風格,在語言、唱腔、韻味等方面生動地表現川北民歌的地方特色。課程教材的建設以田野采風為主,調動教師、學生的積極性,利用民歌采風課或寒暑假的時間,深入到川北各地,與當地的文化局、文化館及民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聯絡,通過調查、采風、整理搜集川北的民歌,整理成冊。課程師資主要是以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主,聲樂專業教師為輔,采用民間藝人與專業教師示范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川北民歌的演唱能保持其原有的特質。課程性質采用選修課的形式,學習結業后可增加學分。課程的考查以民歌演唱為主,考查學生川北民歌的語言、唱腔及風格的把握。
(二)戲曲演唱課
是以演唱當地有代表性的戲曲唱段為主的課程,以川北地區為例,川北燈戲是最具代表性的劇種,川北燈戲由花燈歌舞發展而來,其中包含有川北山鄉的民歌小調、清音、神歌、端公調,同時又吸取了陜西調、吳下補缸調等曲調。它有板式變化的正調類唱腔體系,也有曲牌聯綴的唱腔。通過戲曲演唱課使學生大量地演唱川北燈戲中的代表唱段,把握川北燈戲的曲調特色和唱腔風格,并學習傳統戲曲的表演技巧。課程教材建設可與南充燈戲團聯合整理,課程師資、教學模式、課程性質以及課程的考核與民歌演唱課相同。
(三)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賞析課
將地區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欣賞課的形式,使學生通過欣賞了解、領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和魅力,增進對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研究非物質音樂文化的興趣。課程的內容以影像資料和傳承人講座的形式為主。
(四)理論研究課
在前面三門課的基礎上,開設理論研究課,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演唱民歌和戲曲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學習實踐,開展關于民歌和戲曲演唱的理論研究,如對川北民歌和戲曲演唱語言咬字的研究,對川北民歌和戲曲的演唱技巧的研究,對川北民歌和戲曲演唱風格研究,對川北民歌和戲曲語言的語勢、語調和曲調關系的研究,還可以做美聲唱法、民歌唱法與川北民歌和戲曲唱法的對比研究,也可以對某個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進行研究等,這樣可以使學生將演唱實踐上升到理論研究的高度。課程的實施可與學生的本科畢業論文選題結合。
三、高師聲樂課程開發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建立平等、多元的教育理念
在高師聲樂課程開發中首先應該建立平等、多元的教育理念,這是因為我們現行的聲樂教育模式主要以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為主,由于受歷史、教育體制以及人們觀念的影響,這兩種唱法被人們認為是專業的、科學的、正宗的唱法,而地域性強的民間歌唱藝術在人們觀念中一直被認為“不科學、太土氣”而未受到人們的重視,加之現在的高校聲樂教師幾乎都是現行的聲樂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其所受教育和觀念對民間歌唱藝術的重視程度是可想而知的。這種外部環境和教師的思想觀念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傳統民族民間歌唱藝術的認知和客觀公正的判斷,因此,通過對高師聲樂課程的開發拓展,幫助學生了解民族民間歌唱藝術,領略民間歌唱的藝術魅力,使學生建立“多元一體”的文化觀念,使他們認識到不同唱法、不同種族和地區的音樂文化具有同樣的本質,沒有高低、優劣之分。
(二)關注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的“文化語境”
音樂人類學家梅里亞姆認為,音樂是由構成其文化的人們的價值觀、態度和信念形成人類行為過程的結果,音樂無非是人們為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要研究音樂,就要研究人類行為而不能僅僅把這種研究歸結為對音樂的理解。④因此,我們在對地域性的音樂文化遺產進行教育傳承中,要高度重視與這些音樂對應的人的研究和文化語境的研究,比如民歌傳承和研究中,我們除了對某歌種進行田野考察工作,將民歌演唱的作品錄音、錄像、記譜,將之整編成民歌集成,以物化的形式保護外,更應注意民歌中的即興演唱方式(如新聲變律之手法),因演唱場所不同而作品表現之不同(表演語境),民歌曲調的可塑性研究、民歌生態環境保護等問題。
(三)要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方針
在非遺背景下對高師聲樂課程進行拓展和開發,要保證這些課程的授課質量,就必須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方針,即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入課堂親自傳授,除此之外,聲樂教師和學生也可深入民間向民間藝人學習技藝。這是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是其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它是一個地區居民個性、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堅持“請進來、走出去”方針,為傳統民間音樂文化得以原汁原味的傳承提供了保證。
(四)重視非物質音樂文化的流變
民俗學的理論告訴我們,民俗有其兩重性,一個是相對的穩定性,另一個是其歷史流變性。我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既要注重對遺產本身穩定性的延續和保護,也不能忽略遺產本身的流變性,要從歷史發展的流程看待文化遺產在不同階段的傳承和變化。因此在高師聲樂課程開發過程中,我們既要重視“文本傳承”的重要性,即對相關音樂文化遺產的音、像、圖、譜、器進行介紹和學習,又要重視不同時期音樂活動與社會環境、地理環境、文化環境等的互動關系,既要重視音樂本體的靜態描述,又要觀照音樂流變過程的動態呈現。
綜上所述,在當前全社會重視非遺保護的社會背景下,探討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方式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地方高師音樂院校,從教育傳承的角度出發,將本地區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高師聲樂課程拓展開發相結合,這不僅使高師聲樂教育培養出傳承和傳播本土優秀音樂文化的人才,也使高師聲樂教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做出積極貢獻。
注釋:
②中國音樂教育[J].2002(1):7.
③“中國政府法規文件”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件”[Z].
⑤熊曉輝.論梅里亞姆“文化中的音樂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0(9).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計算機基礎教學;分類教學;分級教學
1 我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基本情況
湖北文理學院位于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及第二大城市――襄陽市,是一所省屬地方性綜合型本科院校,現有54個本科專業、11個??茖I,涵蓋文學、理學、工學、藝術學等9大學科門類,在校學生近18000人,每年招收本專科學生近4500人,學生來自全國近30個省市自治區。
多年來,我校的公共計算機課程基本上按照“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提出的原則性指導意見進行設置,目前面向所有非計算機專業主要開設兩個層次的課程:計算機基礎和程序設計基礎。
對操作性強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我們將所有學時全部安排在實驗室進行教學,不嚴格區分理論與實驗學時,采用“邊講邊練、講講練練”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我們根據各個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對計算機應用能力的不同要求,分理工類、藝術體育類、文史類,分別制定針對性的課程教學方案。
2 計算機基礎分類+分級教學的組織與實施
2.1 學生的分類
根據學科門類和專業不同,學校設置有音樂學院、體育學院、美術學院等14個二級學院。我們對多年來公共計算機課程教學的情況進行分析與總結,提出將全校所有學生按專業分為大理工科類(以下簡稱A類)、大文科類(以下簡稱B類)、音體美類(以下簡稱C類)等三類,分別進行公共計算機課程設置。A類專業包括常規的理工科類專業和教育技術學等教育學類專業,此類專業開設《計算機基礎-A》和《程序設計基礎》;B類指不包含音樂、體育、美術類專業和A類專業的所有專業,此類專業開設《計算機基礎-B》和《程序設計基礎》;C類專業即為上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體育學院所含的相應專業,此類專業開設《計算機基礎-C》,不開設《程序設計基礎》。
2.2 學生的分級
對上述三類學生,在具體組織實施《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時,我們再采取分級的教學方式,即在分類的基礎上,再進行分級。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我們制定了《計算機基礎》課程“分類+分級”教學實施方案,從學生的測試與分級、學生的分班、學生成績的記載與成績評定等方面做出了具體地規定,并作為實施《計算機基礎》“分類+分級”教學的指導性文件。
根據制定的“教學實施方案”,我們利用購置的計算機考試系統,組織對學生進行測試。測試的主要內容有計算機基本知識、計算機操作及文字輸入、Office辦公軟件的日常使用(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計算機網絡基本知識等。
測試成績出來后,我們根據測試成績對學生進行分級。測試成績達到60分及以上的同學,經我們公布成績和名單,學生自愿申請(本人簽名確認),教務處批準后,取得《計算機基礎》課程免修資格,直接獲得本課程的學分,測試成績即為本課程結業成績。對于測試成績在60分以下其它同學,我們按照上述“教學實施方案”中對測試成績的規定,將學生分為高、中、初三個級別,再根據各實驗室設備臺套數進行合理的教學班級劃分,并據此編排出分級后的課表。
2.3 教學內容的設置
在分類教學內容的處理上,我們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組織有關老師共同編寫了三個類別的課程教學方案。總體上講,對A類和B類學生,我們基本上按照教指委提出的“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核心課程教學實施方案”進行教學內容設置;對C類學生,我們除按照B類學生設置基本的教學內容外,還與相應專業的任課教師共同開展教學研究活動,討論、商定如何結合音體美專業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后續專業課程學習的需要,設置相應的專業教學模塊。同時,我們結合學生課程學習和就業工作的需要,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圍繞學生課程論文及畢業論文的寫作和用于就業招聘的個人簡歷的制作等內容,組織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
在分級教學內容的處理上,我們根據前面的各類的課程教學方案,也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處理。對各類別的初級班,因這部分學生的基礎較弱,基本上按照教指委提出的“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核心課程教學實施方案”中規定的常規內容和教學方法來組織教學,也就是前面制定的三個類別的課程教學方案作為各類別初級班的課程教學方案使用。對各類別的中級班,這部分學生對基本操作已基本掌握,我們在相應初級班的教學方案基礎上進行適當地“增減”,即減少基礎性的操作性教學內容,增加原理性教學內容和技巧性操作內容,進而形成各類別中級班的課程教學方案。對各類別的高級班,這部分學生的常規操作能力已具備,我們在相應中級班的教學方案基礎上再進行適當地“增減”,即減少大部分的操作性教學內容,增加專業學習與工作中要用到的高級技術(技巧)性內容,并適當增加計算思維、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有關的專題性教學內容,進而形成各類別高級班的課程教學方案。
3 我校計算機基礎分類+分級教學的經驗與體會
通過“分類+分級”教學實踐,我們認識到,采用分類的教學方式,能充分考慮到不同類別專業的學生對計算機應用技能和信息技術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相應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打下基礎;采用分級的教學方式,既便于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也使得各級學生得到相應的信息素養的訓練,避免出現學生學習上的兩極分化現象,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免修政策的制定,既是學分制教學管理的直接體現,也將少部分學生解放出來,使其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其它專業知識的學習;因為分級而重新組合的由多個專業學生構成的教學班,也進一步促進了不同專業間學生的交流與融合。
當然,《計算機基礎》“分類+分級”教學的實施,更多的是在教學組織層面進行的改革。要真正提高《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質量,服務于相應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還要更加注重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與利用,注重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與利用。象MOOC/SPOC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等,都可以很好地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采用,并取得好的效果。這將是我校公共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方向。
參考文獻:
[1]姜洪溪等.地方性綜合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次教學的組織與實施[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4(11)
[2]王鳳芹,李瑛.《大學計算機基礎》分級教學改革的探討與實施[J].教育現代化.2015(6)
北京大學特點之一便是“老”。北大的歷史是從1898年京師大學堂的創建算起。但究其淵源,則可以上溯到古代的太學、國子監。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
每天六小時正課,每天一個蹭課(蹭講座、演講,蹭社團活動,蹭演出,蹭圖書館等),每天一小時北大游,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我感受最深的是北大敢為天下先,銳意創新之精神。北大是中國中心,“五四”運動發祥地,傳播和民主與科學思想的最初基地;也是中國推進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要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還是“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吶喊者和行動者,又是“小平您好”的高擎者和“承五四青年報國志,做科教興國棟梁材”的倡導者……北大人身上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責任與創新特質。
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天,表面上只拿到一張培訓結業證,但這段經歷足讓我銘記終身,激情燃燒一輩子。我會自豪的說:我曾是北大人,北大的每一棵樹,每一條路,每一塊碑,每一棟樓既蘊含著歷史的滄桑、文化的久遠,又凝結著我這個后來人的感情與寄托。博雅塔雄健挺拔,體現著北大人自強不息的陽剛之氣;未名湖柔波蕩漾,象征著北大厚德載物的陰柔之美。能在這里讀書、做學問,真的是一種享受。
和其它高校一樣,為改善學生住宿、生活條件,北大校園部分建筑滾動拆遷、維護,舊貌換新顏,但“整舊如舊”的建筑風格不會變,“既金玉其外,又金玉其中”的追求不會變,以學生為本的服務理念不會變。
從略顯寒意的早晨到燈光四射的夜晚,網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溜冰等場所身影矯??;周末舞會、“”(社團活動豐富多彩)、圖書館k歌高手云集,北大學子正從另一面展現他們的綜合素質,培養他們的愛好情趣,鍛煉他們的身體心理。
北京大學是一塊神圣的土地。百余年來這里成長著中國幾代最優秀的學者。 北大有400多名博導、800多名教授。
北大教育學院為我們安排的專家及課程完全是訂單式的,精挑細選,匠心獨具。既有北大的教授、專家(主體),又有教育部、北師大等領導、學者;課程立足管理又博采眾識,涉及教育、管理、國情、外交政策、文學、藝術、校情等多個方面。
尚俊杰博士《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未來教育》、岳昌君教授《當代教育改革進展》、曹志祥教授《基礎教育未來發展趨勢》等講座,立足世界和中國經濟發展的形勢以及教育信息化、國際化等時代特征,提出信息技術環境下諸如翻轉課堂、游戲教育、云計算等學習方式、課程模式的再造;指明中外教育發展的變化和階段性特征,中國教育發展的方向、任務和教師成長的規律,可謂高屋建瓴、高瞻遠矚。
王新超教授《校園的高效率團隊建設》、李志軍教授《領導方式的哲學思考》、丁延慶教授《教育經濟學研究對學校管理的啟示》等講座圍繞高效和諧管理團隊建設,提出管理創造生產力的思想,通過古今中外不同管理方式的比較,提出領導干部既要注重做事的思維方法,又要注重做人的人際智慧,做智慧而又有溫情的領導干部。
盧曉東教授《中國國情現狀分析》、王勇教授《中國對外關系與世界格局》、李義虎教授《我國國內經濟政策和對外政策、對臺政策的思考》等講座,為我們了解國內外形勢及熱點、焦點問題,掌握大政方向,加強時政教育,乃至進行國際教育交流奠定了基礎。
王余光教授《閱讀,與經典同行》、白巍教授《相看兩不厭——中國傳統山水畫與現代人的心靈感悟》、劉小龍教授《盛世之音中國夢——中國現當代經典音樂鑒賞》、程郁綴教授《古典詩詞鑒賞與人文素質提高》等講座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音樂、繪畫、詩詞、經典等藝術對提高鑒賞力、陶冶情智、完善人格的重要作用。這著實讓我這個藝術盲補了一課。有欣賞的心情,才有建設的動力。
洪成文教授《中小學校領導管理創新的技術與智慧》、沈名明教授《試答“錢學森之問”——創新人才培養三項改革》的講座結合實例,展現了創新之美。錢志亮教授《生命視野中的教育管觀》從生命科學的角度讓我們重新認識到珍惜生命、熱愛學生、加強學生安全保護的重要性;也從遺傳與后天努力的角度批駁“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等錯誤口號。楊虎教授《北大風物與北大精神的傳承》從地理、歷史多角度深度剖析了北大風物與精神的關系,感受“外未名而內博雅”的北大人文精神實質。
這些專家、學者中有以程郁綴教授為代表的“50后”學界泰斗,更多的是活躍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風華正茂的“60后”的后學——學術帶頭人。他們講課或娓娓道來,或慷慨激昂;或引經據典,或大氣磅礴;或講解闡述,或探究答疑,但都無一例外地具有豐博的學識、閃光的才智、嚴謹認真的態度,無一例外地以精深的學術造詣和完美的人格贏得陣陣掌聲。
曾說過:“只有學術上的成就才稱得起‘北京大學’萬萬歲的歡呼!”的確,正是北大老師的努力,造就了基礎深厚、思想活躍的優秀學生,他們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促進了北大的建設和發展,可以自豪地說,富于創新精神的北大人每天都在創造新的成就?!?/p>
初到北大,
無論走進哪個食堂就餐,總是看到排隊、買飯菜、刷卡、就餐、倒殘等有序、安靜局面,一個幾千人就餐的地方,絕沒有插隊、打鬧等無序現象。在北大,放學的路上總是學生急匆匆的身影,或步行,或騎行,絕少出現踟躕校園或勾肩搭背現象。在北大廣袤的校園內,絕少看到隨手亂扔的白色垃圾。
晚上燕園的燈光正常要亮到11點左右,不論周末還是寒暑,他們能定心沉靜,一心為學。這是北大校園里最美麗、最絢爛的風景之一,甚至是北大精神的重要標志。
究其原因,這種文化自覺既需要規章制度的他律,更需要個人嚴格自律。
深層原因,是北大學生以最高分錄取,往往帶來了優越感和才子氣,心理上潛在社會精英意識:一旦戴上北大校徽,每個人便具有被選擇的莊嚴感、深沉的使命感。因這種獻身感和使命感使人變得沉穩、自覺起來。他們最大的心結是擔心淪為平庸。今日的精英與明日的棟梁,今日的思考與明日的奉獻,被無形的力量維系在一起。
燕園的燈光體現著北大人自覺自為、勤奮上進的學人本色,也折射出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崇高使命,更說明著這所學校賴以永葆青春、日進千里的發展秘訣。只要北大的燈光不滅,中國就有希望!
對__中學這所名校來說,必須把“優秀是一種文化,成功是一種習慣”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學生“不用揚鞭自奮蹄”。
【關鍵詞】挪威;學前師資教育;幼兒園變遷;社會發展
【中圖分類號】G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0)07/08-0088-04
在挪威,學前師資教育的發展和幼兒園的變遷息息相關,而幼兒園的發展則與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
一、學前師資教育的發展史
挪威最早培訓幼兒園教師的機構是兒童權益保護學院,成立于1935年。兒童權益保護學院的成立與幼兒園的發展有關。當時,挪威主要有兩種類型的幼兒園。一種是公立的兒童避難所。雖然公眾普遍認為最理想的育兒模式是母親不出去工作,在家照顧孩子,可是,隨著19世紀挪威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許多母親迫于經濟壓力,不得不出去工作,這時就需要有地方把孩子托管起來。公立的兒童避難所應運而生。兒童避難所主要為工人階層的孩子服務,這些孩子的父母沒有經濟實力在家照看孩子。兒童避難所的開放時間根據工廠的工作時間設定,相對來講要長一些。另一種則是私立的幼兒園。嚴格地說,這類幼兒園是為中上階層的孩子服務的,目的是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滿足幼兒與同伴一起玩耍和學習的需要。入讀這類幼兒園的幼兒一般家庭條件較好,家長有足夠的精力與財力讓孩子上幼兒園,同時家中也有人照看孩子。因此,私立幼兒園的開放時間較短,一般每天開放4小時,主要為幼兒提供教育服務,而不僅僅是照料和護理。正是因為私立幼兒園的出現,中產階級對孩子接受教育的需求越來越高,相應地對幼兒園教師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為滿足這一社會需求,挪威第一所學前師資教育學院――兒童權益保護學院成立了。截至20世紀70年代初,挪威共有5所幼兒師范學院。
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挪威政府為民眾提供高等教育服務的能力大大提高,在各地建立了許多幼兒師范學院。所有初等幼兒師范學院都升格為高等幼兒師范學院,學制從2年延長至3年。幼兒師范學院開始招收男生。在此之前,男性成為幼兒園教師不僅為社會習俗所不容,而且也不符合學前教育師資的錄取條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挪威政府日益強調通過各種方式招收男性幼兒師范生和男性幼兒園教師。目前挪威的男性幼兒園教師占全國幼兒園教師總數的10%~20%。
當前,幼兒師范學院招生錄取要求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而有所不同。普通高中畢業生要符合高等院校的入學條件,即要達到一定的錄取分數,這個分數是包含平時考試分數和畢業考試分數在內的總分。幼兒園中的助理教師及其他年滿25周歲的社會人員則可以根據實際能力來申請入學。申請人是否符合錄取要求由每所幼兒師范學院具體評估確定。
二、幼兒園的發展變遷
挪威的普通師范學院與幼兒師范學院的建立有一個有趣的不同點。最早的普通師范學院出現在19世紀,主要建立在鄉鎮上。一部分原因是希望能保護未來的教師不受城市不良風氣的影響,另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與城市相比,鄉鎮兒童數量更多,鄉鎮地區對教師的需求量更大。而最早的幼兒師范學院則出現在大城市里。這歸因于當時僅有的幾所幼兒園都在大城市,鄉鎮基本沒有幼兒園。導致幼兒園集中在大城市的原因是幼兒園不同于中小學,幼兒園教育是非強制性的,所以幼兒園建立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更便于招生。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因為受傳統思想影響,民眾普遍認為幼兒在家里最幸福,很多人認為必須上幼兒園的孩子是不幸的。到2008年,挪威仍然在討論學前兒童要不要上幼兒園的問題,討論的焦點是3歲以下兒童是否應該上幼兒園。
20世紀70年代,幼兒園在挪威的普及和挪威女性走入職場緊密相關。越來越多的女性,包括年幼孩子的母親,開始工作賺錢。與19世紀受經濟所迫不同,20世紀70年代女性走入職場的根本原因是女性要求經濟獨立,追求在家庭之外實現自我價值?!?〕社會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也為女性走入職場創造了客觀條件。社會的變革使得越來越多的女性參加工作,與此同時,對幼兒園的需求也日益強烈。挪威政府致力于建設更多的幼兒園,在鄉鎮亦是如此,目標是在短時間內滿足所有申請入讀幼兒園的幼兒的需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公立的兒童避難所和私立的幼兒園這兩種不同類型的幼兒園逐漸合二為一。挪威現有的幼兒園全部是全日制幼兒園。在園幼兒數量已從1948年占全國同齡幼兒總數的2%提高到當前的90%。在20世紀80年代,上幼兒園的幼兒主要來自兩種家庭,父母受過高等教育的家庭和單親家庭。從1995年開始,挪威政府規定兒童的入學年齡是6歲,在此之前則是滿7歲才能上小學。這一新規定意味著幼兒園少了整整一個年齡段的孩子,對幼兒園的生源影響很大。此外,由于產假等政策規定的變化,目前挪威幼兒園主要招收1~6歲幼兒,而不是幾十年前的4~7歲幼兒。因為在園幼兒年齡的變化,幼兒園的教育重點也隨之變化,要求教師熟悉小年齡嬰幼兒的發展變化。
三、學前師資教育的變革
社會的發展不斷影響幼兒園,而幼兒園的變遷則直接影響到學前師資教育的變革。1948年,挪威一所幼兒園公布了其辦學主導思想,“在我們幼兒園工作的女性們要對兒童心理學有極大的興趣,注重研究嬰幼兒期對以后發展的作用。我們的目標是建立與時俱進的現代幼兒園。從一開始,我們就要求幼兒園應該雇傭受過專業培訓的女教師”。可見,挪威幼兒園很早就開始注重從發展的角度看待童年,這使得挪威的學前師資教育很早就開始重視教育學的重要作用,致力于為幼兒園培養稱職的教師。
從卑爾根大學學院1948年和2008年學前師資教育的部分課程對比看(見下表),學前師資教育的課程框架沒有很大變化。雖然科目的名稱有所改變,但是在表中列為同一行的課程仍為同一學科,不過課程內容已經日漸深入,注重使師范生習得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提高他們的教學能力,以便使幼兒在幼兒園中得到快樂并從中受益。“課程的選擇是以與兒童在一起工作需要掌握什么知識為出發點的?!薄?〕正是這個原因,當前學前師資教育中已經取消了對會計能力的要求,但同時又增加了戲劇,數學,宗教、價值觀與倫理課程。
在1971年之前,每所幼兒師范學院都可以自主決定課程的設置,但是從總體上說,各個學校的課程設置比較相似,這歸因于相同的幼教傳統和學院之間的密切合作。
學前師資教育的目的是讓師范生日后成為“育人者或是兒童照料和護理者”?!?〕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雖然幼兒園的工作內容被重新定義了,但是對兒童的照料一直是幼兒園的基本工作,因此學前師資教育的根本目的也一直沒變。
1971年挪威頒布了第一部《學前師資教學大綱》,1975年頒布了《師范教育法》。經過一系列變革,2003年頒布的《幼兒師范教育大綱》成為指導學前師資教育的綱領性文件。
當前,學前師資教育的要求是師范生必須接受為期3年的全日制學習,修滿180個學分。不過,也有很多幼兒師范學院提供非全日制的課程,最常見的是4年修滿180個學分。這種課程的招生對象是沒有受過正規學前師資教育的幼兒園助理教師。目前,這種課程擁有相當大的市場,因為雖然接受過正規學前師資教育的幼兒園教師日益增多,但由于幼兒園的快速發展,對教師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幼兒園會招收許多只接受過較少教育的人在幼兒園做助理教師,以輔助專職教師開展工作。
在課程結構上,教育實習占有很大比重,其中有大約2周的實習在小學一年級進行。實習是所有課程的一個必備組成部分,不單獨計算學分。
《幼兒師范教育大綱》規定每所幼兒師范學院可以建立有自己特色的課程模式,以此補充院校的基本課程模式。所有師范生都應該學習的基本課程包括教育學,英語,數學,宗教、價值觀與倫理課程以及一門實踐或美學課程。除此之外,師范生可以自由決定是否選修其他副科,以便有時間和精力來更好地拓展專業選修的范圍和深度。幼兒師范學院有權在一定范圍內開設多學科或跨學科的課程。以卑爾根大學學院為例。卑爾根大學學院主要是分科教授各門學科的,但是現在越來越重視學科之間的合作。2003年卑爾根大學學院建立了線型課程模式,目的在于提高師范生在某一專業領域的能力。線型課程模式的重點是戶外運動課程和藝術課程。在2008~2009年,卑爾根大學學院錄取的150名學生中,選擇藝術課程和戶外運動課程的各有32名。
以戶外運動課程為例。阿娜?哈曼(Anne S. E.Hammer,2009)總結了卑爾根大學學院戶外運動課的相關內容。在卑爾根大學學院,除了一年級的必修課――自然科學課外,師范生還有機會在第三學年選擇自選主修課――戶外運動課。這門課程包括自然科學課和體育課兩部分。目前,包括自然科學和體育在內的戶外運動課非常受師范生歡迎,選擇這一自選主修課的師范生很多。在第三學年的實習中,有2周的實習與師范生選擇的自選主修課掛鉤。因為大多數接受學前師資教育的師范生在高中階段沒有選修過自然科學課程,因此學前師資教育中自然科學課程的首要目標就是激發師范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如果師范生對自然科學不感興趣,那他在踏上工作崗位后也很可能不重視這一內容,將很難激發兒童探索自然科學的熱情。要讓師范生對自然科學感興趣,重要的是要讓他們積累豐富的自然科學經驗,使他們認識到這門課程對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性。做一名合格的幼兒園教師,應該具備扎實的自然科學知識,以便幫助兒童了解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在戶外運動課程中,生物學是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師范生要熟悉不同的生態系統,如森林、溫泉、湖泊等,分辨各種植物和動物。師范生學習識別不同的物種既有助于師范生體驗大自然的奇妙,也有助于師范生在踏上工作崗位后更好地開展相關工作。學前兒童喜歡詢問植物和動物的名稱,教師有責任為兒童提供學習動、植物名稱的機會,并讓兒童從中享受學習的快樂。卑爾根大學學院定期為師范生開辦各種關于生態系統的講座,向師范生展示各種生物的屬性以及生物之間的依賴關系。物理學也是重要的學習內容之一。教師會通過示范、實驗和講座等方式,幫助師范生加深對物理現象的理解,以方便他們以后在幼兒園里開展相關活動。在實習時,師范生可以把這些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直接應用于幼兒園教學實踐,也可以不斷創新。
隨著城市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挪威人日益遠離大自然。人們逐漸認識到,這對健康不利。為了促進幼兒健康發展,挪威現在出現了許多自然幼兒園。這些幼兒園的共同特點是讓幼兒回到大自然中去,開展有益的戶外活動,而不是只讓幼兒靜坐在房間里。從公共健康的角度看,有必要引導幼兒在大自然中得到游戲的快樂。因此,戶外運動課程的目的是使師范生掌握各種有關物種、自然和環境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通過簡單的戶外活動認識和了解人類和自然的關系,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能夠運用理論和實踐知識,鼓勵幼兒在大自然中游戲、探索,體驗戶外活動的快樂;了解如何創造適宜的環境,發展幼兒的獨立性、責任心和創造性;掌握專業技能,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和觀察能力;了解不同季節的身體技能發展和運動;掌握兒童營養方面的知識,能夠運用大自然的資源來預防疾病和增強體質;在不同的季節都能夠在大自然中安全活動等。要實現這些目標,大量的教學活動需要在戶外進行,有時在學校附近,有時則要到郊外去。
藝術課程的主要科目有戲劇、手工和音樂。戲劇、手工和音樂科目間的合作很重要。結業考試的內容是師范生合作完成一個跨學科的項目,要求師范生勇敢地開展藝術教育活動,在自己的學校與實習的幼兒園之外,即在公共領域或不同種類的藝術院校中,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項以藝術為內容的工作。師范生在完成具體的工作后,要遞交一份以藝術傳播反思為主要內容的個人論文。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重視教育內容與幼教職業之間的相關性外,卑爾根大學學院非常重視工作方法和師范生將要從事的工作間的聯系,提倡以小組的方式開展活動,以提高師范生的合作能力。卑爾根大學學院的教學大綱指出,“在整個教育中,小組學習方式占主導地位。幼兒園教師的一個主要任務是能與人在不同場合相處和合作,能處理不同的同事關系和不同的工作方式,這些是從事幼兒園教師職業的必備技能”。
綜上所述,挪威的學前師資教育一直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從長期來看,幼兒園的變遷會一直影響學前師資教育。如果幼兒園相對穩定,幼兒師范學院會更容易制訂自己的教學大綱。當前學前師資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師范生應對幼兒園的不斷變化、班級人數增多、幼兒群體組成日益多樣化以及在同一班級中為不同年齡的幼兒提供適應每個人發展水平的教學等挑戰。同時,社會的多元化發展也給學前師資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因為目前挪威兒童入學年齡提前到了6歲,所以讓學前兒童作好入學準備越來越重要。相應地,對幼兒園教師學科專業知識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學前師資教育的責任與任務就是為師范生提供踏上工作崗位后應對這些挑戰的必備技能。
參考文獻:
〔1〕〔3〕KVALHEIM INGEBORG LODRUP.Sats pā barnehagen〔M〕.Oaslo:Universitetsforlaget,1990.
〔2〕BERG TURI SVERDRUP. Forskolel rerutdanning i Bergen gjennom 40 ār〔M〕.Bergen:Bergen L rerhogskole,1988.
Pre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in Norway
Dag Orseth, Anne S. E. Hammer
(Bergen University College, Nor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