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2 16:04: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情感問題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情緒行為教育,高校學生,管理
一、90后大學生的情緒狀態
進入青春期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處于特殊的身心發展期,表現出特定群體的情緒特點,首先是多樣性,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發展,各種新需要的強度不斷增加,具有多樣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自卑、自負等。其次是沖動性,表現在對某一種情緒的體驗特別強烈、富有激情。隨著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對各種事物都比較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緒一旦爆發就較難控制。雖然,同中學生相比教育教學論文,大學生對自我情緒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狀態下,表現的容易感情用事。再次是矛盾性,大學生情緒的外在表現和內心體驗,并不總是一致的,在某些場合和特定問題上,有些大學生會隱藏、文飾和抑制自己的真實情感,表現的含蓄、內隱。同成年人相比,大學生的情緒仍帶有明顯的波動性,有時情緒激動,有時平靜如水,有時積極情緒高昂,有時消極情緒頹廢。同學關系的好壞或學習成績的優劣,都能引起情緒的波動。最后是易于心境化,即盡管情緒狀態有所緩和,但拉長了這種情緒狀態,其余波還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由于大學生的這些情緒特點,容易產生一些常見的情緒困擾,進而影響在大學期間的學習和生活期刊網。
二、情緒的理論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早在19世紀馮特提出了情緒的三維理論:快樂的和不快樂的,激奮向上的和受到壓抑的,高度緊張的和完全松弛的。人們在認識周圍事物時,通常表現出一定的態度,人們總是抱著一定的需要去認識事物。當事物符合自己的需要時,就表現出肯定的態度,當事物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時,就表現出否定的態度。對事物持有肯定態度,就會產生滿意、快樂、喜悅、崇敬等情緒體驗;反之對事物持有否定態度,就產生憎恨、壓抑、憂愁、恐懼等情緒體驗。表情是情緒的基本表現形式。
在情緒研究的歷史中,有許多理論流派教育教學論文,他們對情緒的產生和發展提出了很多解釋觀點,以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蘭格理論是早期的情緒理論,一般人們首先是受到某種刺激,才能產生情緒,并由此引起某些身體變化和機體反應。但他們認為,情緒只是一種身體狀態的感覺,其原因純粹是身體的,先有機體的生理變化,而后才有情緒,例如,血管運動的混亂、血管寬度的改變及與此同時各個器官中血流量的改變,才是情緒產生的真正的和最初的原因。當一個情緒刺激物作用于感官時,引起個體生理上的某種變化和反應,并激起神經沖動傳至中樞神經系統,就產生了情緒。如果把情緒的過程分為三種形式,用A表示感知,用B表示情緒,用C表示表情,日常思維是把情緒圖式按ABC,也就是感知—情緒—表情排列的話,那么詹姆士認為實際的情況更可能是按ACB公式,即感知—表情—情緒。通常人們說,因悲痛而哭泣,因憤怒而打人,因恐懼而發抖,但如果確切的說的話是因哭泣而感到悲痛,因打人而感到憤怒,因顫抖而感到恐懼。
三、情緒行為教育
任何一種情緒都是反應機制,是機體對環境某種刺激回答的機制教育教學論文,教育工作者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教育工作者可以把情緒引導作為進行某種反應的一種非常寶貴的手段。如果你要讓學生產生你所需要的行為形式,就應當注意讓這些反應在學生身上留下情緒的印記。情緒反應對我們行為的所有形式,對教育過程的各個階段都會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不管我們是否想讓學生具有最好的記憶力,或者想讓思維卓有成效的工作,就我們都要關心這些活動是否受到情緒的激勵。經驗和研究表明,對有情緒色彩的事實總比沒有情緒色彩的事實記得更牢固、更持久。所以作為教師要時刻注意你在教育工作中的方式和方法是否對學生有情緒的感染。
四、教師對學生的情緒行為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反對型:否定學生,制止學生有消極情緒,譴責,訓導,以批判的態度看待學生的情緒期刊網。
2.忽視型:對學生的情緒不予理睬,對學生的情緒不能及時察覺,或者是有意的擺脫學生的看法和感受,將學生的想法看成是微不足道的,不去解決問題。
3.放任型:接受學生所有的情緒表現,向消極情緒的學生盲目慰藉,不提供引導,不給與引導,完全放任發展,認為這種狀態與自己沒關系,不處理。
4.輔導型:傾聽心聲,重視一些負面情緒,并加以正面引導,利用生活經驗和心理學知識對學生耐心的輔導,不嘲笑學生的消極行為,教導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情緒行為教育對教師的要求
作為一個教師如果要讓學生接受你的觀點,就應當注意你的方式在學生身上留下的情緒印記,這對我們教師提出以下要求:
1.教師要培養工作的激情和感召力,在2003年度美國優秀教師的基本特征調查中顯示教育教學論文,教師發自內心地喜愛教學管理工作,對工作的社會意義有深刻的認識或體驗,能感染學生的學習熱情,感召他們的心靈。
2.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生活閱歷有助于教師更加清楚的表達觀念,以及毫不含糊地應答學生的各種疑問。
3.教師本身熱情、靈活、積極向上、精力充沛,有效而富于激情的傳遞,生動的目光,演示性的手勢,描述性的詞,易接受學生的想法和疑問等,比較容易受到學生的歡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感染。
4.美國學者羅伯特麥瑞克在理想教師理論中提出認為教師要具有關心、理解、接受、尊重、友誼和信任的六種基本素質。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平等信任的基礎上的,要有民主的教育才會有學生個性的覺醒。教師要嘗試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分析問題,建立教師的信念,教師的信念決定了個體內部注意力的分配,例如教師認為沒有必要注意學生的感受,他就不可能培養自己的理解和同感能力。
[參考文獻]
[1]列夫?謝苗諾維奇?維果茨基.教育心理學[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K?T?斯托曼. 情緒心理學[M]. 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
[3]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論文摘 要:文學經典寓德于文,融情入文。因而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利用這一特點對醫學生進行充分的德育與情感滲透,使學生在求知的同時,得到品德的鍛造與情感的熏陶,從而對醫學生的人格品質進行正面的干預引導。
當今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大學教育過分強調功利性,導致了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欠缺。所謂人文精神,其核心包括對生命存在和人的尊嚴的尊重、以人為本、對價值理想的執著追求等。當代大學生往往價值觀念自我化,缺少奉獻精神;價值取向功利化,缺少理想熱情;道德觀念淡薄,缺少社會責任感;情感反應冷漠,缺少同情與關愛。屢見諸報端的大學生犯罪案件,如清華學子劉海洋的“傷熊”事件等,正是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人格不夠健全、缺乏對生命的關愛而導致的悲劇。
醫乃仁術,因此與其他學科相比,醫學在強調“技術”的同時,更應強調對人的關懷。為醫者除具備精湛的醫術外,還應具備高尚醫德與大愛之心。因而對于醫學生來說,優秀品德的鍛鑄,仁愛之心的培養尤為重要。大學語文萃取文學經典,不僅集萃了豐富的知識,而且負載了可貴的道德品質,蘊含了豐沛的情感。這些特性決定了它在醫學生培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作為醫學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師,除了要傳道授業解惑,更應將品德和情感教育融入大學語文教學中。
一、體味作者的人生態度與追求境界,完善醫學生的道德品質
一方面,歷代文化名人高尚的情操與人格,具有無可比擬的感人魅力。屈原遭讒放逐,寧可以身殉國,終不改愛國之志;司馬遷忍宮刑之辱,發憤著書,終完成史家絕唱之《史記》;文天祥逢國破家亡,誓不降元,丹心一片光耀汗青;布衣杜甫,“位卑未敢忘憂國”,窮亦兼濟天下;魯迅先生,冷筆熱心,“俯首甘為孺子?!薄N幕藗兩眢w力行所展現的重義輕利、舍生取義的精神境界,信奉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信條,在民族危難境遇中所表現的信仰堅守等,會給大學生以巨大的心靈震撼,滌蕩他們的精神世界,明確他們的人生追求。
另一方面,經典美文極其生動地詮釋了作家的人生追求和德行操守。優秀的作品無不滲透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情感,展示了他們的精神氣度、道德取向,揭示了其人生態度、理想追求。如“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是孟子的處世原則;“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笔抢畎椎娜松ж摚弧安粦治釓]獨破受凍,而愿大庇天下寒士”是杜甫的大愛胸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諸葛亮的奉獻精神;“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陸游的愛國情懷;“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是孫思邈的醫者之心……這些優美的文字無不是陶情冶性的春風雨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激活自身的使命感、責任感,在對先賢認同、崇敬的過程中,逐漸將他們的德行操守內化為個體生命的自覺。
二、品味作品中豐富的人生情感,健全醫學生的人格品質
對生命的態度是人格品質中最重要的內涵之一,它主要指對自我生命的肯定珍視,對生命意義的自覺以及對他人生命乃至整個世界上生命的同情與關懷。影視作品中的血腥場面,現實世界中的暴力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存方式,造成了不少大學生對生命漠視和踐踏的心理。醫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態度,培養健全的人格品質對能否成為一名合格的醫者至關重要,而人自身及其心靈的價值正是文學永恒的主題。名詩美文蘊含著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以及人類對未來不懈的思考和探索,是對真善美的追求,是陶冶人性靈的最好素材。
朱自清的《背影》體現了親情的深度;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傳達了友情的廣度;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詮釋了愛情的純度;巴金的《小狗包弟》飽含著對生命的尊重和悲憫;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展現了寄情自然,物我兩忘的和諧愉悅。通過賞讀作品,讓學生更深刻地去關注自身,關注生命,鑄造健全的人格品質,培育為醫者的大愛之心。
三、情感體驗——潤物無聲的教育方式
德情教育效果的實現以精神自覺為前提,單純的道德說教、乏味的理論講解是很難奏效的。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啟發主體對人生深入思考,正是實施心靈教育的關鍵手段。
情感體驗是指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對作品中展現的精神境界、人格品質、生命態度等感同身受,在潛移默化中被熏陶、被感染,從而引發他們對人生問題進行自覺的思考,由個體被動的遵從、選擇內化為自身的德行操守。因此教師在情感體驗教學中要發揮以下積極作用:
首先,以情感人。
法國思想家狄德羅曾說:“沒有感情這個品質,任何筆調都不能打動人心?!盵1]同理,教師沒有感情這個品質,任何語言都不能打動人心。情感是語文教學的根,教師不僅要挖掘蘊含在作品里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運用自己的語言力量、體態表情,用自己的真情、深情與激情,去感染、激發學生,讓學生進人良好的閱讀狀態?!暗巧絼t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盵2],學生在同事物發生同情和共鳴,在領略作家人格魅力,作品情致韻味的同時,明辨是非曲直,從而按照美的規律去規劃自己的人生。
其次,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能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的情感效能。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突破了以往語文教學只能靠教師語言表述,缺少直觀感受的不足,視聽元素的加入極大地強化了情感體驗的效果。如以往講授戲曲缺少直觀性,情感體驗效果不盡如人意,而今教師可以在授課中穿插入對白、唱段、配樂,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知覺、聯想、情感,去觸摸內容的整體存在,引導學生去感受、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感體驗中受到心靈啟迪和教育。此外,如角色表演法、分析討論法、探究學習法等都是激活學生情感,加深心靈體驗較好的教學方式。
大學教育不僅是傳授新知的過程,而且是培養合格社會人的過程。知識終有更新換代的一天,而良好的德行品質、人格修養將使學生終生受益。對于醫學院校的語文教師來說,更要在教學過程中使德情教育在積極、活潑的情境中得以無聲地滋潤、涵化、展延、厚重,培養起學生對人類的終極關懷,對他人生命、對自己生命的珍愛,為他們在將來的工作生涯中成為精誠、仁愛的醫者打下堅實的基礎。
注釋:
論文關鍵詞:廉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
一、廉政教育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礎課”的重要性
在相對權力行使的配套及監督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部分領導干部面對物質利益誘惑喪失了政治敏銳性、鑒別力和抵制力,墮入了腐敗的漩渦中。這使得腐敗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塊拋之不去的毒瘤。近年來,新聞媒體曝光了社會生活多方面的腐敗問題,如:行敗、醫療腐敗、學術腐敗、足球腐敗、彩票腐敗等等,給人的感覺似乎是越反腐敗,腐敗越嚴重。一些大學生由于缺乏正確的是非觀,漠視腐敗問題,甚至有些同學將一些腐敗蛀蟲視為偶像。教育部《關于在大中小學全面開展廉潔教育的意見》的文件明確了抑制腐敗要從學生抓起。大學生是國家和黨事業的繼承人,而強調大學生的廉政教育是我們黨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并從源頭上積極探索懲治、預防腐敗的重要舉措。因此,以為指導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擔當起廉政教育重任。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課程之一,它是以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大學生的政治素養、道德素養和法律素養為目標。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高層次后備力量,他們是否具有廉政品質直接決定著黨的前途,直接影響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同時塑造良好廉政品質,做正直的人,走正確的路,這也是大學生成長和成才的需要。廉政教育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礎課”就是為即將成為規范權力運行者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名利觀,增強他們拒腐防變的能力。
二、廉政教育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礎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盡管大學生廉政教育引起了各高校和理論工作者的重視和關注,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大學生廉政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廉政教育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礎課”也僅僅才兩到三年的時間。我校的具體做法是:在“基礎課”課堂教學中留出2個學時作為專題系統講解,另外注意在職業教育和法律教育2個板塊中強調一下廉政教育。而實踐課堂開展主要是通過圖片宣傳和講座的形式引起了大學生對廉政教育的關注,使得他們獲得了一些廉政知識。雖然取得了一些好的收益,但是廉政教育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礎課”依然存在許多問題,現歸納如下。
1.缺乏科學統一的知識理論體系
目前“基礎課”相關教材中找不到關于廉政教育的知識體系。因此,授課內容缺乏統一的相關理論概念,教師授課的內容主要依靠教師自己收集材料備課。為了在教學中不擾亂學生思維,教師對知識理論問題一般是簡單介紹或者回避。僅能依靠單純的個案講授式教學。這使得學生對“基礎課”中廉政教育的學習停留于膚淺的感性思維,無法達到理性思維高度。同時也難以讓他們掌握科學分析社會腐敗問題的方法。
2.廉潔教育教學方法老套,難以產生教學共鳴
這表現在:第一,缺乏材,使得教師不能把握廉政教育相關概念給予科學的界定,會讓學生產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感覺。第二,在案例選擇上,一部分教師對一些社會典型案例避而不講,過多的停留于古代或者20世紀80年代的案例。這樣的案例畢竟和現在的生活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學生聽了會產生內容陳舊的感覺,無法使他們將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相聯系,難以產生情感共鳴。第三,部分教師不注意自己情感控制,過度夸大社會陰暗面,給學生產生社會已病入膏肓的錯覺,從而產生逆反心理。第四,講座和專題報告主要依靠校內教職工開展,校園空間的有限性和傳授者的單一性,使得教學形式比較簡單,難以激發學生興趣。
3.教學資金投入不足,實踐教學受限缺乏吸引力
缺乏必要的物質支持,限制了“基礎課”廉潔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的開展。由于經費問題,目前很多高校的“基礎課”廉潔教育實踐課只能封閉在校園這個狹小的圈子里,基本就是圖片宣傳和知識競賽。由于無法利用到優質的社會資源,造成了實踐課形式化,無法引發學生的興趣感,其效果欠佳。
三、廉政教育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礎課”的對策
1.構建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礎課”中的廉政教育知識板塊
將廉政教育納入“基礎課”教育教學計劃,就要在教材中確立它的教育地位,應該在“基礎課”教材中編寫相關知識內容。對于廉政知識的編寫需要注意如下問題: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即教育部在《關于在大中小學全面開展廉潔教育的意見》(教思政[2007]4號)文件中指出的:大學生廉潔教育的目標是引導大學生樹立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信念,不斷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自律意識,增強拒腐防變的良好心理品質,逐步形成廉潔自律、愛國敬業的職業觀念。其次,要明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的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基礎課”的主線,貫穿于整個教材體系,廉政教育要始終明確它的主線地位。再次,廉政教育要有科學的邏輯體系。如科學的基本內涵界定、意思的闡述以及基本知識板塊的構成。讓學生能通過準確掌握這些概念,形成科學的理論思維。最后,要理論聯系實際。即要注意學習方法的提煉表述,又要注意配套教材中案例選擇貼近大學生、貼近社會生活、具有典型性和啟發性。同時注意對現實意義重大的案例用科學的理論加以歸納分析。
2.加強“基礎課”教師的理論學習和加大“基礎課”廉政教育的科研力度
作為涉及社會敏感問題的廉政教育給“基礎課”教師的教學提出了大挑戰。整個教育過程每一個環節的教學都需要教師有堅定的政治立場,豐富的知識,嚴密的邏輯體系和感染力強的語言表達。因而教師要通過理論學習來提升自己,以求達到用全面的、發展的辯證觀點分析腐敗現象,用生動的教學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廉政價值觀的教學目的。同時,廉政教育進“基礎課”尚處于初級階段,有很多問題需要教師去解決,必要的科研是廉政教育在“基礎課”中發展的有力保障。
3.開展多種類型的“基礎課”廉政教育課堂教學
要完成廉政教育進頭腦這個目標,課堂教育是重中之重。一堂精彩的課給人的啟發有可能是終身的。對于“基礎課”課堂的廉政教育來講,要克服課時有限和教學內容不統一的問題,就要在廣泛選材、精心備課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特點,以多種靈活有效的手段來增強課堂的感染力。這些手段的運用不是簡單的采用,而是要圍繞增強教學的實效性這個中心主題。因此,需要注意一些問題,這里簡單歸納如下:第一,要注意視頻材料的選擇。要選擇一些實事重大的,點評科學合理的,貼近大學生心理特點的視頻材料。第二,對于廉政教育討論式教學,因為涉及社會敏感問題,學生積極性比較高,思維開闊,但也比較極端。所以,教師在討論式教學中,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否則前功盡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自我立場要堅定,對學生的討論要做事先的思考,在廣泛收集整理依據基礎上以精典的點評來應對學生可能的提問。第三,情景教學。教師可以選擇在對一些社會腐敗現象的思考上,編寫一些短小的(一般5~10分鐘)小品,事先選擇學生排練。學生在這種演練過程中自身會有積極的思考,而觀看的學生更是對這種同學親力親為的演示有強烈的興趣,容易產生情感共鳴。當然,最后教師精典的點評是點睛之筆。第四,聘請社會人事給學生開辦講座和專題報告,以增強內容的廣泛性和具體性,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
4.必要的經費支持,開展形式豐富的“基礎課”廉政教育實踐教學
在形式豐富的“基礎課”廉政教育實踐教學中,社會實踐教學(如,旁聽反腐案件庭審、參觀監獄)是最具說服力的方式。它為學生從社會角度認識防腐拒腐的重要性提供了最直接的教育平臺。但這需要必要的經費作為支持,因此適當的經費投入是為社會實踐教學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
關鍵詞:情緒智力 情緒利用 情緒監控 信息搜尋能力
分類號:G250
引用格式:王浩成, 汪淑云, 車俊鐵. 大學生情緒智力對信息搜尋行為能力的影響探究[J/OL]. 知識管理論壇, 2017, 2(3): 186-191[引用日期]. http:///p/1/134/.
1 引言
在信息快速增長的互聯網環境下,信息搜尋已經成為人們每天的主要活動之一,特別是大學生利用信息搜尋來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或社會生活知識的擴展。對于信息搜尋行為影響的研究中,情緒一直未被重視。然而,情緒在人的身體和大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調節和適用功能。對決策行為的影響研究發現,情緒已成為決策過程中與認知并駕齊驅,甚至超過認知作用的一種重要成分,情緒和理性對行為的作用也會隨著各自成分的增減而發生變化[1]。T.D.Wilson較早將心理特質情感因素引入信息搜尋行為模型中,認為信息需求并非是最原始的需求,而是源于更為基礎性的需求――心理、認知和感情3方面的需求,認為情緒影響個體信息搜尋行為[2]。C. C. Kuhlthau[3]的信息で蠊程模型奠定了情緒在信息搜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信息搜尋的每一步都伴隨情緒的產生并受其影響,與信息需求相關的是“不確定性情緒”,但隨著查找的進行和相關資料的獲得,用戶情緒隨之發生變化。最能體現個體情緒控制和利用能力的是個體情緒智力。情緒智力的研究者指出,情緒智力是個體監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和情感,并識別、利用這些信息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能力。
2 相關理論及研究現狀
2.1 信息搜尋行為能力
2000年1月18日,在美國德克薩斯的圣安東尼奧召開的美國圖書館協會(ALA)冬季會議上,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標準委員會評議并通過了《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4]。C.F.Timmers和C. A. W. Glas[5]基于此標準提出了信息搜尋行為能力的構成,信息搜尋行為構成與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的對照見表1。他們還開發了信息搜尋行為能力量表,認為測量大學生的一般信息搜尋行為與特定的目標任務無關,因此標準4“能夠有效地利用信息達到特定的目的”被排除。而行為調整是信息搜尋行為構成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把行為調整作為一個構成添加進去。
2.2 情緒智力的概念及構成
1990年,P. Salovey和J. D. Mayer[6]最早使用“情緒智力”術語,認為情緒智力是指個體監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并利用這些信息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能力。他們還指出了情緒智力由3種類別的適應能力構成:①情緒的評價和表達,包括自身情緒的評價和表達以及對他人情緒的評價,自身情緒可進一步分成言語的和非言語的,他人的情緒可進一步分解成非言語的感知和同情。②情緒的調節,包括自身的情緒調節和影響調節他人的情緒。③解決問題時情緒的利用,包括靈活的計劃,創造性的想象,重新定向注意力和動機。1997年,J. D. Mayer等又提出了修訂的情緒智力模型[7],強調情緒智力的認知成分,把情緒智力概念化為術語智力和情緒化的潛在發展。修訂后的情緒智力包括4個分支:①情緒的感知、評價和表達;②想象力的情緒化助長;③情緒化知識的理解、分析和使用;④進一步助長情緒和智力的情緒調節。情緒的感知,評價和表達是最基本的過程,情緒的反射調節需要最復雜的過程。
許多研究者探討了情緒對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國內學者劉利華[8]提出了基于評估理論的情感影響機制研究框架,認為個體對在工作或娛樂中發生重大事件的評估會產生情感,這些情感影響信息搜尋行為意愿包括開啟、擴展、限制、終止和規避信息搜尋,并進一步指出消極色彩的情感因素影響更大,有些消極情感會影響信息搜尋的開啟、擴展、終止以及規避,而積極色彩的情感因素主要影響信息搜尋的開啟和擴展。K. S. Kim[9]調查研究了用戶情緒控制和搜尋任務對互聯網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發現情緒控制和任務顯著影響搜尋行為但是對于搜尋績效的影響并不顯著,用戶的情緒控制對搜尋行為的影響隨著搜尋任務的不同而發生變化。由以上可以看出,研究者主要探討了情緒對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而與情緒密切相關的情緒智力對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研究是個空白,情緒智力能否影響信息搜尋能力,高情緒智力個體的信息搜尋能力是否較強?本文旨在探討情緒智力與信息搜尋能力的關系。
3 研究設計
對于信息搜尋能力,筆者采用C.F.Timmers和C. A. W. Glas于2010年開發的信息搜尋行為量表[5],該行為量表是以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學會(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的內容為基礎開發的,包括30個題項,4個分量表,分別是:信息搜尋策略利用、信息評價、信息參考和行為調整。該量表采用Likert四點式計分(3=總是,2=經常,1=有時,0=很少或從不)。劉妍等[10]對此量表對中國大學生的適用性進行了測試,顯示此量表的Cronbach’s alph α系數為0.872,分半信度為 0.835,重測信度為 0.876;各分量表的信度均在可接受的范圍內,信度指標良好;各題項與量表總分的相關性顯著,各分量表之間及其與總量表之間均呈顯著相關,該量表的內容效度與結構效度良好,并由此得出,此量表具有良好的測量學指標,可以作為中國大學生信息搜尋能力研究的有效測量工具。
對于情緒智力的測量,美國心理學家N. S. Schutte、J. M. Malouff、L. E.Hall等[11]以P. Salovey和J. D. Mayer[6]的理論為基礎編制了一份自陳問卷量表。該問卷量表包括33個題目,其中3道反向題,采用5 點記分形式,此問卷量表的Cronbach’s alph α系數為 0.90。北京大學黃韞慧等[12]對此量表中文版進行效度檢驗和修訂:項目分析顯示, 33個題目在項目-總分相關及項目鑒別度上均符合測量學要求,但是單因素和四因素結構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擬合結果不滿意。因此他們重新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獲得4維因子結構,驗證性因素分析得出4維結構擬合為最佳(CMIN/DF=2.19,CFI=0.90,GFI=0.93,AGFI=0.90,RMSEA=0.05)。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數)達到0.85。量表與同時施測的量表的相關關系符合理論預期,具有較好的會聚效度和效標關聯效度。可以滿足今后國內相關研究和應用的需要。 修訂的 EIS 中文版具有四因素結構,分別為:情緒監控,強調對于自我的情緒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有效的控制;情緒利用,描述了利用情緒進行問題解決的能力;社會能力,描述了社會活動中的情緒使用; 他人情緒評估, 描述了通過口頭和非口頭的信息對他人情緒進行知覺的能力。本文用黃韞慧等修訂的中文版進行情緒智力測量。
本次調查于2016年6月在北京地區展開,包括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北京印刷學院、北京科技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4所高校,發放250份問卷,收回230名在校大學生的有效樣本數據,男性占49%,女性占51%。其中年級分布中包括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年級具體分布為大一占26%,大二占22%,大三占24%,大四占23%,研究生占5%。
4 數據分析
本文所有研究變量的描述性y計和相關關系如表2所示:
從表2中可以看出,信息搜尋行為能力總分和情緒智力總分相關系數為0.347(p
為了預測情緒智力各個維度對信息行為能力的影響,筆者以信息行為的各個維度分別為因變量,以情緒智力的4個維度,即情緒監控、情緒利用、社會能力和他人情緒評估能力同時作為自變量進入回歸方程模型,得到5個回歸模型:
yi=ai+bix1+cix2+dix3+eix4+ξi,i=1, 2…,5。
其中y1、y2、y3、y4和y5分別為檢索策略、信息評價、信息參考、行為調整和總分,x1、x2、x3和x4分別為情緒監控、情緒利用、社會能力和他人情緒評估的4個情緒智力維度。ai為常量,bi、ci、di和ei為系數,ξi為誤差。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和回歸方程模型可以看出,5個回歸方程的整體擬合度F達到顯著水平,從各個回歸模型可知,當情緒智力的4個維度同時進入回歸方程時,信息參考行為主要受情緒監控的影響,回歸系數為0.457(p
5 討論
本研究通過數據調查分析發現情緒智力與信息行為能力正相關顯著,說明情緒智力高的個體其信息搜尋能力較高,個體情緒智力影響信息搜尋能力。從情緒智力的分維度看,主要是情緒監控和情緒利用維度影響個體信息搜尋能力,當情緒智力的4個維度(情緒監控、情緒利用、社會能力和他人情緒評估能力)同時進入回歸方程影響信息搜尋行為時,情緒利用能影響檢索策略使用、信息評價、行為調整和信息搜尋行為能力總分,情緒監控主要影響信息參考行為。情緒利用指個體利用相關情緒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情緒利用維度得分高的個體其利用情緒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強,信息搜尋個體進行信息搜尋行為時會面臨各種問題(如檢索策略的選擇、查詢的信息是否準確、是否應該調整目前的搜尋行為),由此會產生各種情緒,例如對信息結果不滿意會產生焦慮情緒,焦慮情緒利用高的個體可能會進一步促進搜尋個體調整行為,重新選擇策略,直到產生滿意的搜尋結果,信息搜尋效果提高;而焦慮情緒利用不好的個體可能會自暴自棄,放棄搜尋,不利于信息的搜尋。因此情緒利用對信息搜尋行為(檢索策略使用、信息評價、行為調整和信息搜尋行為能力總分)影響較大。情緒監控指個體能夠有效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情緒監控得分高的個體不容易受情緒的影響,表現的較為理性,因此情緒監控得分高的個體對信息的利用參考程度較高,能更為理性地對搜尋的信息進行參考和加工,影響信息參考行為。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①樣本數量較少且單一,需要收集更多的數據對結果進行分析。②情緒智力數據和搜尋行為都是用自我問卷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偏差,未來需要結合多種方式獲得數據,例如實驗的方式,進一步檢驗結果的準確性。③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人格等[13],需要結合更多的內外部變量探討情緒智力與信息搜尋行為的關系。
參考文獻:
PHELPSE A. Emotion and cognition: insights from studies of the human amygdale[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6, 57(1): 27-53.
WILSON T D. Model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1999, 55(3): 249-270.
KUHLTHAU C C. Inside the search process: information seeking from the user’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InformationScience, 1991, 42(5): 361-371.
IANNUZZI P.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J]. Community &junior college libraries, 2000, 9(1): 63-67.
TIMMERS C F, GLAS C A W. Developing scales for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10, 66(1): 46-69.
SALOVEY P, MAYER J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Imagination, cognition &personality, 1990, 9(6): 185-211.
MAYER J D, SALOVEY P.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7.
⒗華. 信息搜尋過程中的情感因素影響研究[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15(8): 71-74.
KIM K S. Effects of emotion control and task on web searching behavior[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2008, 44(1): 373-385.
劉妍, 鄒男男, 程文英, 等. 信息搜尋行為量表對中國大學生的適用性探討[J]. 圖書情報工作, 2013, 57(22): 99-102.
SCHUTTE N S, MALOUFF J M, HALL L E,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8, 25(2): 167-177.
黃韞慧, 呂愛芹, 王壘, 等. 大學生情緒智力量表的效度檢驗[J].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44(6): 970-976.
王浩成, 車俊鐵. 大學生人格特質對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J]. 圖書情報工作, 2016, 60(3): 109-113.
作者貢獻說明:
王浩成:論文設計與撰寫;
汪淑云:數據收集匯總;
車俊鐵:論文設計修改。
Effect of Undergraduate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n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
Wang Haocheng, Wang Shuyun, Che Juntie
Department of Library,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2617
關鍵詞: 公共美術類課程 人文精神 構建和提升
一、問題的提出
人文精神是一種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主體的精神,其核心是對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大學教育培養學生的本質和歸宿點。
人文精神蘊含在大學生為人處世的“德性”、“價值觀”和“人生哲學”,以及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中,體現在大學生對待他人、社會、自然的寬容、仁愛、進取、信仰層面的人格力量,以及追求真理與正義、多元與平等過程中的情操和意志等品質,對事物選擇的態度,彰顯著大學生群體健康的個性心理結構。[1]
現階段,在經濟轉型和壓力倍增的社會情境下,大學生更關注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在未來產生的巨大效應,忽視了對自我精神、德性和情感的關懷,以及對生命價值的反思和健全人格的塑造。[2]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顯露出精神方面的缺失,在理想信念、社會公德、創新精神、與人交際等方面出現諸多問題,甚至出現過度崇拜金錢、貪圖享樂、人情淡漠、消極避世、缺乏意志力、缺乏感恩之心、個性孤傲、散漫、自以為是、極端個人主義等,令人擔憂。[3]正處在自我精神和價值觀建立、塑造期的大學生,顯現出對自我人生的無所適從和盲目跟從。由此可見,以人文精神注入大學生心靈,塑造健康向上的群體形象是當務之急。
大學生在探索科學規律的道路上,是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學的方向,是立身的根本,是求善;人文為科學啟示方向,使科學獲得人道內涵,科學和人文結合才能產生最佳效應,對學生科學和人文素養的關注,才是關乎學生個體的完善。[4]
公共美術類課程,諸如“美術鑒賞”等,擔當著文化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功能。其教學中注重視覺語言和情感認知的功能,偏重學生情感和精神的培育和陶冶,具有視覺性、娛樂性、普及性、大眾性、通俗性的特點,以輕松愉悅和潛移默化的方式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意志力,完善和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在構建和提升學生人文精神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公共美術類課程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目前,大學公共美術類課程以“美術鑒賞”等課程為主,課程教學中往往以鑒賞美術作品、理論知識的認知為模式,其教學中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課程定位有失偏頗
此類課程定位始終在“人文性”和“工具性”之間游離,以單純的美術圖像、技巧、知識的掌握和培養學生藝術素養為課程的重要目標。教師在教學中隨意性較大,難以真正發揮其對學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價值。此類課程有時甚至在“需要”與“不需要”之間游離,開設課程種類少,課時短,處于尷尬的境地,即“藝術的性質往往被誤解為只是一種令人欣賞的娛樂,或被貶為一種令人消遣或裝飾的手段”[5],在課程定位上顯劣勢,成為學生課表中可有可無的“配菜”,或是輕松“湊夠”學分的課程,沒有將其人文價值得以充分體現。
(二)教學中方法存在問題
此類課程教學中,教師常以美術知識的講授為重點,來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教學方法偏重作品的色彩、形式、結構等專業性“美術語言”,忽視了非藝術專業學生“審美”特點和規律性。單純從專業技術層面對美術作品的解析和視覺認知的教學方法,并不能真正使作品中體現的真、善、美喚起學生精神的共鳴。同時,在現有教學中,因學生專業差別、學習層次、個性差異、家庭背景,心理情感,甚至是學校、地域和社會條件的局限,教學方式難免會受到局限,人文價值效應發揮有限。
(三)缺失課堂活力
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用多媒體演示美術作品圖片時,學生感興趣的抬頭看看,沒興趣的低頭不做反應,在學生中很難產生情感的共鳴。
三、公共美術類課程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構建和提升
(一)公共美術類課程對大學生人文精神構建和提升的優勢
1.以審美力的培養作為人文精神注入的特有方式。
審美力是人類特有的精神需要,審美力的培養正是此類課程教學重要目標。學生通過“美”的體驗,體會“真”,培育“善”的情操,完成積極人生的塑造,成為此類課程人文精神注入的特有方式。
首先,審美活動是人類特有的精神需要,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普遍聯系。人的審美意識與人的歷史和意識,同時俱來,相伴發展。審美意識和活動對個體的“人”而言,淵源已久,貫穿著人的一生。因此,加強人文構建和提升,是對學生“個體”最本質的人文關懷。
其次,審美力是學生創造力的體現。審美力開辟了一條不同于自然科學研究的人文渠道。學生為豐富精神世界,激發創造力,在充分意識到審美力積極作用的同時,需要自覺地培養和提高自身的審美力。在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活動中,審美力的培養和提高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和機遇,在這其中,不只是享受美,陶冶性情,更是學生精神修養的提高,創造力的激發。因此,學生發現美、創造美、欣賞美、追求美,正是對自身創造力的肯定和禮贊。
再次,審美情感是學生情感的必需品。社會中各種精神現象和道德風貌,如愛國主義,民族氣節,舍己為人,為祖國建設獻身,尊老愛幼,孩子的天真,青年的熱誠,中年的進取,老年的慈祥都能給學生以人格的影響和道德敬仰,進而影響審美情感。生活中各種物質產品,從日常衣食住行用品,到工業產品,都是學生的審美對象,引發審美感情的評價。
最后,審美直覺力的培養賦予學生完善的思維能力。理智和直覺的思維活動支撐著一切知識領域中富有成效的學習活動,兩者構成完善的思維能力。直覺不是超人和藝術家的特質,而是認知不可或缺的方面之一。“審美直覺力被認為是一種由上帝或遺傳給予少數個人的神秘天賦”,只有通過視覺和表演藝術、詩歌或音樂所獲得。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正是在直覺感受的基礎上,把握作品內容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不是天生具有的,是有意識教育和無意識文化熏陶的結果,而美術鑒賞等課程正是這種教育和熏陶的重要方面。例如,一個孩子看齊白石的畫,畫再好,也激不起他的興趣和美感,因為他從逼真的觀點來看,難以理解碧綠的荷葉為何畫成黑墨團并夾雜著線條。只有當他逐漸成長,有了一定的文化藝術修養,通過鑒賞學習,對古老的中國畫傳統表現有了了解,對作品才會從追求寫實到尋求“似與不似”之間的寫意的認識,體會到水墨淋漓的韻律和剛勁有力的線條,正是生氣勃勃生命力的表現。[6]
2.自愿參與,資源共享。
此類課程屬公共選修類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需要來選擇參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需要能增強課程學習中克服困難的意志力,這為學生課堂參與熱情及深度埋下伏筆。同時,公選課的學生來自于全校不同院系、年級,年齡、知識層面與經驗不同,個人成長背景、專業背景、地域不同,原有價值觀也不同,在課堂上形成了良好的人文資源、碰撞、交流,為學生人文精神的提升提供了廣闊空間和背景。
(二)公共美術類課程對大學生人文精神構建和提升的策略
學生人文精神是逐步養成的過程,分兩個層次:“建構”旨在強調人文精神既是知識傳播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學生個體從內到外、從無到有、從多到少的建設和構造過程;“提升”旨在強調在學生原有人文精神及素養基礎上發展?!皹嫿ā焙汀疤嵘睂W生人文精神具體策略如下。
1.突出“人文構建”性的課程定位。
此類課程,借助視覺審美的特有方式,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學會關心、負責,有良好和成熟的思維習慣、人際關系和奉獻精神,成為有知識、技能、良知、智慧和修養的人。發揮人文性優勢,關注學生對社會關系、人際關系、物我關系的認識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影響學生形成一定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審美觀。
2.注重人文關懷的教學理念。
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價值尊嚴,建構主體世界觀和認知方式、學習動機、情感、價值觀等,這些對學生知識建構的結果起著重要作用。此類課程絕不是單純美術知識的認知,而是對人性、人的主體地位和價值尊嚴的關注及人道主義價值觀的高揚。
3.挖掘豐富的人文資源,體現教學核心內容。
一個民族的藝術積淀了民族的智慧、文化和精神,學習的同時也是在了解該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感情。此類課程應發揮豐富的精神內涵影響學生的精神領域,從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等方面達到人文提升的目標。在美術欣賞和體驗活動中,學生對作品的贊賞,很快樂地被吸收進自己心靈里,自己的性格也變得高尚起來。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資源,涉及多元的文化、歷史、文學等方面的知識。例如,希臘的薩莫德拉克的《勝利女神》讓人感受到展翅欲飛的雄姿;日本東大寺的建筑布局,讓人覺得宏偉壯觀;中國雄偉的長城,使人深深地感受到悠久歷史和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樣式多變的美術作品體驗過程,使學生不斷增強愛國感情,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中國藝術的精神深受老莊哲學的影響,強調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和自由的生命運動,參悟超越天人的妙道,這種潛移默化式的教育作用,能注入每一個學生心靈和情感深處。
4.使人文精神內化的多樣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我通過美術圖像,讓學生讀懂作品的色彩、形態、構成等視覺語言和形式規律,主題意義及外延,動機,特定文化圈的樣式,社會影響、時代意義、歷史痕跡,等等,進而闡發對社會生活、人生價值的感懷和思考。例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以直觀可視的形象把戰爭撕裂生活的感覺,以強烈清晰的方式表現了出來。畫面上人物和動物的扭曲形態,以及各種銳角形狀,能引發學生激動和痛苦的經驗,在畫面結構、人物、動物之外卻隱含著戰爭、人類、痛苦與殘酷。再如羅中立的《父親》,在學生中引起極大的認同感,作品以積極細微和震撼的表現手法、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激發學生對父親的感懷和報答。此外,可就作品的視覺語言,進行調查學習,或引用參考文獻,或詢問畫家,或去美術館和博物館,并將調查結果發表出來。為追求作品制作的體驗過程,讓學生嘗試實際操作,用草圖、繪畫、攝影、雕塑,以及計算機圖像等視覺語言來表達所思所想,使人文精神得以內化。
關注校外廣泛的文化藝術領域,學校外美術教育應得到凸顯。將美術作品和文化性資料,實物或復制品等材料引入教室,大學生能自由地接觸實物,營造豐富多彩的學習氛圍;訪問畫家的工作室和制作工房,參觀美術館、博物館和文化遺跡等;到街上領略環境中美的、設計的、歷史的事物和文化背景,做調查和記錄;嘗試獨立思考如何改善所在地域的學校、醫院、公園、車站等公共場所的視覺環境和景觀觀景;聘請藝術家和社區的人們到學校來;利用錄像機和電腦等設備,足不出戶,就能接觸到世界多樣美術和文化等。
總之,多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習形態,從欣賞的角度去解讀美術文化,以修養的理念去把握和理解各民族的美術和文化。
5.提高教師自身人文素質。
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構建和效果的增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人文素質。教師深厚的專業知識和素養、廣博的文化知識、深邃獨到的思維能力,良好的人文修養和境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豁達不屈的堅忍性格能融匯成一股強烈的人格魅力,引發學生對自身生命價值的關注和自身人文素養的關注。
四、結語
增添一些審美藝術、一些傳統美德、一些人性溫暖,獲得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增強學生辨別真、善美的能力,讓學生從郁悶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去品味美的趣味和人生的真諦。這正是公共美術類課程對大學生人文精神構建和提升的過程中蘊含著的方法、步驟、內容、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黃漢芬.高校語言類公選課中學生人文精神的構建和提升[J].桂林工學院學報,2009,29(6):12-15.
[2]崔新建.人文素質及其培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117-119.
[3]楊叔子.關注和加強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交融[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5,20(5):406-408.
[4]黃希庭等.當代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122-127.
[5]魯道夫?阿恩海姆.對美術教學的意見[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3):397-407.
論文關鍵詞: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情感關懷;教育
隨著我國大學的擴招和并軌收費制的實施,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數量大幅增加。所謂高校經濟困難學生,也稱貧困生,是指在生活和學習上缺乏基本經濟保障的高校大學生。一是負擔不了學校所規定繳納的各項費用;二是缺乏維持正常學習和生活的費用。無疑,經濟的貧困給他們正常的生活、學習與身心健康成長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目前,各級政府、各相關高校和社會各界對貧困生都比較重視,也對這一特殊群體給予了諸多的關愛,政策上的優惠,經濟上的資助等大大緩解了其學習生活的壓力,貧困生的生活狀況有了較大改善。但是,與此同時,筆者發現,在對高校貧困生的教育中,情感關懷還沒有得到應有的跟進,有的雖然有所跟進,但關懷方式不當,沒有產生應有的良好效果。為此,本文試作一探討。
一、加強對高校經濟困難學生情感關懷十分重要
情感,是“人對事物的態度的體驗,是人的需要得到滿足與否的反映?!鼻楦惺菍W生身心發展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學生身心發展十分重要的動力和指標。所謂情感關懷是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受到外界刺激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心理反應的關心表現,從本質上講它屬于心理關懷的范疇,是人文關注的一個側面。在解決高校貧困生問題上,加強情感關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的根本目的是有效解決貧困生因貧困導致的心理問題,促進其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自立、自重、自強。
首先,情感關懷本身就是教育的內在要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教育不是冷冰冰、干巴巴的說教。教育的對象是人,而人是具有情感的,動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要情動于中而形于外,才能達到以情動人、以情育人之效。教育本身最需要的就是愛,真誠的愛,無私的愛,實實在在的愛,富有成效的愛。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學生,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接觸?!痹诮逃虒W中,教師擁有積極的、良好的教學情緒和情感,不僅有利于增進師生關系、改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教學質量,而且有利于陶冶高尚的情操、促進身心健康。
其次,情感關懷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學生的健康成長有多種輔助條件,物質和精神二者缺一不可。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解決生活的經濟之困還僅僅是滿足其低級的生存需要,而情感關懷則是滿足其身心健康的一種高級社會需要。高校貧困生不僅僅是經濟之困,而其中許多人還因貧困而形成自卑、自閉、敏感、空虛,甚至世界觀、人生觀扭曲等心理的和精神的問題,他們更需要一種真誠的關愛,需要精神的砥礪,需要人生的指導,加強對貧困生的情感關懷,實質上就是加強關注貧困生的各種積極的情感需要。在貧困生的教育過程中,在努力改善貧困生的物質生活的同時,學校和教育者要加強對貧困生的情感關懷,通過疏通引導,開啟他們的心扉,驅散他們心頭的煩惱。同時,要指導、幫助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磨礪堅強的意志,堅定成功的信念,建立美好的友誼等。
第三,情感關懷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校園文化是一所高校獨特的精神風貌,是推動高校前進的源動力,校園文化建設對增強高校核心競爭力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情感關懷應該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充滿情感關懷的校園文化,布滿溫馨景色的物質文化,蘊含人性關懷的制度文化,飽含催人奮進的精神文化等都能讓學生在校期間愉快地學習和生活,改善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培養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形成健全的人格。對畢業生而言,充滿情感關懷的校園是詩,也是畫,校園里,有寫不盡的詩,畫不完的畫,說不夠的故事,抹不掉的記憶!在這個記憶里,有濃濃的情,深沉的愛……對高校貧困生而言,充滿情感關懷的校園文化必將影響其一生,有效促進學校和社會的穩定和諧。
二、高校經濟困難學生情感關懷方式現存問題剖析
情感關懷方式則指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情感關懷時,在時機、場合、手段等方面所采用的形式和方法。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幫助下,在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等形式的資助下,貧困生的生活狀況有了較大改善。在解決貧困生的物質貧困的同時,高校通過黨團委、學生工作處和輔導員等多種渠道,了解貧困生的思想狀況,加強對貧困生的精神扶貧,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現有的情感關懷工作無論在廣度上還是深度上還未能達到較為滿意的成效,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不知道情感關懷的重要性。很多教師不知道情感在學生身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只關注學生的認知領域,認為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他們不知道學生除了學習知識之外,還有心理安全、尊重、關愛、好奇心、人際關系等很多需要希望能夠得到滿足。不愿意進行情感關懷。部分教師雖然明白情感關懷工作的重要性,但缺乏興趣、沒有耐心。目前高校的授課方式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和學生的課余接觸時間很少,很多教師都是課前進教室,下課出教室,課后輔導時間很少,甚至一門課程結束了也叫不出幾個學生的姓名,更別提對學生進行情感關懷了。另外,一些教師師道尊嚴思想較濃,不能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學生,從而對待學生缺乏尊重、關心和體貼,沒有耐心對學生進行情感關懷。不會進行情感關懷。部分教師雖然知道情感關懷的重要意義,而且也愿意對學生進行情感關懷,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科學素養,從而導致在情感關懷的實踐中往往無從下手,不懂得如何去關注學生的情感問題。
三、對高校經濟困難學生情感關懷方式的改進策略
對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情感關懷是一項系統的、長期的工程,需要整個社會、每所學校、每位社會成員共同的努力和關注,其最終目標就是激發他們的向上精神,升華思想情感,提高思想境界,化心理貧困為勇敢面對或積極應對。同時,情感關懷也是一種教育藝術,要認真思考,講究科學的對策。
1.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加強對學生的情感熏陶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宗旨和教育目標的體現,是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行熏陶的主要渠道,并有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良好教育效果。加強對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情感關懷,必須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建設一種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積極引導貧困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建立良好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的同時,高校尤其要注意精神文化的建設與熏陶作用:首先,要用奮發向上的校園精神引導貧困生。校訓、校風、教風、學風這些體現校園精神的重要因素,每個高校都應根據實際明確提出、界定并大力宣傳,寓意深刻,生動活潑,折射關愛,弘揚正氣,激發朝氣,讓貧困生真切地感受到學校精神的高雅、富足,感受到學習生活的溫馨、美好、愉悅,從而激發戰勝貧困、奮發進取的斗志。其次,要用富有意義的文化教育活動感動和引導貧困生。 除了在課堂教學這個教育的主渠道來關注、尊重和支持貧困生外,高校要積極結合教育目標開展節日紀念、典禮慶祝、先進報告、采訪報道、社會實踐等活動,繼承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發揚團結友愛、平等互助的革命精神,營造和諧奮進的氛圍,讓貧困生在其中接受教育。在這其中,教師不單純要教會學生專業知識,而更應該去關心、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學生,用無微不至的情感來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和熱情,以及面對挫折的勇氣和樂觀精神。再次,要用尊重、平等、友愛的人際關系來調節貧困生的情感。在學校中,貧困生所接觸的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對貧困生的情感影響很強烈也很深刻。作為師生關系中的主導者,每一位教師都應該認識到,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命。他們有一顆還在慢慢成長的心,在這顆正在成長著心靈里,萌發和成長著自信、自重、自愛和尊嚴感。這顆正在成長著的心靈里,更多的是渴望關懷、贊許和尊重。加強情感關懷的一項重要內容,便是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情感互動關系。只有建立起師生間融洽的情感氛圍,教師的工作才能做到位,教育教學工作才能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因此,無論是知識的學習還是道德教育的過程,教師都應該扮演指導者和良師益友的角色,與學生進行平等、民主的溝通和對話,而不是把自己裝扮成權威和主宰者,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來俯視學生。第四,為貧困生創造富有尊嚴的資助環境和資助氛圍。貧困不是貧困生自己的錯,貧困也并非恥辱。教育者首先要消除師生中的錯誤認識,特別要消除貧困生的自卑與敏感心理。同時,要創造一種氛圍,讓貧困生有尊嚴地接受資助。在助困工作中不論是對外宣傳還是接受資助都要選擇適當的方式,盡量不要觸及貧困生敏感的內心。在學生接受資助時應讓他們感覺到有限資源所灌注的愛與關懷,讓資助人與被資助對象雙方都能明白資助是建立在平等之上的饋贈。
2.建立并健全心理咨詢體系
心理學研究表明,內心的苦悶長期得不到釋放,容易造成精神壓抑,嚴重的還會導致精神疾病。一個人受挫后,如果把痛苦和憂傷埋在心里,就像泥沙淤塞了河道,勢必引起不良的后果。要把握貧困生思想狀況,只有深入到他們的實際生活中,經過認真調查、仔細觀察,才能發現貧困大學生的問題所在,進而開展及時的自信心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耐受力教育等等。為了更好地對貧困生進行情感關懷,首先,學校必須加大力度完善心理咨詢機構建設,拓展心理咨詢方式,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服務;其次,學校應該積極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和治療活動,有針對性地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方向的輔導課程與講座,幫助有不良心理傾向的貧困生“心理脫貧”;再次,學校還需加強專兼職心理輔導人員的隊伍建設,加大心理健康宣傳和教育力度,配備一定數量的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和學生心理委員,引導學生調整自己的心態。輔導人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要特別關注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及其治療對策,實施心理干預要堅持發展性原則、保密性原則等。
3.引導貧困生加強自我教育——尊重自我,自強不息
首先,要引導貧困生正確認識貧困,做到自強自立。對貧困現實的客觀認識以及合理歸因,直接關系到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發展動力。必須引導貧困生將自身與貧困現實區分開來?!白怨判鄄哦嗄ルy,從來紈绔少偉男”,“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貧困往往是人生奮進的良藥?!俺錾頍o法選擇,態度可以選擇?!必毟F并不可恥,可恥的是自己不能夠正確面對。其次,要鼓勵貧困生參與社團活動,創造良好的人際交往氛圍。鼓勵貧困生在兼顧學習的同時,積極參與社團活動,擔任相關職務。既豐富生活,擴展人際交往圈,又可鍛煉能力,增強自我價值感。再次,要引導貧困生以正確的方式宣泄情緒,緩解心理壓力。貧困生由于生活的壓力,容易緊張、焦慮,可以通過合理的方式正確宣泄情緒從而緩解心理壓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第四,要教育貧困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學會感恩。貧困生能順利完成學業,大多需要依靠政府、社會、學校等各方面的資助。貧困生應該學會感恩,學會用自己的愛心來反哺社會、回報他人,并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中圖分類號:G250.7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925X(2012)11-0002-03
摘 要 目的:本研究擬分析民族地區大學生社會網絡狀況與自我和諧的關系,以期提高自我和諧水平,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思路。方法 應用問卷法對30個班級共1024名大學生的社會網絡狀況及自我和諧進行測量。結果: 大學生自我和諧在性別、民族、生源、是否班干、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是否獨生上無差異;大學生社會網絡僅在性別、是否班干、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自我和諧與社會網絡狀況存在相關:情感網絡與自我靈活性及自我和諧總分存在顯著負相關,情報網絡與自我靈活性存在顯著正相關。結論 自我和諧與社會網絡間存在一定聯系。
關鍵詞 民族地區;大學生;自我和諧;相關研究
1 引言
自我和諧一直是熱點問題,關于它的研究更是數不勝數,如各類學生自我和諧狀況,自我和諧與家庭環境、焦慮抑郁、信任、主觀幸福感、應對方式以及人際關系的研究等。個體在班級中存在人際關系、情感交流程度不同等差異,并且歐勇的研究證實[1]人際關系是影響心理和諧的重要因素,鄭思明[2]、鄭曉濤[3]調查發現社會網絡對人際關系有一定影響,所以一定程度上對自我和諧產生一定影響,前人的研究也多從人際等方面探討自我和諧,但是都將個體置于社會環境中研究,而本文著眼于以班級為環境,從社會關系網絡角度來研究自我和諧,以期加深社會網絡和自我和諧的關系理解,本研究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來研究民族地區大學生自我和諧狀況,探討在班級中個體不同的社會網絡變量對自我和諧的影響。
社會網絡理論概念最早由齊美爾提出。網絡是指各種關聯,而社會網絡即可簡單地稱為社會關系所構成的結構,它代表著一種結構關系,可反映行動者之間的社會關系,其理論架構是研究行動者彼此間的關系結構,以描述嵌入在網絡中的行動者的行為和刻畫網絡整體特征,并以此為分析框架來解釋其他問題,既研究結構的制約,也強調個人的能動性,從而分析社會結構在與個人互動中如何相互改變[4]。它基于圖論的思想從群體動力學角度來考察社會實體(個體、社會組織等)間的關系連接及其結構特征的一種研究取向。社會網絡分析起源于莫雷諾的社會測量法,是研究的一種工具,是將社會網絡作為研究對象的一種特殊工具,它可以對人與人之間、群體之間、組織之間的關系進行描述,并對其價值進行估量。
社會網絡分析有整體網絡層次和個體層次兩個方面,前者可就網絡規模,網絡密度,群體中心性探討,后者可討論某個節點在整個網絡中的位置,研究其位置對別的節點的影響或對整個網絡結構的意義。社會網絡分析中個體層次的分析有中心性分析,包括三種形式:程度中心性、親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本文中我們選擇程度中心性來衡量班級內每個個體的主要程度,程度中心性是計算一個人在一個團體網絡中誰是最主要的中心人物的個體結構指標,是一個人關系數量的總和。這樣的人在社會意義上是最有社會地位的人;在組織行為學上,是最有權力的人。
自我和諧是指自我內部的協調一致以及自我與經驗的協調,由Rogers 提出,他認為個體有著維持各種自我知覺之間的一致性,以及協調自我與經驗之間關系的功能[5]。如果各種自我知覺之間出現沖突或者自我與經驗之間存在差距,個體就會體驗到內心的緊張和紛擾,即一種不和諧狀態。所謂自我與經驗的一致性是指每個人對自我的看法與他的實際表現是一致的或者說是和諧的。人之所以出現心理問題,是因為理想自我和真實自我出現偏差;之所以內心不和諧是因為自我與自我經驗不一致,為了維持自我統一而對經驗采取的防御反應;之所以心理不健康,是缺乏樂觀滿足的生活態度。用此理論,可以指導大學生正確對待自己心理問題并對此進行正確的調適。
2 對象和方法
2.1 研究對象:
對內蒙地區某大學的進行隨機抽樣,抽選30班級共1173人,其中有效問卷為1024份,問卷中盡量平衡各變量,要求被試回答個人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年級、專業、民族、生源、是否獨生、是否班干。
2.2 研究工具
2.2.1 整體社會網絡問卷:
社會網絡量表源于弗里曼(Freeman,1979)、沃瑟曼和福斯特(Wasserman and Faust,1994)之概念,我們調查的是個人在組織中間的社會網,本研究依據魁克哈特(Krackhardt,1992)的分類原則,將組織內的社會網絡分成三種網絡,情感網絡,咨詢網絡,情報網絡,另外還有信任網絡(Krackhardt and Hanson,1993),信任網絡常被認為是另一種情感網絡,因其相關系數十分高,但不一定高度一致[4]。
情感網絡指班級內成員間的感情交誼程度。咨詢網絡指班級內咨詢他人或被他人咨詢的程度。情報網絡指班級內成員將正式或者非正式情報向誰傳遞或向誰求證的程度。信任網絡指個體信任班級內其他成員的程度[6]。
2.2.2 自我和諧量表:
自我和諧量表由王登峰編制,用于評定被試維持各種自我知覺之間的一致性以及協調自我與經驗之間關系的機能。量表共35個項目,3個分量表采用五分制評分[7]。分量表:(1)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得分越高自我與經驗越不和諧,反映自我與經驗之間的關系,意識中的自我與實際上的經驗產生分歧時,人的經驗和自我開始疏遠、不和諧。(2)自我的靈活性,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靈活,即個體在人格成長中總是靈活巧妙地依照內在的機體估價過程而不是外在的價值條件應對生活環境的變化。(3)自我刻板性,得分越高自我越刻板,預示了自我概念的刻板和僵化,與偏執有顯著相關。自我和諧總分越高,自我和諧程度越低,容易因為對環境的不適應或逃避,導致自我的僵化,或因不能改變導致無助感。分量表有較高的同質性信度,分別是 0.85、0.81、0.64,總量表為0. 686和中等的效標關聯效度。
2.3 數據的收集與分析處理:應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采用統一指導語,讓被試同時進行社會網絡量表與自我和諧量表的作答。錄入數據后,統計結果采用Ucinet6、SPSS 17軟件統計處理。
3 結果與分析
3.1 大學生自我和諧狀況與全國常模的比較:自我和諧總分為91±14.4,總體分布基本為正態分布,偏度為0.096,說明學生的自我和諧狀況分布正常。大學生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維度顯著低于全國大學生常模;自我刻板性維度顯著高于全國大學生常模,見表 1。
3.2 大學生自我和諧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比較:民族地區大學生自我和諧各維度及總分上在性別、民族、生源、是否班干、年級有不同的顯著差異,在是否獨生子女上無顯著差異,見表2,具體如下:性別上,自我與經驗不和諧無顯著差異,女生的自我靈活性及總體自我和諧程度更好,男生自我概念更為刻板;民族上,蒙族自我與經驗更為不和諧、自我刻板性更強,總體自我和諧程度漢族更好;生源地上,較農村學生來說,城鎮學生自我與經驗更為和諧,自我靈活性、整體自我和諧程度更好;在是否班干部上, 非班干學生的自我概念更加刻板;在是否獨生上無顯著差異。年級上,自我靈活性、自我和諧總分均存在顯著差異,對各年級進行事后比較的結果顯示,不同年級的學生在自我靈活性及自我和諧總分均有統計學差異。自我靈活性維度上,大一與大二、大三存在統計學差異(t=1.686,p=0.003;t=1.783,p=0.004),大二與大三無顯著差異;自我和諧總分上,大一與大二、大三的自我和諧程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13,p=0.000;t=-2.552,p=0.028),大二與大三有統計學差異(t=2.578,p=0.027)。
3.3 網絡程度中心性在各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民族地區大學生網絡程度中心性各維度在性別、是否班干、年級有不同的顯著差異,在民族、生源、是否獨生上無顯著差異,見表3,具體如下:性別上,女生情報網優于男生;是否班干上,班干的情感網、咨詢網、信任網均優于非班干;年級上,在情感網絡、咨詢網絡、信任網絡上均存在顯著差異,情報網絡年級無顯著差異,從四個網絡的均值看,皆是大二的得分最高,大一與大三的得分相對來說偏低。對各年級進行事后比較的結果顯示,不同年級學生在四個網絡維度上均有統計學意義。情感網絡維度,大一與大二、大三均存在顯著差異(t=-0.018,p=0.007;t=-0.018,p=0.004),大二與大三存在顯著差異(t=-0.036,p=0.000);咨詢網絡維度,大二與大一、大三均有顯著差異(t=0.049,p=0.000;t=-0.049,p=0.000);情報網絡維度,大二與大三有顯著差異(t=-0.015,p=0.037);信任網絡維度,大二與大一、大三有顯著差異(t=0.096,p=0.000;t=-0.102,p=0.000)。
3.4 社會網絡與自我和諧各維度的相關關系:社會網絡數據是通過UCINET計算值個體的程度中心性,由于班級人數不同,為避免因班級規模造成中心性程度的比較基準差異而影響分析,因此程度中心性采用標準化數值。
民族地區大學生社會網絡程度中心性與自我和諧相關見表6,情感網絡與自我靈活性及自我和諧總分顯著負相關,情報網絡與自我靈活性顯著正相關。
4 討論
4.1 大學生自我和諧狀況與常模比較:
從調查結果看,整體自我和諧狀況良好,基本符合正態曲線。民族地區大學生自我與經驗不和諧低于常模,民族地區大學生較以往自我與經驗更加和諧,這與楊雪麗的調查結果一致[8],這說明由于近年來受國際大環境影響,大學招生覆蓋面廣且學校給學生提供許多對外交流和校內外實習的機會,見習機會增多有利于增長經驗,自我與經驗更加和諧?!白晕铱贪逍浴备哂诔D?,這與楊雪麗的研究結果相反,說明民族地區學生主要接觸社會環境存在一定地域局限,還存在年齡及經局限,以至于欠缺全方位對自我的認識,自我概念趨于刻板與僵化。自我靈活性與常模無顯著差異,這與楊雪麗及付偉等[9]的研究結果均不一致,這說明民族地區學生自我靈活性相較以往大學生并沒有提升,可能由于生活環境不同造成了這種局限。樣本中仍有學生存在自我不和諧的狀況,這部分學生可能會出現人際交往困難等一系列心理或情緒問題,是學生工作及心理咨詢重點關注對象,因此應高度重視而不能盲目樂觀。
4.2 不同人口學變量的大學生自我和諧狀況:
性別方面,自我與經驗不和諧無顯著差異,女生的自我靈活性、自我和諧得分顯著高于男生,自我概念低于男生,這和陳曉美[10]、林艷艷[11]等人對自我和諧調查結果基本一致。這說明女生心理相對早熟,女生的早熟狀態能夠令女生更早的對待經驗及自我分析思考,有意識的掌握較多的應對方法及策略,所以自我靈活性更好;民族地區男生更容易對現狀不滿,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使男生不能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我,協調自我與現實的關系,所以男生刻板性更強;女生身心發展較為成熟,看待問題也比較多元、客觀,所以和諧程度更高。高校要有針對性對學生自我靈活性進行訓練,開展教育討論課程。
民族方面,自我靈活性無顯著差異,蒙族自我與經驗更不和諧、自我刻板性、自我和諧得分顯著高于漢族。蒙族文化相對穩定,思想意識會存在蒙族固有風格,對自身認識存有蒙族生活文化的固有特點,有礙于對于中國主流文化的接受,所以自我與經驗不和諧、自我刻板性相對明顯;蒙族是一個少數民族且民族團結性強、集體感強,民族氣氛濃烈,但是對于漢族占中國大部分比例的環境氛圍,無論是習慣及文化都存在統一性,使得蒙族產生一定的不適應,所以漢族自我和諧程度更高。建議高校提供機會開展蒙漢結合的活動,互相取長補短,增加文化的融合、民族的融合。
生源方面,城鎮學生自我與經驗不和諧,自我靈活性、自我和諧水平都優于農村學生,這與陳曉美[10]的結論不一致,但與萬杰[12]結論一致。這說明民族地區生活在農村的大學生更會因為地理位置以及周邊環境而與城鎮學生產生差異,農村學生的生活環境單一,提供的應對生活變化的機會少,以至于經驗及應對策略都不如城鎮學生,造成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自我刻板性強。城鎮學生有機會透過不同的經驗逐漸形成更全面的自我認識,正確接納自我,所以自我和諧水平更高。高校應多關注農村學生,提供鍛煉機會,多給予鼓勵,并讓他們充分自我認識、自我提升。
是否班干方面,非班干自我概念更加刻板,這說明班干幫助老師處理各種事務,有機會得到更多的鍛煉,不斷自我提升,增加解決策略,看待事情更加全方位,不會固守片面的方式。學校要重視起對非班干學生的鍛煉,不要總讓權利掌握在少數學生手中,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全面發展。
是否獨生方面,各維度及總分無差異,與萬杰[12]結論基本一致。這說明獨生與否不是影響自我和諧的因素。
年級方面,自我靈活性與自我和諧總分存在差異,這與趙艷艷[11]的結論基本一致。這說明大一學生更多關注自我而較少受外界環境影響,大二、大三的學生經過學習和社會、生活上的歷練,受到多方面壓力并且無法抵御環境對他們的影響,所以處理事情會多加考慮,行事審慎,故大一自我靈活性更好。大一學生自我最為和諧,這說明大一學生初入學,不必擔心學業、戀愛、就業等問題,而大二大三學生對此類問題會逐漸焦慮,特別是大二突然意識到眾多問題接踵而至,焦慮增加,壓力倍增,所以大二學生的自我和諧狀況不如大三。高校應多關注高年級學生情緒問題,增加與學生的溝通,多關注學生成長,降低學生的焦慮。
4.3 不同人口學變量的大學生社會網絡狀況:
性別方面,女生情報網絡優于男生。這與鄭思明[2]的研究結論有一致性,該調查得出女性被試比男被試表現出更強的親密度,說明了他們對自己交往圈子中女性的認可程度高于男性,喜歡她們并且希望與之發生聯系,而且宿舍、班級是其關系類型的重要方面。他們愿于分享各類新聞、通告等。高校應該注重加強男生與其他學生之間交流及互通信息,拓寬獲得信息的渠道及可能性,具體鼓勵他們多參與各種團體活動并充分融入到團體中,形成緊密的關系網絡,將會改善信息溝通阻礙的情況。
是否班干方面,班干的情感網絡、咨詢網絡、信任網絡都顯著優于非班干,這說明班干的身份能使個體處于班級中相互聯系的優勢地位,擁有密集的個人關系網絡,并且通過為學生服務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情感關系以及咨詢關系,在長期累積的互動中權威性不斷增加從而獲得信任關系。其身份還有助于從學生會及老師獲得更多情報信息。故而班干和非班干的差異顯著,這需要高校引起重視,發展非班干的社會網絡關系。我們就要多方面發展他們的各個社會網絡關系,班級內可以組織讀書等各種興趣組織,每個人可參加多個小組,并且每個小團體中加強交流及互動,這有助于網絡連接并且形成關系連帶,學生才能更好的融入集體,融入生活。
年級方面,大二學生在四個網絡維度上均顯著高于其他年級,這說明大二階段是人際交往最密集階段,脫離了大一時期的陌生及不信任感,而大三學生不僅僅局限在班級內的人際交往并且逐漸向外拓展,比如學院之間、學校之間等,故而大二是社會網絡關系最密集的階段。高校應重視開展低年級和高年級的教育工作,大一要重視他們對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的適應性,班主任要組織學生多交流、多關注學生困難、多討論,而對于高年級也要重視起班級的凝聚力,加強學生之間的關系連接。
各社會網絡維度在民族、生源、是否獨生上無顯著差異。說明這三者不是影響社會網絡關系的主要因素。
4.4 民族地區大學生社會網絡狀況與自我和諧相關情況:
鄭思明[2]、鄭曉濤[3]的調查研究發現社會網絡對人際關系有一定影響。歐勇[1]的研究結論說明大學生的人際關系與其自我和諧相關十分密切,相關系數大部分都達到了顯著水平。由此我們可看出社會網絡關系對學生的自我和諧水平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人際關系可能是中介變量,由于本研究經費有限,故而只針對社會網絡關系與自我和諧進行分析討論。
從本調查結果看,民族地區大學生情感網絡狀況與自我靈活性、自我和諧總分顯著負相關,情報網絡與自我靈活性顯著正相關,咨詢網絡、信任網絡與自我和諧無相關,說明情感網絡是影響大學生自我和諧的重要因素,情報網絡對自我和諧的影響作用微小。情感網絡關系越好,則自我越加和諧。情感網絡得分高說明個體與班級內成員情感聯系密切且情感交流多,是這個情感交流群體的中心,有機會獲得情感交流中的更多資源,個體在遇到生活、學習等事件時會求助于此群體,這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關系,互動的雙方能夠在相互提供方法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和借鑒,增添閱歷,這有助于增加應對方式的多樣化及靈活性。羅家德[4]在書中寫到情感網絡包括情感支持和個人隱私。情感網絡供給的情感支持,在個體遭受挫折的前提下,可以緩解個體壓力,舒緩心情的緊張度,在個體正常情況下也可使個體身心體驗到愉悅,同時情感網絡也涉及個人隱私的交換,使得通過情感網聯系起來的個體關系更加密切,所以良好的情感網絡也能促進自我和諧的提高,對自我和諧水平有一定的預測作用。情感網絡與自我靈活性顯著負相關,表明個體情感網絡程度中心性越高,自我靈活性越差。這預示著情感的支持對于個體客觀且自如的應對生活環境有反向作用,可能是因為情感聯系過多雖然可以獲得多方面意見,但可能會過多依賴外界環境的反饋而忽略了自我內在的機體評估,從而使自我靈活性降低。
情報網絡程度中心性與自我靈活性顯著正相關,情報網絡的程度中心性越大,自我則越靈活。情報網的程度中心性越高說明個體在班級內處于情報網的重要位置,這樣的個體在班級內是最有一定地位的人,在組織行為學上,是最有權力的人,因此此類個體能夠掌握多側面的有用情報,這有利于對生活環境的全面評估,為綜合分析提供了基本依據,則自我靈活性越好。情報網絡與自我和諧其他維度及總分無顯著相關,這是由于情報網絡是學生通過向其他同學傳達信息而建立的聯系,交流頻度及密切程度稍顯弱于情感網絡的聯系,這種簡單的傳遞信息的交流不能夠引起自我和諧各維度及總分的變化。信任網絡是個體對班級內成員的一般信任程度,是廣泛的人際信任關系,不涉及親密關系的信任問題,所以對個體自我和諧影響力弱,沒有顯著作用。
4.5 提高民族地區大學生自我和諧的建議:
大學生自我和諧與其成長過程中社會生活和文化環境密切相關,班級也是一個小社會,對學生自我和諧的影響不容忽視。要想提高學生的自我和諧水平,主要措施就是鼓勵學生發展情感聯系,鼓勵和引導他們之間進行順暢的交流并且建立一個緊密的關系網絡,關系網絡的發展可以說是自我走向和諧的一個邁進。
社會網絡與自我和諧存在一定聯系,其中情感網絡與自我和諧關系最為密切。關注學生的情感網絡的發展有助于自我和諧水平的提高。
5 結論
5.1 民族地區大學生自我和諧整體狀況良好,大學生自我與經驗不和諧維度顯著低于全國大學生常模,自我刻板性維度顯著高于全國大學生常模。
5.2 民族地區大學生自我和諧各維度及總分上在性別、民族、生源、是否班干、年級有不同的顯著差異,在是否獨生子女上無顯著差異。
5.3 民族地區大學生網絡程度中心性各維度在性別、是否班干、年級有不同的顯著差異,在民族、生源、是否獨生上無顯著差異。
5.4 情感網絡與自我靈活性及自我和諧總分顯著相關,情報網絡與自我靈活性顯著相關。社會網絡與自我和諧間存在一定聯系。
參考文獻
[1] 歐勇.高職院校大學生人際關系現狀及其與自我和諧的關系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5.
[2] 鄭思明,程利國,雷靂.高中生與大學生的社會網絡及其人際關系效應[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6.
[3] 鄭曉濤,石金濤,鄭興山,柯江林.大學生社會網絡對其應激水平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
[4] 羅家德.社會網分析講義(第二版)[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5] ROGERS CR. Client-centered therapy.London: Constable Company,1951: 214 - 267.
[6] 薛靖.創意團隊成員個人創新行為影響因素實證研究[M].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7] 王登峰.自我和諧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4.
[8] 楊雪麗.大學生社交焦慮現狀與自我和諧的關系[J].校園心理,2010,8.
[9] 付偉,雷蕾,于增艷.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自我和諧的關系研究[J]. Journal of Qiqihar Medical College,2008.
[10] 陳曉美,羅紅格,彭焱,牛春娟,李建明.大學生自我和諧與人際關系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