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9 17:33: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圖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地圖結合了語言、文字和圖片標記為一體,能夠有效傳遞高中地理的空間信息,是一種具有最直接、最形象的教學工具。地圖的直觀、系統表達地理空間信息有利于學生熟練掌握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狀況,并且直觀和系統又能清晰的表達出各種地理事物的特征。具體來說,地圖教學的意義主要表現在:
1.體現地理學科的教學
特色與其他學科注重計算、識字、識意不同,地理學科很重要的一個特色就是“圖表系統”的學習,各種地理圖像中包含了很多重要的地理信息合地理規律。這些地理圖像在呈現出眾多地理信息、簡明表述地理事物空間的分布等方面比單純的文字描述更加形象和具體。因此,地理學科中的圖像系統是反映地理學科的一項重要特點。
2.包含地理學科的教學
內容與其他學科教材中的圖像只是發揮輔助功能不同的是,地圖在地理學科中還承載著地理知識的重要功能,是地理知識的重要來源,圖像系統在地理教材中所發揮的知識載體功能也是地理學科區別于其他教材的重要標志,可以說,文字、圖像合作業共同構成了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從新課程的教材改革來看,課改后的地理教材中圖像與文字的比例已經超過了1:4,地理知識圖像化成為教材改革的一種發展趨勢。
3.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高中階段是學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發展的重要階段,通過地理地圖教學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地圖是地理知識的圖像表達方式,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合簡明特征,經常的閱讀、研讀相關的地圖,綜合掌握對各種地理知識要素的歸納和地理演變過程圖像展示,也有利于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培養。
二、地圖教學的方法
1.教會學生閱讀地圖
初學讀圖時,理解課文的能力高于理解地圖的能力,往往習慣于讀書而不習慣于讀圖。因此,開始讀圖時應從文到圖,把課文中描述的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圍、大小、形狀、高低、水系、城鎮、交通線等,在地圖上找出來;即把文字知識落實在地圖上,形成初步的地域(分布)觀念。這是依靠課文輔助讀圖的過程。教師要學會充分地了解地圖的作用與功能,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讀取地圖中所包含的內容和信息,具體來說,首先就要讓學生學會閱讀地圖,掌握地圖的三要素:地圖上的標記、比例尺和圖例等等。通過讓學生熟練的掌握看地圖不同區域的地理差異,有利于培養學生獲取所需的地理知識。此外,地圖中的許多圖像素材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此,要注意教授學生如何的正確閱讀地圖,把握地圖中的有用信息。根據高中地理學科的特點,應該進行分步驟,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是讓學生看地圖的標題,在講授“氣旋與反氣旋”的相關課程知識時,首先告訴學生們氣旋與反氣旋中的高壓、低壓的相關理論,然后繪制氣旋與反氣旋的天氣狀況圖,幫助學生了解該圖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讓學生有目的的閱讀地圖,在對比中盡快掌握和了解需要講授的課程內容。其次是看地圖的圖例和注釋,指導學生掌握地圖的重點和細節。最后是看地圖的內容。通過地圖主題的了解合細節的特征分析,為學生學習地圖的內容打下了扎實基礎,引導學生結合地圖的內容和課本教材知識進行歸納合整理,闡述地理事物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的分析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2.提前做好地圖分類
高中階段地理學科的圖像較多,分布較為零散,因此,為了更好地開展地理地圖的教學,必須要先做好地理地圖的分類。根據地圖的內容可以分為專題地圖和普通地圖兩大類,通過分類讓學生掌握某一類地圖的特點,進行比較合歸納。例如專題地圖中的自然地圖、環境地圖、人文地圖中大多包含了氣候、地貌、海洋、水文、土壤等等,將每一類地圖進行歸納整理,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對中國的鐵路網圖進行了歸類,歸納起來就是①~⑥代表的是我國南北向鐵路干線;⑦~⑩則代表我國的東西向鐵路干線。其中,①京哈線;②京滬線;③京九線;④京廣線;⑤同蒲線-太焦線-焦柳線;⑥寶成線-成昆線;⑦京包-包蘭線;⑧北疆線-蘭新線-隴海線;⑨貴昆線-湘黔線-浙贛線-滬杭線;⑩蘭青線-青藏線。
3.加強地理填圖、繪圖訓練
做好地圖分類是地圖教學的前提,而教會學生閱讀地圖則是基礎,在這前提合基礎之后還需要加強地圖的理解,這時通過加強地理填圖的訓練,讓學生準確地將信息填到相應位置是學生掌握地圖技能的升華。例如讓學生準確填出外國各種礦產的位置、主要河流的流向以及水資源的分布等等,進行有針對性地訓練,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地理知識。此外,還要做好繪圖的訓練,繪圖是學生掌握地理知識的又一重要環節。通過繪圖可以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技能??梢韵茸寣W生跟著老師版圖由簡入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進行,然后再布置一定的作業讓學生鞏固知識,最后讓學生及時的對知識進行歸納合整理。
4.適時歸納總結
地圖教學在地理教學中,不能為了用圖而用圖,而是應把培養學生運用各種類型的地圖及圖表解決地理問題或實際問題放在首位。獨立運用地圖,描述一個區域的地理特征。先分析各自然要素、經濟部門和城市特點,闡明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描述這個地區的地理特征;再對照課文,檢查是否有錯誤和遺漏,是否抓住了重點和特點,并檢查失誤的原因,然后進行修正和補充。高中的地理學科中,地圖的形式豐富多樣,有的時候為了對某一特殊區域的相關研究往往會運用到多種地圖,這就要讓學生學會掌握綜合的運用地圖的能力合水平。例如在分析西南地區的環境特征時,往往就需要應用到西南地區的政區圖、地形圖、資源分布圖以及氣候圖等到。所以,當老師在講授完一個重點區域內的地理知識后,要注意及時幫助學生搜集、整理歸納。
三、結語
參與者:蘇靜靜 何慧蓮 周玉嬋 黃翰玲 唐文華等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高中課程改革的推進,高中地理教學正面臨著新的挑戰。對于教師而言,需要考慮如何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廣度,如何對教材的知識進行處理和整合,針對新教材中明顯增加的學習活動量,如何有效地組織教學,等等。這些問題或來源于學生的質疑,或來源于教師的反思。對于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這些問題,教師多采用撰寫教學日志或教學反思的方式進行記錄。當前,國內外對教學日志和教學反思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但教師的教學日志和教學反思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它僅限于教師個人的思考或者幾個人的交流,并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如何開發教師的集體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并通過一定的平臺實現資源共享,這是我坊開展“中學地理教學探究問題卡片累積機制”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義
建立中學地理教學探究問題卡片累積機制是一種新型的教師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合作學習方式。每個工作坊成員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以及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分析、歸納的基礎上提出有待研討的問題,并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從眾多的方案中得出大家認為最有效的解決辦法,經教學實踐檢驗,形成“問題卡片”,在累積成“卡片庫”后,形成“校本教研超市”,工作坊通過網絡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教師通過對“地理教學問題卡片累積機制”的研究,增強了教育科研意識;教師從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自身的教學實踐中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激發創新活力,找到更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此外,教師們在研討和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和交流,更加明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預期的教學目標,這對教師的成長,尤其是新教師的快速成長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中學地理教學探究問題卡片”的模板
傳統的卡片用來記錄各種資料,方便分類檢索。我坊主要通過制作電子版的“問題卡片”模板,設計出“中學地理教學探究問題卡片”的電子模板,并在工作坊這一平臺上進行交流討論,進而完善“問題卡片”的模板,提高教學的效率。(“問題卡片”模板如下所示)
“中學地理教學探究問題卡片”模板
探究問題: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
教案設計:劉敏紅 班級:高二(4)班
1.常規教法:講授式教學法。教師講授課文內容,同時展示相關的圖片,讓學生結合平時的觀察,提高對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的認識,并進行歸納總結。這種傳統的教法,容易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出現打哈欠、開小差等情況,教學效果一般。
大多數學生對城市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都具備一定的感性認識,我打算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學生創造主動學習的環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主動交流。因此,我采用了小組合作、匯報交流的方法開展教學,力圖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變“課堂”為“學堂”,變“講師”為“導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
2.創新教法嘗試。在教學準備階段,我先將教材內容分為“環境污染”“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看城市發展”4個板塊。課前,由各個小組的學生認領相應的學習板塊;小組成員有的負責設計腳本,有的負責查閱資料,有的負責電腦設計。我要求各個小組通過攝影、上網、查閱報刊書籍、繪畫創作等方式完成“我眼中的梧州”研究主題的圖片收集。在收集圖片的過程中,學生要明白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會“有得有失”,因此,要從不同角度收集城市發展過程的圖片和資料。
3.小組交流匯報。各小組展示本組所收集到的圖片,介紹在收集圖片過程中的收獲和感受,闡述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兩面性觀點。
教師歸納總結各個小組的觀點。①正面作用:城市化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發展、科技發達、社會進步和社會文明,這是城市化的主流。②負面作用:在城市化進程中會出現一系列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環境問題。
4.學生自由討論。針對城市化進程中所出現的負面影響展開討論,列舉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問題,找出解決的途徑。
(1)產生的問題。①環境質量下降;②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③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等等。
(2)解決的途徑。①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②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③建設衛星城市,開發新區;等等。
5.調查研究。根據上述問題或自己感興趣的主題,組建探究小組,針對問題或主題進行深入具體的調查研究。
參考課題:①探討市區排污企業布局;②近年來梧州市區改善“市容市貌”取得的成效;③學校周圍噪聲污染對學生學習的影響;④企業“三廢”回收、處理和利用的情況;⑤城市垃圾處理;⑥城市“乞討部落”調查;⑦城市交通擁擠現象產生的原因與解決途徑;⑧當前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的調查。
要求:小組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內容包括以下七點。①課題的提出;②調查的途徑和方法;③調查的思路;④實施調查;⑤撰寫論文;⑥小組展示研究成果;⑦集體評價。
6.點評。在本課學習中,將教學內容建立在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的基礎上,以學生的發現和感興趣的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討論、再調查、再討論的方式,不斷地將學習內容引向深入,體現了新課程背景下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
四、建立“中學地理教學探究問題卡片累積機制”的途徑
我們認為,教師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教師深度思考與反思的過程。實施教學問題累積機制,有利于挖掘教師的創新能力,促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我坊要求每個成員結合教材、教法與學法,每天至少提出1個具有研究價值或感到困惑的教學問題,同時提出一個解決方案;每周利用教研組活動時間或每月利用學科教研活動時間,組織教師共同討論。假如成員們聚在一起討論之后,確實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會邀請區課題組的有關專家針對相關問題,以報告、講座及對話商榷的形式進行解答。在地理教學中,結合建立教學問題累積機制的要求,我坊形成了制作中學地理教學探究問題卡片的累積方式。我們的研究主要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來實現:
1.問卷調查。傳統的問卷調查主要以書面提問的方式進行資料的收集,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制成列表式或表格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回答,然后進行回收、整理、統計、研究。我們的問卷調查基本以網絡調查的方式進行,同時以工作坊為平臺,先在工作坊成員中征集問題,然后圍繞問題進行討論并制作成調查問卷,最后將調查問卷分發給師生,從而收集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為建立“問題卡片”提供素材。
2.同課異構。我們認為,同課異構是在新課改形勢下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師專業素質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它分別由不同的教師執教同一主題的教學內容,讓每一位教師參與聽課、評課。通過這種教研方式,可以發現哪種教學更有效,更能促進學生的學習,還可以針對上一回的教學過程,品味其得失,剖析其不足,并對這些教學細節進行重新設計并使之變得更完善。通過“同課異構”,為形成“中學地理教學探究問題卡片”提供了實踐素材。比如,教學七年級地理《日本的工業分布》一課,工作坊成員周玉嬋、彭榕君分別設計了“中學人文地理課堂導學策略”。周玉嬋老師在設計“課堂導學策略”時,請學生扮演小商人,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投資眼光到日本選址辦廠,要求學生在日本地圖上標注出廠址,并說明選址的理由。這樣的導學策略能讓學生較快地掌握日本地理區位的優勢,充分理解日本工業分布的規律、特點及原因,對開拓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運用知識聯系實際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而彭榕君老師在設計“課堂導學策略”時,則讓學生調查商店里的電器柜,統計由日本進口的家用電器、商標品牌或日本汽車品牌等,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分析日本工業發展的特點及其地理分布特點、原因,將“地理在身邊”這一主題貫穿教學的始終,以活動的形式開展教學,提高了學生的讀圖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全球意識、環境意識。兩位老師設計的“中學人文地理課堂導學策略”,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各有側重,通過“同課異構”的方式,我們結合兩位老師的教學認為,周玉嬋老師的導學設計更適合于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學習,而彭榕君老師的導學設計更適合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學習。這對我們進行“中學地理教學探究問題卡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3.片段教學。所謂片段教學,是相對于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而言的。一般來說,截取某節課的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間大致在十分鐘。也就是說,片段教學只是教學實施過程中的一個斷面,執教者通過完成指定的教學任務,表現自己的教學思想、教學能力和教學基本功。片段教學與完整的課堂教學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虛擬的,功用是教研或評價。片段教學不受時間和場地的限制,人數可多可少,時間可長可短,能夠體現教師對某個教學問題的獨到見解,方便教師之間進行探討。
一、全民地理素質急需提高
今年5月,某省科協聯合有關部門開展包含地理素質知識的科技隨機抽樣調查,對1000名群眾開展了問卷測試,其中地理知識素質題正確率為:對溫室效應比較清楚或了解有所深入的占52.8%,明白“臭氧層變薄會導致皮膚癌發病率上升”道理的正確率33.5%,判斷宇宙中存在有生命的星球不止地球的54.7%。在舉例描述科學技術產生可能性危害題目中,認為“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的占53.1%,認為“生態資源開發不合理,消耗透支”的為24.6%。從匯總的情況看,基層群眾的文化科技素質中和自己接觸最多的地理常識知識比較匱乏,不少群眾對“過度使用農藥和化肥”“生態資源過度開發”等與人類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內容認識不足,觀念模糊,由此體現出強化地理素質教育工作勢在必行。
二、高中地理教學現狀堪憂
當前,高中地理教學因為在課程設置方面的原因,作為選修二科目出現在學業水平測試中,高中學生對地理的學習態度參差不齊,甚至有的學生認為地理課不重要,上不上沒有太大的意義,導致許多高中生在地理學習中缺乏壓力,學習熱情減退,缺少積極性。教師開展地理教學效果不好,高中生又是即將步入或逐步進入社會的準公民,會對未來國民的地理素質產生消極影響。針對這種情況,高中地理教師要強化自身業務素質,創新傳統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有效推進素質教育。
三、加強地理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1.要明確素質教育基本要求。應試教育的教學目標側重于地理知識教學、地理技能培養以及應試技巧聯系,以提高考試分數為教學目的,沒有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注重傳授地理科學知識、培養積極的道德情操,注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與培養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在開展地理知識教學以及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還要兼顧學生地理品德素質與行為素質的養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課本內容強化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國情現實、人口觀、環境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等教育。
2.要強化教學基本功訓練。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推進素質教育,教師首先要提高履職能力,強化教學基本功訓練。地理教學基本功包含課堂教學技巧、語言表達、板書設計、教學手段運用等方面。近年來,上級教育主管部門開展的教師地理優質課評選、教學論文競賽以及其他形式的教科研活動,為廣大地理教師提高自身素質搭建了良好的平臺。雖然目前高中地理教學面臨一些困境,地理教師更要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對地理教學工作充滿激情,愛崗敬業,創新進取,不斷提升自身的觀察力與創新意識,練就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充分發揮地理教學在整個素質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探究興趣 意識 方法 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0-0105-01
數學探究式教學已得到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并積極在課堂教學中踐行。那么,究竟該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呢?
1 展示魅力,激發探究的興趣
數學是一門科學性非常強的學科,要讓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關鍵要讓他們領略數學的魅力。在教學實踐中,我這樣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1.1從生活入手
“數學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結合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展開教學,并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巨大價值。比如,分式教學的導入環節,可以聯系學生熟悉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提問:(1)農歷八月十五是什么節日?(2)“中秋節”一般會吃什么?(3)要把一個大月餅平均分給四個人吃,每個人可以分多少?(4)如果要分n份,你會怎么分?中秋節是學生每年都會過的重要節日,非常熟悉;分月餅的事情絕大部分學生也都做過,大腦中可以很快呈現出形象的過程。學生的思維很快就活躍開了,在不知不覺中學完了課本中的知識。
1.2在活動中發現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活動中的教學?!睌祵W活動有助于學生發現規律、得出結論,充分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比如,學習“軸對稱”的概念時,可要求學生完成下列操作:
(1)在白紙上滴少許墨水,并將其涂成自己感興趣的線條或簡單圖形(注意速度要快,不能讓墨水發干)。(2)沿著距離墨跡3~5cm的一條直線將白紙折疊并壓平,想一想:(教學論文 )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3)展開白紙,觀察折痕兩側的圖形,小組同學討論一下:它們有何特征?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僅能從直觀感覺上了解軸對稱的概念,而且還能將軸對稱的本質特征和性質都找出來。這樣習得的知識記憶深刻、不易遺忘,而且,通過動手,促使學生更深層次地去思考、探究。
1.3 用情感觸動
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相互作用的過程,也是師生感情交流的過程,兩者都有各自的特點和規律,丟掉其中任何一方都無法使教學活動真正走上科學的軌道。相關調查顯示,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由于喜歡某個教師而對其所任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不喜歡某個教師而對他所任學科毫無興趣。教師除了要具有淵博的學識、高尚的人格外,更要以積極的情感,營造良好的探究環境――用賞識的目光看待學生,用熱情的話語鼓勵學生,幫助他們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激發探究的內動力,引導他們展開聯想、理性推斷,見人之所未見,獲人之所未知。
2 預習先行,培養探究的意識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通過預習,放手讓學生質疑(對書本質疑、對數學公式質疑、對課題質疑等),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比如,學習多項式乘多項式法則“(a+b)(m+n)=am+an+bm+bn”時,可要求學生按以下步驟進行預習:(1)畫出四條長短不一的線段a、b、m、n。(2)畫出四個長方形,使它們的長和寬分別是a和m,a和n,b和m,b和n,剪下這些長方形紙片,并分別將它們的長、寬和面積寫在紙片上。(3)你能將剪下的四個小長方形拼成一個大長方形嗎?請試一試。(4)想一想:大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什么?請用含a、b、m、n的代數式將大長方形的長、寬與面積都表示出來。(5)同組的四名同學比較:你們拼出的圖形都一樣嗎?大長方形的面積有幾種表示方法?通過討論,你可以得到什么結論?由于拼圖方法不唯一但結果卻是相同的,以此引發學生質疑。學生經過比較討論后,很快能達成共識:只要合理分類,就能“殊途同歸”。
3 問題引領,指導探究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究者、發現者?!倍趯W生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明確方向。比如,教學“點的坐標”,我要求學生完成下列任務:(1)在坐標紙上畫出一些簡單的直線型圖案:如房屋、飛機、圣誕樹等。(2)指出各頂點的坐標,并將坐標記在紙上。(3)讓同桌按你的坐標先描點,再依次連線。(4)比較兩人所畫圖形是否相同。坐標的概念比較抽象,對初中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但通過畫簡圖,學生順利地理解了坐標,較好地鞏固了“寫出點的坐標”和“根據點的坐標描點”的方法與技巧。
一、景泰藍畫教學引入背景
(一)景泰藍的定義
景泰藍的正式名稱為“銅胎掐絲琺瑯”,俗稱“琺藍”,是一種在金屬表面用玻光釉料進行豪華裝飾的特殊的、高級的琺瑯器工藝品。制造歷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間(1450-1456)最為盛行,又因當時多用藍色,故名景泰藍。景泰藍以紫銅作坯,制成各種造型,再用金線或銅絲掐成各種花,中充琺瑯釉,經燒制、磨光、鍍金等工序制成。景泰藍造型特異,制作精美,圖案莊重,色彩富麗,金碧輝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國傳統出口工藝品。
(二)景泰藍畫的由來
景泰藍畫又稱金絲彩砂畫、景泰藍裝飾畫等,借鑒了傳統景泰藍工藝品中的嵌絲、點藍技術,在平板媒介上用金屬絲鑲嵌出各種圖形,用釉料、釉沙、彩砂等材料著色,最后將畫面做拋光處理,使成品畫面呈現水晶般透明、亮麗的質感,也可以處理出磨砂、亞光、沙粒感、立體等多層次畫面效果。因此,景泰藍畫在市場上一直有較好的銷路,受到大眾的青睞。
由于該畫種制作工藝容易掌握,畫面線條流暢,輪廓分明,色彩絢麗,立體感強,引入課堂教學后,很受初中學生的喜愛。
二、開展景泰藍畫教學所需工具材料一 我校開展景泰藍畫教學,需要的工具和材料如下:
工具類:小剪刀(用來剪斷絲頭),鑷子(用來固定金絲),注射器(用來裝萬能膠,方便涂膠水粘絲用,圖1),切割機或小鋸子(用來分割板材,圖2);小鏟刀、碗或小盤子(用來調配彩砂,圖3)。
材料類:氧化鋁絲——有金色、銀色、黑色等,規格有o.5mm×Inu´n和0.3nun×lmm等型號(圖4);高仿釉料,也叫彩砂,用來填涂色彩,有耐高溫、耐腐蝕、不褪色等特點(圖5);萬能膠和108膠水,分別用來粘絲和調色(圖6、圖7)。
此外,還要準備復寫紙、紅色圓珠筆,以及o。5cm厚的板材。板材的大小根據畫幅需要進行切割,通常要比畫幅實際尺寸四周多出2~5cm寬,并且要求平整無縫隙,比如木質夾板、中纖板、寶麗板等,用作制作景泰藍畫的底板(圖8)。
三、景泰藍畫的制作方法
為了降低初學者入門的難度,我們根據初中學生年齡特點和美術基礎,在市場上景泰藍工藝畫制作工藝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不僅取消了后期覆膜拋光技術(后期以加裝玻璃鏡框做裝飾),也在掐絲、填砂和調色等環節降低操作難度,使之更符合課堂教學需要。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們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景泰藍畫制作方法:
第一步,描圖:把創作稿用復寫紙描在平整的底板上,要求接線緊湊,線條流暢、自然。如果是對實物打印圖片描稿,還得進一步對形象進行線條提煉和概括處理(圖9)。
第二步,粘絲:專業的講法叫“掐絲”,就是使用鏟子的手柄拉直金絲(氧化鋁絲),用針筒裝好萬能膠涂在描好線的夾板上(圖10),按照所描線的位置涂好萬能膠,然后用鑷子固定好金絲的內側立面,按照線條的形狀盡可能精準地粘在底板上(圖11)。粘好后,用小鏟子的木柄輕輕敲打金絲固定,再用剪刀準確剪掉多余的金絲。這一步驟中,應注意涂膠要適量,粘絲要流暢挺拔,保持鋁絲的干凈。
第三步,填色:首先根據作品彩圖,調配所需顏色的彩砂;接著用108膠水和水調配彩砂,彩砂、膠水、水的比例大約為5:2:3;最后把調好的彩砂填充到所在區域的底板上。注意上砂要均勻、平整,可以趁水跡未干時適當搖動板面,使砂隨著重力自然鋪平。用此方法依次上完所有區域;通常按照先小空間后大空間、先面色后底色的順序進行。(圖12)
彩砂)為一體的創作形式,對綜合培養和提高學生細致耐心的行為習慣、審美素養、動手制作能力,以及藝術表現能力等,都有獨特的作用。
我們把教學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人門階段。主要學習景泰藍畫的工藝制作技巧,比如掌握粘絲技巧、學會彩砂和膠水的調配使用,以及調色的方法等,還包括制作中良好習慣的養成。內容以卡通畫、臉譜、抽象畫為主,比如古代戲曲人物臉譜系列、卡通系列、傳統紋樣、平面裝飾圖案等,這些表現內容色彩較單純,線條較簡單,便于學生入門。(圖13至圖16)
第二階段為提高階段。主要從中挑選技術熟練,興趣濃厚的學生,進行工藝相對復雜的作品制作,形式主要為工筆畫(圖17、圖18)、裝飾畫等,比如:模仿名家抽象畫系列(圖19)、裝飾畫系列(圖20、圖21)等,這些作品線條疏密有致,色彩對比艷麗,適合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學習制作。
第三階段為創作階段。選取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風景或與學生生活有關的主題進行創作。這也是為了開發鄉土資源,嘗試以景泰藍畫教學為載體,將本土的各種原生態水鄉文化資源轉化為適合在初中階段實施的美術課程資源,并開展校本課程資源的調查、開發、利用和研究。比如指導學生創作的《黎氏大宗祠》(圖22)、《文閣塔》(圖23)、《龍舟》(圖24)、《給媽媽洗腳》(圖25)、《東坑賣身節》(圖26)等作品,很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得到了本地師生及家長的認同。
第四階段為形式拓展階段。通過教學,學生可熟練運用景泰藍工藝,嘗試制作各種主題和形式的美術作品,充分展現景泰藍工藝畫的材質和肌理帶來的獨特視覺美感。比如景泰藍書法系列(圖27、圖28)、掛盤系列(圖29)等。我們也嘗試和其他學科整合,充分發揮,景泰藍的優勢,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把興趣和能力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上。如學生在指導下獨立制作的景泰藍畫《生物細胞模型圖》(圖30)和《東莞行政區地圖》(圖31)等;前者曾榮獲市級科技小制作一等獎。
五、成效與啟示
(一)興趣日益濃厚,技能素質日益提高
景泰藍畫興趣小組在組建之初,只有很少的學生愿意參加,為此,我們只能通過各班美術課代表去動員。經過仔細了解,我們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學生有畏難情緒,而且自信心不足。通過第一階段的指導和訓練,學生從線描不準、絲粘不齊、沙上不平,到第二階段已經能夠熟練完成各個環節,還能獨立完成一幅作品的創作,學生的繪畫能力、動手能力和調色能力也都得
四、景泰藍畫特色教學模式探究
景泰藍畫是集繪畫(描稿)、工藝(掐絲)、著色(上到明顯提高。從艱難完成第一幅簡單的作品,到后來已可以嫻熟地制作第二幅較復雜的畫面,色彩感覺也豐富了起來??梢?,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表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發展。
景泰藍畫的獨特美感莫過于其工藝美。隨著制作的深入,學生的工藝制作能力和審美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學生在完成了第一幅作品后,就產生了從未體驗過的成就感,從一開始逐班去“請”人參加,到現在每天都擠時間到畫室作畫,學生們的興趣不斷高漲。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同學的影響下,陸續要求加入活動小組。
隨著景泰藍畫特色教學的延伸,各班特長生不斷增多,學校美術氛圍漸濃,班級美術教學效果開始顯現,也帶動了其他學科的學習氛圍。據綜合考評結果顯示,大多數美術興趣小組的學生綜合素質在班級甚至全年級都名列前茅,其他學生也有明顯進步。
(二)了解傳統文化,傳承民族工藝
在我校開展活動之前,很多學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景泰藍,什么是景泰藍畫。隨著活動的逐漸深入,現在學生對景泰藍的歷史都有了一定了解,也明白了景泰藍的生產工藝是一門綜合藝術,是美術設計、雕刻、鑲嵌、冶金、玻璃熔煉等技術與知識的融合。在知道一件產品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后,學生更加驚嘆,他們在后來的具體制作景泰藍畫的過程中,明顯多了幾分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尊重,也多了一份對優秀民族文化傳承和發揚的自豪感與責任感。
(三)學校有特色,教研有主題,教師有目標
目前,我校已掛牌成立“廣東省景泰藍畫創作與教學實驗基地”,確定了以景泰藍畫教學為特色的美術教育發展方向。同時,圍繞景泰藍畫特色教學,我們的教學科研有了明確的方向,作為廣東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十一五”規劃課題“廣東美術新課程實驗中嶺南民間美術課程資源開發研究”的子課題“初中景泰藍畫校本課程與中堂水鄉特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結合的研究”,在2010年12月前順利結題;教師撰寫的景泰藍畫教學論文曾榮獲東莞市論文評比一等獎和二等獎;“結合水鄉文化資源開展‘景泰藍畫’特色教學的實踐研究”已被列為東莞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立項課題,相關研究工作也已經展開;接下來,將著手利用本地水鄉文化資源,不斷挖掘和拓展景泰藍畫的表現形式,形成校本教材。
關鍵詞:數字故事 中小學德育教育 教學設計案例
隨著“校校通”工程和“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逐步推廣,網絡和信息技術在基礎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數字故事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通過將文字、圖像、聲音、音樂等多媒體素材的有機整合,講述真實性、情感性、意外性的可視化故事,為學生提供一種高質量的學習體驗。筆者認為,將數字故事與中小學德育教育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的教育質量和效益。
一、數字故事的簡介
數字故事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達納?溫斯洛?阿奇利作為數字故事的首創者,用電腦把自己的老照片配合講述制作成了一部自傳體小電影,得到了好評[1]。后來,隨著數字故事的成型和不斷推廣,越來越多的教師參與到數字故事的學習和制作中,并將這種方法廣泛地應用于課堂教學。
數字故事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三個步驟:
1.確定主題、編寫故事
在制作數字故事的過程中,主題的選擇非常重要。這個主題要源于生活,在真實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提煉和升華,再配合具有意外性的歐亨利式結尾,帶給觀眾心靈的震撼,引起觀眾的共鳴。
2.設計故事模板
故事模板能夠形象直觀地顯示出作品完成后的可視化效果,就像是一個可視化“地圖”,指引故事創作者去組織故事開頭至結尾所能看到和聽到的素材,為編輯數字故事起指導作用,方便作者直觀性地思考和安排各種素材[2]。
3.收集、編輯、合成素材資源
根據故事的結構安排和內容要求,選擇與主題密切相關的圖片、文字、視頻、音頻,并用powerpoint、繪聲繪影、move maker等軟件將各類多媒體素材加以整合,形成完整的數字化故事。
二、數字故事與中小學德育教育的結合點
(一)中小學德育工作本身存在急需解決的問題
《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指出:“德育即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保證作用?!币虼?,必須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然而,目前學校德育工作存在著諸多問題,最為突出的是遠離學生實際,針對性不強,“假、大、空、遠”現象嚴重;德育途徑單一,方法簡單,存在“老辦法不行,新辦法不明、硬辦法不行”的無奈[3]。如何拓寬學校德育途徑,改進學校德育方法,成為目前中小學德育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數字故事讓學生成為德育學習的主人
中小學德育教育要求結合學生年齡小、思想單純的特點,展開形式活潑、生動形象的德育活動,讓學生理解深層次的思想教育內涵。此外,《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解讀(總論)》中指出:“青少年思想品德必須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边@就要求德育教育必須集合學生生活實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內容的情境中。
數字故事的制作特點恰好可以滿足這一要求,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對現實生活進行探究,并通過數字化故事敘述的方式來展現自己掌握的知識和自己對問題的看法[4]。數字故事通過確定主題、設計模板、搜集多媒體素材、制作作品等一系列的過程,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和高質量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習興趣和創造力,讓學生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將內容抽象、理論深奧的知識點轉化為圖文聲像并茂的可視化故事,培養學生創意、表達、藝術、邏輯等綜合素養。
(三)數字故事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情感
數字故事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簡潔的文字、契合主題的圖片和聲音,帶給人們心靈的震撼和對生活的思考。如數字故事《逃生者》,講述了一位偉大的母親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選擇自殺性的跳樓方式;《我不愿當老師》告訴我們作為教師的辛酸以及他們甘愿為學生奉獻的精神;《老師,我可以不愛嗎?》帶給我們一個孩子因為不想看到母親在惡劣的天氣下工作,向老師提出不愛秋天和冬天的故事。這些故事雖小,卻具備極高的故事性、藝術性、技術性和創新性,深深感動著每一位觀眾。由此可見,制作符合德育教育主題的數字故事,并將其應用于教學,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促進師生思想深度交流,將知識技能教育與情感態度教育相融合,使學生從數字故事的啟迪中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三、教學設計案例
本文以人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馬路不是游戲——遵守交通法規靠自覺》為例進行教學設計,來探索數字故事在中小學德育教育中的運用模式。
(一)教學目標
(二)教學環境:網絡教室,要求每臺計算機安裝powerpoint等軟件,并能鏈接互聯網。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主題
師:大家小時候一定都學過一句童謠:“紅燈停、綠燈行、黃燈等一等”。那大家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嗎?
生:(自由回答)
師:大家回答的非常正確,這句童謠就是告訴我們要從小養成交通安全意識,遵守交通法規。
2.展示違反交通規則和交通事故的圖片
師:交通猛于虎,之所以要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是因為一旦出現交通事故,后果將不堪設想。下面大家來看一組圖片,并告訴老師你們有什么感想?
生:(觀看圖片并談觀后感)
3.播放數字故事案例
師:老師要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天堂里沒有車來車往》。此時此刻同學們又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生:(觀看屏幕并交流感想)
4.小組合作,制作數字故事
師:大家都基本了解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和意義,現在老師要把同學們分成小組,每個小組制作一個有關交通安全的數字故事。
生:各小組確定主題、編寫故事、設計故事模板、分配任務、搜集資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技術指導,幫助學生高效率地完成多媒體素材的選擇和編輯工作。
四、總結
數字故事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不僅是對學科課程的補充、延伸,更體現了它的“綜合性、跨學科性”[5]。數字故事與學科教學相整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和信息技術能力。同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作一個好的數字故事,不僅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語言文字功底和藝術審美能力,還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數字故事”教學軟件制作能力和多媒體素材的編輯處理能力。因此,教師必須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和信息素養,有意識地制作和推廣數字故事,讓數字故事真正成為中小學德育教育強有力的工具。
參考文獻:
[1] 孫衛華、鄭紅艷:《數字故事在美國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8年第2期。
[2] 李頌:《數字故事:一種新學習和表達方式——以“上海市女教師故事大賽”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3月,第44-46頁。
[3] 劉立華:《當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問題和對策》,《中國電力教育》,2010年第22期,第163-165頁。
一、圍繞一個中心
在義務教育課程改革進入總結提升階段、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全面啟動的關鍵時期,全省教研系統必須堅持以課程改革為中心,圍繞依法實施和科學實施新課程開展各項教研活動。
二、做好兩個服務
教研工作要為行政部門教育決策服務、為基層教師教學服務。全年在兩個“服務”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為教育決策服務
.以“全面規劃、穩步推進”為方針,實施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考察全國高中課改實驗省,深入實驗樣本學校調查研究,了解我省實施高中課改的優勢和困難,協助省教育廳制定高中課程改革的實施方案及相關配套文件。具體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方案、課程設置和管理指導意見、學分認定管理辦法、學校課程建設指導意見、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導意見、新課程學科實施指導意見等。
.加強省級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縣的教學指導。在對國家級實驗區進行評估的基礎上,總結實施課程改革的先進經驗和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抓好一批學校和教師典型,組織召開義務教育課改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表彰會。
.加強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指導和管理。對地方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調研,繼續完善修訂通用地方課程標準和地方課程教材。指導各實驗區開設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制訂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和管理細則。
.調查全省教學用書使用情況,制訂教學用書編寫、審定、出版、發行的指導性意見。
.加強課程改革的協調和宣傳。協助省課改辦召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工作組會議。積極聯系宣傳部門及多種媒體,宣傳浙江省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進經驗。
.認真做好全省個義務教育課改實驗區的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業務指導。加強初中生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研究,以及對市地命題工作的指導,做好全省初中生學業水平考試試卷質量分析;加強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研究。
.繼續完善高中會考制度。加強考紀考風建設,規范會考管理,提高會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會考信息公布和運用的科學途徑和方法,加強對普通高中教學的監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輪高中課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學業水平評價方案。
.積極研究高考改革趨勢,協助做好我省高考試卷命題和閱卷的相關工作,研究與高中課改相配套的考試和評價改革。
.探索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實施辦法,和部分縣(市、區)合作進行試點。
.進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園)本教研制度的內涵和實施策略,積極推進全省校(園)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園)本教研示范校評比標準,總結省校(園)本教研示范校(園)的先進經驗。
.進一步推進教研工作信息化,繼續做好“浙江省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教學光盤的教學設計和現場拍攝任務。
.研究高中學科建設,開展普通高中先進教研組評選活動。
.加強對民辦學校教學研究的指導,建立民辦學校教學研究聯誼會制度。
.召開省、市教研室主任會議和教研室辦公室主任會議,研究課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創新模式以及加強教研室自身建設的新思路。
.加強省際教研工作交流和協作,承辦華東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會議。
.以展示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成果為重點,做好第三屆省政府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工作。
.做好××年省級教學研究課題立項和成果評比工作。
.協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級教師的評選工作。
.開展新課程下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實效性,總結典型經驗,推廣先進的德育模式。
(二)為教師教學服務
.做好義務教育和高中新課程學科的培訓工作。改進省級培訓模式,提高培訓質量。
.啟動全省教研員培訓。制訂全省教研員培訓實施方案,分層分批培訓各級教研人員。
.進一步推動《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實施,參與園長和幼教教研員全員培訓。
.繼續實施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攜手行動”,加強對欠發達地區農村課程改革的引領和指導。
.加強教學用書的開發和管理。繼續組織編寫與新課程配套的作業本、暑假作業、復習用書、考試標準、地圖冊等,全面修訂已經出版的教學用書。
.召開全省高考情況分析報告會,加強對高三復習階段的教學指導。
.加強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指導,建立高中課改實驗學校和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學校。
.進一步規范“三項教學評比(教學論文、教學案例、課堂教學)”制度,本年度開始,“三項教學評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費。
.提高各類學生學科競賽的質量和信譽,開展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評比,協助做好“環宇建設”杯首屆浙江省少年文學之星征文比賽。
.建設“浙江教學研究網”和“攜手博客”網絡,為廣大教師參與教研、共享資源提供平臺。
.編輯印發期《浙江教學研究》雜志和《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年年鑒》。
.加強對教研室附屬小學和廳屬學校的業務指導。
.舉辦××年度浙江省優秀教研員評比。
三、提升三個水平
.提升教研活動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資源,重視教研活動的前期策劃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動組織水平,實現教研活動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決新課程實施中的難點問題,能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有利于發揮教師參與的主體性,教師受益面較大。其次要有社會效益,教研活動成果能成為行政決策的重要依據,能受到學校和教師更多的支持和歡迎。最后,還要講經濟效益,用同樣多的錢做更多的事,以同樣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樣的事卻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提升課程實施水平。教研員要從課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學科教學改革,提高對教學行為的反思、評價、指導能力。在改革過程中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學現象和問題,深入思考,把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要切實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現象觀察、找準關鍵、正確歸因、開展實驗、總結提升、資源整合等能力,帶頭開展課題研究,同時指導和幫助基層教師開展校本教研。
.提升自身生存和發展水平。進一步加強教研室自身建設,改善工作環境,提高福利待遇。嚴格執行規章制度,進一步明晰內部各部門的職能,以及崗位職責和考核標準,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勵教研員參與課程建設、著書立說、攻讀學位和出國考察。教研員要統一思想,認清使命,以學習完善自我,以有為爭取地位,以合作獲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響。
四、狠抓四個重點
.抓好高中課改。與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不同,高中課改近似于一場“教育革命”,改革內容不僅涉及課程目標、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方式,還牽涉到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管理方式、乃至教學場地安排的變革。必須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廳完成改革實驗方案、相關規章制度和指導性意見的制定任務,及時準確地為學校和教師答疑解惑,提前編好新課程學習資料和教學指導用書,同時通過網絡同步教學設計欄目,使全省高中教師能及時共享教學資源。
.抓好網絡教研。以網絡為手段開展教研是改變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動效益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從教學研究大眾化、民主化、精細化的高度看待網絡教研,努力實現常規教研和網絡教研一體化。爭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學研究網”和“攜手博客網絡”,制定網站運作和管理規則以及教研員網絡教研工作評價指標,試驗各種網絡教研和培訓模式,尤其是發揮教研網絡在高中課改中的獨特作用,爭取使教研室網站進入全省教育網站的前列。
.抓好校本教研指導??偨Y省校(園)本教研示范校(園)的先進經驗,加強示范校和其他學校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充分發揮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輻射功能。完善省級校(園)本教研示范校(園)評比細則,使之導向明確,操作方便??茖W提煉各種學校教研模式和教學典型,編寫和出版《校本教研叢書第二輯》,向全省同類學校推廣。同時充分利用“攜手博客網絡”,為廣大教師開展個性化教研提供技術支持和交流場所,使教學研究成為教師的職業生存方式。
.抓好教學評價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年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眾化。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中考和會考的選拔功能不斷淡化,逐步成為衡量學生基礎學業水平和評價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課改實驗區的中考已更名為“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要花力氣進行水平考試評價理論和操作技術的研究,逐步建立相應的試卷評價體系和信息利用機制。重視研究中小學、幼兒園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法,實現評價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嘗試評價區域性整體教學質量的動態變化。
五、實施五個策略
.活動統整。課程改革是系統工程,許多問題不是單一學科所能回答和解決的。教研員應增強課程意識、合作意識、研究意識和決策服務意識,用項目統整學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動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學科整合出現的活動,原則上不分學科單獨進行,如“攜手行動”、“同上一節課”、“新生代教師教學風采展示”等活動。一年中,每個業務部(室)要有一項集體調研活動、一項多學科整合教研活動,出省考察原則上也要以部(室)為單位。鼓勵跨學科、跨學段合作開展課題研究和教學調研。
教研員要打消顧慮,積極參與統整教研活動。第一,統整活動有利于教研員參與熱點問題研究和重要教學決策,有利于改變學科教研隨意、分散的狀況,擴大學科教研的影響力,提升學科教研水平。第二,統整活動并不否認單科活動,不否認學科個性,只是改變某些學科教學游離于新課程整體之外的狀況,使學科教研活動的價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體現。第三,統整活動的主體仍是教研員,納入統整活動的學科教研,主持人不變,活動經費不變,活動程序不變,成果歸屬不變。
.分類管理。從本年度開始,教研活動分為兩大系列四個類別。一個系列是教研室主辦的活動,以“教研室文件”發文,規定參加人數和活動時間,參加對象原則上不能缺席,不收費。另一個系列是學科教學分會或其他學會主辦的活動,以“學會文件”發文,根據活動內容和目的自定人數和時間,自愿參加,可以收費。四類活動規定如下:
一類活動(全額撥款):以教研室的名義舉辦,如,綜合性教研工作會議、新課程學科培訓、大型總結和推廣會、現代遠程教育培訓會、教學用書編寫會、學業考試和會考命題會議、網絡建設會議、綜合性調研活動等。
二類活動(限額撥款):以教研室的名義舉辦,如,三項評比活動、學會換屆選舉年會、課題研討活動、小型學術研討會等。
三類活動(自收自支):以學會的名義舉辦,如,各類學科競賽和學生參加的評比活動、省教學分會常務理事會、全國學科教學研討會、教學論壇、名師送教下鄉、承辦全國學科研究會年會等??膳c特級教師協會、正源教育咨詢公司合辦。
四類活動(可以創收):以學會的名義,組織學科教學觀摩活動;承辦全國學科課堂教學觀摩活動;與其他單位和民間團體合辦的有創收意圖的活動??膳c特級教師協會、正源教育咨詢公司合辦。
.成果物化。教研員要設法顯現教研活動的過程和價值,做到活動必有總結,研討必有紀要,調研必有報告,外出開會和考察必有書面匯報。承擔的研究課題,要扎扎實實組織研究,及時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和專著,爭取在各級各類評比中獲獎,或在公開報刊、專業網站上發表,擴大成果的影響力。鼓勵教研員寫文章,出專著,到全國講學,上網絡交流。盡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為更多的教師和教研員所共享。
.規范運作。省、市、縣三級教研活動應有所側重。省教研室要盡量為市、縣教研室留出活動空間,為教研員的業務學習和調研留出時間。一年之內,除了整合活動外,單一學科的省級活動不超過次;除了兩次學科培訓以外,要求大市學科教研員參加的省級活動不超過次;原則上不單獨舉辦學科大市教研員會議和學科教學分會年會;除省教研室統一安排外,教研員出省參加全國會議不超過次。市一級教研活動希望省教研員參加的,應事先給省教研室發正式文件或邀請函,省教研室領導審批后,安排相關人員參加。
省教研室從本年度開始,教研經費采用項目預算制。每次活動必須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劃、有預算、有決算、有報道、有紀要(總結)、能上網。沒有做到前項,不能預支經費;沒有做到后項不能結賬報銷。
活動安排盡量避開教育行政部門活動和全省性統一考試的時間。三項評比、考試評價、課題管理和教學用書編寫等工作,請參照《××年三項教學評比的若干意見》、《××年度會考和中考的常規考務安排表》、《××年度教研系統課題管理常規安排表》、《××年度各類教學用書的編寫、修訂和送審、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執行。
.上下聯動。各級教研室應根據《浙江省教研工作條例》的規定,明確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應,步調一致;緊跟形勢,盡力作為;服務基層,發展自身;隊伍精良,狀態積極;上下聯動,共擔風險。省教研員要做好組織和協調工作,充分發揮基層教研員的積極性,盡量通過規范的工作機制,實現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們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高品位的教研活動。教學專題研討會、教師發展論壇、高考改革研討會、農村課改研討會、教學調研診斷、名師巡回講學等。
.高信度的考試評價。高中會考、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監控制度。
.高聲譽的教學評比?;A教育教學成果獎、教研系統課題研究成果獎、教學調研報告評比、教學論文評比、教學案例評比、課堂教學評比等。
.高規格的學科競賽。高中數學競賽、高中物理競賽、高中生物競賽、初中數學競賽、初中科學競賽、文學之星征文比賽等。
.高層次的教研報告。教學專題調研報告、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試卷評估報告、高中會考信息分析報告、高考情況分析報告、新教材的分析評估報告、學科教學改革年度報告等。
.高質量的教學用書。教學研究論著、國家和地方課程教科書、教學指導用書、考試標準、作業本、暑假作業、復習用書等。
.高水平的教學培訓。新課程學科培訓、校本教研培訓、教研員培訓、教學管理培訓、骨干教師培訓等。
.高效益的教研網站。浙江教學研究網、“攜手博客”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