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2 07:46: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精品課程建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精品課程;信息化;教育
精品課程建設是教育部制定的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一項系統工程。目前,各高等學校都紛紛把建設精品課程列為重要計劃,不惜資金制作精品課程,都想在省級、國家級精品課程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急于求成的結果往往事與愿違,質量何在?效益何存?如果不保證課程的教學質量,談何精品?如果只為了貪圖形式上的虛榮,豈不是勞民傷財?我們應該怎樣面對教育信息化的大趨勢呢?怎樣才能真正開發出高質量的精品課程呢?精品課程建設的對策是值得我們為之探討的話題。
認清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趨勢,
思想上高度重視精品課程建設
隨著以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學內容都面臨著激烈的挑戰,Internet的普及,遠程教育網的開通,以及校園網的建立,為學習者充分、便捷地獲取、利用網上教育資源創造了條件。人們可以遍訪名師,自主選擇專業,自己制定學習方案,教育的權威被打破了,尤其知識的壟斷被打破了。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將發生變化。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幫助者,處于主導地位;學生不再是知識灌輸的對象,而是要主動構建自身內部心理,處于主體地位;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書本,學習途徑多樣化,學習環境虛擬化。這必將引起教育的全面變革以及教育機構的重組和社會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教育現代化必須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成為教育急需探討的問題,教育信息化的問題也就是如何由傳統的教育走向現代化教育的問題。而教育信息化,首先要教育資源信息化,精品課程是一種優質的教學資源,網絡精品課程建設正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舉措。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的目的,就是要倡導教學方法的改革和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推進教育信息化。
吃透教育部精品課程評估體系指標,
把握好精品課程建設的要求
“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以下簡稱質量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品課程建設是“質量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教育部計劃用五年時間(2003~2007年)建設1500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利用現代化的教育信息技術手段將精品課程的相關內容上網并免費開放,以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提高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2003年4月,教育部下發了《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精品課程建設工作正式啟動。接著又出臺了《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先后有2004、2005年度、2006年度的評審指標體系,這些指標有年度之間的聯系與差別,同時反映出對精品課程探討的不斷完善,但總的說來,都包括六個方面內容:一是教學隊伍建設,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講教授負責的、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梯隊,要按一定比例配備輔導教師和實驗教師。二是教學內容建設,教學內容要具有先進性、科學性,要及時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相關的教學大綱、教案、習題、實驗指導、參考文獻目錄等要上網并免費開放,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設。五是實驗建設。要大力改革實驗教學的形式和內容,鼓勵開設綜合性、創新性實驗和研究型課程,鼓勵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六是機制建設。要有相應的激勵和評價機制,鼓勵教授承擔精品課程建設,要有新的用人機制保證精品課程建設等??梢?,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
《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是我們開展精品課程建設的行動指南,是我們要為之努力的目標。開發精品課程以《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2006年度)》為依據,評估方案分為綜合評估與特色及政策支持兩部分,采用百分制記分,其中綜合評估占70%,特色及政策支持項占30%,綜合評估指標共分為5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其中一級指標是:教學隊伍占20分,教學內容占23分,教學方法與手段占24分,教學條件占15分,教學效果占18分。每個一級指標下又分二級指標,這些評估指標對我們開發精品課程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每一個指標也是我們要為之奮斗的目標。根據《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2006年度)》,精品課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學水平的優秀課程。精品課程建設要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學性、先進性和教育教學的普遍規律,具有鮮明特色,并能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方法與手段,教學效果顯著,具有示范和輻射推廣作用。在建設精品課程之前,應該先要吃透教育部的相關文件,尤其要吃透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明確奮斗目標,同時,建設的網絡課程要符合《國家精品課程上網技術標準》,如果達不到技術標準,那么就很難實現網絡共享。建立一支具有現代化思想的
師資開發隊伍,優化教師隊伍結構
沒有一支具有現代化思想的師資開發隊伍,就不可能制作出高質量的精品課程。教師的現代化教學意識和應用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著精品課程建設的速度和質量?,F代教師不僅僅要精通所授學科的專業知識,同時要具有現代化教學意識,具備現代化教學的知識和能力,既要有使用硬件的能力,又要有獨立制作出良好教學課件的能力。因為,他們要利用計算機教學平臺,搜集下載相關的教學資源,然后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制作出多媒體課件,并熟練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課堂教學。在信息化的環境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幫助者,處于主導地位。因此,面對日新月異的數字化生存新環境,面對WTO對教育的挑戰,必須有一批既有強烈的現代化教學意識,又有能夠熟練把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巧妙整合起來,能理解和適應網絡課程,并能參與網絡課程制作的優秀教師隊伍,依靠這支隊伍才能創造出符合現代化學習需要的優秀網絡課程。
加大投資力度,改善學校硬件配置
硬件設施是精品課程建設的基礎保障和前提條件,硬件配置太低,就無法制作出符合技術要求的精品課程。在制作精品課程的過程中,需要攝像機、采集卡、計算機硬件、軟件等等一系列的相關設備設施。如果這些設備配置太低,制作的效果與質量就難以保證。比如,如果攝相機的像素太低,視頻畫面就會不夠清晰,教學效果就會受到影響。計算機硬件配置太低,一些對系統要求較高一點的軟件運行速度就緩慢或無法正常運行。迄今為止,資金一直是困擾我們精品課程建設的一個大問題。很多學校由于資金短缺,硬件配置得不到改善,建設精品課程就成了一個難題。《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中“教學方法與手段”就占了24分之多,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善,就必須改善教學設施設備,開展多種形式的多媒體教學,需要配置較好的投影儀、計算機、視頻展示臺、音響設施等等,恰當、充分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促進教學活動開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效果。想辦法加大資金投入,改善硬件配置狀況,這樣才能為建設精品課程提供硬件保障。
加強現代教育技術培訓,
提高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教育技術是關于教學資源和教學過程的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新媒體的不斷出現與更新,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顯著,已成為教育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量。應用在教育領域中的技術主要有:視聽技術、多媒體技術、數據壓縮與解壓縮技術、數據庫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這些技術應用的理論與實踐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支撐。因此,加強教育技術培訓將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建設精品課程的能力,使建設的精品課程更加符合教育教學規律,更加適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的需要,從而有助于提升精品課程的內涵。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出現了“知識爆炸”的局面,構建終身學習體系成為時代的需要,只有不斷的“充電”,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加強現代教育技術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使教師在掌握好專業學科知識的同時,也掌握好現代教育技能與信息技術的應用方法,不僅“能教”,而且會“會教”。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培訓新教師的時候,開展教育技術的培訓,但普遍只重視了對多媒體設備設施的開關與保養問題,忽視了對全新教育理念的傳播,忽視了教學設計與制作多媒體課件的培訓。加強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就應該加強現代教育理論、教育理念的教育,加強現代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的培訓。作為教師,如果只具備專業知識,不具備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不掌握教學設計的思想與方法,其教育效果將會大打折扣。
精品課程建設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建設精品課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情況下制作出來的精品課程其質量是值得懷疑的。不少學校只重數量不重質量,網絡課程游離于教育教學規律之外,一個學?;蛞粋€主持人不顧硬環境和軟環境的限制,盲目上馬,結果網絡課程變成是課本、黑板和教師講課的網絡表現形式而已,花了不少錢,建起的網絡課程大多無人問津,更談不上什么精品。所以,建設精品課程之前,先要制定好對策。本文從以上五個方面探討了建設精品課程的對策,希望能為建設精品課程的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李克東.新編現代教育技術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高等院校 精品課程 優化 建設
中圖分類: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106(2012)02-0156—03
眾所周知,在高等教育過程中,課程是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課程建設的水平是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標志。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時代特征對高校的課程建設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對于培養我國建設人才的重要陣地的高等教育而言,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必然要求我國由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腳踏實地地抓好高等教育中的課程建設這項基本功,不斷打造適應時展的精品課程。
一、對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現狀評估
自2001年開始,面對社會上因為高校擴招對高校教學質量下滑的擔憂,國家教育部先后多次下發相關文件,提出教授上講臺、增加對教學工作的投入、提高教學質量等要求。這可以說是精品課程的前奏。2003年,國家教育部在下發的《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精品課程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通過精品課程建設,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從而達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這標志著我國開始啟動高校精品課程建設工程。隨后,精品課程建設不僅成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全國各教育單位提高整體教學水平的重要措施。這一工作受到了高等教育領域的廣泛重視,相關實踐與理論研究工作也隨即展開。從我國提出并啟動精品課程建設的初衷來看,毫無疑問,有關部門是希望精品課程的建設成為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并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從大國向強國邁進的前進步伐。
1.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經過五六年的建設,我國高校精品課程的建設已初具規模和成效。在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方面,出現了一批精品課程。在實施精品課程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中,教育部計劃在2003--2007選拔1500門國家級精品課。實際上,這一目標已經實現。僅2008年就評選國家級精品課程650門,其中本科課程400門,高職高專課程200門,網絡教育課程50門。2007年的《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提出,繼續推進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在前期建設的基礎上,2006--2010年再遴選3000門課程進行重點建設。這些精品課程的出現起到了示范作用,都—定程度地促進了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促使大家積極主動地思考并參與到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研究中來。
2.理論研究不斷深入。在精品課程建設的理論研究方面,涌現了一些關于精品課程建設的研究成果。通過對中國知網中已經發表的學術論文的檢索,其中,已有精品課程建設的相關研究文章多達1269篇,其中2008年就有467篇。這些研究從多角度,在多方面對精品課程建設作出了研究。一是關于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主要對精品課程建設內涵、意義、問題和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根據某一具體課程的精品課程建設做出了個案研究,這是研究的熱點。這些研究者主要的方式是結合自己承擔的課程建設的實際,分析了課程建設的思路、經驗和具體做法。三是針對高職高專的特殊需求開展了關于高職高專精品課程建設的研究,這些研究者結合高職學校的特點和課程特點,論述了高職院校精品課程建設的特點、必要性和具體的做法。
【關鍵詞】績效技術;精品課程;網站建設
一、研究背景
2003年4月,國家教育部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以下簡稱“精品課程建設工作”),以帶動全國高校的教學改革工作,提高教學質量。2011年7月,《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11]6號)》出臺,在對精品課程建設工作作出調整的同時,堅持和鼓勵高校開展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同年11月,又出臺了《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課程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1]8號)》,進一步明確了精品課程建設思路,提出了精品課程資源建設的兩大改革方向,即精品視頻公開課和精品資源共享課。
在上述一系列政策引領下,2003年以來,精品課程建設工作成為眾多高校教務部門、教師團隊的工作重點,同時也涌現出了大量的論文和研究報告來說明課程建設在組織實施、教學以及教學管理方面的探索與收獲。為此,筆者對CNKI文獻數據庫的相關文獻進行了檢索和計量分析,將“精品課程”作為關鍵詞于2014年4月對CNKI中2003-2013年的相關文獻進行檢索,踢除數據庫中的錯誤文獻后得到38246篇精品課程相關文獻,其中期刊文獻28776篇和碩博論文3138篇,可見這10年來我國在精品課程建設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雖然精品課程的建設工作或獲評的課程曾受到一些批評,但精品課程建設工作仍不失為2003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領域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平臺。此外,在高校精品課程基礎建設的操作層面上,如何提高精品課程的建設效益,建立良好的教學支持服務體系,使廣大師生能夠有效地利用精品課程網站,則是精品課程時代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績效技術的含義以及其對精品課程網站建設的意義
績效技術是一種系統的程序,強調用系統論思想來分析、解決工作中績效問題的方法。將績效技術這一思想引入到精品課程建設上來,對提高現有精品課程建設的效益來說有一定的意義。
(一)績效技術關注產出
產出即結果,績效技術的重點是人類行為的效益和系統的價值,簡單的來說就是低成本高價值,從而促進系統和個人的共同發展。精品課程建設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和教學成果共享,促進各高校教學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如果只追求短期效果和評審通過,而失去精品課程建設最初的意義和價值,精品課程最終也只會是流于形式,沒有實用價值。
(二)績效技術采用系統觀點
采用系統觀點是重要的,因為組織是非常復雜的系統,它影響其他在組織內工作的個體的績效。也就是說,最終的績效是由各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系統方法考慮影響過程和其工作的大環境,就是能夠系統的考慮問題,客觀的分析問題。精品課程建設是多個方面的結合,包括功能設計、內容呈現、技術實現、后續推廣等,任何一個部分若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最后的績效。
(三)績效技術強調增加價值標準
當績效技術需要關注直接目的時(如提高質量、縮減開支、提高訪問量、顧客保持等),是用期望的產出(如銷售額、利潤或市場份額等)的提高來衡量其是否成功。精品課程建設的產出是用其訪問量、資源豐富程度、實際參考價值、對教學改革作出的貢獻等來進行衡量的。
三、績效現狀
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學生的問卷調查、文獻調研和網站訪問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因素:網站知曉情況、網站建設情況、網站應用情況、滿意度、需求情況以及對精品課程網站建設與應用的建議等。問卷的取樣對象是上海外國語大學松江校區在校學生。在問卷發放上,在松江校區圖書館隨機選取100名學生做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83份。調查訪問的網站為上海外國語大學精品課程網站,重點剖析17門省級以上精品課程,在研究國家精品課程資源中心的基礎上,得出以下結論:
1. 課程教學內容基本完整,具備一定的課程建設參考價值。
2. 積累了一定的教學資源,但質量有待提高。我校17門市級以上精品課程內容只要以教學課程的教案、音頻、講義為主,多為文字描述,質量良莠不齊;多媒體資源按年展有增長趨勢,但質量有待提高;部分文件夾里是空的,沒有任何內容。對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在使用多精品課程網站的學生中,有47.3%的學生認為現有的精品課程資源不能滿足他們學習的需要。
3. 缺少動態管理,未進行實時更新。在17門市級以上精品課程中,只有一門的更新日期在2014年,其它有的是2012年、2011年,甚至35%的精品課程的更新日期還在2008年,課件基本上自從建成之后就再無更新了。
4. 網站的總體訪問度不高,整體呈現不均衡狀態。截止2014年4月,我校市級以上精品課程的總訪問量1,128,643 次,每門課程的平均訪問量應達 66,390次,但根據課程網站點擊排行顯示,在17門精品課程中,訪問量最高的達到238281次,訪問量最低達到1717次,相差13倍之多。
5. 網站整體互動性不足,交互平臺使用度不高。我校17門市級以上精品課程網站都設置的有互動功能,但100%課程都處于關閉狀態,基本處于形同虛設的狀態。
四、績效差距的原因分析
績效技術將影響人的行為的因素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主要是指與人相關的因素,包括人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等;外部因素指的是人力之外的因素,即有形的資源和外部的環境兩部分。而績效技術就是改善外部因素。
根據學生問卷調查中的“影響我校精品課程網站建設的可能因素”這一問題的答案選擇,并結合網站訪問率兩方面進行分析,總結出原因包括以下幾項:
(一)網站宣傳力度不夠
問卷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60%的學生認為精品課程網站的宣傳力度不夠,有超過50%的學生甚至不知道我校有精品課程網站。很多精品課程成為了學校的門面工程,在學生中宣傳過少,導致學生不知道精品課程網站,更提不上主動使用。
(二)網站內容較空洞,對學習沒有實質性幫助
問卷調查中有40.8%的學生認為精品課程網站對學習的幫助不大。一方面,精品課程被學校和教師團隊作為一種門面工程,在建設初期就是為了應對評審,所以在制作方面就與學科以及師生造成脫節;另一方面,基于這種評審目的,在評審之后,網站不能實時更新,缺乏一定的網絡維護和管理,導致了現在大多數精品課程網站的更新日期還在2011、2012年。
(三)資源不夠豐富,多媒體資源缺乏,質量有待提高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使用過精品課程網站的同學中,有48.3%的學生認為現有精品課程資源不能滿足學習的需要。究其原因,是網站建設中大部分資料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現,而作為語言類課程,是需要大量的音頻和視頻作為輔助才能達到教學的效果,所以普遍認為參考價值不高。
(四)網站缺乏互動性
從本質上來說,精品課程屬于遠程課程的一種,是課堂教學方式的延伸,自身對環境、資源、交互等就有一定的要求。在17門市級以上精品課程網站中,能達到交互目的暫時沒有,在這方面網站自身的學習支持功能有待提高。
五、績效思考和建議
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學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教材。所以精品課程作為優質教育資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項:在管理體制上,要明確目的,端正思想,加強宣傳,加強監督;在資源內容建設上,要以先進教學理念為核心的教學成果展示,包括數字化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方法等;在網站功能建設上,要著重以輔助師生有效交流和有效教學為目的的學習環境創建。
(一)完善網站管理體制和維護體制,保證精品課程的可持續和生命力
高校教務部門和廣大教師隊伍要充分認識到精品課程建設的目的和意義,注重構建一個促進精品課程健康發展的體制,鼓勵高校優質教學資源的開放和共享,支持高校精品課程服務社會。同時,在精品課程建設完成后,課程建設團隊要對課程資源進行維護和定時更新,使課程內容能隨著教學的發展及時補充,保證網站的生機活力。
(二)加強精品課程優質教學成果建設,提高示范作用
優質教學成果是指產生于精品課程建設實踐中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和教學管理等資源的集中。要認識到,精品課程不是講義、視頻資料、音頻資料的堆砌,還應該包括教學各環節安排的依據、教學設計依據、問題和作業安排的意圖、教學反思等。
(三)提高網站交互功能的應用,優化教學支持服務系統
精品課程網站作為遠程教學的一種,必須具備良好的交互功能,發揮新媒體在精品課程網站建設中的優勢,除了傳統常見的在線留言、在線答疑、電子郵件、論壇等方式,還可以將近年來發展迅速的博客、微信等方式融入進來,為精品課程服務,使學習者的主動參與性得以提高,提高學習效率。
(四)保障技術方面的支持,降低制作、更新的難度
精品課程的建設是一個團隊的建設,出了教師團隊外,要充分發揮管理人員、技術支持人員的作用,為精品課程網站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在制作網站的過程中,要對教師團隊進行必要的技術培訓,使其掌握基本的制作和使用技能,減少在制作過程中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六、結語
遠程教育的發展過程中,使用的技術也是與時俱進的。精品課程建設紅紅火火開展了10年,它的出現對那些使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的學習者來說必然是個喜訊。高等院校不僅肩負著培養國家高素質人才的重任,更應為大眾的終身學習提供便利,精品課程不只是“五個一流”的示范性課程,而且也是高等院校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和地方應進一步加強精品課程評審和評后工作的檢查,完善精品課程評審體系,簡化精品課程評審等級,建立多層次多種類型的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通過精品課程建設提高高校的整體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為學生和社會提供優質的、高水平的教學平臺,實現真正的優質教學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 王佑美.高校精品課程網絡資源教學有效性的缺失與對策[J].中國電化教育,2010(8).
[2] 教高[2011] 8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Z].
[3] 馬麗娟,馮秀琪.績效技術基于系統化模式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03(8).
[4] 王盛峰.精品課程網站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1(7).
[5] 張祖忻.從教學設計到績效技術[J].中國電化教育,2000 (7).
本文回顧了目前國內精品課程建設的現狀問題和國內外精品課程建設的新思路,提出了以構建“知識庫”為導向的“生產計劃與控制”實驗實踐教學系統的架構,詳細闡述了基于知識管理理念而建立的教學系統的知識獲取、轉化、應用與評價運作機制,提出了加入“學習者”作為課程建設的另一主體,從而從運行機制和建設主體兩方面保證教學系統的持續生命力,解決國內精品課程建設中“重建輕用”、“評完即停”等弊端。
【關鍵詞】 知識管理;知識庫;實驗與實踐;精品課程;教學研究;生產計劃
【中圖分類號】 G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3)03―0065―06
引 言
“精品課程的建設,究竟應該怎樣走?”這是一個事關國內高等教育質量工程的課題。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原來基于課程教學資料匯集的建設思路,顯得不再那么適宜,新課程內容的開發與動態更新變得更加重要、更加核心。然而,“如何能持續地不斷開發和不斷更新”以保持精品課程的生命力,而不是“為了精品而建精品,評審完之后絕大部分精品課程網站的更新工作就停止了”[1][2],則是關鍵。
筆者認為,運用知識管理的理念來進行精品課程建設與管理,除教師外引入“學習者”作為精品課程建設的主體,是兩項有力的措施?;谥R的獲取、存儲、分享、轉化、應用和評估的管理理念[3],可以不斷地獲取和創造新知識來豐富教學內容,增強知識資源的有效利用以提高教學與創新能力,“已成為各高校教育教學管理創新的關鍵因素”[4];引入教師引導下學習者為主體的研究成果是精品課程內容不斷精進的動力和活力所在,只有學習者的不斷地學習使用、不斷地應用創新,才是精品課程的持續發展之路,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尤其是實踐創新能力之所在[5]。
本文將以“生產計劃與控制”精品課程教與學系統平臺的建設為例,詳細闡述以構建“知識庫”為導向的精品課程建設思路。
國內外精品課程、開放課程等
課程建設的回顧與評價
近幾年國內精品課程的建設,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提高。在取得的豐碩成果面前,關注問題與不足、獲得新思路與新啟示,是我們取得不斷進步和提高的驅動力所在。因此,筆者查閱了相當數量的文獻資料,總結如下。
一、國內精品課程建設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在精品課程的設計與構建方面,主要存在:
(1) 重硬件模仿、輕特色凝練[6][7]。
(2) 知識管理在精品課程系統建設上的應用研究很少(筆者搜尋了2006年至今的文獻,僅有5篇文獻的主題涉及)。
(3)不注重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學習活動的組織。精品課程設計中缺乏有效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例如學習工具、“在線交流和答疑”工具較少;缺乏有效的教學和學習組織與管理,有限的使用多呈自發和隨機狀態,學習論壇的問題討論主題分散且“跑題”現象多有出現[8]。
(4)精品課程內容設計上,知識點鏈接、內容編排方式多樣化表現形式和關鍵知識點的呈現等方面有所欠缺;師生交流交互方式只有35.1%的網絡課程設計了學習論壇;只有一小部分的精品課程提供了學習工具[9]。
(5)強調以有限的教師為主體[10];研究人員的同質化現象嚴重[11],沒有引入廣大學習者的創新能力。
2. 在精品課程的應用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1)重建設、輕應用[12][13],涉及精品課程應用管理方面的文獻很少[14]。
(2)缺乏有效的教學和學習組織與管理,不僅造成已有課程資源的閑置性浪費,而且也無法引導課程建設和學校網絡教學的深入發展[15]。
(3)缺乏基于精品課程資源網站的教與學研究,忽略了高校精品課程與網絡遠程教育的關系,使得精品課程受益面狹窄[16]。
二、來自國外開放課程和國內精品課程建設的新思路、新啟示
1. 世界名校開放課程在中國之所以能夠如此快速地發展,一方面是其所蘊含的“開放、共享”的理念被廣泛地接納和認同,另一方面是其優質的課程質量和豐富的內容;基于規范的建設和流程是確保資源質量的關鍵[17]。
2. 重視實踐轉化。德國課程質量評估依據《遠程教育課程評估》的一級指標“學習效果”下有三個二級指標:學習效果、學習者滿意度、實踐轉化,前兩個指標在我國評審指標體系中均有與之對應的指標,而“實踐轉化”則沒有這方面的指標[18]。
3. 重視過程評估。德國遠程教育課程評估指標體系重視教育全過程,尤其是教學過程和學習監控過程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更加傾向于過程評估,評估的主線為教學流程,是以教學工作全過程為線索來展開評估[19]。臺灣則將網絡課程分為數位學習教材和數位學習課程兩部分,數位學習教材指的是網絡課程中的數字化的、靜態的文字材料,數位學習課程指的是具有教學組織并導入數位學習服務的、體現學習過程的、動態的活動[20]。
4. 引入知識管理這一全新的管理理論和方法,加快精品課程建設步伐。在知識經濟時代,決定高校競爭力的潛在因素就是高校對知識價值進行發掘與應用的能力[21];建立知識庫已經成為高校教學管理和精品建設實施知識管理所必須的技術基礎設施[22]。
5. 精品課程庫系統是知識服務系統的重要組成模塊。知識服務系統最初出現在企業實踐中,逐漸向教學、科研等知識領域滲透,以實現資源和服務的充分運用為顯著特色,關注知識在活動中的應用價值。主要包括知識管理系統、知識共享系統、精品課程庫系統、資源跨庫檢索系統、虛擬參考咨詢系統以及虛擬團隊管理系統等模塊[23]。
6. 以知識點為核心的非線性精品課程知識序列組織方式。運用網狀結構,將知識點組成具有一定意義聯系的知識結構,讓學習者進行有意義學習而不是機械學習;運用樹狀結構,將與知識點密切聯系的教學內容,按學習者認知規律組成知識結構,供學習者自主探究學習時選擇與參考[24]。
“知識庫”導向的精品課程教學系統平臺的
構建――以“生產計劃與控制”課程為例
筆者在借鑒國外開放課程和國內精品課程建設成果的最新思路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針對國內精品課程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善對策,進行了精品課程教學平臺的構建,為后繼者進行精品課程的建設提供了啟發和建議。
一、構建的基本指導思想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基于這一根本理念,筆者認為精品課程教學平臺應該是學習與應用結合,側重于應用。具體的構建指導思想為:
1. 構建以應用為主導、圍繞課程主題的、具有知識管理特征的教與學平臺;
2. 開放式的平臺建設,設置渠道引入學習者的創新和應用能力,輔以相宜的管理機制,促使平臺內容的不斷動態更新、完善,生生不息。
二、課程教學系統平臺的結構與特色
為了突出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生產計劃與控制”課程教學系統平臺(以下簡稱“教學系統平臺”)是以實驗、實踐教學為主導,結合課堂教學的一個綜合性平臺,如圖 1所示。
平臺的構建是遵循知識管理的理念,以“引導學習”和“應用實踐”作為平臺建設的宗旨。前者主要是以實驗實踐等應用為導向組織知識,引導學習者“自主”地學習和掌握課程核心知識;后者主要是引導學習者進行創新性研究和應用。
教學系統平臺既是學習的平臺,也是應用實踐成果發表和分享的平臺。作為學習的平臺,“引導性學習”部分相當于知識庫,主要模塊有理論知識、案例與實訓項目、模型與工具等,其中實例與實訓項目模塊內容最為豐富,如圖 1所示;作為成果發表、分享的平臺,“討論與分享”模塊實現了知識的轉化、分享和創新應用,它包含多個主題分區,采用開放式的結構,可以進行成果發表、交流回復、評價投票等操作,較為成功的成果將遷移至“引導性學習”模塊。
“特色是精品課程的生命力,是體現優勢、不同于其他課程的核心競爭力[25]”。筆者在“生產計劃與控制”教學系統平臺設計中著重于創建以下特色:
知識的組織采用案例、應用項目為主導的非線性組織方式,開展情境式學習,支持學習者自主學習。
建立了知識的獲取、轉化、創新應用的平臺運作機制,從而保證了平臺知識的持續、動態的更新完善。
“以生為本[26]”的平臺建設指導思想,著眼于構建“學習者學習和應用虛擬環境[27]”,最大限度地促使學習者積極地使用平臺和應用創新,參與平臺的建設、維護。
三、“引導性學習”部分的功能設計
“引導性學習”模塊主要是學習者學習的平臺,也就是課程知識的匯集之處。不同于國內一般的課件和教學網站,實驗實踐教學系統平臺的知識組織方式采用了以“應用為導向”的非線性化知識組織形式,即以知識點為核心,將知識點的具體應用(如案例和項目等)組成學習者學習的知識結構,加強了知識點的橫向關聯,不再如國內一般的教材、課件或教學網站只是簡單的“知識組織的教材化、堆砌化;線性化的知識組織方式[28]”,這樣有利于支持學習者開展自主探究學習。
以案例、應用項目為主導,開展情境式學習,不僅可以教會學習者知識的應用,而且可以使學習者積極參與,發揮出創新能力,對平臺的建設發揮出主體的作用。斯皮若(Spiro,R.J.)等人于1990年提出的認知彈性理論(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認為,學習者的學習要在情境化的學習環境中進行,即學習要基于問題、基于案例、基于情境[29]。
1.“理論知識”模塊的設計
“理論知識”模塊主要用于知識的系統學習,如圖 2所示。特別是通過“知識地圖”在PPT知識點、“分解案例”、“模型與工具”等模塊之間建立聯系,“將知識接成一個具有一定語義網絡的表征系統,便于學習者概念導航學習”[30],實現各知識點的關聯、交叉和應用性學習,而且“索引后的課程資源等可實現資源的增值”[31]。
2. “案例與實訓項目”模塊的設計
“案例與實訓項目”模塊主要用于知識的應用性學習和訓練,包括:分解案例、實驗項目、實踐項目三類,其中實踐項目又細分為課程設計、微型工廠實踐項目和企業實踐項目。該模塊的設計思路是由單一到綜合,由模擬到現實,由提供場景、下達任務到自己發現并解決問題,分層次、分階段地逐步訓練和提升學習者的應用能力。其中:
(1)分解案例的設置主要是結合課程教學的知識點、方法論,輔以一定的情境,針對較單純的1~2個問題,運用明確的方法加以解決,設計如圖 3所示。
分解案例可以通過選用和編寫兩種途徑取得。一是“選用”國內外文獻資料、書籍中公認的案例;二是結合課程小論文環節,由學習者自主“設計、編寫”,經分享、評價、獲得認可后納入案例庫。
(2)實驗項目的設置分課內實驗和課外實驗兩部分,如圖 4所示。課內實驗在教師指導下完成,課外實驗則是以學習者為主導完成。
由于課時的限制,以及“生產計劃與控制”課程的特點(其主要工作內容大多可以在計算機上完成),課外實驗將是今后的一個發展方向。課外實驗也可以結合“微型工廠項目”、“課程小論文”或“課程小項目”環節一起進行,由學習者自主開發、設計新實驗項目,教師在選題、開發設計要求和流程等方面予以指導,最終結果在“討論與分享”模塊中實現成果分享,成為知識庫的一個元素。
(3)虛擬微型工廠項目主要是以玩具產品為對象,模擬現實工廠的主要生產運作流程,基于計算機軟硬件系統而構建的“虛擬的”微型工廠[32]。訓練項目涵蓋了產品設計、生產線設計、倉庫、生產計劃制定、生產運行過程控制、生產系統改善等企業主要生產管理業務環節。該模塊的作用是實現課程知識的綜合實踐應用,如圖 5所示。
(4)企業實踐項目主要取自學習者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的較優秀畢業論文(設計)項目。該模塊的設計主要是展現專業知識和技能在真實企業管理中的綜合應用,項目的研究可分為兩類:先進管理模式的剖析、現有管理模式的改善,如圖 6所示。
對于前一類項目的研究,主要以描述企業曾經的困境、現在采用的先進管理模式的剖析、已取得的效益實績、未來的發展規劃為主,無意于評價企業管理模式的好壞;對于后一類項目則詳細描述現實企業生產管理的真實情境,圍繞研究的主題查找和分析問題,運用專業的手段和方法制定全套的新解決方案,選擇適當的方法對新方案的有效性加以驗證。
四、教學系統平臺的知識獲取、轉換、應用機制
基于知識管理理念的平臺運作機制,是“生產計劃與控制”教學系統平臺的另一大特色。
為了保持教學系統平臺的生命力,知識的更新和應用是關鍵。國內常見的教學平臺或媒體,通常都是依靠教師來維持[33],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應該引入“學習者”這一廣泛而活躍的能力源泉,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同時又能進行適當的“把關”以保證平臺中知識庫內容的質量。因此,筆者在“生產計劃與控制”教學系統平臺中專門設置了“討論與分享”模塊,作為實現知識的獲取、轉換和應用管理的機制渠道,如圖 7所示。
1. 知識的獲取
知識的創新和整合,是教學平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本平臺提供知識的主體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教師,二是學習者。知識的來源主要也有兩方面:一是直接引用公開發表的文獻和書籍中的相關內容,二是創新設計或整合而成。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了一套方法,即通過課程小論文/小設計、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發揮學習者的自主創新和實踐應用能力,將其成果擇優而用。事實上,國際一流大學課堂教學模式中“研討”和“實驗性學習”環節也是常見的教學形式[34],與筆者教學環節中的課程小論文/小設計相似。
2. 知識的轉化
在教學系統平臺知識庫的建設中,知識的轉化尤其重要,它實現了對顯性知識的“序化”、隱性知識的“顯現化”,將存儲在人腦中的知識、散亂在現實世界中的零散知識轉移到計算機知識系統中,從而才能真正實現知識的“分享”和“積累”。
如何將隱性知識轉化至計算機系統的知識庫中,“轉化”環節的設計非常重要??梢酝ㄟ^以下途徑和方法實現:
(1)通過課程小論文/小設計、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環節,讓學習者將其取得的成果、感受“總結”出來,“轉換”成規范的文件格式,并在平臺的“討論與分享”模塊上進行“發表”和“交流”,并添加歸入到“后臺”的計算機知識庫中,從而實現隱性知識的“顯現化”。
(2)對來自于學習者的創新設計、撰寫的案例和小論文等,考慮到其研究成果未經專家評審、未公開發表,需要對其提供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質量把關。因此,在教學系統平臺的“討論與分享”模塊中,采用管理員+同行(主要是學習者)評價的方式,進行“把關和驗證”。即由管理員進行主題適宜性的控制,對于不合適的帖子進行刪除或鎖帖;當發表的主帖評價較高、認可度較高時,可遷移至“引導性學習庫”的分解案例、實驗項目、微型工廠項目等模塊中。
3. 知識庫
教學系統平臺的知識庫主要分兩類,一是成熟的、已經驗證的知識,存儲于“引導性學習庫”中;二是新發表的、尚未充分驗證的知識,存儲于“討論與分享庫”。
知識庫的資源可提供部分下載,其中演示視頻是知識庫的資源建設中重要的建設項,見圖 1所示。據美國互聯網檔案館項目(Internet Archive)的實踐表明,錄像、錄音、Flas、索引后的OCW資源等可實現教育資源的增值,是最受歡迎的資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相關內容,并更易于達到學習目標[35]。
4. 知識的分享與創新應用
知識的收集與轉化,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教學系統平臺提供了圍繞“生產計劃與控制”主題的知識匯集,它主要是通過“導航條”來引導學習者進行系統而有序的學習和使用,亦可以通過“關鍵詞”搜索來實現站內知識的搜尋。
要實現知識的應用,“交流”與“分享”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系統平臺通過“討論與分享”模塊,實現交流、對話,實現創新成果的發表、分享。
對于平臺建設的建議和意見,可通過電子郵件或“客戶反饋”通道與平臺設計者進行溝通。
五、教學平臺學習效果和應用效果的評價設計
如圖 1所示,教學系統平臺的學習效果,主要從三方面體現:一是“理論知識”模塊中的“習題與測試”,用于學習者自測;二是“評價交流”,通過后臺統計每位學習者對“引導性學習”模塊中文件資料的“評價回復”情況,可以簡要地反映出學習者的學習活動記錄和學習的深入程度;三是通過“討論與分享”模塊的發帖情況,反映學習者“實踐轉化[36]”的成效。
教學系統平臺的應用效果,主要從兩方面體現:一是通過后臺統計“引導性學習”模塊中各文件資料的被“評價回復”情況,反映出學習者對該文件關注度、認可度和建議;二是通過后臺的網絡“應用統計”,得到“網站訪問量統計”、相關主題的“瀏覽次數”、相關資料的“下載次數”、討論與分享模塊的“發帖數”等使用情況。
此外,教學系統平臺還可以通過“客戶反饋”通道或電子郵件,將在使用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使用后產生的需求、意見和建議等提交給教學平臺的設計者,以便平臺的不斷完善。
教學系統平臺的實現
為了便于學習者校內、校外使用,教學系統平臺采用了開放式的網頁平臺架構,如圖 8所示。其中,最活躍的“討論與分享”模塊,包含多個主題討論區,如圖 9(a)所示;每個注冊用戶可以進行成果發表、評價回復、投票等操作,如圖 9(b)所示。
結 論
1. 以構建課程“知識庫”作為教學平臺建設的導向,是精品課程教學平臺建設的全新思路。它以平臺知識的不斷更新、創新應用為主要特征,通過知識獲取、轉化和應用的機制和渠道,與一系列教學活動相配合,促使學習者不斷使用、不斷更新平臺知識,從而保持教學平臺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2. 與一般的生產管理類教學平臺相比,實驗實踐環節教學平臺的構建更符合知識管理的理念和應用需求,基于“知識庫”導向而歸集的案例、項目、模型和工具,更具有實戰性和創新性,強調知識的應用,能很好地彌補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的不足。
為推進教育創新,深化教學改革,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育部在2003年4月8日,發出《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標志著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的正式啟動。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包括六個方面內容,即教學隊伍建設、教學內容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建設、教材建設、實驗建設和機制建設。第四軍醫大學從2004年春季起實施了“精品講座”工程,每一位學校教職員感悟其中,受益匪淺。
1 初涉精品
精品課程建設至今,全校已有近800名專家教授登臺開展講座,而初次參加精品講座的經歷卻使我終身難忘。從教以來雖然給護校中專、大專、醫療本科、8年制學員、研究生、進修生、護士長等不同層次授課對象講了上百次課,但精品講座的第一次預講便被深深地觸動,從授課內容、幻燈制作到講授姿勢、語調語態等所有細節無不涉及。幾十次的修改每一次都是一種提升,都有一份收獲,對“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句古文有了更深層次的詮釋。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人生來具有各種能力如觀察、感覺、思維、語言等,作為教師先不要急于給學生講解觀點,應當啟發學本文由收集整理生自己去尋求答案,主動去掌握知識。不稱職的教師強迫學生接受真知,優秀的教師則教學生主動尋求真知。
教師的注意力首先是發展人的主動性,教師教任何課,“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為了避免授課內容與教材雷同,不把課堂變成單純的問答會,筆者的設計理念是先不急于給學生講解觀點,而是啟發學生自己去尋求答案,主動去掌握知識。出血是許多不同疾病及不同出血原因的共同的臨床表現。不論是否從醫,從事何種專業都會遇見出血這一常見問題。出血現象雖然并不復雜,可是要能準確分析出血的原因,把握治療的尺度,確實是需要扎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綜合判斷能力。如何讓學員意識到這一點,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激發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對教員來講是一個挑戰。在講課中,以臨床實例為引子,列舉臨床上不同的出血特征,讓學員有直觀的感覺,啟發學員去思考,把握不同出血性疾病的臨床出血特征。精品講座注重使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圖文并茂,達到了最佳的課堂效果。
2 感悟精品
為實現建設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四型”大學目標,全面提升筆者所在院校本科教育質量,2007年學校黨委做出了“實施精品戰略、推動科學發展”的重大決定。同年學校決定,在本科教學中實施《精品課程計劃》(以下簡稱“計劃”),該計劃是學校為提高全校教員課堂授課水平、提高學員對課堂教學滿意度的又一重要舉措,它讓每個學員能享受到“精品”,體現筆者所在院校作為全國重點大學的水平和實力。
精品課程建設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其中包括六個方面內容:教學隊伍建設、教學內容建設、教材建設、實驗建設、機制建設以及教學方法和手段建設,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等。精品課程建設的目的,是要倡導教學方法的改革和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鼓勵使用優秀教材,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是解決好課程內容建設問題,而課程資源建成后的共享與應用是關鍵點和落腳點。
“精品課程”的講授內容是以《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為依據,精練內容,突出重點,授課方法應結合本門課程的特點,力避“灌輸式”、“填鴨式”教學,充分運用各種啟發式教學方法,推進師生互動,培養學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員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吸收率,讓學員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體驗科學的魅力、感受教員的風范。精品課程課堂授課內容要求做到以下幾點:(1)能明確授課目標、教學進度和課程標準要求的教學重點、難點。(2)能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具(標本、模型等)、教學設備、典型病例或案例等教學方法。(3)授課章節內容,能包括教材章節內容,能適量增加本課程前沿內容或刪除陳舊內容,確保授課內容的準確性、科學性和先進性。(4)能體現現代教學理念,使用已經獲得的教學成果。
集體備課是發揮群體優勢,集中創新的重要形式。作為醫院教學督導專家,在本科教學評估中筆者參與了全院幾乎所有教研室的課堂教學預講督導工作,親眼目睹了精品課程建設在提高教員授課能力上所帶來的益處。“一個人一貧如洗,對別人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發展、自我培養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樣也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第斯多惠,德國教師)。精品課程的教學首先培養的是教員,要求教學內容先進,及時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廣泛吸收先進的教學經驗,積極整合優秀教改成果,體現新時期社會、科技的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教員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進在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上給學員帶來了諸多益處。通過督導點評,不僅使教員收益,同時聽課學員更是收獲頗多,他們能明顯感受到精品課教員的風采,聽完課便能大致區分出哪些是精品教員了,更為可貴的是他們的學習熱情高漲,大大提高課堂吸收率。
3 收益精品
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精品課程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新教育觀念,提高對人才培養質量重要性的認識,緊緊抓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條生命線,確保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以培養滿足國家和地方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以提高學生國際競爭能力為重點,整合各類教學改革成果,加大教學過程中使用信息技術的力度,加強科研與教學的緊密結合,大力提倡和促進學生主動、自主學習[1-2]。
【關鍵詞】精品課程;凈現值;投資效益;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2)09-0022-06
一 概述
1、研究背景
教育部于2003年啟動精品課程建設工作,揭開了我國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的大幕,形成了校、省、國家三級精品課程體系。截至2011年5月,全國已評審出3835門國家級精品課程。精品課程建設對提高我國高等學校的教學質量,推進教學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引與促進作用,極大地推動了高等學校課程教學團隊的建構與培育,有力促進了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優質教學資源的網絡化。
國外的開放課程、網絡課程或E-learning課程建設模式類似于我國的精品課程,主要研究內容可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課程的發展、建設情況及其評價。如Marshall認為網絡學習的質量改進缺少嚴謹的實驗依據,仍需進一步的探索;Harteis等人研究發現,擁有更完善的認識信念體系的內容更便于被學習者所理解。另一方面是課程的投資效益。國外對于開放課程等模式的教學效益研究較早,Cukier在1997年提出影響遠程教育成本的因素主要是就讀學生數量、課程的開發成本和運營成本;英國JISC協會在2007年總結歸納了E-Learning給高校帶來的效益包括工作(如改卷等)的效率提高所節省的費用、學習便利導致學生數量的增加、新型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知識技能水平提高的促進作用以及新的教學方式提高了教學效果等。
但是,國外與投資效益有關的文獻相對較少,且沒有發現有關投資效益定量分析方法及實證分析的研究項目。相比而言,國內有關精品課程的研究焦點主要集中在資源開發和經驗總結上,具體的建設與應用情況,特別是學校關心的投資效益問題尚缺乏翔實的實證分析。為此,本文以某財經大學作為研究案例,全面系統地分析該校的校級、市級、國家三級精品課程多年來的建設和應用情況,對精品課程的立項情況,資源共享的教師和學生情況進行分析。然后,將精品課程的各種投入與效益以貨幣計量單位進行估算,采用凈現值法將各年的凈現金流換算為2003年的凈現值,用以說明精品課程的投資效益情況。最后,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與分析,期望能對精品課程的建設有所啟示。其中,精品課程的凈現值估算方法參考文獻。
除非特別注明,文中所指課程級別均指該課程的最高級。
2、研究基礎數據
(1)精品課程的立項年份、負責人和所屬學院等信息。
(2)精品課程對應的本科課程及其近幾年開課情況。
(3)精品課程的經費資助情況。
二 精品課程立項及受益師生情況
1、精品課程立項情況
根據某財經大學的精品課程立項情況,按學院進行歸類(見圖1)。其中國際商學院的精品課程總數最多,共有17門,包括7門校級、6門市級和4門國家級;繼續教育學院、思政教研部、保險學院和WTO研究院的精品課程都只有一門。
將精品課程的立項情況按照年份進行歸類整理(見圖2、圖3),可以看出,在2003年我國正式啟動“國家精品課程”項目后,該財經大學和其他高校一樣,也開始積極開展精品課程建設,2003年當年就新立項了18門校級精品課程,另有3門課程被評為市級精品課程。到2010年,該財經大學累計有36門校級精品課程,15門市級精品課程和13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在精品課程建設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2、精品課程資源共享的師生情況
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的初衷在于通過優質資源共享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各精品課程每年的共享教師數和學生數根據開課的數據匯總取平均值。限于數據采集的困難,本文考慮了本校選修這些課程的學生和授課的相關教師,而不是訪問課程網站的學生數、教師數。匯總時每門課程一年中的同一任課老師只計一次,每門精品課程的數據為對應的本科課程數據總和,如學分不同進行分類統計。為避免隨意性,以相關年份的數據平均值估算精品課程從立項到2011年期間的年均共享師生數。2008年之前立項的取2005-2011年的平均值,2008年之后(包括2008年)立項的取立項年份前兩年到2011年的數據的平均值,沒有開課的年份以O計算(見圖4)。
三 以貨幣計量的精品課程投資效益分析
1、精品課程投資凈現值估算方法
本文以凈現值來估算精品課程的投資效益,凈現值的計算方法借鑒參考文獻[9]中提出的精品課程網站投資效益分析方法,根據某財經大學的實際情況,對計算方法進行了一些調整。限于篇幅,本文略去文獻[9]所涉及的分析方法,僅介紹有關的調整情況,有興趣者請參考原文。調整如下:
關鍵詞:精品課程;建設鞏固;推廣;擴大交流
結合近幾年關于“偏微分方程”國家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工作,在我們前期體驗的基礎上(見參考文獻[4]),進一步就“偏微分方程”國家精品課程的建設、鞏固與推廣工作談談幾點思考:思考我們前期建設的經驗和不足,思考如何讓我們的精品課程為全國同類課程起到更大的示范作用,思考能否把我們的課程打造成精品視頻公開課。
一、前期建設經驗的回顧
在借鑒諸多精品課程建設經驗的基礎上[1~3],我校也取得了一些經驗,概括如下四方面[4]:第一,在建設過程中一方面要全面圍繞精品課程的整體目標落實好每一個環節,但又要凸顯課程自身的特色。以我們申報和建設的“偏微分方程”國家精品課程為例,教學隊伍建設是一個最大的特色。選擇課程負責人,發揮引領示范作用。一名優秀的課程負責人應該是一流的科研工作者,一流的教學工作者,一流的管理工作者,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① 具備一流的科研水平,才能為課程組其他成員的研究指明方向,特別是對青年教師在疑難問題上進行關鍵性的指導,對外有很大的影響力,發揮該學科課程的學術帶頭作用。② 具備一流的教學經驗和良好的師德師風,才能潛心搞好課堂教學,全面推動教學研究、改革和創新,對其他院校同類課程起到示范作用。③ 具備一流的管理能力,才可以領導課程組集體攻關,善于調動課程組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善于同課程組成員溝通;能夠營造和諧愉快的工作氛圍,對內具有很強的凝聚力。遴選主講教師,促進優勢互補。在課程組中,主講教師既與課程負責人形成互補,各位主講教師之間也應該形成優勢互補。多元化的經驗豐富的主講教師使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呈現多樣性。另外,主講教師肩負著提高教學和培養青年教師的職責和使命。因此,主講教師應專業基礎深厚,知識結構全面,且有較高的素質和專業水平,經驗豐富,注重把握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密切關注學科的實踐應用,能熟練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方法。除了搞好課堂教學以外,還十分注重教學研究、改革和創新。加強青年教師培養,推動可持續性發展。第二,對相關課程形成的課程群進行全面的建設,相互推動。我們所在的“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主干課程”國家級教學團隊除了把與偏微分方程密切相關的課程“高等代數”、“數學分析”、“實變函數”建設成省級精品課程,“復變函數”建設成為校級精品課程外,正著力把“常微分方程”建設成為校級甚至國家精品課程。第三,科研成果的積累對教學起到促進作用,形成良性循環的發展態勢。第四,通過碩士、博士學位點的建設,形成本碩博一體化的教學,進而推動精品課程的建設。
二、鞏固與推廣的探索
精品課程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內容涉及之多,時間跨越之長。建設只是手段,全面推廣才是目的。為此,需要持續性地加強鞏固。以我們的“偏微分方程”國家精品課程的鞏固和推廣工作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1. 擴大交流——豐富交流形式、擴大交流范圍
盡管我們的“偏微分方程”課程已通過批準立項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近兩年了,但課程組成員并沒有松懈,而是倍加珍惜項目獲得的來之不易,一直努力把該課程建設得更好,期望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推廣。更不因為我們的課程是“精品”,就故步自封,而是擺正姿態,仍然虛心地不斷加強學習和交流。加強交流,便意味著要豐富交流形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樣化:以網絡資源形式的交流,以論文形式的交流,以講座形式的交流,以會議形式的交流。同時,也擴大交流范圍,打破領域、地域、時空等各種限制:從領域上擴大,從地域上擴大,從時間上擴大,從人力投入上擴大。我們的學習和交流手段主要是“走出去”和“請進來”??此破匠F胀ǖ膬煞N交流形式,然而在我們“偏微分方程”課程組的鞏固和推廣過程中蘊含有很多內涵。
(1)走出去——積極開辟多渠道的交流。走出去,使我們放開眼界,擴大視野,多方面地學習。首先,學習不同學科精品課程建設的經驗。盡管各學科之間有這樣或那樣的差異,然而從教學形式、教學規律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都有許多共性。一方面,我們充分利用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站,經常廣泛瀏覽各學科和專業精品課程建設的最新狀況。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網站都設有“精品課程”專欄,這些也成為我們不斷學習的資源。其次,我們課程組成員積極主動參加各種教學會議。這些會議或者直接圍繞精品課程建設為主題,或者間接為精品課程的建設借鑒經驗。我們在會議期間,既積極與同行探討教學中的各種實際問題,也主動向專家請教精品課程建設的寶貴經驗。
學習只是“走出去”的目的之一。另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交流傳播,讓別人了解我們,更好地為我們的課程建設提出寶貴建議。一方面,把我們的課程網站“推銷”出去,在讓更多高校的學生和教師學習受益的同時,也有助于請這些學生和教師為我們的課程網站指出不足。另一方面,在各種會議上,課程組成員毫無保留地與同行和專家交流我們的課程建設狀況,有助于得到全方位的指導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