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6 20:45: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技資源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本文作者:付志新工作單位:河南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院
1.科技資源擁有者方面。作為科技資源的擁有者,在某種程度上說,與人共享資源,就是把自己的某種產權進行出讓,在共享過程中,一方面,分享者的使用對資源擁有者來說可能意味著某種泄密風險,使本組織的科技創新機密面臨風險,所以,部分資源擁有者尤其是特色數據庫資源的擁有者在思想上不太愿意與別人分享。另一方面,對于某些大型儀器的擁有者來說,分享過程意味著儀器損耗,雖然共享活動組織者會組織對這一損耗的補償,但很多時候,一定量的補償未必可以彌補儀器損耗帶來的長久損失。2.科技資源需求者方面。對科技資源需求者來說,一方面,與擁有者對應,共享者擔心在使用對方的資源時會出現信息泄漏,因此不愿意使用別人的資源,寧可自己購買科技資源。另一方面,共享者在使用別人的科技資源時要支付一定的費用,加之在各級科技管理部門進行的科技評估中,科技資源擁有量是一個重要指標,這些都使科技資源需求者更愿意自己購買科技資源。3.科技資源自身??萍假Y源是共享活動展開的對象,作為科技資源,一方面,有些資源,比如信息,有很強的時效性的,只有在有限的時間內它才有價值,然而,在實際中,共享過程中經常出現效率過低導致的信息時效性流失,使信息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效益價值。另一方面,有些科技資源,比如一些大型科學儀器,由于地域限制,增加了共享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資源共享。4.共享環境方面。(1)政策法規方面。國內外的經驗表明,完善的法律法規可以促進科技資源的共享。目前為止,河南省關于科技資源共享尚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沒有規定科技資源的擁有者有分享的責任和義務,也缺乏分享的激勵機制,致使科技資源擁有者對共享缺乏熱情,影響了科技資源的保值、增值。(2)網絡環境方面。網絡是科技資源共享的基礎,沒有較好的網絡環境,就無法實現科技資源的共享。目前,河南省的網絡環境尚不健全,一方面,河南省的信息網絡不夠發達,尚處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初級階段,系統平臺的開放性和互聯性不夠成熟,聯機檢索網絡尚未全面建成,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資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在數據庫資源方面,各單位各自為政,存在低水平重復購買、數據庫涉及面窄、規模小等問題,而且已經建好的數據庫資源市場化程度低,不能很好地共享。(3)平臺環境方面。河南省的大型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大多歸屬事業單位,平臺的建設大多由政府出資,在平臺運營中,缺少市場刺激,缺乏新鮮血液,平臺共享處于被動局面。(4)信息環境方面。信息獲取的不對稱性是阻礙信息交流的主要因素。由于信息獲取渠道的不透明和不暢通,一方面,許多科研單位自身有可以共享的科技資源,受限于信息環境,信息反饋渠道受阻,這些單位往往不怎么知道自己的科技資源對別人的重要性,從而缺乏共享的積極性;另一面,對于自己科研需要的科技資源,這些科研單位也往往不知道在哪里能找到。這樣,本來雙向的信息交流成為一方的單向探索,很大程度上阻斷了信息共享。(5)文化環境方面。當前,“共建共享”的觀念尚未被各單位接受,在科技資源建設中,各單位競爭意識大于共享意愿,大部分還是愿意各自為政。
提高河南省科技資源服務平臺共建共享的對策
1.完善科技資源共享的法律法規,建立科技資源共建共享的管理機制。完善關于科技資源共享的法律法規,明確科技資源擁有者的資源共享責任和義務,明確科技資源共享的獎勵與懲罰機制。一個好的機制,要照顧體制中各方的利益,使他們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積極性。對于科技資源共享來說,首先要形成一種“共享收益”的氛圍,使科技資源擁有者在共享中取得合理的經濟利益,這樣才能激發他們共享的積極性。這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政府的干預,要在政府的協調和組織下建立專管共用的運行管理機制,對科技資源的擁有者給予適當補貼,并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允許他們收取儀器設備維護和保養費用,從而實現科技資源需求與供給的相對平衡。2.完善科技資源管理體制,有效配置資源。要想實現科技資源的高度利用,整合、共享、提高是關鍵。而這3方面的實現,需要完善的科技資源管理機制作為保障。具體來說,管理體制的建設包括以下方面。(1)加強科技資源的全面整合和宏觀調控。目前,河南省擁有科技資源的單位較多,但比較分散,很多大型儀器設備利用率不高。針對此,可由政府牽頭成立專門機構負責對各個單位的科技資源進行統計,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全面統籌規劃進行設備更新與引進。例如,要求擁有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的單位對設備利用情況和科學研究進度定期上報,組織專家對其進行驗收評價;對全省同類儀器統一備案,避免重復購買;對某些單位使用率低的儀器,可協調轉至急需的單位,提高儀器設備的利用率。(2)完善科技資源共享管理平臺。目前,河南省科技廳和鄭州市科技局的網站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的作用,但相對都不夠完善。建議可以建立一個專門的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專門負責搜集和整理省內外甚至是國內外的各種科技資源的分布和使用狀況,包括專業數據庫、科研教學機構、人才隊伍、科學數據、大型儀器設備等,并根據密集劃分對全省不同的科研機構和公眾人員開放,使科研人員的信息和資源渠道暢通。(3)改革科技評價機制。將科技資源共享列為科技評價的一部分,推進科技資源的市場化步伐。3.打破壁壘,營造良好的共享環境。通過行政引導、利益調控等手段,消除封閉和條塊分割,營造良好的共享環境,鼓勵科研單位之間、科研單位和高校以及高校之間相互合作,減少重復購買資源,最大可能地做到科技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綜上,科技資源服務平臺共建共享對河南省的科技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同時,它又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需要凝聚全省的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資源,需要政府、高校、科研單位、企業共同參與。
關鍵詞:民營科技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激勵機制;管理績效
近年來,我國民營科技企業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統計資料表明,我國民營科技企業已達14萬家(其中90%以上屬于中小型企業),職工總數超過1200萬人,科技人員比例在30%以上,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如華為、中興、聯想等。但是,民營科技企業在創業初期,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大都首先關注的是成本和利潤。隨著經濟、科技的不斷向前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人”的因素在企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人力資源成為企業的第一資源,人力資本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就目前情況來看,人力資源管理薄弱的問題成了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的“瓶頸”。因此,明確人力資源管理的意義、了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面臨的問題以及積極探索企業人理資源管理的有效實現途徑,從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顯得尤為迫切。
一、民營科技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分析
盡管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勢頭良好,但是,成功的民營科技企業畢竟只占少數,更多的成了“短命企業”。民營科技企業,尤其是中小型民營科技企業的生存狀況令人擔憂,根本原因在于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存在誤區,多數企業對人力資源的管理仍停留在勞動力管理或人事管理層面,真正進入到人力資本管理層面的很少。
1.人力資本認識不足
資本和資源有本質區別:資本和資源的性質和含義不同;使用資本和資源的角度不同,作為資本,更多地會考慮投入與產出的關系,考慮成本和利潤;使用目的不一樣,使用資本更多地考慮是如何增值生利。所以,僅將人力作為資源還不夠,還應將人力視為資本為企業所用,并不斷增值,或給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而現實是,多數民營科技企業對人力資源的資本屬性認識不足,在人力資源的使用和人才培養上行為短視,投資不足,只顧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忽視人才的后續培養、培訓。
2.重技術、輕管理的人才結構
眾所周知,技術進步已經成為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沒有先進的技術支撐,產品在市場上必然缺乏競爭力,降低附加值,影響其經濟效益。但很多民營科技企業人才結構單一,過分注重技術領域,而忽視管理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在民營科技企業中,創業者往往是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是本行業的行家里手,在技術創新、產品開發方面有著自己的優勢。但作為企業主,易陷入經驗主義,片面認為有了先進技術就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就能占領市場,從而獲得利潤,甚至為了追求技術先進而進行研究開發。民營科技企業不遺余力地招攬專業技術人員,而不注意管理部門人員配備的多少,缺乏人力資源管理的統一部署和協調配合,忽視了科學管理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跛足發展局面,結果企業雖然有先進的技術能力,產品性能也很好,但由于管理跟不上,廢品率高,成本降不下來,銷售上不去,售后服務搞不好,企業的整體經濟效益并沒有很大改觀。
3.人才引進機制不通暢,崗位要求與人員數量、質量不匹配
在發展初期,民營科技企業尤其是家族式企業,對人才的招聘、任用幾乎都是企業所有者決定,“人治”的成分居多,40%左右的中高層管理人員由所有者的家族成員或親朋好友擔任。家族式人力資源管理的成本少,道德風險低,逆向選擇小等特點激活了中小企業的生長力。但隨著企業發展,如果過分依賴家族式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就會引發人才持續性需求與家族式單一的人力資源供給的矛盾。突出表現為:人才輸入渠道狹窄,外部人才進入較難;人才來源單一,獲取社會信息量較小,容易導致企業思路狹窄;家族成員掌控企業較多的資源,外來人才容易受排擠,也難以融入團隊,缺乏對企業的認同感。這樣,企業就很容易陷入人才流失加速,崗位要求和人員數量、質量不匹配的狀況。
4.缺乏物質和精神兼備的激勵機制
企業要想獲得持續發展,關鍵是吸引并留住企業需要的人才,但是人力資本最根本的特性是可以激勵,不可以強迫。其特性決定了人力資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只能是有效激勵。影響員工努力程度的因素既有外部的,又有內部的。內部因素主要是個人對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外部因素主要是企業文化的影響。在生存權力滿足的條件下,員工還具有個體發展的需要,比如,希望得到上司的賞識和重用,受到他人的認可和尊重,有學習和發展的機會,獲得情感上的釋放或滿足等。但在中小企業里,一方面是過于依賴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來約束員工,甚至延長勞動時間而不計加班報酬,或者剝奪員工休假的權利,造成員工內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在激勵手段的運用上,通常只采用加薪方法,認為只要員工的薪酬提高了就可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潛能,而沒有考慮員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5.缺乏科學的人力資本績效評價體系
在現代企業中,績效評價是一項既有難度,又關鍵的管理技能。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企業的績效評價通常都是由各級主管人員,而不是人力資源管理人員來完成。由主管人員來評價人力資本往往存在很多的問題,主管人員對于人力資本的評價過高或過低,不僅對于人力資本構成損害,而且對自己或企業也構成了損害,很多現實的原因導致管理者們對于人力資本進行不痛不癢的績效評價,最終要具體進行評價時卻沒有科學的、客觀的評價標準。
6.缺乏良好的企業文化
有的民營科技企業規模小,系統分工不明確,企業主誠信差,人格魅力不夠,對樹立企業形象認識不深刻,管理松散、隨意性大,缺乏良好的企業文化來凝聚士氣,很難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民營科技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對策建議
民營科技企業的核心是“科技”,而科技的主角是“人”,且必須是高學歷、高技術、高技能的“技術人”。要提升民營科技企業的技術含量和技術創新能力,企業家必須要轉變觀念,改變激勵方式,要重視、發揮人的作用和價值,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力度,創新民營科技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民營科技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1.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制定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戰略規劃
民營科技企業,要把人力資源作為最寶貴的資源,將企業中的所有成員均看做待開發利用的資源;把人的開發、利用和培訓視為管理的重心,注重完善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挖掘人的潛力;把人力資源管理者納入決策層,鼓勵全體成員參與管理,重視人的存在和人的價值;建立起提高企業員工素質的教育培訓機制,重視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不斷提高員工人力資本的存量和教育培訓機制,重視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不斷提高員工人力資本的存量和綜合素質。中小企業只有在樹立了正確的人才觀的基礎上,才能開發人力資源管理,提高企業競爭實力。此外,人力資源管理戰略必須與企業戰略相適應。制定人力資源戰略需充分考慮企業未來發展的目標是什么,要完成這樣的目標需要什么樣的人力資源配置。即根據企業自身戰略發展的需要明確企業需要配置什么樣的人力資源,確定所需各類人員的組成比例,再根據各類型人員在公司戰略中的重要性,確定采取什么樣的策略,應該花多大的力氣吸引和保留。中小企業要想從根本上改變人力資源管理的落后現狀,必須確保人力資源政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才能確保企業在發展中不受人才缺失的制約。
2.規范人力資源管理制度
用制度來管理人力資源,而非通過“人治”手段來管理人力資源。首先要注重人才的選拔、培養,較多的個人發展機會和公平競爭的制度等。人力資源制度一定要公開化、程序化。公開化,可以使所有員工都明確努力工作的好處和不努力工作的后果,從而有了前進的方向,激發出工作的積極性。程序化,是為了保證人事決策民主、科學,防止出現任人唯親的現象。如果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不明確,決策程序任意化,就會影響企業員工的積極性,給企業的正常管理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其次,通過制定員工職業生涯計劃,幫助員工開發各種知識和技能,使員工明確發展方向。再次,通過制定相關制度,對員工非正常流動進行管理和控制,如實行勞動用工合同管理和培訓賠償制度等,當然還要根據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以防核心技術泄密或流失。制度管理的最大優勢在于管理“有章可循”,處理問題對“事”不對“人”。民營科技企業實施制度管理策略,既能最大程度地發揮人力資源的潛力,又有利于加強人力資源的管理,還可以有效地回避“關系網”和“說情風”,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效率。民營科技企業雖然大多規模小,人員較少,但也需要建立各項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有利于人才的引進、使用、考評,有利于工作的明晰化、條理化,有利于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有利于生產效率的提高。3.確立以經濟利益為核心的激勵機制
一般認為,人在工作中的表現取決于三大因素,即利益、信念和心理狀態。而這三個要素中,利益又占首位。由此可見,在人力資本管理中,物質激勵仍是一種重要手段。
3.1業績薪酬與技能薪酬相結合
從計劃經濟時代的等級工資制到崗位工資制,是一種進步,但仍然需要與時俱進,持續改進。把以崗位為基礎的薪酬向以業績和技能為基礎的薪酬轉移,克服崗位薪酬在一定程度上的“平均主義”和“大鍋飯”,在企業和員工之間建立同榮俱損的薪酬方案,引導廣大員工,特別是高級人才從關注成本向更加關注利潤轉移。世界500強企業中,有50%的企業已經對部分員工實行了技能工資體系。業績薪酬主要針對管理崗位和技術崗位員工。通過業績拉開薪酬差距而不是簡單地通過崗位層次拉開薪酬差距。技能薪酬的對象主要是生產一線操作人員和維修人員,按照員工個人與本職工作密切相連的技能水平,在同樣勞動量(或勞動時間)前提下,拉開薪酬差距。
3.2借鑒國外的員工持股計劃
員工持股計劃可以激勵員工努力工作,吸引人才,提高企業的競爭力,通過實施“金手銬”策略,留住人才。另外,管理層應把握住企業創新的原動力,采取國際通行的技術入股、利潤提成等措施,通過公平的分配體制,實現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的高度一致,使員工深切地感覺到有創造力就有回報。如微軟為了留住頂尖人才,將股票期權計劃分配給高級管理人員和重要的軟件工程師,以防止高級雇員流失。華為實行“股權激勵”策略,不僅吸引和留住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也為其成長和快速擴張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只有分配關系理順了,員工才會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發揮創造性和主動性,真正實現個人與企業的共同發展。
3.3制定彈利計劃
企業應為高層次人才登記參加基本社會保障,在此基礎上,企業根據自己的資金情況,采用彈利,讓員工自己挑選合適自己的福利組合。獎勵與必要的懲罰結合起來,可以充分發揮激勵的正效應。必要的懲罰也是達到激勵的一種手段,就是說有獎有罰,有功有過,獎勤罰懶,可使人們明白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什么。制定利潤分紅制度。企業制定各個具備資格的職位的紅利標準,根據個人業績與公司業績相結合,把個人紅利與公司的整體狀況掛鉤。對于業績特別突出的人才,付給他們的紅利不應低于正常水平的獎金,且應明顯高于其他人員。
4.完善績效考核機制
建立了激勵機制之后,還應完善績效考核機制與之相配套,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冃Э己丝煞謨刹竭M行:一是建立日常工作記錄,即根據不同的工作性質確定基本的工作定額,再根據員工目標任務的完成情況給出相應等級的評定,并為員工建立績效記錄,作為晉升、獎懲的依據;二是建立特殊貢獻記錄,企業需要的人才不僅僅是勤懇工作,任勞任怨,更重要的是在關鍵時刻、關鍵問題上為企業做出特殊貢獻。建立特殊貢獻記錄既是對優秀員工能力的認可,又是企業選擇和提拔人才的依據。
5.柔性管理的使用
柔性管理是建立在行為科學基礎上,充分重視人的心理、社會需求,培養員工共同價值觀的一種人力資源管理方法。
5.1拓展信任是搞好民營科技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
信任的橋梁是溝通。通過有效的交流與溝通,可以使管理者與一般員工之間達到理解,通過理解與合作,將原來的“上下級關系”或“契約關系”轉變為“盟約關系”或“伙伴關系”。
5.2優化組合,人盡其才
對現代企業而言,人才是最稀缺的資源,如何合理利用并發揮最大效用,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許多員工尤其是科技型企業員工更在意自身價值的實現,并不滿足于被動地完成一般性事務,而是盡力追求適合自身的有挑戰性的工作。這種心理上的成就欲、滿足感也正是事業上的激勵。企業應盡可能為員工提供實現自我的環境與機會。企業可以采用工作輪換方式,內部公開招募制度,讓專業人員接受多方面的鍛煉,培養跨專業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發現最適合自己發展的工作崗位。另外,引入職務設計技術,為重要的人才設計相關的具體工作任務,這也是提高專業人員工作滿意程度,充分發揮其作用的重要方法。
5.3重視員工的個體成長和職業生涯設計
我國許多企業在人才開發問題上存在程度不同的短視行為,“只使用、不培訓”,“只管理、不開發”是這些企業的共同特點。沒有以企業為主導的培訓與開發,將使企業研究人員的知識迅速老化,智力儲備很快枯竭。而在研究人員從優秀走向平庸的同時,企業也喪失了發展后勁,最終無法擺脫被市場淘汰的命運。若企業能重視員工職業生涯設計,充分了解員工的個人需求和職業發展意愿,為其提供適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使員工的個人發展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得到最佳的結合,員工才有動力為企業全心全意地貢獻自己的力量,與組織結成長期合作、榮辱與共的伙伴關系。
5.4打造優秀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帶有鮮明特征的企業經營理念。塑造優秀的企業文化,就是通過充分尊重員工的價值,重視人的多樣性需求,運用共同價值觀、和諧的人際關系、追求進取的精神等文化觀念來達到管理的目的。美國管理大師威廉·大內在其著作《Z理論——美國企業如何迎接日本挑戰》中指出,二戰后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其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在于形成了獨特的企業文化。
5.4.1構筑共同愿景
領導者要將他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思路與員工進行充分溝通,達成共識,形成共同目標,使員工清楚企業未來發展規劃,確立員工對企業的責任感。
5.4.2確立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是企業經營和發展的根本理念,有一定的號召力,有利于企業凝聚力的形成,因此,領導者要將本企業最重要的理念提煉出來,并不斷加以宣傳。
5.4.3將核心價值觀無時無刻地體現在行動當中
關鍵詞: DEA 地方高校 科技投入績效
一、引言
地方高校是我國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高校的科技力量是地方企業科技水平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地方高??萍蓟顒油度氘a出是否高效,直接影響地方高??萍脊ぷ鏖_展情況的好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地方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高低。數據包絡分析方法是針對多輸入多輸出效率分析的方法,高??萍蓟顒拥耐度氘a出正好是多投入和多產出的情況,本文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分析地方高校科技活動的投入產出效率,以此分析地方高校中科技資源的配置情況。
二、DEA模型
數據包絡分析(DEA, 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是一種非參數的相對效率評價方法,適用于多個輸入和多個輸出的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評價。由于其不必確定決策單元的各輸入輸出之間的函數關系,不需要事先確定指標的相對權重,也不必考慮指標的量綱,因此排除了許多主觀因素,客觀性強,易于操作。
DEA模型有很多種類,本文采用的CCR模型是1978年美國著名運籌學家Charnes、Cooper和Rhodes基于Farrell投入與產出衡量效率的模式,采用對偶理論提出的衡量多投入多產出效率的方法。
假設有n個部門或單位(稱為決策單元DMU),這n個決策單元都是具有可比性的。每個決策單元都有m種類型的投入和S種類型的產出。每個決策單元有投入向量X■=(X■,X■…X■)■,產出向量Y■=(Y■,Y■…Y■■)。其中,X■(i=1,2,…同;j=1,2…n)表示第j個決策單元對第i種投入的樣本數據,Y■(i=1,2…s;j=1,2…n)表示第j個決策單元對第i種產出的樣本數據,v=(v■,v■,…,v■)■表示m種投入對應的權向量,u=(u■,u■,…,u■)■表示s種產出對應的權向量,顯然投入和產出的期望是投入越小越好,產出越大越好,說明產出和效率成正相關關系。
對于權系數v∈E■和u∈E■,決策單元j(即DMU■,1≤j≤n)的效率評價指數h■=■,j=1,…,n,我們總可適當選取權系數v和u,使得h■≤1,j=1,…,n。效率評價指數h■的含義是:在權系數v,u之下,投入為v■X■,產出為u■Y■時的產出與投入比。
三、指標選擇與評價實施
本文主要比較2000―2010年地方的科技投入績效,因此以每年的科技投入產出為決策單元。通過科技投入指標分析,本文選擇科技人員投入的全時當量、科技經費支出為輸入指標,選擇科技論文數量、專利授權數量、科技獎勵數量作為輸出指標。根據上述指標,建立的地方高校科技投入評價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地方高??萍纪度氘a出指標體系
利用DEAP軟件對地方高??萍纪度肟冃нM行CCR和BCC評價,數據均來自《高等學??萍冀y計資料匯編》,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2001―2010年地方高??萍纪度肱c產出績效值
從表2可以看出在2001―2010年間,地方高校有6年的科技活動位于有效前沿面上,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都是有效的年份占60%。后五年的綜合效率要好于前五年的,說明隨著科技創新體系的建立和地方政府對科技創新投入的增加,地方高校科技資源配置正逐步合理,不斷提高科技投入產出效率。但是,某些地方的資源配置還需要進一步優化,比如2003年和2008年的規模報酬遞增,說明進一步增加地方高校的科技投入會帶來更大比例的產出;而2004年和2006年是“十一五”末和“十二五”初的規模報酬遞減,說明當時地方高校將科技資源過多地投入某些優勢領域,非但沒有形成更大的產出,反而造成浪費。
四、各種科技產出的績效分析
當科技投入不變時,我們在上述三個產出指標中任選兩個進行分析,當選擇科技論文和獎勵兩個產出指標及科技獎勵和專利兩個產出指標時,則利用DEA模型分別對它們的投入與產出績效值進行對比,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2001―2010年選取科技論文和專利指標時的投入與產出績效值
從表3可以看出選取科技論文和獎勵指標時的平均綜合效率為0.991,而選取科技獎勵和專利指標時的平均綜合效率是0.975。根據科技投入不變時科技產出和投入產出效率成正相關關系,可以得出科技論文的產出要比專利的產出效率要高。
當我們選擇科技論文和專利兩個產出指標及科技獎勵和專利兩個產出指標時,利用DEA模型分別對它們的投入與產出績效值進行對比,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2001-2010年選取科技論文和獎勵指標時的投入與產出績效值
從表4可以看出選取科技論文和專利指標時的平均綜合效率為0.991,而選取科技獎勵和專利指標時的平均綜合效率是0.975。根據科技投入不變時科技產出和投入產出效率成正相關關系,可以得出科技論文的產出要比獎勵的產出效率要高。
當我們選擇科技論文和獎勵兩個產出指標及科技論文和專利兩個產出指標時,利用DEA模型分別對它們的投入與產出績效值進行對比,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2001―2010年選取科技獎勵和專利指標時的投入與產出績效值
從表5可以看出選取科技論文和獎勵指標時的平均規模效率為0.994,而選取科技論文和專利指標時的平均規模效率是0.993,而兩者的綜合效率和技術效率是一樣的。根據科技投入不變時科技產出和投入產出效率成正相關,可以得出科技獎勵的產出要比專利的產出效率要高。
根據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地方高??萍纪度胍欢ǖ那闆r下,科技論文的產出要比科技獎勵的產出高,而科技獎勵的產出要比科技專利的產出高。
五、結語
本文運用DEA方法對2001-2010年這十年間的地方高??萍纪度肟冃нM行評價,評價結果說明:首先,隨著國家、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的不斷增加和科技政策的不斷完善,地方高校的科技投入產出效率也在不斷提高;其次,在科技投入一定的情況下,地方高校的科技論文的產出最多,然后是科技獎勵和專利。這些結果指導我們在地方高校的科技決策中注意以下問題:首先,地方高校的科技資源不能重復投入,這樣就對科技資源造成浪費;其次,優化地方高??萍假Y源配置的合理性,在保證科技論文等高校產出的情況下,也考慮增加其他科技成果產出所對應的投入,比如專利、科技技術轉讓等,讓地方高校在完成科學研究的同時,也能更好地為地方經濟服務。
參考文獻:
[1]魏權齡.評價相對有效性的DEA方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2]連燕華,馬曉光.試論科學研究評價的標準[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2,14(1):63-68.
[3]侯啟娉.基于DEA的研究型高校科研績效評價應用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5,17(1):118-124
[4]李亮,崔晉川.DEA方法中輸入輸出項目的選擇和數據處理[J].系統工程學報,2003,18(6):487-490..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0SJB880126);南通市軟科學研究項目(編號:AR2
有去處――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是經教育部批準,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針對科研人員普遍反映的困難,學術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創建的科技站。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打破傳統出版物的概念,免去傳統的評審、修改、編輯,印刷等程序,給科研人員提供一個方便、快捷的交流平臺,提供及時發表成果和新觀點的有效渠道,從而使新成果得到及時推廣,科研創新思想得到及時交流。
根據文責自負的原則,只要作者所投論文遵守國家相關法律,為學術范圍內的討論,有一定學術水平,且符合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的基本投稿要求,可在一周內發表。專業領域按自然科學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分為39類。
論文僅僅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不代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的觀點。中國科技論文在線所的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可為在本網站的作者提供該時間的證明,并允許作者同時向其它專業學術刊物投稿,以使科研人員新穎的學術觀點、創新思想和技術成果能夠盡快對外,并保護原創作者的知識產權。
了解會議動態不難――中國學術會議在線
“中國學術會議在線”是經教育部批準,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面向廣大科技人員的科學研究與學術交流信息服務平臺。
“中國學術會議在線”本著優化科研創新環境、優化創新人才培養環境的宗旨,針對當前我國學術會議資源分散、信息封閉,交流面窄的現狀,通過實現學術會議資源的網絡共享,為高校廣大師生創造良好的學術交流環境,以利于開闊視野,拓寬學術交流渠道,促進跨學科融合,為國家培養創新型,高層次專業學術人才,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做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科技;人力資源;財力資源;創新能力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重大戰略思想,出臺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黨的十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驅動中國經濟發展轉型成為共識。建國以來,經過六十余年的科技創新、科技體制改革和科技文化發展,中國科技資源投入發生了巨大變化,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和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
一、科技資源投入變化
科技資源投入規模與強度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活動規模、評價國家科技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
(一)科技人力資源投入
1952年,全國科技人員達到42.5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6.4萬人,農業科技人員1.5萬人,衛生技術人員12.6萬人,科學研究人員8000人。到1978年,全國全民所有制科技人員達到434.5萬人,相當于1952年的10.2倍,其中工程技術人員達到157.1萬人,衛生技術人員達到127.6萬人,農業技術人員29.4萬人,科學研究人員31.0萬人。改革開放后,中國全時從事研發工作研究人員數穩步增加。1980年僅為32萬人,2000年達到69萬人,比1980年翻了一番。2005年,中國全時研發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達到111.9萬人,占世界總量比重達到13.5%,超過日本。2007年增至19.7%,接近美國和歐盟。2013年中國R&D人員總數為353.3萬人,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2010~2014年,中國研究開發人員全時當量投入從255.4萬人年快速增至393.7萬人年,增長了54.2%,基本上形成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以及科學研究以開發機構和高等學校為主,實驗開發以企業為主的研究開發人員投入格局。
(二)科技物力資源投入
建國初期,國內僅有30多個專門研究機構,公共圖書館只有55個。1957年全國科研機構共有580多個,達到建國初期的19倍多。1965年底達到1714個,比1957年翻了兩番。1991年全國科研機構數量已達到5463家,相比1965年再次翻了兩番。但隨著科研機構轉制,1991~2010年,中國科研機構數量不斷遞減,2010年已降至3696家。但高等學校作為培育科研人才和從事基礎研究的重要機構,從1991年的806所增至2006年的1867所,2010年發展到3321所,比1991年翻了三番。2014年,我國基本上形成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以及科學研究以開發機構和高等學校為主,實驗開發以企業為主的格局。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超過1600家,在孵企業8萬余家,國家高新區115家,成為“中國創造”的主力軍。
(三)科技財力資源投入
我國科技研發投入一直在持續不斷增長。1978年,中國全社會R&D經費支出不足40億元,1990年超過100億元,1997年達到509.16億元。2001年突破1000億元,達到1042.5億元,比1997年翻了一番。2006年超過3000億元。2012年首次突破萬億,達到10298.4億元,名列世界第二。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科技研發投入強度(即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開始穩步提高。2000年突破1%,2007年達到1.49%,遠高于俄羅斯的1.12%、巴西的1.11%、南非的0.92%、阿根廷的0.51%等發展中大國,穩居發展中國家首位。2012年達到1.98%,與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韓國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基本相當。2013年首次超過2%,達到2.01%,高于歐盟28國平均1.92%的投入強度。2014年,科技研發投入強度上升至2.05%,接近“十二五”規劃目標(2.2%)。OECD公布的《經合組織2014年科學技術與工業展望》顯示,中國的研發支出預計將在2019年前后超過美國和歐盟,躍居世界首位。
二、科技創新能力提升
在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度越來越高,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國家競爭的制高點,加快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一)科學創新能力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科技論文產出的數量和質量都出現了爆炸性增長。根據SCI數據庫統計,1994~2004年十年段,中國科技在世界的排位在第18位。從2006年起,中國的論文數量先后超過了日本、英國、和德國,僅次于美國位列世界第二。2001~2011年(截至2011年11月1日)十年間中國科技人員共發表國際論文83.6萬篇,論文共被引用519.1萬次,排在世界第7位,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6.21次。中國12個學科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在世界前10位以內,其中化學、材料科學、工程技術、數學等4個領域論文的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2位。2013年,中國已進入世界前5位,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6.92次,提前7年實現《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規劃發展綱要(2006-2020)》提出的“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進入世界前5位”的目標。2004~2014年(截至2014年9月)十年間我國科技人員共發表國際論文136.98萬篇,論文共被引用1037.1萬次,中國居世界第4位,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7.57次,其中高被引論文占全球10.4%,有16個學科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在世界前10位。
(二)技術創新能力
1985年中國申請國際發明專利(PCT)數占世界的比重只有0.01%,1995年提高到0.3%, 2011年已經達到9.0%。2012年3月6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2011年國際專利申請情況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達到了16406件,居世界第四位。2006~2013年期間,中國PCT申請量年平均增長率為27.5%,為世界最高。2014年,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26169件,從世界第四位上升為第三位。排在美國和日本之后,美國和日本相當于中國的2.41倍和1.66倍。2014年,中國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9件,超過“十二五”規劃目標(3.3件)。
(三)科技市場創新能力
1980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世界總量比重為0.03%。1990年上升至0.6%。2000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為370.43億美元,占世界總量的比重為3.7%。2006年超過了美國和歐盟(27國),成為世界第一。2010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達到5488.3億美元,是2000年的14.8倍,占世界總量的比重達到20.4%,相當于歐盟的1.30倍、美國的1.42倍、日本的3.40倍。2000~2010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年均增長率高達31%。2012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超過6000億美元,達到6011.73億美元。中國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成為推動中國經濟走向“新常態”的新增長點。
(四)信息獲取能力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開始從國外引進和應用互聯網。1997年中國上網用戶數只有62萬,其中通過撥號方式上網的用戶數占75%, 2007年,中國互聯網用戶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網民數第一大國。2011年12月達到5.13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為3.56億,均居世界第一位。2012年中國的網民總數達到5.6億人,為美國的2倍多。2010~2014年,中國互聯網上網人數從4.57億人上升至6.59億人,其中手機上網人數達到5.57億人,寬帶用戶超過7.8億戶,成為世界最大的通信技術和互聯網市場。
三、結論與展望
中國已經進入科技創新增長期,具備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投入基礎。中國科技發展水平已開始由“追趕式發展”向“自主創新跨越式發展”轉變。但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創新型科技人才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人才支撐,相對于我國人口和經濟規模而言,我國的創新型科技人才總量還不夠多,無法滿足創新驅動發展的巨大需求,必須依托科研院所、大學、企業研發機構,建設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學家、創新型研究團隊,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其次,我國在創新型國際前沿領域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必須在能源開發、節能技術和清潔能源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依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部署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鏈條,推動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藥品安全、防災減災、安全生產、生態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等重大領域的科技創新,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科技支撐。再者,我國科技創新體制仍不完善,必須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的轉化機制,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推動科技和經濟的緊密結合,搶占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1984[R].中國統計出版社,1984.
[2]劉國光.中國十個五年計劃研究報告[R].人民出版社,2006.
[3]訪楊衛:中國基礎科學研究要積極面對復雜形勢[N].光明日報,2015-2-26.
[4]中國企業已成為國際專利申請大戶[N].人民日報,2015-3-20.
1科技論文與開放存取
11科技論文的作用
科技論文是科技成果的總結、學術水平的標志,是促進科技交流與合作的有效途徑,更是評價一國科技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標。近幾年來,我國財政科技撥款及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呈穩步增長態勢,科研隊伍不斷壯大,科技論文數量也持續穩定增長。2008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表明,我國作者2007年發表國際科技論文總數仍居世界第2位??萍颊撐牡难该驮鲩L,對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隨著全球開放存取模式的興起,我國在強調科技數量的同時,卻忽視了科技論文在網絡時代開放存取的版權管理和保護問題。
12開放存取定義
2001年12月,OSI(openoilyinstiue)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召開信息自由傳播會議,并于2002年2月正式對外公布《布達佩斯公開獲取計劃》(BUdPestcpenaccessjiitiativ,eBOA)布達佩斯開放存取計劃認為,開放存取某一文獻是指可以在互聯網公共領域免費獲取,并允許用戶閱讀、下載、復制、分發、打印、檢索或鏈接到這些文章的全文,用于編制索引、作為軟件數據使用或用于其他合法目的,而沒有經濟、法律以及技術障礙。進行復制和傳播的唯一限制和版權在此唯一作用是給予作者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及以適當的方式對作者表示致謝,并注明相應的引用信息的權利151。2003年3月《巴斯達聲明》、10月《柏林宣言》更加明確了開放存取的意義、概念、特點和對象,并明確提出未來發展目標。開放存取旨在通過國際環境建立一個免費的、不受限制的學術論文獲取渠道,消除信息資源的獲取障礙,促進教學科研,分享學術成果,推動世界范圍內的學術交流,讓學術成果成為全世界的共享資源。PETR認為,開放存取模式就是把同行評議過的科學論文或學術文獻放到互聯網上,使用戶可以免費獲得,以打破學術信息傳播的人為壁壘。
2科技論文開放存取的合理合法性
(1)國際圖聯開放存取聲明解讀。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一直關注信息的開放存取議題,設有開放存取信息及表達自由委員會(FAFE)積極推動信息的開放存取。2004年2月,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發表的《關于開放存取學術信息和研究文獻聲明對旨出,經同行評閱的學術文獻對人類的進步具有重要的貢獻,全面開放存取學術文獻是了解世界及縮減數字鴻溝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呼吁作者、編者、出版商、圖書館及信息服務機構,堅持開放存取原則,提供學術文獻服務。
(2)開放存取宗旨與知識產權法目標是一致的??萍颊撐拈_放存取旨在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實現學術成果的廣泛傳播,促進科技進步,使公共利益和著作權人利益同時得以實現。知識產權法的終極目標是鼓勵作品的創作和傳播,促進科技進步,由此帶動整個社會的進步,這在我國《著作權法〉〉和《專利法》中第一條都有體現。科技論文開放存取宗旨與知識產權法的價值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擴大知識成果的廣泛交流與傳播,促進科技的進步、繁榮和發展。
(3)科技論文具有一部分公共性質,其大部分經費來源于國家財政資助??萍疾拷y計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國際最多的部門是高等院校,占8458%;2007年國內最多的也是高等院校,占6603%,研究機構占10.19%。而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正是受國家財政經費資助研究的主體。同時,科技論文資料來源離不開現有科技資源的支持,科技論文的創作需要建立在對現有科技成果和經驗吸收借鑒的基礎之上,科技論文肩負著傳播科技成果,促進科技進步的命。PUbHeLibraryofScience認為學術信息應屬于全社會的共同財富。
3科技論文開放存取版權管理的新模式
(1)開放存取出版仍然是有版權的出版。開放存取出版模式以承認版權為前提,仍然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在傳統版權環境下著作權法被商業出版者利用來阻止人們對信息內容的隨意獲取與使用。開放存取模式的誕生標志著不同于傳統版權控制下的出版模式的新型法律關系的確立。在這種新的出版模式下,著作權以一種使科技論文共享和可以被他人獲得的方式發揮著作用。著名知識產權法專家、知識共享組織的創始人勞倫斯。賴斯格(LAWRENCE)旨出,開放存取出版不是沒有版權的出版11)。
定義中指出,對文獻復制和傳播的唯一限制,或者說是著作權的唯一作用,應該是給予作者對其作品完整性的控制以及作品以適當的方式表示致謝和引用的權利。在開放存取中,作者仍然保留對作品享有基本權利,比如,保護作品的完整權和署名權等,一些作者還禁止作品用于商業用途。通過這樣的著作權安排,使作者在保留基本權利的同時,鼓勵作者放棄其他權利,授權認可合法的學術活動中所需要的一切使用,從而盡可能地擴大作品利用的程度與范圍。
(2)開放存取不依賴讀者支付版權使用費。傳統版權控制下出版模式的維持主要依靠用戶支付版權使用費,即用戶的訂閱費,出版商對市場的壟斷性愈強,獲得的版權使用費就愈多。相反,開放存取出版模式所需的經費則越來越多地來源于作者支付的出版費,即出版費用由讀者轉移給作者或其他機構。對于被發表的論文每篇收取較高的評審費用。比如,BiMedCeta每篇論文收費330英鎊,而PLS對每篇論文收費1500美元。收取作者出版費用是0A期刊成本彌補的主要手段。
(3)開放存取是在現行著作權法的法律框架下運行的。開放存取的作品只限于作者同意和授權免費提供使用的作品。這與現行的著作權法并不沖突。因為現行著作權法賦予作者擁有限制作品傳播的權利的同時,也賦予了作者自由傳播作品的權利。英國研究理事會(RCUK)在一項開放存取政策草案中指出,不與現行版權法規相沖突。明確指出,不倡導突破現有的版權法,而只是在現有的版權法體系內,根據著作權人的意愿,最大限度地實施開放存取出版。這樣,開放存取就形成了既承認版權法和以維護版權規則為前提,又在版權法的保護下打破版權壟斷的知識信息傳播的新模式。
(4)版權歸作者所有而不是轉讓給出版者。傳統出版模式下,作者將版權轉讓給出版者,而開放存取改變了傳統的學術出版權利歸屬方式,由作者擁有所發表作品的版權。1C一SURFPatneHngcnOPyHh”項目關于開放存取與版權的研究報告指出,開放存取期刊采用4種不同的版權政策,或者說學術作者有4種方式管理其作品的版權,分別是:①作者將部分版權轉讓給出版機構。作者保留版權,但允許他人使用和再利用作品,包括商業利用(如兩個主要的開放存取出版者PLCS和BKMEDCeta采用這一模式)。
②版權可以由作者保留,但是商業利用權通過許可協議轉讓給出版者。這一許可協議在某種程度上限制學術使用。作者可以再利用其作品,只要不涉及商業利用權利,不必征得出版者的同意。
③開放存取作品再利用和作品轉換權利受到限制。這一模式是基于“知識共享”許可證,其限制商業目的的再利用,即“相同方式共享”。“相同方式共享”是指,基于此作品修改、轉換和創作新作品,只有在與此相同的許可證下才可以傳播結果作品。④所有權利或大部分權利由作者保留而不是由出版者保留,作者保留商業利用權利。采用這一模式的期刊版權公告聲明,課堂使用免費,但其他使用要依作者本人許可而定。這些期刊大多由學術界自身出版,且沒有商業出版者的參與。不需作者付費,期刊只以電子形式出版。
4科技論文開放存取版權管理策略
(1)確立許可協議的法律地位。版權許可協議是網絡科技論文開放存取的靈魂。開放存取許可協議的法律基礎在于版權是社會通過立法對版權人許可的權利,同時法律允許版權人通過“許可”的方式,以締結契約的途徑來變更和調整版權人與用戶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許可協議中版權不是剝奪用戶的自由,而是通過協議給了用戶比以往商品化資源更多的自由。但是,許可協議并非法律規則,許可協議是建立在特定國家法律之上的專門解釋。沒有法律的支持,僅靠許可協議這種格式合同是很難實現開放存取理念的。應通過立法對版權人許可權利進行規定,制定相關法律條例和條款賦予許可協議法律地位。
(2)完善政府政策引導與宏觀管理機制。從開放存取的發展來看,開放存取出版模式更多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運動。目前已引起了一些國家政府的重視。2003年6月,美國參議員SAO向參議院提出議案,建議所有政府資助的科研成果讓公眾共享。英國科研會議有關加強科研成果獲取的立場聲明也在2005年進行了修訂,公布草案并征求公眾意見。一些國際組織也提出了各自有關開放存取的原則立場。我國也應加強對受國家財政資助的科技論文的管理,進行合理的科研經費分配、出臺法律政策要求公共資助的科研成果讓公眾共享,指導相關部門,如科研政策管理部門制定開放存取期刊的評價體系等,從國家層面給予開放存取以宏觀引導和支持。制定相關開放存取的版權政策,開發版權政策指引工具,提供給研究人員使用。同時對版權歸屬、版權轉讓進行宏觀干預,協調學術出版鏈條上的利益關系,為鼓勵科技論文開放存取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法律環境。
(3)建立網絡科技論文認證制度。對科技論文的發表時間進行客觀、正確的記錄,可以使作者的科研成果為他人所知,通過享有首創權、發明權來得到學術界的認可和尊重。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可以為在該網站的作者提供的時間證明,便于作者在第一時間公布自己的創新成果。網絡科技論文認證工作所發揮的主要作用在于確定文獻的發表時間,以確保作者的首創權和發明權。但是,僅對時間作出證明是不夠的,關鍵在于對作者的主體資格開展認定。同時政府要將網絡發表的科技論文作為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學術水平評估的重要指標之一??蒲性核痛髮T盒R惨獙⒕W絡發表的科技論文作為評定職稱和考核的重要指標,以及申報課題的重要參考條件。只有這樣,才能激勵科研工作者的創作熱情,最大限度地傳播和使用科研成果,促進科技的繁榮和發展。
(4)建立國家許可證制度。國家許可證是指通過政府授權,由出版商同第三方的非營利信息服務組織之間簽訂國家許可證,允許后者在全國范圍內使用前者的開放存取科技論文并負責向所有公眾免費提供、接入、檢索、瀏覽、下載、打印或復印的通道。國家許可證起源于20世紀末的北歐國家,目前,關于國家許可證的計劃和項目有:加拿大國家站點許可項目,英國國家電子站點許可證計劃,土耳其國家電子站點許可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國家電子站點許可證計劃等1171。國家許可證制度減少了要求用戶事先同出版商談判所花費的時間精力,降低了授權成本提高了授權效率,照顧了公眾利益。實踐證明,在開放存取中實行國家許可證制度,可以較好地平衡作者、出版商與公眾之間的利益關系,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開放存取所需要的經費,還可以大大提高開放存取科技論文的利用率。
【關鍵詞】 科技文獻 評價體系 評價指標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是科研評價發展的高峰時期,科研管理專家和經濟學家提出了許多系統的評價方法[1]??蒲性u價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和核心內容之一,是推動科技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2]。而在科研評價中,科研產出始終作為科研評價的主要內容。本文通過對科技文獻的特點進行分析,找出各個要素以及要素間的語義關系。通過對這些要素進行深入分析,在原有的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對科技文獻產出評價體系重新設計,分別從科研機構綜合科研實力、核心作者學術力、學科發展、最新科研動向(領先研究領域),需求信息特點等五個方面,建立了一個相對系統全面的針對科研機構的科研評價指標體系。
1 科技文獻產出評價體系的作用
科技文獻是基礎性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也是表征一個國家、地區基礎性研究實力的主要指標[3]。近二十年,一直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門作為評價科研能力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標??萍嘉墨I產出評價體系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層次上:宏觀上評價國家的科研創新水平,反映一個國家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方面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技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水平;中觀上評價科研機構的科研業績,反映了科研機構的學術、科研水平及科研機構間的競爭力;微觀上評價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反映某個機構的團隊或個人的學術地位和影響。
2 科技文獻產出的要素
本文通過對科技文獻的特點進行分析,找到各種要素以及要素間的語義關系。通過對這些要素的統計分析,可以展開計量分析、主題揭示、關聯挖掘和綜合評價,從而獲取對科技文獻產出相關要素更深入全面的認識。
2.1 科技論文產出的相關要素
從科技文獻中可以獲得題名、摘要、作者、作者機構(單位)、關鍵詞、參考文獻、分類號以及基金項目等相關要素??萍颊撐牡南嚓P要素如下:
(1)科技論文是學術刊物上發表的科學研究成果??萍颊撐模}名、作者、機構(單位)、摘要、關鍵詞、參考文獻、發表期刊或會議)。
(2)作者,科技文獻的主要創作者,是科技文獻產出的源頭。作者(姓名、性別、出生年月、職稱、單位、郵箱、研究興趣)。
(3)期刊,科技文獻產出的媒介和主要載體。期刊(名稱、ISSN、主辦單位、地址、郵箱、出版周期、是否核心、影響因子)。
(4)機構(單位),是科研人員聯系形成科研團體的主要方式。機構(名稱、地址、郵編)。
(5)基金,是資助基礎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式?;穑Q、編號、類別、起止時間、額度、主持人、依托單位)。
(6)關鍵詞,作為科研人員對科研成果內容提綱挈領的體現,是科技文獻產出的主要內容特征。
2.2 科技文獻產出要素間的語義關系
要素與要素之間關系有三種:父子關系(等級)、相等關系(等同)和相關關系。相關關系根據緊密程度,又分為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直接相關是指直接定義了概念間的關系,沒有經過任何其他的概念;間接相關是指某兩個概念雖然沒有直接定義關系,卻通過其他概念產生了關聯。
科技文獻產出要素的間關系如下圖1,其中的父子關系如文獻與參考文獻;相等關系如作者與項目參與人員;直接相關如作者與文獻之間是撰寫與被撰寫的關系;間接關系如基金項目與文獻之間通過作者產生關聯。
3 科技文獻產出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科技文獻產出要素以及要素之間的關系,圍繞科技文獻產出分別從科研機構綜合科研實力、核心作者學術力、學科發展、最新科研動向(領先研究領域),科研人員需求信息特點等五個方面設計評價體系。
3.1 科研機構綜合科研實力評估指標
科研機構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在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創新能力、科技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谖墨I計量的角度,通過文獻發表數量、被引篇數及頻次、專利數量以及合作論文數量等指標,對科研機構的成果(科技文獻)進行分析得出科研機構的綜合科研實力總體情況。
科研機構綜合實力評估分別從產出力、影響力、創新力和合作力四個方面進行評估,指標包括:
(1)科研機構生產力:反映科研機構科研產出能力。論文產出數量:科研機構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發表的論文數量;(2)科研機構影響力:反映科研機構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引文量(篇/次):科研機構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發表的論文被引用的數量(篇/次);篇均引用次數:科研機構在一定時間范圍內所篇均被引用次數;SCI/EI收錄的論文數量:科研機構在一定時間范圍內被SCI/EI收錄的論文數量;核心期刊刊載的論文數量:科研機構在一定時間范圍內被核心期刊刊載的論文數量;(3)科研機構創新力:反映科研機構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專利數量:科研機構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公開的專利數量;基金立項數:科研機構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基金立項數量;科技成果數量:科研機構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科技成果數量;(4)科研機構合作力:反映科研機構與國際、國內交流的活躍程度;會議論文數量:科研機構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發表會議論文數量;合作論文數量:科研機構在一定時間范圍內與其他機構合作的論文數量的比例。C=No/(No+Ns),式中C:合作率;No:合作論文總數;Ns:獨立論文數。
3.2 核心作者群學術力評估指標
科技文獻的作者是推動學科發展的主體,對機構或學科的核心作者研究無疑具有重要意義。核心作者群是具有較高的學術產出和學術影響力的作者集合,是學科發展和創新的主體。通過對作者的發文量、被引次數等多方面指標,采用文獻計量、引文分析、數理統計等方法,綜合以上指標用定量的方法對核心作者學術力進行綜合評估。核心作者群學術力評估指標包括:
(1)發文方面。
作者論文產出數量:作者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發表的論文數量;
作者合作論文數量:作者在一定時間范圍內與他人合作創作的論文數量。
(2)引文方面。
總被引次數:作者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發表的論文被引用的數量
自引次數:作者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發表的論文自己引用自己文獻的數量
3.3 學科發展評價指標
學科發展評價則在于客觀科學地分析被評學科目前的發展基礎、發展狀況和態勢,預測將來發展可能達到的程度,發現學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探討解決問題、促進學科發展的對策。開展學科發展評價,從而為制定學科發展戰略以及進行學科建設和管理提供直接、有力的支撐。學科發展評價指標包括:(1)學科文獻數量分布:科研機構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發表的論文在各個學科分布數量;(2)學科文獻數量增長趨勢:科研機構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各個學科論文數量的增長趨勢;(3)學科關鍵詞及頻次:該學科在一定時間范圍內論文的主要關鍵詞以及關鍵詞的出現次數;(4)學科題名及頻次:該學科在一定時間范圍內論文題名以及題名的出現次數;(5)學科文獻引文量:科研機構在一定時間范圍內該文獻被引用的數量。
3.4 最新科研動向(領先研究領域)分析指標
基金論文的生產能力是衡量這個學科科研實力和水平、科研組織能力及學科社會地位的重要標志,而權威期刊刊載基金資助論文往往代表著該研究領域的新動向、新趨勢、制高點。研究科學基金資助研究論文生產能力,對了解科研機構科學學發展動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基金論文總數量:科研機構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發表基金論文數量;
基金論文增長趨勢:科研機構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基金論文的增長趨勢;
基金論文主題分布:科研機構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基金論文的主題分布;
基金論文高頻關鍵詞:科研機構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基金論文的出現頻次高的關鍵詞;
基金論文被引用量:科研機構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基金論文被引用次數。
3.5 科研人員需求信息的特點分析指標
分析引文是研究科研人員使用信息的一種重要途徑。根據科學文獻的引文可以研究人員的信息需求特點。一般來說,附在論文末尾的被引用文獻是科研人員所需要和利用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獻。因此,引文的特點可基本反映出用戶利用正式渠道獲得信息的主要特點。通過對科研人員所發表的論文的大量引文統計,可以獲得與信息需求有關的許多指標,如引文數量、引文的文獻類型、引文的語種分布、引文的時間分布、引文出處等。這樣就可以從中挖掘出科研人員需求信息的特點。
引文數量:反應科研人員對已有研究成果和最新信息的利用能力;
引文國別:弄清與國際文獻交流的數量和流向;
引文語種:分布反映科研人員對外文文獻利用能力;
引文文獻類型:有利于確定文獻情報搜集的重點;
引文時間分布:吸收新信息和新成果的能力。
4 結語
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可以發現,國內外在基于科技論文產出評價體系研究已經非常豐富,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術也已經比較成熟,研究視角多種多樣,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可以發現,我國對高??蒲性u價相對較多,對科研機構的評價比較匱乏,在科研評價的建設上還缺乏一個系統全面的指標體系。本課題在理論研究方面進一步完善了科技文獻產出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從科研機構綜合科研實力、核心作者學術力、學科發展、最新科研動向(領先研究領域),需求信息特點等五個方面,對科技文獻產出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建立一個相對系統全面的科研機構的科技文獻產出評價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劉作義,陳曉田.科學研究評價的性質、作用、方法及程序[J].科研管理,2002,23(2):33-40.
[2]中國社會科學院外事局輯.美國社會科學現狀與發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370-393.
[3]HENK E.Moed,Research Assessment i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EB/OL].http://lingue.unibo.it/evaluationin-thehumanities/Research Assessment i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pdf.2010-10-15.